CN108429603A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29603A
CN108429603A CN201710184062.6A CN201710184062A CN108429603A CN 108429603 A CN108429603 A CN 108429603A CN 201710184062 A CN201710184062 A CN 201710184062A CN 108429603 A CN108429603 A CN 1084296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te
bit sequence
strategy
sequence
match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18406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29603B (zh
Inventor
陈梦竹
许进
徐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221027312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598424A/zh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JP2019544003A priority patent/JP7030131B2/ja
Priority to EP23202725.0A priority patent/EP4325727A3/en
Priority to KR1020197026787A priority patent/KR102289928B1/ko
Priority to KR1020217025220A priority patent/KR102419967B1/ko
Priority to EP18754604.9A priority patent/EP3584970A4/en
Priority to PCT/CN2018/076793 priority patent/WO2018149411A1/zh
Publication of CN108429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29603A/zh
Priority to US16/542,246 priority patent/US11121724B2/en
Priority to US17/468,606 priority patent/US11683052B2/en
Priority to JP2021172802A priority patent/JP7248762B2/ja
Priority to US17/648,413 priority patent/US1149615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296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296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03M13/15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 H03M13/151Cyclic codes, i.e. cyclic shifts of codewords produce other codewords, e.g. codes defined by a generator polynomial, 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BCH] codes using error loca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polynomial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09Error detection only, e.g. us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codes or single parity bit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06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using 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62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 H04L1/0007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format by modifying the frame l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3Rate matching, e.g. puncturing or repetition of code symb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lgebra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 Expansion, Code Conversion, And Deco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实现了基于极化编码的任意长度比特序列的传输。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尤指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信道噪声的存在,信道编码服务作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独立部分,它保证着信息传递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关技术中,极化码编码是一种被严格证明的可达信道容量的构造性编码方式,而且能满足5G New RAT中对通信吞吐量(Throughput)和时延(Latency)的要求。极化码编码后的码字可表示为:x=u·GN
其中,u=(u1,,,uN)由信息比特和冻结比特组成; 表示对矩阵F2进行n次克罗内克积操作,且
经过极化码编码器输出的比例序列长度为2的幂级数,为了实现任意长度比特序列的传输,需要进行速率匹配,以实现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特定长度的比特序列传输,相关技术中没有提供如何进行速率匹配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能够基于极化编码实现任意长度比特序列的传输。
为了达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
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K为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K的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包括以下形式之一:
信息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和已知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校验比特序列和已知比特序列。
可选地,所述校验比特序列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所述已知比特序列编码得到;
或者,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编码得到。
可选地,所述编码方式包括:奇偶校验编码,循环冗余校验编码,BCH编码,汉明码编码,卷积编码,生成矩阵编码,Turbo编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里德穆勒编码,哈希编码;或者,以上编码方式的任意组合;或者,同一编码方式执行一次或多次。
可选地,所述已知比特序列包括:全0比特序列,或全1比特序列,或0和1组成的伪随机序列;或者以上方式的任意组合。
可选地,所述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包括:
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1个或C个码块进行极化码编码,其中C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码块个数或者,
其中,K1为待发送信息比特序列长度,K1max为所设最大信息比特序列长度,Nmax为极化码对应生成矩阵最大尺寸,K1、K1max和Nmax均为正整数,0≤△≤2。
可选地,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确定采用C个码块编码;否则,采用1个码块编码。
可选地,所述极化码编码包括: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作为编码方法。
可选地,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所述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中确定一种编码方法;否则,采用另一种编码方法。
可选地,所述极化码编码包括:
根据极化码生成矩阵,对所述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
可选地,所述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包括: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一种速率匹配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否则,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另一种速率匹配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或者,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一种速率匹配策略组合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否则,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其他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
根据确定的速率匹配策略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R≥K,且R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包括以下任一或者任意组合: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
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类型;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码率;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MCS等级;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CCE的聚合等级;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加扰方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CSI进程;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子帧集合;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
可选地,所述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第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1)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1=0,1,…,N-R-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二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2)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2=R,R+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三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i3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3=R,R+1,…,N-1;
第四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S1,S2,S3}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S1={0,1,…,N1-1},S2={N2,N3,N2+1,N3+1,…,N4,N5},S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S1,序列S2,序列S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五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Q3,Q2,Q1}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Q1={N1-1,N1-2,…,0},Q2={N5,N4,N5-1,N4-1,…,N3,N2},Q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Q1,序列Q2,序列Q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六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I1,I2,I3,I4}选取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前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序列I1为序列{BRO(k)}与序列{0,1,…,t1-1}的交集,序列I2为序列{0,1,…,t1-1}与I1的差集,序列I4为序列{BRO(k)}与序列{t1,t1+1,…,N-1}的交集,序列I3为其余索引值,并且k=t2,t2+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N/8≤t1≤3N/8,0≤t2≤N-1,t1和t2为非负整数,序列I1,序列I2,序列I3,序列I4任意两者之间的交集为空集;
第七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编码后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
第八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前/后R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九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连续R-N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q不小于70%,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编码比特序列中选择前/后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连续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或生成矩阵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其中,N为编码后比特序列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或所述交织器π1可由索引i根据其函数值排列得到的序列得到,其中,i∈[0,1,…,N-1],n=log2N,(Bn-1,Bn-2,…,Bw,…,B0)为索引i的二进制表示,k为正整数,w∈[0,1,…,N-1]。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承载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一阈值的取值为{1,2,4,8}中之一。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二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二阈值为不小于2且不大于32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带内模式或者独立模式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工作模式为带外模式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应用场景是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应用场景是超可靠低延时场景或巨量机器通信场景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链路方向是从终端到基站或中继的上行方向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链路方向是从基站或中继到终端的下行方向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类型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用户设备类型索引大于第三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用户设备类型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三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三阈值是大于6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长度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四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四阈值是不小于200且不大于4000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所述信息比特序列长度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五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输入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五阈值是不小于200且不大于2000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码率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六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小于或等于第六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六阈值不小于1/3且不大于1/2。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用户特定搜索空间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公共搜索空间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七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大于第七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七阈值为不小于1且不大于4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承载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数据信道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控制信道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八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大于第八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八阈值为不大于3的非负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CSI进程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CSI进程中CQI值大于第九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CSI进程中CQI值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九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九阈值为不大于15的非负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加扰方式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加扰级别大于第十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加扰级别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十阈值为不大于3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承载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子帧集合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子帧集合索引大于第十一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子帧集合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一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十一阈值为不大于15的非负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大于第十二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二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十二阈值为不小于200且不大于4000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三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大于第十三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十三阈值不小于6GHz。
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发射端对输入信息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编码后比特序列;
发射端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
发射端将确定的待发送比特序列发送给接收端。
可选地,所述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包括以下形式之一:
信息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和已知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校验比特序列和已知比特序列。
可选地,所述校验比特序列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所述已知比特序列编码得到;
或者,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编码得到。
可选地,所述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包括:
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1个或C个码块进行极化码编码,其中C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码块个数或者,
其中,K1为待发送信息比特序列长度,K1max为所设最大信息比特序列长度,Nmax为极化码对应生成矩阵最大尺寸,K1、K1max和Nmax均为正整数,0≤△≤2。
可选地,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确定采用C个码块编码;否则,采用1个码块编码。
可选地,所述极化码编码包括: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作为编码方法。
可选地,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所述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中确定一种编码方法;否则,采用另一种编码方法。
可选地,所述极化码编码包括:
根据极化码生成矩阵,对所述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
可选地,所述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包括: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一种速率匹配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否则,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另一种速率匹配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或者,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一种速率匹配策略组合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否则,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其他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
根据确定的速率匹配策略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R≥K,且R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包括以下任一或者任意组合: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
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类型;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码率;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MCS等级;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CCE的聚合等级;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加扰方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CSI进程;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子帧集合;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
可选地,所述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第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1)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1=0,1,…,N-R-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二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2)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2=R,R+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三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i3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3=R,R+1,…,N-1;
第四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S1,S2,S3}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S1={0,1,…,N1-1},S2={N2,N3,N2+1,N3+1,…,N4,N5},S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S1,序列S2,序列S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五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Q3,Q2,Q1}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Q1={N1-1,N1-2,…,0},Q2={N5,N4,N5-1,N4-1,…,N3,N2},Q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Q1,序列Q2,序列Q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六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I1,I2,I3,I4}选取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前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序列I1为序列{BRO(k)}与序列{0,1,…,t1-1}的交集,序列I2为序列{0,1,…,t1-1}与I1的差集,序列I4为序列{BRO(k)}与序列{t1,t1+1,…,N-1}的交集,序列I3为其余索引值,并且k=t2,t2+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N/8≤t1≤3N/8,0≤t2≤N-1,t1和t2为非负整数,序列I1,序列I2,序列I3,序列I4任意两者之间的交集为空集;
第七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编码后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
第八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前/后R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九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连续R-N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q不小于70%,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编码比特序列中选择前/后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连续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或生成矩阵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其中,N为编码后比特序列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或所述交织器π1可由索引i根据其函数值排列得到的序列得到,其中,i∈[0,1,…,N-1],n=log2N,(Bn-1,Bn-2,…,Bw,…,B0)为索引i的二进制表示,k为正整数,w∈[0,1,…,N-1]。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包括:编码模块、匹配模块,其中,
编码模块,用于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编码后比特序列;
匹配模块,用于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
可选地,所述编码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1个或C个码块进行极化码编码,其中C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码块个数或者,
其中,K1为待发送信息比特序列长度,K1max为所设最大信息比特序列长度,Nmax为极化码对应生成矩阵最大尺寸,K1、K1max和Nmax均为正整数,0≤△≤2。
可选地,所述极化码编码包括: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所述编码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作为编码方法。
可选地,所述编码模块还用于: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所述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中确定一种编码方法;否则,采用另一种编码方法。
可选地,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一种速率匹配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否则,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另一种速率匹配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或者,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一种速率匹配策略组合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否则,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其他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
根据确定的速率匹配策略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R≥K,且R为正整数。
可选地,所述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包括以下任一或者任意组合: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
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类型;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码率;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MCS等级;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CCE的聚合等级;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加扰方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CSI进程;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子帧集合;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
承载所述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
可选地,所述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第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1)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1=0,1,…,N-R-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二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2)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2=R,R+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三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i3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3=R,R+1,…,N-1;
第四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S1,S2,S3}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S1={0,1,…,N1-1},S2={N2,N3,N2+1,N3+1,…,N4,N5},S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S1,序列S2,序列S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五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Q3,Q2,Q1}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Q1={N1-1,N1-2,…,0},Q2={N5,N4,N5-1,N4-1,…,N3,N2},Q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Q1,序列Q2,序列Q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六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I1,I2,I3,I4}选取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前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序列I1为序列{BRO(k)}与序列{0,1,…,t1-1}的交集,序列I2为序列{0,1,…,t1-1}与I1的差集,序列I4为序列{BRO(k)}与序列{t1,t1+1,…,N-1}的交集,序列I3为其余索引值,并且k=t2,t2+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N/8≤t1≤3N/8,0≤t2≤N-1,t1和t2为非负整数,序列I1,序列I2,序列I3,序列I4任意两者之间的交集为空集;
第七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编码后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
第八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前/后R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九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连续R-N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q不小于70%,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编码比特序列中选择前/后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连续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或生成矩阵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其中,N为编码后比特序列的长度。
可选地,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或所述交织器π1可由索引i根据其函数值排列得到的序列得到,其中,i∈[0,1,…,N-1],n=log2N,(Bn-1,Bn-2,…,Bw,…,B0)为索引i的二进制表示,k为正整数,w∈[0,1,…,N-1]。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承载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一阈值的取值为{1,2,4,8}中之一。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二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二阈值为不小于2且不大于32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工作模式为带内模式或者独立模式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工作模式为带外模式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应用场景是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应用场景是超可靠低延时场景或巨量机器通信场景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链路方向是从终端到基站或中继的上行方向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链路方向是从基站或中继到终端的下行方向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类型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用户设备类型索引大于第三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用户设备类型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三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三阈值是大于6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长度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四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四阈值是不小于200且不大于4000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长度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输入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五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输入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五阈值是不小于200且不大于2000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码率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六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小于或等于第六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六阈值不小于1/3且不大于1/2。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用户特定搜索空间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公共搜索空间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七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大于第七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七阈值为不小于1且不大于4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承载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数据信道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控制信道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八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大于第八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八阈值为不大于3的非负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CSI进程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CSI进程中CQI值大于第九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CSI进程中CQI值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九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九阈值为不大于15的非负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加扰方式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加扰级别大于第十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加扰级别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十阈值为不大于3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承载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子帧集合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子帧集合索引大于第十一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子帧集合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一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十一阈值为不大于15的非负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大于第十二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二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十二阈值为不小于200且不大于4000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所述数据特征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时,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三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大于第十三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十三阈值不小于6GHz。
本发明又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数据处理方法的装置,至少包括存储器和用于执行可执行指令的处理器,其中,
存储器中存储有极化码生成矩阵和以下可执行指令: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
或者存储器中存储以下可执行指令: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K为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K的正整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技术方案至少包括:对输入信息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编码后比特序列;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实现了基于极化编码的任意长度比特序列的传输。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数据处理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图1为本发明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100: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
可选地,长度为K比特的比特序列包括以下形式之一:
信息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和已知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校验比特序列和已知比特序列。
可选地,校验比特序列由信息比特序列和已知比特序列编码得到;或者,校验比特序列由由信息比特序列编码得到。
可选地,编码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奇偶校验编码,循环冗余校验编码,BCH编码,汉明码编码,卷积编码,生成矩阵编码,Turbo编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里德穆勒编码,哈希编码等;或者以上编码方式的任意组合;或者,以上同一编码方式执行一次或多次。
可选地,已知比特序列包括但不局限于:全0比特序列,或全1比特序列,或0和1组成的伪随机序列;或者以上这些方式的任意组合。
可选地,本步骤可以包括:
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1个或C个码块进行极化码编码,其中C为正整数。
可选地,码块个数或者,其中,
K1为待发送信息比特序列长度,K1max为所设最大信息比特序列长度,Nmax为极化码对应生成矩阵最大尺寸,K1、K1max和Nmax均为正整数,0≤△≤2。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确定采用C个码块编码;否则,采用1个码块编码。
可选地,本步骤中的极化码编码包括但不限于:
奇偶校验极化码(Parity-check Polar code)编码,或者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aided Polar code)编码。
可选地,本步骤之前还包括: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作为编码方法。
可选地,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所述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中确定一种编码方法;否则,采用另一种编码方法。
可选地,极化码编码包括:
根据极化码生成矩阵,对所述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
步骤101: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
本步骤可以包括: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即: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一种速率匹配策略或速率匹配策略组合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否则,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其他速率匹配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
根据确定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R≥K,且R为正整数。
可选地,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或者任意组合形式:
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其中,工作模式可以是指带内(in-band)模式,带外(out-band)模式或者独立(stand alone)模式等;
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其中,应用场景可以为增强移动宽带(eMBB,enhancedMobile Broadband)场景,或超可靠低延时(URLLC,Ultra Reliability Low Latency)场景,或巨量机器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场景等;
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其中,链路方向可以是指从基站或中继到终端的下行方向,或者从终端到基站或中继的上行方向;
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类型,其中不同等级的用户设备类型的接收缓存的大小不同;
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码率;
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MCS,Modulation Coding Scheme)等级;
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的聚合等级;
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
信息比特序列的加扰方式;
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
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其中,信道类型可以是指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
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
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CSI进程;
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子帧集合;
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
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
可选地,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即根据确定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的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包括:
第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1)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1=0,1,…,N-R-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二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2)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2=R,R+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三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i3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3=R,R+1,…,N-1;
第四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S1,S2,S3}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S1={0,1,…,N1-1},S2={N2,N3,N2+1,N3+1,…,N4,N5},S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S1,序列S2,序列S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五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Q3,Q2,Q1}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Q1={N1-1,N1-2,…,0},Q2={N5,N4,N5-1,N4-1,…,N3,N2},Q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Q1,序列Q2,序列Q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六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I1,I2,I3,I4}选取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前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序列I1为序列{BRO(k)}与序列{0,1,…,t1-1}的交集,序列I2为序列{0,1,…,t1-1}与I1的差集,序列I4为序列{BRO(k)}与序列{t1,t1+1,…,N-1}的交集,序列I3为其余索引值,并且k=t2,t2+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N/8≤t1≤3N/8,0≤t2≤N-1,t1和t2为非负整数,序列I1,序列I2,序列I3,序列I4任意两者之间的交集为空集;
第七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编码后长度为N的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编码后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
第八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前/后R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九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连续R-N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q不小于70%,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编码比特序列中选择前/后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连续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或生成矩阵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可选地,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或所述交织器π1可由索引i根据其函数值排列得到的序列得到,其中,i∈[0,1,…,N-1],n=log2N,(Bn-1,Bn-2,…,Bw,…,B0)为索引i的二进制表示,k为正整数,w∈[0,1,…,N-1]。
需要说明的是,在极化码编码器或者是生成矩阵中,需要适当安排输入比特序列(包括信息比特、校验比特和已知比特)的位置,也就是为信息比特和校验比特选择好的信道,才能获得比较好的码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得到按照索引i根据其函数值排序的序列的序列操作如下:假设k=4时,N=16,n=log2(16)=4,对于索引i=3,可以计算得到(B3,B2,B1,B0)=(0011),那么,f(i)=f(3)=1*2(0*(1/4))+1*2(1*(1/4))+0*2(2*(1/4))+0*2(3*(1/4))=2.1892,同样对于,ii∈[0,1,…,15],可以得到[f(0),f(1),…,f(15)]=[0,1,1.1892,2.1892,1.4142,2.4142,2.6034,3.6034,1.6818,2.6818,2.8710,3.8710,3.0960,4.0960,4.2852,5.2852],对[f(0),f(1),…,f(15)]有小到大排序,则可得到序列[0,1,2,4,8,3,5,6,9,10,12,7,11,13,14,15]。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大于第一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一阈值的取值可以为{1,2,4,8}中之一。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二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二阈值可以为不小于2且不大于32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带内模式或者独立模式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工作模式为带外模式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应用场景是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应用场景是超可靠低延时场景或巨量机器通信场景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链路方向是从终端到基站或中继的上行方向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链路方向是从基站或中继到终端的下行方向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类型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用户设备类型索引大于第三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用户设备类型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三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三阈值可以是大于6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长度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四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四阈值可以是不小于200且不大于4000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长度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五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五阈值可以是不小于200且不大于2000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码率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六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小于或等于第六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六阈值不小于1/3且不大于1/2。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用户特定搜索空间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公共搜索空间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七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大于第七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七阈值可以为不小于1且不大于4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数据信道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控制信道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八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大于第八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八阈值可以为不小于3的非负整数。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CSI进程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CSI进程中CQI值大于第九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CSI进程中CQI值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九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九阈值为不大于15的非负整数。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加扰方式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加扰级别大于第十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加扰级别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十阈值可以为不大于3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子帧集合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子帧集合索引大于第十一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子帧集合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一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十一阈值可以为不大于15的非负整数。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大于第十二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二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十二阈值可以为不小于200且不大于4000的正整数。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三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大于第十三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十三阈值不小于6GHz。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聚合等级和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时,步骤101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具体包括: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聚合等级和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满足所设阈值条件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否则,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当数据特征为承载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阈值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大于第一阈值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二阈值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带内模式或者独立模式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工作模式为带外模式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应用场景是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应用场景是超可靠低延时场景或巨量机器通信场景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链路方向是从基站或中继到终端的下行方向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链路方向是从终端到基站或中继的上行方向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类型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用户设备类型索引大于第三阈值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用户设备类型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三阈值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长度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四阈值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阈值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长度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五阈值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阈值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码率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六阈值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小于或等于第六阈值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用户特定搜索空间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公共搜索空间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七阈值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大于第七阈值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数据信道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控制信道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八阈值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大于第八阈值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其中,第八阈值为不大于3的非负整数。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CSI进程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CSI进程中CQI值大于第九阈值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CSI进程中CQI值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九阈值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加扰方式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加扰级别大于第十阈值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加扰级别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阈值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子帧集合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子帧集合索引大于第十一阈值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子帧集合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一阈值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大于第十二阈值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在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二阈值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三阈值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大于第十三阈值时,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聚合等级和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码块数量具体包括: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聚合等级和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满足所设阈值条件时,选择C个极化码码块编码;否则,选择1个极化码码块编码。
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当数据特征为承载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阈值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大于第一阈值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二阈值时,选择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在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带内模式或者独立模式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在工作模式为带外模式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应用场景是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在应用场景是超可靠低延时场景或巨量机器通信场景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链路方向是从基站或中继到终端的下行方向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在链路方向是从终端到基站或中继的上行方向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类型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用户设备类型索引大于第三阈值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在用户设备类型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三阈值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长度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四阈值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在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阈值时,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长度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五阈值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在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阈值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码率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六阈值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在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小于或等于第六阈值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用户特定搜索空间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在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公共搜索空间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七阈值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在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大于第七阈值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数据信道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控制信道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八阈值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大于第八阈值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CSI进程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CSI进程中CQI值大于第九阈值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在CSI进程中CQI值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九阈值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加扰方式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加扰级别大于第十阈值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在加扰级别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阈值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子帧集合时,对于步骤100中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子帧集合索引大于第十一阈值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在子帧集合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一阈值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时,步骤100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大于第十二阈值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在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二阈值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时,步骤100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三阈值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大于第十三阈值时,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当数据特征为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聚合等级和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时,步骤100中的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编码方法具体包括: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聚合等级和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满足所设阈值条件时,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否则,选择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其中选择极化码编码方法和极化码码块数量的各阈值条件与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速率匹配策略相同。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实现了基于极化编码的任意长度比特序列的传输。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如图2所示,包括:
步骤200:发射端对输入长度为K比特的信息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
可选地,
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包括:
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1个或C个码块进行极化码编码,其中C为正整数。
可选地,码块个数或者,
其中,K1为待发送信息比特序列长度,K1max为所设最大信息比特序列长度,Nmax为极化码对应生成矩阵最大尺寸,K1、K1max和Nmax均为正整数,0≤△≤2。
所述方法包括: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确定采用C个码块编码;否则,采用1个码块编码。
本步骤中的极化码编码包括但不限于:
奇偶校验极化码(Parity-check Polar code)编码,或者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Cyclic Redundancy Check-aided Polar code)编码。
可选地,本步骤之前还包括: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作为编码方法。
可选地,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所述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中确定一种编码方法;否则,采用另一种编码方法。
可选地,极化码编码包括:
根据极化码生成矩阵,对所述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
步骤201:发射端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
本步骤可以包括: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即: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一种速率匹配策略或速率匹配策略组合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否则,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其他速率匹配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根据确定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R≥K,且R为正整数。
可选地,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包括以下至少之一或者任意组合:
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其中,工作模式可以是指带内(in-band)模式,带外(out-band)模式或者独立(stand alone)模式等;
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其中,应用场景可以为增强移动宽带(eMBB,enhancedMobile Broadband)场景,或超可靠低延时(URLLC,Ultra Reliability Low Latency)场景,或巨量机器通信(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场景等;
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其中,链路方向可以是指从基站或中继到终端的下行方向,或者从终端到基站或中继的上行方向;
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类型,其中不同等级的用户设备类型的接收缓存的大小不同;
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码率;
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MCS,Modulation Coding Scheme)等级;
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的聚合等级;
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
信息比特序列的加扰方式;
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
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其中,信道类型可以是指数据信道和控制信道。
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
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CSI进程;
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子帧集合;
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
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
关于速率匹配策略、编码码块和编码方法的描述请参见图1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步骤202:发射端将确定的待发送比特序列发送给接收端。
这里,各步骤的具体实现过程可参照图1所示的具体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执行本发明任一项的编码方法和/或任一项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实现数据处理方法的装置,至少包括存储器和用于执行可执行指令的处理器,其中,
存储器中存储有以下可执行指令: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
可选地,存储器中存储有极化码生成矩阵以下可执行指令: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
图3为本发明数据处理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至少包括:编码模块、匹配模块,其中,
编码模块,用于对长度为K比特输入信息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编码后比特序列。
匹配模块,用于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
可选地,编码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1个或C个码块作为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其中C为正整数。
码块个数或者,
其中,K1为待发送信息比特序列长度,K1max为所设最大信息比特序列长度,Nmax为极化码对应生成矩阵最大尺寸,K1、K1max和Nmax均为正整数,0≤△≤2。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确定采用C个码块编码;否则,采用1个码块编码。
其中,极化码编码包括: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可选地,编码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作为编码方法。
可选地,所述编码模块还用于: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所述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中确定一种编码方法;否则,采用另一种编码方法。
其中,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包括以下形式之一:
信息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和已知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校验比特序列和已知比特序列。
其中,校验比特序列可以由信息比特序列和已知比特序列编码得到,或者,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编码得到。其中,
编码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奇偶校验编码,循环冗余校验编码,BCH编码,汉明码编码,卷积编码,生成矩阵编码,Turbo编码,低密度奇偶校验编码,里德穆勒编码,哈希编码等;或者以上编码方式的任意组合;或者,以上同一编码方式执行一次或多次。
其中,
已知比特序列包括但不局限于:全0比特序列,或全1比特序列,或0和1组成的伪随机序列;或者以上这些方式的任意组合。
可选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即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一种速率匹配策略或速率匹配策略组合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否则,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其他速率匹配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根据确定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的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R≥K,且R为正整数。
更具体地,
当数据特征为承载待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大于第一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一阈值的取值可以为{1,2,4,8}中之一。
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二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二阈值可以为不小于2且不大于32的正整数。
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工作模式为带内模式或者独立模式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工作模式为带外模式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应用场景是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应用场景是超可靠低延时场景或巨量机器通信场景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链路方向是从终端到基站或中继的上行方向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链路方向是从基站或中继到终端的下行方向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当数据特征为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类型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用户设备类型索引大于第三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用户设备类型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三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三阈值可以是大于6的正整数。
当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长度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四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四阈值可以是不小于200且不大于4000的正整数。
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长度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五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五阈值可以是不小于200且不大于2000的正整数。
当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码率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六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小于或等于第六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六阈值不小于1/3且不大于1/2。
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用户特定搜索空间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公共搜索空间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七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大于第七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七阈值可以为不小于1且不大于4的正整数。
当数据特征为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数据信道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控制信道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八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大于第八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八阈值为不大于3的非负整数。
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CSI进程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CSI进程中信道质量指示CQI值大于第九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CSI进程中CQI值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九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九阈值为不大于15的非负整数。
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加扰方式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加扰级别大于第十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加扰级别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十阈值可以为不大于3的正整数。
当数据特征为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子帧集合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子帧集合索引大于第十一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在子帧集合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一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十一阈值可以为不大于15的非负整数。
当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大于第十二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在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二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十二阈值可以为不小于200且不大于4000的正整数。
当数据特征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时,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在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三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大于第十三阈值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其中,第十三阈值不小于6GHz。
可选地,
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即根据确定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的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包括:
第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1)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1=0,1,…,N-R-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二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2)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2=R,R+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三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i3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3=R,R+1,…,N-1;
第四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S1,S2,S3}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S1={0,1,…,N1-1},S2={N2,N3,N2+1,N3+1,…,N4,N5},S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S1,序列S2,序列S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五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Q3,Q2,Q1}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Q1={N1-1,N1-2,…,0},Q2={N5,N4,N5-1,N4-1,…,N3,N2},Q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Q1,序列Q2,序列Q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六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I1,I2,I3,I4}选取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前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序列I1为序列{BRO(k)}与序列{0,1,…,t1-1}的交集,序列I2为序列{0,1,…,t1-1}与I1的差集,序列I4为序列{BRO(k)}与序列{t1,t1+1,…,N-1}的交集,序列I3为其余索引值,并且k=t2,t2+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N/8≤t1≤3N/8,0≤t2≤N-1,t1和t2为非负整数,序列I1,序列I2,序列I3,序列I4任意两者之间的交集为空集;
第七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编码后长度为N的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编码后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
第八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前/后R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九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连续R-N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q不小于70%,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编码比特序列中选择前/后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连续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或生成矩阵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可选地,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或所述交织器π1可由索引i根据其函数值排列得到的序列得到,其中,i∈[0,1,…,N-1],n=log2N,(Bn-1,Bn-2,…,Bw,…,B0)为索引i的二进制表示,k为正整数,w∈[0,1,…,N-1]。
关于编码码块和编码方法的描述请参见图1的相关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对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实现了基于极化编码的任意长度比特序列的传输。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户设备,其中设置有图3所示的任一项数据处理装置。
本发明再提供一种基站,其中设置有图3所示的任一项数据处理装置。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但不限于用在新无线接入技术(NR,New RadioAccess Technology)中。
本发明中,发射端可以是基站,基站可以但不限于g节点B(gNB,g Node B);发射端也可以是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本发明中,接收端可以是UE,也可以是基站,基站可以但不限于是gNB。
第一实施例
发送端有一个输入信息比特序列,在对输入信息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
对于极化码编码方式有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和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需根据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和阈值条件选择合适的编码方式。对于码块数量也需根据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和阈值条件选择合适的码块数量。
以上极化码编码方式和码块数量选择不影响速率匹配策略选择,后续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从极化码编码后得到的长度为N比特的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编码后,需要进行速率匹配,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且本实施例中为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T1,并假设预先设置第一阈值为E1比特,其中,T1和E1都是正整数;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T1≤E1时,采用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T1>E1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其中E1取值为{1,2,4,8}中之一,比如E1=2。
第二实施例
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且本实施例中为发送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IMCS,并假设预先设置第二阈值E2;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发送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IMCS不大于第二阈值E2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发送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IMCS大于第二阈值E2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其中,第二阈值E2可以是不小于2且不大于32的正整数,比如E2=5。
第三实施例
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工作模式为带内模式或者独立模式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当工作模式为带外模式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第四实施例
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应用场景是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当应用场景是超可靠低延时场景或巨量机器通信场景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第五实施例
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链路方向是从终端到基站或中继的上行方向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链路方向是从基站或中继到终端的下行方向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第六实施例
第六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类型,并假设预先设置第三阈值E3,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户设备类型索引不大于第三阈值E3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当户设备类型索引大于第三阈值E3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其中,第三阈值E3可以为大于6的正整数,比如E3=8。
第七实施例
第七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并假设预先设置第四阈值E4,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编码后码块的长度不大于第四阈值E4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当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大于第四阈值E4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其中,第四阈值E4为不小于200且不大于4000的正整数,比如E4=2000。
第八实施例
第八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并假设预先设置第五阈值E5,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输入信息比特序列长度不大于第五阈值E5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当输入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大于第五阈值E5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其中,第五阈值E5为不小于200且不大于2000的正整数,比如E5=1000。
第九实施例
第九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并假设预先设置第六阈值E6,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编码后码块的码率不大于第六阈值E6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大于第六阈值E6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其中,第六阈值E6不小于1/3且不大于1/2,比如E6=2/5。
第十实施例
第十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编码后的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用户特定搜索空间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当编码后的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公共搜索空间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第十一实施例
第十一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并假设预先设置第七阈值E7,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大于第七阈值E7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不大于第七阈值E7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其中,第七阈值E7为不小于1且不大于4的正整数,比如E7=2。
第十二实施例
第十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数据信道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承载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控制信道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第十三实施例
第十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并假设余先生何止第八阈值E8,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大于第八阈值E8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当所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不大于第八阈值E8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其中,第八阈值E8为不大于3的非负整数,比如E8=2。
第十四实施例
第十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CSI进程,并假设预先设置第九阈值E9,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CSI进程中CQI值大于第九阈值E9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当CSI进程中CQI值不大于第九阈值E9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其中,第九阈值E9为不大于15的非负整数,比如E9=8。
第十五实施例
第十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加扰方式级别,并假设预先设置第十阈值E10,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加扰级别大于第十阈值E10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加扰级别不大于第十阈值E10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其中,E10为不大于3的正整数,比如E10=2。
第十六实施例
第十六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子帧集合索引,并假设预先设置第十一阈值E11,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子帧集合索引大于第十一阈值E11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当子帧集合索引不大于预设阈值E11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其中,第十一阈值E11为不大于15的非负整数,比如E11=7。
第十七实施例
第十七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长度,并假设预先设置第十二阈值E12,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长度大于第十二阈值E12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长度不大于第十二阈值E12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其中,第十二阈值E12为不小于200且不大于4000的正整数,比如E12=2000。
第十八实施例
第十八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假设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并假设预先设置第十三阈值E13,那么,按照本发明步骤101中的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得到:
当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不大于第十三阈值E13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当待发送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大于第十三阈值E13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可以是: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其中,第十三阈值E13不小于6GHZ,比如E13=6GHZ。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序号仅仅为了描述,不代表实施例的优劣。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9)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
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
其中,K为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K的正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包括以下形式之一:
信息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和已知比特序列;或者,
信息比特序列、校验比特序列和已知比特序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校验比特序列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所述已知比特序列编码得到;
或者,由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编码得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包括:
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1个或C个码块进行极化码编码,其中C为正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码块个数或者,
其中,K1为待发送信息比特序列长度,K1max为所设最大信息比特序列长度,Nmax为极化码对应生成矩阵最大尺寸,K1、K1max和Nmax均为正整数,0≤△≤2。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确定采用C个码块编码;否则,采用1个码块编码。
7.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极化码编码包括: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作为编码方法。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所述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中确定一种编码方法;否则,采用另一种编码方法。
10.根据权利要求1、4或7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极化码编码包括:
根据极化码生成矩阵,对所述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包括: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一种速率匹配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否则,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另一种速率匹配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或者,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一种速率匹配策略组合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否则,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其他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
根据确定的速率匹配策略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R≥K,且R为正整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4、6、8、9或11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包括以下任一或者任意组合: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
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类型;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码率;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MCS等级;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CCE的聚合等级;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加扰方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CSI进程;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子帧集合;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11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第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1)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1=0,1,…,N-R-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二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2)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2=R,R+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三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i3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3=R,R+1,…,N-1;
第四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S1,S2,S3}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S1={0,1,…,N1-1},S2={N2,N3,N2+1,N3+1,…,N4,N5},S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S1,序列S2,序列S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五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Q3,Q2,Q1}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Q1={N1-1,N1-2,…,0},Q2={N5,N4,N5-1,N4-1,…,N3,N2},Q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Q1,序列Q2,序列Q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六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I1,I2,I3,I4}选取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前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序列I1为序列{BRO(k)}与序列{0,1,…,t1-1}的交集,序列I2为序列{0,1,…,t1-1}与I1的差集,序列I4为序列{BRO(k)}与序列{t1,t1+1,…,N-1}的交集,序列I3为其余索引值,并且k=t2,t2+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N/8≤t1≤3N/8,0≤t2≤N-1,t1和t2为非负整数,序列I1,序列I2,序列I3,序列I4任意两者之间的交集为空集;
第七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编码后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
第八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前/后R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九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连续R-N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q不小于70%,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编码比特序列中选择前/后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连续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或生成矩阵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其中,N为编码后比特序列的长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或所述交织器π1可由索引i根据其函数值排列得到的序列得到,其中,i∈[0,1,…,N-1],n=log2N,(Bn-1,Bn-2,…,Bw,…,B0)为索引i的二进制表示,k为正整数,w∈[0,1,…,N-1]。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承载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一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的聚合等级大于第一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一阈值的取值为{1,2,4,8}中之一。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二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等级小于或等于第二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二阈值为不小于2且不大于32的正整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工作模式为带内模式或者独立模式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工作模式为带外模式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应用场景是增强移动宽带场景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应用场景是超可靠低延时场景或巨量机器通信场景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特征为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链路方向是从终端到基站或中继的上行方向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链路方向是从基站或中继到终端的下行方向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长度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四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编码后码块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第四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四阈值是不小于200且不大于4000的正整数。
2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所述信息比特序列长度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五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输入信息比特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第五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五阈值是不小于200且不大于2000的正整数。
22.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特征为编码后码块的码率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六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编码后码块的码率小于或等于第六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六阈值不小于1/3且不大于1/2。
23.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用户特定搜索空间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为公共搜索空间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2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承载输入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数据信道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为控制信道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2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八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索引大于第八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八阈值为不大于3的非负整数。
2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特征为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CSI进程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CSI进程中信道质量指示CQI值大于第九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
在CSI进程中CQI值不大于预先设置的第九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九阈值为不大于15的非负整数。
2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数据特征为输入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时,所述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大于第十二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二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三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五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八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七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九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
在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长度小于或等于预先设置的第十二阈值时,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是:所述第一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四速率匹配策略、或所述第六速率匹配策略;
所述第十二阈值为不小于200且不大于4000的正整数。
28.一种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编码模块、匹配模块,其中,
编码模块,用于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编码后比特序列;
匹配模块,用于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K为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K的正整数。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模块具体用于:
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在极化码编码过程中选择1个或C个码块进行极化码编码,其中C为正整数。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码块个数或者,
其中,K1为待发送信息比特序列长度,K1max为所设最大信息比特序列长度,Nmax为极化码对应生成矩阵最大尺寸,K1、K1max和Nmax均为正整数,0≤△≤2。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确定采用C个码块编码;否则,采用1个码块编码。
32.根据权利要求28或29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极化码编码包括:奇偶校验极化码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
33.根据权利要求28、29或32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选择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作为编码方法。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模块还用于: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所述奇偶校验极化码或循环冗余校验辅助极化码编码中确定一种编码方法;否则,采用另一种编码方法。
35.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匹配模块具体用于: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一种速率匹配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否则,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另一种速率匹配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或者,
如果所述用于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满足阈值条件,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一种速率匹配策略组合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否则,从多个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中确定其他策略作为待发送比特序列的速率匹配策略;
根据确定的速率匹配策略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R≥K,且R为正整数。
36.根据权利要求28、29、31、33、34或35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包括以下任一或者任意组合: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工作模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应用场景;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链路方向;
接收待发送比特序列的用户设备类型;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长度;
编码后码块的码率;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调制编码MCS等级;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控制信道单元CCE的聚合等级;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搜索空间;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加扰方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传输次数;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信道类型;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控制信息格式;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对应的CSI进程;
承载所述信息比特序列的子帧集合;
所述信息比特序列和校验比特序列的位置索引序列;
承载所述比特序列的载波频率。
37.根据权利要求28或35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包括:
第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1)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1=0,1,…,N-R-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二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BRO(i2)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2=R,R+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
第三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舍弃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i3的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i3=R,R+1,…,N-1;
第四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S1,S2,S3}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S1={0,1,…,N1-1},S2={N2,N3,N2+1,N3+1,…,N4,N5},S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S1,序列S2,序列S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五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依次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索引为{Q3,Q2,Q1}的比特中舍弃N-R个比特,将其余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Q1={N1-1,N1-2,…,0},Q2={N5,N4,N5-1,N4-1,…,N3,N2},Q3为其余索引,其中,N/8≤N1≤N2≤N/3,N2≤N4≤N3≤2N/3,N3≤N5≤N-1,其中,N1、N2、N3、N4和N5均为正整数,且序列Q1,序列Q2,序列Q3任意两者之间的集合为空集;
第六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I1,I2,I3,I4}选取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前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序列I1为序列{BRO(k)}与序列{0,1,…,t1-1}的交集,序列I2为序列{0,1,…,t1-1}与I1的差集,序列I4为序列{BRO(k)}与序列{t1,t1+1,…,N-1}的交集,序列I3为其余索引值,并且k=t2,t2+1,…,N-1,BRO为比特反序置换操作,N/8≤t1≤3N/8,0≤t2≤N-1,t1和t2为非负整数,序列I1,序列I2,序列I3,序列I4任意两者之间的交集为空集;
第七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编码后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
第八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前/后R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九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按照索引序列P1中连续R-N个索引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索引序列P1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为同一序列;或者,
索引序列P1中至少有比例为q%的元素排列顺序与用于确定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中的元素排列顺序不同,q不小于70%,其中q%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编码比特序列中选择前/后R个比特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第十一速率匹配策略:当R>N时,从所述编码后比特序列中选取连续R-N个比特排列在长度为N的比特序列之前或之后的位置,得到长度为R的比特序列作为所述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所述编码过程包括,将第a个输入比特交织到极化码编码器或生成矩阵位置索引b处,编码后,将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的第c个比特序列交织到寄存器位置索引d处,a=π1(b),c=π2(d),π1和π2为同一序列,a∈[0,1,…,k-1],b∈[0,1,…,N-1],c∈[0,1,…,N-1],d∈[0,1,…,N-1];或者
π1中元素排列顺序至少有e%与π2中元素排列顺序不同,e%为5%、10%或20%中之一;
其中,N为编码后比特序列的长度。
3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比特序列在极化码编码器中位置的序列或所述交织器π1可由索引i根据其函数值排列得到的序列得到,其中,i∈[0,1,…,N-1],n=log2N,(Bn-1,Bn-2,…,Bw,…,B0)为索引i的二进制表示,k为正整数,w∈[0,1,…,N-1]。
39.一种用于实现数据处理方法的装置,至少包括存储器和用于执行可执行指令的处理器,其中,
存储器中存储有极化码生成矩阵和以下可执行指令: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
或者存储器中存储以下可执行指令:对长度为K比特的输入比特序列进行极化码编码后得到长度为N比特的编码后比特序列;根据表征信息比特序列的数据特征及预先设置的速率匹配策略,从编码后比特序列中确定待发送比特序列;其中,K为正整数,N为大于等于K的正整数。
CN201710184062.6A 2017-02-15 2017-03-24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84296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273120.3A CN114598424A (zh) 2017-02-15 2017-03-24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EP23202725.0A EP4325727A3 (en) 2017-02-15 2018-02-14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KR1020197026787A KR102289928B1 (ko) 2017-02-15 2018-02-14 데이터 프로세싱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KR1020217025220A KR102419967B1 (ko) 2017-02-15 2018-02-14 데이터 처리 방법 및 디바이스
EP18754604.9A EP3584970A4 (en) 2017-02-15 2018-02-14 DATA PROCESSING DEVICE AND METHOD
PCT/CN2018/076793 WO2018149411A1 (zh) 2017-02-15 2018-02-14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JP2019544003A JP7030131B2 (ja) 2017-02-15 2018-02-14 データ処理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US16/542,246 US11121724B2 (en) 2017-02-15 2019-08-15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US17/468,606 US11683052B2 (en) 2017-02-15 2021-09-07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JP2021172802A JP7248762B2 (ja) 2017-02-15 2021-10-22 データ処理方法およびデバイス
US17/648,413 US11496156B2 (en) 2017-02-15 2022-01-19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81996 2017-02-15
CN2017100819967 2017-02-15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73120.3A Division CN114598424A (zh) 2017-02-15 2017-03-24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29603A true CN108429603A (zh) 2018-08-21
CN108429603B CN108429603B (zh) 2022-03-15

Family

ID=80607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184062.6A Active CN108429603B (zh) 2017-02-15 2017-03-24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29603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972655A1 (en) * 2014-03-24 2015-10-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olar code rate matching method and polar code rate matching apparatus
CN105164959A (zh) * 2014-02-21 2015-1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极化码的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CN105306165A (zh) * 2014-06-23 2016-0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WO2016101089A1 (zh) * 2014-12-22 2016-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性码的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
CN105900365A (zh) * 2014-03-31 2016-08-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方法及装置、无线通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64959A (zh) * 2014-02-21 2015-12-1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极化码的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CA2972655A1 (en) * 2014-03-24 2015-10-0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olar code rate matching method and polar code rate matching apparatus
CN105900365A (zh) * 2014-03-31 2016-08-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方法及装置、无线通信装置
CN105306165A (zh) * 2014-06-23 2016-0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方法及装置
WO2016101089A1 (zh) * 2014-12-22 2016-06-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性码的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INTEL CORPORATION: "Polar code design", 《3GPP TSG RAN WG1 AD HOC》 *
ZTE MICROELECTRONIC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polar codes for eMBB",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29603B (zh) 2022-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89220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terleaving data
TWI648956B (zh) 極化碼的速率匹配方法及通道編碼器
CN106899379A (zh) 用于处理极化码的方法和通信设备
KR100970645B1 (ko) 블록 코드를 이용한 다양한 길이를 가진 정보의 채널 코딩방법
WO2015184914A1 (zh) 一种数据包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8737021B (zh) Polar码传输方法及装置
JP2014161124A (ja) 下り制御情報伝送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コードワード生成方法
EP3614701A1 (en) Polar cod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US11683052B2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0430010A (zh) 信息处理的方法、设备和通信系统
CN108809500B (zh) 编码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08288966A (zh) 极性Polar码的速率匹配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7733439B (zh) 一种ldpc编码方法、编码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14244470A (zh) 信道状态信息csi编码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和处理器
CN108429553A (zh) 极化码的编码方法、编码装置及设备
CN111490798A (zh) 译码的方法和译码装置
CN108429603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753178A (zh) 用于混合自动重复请求的比特选择
WO2019047741A1 (zh) 比特交织、解交织方法及装置
CN108880742A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芯片、收发机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7118562A (zh) 编码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