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01941B - 具备具有锁定机构的壳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备具有锁定机构的壳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01941B
CN108701941B CN201780013025.7A CN201780013025A CN108701941B CN 108701941 B CN108701941 B CN 108701941B CN 201780013025 A CN201780013025 A CN 201780013025A CN 108701941 B CN108701941 B CN 1087019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shell
elastic arm
housing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302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01941A (zh
Inventor
境泽直志
长沼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rose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rose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rose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01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1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01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19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1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 H01R13/6273Latching means integral with the housing comprising two latching ar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7/00Four or more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备具有锁定机构的壳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其提高臂的弹力,并且减少用于形成臂所需的板材料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连接器具备绝缘性的外壳、触头及导电性的壳,能够与对象连接器嵌合。壳至少包含由一张金属板构成的金属壳。该金属壳包含覆盖外壳的侧部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部、在与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具有自由端的弹性臂、及与弹性臂的侧方连结并弹性地连接覆盖部与弹性臂、将弹性臂支承为悬臂梁状的支承部。覆盖部与弹性臂具有相互实际对置的面,弹性臂在比支承部靠近自由端侧的位置具有锁定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的锁定部。

Description

具备具有锁定机构的壳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具有锁定机构的壳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2002-367732(专利文献1)示出了具有利用了壳的锁定机构的连接器的一个例子。这种连接器作为移动电话、PDA、个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接口而被利用。在上述电子设备中,信号的高速化日新月异,能够通过设置壳,调整特性阻抗,并且能够得到相对于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噪声的屏蔽效果。在专利文献1中,还通过在壳设置锁定机构,能够防止嵌合不小心被解除的情况。
图12表示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连接器100的分解组装立体图。其中,这里省略了外侧的盖。连接器100主要由绝缘体103、覆盖该绝缘体103的基座壳101以及罩壳102构成。基座壳101由一张金属板构成,包含成为顶板的平板111、在平板111的侧方折弯为直角的侧片112、以及与侧片112连结并被支承为悬臂梁状的臂113。在臂113的前端附近设置有卡合片113a,该部分在与对象连接器(未图示)嵌合时,作为与对象连接器的规定部分卡合并锁定与对象连接器的嵌合的部分而发挥功能。
这里,臂113与侧片112使用以U字形转弯的连结部来进行连结,但在专利文献1中,这样的连结部被定位在臂113的后方(与和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方向相反的一侧),所以臂的自由端与连结部之间的距离变大,其结果,很难对臂赋予足够的弹力,另外,产生弹力的调整困难这样的问题。另外,为了形成臂113,在将臂折弯等来进行加工前的平金属板中,比连结臂113与侧片112的连结部靠后方(与和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相反的一侧)需要用于臂113的长板材料,其结果,板材料被浪费使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67732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这样的现有技术的问题点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高臂的弹力并且其调整容易,减少用于形成臂所需的板材料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能够与对象连接器嵌合,其特征在于,具备外壳、安装于该外壳的触头、以及安装于该外壳的导电性的壳,上述导电性壳至少包含由一张金属板构成的金属壳,该金属壳(31)包含:覆盖上述外壳的侧部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部、在与上述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具有自由端的弹性臂、以及设置于上述弹性臂的侧方并将上述覆盖部与上述弹性臂弹性地连接且将上述弹性臂支承为悬臂梁状的支承部,上述覆盖部与上述弹性臂具有相互实际对置的面,上述弹性臂在比上述支承部靠近上述自由端侧的位置具有锁定上述连接器与上述对象连接器的嵌合的锁定部。
根据该实施方式的连接器,通过在弹性臂的侧方连接覆盖部与弹性臂,由此与在弹性臂的后方(与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相反的一侧)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更接近弹性臂的自由端侧支承弹性臂,其结果,能够提高弹性臂的弹力。另外,覆盖部与弹性臂由于具有相互实际对置的面,所以能够用双重的板面覆盖外壳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使遮挡效果增大。另外,在弹性臂的后方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在将弹性臂折弯等来进行加工之前的平金属板中,比覆盖部与弹性臂之间的支承部靠后方(与同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相反的一侧)的部位,需要用于弹性臂的长的板材料,但通过在弹性臂的侧方进行连接,不需要那样的板材料,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制作弹性臂所不需要的板材料,例如形成把持电缆的把持部、覆盖外壳的后端部的壳材料。
而且,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可以为,上述外壳具有主体部、以及从该主体部向与上述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延伸的被嵌合部,上述被嵌合部的侧部外周面的外径在至少一部分设定为比上述主体部的侧部外周面的外径小。通过使被嵌合部的外径比主体部的外径小,能够使连接器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优选上述弹性臂与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被嵌合部之间利用上述外径的差而设置的上述外壳的台阶面对应地具有台阶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优选上述导电性壳还具有第一壳,该第一壳覆盖上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没有被上述金属壳覆盖的至少一部分的。由此,能够提高外壳的主体部的遮挡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可以为,上述第一壳覆盖:上述主体部的、相对于沿着与上述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方向延伸的上述弹性臂的实际中心线而言位于上述支承部侧的侧部外周面、且是通过折回上述支承部才能被上述金属壳覆盖的上述侧部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于为了设置弹性臂而导致使用金属壳的一部分,所以能够被金属壳覆盖的外壳的面积因设置弹性臂而相应地减少。利用第一壳弥补因设置弹性臂而无法覆盖的外壳的一部分,从而能够提高遮挡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优选上述导电性壳还具有覆盖上述被嵌合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壳。利用壳遮挡与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外壳的被嵌合部,从而能够提高遮挡效果。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也可以为,具有上述锁定部的上述弹性臂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在上述径向上比上述支承部靠近上述被嵌合部侧的位置。
由此能够使连接器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可以为,上述弹性臂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第二壳与上述外壳之间。由此,通过第二壳保护弹性臂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能够防止弹性臂的压弯,并且能够使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更顺畅地嵌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优选在上述外壳的被嵌合部设置有避让上述弹性臂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的凹陷。通过在被嵌合部设置避让弹性臂的空间,由此能够使第二壳与外壳之间的间隙更小。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优选至少配置于上述第二壳与上述外壳之间的上述弹性臂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总是从上述外壳侧朝向上述第二壳一侧被施力。通过对弹性臂进行施力,能够提高基于弹性臂的固定力。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优选在上述支承部与上述台阶部之间设置有按压部件。通过设置按压部件,弹性部的操作变得容易。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可以为,上述第二壳在比上述弹性臂的台阶部靠近与上述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的位置,具有以与上述台阶部相对的状态实际上在上述径向扩展的部分。通过设置这样的部分,在连接器与对象连接器被嵌合后,在连接器从对象连接器被强行分离时,伴随着弹性臂的变形而弹性臂的一部分、与第二壳的至少一部碰撞,能够通过这样的碰撞来提高拉伸强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可以为,上述第二壳具有在上述径向扩展的面,并且在该面中能够与上述外壳的台阶面、和/或上述金属壳抵接。通过设置抵接部,能够稳定地定位第二壳。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中可以为,将上述连接器与上述对象连接器设为组来作为连接器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臂的弹力并且其调整容易,能够减少用于形成臂所需的板材料并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表示从图1除去了盖的电缆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表示图2的电缆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主体壳的前侧立体图。
图5是主体壳的后侧立体图。
图6是主体壳的侧视图。
图7是表示主体壳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与图4对应的立体图且表示安装了按钮的状态的图。
图9是与图6对应的立体图且表示安装了按钮的状态的图。
图10是筒状壳的后方立体图。
图11是对筒状壳相对于外壳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图12是表示现有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装置1的立体图。该连接器装置1由能够相互嵌合的连接器10与对象连接器70的组构成。连接器10例如可以是与电气电缆5连接的电缆连接器,而对象连接器70例如可以是与基板3连接的基板连接器。这里作为优选的一个例子虽以电气电缆连接器为例来说明,当然无意将本发明限定于电气电缆连接器。只要具有能够采用本发明的结构的连接器构造,本发明就能够适用于各种连接器装置。例如能够将本构成适用于光连接器,另外,也可将连接器10作为基板连接器,将对象连接器70作为电缆连接器。另外,也可将连接器10和对象连接器70双方作为基板连接器,或也可将双方作为电缆连接器。
电缆连接器10与基板连接器70沿着图示箭头“α”方向,相互接近或离开,由此能够自由装卸。另外,利用壳能够锁定电缆连接器10与基板连接器70之间的嵌合。在使电缆连接器10与基板连接器70嵌合时,设置于电缆连接器10的壳30的前端细的被嵌合部插入到设置于基板连接器70的前面的大致矩形的嵌合孔77,并且在设置于基板连接器70的壳80的顶部以及底板部的被锁定部、例如贯通孔85,从电缆连接器10的前端部分30的上部以及下部弹性地突出的锁定部、例如锁定突起部55,例如在上部侧利用自身的弹性向图示箭头“β1”方向移动而嵌入贯通孔85。其结果,电缆连接器10与基板连接器70的嵌合被锁定。通过例如在上部侧向与“β1”反向的图示箭头“β2”方向按压设置于电缆连接器10的按钮13而使弹性臂50移位,使锁定突起部55从贯通孔85移除,由此能够简单地解除该锁定。另外,基板连接器的锁定部只要能够锁定电缆连接器10的规定部分即可,因此,并不局限于贯通孔85,例如也可以是凹陷等。
基板连接器70主要具有绝缘性的外壳72、以从外壳72露出一部分的状态保持于外壳72的触头(contact)71、以及覆盖外壳72的外周面的导电性的壳80。
在外壳72的前面设置有嵌合连接器10的一部分的嵌合孔77,在嵌合孔77还设置有与连接器10的嵌合口的形状匹配的嵌合凸部(未图示)。在嵌合凸部,触头71的一端侧以露出的状态排列,另一方面,触头71的另一端侧71A被钎焊于基板3。
壳80覆盖除了嵌合孔77之外的外壳72的露出面的大致全部的外周面。特别是在嵌合孔77的左右侧缘,设置折返部82来确保强度。折返部82的下端部81A贯通基板3的贯通孔3A,利用在壳80的定位以及向基板的固定中。通过固定于基板的规定位置,壳被接地。同样,在离开嵌合孔77的一侧,壳80的下端部81B也被利用于向基板3的固定等。
图2是从图1除去了盖12的电缆连接器10的立体图,图3是图2的电缆连接器10的分解立体图。其中,图3的分解立体图并不是完整的,是壳30的一部分即后述的主体壳31安装于外壳20的主体部21的状态。
电缆连接器10主要具有绝缘性的外壳20、以从外壳20露出一部分的状态保持在外壳20的触头11、覆盖外壳20的外周面的导电性的壳30、以及覆盖壳30的外周面的绝缘性的盖12。
在外壳20的嵌合侧前面设置有插入于基板连接器70的嵌合孔77的被嵌合部27,在被嵌合部27还设置有供设置于基板连接器70的嵌合孔77的嵌合凸部插入的嵌合凹部28。在嵌合凹部28,触头11的一端侧以露出的状态排列,另一方面,触头11的另一端侧与电缆5的对应部分电连接。
外壳20包含主体部21、从该主体部21向与基板连接器70嵌合的嵌合侧延伸的被嵌合部27。主体部21与被嵌合部27的侧方剖面均呈大致矩形。在主体部21的内部设置有固定电缆的空间,为了排列电缆而在该空间设置有电缆固定部件24,该电缆固定部件24设置有与各电缆的芯线对应的槽状的电缆固定部24A。另外,为了防止误嵌合,形成被嵌合部27的侧面的一个角部被设为平面27A。
沿着外壳20的周向(图示箭头“γ”方向)的、被嵌合部27的侧部外周面23D的外径设定为比主体部21的侧部外周面23C的外径小一圈。这样,将被嵌合部27设为比主体部21小,由此能够确保用于主体部21的触头11与电缆的连接作业的空间,并且能够相对地减小被嵌合部27部分,所以能够实现连接器装置的小型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被嵌合部27中,其全部的侧部外周面23D,设定为比主体部21的外周面23C小,但无需必须缩小全部的面。也可以仅将被嵌合部27的侧部外周面23D中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图3的上下方向(图示箭头“β”方向)上相对的面、或与该上下方向正交的左右方向上相对的面设定为比主体部21的侧部外周面23C小。利用该外径之差,在主体部21与被嵌合部27之间,例如沿着外壳20的径向(例如沿着“β”等的方向)形成台阶面25。但台阶面25无需必须沿着径向设置,例如也可随着从与基板连接器70嵌合的嵌合侧朝向与嵌合侧相反的一侧从小径侧朝向大径侧倾斜。
壳30包含主体壳31、板状壳32以及筒状壳33。板状壳32与筒状壳33并非是必须的,能够省略。但是,通过设置它们,能够覆盖除了前面侧23A与背面侧23B之外的外壳20的露出面的大致全部的外周面。主体壳31主要覆盖外壳20的主体部21的外周面,特别是覆盖侧部外周面23C。板状壳32主要覆盖主体部21的未被主体壳31覆盖的外周面。筒状壳33主要覆盖外壳20的被嵌合部27的外周面,特别是覆盖侧部外周面23D。另外,主体壳31主要安装于外壳20,板状壳32主要安装于主体壳31,筒状壳33安装于主体壳21与板状壳32双方。
图4~图6以立体图表示主体壳31的各个部件图。图4是主体壳31的前侧立体图,图5是其后侧立体图,图6是其侧视图。主体壳31作为整体具有大致C字形的剖面,例如包含:在与基板连接器70嵌合的嵌合侧具有自由端的弹性臂50;覆盖主体部21的侧部外周面23C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外壳20的一方的纵面的纵板部41A;覆盖另一方的纵面的一部分的纵片41B;以及覆盖上下横面的横板部41C。主体壳31通过对一张金属板进行冲压、折弯加工而形成。因此,主体壳31所含的上述部分处于全部相互连续的状态。相对于外壳20的固定,例如通过使设置于横板部41C的安装片45卡止于外壳20的规定位置而完成。
弹性臂50与横板部41C例如经由作为剖面观察时呈近似U字形的折回部而形成的支承部44弹性连接。通过经由支承部44而连接,弹性臂50以悬臂梁状支承于横板部41C。当然,并不局限于U字形,例如也可是剖面观察时呈大致コ字形、大致V字、连接多个大致V字而成的形状的支承部44等。为了避免与弹性臂50的碰撞,在横板部41C的前缘设置有切口42。
在弹性臂50中设置支承部44的位置,处于弹性臂50的一个侧方。通过在侧方连接而不是后方(与和基板连接器70嵌合的嵌合侧相反的一侧),由此与在弹性臂50的后方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更接近弹性臂50的自由端(55)的一侧支承弹性臂50,其结果,能够提高弹性臂50的弹力。另外,在侧方连接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调整支承部44在侧方的长度、换言之实际沿弹性臂50的长度方向的部分的长度,能够容易且比较自由地调整弹力。例如若较短地设定支承部44在侧方的长度,能够减弱弹力,若较长地设定,能够增强弹力。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示实施方式那样,也可将与弹性臂50连接的连接侧的长度同与横板部41C连接的连接侧的长度设定为相同的长度,也可使这些长度不同。另外,也可利用冲头在支承部44开孔等来减弱弹力。在该情况下,支承部44由于具有比在后方设置支承部的情况大的宽度,所以能够比较容易地设置那样的孔。而且,在弹性臂50的后方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在对弹性臂50进行折弯等加工之前的平金属板中,比横板部41C与弹性臂50之间的支承部44靠后方的部位,需要用于弹性臂的长板材料,但是通过在侧方进行连接而不需要这样的板材料,所以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利用制作弹性臂所不需要的板材料,能够例如如图7的底面立体图所示,以与横板部41C的后方连结的状态设置把持电缆的把持部74,另外,利用这样的板材料,也能够设置覆盖外壳的后端部的壳材料。图7的例示出了前者的一个例子。这里示出了仅在一方的横板部41C设置把持部74的情况,另外,示出了为了保持电缆而铆接端部48的状态,进一步来说,示出了与电缆的形状匹配地设为大致环状的状态。当然,也可在处于对置侧的另一方的横板部也设置相同的把持部。另外,在不利用板材料的情况下,只要切断不需要部分即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截面46。
弹性臂50以具有弹性的状态被支承以能够相对于横板部41C以支承部44为中心在实际径向上进行位移。之所以设为“实际径向”,是因为考虑了弹性臂50由于在其侧方连接于支承部44,所以弹力的作用方向或多或少会偏离。在使用V字形的支承部44的情况下,倾斜变得更大。另外,通过支承部44,弹性臂50在径向上与横板部41C相互分离的状态被保持。在该情况下,弹性臂50与横板部41C具有相互实际对置的面,由此,能够以双重板面覆盖外壳的一部分,从而能够增大遮挡效果。设为“实际对置”的理由与上述相同。即,弹性臂50由于在其侧方连接于支承部44,因此不可能以朝向真正的正面的状态对置。为了得到本构成的效果,只要弹性臂50与横板部41C在表面上具有重叠即可。
弹性臂50从外壳20的主体部21遍及被嵌合部27而延伸。弹性臂包含从基部51向基板连接器70侧延伸的宽度比较宽的支承部侧的部分52、以及宽度比较窄的自由端侧的部分53,前者的宽度部分52主要位于外壳20的主体部21侧,后者的窄幅部分53主要位于外壳20的被嵌合部27侧,上述基部51从支承部44以连续的状态向侧方延伸。
在窄幅部分53与形成在主体部21和被嵌合部27之间的台阶面25对应地形成有台阶部54。台阶部54实际上沿着台阶面25。如记载为“实际上沿着”那样,并不要求到严格地“沿着”,在满足实施方式所要求的条件的状态下只要“沿着”即可。例如若台阶面25倾斜,则与其对应地倾斜即可,优选倾斜。另外,在该窄幅部分53,在电缆连接器10与基板连接器70嵌合时锁定该嵌合的锁定部、例如锁定突起部55,以大致垂直立设置的状态设置于比支承部44靠近弹性臂50的自由端侧的位置。具有该锁定部55的弹性臂50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在径向(“β”等)上比支承部44靠近被嵌合部27侧的位置,成为容易使装置小型化的构成。锁定突起部55利用支承部44的弹性作用,能够向“β”方向移动。为了容易进行弹性臂50的按压操作、即向“β2”方向的操作,在宽度部分52设置有用于安装锁定解除操作用的按压部件例如按钮13的孔52A以及切口52B。如与图4、图6分别对应的图8、图9所示,利用切口52B将按钮13定位在支承部44与台阶部54之间,另外,将按钮13的安装部15嵌入孔52A,由此能够将按钮13固定在弹性臂50的规定位置。
板状壳32与主体壳31相同地通过对一张金属板冲压、折弯加工而形成。板状壳32例如由纵板部32A、分别设置于上下的横板部32B构成,整体具有大致コ字形的剖面。
横板部32B主要为了将板状壳32固定在主体壳31而使用。以从上下方向夹住主体壳31的横板部41C的方式被安装,其结果,在上述横板部中,板状壳32与主体壳31成为重叠的状态。在将板状壳32安装于主体壳31时,设置于板状壳32的舌状的安装片57被卡止在设置于主体壳31的安装孔43的边缘43A,由此,板状壳32成为固定于主体壳31的状态。另外,即使板状壳32与主体壳31重叠,由于在板状壳32的横板部32B的中心附近设置有避让孔56,所以安装于主体壳31的按钮13的操作不被妨碍。另外,为了防止与设置于主体壳31的弹性臂50的碰撞,板状壳32的横板部32B的边缘32B′以比纵板部32A稍微向中心侧缩入的状态形成。
纵板部32A例如对主体部21的外周面中的没有被主体壳31覆盖的特别是侧部外周面23C进行覆盖,尤其是对相对于沿着与基板连接器70嵌合的嵌合方向“α”的弹性臂50的实际中心线“a”而言位于支承部44侧的侧部外周面23C进行覆盖。在设置了弹性臂50的情况下,主体壳31的一部分被使用于弹性臂50,所以能够被主体壳31覆盖的外壳20的面积因弹性臂50的设置而相应地减少。利用板状壳32的纵板部32A,例如能够覆盖通过折回支承部44才能被主体壳31覆盖的侧部外周面的至少一部,例如能够覆盖图6的斜线部23C′的区域,由此,能够提高遮挡效果。
在图10中表示筒状壳33的后方立体图。筒状壳33与主体壳31、板状壳32相同地,通过对一张金属板冲压、折弯加工而形成。筒状壳33例如包含相对的左右纵板部33A、33A′、以及相对的上下横板部33B、33B′,整体形成为大致矩形的筒状体。当然,并非必须形成为筒状,但在设为筒状的情况下,能够简单地覆盖外壳20的被嵌合部27的侧部外周面整体。筒状壳33能够将外壳20的被嵌合部27以插入筒内的方式安装。
对于纵板部33A而言,为了将筒状壳33固定于主体壳31,在向主体壳31侧延伸的安装片61设置有孔61A。在向主体壳31固定时,在外壳20的外表面突出的卡止突起部22嵌入该孔61A。另一方面,对于纵板部33A′而言,在向主体壳31侧延伸的安装片62设置有卡止部62A。虽附图中不明确,但在向主体壳31固定时,上述卡止片62A被卡止在主体壳31的规定部分。
在纵板部33A,通过在径向(“β”等)上使设置安装片61的位置稍稍向外侧偏移,而设置有向被嵌合部27安装的一侧扩展的面61B,在纵板部33A′,通过在径向(“β”等)上使设置安装片62的位置稍稍向外侧偏移,而设置有向被嵌合部27安装的一侧扩展的面62B,而且,在横板部33B,例如通过设置沿着径向(“β”等)向外侧延伸的立片64,而设置有向被嵌合部27安装的一侧扩展的面64A。另外,立片64并非必须沿着径向设置,也可与台阶面25对应地,或者与台阶面25无关地,例如随着从与基板连接器70嵌合的嵌合侧朝向与嵌合侧相反的一侧而从小径侧朝向大径侧倾斜。在将筒状壳33安装于被嵌合部27时,能够使上述面61B、62B、64A与外壳20的台阶面25,或者主体壳31的缘41C1,进而这双方抵接。例如立片64的面64A能够与外壳20的台阶面25、主体壳31的横板部41C抵接。通过设置上述抵接部,由此能够稳定地将筒状壳33定位在外壳20、主体壳31的规定位置。
在将筒状壳33安装于被嵌合部27时,设置于弹性臂50的自由端的锁定突起部55由于自身的弹性而成为从设置于筒状壳44的横板部33B的取出孔63突出的状态。另外,此时,弹性臂50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特别是弹性臂50的窄幅部分53的自由端侧,配置于筒状壳33与外壳20之间。其结果,弹性臂50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被筒状壳保护,由此,能够防止弹性臂50的压弯,并且能够使电缆连接器10与基板连接器70更顺畅地嵌合。另外,优选在外壳20的被嵌合部27设置避让弹性臂50的凹陷29。通过设置收纳弹性臂50的凹陷29,能够使筒状壳33与外壳20之间的间隙进一步减小。
参照图11对筒状壳33相对于外壳20的被嵌合部27的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11表示了外壳20、安装于其的主体壳31以及组装于这些的筒状壳33的横面图。另外,省略了板状壳32。
根据图11的(a)可知,弹性臂50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为了提高弹性臂的弹力,而总是朝向外侧,换言之,总是从外壳20的中心侧朝向筒状壳33的安装侧被施力。因此,在将弹性臂50配置于筒状壳33与外壳20之间时,需要利用按钮13等而使弹性臂50的特别是自由端侧向外壳20的中心侧移位,从如图11的(a)表示的状态设为图11的(b)所示的状态。在成为这样的状态之后,使筒状壳33朝向被嵌合部27滑动。此时,能够将设置于筒状壳33的、例如在径向延伸的立片64作为弹性臂50特别是其前端的锁定突起部55的引导部来利用。在筒状壳33相对于外壳20到达图11的(c)所示的位置时,弹性臂50的锁定突起部55从筒状壳33的取出孔63弹性地突出。而且,此时,设置于纵板部33A的面61B、设置于纵板部33A′的面62B(参照图3等)、以及设置于横板部33B的面64A,能够分别与外壳20的台阶面25(参照图3等)或者主体壳31的缘41C1抵接。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其它各种改变。因此,这里公开的实施方式是例示并不是限定的内容,本发明的范围并不是上述的说明而应由技术方案决定,包含与技术方案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全部的改变。
附图标记的说明
1…连接器
3…基板
10…电缆连接器(连接器)
20…外壳
23C…侧部外周面
23D…侧部外周面
25…台阶面
21…主体部
27…被嵌合部
30…导电性壳
31…主体壳(金属壳)
32…板状壳(第一壳)
33…筒状壳(第二壳)
33C…内侧表面
44…支承部
50…弹性臂
54…台阶部
55…锁定部
59…间隙
64…立片
64C…内侧表面
70…基板连接器(对象连接器)
71…触头
72…外壳
80…导电性壳

Claims (19)

1.一种连接器,能够与对象连接器嵌合,其特征在于,
具备外壳、安装于该外壳的触头、以及安装于该外壳的导电性壳,
上述导电性壳至少包含由一张金属板构成的金属壳,
该金属壳包含:覆盖上述外壳的侧部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覆盖部、在与上述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具有自由端的弹性臂、以及设置于上述弹性臂的侧方并通过形成为从上述覆盖部沿着金属板的板厚方向朝向外侧折回成U字形的折回部而将上述弹性臂弹性连接于上述覆盖部且将上述弹性臂支承为悬臂梁状的支承部,
在上述弹性臂位于上述覆盖部的外侧的情况下,连结有上述支承部的上述覆盖部与上述弹性臂具有相互实际对置的面,上述弹性臂在比上述支承部靠近上述自由端侧的位置具有锁定上述连接器与上述对象连接器的嵌合的锁定部,上述锁定部成为从设置于上述导电性壳的取出孔突出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上述外壳具有主体部、以及从该主体部向与上述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延伸的被嵌合部,上述被嵌合部的侧部外周面的外径在至少一部分设定为比上述主体部的侧部外周面的外径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上述弹性臂与在上述主体部与上述被嵌合部之间利用上述外径的差而设置的上述外壳的台阶面对应地具有台阶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上述导电性壳还具有第一壳,该第一壳覆盖上述主体部的外周面的没有被上述金属壳覆盖的至少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上述第一壳覆盖:上述主体部的、相对于沿着与上述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方向延伸的上述弹性臂的实际中心线而言位于上述支承部侧的侧部外周面、且是通过折回上述支承部才能被上述金属壳覆盖的上述侧部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上述导电性壳还具有覆盖上述被嵌合部的外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二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具有上述锁定部的上述弹性臂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在径向上比上述支承部靠近上述被嵌合部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上述弹性臂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上述第二壳与上述外壳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上述外壳的被嵌合部设置有避让上述弹性臂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的凹陷。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至少配置于上述第二壳与上述外壳之间的上述弹性臂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总是从上述外壳侧朝向上述第二壳侧被施力。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至少配置于上述第二壳与上述外壳之间的上述弹性臂的自由端侧的至少一部分,总是从上述外壳侧朝向上述第二壳侧被施力。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上述支承部与上述台阶部之间设置有按压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上述第二壳在比上述弹性臂的台阶部靠近与上述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的位置,具有以与上述台阶部相对的状态实际上在上述径向扩展的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上述第二壳在比上述弹性臂的台阶部靠近与上述对象连接器嵌合的嵌合侧的位置,具有以与上述台阶部相对的状态实际上在上述径向扩展的部分。
15.根据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上述第二壳具有在上述径向扩展的面,并且在该面中能够与上述外壳的台阶面、和/或上述金属壳抵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上述第二壳具有在上述径向扩展的面,并且在该面中能够与上述外壳的台阶面、和/或上述金属壳抵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上述第二壳具有在上述径向扩展的面,并且在该面中能够与上述外壳的台阶面、和/或上述金属壳抵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上述第二壳具有在上述径向扩展的面,并且在该面中能够与上述外壳的台阶面、和/或上述金属壳抵接。
19.一种连接器装置,其中,
其由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上述连接器与上述对象连接器构成。
CN201780013025.7A 2016-02-26 2017-02-27 具备具有锁定机构的壳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Active CN1087019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5634 2016-02-26
JP2016035634A JP6757572B2 (ja) 2016-02-26 2016-02-26 ロック機構を有するシェルを備えた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PCT/JP2017/007560 WO2017146258A1 (ja) 2016-02-26 2017-02-27 ロック機構を有するシェルを備えた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01941A CN108701941A (zh) 2018-10-23
CN108701941B true CN108701941B (zh) 2020-04-17

Family

ID=59685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3025.7A Active CN108701941B (zh) 2016-02-26 2017-02-27 具备具有锁定机构的壳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522950B2 (zh)
EP (1) EP3422488B1 (zh)
JP (1) JP6757572B2 (zh)
CN (1) CN108701941B (zh)
WO (1) WO20171462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852142S1 (en) * 2015-12-03 2019-06-25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DE102016221063B4 (de) * 2016-10-26 2021-09-16 BSH Hausgeräte GmbH Haushaltsgerät mit zumindest einem Stecker für eine elektrische Verbindung
JP6516208B2 (ja) * 2017-04-27 2019-05-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US11070002B2 (en) * 2019-01-09 2021-07-20 Amphenol East Asia Limited Taiwan Branch (H.K.) Connector with guiding portion, and shell and insulating body of the same
EP3809534A1 (en) 2019-10-16 2021-04-21 Hirose Electric Co., Ltd. Connector
DE102020108284A1 (de) 2020-03-25 2021-09-30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ung und Steckverbinder
DE102020108288A1 (de) 2020-03-25 2021-09-30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KG Steckverbindung, Steckverbinder; Rastmittel und Verfahren zum Ausblenden des Rastmittels
USD999171S1 (en) * 2021-01-20 2023-09-19 Hirose Electric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JP1699971S (zh) * 2021-03-09 2021-11-15
JP2023003909A (ja) * 2021-06-25 2023-01-17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コネク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51305B2 (ja) 1999-03-04 2003-09-2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Emi対策コネクタ
JP2002367732A (ja) 2001-06-07 2002-12-20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
JP3969400B2 (ja) * 2004-04-09 2007-09-05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278674B2 (ja) 2006-10-17 2009-06-1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4278673B2 (ja) * 2006-10-17 2009-06-17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CN101207249B (zh) * 2006-12-22 2011-10-05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4445982B2 (ja) 2007-06-29 2010-04-07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FR2921740B1 (fr) * 2007-09-28 2011-04-22 Oberthur Card Syst Sa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e cle electronique a connecteur usb
CN102957043B (zh) * 2011-08-31 2014-11-26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插头
US9484681B2 (en) 2013-07-19 2016-11-01 Foxconn Interconnect Technology Limited Flippable electrical connector
CN204947168U (zh) 2014-03-24 2016-01-0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插座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22488B1 (en) 2022-12-21
JP2017152307A (ja) 2017-08-31
US10522950B2 (en) 2019-12-31
EP3422488A1 (en) 2019-01-02
JP6757572B2 (ja) 2020-09-23
US20190058288A1 (en) 2019-02-21
CN108701941A (zh) 2018-10-23
EP3422488A4 (en) 2019-10-23
WO2017146258A1 (ja) 2017-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01941B (zh) 具备具有锁定机构的壳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CN108475883B (zh) 具有壳的连接器以及连接器装置
JP5107375B2 (ja) 接続端子
EP2919329B1 (en) Connector
CN109478750B (zh) 具有端子支承体的电连接器
CN109417251B (zh) 屏蔽连接器
CN109478742B (zh) 具有缆线保持体的缆线连接器
CN110226266B (zh) 屏蔽连接器及阳侧屏蔽端子
EP2348583B1 (en) Cable connecting apparatus
JP6859998B2 (ja)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US20110318963A1 (en) Shield connector
US1060838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shield with gap shielding
CN110915069A (zh) 连接器及连接结构
EP3588687B1 (en) Terminal metal fitting
CN110870143B (zh) 端子零件
JP4633130B2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
JP6847016B2 (ja) 同軸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CN110649412A (zh) 端子金属配件和端子金属配件与壳体的配合结构
JP7274007B2 (ja) ケーブル保持部材、及びケーブル保持部材を有するケーブルコネクタ装置
JP7232290B2 (ja) コンタクト、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組立体
JP2022105124A (ja) 電気コネクタ
KR101520927B1 (ko) 터미널
CN116169504A (zh) 屏蔽端子以及连接器
JP2002298965A (ja) コンタクト部品および該コンタクト部品を備えたコネクタ
JP2002298992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