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23371A - 加热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23371A
CN108523371A CN201810155397.XA CN201810155397A CN108523371A CN 108523371 A CN108523371 A CN 108523371A CN 201810155397 A CN201810155397 A CN 201810155397A CN 108523371 A CN108523371 A CN 10852337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ed particle
pattern
wind
air
h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553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23371B (zh
Inventor
松井康训
上林真由香
柴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5233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233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233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233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20/00Hair drying devi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45D20/04Hot-air producers
    • A45D20/08Hot-air producers heated electrically
    • A45D20/10Hand-held drying devices, e.g. air douc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DHAIRDRESSING OR SHAVING EQUIPMENT; EQUIPMENT FOR COSMETICS OR COSMETIC TREATMENTS, e.g. FOR MANICURING OR PEDICURING
    • A45D20/00Hair drying devi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A45D20/04Hot-air producers
    • A45D20/08Hot-air producers heated electrically
    • A45D20/10Hand-held drying devices, e.g. air douches
    • A45D20/12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nozzles, stands

Abstract

本公开所涉及的加热送风装置具备控制对加热部的通电的接通/断开的通电控制部。通电控制部具有如下的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在选择了冷热模式的状态下,进行控制,以使在规定的周期内对加热部进行通电的通电时间为3秒以下,并且使向加热部输入的电力与通电时间的乘积为1000W·s以上。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头发的造型效果的加热送风装置。

Description

加热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加热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专利第5504227号公报(以下称作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加热送风装置,其具备使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吹出口喷出的送风部和对由送风部送出的风进行加热的加热部。
在该文献1中,通过间歇地对加热部进行通电,来自动地交替切换热风模式和冷风模式。即,使加热送风装置的喷出口以规定的周期交替地喷出热风和冷风。
而且,通过使喷出口交替地喷出热风和冷风来对头发交替地吹送热风和冷风,能够产生头发拉直的效果以及伴随于此的头发有光泽的效果等。
具体地说,在对头发吹送热风时,头发被加热而成为头发纤维间的氢键断裂的状态。因此,在向头发吹送热风时(呈头发纤维间的氢键断裂的状态时),当使用手、刷子等整理头发时,能够更容易使头发成为期望的形状(拉直的形状等)。另一方面,当向头发纤维间的氢键断裂了的状态的头发吹送冷风时,头发被冷却而成为头发纤维间氢键合的状态。因此,如果对被整理成期望的形状的头发吹送冷风使之冷却,则在头发被整理成期望的形状的状态下头发纤维间进行氢键合,从而能够将头发维持为期望的形状。
如果像这样使喷出口交替地喷出热风和冷风,则能够将头发设置为期望的形状,从而能够提高头发的造型效果。
发明内容
然而,在想要使用刷子等来整理发梢的情况下,难以持续对发梢施加张力,有时无法得到充分的造型效果。
另外,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对加热部的通电时间为3~10秒,热风与冷风的切换周期比较长,为12秒。因此,当想要使用手对发梢持续施加张力时,热风会长时间地吹送到手上,也难以使用手对发梢持续施加张力,有时仍然无法得到充分的造型效果。
这样,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由于热度、造型动作的关系,难以使用手、刷子等来整理发梢,有时无法对头发赋予充分的造型效果。
本公开用于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头发的造型效果的加热送风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以往的课题,本公开的加热送风装置具备:壳体,其设置有从吸入口到喷出口的送风流路,且构成轮廓;送风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使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所述喷出口喷出;以及加热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对由所述送风部送出的风进行加热。
另外,加热送风装置具备:送风模式选择部,其用于选择使所述喷出口以规定的周期交替地喷出热风和冷风的冷热模式;以及通电控制部,其控制对所述加热部的通电的接通/断开。
而且,所述通电控制部具有如下的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在利用所述送风模式选择部选择了所述冷热模式的状态下,进行控制以使所述规定的周期内的对所述加热部进行通电的通电时间为3秒以下,并且使向所述加热部输入的电力与所述通电时间的乘积为1000W·s以上。
这样一来,能够以比较短的时间得到拉直头发等造型所需的头发温度(能够使头发纤维间的氢键断裂的头发温度),也容易进行发梢的整理,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头发的造型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得到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头发的造型效果的加热送风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热送风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热送风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热送风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内部上侧的俯视图。
图5A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内侧喷嘴的立体图。
图5B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内侧喷嘴的主视图。
图6A是表示内侧喷嘴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B是表示内侧喷嘴的变形例的主视图。
图7是说明通过图5A、图5B所示的内侧喷嘴的风的流动的图。
图8是说明通过图6A、图6B所示的内侧喷嘴的风的流动的图。
图9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热送风装置的电力系统的一部分的框图。
图10是表示风量与发梢的保持性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11是表示输入能量与热风温度之间的关系的特性图。
图12是说明各送风模式下的加热部的通电状态和带电粒子的生成量的图。
图13是表示热风模式和冷热模式下的送风部、加热部的动作、带电粒子的产生状态的特性图。
图14是表示加热送风装置的变形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加热送风装置具备:壳体,其设置有从吸入口到喷出口的送风流路,且构成轮廓;送风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使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所述喷出口喷出;以及加热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对由所述送风部送出的风进行加热。
另外,加热送风装置具备:送风模式选择部,其用于选择使所述喷出口以规定的周期交替地喷出热风和冷风的冷热模式;以及通电控制部,其控制对所述加热部的通电的接通/断开。
而且,所述通电控制部具有如下的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在利用所述送风模式选择部选择了所述冷热模式的状态下,进行控制以使所述规定的周期内的对所述加热部进行通电的通电时间为3秒以下,并且使向所述加热部输入的电力与所述通电时间的乘积为1000W·s以上。
这样一来,能够以比较短的时间得到拉直头发等造型所需的头发温度(能够使头发纤维间的氢键断裂的头发温度),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发梢的整理,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头发的造型效果。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加热送风装置还具备风量控制部,所述风量控制部对利用所述送风部从所述喷出口喷出的风的风量进行控制,也可以是,所述风量控制部具有如下的第一送风控制模式:进行控制,以使从所述喷出口喷出的风的风量为1m3/分钟以下。
而且,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一送风控制模式工作时,所述加热送风装置使所述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工作。
通过这样,能够抑制发梢被风吹散(过度散开),因此能够将热更稳定地传递到发梢,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头发的造型效果。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加热送风装置还具备:带电粒子生成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生成带电粒子;以及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其对由所述带电粒子生成部生成的带电粒子的生成量进行控制。
而且,也可以是,所述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具有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和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在所述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与在所述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不同的量的带电粒子。
并且,也可以是,在使所述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工作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和所述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工作,在对所述加热部进行通电的时间中的至少一部分时间,使所述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工作。
这样一来,能够使带电粒子的产生量根据头发的状态发生变化,从而能够使带电粒子对于头发的附着状态更稳定。另外,能够更可靠地进行静电的去除。
此时,能够使在所述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比在所述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多。
这样一来,能够使带电粒子的产生量根据头发的温度发生变化,从而即使在头发表面的导电性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带电粒子对于头发的附着状态更稳定。另外,能够更可靠地进行静电的去除。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为该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作为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加热送风装置的吹风机1具备:把持部1a,其为使用者用手握持的部分;以及主体部1b,其在与把持部1a交叉的方向上与把持部1a结合。而且,吹风机1构成为能够以在使用时把持部1a与主体部1b呈大致T字状或大致L字状(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大致T字状)的外观的方式折叠。
从把持部1a的突出端部引出电源线2。另外,把持部1a被分割为主体部1b侧的根基部1c和末端部1d,该根基部1c与末端部1d经由连结部1e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此外,末端部1d能够折叠到沿着主体部1b的位置处。
构成吹风机1的外壁(构成轮廓)的壳体3是将多个分割体连在一起而构成的。在壳体3的内部形成有空洞,在该空洞内容纳有各种电子部件。
在主体部1b的内部形成有从其长度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的一侧(右侧)的入口开口(吸入口)4a到出口开口(喷出口)4b的风洞(送风流路)4,在该风洞4内容纳有送风部5。送风部5具备风扇5a和使风扇5a旋转的马达5b。而且,通过驱动马达5b使风扇5a旋转来形成空气流W。该空气流W从外部经由入口开口4a流入风洞4内,主要通过风洞4内后从出口开口4b排出到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1中,入口开口(吸入口)4a被网眼状的框体81覆盖,该框体81的开口部的形状为蜂窝形状。另外,如图3所示,在框体81上,与框体81一体地形成有开口率为55~90%左右且网眼宽度为300~650μm左右的网格82。该网格82例如能够使用金属、聚酯树脂等阻燃性树脂,通过像这样将网眼宽度细小的网格82一体成形,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细小的尘埃、头发等进入空气流路内。
另外,在主体部1b中,在壳体3的外筒3a的内部设置有大致圆筒状的内筒6,空气流W主要在内筒6的内侧流动。在该内筒6的内侧,在最上游侧配置有风扇5a,在风扇5a的下游侧配置有用于驱动风扇5a的马达5b,进一步地,在马达5b的下游侧配置有作为加热部的加热器8。
而且,在使加热器8工作时,从出口开口4b吹出热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加热器8是将带状且波形板状的电阻体以沿着内筒6的内周进行卷绕的方式配置而成的结构,但不限定为所述结构。
内筒6具有筒状部6a、从筒状部6a朝向径向外侧延伸且沿周向分散地配置的多个支承肋6b(在图3中只示出一处)、以及经由支承肋6b而与筒状部6a连接且向与该筒状部6a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伸出的凸缘部6c。
而且,在筒状部6a与凸缘部6c之间形成有间隙g1,空气流W的一部分经由该间隙g1进行分支后流入空洞9内(形成分支流)。此外,作为用于分支流向空洞9内流入的导入口的间隙g1设置于风扇5的下游且加热器8的上游侧的位置。因而,分支流为被加热器8加热之前的比较冷的空气流。
另外,流入空洞9内的分支流的一部分进一步进行分支,通过内筒6与壳体3之间后从出口开口4b的外周部分吹出。该分支流的一部分成为不通过后述的金属微粒吹出口(带电粒子发射口)20a、20b、雾沫吹出口(带电粒子发射口)20c而通过内筒6与壳体3之间后从出口开口4b的外周部分吹出的比较冷的空气流。
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壳体3中的空洞9的出口开口4b侧的位置形成有大致圆弧状的贯通孔(开口)3b,该贯通孔3b被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罩体20封闭。该罩体20通过相对于壳体3从下游侧向上游侧移动而安装于壳体3。
并且,在罩体20的下游侧,与该罩体20一体地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外侧喷嘴20f,在将罩体20安装于壳体3后,由该外侧喷嘴20f界定出口开口4b的外周。
另外,在内筒6的下游端安装有比外侧喷嘴20f小径的呈大致圆筒状的内侧喷嘴21,该内侧喷嘴21的下游侧开口成为出口开口4b的一部分。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内筒6的下游端安装内侧喷嘴21,并且在壳体3安装罩体20,由此通过外侧喷嘴20f和内侧喷嘴21形成双层筒构造的喷嘴。
因而,通过驱动送风部5而形成的空气流W的大半部分为被导入内筒6内且从内侧喷嘴21的开口(出口开口4b的中心)吹出的主空气流W1,一部分的空气流W成为分支流W2、分支流W3。此外,分支流W2为流入空洞9内并且不通过金属微粒吹出口20a、20b、雾沫吹出口20c而从外侧喷嘴20f与内侧喷嘴21之间(出口开口4b的外周侧)吹出的空气流。另外,分支流W3为流入空洞9内并且从金属微粒吹出口20a、20b、雾沫吹出口20c吹出的空气流。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主空气流W1从形成于内侧喷嘴21的两个窗部(第一窗部231和第二窗部232)吹出(参照图5A、图5B以及图7)。
具体地说,内侧喷嘴21具备大致圆筒状的主体部210和将主体部210的内部空间分割为两个空间的格棂部220。该格棂部220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主体部21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如此一来,分别在内侧喷嘴21的左右形成窗部231、232。
此外,在主体部210的外周形成有多个安装片部211,通过使该安装片部211与内筒6卡合来将内侧喷嘴21安装于内筒6。
另外,如图7所示,格棂部220形成为其水平截面的形状呈大致U字状。即,使格棂部220的形成于下游侧的左右一对的壁部221、221沿前后方向(送风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如果使用这样的结构的内侧喷嘴21来使空气流从两个窗部231、232喷出,则能够向头发更均匀地吹送风(热风、冷风)。而且,如果向头发更均匀地吹送风,则能够使头发适度地松散(散开),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头发的干燥性能。
但是,当使用图5A、图5B所示的内侧喷嘴21来使空气从出口开口4b喷出时,在格棂部220的下游侧附近产生负压。因此,即便使从内侧喷嘴21吹出的主空气流W1分支为两个空气流(两束空气),两个空气流也会在比较早的阶段合流(参照图7)。因而,在使用图5A、图5B所示的内侧喷嘴21的情况下,向头发吹送大体为一束的空气流的可能性高,有时无法提高头发的干燥性能。
因此,优选使用图6A、图6B以及图8所示的内侧喷嘴21A来代替内侧喷嘴21。
该内侧喷嘴21A也具备大致圆筒状的主体部210A和将主体部210A的内部空间分割为两个空间的格棂部220A,格棂部220A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于主体部210A的左右方向中央部。这样,分别在内侧喷嘴21A的左右形成窗部231A、232A。
另外,在主体部210A的外周形成有多个安装片部211A,通过使该安装片部211A与内筒6卡合来将内侧喷嘴21A安装于内筒6。
在此,如图8所示,在内侧喷嘴21A中,格棂部220A形成为其水平截面形状呈大致V字状。即,格棂部220A的形成于下游侧的左右一对壁部221A、221A设置为随着去向下游侧而彼此远离。通过这样,使从内侧喷嘴21吹出的主空气流W1更可靠地分支为两个空气流(两束空气)。
并且,在内侧喷嘴21A中,分别在主体部210A的上下两端部形成有朝向中心凹陷的槽部212A、212A,该槽部212A、212A形成为下游侧的槽深度比上游侧的槽深度深。
而且,当在主体部210A设置这样的槽部212A、212A时,在使空气从出口开口4b喷出时,从外侧喷嘴20f与内侧喷嘴21之间(出口开口4b的外周侧)吹出的分支流W2流过格棂部220A的下游侧的中心部分。因此,能够缓解在格棂部220A的下游侧附近产生的负压。
这样,如果使用内侧喷嘴21A来代替内侧喷嘴21,则能够抑制在格棂部220A的下游侧附近产生负压,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维持分支为两个空气流(两束空气)的状态。其结果是,能够向头发吹送两个空气流(两束空气),从而能够使头发适度地松散(散开),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头发的干燥性能。
另外,在主体部1b内,在形成于壳体3与内筒6之间的空洞9中容纳有两个(多个)金属微粒生成部(离子生成部:带电粒子生成部)30、40、雾沫生成部(离子生成部:带电粒子生成部)50、对雾沫生成部50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电路12等。并且,在空洞9的与容纳有电压施加电路12的部位不同的部位,收纳有对金属微粒生成部30、40施加电压的电压施加电路13。
电压施加电路12和电压施加电路13优选配置在把持部1a内、或主体部1b内的把持部1a的延长线上的区域。这是为了减小在使用者握持把持部1a时由电压施加电路12和电压施加电路13的质量引起的转动力矩来减小作用于使用者的手的负荷。
另外,优选将该电压施加电路12和电压施加电路13配置在隔着内筒6的彼此为相反侧的位置。这样一来,能够抑制由于电压施加电路12与电压施加电路13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引起的电压的下降、不稳定化等问题。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主体部1b的侧面部分(空洞9的与容纳有电压施加电路12的部位不同的部位)设置有进行热风与冷风的切换(选择)、动作模式的选择等的开关部(送风模式选择部)19。
另外,在把持部1a的末端部1d设置有进行电源的接通与断开的切换等的另一个开关部(送风模式选择部)16。这些电子部件之间通过引线17进行连接,该引线17是利用绝缘性树脂等包覆由金属导体等构成的芯线而形成的。
此外,优选的是,与金属微粒生成部30相连的引线17、与金属微粒生成部40相连的引线17以及与雾沫生成部50相连的引线17配置为彼此不交叉且尽量远离。这是为了抑制由于流过各个引线17的电流相互干扰而无法在金属微粒生成部30、40或雾沫生成部50得到期望的电压、或电压变得不稳定。
在本实施方式1中,开关部16构成为,通过操作在壳体3的表面露出的操作器16a能够切换内部触点的开闭状态。此时,通过使操作器16a沿上下方向滑动,能够多级地切换内部触点的开闭状态。
例如能够切换为电源断开、弱风、中等风、强风这四个模式。在该情况下,能够将使操作器16a位于最下部的状态设为电源断开。
而且,在使操作器16a从最下部向上滑动一级时,成为电源接通状态,能够送出弱风。在使操作器16a进一步向上滑动一级时,能够送出中等风,在使操作器16a滑动到最上部时,能够送出强风。
另一方面,进行热风与冷风的切换、动作模式的选择等的开关部19构成为,通过操作(按压)形成于壳体3的表面(侧面)的操作器19a能够切换内部触点的开闭状态。而且,在操作器19的上方形成有显示当前选择的模式的显示部14。
这些开关部19、显示部14等与控制部10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1中,通过对操作器19进行操作,能够在“HOT(热风)”、“冷热”、“COLD(冷风)”、“SCALP(头皮)”这四个风温模式之间进行切换。此时,在显示部14中显示能够识别所选择的模式的文字等。
下面,对各模式和显示部14的显示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所谓“HOT”是输出热风的模式,是在通常使用时向头发吹送的风的温度约为70℃至80℃的模式。在选择了输出热风的该模式时,能够在显示部14中显示“HOT”的文字。
另外,所谓“冷热”是例如以(热风5秒、冷风7秒)、(热风2秒、冷风6秒)这样的方式交替输出热风和冷风的模式。在选择了该“冷热”模式时,在显示部14中显示箭头,并且根据热风和冷风的输出交替地显示“HOT”和“COLD”。
另外,所谓“COLD”是输出冷风的模式,是在通常使用时向头发吹送的风的温度约为30℃的模式。在选择了输出冷风的该模式时,能够在显示部14中显示“COLD”的文字。
另外,所谓“SCALP”是输出低温风的模式,是在通常使用时向头发吹送的风的温度约为50℃的模式。该“SCALP”模式设定为主要在进行头皮的护理时选择的模式。而且,在选择了“SCALP”模式时,能够在显示部14中显示“SCALP”的文字。
而且,当使操作器16a向上方滑动而成为电源接通状态时,使控制部10通电,通过与当前的送风模式相应的驱动信号来驱动加热器8,并且控制显示部14的显示以使显示部14显示当前的送风模式。此外,在使操作器16a向上方滑动而只是成为电源接通的状态下,选择“HOT”模式,送出热风。
而且,每当对操作器19a进行操作,就向控制器10发送按下信号,四个风温状态按照“冷热”模式、“COLD”模式、“SCALP”模式、“HOT”模式的顺序进行切换。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显示部14中形成有“SKIN(皮肤)”的文字,在弱风模式下选择了“COLD”的情况下,与“COLD”一同显示“SKIN”。
即,在弱风模式下选择了“COLD”的情况下,也能够设为“SKIN”模式来使用。此外,“SKIN”模式是在通过向皮肤吹送包含雾沫等的冷风来使肌肤的水分保湿处于适度的状态等进行肌肤的护理时选择的模式。
此外,上述说明只是一例,作为各模式的显示方法,能够使用各种方法。另外,关于热风与冷风的切换模式,也能够设定各种模式。
另外,如上所述,在罩体20分别独立地形成有金属微粒吹出口(离子发射口)20a、20b和雾沫吹出口(离子发射口)20c。
此外,在雾沫生成部(离子生成部:带电粒子生成部)50和金属微粒生成部(离子生成部:带电粒子生成部)30、40的前方形成用于流通离子的离子流路4c,因此在离子流路4c的下游侧设置金属微粒吹出口(离子发射口)20a、20b和雾沫吹出口(离子发射口)20c。
另外,为了抑制由金属微粒或雾沫引起的带电,优选罩体20的导电性比壳体3的导电性低。这是因为:当罩体20带电时,由于该电荷而难以从金属微粒生成部30、40、雾沫生成部50发射出携带电荷的金属微粒和负离子、雾沫。
为了抑制罩体20的带电,优选使用不易引起带电的材料、例如PC(聚碳酸酯)树脂来形成罩体20,使得罩体20的材质为不易引起带电的材质。此外,在该部分中,罩体20构成吹风机1的轮廓。
另外,也能够通过使罩体20与雾沫生成部(离子生成部:带电粒子生成部)50的电极抵接来进行罩体20的除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金属微粒吹出口20a、20b的孔径比雾沫吹出口20c的孔径小。即,能够更容易地经由雾沫吹出口20c进行雾沫生成部50的维护、状态确认等,并且抑制了手指、工具等经由金属微粒吹出口20a、20b误进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雾沫吹出口20c的周边部20d形成有金属微粒吹出口(离子发射口)20a、20b。
具体地说,金属微粒吹出口20a与金属微粒吹出口20b以雾沫吹出口20c为中心并排设置。
即,金属微粒吹出口20a、20b和雾沫吹出口20c以按照金属微粒吹出口20a、雾沫吹出口20c、金属微粒吹出口20b的顺序沿吹风机1的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形成于罩体20。
通过这样配置,能够利用从形成于雾沫吹出口20c的周边部20d的金属微粒吹出口(离子发射口)20a、20b吹出的负离子来抑制带负电的雾沫向外侧扩散(离散)。
其结果是,雾沫的直行性提高而雾沫容易到达头发,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护发效果。
并且,在雾沫吹出口20c的下游侧且下方设置有沿雾沫的吹出方向延伸的壁部20e。通过设置该壁部20e,能够抑制从雾沫吹出口20c吹出的雾沫向下方扩散(离散)。
另外,金属微粒生成部30、40和雾沫生成部50以按照金属微粒生成部30、雾沫生成部50、金属微粒生成部40的顺序沿吹风机1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在空洞9内。
而且,在雾沫生成部50与同该雾沫生成部50相邻的金属微粒生成部(负离子生成部)30、40之间设置有遮蔽板(隔离部)6d。
而且,如图4所示,将遮蔽板6d以沿吹风机1的上下方向和雾沫的吹出方向(图4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抑制金属微粒、雾沫在从金属微粒吹出口20a、20b和雾沫吹出口20c吹出之前混合。
作为金属微粒生成部30、40,能够使用分别具备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形成的放电电极(第一电极)和放电对置电极(第二电极)的金属微粒生成装置等以往公知的金属微粒生成部。
另外,作为雾沫生成部50,也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雾沫生成部。例如,能够使用如下的静电雾化装置:通过使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被帕尔贴元件冷却后的冷却板的表面,来产生凝结水,通过放电作用使该凝结水微粒化,由此能够生成纳米尺寸非常细小的雾沫(包含负离子的带负电的雾沫)。
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该雾沫生成部(离子生成部)50设为用于发射雾沫(包含带电粒子的带电微粒水)的带电粒子生成部。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设置有能够变更头发的带电状态的带电部(带电赋予面板)1f。该带电部1f设置于把持部1a的附近。具体地说,带电部1f由在把持部1a的外表面露出的导电性树脂(导电构件)形成。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控制部10控制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时间、或控制马达5b的转速、或控制由带电粒子生成部30、40、50生成的带电粒子的生成量,由此能够向头发吹送各种状态的风。
如图9所示,该控制部10具备用于控制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的接通/断开的通电控制部10a、以及对利用送风部5从出口开口(喷出口)4b喷出的风的风量进行控制的风量控制部10b。另外,控制部10具备对由带电粒子生成部30、40、50生成的带电粒子的生成量进行控制的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10c(参照图9)。
另外,向控制部10输入来自开关部(送风模式选择部)16、开关部(送风模式选择部)19的信号。
即,在对开关部(送风模式选择部)16、开关部(送风模式选择部)19进行操作而选择了期望的送风模式(例如喷出强风的热风的模式等)时,向控制部10输入来自开关部16、开关部19的信号。
然后,当向控制部10输入来自该开关部16、开关部19的信号时,通电控制部10a、风量控制部10b以及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10c工作来控制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马达5b的转速以及带电粒子的生成量,使得成为期望的送风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1中,通电控制部10a控制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的接通/断开,在使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断开的情况下,喷出冷风。另外,在使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接通时,进行电力较低的通电、电力较高的通电这两种通电(参照图13)。而且,在进行电力较低的通电的情况下,喷出温度较低的热风,在进行电力较高的通电的情况下,喷出温度较高的热风。此外,在以较低的电力进行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以每秒600W的电力进行通电,在以较高的电力进行通电的情况下,能够以每秒1200W的电力进行通电。
另外,如图13所示,风量控制部10b控制马达5b的转速,通过停止马达5b的旋转(停止马达5b的驱动),来停止利用送风部5进行的送风。另外,通过以较低的转速驱动马达5b,来利用送风部5进行较少的量的送风。并且,通过以较高的转速驱动马达5b,来利用送风部5进行较多的量的送风。
此外,在进行较少的量的送风时,优选使风量为1m3/分钟以下(例如0.7m3/分钟)。这样一来,能够提高吹送风时的发梢的保持性(参照图10)。另一方面,在进行较多的量的送风时,优选使风量比1m3/分钟大(例如1.3m3/分钟)。这样一来,在进行发梢以外的部位的头发整理、干燥时,能够更高效地进行。例如能够根据出口开口(喷出口)4b的面积和从出口开口(喷出口)4b喷出的风的流速(平均速度)等求出该风量。
另外,在图13中示出对送风部5的送风量以两级进行切换的情况,但在如本实施方式1所示的那样以强风、中等风、弱风这三级切换风量的情况下,以与各模式的相应转速控制马达5b的转速即可。
另外,能够通过以三级进行切换的开关部16来进行1m3/分钟以下的风量的选择、比1m3/分钟大的风量的选择。例如,能够在弱风模式时设为1m3/分钟以下的风量,在中等风模式和强风模式时设为比1m3/分钟大的风量。此外,也能够在强风、中等风、弱风中的任一模式下均设为比1m3/分钟大的风量,在操作另外设置的开关部时,设为1m3/分钟以下的风量。
另外,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10c控制向电压施加电路12、13施加的电压,通过使所施加的电压较低来使带电粒子的生成量变少。另外,通过使所施加的电压较高来使带电粒子的生成量变多。例如能够在-1kV~-3kV的范围恰当地设定向该电压施加电路12、13施加的电压。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吹风机1中,能够根据头发的干燥、造型等用途、进行干燥、造型等的头发的部位(发梢、发根部等)来选择各种模式。而且,在选择了各模式时,进行图12所示的控制。
具体地说,在喷出比1m3/分钟大的风量的模式下选择了热风模式的情况下,风量控制部10b进行控制以使马达5b的转速变高。另外,通电控制部10a进行控制,以使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为高。而且,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10c进行控制,以使带电粒子的生成量变多。
另外,在喷出比1m3/分钟大的风量的模式下选择了冷风模式的情况下,风量控制部10b进行控制以使马达5b的转速变高。另外,通电控制部10a进行控制,以使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断开。而且,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10c进行控制,以使带电粒子的生成量变多。
另外,在喷出比1m3/分钟大的风量的模式下选择了冷热模式的情况下,风量控制部10b进行控制以使马达5b的转速变高。另外,通电控制部10a进行控制,以使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以规定的周期在高与断开之间交替地重复。而且,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10c进行控制,以使带电粒子的生成量变多。此外,在该模式下,将对加热器(加热部)8通电的周期设为比较长的12秒,将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为高的时间t1设为5秒,将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断开的时间t2设为7秒(参照图13)。
另一方面,在喷出1m3/分钟以下的风量的模式下选择了热风模式的情况下,风量控制部10b进行控制以使马达5b的转速变低。另外,通电控制部10a进行控制,以使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为低。而且,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10c进行控制,以使带电粒子的生成量变多。
另外,在喷出1m3/分钟以下的风量的模式下选择了冷风模式的情况下,风量控制部10b进行控制以使马达5b的转速变低。另外,通电控制部10a进行控制,以使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断开。而且,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10c进行控制,以使带电粒子的生成量变多。
另外,在喷出1m3/分钟以下的风量的模式下选择了冷热模式的情况下,风量控制部10b进行控制以使马达5b的转速变低。另外,通电控制部10a进行控制,以使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以规定的周期在高与断开之间交替地重复。而且,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10c进行控制,以使带电粒子的生成量在多的状态与少的状态之间交替地重复。此外,在该模式下,将对加热器(加热部)8进行通电的周期设为比较短的8秒,将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为高的时间t3设为2秒(3秒以下),将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断开的时间t4设为6秒(参照图13)。另外,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10c使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接通时的全部期间,使带电粒子的生成量变多,在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断开时的全部期间,使带电粒子的生成量变少。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以比较短的周期重复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的情况下,将该周期内的对加热器(加热部)8进行通电的通电时间设为3秒以下,并且将向加热器(加热部)8输入的电力与通电时间的乘积设为1000W·s以上。
因而,本实施方式1的通电控制部10a具有如下的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在利用开关部(送风模式选择部)19选择了冷热模式的状态下,进行控制以使规定的周期内的对加热器(加热部)8进行通电的通电时间为3秒以下,并且使向加热器(加热部)8输入的电力与通电时间的乘积为1000W·s以上。
此外,如果使对加热器(加热部)8进行通电的通电时间为3秒以下,则能够抑制在用手保持着发梢的状态下吹送热风时由于热度而无法用手保持发梢。
另外,如果使向加热器(加热部)8输入的电力与通电时间的乘积为1000W·s以上,则能够使热风温度为60℃以上(拉直头发等造型所需的头发温度),从而能够对头发赋予造型效果。
因而,如果在使用本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吹风机1喷出1m3/分钟以下的风量的模式下选择冷热模式,则能够更容易地进行发梢的造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风量控制部10b具有如下的第一送风控制模式:进行控制,以使从出口开口(喷出口)4b喷出的风的风量为1m3/分钟以下。而且,在第一送风控制模式工作时,使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工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10c具有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和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在所述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与在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不同的量的带电粒子。而且,在使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工作的状态下,使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和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工作。并且,在对加热器(加热部)8进行通电的时间中的至少一部分时间,使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工作。
此时,使在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比在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多。即,在头发的电阻值变大的、吹送冷风的状态时(头发干燥时、头发温度低时),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变少。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根据头发表面的导电性的变化来控制所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由此能够更稳定地进行静电的去除。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吹风机(加热送风装置)1具备:壳体3,其设置有从入口开口(吸入口)4a到出口开口(喷出口)4b的风洞(送风流路)4,且构成轮廓;送风部5,其设置在壳体3内,使从入口开口(吸入口)4a吸入的空气从出口开口(喷出口)4b喷出;以及加热器(加热部)8,其设置在壳体3内,对由送风部5送出的风进行加热。
另外,吹风机(加热送风装置)1具备:开关部(送风模式选择部)19,其用于选择使出口开口(喷出口)4b以规定的周期交替地喷出热风和冷风的冷热模式;以及通电控制部10a,其控制对加热器(加热部)8的通电的接通/断开。
而且,通电控制部10a具有如下的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在利用开关部(送风模式选择部)19选择了冷热模式的状态下,进行控制以使规定的周期内的对加热器(加热部)8进行通电的通电时间为3秒以下,并且使向加热器(加热部)8输入的电力与通电时间的乘积为1000W·s以上。
这样一来,能够以比较短的时间得到拉直头发等造型所需的头发温度(能够使头发纤维间的氢键断裂的头发温度),也能够容易地进行发梢的整理,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头发的造型效果。
另外,也可以是,吹风机(加热送风装置)1具备风量控制部10b,所述风量控制部10b对利用送风部5从出口开口(喷出口)4b喷出的风的风量进行控制。而且,也可以是,该风量控制部10b具有如下的第一送风控制模式:进行控制,以使从出口开口(喷出口)4b喷出的风的风量为1m3/分钟以下。
并且,也可以是,在第一送风控制模式工作时,使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工作。
这样一来,能够抑制发梢被风吹散(过度散开),因此能够将热更稳定地传递到发梢,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头发的造型效果。
另外,也可以是,吹风机(加热送风装置)1还具备:带电粒子生成部30、40、50,其设置在壳体3内,且生成带电粒子;以及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10c,其对由带电粒子生成部30、40、50生成的带电粒子的生成量进行控制。
而且,也可以是,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10c具有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和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在所述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与在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不同的量的带电粒子。
并且,也可以是,在使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工作的状态下,使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和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工作,在对加热器(加热部)8进行通电的时间中的至少一部分时间,使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工作。
这样一来,能够使带电粒子的产生量根据头发的状态发生变化,从而能够使带电粒子对于头发的附着状态稳定。另外,能够更可靠地进行静电的去除。
此时,能够使在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比在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多。
这样一来,能够使带电粒子的产生量根据头发的温度发生变化,从而即使在头发表面的导电性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带电粒子对于头发的附着状态更稳定。另外,能够更可靠地进行静电的去除。
以上,对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不限定为上述实施方式1,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图14所示,也能够在作为加热送风装置的带刷子的吹风机1B中应用本公开。
带刷子的吹风机1B形成为棒状,使用者握持把持部1a来将设置于前端部1g的刷子部23与头发接触来进行头发整理(梳理头发)。在刷子部23突出设置有多个鬃毛23a。
构成外壁(构成轮廓)的壳体3B是将多个分割体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在其内部形成风洞(送风流路)9B,在该风洞9B内容纳有各种电子部件。
另外,在把持部1a的接近刷子部23的部分安装有构成鼓出的形状的外壁(构成轮廓)的罩体20B,在由该罩体20B和壳体3B形成的风洞9B内容纳有金属微粒生成部30、40和雾沫生成部50。
在罩体20B形成有朝向鬃毛23a敞开的排出口20a、20b,由金属微粒生成部30、40生成的金属微粒和由雾沫生成部50生成的雾沫从该排出口20a、20b向外部发射,作用于头发、皮肤。此外,从电路部24对金属微粒生成部30、40和雾沫生成部50施加电压。
另外,在风洞9B设置用于产生空气流W的风扇5B和使该风扇5B旋转的马达7B,能够借着分支流Wp排出由金属微粒生成部30、40生成的金属微粒和由雾沫生成部50生成的雾沫。
马达7B和风扇5B容纳于形成在外壳3B内的风洞9B内。马达7B被电路部24中包括的驱动电路驱动而旋转。
在外壳3B的基端侧(图14中的下侧)形成有成为空气的吸入口的开口部1h,当风扇5B旋转时,空气从外部经由开口部1h流入风洞9B内,形成通过该风洞9B内后朝向刷子部23排出的空气流W。空气流W从形成于刷子部23的鬃毛23a的根部的吹出孔(喷出口)23b吹出。
并且,为了抑制由于使用者的带电而对金属微粒的发射造成阻碍,使带电部(带电赋予面板)1f在把持部1a的表面露出。
另外,设置遮蔽壁22B来抑制由雾沫生成部50生成的雾沫到达金属微粒生成部30、40。
在这样的带刷子的吹风机(加热送风装置)1B中应用本公开,也能够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作为离子生成部,例示了生成金属微粒和负离子的金属微粒生成部,但也可以使用不生成金属微粒而仅生成负离子的离子生成部。
另外,也能够在生成正离子的离子生成装置中应用本公开。这样,当生成正离子时,对于使用于戴着假发等人造头发的头发的情况是有效的。假发等人造头发容易负带电,因此通过提供正离子能够抑制静电的产生。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形成两个金属微粒吹出口(离子发射口)的结构,但也能够形成三个以上的金属微粒吹出口(离子发射口)。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例示了通过分支流吹出金属微粒和雾沫的结构,但即使在没有分支流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对应的吹出口吹出金属微粒和雾沫。
另外,也能够释放出护发剂,该护发剂对头发赋予护发效果,并且在头发呈比较干燥的状态时通过减少产生量来提高护发效果。作为这样的护发剂,例如能够列举含有油成分的护理剂。通过使少量的含有油成分的护理剂附着于头发表面,来提高护发效果。
另外,也可以具备探测环境温度(外部温度:使用者所在的场所的室温、气温等)的环境温度探测部,根据由环境温度探测部探测出的环境温度来改变对加热部的通电量、通电时间。
另外,也可以根据使用者的发质(粗度、长度等)来改变带电微粒子的供给量、供给时间。
另外,也能够适当地变更罩体、壳体、其它细节部位的规格(形状、大小、布局等)。
本公开所涉及的加热送风装置能够以比较短的时间得到造型所需的头发温度,因此除了应用于人用吹风机的用途以外,也能够应用于例如宠物用吹风机等用途。

Claims (4)

1.一种加热送风装置,具备:
壳体,其设置有从吸入口到喷出口的送风流路,且构成轮廓;
送风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使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从所述喷出口喷出;
加热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对由所述送风部送出的风进行加热;
送风模式选择部,其用于选择使所述喷出口以规定的周期交替地喷出热风和冷风的冷热模式;以及
通电控制部,其控制对所述加热部的通电的接通/断开,
其中,所述通电控制部具有如下的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在利用所述送风模式选择部选择了所述冷热模式的状态下,进行控制以使所述规定的周期内的对所述加热部进行通电的通电时间为3秒以下,并且使向所述加热部输入的电力与所述通电时间的乘积为1000W·s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风量控制部,所述风量控制部对利用所述送风部从所述喷出口喷出的风的风量进行控制,
所述风量控制部具有如下的第一送风控制模式:进行控制,以使从所述喷出口喷出的风的风量为1m3/分钟以下,
在所述第一送风控制模式工作时,所述加热送风装置使所述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工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带电粒子生成部,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生成带电粒子;以及
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其对由所述带电粒子生成部生成的带电粒子的生成量进行控制,
其中,所述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部具有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和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在所述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与在所述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不同的量的带电粒子,
在使所述第一通电控制模式工作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和所述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工作,
在对所述加热部进行通电的时间中的至少一部分时间,所述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工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比在所述第一带电粒子生成量控制模式下生成的带电粒子的量多。
CN201810155397.XA 2017-03-01 2018-02-23 加热送风装置 Active CN1085233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8400A JP6820534B2 (ja) 2017-03-01 2017-03-01 加熱送風装置
JP2017-038400 2017-03-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23371A true CN108523371A (zh) 2018-09-14
CN108523371B CN108523371B (zh) 2022-07-26

Family

ID=61226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55397.XA Active CN108523371B (zh) 2017-03-01 2018-02-23 加热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49803A1 (zh)
EP (1) EP3369337B1 (zh)
JP (1) JP6820534B2 (zh)
CN (1) CN108523371B (zh)
TW (1) TWI75032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827696B1 (en) * 2018-09-19 2022-06-29 LG Electronics Inc. Dryer
JP2020062401A (ja) * 2018-10-12 2020-04-23 ヤーマン株式会社 ドライヤー及びドライヤー用アタッチメント
JP7199025B2 (ja) * 2019-04-09 2023-01-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熱送風システム
KR102290795B1 (ko) * 2019-07-25 2021-08-17 문재화 헤어 드라이어
JP2022115324A (ja) 2021-01-28 2022-08-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熱送風装置

Citation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17648A (ja) * 1985-03-23 1986-09-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風温制御装置
JPH01190305A (ja) * 1988-01-26 1989-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ヘアードライヤ
JPH05184420A (ja) * 1991-08-27 1993-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ヘアドライヤー
CN2448173Y (zh) * 2000-11-20 2001-09-19 邵康华 臭氧电吹风
DE10232253A1 (de) * 2002-07-17 2004-02-05 Gennadiy Zakidyshev Haartrockner mit einer aufgeteilten Luftkamera
JP2004208935A (ja) * 2002-12-27 2004-07-2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EP1797787A2 (en) * 2005-12-13 2007-06-20 Elchim S.P.A. Hairdryer including a safety device
CN101172270A (zh) * 2004-09-27 2008-05-07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静电雾化装置
EP1985197A1 (en) * 2007-04-24 2008-10-2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Hair dryer with nozzle divided in two individual ducts
CN101444359A (zh) * 2007-11-29 2009-06-03 株式会社泉精器制作所 吹风机
CN102123626A (zh) * 2008-11-28 2011-07-1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吹风机
WO2011100711A2 (en) * 2010-02-12 2011-08-18 Farouk Systems, Inc. Hair dryer
JP2012196365A (ja) * 2011-03-23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ヘアドライヤー
CN202769868U (zh) * 2011-08-30 2013-03-06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送出装置及空气调节装置、美容美发设备
CN102960933A (zh) * 2011-08-29 2013-03-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送风装置
CN102987706A (zh) * 2011-09-08 2013-03-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送风装置
CN103156375A (zh) * 2011-12-14 2013-06-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CN103844545A (zh) * 2012-11-30 2014-06-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送风装置
US20140298670A1 (en) * 2011-11-10 2014-10-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Hair care apparatus
JP2015019854A (ja) * 2013-07-19 2015-02-02 株式会社テスコム ヘアドライヤ
CN104970533A (zh) * 2014-04-11 2015-10-1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加热送风装置
TW201607459A (zh) * 2014-08-25 2016-03-01 達仕康股份有限公司 吹風機
KR20160096888A (ko) * 2015-02-06 2016-08-17 탁월한아이디어발전소 협동조합 헤어드라이기
CN105962607A (zh) * 2015-03-13 2016-09-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头发护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62230A (ja) 1974-11-12 1976-05-29 Nissan Motor Haikigasujokasochi
JP2012239535A (ja) * 2011-05-17 2012-12-10 Sharp Corp ヘアドライヤ

Patent Citation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17648A (ja) * 1985-03-23 1986-09-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風温制御装置
JPH01190305A (ja) * 1988-01-26 1989-07-3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ヘアードライヤ
JPH05184420A (ja) * 1991-08-27 1993-07-2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ヘアドライヤー
CN2448173Y (zh) * 2000-11-20 2001-09-19 邵康华 臭氧电吹风
DE10232253A1 (de) * 2002-07-17 2004-02-05 Gennadiy Zakidyshev Haartrockner mit einer aufgeteilten Luftkamera
JP2004208935A (ja) * 2002-12-27 2004-07-2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ヘアードライヤー
CN101172270A (zh) * 2004-09-27 2008-05-07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静电雾化装置
EP1797787A2 (en) * 2005-12-13 2007-06-20 Elchim S.P.A. Hairdryer including a safety device
EP1985197A1 (en) * 2007-04-24 2008-10-29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Hair dryer with nozzle divided in two individual ducts
CN101292807A (zh) * 2007-04-24 2008-10-2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吹风机
CN101444359A (zh) * 2007-11-29 2009-06-03 株式会社泉精器制作所 吹风机
CN102123626A (zh) * 2008-11-28 2011-07-13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吹风机
WO2011100711A2 (en) * 2010-02-12 2011-08-18 Farouk Systems, Inc. Hair dryer
JP2012196365A (ja) * 2011-03-23 2012-10-18 Panasonic Corp ヘアドライヤー
CN102960933A (zh) * 2011-08-29 2013-03-13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送风装置
CN202769868U (zh) * 2011-08-30 2013-03-06 夏普株式会社 离子送出装置及空气调节装置、美容美发设备
CN102987706A (zh) * 2011-09-08 2013-03-27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送风装置
US20140298670A1 (en) * 2011-11-10 2014-10-0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Hair care apparatus
CN103156375A (zh) * 2011-12-14 2013-06-1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送风装置
CN103844545A (zh) * 2012-11-30 2014-06-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加热送风装置
JP2015019854A (ja) * 2013-07-19 2015-02-02 株式会社テスコム ヘアドライヤ
CN104970533A (zh) * 2014-04-11 2015-10-14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加热送风装置
TW201607459A (zh) * 2014-08-25 2016-03-01 達仕康股份有限公司 吹風機
KR20160096888A (ko) * 2015-02-06 2016-08-17 탁월한아이디어발전소 협동조합 헤어드라이기
CN105962607A (zh) * 2015-03-13 2016-09-2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头发护理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子璇: "《发型变换108个秘诀》", 31 July 2014,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49803A1 (en) 2018-09-06
JP2018143283A (ja) 2018-09-20
CN108523371B (zh) 2022-07-26
TW201834584A (zh) 2018-10-01
JP6820534B2 (ja) 2021-01-27
EP3369337B1 (en) 2019-09-04
TWI750327B (zh) 2021-12-21
EP3369337A1 (en) 2018-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23371A (zh) 加热送风装置
JP6508624B2 (ja) 加熱送風装置
CN100488401C (zh) 具有负离子发生器的头发干燥器
CN1282435C (zh) 具有负离子发生器的头发干燥器
KR200355312Y1 (ko) 음이온 발생기를 가지는 헤어 드라이어
CN103844545B (zh) 加热送风装置
CN103517652B (zh) 加湿毛发并减轻毛发损伤的方法以及加湿毛发并减轻毛发损伤的装置
WO2010013615A1 (ja) 髪ケア装置
JP7407433B2 (ja) 加熱送風システム
JP5374253B2 (ja) イオン発生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美容装置
CN102123628B (zh) 头发护理装置
CN102032618B (zh) 含有静电雾化器的送风装置
CN208129715U (zh) 一种纳米离子吹风机
JP5923146B2 (ja) ヘアケア装置
CN105125395B (zh) 雾气产生装置
JP5820971B2 (ja) 髪ケア装置
EP2338376B1 (en) Hair care device comprising metallic microparticle generation units
CN210696424U (zh) 热风梳
JP7450208B2 (ja) 髪ケア装置
JP2021108821A (ja) 髪ケア装置
JP7199025B2 (ja) 加熱送風システム
CN115038358A (zh) 加热送风转置
CN107736718A (zh) 负离子梳
CN110123010A (zh) 一种纳米离子吹风机
CN211559107U (zh) 一种吹风化妆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