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00110B - 轴颈轴承以及旋转机械 - Google Patents

轴颈轴承以及旋转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00110B
CN108700110B CN201780011387.2A CN201780011387A CN108700110B CN 108700110 B CN108700110 B CN 108700110B CN 201780011387 A CN201780011387 A CN 201780011387A CN 108700110 B CN108700110 B CN 1087001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d
downstream
bearing
rotor shaft
lubricating 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1138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00110A (zh
Inventor
筱原种宏
贝漕高明
中野隆
胁勇一朗
小泽丰
杼谷直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Power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700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01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001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001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F16C33/06Sliding surface mainly made of metal
    • F16C33/10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 F16C33/1025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with liquid, e.g. oil, as lubricant
    • F16C33/1045Details of supply of the liquid to the b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7/0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7/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radial load only
    • F16C17/03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radial load only with tiltably-supported segments, e.g. Michell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F16C33/06Sliding surface mainly made of metal
    • F16C33/10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DINDEXING SCHEME FOR ASPECTS RELATING TO NON-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OR ENGINES, GAS-TURBINES OR JET-PROPULSION PLANTS
    • F05D2260/00Function
    • F05D2260/98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60/00Engines or pum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轴颈轴承,具备:承载环;多个轴承衬垫,设置于所述承载环的下半区域的内周侧,构成为从下方支承转子轴;一对侧板,设置于所述多个轴承衬垫的在所述转子轴的轴向上的两侧;及至少一个供油单元,用于对所述多个轴承衬垫供给润滑油。在各个所述侧板的内周面与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用于使由所述一对侧板围起的轴承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间隙。所述至少一个供油单元中的在最下游衬垫的下游侧设置的第一供油单元构成为,朝向所述最下游衬垫的后缘端面中的比由所述最下游衬垫的衬垫面与所述后缘端面的交线形成的所述最下游衬垫的角部靠下方的区域供给所述润滑油,所述最下游衬垫是所述多个轴承衬垫中的位于最下游侧的轴承衬垫。

Description

轴颈轴承以及旋转机械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用于将转子轴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轴颈轴承以及旋转机械。
背景技术
一般,作为用于蒸汽涡轮、燃气轮机等旋转机械的轴承装置,公知有轴颈轴承。
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有利用多个轴承衬垫来支承转子轴的轴颈轴承。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的轴颈轴承具备:承载环、被承载环支承的上游侧轴承衬垫以及下游侧轴承衬垫、以及向各轴承衬垫与转子轴之间供给润滑油的多个供油喷嘴。多个供油喷嘴包括:配置于比上游侧轴承衬垫靠上游侧的第一供油喷嘴(最上游喷嘴)、配置于上游侧轴承衬垫的两端部的第二供油喷嘴以及第三供油喷嘴、以及配置于下游侧轴承衬垫的上游侧端部的第四供油喷嘴。另外,在下半部承载环的两端面配置有侧板,对从供油喷嘴供给的润滑油的向轴承外部的漏出进行抑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7644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具备多个轴承衬垫的轴颈轴承中,在正常动作时,伴随着转速的上升而在转子轴与各轴承衬垫之间分别形成适当的厚度的油膜,由于这些油膜压力使转子轴朝大致紧上方浮起。
然而,根据本发明者们的见解,由于无法维持多个轴承衬垫间的负荷能力的适当的平衡,所以能够引起轴承性能降低或发生异常振动。例如,若上游侧轴承衬垫的油膜压力不足而无法确保上游侧区域中的充分的负荷能力,而在转子轴浮起时向上游侧偏倚,则这能够成为异常振动产生的原因。
鉴于上述的状况,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维持多个轴承衬垫间的负荷能力的平衡、防止异常振动的产生并且可提高轴承性能的轴颈轴承以及旋转机械。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1)本发明的至少几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颈轴承具备:
承载环;
多个轴承衬垫,设置于所述承载环的下半区域的内周侧,构成为从下方支承转子轴;
一对侧板,设置于所述多个轴承衬垫的在所述转子轴的轴向上的两侧;及
至少一个供油单元,用于对所述多个轴承衬垫供给润滑油,
在各个所述侧板的内周面与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用于使由所述一对侧板围起的轴承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间隙,
所述至少一个供油单元中的在最下游衬垫的下游侧设置的第一供油单元构成为,朝向所述最下游衬垫的后缘端面中的比由所述最下游衬垫的衬垫面与所述后缘端面的交线形成的所述最下游衬垫的角部靠下方的区域供给所述润滑油,所述最下游衬垫是所述多个轴承衬垫中的位于最下游侧的轴承衬垫。
作为本发明者们认真研究的结果,发现了,作为多个轴承衬垫中的最上游衬垫与转子轴之间的油膜压力不足的原因,是向最上游衬垫运载(carry over)的润滑油(运载(carry-over)油)混入空气。
即,对于在各个侧板的内周面与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具有用于使由一对侧板围起的轴承内部空间与轴承外部连通的间隙的轴颈轴承而言,在从最下游衬垫直至最上游衬垫的区域从该间隙被吸入的空气能够混入润滑油。因此,认为运载至最上游衬垫的润滑油中含有较多的空气,实质的润滑油的油量较少。因此,即使最上游衬垫的上游侧紧前的供油单元与最下游衬垫的上游侧紧前的供油单元的排出油量相同,与最下游衬垫相比,最上游衬垫也容易成为润滑油不足。另外,相对于润滑油为非压缩性流体的情况,润滑油所包含的空气为压缩性流体,因此最上游衬垫(特别是前缘附近)中润滑油所包含的气泡被压扁,从而在最上游衬垫的前缘端面侧难以产生动压力。
由此,最上游衬垫的负荷能力降低,从而无法维持多个轴承衬垫间的负荷能力的适当的平衡。因此,伴随着转速的上升而导致转子轴的轴心轨迹从铅垂线上偏离,产生异常振动或轴承性能降低的可能性变高。
如上述(1)的结构那样,在比最下游衬垫靠下游侧处设置第一供油单元,从第一供油单元朝向最下游衬垫的后缘端面供给润滑油,从而能够将最下游衬垫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1)的结构那样,在第一供油单元设置于比最下游衬垫靠下游侧处的情况下,从第一供油单元供给至最下游衬垫的后边缘侧的润滑油容易作为运载油而向最上游衬垫侧搬运。
因此,对于上述(1)的轴颈轴承而言,至少一个供油单元中的设置于最下游衬垫的下游侧的第一供油单元构成为,朝向最下游衬垫的后缘端面中的比角部(由最下游衬垫的衬垫面与后缘端面的交线形成的最下游衬垫的角部)靠下方的区域供给润滑油。
由此,从第一供油单元供给的润滑油与最下游衬垫的角部的下方碰撞而向下方落下,从而能够抑制作为运载油而被转子轴连带地向下游侧搬运的情况。
因此,能够适当地保持多个轴承衬垫间的负荷能力的平衡,实现轴颈轴承的防止异常振动的产生以及轴承性能的提高。
(2)对于几个实施方式而言,在上述(1)的结构中,
所述至少一个供油单元中的设置于各个所述轴承衬垫的上游侧的第二供油单元构成为,朝向各个所述轴承衬垫的前缘与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供给所述润滑油。
根据上述(2)的结构,设置于各个轴承衬垫的上游侧的第二供油单元朝向轴承衬垫的前缘与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供给润滑油,因此被供给的润滑油顺利地流入各个轴承衬垫与转子轴之间,从而能够在轴承衬垫与转子轴之间适当地形成油膜。
(3)对于几个实施方式而言,在上述(1)或者(2)的结构中,还具备引导金属件,该引导金属件设置于所述承载环的上半区域,并设置为覆盖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中的上侧区域,
所述第一供油单元位于所述最下游衬垫的下游侧且所述引导金属件的上游侧。
根据上述(3)的结构,在承载环的上半区域设置一对引导金属件,因此能够在转子轴跳起的情况下通过引导金属件压住转子轴。另外,通过将第一供油单元设置于引导金属件的上游侧,从而能够将第一供油单元靠近最下游衬垫的后缘端面而配置,能够朝向最下游衬垫的后缘端面中的比所述角部靠下方的区域供给润滑油而有效地冷却最下游衬垫。
(4)对于几个实施方式而言,在上述(3)的结构中,
所述第一供油单元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喷射孔,用于朝向所述最下游衬垫的所述后缘端面中的比所述角部靠下方的区域向上游侧喷射所述润滑油;及
第二喷射孔,用于朝向所述引导金属件向下游侧喷射所述润滑油。
根据上述(4)的结构,能够通过来自第一喷射孔的润滑油进行最下游衬垫的冷却。此时,来自第一喷射孔的润滑油朝向最下游衬垫的后缘端面中的比所述角部靠下方的区域喷射,因此如上述(1)所述那样,与最下游衬垫的后缘端面碰撞而向下方落下,难以成为伴随着转子轴的旋转而朝向下游侧的运载油。
另一方面,第一供油单元还包括用于朝向引导金属件向下游侧喷射所述润滑油的第二喷射孔。能够通过来自该第二喷射孔的润滑油,保证引导金属件与转子轴接触时它们之间的润滑性。
(5)本发明的至少几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机械具备:
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轴颈轴承;及
由所述轴颈轴承支承的转子轴。
根据上述(5)的旋转机械,具备难以产生异常振动且具有优秀的轴承性能的轴颈轴承,因此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旋转机械。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从第一供油单元供给的润滑油与最下游衬垫的角部的下方碰撞而向下方落下,能够抑制作为运载油而被转子轴连带地向下游侧搬运的情况。因此,能够适当地保持多个轴承衬垫间的负荷能力的平衡,实现轴颈轴承的防止异常振动的产生以及轴承性能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颈轴承的沿着轴向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B-B线向视图。
图4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颈轴承的结构的概略图。
图5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颈轴承的上半区域的展开图(从C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轴颈轴承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其中,作为实施方式而记载的或者附图所示的构成零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的配置等不是旨在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定于此,只不过是说明例。
首先,参照图1~图3,对几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颈轴承10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颈轴承10的沿着轴向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图3是图1的B-B线向视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轴向”是被轴颈轴承10支承的转子轴2的中心轴线O的方向,“径向”是转子轴2的半径方向,“周向”是转子轴2的周向。需要说明的是,“周向”可以是承载环12、13的周向,也可以是侧板17、18的周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或者“下游侧”是指转子轴2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侧或者下游侧。
在图1~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轴颈轴承10采用直接润滑方式来作为润滑方式(供油方式),构成为在承载环11的下半区域配置有包括最上游衬垫30以及最下游衬垫32的两个轴承衬垫。例如,轴颈轴承10是倾斜衬垫轴承。需要说明的是,最上游衬垫30的前缘端面30a位于上游侧,后缘端面30b位于下游侧。另外,最下游衬垫32的前缘端面32a位于上游侧,后缘端面32b位于下游侧。
以下,对图示的轴颈轴承10例示地进行说明,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颈轴承10不限定于该结构。例如,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构成为在承载环11的下半区域安装有三个以上轴承衬垫。在该情况下,将多个轴承衬垫中的位于最上游侧的轴承衬垫称为最上游衬垫,将位于最下游侧的轴承衬垫称为最下游衬垫。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轴颈轴承10具备:承载环11;设置于承载环11的下半区域的内周侧并以从下方支承转子轴2的方式构成的多个轴承衬垫30、32;以及在多个轴承衬垫30、32的在转子轴2的轴向上的两侧设置的一对侧板17、18。
以下,对轴颈轴承10的各部件的具体的构成例进行说明。
承载环11被未图示的轴承外壳支承,包括上半部承载环12以及下半部承载环13。上半部承载环12以及下半部承载环13分别具有与轴向正交的截面成为半圆弧状那样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需要说明的是,在图示的例子中,示出承载环11被分割为上半部承载环12以及下半部承载环13的结构,但承载环11也可以为一体构造,还可以为被分割为三部分以上的结构。另外,在未图示的其他的结构的承载环11中,也将比通过中心轴线O的水平面靠上侧的区域称为上方区域,将靠下侧的区域称为下方区域。
在承载环11的轴向的两端侧沿着转子轴2的外周而配置有一对侧板17、18。侧板17、18形成为圆板状,在中央形成有供转子轴2贯通的孔。如图3所示,侧板17、18也可以是包括上半部侧板17A、18A以及下半部侧板17B、18B的对开构造。
通过这些侧板17、18,适度地抑制从后述的供油单元25~29供给的润滑油向外部的漏出。
如图1所示,主要为了从上方压住转子轴2的跳起,也可以在上半部承载环12的内周面安装有引导金属件(半圆环轴承部)20、21。例如,在上半部承载环12的轴向的两端侧且在比侧板17、18靠轴向内侧安装有一对引导金属件20、21。引导金属件20、21形成为半圆形状。
这样,通过在上半部承载环12的内周侧设置有引导金属件20、21,从而能够利用引导金属件20、21压住转子轴2的跳起,能够防止由转子轴2的跳起引起的零件的破损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承载环11不是被分割为上半部承载环12以及下半部承载环13的构造而是一体构造的情况下,或者是被分割为三部分以上的构造的情况下,引导金属件20、21设置于承载环11的上半区域即可。
在上半部承载环12以及下半部承载环13至少设置有一个供油单元25~29。例如,供油单元25~29是供油喷嘴。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转子轴2如图中箭头S所示绕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在转子轴2的旋转方向S上从上游侧设置有包括供油单元25~28(后述的第二供油单元)、供油单元29(后述的第一供油单元)在内的共计五个供油单元。
具体而言,供油单元25、26在比最上游衬垫30靠上游侧,在周向上排列配置。供油单元27、28在最上游衬垫30和位于比该最上游衬垫30靠下游侧的最下游衬垫32之间,在周向上排列配置。供油单元29配置于比最下游衬垫32靠下游侧处。
在承载环11的内部形成有润滑油供给路径(未图示)。向润滑油供给路径供给的润滑油由各供油单元25~29输送,从各供油单元25~29向各轴承衬垫30、32的附近喷出。
最上游衬垫30以及最下游衬垫32在下半部承载环13的内周侧沿着转子轴2的外周设置,并构成为从下方支承转子轴2。
最上游衬垫30位于以在周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的多个轴承衬垫30、32的列中的转子轴2的旋转方向S上的最上游侧。
最下游衬垫32位于以在周向上相邻的方式配置的多个轴承衬垫30、32的列中的转子轴2的旋转方向S上的最下游侧。
这样,在下半部承载环13设置有最上游衬垫30以及最下游衬垫32,因此能够利用最上游衬垫30以及最下游衬垫32适当地支承转子轴2。
需要说明的是,在承载环11不是被分割为上半部承载环12以及下半部承载环13的构造而是为一体构造的情况下,或者被分割为三部分以上的构造的情况下,最上游衬垫30以及最下游衬垫32设置于承载环11的下半区域即可。
接下来,参照图4以及图5,对供油单元25~29及其周边构造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例示的那样,几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颈轴承10在各个侧板17、18的内周面与转子轴2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侧板间隙)42,该间隙(侧板间隙)42用于使由一对侧板17、18围起的轴承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
另外,在该轴颈轴承10中,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构成为,至少一个供油单元25~29中的设置于最下游衬垫32的下游侧的第一供油单元29朝向区域D供给润滑油,该区域D为最下游衬垫32的后缘端面32b中的、比由最下游衬垫32的衬垫面与后缘端面32b的交线形成的最下游衬垫32的角部32c靠下方的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最下游衬垫32的后缘端面32b通常成为从角部32c朝向下方倾斜的面。
作为本发明者们认真研究的结果,发现了:作为最上游衬垫30与转子轴2之间的油膜压力不足的原因,是向最上游衬垫30运载的润滑油混入空气。
即,对于在各个侧板17、18的内周面与转子轴2的外周面之间具有间隙42(参照图1以及图3)的轴颈轴承10而言,在从最下游衬垫32直至最上游衬垫30的区域从该间隙42被吸入的空气能够混入润滑油,所述间隙42用于使由一对侧板17、18围起的轴承内部空间与轴承外部连通。因此,认为运载至最上游衬垫30的润滑油含有较多的空气,实质的润滑油的油量较少。因此,即使最上游衬垫30的上游侧紧前的供油单元25、26和最下游衬垫32的上游侧紧前的供油单元27、28的排出油量相同,与最下游衬垫32相比,最上游衬垫30也容易成为润滑油不足。另外,相对于润滑油为非压缩性流体的情况,润滑油所包含的空气为压缩性流体,因此在最上游衬垫30(特别是前缘附近)中润滑油所包含的气泡被压扁,在最上游衬垫30的前缘端面30a侧难以产生动压力。
由此,最上游衬垫30的负荷能力降低,无法维持多个轴承衬垫30、32间的负荷能力的适当的平衡。因此,伴随着转速的上升而使转子轴2的轴心轨迹从铅垂线上偏离,从而产生异常振动或者轴承性能降低的可能性变高。
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比最下游衬垫32靠下游侧处设置第一供油单元29,从第一供油单元29朝向最下游衬垫32的后缘端面32b供给润滑油,从而能够使最下游衬垫32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第一供油单元29设置于比最下游衬垫32靠下游侧处的情况下,从第一供油单元29供给至最下游衬垫32的后缘端面32b侧的润滑油作为运载油而容易向最上游衬垫30侧搬运。
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颈轴承10中,构成为,至少一个供油单元25~29中的设置于最下游衬垫32的下游侧的第一供油单元29朝向最下游衬垫32的后缘端面32b中的比角部32c靠下方的区域D供给润滑油。
由此,从第一供油单元29供给的润滑油与最下游衬垫32的角部32c的下方碰撞而向下方落下,从而能够抑制作为运载油而被转子轴2连带地向下游侧搬运。
因此,能够适当地保持多个轴承衬垫30、32间的负荷能力的平衡,实现轴颈轴承10的防止异常振动的产生以及轴承性能的提高。
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构成为,至少一个供油单元25~29中的设置于各个轴承衬垫30、32的上游侧的第二供油单元25~28朝向各个轴承衬垫30、32的前缘与转子轴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供给润滑油。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设置于各个轴承衬垫30、32的上游侧的第二供油单元25~28朝向轴承衬垫30、32的前缘与转子轴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供给润滑油,因此被供给的润滑油顺利地流入各个轴承衬垫30、32与转子轴2之间,能够在轴承衬垫30、32与转子轴2之间适当地形成油膜。
另外,如上述那样,在还具备引导金属件20、21的情况下,如图4以及图5所示,第一供油单元29也可以位于最下游衬垫32的下游侧且引导金属件20、21的上游侧,所述引导金属件20、21设置于承载环11的上半区域(图示的例子中上半部承载环12)并以覆盖转子轴2的外周面中的上侧区域的方式设置。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承载环11的上半区域设置有一对引导金属件20、21,从而在转子轴2跳起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引导金属件20、21压住转子轴2。另外,通过将第一供油单元29设置于引导金属件20、21的上游侧,从而能够将第一供油单元29靠近最下游衬垫32的后缘端面32b而配置,能够朝向最下游衬垫32的后缘端面32b中的比角部32c靠下方的区域D供给润滑油而有效地冷却最下游衬垫32。
如图4以及图5所例示的那样,在几个实施方式中,第一供油单元29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喷射孔29a,用于朝向最下游衬垫32的后缘端面32b中的比角部32c靠下方的区域D而向上游侧喷射润滑油;及第二喷射孔29b,用于朝向引导金属件20、21而向下游侧喷射润滑油。
在上述结构中,通过来自第一喷射孔29a的润滑油,能够进行最下游衬垫32的冷却。此时,来自第一喷射孔29a的润滑油朝向最下游衬垫32的后缘端面32b中的比角部32c靠下方的区域D喷射,因此与最下游衬垫32的后缘端面32b碰撞而向下方落下,从而难以成为伴随着转子轴2的旋转而朝向下游侧的运载油。
另一方面,第一供油单元29还包括用于朝向引导金属件20、21而向下游侧喷射润滑油的第二喷射孔29b。通过来自该第二喷射孔29b的润滑油,能够保证引导金属件20、21与转子轴2接触时它们之间的润滑性。
例如,如图5所示,也可以是多个第一喷射孔29a在第一供油单元29的轴向中央部沿轴向排列,多个第二喷射孔29b在第一供油单元29的轴向两端侧沿轴向排列。由此,通过从在轴向中央部排列的多个第一喷射孔29a供给的润滑油能够有效地冷却最下游衬垫32。另外,通过从在轴向两端侧排列的多个第二喷射孔29b供给的润滑油,能够适当地保持设置于轴向的两侧的一对引导金属件20、21与转子轴2之间的润滑性。
如上述那样,根据本发明的至少几个实施方式,从第一供油单元29供油的润滑油与比最下游衬垫32的角部32c靠下方碰撞而向下方落下,从而能够抑制作为运载油而被转子轴2连带地向下游侧搬运。因此,能够适当地保持多个轴承衬垫30、32间的负荷能力的平衡,实现轴颈轴承10的防止异常振动的产生以及轴承性能的提高。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所示,作为应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颈轴承10的旋转机械1,可举出:燃气轮机、蒸汽涡轮(例如核电站的蒸汽涡轮)、机械驱动用涡轮等涡轮、风力发电装置等风力机械、鼓风机、增压机、或者压缩机等。
此处,旋转机械1具备:被旋转驱动的转子轴2;收容转子轴2的轴承壳体(未图示);以及用于支承转子轴2的轴颈轴承10。
根据该旋转机械1,具备难以产生异常振动且具有优秀的轴承性能的轴颈轴承10,因此能够提供可靠性高的旋转机械1。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了变形的方式、将这些方式适当地组合而成的方式。
例如,对于“在某方向上”、“沿着某方向”、“平行”、“正交”、“中心”、“同心”或“同轴”等表示相对或绝对的配置的表达而言,不仅严格地表示那样的配置,还表示存在公差、或者能够获得相同的功能的程度的角度、距离而相对地位移的状态。
例如,“相同”、“相等”以及“均质”等表示事物处于相等的状态的表达不仅表示严格相等的状态,还表示存在公差、或者能够获得相同的功能的程度的差的状态。
例如,表示四边形状、圆筒形状等形状的表达不仅表示几何学上严格意义上的四边形状、圆筒形状等形状,在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的范围内,还表示包括凹凸部、倒角部等在内的形状。
另一方面,“具备”、“包括”、或者“具有”一个构成要素这样的表达并不是将其他的构成要素的存在排除的排他性表达。
标号说明
1 旋转机械
2 转子轴
10 轴颈轴承
11 承载环
12 上半部承载环
13 下半部承载环
17、18 侧板
20、21 引导金属件
25~28 第二供油单元
29 第一供油单元
29a 第一喷射孔
29b 第二喷射孔
30 最上游衬垫
32 最下游衬垫
32a 前缘端面
32b 后缘端面
32c 角部
42 间隙。

Claims (4)

1.一种轴颈轴承,其特征在于,具备:
承载环;
多个轴承衬垫,设置于所述承载环的下半区域的内周侧,构成为从下方支承转子轴;
一对侧板,设置于所述多个轴承衬垫的在所述转子轴的轴向上的两侧,在各个所述侧板的内周面与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设置有用于使由所述一对侧板围起的轴承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间隙;
第一供油单元,设于所述多个轴承衬垫中的位于最下游侧的轴承衬垫即最下游衬垫的下游侧,并构成为朝向所述最下游衬垫的后缘端面中的比由所述最下游衬垫的衬垫面与所述后缘端面的交线形成的所述最下游衬垫的角部靠下方的区域供给润滑油并且该润滑油与所述角部的下方碰撞而向下方落下;及
第二供油单元,设置于各个所述轴承衬垫的上游侧,并构成为朝向各个所述轴承衬垫的前缘与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喷射润滑油而在所述轴承衬垫与所述转子轴之间形成油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颈轴承,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引导金属件,该引导金属件设置于所述承载环的上半区域,并设置为覆盖所述转子轴的外周面中的上侧区域,
所述第一供油单元位于所述最下游衬垫的下游侧且所述引导金属件的上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轴颈轴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供油单元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喷射孔,用于朝向所述最下游衬垫的所述后缘端面中的比所述角部靠下方的区域向上游侧喷射所述润滑油;及
第二喷射孔,用于朝向所述引导金属件向下游侧喷射所述润滑油。
4.一种旋转机械,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轴颈轴承;及
由所述轴颈轴承支承的转子轴。
CN201780011387.2A 2016-02-29 2017-02-28 轴颈轴承以及旋转机械 Active CN1087001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6928A JP6849310B2 (ja) 2016-02-29 2016-02-29 ジャーナル軸受および回転機械
JP2016-036928 2016-02-29
PCT/JP2017/007678 WO2017150500A1 (ja) 2016-02-29 2017-02-28 ジャーナル軸受および回転機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00110A CN108700110A (zh) 2018-10-23
CN108700110B true CN108700110B (zh) 2020-10-27

Family

ID=59744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1387.2A Active CN108700110B (zh) 2016-02-29 2017-02-28 轴颈轴承以及旋转机械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738822B2 (zh)
JP (1) JP6849310B2 (zh)
KR (1) KR102078494B1 (zh)
CN (1) CN108700110B (zh)
DE (1) DE112017001058T5 (zh)
WO (1) WO201715050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582879B1 (ko) * 2018-12-28 2023-09-25 미츠비시 파워 가부시키가이샤 베어링 장치, 회전 기계, 및 노즐
DE102021124857A1 (de) 2021-09-27 2023-03-30 Voith Patent Gmbh Kippsegmentlager, insbesondere Radialkippsegmentgleitlager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20672A (ja) * 2001-10-12 2003-04-2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軸 受
JP2004156690A (ja) * 2002-11-06 2004-06-03 Hitachi Ltd 横軸回転機用ティルティングパッド型摺動軸受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蒸気タービン
JP2004197890A (ja) * 2002-12-20 2004-07-15 Hitachi Ltd ティルティングパッド軸受装置
JP2006112499A (ja) * 2004-10-14 2006-04-2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ティルティングパッド型軸受
CN101981332A (zh) * 2008-11-12 2011-02-23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轴颈轴承的旋转轴支承结构和该轴承的组装方法
CN101981333A (zh) * 2008-11-12 2011-02-23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轴颈轴承
JP2013204651A (ja) * 2012-03-28 2013-10-0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ジャーナル軸受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30290B2 (ja) * 2007-09-04 2012-05-16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ントテクノロジー ティルティングパッド型ジャーナル軸受
JP4764486B2 (ja) 2009-02-27 2011-09-0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ジャーナル軸受
JP5067391B2 (ja) * 2009-03-16 2012-11-07 株式会社日立プラントテクノロジー 遠心圧縮機及び回転機械
JP2011038605A (ja) * 2009-08-12 2011-02-24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軸受装置及び回転機械
WO2013169500A1 (en) 2012-05-07 2013-11-14 Siemens Industry, Inc. Modular rolling mill
CN104903601B (zh) * 2013-01-31 2018-09-14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倾斜垫片轴承装置
JP2014163467A (ja) * 2013-02-26 2014-09-0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軸受パッド、軸受装置、回転機械
EP2971821B1 (en) * 2013-03-13 2018-10-24 Waukesha Bearings Corporation Trailing edge cooled bearing
CN107002750B (zh) * 2014-11-28 2019-06-07 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 轴颈轴承、旋转机械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20672A (ja) * 2001-10-12 2003-04-2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軸 受
JP2004156690A (ja) * 2002-11-06 2004-06-03 Hitachi Ltd 横軸回転機用ティルティングパッド型摺動軸受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蒸気タービン
JP2004197890A (ja) * 2002-12-20 2004-07-15 Hitachi Ltd ティルティングパッド軸受装置
JP2006112499A (ja) * 2004-10-14 2006-04-2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ティルティングパッド型軸受
CN101981332A (zh) * 2008-11-12 2011-02-23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轴颈轴承的旋转轴支承结构和该轴承的组装方法
CN101981333A (zh) * 2008-11-12 2011-02-23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轴颈轴承
JP2013204651A (ja) * 2012-03-28 2013-10-07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ジャーナル軸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55757A (ja) 2017-09-07
US20190048924A1 (en) 2019-02-14
CN108700110A (zh) 2018-10-23
KR20180100656A (ko) 2018-09-11
JP6849310B2 (ja) 2021-03-24
DE112017001058T5 (de) 2018-11-29
WO2017150500A1 (ja) 2017-09-08
KR102078494B1 (ko) 2020-02-17
US10738822B2 (en) 2020-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21105B2 (en) Hydrodynamic axial bearing
EP2657553B1 (en) Bearing, bearing assembly comprising such a bearing and turbocharger comprising such a bearing assembly
CN108700111B (zh) 轴颈轴承以及旋转机械
CN108700110B (zh) 轴颈轴承以及旋转机械
US9377051B2 (en) Duplex bearing device
CN108700115B (zh) 轴颈轴承以及旋转机械
KR102115856B1 (ko) 저널 베어링 및 회전 기계
KR20190030716A (ko) 베어링 장치 및 공작 기계용 주축 장치
CN108700116B (zh) 径向轴承及旋转机械
KR20200047713A (ko) 틸팅 패드 베어링
US10514058B2 (en) Bearing device and rotary machine
KR102115855B1 (ko) 저널 베어링 및 회전 기계
US20130149142A1 (en) Sliding Bearing and Pump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6403593B2 (ja) ジャーナル軸受及び回転機械
WO2018029838A1 (ja) ジャーナル軸受及び回転機械
KR20190022773A (ko) 볼 베어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Pow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ITACHI POWER SYSTEM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