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01537A - 液体容纳体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01537A
CN108501537A CN201810104772.8A CN201810104772A CN108501537A CN 108501537 A CN108501537 A CN 108501537A CN 201810104772 A CN201810104772 A CN 201810104772A CN 108501537 A CN108501537 A CN 1085015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ontainer
ink
contact site
end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0477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01537B (zh
Inventor
市原启太
平田和之
高桥良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501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01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015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015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41J2/1753Details of contacts on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on of contac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6Electrical contacts to the cartridg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36Protection of cartridges or parts thereof, e.g. tape
    • B41J2/1754Protection of cartridges or parts thereof, e.g. tape with means attached to the cartridge, e.g. protective ca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53Outer structure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缓和对液体容纳体施加的冲击的技术。液体容纳体具备:液体容纳部,其由多个壁部包围,且在内部容纳液体;多个接触部,其设置于多个壁部中的第一壁部上,并且在液体容纳体安装到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下,该多个接触部与设置于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端子接触。在第一壁部上,多个接触部设置于靠近相对的第一端边和第二端边中的第一端边的位置,多个接触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接触部形成沿着第一端边配置的至少一个列,在比作为列的最外侧的接触部的外侧接触部更靠外侧的位置,液体容纳体具有突出部,在沿着从第一端边朝向列的方向的方向上,突出部设置于外侧接触部的第一端边侧的端部与第一端边之间。

Description

液体容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容纳体。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安装于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容纳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54787号公报
在液体容纳体填充有液体。因此,例如在使液体容纳体落下的情况下,与使液体容纳体单体落下相比,向液体容纳体传递的冲击变大。若向液体容纳体传递的冲击变大,则构成液体容纳体的部件、部件彼此的接合部分发生损伤或破损的可能性变高。特别是,对大开本纸张进行印刷的液体消耗装置所使用的液体容纳体在内部填充有大量的液体,因此,这样的问题尤其显著。因而,在落下时或者与其他物体碰撞时等状态下,需要寻求能够缓和对液体容纳体施加的冲击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按照以下方式来实现。
(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液体容纳体,其容纳液体消耗装置所使用的液体。该液体容纳体的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容纳部,其由多个壁部包围,且在内部容纳液体;以及多个接触部,其设置于所述多个壁部中的第一壁部上,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体安装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下,该多个接触部与设置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端子接触。其中,在所述第一壁部上,所述多个接触部设置于靠近相对置的第一端边和第二端边中的第一端边的位置,所述多个接触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接触部形成沿着所述第一端边配置的至少一个列,在比作为所述列的最外侧的接触部的外侧接触部更靠外侧的位置,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突出部,在沿着从所述第一端边朝向所述列的方向的方向上,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外侧接触部的所述第一端边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端边之间。通过采用这样方式的液体容纳体,由于在接触部的外侧设置有突出部,因此,能够缓和对构成液体容纳体的接触部施加的冲击。
(2)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多个接触部突出。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缓和对接触部施加的冲击。
(3)在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中,也可以是,该液体容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壁部相交的第二壁部,在所述第二壁部上设置有液体供给部,该液体供给部将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供给,在所述第二壁部上,所述液体供给部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壁部的所述第一端边的一侧的位置。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液体供给部、接触部以及突出部集中地配置于液体容纳体的一部分上。因此,即使是在变更了液体容纳部的大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确保相对于液体消耗装置的安装互换性。
本发明除了作为上述液体容纳体的方式以外,也能够以各种方式实现。例如,能够以具备液体容纳体的液体消耗装置、具备液体容纳体和液体消耗装置的液体消耗系统等方式实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液体消耗系统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支架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容器安装到支架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容器的仰视图。
图5是容器的俯视图。
图6是容器的左视图。
图7是容器的右视图。
图8是容器的后视图。
图9是容器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墨水检测处理的概念的说明图。
图11是容器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
图13是电路基板的放大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图。
图15是图14中的区域C的放大图。
图16是表示比较例的图。
图17是表示容器的左壁部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容器的左壁部侧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9是表示容器的右壁部侧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20是沿图18中的XX-XX线的截面图。
图21是表示容器内的大气的流动的图。
图22是表示容器内的墨水的流动的图。
[标号说明]
9:托架;11:记录头;12:支架;13:同步带;14:电机;15:输送辊;16:控制部;17:柔性电缆;21:凹部;22:底部;23:墨水导入针;25:第一侧壁;26:第二侧壁;27:第三侧壁;28:第四侧壁;33:卡合部;34:接点机构;35:装置侧端子;36:装置侧凸部;37:凹坑;41:底壁部;42:上壁部;43:左壁部;44:右壁部;45:后壁部;46:前壁部;47:液体容纳部;51:液体供给部;52:手柄;53:电路基板;54:被卡合部;57:端子;58:接触部;58A:外侧接触部;58T:端部;65:供给口;66:大气开放口;68A:膜;68B:膜;70:突出部;71:凸台孔;72:凸台槽;73、74:突起;91:检测部;92:被检测部;93:棱镜;95:窗口部;96:光;97:反射面;100:液体消耗系统;110:打印机;120:容器;121:容器;122:容器;130、130A、130B:肋部;131:大气室;131h:开口;132:第一罐室;132h:开口;133:第二罐室;133s:切口;134:第三罐室;134A、134B、134C:预备室;134L:底部;135:棱镜室;135h:开口;136:防止残留槽;150:差压阀室;150h:开口;151:气液分离室;151h:开口;152:堤部;153:蛇形通路;170:第一预备大气室;170h:开口;171:第一连通路径;171h:开口;172:第二预备大气室;172h:开口;173:第二连通路径;173h:开口;174:第三连通路径;174h:开口;175:第四连通路径;175h:开口;176:第五连通路径;176h:开口;177:第六连通路径;177h:开口;178:第七连通路径;178h:开口;179:第八连通路径;179h:开口;180:第九连通路径;180h:开口;181:第十连通路径;181h:开口;182:第十一连通路径;182h:开口;183:第十二连通路径;183h:开口;191:横肋部;191s:切口;192:纵肋部;192s:切口;R1、R2:列;FS:落下面;S1~S4:端边。
具体实施方式
A.液体消耗系统的结构: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消耗系统100的简要结构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消耗系统100具有:作为液体消耗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喷墨式的打印机110;以及作为液体容纳体的一个例子的容器120。打印机110是能够对超过A4尺寸的大开本纸张进行印刷的打印机。
容器120能够容纳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水。液体消耗系统100具有多个容器12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打印机110搭载有四个容器120。液体消耗系统100能够利用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水对记录纸张等记录介质进行印刷。此外,能够搭载于打印机110的容器120的个数并不限定于四个,能够采用一个以上的任意的个数。
在图1中标注有作为相互正交的坐标轴的X轴、Y轴以及Z轴。对于图1以后所示的图,也根据需要标注有X轴、Y轴以及Z轴。各图中的X轴、Y轴以及Z轴与图1中的X轴、Y轴以及Z轴相对应。在图1中图示有在由X轴和Y轴规定的XY平面上配置有液体消耗系统100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在使XY平面与水平平面一致的状态下将液体消耗系统100配置到XY平面上时的状态是液体消耗系统100的使用状态。当将液体消耗系统100配置于与水平面一致的XY平面上时的液体消耗系统100的姿势称为液体消耗系统100的使用姿势。
Z轴是与XY平面正交的轴。在液体消耗系统100的使用状态下,+Z轴方向成为铅垂向上方向。并且,在液体消耗系统100的使用状态下,在图1中,-Z轴方向是铅垂向下方向。-Z轴方向也是容器120向打印机110安装的方向。此外,在X轴、Y轴以及Z轴的各轴中,箭头的朝向表示+(正)的方向,与箭头的朝向相反的朝向表示-(负)的方向。此外,上述的四个容器120沿着X轴方向排列。因此,X轴方向也能被定义为四个容器120排列的方向。
打印机110具有托架9、记录头11以及支架12。托架9构成为能够沿着X轴方向往复移动。记录头11和支架12搭载于托架9。作为液体喷射头的一个例子的记录头11位于托架9的-Z轴方向上。支架12位于托架9的+Z轴方向上。支架12构成为能够安装多个容器120。容器120可装卸地搭载于支架12。托架9与同步带13连接。来自电机14的动力经由同步带13传递到托架9。由此,托架9能够沿着X轴往复移动。
另外,在打印机110中,来自输送电机(图中未示出)的动力传递到输送辊15。输送辊15沿着X轴延伸。在打印机110中,能够通过利用来自输送电机的动力使输送辊15旋转,从而沿着Y轴方向输送记录介质。
安装到支架12上的容器120内的墨水向记录头11供给。在记录头11上形成有朝向记录介质侧开口的喷嘴。从容器120供给到记录头11的墨水从记录头11的喷嘴开口朝向记录介质以墨滴的形式喷出。
打印机110还具备用于控制上述各机构的控制部16。记录头11经由柔性电缆17与控制部16连接。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液体消耗系统100中,一边使记录介质沿着Y轴方向输送、且使托架9沿着X轴往复移动,一边使记录头11在预定的位置喷出墨滴,从而在记录介质上进行记录。
打印机110具有检测部91。检测部91与控制部16连接。控制部16能够利用检测部91来对容器120内的墨水的残存状态进行检测。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对容器120内的墨水的残存状态进行光学检测的结构。在该结构中,检测部91具有光学元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学元件的一个例子,采用了具有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的光学传感器。随后将叙述由检测部91进行的墨水的残存状态的检测方法。
在此,沿着X轴的方向并不限定于与X轴完全平行的方向,也包括除了与X轴正交的方向之外由于误差、公差等而倾斜的方向。同样地,沿着Y轴的方向并不限定于与Y轴完全平行的方向,也包括除了与Y轴正交的方向之外由于误差、公差等而倾斜的方向。沿着Z轴的方向并不限定于与Z轴完全平行的方向,也包括除了与Z轴正交的方向之外由于误差、公差等而倾斜的方向。也就是说,沿着任意的轴、面的方向并不限定于与这些任意的轴、面完全平行的方向,也包括除了与这些任意的轴、面正交的方向之外由于误差、公差等而倾斜的方向。
图2是支架12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容器120安装到支架12上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2所示,支架12具有凹部21。容器120安装于支架12的凹部2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在凹部21内容纳四个容器120。在凹部21内,规定有与安装于凹部21内的四个容器120分别相对应的安装位置。四个安装位置在凹部21内沿着X轴排列。也就是说,四个容器120以沿着X轴排列的状态容纳于凹部21内。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于支架12的最靠-X轴方向侧的容器121的沿着X轴方向的宽度比其他容器122的沿着X轴方向的宽度宽。在容器121中容纳有例如黑色的墨水,在容器122中分别容纳有例如青色、品红色以及黄色的墨水。
在凹部21内的底部22上设置有四个墨水导入针23。墨水导入针23是液体导入针的一个例子。设置于凹部21内的墨水导入针23的个数与能够搭载于支架12的容器120的个数相等。四个墨水导入针23从底部22向+Z轴方向突出。四个墨水导入针23沿着X轴排列。容纳到容器120中的墨水从墨水导入针23向打印机110供给。也就是说,容纳到容器120中的墨水经由墨水导入针23向记录头11供给。
支架12具有第一侧壁25、第二侧壁26、第三侧壁27以及第四侧壁28。第一侧壁25、第二侧壁26、第三侧壁27以及第四侧壁28分别与底部22相交,并从底部22向+Z轴方向突出。
第一侧壁25和第二侧壁26隔着墨水导入针23沿着Y轴相对。第一侧壁25位于比墨水导入针23更靠-Y轴方向的位置。另外,第二侧壁26位于比墨水导入针23更靠+Y轴方向的位置。第三侧壁27和第四侧壁28隔着墨水导入针23沿着X轴相对。第三侧壁27位于比墨水导入针23更靠-X轴方向的位置。另外,第四侧壁28位于比墨水导入针23更靠+X轴方向的位置。底部22由第一侧壁25、第二侧壁26、第三侧壁27以及第四侧壁28包围。由此,划分有凹部21。
此外,底部22和侧壁25~28均不限于平坦的壁,也可以包含凹凸或包含曲面。另外,侧壁25~28无需与底部22正交,只要与底部22相交即可。另外,两个面相交表示两个面不相互平行的位置关系。除了两个面彼此直接接触的情况之外,即使是不直接接触而彼此分开的位置关系,一个面的延长和另一个面的延长是相交的关系的情况也表述为相交。相交的两个面所形成的角也可以是直角、钝角以及锐角中的任意一种。
支架12具有卡合部33和接点机构34。卡合部33和接点机构34与能够搭载于支架12的容器120相对应地设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架12具有四个卡合部33和四个接点机构34。四个卡合部33沿着X轴方向排列。四个接点机构34沿着X轴排列。
卡合部33设置于第一侧壁25上。卡合部33设置于第一侧壁25的+Z轴方向的端部上。卡合部33从第一侧壁25向+Y轴方向突出。卡合部33构成为能够与容器120的被卡合部54(参照图6)卡合。通过容器120的被卡合部54与支架12的卡合部33卡合,从而完成容器120向支架12的安装。
接点机构34设置于第一侧壁25上。在第一侧壁25中,接点机构34位于底部22的上方。接点机构34具有衬垫(pad)状的多个装置侧端子35。多个装置侧端子35具有与容器120的接触部58(参照图12)电连接的装置侧接触部。容器120的接触部58经由接点机构34与打印机110的控制部16电连接。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装置侧端子35是衬垫状的端子,但其形态是任意的。例如,装置侧端子35也可以是从底部22沿着第一侧壁25朝向+Z轴方向延伸、且在+Z轴方向的端部的+Y轴方向侧具有装置侧接触部的销(pin)状的端子。
在各接点机构34的+X轴方向侧和-X轴方向侧,在隔着接点机构34的位置设置有从第一侧壁25向+Y轴方向侧突出的装置侧凸部36。装置侧凸部36与设置于突出部70(参照图12)的外侧的凹坑37嵌合,从而对容器120的接触部58附近的向X轴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该突出部70设置于容器120上。由此,接点机构34与容器120侧的接触部58之间的接触不良得到抑制。
B.容器的外观结构:
图4是容器121的仰视图。如图4所示,容器121具有底壁部41。在图4中图示有当向+Z轴方向正面观察容器121时的状态。
图5是容器121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容器121具有上壁部42。在图5中图示有当向-Z轴方向正面观察容器121时的状态。
图6是容器121的左视图。如图6所示,容器121具有左壁部43。在图6中图示有当向+X轴方向正面观察容器121时的状态。
图7是容器121的右视图。如图7所示,容器121具有右壁部44。在图7中图示有当向-X轴方向正面观察容器121时的状态。
图8是容器121的后视图。如图8所示,容器121具有后壁部45。在图8中图示有当向+Y轴方向正面观察容器121时的状态。也将后壁部45称为“第一壁部”,也将底壁部41(图4)称为“第二壁部”。
图9是容器121的主视图。如图9所示,容器121具有前壁部46。在图9中图示有当向-Y轴方向正面观察容器121时的状态。
上述的容器121的底壁部41、上壁部42、左壁部43、右壁部44、后壁部45以及前壁部46均不限于平坦的壁,也可以包含凹凸或包含曲面。另外,容器121不限于六个壁部,也可以由更多的壁部构成。另外,“底”、“上”、“左”、“右”、“后”、“前”这样的用语是用于区别各壁部的用语,各壁部的方向也可以不与这些用语所表示的方向相对应。
底壁部41和上壁部42分别与Z轴相交。底壁部41和上壁部42彼此相对。上壁部42位于比底壁部41更靠+Z轴方向的位置。左壁部43和右壁部44分别与X轴相交。左壁部43和右壁部44彼此相对。右壁部44位于比左壁部43更靠+X轴方向的位置。后壁部45和前壁部46分别与Y轴相交。后壁部45和前壁部46彼此相对。前壁部46位于比后壁部45更靠+Y轴方向的位置。底壁部41和上壁部42分别与左壁部43、右壁部44、后壁部45以及前壁部46相交。左壁部43和右壁部44分别与后壁部45以及前壁部46各壁部相交。
在容器121的由6个壁部41~46包围的区域的内侧形成有液体容纳部47(参照图6)。在容器121中,在液体容纳部47中容纳有墨水。也就是说,在容器121中,在由多个壁部41~46包围的区域的内侧容纳有墨水。
在后壁部45(图8)上设置有手柄52和电路基板53。手柄52从后壁部45向-Y轴方向突出,并朝向+Z轴方向延伸。
在手柄52(参照图7)上设置有所述的被卡合部54。被卡合部54形成于手柄52的与朝向后壁部45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上,并朝向与后壁部45侧相反的一侧突出。通过被卡合部54的+Z轴方向的端部与支架12的卡合部33(图2)的-Z轴方向的端部卡合,从而完成容器121向支架12的安装。也就是说,通过被卡合部54的+Z轴方向的端部与卡合部33的-Z轴方向的端部卡合,能够限制容器121相对于托架9的位移。另外,在容器121向托架9的安装完成了的状态下,通过解除手柄52的被卡合部54与支架12的卡合部33之间的卡合,能够将容器121从支架12上拆下。这样一来,就完成了容器121相对于托架9的装卸。
在底壁部41(图4)上设置有大气开放口66、液体供给部51以及被检测部92。大气开放口66是用于向液体容纳部47内导入大气的开口部。随后将叙述大气开放口66的详细情况。
在底壁部41上,液体供给部51设置于靠近后壁部45的端边S1(图8)的一侧的位置。容器121的液体容纳部47内的墨水经由液体供给部51向支架12的墨水导入针23(图2)供给。液体供给部51是公知的液体供给机构,其是通过在形成于底壁部41的筒状的供给口65的内部容纳密封部件、阀体以及弹簧部件而构成的,该密封部件为环状、且供墨水导入针23插入并穿过,该阀体能够与密封部件接触、且被墨水导入针23上推,该弹簧部件对阀体向密封部件侧施力。
被检测部92具有光学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光学部件的一个例子,采用了棱镜93(参照图10)。被检测部92穿过底壁部41而没入液体容纳部47内。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支架12上形成有窗口部95(图2)。在容器121安装到支架12上的状态下,窗口部95形成于沿着Z轴与容器121的被检测部92重合的位置。图1所示的检测部91设置于当使托架9沿着X轴移动时与被检测部92的轨迹重合的位置。并且,在被检测部92和检测部91沿着Z轴彼此重合的位置实施墨水检测处理。
图10是表示墨水检测处理的概念的说明图。当实施检测处理时,如图10所示,来自检测部91的发光元件的光96经由窗口部95射入被检测部92。此时,若液体容纳部47内的墨水的液位比反射面97高,则射入到棱镜93的光96从反射面97射出棱镜93之外。因此,当液体容纳部47内的墨水的液位比反射面97高时,检测部91的受光元件不能检测到光。在该情况下,打印机110的控制部16判断为有墨水。另一方面,若液体容纳部47内的墨水的液位比反射面97低,则射入到棱镜93的光96由反射面97反射后朝向检测部91而射出棱镜93之外。因此,当液体容纳部47内的墨水的液位比反射面97低时,检测部91的受光元件能够检测到光。在该情况下,打印机110的控制部16判断为无墨水。
图11是容器121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图13是电路基板53的放大图。如图13所示,容器121具备多个接触部58。多个接触部58设置于后壁部45(第一壁部)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壁部45上设置有具有多个端子57的电路基板53,各接触部58构成为各端子57的一部分区域。在容器121安装到打印机110的状态下,多个接触部58与设置于打印机110的装置侧端子35(图2)接触。多个端子57或接触部58也可以不是设置于电路基板53上,而是直接设置于后壁部45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设置于后壁部45上的圆柱状的突起(凸台)73、74与设置于电路基板53上的凸台孔71和凸台槽72嵌合,并且至少突起73、74中的一个被热铆接,从而电路基板53被固定于容器121上。此外,电路基板53也可以通过粘接剂而固定于容器121上。
多个端子57中的至少一部分与设置于电路基板53的背面上的存储装置(图中未示出)电连接。在容器121安装到支架12的状态下,设置于容器121的电路基板53上的存储装置与打印机110的控制部16(图1)经由接触部58彼此电连接。由此,在设置于容器121的电路基板53上的存储装置与打印机110的控制部16之间进行各种信息的收发。
如图8和图11所示,后壁部45在正面观察时是大致矩形形状,且具有构成其外周的多个端边S1、S2、S3以及S4。端边S1(第一端边S1)和端边S2(第二端边S2)在Z轴方向上相对,端边S3和端边S4在X轴方向上相对。电路基板53设置于靠近第一端边S1和第二端边S2中的第一端边S1的位置。也就是说,多个接触部58设置于靠近第一端边S1的位置。第一端边S1是后壁部45中的最靠-Z轴方向侧的、沿着X轴方向的边。此外,在后壁部45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存在朝向-Z轴方向的凹凸的情况下,第一端边S1设为与该凹凸的向-Z轴方向最大程度突出的部分相切的、沿着X轴方向的假想的直线(参照图13)。同样地,在后壁部45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存在朝向+Z轴方向的凹凸的情况下,第二端边S2设为与该凹凸的向+Z轴方向最大程度突出的部分相切的、沿着X轴方向的假想的直线。
如图13所示,多个接触部58中的至少一部分接触部58形成沿着第一端边S1配置的至少一个列。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接触部58沿着第一端边S1形成两个列R1、R2。容器121在比外侧接触部58A更靠X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具有突出部70,该外侧接触部58A是列R1、R2中的最外侧的接触部58。在本实施方式中,在-X轴方向侧的外侧接触部58A的进一步靠-X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设置有一个突出部70,在+X轴方向侧的外侧接触部58A的进一步靠+X轴方向的外侧的位置设置有另一个突出部7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X轴方向上,在隔着全部多个接触部58的位置设置有两个突出部70。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70设置有两个,但也可以设置有一个或三个以上。在仅设置有一个突出部70的情况下,优选在与后壁部45相交的左壁部43和右壁部44中的、靠近多个接触部58的壁部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右壁部44侧)设置有突出部7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接触部58沿着第一端边S1形成两列R1、R2,但列的个数是任意的,但也可以例如仅形成一个列R1。另外,例如,也可以图13所示的列R1中的一部分接触部58形成列。也就是说,列R1中的一部分接触部58的位置也可以例如向+Z轴方向或者-Z轴方向偏离。
在沿着从第一端边S1朝向列R1、R2的方向的方向上,突出部70设置于外侧接触部58A的第一端边S1侧的端部58T与第一端边S1之间。也就是说,突出部70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外侧接触部58A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58T与第一端边S1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70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最靠-Z轴方向侧的端子57与第一端边S1之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70设置于电路基板53与第一端边S1之间。此外,突出部70只要处于外侧接触部58A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58T与第一端边S1之间,就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突出部70也可以是在Z轴方向上延伸到与电路基板53的端子57的一部分重合的位置的形状、或是其他形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突出部70相对于多个接触部58更突出。更具体而言,突出部70相对于多个接触部58更向-Y轴方向侧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70是大致长方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后壁部45的一部分隆起而形成突出部70。与此相对,也可以是,例如通过使作为与后壁部45相交的壁的右壁部44的-Y轴方向的端部的一部分朝向-Y轴方向隆起而形成突出部70。另外,也可以将构成突出部70的部件安装于容器121上。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效果的图。图15是图14中的区域C的放大图。图16是表示比较例的图。如图14所示,在容器121从角部落下到落下面FS的情况下,冲击负载从该角部集中地输入,因此,若在角部附近配置有部件,则存在该部件破损或损伤的可能性。因此,在如图16所示的比较例那样在角部没有设置突出部70的情况下,存在电路基板53直接与落下面FS接触、因而电路基板53、设置于电路基板53上的端子57或者接触部58破损或损伤的可能性。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5所示那样在容器121的角部附近设置有突出部70,因此,电路基板53不会与落下面FS直接接触。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落下时、与其他物体碰撞时等缓和对容器121施加的冲击,并能够抑制作为构成容器121的部件的电路基板53、端子57以及接触部58破损或损伤。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也能够抑制电路基板53与容器121之间的接合部分破损或损伤。尤其是,与容器122相比,容器121填充有更大量的墨水,因此,在落下时等传递到容器121的冲击易于变大。因此,通过利用突出部70缓和冲击而得到的效果特别显著。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突出部70在X轴方向上设置于比多个接触部58更靠外侧的位置,因此,在将容器121从+Z轴方向朝向-Z轴方向安装于支架12上时,能够抑制突出部70与设置于支架12上的装置侧端子35接触。因此,能够将容器121顺利地安装于支架12上。另外,在安装时,能够抑制突出部70与装置侧端子35接触,因此,在安装时,能够抑制突出部70被装置侧端子35切削。因此,突出部70的切削碎屑附着于接触部58的情况得到抑制。因而,能够抑制在装置侧端子35与接触部58之间产生接触不良。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70在X轴方向上设置于比电路基板53更靠外侧的位置,因此,在容器121以右壁部44或左壁部43落下来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电路基板53与落下面FS直接碰撞。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70并不是设置于电路基板53的整个外周,因此,不会由于突出部70而损害电路基板53相对于容器121的组装性。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突出部70相对于多个接触部58向-Y轴方向突出,因此,能够更有效地缓和对接触部58施加的冲击。此外,突出部70也可以是与多个接触部58相同的高度。即使是这样的结构,在容器121从角部落下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电路基板53、接触部58与落下面FS直接接触而损伤或破损的可能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供给部51设置于底壁部41上,液体供给部51设置于底壁部41中的端边S1侧的位置。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壁部45中的靠近右壁部44和底壁部41的位置处,液体供给部51、接触部58以及突出部70设置于彼此靠近的位置。因此,例如,即使是在为了变更容器121的墨水容量而变更了容器121的X轴方向、Z轴方向的尺寸的情况下,也无需变更液体供给部51、接触部58以及突出部70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保持相对于打印机110的安装互换性。其结果,例如,能够使图11中由虚线围成的区域B的结构在容器121与容器122之间通用化。
C.容器的内部结构:
图17是表示容器121的左壁部43侧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容器121的左壁部43侧的内部结构的图。以下,将容器121的左壁部43侧称为“表面侧”。
在容器121的表面侧形成有具有各种形状的肋部130。通过在容器121的表面侧焊接有覆盖容器121的表面侧的整体的膜68A(参照图20),并在该膜68A上安装盖部件(图中未示出),从而形成左壁部43。此外,也可以省略盖部件。通过在底壁部41、上壁部42、后壁部45和前壁部46的表面侧的端面上、以及各肋部130的表面侧的端面上焊接有膜68A,从而在容器121内划分形成后述的大气室131、第一罐室132、第二罐室133、第三罐室134等各空间。如图17所示,由第一罐室132、第二罐室133以及第三罐室134构成所述的液体容纳部47。在图18中以粗黑线表示膜68A被焊接的部分。此外,在图18所示的棱镜室135上,与覆盖容器121的表面侧的整体的膜不同地另外焊接有仅划分形成棱镜室135的膜(图中未示出)。在棱镜室135的底部配置有被检测部92(棱镜93)。
图19是表示容器121的右壁部44侧的内部结构的图。以下,将容器121的右壁部44侧称为“背面侧”。
在容器121的背面侧形成有多个槽。通过在这些槽的容器121的背面侧焊接有膜68B(参照图20),从而在容器121与膜68B之间形成后述的蛇形通路153、气液分离室151以及各连通路径。在图19中以粗黑线表示膜68B被焊接的部分。
在容器121的背面侧形成有差压阀室150和气液分离室151。差压阀室150容纳包括阀部件、弹簧的公知的差压阀机构(图中未示出)。在气液分离室151的包围底面的内壁上形成有堤部152,在该堤部152上贴合有气液分离膜(图中未示出)。
图20是沿图18中的XX-XX线的截面图。在形成于容器121的表面侧的第三罐室134的最底部设置有槽136。将该槽称为“防止残留槽136”。防止残留槽136是为了防止墨水残留于液体容纳部47而设置的。在本实施方式中,防止残留槽136在第三罐室134的底部设置有一个。防止残留槽136的底面大致水平。另外,在从+Z轴方向侧观察防止残留槽136的情况下,其流路形状是直线。另外,防止残留槽136的截面形状是矩形形状。
图21是表示容器121内的大气的流动的图。以下,首先,在说明容器121内的墨水的流动之前,先参照图18、图19以及图21说明向容器121内流入的大气的流动。大气在容器121内大致按照大气开放口66、蛇形通路153、气液分离室151、大气室131、第一罐室132的顺序流动。
从大气开放口66(图19)导入的大气经由设置于容器121的背面侧的蛇形通路153而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背面侧的上部的气液分离室151。蛇形通路153细长且蜿蜒延伸地形成,以便延长从大气开放口66到液体容纳部47的距离。由此,能够抑制液体容纳部47内的墨水中的水分的蒸发。气液分离室151利用设置于内部的气液分离膜(图中未示出)的作用容许大气从蛇形通路153向液体容纳部47透过,而不容许墨水从液体容纳部47向蛇形通路153透过。因此,气液分离室151抑制从液体容纳部47倒流到上游侧的墨水向比气液分离室151靠上游侧的位置流出。
气液分离室151经由设置于容器121的背面侧和表面侧的几个空间、连通路径而与设置于容器121的表面侧的第一罐室132(图18)连通。具体而言,经由气液分离室151导入的大气从设置于气液分离室151内的开口151h(图19)而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表面侧的第一罐室132的上部的第一预备大气室170(图18),并从设置于第一预备大气室170的开口170h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背面侧的差压阀室150的上部的、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第一连通路径171(图19)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并且,大气还从设置于第一连通路径171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171h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表面侧的后壁部45与上壁部42相交的角部的第二预备大气室172(图18)。并且,大气从设置于第二预备大气室172的开口172h进入第二连通路径173(图19)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并从设置于第二连通路径173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173h进入沿着容器121的表面侧的后壁部45设置的大气室131(图18)的上部,该第二连通路径173设置于容器121的背面侧的第一连通路径171的上部、沿着Y轴方向延伸、且比第一连通路径171短。
大气室131内的大气经由设置于大气室131的下部的开口131h而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背面侧的第三连通路径174(图19)的-Y轴方向侧且-Z轴方向侧的端部,并经由设置于第三连通路径174的+Y轴方向侧且+Z轴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174h而向设置于容器121的表面侧的第一罐室132(图18)流入。当液体容纳部47内的墨水被消耗时,与此同时大气经由设置于第一罐室132的开口174h向液体容纳部47内流入。
图22是表示容器121内的墨水的流动的图。在容器121内,墨水大致按照第一罐室132、第二罐室133、第三罐室134、防止残留槽136、棱镜室135、差压阀室150、液体供给部51的顺序流动。以下,参照图18、图19详细地说明容器121内的墨水的流动。
第一罐室132(图18)内的墨水从设置于第一罐室132的底部的开口132h进入在容器121的背面侧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第四连通路径175(图19)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并从设置于第四连通路径175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175h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表面侧的第二罐室133(图18)的-Y轴方向侧的下部。第二罐室133内的墨水经由设置于构成第二罐室133的底壁的肋部130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切口133s而进入设置于第二罐室133的下方的、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第五连通路径176。进入到第五连通路径176的墨水经由设置于第五连通路径176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176h而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背面侧的第六连通路径177(图19)的+Z轴方向侧且-Y轴方向侧的端部。进入到第六连通路径177的墨水经由设置于第六连通路径177的-Z轴方向侧且+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177h而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表侧的第三罐室134(图18)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附近。第三罐室134配置在比第一罐室132和第二罐室133更靠-Z轴方向侧的位置。
第三罐室134在液体容纳部47中具有最大的空间。液体容纳部47被沿着Z轴方向的两个肋部130A、130B分割成三个预备室134A、134B以及134C(图17)。三个预备室134A、预备室134B以及预备室134C从-Y轴方向朝向+Y轴方向依次排列。三个预备室134A、134B以及134C通过设置于肋部130A、130B的上端和下端的切口而相互连通。在这些预备室中,中间的预备室134B的底部上设置有图20所示的防止残留槽136。另外,在预备室134B的里侧(+X轴方向侧)配置有棱镜室135(图18)。预备室134B和预备室134C的底面大致水平,而距供墨水被导入的开口177h最远的预备室134A的底面朝向设置于预备室134B的防止残留槽136向下方倾斜。因此,墨水残留于预备室134A的情况得到抑制。此外,也可以是,预备室134B、预备室134C的底部也可以朝向防止残留槽136向下方倾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0所示,第三罐室134的底部134L朝向被焊接到容器121的表面侧的膜68A向下方倾斜。因此,能够有效地使第三罐室134内的墨水流向防止残留槽136。
第三罐室134内的墨水经由防止残留槽136而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背面侧的第七连通路径178(图19)的-Z轴方向侧且-Y轴方向侧的端部。进入到第七连通路径178的墨水经由设置于第七连通路径178的+Z轴方向侧且+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178h而进入容器121的表面侧的棱镜室135(图18)的上部。在棱镜室135中设置有多个肋部,该多个肋部用于拦截棱镜室135内的墨水所含有的气泡。
棱镜室135内的墨水在棱镜室135内向-Z轴方向下降而与棱镜93(图10)的表面接触了之后,经由设置于棱镜室135的背面侧的下部的开口135h(图19)而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背面侧的、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第八连通路径179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进入到第八连通路径179的墨水经由设置于第八连通路径179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179h而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表面侧的、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第九连通路径180(图18)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进入到第九连通路径180的墨水经由设置于第九连通路径180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180h而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背面侧的第十连通路径181(图19)的-Z轴方向侧且+Y轴方向侧的端部。进入到第十连通路径181的墨水经由设置于第十连通路径181的+Z轴方向侧且-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与差压阀室150相邻的开口181h而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表面侧的第十一连通路径182(图18)的+Z轴方向侧且+Y轴方向侧的端部。进入到第十一连通路径182的墨水经由设置于第十一连通路径182的-Z轴方向侧且-Y轴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182h而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背面侧的差压阀室150(图19)。
差压阀室150内的阀部件(图中未示出)构成为,当液体供给部51侧的压力变低时打开,当压力变高时关闭。当墨水从记录头11喷射而液体供给部51侧的压力变低时阀部件打开,比差压阀室150靠上游侧的第十一连通路径182内的墨水经由设置于差压阀室150的开口150h而进入设置于容器121的表面侧的、沿着Z轴方向延伸的第十二连通路径183(图18)。进入到第十二连通路径183的墨水经由设置于第十二连通路径183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的开口183h而达到液体供给部51。
如图17和图1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部47具备沿着底壁部41的横肋部191。具体而言,在配置到容器121的前壁部46与上壁部42相交的角部的第二罐室133内,以沿着Y轴方向的方式设置有从第二罐室133的-Y轴方向的端部到+Y轴方向的端部的横肋部191。横肋部191在Z轴方向上设置于第二罐室133内的中央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部47具备沿着后壁部45的纵肋部192。具体而言,在第二罐室133内,沿着Z轴方向设置有从第二罐室133的+Z轴方向的端部到-Z轴方向的端部的两个纵肋部192。两个纵肋部192以与横肋部191相交的方式在Y轴方向上排列配置。将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中的至少任一个也称为“防止剥离肋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焊接于容器121的表面侧整体的膜68A没有与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焊接。另外,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以沿着X轴方向的高度比其他肋部130的沿着X轴方向的高度低的方式形成,从而不与膜68A接触。也就是说,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的沿着X轴方向的高度(长度)比从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的-X轴方向的端面到膜68B的间隔长。
横肋部191在与前壁部46接触的部分和与纵肋部192接触的部分的-X轴方向的端部上设置有用于使墨水在Z轴方向上流通的矩形形状的切口191s。另外,在纵肋部192的+Z轴方向的端部上和-Z轴方向的端部上,也设置有用于使墨水在Y轴方向上流通的矩形形状的切口192s。从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的-X轴方向的端面到膜68A的间隔比从各切口191s、192s的-X轴方向的端面到膜68A的间隔小。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21,在第二罐室133内设置有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因此,在容器121落下的情况下等,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拦截墨水在第二罐室133内的移动,从而抑制墨水的急剧的移动。因此,随着墨水的移动而对划分第二罐室133的肋部130与膜68A之间的焊接部分施加冲击的情况得到缓和。其结果,能够抑制膜68A从肋部130剥离。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容器121的内部被分隔成多个罐室132、133以及134,其中的、位于最下部的第三罐室134的容积最大。因此,在设置于容器121的下部的液体供给部51侧容纳有更多的墨水而重量变重,并且从液体供给部51侧落下的危险性较高。当容器121从液体供给部51侧落下时,在落下时较多的墨水在各连通路径倒流,并且墨水朝向位于与液体供给部51相反的位置的第二罐室133移动。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横肋部191设置于第二罐室133内,因此,伴随着该墨水的移动而产生的冲击得到抑制,因而能够抑制划分形成第二罐室133的膜68A从肋部130剥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横肋部191的沿着X轴方向的高度(长度)比从横肋部191的-X轴方向的端面到膜68A的距离长,因此,在容器121落下时,能够有效地拦截墨水的重力方向上的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横肋部191的-X轴方向的端面到膜68A的间隔比从设置于横肋部191的各切口191s的-X轴方向的端面到膜68A的间隔小,因此,在容器121落下时,能够有效地拦截墨水的重力方向上的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不与膜68A接合。因此,例如,在墨水冻结而膨胀了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膜68A从它们的接合部分破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不与膜68A接触。因此,在膜68A相对于肋部130的焊接工序中,能够抑制膜68A被误焊接于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的情形发生。另外,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未与膜68A接触,因此,在容器121的出厂时,在对容器121整体进行了减压时,能够利用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无压力地支承膜68。
D.变形例:
<第一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三罐室134的底部设置有一个防止残留槽136。与此相对,防止残留槽136的数量、形状、配置位置是任意的。例如,防止残留槽136也可以设置有两个以上,也可以设置于除了第三罐室134以外的罐室。另外,防止残留槽136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矩形形状,也可以局部弯曲。另外,防止残留槽136在从+Z轴方向侧观察的情况下既可以是直线状,也可以弯曲。另外,防止残留槽136的底面既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以朝向接着相连的第七连通路径178变深的方式倾斜。此外,防止残留槽136也可以构成为利用毛细管现象而使墨水流动的细槽。
<第二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二罐室133内设置有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这两者。与此相对,也可以省略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中的任一者。另外,在第二罐室133内,既可以以沿着Z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横肋部,也可以以沿着Y轴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有一个或三个以上纵肋部。
<第三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加强筋191和纵加强筋192设置于在液体供给部51的对角的位置配置的第二罐室133中。与此相对,横加强筋191和纵加强筋192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设置于第一罐室132、第二罐室133以及第三罐室134中的至少任一个中。
<第四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没有焊接于膜68A。与此相对,膜68A也可以焊接于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中的至少一个。另外,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中的至少一个也可以不被焊接,而是仅与膜68A接触。
<第五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横肋部191沿着Y轴方向设置。不过,横肋部191只要能够不妨碍墨水的重力方向上的移动,就也可以相对于Y轴方向以例如±15°的范围倾斜。另外,横肋部191并不限于第二罐室133内的Z轴方向上的中央,也可以配置于靠近Z轴方向上的任一端部的位置。
<第六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从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的-X轴方向的端面到膜68A的距离比设置于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的各切口191s、192s的沿着Z轴方向的深度短。与此相对,从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的-X轴方向的端面到膜68A的距离也可以比设置于横肋部191和纵肋部192的各切口191s、192s的沿着Z轴方向的深度长。
<第七变形例>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液体供给部51设置于底壁部41上。与此相对,液体供给部51也可以设置于左壁部43、右壁部44以及前壁部46中任一个上。
<第八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于喷墨打印机及其容器,也能够适用于消耗除了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的液体消耗装置和这些液体消耗装置所使用的容器(液体容纳体)。例如,本发明能够用作如下各种的液体喷射装置所使用的容器。
(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2)在液晶显示器等图像显示装置用的彩色滤光片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装置;
(3)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Field Emission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装置;
(4)喷射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含有生物体有机物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5)作为精密移液管的试料喷射装置;
(6)润滑油的喷射装置;
(7)树脂液的喷射装置;
(8)精确地对钟表、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
(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所使用的微小半球状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将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向基板上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
(10)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性或碱性的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11)其他的具备喷出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消耗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此外,所谓“液滴”是指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拖尾成丝状的状态。另外,在此所谓的“液体”,只要是液体喷射装置能够消耗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处于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粘度较高的或较低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以及溶胶、凝胶、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体树脂、液态金属(金属溶液)那样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也包含于“液体”中。另外,不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由颜料、金属颗粒等固态物形成的功能性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者混合于溶剂而形成的物质等也包含于“液体”。另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以列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的墨水、液晶等。在此,所谓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墨水等各种液体状组合物。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变形例,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以各种结构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部分或全部,或者为了达到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适当地替换或组合与发明内容部分中记载的各种方式中的技术特征所对应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技术特征。另外,若其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不作为技术特征进行说明,则能够适当进行删除。

Claims (3)

1.一种容纳液体消耗装置所使用的液体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容纳部,其由多个壁部包围,且在内部容纳液体;以及
多个接触部,其设置于所述多个壁部中的第一壁部上,并且在所述液体容纳体安装到所述液体消耗装置的状态下,该多个接触部与设置于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上的装置侧端子接触,
在所述第一壁部上,所述多个接触部设置于靠近相对置的第一端边和第二端边中的第一端边的位置,
所述多个接触部中的至少一部分的接触部形成沿着所述第一端边配置的至少一个列,
在比作为所述列的最外侧的接触部的外侧接触部更靠外侧的位置,所述液体容纳体具有突出部,
在沿着从所述第一端边朝向所述列的方向的方向上,所述突出部设置于所述外侧接触部的所述第一端边侧的端部与所述第一端边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相对于所述多个接触部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该液体容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壁部相交的第二壁部,
在所述第二壁部上设置有液体供给部,该液体供给部将所述液体向所述液体消耗装置供给,
在所述第二壁部上,所述液体供给部设置于靠近所述第一壁部的所述第一端边的一侧的位置。
CN201810104772.8A 2017-02-28 2018-02-02 液体容纳体 Active CN1085015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35662A JP7000688B2 (ja) 2017-02-28 2017-02-28 液体収容体
JP2017-035662 2017-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01537A true CN108501537A (zh) 2018-09-07
CN108501537B CN108501537B (zh) 2021-07-27

Family

ID=61283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04772.8A Active CN108501537B (zh) 2017-02-28 2018-02-02 液体容纳体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328707B2 (zh)
EP (1) EP3366479B1 (zh)
JP (1) JP7000688B2 (zh)
CN (1) CN10850153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3231A (zh) * 2019-01-29 2020-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容器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WO2022022437A1 (zh) * 2020-07-27 2022-02-03 杭州旗捷科技有限公司 墨盒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85075A1 (en) * 2000-12-25 2002-07-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for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201086457Y (zh) * 2007-10-06 2008-07-16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机墨盒
US20120056954A1 (en) * 2010-09-03 2012-03-08 Noboru Asauchi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material cartridge, adaptor for printing material container, and circuit board
US8297738B1 (en) * 2012-01-12 2012-10-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CN103171303A (zh) * 2011-12-22 2013-06-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盒和用于将电路板固定到盒的支撑表面的方法
CN203391475U (zh) * 2012-05-31 2014-01-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US20140071210A1 (en) * 2012-09-13 2014-03-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CN104442005A (zh) * 2013-09-20 2015-03-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液体容纳体、基板支撑部件以及单元
EP2883703A1 (en) * 2012-08-08 2015-06-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supply system
CN204955732U (zh) * 2015-08-24 2016-01-13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墨盒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3724A (en) * 1998-06-29 2000-10-17 E. O. Schweitzer Manufacturing Co. Remote light indication fault indicator with a timed reset circuit and a manual reset circuit
US6789883B2 (en) * 2001-05-09 2004-09-14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pensating for ink container extraction characteristics
DE102007048819A1 (de) * 2007-10-10 2009-04-16 Pelikan Hardcopy Production Ag Tintenpatrone
WO2015041365A1 (ja) * 2013-09-18 2015-03-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CN103802483B (zh) * 2013-12-26 2016-08-31 珠海艾派克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墨盒、墨盒芯片及芯片短路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20085075A1 (en) * 2000-12-25 2002-07-04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cartridge for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CN201086457Y (zh) * 2007-10-06 2008-07-16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喷墨打印机墨盒
US20120056954A1 (en) * 2010-09-03 2012-03-08 Noboru Asauchi Printing apparatus, printing material cartridge, adaptor for printing material container, and circuit board
CN103171303A (zh) * 2011-12-22 2013-06-2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盒和用于将电路板固定到盒的支撑表面的方法
US8297738B1 (en) * 2012-01-12 2012-10-3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CN203391475U (zh) * 2012-05-31 2014-01-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
EP2883703A1 (en) * 2012-08-08 2015-06-17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supply system
US20140071210A1 (en) * 2012-09-13 2014-03-13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ontainer
CN104442005A (zh) * 2013-09-20 2015-03-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容器、液体容纳体、基板支撑部件以及单元
CN204955732U (zh) * 2015-08-24 2016-01-13 珠海纳思达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墨盒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3231A (zh) * 2019-01-29 2020-08-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容器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CN111483231B (zh) * 2019-01-29 2022-09-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容器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WO2022022437A1 (zh) * 2020-07-27 2022-02-03 杭州旗捷科技有限公司 墨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66479B1 (en) 2020-05-27
CN108501537B (zh) 2021-07-27
JP2018140540A (ja) 2018-09-13
US10328707B2 (en) 2019-06-25
JP7000688B2 (ja) 2022-01-19
EP3366479A1 (en) 2018-08-29
US20180244053A1 (en) 2018-08-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721059B2 (en) Printing material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US11192380B2 (en) Ink bottle and bottle set
US8529036B2 (en) Liquid accommodating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ES2526686T3 (es) Cartucho y sistema de suministro de material de impresión
US9199476B2 (en) Holder having detachable liquid housing container, and liquid housing container
TWI641504B (zh) Cartridge and printing material supply system
US8950839B2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ng system
CN105946368A (zh) 盒、印刷材料供应系统以及印刷装置
US10338517B2 (en) Waste liquid container and attachment
JP2013248779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リンター
JP7056184B2 (ja) 液体タンク、液体噴射装置
CN106103106B (zh) 液体供给装置
CN108501537A (zh) 液体容纳体
CN103522762B (zh) 容器
JP7073877B2 (ja) 液体容器および液体消費装置
US9650202B2 (en) Fluid container and fluid consuming device
AU2007231718B2 (en) A printing apparatus and ink cartridge therefor
CN105966076A (zh) 罐单元、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