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6456B -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发送端以及接收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发送端以及接收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6456B
CN108476456B CN201780005622.5A CN201780005622A CN108476456B CN 108476456 B CN108476456 B CN 108476456B CN 201780005622 A CN201780005622 A CN 201780005622A CN 108476456 B CN108476456 B CN 1084764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ysical link
data
transmission path
link group
phys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562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6456A (zh
Inventor
杨俊�
周喜渝
陈健
章亚
李家欣
周耀颖
钱璟
张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4764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64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64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64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34Reselection control
    • H04W36/36Reselection control by user or terminal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6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W36/22Performing reselection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handling the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24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36/30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 H04W36/302Reselection being triggered by specific parameters by measured or perceived connection quality data due to low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3Reselecting a link using a direct mode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发送端以及接收端,其中,数据发送方法,包括: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第二物理链路组与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通过采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数据。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发送端以及接收端
本申请要求于2016年12月28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611236957.1、发明名称为“一种终端自适应切换通信链路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发送端以及接收端。
背景技术
数据传输是终端最常用的功能之一,对于用户而言,传输内容或者对象的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传输述求,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传输方式。
为了满足用户的传输需求,当前终端中可提供多种物理链路以供用户使用,但是不同的物理链路又会有不同的特点和使用场景。在终端上存在着很多不同的数据传输方式,例如使用经典蓝牙分享文件,使用无线高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直连传输文件,使用第三方网盘应用分享文件等等。
现有技术中,操作终端的用户需要自行选择使用不同的传输物理链路,例如用户确定使用经典蓝牙时需要手动配置蓝牙链路,又如用户确定使用WiFi时需要手动配置WiFi链路。因此,现有技术中用户进行数据传输时,用户需要了解各种数据传输方式的特点和场景,然后分别从多种传输方式中进行选择,但是这对普通用户来说存在操作困难,即不同的物理链路是完全隔离的,用户对各种物理链路的特点和操作方式并不能完全了解,从而造成用户无法使用终端中可用的多种物理链路,造成数据传输失败或者降低了数据传输效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发送端以及接收端,用于解决因用户无法正确选择物理链路造成的数据传输失败问题,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包括: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所述传输信息包括:监控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可以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因此不需要用户来确定该采用哪条物理链路,用户不关注各种物理链路本身,就可以自动的为需要传输的数据动态调整物理链路,解决因用户无法正确选择物理链路造成的数据传输失败问题,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对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服务质量QoS进行统计得到QoS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所述QoS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省去用户需要手动的更换物理链路的麻烦,从而实现数据发送端一侧的物理链路自动切换,提高数据传输的QoS。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所述QoS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对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进行统计得到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在执行物理链路的切换时,数据发送端除了监控第一物理链路组的QoS之外,还可以监控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从而确定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是否符合QoS策略的要求,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符合QoS策略的要求的情况下,再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从而保证切换后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用于传输数据时的QoS。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对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速率进行监测得到负载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所述负载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省去用户需要手动的更换物理链路的麻烦,从而实现数据发送端一侧的物理链路自动切换,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所述负载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对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进行统计得到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在执行物理链路的切换时,数据发送端除了监控第一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之外,还可以监控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从而确定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是否符合负载策略的要求,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符合负载策略的要求的情况下,再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从而保证切换后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用于传输数据时的负载。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根据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使用的链路个数和通路个数得到通路可用信息,所述通路可用信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是否可继续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根据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通路可用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可以监控传输通路对应的数据发送端所使用的链路个数和通路个数,即监控数据发送端所使用的链路个数和通路个数,从而得到通路可用信息,数据发送端可以根据链路切换策略和通路可用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避免因数据发送端的链路限制和通路限制导致链路切换失败。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数据的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根据所述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为所述传输通路配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数据发送端可以根据需要传输的数据的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来确定传输通路可采用的第一物理链路组,使得为传输通路配置出的第一物理链路组能够适用于需要传输的数据,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获取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若所述第一物理链路鉴权成功,根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确定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和所述数据接收端之间的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鉴权成功。在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建立物理链路时,若存在多条物理链路且某个或某些物理链路在使用之前需要配置和鉴权时,同一数据发送端内的不同物理链路可以共享配对或鉴权信息,从而节省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不同物理链路需要分别鉴权的开销。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包括: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封装所述数据;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使用所述传输层协议封装完成的数据。数据发送端还可以实现不同的应用侧协议跨物理层的传输。例如,数据发送端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封装数据,通过采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使用传输层协议封装完成的数据。数据发送端可以复用已有的传输层协议,实现跨物理链路的数据传输。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所述数据接收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若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三物理链路组,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向所述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二链路切换通知消息;若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所述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触发执行如下步骤: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通过协商的方式完成物理链路的切换,使得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都可以成功实现物理链路的切换,保证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的物理链路能够切换成功。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第一物理链路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或,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在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基础上新增加第二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属于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在数据发送端当前的传输通路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的场景下,数据发送端根据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可以更换第一物理链路为第二物理链路,也可以在继续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的情况下增加第二物理链路,省去用户需要手动的更换物理链路的麻烦,从而实现数据发送端一侧的物理链路自动切换,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包括: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接收端可以按照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因此不需要用户来确定该采用哪条物理链路,用户不关注各种物理链路本身,就可以自动的为需要传输的数据动态调整物理链路,解决因用户无法正确选择物理链路造成的数据传输失败问题,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判断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若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向所述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通过协商的方式完成物理链路的切换,使得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都可以成功实现物理链路的切换,保证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的物理链路能够切换成功。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判断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若所述数据接收端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当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之后,向所述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通过协商的方式完成物理链路的切换,使得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都可以成功实现物理链路的切换,保证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的物理链路能够切换成功。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对所述数据进行解封装。数据接收端可以支持不同的应用侧协议跨物理层的传输。例如,数据发送端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封装数据,通过采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使用传输层协议封装完成的数据。数据接收端可以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解封装,从而支持跨物理链路的数据传输。
在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第一物理链路时,所述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根据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或,根据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在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基础上新增加第二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属于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在数据接收端当前的传输通路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的场景下,数据接收端可以更换第一物理链路为第二物理链路,也可以在继续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的情况下增加第二物理链路,省去用户需要手动的更换物理链路的麻烦,从而实现数据发送端一侧的物理链路自动切换,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发送端,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链路切换模块,用于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所述传输信息包括:监控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数据传输模块,用于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
在本申请的第三方面中,数据发送端的组成模块还可以执行前述第一方面以及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步骤,详见前述对第一方面以及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说明。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接收端,包括:消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链路切换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数据接收模块,用于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接收端可以按照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因此不需要用户来确定该采用哪条物理链路,用户不关注各种物理链路本身,就可以自动的为需要传输的数据动态调整物理链路,解决因用户无法正确选择物理链路造成的数据传输失败问题,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在本申请的第四方面中,数据接收端的组成模块还可以执行前述第二方面以及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步骤,详见前述对第二方面以及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说明。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发送端,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和数据,执行如下步骤: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所述传输信息包括:监控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可以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因此不需要用户来确定该采用哪条物理链路,用户不关注各种物理链路本身,就可以自动的为需要传输的数据动态调整物理链路,解决因用户无法正确选择物理链路造成的数据传输失败问题,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在本申请的第五方面中,数据发送端中处理器还可以执行前述第一方面以及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步骤,详见前述对第一方面以及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说明。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接收端,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和数据,用于执行如下步骤: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数据接收端可以按照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因此不需要用户来确定该采用哪条物理链路,用户不关注各种物理链路本身,就可以自动的为需要传输的数据动态调整物理链路,解决因用户无法正确选择物理链路造成的数据传输失败问题,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在本申请的第六方面中,数据接收端中处理器还可以执行前述第二方面以及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步骤,详见前述对第二方面以及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说明。
本申请的第七方面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的第八方面中,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所示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图1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数据发送方法的流程方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物理链路配置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物理链路切换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能的物理链路切换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物理链路的划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业务协议适配不同的物理链路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数据接收方法的流程方框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为手机上的UI显示跨物理链路的数据传输结果示意图;
图10-a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数据发送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能的数据发送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0-c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能的数据发送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0-d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能的数据发送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数据接收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能的数据接收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1-c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能的数据接收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能的数据发送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可能的数据接收端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申请描述的技术可以适用于终端进行数据传输,本申请涉及的终端包括数据传输两端,即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本申请所涉及到的终端可以包括各种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以及各种形式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终端(terminal),终端设备(Terminal Equipment)等等。为方便描述,本申请中,上面提到的设备统称为终端。本申请中数据传输两端之间可以建立多个物理链路(Physical Link,PL),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都可以动态的切换物理链路,不需要用户来选择物理链路。举例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应用场景示意图,终端1为数据发送端,终端2为数据接收端,终端1和终端2之间建立有N条物理链路,N为大于或等于2的整数。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物理链路可以是WiFi链路、蓝牙基本速率(Basic Rate,BR)/增强数据率(Enhanced Data Rate,EDR)链路、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BLE)链路、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链路等近场通信方式,还可以是移动网络链路等远程通信方式。其中,WiFi链路用于大数据量高速传输及上网传输,存在功耗较高的特点,举例说明,WiFi链路还可以分为:WiFi站点(Station)链路,WiFi点对点(Peer toPeer,P2P)链路和WiFi接入点(Access Point,AP)链路,其中,WiFi Station链路采用连接路由器上网的模式,WiFi P2P链路采用WiFi直连的模式,WiFi AP链路采用WiFi建立AP的模式。蓝牙BR/EDR链路即经典蓝牙,用于低速短距离长时间连接,存在功耗较低的特点,蓝牙BLE链路用于低速短距离短时间连接,存在功耗很低的特点,NFC链路用于接近式安全传输。移动网络链路用于远程数据传输,但是需要付费给运营商。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为了完成数据传输,针对不同的数据业务分别配置有相应的传输通路(Transmission Path,TP),传输通路是数据业务独享的虚拟链路,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传输通路可以采用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来完成数据传输,举例说明,有的传输通路可以采用一个物理链路进行数据传输,有的传输链路可以使用多条物理链路来完成数据传输。接下来分别从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的角度来举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过程。
首先从数据发送端一侧来介绍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请参阅图2所示,该数据发送方法可包括如下步骤:
201、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可以使用传输通路向数据接收端传输数据,该传输通路是数据业务独享的虚拟链路,该传输通路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的。其中,数据发送端传输的数据是指特定类型的数据业务,例如该数据可以是屏幕分享,视频直播等流媒体数据,也可以是传输的文件数据,或者要求安全可靠传输的短信,或者要求时效性的语音数据等。其中,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的第一物理链路组可以理解为数据发送端在获取传输通路时该传输通路正在使用的一组物理链路。该第一物理链路组可以包括一个物理链路,也可以包括多个物理链路,例如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可以是前述的WiFi链路,或者经典蓝牙链路,或者NFC链路,或者移动网络链路等,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步骤201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之前,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A1、获取数据的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
A2、根据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为传输通路配置第一物理链路组。
其中,数据发送端可以根据需要传输的数据的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来确定传输通路可采用的第一物理链路组,使得为传输通路配置出的第一物理链路组能够适用于需要传输的数据,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具体的,内容类型是指数据业务的数据内容,举例说明,该数据可以是屏幕分享,视频直播等流媒体数据,也可以是传输的文件,或者要求安全可靠传输的短信,或者要求时效性的语音数据等。数据量大小是指待传输的数据的传输负载,通常用字节(Byte)或者比特(bit)或者兆(M)等来表示。例如,数据发送端可以为传输通路配置一个物理链路,也可以同时配置两个以上的物理链路,具体的配置方式取决于需要传输的数据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以及所配置的物理链路的负载等情况,此处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请参阅图3所示,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物理链路配置流程示意图。用户不需过多关注各种物理链路本身,数据发送端可以自动基于用户传输的数据业务配置传输通路,图3中列出了根据各种数据业务的特点进行选择与切换的示意图,在数据传输开始时,检查是否要求安全传输并且两个终端在靠近着,如果为是,则可以为传输通路配置NFC链路。其中,NFC传输要求用户将两个设备贴在一起,这样就增加了一个用户授权的过程,保证了安全性。如果可以在数据传输开始前就判断出即将传输大数据量的文件,则优先选择使用WiFi链路的传输方式,在这其中,又可以根据用户当前的WiFi频段,是否在同一个网段内、设备的能力限制等等条件判断是采用WiFi Station链路,WiFi P2P链路还是WiFi AP链路。同时,还可以根据数据内容本身的特点选择传输层协议,例如,对于传输负载为屏幕分享、视频直播等流媒体数据,可以使用WiFi用户数据报协议(User DatagramProtocol,UDP)链路降低延迟,而对于传输负载为文件传输、图片分享、应用分享等场景,就需要使用WiFi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链路来保证文件传输的可靠性。若传输负载为数据量较小或无法判断数据量的数据业务情况,可以采用蓝牙链路进行传输。当传输负载不是大数据量时,可以再判断传输负载是否为中数据量来确定为传输通路配置的物理链路。例如需要传输的数据量是中数据量时,可以采用经典蓝牙的网状拓扑结构传输数据,每个数据发送端可以与多达7个终端相连,适合一对多的传输场合。若需要传输数据量很小时,为传输通路配置低功耗蓝牙(Bluetooth Low Energy,BLE)链路,该蓝牙BLE链路本身具有建立链路迅速,功耗极低的特点,适合于传输少量数据。其中,大数据量和中数据量的数据量大小可以根据具体场景来设置,此处仅为举例说明。
202、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传输信息包括:监控传输通路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通过链路切换策略和该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可以确定是否对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进行切换。其中,传输信息可以包括:监控传输通路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该传输信息是通过对传输通路采用的第一物理链路组进行监控得到,传输通路在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时需要监控的信息可以根据应用场景来确定,此处不做限定。数据发送端通过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与链路切换策略的匹配可以判断出是否对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进行切换,其中链路切换策略可以根据应用场景来设置,当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满足该链路切换策略时自动执行传输通路的物理链路切换。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将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切换后的物理链路定义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其中,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举例说明如下: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物理链路1和物理链路2,则第二物理链路组可以包括:物理链路3和物理链路4,或者第二物理链路组也可以包括:物理链路2和物理链路3,即第一物理链路组和第二物理链路组可以具有部分相同的物理链路或者完全不同的物理链路,具体实现取决于实际场景中的链路切换策略的选择以及监控得到的传输信息,此处不做限定。
举例说明,给用户提供统一的传输操作界面和接口,基于用户传输的数据内容的类型、数据量大小选择物理链路,还可以根据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与链路切换策略的匹配情况自动的为传输通路切换一个或多个的物理链路,而不需要用户理解这些物理链路的特点和原理。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将不同的物理链路进行抽象统一,比如抽象为NFC近场通信设备,开发者和使用者统一操控界面和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Interface,API)接口。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基于数据传输双方的能力和限制、当前负载和QoS自动切换或者组合不同的物理链路。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和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作为是否为传输通路切换物理链路的依据,可以根据场景来设置需要监控的传输信息,以及灵活设置切换物理链路的传输信息阈值,接下来进行举例说明。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步骤202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
B1、当传输通路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时,对传输通路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进行统计得到QoS信息;
B2、根据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QoS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其中,数据发送端可以监控传输通路的QoS,从而得到QoS信息,数据发送端可以根据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QoS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第二物理链路组可以是前述的WiFi链路,或者经典蓝牙链路,或者NFC链路,或者移动网络链路等,此处不做限定。举例说明,可以设置QoS阈值,当传输通路的QoS信息超过QoS阈值时,自动完成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省去用户需要手动的更换物理链路的麻烦,从而实现数据发送端一侧的物理链路自动切换,提高数据传输的QoS。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中,步骤B2根据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QoS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
B21、根据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对配置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进行统计得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
B22、根据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其中,数据发送端在执行物理链路的切换时,数据发送端除了监控第一物理链路组的QoS之外,还可以监控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从而确定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是否符合QoS策略的要求,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符合QoS策略的要求的情况下,再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从而保证切换后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用于传输数据时的QoS。例如,数据发送端获取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若第二物理链路组处于空闲状态,则数据发送端可以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若第二物理链路组正在传输其它数据,即第二物理链路组处于忙状态,则数据发送端不对第一物理链路组进行切换,以免影响当前正在传输数据的QoS。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步骤202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
C1、当传输通路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时,对传输通路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速率进行监测得到负载信息;
C2、根据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负载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其中,数据发送端可以监控传输通路的传输速率,即监控传输通路的传输负载,从而得到负载信息,数据发送端可以根据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负载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举例说明,可以设置负载阈值,当传输通路的负载信息超过负载阈值时,自动完成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省去用户需要手动的更换物理链路的麻烦,从而实现数据发送端一侧的物理链路自动切换,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中,步骤C2根据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负载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
C21、根据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对配置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进行统计得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
C22、根据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其中,数据发送端在执行物理链路的切换时,数据发送端除了监控第一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之外,还可以监控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从而确定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是否符合负载策略的要求,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符合负载策略的要求的情况下,再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从而保证切换后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用于传输数据时的负载。
需要说明的是,在前述的另一种应用场景中,请参阅图4所示,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物理链路切换流程示意图。当传输通路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时,还可以对传输通路的传输速率和QoS同时进行监测,从而得到负载信息和QoS信息,最后根据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负载信息和QoS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例如,当传输负载在时间段内的变化超过负载阈值时,自动切换物理链路。又如当QoS在时间段内的变化超过QoS阈值时,自动切换物理链路。
举例说明,在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发送端还可以实时监控传输的数据量,例如在进行蓝牙BLE或者蓝牙BR传输时,如果数据量突然增加,达到了蓝牙传速率的上限就可以尝试将蓝牙链路切换至某种WiFi链路进行加速。同样的,如果在高速WiFi链路中检测到传输速率较低或者长时间无数据传输时,也可以切换为各种低速的物理链路来省电,例如切换为蓝牙链路。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步骤202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
D1、当传输通路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时,根据配置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使用的链路个数和通路个数得到通路可用信息,通路可用信息包括:传输通路是否可继续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
D2、根据链路切换策略和通路可用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其中,数据发送端可以监控传输通路对应的数据发送端所使用的链路个数和通路个数,即监控数据发送端所使用的链路个数和通路个数,从而得到通路可用信息,数据发送端可以根据链路切换策略和通路可用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避免因数据发送端的链路限制和通路限制导致链路切换失败。举例说明,可以设置通路个数阈值和链路个数阈值,当通路个数和链路个数都满足链路切换策略的要求时,自动完成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当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第一物理链路时,步骤202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或,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在传输通路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的基础上新增加第二物理链路,第二物理链路属于第二物理链路组。在数据发送端当前的传输通路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的场景下,数据发送端根据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可以更换第一物理链路为第二物理链路,也可以在继续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的情况下增加第二物理链路,省去用户需要手动的更换物理链路的麻烦,从而实现数据发送端一侧的物理链路自动切换,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举例说明如下,数据发送端当前采用蓝牙链路传输数据,通过监控蓝牙链路的QoS和负载,确定增加使用WiFi链路,则数据发送端可以同时使用蓝牙链路和WiFi链路共同传输数据,例如待传输的数据分为数据分段1和数据分段2,数据发送端可以使用蓝牙链路传输数据分段1,使用WiFi链路传输数据分段2。
请参阅图5所示,为本申请的另一种可能的物理链路切换流程示意图。当传输通路采用第一物理链路传输数据时,还可以对数据发送端已使用的链路个数和通路个数进行监控,当数据发送端的当前传输链路无法支持继续使用第一物理链路时,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例如,数据发送端的第一物理链路无法继续使用时,可以自动切换物理链路。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除了执行前述的步骤之前,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还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E1、获取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
E2、若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的第一物理链路鉴权成功,根据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确定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的第二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鉴权成功。
其中,在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建立物理链路时,若存在多条物理链路且某个或某些物理链路在使用之前需要配置和鉴权时,同一数据发送端内的不同物理链路可以共享配对或鉴权信息,从而节省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不同物理链路需要分别鉴权的开销。即可以通过对某一个物理链路的一次配对或鉴权,该数据发送端的其它物理链路就可以实现共享传输。本申请的示例中,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的不同物理链路共享授权,举例说明,数据发送端先使用了蓝牙进行配对,可以直接获取蓝牙配对过的数据发送端的WiFi链路、NFC链路、蓝牙BLE链路的信息,而不需要再对WiFi链路、NFC链路、蓝牙BLE链路进行鉴权。在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中,数据发送端还可以为不同的物理链路提供开关进行配置,从而通过开关的打开和关闭来控制对应的物理链路的启用和停用。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物理链路还可以根据物理层协议的要求划分为多个传输通道,因此传输通路采用物理链路传输数据时,还可以具体为:传输通路采用物理链路的哪个传输通道来传输数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统一传输通路接口,拆分物理链路为多个传输通道,从而可以进行跨物理链路的传输通道组合为不同的传输通路,从而实现数据业务的传输。举例说明,请参阅图6所示,为本申请的一种可能的物理链路的划分示意图,以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配置有物理链路1和物理链路2为例,物理链路1划分为传输通道1和传输通道2,物理链路2划分为传输通道3、传输通道4和传输通道5,则数据业务1采用的传输通路1可以采用传输通道1,数据业务2采用的传输通路2可以采用传输通道2和传输通道3,数据业务3采用的传输通路3可以采用传输通道4和传输通道5。可以对使用者或开发者提供统一的操控界面和调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屏蔽掉不同物理链路的差异性,对上是统一抽象的一套传输通路接口。例如:蓝牙BLE链路、经典蓝牙链路和WiFi链路分别为不同的物理链路,某一业务传输如文件传输、无线耳机、投屏等分别需要不同的传输通路,数据业务基于需要会在传输通路中请求不同的传输通道分别承载不同的传输需求,例如:投屏应用一个传输通道用于控制,另一个传输通道用于流媒体传输等,这些多个传输通道可以共同用于数据业务的传输。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同一个物理链路中还可以复用出多个传输通道,对于不同的传输通道设定不同的传输优先级,则还可以基于优先级顺序进行分时调用不同的传输通道。例如,同一个物理链路中有两个传输通道,传输通道1的优先级高于传输通道2的优先级,则可以根据该优先级顺序调用不同优先级的传输通道,从而满足数据业务的传输需求。
203、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申请的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则数据发送端可以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某个物理链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从而数据接收端就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在数据接收端一侧也进行物理链路的切换。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步骤203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方法还包括:
F1、接收数据接收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
F2、若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三物理链路组,第三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第三物理链路组内与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第三物理链路组与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二链路切换通知消息;
F3、若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触发执行如下步骤:通过采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数据。
其中,步骤F1至步骤F3描述了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通过协商的方式完成物理链路的切换,使得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都可以成功实现物理链路的切换,保证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的物理链路能够切换成功。例如,步骤F2中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数据发送端需要重新执行步骤202,即数据发送端可以再次进行物理链路的切换,然后发送第二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当数据接收端切换可以切换至第三物理链路组时,数据发送端再通过采用第三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数据。
204、通过采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数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步骤202可知,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则数据发送端可以通过采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数据,从而实现数据发送端使用多个物理链路完成数据传输,并可以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自动切换物理链路,不需要用户的人为操作,就可以完成数据传输的物理链路切换。
举例说明,数据发送端为待传输的数据配置统一的数据标识,并将待传输的数据划分为多个数据分段,对每个数据分段配置相应的数据序列号,例如数据序列号为从1至100,若数据发送端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了数据序列号为1至30的数据分段,数据接收端可以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序列号为1至30的数据分段。数据发送端在完成物理链路的切换之后,数据发送端可以继续使用第二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序列号为31至100的数据分段,数据接收端可以使用第二物理链路组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序列号为31至100的数据分段,数据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序列号为1至30的数据分段具有相同的数据标识,数据接收端可以进行数据分段的合并,从而得到数据发送端发送的原始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步骤204通过采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数据,包括:
G1、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封装数据;
G2、通过采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使用传输层协议封装完成的数据。
其中,数据发送端还可以实现不同的应用侧协议跨物理层的传输。例如,数据发送端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封装数据,通过采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使用传输层协议封装完成的数据。数据发送端可以复用已有的传输层协议,实现跨物理链路的数据传输。原有的很多业务应用协议都是基于某一种具体的物理链路传输的,为了尽可能复用已有上层应用,可以在底层传输上复用其它物理链路进行传输。举例说明如下,将高级音频传输模型协定(Advanced Audio Distribution Profile,A2DP)蓝牙耳机、对象存储规范(Object Push Profile,OPP)、免提规范(HFP,Hand FreeProfile)等协议嫁接到WiFi链路上,实现上层的业务应用协议不变,底层的物理链路动态切换的功能。
请参阅图7所示,为本申请的一个可能的业务协议适配不同的物理链路的示意图,数据发送端中设置有接口适配层和传输层,数据发送端中可以使用多种业务协议来传输数据,例如业务协议1、业务协议2和业务协议3,数据发送端的传输层配置有物理链路1,若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新增物理链路2时,数据发送端的传输层配置物理链路2,则通过接口适配层,使用业务协议1、业务协议2和业务协议3封装的数据都可以使用物理链路2传输,从而实现不同的应用侧协议跨物理层的传输。
通过前述对本申请的举例说明可知,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传输信息包括:监控传输通路采用的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通过采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数据。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因此不需要用户来确定该采用哪条物理链路,用户不关注各种物理链路本身,就可以自动的为需要传输的数据动态调整物理链路,解决因用户无法正确选择物理链路造成的数据传输失败问题,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前述实施例介绍了数据发送端自动切换物理链路完成了跨物理链路的数据传输,接下来从数据接收端一侧来介绍数据接收方法,该数据接收端可以自动切换物理链路完成了跨物理链路的数据接收,请参阅图8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01、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第二物理链路组与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
在申请的实施例中,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则数据发送端可以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某个物理链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从而数据接收端就可以根据接收到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确定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已经将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其中,第一物理链路组和第二物理链路组中包括的物理链路都是指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已经建立的物理链路,例如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建立的蓝牙链路、NFC链路、WiFi链路等。
在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步骤801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方法还包括:
H1、判断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
H2、若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向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
其中,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还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完成物理链路的切换,使得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都可以成功实现物理链路的切换,保证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的物理链路能够切换成功。例如,数据接收端接收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数据接收端可以判断该数据接收端是否可以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若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数据发送端需要重新进行物理链路的切换,然后发送第二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数据接收端需要再次判断数据接收端是否可以成功切换至第三物理链路组,当数据接收端切换可以切换至第三物理链路组时,数据发送端再通过采用第三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数据。
在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步骤801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方法还包括:
H1、判断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
H3、若数据接收端能够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当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之后,向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
其中,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还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完成物理链路的切换,使得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都可以成功实现物理链路的切换,保证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的物理链路能够切换成功。例如,数据接收端接收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数据接收端可以判断该数据接收端是否可以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若数据接收端能够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在步骤802执行之后,向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数据发送端通过接收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确定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第二物理链路组。
802、将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数据接收端可以根据数据发送端的指示完成物理链路的切换。将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切换后的物理链路定义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其中,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举例说明如下: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物理链路1和物理链路2,则第二物理链路组可以包括:物理链路3和物理链路4,或者第二物理链路组也可以包括:物理链路2和物理链路3,即第一物理链路组和第二物理链路组可以具有部分相同的物理链路或者完全不同的物理链路,具体实现取决于实际场景中的链路切换策略的选择以及监控得到的传输信息,此处不做限定。
803、通过采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数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之后,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都使用第二物理链路组进行数据传输,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不需要用户的人为操作,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就可以自动完成数据传输的物理链路切换。
举例说明,数据发送端为待传输的数据配置统一的数据标识,并将待传输的数据划分为多个数据分段,对每个数据分段配置相应的数据序列号,例如数据序列号为从1至100,若数据发送端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了数据序列号为1至30的数据分段,数据接收端可以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序列号为1至30的数据分段。数据发送端在完成物理链路的切换之后,数据发送端可以继续使用第二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序列号为31至100的数据分段,数据接收端可以使用第二物理链路组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数据序列号为31至100的数据分段,数据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序列号为1至30的数据分段具有相同的数据标识,数据接收端可以进行数据分段的合并,从而得到数据发送端发送的原始数据。
在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步骤803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J1、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对数据进行解封装。
其中,若数据发送端还可以实现不同的应用侧协议跨物理层的传输。例如,数据发送端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封装数据,通过采用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使用传输层协议封装完成的数据。数据发送端可以复用已有的传输层协议,实现跨物理链路的数据传输。原有的很多业务应用协议都是基于某一种具体的物理链路传输的,为了尽可能复用已有上层应用,可以在底层传输上复用其它物理链路进行传输,数据接收端接收到数据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之后,使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对数据进行解封装,从而支持不同的应用侧协议跨物理层的传输。
通过前述对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可知,数据接收端可以按照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将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因此不需要用户来确定该采用哪条物理链路,用户不关注各种物理链路本身,就可以自动的为需要传输的数据动态调整物理链路,解决因用户无法正确选择物理链路造成的数据传输失败问题,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和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下面举例相应的应用场景来进行具体说明。举例说明,以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为两台手机为例,两台手机之间可以通过多个物理链路进行数据传输,例如在两台手机之间进行文件或数据分享时就可采用前述如图2至图8中的物理链路切换方案,根据传输的数据业务本身为传输通路配置物理链路,然后决定传输的方式,最后基于传输负载和QoS自动切换物理链路。手机和手机进行连接时,基于传输数据量不同自动切换物理链路,达到性能满足情况下的功耗最优。举例说明,如图9所示,为手机上的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显示跨物理链路的数据传输结果示意图。例如,两个手机之间需要传输两种类型的数据业务,分别为音频数据100M和视频直播数据200M,该音频数据可以首先使用移动数据链路传输20M,然后切换为WiFi链路,通过WiFi链路传输80M,该视频直播数据可以首先使用移动数据链路传输10M,然后切换为WiFi链路,通过WiFi链路传输190M。本申请提供的数据发送端中不需要用户进行人工设置物理链路,就可以自动实现跨物理链路的数据传输。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中,数据发送端还可以具有WiFi音箱、P2P、OPP文件传输、WiFi电话等功能,将蓝牙A2DP(蓝牙耳机)、OPP、HFP等协议嫁接到WiFi链路上,实现上层的应用协议不变,底层的物理链路动态切换的功能。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示例中,当WiFi干扰很强时,数据发送端可以临时组合复用经典蓝牙、或者蓝牙BLE来进行数据传输。又如,数据发送端可以将NFC链路与蓝牙链路组合,其中,NFC链路充当鉴权认证,蓝牙链路用作具体的数据传输和交互。
基于本申请的前述举例说明可知,终端之间的不同物理链路共享授权,例如使用了蓝牙进行配对,可以直接获取WiFi、NFC、BLE链路的信息及使用。基于数据传输双方(即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双方能力和限制、当前负载和QoS自动切换或者组合不同的物理链路,保证性能满足需求情况下功耗最优,对不同物理传输链路进行负载和QoS的调节,自适应切换物理链路,可以保证功耗和性能综合最优。对已有的传输业务做底层的链路传输层替换,复用已有的协议和上层软件,直接提供虚拟设备层。例如:可以在手机蓝牙设备里面连接的蓝牙音箱,实际底层采用了WiFi进行传输,用户已有的操作方式不变,但是传输进行了更新升级。对于存量设备及业务应用或者为了统一的用户体验,在业务底层进行链路切换,例如上层是蓝牙音箱,实际底层传输却使用的是WiFi链路,或者某些条件下基于性能或功耗考虑切换为了WiFi链路。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为便于更好的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下面还提供用于实施上述方案的相关装置。
请参阅图10-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发送端1000,可以包括:获取模块1001、链路切换模块1002、消息发送模块1003和数据传输模块1004,其中,
获取模块1001,用于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
链路切换模块1002,用于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所述传输信息包括:监控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
消息发送模块1003,用于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数据传输模块1004,用于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链路切换模块1002,具体用于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对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服务质量QoS进行统计得到QoS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所述QoS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所述链路切换模块10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对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进行统计得到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链路切换模块1002,具体用于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对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速率进行监测得到负载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所述负载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链路切换模块10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对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进行统计得到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链路切换模块1002,具体用于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根据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使用的链路个数和通路个数得到通路可用信息,所述通路可用信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是否可继续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根据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通路可用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请参阅图10-b所示,所述数据发送端1000,还包括:物理链路配置模块1005,用于所述获取模块1001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之前,获取所述数据的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根据所述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为所述传输通路配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请参阅图10-c所示,所述数据发送端1000,还包括:鉴权模块1006,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若所述第一物理链路鉴权成功,根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确定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和所述数据接收端之间的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鉴权成功。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数据传输模块1004,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封装所述数据;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使用所述传输层协议封装完成的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请参阅图10-d所示,所述数据发送端1000,还包括:消息接收模块1007,其中,
消息接收模块1007,用于所述消息发送模块1003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接收所述数据接收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
所述链路切换模块1002,还用于若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三物理链路组,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向所述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二链路切换通知消息;若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所述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触发执行所述数据传输模块。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当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第一物理链路时,所链路切换模块1002,具体用于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或,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在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基础上新增加第二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属于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请参阅图11-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接收端1100,可以包括:消息接收模块1101、链路切换模块1102、数据接收模块1103,其中,
消息接收模块1101,用于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
链路切换模块1102,用于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数据接收模块1103,用于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请参阅图11-b所示,所述数据接收端1100,还包括:物理链路判断模块1104和消息发送模块1105,其中,
所述物理链路判断模块1104,用于所述消息接收模块1101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判断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所述消息发送模块1105,用于若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向所述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请参阅图11-b所示,
所述物理链路判断模块1104,用于所述消息接收模块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判断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所述消息发送模块1105,用于若所述数据接收端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当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之后,向所述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请参阅图11-c所示,所述数据接收端1100,还包括:数据解析模块1106,用于所述数据接收模块1103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之后,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对所述数据进行解封装。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第一物理链路时,所述链路切换模块110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或,根据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在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基础上新增加第二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属于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各模块/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带来的技术效果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相同,具体内容可参见本申请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该程序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中记载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请参阅图12所示,数据发送端12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201和存储器1202(其中数据发送端1200中的处理器1201的数量可以一个或多个,图12中以一个处理器为例)、蓝牙模块1203、移动网络模块1204、WiFi模块1205、NFC模块120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201和存储器1202可通过总线或其它方式连接,其中,图12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1202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1201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1202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全称:Non-VolatileRandom Access Memory,英文缩写:NVRAM)。存储器1202存储有操作系统和操作指令、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它们的子集,或者它们的扩展集,其中,操作指令可包括各种操作指令,用于实现各种操作。操作系统可包括各种系统程序,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
处理器1201控制数据发送端的操作,处理器1201还可以称为中央处理单元(英文全称:Central Processing Unit,英文简称:CPU)。具体的应用中,数据发送端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称为总线系统。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1201中,或者由处理器1201实现。处理器1201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20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2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英文全称: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英文缩写:DSP)、专用集成电路(英文全称: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英文缩写: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英文全称: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英文缩写: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202,处理器1201读取存储器120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蓝牙模块1203、移动网络模块1204、WiFi模块1205、NFC模块1206,都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产生与数据发送端的相关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信号输入,以及通过外接接口输出数字或字符信息,蓝牙模块1203、移动网络模块1204、WiFi模块1205、NFC模块1206都用于在处理器1201的控制下执行数据的传输。数据发送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建立的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和第二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可以是通过蓝牙模块1203实现的蓝牙链路,通过移动网络模块1204实现的移动数据链路,通过WiFi模块1205实现的WiFi链路,通过NFC模块1206实现的NFC链路。例如,处理器1203可以控制的物理链路包括:WiFi链路,或者经典蓝牙链路,或者NFC链路,或者移动网络链路等。蓝牙模块1203可以用于配置蓝牙链路,移动网络模块1204可以用于配置移动网络链路,WiFi模块1205可以用于配置WiFi链路,NFC模块1206可以用于配置NFC链路。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器1202,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
所述处理器1201,调用所述存储器1202中的程序、指令和数据,执行如下步骤: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所述传输信息包括:监控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处理器1201,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对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服务质量QoS进行统计得到QoS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所述QoS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处理器1201,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对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进行统计得到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处理器1201,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对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速率进行监测得到负载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所述负载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处理器1201,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对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进行统计得到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处理器1201,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根据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使用的链路个数和通路个数得到通路可用信息,所述通路可用信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是否可继续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根据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通路可用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处理器1201,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之前,获取所述数据的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根据所述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为所述传输通路配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处理器1201,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获取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若所述第一物理链路鉴权成功,根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确定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和所述数据接收端之间的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鉴权成功。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处理器1201,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封装所述数据;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使用所述传输层协议封装完成的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处理器1201,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接收所述数据接收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若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三物理链路组,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向所述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二链路切换通知消息;若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所述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触发执行如下步骤: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当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第一物理链路时,所述处理器1201,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或,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在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基础上新增加第二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属于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可以理解的是,在前述对本申请的示例中的处理器1201进行说明时,该处理器1201所执行的发送步骤和接收步骤可以认为是控制蓝牙模块1203、移动网络模块1204、WiFi模块1205、NFC模块1206中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模块来完成的,具体采用哪个无线网络模块取决于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所采用的的物理链路,举例说明,若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蓝牙模块,则处理器1201可以控制蓝牙模块1203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若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蓝牙链路和WiFi链路,则处理器1201可以控制蓝牙模块1203和WiFi模块1205向数据接收端发送待传输的数据。
请参阅图13所示,数据接收端13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1301和存储器1302(其中数据接收端1300中的处理器1301的数量可以一个或多个,图13中以一个处理器为例)、蓝牙模块1303、移动网络模块1304、WiFi模块1305、NFC模块130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1301和存储器1302可通过总线或其它方式连接,其中,图13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1302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和随机存取存储器,并向处理器1301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1302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NVRAM。存储器1302存储有操作系统和操作指令、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它们的子集,或者它们的扩展集,其中,操作指令可包括各种操作指令,用于实现各种操作。操作系统可包括各种系统程序,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
处理器1301控制数据接收端的操作,处理器1301还可以称为CPU。具体的应用中,数据接收端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耦合在一起,其中总线系统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等。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中将各种总线都称为总线系统。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1301中,或者由处理器1301实现。处理器1301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130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13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DSP、ASIC、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申请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存储介质中。该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1302,处理器1301读取存储器130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
蓝牙模块1303、移动网络模块1304、WiFi模块1305、NFC模块1306,都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产生与数据接收端的相关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信号输入,以及通过外接接口输出数字或字符信息,蓝牙模块1303、移动网络模块1304、WiFi模块1305、NFC模块1306都用于在处理器1301的控制下执行数据的传输。数据接收端和数据接收端之间建立的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和第二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可以是通过蓝牙模块1303实现的蓝牙链路,通过移动网络模块1304实现的移动数据链路,通过WiFi模块1305实现的WiFi链路,通过NFC模块1306实现的NFC链路。例如,处理器1303可以控制的物理链路包括:WiFi链路,或者经典蓝牙链路,或者NFC链路,或者移动网络链路等。蓝牙模块1303可以用于配置蓝牙链路,移动网络模块1304可以用于配置移动网络链路,WiFi模块1305可以用于配置WiFi链路,NFC模块1306可以用于配置NFC链路。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所述存储器1302,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
所述处理器1301,调用所述存储器1302中的程序、指令和数据,用于执行如下步骤: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处理器1301,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判断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若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向所述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处理器1301,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判断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若所述数据接收端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当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之后,向所述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处理器1301,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之后,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对所述数据进行解封装。
在本申请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第一物理链路时,所述处理器1301,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根据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或,根据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在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基础上新增加第二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属于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可以理解的是,在前述对本申请的示例中的处理器1301进行说明时,该处理器1301所执行的发送步骤和接收步骤可以认为是控制蓝牙模块1303、移动网络模块1304、WiFi模块1305、NFC模块1306中的至少一个无线网络模块来完成的,具体采用哪个无线网络模块取决于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所采用的的物理链路,举例说明,若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蓝牙模块,则处理器1301可以控制蓝牙模块1303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若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蓝牙链路和WiFi链路,则处理器1301可以控制蓝牙模块1303和WiFi模块1305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待传输的数据。
另外需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本申请提供的装置实施例附图中,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表示它们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具体可以实现为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或信号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专用硬件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专用CPU、专用存储器、专用元器件等来实现。一般情况下,凡由计算机程序完成的功能都可以很容易地用相应的硬件来实现,而且,用来实现同一功能的具体硬件结构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专用电路等。但是,对本申请而言更多情况下软件程序实现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Claims (40)

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
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为QoS策略和/或负载策略,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所述传输信息包括:监控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所述传输信息与所述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相对应的为QoS信息和/或负载信息;
所述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
当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满足所述链路切换策略时,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
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对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服务质量QoS进行统计得到QoS信息;
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所述QoS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所述QoS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
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对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进行统计得到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
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QoS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
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对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速率进行监测得到负载信息;
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所述负载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所述负载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
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对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的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进行统计得到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
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负载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
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根据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使用的链路个数和通路个数得到通路可用信息,所述通路可用信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是否可继续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
根据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通路可用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数据的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
根据所述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为所述传输通路配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
若所述第一物理链路鉴权成功,根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确定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和所述数据接收端之间的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鉴权成功。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包括:
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封装所述数据;
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使用所述传输层协议封装完成的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所述数据接收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
若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三物理链路组,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向所述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二链路切换通知消息;
若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所述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触发执行如下步骤: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第一物理链路时,所述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
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或,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在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基础上新增加第二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属于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12.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是由所述数据发送端在确定出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满足链路切换策略时确定的,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为QoS策略和/负载策略,所述传输信息包括与所述链路切换策略相对应的QoS信息和/负载信息,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
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若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向所述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若所述数据接收端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当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之后,向所述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对所述数据进行解封装。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第一物理链路时,所述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或,根据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在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基础上新增加第二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属于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17.一种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
链路切换模块,用于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为QoS策略和/或负载策略,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所述传输信息包括:监控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与所述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相对应的为QoS信息和/或负载信息;
所述链路切换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满足所述链路切换策略时,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
消息发送模块,用于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切换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对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服务质量QoS进行统计得到QoS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所述QoS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切换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对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速率进行监测得到负载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所述负载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链路切换模块,具体用于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根据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使用的链路个数和通路个数得到通路可用信息,所述通路可用信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是否可继续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根据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通路可用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端还包括:鉴权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若所述第一物理链路鉴权成功,根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确定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和所述数据接收端之间的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鉴权成功。
22.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传输模块,具体用于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封装所述数据;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使用所述传输层协议封装完成的数据。
23.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发送端,还包括:消息接收模块,其中,
所述消息接收模块,用于所述消息发送模块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接收所述数据接收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
所述链路切换模块,还用于若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三物理链路组,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向所述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二链路切换通知消息;若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所述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触发执行所述数据传输模块。
24.一种数据接收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消息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是由所述数据发送端在确定出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满足链路切换策略时确定的,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为QoS策略和/负载策略,所述传输信息包括与所述链路切换策略相对应的QoS信息和/负载信息,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
链路切换模块,用于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数据接收模块,用于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数据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接收端还包括:物理链路判断模块和消息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物理链路判断模块,用于所述消息接收模块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判断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所述消息发送模块,用于若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向所述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数据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接收端还包括:物理链路判断模块和消息发送模块,其中,
所述物理链路判断模块,用于所述消息接收模块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判断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所述消息发送模块,用于若所述数据接收端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当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之后,向所述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数据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接收端还包括:数据解析模块,用于所述数据接收模块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之后,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对所述数据进行解封装。
28.一种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
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和数据,执行如下步骤: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为QoS策略和/或负载策略,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所述传输信息包括:监控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所述传输信息与所述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相对应的为QoS信息和/或负载信息;所述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当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满足所述链路切换策略时,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对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服务质量QoS进行统计得到QoS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QoS策略和所述QoS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30.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对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速率进行监测得到负载信息;根据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中的负载策略和所述负载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31.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当所述传输通路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时,根据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使用的链路个数和通路个数得到通路可用信息,所述通路可用信息包括:所述传输通路是否可继续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的信息;根据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通路可用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获取数据传输所使用的传输通路之前,获取所述数据的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根据所述内容类型和数据量大小为所述传输通路配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
33.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获取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若所述第一物理链路鉴权成功,根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的鉴权信息确定配置所述传输通路的数据发送端和所述数据接收端之间的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鉴权成功。
34.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执行如下步骤: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封装所述数据;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使用所述传输层协议封装完成的数据。
35.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数据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向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接收所述数据接收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若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根据预配置的链路切换策略和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将所述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三物理链路组,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三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向所述数据接收端发送第二链路切换通知消息;若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表示所述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触发执行如下步骤: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传输所述数据。
36.一种数据接收端,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
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和数据,用于执行如下步骤: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包括:所述数据发送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所述从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第二物理链路组是由所述数据发送端在确定出所述传输通路的传输信息满足链路切换策略时确定的,所述链路切换策略为QoS策略和/负载策略,所述传输信息包括与所述链路切换策略相对应的QoS信息和/负载信息,所述传输通路当前采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传输所述数据,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包括:至少一个物理链路,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内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相同的一个或多个物理链路,或者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内具有完全不相同的物理链路;将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数据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判断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若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向所述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无法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数据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接收数据发送端发送的第一链路切换通知消息之后,判断所述数据接收端是否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若所述数据接收端能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当所述数据接收端的传输通路采用的物理链路从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切换为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之后,向所述数据发送端发送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所述第一链路切换反馈消息包括:所述数据接收端成功切换至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数据接收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还用于执行如下步骤:通过采用所述第二物理链路组的传输通路继续接收所述数据之后,使用所述第一物理链路组中的物理链路对应的传输层协议对所述数据进行解封装。
4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执行如权利要求12-16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780005622.5A 2016-12-28 2017-02-25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发送端以及接收端 Active CN10847645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36957 2016-12-28
CN2016112369571 2016-12-28
PCT/CN2017/074892 WO2018120389A1 (zh) 2016-12-28 2017-02-25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发送端以及接收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6456A CN108476456A (zh) 2018-08-31
CN108476456B true CN108476456B (zh) 2020-12-04

Family

ID=62707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5622.5A Active CN108476456B (zh) 2016-12-28 2017-02-25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发送端以及接收端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2690B2 (zh)
EP (1) EP3554134B1 (zh)
CN (1) CN108476456B (zh)
WO (1) WO201812038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72203A (zh) * 2020-12-16 2021-04-1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文件传输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9121875A (ja) * 2017-12-28 2019-07-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0290544A (zh) * 2019-05-24 2019-09-27 菜鸟智能物流控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装置和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10164441A (zh) * 2019-06-17 2019-08-23 上海庆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智能语音控制设备、方法、装置、可读存储介质及系统
CN110737627B (zh) * 2019-10-11 2023-10-03 苏州盛科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224693B (zh) * 2019-11-27 2021-08-06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耳机的音频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存储介质、终端
US11659466B2 (en) 2020-02-25 2023-05-23 Cypress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Seamless playback and switch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s
CN114071434A (zh) * 2020-08-03 2022-02-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联网方法及联网系统、电子设备
CN114356172A (zh) * 2020-09-30 2022-04-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531475A (zh) * 2020-11-02 2022-05-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54565A (zh) * 2020-11-26 2022-05-27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链路切换方法、通信系统、用户面功能实体和用户设备
US11552886B2 (en) * 2021-03-09 2023-01-10 Cisco Technology, Inc. Topology optimization in SD-WANs with path downgrading
CN115678300B (zh) * 2021-07-22 2023-11-28 东莞美哲塑胶制品有限公司 壳塑复合材料、其加工方法与应用
CN113825208B (zh) * 2021-09-30 2023-05-02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9696B (zh) * 2007-04-30 2013-06-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移动局域网及其实现业务连续性的方法
CN101568135B (zh) 2009-05-18 2011-08-1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系统
CN106604336B (zh) * 2011-09-29 2020-03-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模式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CN103200615B (zh) * 2012-01-10 2016-01-1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通信网络中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WO2014111618A1 (en) 2013-01-18 2014-07-24 Nokia Corporation Channel negotiation procedure
US9179383B2 (en) * 2013-01-20 2015-11-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terminal for determining handover for traffic offloaded onto WLAN
WO2015192317A1 (zh) * 2014-06-17 2015-12-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网络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4202255A (zh) 2014-08-26 2014-12-10 浪潮(北京)电子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多链路数据传输实现方法
CN104283780B (zh) 2014-09-26 2018-03-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建立数据传输路径的方法和装置
CN105848236A (zh) * 2016-03-25 2016-08-10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多链路切换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72203A (zh) * 2020-12-16 2021-04-16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文件传输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672203B (zh) * 2020-12-16 2023-05-23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文件传输控制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54134A4 (en) 2019-11-27
EP3554134B1 (en) 2021-09-22
EP3554134A1 (en) 2019-10-16
CN108476456A (zh) 2018-08-31
US20190320369A1 (en) 2019-10-17
US11102690B2 (en) 2021-08-24
WO2018120389A1 (zh) 2018-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6456B (zh) 一种数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和发送端以及接收端
US9485342B2 (en) Wireless device system-architecture
EP3005755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wi-fi display transport mechanisms to accomplish voice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US10841070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apability updat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20038132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US10368254B2 (en) Data forwarding method and controller
US10015733B2 (e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CN113225770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JP6256950B2 (ja) ネットワーク状態に依存した信号処理モジュールの選択
US20160295301A1 (en) Communication protocol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in smart tv apparatus
JP2020532893A (ja) デバイスツーデバイス通信方法、端末機器及びネットワーク機器
CN110602683A (zh) 蓝牙控制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WO2024067687A1 (zh) 信息传输方法、第一通信节点、第二通信节点及存储介质
CN114666916B (zh) 请求上行资源的方法、中继终端、装置和系统
WO2023035925A1 (zh) 一种业务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US20180152562A1 (en) Multi-party call method and device for multi-channel terminal
CN111885575B (zh) 流端点控制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JP7450699B2 (ja) サービスデータ適応プロトコル層エンティティの管理方法、送信端末及び受信端末
CN114501510A (zh) 一种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5442853A (zh)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装置
JP2021523594A (ja) 情報処理方法、ネットワーク機器、端末機器
CN112087816A (zh) 安全激活状态确定方法及相关产品
US20240146663A1 (en) Gateway device and method therefor, medium and application product
KR20200043729A (ko) 제어 평면 장치, 사용자 평면 장치 및 이들을 이용한 패킷 처리 방법
WO2023185608A1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