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18965B - 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18965B
CN108718965B CN201810561006.4A CN201810561006A CN108718965B CN 108718965 B CN108718965 B CN 108718965B CN 201810561006 A CN201810561006 A CN 201810561006A CN 108718965 B CN108718965 B CN 1087189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ce
field
shrimp
shrimps
plan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6100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18965A (zh
Inventor
曹凑贵
汪金平
蔡明历
袁鹏丽
肖求清
郭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56100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189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18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189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18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189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2/00Cultivation of specific crops or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01G22/20Cereals
    • A01G22/22Ri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61/0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 A01K61/50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 A01K61/59Culture of aquatic animals of shellfish of crustaceans, e.g. lobsters or shrim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10/00Animal feeding-stuffs
    • A23K10/30Animal feeding-stuffs from material of plant origin, e.g. roots, seeds or hay; from material of fungal origin, e.g. mushroo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KFODDER
    • A23K50/0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 A23K50/80Feeding-stuff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nimals for aquatic animals, e.g. fish, crustaceans or mollusc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 Y02A40/818Alternative feeds for fish, e.g. in aquacultur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otany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Birds (AREA)
  • Insects & Arthropod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 Fodder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的方法,步骤是:A、模式规范:稻虾生态种养方法,在稻田中养殖两季小龙虾并种植一季晚水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在田间挖掘养殖沟;B、一沟两草:稻虾生态种养方法,在田边挖沟是小龙虾养殖不受水稻栽培相应农艺的影响,一草是田埂种草,冬季种绿肥,油菜、小麦、豌豆、蚕豆;C、一稻两虾:稻虾生态种养方法,收虾后直播,稻虾共作春季和秋季收两季小龙虾;D、一还两晒:稻虾生态种养方法,水稻收割后,两次晒田。方法易行,操作简便,利用稻田养殖小龙虾,建立了稻虾共生系统,通过稻虾互利共生,减少了化肥、不用农药,改善稻米品质,保障稻米食品安全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稻栽培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的方法, 它适用于水稻稳产、提高水稻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水稻的栽培。
背景技术
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质量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产、生活 健康等诸多方面。水稻在我国粮食中占了40%,小麦、玉米、薯类总计占比60%。因此 提高水稻的质量、加强水稻生产安全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随着我国温 饱问题的解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食品质量、农业的生态环境效应与资 源制约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成为了我 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
我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了生态转型阶段。作为促进农业生态转型的主要手段,生态 农业是积极采用生态友好方法,全面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方式。稻田种养结合模式是通过水稻和动物各种相互关系的巧妙协调,高效利 用稻田生态系统的光、温、水、热、养分、生物资源,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系统组合效 应。稻田生态种养高效模式被农业部誉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典范,现代农业的一次 革命”,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 产出效益,拓展了发展空间,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
稻田种养是一种种养结合,稻渔共生、稻渔互补的生态农业种养模式。引进的动物一方面可通过改变系统组成,影响能量流、食物营养关系来影响水稻生长;另一方面可 直接影响,或通过环境条件的改善来影响水稻生产。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养殖的水 稻生长发育比传统稻田要好,主要表现在稻株浓绿茂盛、植株高大、抽穗整齐,水稻穗 长、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发生变化,并提高了光合作用率、水稻 根系活力等,进而提高了水稻产量,稻谷平均增产达5~24%。
研究表明,稻田养鸭和养鱼都能促进水稻对氮元素的吸收,总氮含量的实测值分别 比对照组高24.4%和27.0%,并与土壤脲酶、脱氢酶和蛋白酶的含量负相关(李成芳,2008);另据测定,稻米加工的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分别提高2.7%、1.5%和2.7%, 蛋白质含量、胶稠度、氨基酸总量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提高12.4%、11.5%、1.6%和1.0%,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垩白率和铬含量分别降低6.6%、7.0%、7.6%和18.8%(黄兴国,2008);稻田养蟹后,稻米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比对照分别下降31.3%和5.1%, 蛋白质含量、胶稠度分别提高8.1%、11.68%(安辉,2012)。可见,稻田养殖动物不仅 可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还能改善水稻的品质。
以上研究报道证实了稻田养殖对水稻群体结构和生长状况的改善,为水稻增产提质 奠定了基础。我们把它归结为“利稻行为”,主要体现在“一增二改三防控”,即增肥,改土、改水,控草、控病、控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的方法,方法易行,操作 简便,利用稻田养殖小龙虾,建立了稻虾共生系统,通过稻虾互利共生,减少了化肥、 不用农药,达到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保障稻米食品安全的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虾稻米生态种养方法的主要特征是:一沟两草、一稻两虾、一还两晒,即:开挖环形沟、田埂种草、田间种水草;收虾后种一季晚水稻、全年收两季虾;稻草全部还田、 一年晒两次田。
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的方法,其步骤是:
A、模式规范:稻虾生态种养方法,在稻田中养殖两季小龙虾并种植一季晚水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为了保证稻虾共同生长,在田间挖掘 养殖沟,沟田相通,以保证沟田水体交换、小龙虾进出(见图1)。该方法在每年的8 月下旬至9月初,水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或9月至10月水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 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次年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 8-9月收获亲虾或商品虾,如此循环轮替的过程(见图2)。
B、一沟两草:该方法在田边挖沟是保证小龙虾养殖不受水稻栽培相应农艺的影响, 所以也叫养殖沟。一草是田埂种草,冬季种绿肥或农作物,如油菜、小麦、豌豆、蚕豆等,3-6月份随时刹青投放稻田做虾饵料;夏季种植大豆、香根草、芝麻,提高生物多 样性,防治稻田病虫害。另一种草是稻田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为伊乐藻、轮叶黑藻、 菹草、金鱼藻、聚草、苦草等其中的一种或二至六种任意组合,还可种植水花生、水葫 芦、浮萍等漂浮植物作为虾的饲料。
C、一稻两虾:该方法,6月份(中下旬)收虾后直播或移栽一季晚稻,一方面可保 证小龙虾的产量,另一方面接茬一季晚稻品质较好;稻虾共作可以保证春季和秋季收两 季小龙虾;
D、一还两晒:该方法,9月至10月(中下旬)水稻收割后,稻草还田,可作为虾 的饲料,培肥土壤;稻虾共作长期淹水对土壤及水稻生产都有不利的影响,为了保证水 稻良好的生长环境,至少有两次晒田,一次在水稻大田分蘖达到计划最高苗数85―90% 开始断水晒田,即在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始期进行晒田;另一次在水稻灌浆结实后期, 快收获时晒田。
上面四个方面的技术方案,关键是模式规范,要做到稻虾互利共生,必须挖好田间工程,根据小龙虾和水稻生长季节做好时间衔接,以便缓解种养的矛盾、扩大互利 关系。养殖沟一般4m宽,1.5m深,占稻田面积不超过10%,养殖沟过小、过浅,不利 于小龙虾生长,产量很低、降低效益;养殖沟过大,占稻田面积过大,影响水稻生 产。一虾两稻,是保证一季晚正常生产的情况下,提高虾的产量;6月份收虾不能过 迟,否则影响水稻生产。一沟两草主要是保证小龙虾的优质高产;一还两晒主要是保 证土壤肥力有利于水稻生产。生产上也有一些稻田养虾的例子,但往往造成虾稻矛 盾,综合效益不高,如虾稻连作,往往虾子产量不高,或重虾轻稻,只养虾不种稻, 失去生态种养的意义;不种草,虾子产量不高,通过大量投放饲料,容易造成水体变 坏、虾病严重;不晒田,造成土壤次生潜育化、土壤结构破坏,水稻倒伏,严重影响 水稻生产。本发明非常有效的解决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的技 术难题。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
该模式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农业增效上,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赢”,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1.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小龙虾的产量、规格,又提高了稻米的品质。“一稻两虾”保证了小龙虾的产量在300多斤,保证了一季晚稻的优质特性。
2.使用的是无公害农药,使用次数比常规稻田要少,生产的稻米是一种接近天然的生态稻。稻虾共作,不适用农药,保证了食品安全。“一沟两草”保证了健康水体和 小龙虾的饵料,从而减少虾病、提高品质、改善环境。
3.稻田养小龙虾需要开挖养殖沟,占一定稻田面积,但是一年只种一季作物,冬季涵养水土保持了地力,再通过选用优良水稻品种、合理密植等方法,保证了水稻的有 效分蘖、穗数和正常穴数,水稻产量比同等面积水稻增产许多。“一还两晒”,保证了土 壤改良培肥和水稻健康群体的形成,平常的长期淹水养虾容易造成土壤次生潜育化,影 响水稻生长,增加水稻倒伏的风险。
4.水稻生长过程中为小龙虾提供庇护所和食物,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实现生 态增值。
附图说明
图1a为一种稻虾共作的田间结构示意图。
图1b是一种稻虾共作的田间横断面示意。
图1c是一种稻虾共作的田间照片。
图2为一种稻虾共作模式的技术流程图。
说明:①稻田改造:可在水稻收获后、冬季和开春进行稻田改造、进行田间工程 建设;②投放幼虾:开春温度上升,3-4月初可投放虾苗;③春季管理:主要是小龙虾 的饲养管理;④春季收虾:4-6月可捕虾,捕大留小;⑤稻田整理6月中下旬田面水落 干,整田准备水稻种植;⑥水稻种植:可采用直播和移栽2种方法;⑦秋季管理:水稻 施肥,补充饵料,水位控制;⑧秋季收虾及水稻收获:水稻收获前一方面可以捕虾,另 方面可补充亲虾,水稻收获后,注意水层管理;⑨冬季管理:主要是虾种保存和水草种 植。
图3为一种稻虾共作系统杂草数量的变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根据图1、图2可知,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的方法,其步骤是:
1、稻田选择及田间结构工程。稻虾共作要求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保水 性能好,土质最好为壤土;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涝不旱;稻田面积大小均可,一般 以30-50亩为宜。
(1)挖沟。围沟面积应控制在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沿稻田内侧开挖环形虾沟, 沟宽3或3.5或4米,坡比1:1.5,沟深1或1.2或1.5米。稻田面积面积达的还要在 田中间开挖“一”或“十”字形田间沟,沟宽1或1.5或2米,沟深0.8米,坡比1:1。
(2)筑埂。利用开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田埂加固时每加 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田埂应高于田面0.6或0.8米,埂底宽4或4.5或5米,顶部 宽2或2.5或3米。同时,稻田还要筑田间小埂,便于水稻种植管理。
(3)进排水设施。按照高灌低排格局,进排水口设于稻田两端,进水口用20目的 长型网袋过滤进水,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排水口用密眼铁丝网封闭管口,防止小 龙虾外逃,保证水灌得进,排得出。
(4)防逃设施。稻田进排水口和田埂上应设防逃网。进排水口的防逃网应为8孔/厘米(相当于20目)的网片,田埂上的防逃网可选用防逃塑料膜或水泥瓦作材料,防 逃网高40厘米。
2、小龙虾放养及水体调控:
(1)投放亲虾。每年的8-9月底,水稻收割前15天往稻田的环形沟和田间沟中投 放亲虾,每亩投放20或26或30公斤。规格30或33或35克以上,雄性个体宜大于雌 性个体。亲虾按雌、雄比2-3:1投放。
(2)投放幼虾。每年4-5月投放幼虾,每亩投放规格为2或3厘米的幼虾1万尾 左右或3-5厘米的幼虾0.5-0.8万尾。如果是续养稻田,应在6月上旬插秧后立即酌情补 投幼虾。
(3)饲料投喂。遵循“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四定原则和“看天气、看生长、看 摄食”三看原则。早春3月份以死鱼、猪、牛、鸡、鸭、鱼肠等下脚料,河汊等处的螺类、蚌、 蚯蚓、水蚯蚓、沙蚕、钩虾等,动物性饵料或配合饲料为主,高温季节(6-8月),以水草 和植物性饵料为主。水温在17或20或22或26或28或31℃时,每半月投放一次鲜嫩 的水草,如菹草、金鱼藻等100或110或130或140或150公斤/亩。每天傍晚投喂一 次饲料,如麸皮、豆渣、饼粕或颗粒料等,投喂量为稻田存虾重量的1%-4%。
(4)水体管理。一是施肥,当年8-10月份和翌年3月每月施腐熟的农家肥100或 130或150公斤/亩培肥水质,透明度约25㎝左右,保持水体中浮游生物量,为幼虾提 供充足的天然饵料;二是pH值,小龙虾的养殖水体pH值维持在7.5-8.5之间,有利于 小龙虾的脱壳生长,4-8月每亩用生石灰5或8或10公斤,化浆全池泼洒。三是水位与 水温,平时水沿堤,晒田水位低,虾沟水有保障,确保不伤虾,越冬期前,稻田水位控 制在20或26或30厘米左右,越冬期间,一般控制在40或45或50厘米;3月份,水 位一般控制在30厘米左右;4月中旬以后,稻田水温已基本稳定在20℃以上,30℃以 下,为使稻田内水温始终稳定在20或24或26或28或30℃,稻田水位应逐渐提高至 50或54或58或60厘米。
3、饲草种植:水草既是小龙虾良好的天然植物饵料,又可为小龙虾提供栖息、 隐蔽和脱壳场所。适合养殖小龙虾的水草为沉水植物,沉水植物有伊乐藻、轮叶黑藻、 菹草、金鱼藻、聚草、苦草等其中的一种或二至六种的任意组合,还有水花生、水葫芦、 浮萍等漂浮植物和空心菜等经济蔬菜。稻田田面可选择移植菹草、伊乐藻等沉水植物和 浮萍等漂浮植物,面积分别占20%;围沟内移植水草可多样化,沉水植物控制在40或 45或50或55或60%,漂浮植物控制在20或26或30%。此外,还可田埂种草,冬季种 绿肥或农作物,如油菜、小麦、豌豆、蚕豆等,3-6月份随时刹青投放稻田做虾饵料; 夏季种植大豆、香根草、芝麻,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治稻田病虫害。
4、水稻优质栽培:
(1)品种选择。养虾稻田一般只种一季稻,水稻品种要选择叶片开张角度小,抗 病虫害、抗倒伏且耐肥性强的紧穗型品种。
(2)科学施肥。对于养虾一年以上的稻田,由于稻田中已存有大量稻草和小龙虾,腐烂后的稻草和小龙虾粪便为水稻提供了足量的有机肥源,一般不需施肥。而对于第一 年养虾稻田,可以在插秧前的10或13或15天,亩施用农家肥200或26或300公斤, 45%复合肥40公斤,均匀撒在田面并用机器翻耕耙匀。
(3)秧苗移植。筑好稻田田埂后,一般在6月上中旬开始移植,采取浅水(3厘米 以内)栽插,条栽与边行密植相结合的方法。无论是采用抛秧法还是常规栽秧,都要充 分发挥宽行稀植和边行优势,移植密度以30厘米×15厘米为宜,以确保小龙虾生活环境 通风透气性能好。
(4)科学晒田。晒田总体要求轻晒或短期晒,晒田标准:田边开“鸡爪裂”,田中 稍紧皮,人立有脚印,稻叶叶片略退淡。稻田晒好后,应及时恢复原水位,以免环沟中 的虾因长时间密度过大而产生不利影响。
通过以上方案实施,稻虾共作平均一亩田地产300多斤小龙虾,按规格不同,虾贩出价10—20多元/斤,每亩田地小龙虾收益能够达到3000—6000元/亩;每亩田能够平 均产稻1200斤,每斤售价2元/斤,每亩田水稻产值能达到2400元/亩。一年每亩田稻 虾总产值能够达到5400—8400元/亩。
实施例2:
按照实施例1的基本步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稻虾共作田种植天源“长粒香粳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的方法,其步骤是:
1、品种生育特性。采用天源香粳水稻品种,作一季晚种植,一般从播种至齐穗约90天、全生育期在125-135天。株型紧凑,形态明显趋粳、株高115-130cm。分蘖能力 中等偏弱。一般亩产450-600公斤,亩穗数22万左右、每穗粒110-130、结实率80-90%、 千粒重27.5克左右。
2、直播栽培技术:
(1)播种期:为了确保稻米高品质、发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品质优势,武汉地区可 选择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的20天播种。相对较南区域适宜推迟、偏北区域应提早。
(2)播种量:根据其分蘖特性,确保亩产500-600公斤水平,即亩20-25万有效穗,在75%成苗的前提下,667平米播种4-5.5公斤(生产水平较高宜少、反之宜多)。
(3)施肥:中等肥力水平田块,一般亩施纯氮15公斤左右,其中底肥40%、2叶 1心期追施20%、第1次追肥后15天追施15%、拔节后5-7天追施15%;磷肥亩用五氧 化二磷6公斤作底肥施用、钾肥亩用氧化钾8-10公斤(底肥和拔节后各半)。基肥用复 合肥、追肥用尿素、硫酸铵等。
(4)水分管理和杂草防除:湿润播种齐苗、芽期除草(分蘖期补除)、浅水分蘖(2-3厘米)、亩20-22万苗晒田、长穗期浅湿旱交替灌溉、齐穗后干湿交替灌浆。
3、移栽(机插秧,普通)技术:
(1)播种期:较直播田提早5天左右;
(2)秧龄:一般为20-30天;
(3)栽插规格:亩插1.7-2万穴,每穴3-5粒谷苗;
(4)施肥:大田一般亩施纯氮13-15公斤,底肥45%、分蘖肥30%、促花肥(拔 节后5天)15%、保花肥10%。磷肥亩施5-6公斤全作底肥施用、钾肥8公斤(底肥和 促花肥各半)。
(5)水分管理:寸水返青、浅水分蘖(2-3厘米)、亩17-18万苗晒田、长穗期浅 湿灌溉、齐穗后干湿交替灌浆。
4、病虫害防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坚持药剂浸种、苗期预防蓟马、飞虱等虫 害和稻瘟等病害、生育中期注意螟虫的防治、抽穗期注意稻瘟病和稻曲病的防控。
其它实施步骤与实施例1相同。
通过上述技术措施,每亩可生产绿色稻米350公斤左右,稻米品质,整精米率 60-67%、垩白率5-15%、直链淀粉12.5-13.5%,米饭胀性较小、较软且有弹性、外观形 态好、粘性中等、米饭微香(稻米香味较浓),优质大米售价16元/公斤,每亩田水稻 产值就能达到5600元/亩。
实施例3:(应用实施例1)
湖北省潜江市龙湾镇魏先生的稻虾高产成功经验2015-2017年,魏先生有虾稻共作 面积35亩,在实现稻谷不减产(500kg/亩)的情况下,小龙虾产量达到6150kg,亩产 达176kg,由于是无公害种养,产出的稻米产量虽然只有300余斤,但是品质好,价格 高,每斤能卖到20元,这样一算一亩综合收入可达6000元。实现销售收入40多万元, 亩产值过10000元。魏先生的具体做法是:
1、养好虾。每年秋季中稻收割后,稻田上水投放虾种,冬春季注意控制水位,适 量施用农家肥,惊蛰过后开始投喂词料。植物性伺料有麸皮、糠、麦子、菜叶等,动物 性饲料有螺蛳、蚌及价格相对低廉的白鲢、野杂鱼等,搅拌磨碎后投喂。4~5月,水温 升高后是小龙虾生长的关键时期,要加强投食管理,保证喂饱喂足。5月底整田插秧后, 适时补投虾苗,同时注意调节水质、预防病害,每月使用一次生石灰、漂白粉、纤毛净 等。
2、种好稻。采用黄华占品种,注意晒田,减少氮肥,亩施农家肥200公斤,穗肥 补施尿素8公斤/亩。水稻虫害防治,主要通过加强田间管理增强水稻的抗性,并在水 稻栽培过程中每15亩配一盏频振杀虫灯对趋光性害虫进行诱杀。在褐稻虱生长的高峰 期,将稻田的水位提高15厘米左右,利用小龙虾把褐稻虱幼虫吃掉。
有关技术效果请见实施例1、实施例2。
实施例4:(应用实施例2)
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生态研究室2015-2017在中国湖北省潜江市后湖进行了稻虾共作 试验,具体操作过程与“实施例1、实施例2”相同,设置水稻秸秆还田和小龙虾投食两 个因素,6个处理,分别为:稻虾共作:秸秆还田+投食(SF),秸秆不还田+投食(NSF), 秸秆还田+不投食(SNF),秸秆不还田+不投食(NSNF)。水稻单作:秸秆还田(CK-S), 秸秆不还田(CK-NS)。有关结果如下。
本发明的实施效果见表1、2、3、4、5,图3所示。
1、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从表1显示稻虾共作模式比传统水稻单作水稻增产4.63%~14.01%。同时稻虾共作模式能显著降低稻米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改善了稻米的外观品质。
表1不同稻虾处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Figure BDA0001683261880000081
Figure BDA0001683261880000091
注:①RC-稻虾共作;R-水稻单作;F-投放饵料;NF-不投放饵料;SR-秸秆还田;NSR-秸秆不还田
②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列在P<0.05水平上的显著差异。
2、改良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稻虾共作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加,其中易氧化态碳含量高于常规水稻单作田;稻虾共作可以增加土壤营养物质,如全氮、全磷、 总钾的含量显著提高(表2-12),有效的改善了土壤肥力。
表2稻虾共作与水稻单作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营养物质含量
Figure BDA0001683261880000092
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同一例在P<0.05水平上的显著差异。
3、涵养水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开挖沟凼,大大增加了蓄水能力,有利于防洪、抗旱。一些丘陵地区,实施稻虾工程,每亩稻田可增加蓄水200m3。地下水位低的灌溉稻 田增加耗水量50-80%,水分利用效率降低。
表3不同区域模式的水稻总水分利用效率
Figure BDA0001683261880000093
4、防治病虫草害、提高生物多样性。稻虾共作随着养虾年限的延长,虫害明显减少,稻飞虱、二化螟、稻丛卷叶螟等得到控制,部分控制通泉草、空心莲子草和鳢肠, 增加生物多样性(表4、表5,图3)
表4稻虾共作稻田病虫害发生情况
Figure BDA0001683261880000094
Figure BDA0001683261880000101
表5稻虾共作田和水稻单作田昆虫数量
Figure BDA0001683261880000102

Claims (1)

1.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的方法,其步骤是:
A、模式规范:稻虾生态种养方法,在稻田中养殖两季小龙虾并种植一季晚水稻,在水稻种植期间小龙虾与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长,在田间挖掘养殖沟,围沟面积控制在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沿稻田内侧开挖环形虾沟,沟宽3或3.5或4米,坡比1:1.5,沟深1或1.2或1.5米,稻田面积大的还要在田中间开挖“一”或“十”字形田间沟,沟宽1或1.5或2米,沟深0.8米,坡比1:1;筑埂,利用开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田埂应高于田面0.6或0.8米,埂底宽4或4.5或5米,顶部宽2或2.5或3米,同时,稻田还要筑田间小埂,便于水稻种植管理,沟田相通,沟田水体交换、小龙虾进出,该方法在每年的8月下旬至9月初,水稻收割前投放亲虾,每亩投放20或26或30公斤,规格30或33或35克以上,雄性个体宜大于雌性个体,亲虾按雌、雄比2-3:1投放;或9月至10月水稻收割后投放幼虾,第二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下旬收获成虾,同时补投幼虾,次年5月底、6月初,整田、插秧,8-9月收获亲虾;
B、一沟两草:稻虾生态种养方法,在田边挖沟是小龙虾养殖不受水稻栽培相应农艺的影响,一草是田埂种草,冬季种绿肥或农作物,油菜、小麦、豌豆、蚕豆,3-6月份刹青投放稻田做虾饵料;夏季种植大豆、香根草、芝麻,提高生物多样性,防治稻田病虫害,或稻田种沉水植物以及漂浮植物,面积分别占20%,沉水植物为伊乐藻、轮叶黑藻、菹草、金鱼藻、聚草、苦草其中的一种或二至六种任意组合;围沟内移植水草可多样化,沉水植物控制在40或45或50或55或60%,漂浮植物控制在20或26或30%;
C、一稻两虾:稻虾生态种养方法,6月份中下旬收虾后直播或移栽一季晚稻,移植采取浅水栽插,条栽与边行密植相结合的方法,移植密度30厘米×15厘米,一方面保证小龙虾的产量,另一方面接茬一季晚稻确保稻米品质;稻虾共作春季和秋季收两季小龙虾,对于第一年养虾稻田,在插秧前的10或13或15天,亩施用农家肥200或26或300公斤,45%复合肥40公斤,均匀撒在田面并用机器翻耕耙匀;
D、一还两晒:稻虾生态种养方法,9月至10月中下旬水稻收割后,稻草还田,为虾的饲料,培肥土壤,两次晒田,一次在水稻大田分蘖达到计划苗数85-90%开始断水晒田,在分蘖末期至幼穗分化始期进行晒田,另一次在水稻灌浆结实后期,收获时晒田。
CN201810561006.4A 2018-06-04 2018-06-04 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方法 Active CN1087189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61006.4A CN108718965B (zh) 2018-06-04 2018-06-04 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61006.4A CN108718965B (zh) 2018-06-04 2018-06-04 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18965A CN108718965A (zh) 2018-11-02
CN108718965B true CN108718965B (zh) 2021-05-28

Family

ID=63931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61006.4A Active CN108718965B (zh) 2018-06-04 2018-06-04 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189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08888B (zh) * 2018-11-19 2021-04-02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虾稻共作灌溉定额计算方法
CN110169381A (zh) * 2019-06-26 2019-08-27 广西维天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虾稻共作的生态养殖方法
CN110583547B (zh) * 2019-09-18 2021-11-26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稻虾共作的水分管理方法
CN110692467B (zh) * 2019-11-13 2021-11-26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一稻两虾的种养方法
CN110692466B (zh) * 2019-11-13 2021-11-26 华中农业大学 一种稻虾共作的改土丰产增效方法
CN110896798B (zh) * 2019-12-02 2022-03-11 湖南农业大学 一种立体综合种养方法
CN111280099B (zh) * 2020-03-11 2022-11-08 长江大学 小龙虾池塘多茬养殖方法
CN111386992A (zh) * 2020-04-30 2020-07-10 湖南助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稻虾蟹综合种养方法及装置
CN111742799A (zh) * 2020-05-12 2020-10-09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一种稻后繁育小龙虾苗种的水稻秸秆还田方法
CN111789057A (zh) * 2020-06-24 2020-10-20 长江大学 一种虾稻连作模式下小龙虾健康高效养殖系统及方法
CN111771791A (zh) * 2020-07-16 2020-10-16 徐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一种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的方法
CN112205255A (zh) * 2020-10-16 2021-01-12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稻虾生态高效种养方法
CN112136625A (zh) * 2020-10-20 2020-12-29 马鞍山市良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虾稻菜轮作的实施方法
CN112841097A (zh) * 2021-01-08 2021-05-28 襄阳市农业科学院 一种稻麦轮作田轻简化方式养殖大规格小龙虾的新模式
CN114158507A (zh) * 2021-11-29 2022-03-11 海南归耘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水稻产量的稻虾综合种养方法
CN114600717A (zh) * 2022-03-17 2022-06-10 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省鄱阳湖渔业研究中心、江西省渔业资源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一种稻虾种养的方法
CN115191302B (zh) * 2022-07-01 2023-03-21 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农田涝渍减灾综合调控方法及系统
CN115304426A (zh) * 2022-08-05 2022-11-08 武汉合缘绿色生物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稻虾共作的生物肥料及使用该肥料的稻虾共作方法
CN115443865A (zh) * 2022-10-08 2022-12-09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 一种稻蟹肥生态循环种养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60091130A (ko) * 2005-02-14 2006-08-18 김현철 연못을 갖는 논구조
CN100423634C (zh) * 2007-01-29 2008-10-08 江苏宝龙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克氏原螯虾的稻田养殖方法
KR100966765B1 (ko) * 2007-12-06 2010-06-30 순천향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복합영농을 위한 논 구조
CN103270918B (zh) * 2013-05-10 2014-11-05 常熟市银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稻虾共作生态养殖系统及养殖方法
CN103348889B (zh) * 2013-07-29 2015-10-28 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 一种稻田生态种养方法
CN103782940B (zh) * 2014-02-20 2015-07-01 浙江海洋学院 一种循环混合型稻田养殖方法
CN106386302A (zh) * 2016-08-31 2017-02-15 陈冬林 一种稳粮增渔稻虾连作共作种养方法
CN106718451A (zh) * 2016-12-26 2017-05-31 华大(镇江)水产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水稻与小龙虾共作的养殖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18965A (zh) 2018-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18965B (zh) 一种稻虾共作的稻虾生态种养方法
CN106259086B (zh) 一种稻虾共作生态养殖方法
CN103493706B (zh) 一种有机水稻生产方法
CN102783433B (zh) 一种稻田养殖扣蟹的方法
CN106718451A (zh) 一种水稻与小龙虾共作的养殖方法
CN106386302A (zh) 一种稳粮增渔稻虾连作共作种养方法
CN101755581B (zh) 农产品立体种植养殖的方法
CN105432291A (zh) 一种紫薯高产种植方法
CN106613595B (zh) 工厂化“稻-畜-菜”周年循环机械化生产方法
CN111955387A (zh) 一种圩区水稻田耦合池塘、沟渠三级湿地系统
CN107853108A (zh) 一种基于稻田的龙虾养殖方法
CN113647349B (zh) 一种基于无沟化稻田改造的稻虾综合种养方法
CN111480604A (zh) 一种绿色高效稻田共作轮养虾蟹的方法
CN111887111A (zh) 一种水稻-水芹-红螯螯虾综合种养的方法及系统
CN104094809A (zh) 一种水稻有机栽培本田除草方法
CN107466754A (zh) 一种水稻‑泥鳅‑蔬菜结合的立体生态种养方法
CN114532265A (zh) 一种稻虾繁养分离高效综合种养方法
JP2023546555A (ja) イトメの増殖を主とする虫稲の共生総合栽培・飼養方法
CN106258421A (zh) 一种早熟茄子的水旱轮作有机栽培方法
CN109511499A (zh) 一种山区梯田糯稻螺综合种养技术
CN113039989A (zh) 丘陵山区富硒果园改土控草的智能生态化种植方法
CN111771791A (zh) 一种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的方法
CN111771652A (zh) 一种百合-浙贝母-稻鱼共生药粮循环轮种方法
CN112703983B (zh) 一种基于一季中稻的稻虾轮作方法
CN108401821B (zh) 高纬度寒区马铃薯与水稻双季连作种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