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59719A - 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59719A
CN108659719A CN201810316544.7A CN201810316544A CN108659719A CN 108659719 A CN108659719 A CN 108659719A CN 201810316544 A CN201810316544 A CN 201810316544A CN 108659719 A CN108659719 A CN 1086597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anhydride
polyol
glue
type polyureth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1654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世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ua Stick New Material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ua Stick New Material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ua Stick New Material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ua Stick New Material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1654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659719A/zh
Publication of CN1086597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5971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4/00Adhesives based on 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 adhesives, based on monomer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f groups C09J183/00 - C09J183/16
    • C09J4/06Organic non-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having at least one polymerisable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 in combination with a macromolecular compound other than an unsaturated polymer of groups C09J159/00 - C09J187/00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30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36Hydroxylated esters of higher fatty aci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7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used
    • C08G18/72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 C08G18/74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 C08G18/76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aromatic
    • C08G18/7657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aromatic containing two or more aromatic rings
    • C08G18/7664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aromatic containing two or more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alkylene polyphenyl groups
    • C08G18/7671Polyisocyanates or polyisothiocyanates cyclic aromatic containing two or more aromatic rings containing alkylene polyphenyl groups containing only one alkylene bisphenyl group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MTREATMENT,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IN CLASS D06, OF FIBRES, THREADS, YARNS, FABRICS, FEATHERS OR FIBROUS GOODS MADE FROM SUCH MATERIALS
    • D06M17/00Producing multi-layer textile fabrics
    • D06M17/04Producing multi-layer textile fabrics by applying synthetic resins as adhesiv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使用氢化MDI和大豆油多元醇作为主要原料,环保性能更佳,并且胶水在使用初期即具有较高模量和较强的黏附力,胶水固化速度快,更适应纺织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管控;氢化MDI的使用使得胶水固化后更耐水解和耐化学品,耐黄变性能更好。同时本发明使用了反应型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提高胶水固化后的柔韧度的同时(保证织物的柔软度),增塑剂不易析出而危害健康。

Description

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 其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用于纺织行业的PUR通常为溶剂型聚氨酯胶和无溶剂单组份型聚氨酯热熔胶,前者不环保,后者完全固化需要时间较长,对环境湿度要求较高;同时,二者均使用石油化工类多元醇产品,为不可再生资源。故此,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以及提高产品的适配性,提高产品粘结后耐水解和耐化学品,耐黄变性能。是本行内的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本发明中的聚氨酯热熔胶为双组分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使用氢化MDI和大豆油多元醇作为主要原料,环保性能更佳,并且胶水在使用初期即具有较高模量和较强的黏附力,胶水固化速度快,更适应纺织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管控;氢化MDI的使用使得胶水固化后更耐水解和耐化学品,耐黄变性能更好。同时本发明使用了反应型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提高胶水固化后的柔韧度的同时(保证织物的柔软度),增塑剂不易析出而危害健康。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包括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
——所述第一组分包含侧链或主链带有异氰酸根基团的预聚体、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助剂、第一催化剂、反应型增塑剂;其中预聚体官能度大于等于1,其异氰酸根含量为0.1%-30%;
所述的第一组分中的预聚体是多异氰酸酯与多羟基化合物b聚合生成,其中多异氰酸酯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12MDI),又称氢化MDI,占第一组分总质量的30-80%;所述多羟基化合物b为侧链或主链带有羟基基团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包括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羟值范围为60-220mgKOH/g,分子量为50-2000道尔顿,优选400-1000道尔顿;其中多羟基化合物b占第一组分总质量的20-70%。其中,氢化MDI增加胶水固化后的耐水解性和耐化学性和不黄变性能,多羟基化合物b比例越高胶水固化速度越慢,低聚物分子量越大,粘度越高。
所述第一组分中反应型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含量为0.1-10%。DAP含量越高胶水完全固化后模量稍微降低,断裂伸长率大幅增高,剪切强度适中(不会大幅降低),越柔韧;
所述第一组分中的助剂包括消泡剂、流平剂、抗氧剂,添加量为第一组分总重量的0.1-5%;所述消泡剂为非硅酮高分子聚合物,所述流平剂为聚醚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所述抗氧剂为受阻酚类。
所述第一催化剂包括三亚乙基二胺、双(二甲氨基乙基)醚、而月桂酸二丁基锡、羧酸铋一种或多种组合物,优选羧酸铋,含量为第一组分总质量的0.01-0.5%。催化剂提高反应速度,缩短反应时间。
所述第一组分的合成工艺为:向反应釜加入上述多羟基化合物b、 MDI、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和催化剂,控制物料温度在40-50℃,反应 1-2h;60-70℃,反应1-2h;添加反应型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 80-100℃,反应1-4h,达到指定粘度(10000-30000cps/120℃,优选 15000-25000cps/120℃),再往反应釜中加入助剂,80-100℃搅拌0.5-1h 后降温至40℃终止反应,并400目滤网过滤出料并以密封容器包装即形成第一组分成品。
——所述第二组分包含酸酐改性多元醇、多羟基化合物a、大豆油多元醇、扩链剂、热引发剂;
所述第二组分中酸酐改性多元醇占第二组分总重量的5-60%;随加入量增加,B组分的粘度会增加(其本身的粘度为5000~30000cps/60℃),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混合后的胶水粘度会增加,胶水固化后的初粘力、剪切强度、模量会增加,断裂伸长率会下降;此物质分子链上的羟基可以与第一组分中的预聚物上的异氰酸根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基团,也就是聚氨酯。
所述第二组分中的多羟基化合物a为侧链或主链带有羟基基团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包括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分子量为500-4000道尔顿,优选500-2000道尔顿,羟值范围为10-250mgKOH/g,占第二组分总重量的0.1-10%;
所述第二组分中大豆油多元醇官能度为1-6,羟值为50-700mg KOH/g;多羟基化合物a的比例越高胶水固化后模量越高,粘结强度越高;大豆油多元醇比例越高,胶水固化后柔韧性越好,AB混合后粘度更低,有利于提高生产线涂布速度。
所述第二组分中的扩链剂为4,4'-二氨基-3,3'-二氯二苯甲烷, 2,4-二氨基-3,5-二甲硫基甲苯,甘油,对苯二酚二羟乙基醚,间苯二酚二(2-羟乙基)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含量为第二组分总质量的 0.1-10%,优选1-5%。扩链剂用于补偿大豆油多元醇比例增加后胶水固化后模量和粘结强度的降低,扩链剂含量越高胶水固化后模量越高,粘结强度越高。
所述第二组分中的热引发剂用于引发所述反应型增塑剂;通常包括偶氮化合物、过氧化合物、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可以在受热条件下释放出自由基的引发剂。优选过氧化物包括过氧化二月桂酰。添加量占第二组分总重量的0.01-5%。热引发剂能有效促进热反应,缩短反应时间。
进一步,所述第二组分中的酸酐改性多元醇合成示意如下所示:
R’,R1,R2为烷基、芳基;或者具有甲基丙烯酰氧基,或乙烯基取代的烷基、芳基;或烷氧基、苯氧基;优选烷基(碳原子数为1-5),或芳基(碳原子数为6-10);X为NH3-,OH-,SH-等;R为烷基(碳原子数为1-20),或芳基(碳原子数为6-20)。
再进一步,所述酸酐改性多元醇所用酸酐为邻苯二甲酸酐、马来酸酐、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六氢邻苯二甲酸酐、3-甲基和4-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3-甲基和4-乙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衣康酸酐、琥珀酸酐、戌二酸酐、己二酸酐、纳迪克酸酐、甲基纳迪克酸酐、氢化甲基纳迪克酸酐、聚壬二酸酐、聚癸二酸酐、聚二十碳烷二酸酸酐、偏苯三甲酸酐、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苯酮四羧酸二酐中的任意一种。
再进一步,所述酸酐改性多元醇合成制备方法:将化合物Ⅰ和Ⅱ,以及第二催化剂加入反应器,温度控制在80-120℃,反应1-4h,间隔半个小时测量酸值,当酸值稳定后,继续向反应器加入化合物Ⅲ,控制温度在80℃-140℃反应1-6h,测量酸值,当酸值小于10mgKOH/g,优选小于 5mg KOH/g时视为反应终点;所述第二催化剂为三乙胺、三甲基苄基氯化铵、N,N-二甲基苄胺、N,N-二甲基苄苯胺、三甲基苄基氯化铵、三苯基膦、三苯基锑、乙酰丙酮金属络合物、四乙基溴化铵、吡啶或二甲氨基吡啶中的任意一种或任几种的混合物。
所述第二组分的合成工艺为在常温下将各成分均匀混合搅拌1-2小时,静置1-2小时得到固体状态的第二组分,以密封容器包装即形成第二组分成品。
另外,本发明还涉及到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用于纺织行业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使用前,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分别用独立的密封容器包装,所述的密封容器为马口铁桶,PET/Al/Nylon/PP薄膜等;
(2)使用过程,将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别放入熔胶机中加热至80-120℃熔融,通过计量泵按比例输出到静态混合管混合或机械混合使两种组分混合均匀,得到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胶;
(3)对涂胶基材进行预热至基材表面达到40-50℃;
(4)将混合均匀的聚氨酯胶加热到80-120℃后,通过喷涂、辊涂、淋涂、挤涂等方式对基材表面进行上胶;
(5)将需要粘接的另一基材与涂胶基材通过机械力实现贴合,将贴合后的基材冷却至20-35℃收卷静置,直至完成固化;
(6)检测符合检测标准成为成品。
进一步,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的比例为1:1.5~1:2。所述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应用在纺织行业,用于织物的粘合。
本发明中的聚氨酯热熔胶为双组分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使用氢化 MDI和大豆油多元醇作为主要原料,环保性能更佳,并且胶水在使用初期即具有较高模量和较强的黏附力,胶水固化速度快,更适应纺织的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管控;氢化MDI的使用使得胶水固化后更耐水解和耐化学品,耐黄变性能更好。同时本发明使用了反应型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提高胶水固化后的柔韧度的同时(保证织物的柔软度),增塑剂不易析出而危害健康,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1所描述的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包括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
——所述第一组分包含侧链或主链带有异氰酸根基团的预聚体、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助剂、反应型增塑剂;其中预聚体官能度大于等于1,其异氰酸根含量为15%;
所述的第一组分中的预聚体是多异氰酸酯与多羟基化合物b聚合生成,其中多异氰酸酯是氢化MDI,占第一组分总质量的55%;所述多羟基化合物 b为聚酯多元醇,选用日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P-2707聚酯多元醇羟值范围为150-180mgKOH/g,分子量为700道尔顿;占第一组分总质量的45%。
所述第一组分中反应型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含量占第一组分总重量的5%。
所述第一组分中的助剂包括消泡剂、流平剂、抗氧剂,添加量为第一组分总重量的2.5%;所述消泡剂为非硅酮高分子聚合物,所述流平剂为聚醚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所述抗氧剂为受阻酚类。
所述第一催化剂为羧酸铋,含量占第一组分总质量的0.25%。
所述第一组分的合成工艺为:向反应釜加入上述P-2707聚酯多元醇、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氢化MDI和羧酸铋,控制物料温度在50℃,反应2h;70℃,反应2h;添加反应型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并在 100℃,反应2h,达到指定粘度20000cps/120℃,再往反应釜中加入助剂,100℃搅拌1h后降温至40℃终止反应,并400目滤网过滤出料并以密封容器包装即形成第一组分成品。
——所述第二组分包含含酸酐改性多元醇、多羟基化合物a、大豆油多元醇、扩链剂、热引发剂;各组分在常温下混合均匀搅拌1小时,然后静置1小时即获得固体状态的组分B。
酸酐改性多元醇合成示意如下所示:
R’,R1,R2为烷基(碳原子数为5);X为OH-;R为烷基(碳原子数4)。所述酸酐改性多元醇所用酸酐为邻苯二甲酸酐。
所述酸酐改性多元醇合成制备方法:将化合物Ⅰ和Ⅱ,以及第二催化剂加入反应器,温度控制在120℃,反应1h,间隔半个小时测量酸值,当酸值稳定后,继续向反应器加入化合物Ⅲ,控制温度在140℃反应2h,测量酸值,当酸值小于5mg KOH/g时视为反应终点;所述第二催化剂为三乙胺。
所述第二组分中的多羟基化合物a为聚酯多元醇,选用日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P-2715聚酯多元醇:羟值范围为分子量为1500道尔顿,羟值范围为72-78mgKOH/g;占第二组分总重量的5%;
所述第二组分中大豆油多元醇官能度为4,羟值为350mg KOH/g;所述第二组分中的扩链剂为对苯二酚二羟乙基醚,含量为第二组分总质量的 5%。所述第二组分中的热引发剂为过氧化二月桂酰。添加量占第二组分总重量的3%。
所述第二组分的合成工艺为:第二组分的各成分在常温下搅拌混合1 小时,并静置1小时得到固体状态的第二组分,并以密封容器包装即可。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2所描述的本发明还涉及到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用于纺织织物的粘合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使用前,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分别用独立的密封容器包装,所述的密封容器为铝箔内衬PP薄膜袋;
(2)使用过程,将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别放入熔胶机中加热至100 ℃熔融,通过计量泵按比例输出到静态混合管混合或机械混合使两种组分混合均匀,得到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胶;
(3)对涂胶基材进行预热至基材表面达到45℃;
(4)将混合均匀的聚氨酯胶加热到100℃后,通过喷涂、辊涂、淋涂、挤涂等方式对纺织织物基材表面进行上胶;
(5)将需要粘接的另一基材与涂胶基材通过机械力实现贴合,将贴合后的基材冷却至30℃收卷静置,直至完成固化;
(6)检测符合检测标准成为成品。
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的比例为1:1.5。
所述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应用在纺织行业,用于织物的粘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内容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应用于软包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
——所述第一组分包含侧链或主链带有异氰酸根基团的预聚体、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助剂、第一催化剂、反应型增塑剂;其中预聚体官能度大于等于1,其异氰酸根含量为0.1%-30%;
所述的第一组分中的预聚体是多异氰酸酯与多羟基化合物b聚合生成,其中多异氰酸酯是4,4’-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H12MDI),又称氢化MDI,占第一组分总质量的30-80%;所述多羟基化合物b为侧链或主链带有羟基基团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包括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羟值范围为60-220mgKOH/g,分子量为50-2000道尔顿,优选400-1000道尔顿;其中多羟基化合物b占第一组分总质量的20-70%;
所述第一组分中反应型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含量为0.1-10%;
所述第一组分中的助剂包括消泡剂、流平剂、抗氧剂,添加量为第一组分总重量的0.1-5%;所述消泡剂为非硅酮高分子聚合物,所述流平剂为聚醚改性聚硅氧烷化合物,所述抗氧剂为受阻酚类;
所述第一催化剂包括三亚乙基二胺、双(二甲氨基乙基)醚、而月桂酸二丁基锡、羧酸铋一种或多种组合物,优选羧酸铋,含量为第一组分总质量的0.01-0.5%;
所述第一组分的合成工艺为:向反应釜加入上述多羟基化合物b、MDI、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和催化剂,控制物料温度在40-50℃,反应1-2h;60-70℃,反应1-2h;添加反应型增塑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DAP)80-100℃,反应1-4h,达到指定粘度(10000-30000cps/120℃,优选15000-25000cps/120℃),再往反应釜中加入助剂,80-100℃搅拌0.5-1h后降温至40℃终止反应,并400目滤网过滤出料并以密封容器包装即形成第一组分成品;
——所述第二组分包含酸酐改性多元醇、多羟基化合物a、大豆油多元醇、扩链剂、热引发剂;
所述第二组分中酸酐改性多元醇占第二组分总重量的5-60%;
所述第二组分中的多羟基化合物a为侧链或主链带有羟基基团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包括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分子量为500-4000道尔顿,优选500-2000道尔顿,羟值范围为10-250mgKOH/g,占第二组分总重量的0.1-10%;
所述第二组分中大豆油多元醇官能度为1-6,羟值为50-700mg KOH/g;
所述第二组分中的扩链剂为4,4'-二氨基-3,3'-二氯二苯甲烷,2,4-二氨基-3,5-二甲硫基甲苯,甘油,对苯二酚二羟乙基醚,间苯二酚二(2-羟乙基)醚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物,含量为第二组分总质量的0.1-10%,优选1-5%;
所述第二组分中的热引发剂用于引发所述反应型增塑剂;通常包括偶氮化合物、过氧化合物、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可以在受热条件下释放出自由基的引发剂;优选过氧化物包括过氧化二月桂酰,添加量占第二组分总重量的0.0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所述一种应用于软包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其特征在于:第二组分中的酸酐改性多元醇合成示意如下所示:
R’,R1,R2为烷基、芳基;或者具有甲基丙烯酰氧基,或乙烯基取代的烷基、芳基;或烷氧基、苯氧基;优选烷基(碳原子数为1-5),或芳基(碳原子数为6-10);X为NH3-,OH-,SH-等;R为烷基(碳原子数为1-20),或芳基(碳原子数为6-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所述一种应用于软包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酐改性多元醇所用酸酐为邻苯二甲酸酐、马来酸酐、四氢邻苯二甲酸酐、六氢邻苯二甲酸酐、3-甲基和4-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3-甲基和4-乙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衣康酸酐、琥珀酸酐、戌二酸酐、己二酸酐、纳迪克酸酐、甲基纳迪克酸酐、氢化甲基纳迪克酸酐、聚壬二酸酐、聚癸二酸酐、聚二十碳烷二酸酸酐、偏苯三甲酸酐、均苯四甲酸二酐、3,3’,4,4’-苯酮四羧酸二酐中的任意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所述一种应用于软包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其特征在于:所述酸酐改性多元醇合成制备方法:将化合物Ⅰ和Ⅱ,以及第二催化剂加入反应器,温度控制在80-120℃,反应1-4h,间隔半个小时测量酸值,当酸值稳定后,继续向反应器加入化合物Ⅲ,控制温度在80℃-140℃反应1-6h,测量酸值,当酸值小于10mg KOH/g,优选小于5mg KOH/g时视为反应终点;所述第二催化剂为三乙胺、三甲基苄基氯化铵、N,N-二甲基苄胺、N,N-二甲基苄苯胺、三甲基苄基氯化铵、三苯基膦、三苯基锑、乙酰丙酮金属络合物、四乙基溴化铵、吡啶或二甲氨基吡啶中的任意一种或任几种的混合物;所述第二组分的合成工艺为在常温下将各成分均匀混合搅拌1-2小时,静置1-2小时得到固体状态的第二组分,以密封容器包装即形成第二组分成品。
5.一种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用于纺织行业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使用前,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分别用独立的密封容器包装,所述的密封容器为马口铁桶,PET/Al/Nylon/PP薄膜等;
(2)使用过程,将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别放入熔胶机中加热至80-120℃熔融,通过计量泵按比例输出到静态混合管混合或机械混合使两种组分混合均匀,得到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胶;
(3)对涂胶基材进行预热至基材表面达到40-50℃;
(4)将混合均匀的聚氨酯胶加热到80-120℃后,通过喷涂、辊涂、淋涂、挤涂等方式对基材表面进行上胶;
(5)将需要粘接的另一基材与涂胶基材通过机械力实现贴合,将贴合后的基材冷却至20-35℃收卷静置,直至完成固化;
(6)检测符合检测标准成为成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的比例为1:1.5~1:2。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应用在纺织行业,用于织物的粘合。
CN201810316544.7A 2018-04-10 2018-04-10 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Pending CN1086597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16544.7A CN108659719A (zh) 2018-04-10 2018-04-10 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16544.7A CN108659719A (zh) 2018-04-10 2018-04-10 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59719A true CN108659719A (zh) 2018-10-16

Family

ID=63783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16544.7A Pending CN108659719A (zh) 2018-04-10 2018-04-10 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5971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41161A (zh) * 2018-04-10 2018-08-24 广东华粘新材料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1600A (zh) * 1997-02-04 2000-04-26 阿什兰公司 不饱和聚合物聚氨酯结构粘合剂
CN102965064A (zh) * 2012-11-27 2013-03-13 上海汇得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制备及其应用
CN106085333A (zh) * 2016-06-13 2016-11-09 江南大学 一种复合膜用大豆油基无溶剂聚氨酯胶黏剂的制备方法
CN108441161A (zh) * 2018-04-10 2018-08-24 广东华粘新材料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1600A (zh) * 1997-02-04 2000-04-26 阿什兰公司 不饱和聚合物聚氨酯结构粘合剂
CN102965064A (zh) * 2012-11-27 2013-03-13 上海汇得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无溶剂聚氨酯胶粘剂制备及其应用
CN106085333A (zh) * 2016-06-13 2016-11-09 江南大学 一种复合膜用大豆油基无溶剂聚氨酯胶黏剂的制备方法
CN108441161A (zh) * 2018-04-10 2018-08-24 广东华粘新材料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41161A (zh) * 2018-04-10 2018-08-24 广东华粘新材料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41161A (zh) 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CN1318472C (zh) 聚氨酯反应性组合物
CN103215006B (zh) 一种低粘度无溶剂型聚氨酯复膜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724576B (zh) 基于2,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的低粘度聚氨酯预聚物
JP4771276B2 (ja) ラミネート用接着剤
CN108728032A (zh) 一种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在食品塑料软包装上的应用
CN107459960A (zh) 一种环保型双组分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与应用
CA2663310A1 (en) Hotmelt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chemically crosslinked polyurethane film
CN105175674A (zh) 一种高硬度高韧性聚氨酯浇注胶及其应用
CN111217992B (zh) 一种聚酯多元醇及使用其制备的湿固化聚氨酯热熔胶
CN108084948A (zh) 一种纺织用超支化聚酯热熔型聚氨酯粘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84289A (zh) 一种高耐热聚氨酯热熔胶及三层热封胶带
CN104804699A (zh) 一种热熔胶
CN107652937A (zh) 一种可与低表面能材料粘接的聚氨酯热熔胶的制备方法
TW201118143A (en) Reactive hot-melt adhesive agent composition
CN106833491A (zh) 一种新型热熔胶及其配方
CN108587550A (zh) 一种应用于汽车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CN112266758B (zh) 一种含微胶囊的聚氨酯单组份胶黏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59775A (zh) 一种应用于电子家电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CN113336911A (zh) 一种生物基水性聚氨酯热熔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531122A (zh) 一种应用于木工行业的无溶剂双组分反应型聚氨酯胶粘剂及其使用方法
CN108659770A (zh) 一种应用于软包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CN108659719A (zh) 一种应用于纺织行业的双组分无溶剂反应型聚氨酯热熔胶及其使用方法
TWI808496B (zh) 胺甲酸乙酯預聚物、濕氣硬化型胺甲酸乙酯熱熔樹脂組合物以及積層體
CN109535374A (zh) 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01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