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11919B - 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11919B
CN108511919B CN201810119942.XA CN201810119942A CN108511919B CN 108511919 B CN108511919 B CN 108511919B CN 201810119942 A CN201810119942 A CN 201810119942A CN 108511919 B CN108511919 B CN 1085119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lectric plate
electromagnetic
vortex
super
electromagnetic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1994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11919A (zh
Inventor
衣建甲
孟颖繁
张海林
梁晓涓
曹雪琦
冯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011994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1191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119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119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119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119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5/00Devices for reflection, refraction, diffraction or polarisation of waves radiated from an antenna, e.g. quasi-optical devices
    • H01Q15/02Refracting or diffracting devices, e.g. lens, prism

Landscapes

  • Aerial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包括电磁超表面和涡旋电磁波产生装置;电磁超表面,包括依次层叠且互不接触的五个介质板,第一介质板、第二介质板、第四介质板和第五介质板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各印制周期性排布的M×N个正方形金属贴片,M≥2,N≥2,第三介质板的上表面印制有蚀刻周期性排布的M×N个矩形缝隙的金属贴片,各介质板通过支架固定;涡旋电磁波产生装置通过支架固定在电磁超表面各介质板印制金属贴片一侧的中心轴线上;涡旋电磁波产生装置产生的涡旋电磁波,通过各电磁超表面单元金属贴片之间相互谐振产生的等效电容和电感,获得相位补偿,以实现平面相位模拟球面相位,完成对涡旋电磁波的汇聚特性。

Description

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可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
技术背景
涡旋电磁波因其独特的性质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但在通信领域的应用还在起步阶段。2011年6月24日,Bo Thide教授研究团队在意大利威尼斯的泻湖展开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实验,证明利用电磁波的轨道角动量即通过扭曲电磁波,可大幅提升无线通信的容量。在通常情况下,同一频率只能传输一路信息。而在此,他们通过对电磁波的不同轨道角动量进行编码,即使在现实环境中,也可实现同一频率(实际上是一个频带)传输多路信息,这就有可能大幅度提升现有的无线通信容量(带宽)。理论上,即使在不使用偏振或密集编码技术的情况下,这项新的无线通信技术也可在某一固定频带范围内实现无限多的信道传输,这对解决日益突出的无线通信频谱拥挤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思路。
国内外对涡旋电磁波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涡旋电磁波的产生、轨道角动量(OrbitalAngular Monment,OAM)信道模型以及轨道角动量信号接收技术上。但整个轨道角动量电磁波波束呈现中空的倒锥形,波束具有发散性,且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大,环形波束的半径越来越大,同时出现能量的扩散现象,降低了天线波束的增益效果。而汇聚以后的涡旋电磁波能力更为集中,传输距离更远。为解决此问题,现有的技术是采用大口径接收天线(或天线阵)将整个环形波束接收下来,但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大,所需要的天线尺寸也在不断增大,这种接收方式在距离较远时很难实现,可行性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在可以汇聚涡旋电磁波的基础上,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汇聚装置结构复杂和体积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包括电磁超表面1和涡旋电磁波产生装置2;
所述电磁超表面1,包括依次层叠且互不接触的第一介质板11、第二介质板12、第三介质板13、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并通过支架16固定;所述第一介质板11、第二介质板12、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各印制周期性排布的M×N个正方形金属贴片,M≥2,N≥2,所述第三介质板13的上表面印制有蚀刻周期性排布的M×N个矩形缝隙的金属贴片,形成周期性排布的M×N个电磁超表面单元;
所述涡旋电磁波产生装置2位于电磁超表面1各介质板印制金属贴片的一侧,并通过支架固定在电磁超表面1的中心轴线上;
所述第一介质板11、第二介质板12、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上印制的各金属贴片的尺寸,是在电磁超表面单元的补偿相位ψmn满足如下条件的前提下,通过仿真实验确定的,补偿相位ψmn满足的条件为:
Figure BDA0001570993140000021
其中,m为所述电磁超表面单元所在行,n为所述电磁超表面单元所在列,m=1,2,…,M,n=1,2,…,N,
Figure BDA0001570993140000022
为第m行第n列电磁超表面单元中心相对位置,
Figure BDA0001570993140000023
为涡旋电磁波入射点相对位置,λ为涡旋电磁波工作波长;
所述涡旋电磁波产生装置2产生涡旋电磁波,通过各电磁超表面单元金属贴片之间相互谐振产生的等效电容和电感,实现平面相位模拟球面相位的相位补偿,进而改变波矢量的传播方向,完成对涡旋电磁波的汇聚特性。
上述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所述电磁超表面单元,其中的四个正方形金属贴片的中心点与矩形缝隙的中心点,均位于所述电磁超表面单元的中心轴上。
上述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所述第一介质板11、第二介质板12、第三介质板13、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采用相同的结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的电磁超表面由五个相互层叠且互不接触的介质板组成,位于上下两侧的四个介质板上表面中心位置印制有周期性排布的正方形金属贴片,位于中间位置的介质板上表面印制有蚀刻周期性排布的矩形缝隙的金属贴片,涡旋电磁波通过各电磁超表面单元金属贴片之间相互谐振产生的等效电容和电感,实现平面相位模拟球面相位的相位补偿,进而改变波矢量的传播方向,完成对涡旋电磁波的汇聚特性,与现有技术相比,占用空间小,结构简单,便于实现。
(2)本发明中电磁超表面单元中的相位可进行独立调整,通过改变介质板上金属贴片的尺寸,实现不同的相位补偿,易于调控,设计自由度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介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介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有电磁超表面单元的相位分布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涡旋电磁波未经过电磁超表面时yoz平面内的幅值分布;
图6是本发明中涡旋电磁波经过电磁超表面后yoz平面内的幅值分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详述:
参照图1,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包括电磁超表面1和涡旋电磁波产生装置2,以电磁超表面1的上表面中心处为坐标原点建立笛卡尔坐标系,xOy面与电磁超表面的水平面平行且y与电磁超表面的某一边长平行,涡旋电磁波产生装置采用发射频率为10GHz的天线。
电磁超表面1,包括依次层叠且互不接触的第一介质板11、第二介质板12、第三介质板13、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并通过树脂支架固定,各介质板采用长方体结构,其厚度为0.3mm,介电常数为3.5,上表面尺寸为360mm×360mm,介质板之间的距离为2.5mm,为金属贴片之间的谐振提供了空间。
所述第一介质板11,其结构如图2所示,其上表面中心位置印制周期性排布的40×40个正方形金属贴片,各行各列正方形金属贴片的中心在一条与介质板上表面边长平行的轴上,第二介质板12、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与第一介质板中金属贴片的排布方式、个数均相同。
所述第三介质板13,其结构如图3所示,其上表面印制有蚀刻周期性排布的40×40个矩形缝隙的金属贴片,金属贴片尺寸与介质板上表面尺寸相同,为360mm×360mm,金属贴片上矩阵缝隙的尺寸为0.5mm×6.5mm,各行各列矩阵缝隙的中心也在一条与介质板上表面边长平行的轴上,缝隙的作用是使涡旋电磁波可以通过电磁超表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介质板11、第二介质板12、第三介质板13、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形成周期性排布的40×40个电磁超表面单元,各超表面单元的尺寸为9mm×9mm,其中的四个正方形金属贴片的中心点与矩形缝隙的中心点,均位于所述电磁超表面单元的中心轴上,此时,各电磁超表面单元除一介质板11、第二介质板12、第三介质板13、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上金属贴片尺寸以外,其余参数都相同,易于电磁超表面的制作。且此时各电磁超表面单元中心相对位置与第一介质板上正方形金属贴片中心相对位置一致,表示为:
Figure BDA0001570993140000041
其中,m为所述电磁超表面单元所在行,n为所述电磁超表面单元所在列,m=1,2,…,40,n=1,2,…,40,D为两个相邻电磁超表面单元中心的间距,
Figure BDA0001570993140000042
为第m行第n列电磁超表面单元中心相对位置。
涡旋电磁波产生装置2位于电磁超表面1各介质板印制金属贴片的一侧,并通过支 架固定在电磁超表面1的中心轴线上,令天线中心与坐标原点之间距离为
Figure BDA0001570993140000043
第一介质板11、第二介质板12、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上印制的各金属贴片的尺寸,是在电磁超表面单元的补偿相位ψmn满足如下条件的前提下,通过仿真实验确定的,补偿相位ψmn满足的条件为:
Figure BDA0001570993140000044
其中,m为所述电磁超表面单元所在行,n为所述电磁超表面单元所在列,m=1,2,…,M,n=1,2,…,N,
Figure BDA0001570993140000051
为第m行第n列电磁超表面单元中心相对位置,
Figure BDA0001570993140000052
为涡旋电磁波入射点相对位置,λ=30mm为涡旋电磁波工作波长,所求补偿相位ψmn位于0~2π之间,根据第m行第n列电磁超表面单元的补偿相位值ψmn绘制所有电磁超表面单元的的相位分布图,如图4所示,图4中横坐标代表各电磁超表面单元在x轴上的位置,纵坐标代表各电磁超表面单元在y轴上的位置,颜色深浅代表各电磁超表面单元补偿相位的大小,在确定补偿相位以后,通过仿真实验,逐渐改变金属贴片的尺寸,使得金属贴片在某一尺寸时,仿真所得补偿相位为上述所求值,这个尺寸即为所要求的金属贴片的尺寸。
参照图5和图6,图5是涡旋电磁波未经过电磁超表面时yoz平面内的幅值分布,图6是涡旋电磁波经过电磁超表面后yoz平面内的幅值分布,比较图5和图6可以看出,图6的涡旋波束呈现汇聚特性,从而说明所述电磁超表面,可实现涡旋电磁波的汇聚。

Claims (3)

1.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磁超表面(1)和涡旋电磁波产生装置(2);
所述电磁超表面(1),包括依次层叠且互不接触的第一介质板(11)、第二介质板(12)、第三介质板(13)、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并通过支架(16)固定;所述第一介质板(11)、第二介质板(12)、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各印制周期性排布的M×N个正方形金属贴片,M≥2,N≥2,所述第三介质板(13)的上表面印制有蚀刻周期性排布的M×N个矩形缝隙的金属贴片,形成周期性排布的M×N个电磁超表面单元;
所述涡旋电磁波产生装置(2)位于电磁超表面(1)各介质板印制金属贴片的一侧,并通过支架固定在电磁超表面(1)的中心轴线上;
所述第一介质板(11)、第二介质板(12)、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上印制的各金属贴片的尺寸,是在电磁超表面单元的补偿相位ψmn满足如下条件的前提下,通过仿真实验确定的,补偿相位ψmn满足的条件为:
Figure FDA0002231481740000011
其中,m为所述电磁超表面单元所在行,n为所述电磁超表面单元所在列,m=1,2,…,M,n=1,2,…,N,
Figure FDA0002231481740000012
为第m行第n列电磁超表面单元中心相对位置,
Figure FDA0002231481740000013
为涡旋电磁波入射点相对位置,λ为涡旋电磁波工作波长;
所述涡旋电磁波产生装置(2)产生涡旋电磁波,通过各电磁超表面单元金属贴片之间相互谐振产生的等效电容和电感,实现平面相位模拟球面相位的相位补偿,进而改变波矢量的传播方向,完成对涡旋电磁波的汇聚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超表面单元,其中第一介质板(11)、第二介质板(12)、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的上表面中心位置印制的正方形金属贴片的中心点,与第三介质板(13)上表面印制的金属贴片上蚀刻的矩形缝隙的中心点,均位于所述电磁超表面单元的中心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介质板(11)、第二介质板(12)、第三介质板(13)、第四介质板(14)和第五介质板(15),采用相同的结构。
CN201810119942.XA 2018-02-06 2018-02-06 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 Active CN10851191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19942.XA CN108511919B (zh) 2018-02-06 2018-02-06 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19942.XA CN108511919B (zh) 2018-02-06 2018-02-06 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11919A CN108511919A (zh) 2018-09-07
CN108511919B true CN108511919B (zh) 2020-01-31

Family

ID=633755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19942.XA Active CN108511919B (zh) 2018-02-06 2018-02-06 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119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718762B (zh) * 2019-09-17 2020-11-03 东南大学 一种由平面波垂直入射激励的单波束1比特超表面
CN111180894B (zh) * 2019-12-26 2021-06-04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的oam天线暗区缩小方法
CN111525271B (zh) * 2020-01-16 2021-09-24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反射型极化转换轨道角动量汇聚超表面的结构设计
CN114336075B (zh) * 2022-01-10 2022-11-22 安徽师范大学 一种涡旋电磁超表面结构及其涡旋电磁波产生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84538B2 (ja) * 2015-10-09 2019-03-13 浜松ホトニクス株式会社 力測定方法、及び力測定装置
CN105206900B (zh) * 2015-10-10 2017-10-20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相移表面的轨道角动量平面螺旋相位板
CN105552556B (zh) * 2015-12-28 2018-03-06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轨道角动量涡旋波束产生装置及方法
CN105826692B (zh) * 2016-05-26 2018-09-07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超表面产生具有汇聚效果的涡旋波束的透镜及方法
CN105977630B (zh) * 2016-07-15 2018-07-17 东南大学 超薄轨道角动量螺旋相位板天线及其设计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Phase-engineered metalenses to generate converging and non-diffractive vortex beam carrying 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in microwave region ";KUANG ZHANG;《OPTICS EXPRESS》;20180122;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11919A (zh) 2018-09-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11919B (zh) 一种涡旋电磁波的汇聚装置
US10181657B2 (en) Antenna array, antenna apparatus, and base station
WO2018040141A1 (zh) 宽频三波束阵列天线
CN102480036B (zh) 基站天线
CN106096218B (zh) 一种移动卫星通信稀布平面天线阵列优化方法
CN102646869B (zh) 一种基于异向介质的电控扫描天线
WO2013067790A1 (zh) 一种用于移动通信基站的单极化二十二波束天线
CN109698408A (zh) 二维扫描变容管有源超表面电磁透镜天线
WO2018040140A1 (zh) 宽频五波束阵列天线
CN101505008B (zh) 一种能覆盖三个频段的双极化宽频带阵列智能天线
CN107768837A (zh) 一种圆极化天线
CN114284742A (zh) 数字编码透射超构表面的多波束oam系统
CN103956585A (zh) 具有平顶方向图特性的相控阵天线单元
CN109586044A (zh) 二维扫描变容管有源超表面薄透镜天线
CN102480044B (zh) 基站天线
CN114927881A (zh) 一种宽带二维多波束透镜天线
CN102480048A (zh) 基站天线
CN109728446A (zh) 二维扫描变容管有源超表面带孔介质透镜天线
CN102480056B (zh) 基站天线
CN107546478B (zh) 采用特殊方向图阵元的宽角扫描相控阵天线及设计方法
CN104143698A (zh) 多入多出天线装置
CN102480045B (zh) 基站天线
WO2019100376A1 (zh) 全向阵列天线及其波束赋形方法
CN108550990B (zh) 一种5g大规模天线波束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06148623U (zh) 宽频全向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