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06397B - 防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506397B CN108506397B CN201711314496.XA CN201711314496A CN108506397B CN 108506397 B CN108506397 B CN 108506397B CN 201711314496 A CN201711314496 A CN 201711314496A CN 108506397 B CN108506397 B CN 10850639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opper
- mounting hole
- center
- distance
- vib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42—Method of assembly,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Mounting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28—End stop features or buffer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7/00—Pivoted suspension arms; Accessories thereof
- B60G7/04—Buffer means for limiting movement of ar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4/00—Indexing codes related to suspensions per se or to auxiliary parts
- B60G2204/40—Auxiliary suspension parts; Adjustment of suspensions
- B60G2204/41—Elastic mounts, e.g. bushings
- B60G2204/4103—Elastic mounts, e.g. bushings having an eccentrically located inner slee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36—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 F16F1/38—Springs made of rubber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high internal friction, e.g. thermoplastic elastomers with a sleeve of elastic material between a rigid outer sleeve and a rigid inner sleeve or pin, i.e. bushing-type
- F16F1/3842—Method of assembly, production or treatment; Mounting thereof
- F16F1/3856—Vulcanisation or gluing of interface between rigid and elastic slee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 F16F15/04—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 F16F15/08—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non-rotating, e.g. reciprocating systems; 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of rotating systems by use of members not moving with the rotating systems using elastic means with rubber springs ; with springs made of rubber and meta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2230/00—Purpose; Design features
- F16F2230/02—Surface features, e.g. notches or protuberan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prings (AREA)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制造工序的顺序的自由度的防振装置,本发明的防振装置具备:内筒,其具有轴向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和第一端侧的外周面随着朝向第一端而扩径的径向截面为圆环状的扩径部;外筒,其配置于内筒的外周侧;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连结内筒的外周面与外筒的内周面;以及,可挠曲变形的环状的挡块,其在中央具有供内筒的第一端侧插入的安装孔,其中,挡块具备:从安装孔的中心至安装孔的内周面为止的第一距离设定为比扩径部的外半径的最大值小的第一部;以及从中心至安装孔的内周面为止的第二距离设定为比第一距离大的第二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内筒安装有环状的挡块的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利用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防振基体将内筒与外筒连结而成的防振装置。该防振装置中存在如下结构,即,将外筒压入固定于振动源侧等的支架,并用螺栓等将内筒固定于接受振动侧等的对象部件(专利文献1)。通过将环状的挡块嵌入内筒的一端部,从而利用挡块缓冲外筒的端部与对象部件的碰撞。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下述方案:在用螺栓将内筒固定于对象部件之前的期间,为了使挡块不易从内筒脱落,将挡块嵌入内筒的一端部后使内筒的一端部扩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6-2202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就上述现有的技术而言,对将内筒插入挡块的内周侧后使内筒扩径的这一制造工序的顺序产生制约。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制造工序的顺序的自由度的防振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防振装置具备:内筒,其具有轴向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端侧的外周面随着朝向所述第一端而扩径的、径向截面为圆环状的扩径部;外筒,其配置于所述内筒的外周侧;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连结所述内筒的外周面与所述外筒的内周面;以及,可挠曲变形的环状的挡块,其在中央具有供所述内筒的所述第一端侧插入的安装孔,其中,所述挡块具备: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至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为止的第一距离设定为比所述扩径部的外半径的最大值小的第一部;以及,从所述中心至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为止的第二距离设定为比所述第一距离大的第二部。
(三)有益效果
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挡块的第一部设定为从安装孔的中心至安装孔的内周面为止的第一距离比扩径部的外半径的最大值小。因此,若将内筒插入挡块的安装孔,则能够通过扩径部使挡块不易从内筒脱落。挡块的第二部设定为从安装孔的中心至安装孔的内周面为止的第二距离比第一距离大。通过利用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的尺寸差,并使挡块挠曲变形,从而能够容易地将预先对内筒的第一端侧的外周面进行扩径而形成的径向截面为圆环状的扩径部插入挡块的安装孔。其结果为,由于对形成扩径部的扩径工序、和将内筒插入安装孔的插入工序的顺序不产生制约,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装置的制造工序的顺序的自由度。
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安装孔具备多条狭缝,所述狭缝向远离安装孔的中心的方向延伸地设置。挡块的内周侧被多条狭缝沿周向分割。该等狭缝之间的部位为第一部。另外,比狭缝更远离安装孔的中心的侧的部位为第二部。利用狭缝,使第一部的挠曲变形不易受第二部妨碍,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扩径部插入安装孔。其结果为,不仅能够实现第一方案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提高将扩径部插入安装孔的插入工序的作业性。
根据第三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在挡块中,使第一端侧的第一端面或第二端侧的第二端面的至少一者凹陷的周槽部沿周向延伸地设置。由此,能够以周槽部为起点使挡块易于挠曲变形,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扩径部插入安装孔。其结果为,不仅能够实现第一方案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提高将扩径部插入安装孔的插入工序的作业性。
根据第四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周槽部具备设置于第二端面的第一周槽部。外筒的第一端侧的轴向端部与第一周槽部在外筒的轴向上相面对。通过第一周槽部,能够使外筒的第一端侧的轴向端部不易咬入挡块,因此不仅能够实现第三方案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提高挡块的耐久性。
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周槽部具备第二周槽部,所述第二周槽部设置于第二端面,位于比外筒更靠径向外侧。由此,能够使压入有外筒的支架的第一端侧、与第二周槽部在轴向上相面对。因此,通过第二周槽部,能够使支架不易咬入挡块,因此不仅能够实现第三方案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提高挡块的耐久性。
根据第六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在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相同位置分别设置有周槽部,因此能够消除挡块的表里的区别。由此,不仅能够实现第三方案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在将挡块安装于内筒时节省确认挡块的表里的功夫,或者防止表里的安装错误。
根据第七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突出部从挡块的第一端面突出,因此,能够使固定有内筒的第一端的对象部件与挡块的接触部分性地、阶段性地进行。由此,能够抑制因对象部件与挡块的接触而导致的异音。
进一步地,突出部沿径向相对于设置于第二端面的周槽部错开地配置。由此,能够使以周槽部为起点的挡块的挠曲变形不易受突出部妨碍。其结果为,不仅能够实现第三方案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抑制对象部件与挡块的接触导致的异音,并且能够抑制将扩径部插入挡块的安装孔的插入工序的作业性的降低。
根据第八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在挡块中,使第一端侧的第一端面或第二端侧的第二端面的至少一者凹陷的径槽部向远离安装孔的中心的方向延伸地设置。由此,能够在径槽部的位置容易地将挡块沿周向延伸,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扩径部插入安装孔。其结果为,不仅能够实现第一方案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提高将扩径部插入安装孔的插入工序的作业性。
根据第九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在以用防振基体连结了内筒与外筒的状态将内筒的一部分扩径从而形成扩径部的情况下,防振基体与限制部为非粘接,因此,不仅能够实现第一方案的效果,而且还能够减小内筒扩径时对防振基体的粘接层施加的应力。
根据第十方案所述的防振装置,环状的凸缘从外筒的第二端侧的轴向端部向径向突出。扩径部的外半径的最大值设定为比外筒的外半径小,因此,能够将外筒从第一端侧压入支架。从安装孔的中心至挡块的外周面为止的距离的最大值设定为比外筒的外半径大,因此,能够利用挡块来缓冲插入固定有外筒的支架与固定有内筒的第一端及第二端的对象部件的碰撞。
另外,从安装孔的中心至挡块的外周面为止的距离的最大值设定为比外筒的外半径大。因此,在将内筒插入安装孔前,需要将外筒压入支架。此处,在以已将内筒插入挡块的状态形成扩径部的情况下,需要以已将外筒压入支架的状态形成扩径部,会对防振装置的制造、组装工序的顺序进一步产生制约。对此,由于能够利用第二部容易地将扩径部插入挡块,因此,能够缓和形成扩径部的形成工序、和将外筒压入支架的压入工序的顺序的制约。其结果为,不仅能够实现第一方案至第九方案的任一者的效果,而且还能够提高防振装置的制造、组装工序的顺序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截面图。
图2是挡块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扩径工序的防振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插入工序的防振装置的截面图。
图5中的(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挡块的俯视图。图5中的(b)是图5中的(a)的Vb-Vb线的挡块的截面图。
图6中的(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防振装置的侧面图。图6中的(b)是图6中的(a)的VIb-VIb线的防振装置的截面图。
图7中的(a)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挡块的俯视图。图7中的(b)是第五实施方式的挡块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防振装置1进行说明。图1是防振装置1的截面图。此外,图1图示了包含轴心O的防振装置1的截面。
如图1所示,防振装置1是设置于汽车悬架装置的衬套。防振装置1将车体等的作为接受振动侧的对象部件2、3、与作为振动源侧的支架6(与车轮连结的连杆)连结,并抑制振动从振动源侧向接受振动侧传递。此外,也可以将对象部件2、3作为振动源侧,将支架6作为接受振动侧。
防振装置1具备:内筒10,其具有轴向的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外筒20,其与内筒10的外周侧隔开距离地以同轴状配置;防振基体30,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将内筒10与外筒20连结;以及,环状的挡块40,其安装于内筒10的第一端11侧。
内筒10是以轴心O为中心的圆筒状的部件。内筒10由钢铁材料、铝合金等刚性材料构成。以用一对对象部件2、3夹持内筒10的状态,将螺栓4插入内筒10的内周侧、对象部件2、3的贯通孔。进而,通过将螺母5紧固于螺栓4,从而将内筒10安装于对象部件2、3。此外,并不限于用螺栓4及螺母5将内筒10安装于对象部件2、3的情况,也可以使用铆钉等轴状部件将内筒10安装于对象部件2、3。
内筒10具备随着朝向第一端11而扩径的第一扩径部13、以及随着朝向第二端12而扩径的第二扩径部14。此外,内筒10的内周面及外周面是第一扩径部13与第二扩径部14之间分别平行于轴心O的内周面10a及外周面10b。
第一扩径部13是使内筒10从第一端11塑性变形至规定位置的部位。第一扩径部13的与轴心O正交的径向截面为圆环状。第一扩径部13的内周面13a及外周面13b随着朝向第一端11而扩径。第二扩径部14是使内筒10从第二端12塑性变形至规定位置的部位。第二扩径部14的与轴心O正交的径向截面为圆环状。第二扩径部14的内周面14a及外周面14b随着朝向第二端12而扩径。第一扩径部13的外半径的最大值R1(以下称为“最大径R1”)设定为比第二扩径部14的外半径的最大值R2(以下称为“最大径R2”)小。
第一扩径部13的厚度(径向尺寸)随着朝向第一端11而较大地形成。第二扩径部14的厚度随着朝向第二端12而较大地形成。由此,能够使内筒10的轴向端面的面积增大,因此能够减小内筒10的轴向端面因与对象部件2、3的紧固而受到的面压力。其结果为,能够抑制对象部件2、3的塌陷、内筒10的弯曲。
外筒20形成为以轴心O为中心的厚度(径向尺寸)大致一定的圆筒状的部件。外筒20由钢铁材料、铝合金等刚性材料构成。外筒20压入并安装于圆筒状的支架6。外筒20以比内筒10短的方式形成。外筒20的外半径R3设定为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及第二扩径部14的最大径R2大。此外,外筒20的外半径R3也可以比第二扩径部14的最大径R2小。
外筒20的第一端11侧的轴向端部21形成为前端变细的形状。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外筒20压入支架6。环状的凸缘23从外筒20的第二端12侧的轴向端部22向径向外侧突出。凸缘23与外筒20的轴向端部22相连,以相对于轴心O呈大致直角的方式形成。凸缘23的轴向端面23a与外筒20的内周面20a相连。凸缘23的轴向端面23b与外筒20的外周面20b相连。
在将外筒20从轴向端部21压入支架6时,凸缘23的轴向端面23b与支架6接触。由此,使外筒20相对于支架6而定位。支架6的轴向尺寸设定为与从凸缘23的轴向端面23b至外筒20的轴向端部21为止的尺寸相同。由此,在将外筒20压入支架6而使支架6与凸缘23接触时,支架6的第一端11侧的轴向端部、和外筒20的轴向端部21位于与轴心O正交的同一平面上。
防振基体30是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其将内筒10和外筒20连结。防振基体30硫化粘接于内筒10的外周面10b、硫化粘接于外筒20的内周面20a和凸缘23的轴向端面23a。此外,防振基体30与第一扩径部13的外周面13b和第二扩径部14的外周面14b是非粘接的。
防振基体30具备从内筒10与外筒20之间及凸缘23向第二扩径部14突出的环状的限制部32。限制部32是通过从第二扩径部14施加力从而对内筒10及外筒20的轴向的相对位移进行限制的部位。对内筒10或外筒20输入轴向的载荷而从第一扩径部13向限制部32施加力,由此能够增大防振装置1的轴向的弹簧常数。
接着,参照图1及图2对挡块40进行说明。图2是挡块40的俯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挡块40是对相对于内筒10而相对移动的外筒20与对象部件2的碰撞进行缓冲的板状部件。挡块40在中央设置有供内筒10插入的安装孔40a,从而形成为圆环状。在已将挡块40嵌入内筒10的状态下,圆环状的挡块40的中心、即安装孔40a的中心与内筒10、外筒20的轴心O一致。挡块40的外半径R4(从轴心O至挡块40的外周面的直线距离的最大值)比外筒20的外半径R3大,因此挡块40还能够缓冲支架6与对象部件2的碰撞。
挡块40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此外,挡块40的原料并不限于橡胶状弹性体,只要是可挠曲变形的原料即可。作为除橡胶状弹性体以外的可挠曲变形的原料,例如可列举出合成树脂、布料、它们的合成物。
挡块40具备:使第一端11侧的第一端面41与第二端12侧的第二端面42分别凹陷的第一周槽部43及第二周槽部44、从轴心(中心)O至安装孔40a的内周面为止的直线上的第一距离R5设定为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小的第一部45、以及从轴心O至安装孔40a的内周面为止的直线上的第二距离R6设定为比第一部45的第一距离R5大的第二部46。
第一周槽部43是沿挡块40的整周形成的、以轴心O为中心的圆环状的槽。第一周槽部43在已将挡块40嵌入内筒10的状态下,径向的位置与外筒20的轴向端部21一致,并配置于比第一扩径部13更靠径向外侧(远离轴心O的位置)。
第二周槽部44是沿挡块40的整周形成的、以轴心O为中心的圆环状的槽。第二周槽部44配置于比第一周槽部43更靠径向外侧(远离轴心O的位置)。第二周槽部44在已将挡块40嵌入内筒10的状态下,径向的位置与支架6的轴向端部的角6a一致。
在外筒20侧的第二端面42设置的第一周槽部43与外筒20的轴向端部21在外筒20的轴向上相面对。进而,设置于第二端面42的第二周槽部44与支架6的角6a在外筒20的轴向上相面对。由此,能够使外筒20的轴向端部21、支架6的角6a不易咬入挡块40。其结果为,能够提高挡块40的耐久性。
此外,与支架6的角6a相比,外筒20的轴向端部21为更大的锐角。因此,第一周槽部43与第二周槽部44的宽度(径向尺寸)、深度(板厚方向尺寸)相同的情况下,外筒20的轴向端部21容易咬入挡块4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周槽部43的宽度、深度比第二周槽部44的宽度、深度大,因此,能够抑制外筒20的轴向端部21比支架6的角6a更容易咬入挡块40的情况。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提高挡块40的耐久性。
另外,对于第一端面41,通过在与第二端面42相同的位置也设置第一周槽部43及第二周槽部44,能够使挡块40的表里相同。由此,能够消除挡块40的表里的区别。其结果为,能够在将挡块40安装于内筒10时节省确认挡块的表里的功夫,或者防止表里的安装错误。另外,通过第一周槽部43及第二周槽部44,能够使对象部件2、支架6、外筒20与挡块40的接触部分性地、阶段性地进行,因此,能够抑制因它们的接触而导致的异音。
安装孔40a具备向径向外侧(向远离中心O的方向)延伸地设置的四条狭缝47。狭缝47沿板厚方向贯通挡块40,并将挡块40的内周侧沿周向进行四分割。狭缝47的径向外侧的前端位于第一周槽部43。狭缝47的前端形成为在俯视下呈圆形状。由此,能够防止挡块40容易以狭缝47的前端为起点而断裂。
第一部45是狭缝47之间的部位,其是沿周向被狭缝47分割而成的各部位。第一部45的第一距离R5设定为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小。因此,能够通过第一扩径部13使挡块40不易从内筒10的第一端11脱落。
第一部45的第一距离R5设定为与外周面10b中的内筒10的外半径R7大致相同的尺寸。由此,第一部45的内周面与内筒10的外周面10b接触,以用第一部45从径向夹持内筒10。因此,能够限制挡块40相对于内筒10向径向的相对移动。由此,能够维持使第一周槽部43与外筒20的轴向端部21在轴向上相面对的状态。进而,能够维持使第二周槽部44与支架6的角6a在轴向上相面对的状态。另外,由于能够防止振动导致的安装孔40a的内周面与外周面10b的碰撞,因此能够防止因该碰撞而引起的异音的产生。
第二部46是狭缝47的径向外侧(比狭缝47更远离轴心O的侧)的部位。由于第二部46的第二距离R6比第一部45的第一距离R5大,因此第二部46不与内筒10的外周面10b接触。第二部46的第二距离R6设定为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大。
接着,参照图3对用于形成第一扩径部13及第二扩径部14的压接夹具50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扩径工序的防振装置1的截面图。如图3所示,压接夹具50是围绕中心轴C轴对称地构成的、比内筒10强度高的钢铁制夹具。压接夹具50具备圆柱状的夹具本体51、在夹具本体51的一侧的端部设置的圆锥面状的压接面52、和从压接面52的中央向轴向突出的截面圆形状的突起部53。对于突起部53,其前端为半球状,至前端为止的外周面与中心轴C平行地形成。
接着,参照图3及图4对防振装置1的制造方法及组装方法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插入工序的防振装置1的截面图。首先,将粘接剂涂布于内筒10的外周面10b、外筒20的内周面20a及轴向端面23a。接下来,以外筒20隔开距离地以同轴状位于内筒10的径向外侧的方式,将内筒10及外筒20配置于硫化成型模具(未图示)。以将内筒10的外周面10b与外筒20的内周面20a及轴向端面23a连结的方式,使防振基体30硫化成型,从而利用防振基体30将内筒10及外筒20一体化。
接下来,如图3所示,使内筒10、外筒20及防振基体30从硫化成型模具中取出。关于已从硫化成型模具中取出的状态下的内筒10,从第一端11至第二端12,包含轴心O的截面中的内周面10a、13a、14a及外周面10b、13b、14b的外形线为直线状,且与轴心O平行。由此,能够将硫化成型模具简化,并且能够容易地将内筒10、外筒20及防振基体30从硫化成型模具中取出。
接下来,将压接夹具50的突起部53从第一端11侧插入内筒10。并且,以使得压接面52与内筒10的第一端11侧的端面平行的方式,在压接面52从轴向对内筒10的端面进行压接,同时以轴心O为中心地使压接夹具50旋转。由此,内筒10的第一端11侧的端面整体被压接,并在轴向上被按压,从而内筒10的第一端11侧发生塑性变形。
由于内筒10的内周面13a向比突起部53更靠径向外侧地被按压,因此内筒10的内周面13a及外周面13b被扩径,从而形成第一扩径部13。同样地,通过使用压接夹具50对内筒10的第二端12侧进行扩径,从而形成第二扩径部14。
接下来,如图4所示,外筒20的外半径R3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大。因此,在形成了第一扩径部13的状态下,能够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支架6,并将外筒20压入支架6。在将外筒20压入支架6后,使挡块40的内周侧沿内筒10的轴向发生挠曲变形,并将内筒10的第一扩径部13插入挡块40的安装孔40a,从而将挡块40安装于内筒10。由此,可得到已安装于支架6的防振装置1。然后,如图1所示,利用螺栓4及螺母5将内筒10组装于对象部件2、3,从而防振装置1可使用。
根据以上那样的防振装置1及防振装置1的制造方法、组装方法,通过利用第一部45的第一距离R5与第二部46的第二距离R6的尺寸差,并且使挡块40发生挠曲变形,由此,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40a。即,能够容易地将预先对内筒10的第一端11进行扩径而成的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40a。其结果为,能够不对形成第一扩径部13的扩径工序、和将挡块40安装于内筒10的插入工序的顺序产生制约,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装置1的制造工序的顺序的自由度。由此,例如能够将挡块40、和在扩径工序中形成第一扩径部13而未安装挡块40的防振装置1分别交货,并在收货方的后续工序中进行插入工序。
另外,通过利用第一部45的第一距离R5与第二部46的第二距离R6的尺寸差,并且使挡块40发生挠曲变形,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挡块40从形成有第一扩径部13的内筒10中卸下。由此,例如能够将形成第一扩径部13并安装了挡块40的防振装置1交货,并在收货方的后续工序中将挡块40从内筒10取下而进行作业,然后再次将挡块40安装于内筒10。该情况下,能够使交货时防振装置1的数量与挡块40的数量相同,且由于第一扩径部13使得在交货时挡块40不易从内筒10脱落。
此外,当然,可在已将内筒10插入安装孔40a的状态下形成第一扩径部13。但是,由于挡块40的外半径R4比外筒20的外半径R3大,因此无法在已将挡块40安装于内筒10的状态下将外筒20压入支架6。因此,以已将内筒10插入安装孔40a的状态形成第一扩径部13的情况下,需要以已将外筒20压入支架6的状态形成第一扩径部13。以此方式,会对防振装置1的制造、组装工序的顺序进一步产生制约。
对此,通过将已预先扩径而成的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40a,能够在形成第一扩径部13后,将外筒20压入支架6。由此,能够缓和将第一扩径部13扩径的扩径工序、将挡块40安装于内筒10的插入工序、和将外筒20压入支架6的压入工序的顺序的制约。其结果为,能够提高防振装置1的制造、组装工序的顺序的自由度。因此,例如能够将扩径工序中形成第一扩径部13并安装了挡块40的防振装置1交货,在收货方的后续工序中将挡块40从内筒10取下并进行压入工序,然后再次进行插入工序。
向径向外侧延伸地设置的多条狭缝47之间的部位为第一部45,狭缝47的径向外侧的部位为第二部46。因此,第二部46的内周面相对于第一部45的内周面以阶梯状的方式位于径向外侧,并且使它们的内周面为非连续。由此,在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40a时,第一部45的内周侧的挠曲变形不易受第二部46妨碍。其结果为,能够更容易地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40a,因此,能够提高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40a的插入工序的作业性。
由于设置有第一周槽部43、第二周槽部44的部分的挡块40的刚性降低,因此,能够容易地以第一周槽部43、第二周槽部44为起点使挡块40挠曲变形。由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地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40a,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工序的作业性。
尤其是在使挡块40沿内筒10的轴向挠曲变形的情况下,周长较短的径向内侧容易发生挠曲变形。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挡块40以第一周槽部43为起点发生挠曲变形。由于第一周槽部43的宽度、深度比第二周槽部44的宽度、深度大,因此与第二周槽部44相比,可将第一周槽部43处的挡块40的刚性减小。由于能够将容易挠曲变形的部分的刚性变得更小,因此能够进一步容易地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40a,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工序的作业性。
另外,第一周槽部43位于比第一扩径部13更靠外侧。由此,挡块40以第一周槽部43为起点发生挠曲变形,从而能够相对于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充分地加宽挡块40的安装孔40a。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容易地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40a,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工序的作业性。
此外,由于狭缝47设置至第一周槽部43为止,因此无法在比发生挠曲变形的起点更靠内周侧处将第一部45与第二部46连接。由此,能够与第二部46大致无关地使第一部45挠曲变形,因此能够使第一部45更大地发生挠曲变形。其结果为,能够进一步容易地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40a,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插入工序的作业性。
由于在防振基体30的硫化成型后形成第一扩径部13及第二扩径部14,因此能够使内筒10从硫化成型模具沿轴向进行脱模。由此,能够使硫化成型模具简化,并能够容易地进行硫化成型后的脱模作业。
此处,在第一扩径部13及第二扩径部14与防振基体30粘接的情况下,内筒10扩径时应力作用于防振基体30的粘接层,防振基体30的粘接层可能会开裂。本实施方式中,防振基体30硫化粘接于第一扩径部13与第二扩径部14之间的内筒10的外周面10b,在第一扩径部13的外周面13b及第二扩径部14的外周面14b未硫化粘接有防振基体30。由此,能够减小内筒10扩径时施加于防振基体30的粘接层的应力。
接着,参照图5中的(a)及图5中的(b),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狭缝47设置至第一周槽部43为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之相对,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狭缝65位于比周槽部61更靠径向内侧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在以下省略说明。图5中的(a)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挡块60的俯视图。图5中的(b)为图5中的(a)的Vb-Vb线的挡块60的截面图。
如图5中的(a)及图5中的(b)所示,挡块60是对相对于内筒10(参照图1)而相对移动的外筒20及支架6与对象部件2(均参照图1)的碰撞进行缓冲的板状部件。挡块60在中央设置有供内筒10插入的安装孔60a,从而形成为圆环状。在已将挡块60嵌入内筒10的状态下,圆环状的挡块60及安装孔60a的中心O与内筒10、外筒20的轴心O一致。挡块60由可挠曲变形的原料、例如橡胶状弹性体构成。
挡块60具备使第一端面41及第二端面42分别凹陷的周槽部61及径槽部62、从中心O至安装孔60a的内周面为止的第一距离R5设定为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均参照图1)小的第一部63、以及从中心O至安装孔60a的内周面为止的第二距离R8设定为比第一部63的第一距离R5大的第二部64。挡块60形成为表里相同,因此能够在将挡块60安装于内筒10时节省确认挡块60的表里的功夫,或者防止表里的安装错误。另外,利用周槽部61及径槽部62,能够使对象部件2、支架6、外筒20、与挡块60的接触部分性地、阶段性地进行,因此,能够抑制因它们的接触而导致的异音。
周槽部61是沿挡块60的整周形成的、以中心O为中心的圆环状的槽。由此,能够使设置了周槽部61的部分的挡块60的刚性降低,能够容易地使挡块60以周槽部61为起点发生挠曲变形。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60a,因此能够提高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60a的插入工序的作业性。
周槽部61与外筒20的轴向端部21(参照图1)在径向上的位置一致。在外筒20侧的第二端面42设置的周槽部61与外筒20的轴向端部21在轴向上相面对,因此,能够使外筒20的轴向端部21不易咬入挡块60。其结果为,能够提高挡块60的耐久性。
径槽部62是从周槽部61向径向外侧(远离中心O的方向)延伸地设置的槽。由此,能够使设置有径槽部62部分的挡块60的刚性降低,因此,能够在径槽部62的位置容易地将挡块60沿周向延伸。其结果为,能够将挡块60沿周向延伸,从而容易增大第一部63的第一距离R5,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60a。因此,能够提高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60a的插入工序的作业性。
安装孔60a具备向径向外侧延伸地设置的四条狭缝65。狭缝65沿板厚方向贯通挡块60,并将挡块60的内周侧沿周向四分割。狭缝65的径向外侧的前端位于比周槽部61更靠中心O侧。狭缝65的前端形成为在俯视下呈圆弧状。由此,能够防止挡块60容易以狭缝65的前端为起点而断裂。
第一部63是狭缝65之间的部位,是沿周向被狭缝65分割而成的各部位。第一部63的第一距离R5设定为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小,因此,能够通过第一扩径部13使挡块60不易从内筒10的第一端11脱落。另外,第一部63的第一距离R5设定为与内筒10(参照图1)的外半径R7大致相同尺寸。由此,第一部63的内周面与内筒10的外周面10b接触,以用第一部63从径向夹持内筒10。
第二部64是狭缝65的径向外侧的部位。由于第二部64的第二距离R8比第一部63的第一距离R5大,因此第二部64不与内筒10的外周面10b接触。第二部64的第二距离R8设定为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大。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根据该第一部63及第二部64,利用第一部63的第一距离R5与第二部64的第二距离R8的尺寸差,并使挡块60挠曲变形,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预先对内筒10的第一端11进行扩径而成的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60a。其结果为,能够不对形成第一扩径部13的扩径工序、和将挡块60安装于内筒10的插入工序的顺序产生制约,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装置的制造工序的顺序的自由度。
接着,参照图6中的(a)及图6中的(b)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挡块40的安装孔40a在俯视下呈圆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之相对,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挡块71的安装孔71a在俯视下呈椭圆形状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在以下省略说明。图6中的(a)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防振装置70的俯视图,图6中的(b)是图6中的(a)的VIb-VIb线的防振装置70的截面图。
如图6中的(a)及图6中的(b)所示,虽然防振装置70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防振装置1而言,挡块71的形状不同,但其它的结构相同。挡块71是对相对于内筒10而相对移动的外筒20及支架6与对象部件2(参照图1)的碰撞进行缓冲的环状部位。挡块71的外周在俯视下呈圆形状。
挡块71在中央设置有供内筒10插入的安装孔71a,从而形成为环状。在已将挡块71嵌入内筒10的状态下,环状的挡块71的中心O与内筒10、外筒20的轴心O一致。挡块71由可挠曲变形的原料例如橡胶状弹性体构成。
安装孔71a形成为俯视下呈椭圆形状。挡块71具备从第一端面41突出的突出部72、73、使第二端面42凹陷的第一周槽部43及第二周槽部44、从中心O至安装孔71a的内周面为止的第一距离R5设定为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小的第一部74、以及从中心O至安装孔71a的内周面为止的第二距离设定为比第一部74的第一距离R5大的第二部75。
突出部72、73是以沿挡块71的整周形成的、以中心O为中心的圆环状的突起。根据突出部72、73,能够使对象部件2与挡块71的接触部分性地、阶段性地进行,因此,能够抑制因它们的接触而导致的异音。
突出部72、73相对于第一周槽部43及第二周槽部44在径向上错开地配置。由此,能够使以第一周槽部43、第二周槽部44为起点的挡块71的挠曲变形不容易受突出部72、73的妨碍。
第一部74是椭圆形状的安装孔71a的短轴侧的一对部位。由于第一部74的第一距离R5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小,因此能够通过第一扩径部13使挡块71不易从内筒10的第一端11脱落。另外,第一部74的第一距离R5设定为与内筒10的外半径R7大致相同尺寸。由此,第一部74的内周面与内筒10的外周面10b接触,以用第一部74从径向夹持内筒10。
第二部75是椭圆形状的安装孔71a的长轴侧的部位,是内周面不与内筒10接触的部位。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根据该第一部74及第二部75,利用第一距离R5与第二距离的尺寸差,并使挡块71挠曲变形,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预先对内筒10的第一端11进行扩径而成的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71a。其结果为,能够不对形成第一扩径部13的扩径工序、和将挡块71安装于内筒10的插入工序的顺序产生制约,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装置70的制造工序的顺序的自由度。
第二部75的第二距离的最大值R9设定为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大。由此,在使一对第一部74中的一者与内筒10的外周面10b接触的状态下,将挡块71沿椭圆形状的短轴方向拉伸,并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71a,从而能够使一对第一部74中的另一者与外周面10b接触。与使挡块71的内周侧沿内筒10的轴向挠曲变形从而将挡块71安装于内筒10的情况相比,使挡块71沿径向挠曲变形从而将挡块71安装于内筒10的方式能够减小安装挡块71所需要的力。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71a,能够提高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71a的插入工序的作业性。
接着,参照图7中的(a)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挡块40的安装孔40a在俯视下呈圆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之相对,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挡块80的安装孔80a为在俯视下各边向相对的边呈凸状弯曲的四角形状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在以下省略说明。图7中的(a)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挡块80的俯视图。图7中的(a)中,以双点划线图示第一端11中的第一扩径部13、和内筒10的外周面10b。
如图7中的(a)所示,挡块80是对相对于内筒10(参照图1)而相对移动的外筒20及支架6与对象部件2(均参照图1)的碰撞进行缓冲的环状部位。挡块80的外周在俯视下呈圆形状。
挡块80在中央设置有供内筒10插入的安装孔80a,从而形成为环状。在已将挡块80嵌入内筒10的状态下,环状的挡块80的中心O与内筒10、外筒20的轴心O一致。挡块80由可挠曲变形的原料例如橡胶状弹性体构成。
安装孔80a形成为各边向相对的边呈凸状弯曲的四角形状。挡块80具备第一部81、和沿第一部81的周向邻接的第二部82。第一部81是安装孔80a中的呈凸状弯曲的部分的顶点附近的部位。对于第一部81,从中心O至内周面为止的第一距离R5与内筒10的外半径R7大致相同,因此,第一部81的内周面与外周面10b接触,以用第一部81从径向夹持内筒10。由于第一部81的第一距离R5设定为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小,因此,能够通过第一扩径部13使挡块80不易从内筒10的第一端11脱落。
第二部82是安装孔80a不与外周面10b接触的部位。对于第二部82,从中心O至内周面为止的第二距离比第一部81的第一距离R5大。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地,根据该第一部81及第二部82,利用第一距离R5与第二距离的尺寸差,并使挡块80挠曲变形,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预先对内筒10的第一端11进行扩径而成的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80a。其结果为,能够不对形成第一扩径部13的扩径工序、和将挡块80安装于内筒10的插入工序的顺序产生制约,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装置的制造工序的顺序的自由度。
第二部82的第二距离的最大值R10设定为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大。由此,在使四个位置的第一部81中的邻接的两个位置与内筒10的外周面10b接触的状态下,将挡块80沿径向拉伸,并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80a,从而能够使其余的两个位置的第一部81与外周面10b接触。与使挡块80的内周侧沿内筒10的轴向挠曲变形从而将挡块80安装于内筒10的情况相比,使挡块80沿径向挠曲变形从而将挡块80安装于内筒10的方式能够减小安装挡块80所需要的力。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80a,因此能够提高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80a的插入工序的作业性。
接着,参照图7中的(b)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挡块40的安装孔40a在俯视下呈圆形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与之相对,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对挡块90的安装孔90a在俯视下呈长方形状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在以下省略说明。图7中的(b)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挡块90的俯视图。在图7中的(b)中,以双点划线图示第一端11中的第一扩径部13、和内筒10的外周面10b。
如图7中的(b)所示,挡块90是对相对于内筒10(参照图1)而相对移动的外筒20及支架6与对象部件2(均参照图1)的碰撞进行缓冲的环状部位。挡块90的外周在俯视下呈圆形状。
挡块90在中央设置有供内筒10插入的安装孔90a,从而形成为环状。在已将挡块90嵌入内筒10的状态下,环状的挡块90的中心O与内筒10、外筒20的轴心O一致。挡块90由可挠曲变形的原料例如橡胶状弹性体构成。
安装孔90a形成为在俯视下呈长方形状。挡块90具备第一部91、和沿第一部91的周向邻接的第二部92。第一部91为长方形状的安装孔90a中的长边的中央部分。对于第一部91,从中心O至内周面为止的第一距离R5与内筒10的外半径R7大致相同,因此第一部91的内周面与外周面10b接触,以用第一部91夹持内筒10。对于第一部91,由于从中心O至内周面为止的第一距离R5设定为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小,因此,能够通过第一扩径部13使挡块90不易从内筒10的第一端11脱落。
第二部92是安装孔90a不与外周面10b接触的部位。对于第二部92,从中心O至内周面为止的第二距离比第一部91的第一距离R5大。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同样地,根据该第一部91及第二部92,利用第一距离R5与第二距离的尺寸差,并使挡块90挠曲变形,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预先对内筒10的第一端11进行扩径而成的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90a。其结果为,能够不对形成第一扩径部13的扩径工序、和将挡块90安装于内筒10的插入工序的顺序产生制约,因此,能够提高防振装置的制造工序的顺序的自由度。
第二距离中,与两个位置的第一部91的相对方向垂直的部分R11设定为比第一扩径部13的最大径R1大。由此,在使两个位置的第一部91中的一个位置与内筒10的外周面10b接触的状态下,将挡块90沿径向拉伸,并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90a,从而能够使其余的一个位置的第一部91与外周面10b接触。与使挡块90的内周侧沿内筒10的轴向挠曲变形从而将挡块90安装于内筒10的情况相比,使挡块90沿径向挠曲变形从而将挡块90安装于内筒10的方式能够减小安装挡块90所需要的力。其结果为,能够容易地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90a,因此能够提高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90a的插入工序的作业性。
以上,虽然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容易推定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改良变形。例如内筒10、外筒20、防振基体30、挡块40、60、71、80、90、其安装孔40a、60a、71a、80a、90a、狭缝47、65等的形状是一个例子,也可采用各种形状。例如俯视下的挡块的外周并不限于圆形状,也可以将挡块的外周形成为多角形状、椭圆形状等。此外,对于这样的情况,将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挡块的径向外侧”替换成“远离中心O的侧”、将“挡块的径向内侧”替换成“中心O侧”。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防振装置1设置于汽车的悬架装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也可适用于需要抑制从振动源侧向接受振动侧的振动传递的装置。另外,当然不仅用于汽车的用途,而且适用于各种工业机械等。
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在内筒10的第二端12侧设置第二扩径部1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将第二扩径部14省略,与轴心O平行地形成第二端12侧。
另外,还可以省略限制部32、凸缘23。在省略了限制部32的情况下,不仅将第一扩径部13插入安装孔40a,而且可以将第二扩径部14插入安装孔40a,并将挡块40安装于内筒10的第一端11侧及第二端12侧双方。
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用压接夹具50将利用防振基体30而与外筒20连结的内筒10的第一端11侧及第二端12侧扩径从而形成第一扩径部13及第二扩径部1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以预先形成了第一扩径部13及第二扩径部14的状态使防振基体30硫化成型,从而将内筒10与外筒20连结。另外,可以使用除压接夹具50以外的设备、装置形成第一扩径部13及第二扩径部14,还可以在内筒10成型时,同时形成第一扩径部13及第二扩径部14。
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内筒10的两端分别为第一扩径部13及第二扩径部1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在第一扩径部13的第一端11侧具有与轴心O平行的圆筒部、外周面随着朝向第一端11而缩径的部分。还可以将这些结构设置于第二扩径部14的第二端12侧。
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扩径部13及第二扩径部14的内周面13a、14a及外周面13b、14b分别向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扩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只要至少外周面13b、14b分别向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扩径即可。例如可以使第一扩径部13及第二扩径部14的内周面分别向第一端11及第二端12缩径。
虽然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在挡块71的第一端面41设置有圆环状的突出部72、7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当然也可以将突出部设置成椭圆环状、多角形环状。另外,可以沿挡块71的周向间歇地设置突出部,或者设置多个点状、线状的突起。
虽然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对设置了四条狭缝47、6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狭缝47、65的数量可适当变更。另外,狭缝47、65的长度也可适当变更。此外,狭缝的数量越多、或者狭缝越长,越能够容易地使狭缝之间的各第一部挠曲变形。另外,狭缝47、65也不限于沿圆环状的挡块40、60的径向设置的情况,只要向远离安装孔40a、60a的中心O的方向延伸地设置狭缝即可。例如可以向与挡块40、60的径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地设置狭缝。
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设置了第一周槽部43及第二周槽部44的两条周槽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设置了一条周槽部6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周槽部的数量可适当变更。并不限于周槽部与外筒20的轴向端部21、支架6的角6a的径向位置相同的情况,周槽部的位置可适当变更。另外,径槽部62的数量、位置、长度等也可适当变更。
另外,并不限于周槽部为圆环状的槽的情况,可以在挡块40、60的整周间歇地设置周槽部。此外,也可以连接第一端面41侧的周槽部与第二端面42侧的周槽部,从而将周槽部作为贯通孔。
虽然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部45、63、74、81、91的内周面与内筒10的外周面10b接触,以用第一部45、63、74、81、91夹持内筒1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可以通过将第一距离R5设定为比内筒10的外半径R7大,从而使第一部与外周面10b非接触,或者使第一部与第一扩径部13的外周面13b接触,以用第一部夹持第一扩径部13。
虽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第一扩径部13与第二扩径部14之间的内筒10的内周面10a及外周面10b平行于轴心O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未必限定于此。例如,可以使内筒10的轴向中央的整周向径向外侧伸出,或者使内筒10的轴向中央的周向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突出。
另外,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一部分或全部与其它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组合。另外,还可以将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一部分的结构省略。例如当然也可以将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周槽部43及第二周槽部44适用于第四、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挡块80、90。另外,可以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径槽部62适用于第一、第三~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挡块40、71、80、90。
附图标记说明
1、70-防振装置;10-内筒;10b-外周面;11-第一端;12-第二端;13-第一扩径部(扩径部);20-外筒;23-凸缘;30-防振基体;40、60、71、80、90-挡块;40a、60a、71a、80a、90a-安装孔;41-第一端面;42-第二端面;43-第一周槽部(周槽部);44-第二周槽部(周槽部);45、63、74、81、91-第一部;46、64、75、82、92-第二部;47、65-狭缝;61-周槽部;62-径槽部;72、73-突出部;O-中心;R5-第一距离;R6、R8-第二距离。
Claims (9)
1.一种防振装置,其具备:
内筒,其具有轴向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和所述第一端侧的外周面随着朝向所述第一端而扩径的、径向截面为圆环状的扩径部;
外筒,其配置于所述内筒的外周侧;
防振基体,其由橡胶状弹性体构成,并连结所述内筒的外周面与所述外筒的内周面;以及
可挠曲变形的环状的挡块,其在中央具有供所述内筒的所述第一端侧插入的安装孔,其中,
所述挡块具备:
从所述安装孔的中心至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为止的第一距离设定为比所述扩径部的外半径的最大值小的第一部;以及
从所述中心至所述安装孔的内周面为止的第二距离设定为比所述第一距离大的第二部,
所述挡块具备周槽部,所述周槽部使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一端面或所述第二端侧的第二端面的至少一者凹陷,并且沿周向延伸地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孔具备多条狭缝,所述狭缝向远离所述中心的方向延伸地设置,并且沿周向将所述挡块的内周侧分割,
所述第一部是所述狭缝之间的部位,
所述第二部是比所述狭缝更远离所述中心的侧的部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槽部具备第一周槽部,所述第一周槽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在所述外筒的轴向上与所述外筒的所述第一端侧的轴向端部相面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槽部具备第二周槽部,所述第二周槽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位于比所述外筒更靠径向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周槽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的相同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周槽部设置于所述第二端面,
所述挡块具备从所述第一端面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周槽部在径向上错开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具备径槽部,所述径槽部使所述第一端侧的第一端面或所述第二端侧的第二端面的至少一者凹陷,并且向远离所述中心的方向延伸地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振基体与所述扩径部为非粘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所述外筒的所述第二端侧的轴向端部向径向突出的环状的凸缘,
对于所述扩径部,外半径的最大值设定为比所述外筒的外半径小,
对于所述挡块,从所述中心至外周面为止的距离的最大值设定为比所述外筒的外半径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033352A JP2018138799A (ja) | 2017-02-24 | 2017-02-24 | 防振装置 |
JP2017-033352 | 2017-02-2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506397A CN108506397A (zh) | 2018-09-07 |
CN108506397B true CN108506397B (zh) | 2019-12-27 |
Family
ID=63246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31449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506397B (zh) | 2017-02-24 | 2017-12-12 | 防振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428892B2 (zh) |
JP (1) | JP2018138799A (zh) |
CN (1) | CN10850639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159684A (zh) * | 2018-12-28 | 2019-08-23 | 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 | 减振防护套及减振装置 |
CN111516606B (zh) * | 2020-04-28 | 2023-03-24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前副车架吸振器安装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070857C (fr) * | 1991-07-23 | 2003-12-02 | Michel Gautheron | Procede de formage d'une surepaisseur aux extremites de la douille interne d'une articulation, apres moulage, et ses applications |
JP3740973B2 (ja) * | 2000-10-25 | 2006-02-01 | 東海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ダストカバー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WO2003008129A1 (fr) * | 2001-07-11 | 2003-01-30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Douille antivibrations,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correspondant |
US7635118B2 (en) * | 2005-01-20 | 2009-12-22 | Tokai Rubber Industries, Ltd. | Cylindrical dynamic damper |
JP2006220208A (ja) | 2005-02-10 | 2006-08-24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防振ブッシュの取付け構造 |
JP2008202722A (ja) * | 2007-02-21 | 2008-09-04 | Toyota Motor Corp | ストッパ構造及び車両用防振構造 |
JP5780638B2 (ja) * | 2011-06-21 | 2015-09-16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防振ブッシュ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780639B2 (ja) * | 2011-06-30 | 2015-09-16 |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 防振ゴム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03906944B (zh) * | 2011-10-28 | 2015-08-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用阻尼器的支架构造及支架组装方法 |
JP2014224557A (ja) * | 2013-05-15 | 2014-12-04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防振装置 |
-
2017
- 2017-02-24 JP JP2017033352A patent/JP2018138799A/ja active Pending
- 2017-12-12 CN CN201711314496.XA patent/CN10850639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8
- 2018-01-03 US US15/860,790 patent/US10428892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80245653A1 (en) | 2018-08-30 |
JP2018138799A (ja) | 2018-09-06 |
US10428892B2 (en) | 2019-10-01 |
CN108506397A (zh) | 2018-09-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815364B2 (ja) | メンバマウント及びその組付構造 | |
JP5753225B2 (ja) | 防振装置 | |
US9523464B2 (en) | Cylindrical vibration-damping device equipped with outer bracket and outer bracket therefor | |
WO2016047395A1 (ja) | 筒型防振装置 | |
JP6532367B2 (ja) | ブラケット付き筒形防振装置 | |
CN108506397B (zh) | 防振装置 | |
US20200018372A1 (en) | Oscillation damp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oscillation damper | |
JP6509613B2 (ja) | ピン付きゴムブッシュ及びその組立て分解方法 | |
WO2014185220A1 (ja) | 防振装置 | |
JP2008185193A (ja) | 防振装置 | |
CN111406161B (zh) | 防振装置 | |
JP5913821B2 (ja) | 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2007263148A (ja) | メンバマウン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9180330A (ja) | 自動車用筒形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5572414B2 (ja) | 防振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3932025B2 (ja) | 防振ブッシュ | |
JP2008232195A (ja) | 防振ブッシュの製造方法及び防振ブッシュ | |
JP2006264425A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用アッパサポ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用懸架装置 | |
EP1188586A2 (en) | Mount insulator | |
JP7547289B2 (ja) | 防振装置 | |
JP2009030664A (ja) | アッパーサポート組付体及びその組付方法 | |
US11085504B2 (en) | Vibration isolator | |
JP7446200B2 (ja) | シリンダ装置 | |
JP2012180872A (ja) | ストラットマウント | |
JP2024040967A (ja) | 筒形防振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27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2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