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6284A - 摄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6284A
CN108476284A CN201780007886.4A CN201780007886A CN108476284A CN 108476284 A CN108476284 A CN 108476284A CN 201780007886 A CN201780007886 A CN 201780007886A CN 108476284 A CN108476284 A CN 108476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image
touch panel
subject
back display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788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6284B (zh
Inventor
西村龙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xell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xell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xell Ltd filed Critical Maxell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3738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67471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76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62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62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62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32Means for focusing
    • G03B13/34Power focusing
    • G03B13/36Autofocus syste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onic viewfinders, e.g. rotatable or detach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4Mounting of pick-up tubes,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deviation or focusing co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1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rolling image capture or setting capture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18Signals indicating condition of a camera member or suitability of ligh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Camera Bodies And Camera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 Digital Computer Display Output (AREA)
  • Focusing (AREA)
  • Viewfin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括背面显示器和电子取景器的摄像装置,在使用电子取景器时也具有良好的对触摸面板的操作性。在用户对内置于背面显示器(11)中的触摸面板(21)进行用于设定对焦区域的触摸操作时,使检测触摸位置的有效检测区域(60)在背面显示器(11)使用时和电子取景器(12)使用时不同。背面显示器使用时的有效检测区域(60)设定成与整个显示屏幕一致,而在电子取景器(12)使用时设定成缩小至背面显示器(11)的显示屏幕的一部分区域。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具有背面显示器和取景器这2个显示部的摄像装置中使用触摸面板进行自动对焦(AF)操作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使用CCD或CMOS传感器等摄像元件对被摄体进行拍摄的数字照相机等摄像装置中,为了对用户显示所拍摄的图像和操作菜单,一般搭载有能够从规定距离处观看的背面显示器。该背面显示器通过采用在液晶面板上一体形成有触摸面板的结构,使得用户能够一边观看正在拍摄的被摄体的图像,一边指定希望对焦的位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结构,其中,根据用户对触摸面板的操作来控制对焦控制用的对焦框——该对焦框可设定在液晶面板上显示的图像上的任意位置处,并基于液晶面板上显示的图像中的对焦框内部的图像进行对焦控制。
此外,在数字照相机等摄像装置中,除了上述的背面显示器之外,有时还搭载有用于观察(用眼睛贴近观察)要拍摄的图像的显示器(电子取景器(EVF))。电子取景器的遮光性高,即使在室外等明亮环境下也容易辨识图像,但无法在其中组装触摸面板,相比与触摸面板构成为一体的背面显示器来说其操作性较差。关于这样的技术,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结构(EVF操作模式),当识别到电子取景器处于使用状态时,使得用户能够使用设置在背面显示器(液晶监视器)正面的触摸面板进行各种触摸操作。在该EVF操作模式下,通过使电子取景器显示的图像上的位置与背面显示器的触摸面板上的位置相关联来实现对焦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968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布第2012/001749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人研究了在数字照相机等摄像装置中,如专利文献2那样一边通过电子取景器观察被摄体一边操作触摸面板进行拍摄的情况下的操作方法。用户通常是这样操作的,即,用左手从下方托起照相机主体,右手支撑照相机握柄部或照相机的机体右侧以将主体固定,并用右手的食指操作快门按钮。与此同时,用右手拇指对背面显示器上的触摸面板进行触摸操作。于是,用户能够迅速地在期望的被摄体的位置处对焦并进行拍摄。
但是,随着照相机机体的大型化,在想通过上述那样的动作来用右手拇指操作触摸面板时,可能存在拇指难以够到背面显示器(触摸面板)的左侧区域,操作性变得恶化的问题。这时,用户虽然能够使右手离开机体来操作触摸面板,但对快门按钮的操作将相应地延迟,可能错失按下快门的时机。
进一步,在照相机的背面除了背面显示器之外还设置有用户的操作输入按钮等,需要在确保这些按钮的功能的同时有效地利用背面区域。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使用电子取景器时对触摸面板具有良好操作性的摄像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包括:将通过聚焦透镜输入的被摄体的光学像转换为摄像信号的摄像元件;控制所述聚焦透镜的位置,对所设定的对焦区域进行对焦动作的透镜控制部;根据所述摄像元件的输出信号生成影像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使用所述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影像信号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的第一显示器;使用所述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影像信号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的第二显示器;对在所述第一显示器和所述第二显示器中的哪一个上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进行切换的显示切换单元;和触摸面板,为了对显示在所述第一显示器或所述第二显示器上的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设定对焦区域,所述触摸面板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位置。该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触摸面板上,与所述第一显示器或所述第二显示器的整个显示屏幕对应地设定有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位置的有效检测区域,所述有效检测区域的大小在图像显示于所述第一显示器的情况下和图像显示于所述第二显示器的情况下不同。
或者,本发明的摄像装置包括:将通过聚焦透镜输入的所述被摄体的光学像转换为摄像信号的摄像元件;控制所述聚焦透镜的位置,对所设定的对焦区域进行对焦动作的透镜控制部;根据所述摄像元件的输出信号生成影像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使用所述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影像信号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的第一显示器;使用所述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影像信号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的第二显示器;对在所述第一显示器和所述第二显示器中的哪一个上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进行切换的显示切换单元;第一触摸面板,为了对显示在所述第一显示器上的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设定对焦区域,所述第一触摸面板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位置;和第二触摸面板,为了对显示在所述第二显示器上的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设定对焦区域,所述第二触摸面板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位置。
发明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在一边通过电子取景器确认被摄体一边利用内置于背面显示器中的触摸面板设定对焦区域时,即使背面显示器实现大屏幕化,用户的操作也较为容易,具有良好的易用性。
或者,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摄像装置,由于在摄像装置的背面设置了电子取景器使用时专用的触摸面板,因此即使背面显示器实现大屏幕化,用户的触摸操作也较为容易,具有良好的易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背面显示器的截面结构之一例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的外观图。
图4是在背面显示器的显示屏幕上设定对焦区域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5是对电子取景器的显示图像设定对焦区域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图像显示屏幕与触摸面板的检测区域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由用户改变有效检测区域的方法之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与对焦动作相关的菜单画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横拍/竖拍改变时设定对焦区域的例子的图(实施例2)。
图10是利用对焦候选框来设定对焦区域的方法的说明图(实施例3)。
图11是表示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的外观图。
图13是对电子取景器的显示图像设定对焦区域的方法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与对焦动作相关的菜单画面的显示例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的外观图。
图17A是表示显示在电子取景器、第一和第二背面显示器上的图像的例子的图。
图17B是表示显示在电子取景器、第一和第二背面显示器上的图像的例子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例6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例6的摄像装置的外观图。
图20A是表示显示在电子取景器和多画面背面显示器上的图像的例子的图。
图20B是表示显示在电子取景器和多画面背面显示器上的图像的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框图。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1包括2个显示部,即背面显示器11和电子取景器12,背面显示器11采用由触摸面板21和液晶面板22构成为一体的结构。下面,对装置内的各模块的结构进行说明。
透镜部(镜头部)2由包括聚焦透镜在内的多片透镜构成,通过透镜控制部14控制聚焦透镜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
摄像元件3是CMOS或CCD等方式的摄像元件。摄像元件3中,光电二极管等的光电转换元件在摄像面上排列成二维形状,对经透镜部2输入并在摄像面上成像的被摄体的光学像进行光电转换而转换为摄像信号。摄像元件3内置有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的AD转换电路,输出经数字化的摄像信号。并且,还能够在摄像元件3中配置相位差AF(自动对焦)用的像素,实现AF的高速化。此外,在使用未内置AD转换电路的摄像元件的情况下,可以将AD转换电路设置在摄像元件3外部。驱动电路15按工作模式相应地驱动摄像元件3。
信号处理电路4对来自摄像元件3的输出信号进行各种信号处理,例如滤波处理、与灵敏度设定相应的放大处理、白平衡校正处理等。并且,信号处理电路4按工作模式相应地生成显示用的影像信号或记录用的影像信号(活动图像、静止图像)。此外,信号处理电路4对OSD电路17发出指示,要求其生成显示用的OSD(on-screen display,屏上显示)信号。该OSD信号包含后述的对焦框的显示信号。
总线5上除了连接信号处理电路4之外,还连接有DRAM、闪存存储器等存储器6、编码解码电路7、记录回放电路8等,连接在总线5上的各部分能够进行高速的协同处理和控制。编码解码电路7对信号处理后的影像信号进行记录用的编码处理,并对回放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解码处理。记录回放电路8将拍摄得到的图像数据记录在记录介质16中,并回放记录在记录介质16中的图像。控制部9对透镜控制部14、驱动电路15、信号处理电路4、存储器6、编码解码电路7、记录回放电路8、背面显示器11、电子取景器12之各模块以及摄像装置1整体进行控制。
操作输入部10用于接受用户的操作输入,其被分配了摄像装置1的设定中的用户使用频率较高的操作。具体而言,对应于后文所述的模式设定拨号盘、快门按钮、模式设定按钮等。
背面显示器11采用将触摸面板21和液晶面板22构成为一体的结构,其细节后述。电子取景器12是用于观察(用眼睛贴近窥望)要拍摄的影像的显示器。用户使用背面显示器11和电子取景器12中的任一个,在拍摄时进行监视或在回放图像时进行确认等。通常,显示部可以有选择使用任一个,基于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自动地切换。
检测部13例如由红外发光元件和受光元件构成,通过用受光元件检测红外发光元件输出的红外线的反射光,来检测在检测部13的前方是否存在物体(例如用户的面部)。或者,也可以利用超声波发生器和接收器构成检测部13,用接收器接收超声波发生器发出的超声波。
在用户要使用电子取景器12的情况下,利用检测部13检测用户的面部、头部等的靠近,并进行控制以仅在电子取景器12上显示图像,在背面显示器11上不显示图像。相反,在检测部13未能检测到物体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仅在背面显示器11上显示图像。通过这样切换图像的显示部,能够降低装置的功耗。
此处,背面显示器11和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是根据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自动切换的,但例如也可以构成为,设置自动切换功能的开/关(ON/OFF)设定,在关闭了自动切换时,能够由用户手动地切换背面显示器11和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
图2是表示背面显示器11的截面结构之一例的图。背面显示器11中,触摸面板21与液晶面板22构成为一体,在背面显示器11的外侧配置有玻璃等保护盖20和背光源23。该情况下,触摸面板21隔着保护盖20检测静电电容,因此通过将触摸面板21配置成与保护盖20紧贴以提高检测精度。背光源23从液晶面板22的背面照射照明光来显示图像。此时,在用户一定时间未使用的情况下,可以为了降低功耗而进行控制以熄灭背光源23。其中,显示部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液晶,也可以使用有机EL等任意的方式。此外,在使用有机EL等发光元件的情况下,不需要背光源。
触摸面板21例如采用静电电容方式,透明电极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排列成二维形状。当用户的手指或触摸笔接触或靠近背面显示器11的显示屏幕(画面)时,手指或触摸笔与透明电极之间的静电电容发生变化,能够检测出接触到的屏幕上的水平、垂直方向的位置。利用触摸面板21,用户能够对摄像装置进行各种输入、操作。尤其是,本实施例具有通过触摸面板的操作而在屏幕上的任意位置对焦的功能。此外,触摸面板21除了使用静电电容方式之外,也可以使用压力感应方式等。
图3是表示实施例1的摄像装置的外观图,(a)是从背面观看摄像装置的图,(b)是从右侧面观看摄像装置的图。在摄像装置1中,背面一侧配置有与触摸面板构成为一体的背面显示器11,顶面一侧配置有电子取景器12。进而,在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侧设置有用于检测物体的靠近的检测部13。检测部13例如利用红外光等,检测用户是否正在使用电子取景器12(正在通过取景器观察)。
作为摄像装置1的操作输入部10,设置有模式设定拨号盘31、快门按钮32和操作按钮33。模式设定拨号盘31用于选择摄像装置1的工作模式(拍摄模式/回放模式等)。快门按钮32设置在主体右侧上部,按下该快门按钮32可进行拍摄的操作。操作按钮33包括中央的按钮和上下左右四方向的按钮,用于进行菜单画面的显示和选择。
在使用电子取景器12的情况下,用户能够一边观察电子取景器12,一边例如用右手食指操作快门按钮32,并用右手拇指操作内置于背面显示器11中的触摸面板21。
摄像装置的工作模式包括<拍摄模式>和<回放模式>,对它们的动作进行说明。关于这些工作模式的切换,既可以为使用模式设定拨号盘31进行切换的结构,也可以为设置例如专用的回放模式按钮来切换工作模式的结构。
<拍摄模式>
控制部9在检测到通过操作输入部10设定成拍摄模式时,对摄像元件3、信号处理电路4、编码解码电路7、记录回放电路8、背面显示器11和电子取景器12等进行与拍摄模式相应的控制。在拍摄模式下,能够进行静止图像拍摄和活动图像拍摄。
按规定的周期从摄像元件3读取摄像信号,通过信号处理电路4进行规定的信号处理转换为显示用的格式,在背面显示器11或电子取景器12上实时地显示活动图像。此时,显示部的切换是根据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进行的。用户对显示在背面显示器11或电子取景器12上的活动图像进行监视。
在要拍摄静止图像时,用户按下快门按钮32。控制部9根据操作输入部10的输出检测到快门按钮32被按下,按照用户设定的拍摄条件——光圈值、快门速度等,控制摄像元件3的驱动电路15。摄像元件3拍摄到的静止图像的摄像信号经存储器6由信号处理电路4实施规定的静止图像信号处理,之后由编码解码电路7进行静止图像用的编码。编码方式例如采用JPEG方式,但作为JPEG以外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高图像质量的RAW形式记录。编码后的静止图像数据经存储器6由记录回放电路8记录在记录介质16中。
在要拍摄活动图像时,按下未图示的活动图像拍摄按钮开始拍摄,并在再次按下时停止拍摄。活动图像例如可以采用H264、H265等MPEG格式或其他的任意活动图像用格式来编码。在拍摄活动图像的情况下,也利用编码解码电路7以规定的格式编码,编码后的活动图像数据经存储器6由记录回放电路8记录在记录介质16中。
<回放模式>
控制部9在检测到通过操作输入部10设定成回放模式时,利用记录回放电路8读取记录在记录介质16中的静止图像和/或活动图像。然后进行控制,以在利用编码解码电路7解码后,将图像显示在背面显示器11或电子取景器12上。与拍摄模式时同样地,显示部的切换是根据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进行的。在回放动作中,首先对多个图像各自的缩小图像进行多画面显示,进而将通过触摸面板操作等选择的图像回放,显示在所选择的显示部上。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特征之处,即通过触摸面板的操作来设定对焦区域的动作进行说明。该动作适用于在拍摄模式下进行静止图像拍摄的情况。关于对焦区域的设定,包括一边看着背面显示器11一边进行设定的情况,和一边看着电子取景器12一边进行设定的情况,对它们分别进行说明。任一情况下的设定,均是用手指在内置于背面显示器11中的触摸面板21上进行触摸操作而进行的。
图4是说明在背面显示器11的显示屏幕上设定对焦区域的方法的图,(a)~(d)表示其设定步骤。
(a)是进行触摸面板操作之前的背面显示器11的显示屏幕40,其中实时显示了拍摄到的活动图像。这里,作为例子显示了被摄体41。当如(b)所示,用户用手指42触摸了屏幕上的被摄体41时,内置于背面显示器11中的触摸面板21检测所触摸的屏幕位置。控制部9将触摸面板21检测到的位置设定为对焦区域,并控制OSD电路17,在图像上叠加显示用于表示对焦区域的对焦框43。这样,用户能够容易地确认所设定的对焦区域。其中,(a)中虽然没有显示对焦框43,但在对焦区域的位置存在默认设定的情况下,也可以从最开始就显示默认设定的对焦框。
一旦设定了对焦区域,则如(c)所示,在显示屏幕40上持续显示对焦框43。此外,在用户想改变对焦区域时,用手指42触摸屏幕上的新的对焦位置即可。例如(d)所示,当触摸了其他被摄体41′时,控制部9改变设定而将触摸到的位置设定为新的对焦区域,并清除正在显示的对焦框43,显示新的对焦框43′。
这样,在一边看着背面显示器11一边设定对焦区域的情况下,用户通过在想要对焦的被摄体的位置上进行触摸操作,能够对触摸到的被摄体的位置进行对焦动作。
接着,说明一边使用电子取景器12监视图像一边设定对焦区域的动作。
图5是说明利用背面显示器11的触摸面板21对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图像设定对焦区域的方法的图。(a)表示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屏幕50,(b)表示内置于背面显示器11中的触摸面板21的触摸面。其中,如上述图3所示,(a)的电子取景器12的屏幕尺寸大幅小于(b)的背面显示器11的屏幕尺寸,这里以任意尺寸表示。
当用户观察电子取景器12时,检测部13检测到用户的面部靠近电子取景器12,控制部9将影像信号输出至电子取景器12,并停止将影像输出至背面显示器11。此外,还熄灭背面显示器11的背光源23来降低功耗。此时,内置于背面显示器11中的触摸面板21的检测动作是有效的,利用其对显示在电子取景器12上的图像设定对焦区域。不过,在本实施例中设定为,将触摸面板21上检测触摸操作的区域(以下称有效检测区域)缩小。即,在图像显示于背面显示器11的情况下,和图像显示于电子取景器12的情况下,改变触摸面板21的有效检测区域。
如(a)所示,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屏幕50上显示了被摄体51。如(b)所示,在背面显示器11的触摸面板21上,将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的有效检测区域60缩小地设定在触摸面的右上部。即,在如图4所示利用背面显示器11进行图像显示时,触摸面板21的大致整个面为有效检测区域,但是在利用电子取景器12进行图像显示时,仅能够在缩小了的有效检测区域60进行检测。而且,通过使缩小了的有效检测区域60与(a)的整个显示屏幕50对应,能够在显示屏幕50内的任意位置设定对焦区域。
例如,用户操作右手拇指52触摸了触摸面板21的有效检测区域60内的对焦位置54。控制部9在与该对焦位置54对应的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屏幕50内的位置(在该例中,是被摄体51的显示位置)设定对焦区域,并显示用于表示对焦区域的对焦框53。该情况下,即使用户触摸到有效检测区域60外侧的位置,也不会被反映到对焦区域的设定动作上。
在一边观察电子取景器12一边进行对焦区域的设定操作的情况下,一般来说,用户大多用左手托住照相机的机体,用右手握住机体的握柄部,同时用右手拇指52操作对焦位置,并用食指操作快门按钮。通过如本实施例这样,将触摸面板21的有效检测区域60缩小地设定在右上部,即使背面显示器11实现了大屏幕化,也能够容易地用右手拇指52操作触摸面板21。即,用户无需使右手离开机体就能够在有效检测区域60内的期望位置上进行触摸操作。其结果是,能够迅速地进行对焦定位与快门按钮的协同操作,易用性大幅提高。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在利用背面显示器11进行图像显示的情况下,和利用电子取景器12进行图像显示的情况下,使触摸面板21的有效检测区域不同。关于这一点,将两者比较以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图像显示屏幕与触摸面板的检测区域的位置关系的图。这里,(a)表示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屏幕50,屏幕尺寸为矩形区域A′B′C′D′。而(b)表示背面显示器11的显示屏幕40,屏幕尺寸为矩形区域ABCD。背面显示器11中内置有触摸面板21,触摸面的尺寸也大致与矩形区域ABCD相同。其中,显示屏幕40与显示屏幕50的尺寸比是任意的,这里为便于说明,令高宽比相同(AB:BC=A′B′:B′C′)。
首先,在利用背面显示器11进行图像显示的情况下,触摸面板21的有效检测区域为背面显示器11的整个面,与矩形区域ABCD大致一致。即,触摸面板21的触摸位置(坐标(F,E))原封不动地成为显示屏幕40的显示位置,在触摸位置上显示对焦框43。
另一方面,在利用电子取景器12进行图像显示的情况下,触摸面板21的有效检测区域为图5所示那样缩小了的有效检测区域60(矩形区域abcd)。其结果是,有效检测区域60内的触摸位置54的坐标(f,e)与希望与该坐标对应的显示屏幕50的对焦位置——即希望显示对焦框53的坐标(F′,E′)通常不一致。
于是,需要进行坐标变换,而为了便于进行该坐标变换,优选将有效检测区域60的形状缩小地设定成大致满足ab:bc=AB:BC=A′B′:B′C′的关系,即,使得有效检测区域60的高宽比与显示屏幕40的高宽比(即显示屏幕50的高宽比)大致相同。由此,对于触摸面板21的有效检测区域60中的触摸位置54的坐标(f,e)和显示屏幕50的对焦框53的坐标(F′,E′),能够使用1个变换系数k来容易地进行变换(f/F′=e/E′=k)。此外,通过使高宽比相同,用户能够以更自然的感觉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定位操作。
关于有效检测区域60的缩小率,例如可以使ab:AB=1:2,将触摸面板21的有效检测区域60设定在背面显示器11的右上角4分之1区域。此时的变换系数k为0.5。
此外,有效检测区域60的尺寸还能够根据背面显示器11的大小、用户的使用状态而相应地按如下方式由用户改变并设定。
图7是表示用户改变有效检测区域60的方法之一例的图。背面显示器11的显示屏幕40显示了当前设定的触摸面板21的有效检测区域60。用户能够通过将有效检测区域60的例如左下角部分P向左下方向(用箭头表示)拖动(在手指52触摸着屏幕的状态下使其移动),并在移动至期望位置后使手指52从屏幕离开,能够设定新的有效检测区域61。由此,触摸面板21基于用户设定的新的有效检测区域61检测触摸位置。控制部9基于新的有效检测区域61的区域尺寸改变变换系数k,进行从触摸检测位置到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屏幕上的位置的坐标变换处理。
在上述的例子中,有效检测区域60的高宽比与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屏幕50的高宽比相同,但是也可以使二者不同。例如,当对焦定位操作主要在屏幕横向上进行时,通过将有效检测区域60设定成横长形状,用户的操作性反而会变好。该情况下,有效检测区域60的缩小率在纵向和横向上不同,可以根据该缩小率相应地决定纵向和横向的变换系数。
此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将使用电子取景器12时的触摸面板21的有效检测区域60设定在屏幕的右上角,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用户为左利手的情况下,通过将有效检测区域设定在左下角或左上角,能够使用左手手指容易地进行触摸面板操作。对于这种改变有效检测区域60的配置的情况,能够通过增加使有效检测区域60移动的操作来加以应对。
接着说明对通过上述方式设定的屏幕上的对焦区域实际进行对焦的动作。摄像装置中的自动对焦方式能够使用影像AF(自动对焦)和相位差AF。
影像AF(video AF)是一边控制聚焦透镜以使焦点落在对焦区域的影像上一边进行对焦的方式。因此在该方式中,提取所设定的对焦区域的影像信号中的高频成分,控制聚焦透镜的位置以使得该高频成分变得最大。所设定的对焦区域的信息通过控制部9传递至信号处理电路4,信号处理电路4检测所设定的对焦区域内的高频成分。这样,通过控制透镜控制部14以使检测到的高频成分为最大,能够在所设定的对焦区域对焦。
另一方面,相位差AF是使用设有相位差AF用像素的摄像元件进行的,或通过设置专用的相位差AF用传感器来进行。在设置专用的相位差AF用传感器的情况下,可以在透镜与摄像元件间的路径上设置半反射镜等,将来自透镜的入射光分离到两个方向上,在一个方向上设置摄像元件,在另一个方向上设置相位差AF用传感器。相位差AF是检测经2个不同路径后的像的相位差来进行对焦的方式,由于能够根据该相位差进行对焦,因此能够高速地对焦。在使用专用的相位差AF传感器、或具有相位差AF用像素的摄像元件的情况下,控制聚焦透镜以使焦点落在用户所设定的区域中的相位差AF传感器的像素上即可。
比较2种方式,影像AF由于一边驱动透镜一边寻找对焦位置,因此与相位差AF相比较为低速。但是,由于能够使用摄像元件进行对焦控制,因此不需要专用的相位差AF传感器以及相应的光学系统,不仅如此,由于能够将AF检测区域设定在摄像元件的任意位置,因此还具有能够容易地在任意位置对焦之优点。
对焦动作的时机能够与快门按钮32的操作连动。快门按钮通常有半按状态和全按状态,在处于半按状态时进行对焦动作。即,控制部9这样进行控制,将用户使用触摸面板21触摸的位置设定为对焦区域,通过检测到半按快门按钮而在该区域对焦。
采用以上所述方式,能够迅速地在用户于触摸面板上指定的位置上对焦。而且,通过在对焦后迅速按下快门按钮(全按状态),能够拍摄并记录对焦在期望的被摄体上的图像。此外,为了迅速地进行对焦动作,可以在用户对屏幕进行了触摸操作时,不仅设定对焦区域还立刻执行对焦控制而无需半按快门按钮。
图8是表示与对焦动作相关的菜单画面的显示例的图。例如,通过按下操作按钮33的中央部,将菜单画面80显示在背面显示器11上,用户通过进行触摸操作来选择并设定菜单。这里说明所显示的菜单画面中与对焦动作相关的部分。
触摸面板AF81是用于使用基于触摸面板操作的自动对焦(AF)功能的设定菜单。通过触摸右侧ON/OFF(开/关)的显示部分,以拨动式(toggle)切换ON和OFF。当设定为ON时,能够通过触摸面板操作来进行AF区域的设定操作,当设定为OFF时,AF区域的设定操作变得无效。因此,在要通过上述的触摸面板操作进行对焦区域设定的情况下,使该设定为ON。
EVF/LCD自动切换82这一设定菜单的目的是,根据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自动在电子取景器(EVF)12和背面显示器11(液晶显示器(LCD)22)上切换进行图像显示。在要自动切换的情况下,使该设定为ON。从而,能够自动且排他地控制电子取景器12与背面显示器11的切换,对实现低功耗是有效的。在该设定为OFF的情况下,手动切换电子取景器12与背面显示器11。手动切换的方法是任意的,例如能够通过操作按钮33的下按钮操作,以切换的方式选择电子取景器12和背面显示器11。此外,也可以增加使电子取景器12和背面显示器11双方均为ON的模式,以及使双方均为OFF的模式。
触摸面板有效区域设定83是用于如图7所示由用户设定EVF使用时的触摸面板的有效检测区域的菜单。当触摸选择了该菜单时,显示图7所示的画面,用户能够进行改变有效检测区域的操作。此外,EVF使用时的有效检测区域的初始设定(默认设定)是位于背面显示器右上角的缩小成规定尺寸的区域。或者也可以是,预先使有效检测区域的初始设定为背面显示器的整个面的区域,由用户通过选择面板有效区域设定83这一菜单来改变设定。
对焦区域尺寸设定84是用于改变对焦区域(对焦框)的大小的菜单。由此,能够根据被摄体的大小等,改变并设定希望对焦的区域的大小。
纵横改变时AF区域重置85和纵横改变时AF区域初始设定86,是关于与拍摄时的姿态(横拍状态/竖拍状态)的改变相应的对焦区域的设定的菜单。纵横改变时AF区域重置85,是在拍摄期间从横向握持摄像装置的横拍状态改变成纵向握持摄像装置的竖拍状态时,或者相反地从竖拍改变成横拍时,设定是否重置对焦区域的菜单。此外,纵横改变时AF区域初始设定86是关于重置时的初始值的设定。这些功能在接下来的实施例2中说明。
上述的说明中,将对焦区域设定在用户进行了触摸操作的位置,但也可以进一步构成为能够通过进行轻拂(flick)操作来改变设定位置。轻拂操作是在触摸后以触摸着的状态将手指向规定方向迅速滑动的操作。该情况下,可以使对焦设定区域向轻拂操作的方向移动,并在屏幕上显示用于表示移动后的对焦区域的对焦框。
此外,在上述的说明中,用户通过触摸操作而设定的对焦区域的屏幕内位置在设定后被原样保持,但也可以进一步构成为能够追踪被摄体的运动。即,在将对焦区域设定到期望的被摄体上之后,通过事先识别该被摄体的图像,即使该被摄体在屏幕内发生了移动,对焦区域也随之移动并追踪该被摄体。由此,对于运动的被摄体也能够可靠地进行对焦。
依照本实施例,在通过电子取景器12监视图像的情况下,通过缩小地设定触摸面板21的有效检测区域,即使内置有触摸面板21的背面显示器11实现了大屏幕化,用户进行对焦区域设定的操作也变得容易。其结果是,用户能够迅速地进行对焦定位与快门按钮的协同操作,易用性大幅提高。
实施例2
在水平(横向)握持数字照相机等摄像装置进行拍摄(横拍)后,又垂直(纵向)握持摄像装置进行拍摄即进行所谓的竖拍时,用户通常会改变构图(framing,取景),被摄体的屏幕内位置会发生移动,因此存在对焦区域从期望位置偏离的问题。即这是因为,在上述实施例1中,一旦设定了的对焦区域的屏幕内位置将被原样不变地保持,维持横拍时的状态不变。因此,本实施例增加了以下功能:检测拍摄姿态从横拍变成竖拍或从竖拍变成横拍,将所设定的对焦区域重置,并自动地将对焦区域设定在预先决定的横拍用或竖拍用的位置上。
其中,在对拍摄姿态是横拍状态还是竖拍状态进行姿态检测时,能够使用地磁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角速度传感器等,摄像装置能够很容易实现姿态检测。
该功能使用上述图8所说明的设定菜单的中的纵横改变时AF区域重置85和纵横改变时AF区域初始设定86。当将纵横改变时AF区域重置85设定为ON时,在拍摄时的姿态从横拍变成竖拍,或相反地从竖拍变成横拍的情况下,自动地检测横拍/竖拍的改变,将当前设定的对焦区域重置,重新设定初始值。在纵横改变时AF区域初始设定86中,预先设定在重置后要重新设定的对焦区域的初始值。作为初始设定,通常在屏幕中心设定对焦区域,但是也可以按横拍和竖拍设定任意的不同初始值。
图9表示横拍/竖拍改变时的对焦区域的设定的例子,(a)是以横拍状态拍摄的情况,(b)是改变成竖拍状态的情况。这里表示的是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屏幕50的情况,但是背面显示器11的显示屏幕40的情况也是完全相同的。
在(a)的横拍状态的显示屏幕50中,在被摄体51的位置上显示有对焦框53(坐标X1,Y1)。接着当使摄像装置左旋转90°而改变为(b)的竖拍状态时,在显示屏幕50′中,(a)中设定的对焦框53被设定在53′的位置(虚线表示的坐标X1,Y1)上,偏离了被摄体51。
于是,在本实施例中,将纵横改变时AF区域重置85设定为ON,并且通过纵横改变时AF区域初始设定86将竖拍时的对焦区域的初始值(X2,Y2)预先设定在对焦框55所示的位置上。该初始值(X2,Y2)的位置例如为屏幕上部的中央附近。这是因为,例如在竖拍状态下拍摄人物时,大多情况下被摄体51位于屏幕上部的中央附近。由此,在将拍摄姿态从横拍改变成竖拍的情况下,横拍时设定的对焦区域被重置,自动切换并设定到竖拍时的对焦区域的初始值(X2,Y2)的位置上,因此用户的便利性得到提高。或者,即使需要用户通过触摸操作来修正对焦区域,其修正量也有望能够减少。
实施例3
依照实施例1、2,在被摄体的显示屏幕上显示用于表示对焦区域的对焦框,当然是在用户对触摸面板进行了触摸操作之后才显示的。在显示部如背面显示器11那样与触摸面板21构成为一体的情况下,用户能够在一瞬间就将对焦区域设定在期望的被摄体位置上。但是,在显示部为电子取景器12的情况下,其与触摸面板21分离,并且二者的屏幕尺寸(触摸面板是缩小了的有效检测区域60)不同,因此可预料到,用户难以在一瞬间就将对焦区域设定在期望的被摄体位置上。于是,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辅助用户设定对焦区域的操作,事先在被摄体的显示屏幕上将可设定对焦区域的位置作为对焦候选框显示。
图10是对实施例3的对焦区域的设定方法进行说明的图。(a)表示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屏幕50,(b)表示内置于背面显示器11中的触摸面板21的触摸面。触摸面板21的可检测区域被缩小为有效检测区域60。
如(a)所示,在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屏幕50上,预先在可设定为对焦区域的位置上显示了用于表示候选区域的框(候选框)70。在该例子中,在显示屏幕50上呈矩阵状地排列四边形的多个候选框70,为了表示其是候选,框线用虚线显示。
对此,用户如(b)所示,用手指62触摸了触摸面板21的有效检测区域60内的期望位置,将其指定为对焦位置54。于是,在(a)的显示屏幕50上,从候选框70中选择与所触摸的对焦位置54对应的位置将其设定为对焦区域,为了表示已被设定成对焦区域这一情况,显示为实线的设定框71。由此,用户能够根据实线的设定框71来容易地确认对焦区域的设定位置。
此外,若对已设定为对焦区域的设定框71再次触摸其位置,则对焦区域的设定被解除,返回成候选框70,用户能够进行对焦区域设定的变更。在该例子中,用虚线表示候选框70的框线,用实线表示设定框71的框线,但它们的显示方式是任意的,只要能够容易地区别二者即可。
依照本实施例,由于预先显示了对焦区域的候选位置,因此用户能够基于此进行对焦位置的设定,能够迅速地进行设定操作。在上述的例子中对图像显示在电子取景器12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利用与触摸面板构成为一体的背面显示器11进行图像显示的情况下,当然也是能够应用的,通过预先显示对焦区域的候选位置,具有辅助用户进行设定操作的效果。
实施例4
图11是表示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框图。本实施例的摄像装置1与实施例1(图1)同样地设置有2个显示部,即背面显示器11和电子取景器12,背面显示器11采用由触摸面板21和液晶面板22构成为一体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是,设置有与电子取景器12对应的专用的触摸面板19。下面,将内置于背面显示器11中的触摸面板21称作“第一触摸面板”,将与电子取景器12对应的专用的触摸面板19称作“第二触摸面板”。针对与实施例1(图1)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背面显示器11采用将第一触摸面板21和液晶面板22构成为一体的结构,第一触摸面板21用于对显示在液晶面板22上的影像进行触摸操作输入。电子取景器12是用于观察要拍摄的影像的显示器,第二触摸面板19是用于在使用电子取景器12时进行操作输入的专用的触摸面板。用户使用背面显示器11和电子取景器12中的任一个,在拍摄时进行监视或在回放图像时进行确认等。通常,显示部可以有选择使用任一个,基于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自动地切换。
背面显示器11和第一触摸面板21的结构与实施例1(图2)中说明的相同。第二触摸面板19也具有与第一触摸面板21相同的结构,检测用户的手指或触摸笔所接触或靠近的位置。不过,与背面显示器11不同的是未设置液晶面板。即,从图2所示的背面显示器11的结构中除去液晶面板22和背光源23,由触摸面板及其保护盖构成第二触摸面板19。
图12是表示实施例4的摄像装置的外观图,(a)是从背面观看摄像装置的图,(b)是从右侧面观看摄像装置的图。与实施例1(图3)的结构相比,增加的第二触摸面板19用于在使用电子取景器12时输入触摸操作。第二触摸面板19配置在背面显示器11的右侧,比背面显示器11的尺寸小。
在使用电子取景器12的情况下,用户能够一边观察电子取景器12,一边例如用右手食指操作快门按钮32,并用右手拇指容易地操作设置在背面显示器11右侧的第二触摸面板19。
接着,对本实施例的特征之处,即通过触摸面板的操作来设定对焦区域的动作进行说明。关于对焦区域的设定,包括一边看着背面显示器11一边进行设定的情况,和一边看着电子取景器12一边进行设定的情况。在一边看着背面显示器11一边设定对焦区域的情况下,与实施例1(图4)同样地,用手指对设置在背面显示器11上的第一触摸面板21进行触摸操作来设定对焦区域。另一方面,在一边看着电子取景器12一边设定对焦区域的情况下,用手指在电子取景器使用时专用的第二触摸面板19上进行触摸操作来设定对焦区域。
图13是说明使用第二触摸面板19对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图像设定对焦区域的方法的图。其中表示了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屏幕50与第二触摸面板19的触摸面的关系。如图12所示,电子取景器12的屏幕尺寸一般比背面显示器11的屏幕尺寸小,此外,电子取景器12与第二触摸面板19在左右方向上错开地配置。
当用户观察电子取景器12时,检测部13检测到用户的面部靠近电子取景器12,控制部9将影像信号输出至电子取景器12,并停止将影像输出至背面显示器11,还停止第一触摸面板的检测动作。此外,还熄灭背面显示器11的背光源23来降低功耗。另一方面,使第二触摸面板19的动作有效,使用其来对显示在电子取景器12上的图像设定对焦区域。
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屏幕50上显示了被摄体51。在一边通过电子取景器12观察被摄体一边进行对焦区域的设定操作的情况下,一般来说,用户大多用左手托住照相机的机体,用右手握住机体的握柄部,同时用右手拇指52操作对焦位置,并用食指操作快门按钮。通过像本实施例那样,将第二触摸面板19配置在摄像装置的右侧,即使装置变得大型化,也能够容易地用右手拇指52操作第二触摸面板19。即,用户无需使右手离开机体就能够在第二触摸面板19内的期望位置上进行触摸操作。
例如,用户操作右手拇指52触摸了第二触摸面板19内的对焦位置54。控制部9在与该对焦位置54对应的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屏幕50内的位置(在该例中,是被摄体51的显示位置)设定对焦区域,并显示用于表示对焦区域的对焦框53。其结果是,能够迅速地进行对焦定位与快门按钮的协同操作,易用性大幅提高。
这样,在本实施例中,在利用背面显示器11进行图像显示的情况下,和利用电子取景器12进行图像显示的情况下,排他地切换使用与背面显示器11构成为一体的第一触摸面板21或电子取景器12专用的第二触摸面板19。由此,即使在背面显示器11变得大型化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无损用户的操作性的前提下提高易用性。此外,可以在主体背面右侧设置握柄部以使得用户容易用手保持摄像装置1,此时可以将第二触摸面板在握柄部。
图14是表示与对焦动作相关的菜单画面的显示例的图。针对相比实施例1(图8)增加的项目进行说明。在菜单画面80中,主触摸面板87是用于使与背面显示器11构成为一体的第一触摸面板21的动作ON/OFF的设定菜单。此外,辅助触摸面板88是用于使电子取景器12专用的第二触摸面板19的动作ON/OFF的设定菜单。其中,主触摸面板87和辅助触摸面板88的ON/OFF的切换,也可以与EVF/LCD自动切换82连动。
依照本实施例,在通过电子取景器12监视图像的情况下,能够使用专用的第二触摸面板19设定对焦区域,用户进行对焦区域设定的操作变得容易。其结果是,用户能够迅速地进行对焦定位与快门按钮的协同操作,易用性大幅提高。
实施例5
实施例5的结构为,在实施例4的第二触摸面板上增加液晶面板并一体构成为第二背面显示器。
图15是表示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框图。第一背面显示器91对应于实施例4(图11)的背面显示器11,其中,第一触摸面板21a与第一液晶面板22a构成为一体。此外,第二背面显示器92中,第二触摸面板21b与第二液晶面板22b构成为一体。第二背面显示器92的屏幕尺寸比第一背面显示器91小,但内部结构是同样的。第二背面显示器92可供用户进行触摸操作,并且第二液晶面板22b如后所述显示被摄体以外的图像。其他结构和动作与实施例4相同,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6是表示实施例5的摄像装置的外观图,是从背面观看摄像装置的图。从侧面观看的图与图12的(b)相同。第二背面显示器92配置在摄像装置1背面的右侧,即,配置在第一背面显示器91的右侧。在该例子中,第二背面显示器92虽然配置在背面右下侧,但是也可以配置在右上侧。这样,通过将第二背面显示器92配置在摄像装置1的右侧,在用户用右手托住摄像装置的情况下,能够用右手拇指容易地对第二背面显示器92内的第二触摸面板21b进行操作。
图17A和图17B是表示在进行拍摄时显示在电子取景器12、第一背面显示器91和第二背面显示器92上的图像的例子的图。
图17A是使用第一背面显示器91显示被摄体的情况。第一背面显示器91上显示正在拍摄的被摄体41的图像,电子取景器12停止显示。用户通过用手指42在第一背面显示器91的显示屏幕上进行触摸操作,能够在被摄体41上设定对焦框43。
此时,第二背面显示器92上例如显示操作按钮33a。该操作按钮33a相当于图12中的操作按钮33,在图12中由硬件构成,但是这里的操作按钮33a为显示图像。通过对操作按钮33a进行触摸操作,具有与图12的操作按钮33相同的功能(菜单画面的显示和选择)。
图17B是使用电子取景器12显示被摄体的情况。在电子取景器12上显示正在拍摄的被摄体51的图像,第二背面显示器92停止图像显示,接受用户的触摸操作。而且,与手指52的触摸操作(对焦位置54)对应地,在电子取景器12内的被摄体51上设定对焦框53。
另一方面,第一背面显示器91上显示关于拍摄的各种信息95。该信息95包括快门速度、光圈值、ISO灵敏度等关于拍摄的设定。通过显示该信息,用户能够容易地确认拍摄时的各种设定。此外,在设定为自动地切换第一背面显示器91和电子取景器12的显示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使用电子取景器12时停止第一背面显示器91的显示。
在本实施例中,在使用第一背面显示器91时在第二背面显示器92上显示操作按钮33a,使得用户能够进行操作输入。由此,能够配置实施例4(图12的(a))中的第二触摸面板19使其兼作操作按钮33,使摄像装置的结构合理化。
实施例6
实施例6的结构为,将实施例5中的第一背面显示器91和第二背面显示器92一体构成为同时显示多个图像的多画面背面显示器100。
图18是表示实施例6的摄像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多画面背面显示器100中,将实施例5(图15)的第一背面显示器91与第二背面显示器92构成为一体,由共同的触摸面板21c和液晶面板22c构成。其他的结构和动作与实施例5相同,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19是表示实施例6的摄像装置的外观图,是从背面观看摄像装置的图。从侧面观看的图与图12的(b)相同。在背面配置有单独一个多画面背面显示器100,为了在其上同时显示多个图像而使其屏幕尺寸较大。
图20A和图20B是表示在进行拍摄时显示在电子取景器12和多画面背面显示器100上的图像的例子的图。
图20A是使用多画面背面显示器100显示被摄体的情况。在使用多画面背面显示器100时,将其屏幕划分为3个区域101、102、103进行显示。左侧的第一区域101与实施例5的第一背面显示器91对应,显示被摄体41等的图像并接受用户的触摸操作。右下侧的第二区域102与实施例5的第二背面显示器92对应,例如显示操作按钮33a。进一步,在右上侧的第三区域103显示实施例5(图17B)中所示的拍摄信息95。由此,能够在多画面背面显示器100上显示被摄体图像,并同时能够容易地确认快门速度、光圈值等关于拍摄的设定。
图20B是使用电子取景器12显示被摄体的情况。该情况下,多画面背面显示器100的第一区域101停止显示图像,在第二区域102接受用户对电子取景器12上的显示图像进行的触摸操作。第三区域103显示拍摄信息95。
其中,图20A、20B所示的多画面背面显示器100的屏幕划分(画面划分)显示为一例,也可以采用其他任意的组合进行图像显示和触摸操作输入。
本实施例构成为,使用将屏幕划分以同时显示多个图像的多画面背面显示器,在利用多画面背面显示器显示被摄体图像的情况下,和利用电子取景器显示被摄体图像的情况下,切换多画面背面显示器的各划分区域的显示内容和操作内容。由此,能够使摄像装置的结构更合理化。
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作为通过触摸面板进行的操作说明了对焦区域的设定,但是触摸操作输入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用于设定曝光控制的区域、以及设定同时进行对焦和曝光控制时的屏幕上的区域等。此外,也能够用于设定要进行被摄体识别和人物识别的对象,以及用于设定并输入快门速度、光圈值、ISO灵敏度等拍摄条件。
上面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例,还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为了易于理解地说明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详细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必须具有所说明的全部结构。此外,能够将一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结构替换成其他实施例的结构,并且还能够在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中增加其他实施例的结构。此外,能够对各实施例的一部分结构,进行其他结构的增加、删除、替换。
附图标记说明
1:摄像装置,
2:透镜部,
3:摄像元件,
4:信号处理电路,
7:编码解码电路,
8:记录回放电路,
9:控制部,
10:操作输入部,
11、91、92:背面显示器,
12:电子取景器,
13:检测部,
14:透镜控制部,
15:驱动电路,
16:记录介质,
17:OSD电路,
19、21、21a~21c:触摸面板,
22、22a~22c:液晶面板,
31:模式设定拨号盘,
32:快门按钮,
33、33a:操作按钮,
40:背面显示器的显示屏幕,
41、51:被摄体图像,
42、52:用户的手指,
43、53、55、71:对焦框(对焦位置),
50:电子取景器的显示屏幕,
60、61:触摸面板的有效检测区域,
70:对焦区域的候选框,
80:菜单画面,
95:拍摄信息,
100:多画面背面显示器,
101~103:划分区域。

Claims (15)

1.一种摄像装置,能够由用户对被摄体的图像设定要对焦的对焦区域来进行拍摄,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通过聚焦透镜输入的所述被摄体的光学像转换为摄像信号的摄像元件;
控制所述聚焦透镜的位置,对所设定的对焦区域进行对焦动作的透镜控制部;
根据所述摄像元件的输出信号生成影像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
使用所述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影像信号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的第一显示器;
使用所述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影像信号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的第二显示器;
对在所述第一显示器和所述第二显示器中的哪一个上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进行切换的显示切换单元;和
触摸面板,为了对显示在所述第一显示器或所述第二显示器上的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设定对焦区域,所述触摸面板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位置,
在所述触摸面板上,与所述第一显示器或所述第二显示器的整个显示屏幕对应地设定有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位置的有效检测区域,
所述有效检测区域的大小在图像显示于所述第一显示器的情况下和图像显示于所述第二显示器的情况下不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器是配置在该摄像装置的背面的背面显示器,其与所述触摸面板构成为一体,
所述第二显示器是配置在该摄像装置的上部的电子取景器,
所述触摸面板的有效检测区域的大小被设定成,在图像显示于所述背面显示器的情况下与该背面显示器的整个显示屏幕一致,在图像显示于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情况下缩小为所述背面显示器的显示屏幕的一部分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检测部,其用于检测物体靠近所述电子取景器,
所述显示切换单元基于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在检测到物体靠近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情况下仅在所述电子取景器上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在没有检测到物体靠近所述电子取景器的情况下仅在所述背面显示器上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用所述电子取景器显示图像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用户对所述触摸面板进行拖动操作,来改变所述触摸面板上设定的所述有效检测区域的大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摄体的图像显示于所述第一显示器或所述第二显示器的状态下,在用户对所述触摸面板进行了触摸操作时,对显示在所述第一显示器或所述第二显示器上的所述图像,与触摸操作位置对应地设定所述对焦区域,并叠加显示表示所设定的该对焦区域的对焦框。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检测拍摄姿态是横拍还是竖拍的拍摄姿态检测部,
在检测到所述拍摄姿态从横拍变成竖拍或者从竖拍变成横拍的情况下,将通过用户的触摸操作而设定的所述对焦区域重置,并将对焦区域设定为预先决定的横拍时或竖拍时的对焦区域的初始值。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显示器或所述第二显示器上,与所述被摄体的图像一起叠加显示多个候选框,该候选框表示其处于可设定为所述对焦区域的位置,
在用户对所述触摸面板进行了触摸操作的情况下,从所述多个候选框中选择与触摸操作位置对应的候选框,将对应的位置设定为所述对焦区域,并将被设定为该对焦区域的候选框以不同于其他候选框的显示方式显示。
8.一种摄像装置,能够由用户对被摄体的图像设定要对焦的对焦区域来进行拍摄,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通过聚焦透镜输入的所述被摄体的光学像转换为摄像信号的摄像元件;
控制所述聚焦透镜的位置,对所设定的对焦区域进行对焦动作的透镜控制部;
根据所述摄像元件的输出信号生成影像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
使用所述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影像信号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的第一显示器;
使用所述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影像信号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的第二显示器;
对在所述第一显示器和所述第二显示器中的哪一个上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进行切换的显示切换单元;
第一触摸面板,为了对显示在所述第一显示器上的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设定对焦区域,所述第一触摸面板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位置;和
第二触摸面板,为了对显示在所述第二显示器上的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设定对焦区域,所述第二触摸面板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位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显示器是配置在该摄像装置的背面的背面显示器,所述第一触摸面板与所述第一显示器构成为一体,
所述第二显示器是配置在该摄像装置的上部的电子取景器,所述第二触摸面板与所述第二显示器分离,配置在该摄像装置的背面。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摄像装置配置成所述第二显示器位于上方,从该摄像装置的背面侧看来,所述第二触摸面板配置在所述第一显示器的右侧,所述第二触摸面板的尺寸比所述第一显示器的尺寸小。
11.一种摄像装置,能够由用户对被摄体的图像设定要对焦的对焦区域来进行拍摄,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通过聚焦透镜输入的所述被摄体的光学像转换为摄像信号的摄像元件;
控制所述聚焦透镜的位置,对所设定的对焦区域进行对焦动作的透镜控制部;
根据所述摄像元件的输出信号生成影像信号的信号处理电路;
使用所述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影像信号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的第一背面显示器;
使用所述信号处理电路输出的影像信号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的电子取景器;
显示所述被摄体以外的图像的第二背面显示器;
对在所述第一背面显示器和所述电子取景器中的哪一个上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进行切换的显示切换单元;
第一触摸面板,为了对显示在所述第一背面显示器上的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设定对焦区域,所述第一触摸面板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位置;和
第二触摸面板,为了对显示在所述电子取景器上的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设定对焦区域,所述第二触摸面板检测用户的触摸操作位置,
所述第一背面显示器配置在该摄像装置的背面,与所述第一触摸面板构成为一体,
所述电子取景器配置在该摄像装置的上部,
所述第二背面显示器配置在该摄像装置的背面,与所述第二触摸面板构成为一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摄体的图像显示于所述第一背面显示器时,在所述第二背面显示器上显示用户的操作输入画面,通过利用所述第二触摸面板检测用户对该操作输入画面进行的触摸操作,能够对该摄像装置进行操作输入。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背面显示器与所述第二背面显示器一体构成为多画面背面显示器,在该多画面背面显示器上所述第一触摸面板和所述第二触摸面板构成为一体。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画面背面显示器包括显示所述被摄体的图像的第一区域和显示用户的操作输入画面的第二区域,
在所述被摄体的图像显示于所述多画面背面显示器的所述第一区域时,通过对所述第一区域进行触摸操作来对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设定对焦区域,并且,在所述第二区域显示所述操作输入画面,使得能够通过在该操作输入画面上进行触摸操作来对该摄像装置进行操作输入,
在所述被摄体的图像显示于所述电子取景器时,通过对所述多画面背面显示器的所述第二区域进行触摸操作,来对所述被摄体的图像设定对焦区域。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画面背面显示器还包括显示拍摄信息的第三区域,其中所述拍摄信息包括对所述被摄体进行拍摄时的快门速度和光圈值。
CN201780007886.4A 2016-01-28 2017-01-11 摄像装置 Active CN1084762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37380.2A CN112367471B (zh) 2016-01-28 2017-01-11 摄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4533 2016-01-28
JP2016014533 2016-01-28
JP2016105800 2016-05-27
JP2016-105800 2016-05-27
PCT/JP2017/000664 WO2017130698A1 (ja) 2016-01-28 2017-01-11 撮像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37380.2A Division CN112367471B (zh) 2016-01-28 2017-01-11 摄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6284A true CN108476284A (zh) 2018-08-31
CN108476284B CN108476284B (zh) 2020-11-27

Family

ID=5939800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37380.2A Active CN112367471B (zh) 2016-01-28 2017-01-11 摄像装置
CN201780007886.4A Active CN108476284B (zh) 2016-01-28 2017-01-11 摄像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37380.2A Active CN112367471B (zh) 2016-01-28 2017-01-11 摄像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1221707B2 (zh)
JP (4) JP6608966B2 (zh)
CN (2) CN112367471B (zh)
WO (1) WO201713069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6129B (zh) * 2019-09-10 2020-10-01 台灣電容器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 即時的成品組立尺寸攝像檢測設備及其檢測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013745A (ja) * 2016-07-23 2018-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009096B2 (ja) * 2017-07-06 202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027207B2 (ja) * 2018-03-19 2022-03-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0383813A (zh) * 2018-03-29 2019-10-25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拍摄控制方法、拍摄控制装置、拍摄系统及存储介质
JP7363767B2 (ja) * 2018-03-29 2023-10-18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と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071197B2 (ja) * 2018-04-06 2022-05-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EP3879338B1 (en) * 2018-11-08 2024-02-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that have optical input device
JP7301631B2 (ja) * 2018-11-08 2023-07-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7110138B2 (ja) * 2019-03-11 2022-08-0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作業指示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2021144121A (ja) * 2020-03-11 2021-09-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CN116456168A (zh) * 2023-06-20 2023-07-18 广州科易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64205A (ja) * 2002-07-25 2004-02-2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撮影装置なら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からなる操作パネル
JP2009086601A (ja) * 2007-10-03 2009-04-23 Canon Inc カメラ
CN101753815A (zh) * 2008-12-03 2010-06-23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2215344A (zh) * 2010-04-08 2011-10-12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2457661A (zh) * 2010-10-18 2012-05-16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照相机
US20140049678A1 (en) * 2011-04-26 2014-02-20 Kyocera Corporation Mobile terminal and ineffective region setting method
CN103731595A (zh) * 2012-10-10 2014-04-16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US20140184867A1 (en) * 2012-12-27 2014-07-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04488256A (zh) * 2012-07-20 2015-04-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照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23608B2 (ja) * 1998-12-14 2008-07-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01326843A (ja) * 2000-05-18 2001-11-22 Sony Corp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操作方法
JP2006098676A (ja) 2004-09-29 2006-04-13 Nikon Corp オートフォーカスカメラ
JP4929630B2 (ja) 2005-07-06 2012-05-09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697827B2 (en) * 2005-10-17 2010-04-13 Konicek Jeffrey C User-friendlier interfaces for a camera
EP1954030B1 (en) * 2005-10-18 2012-11-28 Kyocera Corporatio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US20080231740A1 (en) * 2007-03-21 2008-09-25 Mcintyre Dale F Camera with multiple displays
JP4991621B2 (ja) * 2008-04-17 2012-08-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2012023723A (ja) * 2010-06-18 2012-02-02 Panasonic Corp 撮像装置
JP5364846B2 (ja) * 2010-06-28 2013-12-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制御方法に用いられるプログラム
JP2012191570A (ja) 2011-03-14 2012-10-04 Seiko Epson Corp 撮影装置、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2203352A (ja) 2011-03-28 2012-10-22 Panasonic Corp 撮影装置およびライブビュー画像表示方法
US9001255B2 (en) * 2011-09-30 2015-04-07 Olympus Imaging Corp. Imaging apparatus, imaging method,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for trimming and enlarging a portion of a subject image based on touch panel inputs
KR101585488B1 (ko) * 2011-12-16 2016-01-14 올림푸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촬상 장치 및 그 촬상 방법, 컴퓨터에 의해 처리 가능한 추종 프로그램이 기억된 기억 매체
JP5936183B2 (ja) * 2012-02-07 2016-06-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影機器
US20150334290A1 (en) * 2012-04-23 2015-11-19 Sony Corporatio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JP2014123896A (ja) * 2012-12-21 2014-07-03 Olympus Imaging Corp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126796A (ja) 2012-12-27 2014-07-07 Canon Inc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712749B2 (en) * 2014-02-27 2017-07-18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multiple sides
JP5973619B2 (ja) * 2015-04-28 2016-08-23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無効領域設定プログラムおよび無効領域設定方法
CN112653838B (zh) * 2016-08-31 2022-08-30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控制设备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DE102017109254A1 (de) * 2017-04-28 2018-10-31 Carl Zeiss Ag Digitalkamera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64205A (ja) * 2002-07-25 2004-02-2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撮影装置なら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からなる操作パネル
JP2009086601A (ja) * 2007-10-03 2009-04-23 Canon Inc カメラ
CN101753815A (zh) * 2008-12-03 2010-06-23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102215344A (zh) * 2010-04-08 2011-10-12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2457661A (zh) * 2010-10-18 2012-05-16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照相机
US20140049678A1 (en) * 2011-04-26 2014-02-20 Kyocera Corporation Mobile terminal and ineffective region setting method
CN104488256A (zh) * 2012-07-20 2015-04-01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照相机及其动作控制方法
CN103731595A (zh) * 2012-10-10 2014-04-16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US20140184867A1 (en) * 2012-12-27 2014-07-0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06129B (zh) * 2019-09-10 2020-10-01 台灣電容器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 即時的成品組立尺寸攝像檢測設備及其檢測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6284B (zh) 2020-11-27
US20230205354A1 (en) 2023-06-29
US20190041726A1 (en) 2019-02-07
JP2020039135A (ja) 2020-03-12
JP7210638B2 (ja) 2023-01-23
US11221707B2 (en) 2022-01-11
WO2017130698A1 (ja) 2017-08-03
JP6608966B2 (ja) 2019-11-20
US20220113828A1 (en) 2022-04-14
JPWO2017130698A1 (ja) 2018-11-22
JP2021122134A (ja) 2021-08-26
US11614822B2 (en) 2023-03-28
CN112367471A (zh) 2021-02-12
JP2023038256A (ja) 2023-03-16
CN112367471B (zh) 2022-06-10
JP6878548B2 (ja) 2021-05-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6284A (zh) 摄像装置
US9113072B2 (en) Imaging control apparatus and imag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including a first display mode and a second display mode for executing an image preparation operation based on a touch operation
US8319883B2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1378458B (zh) 使用脸部识别功能的数字拍摄设备和方法
WO2016023406A1 (zh) 物体运动轨迹的拍摄方法、移动终端和计算机存储介质
KR102093403B1 (ko) 정보 처리 장치,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US10095941B2 (en) Vision recogni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8854523B2 (en)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photographing control method and photographing control program for providing enhanced photos and animations
JPH10240436A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
US8405752B2 (en) Image taking apparatus
JP2021132383A (ja) 撮像装置、撮像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20230276017A1 (en) Video creation method
US10148844B2 (en) Imaging apparatus
JP6218911B2 (ja) 撮影制御装置および撮像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08065851A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
JP4671989B2 (ja) カメラ
US11871106B2 (en) Imaging apparatus, imaging method, and program
JP6210821B2 (ja) 映像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JPH10243269A (ja)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14175815A (ja) 表示制御装置、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録媒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HOLDINGS,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608

Address after: Kyoto Japan

Patentee after: MAXELL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Kyot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XELL,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