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31121B - 致动器的设置构造 - Google Patents

致动器的设置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31121B
CN108631121B CN201810113866.1A CN201810113866A CN108631121B CN 108631121 B CN108631121 B CN 108631121B CN 201810113866 A CN201810113866 A CN 201810113866A CN 108631121 B CN108631121 B CN 1086311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tuator
housing
cam
power receiving
receiving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138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31121A (zh
Inventor
三轮浩也
深井晃
北川文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kami Enlightened Hal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kami Enlightened Hal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kami Enlightened Hal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kami Enlightened Hal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311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311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311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311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对连结部的摆弄的致动器的设置构造。致动器(10)的设置构造由设置于受电连接器(3)的设置面(3v)和致动器(10)构成。致动器(10)具有:下外壳(20),其配置于设置面(3v);上外壳(30),其安装于下外壳(20);以及连结部(130),其将下外壳(20)和上外壳(30)连结。设置面(3v)具备遮挡连结部(130)的顶端(33a)的台阶面(3y)。

Description

致动器的设置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致动器的设置构造。
背景技术
在对搭载到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的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情况下,通过将充电线缆的充电连接器安装于被设置于车身的充电口的受电连接器,从充电线缆向蓄电池供电。通常,在受电连接器设置有用于防止充电连接器从受电连接器脱落的致动器。
作为致动器,存在如下致动器,该致动器具备:下外壳,其设置于受电连接器的上方;上外壳,其配置于下外壳的上方;连结部,其将下外壳和上外壳连结(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连结部具备:爪部,其从上外壳的外周缘部向下方延伸;卡合突起部,其设置于下外壳,并与爪部卡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042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的连结部位于从充电口看得见的位置,因此,有可能使爪部的顶端向跟前侧移动而其与卡合突起部之间的卡合脱离、或爪部被折断而成为摆弄的目标。尤其是,在折断后的爪部的破损片夹在受电连接器与充电连接器之间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将充电连接器安装于受电连接器。
本发明以解决所述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对连结部的摆弄的致动器的设置构造为课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是由设置于受电连接器的设置面和致动器构成的致动器的设置构造。所述致动器具有:第一外壳,其配置于所述设置面;第二外壳,其安装于所述第一外壳;以及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连结。所述设置面具备遮挡所述连结部的顶端的遮蔽部件。
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遮蔽部件遮挡连结部的顶端,并且,由于遮蔽部件而无法使连结部的顶端向跟前侧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对连结部的摆弄。
优选的是,所述连结部具有:爪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以及卡合突起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并与所述爪部卡合,所述遮蔽部件遮挡所述爪部的顶端。
如此一来,能够利用遮蔽部件遮挡爪部的顶端,并且,由于遮蔽部件而无法使爪部的顶端向跟前侧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对爪部的摆弄。
优选的是,所述遮蔽部件包括台阶、凹部或孔地构成。
如此一来,没有追加零部件就能够防止对爪部的摆弄。由此,能够抑制摆弄防止对策所花费的成本。
优选的是,所述爪部具有遮挡所述卡合突起部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包覆部。
如此一来,能够防止对卡合突起部的摆弄。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致动器的设置构造,能够防止对连结部的摆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使用形态的侧视图。受电连接器和充电连接器的一部分表示为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及其周边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斜下方观察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下外壳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7是凸轮构件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连结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9是图8的IX-IX线剖视图。
图10的(a)是表示变形例的遮蔽部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10的(b)是表示另一变形例的遮蔽部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2、车身;2a、充电口;3、受电连接器;3v、设置面;3y、台阶面(遮蔽部件);4、充电连接器;10、致动器;11、外壳;20、下外壳(第一外壳);21h、卡合突起部;30、上外壳(第二外壳);33、前侧爪部(爪部);33a、顶端;33g、卡合缺口部;33h、缺口底面;33i、缺口台阶面(包覆部);130、连结部;140、凹部(遮蔽部件);150、孔(遮蔽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适当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致动器10的“上下”、“前后”、“左右”是为了在说明致动器10的设置构造方面方便而设定的,并不限定致动器10的朝向等。
<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的结构>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致动器10用于构成被装备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1的充电口2a的锁定机构5。在对搭载到车辆1的蓄电池(未图示)进行充电时,锁定机构5用于防止充电连接器4(存在被称为“充电枪”的情况)从受电连接器3(存在被称为“入口”的情况)脱落。
受电连接器3经由线缆(未图示)与蓄电池(未图示)电连接。充电连接器4经由充电线缆4d与充电站等充电装置(未图示)电连接。充电口2a是收纳受电连接器3的顶端部的空间,并形成于车身2的特定的位置(例如、前部)。受电连接器3配置于充电口2a。
电连接器4相对于受电连接器3可拆卸地构成。如图2所示,在充电连接器4的顶端形成有呈圆柱状的多个凸型端子4a。凸型端子4a成为将从充电站等充电装置(未图示)供给的大电流向车辆1送出的部位。在凸型端子4a的周围形成有具有预定的厚度的筒状的保护罩4b。保护罩4b的顶端侧开口,并以使凸型端子4a暴露到外部的状态将凸型端子4a收纳于内部。在保护罩4b的上部形成有供从致动器10向下方突出的锁定销52嵌合的嵌合孔4c。嵌合孔4c是构成锁定机构5的一部分的部位。
如图2所示,在受电连接器3的顶端形成有大致圆柱状的凹型端子3a,该凹型端子3a形成有多个孔部3d。凹型端子3a用于与充电连接器4的凸型端子4a嵌合,并成为接收从充电站等充电装置(未图示)供给的大电流的部位。在凹型端子3a的周围形成有筒状的保护罩3b,将凹型端子3a收纳于内部。在凹型端子3a与保护罩3b之间形成有间隙部3c,在凹型端子3a与凸型端子4a嵌合了的状态下,保护罩4b与间隙部3c嵌合(参照图1)。
在保护罩3b的外周面形成有凸缘3e。凸缘3e主要具有主体部3f、前壁部3g以及侧壁部3h、3i。
主体部3f是在受电连接器3的左侧、右侧以及下侧形成的板状的构件。在主体部3f形成有未图示的安装部件,受电连接器3借助主体部3f固定于充电口2a。因此,比凸缘3e靠顶端侧的部分暴露于充电口2a内,比凸缘3e靠后端侧的部分收纳于车身2内。
前壁部3g和侧壁部3h、3i的形状与致动器10的前方部分的形状相对应,在前壁部3g与侧壁部3h、3i之间分别形成有间隙S、S。
前壁部3g是在比主体部3f靠前方的位置从保护罩3b向上方向延伸而形成的矩形形状的板材。前壁部3g与主体部3f平行地形成。
侧壁部3h是从主体部3f的端部向右斜前方方向延伸而形成的矩形形状的板材,侧壁部3i是从主体部3f的端部向左斜前方方向延伸而形成的矩形形状的板材。
前壁部3g的后侧的上表面比前壁部3g的前侧的上表面低。在前壁部3g的后侧的上表面形成有与间隙部3c相连的贯穿孔3k。通过将充电连接器4安装于受电连接器3,受电连接器3的贯穿孔3k与充电连接器4的嵌合孔4c连通。在将充电连接器4安装到受电连接器3的状态下,从致动器10向下方突出的锁定销52贯穿于贯穿孔3k。随后详细地说明受电连接器3的前壁部3g附近的上表面。
在受电连接器3的上表面的比凸缘3e靠后方的部分形成有用于安装致动器10的支承部3s、3t、3u。在支承部3s、3t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螺纹孔,另外,在支承部3u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螺纹孔。使用螺钉6将致动器10固定于支承部3s、3t、3u。
图2所示的锁定机构5由设置于受电连接器3的上方的致动器10和在充电连接器4形成的嵌合孔4c构成。从致动器10向下方突出的锁定销52与嵌合孔4c嵌合。
致动器10是用于在充电连接器4安装到受电连接器3的状态下防止充电连接器4脱落的装置。致动器10主要具有作为树脂制的箱体的外壳11和收纳到外壳11内的驱动机构12(参照图3)。
如图2所示,在外壳11的左右的侧面形成有沿着左右方向突出的一对支承部13、13,另外,在外壳11的右侧的下表面,形成向下方向突出来的支承部14。支承部13、13、14是用于将致动器10安装于受电连接器3(参照图1)的上部的部位,使用螺钉6来固定于受电连接器3的支承部3s、3t、3u。
如图3所示,外壳11主要具有:下外壳20,其在内部具有空间;上外壳30,其封闭下外壳20的开口部20a。通过下外壳20和上外壳30组合,在外壳11内形成收纳空间11a。驱动机构12收纳于收纳空间11a。
下外壳20是在上表面形成有开口部20a的箱状的构件,主要具有平板状的底部21和竖立设置到底部21的外周缘部的周壁部22。周壁部22是包围收纳空间11a的框。作为周壁部22的上端缘部的开口缘部23在比周壁部22的外表面靠外侧的位置呈凸缘状突出,在开口缘部23的上表面,在整周上形成有密封槽24。热熔胶等粘接件11b被涂敷于密封槽24。粘接件11b用于将下外壳20和上外壳30粘接,并且防止异物从外部向收纳空间11a进入。
如图4所示,在下外壳20的左右的侧面形成有从周壁部22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13a、13a。一对突出部13a、13a构成用于将致动器10安装于受电连接器3(参照图1)的支承部13、13(参照图2)。
在下外壳20的底部21的前侧部分形成有供脱离限制构件50的锁定销52贯穿的贯穿孔21a。贯穿孔21a的周缘部21b比其他部位向下方向伸出,O形密封圈15使用O形密封圈安装件18来安装。O形密封圈15安装于由底部21和内周面21j形成的台阶部。O形密封圈安装件18是金属制的构件,具有:主体板部18a,其设置有贯通孔18b,并形成为环状;四个突起部18c,其从主体板部18a的外缘立起。通过突起部18c与在周缘部21b形成的孔部卡合,O形密封圈安装件18将O形密封圈15固定于下外壳20的底部21。
在下外壳20的底部21的后侧部分形成有圆形的空气孔21c。形成有空气孔21c的位置处于电动马达40(参照图3)的下侧,使外壳11的内外连通。空气孔21c被圆形的透湿防水件16从内侧覆盖。
透湿防水件16由容许空气的出入、同时阻止水的出入的原材料制作,能够防止水、灰尘从外部空间向空气孔21c进入。透湿防水件16形成为比空气孔21c的内径大的直径。透湿防水件16被双面胶带等粘接部件粘贴于底部21的内表面。
在下外壳20的右侧面上部形成有供调节盘120(参照图3)贯穿的贯穿孔21e。在贯穿孔21e的周围具有比其他部位凹陷而成的凹坑部21f,O形密封圈17a(参照图3)和调节盘120使用调节盘固定件17b而安装于凹坑部21f。调节盘固定件17b通过顶端部分与驱动传递构件70(参照图3)卡合,将调节盘120固定于驱动传递构件70。
如图4所示,在下外壳20的右侧面后部形成有要与上外壳30卡合的卡合突起部21g。省略图示,但在下外壳20的左侧面后部也同样地形成有卡合突起部21g。另外,在下外壳20的前表面形成有与上外壳30卡合的一对卡合突起部21h、21h。卡合突起部21g、21h是与上外壳30卡合的部位。随后详细地说明卡合突起部21h。
如图3所示,上外壳30是用于封闭下外壳20的开口部20a的盖构件。上外壳30具有平板状的顶部31,顶部31的外周缘部32形成为与下外壳20的开口缘部23的外周形状相同的形状。顶部31的外周缘部32被与下外壳20的开口缘部23卡合,并且,被粘接件11b粘接于开口缘部23。此时,下外壳20与上外壳30之间被设置于下外壳20的开口缘部23的粘接件11b液密地密封。
在上外壳30的左右形成有从顶部31的外周缘部32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出部13b、13b。一对突出部13b、13b构成用于将致动器10安装于受电连接器3(参照图1)的支承部13、13(参照图2)。
另外,在上外壳30的前表面形成有从顶部31的外周缘部32垂下来的一对前侧爪部33、33。另外,在上外壳30的左右后侧形成有从顶部31的外周缘部32垂下来的一对后侧爪部34、34。通过后侧爪部34与卡合突起部21g卡合,并且前侧爪部33与卡合突起部21h卡合,从而下外壳20和上外壳30被连结为一体。另外,通过解除它们的卡合状态,能够使下外壳20和上外壳30分离。随后详细地说明前侧爪部33。
参照图3对驱动机构12进行说明。驱动机构12主要具备电动马达40、脱离限制构件50、凸轮构件60以及驱动传递构件70、80。脱离限制构件50是利用电动马达40的驱动力来进行上下运动的构件。凸轮构件60具有突出设置有第一凸轮63的凸轮齿轮62。驱动传递构件70、80夹设于电动马达40的输出轴41与凸轮齿轮62之间。
另外,驱动机构12还具备传感器90、基板100、供电部110以及调节盘120。传感器90是对脱离限制构件50的位置进行检测的装置。在基板100电连接有电动马达40和传感器90。供电部110与搭载到车辆1(参照图1)的控制装置(未图示)电连接,并向基板100供给电力。调节盘120是用于以手动驱动脱离限制构件50的构件。
如图5和图6所示,驱动机构12收纳于下外壳20内的收纳空间11a。
如图6所示,电动马达40具有马达外壳42,输出轴41从马达外壳42朝向右方向突出。在输出轴41外嵌有圆筒状的齿轮41a。电动马达40配置于外壳11的收纳空间11a的后部中央。
驱动传递构件70是二级齿轮,具备:旋转轴71,其轴向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第一齿轮72,其以旋转轴71为中心轴;第二齿轮73,其以旋转轴71为中心轴。第二齿轮73的直径比第一齿轮72的直径小。第一齿轮72侧的旋转轴71(以下,存在称为“旋转轴71b”的情况)的直径比第二齿轮73侧的旋转轴71(以下,存在称为“旋转轴71a”的情况)的直径大,且在第一齿轮72侧的旋转轴71的内部形成有卡合凹部74(参照图3)。
驱动传递构件70在收纳空间11a中配置于比马达外壳42靠右侧的位置。旋转轴71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在下外壳20内沿着前后方向纵断地形成的中央壁部25,旋转轴71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下外壳20的右侧壁部26。在中央壁部25的右侧的空间填充有润滑脂,在中央壁部25的左侧的空间没有填充润滑脂。也就是说,中央壁部25担负防止润滑脂向电动马达40侧进入的润滑脂飞散防止壁的作用。第一齿轮72与电动马达40的齿轮41a啮合,第二齿轮73与驱动传递构件80的第三齿轮82啮合。
如图3所示,驱动传递构件80是二级齿轮,具备:旋转轴81,其轴向沿着左右方向配置;第三齿轮82,其以旋转轴81为中心轴;第四齿轮83,其以旋转轴81为中心轴。第四齿轮83的直径比第三齿轮82的直径小。
如图6所示,驱动传递构件80在收纳空间11a中配置于驱动传递构件70与凸轮构件60之间。旋转轴81的左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在下外壳20内形成的中央壁部25,旋转轴81的右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下外壳20的右侧壁部26。第三齿轮82与驱动传递构件70的第二齿轮73啮合,第四齿轮83与凸轮构件60的凸轮齿轮62啮合。
图3所示的凸轮构件60是用于使脱离限制构件5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构件。凸轮构件60具备:旋转轴61,其轴向沿着左右方向配置;凸轮齿轮62,其是以旋转轴61为中心轴的正齿轮;第一凸轮63;以及第二凸轮64。第一凸轮63突出设置于凸轮齿轮62的左侧面,并相对于凸轮齿轮62的旋转中心偏心。第二凸轮64形成于比第一凸轮63靠顶端侧(左侧)的位置,相对于凸轮齿轮62的旋转中心偏心。凸轮构件60也可以将单独的构件接合而形成,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被一体形成。
如图6所示,凸轮构件60配置于收纳空间11a的前方。凸轮构件60的旋转轴61的右端部61a旋转自如地支承于下外壳20内的右侧壁部26,旋转轴61的中央部61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在下外壳20内形成的中央壁部25。此外,旋转轴61的左端部61c没有支承于下外壳20内的左侧壁部27,在左端部61c与左侧壁部27之间存在间隙。
如图7所示,凸轮齿轮62在外周面的除了下部分以外的区域形成有齿。
第一凸轮63是与脱离限制构件50(参照图3)抵接的部位,突出设置于凸轮齿轮62的左侧面。第一凸轮63形成为侧视呈大致三角形的外周形状,第一凸轮63的三个角部中的、一个角部附近配置于凸轮齿轮62的旋转中心上。如此,第一凸轮63的中心位置63a相对于凸轮齿轮62的旋转中心62a偏心。第一凸轮63配置于图5所示的脱离限制构件50的凸轮收纳框51内。在凸轮构件60中,以第一凸轮63绕凸轮齿轮62的旋转中心在小于一圈的范围往复运动的方式设定了凸轮齿轮62的旋转角度。
第二凸轮64从旋转轴61沿着径向突出并偏心地形成。第二凸轮64是被图5所示的传感器90的开关91检测的部位。
在此,如图5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轮构件60的旋转轴61、驱动传递构件70的旋转轴71a、以及驱动传递构件80的旋转轴81均配置于同一平面J内(在此是水平面内),并且沿着左右方向平行地配设。另外,如图2所示,这些轴相对于由充电连接器4的插拔方向的线段(在此是前后)和从外壳11朝向受电连接器3的线段(在此是上下)构成的基准面K大致垂直地配置。在此,相对于基准面K大致垂直是指容许将轴相对于基准面K垂直地配置情况下的一定的偏离,也能够以在水平面上倾斜了预定角度(例如、30°以内)的状态配置各旋转轴(致动器10)。
图3所示的脱离限制构件50是在将充电连接器4安装到受电连接器3的状态下防止充电连接器4的脱离的构件。脱离限制构件50配置于收纳空间11a的前方。脱离限制构件50是树脂制的构件,具有:凸轮收纳框51,其形成有沿着左右开口的开口部51a;锁定销52,其与凸轮收纳框51形成为一体。
如图4所示,凸轮收纳框51是构成侧视呈矩形形状的开口部51a的框的环形状的构件,包括上边部51b、前边部51c、底边部51d以及后边部51e。如图5所示,凸轮构件60的旋转轴61贯穿于凸轮收纳框51内,并且,第一凸轮63从开口部51a的右侧插入凸轮收纳框51内。凸轮收纳框51的上边部51b和底边部51d的内侧成为供第一凸轮63的凸轮面抵接的凸轮承接面。
如图6所示,在下外壳20的中央壁部25和前侧壁部28沿着上下方向形成有一对引导槽25a、28a。在前边部51c被收纳于引导槽28a、并且后边部51e被收纳到引导槽25a的状态下,脱离限制构件50沿着引导槽25a、28a在上下方向上移动自如。
通过第一凸轮63的凸轮面与凸轮收纳框51的上边部51b的内侧抵接,脱离限制构件50被抬起。以下,将脱离限制构件50被抬起后的状态称为“初始状态”,将初始状态下的脱离限制构件50的位置称为“初始位置”。
另外,通过第一凸轮63的凸轮面与凸轮收纳框51的底边部51d的内侧抵接,脱离限制构件50被下压。以下,将脱离限制构件50被下压后的状态称为“限制状态”,将限制状态下的脱离限制构件50的位置称为“限制位置”。
如图4所示,锁定销52是圆形截面的轴构件,从凸轮收纳框51的底边部51d向下方向延伸地形成。锁定销52的轴线方向沿着上下方向地配置,锁定销52的前端部被倒角。
在初始位置,锁定销52的顶端向外壳11的内侧方向后退,不妨碍充电连接器4的脱离。另一方面,在限制位置,锁定销52的顶端从在下外壳20形成的贯穿孔21a向外侧突出(向下外壳20的下侧突出)。
在限制位置,如图1所示,锁定销52经由在受电连接器3形成的贯穿孔3k与在充电连接器4形成的嵌合孔4c嵌合。由此,充电连接器4相对于受电连接器3的脱离被限制。
图3所示的传感器90用于对锁定销52的位置进行检测,其具有:开关91,其被凸轮构件60的第二凸轮64压入;主体部92,其将开关91的状态作为检测信号、解除信号向控制装置输出。
图3所示的基板100用于对电动马达40和传感器90的驱动进行控制,与电动马达40、开关91以及供电部110电连接。基板100在收纳空间11a内配置于左侧后方。
图3所示的供电部110用于向基板100供给电力,具有雄连接器111。雄连接器111从下侧与在下外壳20的左侧后部形成的嵌合孔21i嵌合,与基板100所具有的雌连接器(未图示)连接。
图3所示的调节盘120使用调节盘固定件17b而安装于驱动传递构件70的卡合凹部74。通过使调节盘120旋转,没有电动马达40的驱动力就能够使脱离限制构件50沿着上下方向移动。例如,在由于一些理由而电动马达40产生了故障的情况下,能够使调节盘120旋转而使脱离限制构件50从限制位置向初始位置移动。
接着,参照图8和图9,详细地说明受电连接器3的上表面、致动器10、前侧爪部33以及卡合突起部21h。
受电连接器3的上表面(以下存在称为“设置面3v”的情况)是供致动器10设置的面。图9所示的设置面3v具备第一设置面3w、第二设置面3x以及台阶面3y。第一设置面3w是设置于充电口2a的跟前侧的水平面。第一设置面3w设置于前壁部3g(参照图8)的前侧。第二设置面3x是相对于第一设置面3w设置于充电口2a的里侧的水平面。第二设置面3x设置于前壁部3g的后侧。第二设置面3x形成得比第一设置面3w低。也就是说,第二设置面3x位于比第一设置面3w靠受电连接器3侧的位置。台阶面3y是将第一设置面3w和第二设置面3x相连的铅垂面。台阶面3y作为遮挡前侧爪部33的顶端33a的遮蔽部件发挥功能。此外,台阶面3y也可以设为随着从第一设置面3w朝向第二设置面3x而向充电口2a的跟前侧或里侧下倾的倾斜面。另外,也可以没有第一设置面3w。
致动器10具有:下外壳20,其配置于设置面3v的上方;上外壳30,其安装于下外壳20的上方;以及连结部130,其将下外壳20和上外壳30连结。下外壳20构成权利要求书的第一外壳。上外壳30构成权利要求书的第二外壳。连结部130具有:前侧爪部33,其设置于上外壳30;卡合突起部21h,其设置于下外壳20。
如图8所示,前侧爪部33、33是从顶部31的外周缘部32向下方延伸的主视呈矩形的板状部位。前侧爪部33、33分别配置于间隙S内,并位于前壁部3g与侧壁部3h、3i之间。如图9所示,前侧爪部33主要具备:顶端33a,其位于受电连接器3侧;表面33b,其位于充电口2a的跟前侧;以及背面33c,其位于充电口2a的里侧。
前侧爪部33的顶端(在实施方式中是下端)33a配置于第二设置面3x的上方、且台阶面3y的里侧。顶端33a处于在从充电口2a观察车内侧时被台阶面3y遮挡而不暴露的位置。顶端33a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近台阶面3y,但也可以与台阶面3y抵接。顶端33a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设置面3x的上方与第二设置面3x分开,但也可以与第二设置面3x接近乃至抵接。在由顶端33a和表面33b构成的角部,顶端缺口部33d以去除的方式形成。顶端缺口部33d被去除成与由第一设置面3w和台阶面3y构成的角部相对应的形状。顶端缺口部33d以与第一设置面3w、台阶面3y以及角部隔开间隙的方式配置。
在前侧爪部33的上半部形成有从表面33b向背面33c贯通的孔33e。孔底面33f在本实施方式中呈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变得尖细的锥形状。在由孔底面33f和背面33c构成的角部,卡合缺口部33g以去除的方式形成。卡合缺口部33g具有缺口底面33h和缺口台阶面33i。缺口底面33h形成得比孔底面33f低。缺口底面33h随着从充电口2a的跟前侧朝向里侧而下倾。缺口台阶面33i是将孔底面33f和缺口底面33h相连的铅垂面。缺口台阶面33i作为在从充电口2a观察车内侧时遮挡卡合突起部21h的一部分(卡合突起部21h与前侧爪部33之间的卡合部位)的包覆部发挥功能。此外,缺口台阶面33i也可以设为随着从孔底面33f朝向缺口底面33h而向充电口2a的跟前侧或里侧下倾的倾斜面。
卡合突起部21h是从下外壳20的前表面朝向前侧爪部33延伸、并且与前侧爪部33卡合的部位。卡合突起部21h主要具备延伸端面21k和卡合面21m。延伸端面21k是随着从上方朝向下方而向充电口2a的跟前侧倾斜、并进一步向下方呈直线状(铅垂状)延伸的面。延伸端面21k的直线状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缺口台阶面33i接近,但也可以与缺口台阶面33i抵接。卡合面21m是与缺口底面33h抵接而卡合的面,由倾斜角与缺口底面33h的倾斜角度相等的倾斜面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包括卡合面21m的卡合突起部21h的一部分处于在从充电口2a观察车内侧时被缺口台阶面33i遮挡而不暴露的位置。连结部130成为如下构造:在没有将致动器10设置于设置面3v的状态下、若使前侧爪部33的顶端33a向跟前侧移动,则前侧爪部33与卡合突起部21h之间的卡合脱开。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设置面3v具备作为遮挡前侧爪部33的顶端33a的遮蔽部件的台阶面3y。
因此,能够在从充电口2a观察车内侧时利用台阶面3y遮挡前侧爪部33的顶端33a,并且,由于台阶面3y而无法使前侧爪部33的顶端33a向跟前侧运动。由此,能够防止对前侧爪部33的摆弄。
尤其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受电连接器3的设置面3v赋予高低差而形成遮挡前侧爪部33的顶端33a的台阶面3y,因此,没有追加零部件就能够防止对前侧爪部33的摆弄。另外,图3所示的其他后侧爪部34以及卡合突起部21h和组装操作性与以往相比不变。由此,能够抑制摆弄防止对策所花费的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前侧爪部33具有作为遮挡卡合突起部21h的一部分(卡合突起部21h与前侧爪部33之间的卡合部位)的包覆部的缺口台阶面33i。
因此,能够防止对卡合突起部21h的摆弄。另外,在从充电口2a观察车内侧时无法把握缺口台阶面33i的里侧的构造,因此,能够提高针对摆弄的抑制力。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
例如,也可以是,以图1所示的受电连接器3根据供充电口2a设置的位置而随着从顶端侧朝向车内侧而降低的方式其轴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在该情况下,致动器10以与受电连接器3同样地后侧相对于水平面朝下倾斜了的状态安装于车辆1。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图8所示的致动器10设置到受电连接器3的上方,但也可以设置于受电连接器3的除了上方以外的部位(例如侧方、下方等)。
不仅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前侧爪部33和卡合突起部21h,而且也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从充电口2a看不到的后侧爪部34和卡合突起部21h。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顶端33a侧的角部形成有顶端缺口部33d,但也可以省略顶端缺口部33d而使顶端33a呈平坦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充电口2a观察车内侧时卡合突起部21h的一部分(卡合突起部21h与前侧爪部33之间的卡合部位)由缺口台阶面33i遮挡,但也可以遮挡卡合突起部21h的全部。在该情况下,既可以是在前侧爪部33没有形成孔33e而遮挡卡合突起部21h的全部,也可以是使缺口台阶面33i向上方延长预定长度而遮挡卡合突起部21h的全部。在没有形成孔33e的情况下,将背面33c向跟前侧去除预定长度而形成卡合缺口部33g。
另外,也可以是,省略卡合缺口部33g,并且使卡合突起部21h与孔底面33f卡合而不遮挡卡合突起部21h。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受电连接器3的设置面3v赋予高低差而形成的台阶面3y设为遮蔽部件,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图10的(a)所示的凹部140设为遮蔽部件。本变形例的凹部140是在设置面3v上比其他部位低地凹设的部位。凹部140的形状并没有特别限制,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截面呈矩形形状。凹部140向上方开口。凹部140沿着与充电口2a(参照图9)的进深方向交叉(在实施方式中是正交)的方向延伸。前侧爪部33的顶端33a插入凹部140内。即、顶端33a处于在从充电口2a观察车内侧时被遮挡在凹部140内而不暴露的位置。本变形例也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另外,也可以将图10的(b)所示的孔150设为遮蔽部件。本变形例的孔150是从受电连接器3的设置面3v向内表面3z贯通的贯通孔。前侧爪部33的顶端33a插入孔150内。即、顶端33a处于在从充电口2a观察车内侧时被遮挡于孔150内而不暴露的位置。本变形例也能够起到与实施方式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Claims (4)

1.一种致动器的设置构造,其由仅设置于受电连接器的上表面的设置面和致动器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致动器具备:
第一外壳,其配置于所述设置面;
第二外壳,其安装于所述第一外壳;以及
连结部,其将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连结,
所述设置面具备遮挡所述连结部的顶端的遮蔽部件,利用所述遮蔽部件使所述连结部的顶端无法向跟前侧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致动器的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具有:
爪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外壳;以及
卡合突起部,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外壳,并与所述爪部卡合,
所述遮蔽部件遮挡所述爪部的顶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致动器的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蔽部件包括台阶、凹部或孔地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致动器的设置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爪部具有遮挡所述卡合突起部的全部或一部分的包覆部。
CN201810113866.1A 2017-03-17 2018-02-05 致动器的设置构造 Active CN10863112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2472A JP6811129B2 (ja) 2017-03-17 2017-03-17 アクチュエータの設置構造
JP2017-052472 2017-03-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31121A CN108631121A (zh) 2018-10-09
CN108631121B true CN108631121B (zh) 2021-01-08

Family

ID=63372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13866.1A Active CN108631121B (zh) 2017-03-17 2018-02-05 致动器的设置构造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61471B2 (zh)
JP (1) JP6811129B2 (zh)
CN (1) CN108631121B (zh)
DE (1) DE1020180013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48233A1 (de) * 2020-01-09 2021-07-14 ConWys AG Stecker für ein ladekabel eines elektroauto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352920U (zh) * 2011-10-10 2012-07-25 陈洁 传导充电用的水平电子锁
CN102931534A (zh) * 2011-08-12 2013-02-13 许宏伟 汽车充电电锁控制上锁装置
CN203326280U (zh) * 2013-06-25 2013-12-04 许泽东 新型充电电锁
CN103872520A (zh) * 2012-12-13 2014-06-1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锁闭装置
WO2014098090A1 (ja) * 2012-12-18 2014-06-26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アクチュエータ
DE102015114250A1 (de) * 2014-08-28 2016-03-03 Tyco Electronics Japan G.K. Steckverbinderanordnung
CN206000296U (zh) * 2016-08-29 2017-03-08 东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5643A (en) * 1987-10-28 1990-04-10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or
US5110302A (en) * 1988-03-15 1992-05-05 Amp Incorporated Latching means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s
US5538438A (en) * 1994-07-26 1996-07-23 Ortronics, Inc. RJ connector and cover therefor
JP3463632B2 (ja) * 1999-12-02 2003-11-0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箱
JP5370254B2 (ja) * 2010-04-28 2013-12-18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486398B2 (ja) * 2010-05-12 2014-05-0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給電プラグロック装置
JP6175230B2 (ja) * 2012-12-03 2017-08-02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953221B2 (ja) 2012-12-19 2016-07-20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アクチュエータ
EP2955795B1 (en) * 2013-03-19 2018-07-2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Vehicle-side connector
US9478909B2 (en) * 2013-03-19 2016-10-25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Vehicle-side connector
WO2014147761A1 (ja) * 2013-03-19 2014-09-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車両側コネクタ
JP6577413B2 (ja) * 2016-05-26 2019-09-1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充電ケーブルロッ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1534A (zh) * 2011-08-12 2013-02-13 许宏伟 汽车充电电锁控制上锁装置
CN202352920U (zh) * 2011-10-10 2012-07-25 陈洁 传导充电用的水平电子锁
CN103872520A (zh) * 2012-12-13 2014-06-18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锁闭装置
WO2014098090A1 (ja) * 2012-12-18 2014-06-26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03326280U (zh) * 2013-06-25 2013-12-04 许泽东 新型充电电锁
DE102015114250A1 (de) * 2014-08-28 2016-03-03 Tyco Electronics Japan G.K. Steckverbinderanordnung
CN206000296U (zh) * 2016-08-29 2017-03-08 东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61471B2 (en) 2019-10-29
CN108631121A (zh) 2018-10-09
DE102018001370A1 (de) 2018-09-20
JP2018156828A (ja) 2018-10-04
US20180269628A1 (en) 2018-09-20
JP6811129B2 (ja) 2021-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86087B (zh) 连接器盒及其组装方法
US9533586B2 (en) Charge plug locking device
EP3582486B1 (en) Camera device
US20130023141A1 (en) Charging coupling and charging coupling arrangement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otor vehicle
CN108631122B (zh) 致动器
WO2012086302A1 (ja) コネクタ
US11566691B2 (en) Electromotive drive for motor vehicle applications
CN108631121B (zh) 致动器的设置构造
CN114204316A (zh) 用于与配对插接连接器部件相连的插接连接器部件
TW202123553A (zh) 電連接器
CN108621818B (zh) 致动器
JP7083355B2 (ja) 車両インレット用ポートロックアクチュエータ装置
CN111509494B (zh) 连接器
JP2010106438A (ja) 車両用リッドロック装置
CN107068923B (zh) 电池安装器
EP3176904B1 (en) Battery attachment apparatuses
CN111819769B (zh) 旋转装置、旋转装置的安装结构、及旋转装置和外部连接器的连接结构
CN218400410U (zh) 翻转锁定装置、翻转屏幕及汽车
US11312302B2 (en) Mirror component rear view assembly and vehicle
CN112969833A (zh) 锁定装置
CN117365189A (zh) 用于门的机电的闭锁组件
JP2005151698A (ja) モータ
JP2020145839A (ja) 光学部品ユニットの接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