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72229A - 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72229A
CN108572229A CN201810248478.4A CN201810248478A CN108572229A CN 108572229 A CN108572229 A CN 108572229A CN 201810248478 A CN201810248478 A CN 201810248478A CN 108572229 A CN108572229 A CN 1085722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mple
extraction
determination
imidacloprid
resid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4847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秋红
艾晓辉
刘永涛
胥宁
董靖
杨移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gtze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AFS
Original Assignee
Yangtze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AF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gtze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AFS filed Critical Yangtze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 CAFS
Priority to CN20181024847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72229A/zh
Publication of CN1085722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22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04Preparation or injection of sample to be analysed
    • G01N30/06Prepar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88Integrated analysi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the groups G01N30/04 - G01N30/86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04Preparation or injection of sample to be analysed
    • G01N30/06Preparation
    • G01N2030/062Preparation extracting sample from raw materi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0/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eparation into components using adsorption, absorption or similar phenomena or using ion-exchange, e.g. chromatography or 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 G01N30/02Column chromatography
    • G01N30/88Integrated analysi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the groups G01N30/04 - G01N30/86
    • G01N2030/8809Integrated analysi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the groups G01N30/04 - G01N30/86 analysi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samp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Other Investigation Or Analysis Of Materials By Electrical Means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其中,针对水体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采集并过滤待测水样;通过活化后的HLB固相萃取小柱对待测水样进行萃取;用1:1(v/v)的二氯甲烷和丙酮洗脱HLB固相萃取小柱,收集洗脱液并氮吹至干;针对底泥/养殖对象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称取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利用乙酸乙酯溶液萃取称取的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至少两次;将萃取得到的上清液旋蒸至干;利用甲醇溶解旋蒸后的残渣,获得萃取浓缩液;通过净化材料净化所述萃取浓缩液,并氮吹至干。本发明实现对水‑底泥‑养殖对象中吡虫啉残留检测,同时保证了检测的准确性。

Description

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残留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吡虫啉(Imidacloprid)作为烟碱类杀虫剂的典型代表,其活性高,杀虫谱广,是水稻、棉花、小麦、蔬菜及各种果树上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的首选农药品种。为了避免食物中吡虫啉的残留对人体造成危害,美国规定了吡虫啉在鱼、贝类和软体动物中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5mg/kg。而随着稻渔种养模式的推广,吡虫啉在水-底泥-养殖对象(如克氏原螯虾、青虾、中华绒螯蟹、泥鳅等)中的残留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心。因此,对水-底泥-养殖对象中吡虫啉残留进行准确检测显得十分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通过尽可能完全的提取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实现对水-底泥-养殖对象中吡虫啉残留检测,同时保证了检测的准确性。
一种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
1) 针对水体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
采集不低于500mL的待测水样,并采用孔径不大于0.45µm的过滤膜过滤所述待测水样;
通过活化后的HLB固相萃取小柱对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进行萃取,其中,萃取过程中,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的流速不高于6mL/min;
抽干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内水分,用1:1(v/v)的二氯甲烷和丙酮洗脱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收集洗脱液并氮吹至干;
2) 针对底泥/养殖对象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
称取(5.00±0.01)g~(10.00±0.01)g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
利用乙酸乙酯溶液萃取称取的所述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至少两次;
将萃取得到的上清液于35℃旋蒸至干;
利用甲醇溶解旋蒸后的残渣,获得萃取浓缩液;
通过净化材料净化所述萃取浓缩液,并氮吹至干。
可选地,
所述采集不低于500mL的待测水样,包括:采集500mL~1000mL的待测水样。
可选地,
所述利用乙酸乙酯溶液萃取称取的所述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至少两次,包括:
将不小于15mL的乙酸乙酯溶液与称取的所述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混匀,在室温下超声振荡提取至少5min;
以至少4000r/min离心5min,分离出上层清液;
对分离后的下层沉积物重复萃取一次,合并两次萃取分离出的上层清液。
可选地,
所述通过净化材料净化所述萃取浓缩液,并氮吹至干,包括:
针对底泥样品执行:通过弗罗里硅土固相小柱净化底泥萃取浓缩液,收集净化后的所述底泥萃取浓缩液并35℃氮吹至干;
针对养殖对象样品执行:通过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养殖对象萃取浓缩液,收集净化后的所述养殖对象萃取浓缩液并35℃氮吹至干。
可选地,
所述养殖对象样品,包括:
克氏原螯虾可食肌肉部分、青虾可食肌肉部分、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黄鳝可食肌肉部分以及黄鳝可食肌肉部分中的任意一种。
一种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检测方法,利用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提取出待测水体/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中的吡虫啉残留,还包括:
采用1:1(v/v)甲醇和水溶解所述吡虫啉残留,并定容至1mL;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对定容后的吡虫啉残留进行检测,其中,色谱条件:Symmetry C18液相色谱柱(100mm×2.1mm×3.5μm);柱温为35℃;流速为0.3mL/min;流动相为:A:50%甲醇,B:50%水;进样量为10μL;质谱条件:加热大气压电喷雾HESI作为质谱离子源;离子化模式为正离子模式;扫描方式为选择离子反应监测模式(SRM);喷雾电压为3000V;蒸发气温度为250℃;鞘气和辅助气均为高纯氮气,压力均为5bar;碰撞气为高纯氩气,1.5m Torr;离子传输毛细管温度为350℃;Q1 PW 0.7,Q3 PW 0.7;监测离子对为二甲戊灵m/z:256/208.8(定量离子)、282.1/174.9,碰撞压力分别为19V、16V。
可选地,
上述方法进一步包括:
配制质量浓度为100mg/L的吡虫啉标准储备液;
利用1:1(v/v)甲醇:水稀释标准储备液,配制质量浓度为5.0、10.0、20.0、5.0、100.0、200.0µg/L的系列标准工作液;
构建系列标准工作液的色谱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所述关系式和检测获得的吡虫啉残留的峰面积,计算得到待测水体/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中的吡虫啉残留的浓度。
可选地,
所述养殖对象样品,包括:
克氏原螯虾可食肌肉部分、青虾可食肌肉部分、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黄鳝可食肌肉部分以及泥鳅可食肌肉部分中的任意一种。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针对水体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采集不低于500mL的待测水样,并采用孔径不大于0.45µm的过滤膜过滤所述待测水样;通过活化后的HLB固相萃取小柱对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进行萃取,其中,萃取过程中,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的流速不高于6mL/min;抽干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内水分,用1:1(v/v)的二氯甲烷和丙酮洗脱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收集洗脱液并氮吹至干;通过实验结果表明,该提取方式能够比较完全的提取出水体中吡虫啉残留;称取(5.00±0.01)g~(10.00±0.01)g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利用乙酸乙酯溶液萃取称取的所述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至少两次;将萃取得到的上清液于35℃旋蒸至干;利用甲醇溶解旋蒸后的残渣,获得萃取浓缩液;通过净化材料净化所述萃取浓缩液,并氮吹至干,通过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提取过程能够比较完全的提取出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中吡虫啉残留,同时能够尽可能的避免了提取出其他杂质,提取的完整性以及减少杂质的干扰,有助于提高后续检测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检测方法检测吡虫啉标准溶液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检测方法检测空白水样加标样品的色谱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检测方法检测空白底泥加标样品的色谱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检测方法检测空白克氏原螯虾加标样品的色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稻-渔混养体系是指在水稻田中养殖水产品如克氏原螯虾、青虾、中华绒螯蟹、黄鳝以及泥鳅等等,因此对水体、底泥以及养殖对象中吡虫啉进行检测,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养殖对象所处环境是否被吡虫啉所污染,另一方面通过对养殖对象中吡虫啉的检测,可以监控养殖对象如克氏原螯虾、青虾、中华绒螯蟹、黄鳝以及泥鳅等的安全性。另外,由于吡虫啉残留量非常低,同时,水体、底泥以及养殖对象的杂质很多,因此,需要通过对其存在的吡虫啉残留进行提取,以排除杂质干扰,并得到浓缩的吡虫啉残留。而能够比较完全的提取吡虫啉残留以及尽量减少对杂质的提取,有助于提高吡虫啉残留检测的准确性。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以及检测方法,其中,
如图1所示,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10可以包括:
1) 针对水体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
步骤101:采集不低于500mL的待测水样,并采用孔径不大于0.45µm的过滤膜过滤所述待测水样;
步骤102:通过活化后的HLB固相萃取小柱对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进行萃取,其中,萃取过程中,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的流速不高于6mL/min;
步骤103:抽干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内水分,用1:1(v/v)的二氯甲烷和丙酮洗脱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收集洗脱液并氮吹至干;
2) 针对底泥/养殖对象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
步骤104:称取(5.00±0.01)g~(10.00±0.01)g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
步骤105:利用乙酸乙酯溶液萃取称取的所述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至少两次;
步骤106:将萃取得到的上清液于35℃旋蒸至干;
步骤107:利用甲醇溶解旋蒸后的残渣,获得萃取浓缩液;
步骤108:通过净化材料净化所述萃取浓缩液,并氮吹至干。
其中,步骤101至步骤103为针对水体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步骤104至步骤108为针对底泥/养殖对象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步骤101至步骤103与步骤104至步骤108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先后顺序之分。
其中,待测水样可以预先从监测的稻-渔混养体系中采集及存储,以备后续提取及检测,即使用棕色广口瓶采集水样,装满,不留空间和气泡,加入HCl酸化至pH为5,冷暗处(4℃)保存。该过程可以避免待测水样中吡虫啉残留被破坏。
提取吡虫啉残留限定待测水样不低于500mL,这是因为吡虫啉残留浓度较低,如果提取的量太低,会影响后续检测的准确性,这是因为检测过程存在最低检出限,待测水样量太低,会使得到的吡虫啉残留低于最低检出限,因此,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经过系列实验,本发明实施例在对待测水样中的吡虫啉残留提取过程中,需要量取不低于500mL的待测水样。优选地,为了避免后续检测过程中吡虫啉残留量超出检测范围,采集500mL~1000mL的待测水样。
另外,为了避免待测水样中细菌微生物对吡虫啉残留的分解以及对萃取过程所使用的HLB固相萃取小柱造成破坏,而影响提取吡虫啉残留,本发明实施例选用孔径不大于0.45µm的过滤膜对待测水样进行过滤。
值得说明的是,将HLB固相萃取小柱依次用5mL甲醇和5mL超纯水活化,可以使HLB固相萃取小柱得到很好的活化,待测水样以不高于6mL/min的流速流经活化后的HLB固相萃取小柱,使活化后的HLB固相萃取小柱能够较大程度的吸附待测水样中吡虫啉残留。另外,通过研究不同的萃取柱对吡虫啉残留富集效果及洗脱回收率发现,HLB固相萃取小柱对吡虫啉残留的富集效果较好,同时,使用HLB固相萃取小柱使吡虫啉残留回收率较高。
在对底泥/养殖对象中吡虫啉残留进行提取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从底泥或者养殖对象的脂肪中尽可能完整的萃取出吡虫啉残留,而避免其它物质如色素等其他杂质被萃取出来,选用乙酸乙酯溶液萃取至少两次,并且乙酸乙酯作为萃取溶剂时,不管是对底泥还是对养殖对象样品进行萃取,萃取液澄清透明,获得的色谱图杂峰较少,且峰形好,说明乙酸乙酯溶液作为萃取溶剂,几乎没有萃取出底泥/养殖对象中杂质。
另外,对于待检测的底泥样品和养殖对象样品的存储方式包括:用锡箔纸包裹底泥样品,进行冷冻干燥处理后于冷暗处保存。为养殖对象去头、去壳、取可食肌肉部分,用高速搅碎机搅碎后混匀,密封,于冷暗处保存。上述待测水样、底泥样品及养殖对象样品保存时间不超过24h。
为了能够使乙酸乙酯溶液尽可能完全的萃取出吡虫啉残留,所述利用乙酸乙酯溶液萃取称取的所述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至少两次,包括:
将不小于15mL的乙酸乙酯溶液与称取的所述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混匀,在室温下超声振荡提取至少5min;
以至少4000r/min离心5min,分离出上层清液;
对分离后的下层沉积物重复萃取一次,合并两次萃取分离出的上层清液。
通过净化材料净化所述萃取浓缩液,并氮吹至干的具体过程:
针对底泥样品执行:通过弗罗里硅土固相小柱净化底泥萃取浓缩液,收集净化后的所述底泥萃取浓缩液并35℃氮吹至干;
针对养殖对象样品执行:通过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养殖对象萃取浓缩液,收集净化后的所述养殖对象萃取浓缩液并35℃氮吹至干。
研究表明,通过弗罗里硅土固相小柱净化底泥萃取浓缩液,能够使吡虫啉残留的回收率达到88%左右,比其他的净化材料的回收率高10%以上;通过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养殖对象萃取浓缩液,能够使吡虫啉残留的回收率达到98%左右,比其他的净化材料高15%以上。
上述养殖对象样品,包括:克氏原螯虾可食肌肉部分、青虾可食肌肉部分、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黄鳝可食肌肉部分以及泥鳅可食肌肉部分中的任意一种。
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检测方法可以包括:
利用上述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提取出待测水体/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中的吡虫啉残留;
采用1:1(v/v)甲醇和水溶解所述吡虫啉残留,并定容至1mL;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对定容后的吡虫啉残留进行检测,其中,色谱条件:Symmetry C18液相色谱柱(100mm×2.1mm×3.5μm);柱温为35℃;流速为0.3mL/min;流动相为:A:50%甲醇,B:50%水;进样量为10μL;质谱条件:加热大气压电喷雾HESI作为质谱离子源;离子化模式为正离子模式;扫描方式为选择离子反应监测模式(SRM);喷雾电压为3000V;蒸发气温度为250℃;鞘气和辅助气均为高纯氮气,压力均为5bar;碰撞气为高纯氩气,1.5m Torr;离子传输毛细管温度为350℃;Q1 PW 0.7,Q3 PW 0.7;监测离子对为二甲戊灵m/z:256/208.8(定量离子)、282.1/174.9,碰撞压力分别为19V、16V。
按照上述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检测吡虫啉标准溶液、空白水样加标样品、空白底泥加标样品以及空白克氏原螯虾加标样品,获得的色谱图如图2至图5所示,从图2至图5可以看出,通过上述色谱条件和质谱条件,可以使吡虫啉出峰时间在1.6min左右,且峰比较光滑尖锐,没有拖尾,峰形较好。
为了能够通过检测直接获得吡虫啉残留的浓度,上述检测方法进一步包括:配制质量浓度为100mg/L的吡虫啉标准储备液;
利用1:1(v/v)甲醇:水稀释标准储备液,配制质量浓度为5.0、10.0、20.0、5.0、100.0、200.0µg/L的系列标准工作液;
构建系列标准工作液的色谱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所述关系式和检测获得的吡虫啉残留的峰面积,计算得到待测水体/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中的吡虫啉残留的浓度。
具体方式:按照色谱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标准曲线,其中,以吡虫啉的色谱峰面积为纵坐标(Y)、对应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µg/L)绘制标准曲线。获得线性方程为Y=377618X+ 984744,相关系数(R 2)为0.9978。
所述养殖对象样品,包括:克氏原螯虾可食肌肉部分、青虾可食肌肉部分、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黄鳝可食肌肉部分以及黄鳝可食肌肉部分中的任意一种。
为了验证上述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向不含吡虫啉的水、底泥和克氏原螯虾样品中分别添加低、中、高的3个水平的吡虫啉标准品,每个添加水平同时做7个平行样品。经过前处理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进行检测,其中,色谱条件与质谱条件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给出的设置,计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5.11%-12.4%,回收率在68.5%-102.3%。如表1所示。
表1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在不含吡虫啉的空白水样、底泥和克氏原螯虾中添加一定含量的吡虫啉标准溶液,并对其进行分析,根据7个空白样品组织基线噪音的平均值,按S/N=3和S/N=10计算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水样、底泥和克氏原螯虾的检出限分别为2.0ng/L、0.2µg/kg 和0.2µg/kg;定量限分别为10.0ng/L、1.0µg/kg和1.0µg/kg,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
为了能够清楚地展现提取和检测的具体过程,下面以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展开说明。
利用1:1(v/v)甲醇:水稀释标准储备液,配制质量浓度为5.0、10.0、20.0、5.0、100.0、200.0µg/L的系列标准工作液;
构建系列标准工作液的色谱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建立标准曲线;
其中,以吡虫啉的色谱峰面积为纵坐标(Y)、对应的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µg/L)绘制标准曲线。获得线性方程为Y=377618X+ 984744,相关系数(R 2)为0.9978。
实施例1:
提取并检测稻-克氏原螯虾混养体系中水体、底泥以及克氏原螯虾中吡虫啉残留:
使用棕色广口瓶采集水样,装满,不留空间和气泡,加入HCl酸化至pH为5,冷暗处(4℃)保存;从采集的水样中,量取500mL的待测水样,并采用孔径不大于0.45µm的过滤膜过滤所述待测水样;通过50%甲醇和50%水活化的HLB固相萃取小柱,对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进行萃取,其中,萃取过程中,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的流速为6mL/min;抽干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内水分,用1:1(v/v)的二氯甲烷和丙酮洗脱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收集洗脱液并氮吹至干;
称取(5.00±0.01)g粉碎后的克氏原螯虾样品,置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15mL乙酸乙酯溶液,漩涡混匀1min,在室温下超声振荡提取5min;以5000r/min离心5min,分离出上层清液至鸡心瓶中,重复萃取一次,并合并上清液;将萃取得到的上清液于35℃旋蒸至干;旋蒸后的残渣用5mL甲醇溶解,移至10mL离心管中,得到克氏原螯虾浓缩液,将克氏原螯虾浓缩液过中性氧化铝柱净化,过柱后至35℃氮吹至干;
称取(5.00±0.01)g底泥,置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15mL乙酸乙酯溶液,漩涡混匀1min,在室温下超声振荡提取5min;以6000r/min离心5min,分离出上层清液至鸡心瓶中,重复萃取一次,并合并上清液;将萃取得到的上清液于35℃旋蒸至干;旋蒸后的残渣用5mL甲醇溶解,移至10mL离心管中,得到底泥浓缩液,将底泥浓缩液过弗罗里硅土固相小柱净化,过柱后至35℃氮吹至干;
以1:1(v/v)甲醇和水分别将上述水体、克氏原螯虾及底泥提取出的吡虫啉残留定容至1mL,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对定容后的水体、克氏原螯虾及底泥中的吡虫啉残留分别进行检测,其中,色谱条件:Symmetry C18液相色谱柱(100mm×2.1mm×3.5μm);柱温为35℃;流速为0.3mL/min;流动相为:A:50%甲醇,B:50%水;进样量为10μL;质谱条件:加热大气压电喷雾HESI作为质谱离子源;离子化模式为正离子模式;扫描方式为选择离子反应监测模式(SRM);喷雾电压为3000V;蒸发气温度为250℃;鞘气和辅助气均为高纯氮气,压力均为5bar;碰撞气为高纯氩气,1.5m Torr;离子传输毛细管温度为350℃;Q1 PW0.7,Q3 PW 0.7;监测离子对为二甲戊灵m/z:256/208.8(定量离子)、282.1/174.9,碰撞压力分别为19V、16V。利用线性方程为Y=377618X+ 984744,测得底泥中吡虫啉浓度为5.2µg/kg;水体和克氏原螯虾均未有吡虫啉检出。
实施例2:
提取并检测稻-中华绒螯蟹混养体系中水体、底泥和中华绒螯蟹中吡虫啉残留:
使用棕色广口瓶采集水样,装满,不留空间和气泡,加入HCl酸化至pH为5,冷暗处(4℃)保存;从采集的水样中,量取1000mL的待测水样,并采用孔径不大于0.45µm的过滤膜过滤所述待测水样;通过50%甲醇和50%水活化的HLB固相萃取小柱,对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进行萃取,其中,萃取过程中,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的流速为4mL/min;抽干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内水分,用1:1(v/v)的二氯甲烷和丙酮洗脱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收集洗脱液并氮吹至干;
为中华绒螯蟹去头、去壳、取可食部分,用高速搅碎机搅碎后混匀,密封,于冷暗处保存;称取(10.00±0.01)g粉碎后的中华绒螯蟹样品,置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30mL乙酸乙酯溶液,漩涡混匀5min,在室温下超声振荡提取15min;以4000r/min离心10min,分离出上层清液至鸡心瓶中,重复萃取一次,并合并上清液;将萃取得到的上清液于35℃旋蒸至干;旋蒸后的残渣用5mL甲醇溶解,移至10mL离心管中,得到中华绒螯蟹浓缩液,将中华绒螯蟹浓缩液过中性氧化铝柱净化,过柱后至35℃氮吹至干;
称取(10.00±0.01)g底泥,置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20mL乙酸乙酯溶液,漩涡混匀2min,在室温下超声振荡提取10min;以7000r/min离心5min,分离出上层清液至鸡心瓶中,重复萃取一次,并合并上清液;将萃取得到的上清液于35℃旋蒸至干;旋蒸后的残渣用5mL甲醇溶解,移至10mL离心管中,得到底泥浓缩液,将底泥浓缩液过弗罗里硅土固相小柱净化,过柱后至35℃氮吹至干;
以1:1(v/v)甲醇和水分别将上述水体、中华绒螯蟹及底泥提取出的吡虫啉残留定容至1mL,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对定容后的水体、中华绒螯蟹及底泥中的吡虫啉残留分别进行检测,其中,色谱条件:Symmetry C18液相色谱柱(100mm×2.1mm×3.5μm);柱温为35℃;流速为0.3mL/min;流动相为:A:50%甲醇,B:50%水;进样量为10μL;质谱条件:加热大气压电喷雾HESI作为质谱离子源;离子化模式为正离子模式;扫描方式为选择离子反应监测模式(SRM);喷雾电压为3000V;蒸发气温度为250℃;鞘气和辅助气均为高纯氮气,压力均为5bar;碰撞气为高纯氩气,1.5m Torr;离子传输毛细管温度为350℃;Q1 PW0.7,Q3 PW 0.7;监测离子对为二甲戊灵m/z:256/208.8(定量离子)、282.1/174.9,碰撞压力分别为19V、16V。利用线性方程为Y=377618X+ 984744,测得底泥中吡虫啉浓度为5.4µg/kg;水体和中华绒螯蟹均未有吡虫啉检出。
实施例3
提取并检测稻-中华绒螯蟹混养体系中水体、底泥和青虾中吡虫啉残留:
使用棕色广口瓶采集水样,装满,不留空间和气泡,加入HCl酸化至pH为5,冷暗处(4℃)保存;从采集的水样中,量取800mL的待测水样,并采用孔径0.45µm的过滤膜过滤所述待测水样;通过50%甲醇和50%水活化的HLB固相萃取小柱,对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进行萃取,其中,萃取过程中,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的流速为3mL/min;抽干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内水分,用1:1(v/v)的二氯甲烷和丙酮洗脱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收集洗脱液并氮吹至干;
为青虾去头、去壳、取可食部分,用高速搅碎机搅碎后混匀,密封,于冷暗处保存;称取(8.00±0.01)g粉碎后的中华绒螯蟹样品,置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25mL乙酸乙酯溶液,漩涡混匀1min,在室温下超声振荡提取10min;以8000r/min离心5min,分离出上层清液至鸡心瓶中,重复萃取一次,并合并上清液;将萃取得到的上清液于35℃旋蒸至干;旋蒸后的残渣用5mL甲醇溶解,移至10mL离心管中,得到青虾浓缩液,将青虾浓缩液过中性氧化铝柱净化,过柱后至35℃氮吹至干;
称取(8.00±0.01)g底泥,置于50mL具塞离心管中,加入20mL乙酸乙酯溶液,漩涡混匀3min,在室温下超声振荡提取10min;以7000r/min离心5min,分离出上层清液至鸡心瓶中,重复萃取一次,并合并上清液;将萃取得到的上清液于35℃旋蒸至干;旋蒸后的残渣用5mL甲醇溶解,移至10mL离心管中,得到底泥浓缩液,将底泥浓缩液过弗罗里硅土固相小柱净化,过柱后至35℃氮吹至干;
以1:1(v/v)甲醇和水分别将上述水体、青虾及底泥提取出的吡虫啉残留定容至1mL,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对定容后的水体、青虾及底泥中的吡虫啉残留分别进行检测,其中,色谱条件:Symmetry C18液相色谱柱(100mm×2.1mm×3.5μm);柱温为35℃;流速为0.3mL/min;流动相为:A:50%甲醇,B:50%水;进样量为10μL;质谱条件:加热大气压电喷雾HESI作为质谱离子源;离子化模式为正离子模式;扫描方式为选择离子反应监测模式(SRM);喷雾电压为3000V;蒸发气温度为250℃;鞘气和辅助气均为高纯氮气,压力均为5bar;碰撞气为高纯氩气,1.5m Torr;离子传输毛细管温度为350℃;Q1 PW 0.7,Q3 PW0.7;监测离子对为二甲戊灵m/z:256/208.8(定量离子)、282.1/174.9,碰撞压力分别为19V、16V。利用线性方程为Y=377618X+ 984744,测得底泥中吡虫啉浓度为5.1µg/kg;青虾中吡虫啉浓度为0.01µg/kg;水体未有吡虫啉检出。
实施例4
提取并检测稻-黄鳝混养体系中水体、底泥及黄鳝中吡虫啉残留:
其提取与检测条件与实施例1一致,测得底泥中吡虫啉浓度为4.9µg/kg;黄鳝中吡虫啉浓度为0.03µg/kg;水体未有吡虫啉检出。
实施例5
提取并检测稻-泥鳅混养体系中水体、底泥及泥鳅中吡虫啉残留:
其提取与检测条件与实施例3一致,测得底泥中吡虫啉浓度为4.9µg/kg;泥鳅中吡虫啉浓度为0.05µg/kg;水体未有吡虫啉检出。
上述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针对水体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采集不低于500mL的待测水样,并采用孔径不大于0.45µm的过滤膜过滤所述待测水样;通过活化后的HLB固相萃取小柱对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进行萃取,其中,萃取过程中,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的流速不高于6mL/min;抽干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内水分,用1:1(v/v)的二氯甲烷和丙酮洗脱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收集洗脱液并氮吹至干;通过实验结果表明,该提取方式能够比较完全的提取出水体中吡虫啉残留;称取(5.00±0.01)g~(10.00±0.01)g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利用乙酸乙酯溶液萃取称取的所述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至少两次;将萃取得到的上清液于35℃旋蒸至干;利用甲醇溶解旋蒸后的残渣,获得萃取浓缩液;通过净化材料净化所述萃取浓缩液,并氮吹至干,通过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提取过程能够比较完全的提取出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中吡虫啉残留,同时能够尽可能的避免了提取出其他杂质,提取的完整性以及减少杂质的干扰,有助于提高后续检测的准确性。
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主要通过一些简单的操作如过滤、萃取、洗脱、净化以及氮吹过程即可提取出吡虫啉残留,其在提取过程中所选用的材料简单易的,使该提取过程操作简单。
3、本发明提供的提取方法对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提取过程中,提取出的吡虫啉的回收率可达85%以上,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提取方法回收率较高。
4、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对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可检测出微克级的含量,因此,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灵敏度高。
5、本发明提供的检测方法对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获得的吡虫啉峰形尖锐、对称,无杂质峰干扰,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因素。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8)

1.一种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
1) 针对水体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
采集不低于500mL的待测水样,并采用孔径不大于0.45µm的过滤膜过滤所述待测水样;
通过活化后的HLB固相萃取小柱对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进行萃取,其中,萃取过程中,过滤后的所述待测水样的流速不高于6mL/min;
抽干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内水分,用1:1(v/v)的二氯甲烷和丙酮洗脱所述HLB固相萃取小柱,收集洗脱液并氮吹至干;
2) 针对底泥/养殖对象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
称取(5.00±0.01)g~(10.00±0.01)g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
利用乙酸乙酯溶液萃取称取的所述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至少两次;
将萃取得到的上清液于35℃旋蒸至干;
利用甲醇溶解旋蒸后的残渣,获得萃取浓缩液;
通过净化材料净化所述萃取浓缩液,并氮吹至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不低于500mL的待测水样,包括:
采集500mL~1000mL的待测水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利用乙酸乙酯溶液萃取称取的所述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至少两次,包括:
将不小于15mL的乙酸乙酯溶液与称取的所述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混匀,在室温下超声振荡提取至少5min;
以至少4000r/min离心5min,分离出上层清液;
对分离后的下层沉积物重复萃取一次,合并两次萃取分离出的上层清液。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净化材料净化所述萃取浓缩液,并氮吹至干,包括:
针对底泥样品执行:通过弗罗里硅土固相小柱净化底泥萃取浓缩液,收集净化后的所述底泥萃取浓缩液并35℃氮吹至干;
针对养殖对象样品执行:通过中性氧化铝柱净化养殖对象萃取浓缩液,收集净化后的所述养殖对象萃取浓缩液并35℃氮吹至干。
5.根据权利要求1、3及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对象样品,包括:
克氏原螯虾可食肌肉部分、青虾可食肌肉部分、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黄鳝可食肌肉部分以及泥鳅可食肌肉部分中的任意一种。
6.一种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权利要求1至5任一所述的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提取出待测水体/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中的吡虫啉残留,还包括:
采用1:1(v/v)甲醇和水溶解所述吡虫啉残留,并定容至1mL;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仪对定容后的吡虫啉残留进行检测,其中,色谱条件:Symmetry C18液相色谱柱(100mm×2.1mm×3.5μm);柱温为35℃;流速为0.3mL/min;流动相为:A:50%甲醇,B:50%水;进样量为10μL;质谱条件:加热大气压电喷雾HESI作为质谱离子源;离子化模式为正离子模式;扫描方式为选择离子反应监测模式(SRM);喷雾电压为3000V;蒸发气温度为250℃;鞘气和辅助气均为高纯氮气,压力均为5bar;碰撞气为高纯氩气,1.5m Torr;离子传输毛细管温度为350℃;Q1 PW 0.7,Q3 PW 0.7;监测离子对为二甲戊灵m/z:256/208.8(定量离子)、282.1/174.9,碰撞压力分别为19V、16V。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配制质量浓度为100mg/L的吡虫啉标准储备液;
利用1:1(v/v)甲醇:水稀释标准储备液,配制质量浓度为5.0、10.0、20.0、5.0、100.0、200.0µg/L的系列标准工作液;
构建系列标准工作液的色谱峰面积与浓度之间的关系式;
根据所述关系式和检测获得的吡虫啉残留的峰面积,计算得到待测水体/底泥样品/粉碎后的养殖对象样品中的吡虫啉残留的浓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对象样品,包括:
克氏原螯虾可食肌肉部分、青虾可食肌肉部分、中华绒螯蟹可食部分、黄鳝可食肌肉部分以及泥鳅可食肌肉部分中的任意一种。
CN201810248478.4A 2018-03-24 2018-03-24 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 Pending CN1085722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48478.4A CN108572229A (zh) 2018-03-24 2018-03-24 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48478.4A CN108572229A (zh) 2018-03-24 2018-03-24 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72229A true CN108572229A (zh) 2018-09-25

Family

ID=63574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48478.4A Pending CN108572229A (zh) 2018-03-24 2018-03-24 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7222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5937A (zh) * 2019-06-13 2019-11-1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水产品中吡虫啉代谢物检测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55657A (ja) * 2005-12-08 2007-06-21 Nippon Flour Mills Co Ltd 液体クロマトグラフィータンデム質量分析法(lc―ms/ms)を使用した農薬の分析方法
CN101539547A (zh) * 2009-01-21 2009-09-23 谱尼测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环境中吡虫啉残留含量的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55657A (ja) * 2005-12-08 2007-06-21 Nippon Flour Mills Co Ltd 液体クロマトグラフィータンデム質量分析法(lc―ms/ms)を使用した農薬の分析方法
CN101539547A (zh) * 2009-01-21 2009-09-23 谱尼测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环境中吡虫啉残留含量的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MARIUSZ CYCON等: "Imidacloprid induces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genetic diversity and catabolic activity of soil microbial communi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
MICHELLE L. HLADIK等: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 in streams in a high corn and soybean producing region, US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
张小东等: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稻田样品中3种新烟碱类杀虫剂残留", 《农药学学报》 *
李晓琳: "食品中7种含吡啶基团农药的残留分析方法", 《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55937A (zh) * 2019-06-13 2019-11-15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一种水产品中吡虫啉代谢物检测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Vale Differential dynamics of dinophysistoxins and pectenotoxins between blue mussel and common cockle: a phenomenon originating from the complex toxin profile of Dinophysis acuta
Ashtiania et al. Tropane alkaloids of Atropa belladonna L. and Atropa acuminata Royle ex Miers plants
WO1992018492A1 (en)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isolating taxanes
CN108572229A (zh) 稻-渔混养体系中吡虫啉残留的提取方法和检测方法
CN104710508B (zh) 基于内吗啡肽2和npff受体拮抗剂rf9的分叉型杂交肽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Ciminiello et al. Isolation of 45-hydroxyyessotoxin from mussels of the Adriatic Sea
Hösch et al. A new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yrrolizidine alkaloids and their N‐oxides in plant material
AU784323B2 (en) Production of taxol and taxanes
CN107602575B (zh) 一类潜在的绿色的有效防治南方根结线虫的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类化合物的分离筛选方法
CN104945468B (zh) Mmaf手性异构体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6810926B (zh) 一种阿朴菲类生物碱的应用
CN103125502B (zh) (-)-异灰毛豆酚作为农用杀菌剂的用途
JP2000302797A (ja) アクテオシドの抽出法
Fernandes-Horn et al. Use of Si-Phytoliths in depollution of mining areas in the Cerrado-Caatinga region, MG, Brazil
CN108164572A (zh) 一种利用石斛提取单宁酸的方法
CN101066985B (zh) 6′-o-咖啡酰基熊果甙的制备方法
Getzin et al. Enhanced degradation of carbofuran in Pacific Northwest soils
CN1545888A (zh) 三尖杉属植物杀线虫生物碱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
Levy et al. Thebaine Yield Components in Selections of Arya I and Arya II Populations of Papaver bracteatum1
CN109553618A (zh) 一种苦参碱的提取方法
Hoffmann et al. Glaucarubolone glucoside, a potential fungicidal agent for the control of grape downy mildew
CN109061007A (zh) 一种土壤中农药缬菌胺的检测方法
CN103344722B (zh) 同时检测双壳类水产品中aza1、aza2和aza3的方法
CN104535671A (zh) 一种茄子中甲霜灵残留的检测方法
CN106912489A (zh) 阿维菌素类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25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