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01849A -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01849A
CN108501849A CN201810373393.9A CN201810373393A CN108501849A CN 108501849 A CN108501849 A CN 108501849A CN 201810373393 A CN201810373393 A CN 201810373393A CN 108501849 A CN108501849 A CN 1085018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ccupant
seat
air bag
release
control meth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733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桦
周秋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Guangzhou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Guangzhou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Guangzhou of CAS filed Critical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 Guangzhou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81037339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01849A/zh
Publication of CN1085018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018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6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actual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to vehicle deformation, bumper displacement or bumper velocity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60N2/427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substantially rigid displacement
    • B60N2/42736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involving substantially rigid displacement of the whole sea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座椅从安装部位释放活动的步骤,以及控制座椅上安全气囊释放展开包覆乘员身体的步骤。本发明的优点是:利用安全带内置的气囊保护乘员胸前头面部区域,利用座椅靠背内置的气囊保护乘员后背,并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充分利用车身变形吸能,减少对乘员的二次伤害,提高碰撞时乘员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汽车碰撞发生后的安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碰撞吸能是通过汽车车体变形实现的,汽车的变形空间越大,吸能性能就越好。传统汽车碰撞安全性的设计理念是高强度的车身与汽车前后部吸能结合,通过前后吸能区吸收碰撞能量,把乘员保护在乘员舱内。由于传统的汽车座椅是固定设置的,所以车身本身变形空间有限。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事故时,碰撞达到一定程度后,位于汽车方向盘或车身上的安全气囊会打开,在车身和乘员之间形成缓冲垫,以便缓冲对乘员的冲击。研究表明,设有安全气囊的汽车在车祸中,对于头部的受伤率可以减少25%,面部受伤率可以减少80%左右,可以看出安全气囊对于碰撞后的乘员保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测算,若汽车以60km的时速行驶时发生碰撞,并在0.2秒内停止时,气囊会以大约300km/h的时速弹出,因此产生的撞击力约有180公斤,乘员头部、颈部等人体较为脆弱的部位会难以承受,还是会造成对乘员的伤害。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提高汽车碰撞后乘员安全性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汽车碰撞后乘员安全性的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包括控制座椅从安装部位释放活动的步骤,以及控制座椅上安全气囊释放展开包覆乘员身体的步骤。
通过在碰撞发生时,将座椅从安装部位释放活动,使座椅及乘员可以一起移动,充分利用车内空间作为变形吸能区域,避免车身发生变形时对固定座椅上的乘员产生的直接挤压,而且在座椅移动的同时,通过座椅上的安全气囊释放展开,包覆在乘员身体外,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并在乘员身体外形成缓冲气垫,减缓冲击,提高乘员在碰撞时的安全性,减少二次伤害。由于乘员不需要承受在车身上设置的安全气囊展开所带来的冲击,还可以减少安全气囊对乘员的意外伤害。
在汽车碰撞时,将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同时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前侧,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两侧。座椅被释放的同时,将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释放展开,包覆在乘员身体的前侧,可以保护乘员胸部及头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同时被释放展开包覆在乘员身体的两侧,从而同时将乘员身体周围全面包覆,并将乘员通过气垫固定在座椅上,随着座椅活动,避免车身变形的直接挤压伤害。
在释放第二安全气囊时,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的空隙。当发生碰撞时,安全带在乘员前倾产生的拉力下会被拉长一定距离,从而导致乘员的后背与座椅靠背之间产生间隙,释放的第二安全气囊可以填充乘员背部与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在乘员背部形成缓冲气垫,从而将乘员胸前后背都被气囊包裹,并被固定在座椅上,从而减少对乘员头部、颈部等脆弱部位的冲击,提高乘员在碰撞时的安全性,克服了传统安全气囊从方向盘或车身上向乘员方向展开时对乘员产生伤害的风险,以及由于乘员在座椅上前后移动对头颈部产生的二次伤害风险。
还包括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第一安全气囊释放阈值和第二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可以根据车身预计的变形程度设置座椅被释放的阈值,和两个安全气囊释放展开的阈值,从而提高不同车身结构下乘员的防撞安全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化方案,还包括以下步骤:A1、在汽车碰撞时,将设置在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A2、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前侧。在汽车碰撞时,先释放座椅活动,然后释放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展开包覆乘员身体前侧,这样可以在一般程度的碰撞下先利用车身空间变形吸能,同时通过安全气囊保护乘员头面部等重点区域的安全,充分利用安全带本身的结构提高乘员防撞的安全性,步骤相对简单。
还包括步骤A3、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两侧。通过第二安全气囊释放展开保护乘员身体两侧,可以在较为剧烈碰撞程度下,充分利用气囊将乘员身体全部包覆,提高剧烈碰撞时乘员的安全性。
在步骤A3中还包括释放第二安全气囊,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空隙的步骤。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间隙可以将乘员背部用气垫缓冲,克服安全带在拉力下产生一定位移时使乘员前后移动对头颈部造成的损害,进一步提高防撞的安全性。
还包括在步骤A1前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第一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以及还包括在步骤A1前预先设置第二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可以根据车身变形程度的预测和对碰撞程度,灵活设置相应安全机构动作的阈值,在充分保证乘员安全性的基础上降低使用成本和提高维护的便利度。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优化方案,包括以下步骤:B1、在汽车碰撞时,将设置在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B2、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两侧。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先释放座椅,使其活动,减少车身变形对乘员的挤压伤害,然后通过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在乘员身体两侧形成缓冲气垫,并配合安全带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座椅结构进行改造以提高乘员的安全性。
在步骤B2中还包括释放第二安全气囊,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空隙的步骤。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间隙可以将乘员背部用气垫缓冲,克服安全带在拉力下产生一定位移时使乘员前后移动对头颈部造成的损害,进一步提高防撞的安全性。
还包括步骤B3、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前侧。提高乘员头面部的防护能力,缓冲座椅移动向前时对乘员自身的挤压。
还包括在步骤B1前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第二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以及还包括在步骤B1前预先设置第一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可以根据车身变形程度的预测和对碰撞程度,灵活设置相应安全机构动作的阈值,在充分保证乘员安全性的基础上降低使用成本和提高维护的便利度。
本发明的优点是:利用安全带内置的气囊保护乘员胸前头面部区域,利用座椅靠背内置的气囊保护乘员后背,并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充分利用车身变形吸能,减少对乘员的二次伤害,提高碰撞时乘员的安全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第一安全气囊释放阈值和第二安全气囊释放阈值;
②、在汽车碰撞时,将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同时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前侧,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两侧,以及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的空隙。
根据车身结构设计预测变形程度,设置座椅从安装部位释放的阈值,以及座椅安全带内第一安全气囊释放的阈值,和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释放的阈值,从而控制相应安全机构动作的时间。当碰撞发生时,座椅被释放的同时,将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释放展开,包覆在乘员身体的前侧,可以保护乘员胸部及头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同时被释放展开包覆在乘员身体的两侧,从而同时将乘员身体周围全面包覆,并将乘员通过气垫固定在座椅上,随着座椅活动,避免车身变形的直接挤压伤害。当发生碰撞时,安全带在乘员前倾产生的拉力下会被拉长一定距离,从而导致乘员的后背与座椅靠背之间产生间隙,释放的第二安全气囊还可以填充乘员背部与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在乘员背部形成缓冲气垫,从而将乘员胸前后背都被气囊包裹,并被固定在座椅上,从而减少对乘员头部、颈部等脆弱部位的冲击,提高乘员在碰撞时的安全性,克服了传统安全气囊从方向盘或车身上向乘员方向展开时对乘员产生伤害的风险,以及由于乘员在座椅上前后移动对头颈部产生的二次伤害风险。
座椅本身可以设置安全带。安全气囊可以采用现有的充气式或爆破式气囊结构,在安全带内的适合位置上加粗加宽,以便预置第一安全气囊。座椅靠背内部空间较为充足,可以在靠背表面和侧面分别设置第二安全气囊,其中设置在靠背表面的气囊释放后的厚度可以不用太大,但覆盖面积一定要足够,且在颈部位置可以适当增大增厚,以便保护成员的头颈部。在靠背侧面设置的气囊可以预先设置其充气后的形状为向乘员两侧包围的形状。
汽车内可以设置多个碰撞检测传感器,一方面可以检测碰撞发生的部位,另一方面可以检测碰撞程度或车身变形程度,并根据检测结果判断是否达到座椅被释放和安全气囊被释放的阈值,从而根据判断结果采取相应的动作。
由于在满足汽车设计的强度的前提下,轻量化复合材料汽车车身的刚度要远小于传统汽车的车身刚度,大部分能量如果通过车身变形来吸收时,轻量化复合材料汽车的变形程度会较大,为确保乘员的安全,可以在碰撞发生后,将座椅从安装部位上向碰撞部位反方向释放活动,从而增加了乘员与碰撞部位之间的距离,提高了车身可利用变形吸能的区域,进一步提高乘员在碰撞时的安全性。座椅的释放可以采用电子方式或机械方式进行触发,如车内设置的传感器可以检测碰撞能量或车身变形信息,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上述信息控制座椅在达到阈值后被释放。
实施例2: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前置步骤: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座椅安全带内置的第一安全气囊和座椅靠背内置的第二安全气囊的释放阈值;
A1、在汽车碰撞时,将设置在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
A2、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前侧;
A3、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两侧,以及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空隙。
在汽车碰撞时,先释放座椅活动,然后释放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展开包覆乘员身体前侧,这样可以在一般程度的碰撞下先利用车身空间变形吸能,同时通过安全气囊保护乘员头面部等重点区域的安全,充分利用安全带本身的结构提高乘员防撞的安全性,步骤相对简单;在较为剧烈碰撞程度下,还还可以利用座椅靠背内置的第二安全气囊将乘员身体两侧以及背部全部包覆,提高剧烈碰撞时乘员的安全性。其它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与赘述。
实施例3: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前置步骤: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座椅靠背内第二安全气囊释放阈值和座椅安全带内第一安全气囊释放阈值;
B1、在汽车碰撞时,将设置在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
B2、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两侧,以及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空隙;
B3、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前侧。
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先释放座椅,使其活动,减少车身变形对乘员的挤压伤害,然后通过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在乘员身体两侧形成缓冲气垫,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间隙可以将乘员背部用气垫缓冲,配合安全带将乘员固定在座椅上,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座椅结构进行改造以提高乘员的安全性。
其它技术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与赘述。
上列详细说明是针对本发明可行实施例的具体说明,该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所为的等效实施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本案的专利范围中。

Claims (14)

1.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座椅从安装部位释放活动的步骤,以及控制座椅上安全气囊释放展开包覆乘员身体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汽车碰撞时,将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同时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前侧,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释放第二安全气囊时,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的空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第一安全气囊释放阈值和第二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1、在汽车碰撞时,将设置在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A2、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前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A3、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3中还包括释放第二安全气囊,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空隙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或7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步骤A1前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第一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步骤A1前预先设置第二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B1、在汽车碰撞时,将设置在车内安装部位上的座椅释放活动;B2、释放预置在座椅靠背内的第二安全气囊,向乘员身体两侧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两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2中还包括释放第二安全气囊,展开填充乘员背部和座椅靠背表面之间空隙的步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B3、释放预置在座椅安全带内的第一安全气囊,向乘员胸部前方释放展开并包覆乘员身体的前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或12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步骤B1前预先设置座椅释放阈值以及预先设置第二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步骤B1前预先设置第一安全气囊释放阈值的前置步骤。
CN201810373393.9A 2018-04-24 2018-04-24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 Pending CN1085018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73393.9A CN108501849A (zh) 2018-04-24 2018-04-24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73393.9A CN108501849A (zh) 2018-04-24 2018-04-24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01849A true CN108501849A (zh) 2018-09-07

Family

ID=63399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73393.9A Pending CN108501849A (zh) 2018-04-24 2018-04-24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01849A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26495A (ja) * 1996-02-29 1997-09-0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の乗員保護システム
CN2639073Y (zh) * 2003-08-29 2004-09-08 钟世杰 车用快速调整座椅
CN1785718A (zh) * 2004-12-07 2006-06-1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和车辆乘员防护方法
WO2007052437A1 (ja) * 2005-11-02 2007-05-10 Takata Corporation 乗員拘束装置
US20160082915A1 (en) * 2014-08-01 2016-03-24 Stephen Madaras Vehicle Safety Seat
CN107757543A (zh) * 2016-08-22 2018-03-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安装有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26495A (ja) * 1996-02-29 1997-09-02 Mitsubishi Motors Corp 車両の乗員保護システム
CN2639073Y (zh) * 2003-08-29 2004-09-08 钟世杰 车用快速调整座椅
CN1785718A (zh) * 2004-12-07 2006-06-14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乘员防护系统和车辆乘员防护方法
WO2007052437A1 (ja) * 2005-11-02 2007-05-10 Takata Corporation 乗員拘束装置
US20160082915A1 (en) * 2014-08-01 2016-03-24 Stephen Madaras Vehicle Safety Seat
CN107757543A (zh) * 2016-08-22 2018-03-0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安装有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09189B2 (en) Vehicle side curtain airbag device having front protection function
US8594894B2 (en) Method for protecting a vehicle occupant in a vehicle seat of a vehicle
US8820830B2 (en) Vehicle seat
US9994184B2 (en) Vehicle side airbag with secondary chamber
JP4088624B2 (ja) 自動車外の人を保護する装置
US20190241141A1 (en)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US10946827B2 (en)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JP5962602B2 (ja) 前席エアバッグシステム
JP2018514460A (ja) 自動車後部衝突保護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1743151A (zh) 安全车辆
KR20130062521A (ko) 벤트 조절수단을 갖는 상해 저감용 에어백 쿠션
CN202429163U (zh) 一种汽车侧面碰撞乘员保护系统
CN107600014A (zh) 一种用于厢式货车的后防撞梁总成
CN108501849A (zh) 一种汽车碰撞安全控制方法
KR102565345B1 (ko) 차량용 전방에어백
CN103552527A (zh) 防撞汽车
KR20230031555A (ko) 차량의 시트 에어백 장치
CN106043194A (zh) 弹簧驱动打开的智能安全气囊
Żuchowski et al. Analysis of properties of operation of the supporting equipment for the seat belts
Radu et al. Study regarding the influence of airbag deployment time on the occupant injury level during a frontal vehicle collision
CN109987051A (zh) 一种用于车辆翻滚的安全保护气囊装置
WO2006030453A3 (en)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safety of a vehicle
CN207683490U (zh) 一种汽车全方位安全座椅系统
TWI745214B (zh) 汽車及其防撞緩衝裝置
KR101148168B1 (ko) 자동차용 운전석 에어백모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