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48883B - 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及逆变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及逆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48883B
CN108448883B CN201810305693.3A CN201810305693A CN108448883B CN 108448883 B CN108448883 B CN 108448883B CN 201810305693 A CN201810305693 A CN 201810305693A CN 108448883 B CN108448883 B CN 1084488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oltage
current
target component
input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30569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48883A (zh
Inventor
耿后来
周银银
张�杰
张涛
邢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ngrow Power Suppl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30569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48883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488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488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488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488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03Details of control, feedback or regulation circuits
    • H02M1/0009Devices or circuits for detecting current in a converter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32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 H02M1/327Means for protecting converters other than automatic disconnection against abnormal temper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verter Devices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逆变器控制方法及逆变器,获取DC/DC升压电路的电信号,然后,根据该电信号判断DC/DC升压电路是否存在过热现象。如果DC/DC升压电路存在过热现象,则增大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由于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流Ii越大,同时,DC/DC升压电路控制信号的占空比越小,则目标元器件上的电流Id越大,而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越接近,占空比D越小。该方法通过增大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即增大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值,从而使D增大,进而降低目标元器件上的电流,最终降低目标元器件的发热量。而且,该方法不会增加逆变器的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及逆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逆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及逆变器。
背景技术
随着微电子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逆变技术的应用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程度。从日常生活的变频空调、变频冰箱到航空领域的机载设备;从使用常规化石能源的火力发电设备到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太阳能风力发电设备,都少不了逆变技术的使用。
逆变器是把直流电能转变成交流电的变换器。为了提高逆变器的转换效率,逆变器内通常会设置DC/DC升压电路,先由DC/DC升压电路将直流电信号升压后,再通过逆变电路将升压后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但是,当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比较接近时,将会导致该DC/DC升压电路内某些元器件上流经的电流比较大,进而导致该元器件的散热较大,这将严重影响该元器件的使用寿命,严重时还会烧毁元器件进而使整个逆变器损坏。为了解决散热问题,传统的技术方案是更换容量较大的元器件,但是,这样会增加生产成本。目前尚未提出一种能够不增加生产成本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及逆变器,在不增加逆变器生产成本的前提下解决DC/DC升压电路中的元器过热的技术问题。其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所述逆变器包括DC/DC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DC/DC升压电路的电信号;根据电信号判断所述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当确定目标元器件存在过热现象时,增大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
可选地,电信号包括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根据所述电信号判断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包括:计算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判断电压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电压阈值;当电压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电压阈值时,判断输入电流是否大于或等于电流阈值;当输入电流大于或等于电流阈值时,确定目标元器件存在过热现象。
可选地,电信号包括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所述根据电信号判断所述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包括:计算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判断电压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电压阈值;当电压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电压阈值时,计算升压电压的输入功率是否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当输入功率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时,确定目标元器件存在过热现象。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当确定目标元器件不存在过热现象时,按照正常处理逻辑确定所述输出电压给定值。
可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流、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计算得到流经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当前电流值;根据所述当前电流值和所述目标元器件的额定电流值,确定所述输出电压给定值的增大幅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逆变器,包括DC/DC升压电路、逆变电路和控制器,其中,控制器控制所述DC/DC升压电路和所述逆变电路的工作状态;
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所述DC/DC升压电路用于将所述直流电源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为逆变器的输出端,用于将DC/DC升压电路升压后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控制器,还用于获取DC/DC升压电路的电信号,根据电信号判断DC/DC升压电路内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当确定目标元器件存在过热现象时,增大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
可选地,电信号包括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控制器用于根据电信号判断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时,具体用于:计算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判断电压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电压阈值;当电压差值小于或等于电压阈值时,判断输入电流是否大于或等于电流阈值;当输入电流大于或等于电流阈值时,确定目标元器件存在过热现象。
可选地,所述电信号包括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电信号判断所述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时,具体用于:计算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判断电压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电压阈值;当电压差值小于或等于电压阈值时,计算升压电压的输入功率是否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当输入功率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时,确定目标元器件存在过热现象。
可选地,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当确定目标元器件不存在过热现象时,按照正常处理逻辑确定所述输出电压给定值。
可选地,DC/DC升压电路为Boost升压电路,目标元器件为所述Boost升压电路中的二极管。
本申请提供的逆变器控制方法,该逆变器包括DC/DC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该方法获取DC/DC升压电路的电信号,然后,根据该电信号判断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如果目标元器件存在过热现象则增大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由于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流越大,同时,该DC/DC升压电路控制信号的占空比越小则DC/DC升压电路内目标元器件上流经的电流越大,而且,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越接近则占空比越小。该方法通过增大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即增大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值,从而使占空比增大,进而降低目标元器件上的电流,最终降低目标元器件的散热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逆变器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2是一种典型的Boost升压电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3是另一种Boost升压电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4是又一种Boost升压电路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逆变器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又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逆变器中的DC/DC升压电路内元器件上流经的电流与该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流及该DC/DC升压电路的控制信号的占空比有关,占空比越小且输入电流越大,则目标元器件上的电流越大;而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越接近,占空比越小。此时,如果目标元器件上的电流较大,可能导致目标元器件过热严重,进而可能导致整个逆变器损坏。为了解决DC/DC升压电路中的元器件发热严重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通过调整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即增大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值,从而使DC/DC升压电路的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增大,进而降低了目标元器件上的电流,最终降低DC/DC升压电路内目标元器件的散热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逆变器的电路原理示意图,该逆变器包括DC/DC升压电路1、逆变电路2和控制器。
DC/DC升压电路1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输出端连接逆变电路2的输入端。该DC/DC升压电路1用于将输入的直流电进行升压后提供给逆变电路2。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该逆变器中的DC/DC升压电路1可以采用图2-图4所示的Boost升压电路。下面以图2所示的Boost升压电路为例进行说明目标元器件发热严重的原因:
该Boost升压电路的控制信号占空比D=1-Ui/Uo,Ui为Boost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Uo为输出电压;Boost升压电路内IGBT管S1上的电流为Ii*D,二极管D1上的电流Id=Ii*(1-D)。可见,该Boost升压电路中D1上的电流与输入电流Ii、输入电压Ui及输出电压Uo直接相关;如果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比较接近时,占空比D会非常小;如果D非常小,则Boost升压电路内二极管上的电流基本等于输入电流Ii;此时,如果Ii比较大,则二极管上的电流比较大,即二极管发热严重。
逆变电路2的输出端连接负载或交流电网3,逆变电路2用于将由DC/DC升压电路升压后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输出。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DC/DC升压电路10包括N个DC/DC升压电路单元,每一个DC/DC升压电路单元的输入端均连接一个不同于其它DC/DC升压电路单元的直流电源,例如,DC/DC升压电路单元1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11,DC/DC升压电路单元2连接直流电源12,依次类推,DC/DC升压电路单元N连接第N个直流电源;例如,直流电源可以是电池板。每个DC/DC升压电路单元的输出端并联后连接逆变电路2的输入端。
控制器用于控制DC/DC升压电路1和逆变电路2的工作状态。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解决DC/DC升压电路内元器件的发热问题,该控制器在控制DC/DC升压电路1的工作状态过程中还用于执行图6-图8所示的方法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控制方法不仅适用于图2所示的Boost升压电路,同样适用于图3和图4所示的Boost升压电路。
其中,本申请中的控制器可以是终端的CPU,或者,是终端内集成的MCU,或者,还可以是CPU和MCU的结合。
请参见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10,获取DC/DC升压电路的电信号。
DC/DC升压电路的电信号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后提供给控制器,例如,采用电流传感器采集DC/DC升压电路中的电流,采用电压传感器采集DC/DC升压电路的电压。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在DC/DC升压电路1的输入端设置第一电压传感器,用于采集该DC/DC升压电路1的输入电压Ui;在DC/DC升压电路1的输出端设置第二电压传感器,用于采集该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Uo;在DC/DC升压电路1的输入端设置电流传感器用于采集该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流Ii。
S120,根据电信号判断DC/DC升压电路内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如果是,则执行S130;如果否,则执行S140。
控制器接收到传感器采集的电信号后,根据该电信号判断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例如,通过接收到的电信号计算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功率或电路内部流经的电流。
不同DC/DC升压电路结构中的目标元器件有所不同,例如,图2-图4所示的Boost升压电路中目标元器件是二极管D1、D2。
在DC/DC升压电路包括多个DC/DC升压电路单元的应用场景中,分别判断各个DC/DC升压电路单元是否存在过热现象,分别单独判断每个DC/DC升压电路单元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
S130,增大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
由于DC/DC升压电路的控制信号的占空比与其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有关,如果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比较接近,则占空比将会非常小。如果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相差比较大,则占空比将会比较大。而且,DC/DC升压电路内目标元器件上流经的电流与该占空比及输入电流有关,例如,图2所示Boost电路内的二极管上流经的电流Id=Ii*(1-D)。
通常,在一个确定的应用场景中,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都已确定,根据公式Id=Ii*(1-D)可知,增大控制信号的占空比,能够降低DC/DC升压电路内流经的电流,进而降低DC/DC升压电路内元器件的发热。
其中,增大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的目的是降低DC/DC升压电路内目标元器件的发热,因此,输出电压给定值的增大幅度以能够使目标元器件发热满足其额定功率为准,即,增加预设值之后的输出电压给定值要满足目标元器件的额定功率要求。该预设值可以根据具体的DC/DC升压电路结构计算得到。
S140,按照正常处理逻辑确定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
如果DC/DC升压电路不存在过热的现象,则按照正常的处理逻辑调整输出电压给定值。
本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控制方法,获取DC/DC升压电路的电信号,然后,根据该电信号判断DC/DC升压电路是否存在过热现象。如果DC/DC升压电路存在过热现象则增大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由于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流越大同时D越小,目标元器件上的电流越大。而占空比D与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有关,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越接近则D越小。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占空比来降低目标元器件上的电流,而改变占空比就需要调整输出电压给定值。该方法就是通过增大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即增大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值,从而使D增大,进而降低目标元器件上的电流,最终降低了目标元器件的发热量。
请参见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另一种逆变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本实施例通过判断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确定该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的现象。如图7所示,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210,获取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
输入电压记为Ui、输出电压记为Uo、输入电流记为Ii。
S220,计算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
计算Uo和Ui的电压差值Uerr,即,Uerr=Uo-Ui;
S230,判断该电压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电压阈值;如果是,则执行S240;如果否,则执行S260。
判断Uerr是否小于或等于电压阈值Uth。其中,Uth可以根据DC/DC升压电路的电路结构确定。
例如,根据DC/DC升压电路的电路结构计算控制信号的占空比与输入电压及输出电压间的电压差值之间的关系,确定当控制信号的占空比非常小时对应的电压差值在哪个范围,然后,根据此时的电压差值确定电压阈值。
S240,获取并判断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流是否大于或等于电流阈值。如果是,则执行S250;如果否,则执行S260。
以图2所示的Boost升压电路为例,当Uerr小于或等于Uth时,该DC/DC升压电路的控制信号的占空比D非常小,由于Boost升压电路内二极管上的电流Id=Ii*(1-D),此时,二极管上流经的电流基本等于其输入电流Ii。如果Ii比较大,则Boost升压电路内二极管上流经的电流也比较大。因此,需要继续判断Boost升压电路的输入电流是否大于或等于电流阈值,如果输入电流大于或等于电流阈值,则确定Boost升压电路内二极管存在过热的现象。如果输入电流小于电流阈值,则确定二极管不存在过热的现象。
S250,增大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
增大电压给定值的幅度可以根据DC/DC升压电路的电路结构确定,只要满足DC/DC升压电路内目标元器件上的功率不超过其额定功率即可。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先根据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流、输入电压和输出电压计算得到其内部目标元器件上的电流值,然后,根据该电流值和该目标元器件的额定电流值确定输出电压给定值的增大幅度。
例如,在图2所示的Boost升压电路中以二极管的发热满足其额定功率为准,确定输出电压给定值的增大幅度。二极管的额定电流Ie已知,按照公式Id=Ii*(1-D),可以计算得到流经二极管的电流等于其额定电流时,该Boost升压电路的控制信号占空比,进而根据该占空比计算得到该Boost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值,将该Boost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调至该输出电压值。其中,输出电压给定值可以在该输出电压值上下浮动预设值。
S260,按照正常处理逻辑确定输出电压给定值。
以逆变器连接交流电网为例进行说明,确定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的正常逻辑如下:
为了保持逆变电路的转换效率,逆变电路的输入电压即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Uo,要高于交流电网的峰值,例如,对于单相交流电网,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Uo为电网电压加上一较低的阈值,该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得到,例如,该阈值为30V,即Uo=220*1.414+30,此时逆变器转换效率较高。例如,三相交流电网,Uo=220*1.414*1.732+30。
DC/DC升压电路以逆变器连接负载为例进行说明,确定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的正常逻辑如下:
为了保持逆变电路的转换效率,逆变电路的输入电压即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Uo,要满足负载要求。例如,对于单相负载而言,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Uo为负载需求电压加上一较低的阈值,该阈值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得到,例如,该阈值为30V,即Uo=220*1.414+30,此时逆变器转换效率较高。对于三相负载而言,升压Uo=220*1.414*1.732+30。
本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当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不大于电压阈值时,继续判断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流是否大于电流阈值,如果是,则增大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即增大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值,使得该DC/DC升压电路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增大,进而使目标元器件上的电流降低,最终降低了目标元器件的发热量。而且,该方法不会增加逆变器的生产成本。
请参见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又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流程图,本实施例,通过判断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入功率确定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的现象。如图8所示,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310,获取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
S320,计算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
S330,判断该电压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电压阈值;如果是,则执行S340;如果否,则执行S360。
S340,计算该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功率并判断该输入功率是否大于功率阈值;如果是,则执行S250;如果否,则执行S260。
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功率Pi=Ii*Ui,其中,Ii为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流,Ui为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可以根据DC/DC升压电路内目标元器件的额定电流计算出该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功率的阈值(即,功率阈值),当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功率大于或等于该功率阈值时,将会导致DC/DC升压电路内目标元器件上的功率超限。
S250,增大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
S260,按照正常处理逻辑确定输出电压给定值。
本实施例提供的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当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不大于电压阈值时,继续判断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功率是否大于功率阈值,如果是,则增大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即增大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之间的差值,使得该DC/DC升压电路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增大,进而使目标元器件上的电流降低,最终降低了目标元器件的发热。而且,该方法不会增加逆变器的生产成本。
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装置类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申请各实施例方法中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顺序调整、合并和删减。
本申请各实施例种装置及终端中的模块和子模块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并、划分和删减。
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终端,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终端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子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子模块或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模块,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或子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或子模块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或子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或子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或子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所述逆变器包括DC/DC升压电路和逆变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电信号;
根据所述电信号判断所述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
当确定所述目标元器件存在过热现象时,根据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电信号,计算得到流经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当前电流值;
根据所述目标元器件的所述当前电流值和额定电流值,增大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信号包括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
所述根据所述电信号判断所述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包括:
计算所述输出电压与所述输入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
判断所述电压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电压阈值;
当所述电压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电压阈值时,判断所述输入电流是否大于或等于电流阈值;
当所述输入电流大于或等于电流阈值时,确定所述目标元器件存在过热现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信号包括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
所述根据所述电信号判断所述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包括:
计算所述输出电压与所述输入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
判断所述电压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电压阈值;
当所述电压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电压阈值时,计算所述升压电压的输入功率是否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
当所述输入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功率阈值时,确定所述目标元器件存在过热现象。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确定所述目标元器件不存在过热现象时,按照正常处理逻辑确定所述输出电压给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元器件的所述当前电流值和额定电流值,增大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包括:
根据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当前电流值和所述目标元器件的额定电流值,确定所述输出电压给定值的增大幅度;
依据所述增大幅度增大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
6.一种逆变器,其特征在于,包括DC/DC升压电路、逆变电路和控制器,其中,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DC/DC升压电路和所述逆变电路的工作状态;
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直流电源,输出端连接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入端,所述DC/DC升压电路用于将所述直流电源输出的直流电进行升压;
所述逆变电路的输出端为所述逆变器的输出端,用于将所述DC/DC升压电路升压后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获取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电信号,根据所述电信号判断所述DC/DC升压电路内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当确定所述目标元器件存在过热现象时,根据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电信号,计算得到流经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当前电流值,以及根据所述目标元器件的当前电流值和额定电流值增大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出电压给定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信号包括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电信号判断所述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时,具体用于:
计算所述输出电压与所述输入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
判断所述电压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电压阈值;
当所述电压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电压阈值时,判断所述输入电流是否大于或等于电流阈值;
当所述输入电流大于或等于电流阈值时,确定所述目标元器件存在过热现象。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信号包括所述DC/DC升压电路的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入电流;
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电信号判断所述DC/DC升压电路内的目标元器件是否存在过热现象时,具体用于:
计算所述输出电压与所述输入电压之间的电压差值;
判断所述电压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电压阈值;
当所述电压差值小于或等于所述电压阈值时,计算所述升压电压的输入功率是否大于或等于功率阈值;
当所述输入功率大于或等于所述功率阈值时,确定所述目标元器件存在过热现象。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当确定所述目标元器件不存在过热现象时,按照正常处理逻辑确定所述输出电压给定值。
10.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项所述的逆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DC/DC升压电路为Boost升压电路,所述目标元器件为所述Boost升压电路中的二极管。
CN201810305693.3A 2018-04-08 2018-04-08 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及逆变器 Active CN10844888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05693.3A CN108448883B (zh) 2018-04-08 2018-04-08 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及逆变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305693.3A CN108448883B (zh) 2018-04-08 2018-04-08 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及逆变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48883A CN108448883A (zh) 2018-08-24
CN108448883B true CN108448883B (zh) 2020-07-07

Family

ID=63198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305693.3A Active CN108448883B (zh) 2018-04-08 2018-04-08 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及逆变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4888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8635B (zh) * 2018-09-13 2019-09-20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电平Boost变换器、逆变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4325306B (zh) * 2021-12-03 2024-03-22 深圳科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逆变系统连通性检测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介质
CN115912882A (zh) * 2023-01-04 2023-04-04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光伏逆变器及功率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84541B2 (ja) * 2004-05-21 2009-12-16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アクチュエータ駆動装置
JP2015080343A (ja) * 2013-10-17 2015-04-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力制御装置
JP6160601B2 (ja) * 2014-12-02 2017-07-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源システム
CN105006805B (zh) * 2015-08-28 2017-08-2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过流保护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48883A (zh) 2018-08-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jaer et al. Power inverter topologies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a review
JP4856069B2 (ja) 三相ソーラー変換器回路および方法
CN108448883B (zh) 一种逆变器的控制方法及逆变器
CN106230239B (zh) 用于调节半导体部件的温度变化的方法和系统
US20120155139A1 (en) Electrical Energy Conversion Circuit Device
CN106067680B (zh) 通过借助于无功功率而减小半导体中的温度变化来改进半导体的寿命
Seo et al. Digitally controlled current sensorless photovoltaic micro-converter for DC distribution
CN203423631U (zh) 一种包括高升压电路的太阳能无桥逆变器
WO2013127230A1 (zh) 一种无桥逆变电路与太阳能无桥逆变器
JP2006101581A (ja) 系統連系インバータ
Zhang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of the synchronization control method for BCM/DCM current-mode flyback micro-inverter
Burlaka et al. Low-Cost Transformerless Grid-Tie Inverter For Photovoltaic System
CN211296568U (zh) 一种解决多直流电源环路问题的系统
Nivetha et al. Dual Buck AC-AC Converter with Wind Energy System
Liivik et al. Wear-out failure analysis of solar optiverter operating with 60-and 72-cell Si crystalline PV modules
KR101065247B1 (ko) 태양광 발전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JP5837454B2 (ja) 制御装置
Abdar Ali et al. DC-to-DC converters for low-voltage high-power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Sulong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DC-DC Boost Converter System
CN202261063U (zh) 高效率多源光伏逆变器
KR101226104B1 (ko) 직류 계통연계용 태양광 피씨에스의 전력 시스템
JP7424351B2 (ja) パワーコンディショナ
Mumtaz et al. A Non-Isolated High-Gain Non-Inverting Interleaved DC-DC Converter Multi-Output Network for Renewable Energy Application
Hassan et al. Single-Stage Grid-Connected Flyback Microinverter Operating in DCM for Photovoltaic AC Modules
JP2006121816A (ja) インバー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