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22748A - 群管理控制系统以及群管理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群管理控制系统以及群管理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22748A
CN108622748A CN201711469765.XA CN201711469765A CN108622748A CN 108622748 A CN108622748 A CN 108622748A CN 201711469765 A CN201711469765 A CN 201711469765A CN 108622748 A CN108622748 A CN 10862274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ibution
destination call
car
unit
u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6976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22748B (zh
Inventor
真锅嘉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Elevator and Building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622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27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22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227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15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23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i.e. lay-o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46Adaptations of switches or switchgear
    • B66B1/468Call register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06Car frames
    • B66B11/0213Car frames for multi-deck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06Monitoring devices or performance analys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够减低双层电梯的利用者所承受的压力的群管理控制系统以及群管理控制装置。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系统是包括多个号机的连结上下两个轿厢而成的双层电梯、并对各号机的运转进行群管理控制的系统。群管理控制系统具备:呼叫取得部,其取得由设置于各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登记的目的地呼叫;和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其在存在对在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层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进行应答的分配号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允许对分配号机追加分配该目的地呼叫。

Description

群管理控制系统以及群管理控制装置
本申请享有以日本专利申请2017-058800(申请日:3/24/2017)为在先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在先申请而包括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群管理控制系统以及群管理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超高层大厦等,作为大厦内的纵向的交通手段,使用了将轿厢构成为上下两级的能一次进行大量输送的电梯。这样的电梯被称为“双层电梯(double deckelevator)”。
这样的双层电梯能够进行利用者的大量输送,但是可能会发生如下的不良情况:即使向一方轿厢的利用者的乘坐完成、且该轿厢的门已关闭,但只要向另一方轿厢的利用者的乘坐未完成,已经关门的轿厢就无法朝向目标层出发。
根据该不良情况,已经关门的轿厢内的利用者需要在轿厢内等待,直到向另一方轿厢的利用者的乘坐完成为止,若该等待时间变长,则可能会发生对在轿厢内等待的利用者造成压力这样的进一步的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可减低双层电梯的利用者所承受的压力的群管理控制系统以及群管理控制装置。
一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系统,是包括多个号机的连结上下两个轿厢而成的双层电梯、对所述各号机的运转进行群管理控制的系统。所述群管理控制系统具备:呼叫取得部,其取得由设置于各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登记的目的地呼叫;和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其在存在对在所述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层所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进行应答的分配号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允许对该分配号机追加分配该目的地呼叫。所述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将预想为所述目的地呼叫的登记者乘坐到所述分配号机的时间算出为预想到达时间,在上下连结的上轿厢和下轿厢的各轿厢中,设定允许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判定所述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对所述分配号机设定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在该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预想到达时间处于所述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的情况下,允许对所述分配号机追加分配所述目的地呼叫,在判定为所述预想到达时间处于所述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外的情况下,不允许对所述分配号机追加分配所述目的地呼叫。
根据上述构成的群管理控制系统,能够减低双层电梯的利用者所承受的压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系统的概略构成例的图。
图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呼叫信息的数据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工作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普通呼叫的追加分配的时间图(time chart)。
图5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工作的时间图。
图6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工作的时间图。
图7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工作的时间图。
图8是用于说明该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群管理控制装置的工作的时间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包括多台双层电梯的群管理控制系统作为前提。此外,以下,在对多台双层电梯进行叙述的情况下,将各双层电梯称为“号机”。另外,以下,将构成双层电梯的上下两个轿厢中的位于上方的轿厢称为“上轿厢”,将位于下方的轿厢称为“下轿厢”。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系统以使用能够在乘梯处直接指定目的地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HDC:Hall Destination Controller)的目的地层控制系统(DCS:Destination Controller System)作为前提。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双层电梯以在双运转模式或半双运转模式下进行运转作为前提。此外,所谓双运转模式,是例如以使下轿厢在奇数层(1层、3层、5层、……)、使上轿厢在偶数层(2层、4层、6层……)停止的方式使上下轿厢隔一楼层停止的模式。另外,所谓半双运转模式,是上下轿厢能够一起服务除最上层和最下层之外的全部楼层的模式。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系统的概略构成例的图。该群管理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多个号机的双层电梯10A、10B、10C;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群管理控制装置30、以及与各号机10A~10C分别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A、40B、40C。
各双层电梯10A~10C具备上下连结的两个轿厢、即上轿厢11A、11B、11C和下轿厢12A、12B、12C。
此外,在图1中,例示了同时设置有A~C号机的三台双层电梯的情况,但双层电梯的台数并不限定于此,同时设置有至少两台以上的双层电梯即可。
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如图1所示,具备用于输入目的地层的操作部(例如数字键盘等)21和显示器22。利用者通过操作操作部21来指定(输入)自己的目的地层(目标层)。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在通过利用者输入了目的地层时,登记包含该输入的目的地层的乘梯处呼叫(以下,表述为“目的地呼叫”)。更详细而言,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登记用于将朝向所输入的目的地层的双层电梯呼叫到该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的设置层的目的地呼叫。
在显示器22,显示表示利用者应乘坐的号机的号机信息。此外,在显示器22,除了上述的号机信息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显示朝向由号机信息表示的号机要停止的乘梯处的方向等。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了操作数字键盘等操作部21来登记目的地呼叫,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利用预先存储有表示利用者的目的地层的目的地层信息的IC卡等来进行目的地呼叫的登记。
群管理控制装置30是用于对各号机10A~10C的运转进行群管理控制的装置。在群管理控制装置30上,连接有与各号机10A~10C分别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也称为“单体控制装置”)40A~40C。群管理控制装置30通过控制这些轿厢控制装置40A~40C的工作来对各号机10A~10C的运转进行群管理控制。
该群管理控制装置30如图1所示,具备通信处理部31、呼叫信息存储部32、运转状态管理部33、分配控制部34、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以及开门延长控制部36等。此外,在此,为了方便而将各功能部31~36全部配置于群管理控制装置30来进行记述,但并不一定需要配置于同一装置,也可以构成为配置于分开的装置。
通信处理部31是能够与设置于各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通信的通信模块,具有取得由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登记的目的地呼叫的呼叫取得功能。所取得的目的地呼叫被作为呼叫信息存储于呼叫信息存储部32。
另外,通信处理部31将表示由后述的分配控制部34选出的分配号机的号机信息发送给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接收从通信处理部31发送来的号机信息,将其显示于显示器22。
呼叫信息存储部32针对由通信处理部31取得的目的地呼叫,存储使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层、由该目的地呼叫表示的目的地层、该目的地呼叫的登记时间、以及由分配控制部34对该目的地呼叫分配的号机(以下,表述为“分配号机”)相关联的呼叫信息。此外,对于呼叫信息存储部32所存储的呼叫信息,在由该呼叫信息表示的分配号机已朝向由该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层出发时被删除。
此外,对于呼叫信息所包含的上述的各种项目中的登记层、目的地层以及登记时间,当由通信处理部31取得目的地呼叫时被存储,对于分配号机,当由分配控制部34选出对由该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号机时被另行存储。图2中示出呼叫信息的一例。
图2是表示呼叫信息的数据结构的一例的图。根据图2所示的呼叫信息C1,示出了: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层为“1层”,由该目的地呼叫表示的目的地层为“5层”,该目的地呼叫的登记时间为“12:00:00”,对该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号机为“A号机的下轿厢”。另外,根据图2所示的呼叫信息C2,示出了: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层为“1层”,由该目的地呼叫表示的目的地层为“5层”,该目的地呼叫的登记时间为“12:00:05”,对该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号机为“-(空栏)”、即尚未决定。此外,如呼叫信息C2这样分配号机为空栏的呼叫信息是新存储的呼叫信息,以下,称为新呼叫信息。
此外,关于图2所示的其他呼叫信息C3、C4,与上述的呼叫信息C1、C2同样,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运转状态管理部33将表示各号机10A~10C的运转状态(例如,上下轿厢的当前位置、运转方向、门开闭状态、异常的有无等)的状态信息从对应的各轿厢控制装置40A~40C取得并管理。所管理的状态信息在由分配控制部34执行的分配控制处理时使用。
分配控制部34执行如下的分配控制处理:根据来自后述的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的指示,基于由运转状态管理部33管理的状态信息,从各号机中选出对由新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呼叫而言适合的号机来作为分配号机。分配控制部34将用于使所选出的分配号机对目的地呼叫进行应答的分配指令向与该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输出。
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在新呼叫信息被存储于呼叫信息存储部32时,判定是否存在已经分配有在与由该新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呼叫同一层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的号机(以下,表述为“已分配号机”)。在存在已分配号机的情况下,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是否能够将由新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该已分配号机。
另外,在不存在已分配号机的情况下,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指示分配控制部34执行上述的分配控制处理。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在由分配控制部34选出对由新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呼叫的分配号机时,设定允许追加分配期间,该允许追加分配期间成为用于判断是否能够将之后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该分配号机的指标。
允许追加分配期间是基于在预定层登记的目的地呼叫中的最早登记的目的地呼叫(最初的目的地呼叫)而设定的期间,例如,对最初的目的地呼叫进行了登记的利用者从乘坐到分配号机到预定时间后为止的期间相当于此。
开门延长控制部36伴随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允许了向已分配号机的追加分配这一情况,指示与该已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延长该已分配号机的开门时间。
轿厢控制装置40A~40C分别单独地控制各号机10A~10C的运转。具体而言,进行用于使双层电梯升降动作的马达的控制和/或门的开闭控制等。
接着,参照图3的流程图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工作的一例进行说明。
首先,群管理控制装置30内的通信处理部31,当由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登记了新的目的地呼叫时,取得该目的地呼叫(步骤S1),将其作为新呼叫信息存储于呼叫信息存储部32。
当新呼叫信息被存储于呼叫信息存储部32时,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参照呼叫信息存储部32,判定是否存在已经分配有在与由该新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呼叫同一层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的已分配号机(步骤S2)。
在该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不存在已分配号机的情况下(步骤S2:否),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指示分配控制部34执行分配控制处理。伴随于此,分配控制部34从运转状态管理部33取得各号机10A~10C的状态信息,考虑所取得的状态信息,从各号机中选出对由新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呼叫而言适合的号机来作为分配号机(步骤S3)。
当由分配控制部34选出分配号机时,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首先基于由新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呼叫的登记时间,算出对该目的地呼叫进行了登记的利用者乘坐到分配号机的时间(以下,表述为“预想到达时间”)。然后,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设定以所算出的预想到达时间为起点且以预定时间后为终点的期间来作为允许追加分配期间(步骤S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起点设为了预想到达时间,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预想为门开始关闭的关门开始时间等设为起点。
当由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设定了允许追加分配期间时,通信处理部31将表示所选出的分配号机的号机信息发送给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步骤S5)。
当号机信息被发送给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时,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指示分配控制部34输出用于使所选出的分配号机对由新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呼叫进行应答的分配指令(步骤S6)。
分配控制部34根据来自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的指示,向与所选出的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输出分配指令(步骤S7)。另外,开门延长控制部36仅在所算出的预想到达时间超过了关门开始时间的情况下(例如在上下轿厢中的一方的轿厢已经分配有目的地呼叫的状态下,对另一方的轿厢初次分配了目的地呼叫的情况等),指示与所选出的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将开门时间延长至该预想到达时间(步骤S8),结束在此的工作。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步骤S2的处理结果是判定为存在已分配号机的情况下(步骤S2:是),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是否能够将由新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该已分配号机。
具体而言,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基于由新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呼叫的登记时间而算出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换言之,预想到达时间是否超过了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判定是否能够追加分配(步骤S9)。
在该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预想到达时间处于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外而不允许追加分配的情况下(步骤S9:否),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指示分配控制部34执行从已分配号机以外的号机中选出分配号机的分配控制处理(步骤S10)。
分配控制部34根据来自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的指示,基于所取得的状态信息,从已分配号机以外的号机中选出对由新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呼叫而言适合的号机(分配号机)(步骤S11)。
当由分配控制部34选出分配号机时,通信处理部31将表示该分配号机的号机信息发送给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步骤S12)。
然后,分配控制部34向与所选出的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输出分配指令(步骤S13),结束在此的工作。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步骤S9的处理结果是判定为预想到达时间处于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而判定为能够追加分配的情况下(步骤S9:是),通信处理部31将表示已分配号机的号机信息发送给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步骤S14)。
当号机信息被发送给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时,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向分配控制部34以及开门延长控制部36通知能够追加分配由新呼叫信息表示的目的地呼叫这一情况,并且指示分配控制部34向已分配号机输出分配指令(步骤S15)。
分配控制部34根据来自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的指示,向与已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输出分配指令(步骤S16)。
然后,开门延长控制部36仅在所算出的预想到达时间超过了关门开始时间的情况下,指示与已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将开门时间延长至该预想到达时间(步骤S17),结束在此的工作。
在此,参照图4的时间图对普通呼叫的追加分配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将从利用者使用设置于预定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登记了目的地呼叫起到分配号机抵达该预定层并开始门的开门为止所花费的时间(以下,表述为“等待时间”)假定为“5秒”。另外,将利用者从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到乘坐到分配号机为止所花费的时间(以下,表述为“移动时间”)假定为“8秒”。进而,将分配号机的上轿厢以及下轿厢的门处于开门的时间、换言之是从开门到开始关门为止的时间(以下,表述为“标准开门时间”)假定为“5秒”。
此外,上述的等待时间、移动时间、标准开门时间是能够任意设定的值,也可以适当变更。例如,移动时间也可以基于从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到设置有双层电梯10的乘梯处为止的距离来适当变更。
图4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预定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A,由利用者a在“12:00:00”登记了目的地呼叫,针对该目的地呼叫选出了预定号机的上轿厢来作为分配号机。
该情况下,如上所述,因为从登记目的地呼叫起到分配号机抵达预定层并开始门的开门为止所花费的等待时间为5秒,所以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上轿厢)在“12:00:05”在该预定层开始开门。另外,如上所述,因为利用者a的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利用者a的预想到达时间被算出为“12:00:08”。
此外,在图4中,由于设想了在上轿厢没有追加的目的地呼叫的情况,因此上轿厢的门以从开门起经过了作为标准开门时间的5秒的时间“12:00:10”开始关门。
另外,在图4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与上述预定层相邻的楼层(以下,表述为“相邻楼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由利用者b在“12:00:03”登记了目的地呼叫,针对该目的地呼叫选出了上述预定号机的下轿厢来作为分配号机。
该情况下,分配号机为了使上轿厢抵达预定层而已经开始了移动,因此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会与上轿厢同样地在“12:00:05”在相邻楼层开始开门。另外,因为利用者b的移动时间与利用者a同样为8秒,所以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被算出为“12:00:11”。
因此,若下轿厢的门与上轿厢的门同样地在“12:00:10”关门,则利用者b无法乘坐到下轿厢,因此下轿厢的开门时间被延长至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12:00:11”。
关于利用者c~e也同样,使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每当由利用者c~e登记了目的地呼叫时,下轿厢的开门时间被延长至利用者c~e的预想到达时间。最终,下轿厢的开门时间被延长至利用者e的预想到达时间即“12:00:28”。虽然图4中未图示,但如果在利用者e之后进一步登记了目的地呼叫,则下轿厢的开门时间有可能会进一步被延长。
如上所述,若进行普通呼叫的追加分配,则可能会发生开门时间被多次延长的现象。当发生这样的现象时,如上所述,尽管预定号机的上轿厢在“12:00:10”就已关门,但利用者a却会在已关门的上轿厢内等待下轿厢关门且分配号机出发。也就是说,利用者a需要在封闭空间内并不知道何时出发的状态下等待出发。这会存在对利用者a造成很大压力的不良情况。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如图3的流程图中说明的那样进行工作,消除上述的不良情况。以下,参照图5的时间图,对设想了具体状况之后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工作、特别是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以及开门延长控制部36的工作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5的情况中,也假定为:等待时间为“5秒”,移动时间为“8秒”,标准开门时间为“5秒”。
在图5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预定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A,由利用者a在“12:00:00”登记了目的地呼叫,对该目的地呼叫选出了预定号机的上轿厢来作为分配号机。也就是说,对于上轿厢的状况,设想了与图4同样的状况。
该情况下,因为等待时间为5秒,所以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上轿厢)在“12:00:05”在预定层开始门的开门。另外,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a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08”。
在图5中,在利用者a登记了目的地呼叫的时刻,在分配号机中未分配在预定层登记的其他目的地呼叫,换言之,不存在已分配号机,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不判定能否追加分配,设定以利用者a的预想到达时间为起点且以预定时间后(在此为15秒后)为终点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具体而言,从“12:00:08”到“12:00:23”的期间被设定为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
此外,在图5中,与上述的图4的情况同样,设想了在上轿厢中没有追加的目的地呼叫的情况,因此,上轿厢的门以从开门起经过了作为标准开门时间的5秒的时间“12:00:10”开始关门。
如此,在不知道何时会产生下一个目的地呼叫的状态(换言之,在利用者a的预想到达时间之前未产生下一个目的地呼叫的状态)的情况下,即使处于能够进行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也优选轿厢的门在能够关门的定时(timing)进行关门。由此,能够期待双层电梯的循环数的增加,如果循环数增加,则也能够使输送力增加。
另外,在图5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上述预定层的相邻楼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由利用者b在“12:00:03”登记了目的地呼叫,对该目的地呼叫选出了上述预定号机的下轿厢来作为分配号机。
该情况下,分配号机为了使上轿厢抵达预定层而已经开始了移动,因此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与上轿厢同样地在“12:00:05”到达相邻楼层,开始门的开门。另外,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11”。
在图5中,在利用者b登记了目的地呼叫的时刻,在分配号机中未分配在相邻楼层登记的其他目的地呼叫,换言之,不存在已分配号机,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不判定能否追加分配,设定以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为起点且以预定时间后(在此为15秒后)为终点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具体而言,从“12:00:11”到“12:00:26”的期间被设定为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
此外,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11”,若下轿厢的门与上轿厢的门同样地在标准开门时间经过后的“12:00:10”关门,则利用者b会无法乘坐到下轿厢,因此,开门延长控制部36指示与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将下轿厢的开门时间延长至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
进而,在图5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上述相邻楼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由利用者c在“12:00:09”登记了新的目的地呼叫。
该情况下,因为存在已经分配有在相邻楼层由利用者b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的已分配号机,所以在此不进行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设定。另外,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17”。
在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该情况下,因为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17”,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终点是“12:00:26”,所以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为能够将利用者c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已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
此外,若尽管利用者c的目的地呼叫已被追加分配但下轿厢的门却在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12:00:11”关门,则利用者c会无法乘坐到下轿厢,因此开门延长控制部36指示与已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将下轿厢的开门时间延长至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
另外,在图5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上述相邻楼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由利用者d在“12:00:16”登记了新的目的地呼叫。
关于该情况,与利用者c的情况同样,因此在此省略其详细的说明。此外,利用者d的目的地呼叫被追加分配给预定号机的下轿厢,下轿厢的开门时间被延长至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12:00:24”。
进而,在图5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上述相邻楼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由利用者e在“12:00:20”登记了新的目的地呼叫。
该情况下,因为存在已经分配有在相邻楼层由利用者b~d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的已分配号机,所以在此不进行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设定。另外,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e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28”。
在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利用者e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该情况下,因为利用者e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28”,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终点为“12:00:26”,所以利用者e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外,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为不允许将利用者e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已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
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指示分配控制部34从已分配号机以外的号机中选出适合的号机(分配号机)。
如上所述,由于利用者e的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未被允许,因此预定号机的下轿厢的门以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12:00:24”开始关门。由此,上轿厢内的利用者a在从“12:00:10”到“12:00:24”的14秒期间,需要在维持关门状态的上轿厢内待机,但由于设定了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待机时间不会超出必要地变长,因此与图4所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上轿厢内(先关门的轿厢内)的利用者所承受的压力。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群管理控制装置30设定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基于根据目的地呼叫的登记时间而算出的利用者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该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判定了能否追加分配,但并不限定于此,群管理控制装置30也可以通过另外的方法来判定能否追加分配。
以下,对变形例进行说明。
<第1变形例>
在图5中,群管理控制装置30对上下轿厢都设定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基于利用者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已分配号机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来判定了能否追加分配,而在第1变形例中,通过2个条件来判定能否追加分配。
第1条件与图5的情况同样地,是在利用者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对上下轿厢都各自设定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外的情况下不允许追加分配这一条件。第2条件是不允许上下轿厢的任一个轿厢的门开始了关门的时间之后的追加分配这一条件。此外,在第2条件下,不设为门已关闭的时间而设为门开始关门的时间是因为:在DCS的特性上,并不怎么希望门的重开(reopen)。
以下,参照图6的时间图,对第1变形例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工作、特别是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以及开门延长控制部36的工作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6的情况下,也假定为:等待时间为“5秒”,移动时间为“8秒”,标准开门时间为“5秒”。
在图6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预定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A,由利用者a在“12:00:00”登记了目的地呼叫,对该目的地呼叫选出了预定号机的上轿厢来作为分配号机。
该情况下,因为等待时间为5秒,所以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上轿厢)在“12:00:05”在预定层开始门的开门。另外,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a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08”。
在图6中,在利用者a登记了目的地呼叫的时刻,在分配号机中未分配在预定层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换言之,不存在已分配号机,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不基于第1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设定以利用者a的预想到达时间为起点且以预定时间后(在此为15秒后)为终点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具体而言,从“12:00:08”到“12:00:23”的期间被设定为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
此外,在该时刻,如图6所示,由于上下轿厢都没有开始关门,因此与第1条件同样地,也不基于第2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
另外,在图6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预定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A,由利用者b在“12:00:06”登记了新的目的地呼叫。
该情况下,因为存在已经分配有在预定层由利用者a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的已分配号机,所以在此不进行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设定。另外,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14”。
在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基于第1条件,判定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该情况下,因为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14”,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终点为“12:00:23”,所以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为能够将利用者b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已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上轿厢)。
在该时刻,如图6所示,由于上下轿厢都没有开始关门,因此不基于第2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
此外,若尽管利用者b的目的地呼叫已被追加分配,但上轿厢的门在从开门起经过了作为标准开门时间的5秒的时间“12:00:10”关门,则利用者b会无法乘坐到上轿厢。因此,开门延长控制部36指示与已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将上轿厢的开门时间延长至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
在图6中,设想了在利用者b的目的地呼叫之后在上轿厢中没有追加的目的地呼叫的情况,所以上轿厢的门会在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即“12:00:14”开始关门。
进而,在图6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上述预定层的相邻楼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由利用者c在“12:00:08”登记了目的地呼叫,对该目的地呼叫选出了上述预定号机的下轿厢来作为分配号机。
该情况下,分配号机为了使上轿厢抵达预定层而已经开始了移动,因此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与上轿厢同样地在“12:00:05”到达相邻楼层,开始门的开门。另外,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16。
在图6中,在利用者c登记了目的地呼叫的时刻,在分配号机中未分配在相邻楼层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换言之,不存在已分配号机,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不基于第1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设定以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为起点且以预定时间后(在此为15秒后)为终点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具体而言,从“12:00:16”到“12:00:31”的期间被设定为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
在该时刻,如图6所示,由于上下轿厢都没有关门,因此与第1条件同样地,也不基于第2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
此外,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16”,若下轿厢的门在从开门起经过了作为标准开门时间的5秒的时间“12:00:10”关门,则利用者c会无法乘坐到下轿厢,因此,开门延长控制部36指示与已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将下轿厢的开门时间延长至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
另外,在图6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相邻楼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由利用者d在“12:00:15”登记了新的目的地呼叫。
该情况下,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23”。
在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基于第1条件,判定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该情况下,因为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23”,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终点为“12:00:31”,所以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为能够将利用者d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已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
然而,如图6所示,在利用者d的目的地呼叫被登记的时刻,预定号机的上轿厢的门已经开始了关门(具体而言,以12:00:14开始了关门)。
也就是说,如上所述,虽然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根据第1条件而能够追加分配,但根据第2条件,并不允许上轿厢的门开始关门之后的追加分配,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为不允许将利用者d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已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
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指示分配控制部34从已分配号机以外的号机中选出适合的号机(分配号机)。
如上所述,由于利用者d的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未被允许,因此预定号机的下轿厢的门以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12:00:16”开始关门。由此,上轿厢内的利用者a、b仅在从“12:00:14”到“12:00:16”的2秒期间,在维持关门状态的上轿厢内待机即可,与图5所示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轻上轿厢内(先关门的轿厢内)的利用者所承受的压力。
<第2变形例>
接着,对第2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第2变形例中,与第1变形例同样地,通过2个条件来判定能否追加分配。
第1条件与图5以及图6所示的情况同样,是在利用者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对上下轿厢都各自设定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外的情况下不允许追加分配这一条件。第2条件是在处于对上下轿厢都各自设定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中的先设定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外的情况下不允许追加分配这一条件。
以下,参照图7的时间图,对第2变形例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工作、特别是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以及开门延长控制部36的工作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7的情况中,也假定为:等待时间为“5秒”,移动时间为“8秒”,标准开门时间为“5秒”。
在图7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预定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A,由利用者a在“12:00:00”登记了目的地呼叫,对该目的地呼叫选出了预定号机的上轿厢来作为分配号机。
该情况下,因为等待时间为5秒,所以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上轿厢)在“12:00:05”在预定层开始门的开门。另外,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为利用者a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08”。
在图7中,在利用者a登记了目的地呼叫的时刻,在分配号机中未分配在预定层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换言之,不存在已分配号机,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不基于第1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设定以利用者a的预想到达时间为起点、且以预定时间后(在此为15秒后)为终点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具体而言,从“12:00:08”到“12:00:23”的期间被设定为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
在该时刻,如图7所示,因为未设定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所以与第1条件同样地,也不基于第2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
此外,在图7中,因为设想了在上轿厢中没有追加的目的地呼叫的情况,所以上轿厢的门以从开门起经过了作为标准开门时间的5秒的时间“12:00:10”开始关门。
在图7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上述预定层的相邻楼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由利用者b在“12:00:08”登记了目的地呼叫,对该目的地呼叫选出了预定号机的下轿厢来作为分配号机。
该情况下,分配号机为了使上轿厢抵达预定层而已经开始了移动,因此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与上轿厢同样地在“12:00:05”到达相邻楼层,开始门的开门。另外,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16”。
在图7中,在利用者b登记了目的地呼叫的时刻,在分配号机中未分配在相邻楼层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换言之,不存在已分配号机,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不基于第1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设定以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为起点、且以预定时间后(在此为15秒后)为终点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具体而言,从“12:00:16”到“12:00:31”的期间被设定为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
另一方面,在该时刻,如图7所示,由于在上轿厢(其他轿厢)中已经设定有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基于第2条件,判定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该情况下,因为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16”,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终点为“12:00:23”,所以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允许向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分配利用者b的目的地呼叫。
此外,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16”,若下轿厢的门在从开门起经过了作为标准开门时间的5秒的时间“12:00:10”关门,则利用者b会无法乘坐到下轿厢,因此,开门延长控制部36指示与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将下轿厢的开门时间延长至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
另外,在图7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相邻楼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由利用者c在“12:00:10”登记了新的目的地呼叫。
该情况下,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18”。
在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基于第1条件,判定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下轿厢(本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该情况下,因为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18”,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终点为“12:00:31”,所以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根据第1条件,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为能够将利用者c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已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
另一方面,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基于第2条件,判定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上轿厢(他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该情况下,因为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18”,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终点为“12:00:23”,所以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根据第2条件,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也判定为能够将利用者c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已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
此外,若尽管利用者c的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已被允许,但下轿厢的门在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12:00:16”关门,则利用者c会无法乘坐到下轿厢,因此,开门延长控制部36指示与已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将下轿厢的开门时间延长至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
进而,在图7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预定层的相邻楼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由利用者d在“12:00:18”新登记了目的地呼叫。
该情况下,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26”。
在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基于第1条件,判定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下轿厢(本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该情况下,因为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26”,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终点为“12:00:31”,所以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根据第1条件,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为能够将利用者d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已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
另一方面,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基于第2条件,判定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上轿厢(他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该情况下,因为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26”,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终点为“12:00:23”,所以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外,根据第2条件,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为不能将利用者d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已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
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针对利用者d的目的地呼叫,指示分配控制部34从已分配号机以外的号机中选出适合的号机(分配号机)。
如上所述,由于利用者d的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未被允许,因此预定号机的下轿厢的门在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12:00:18”开始关门。由此,上轿厢内的利用者a仅在从“12:00:10”到“12:00:18”的8秒期间,在维持关门状态的上轿厢内待机即可,与图5所示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低上轿厢内(先关门的轿厢内)的利用者所承受的压力。
<第3变形例>
接着,对第3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第3变形例中,与第1以及第2变形例同样地,通过2个条件来判定能否追加分配。
第1条件与图5~图7所示的情况同样,是在利用者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对上下轿厢都各自设定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外的情况下不允许追加分配这一条件。
但是,与图5~图7所示的情况不同,对于第3变形例中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设为每当允许目的地呼叫的分配时被更新。另外,第3变形例中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以预想为门开始关门的关门开始时间为起点。因此,第3变形例中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被设定得短,在此将关门开始时间后的5秒期间设定为允许追加分配期间。
另外,第2条件是如下条件:在上下轿厢中的一方的轿厢的门已关闭的情况下,对于以门已关闭的时间为起点且以预定时间后(在此为5秒后)为终点而设定的伴随关门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第2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在另一方的轿厢的利用者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伴随关门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外的情况下不允许追加分配。
以下,参照图8的时间图对第3变形例的群管理控制装置30的工作、特别是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以及开门延长控制部36的工作进行说明。
此外,在图8的情况下,也假定为:等待时间为“5秒”,移动时间为“8秒”,标准开门时间为“5秒”。
在图8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预定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A,由利用者a在“12:00:00”登记了目的地呼叫,对该目的地呼叫选出了预定号机的上轿厢来作为分配号机。
该情况下,因为等待时间为5秒,所以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上轿厢)在“12:00:05”在预定层开始门的开门。另外,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a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08”。
在图8中,在利用者a登记了目的地呼叫的时刻,在分配号机中未分配在预定层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换言之,不存在已分配号机,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不基于第1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设定以该时刻的关门开始时间、即从上轿厢的门开门起经过了标准开门时间的时间“12:00:10”为起点且以预定时间后(在此为5秒后)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具体而言,从“12:00:00”到“12:00:15”的期间被设定为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
在该时刻,如图8所示,由于上下轿厢都没有开始关门,因此与第1条件同样地,也不基于第2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
另外,在图8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预定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A,由利用者b在“12:00:03”登记了新的目的地呼叫。
该情况下,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11”。
在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基于第1条件,判定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该情况下,因为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11”,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终点为“12:00:15”,所以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根据第1条件,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为能够将利用者b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已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上轿厢)。
此外,在该时刻,如图8所示,由于上下轿厢都没有开始关门,因此不基于第2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
此外,若尽管利用者b的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已被允许,但上轿厢的门在从开门起经过了作为标准开门时间的5秒的时间“12:00:10”关门,则利用者b会无法乘坐到上轿厢,因此,开门延长控制部36指示与已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将上轿厢的开门时间延长至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
另外,伴随利用者b的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已被允许这一情况,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更新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具体而言,上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被从当前的上轿厢的关门开始时间“12:00:11”更新至预定时间后(在此为5秒后)的“12:00:16”。
在图8中,设想了利用者b的目的地呼叫之后在上轿厢没有追加的目的地呼叫的情况,因此,上轿厢的门以利用者b的预想到达时间即“12:00:11”开始关门。
伴随上轿厢的门开始了关门,设定以上轿厢的门的关门开始时间为起点、且以预定时间后(在此为5秒后)为终点的伴随关门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具体而言,从“12:00:11”到“12:00:16”的期间被设定为伴随关门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
进而,在图8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相邻楼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由利用者c在“12:00:01”登记了目的地呼叫,对该目的地呼叫选出了预定号机的下轿厢来作为分配号机。
该情况下,分配号机为了使上轿厢抵达预定层而已经开始了移动,因此,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与上轿厢同样地在“12:00:05”到达相邻楼层,开始门的开门。另外,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c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09”。
在图8中,在利用者c登记了目的地呼叫的时刻,在分配号机中未分配在相邻楼层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换言之,不存在已分配号机,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不基于第1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设定以该时刻的关门开始时间、即从下轿厢的门开门起经过了标准开门时间的时间“12:00:10”为起点且以预定时间后(在此为5秒后)为终点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具体而言,从“12:00:00”到“12:00:15”的期间被设定为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
另外,在该时刻,如图8所示,由于上下轿厢都没有开始关门,因此与第1条件同样地,也不基于第2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
进而,在图8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相邻楼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由利用者d在“12:00:07”登记了新的目的地呼叫。
该情况下,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15”。
在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基于第1条件,判定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该情况下,因为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15”,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终点为“12:00:15”,所以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根据第1条件,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为能够将利用者d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已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
此外,在该时刻,如图8所示,由于上下轿厢都没有开始关门,因此不基于第2条件判定能否追加分配。
此外,若尽管利用者d的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已被允许,但下轿厢的门在从开门起经过了作为标准开门时间的5秒的时间“12:00:10”关门,则利用者d会无法乘坐到下轿厢,因此,开门延长控制部36指示与已分配号机对应的轿厢控制装置40将下轿厢的开门时间延长至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
另外,伴随利用者d的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已被允许这一情况,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更新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具体而言,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被从当前的下轿厢的关门开始时间“12:00:15”更新至预定时间后(在此为5秒后)的“12:00:20”。
进而,在图8中,设想了如下情况:使用设置于相邻楼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20B,由利用者e在“12:00:12”登记了新的目的地呼叫。
该情况下,因为移动时间为8秒,所以通过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算出为利用者e的预想到达时间是“12:00:20”。
在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基于第1条件,判定利用者e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该情况下,因为利用者e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20”,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终点为“12:00:20”,所以利用者e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下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根据第1条件,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为能够将利用者e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已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
另一方面,在该时刻,如图8所示,由于处于上轿厢的门已经开始了关门之后,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基于第2条件,判定利用者e的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伴随关门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该情况下,因为利用者e的预想到达时间为“12:00:20”,伴随关门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终点为“12:00:16”,所以利用者e的预想到达时间处于伴随关门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外,根据第2条件,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判定为不能将利用者e的目的地呼叫追加分配给已分配号机(预定号机的下轿厢)。
因此,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35针对利用者e的目的地呼叫,指示分配控制部34从已分配号机以外的号机中选出适合的号机(分配号机)。
如上所述,由于利用者e的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未被允许,因此预定号机的下轿厢的门以利用者d的预想到达时间“12:00:15”开始关门。由此,上轿厢内的利用者a、b仅在从“12:00:11”到“12:00:15”的4秒期间,在维持关门状态的轿厢内待机即可,与图5所示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减轻上轿厢内(先关门的轿厢内)的利用者所承受的压力。
另外,根据第3变形例,因为能够在每次允许目的地呼叫的分配时更新允许追加分配期间,所以能够一次输送很多利用者。反过来,当很多利用者在预定层连续地登记了目的地呼叫的情况下,最初乘坐到分配号机的利用者有可能必须在轿厢内长时间待机。然而,只有在预定层连续地登记目的地呼叫而持续更新着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的情况下轿厢的门才不关门,因此,最初乘坐到分配号机的利用者并不是必须在封闭空间内长时间待机。因此,与在封闭空间内长时间待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低最初乘坐到分配号机的利用者所承受的压力。
进而,在第3变形例中,在上下轿厢中的一方的轿厢的门已关闭的情况下,设定伴随关门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因此,能够缩短最初乘坐到分配号机的利用者最终在封闭空间内待机的时间。
根据以上说明的一实施方式,能够提供能减低双层电梯的利用者所承受的压力的群管理控制系统以及群管理控制装置。
此外,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举出的,没有限定发明范围的意图。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和/或要旨内,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Claims (11)

1.一种群管理控制系统,包括多个号机的连结上下两个轿厢而成的双层电梯,对所述各号机的运转进行群管理控制,该群管理控制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
呼叫取得部,其取得由设置于各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登记的目的地呼叫;和
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其在存在对在所述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层所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进行应答的分配号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允许对该分配号机追加分配该目的地呼叫,
所述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
将预想为所述目的地呼叫的登记者乘坐到所述分配号机的时间算出为预想到达时间,
在上下连结的上轿厢和下轿厢的各轿厢中,设定允许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判定所述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对所述分配号机设定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
在该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预想到达时间处于所述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的情况下,允许对所述分配号机追加分配所述目的地呼叫,在判定为所述预想到达时间处于所述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外的情况下,不允许对所述分配号机追加分配所述目的地呼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分配控制部,该分配控制部伴随不允许所述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这一情况,从所述分配号机以外的号机中选出对所述目的地呼叫而言适合的号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在不存在对在所述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层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进行应答的分配号机的情况下,将从针对所述目的地呼叫算出的预想到达时间到预定时间后为止的期间设定为允许追加分配期间,
当所述分配号机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被设定时,所述分配控制部使对所述目的地呼叫而言适合的号机对所述目的地呼叫进行应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基于从登记了所述目的地呼叫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到所述分配号机为止的距离,算出所述预想到达时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通过对所述目的地呼叫的登记时间加上基于从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到所述分配号机为止的距离而设定的移动时间,算出所述预想到达时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延长控制部,该延长控制部伴随允许所述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这一情况,使所述分配号机的门的开门时间延长至所述预想到达时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在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中的一方的轿厢开始关门的情况下,之后不允许向另一方的轿厢的追加分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在对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分别设定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中的、一方的轿厢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结束的情况下,之后不允许向另一方的轿厢的追加分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在每次允许对所述分配号机追加分配所述目的地呼叫时,基于针对该目的地呼叫算出的预想到达时间来更新所述允许追加分配期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在所述上轿厢和所述下轿厢中的一方的轿厢开始关门的情况下,将从该一方的轿厢开始关门的时间到预定时间后为止的期间设定为第2允许追加分配期间,之后不允许预想到达时间处于所述第2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外的向另一方的轿厢的追加分配。
11.一种群管理控制装置,对连结上下两个轿厢而成的多个号机的双层电梯的运转进行群管理控制,该群管理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呼叫取得部,其取得由设置于各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登记的目的地呼叫;和
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其在存在对在所述目的地呼叫的登记层登记的另外的目的地呼叫进行应答的分配号机的情况下,判定是否允许对该分配号机追加分配该目的地呼叫,
所述能否追加分配判定部,
将预想为所述目的地呼叫的登记者乘坐到所述分配号机的时间算出为预想到达时间,
在所述上下连结的上轿厢和下轿厢的各轿厢中,设定允许目的地呼叫的追加分配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判定所述预想到达时间是否处于对所述分配号机设定的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
在该判定的结果是判定为所述预想到达时间处于所述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内的情况下,允许对所述分配号机追加分配所述目的地呼叫,在判定为所述预想到达时间处于所述允许追加分配期间外的情况下,不允许对所述分配号机追加分配所述目的地呼叫。
CN201711469765.XA 2017-03-24 2017-12-29 群管理控制系统以及群管理控制装置 Active CN10862274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58800A JP6356297B1 (ja) 2017-03-24 2017-03-24 群管理制御システム及び群管理制御装置
JP2017-058800 2017-03-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22748A true CN108622748A (zh) 2018-10-09
CN108622748B CN108622748B (zh) 2019-12-31

Family

ID=628437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69765.XA Active CN108622748B (zh) 2017-03-24 2017-12-29 群管理控制系统以及群管理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356297B1 (zh)
CN (1) CN108622748B (zh)
MY (1) MY196068A (zh)
SG (1) SG10201800785S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19270A (zh) * 2019-12-06 2021-06-08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CN113942900A (zh) * 2020-07-16 2022-01-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群管理控制装置、调配控制方法以及电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36052B2 (ja) * 2019-01-30 2022-03-15 フジテック株式会社 マルチ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システム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8529A (ja) * 1995-01-25 1996-08-06 Toshiba Corp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CN101402426A (zh) * 2007-10-04 2009-04-08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双层电梯的控制装置
WO2009123014A1 (ja) * 2008-04-03 2009-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2013119455A (ja) * 2011-12-07 2013-06-17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エレベータ群管理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98529A (ja) * 1995-01-25 1996-08-06 Toshiba Corp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の制御装置
CN101402426A (zh) * 2007-10-04 2009-04-08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双层电梯的控制装置
WO2009123014A1 (ja) * 2008-04-03 2009-10-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装置
JP2013119455A (ja) * 2011-12-07 2013-06-17 Hitachi Ltd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及びエレベータ群管理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19270A (zh) * 2019-12-06 2021-06-08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CN112919270B (zh) * 2019-12-06 2023-01-17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CN113942900A (zh) * 2020-07-16 2022-01-18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群管理控制装置、调配控制方法以及电梯
CN113942900B (zh) * 2020-07-16 2023-05-12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群管理控制装置、调配控制方法以及电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Y196068A (en) 2023-03-13
SG10201800785SA (en) 2018-10-30
CN108622748B (zh) 2019-12-31
JP6356297B1 (ja) 2018-07-11
JP2018162119A (ja) 2018-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25460B2 (en) Method for temporarily operating an elevator in response to user transmitted program
CN103492298B (zh) 电梯系统
CN108622748A (zh) 群管理控制系统以及群管理控制装置
US8413767B2 (en) Elevator operation control device
CN106395520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群管理方法
KR101506407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승강장 호출등록장치
US8567569B2 (en)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system
CN107235392A (zh) 电梯装置及电梯装置的控制方法
JP5354014B2 (ja) エレベーターシステム
US8172044B2 (en) Elevator system
CN103979372A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
CN106315321A (zh) 梯群管理系统
JP6548828B2 (ja)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群管理制御方法
JP2011190058A (ja)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CN103237748A (zh) 电梯系统和电梯组群管理系统
KR950007372B1 (ko) 엘리베이터의 그룹관리 제어장치
CN105314475B (zh) 电梯的群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方法
CN101233063A (zh) 电梯群管理控制装置
US20130068569A1 (en) Operation device for an elevator
CN102849546A (zh)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JP5684307B2 (ja) エレベータのオートロック連動運転システム
CN105253726B (zh) 电梯群管理系统和电梯控制系统
JP6321229B1 (ja)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及び表示機器
CN107265212B (zh) 群管理电梯装置以及呼叫登记装置的功能变更方法
CN110329863A (zh) 乘客错误乘梯提示系统及电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6148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