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19302A - 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19302A
CN108419302A CN201810039191.0A CN201810039191A CN108419302A CN 108419302 A CN108419302 A CN 108419302A CN 201810039191 A CN201810039191 A CN 201810039191A CN 108419302 A CN108419302 A CN 1084193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extern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391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19302B (zh
Inventor
竹内瞬
朝仓弘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4193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193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193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193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通信装置。通信装置可以在预定状态下经由第二无线接口建立与第二外部装置的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操作状态从子站状态转换到特定状态,所述预定状态是所述通信装置正在作为子站参与其中第一外部装置作为母站的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在所述操作状态已被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之后经由第一无线接口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请求信号,以及在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到所述请求信号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第二无线连接,以便属于用于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执行无线通信的第二无线网络。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文公开了一种用于使通信装置和外部装置属于同一无线网络的技术。
背景技术
通信装置作为子站参与其中外部装置作为母站的无线网络并且通过使用该无线网络来执行与外部装置的无线通信的技术是广泛已知的。
发明内容
在通信装置正在作为子站而参与其中第一外部装置作为母站的无线网络的状态下,所述通信装置通常不能属于另一无线网络。
本文公开了一种通信装置,取代于所述通信装置正在作为子站而参与其中第一外部装置作为为母站的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所述通信装置能够属于第二无线网络。
本文中所公开的通信装置可以包括:第一无线接口;与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不同的第二无线接口,其中经由所述第二无线接口执行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比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执行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慢;第一转换单元,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用于在预定状态下经由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建立与第二外部装置的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操作状态从作为第一无线网络的子站而操作的子站状态转换到与所述子站状态不同的特定状态,所述预定状态是所述通信装置正在作为所述子站而参与其中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不同的第一外部装置作为母站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用于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执行无线通信;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已被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之后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请求信号,所述请求信号用于请求所述通信装置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建立无线连接;以及第一建立单元,所述第一建立单元用于在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到所述请求信号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第二无线连接,以便属于用于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执行无线通信的第二无线网络。
根据上述配置,所述通信装置在所述通信装置正在作为所述子站而参与其中所述第一外部装置作为所述母站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因此,当所述通信装置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到所述请求信号时,所述通信装置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所述第二无线连接,并且可属于所述第二无线网络。因此,取代于作为所述子站参与其中所述第一外部装置作为所述母站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所述通信装置可属于所述第二无线网络。
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一确定单元,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确定是否正在执行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所述第一转换单元:可以在确定了不正在执行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并且可以在确定了正在执行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不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
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确定单元,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确定非通信时间是否比第一预定时间长,所述非通信时间是自所述通信装置上一次完成了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以来已经逝去的时间。所述第一转换单元:可以在确定了所述非通信时间比所述第一预定时间长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以及可以在确定了所述非通信时间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定时间的情况下不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
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三确定单元,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信装置是否处于非通信状态,所述非通信状态是自所述通信装置参与了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以来所述通信装置仍尚未执行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的状态。所述第一转换单元:可以在确定了所述通信装置不处于所述非通信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以及可以在确定了所述通信装置处于所述非通信状态的情况下不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
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第四确定单元,所述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确定包括特定应用的所述第一外部装置是否正在通过使用所述特定应用访问所述通信装置。所述第一转换单元:可以在确定了所述第一外部装置不正在访问所述通信装置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以及可以在确定了所述第一外部装置正在访问所述通信装置的情况下不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
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显示控制单元,所述显示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通信装置的显示单元上显示预定画面,所述预定画面指示即使在所述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了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也不可能在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未被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的情况下在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之间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建立无线连接。
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第二建立单元,所述第二建立单元用于在即使自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被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以来已经逝去了第二预定时间时也未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到所述请求信号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与所述第一外部装置建立第三无线连接,以便作为所述子站再次参与其中所述第一外部装置作为所述母站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
所述第一建立单元可以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所述第二无线连接,以便作为子站参与其中所述第二外部装置作为母站的所述第二无线网络。
所述特定状态可以是作为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母站而操作的母站状态。所述第一建立单元可以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所述第二无线连接,以使所述第二外部装置作为子站参与其中所述通信装置正在作为所述母站操作的所述第二无线网络。
子站状态可以是在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所述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不向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发送对所述请求信号的响应信号的状态。特定状态是在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所述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发送对所述请求信号的响应信号的状态。
子站状态是不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执行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所述请求信号的触发的通信的状态。特定状态是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执行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所述请求信号的触发的通信的状态。
子站状态是作为由Wi-Fi联盟开发的WFD(Wi-Fi直连(注册商标)的缩写)的客户端进行操作的客户端状态。
用于实现前述通信装置的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指令以及存储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也是新颖的且有用的。另外,包括前述通信装置以及第一外部装置和/或第二外部装置的通信系统也是新颖的且有用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通信系统的配置。
图2示出MFP转换到CL状态的顺序图。
图3示出由MFP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示出Wi-Fi连接处理的流程图。
图5示出由移动终端执行的MFP应用处理的流程图。
图6示出在移动终端与MFP之间建立NFC链路的情况的顺序图。
图7示出第二实施例的由MFP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8示出第二实施例的Wi-Fi连接处理的流程图;以及
图9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在移动终端与MFP之间建立NFC链路的情况的顺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通信系统2的配置;图1)
如图1中所示,通信系统2包括多功能外围设备10(在下面被称作“MFP”)和移动终端100。MFP 10和移动终端100能够相互执行Wi-Fi通信,Wi-Fi通信是根据Wi-Fi方案的无线通信,并且相互执行NFC(近场通信的缩写)通信,NFC通信是根据NFC方案的无线通信。
(MFP 10的配置)
MFP 10是能够执行包括打印功能和扫描功能的多个功能的外围装置(例如,PC200的外围装置等)。MAC地址“AAA”和装置名称“XXX”被分配给MFP 10。MFP 10包括操作单元12、显示单元14、打印执行单元16、扫描执行单元18、Wi-Fi接口(接口在下面被表示为“I/F”)20、NFC I/F 22和控制器30。
操作单元12包括多个键。用户可通过操作操作单元12来向MFP10输入各种指令。显示单元14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显示单元14也充当所谓的触摸面板。也就是说,显示单元14也充当操作单元。在下面,操作单元12和显示单元14可以被统称为“MFP操作单元”。打印执行单元16是诸如喷墨方案、激光方案等的打印机构。扫描执行单元18是诸如CCD、CIS等的扫描机构。
Wi-Fi I/F 20是用于根据Wi-Fi方案执行Wi-Fi通信的I/F。Wi-Fi方案是基于例如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的缩写)802.11的标准和符合其的标准(例如,802.11a、11b、11g、11n等)的无线通信方案。Wi-Fi I/F 20尤其支持由Wi-Fi联盟开发的WFD(Wi-FiDirect(注册商标)的缩写)方案。WFD方案是由Wi-Fi联盟创建的标准文档“Wi-FiPeer-to-Peer(P2P)Technical Specification Version 1.5”中描述的无线通信方案。
MFP 10能够在WFD方案的组所有者状态、客户端状态和装置状态中的任一个下操作。在下面,组所有者和客户端分别将被称为“G/O”和“CL”。在MFP 10在G/O状态下操作的情况下,MFP 10形成其中MFP 10作为母站(即,G/O)操作的WFD网络(在下面被称为“WFDNW”)。在这种情况下,MFP 10可与外部装置建立Wi-Fi连接,并且使该外部装置作为子站参与WFDNW。例如,在外部装置是支持WFD方案的装置(在下面被称作“WFD装置”)的情况下,外部装置在CL状态下操作,并且作为子站(即,CL)参与WFDNW。当能够参与其中MFP 10作为母站操作的WFDNW的子站的数目的上限是两个或更多个时,在一个外部装置正在作为子站参与WFDNW的状态下,MFP 10可进一步与另一外部装置建立Wi-Fi连接,并使该另一外部装置作为子站参与WFDNW。另外,在外部装置在G/O状态下操作的情况下,MFP 10在CL状态下操作。在这种情况下,MFP 10可与外部装置建立Wi-Fi连接,并且作为子站(即,CL)参与由外部装置形成的WFDNW。在MFP 10正在作为子站参与由外部装置形成的WFDNW的状态下,MFP 10不能进一步与另一外部装置建立Wi-Fi连接。应该注意,装置状态为既不是G/O状态也不是CL状态的状态,即,MFP 10不正在与外部装置建立连接的状态。
另外,Wi-Fi I/F 20支持由Wi-Fi联盟制定的WPS(Wi-Fi Protected Setup的缩写)。WPS是所谓的自动无线设定或简易无线设定,并且是能够在一对装置之间根据Wi-Fi方案容易地建立无线连接(在下面被称作“Wi-Fi连接”)而无需用户输入用于建立该Wi-Fi连接的无线设定信息(例如,密码、认证方案、加密方案等)的技术。特别地,Wi-Fi I/F 20支持WPS的PBC(Push Button Configuration的缩写)方案。PBC方案是用于在用户在一对装置中的每一个上执行无线连接操作(例如,按压按钮的操作)的情况下建立该对装置之间的Wi-Fi连接的方案。
NFC I/F 22是用于根据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的缩写)方案执行NFC通信的I/F。NFC方案是基于诸如ISO/IEC 14443、15693、18092的国际标准的无线通信方案。应该注意,被称作NFC论坛(forum)装置的I/F和被称作NFC论坛标签的I/F被称为用于执行NFC通信的I/F的类型。NFC I/F 22是NFC论坛装置,并且能够在P2P(Peer To Peer的缩写)模式、R/W(Reader/Writer的缩写)模式和CE(Card Emulation的缩写)模式中的任一个下选择性地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Wi-Fi I/F 20与NFC I/F 22之间的差异。经由Wi-Fi I/F 20的Wi-Fi通信的通信速度(例如,最大通信速度为11至600Mbps)比经由NFC I/F 22的NFC通信的通信速度(例如,最大通信速率为100至424Kbps)快。另外,经由Wi-Fi I/F 20的Wi-Fi通信中的载波的频率(例如2.4GHz频带或5.0GHz频带)与经由NFC I/F 22的NFC通信中的载波的频率(例如13.56MHz频带)不同。另外,可执行经由Wi-Fi I/F 20的Wi-Fi通信的最大距离(例如,最大约100m)大于可执行经由NFC I/F 22的NFC通信的最大距离(例如,最大约10cm)。
控制器30包括CPU 32和存储器34。CPU 32依照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程序36来执行各种处理。存储器34由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等构成。
(移动终端100的配置)
移动终端100是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PDA、笔记本PC、平板PC、便携式音乐重放装置或便携式电影重放装置的便携式终端装置。MAC地址“BBB”被分配给移动终端100。移动终端100包括操作单元112、显示单元114、Wi-Fi I/F 120、NFC I/F 122和控制器130。
操作单元112包括多个键。用户可通过操作操作单元112来向移动终端100输入各种指令。显示单元114是用于显示各种信息的显示器。显示单元114也充当所谓的触摸面板。也就是说,显示单元114也充当操作单元。在下面,操作单元112和显示单元114可以被统称为“终端操作单元”。Wi-Fi I/F 120和NFC I/F 122分别与MFP 10的Wi-Fi I/F 20和NFC I/F 22相同。
控制器130包括CPU 132和存储器134。CPU 132依照存储在存储器134中的OS(Operating System的缩写)程序136来执行各种处理。OS程序136是用于控制移动终端100的各种基本操作的软件。另外,存储器134存储MFP应用138。MFP应用138是由MFP 10的供应商提供的应用,并且被从例如因特网上的服务器安装在移动终端100中。MFP应用138是用于建立移动终端100与MFP 10之间的Wi-Fi连接并且通过使用移动终端100与MFP 10之间的Wi-Fi连接来执行目标数据(例如,打印数据、扫描数据)的通信的应用。
在本实施例中,另外,在MFP 10周围存在PC 200。PC 200是WFD装置。PC 200包括远程UI(User Interface的缩写)应用210。UI应用210是用于在PC 200上执行与在MFP操作单元上执行的操作相同的操作的应用。当在PC 200和MFP 10属于同一WFDNW的状态下激活UI应用210时,在PC 200上显示与在MFP 10的显示单元14上显示的画面相同的画面。在此状态下,当操作画面上的按钮时,PC 200通过使用Wi-Fi连接来向MFP 10发送指示按钮已被操作的信息。结果,MFP 10执行分配给该按钮的功能。
(MFP 10与PC 200之间的Wi-Fi连接的建立;图2)
接下来,将参考图2描述用来建立MFP 10与PC 200之间的Wi-Fi连接的方式。在图2的初始状态下,MFP 10正在装置状态下操作。
当在T10中由用户在PC 200上执行搜索操作时,PC 200在T12中通过广播发送探测请求。
在T12中从PC 200接收到探测请求时,在T14中MFP 10向PC 200发送包括装置名称“XXX”的探测响应。
在T14中从MFP 10接收到探测响应时,PC 200在T16中显示包括在探测响应中的选择画面,该选择画面包括装置名称“XXX”,并且在T18中,接受对装置名称“XXX”的选择。然后,在T20中,PC 200向MFP 10发送协商请求。该协商请求是用于请求执行被称作G/O协商的通信的信号。G/O协商是用于确定MFP 10和PC 200中的哪一个将作为母站(即,G/O)操作的操作确定通信。
在T20中从PC 200接收到协商请求时,在T22中MFP 10在显示单元14上显示连接确认画面。该连接确认画面是用于向用户确认是否将建立与PC 200的Wi-Fi连接的画面。在T24中,MFP 10接受对连接确认画面上的OK按钮的选择。
在T30中,MFP 10和PC 200执行G/O协商。结果,确定了PC 200作为G/O操作。因此,PC 200从装置状态转换到G/O状态,并且MFP 10从装置状态转换到CL状态。
PC 200生成在其中PC 200作为母站(即,G/O)操作的第一WFDNW中待使用的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即,SSID“YYY1”、密码“PPP1”等),并且将该第一无线设定信息发送到MFP 10。
在从PC 200接收到第一无线设定信息时,MFP 10通过使用该第一无线设定信息来与PC 200建立Wi-Fi连接,并且作为子站(即,CL)参与第一WFDNW。
(由MFP 10执行的处理;图3)
接下来,将参考图3描述由MFP 10的CPU 32依照程序36所执行的处理的内容。图3的处理在MFP 10转换到CL状态时开始。在下面,将以MFP 10作为子站(即,CL)参与其中PC200作为母站(即,G/O)操作的第一WFDNW的状态为例来描述图3的处理的内容。
在S10中,CPU 32监视在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是否建立了NFC链路。当用户使移动终端100更靠近MFP 10时,移动终端100的NFC I/F 122与MFP 10的NFC I/F 22之间的距离变得比可建立NFC链路的最大距离(例如,10cm)短。结果,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NFC链路被建立。在获取了指示已从NFC I/F 22建立NFC链路的建立信息的情况下,CPU 32在S10中确定是,并且进行到S12。
在S12中,CPU 32通过使用已建立的NFC链路(即,经由NFC I/F 22)将MFP 10的MAC地址“AAA”发送到移动终端100。
在S14中,CPU 32确定是否正在执行与PC 200的Wi-Fi通信。在正在与PC 200执行使用除OSI参考模型的数据链路层之外的上层(即,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的TCP/IP通信的情况下,CPU 32确定正在执行与PC 200的Wi-Fi通信(在S14中是),并且进行到S30。例如,在从PC 200接收到表示打印目标的图像的打印数据的情况下或者在向PC200发送通过扫描生成的扫描数据的情况下在S14中作出“是”的确定。另一方面,在不正在与PC 200执行TCP/IP通信的情况下,CPU 32确定不正在执行与PC 200的Wi-Fi通信(在S14中否),并且进行到S16。也就是说,即使正在与PC 200执行仅使用数据链路层以下的层的通信(例如,信标信号的通信)的情况下,CPU 32也确定不在执行与PC 200的Wi-Fi通信。
在S30中,CPU 32使显示单元14显示指示不可能与MFP 10建立Wi-Fi连接的错误画面。当S30结束时,图3的处理结束。也就是说,CPU 32不会使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即,不执行S40),不断开与PC 200的Wi-Fi连接,并且也不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
另外,在S16中,CPU 32确定与PC 200的Wi-Fi通信未被执行的时间(在下面被称作“非通信时间”)是否比第一预定时间长。非通信时间是自与PC 200的上一次Wi-Fi通信完成以来已经逝去的时间。在确定非通信时间等于或者短于第一预定时间(在S16中否)的情况下,CPU 32进行到S30,并且结束图3的处理,而不使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例如,在用户希望使MFP 10在PC 200中打印多个文档的情况下,非通信时间存在于第一文档(即,打印数据)的Wi-Fi通信的完成与第二文档的Wi-Fi通信的开始之间的时间段中。在用户希望在PC 200中打印多个文档的情况下,第二文档的Wi-Fi通信通常在从第一文档的Wi-Fi通信的完成起相对较短的时间段内开始。如果与PC 200的Wi-Fi连接在第一文档的Wi-Fi通信与第二文档的Wi-Fi通信之间的非通信时间期间断开,则可能发生MFP 10没有打印所有文档的事件。为了抑制这样的事件发生,采纳在确定非通信时间等于或者短于第一预定时间(在S16中否)的情况下不断开与PC 200的Wi-Fi连接的配置。
在S18中,CPU 32确定是否存在与PC 200的通信经历。在自MFP 10参与了第一WFDNW以来已经执行了一次或多次与PC 200的Wi-Fi通信的情况下,CPU 32确定存在与PC200的通信经历(在S18中是),并且进行到S20。另一方面,在与PC 200的Wi-Fi通信尚未被执行的情况下,CPU 32确定不存在与PC 200的通信经历(在S18中否),进行到S30,并且结束图3的处理,而不使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PC 200的用户希望在已经建立与MFP 10的Wi-Fi连接之后在MFP 10与PC 200之间执行一些Wi-Fi通信。因此,当没有与PC 200的通信经历时用户可能执行用于在PC 200上执行Wi-Fi通信的操作的可能性高。如果在这样的情形下断开与PC 200的Wi-Fi连接,则执行用户所希望的Wi-Fi通信变得不可能。为了抑制这样的事件发生,采纳在确定没有与PC 200的通信经历(在S18中否)的情况下不断开与PC200的Wi-Fi连接的配置。
在S20中,CPU 32确定是否正在从PC 200接受使用UI应用210的访问。当从PC 200接受到使用UI应用210的访问时,MFP 10的存储器34存储指示正在接受访问的信息(在下面被称作“访问信息”)。应该注意,当从PC 200接收到通知终止使用UI应用210的信息时,访问信息被从存储器34中擦除。在访问信息未正被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情况下,CPU 32确定使用UI应用210的访问未被接受(在S20中否),并且进行到S40。另一方面,在访问信息正被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情况下,CPU 32确定使用UI应用210的访问被接受(在S20中是),进行到S30,并且结束图3的处理,而不使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在用户在PC 200正在通过使用UI应用210来访问MFP 10的状态下操作在MFP 10的显示单元14上显示的画面上的按钮的情况下,PC 200与MFP 10的Wi-Fi通信被执行。也就是说,在UI应用210在PC 200中被激活的情形下,可以从PC 200向MFP 10间歇地发送指示按钮操作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形下,如果与PC 200的Wi-Fi连接被断开,则可能发生用户希望的操作不能被MFP 10执行的事件。为了抑制这样的事件发生,采纳在使用UI应用210的访问正被接受(在S20中是)的情况下不断开与PC 200的Wi-Fi连接的配置。
在S40中,CPU 32使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因此,MFP 10与PC 200之间的Wi-Fi连接被断开,并且MFP 10离开第一WFDNW。
在S42中,CPU 32经由Wi-Fi I/F 20从移动终端100接收探测请求。该探测请求是通过广播从移动终端100发送的信号(即,其目的地未被指定的信号),并且是用于搜索能够建立Wi-Fi连接的装置的信号。在接收到该探测请求时,CPU 32经由Wi-Fi I/F 20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MAC地址“AAA”和装置名称“XXX”的探测响应。应该注意,通常,处于CL状态的WFD装置包括在从外部装置接收到探测信号的情况下发送探测响应的响应发送功能。WFD装置包括能够在响应发送功能的启用和禁用之间切换的装置。在从装置状态转换到CL状态时,能够在响应发送功能的启用和禁用之间切换的装置首先在响应发送功能被禁用的状态下操作。在从母站接收到用于启用响应发送功能的信号的情况下,该装置能够将响应发送功能从禁止切换为启用。MFP 10是能够在响应发送功能的启用和禁用之间切换的WFD装置。在本实施例中,CL状态是指响应发送功能被禁用的状态。因此,即使在MFP10处于CL状态时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探测请求,CPU 32也不向移动终端100发送探测响应。
在S44中,CPU 32经由Wi-Fi I/F 20从移动终端100接收探测请求。该探测请求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也就是说,该探测请求是通过单播从移动终端100发送的信号(即,其目的地被指定的信号),并且是用于请求MFP 10建立Wi-Fi连接的信号。在接收到该探测请求时,CPU 32经由Wi-Fi I/F 20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MAC地址“AAA”和装置名称“XXX”的探测响应。因此,MFP 10可通知移动终端100可建立与MFP 10的Wi-Fi连接。
在S46中,CPU 32确定是否经由Wi-Fi I/F 20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包括持久标志的邀请请求。该邀请请求是用于请求参与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即,G/O)操作的WFDNW的信号。持久标志被设定为用于请求通过使用持久信息而不执行WPS处理来建立Wi-Fi连接的“ON”或者用于请求通过执行WPS处理来建立Wi-Fi连接的“OFF”中的任何一个。持久信息是过去被用于建立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Wi-Fi连接的无线设定信息,也就是说,它是过去在由移动终端100形成的WFDNW中使用过的无线设定信息。例如,如果MFP 10具有已经参与其中由移动终端100形成的第二WFD NW的经历,则MFP 10的存储器34正在存储包括移动终端100的MAC地址“BBB”的持久信息、第二WFDNW的SSID“YYY2”以及在第二WFDNW中使用的密码“PPP2”。在接收到邀请请求(在S46中是)的情况下,在S50中CPU 32执行用于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的Wi-Fi连接处理。当S50结束时,图3的处理结束。
另外,与对S46的监视同时地,在S48中,CPU 32监视自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以来是否已逝去了第二预定时间。如果已经逝去了第二预定时间而未接收到邀请请求,则CPU 32在S48中确定是,并且进行到S60。应该注意,在修改中,CPU 32可以监视是否接收到S42的探测请求,并且在已经逝去了第二预定时间而还未接收到探测请求的情况下进行到S60。另外,在另一修改中,CPU 32可以监视是否接收到S44的探测请求,并且在已经逝去了第二预定时间而还未接收到S44的探测请求的情况下进行到S60。
在S60中,CPU 32与PC 200重新建立Wi-Fi连接。具体地,CPU 32经由Wi-Fi I/F 20向PC 200发送用于请求建立Wi-Fi连接的信号(例如,探测请求等)。如上所述,过去建立了MFP 10与PC 200之间的Wi-Fi连接,并且因此MFP 10的存储器34正在存储包括以下各项的持久信息:PC 200的MAC地址“CCC”、第一WFDNW的SSID“YYY1”以及在第一WFDNW中使用的密码“PPP1”。因此,CPU 32可通过使用存储器34中的持久信息(即,第一无线设定信息)来与PC200重新建立Wi-Fi连接。结果,MFP 10作为子站(即,CL)参与其中PC 200作为母站(即,G/O)操作的第一WFDNW。当S60结束时,图3的处理结束。
(Wi-Fi连接处理;图4)
接下来,将参考图4描述在图3的S50中执行的Wi-Fi连接处理。
在S110中,CPU 32确定在图3的S46中接收到的邀请请求中的持久标志是否指示“OFF”。CPU 32在标志指示“OFF”(在S110中是)的情况下进行到S120,或者在标志指示“ON”(在S110中否)的情况下进行到S130。在下面应该注意,包括指示“ON(或OFF)”的持久标志的邀请请求被称为“邀请请求(ON(或OFF))”。
在S120中,CPU 32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指示WPS处理可执行的OK信息的邀请响应。
在S122中,CPU 32执行WPS处理。WPS处理包括接收用于与作为母站(即,G/O)操作的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的无线设定信息的处理。因此,CPU 32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包括移动终端100的MAC地址“BBB”、由移动终端100形成的第二WFDNW的SSID“YYY2”和该WFDNW的密码“PPP2”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
在S124中,CPU 32从装置状态转换到CL状态,并且通过使用在S122中接收到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来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因此,MFP 10可作为子站(即,CL)参与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即,G/O)操作的第二WFDNW。
在S126中,CPU 32将在S122中接收到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作为持久信息存储在存储器34中。
尽管未示出,然而当S126结束时,CPU 32可通过使用在S124中建立的Wi-Fi连接(即,通过使用第二WFDNW)来与移动终端100执行各种数据的通信。例如,CPU 32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功能信息请求,并且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功能信息响应。该功能信息响应包括指示MFP 10能够执行打印功能和扫描功能的信息。因此,移动终端100可知道MFP 10的能力。另外,例如,CPU 32可从移动终端100接收表示打印目标的图像的打印数据,并且可向移动终端100发送通过扫描文档而获得的扫描数据。然后,在移动终端100中执行用于断开与MFP10的Wi-Fi连接的操作的情况下,CPU 32从移动终端100接收断开请求。因此,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Wi-Fi连接被断开。
另外,在S130中,CPU 32确定在图3的S46中接收到的邀请请求(ON)中包括移动终端100的MAC地址“BBB”的持久信息是否被存储在存储器34中。CPU 32在确定持久信息正被存储在存储器34中(在S130中是)的情况下进行到S140,或者在确定持续信息未被存储在存储器34中(在S130中否)的情况下进行到S120。也就是说,在持久性信息未被存储在存储器34中的情况下,CPU 32可执行WPS处理以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S122、S124)。
在S140中,CPU 32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指示可通过使用持久信息来建立Wi-Fi连接的OK信息的邀请响应。
在S142中,CPU 32从装置状态转换到CL状态,并且通过使用存储器34中的持久信息(即,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在不执行WPS处理的情况下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也就是说,即使在从移动终端100未接收到第二无线设定信息的情况下,CPU 32也可通过使用存储器34中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来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因为WPS处理未被执行,所以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Wi-Fi连接被快速地建立。因此,MFP 10可作为子站(即,CL)参与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即,G/O)操作的第二WFDNW。
尽管未示出,然而当S142结束时,CPU 32可通过使用在S142中建立的Wi-Fi连接(即,通过使用第二WFDNW)来与移动终端100执行诸如打印数据和扫描数据的各种数据的通信。然后,在移动终端100上执行用于断开与MFP 10的Wi-Fi连接的操作的情况下,CPU 32从移动终端100接收断开请求。因此,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Wi-Fi连接被断开。
(由移动终端100执行的MFP应用处理;图5)
接下来,将参考图5描述由移动终端100的CPU 132依照MFP应用138所执行的处理的内容。在终端操作单元上执行用于激活MFP应用138的操作的情况下,CPU 132开始图5的处理。应该注意,在下面,为了描述方便起见,由CPU 132依照MFP应用138所执行的处理的主体以及由CPU 132依照OS程序136所执行的处理的主体分别被称为“应用138”和“OS 136”,而不表示作为主体的CPU 132。
在S210中,应用138监视是否在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建立了NFC链路。在获取了指示已从NFC I/F 122建立NFC链路的信息的情况下,应用138在S210中确定是,并且进行到S212。
在S212中,应用138经由NFC I/F 122从MFP 10接收MFP 10的MAC地址“AAA”。
在S220中,应用138向OS 136供应用于通过广播来发送探测请求的指令。在这种情况下,OS 136将指令供应给Wi-Fi I/F 120。响应于探测请求的发送,OS 136经由Wi-Fi I/F120从MFP 10接收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和MFP 10的装置名称“XXX”的探测响应。然后,OS 136将MAC地址和装置名称供应给应用138。
在S222中,应用138使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状态从装置状态转换到G/O状态。结果,OS 136形成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即,作为G/O)操作的第二WFDNW,并且生成在第二WFDNW中待使用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即,SSID“YYY2”、“PPP2”等)。应该注意,在修改中,应用138可以使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状态从SoftAP未被激活的状态转换到SoftAP被激活的状态。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操作的无线网络。
在S224中,应用138向OS 136供应连接请求指令。该连接请求指令包括用于发送探测请求的指令以及用于发送邀请请求的指令,该探测请求包括在S212中接收到的MAC地址“AAA”。当获取了连接请求指令时,OS 136向Wi-Fi I/F 120供应用于发送包括MAC地址“AAA”的探测请求的指令。OS 136响应于探测请求的发送而经由Wi-Fi I/F 120从MFP 10接收探测响应。然后,OS 136确定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的持久信息是否正被存储在存储器134中。在确定持久信息正被存储的情况下,OS 136向Wi-Fi I/F 120供应用于发送包含持久标志“ON”的邀请请求的指令,或者在确定持久信息未被存储的情况下,OS 136向Wi-Fi I/F 120供应用于发送包括持久标志“OFF”的邀请请求的指令。OS 136响应于邀请请求的发送而经由Wi-Fi I/F 120从MFP 10接收邀请响应。
此后,OS 136执行用于与MFP 10建立Wi-Fi连接的处理。例如,在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的持久信息未被存储的情况下,OS 136执行WPS处理以与MFP 10建立Wi-Fi连接。在这种情况下,OS 136在存储器134中存储包括MAC地址“AAA”的持久信息和在S222中生成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另外,例如,在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的持久信息被存储的情况下,OS 136通过使用持久信息来与MFP 10建立Wi-Fi连接,而不用执行WPS处理。当S224结束时,图5的处理结束。
此后,尽管未示出,然而通过使用Wi-Fi连接,应用138可将功能信息请求发送到MFP 10并从MFP 10接收功能信息响应,并且与MFP 10执行打印数据或扫描数据的通信。
(特定情况)
接下来,将参考图6描述通过图3至图5的处理所实现的特定情况。在图6中,粗箭头指示NFC通信,而细箭头指示Wi-Fi通信。
图6是在图2的处理之已被执行之后的状态,即,已建立MFP 10与PC 200之间的Wi-Fi连接并且MFP 10正在作为子站(即,CL)参与第一WFDNW的状态。另外,MFP 10已经与PC200执行了打印数据、扫描数据等的Wi-Fi通信。另外,自MFP 10与PC 200之间的上一次Wi-Fi通信完成以来已经逝去了第一预定时间。另外,MFP 10不接受使用UI应用210的访问。另外,没有已经在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建立了Wi-Fi连接的经历,并且持久信息未被存储在MFP 10或移动终端100。
当在T110中用户移动移动终端100更靠近MFP 10时,在T120中建立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NFC链路(在图3的S10中是,在图5的S210中是)。
在T122中,MFP 10通过使用NFC链路来将MAC地址“AAA”发送到移动终端100(图3的S12)。然后,MFP 10确定与PC 200的Wi-Fi通信未被执行(在S14中否),确定非通信时间比第一预定时间长(在S16中是),确定存在与PC 200的通信经历(在S18中是),并且确定使用UI应用210的访问未被接受(在S20中否)。然后,在T124中,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S40),并且在T126中,MFP 10与PC 200之间的Wi-Fi连接被断开。
在T130中移动终端100通过广播发送探测请求(图5的S220)。
在T130中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探测请求时,在T132中,MFP 10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MAC地址“AAA”和装置名称“XXX”的探测响应(图3的S42)。应该注意,即使接收到来自移动终端100的广播发送的探测请求时,处于CL状态的MFP10也不向移动终端100发送探测响应。在这种情况下,不执行T132及其后续处理。
在T132中从MFP 10接收到探测响应(图5的S220)时,在T140中,移动终端100转换到G/O状态(S222)。因此,移动终端100形成第二WFDNW,并且生成在WFDNW中待使用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即,SSID“YYY2”、密码“PPP2”等)。然后,在T150中移动终端100向MFP 10发送包括MAC地址“AAA”的探测请求(S224)。
在T150中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探测请求时,在T152(图3的S44)中MFP 10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MAC地址“AAA”和装置名称“XXX”的探测响应。
在T152中从MFP 10接收到探测响应时,移动终端100确定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的持久信息未被保存,并且在T160中向MFP 10发送邀请请求(OFF)(图6的S224)。
在T160中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邀请请求(OFF)(在图3的S46中是)时,MFP 10确定持久标志是“OFF”(在图4的S110中是),并且在T162中,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OK信息的邀请响应(S120)。
在T170中,在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执行WPS处理(图4的S122)。具体地,MFP10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包括第二WFDNW的SSID“YYY2”和第二WFDNW的密码“PPP2”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然后,在T172中,在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执行四次握手等的通信,并且建立Wi-Fi连接(S124)。因此,MFP 10作为子站参与其中移动终端100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二WFDNW。
在T174中,MFP 10将包括移动终端100的MAC地址“BBB”的持久信息和在T170中接收到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存储在存储器34中(图4的S126)。
另外,在T176中,移动终端100将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的持久信息和在T170中发送的第二无线设定信息存储在存储器134中。然后,在T180中,移动终端100通过使用Wi-Fi连接来向MFP 10发送用于确认可由MFP 10执行的功能的功能信息请求,并且在T182中,通过使用Wi-Fi连接来从MFP 10接收指示打印功能和扫描功能可执行的功能信息响应。
在T190中,移动终端100通过使用Wi-Fi连接来向MFP 10发送断开请求,并且在T192中,通过使用Wi-Fi连接来从MFP 10接收断开响应。因此,在T200中,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Wi-Fi连接被断开。
(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在MFP 10正在作为子站参与其中PC 200为母站的第一WFDNW的状态下,MFP 10不能属于移动终端100所属于的第二WFDNW。也就是说,在MFP 10正在作为子站参与第一WFDNW的状态下,不能建立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Wi-Fi连接。根据本实施例,在MFP 10作为子站正参与其中PC 200为母站的第一WFDNW的状态下建立与移动终端100的NFC链路的情况下,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然后,在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邀请请求时,MFP 10可经由Wi-Fi I/F 20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并且属于第二WFDNW。因此,取代于MFP10作为子站参与其中PC 200为母站的第一WFDNW的状态,MFP 10和移动终端100可属于相同的第二WFDNW。
此外,在MFP 10作为子站参与PC200是母站(即,处于CL状态)的第一WFDNW中的状态下,即使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通过广播发送的探测请求时,MFP 10也不将探测响应发送到移动终端100。在这种情况下,MFP 10不接收来自移动终端100的邀请请求。因此,即使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建立了NFC链路,如果采用其中操作状态MFP 10维持在CL状态,则在MFP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不建立Wi-Fi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当与移动终端100建立NFC链路时(图6的T120),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T124)。因此,一旦接收到来自移动终端100的广播发送的探测请求(T130),MFP 10就将探测响应发送到移动终端100(T132)。然后,当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单播发送的探测请求时(T150),MFP 10将探测响应发送到移动终端100(T152)。此外,MFP 10从移动终端100接收邀请请求。结果,MFP 10可以经由Wi-FiI/F 20建立与移动终端100的Wi-Fi连接,并且可以属于第二WFDNW(T172)。
(对应关系)
MFP 10、PC 200和移动终端100分别是“通信装置”、“第一外部装置”和“第二外部装置”的示例。Wi-Fi I/F 20和NFC I/F 22分别是“第一无线接口”和“第二无线接口”的示例。远程UI应用210是“特定应用”的示例。图6的T124的装置状态是“特定状态”的示例。第一WFDNW和第二WFDNW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的示例。NFC链路和Wi-Fi连接是“第一无线连接”和“第二无线连接”的示例。邀请请求是“请求信号”的示例。错误画面是“预定画面”的示例。
图6的T130、T132、T150和T152是在“向通信装置发送请求信号的触发的通信”中执行的处理的示例。
(第二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MFP 10执行图7和图8的处理而不是图3和图4的处理。另外,由移动终端100执行的图5的MFP应用处理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应该注意,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这些实施例之间的相互处理,并且将省略其说明。
(由MFP 10执行的处理;图7)
将参考图7描述由MFP 10的CPU 32依照程序36所执行的处理的内容。
在S340中,CPU 32使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G/O状态。具体地,CPU 32使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并且进一步使MFP 10从装置状态转换到G/O状态。因此,MFP 10与PC 200之间的Wi-Fi连接被断开,并且MFP 10离开第一WFDNW。然后,MFP 10形成第三WFDNW,并且生成在WFDNW中待使用的第三无线设定信息(即,SSID“YYY3”、密码“PPP3”)。然后,当S42和S44结束时,在S350中CPU 32执行Wi-Fi连接处理(图8)。应该注意,在S42和S44中,CPU32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SSID“YYY3”的探测响应。
(Wi-Fi连接处理;图8)
接下来,将参考图8描述在图7的S350中执行的Wi-Fi连接处理。
在S410中,CPU 32确定是否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关联请求。在请求通过使用持久信息而不执行WPS处理来建立Wi-Fi连接的情况下,移动终端100将关联请求发送到MFP 10。也就是说,移动终端100在以前已建立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的连接并且持久信息被存储在移动终端100的存储器134中的情况下将关联请求发送到MFP 10。CPU 32在从移动终端100未接收到关联请求(在S410中否)的情况下进行到S420。另一方面,CPU 32在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关联请求(在S410中是)的情况下进行到S430。
在S420中,CPU 32执行WPS处理。该WPS处理包括向移动终端100发送用于与作为母站(即G/O)操作的MFP 10建立Wi-Fi连接的第三无线设定信息(即,SSID“YYY3”、密码“PPP3”等)的处理。
在S422中,CPU 32通过使用第三无线设定信息来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因此,MFP 10可使移动终端100作为子站(即,CL)参与第三WFDNW。
在S424中,CPU 32将在S422中发送的第三无线设定信息作为持久信息存储在存储器34中。
另外,在S430中,CPU 32通过使用存储器34中的持久信息(即,第三无线设定信息)来在不执行WPS处理的情况下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因此,MFP 10可使移动终端100作为子站(即,CL)参与第三WFDNW。
(由移动终端100执行的MFP应用处理;图5)
接下来,将参考图5描述由本实施例的移动终端100的CPU 132依照MFP应用138所执行的处理的内容。在本实施例中,当S220结束时,应用138省略S222,并且进行到S224。也就是说,应用138不使移动终端100的操作状态从装置状态转换。
在S224中,应用138向OS 136供应连接请求指令。该连接请求指令包括用于发送探测请求的指令以及用于发送关联请求的指令,该探测请求包括在S212中接收到的MAC地址“AAA”。当获取了连接请求指令时,OS 136向Wi-Fi I/F 120供应用于发送包括MAC地址“AAA”的探测请求的指令。响应于探测请求的发送,OS 136经由Wi-Fi I/F 120从MFP 10接收探测响应。然后,OS 136确定包括MFP 10的MAC地址“AAA”的持久信息是否被存储在存储器134中。在确定持久信息被存储的情况下,OS 136将用于发送关联请求的指令供应给Wi-Fi I/F120。此后,OS 136执行用于与MFP 10建立Wi-Fi连接的处理。另一方面,在确定持久信息未被存储的情况下,在无需将用于发送关联请求的指令供应给Wi-Fi I/F 120的情况下OS 136执行与MFP 10建立Wi-Fi连接的处理。当S224结束时,图5的处理结束。
(特定情况)
接下来,将参考图9描述通过图5、图7和图9的处理所实现的特定情况。图9的初始状态与图6的初始状态相同。
T210至T226与图6的T110至T126相同。在T228中,MFP 10从装置状态转换到G/O状态(图7的S340)。因此,MFP 10形成第三WFDNW,生成在WFDNW中待使用的第三无线设定信息(即,SSID“YYY3”、密码“PPP3”等)。除了SSID“YYY3”被包括在探测响应中的要点之外,T230、T240与图6的T130、T150相同,并且T232、T242与T132、T152相同。应该注意,即使接收到来自移动终端100的广播发送的探测请求,处于CL状态的MFP10也不向移动终端100发送探测响应。在这种情况下,不执行T232及其后续处理。
在T250中,MFP 10在无需接收关联请求的情况下与移动终端100执行WPS处理。具体地,MFP 10向移动终端100发送包括第三WFDNW的SSID“YYY3”和该WFDNW的密码“PPP3”的第三无线设定信息。然后,在T252中,在MFP 10与移动终端100之间执行四次握手等的通信,并且建立Wi-Fi连接(图8的S422)。因此,MFP 10使移动终端100作为子站参与第三WFDNW。T254至T280与图6的T174至T200相同。
(第二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在MFP 10正作为子站参与其中PC 200为母站的第一WFDNW的状态下建立与移动终端100的NFC链路的情况下,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G/O状态。然后,在接收到通过单播发送的探测请求时,MFP 10可经由Wi-Fi I/F 20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因此,取代于MFP 10作为子站参与其中PC 200为母站的第一WFDNW的状态,MFP 10和移动终端100可属于相同的第三WFDNW。
此外,在MFP 10作为子站参与其中PC 200是母站(即,处于CL状态)的第一WFDNW中的状态下,即使当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通过广播发送的探测请求时,MFP 10不将探测响应发送到移动终端。在这种情况下,MFP 10不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单播发送的探测请求。因此,即使在MFP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建立了NFC链路时,如果采用MPF 10的操作装置被保持在CL状态的配置,则在MFP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没有建立Wi-Fi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在与移动终端100建立NFC链路的情况下(图9的T220),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T224),并且从装置状态转换到G/O状态(T228)。由此,MFP 10在接收到来自移动终端100的通过广播发送的探测请求时(T230),将该探测响应发送到移动终端100(T232)。然后,当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单播发送的探测请求(T240)时,MFP 10将探测响应发送到移动终端100(T242)。结果,MFP 10可以经由Wi-Fi I/F 20与移动终端100建立Wi-Fi连接(T252)。
(对应关系)
图9的T228的G/O状态是“特定状态”的示例。第一WFDNW和第三WFDNW分别是“第一无线网络”和“第二无线网络”的示例。通过单播发送的探测请求是“请求信号”的示例。
图9的T230和T232是在“向通信装置发送请求信号的触发的通信”中执行的处理的示例。
(修改1)
移动终端100和MFP 10分别可以是“通信装置”和“第二外部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在移动终端100正在作为其中PC 200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一WFDNW的子站而操作的状态下建立与MFP 10的NFC链路的情况下,移动终端10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然后,在在移动终端100已转换到装置状态之后经由Wi-Fi I/F 120接收用于请求参与其中MFP 10作为母站操作的第三WFDNW的邀请请求的情况下,CPU 132与MFP 10建立Wi-Fi连接。因此,移动终端100和MFP 10可属于相同的第三WFDNW。
(修改2)
可以省略图3的S14至S30,并且可以在S12结束时执行S40。在本修改中,可以省略“第一确定单元”、“第而确定单元”、“第三确定单元”、“第四确定单元”和“显示控制单元”。
(修改3)
可以省略图3的S48和S6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第二建立单元”。
(修改4)
“第二无线接口”可以不是用于执行NFC通信的I/F,而是可以是例如用于依照诸如BlueTooth(注册商标)、红外、TransferJet等的另一通信方案来执行无线通信的I/F。
(修改5)
“通信装置”可以不是MFP 10,而可以是仅能够执行打印功能的打印机、仅能够执行扫描功能的扫描器、PC,移动终端等。
(修改6)
在以上实施例中,通过MFP 10的CPU 32执行程序36(即,软件)来实现图3、图4、图7、图8的处理。替代地,可以通过诸如逻辑电路的硬件来实现图3、图4、图7和图8的处理。
(修改7-1)
在第一实施例的修改中,当建立与MFP10的Wi-Fi连接时,移动终端100不通过广播或单播发送探测请求。即,图6的T130、T132、T150和T152的处理被省略。当与移动终端100建立NFC链路(T120)并且将MAC地址“AAA”发送到移动终端100时(T122),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T124)。当从MFP 10接收到MAC地址“AAA”(T122)时,移动终端100切换到G/O状态(T140),并且将邀请请求发送到MFP 10(T160)。当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邀请请求(T160)时,MFP 10将邀请响应发送到移动终端100(T162)。结果,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执行WPS处理(T170),并且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建立Wi-Fi连接(T172)。
在本修改中,在MFP 10作为子站参与其中PC 200是母站(即,处于CL状态)的第一WFDNW中的状态下,即使当接收到来自移动终端100的邀请请求时,MFP 10也不向移动终端100发送邀请响应。由此,即使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建立NFC链接时,如果采用了将MFP 10的操作状态保持在CL状态的配置,则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不建立Wi-Fi连接。与此相反,在本修改中,在与移动终端100建立NFC链路的情况下(T120),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T124)。因此,在接收到来自移动终端100的邀请请求(T160)时,MFP 10将邀请响应发送到移动终端100(T162),并且可以适当地建立与移动终端100的Wi-Fi连接(T172)。在本修改中,邀请请求和邀请响应分别是“请求信号”和“响应信号”的示例。
(修改7-2)
在该修改中,当与MFP10建立Wi-Fi连接时,移动终端100不通过广播来发送探测请求。即,图9的T230和T232的处理被省略。当与移动终端100的NFC链接建立(T220)并且MAC地址“AAA”被发送到移动终端100时(T222),MFP 10从CL状态转换到装置状态(T224),并且从装置状态切换到G/O状态(T228)。此外,当从MFP 10接收到MAC地址“AAA”时(T222),移动终端100通过单播向MFP 10发送探测请求(T240)。当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探测请求时,MFP10将探测响应发送到移动终端100(T242)。结果,在MFP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执行WPS处理(T250),并且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建立Wi-Fi连接(T252)。
在该修改中,在MFP 10作为子站参加PC200为母站的第一WFDNW的状态下(即处于CL状态),即使当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单播发送的探测请求时,MFP 10也不向移动终端100发送探测响应。因此,即使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建立NFC链路时,如果采用MFP 10操作状态保持在CL状态的配置,则不在MFP 10和移动终端100之间建立Wi-Fi连接。与此相反,在本实施例中,在与移动终端建立NFC链路的情况下,MFP 10从CL状态转移到G/O状态(T224、T228)。因此,在从移动终端100接收到单播发送的探测请求(T240)时,MFP 10发送探测响应(T242),并且可以适当地建立与移动终端100的Wi-Fi连接(T252)。在本修改中,在T240中通过单播发送的探测请求和在T242中发送的探测响应分别是“请求信号”和“响应信号”的示例。

Claims (14)

1.一种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无线接口;
与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不同的第二无线接口,其中,经由所述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比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慢;
第一转换单元,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用于在预定状态下经由所述第二无线接口建立与第二外部装置的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装置的操作状态从用于作为第一无线网络的子站进行操作的子站状态转换到与所述子站状态不同的特定状态,
所述预定状态是所述通信装置正在作为所述子站参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中,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不同的第一外部装置是母站,
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用于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执行无线通信;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已被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之后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请求信号,所述请求信号用于请求所述通信装置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建立无线连接;以及
第一建立单元,所述第一建立单元用于在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到所述请求信号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建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的第二无线连接,以便属于用于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执行无线通信的第二无线网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一确定单元,所述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确定是否正在执行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
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单元:
在确定了没有正在执行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并且
在确定了正在执行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的情况下,不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二确定单元,所述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确定非通信时间是否比第一预定时间长,所述非通信时间是从所述通信装置上一次完成了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开始已经逝去的时间,
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单元:
在确定了所述非通信时间比所述第一预定时间长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并且
在确定了所述非通信时间小于或者等于所述第一预定时间的情况下,不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三确定单元,所述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确定所述通信装置是否处于非通信状态,所述非通信状态是从所述通信装置参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开始所述通信装置仍然尚未执行使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无线通信的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单元:
在确定了所述通信装置没有处于所述非通信状态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并且
在确定了所述通信装置处于所述非通信状态的情况下,不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四确定单元,所述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所述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确定包括特定应用的所述第一外部装置是否正在通过使用所述特定应用访问所述通信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转换单元:
在确定了所述第一外部装置没有正在访问所述通信装置的情况下,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并且
在确定了所述第一外部装置正在访问所述通信装置的情况下,不使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进一步包括:
显示控制单元,所述显示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通信装置的显示单元上显示预定画面,所述预定画面指示即使在所述预定状态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建立了所述第一无线连接,也不可能在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没有从所述子站状态被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的情况下,在所述通信装置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之间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建立无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进一步包括:
第二建立单元,所述第二建立单元用于在即使从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从所述子站状态被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开始已经逝去了第二预定时间,也没有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到所述请求信号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与所述第一外部装置建立第三无线连接,以便作为所述子站再次参与所述第一外部装置作为所述母站的所述第一无线网络。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建立单元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建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的所述第二无线连接,以便作为子站参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作为母站的所述第二无线网络。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特定状态是用于作为所述第二无线网络的母站进行操作的母站状态,并且
所述第一建立单元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建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的所述第二无线连接,以便使所述第二外部装置作为子站参与所述通信装置正在作为所述母站进行操作的所述第二无线网络。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子站状态是在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所述请求信号的情况下不向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发送对所述请求信号的响应信号的状态,并且
所述特定状态是在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所述请求信号的情况下向所述第二外部装置发送对所述请求信号的响应信号的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子站状态是不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执行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所述请求信号的触发的通信的状态,
所述特定状态是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执行向所述通信装置发送所述请求信号的触发的通信的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所述子站状态是作为由Wi-Fi联盟开发的WFD(Wi-Fi直连(注册商标)的缩写)的客户端进行操作的客户端状态。
13.一种存储用于通信装置的计算机可读指令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其中,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当由所述通信装置的处理器执行时,使所述通信装置用作:
第一转换单元,所述第一转换单元用于在预定状态下经由所述通信装置的第二无线接口建立与第二外部装置的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装置的操作状态从用于作为第一无线网络的子站进行操作的子站状态转换到与所述子站状态不同的特定状态,
所述预定状态是所述通信装置正在作为所述子站参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中,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不同的第一外部装置是母站,
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用于经由与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不同的所述通信装置的第一无线接口执行无线通信,
其中,经由所述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比经由
所述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慢;
接收单元,所述接收单元用于在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已被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之后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请求信号,所述请求信号用于请求所述通信装置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建立无线连接;以及
第一建立单元,所述第一建立单元用于在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到所述请求信号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建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的第二无线连接,以便属于用于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执行无线通信的第二无线网络。
14.一种由通信装置执行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在预定状态下经由所述通信装置的第二无线接口建立与第二外部装置的第一无线连接的情况下,将所述通信装置的操作状态从用于作为第一无线网络的子站进行操作的子站状态转换到与所述子站状态不同的特定状态,
所述预定状态是所述通信装置正在作为所述子站参与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的状态,在所述第一无线网络中,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不同的第一外部装置是母站,
所述第一无线网络用于经由与所述第二无线接口不同的所述通信装置的第一无线接口执行无线通信,
其中,经由所述第二无线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比经由
所述第一无线接口的无线通信的通信速度慢;
在所述通信装置的所述操作状态已被转换到所述特定状态之后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请求信号,所述请求信号用于请求所述通信装置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建立无线连接;以及
在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接收到所述请求信号的情况下,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建立与所述第二外部装置的第二无线连接,以便属于用于经由所述第一无线接口执行无线通信的第二无线网络。
CN201810039191.0A 2017-01-16 2018-01-16 通信装置 Active CN1084193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4960 2017-01-16
JP2017004960A JP6874381B2 (ja) 2017-01-16 2017-01-16 通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19302A true CN108419302A (zh) 2018-08-17
CN108419302B CN108419302B (zh) 2023-04-28

Family

ID=628413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39191.0A Active CN108419302B (zh) 2017-01-16 2018-01-16 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42071B2 (zh)
JP (1) JP6874381B2 (zh)
CN (1) CN10841930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2353A (zh) * 2021-11-15 2022-03-22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入网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222353B (zh) * 2021-11-15 2024-05-14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入网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28449B2 (ja) 2014-06-26 2019-06-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9638A (zh) * 2012-03-30 2013-10-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CN103369637A (zh) * 2012-03-30 2013-10-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2013219420A (ja) * 2012-04-04 2013-10-24 Denso Corp 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通信確立方法
US20140127819A1 (en) * 2011-07-15 2014-05-08 Ajinomoto Co., Inc. Method of evaluating nash, nash-evaluating apparatus, nash-evaluating method, nash-evaluating product, nash-evaluating system,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method of searching for preventing/ameliorating substance for nash
US20140220700A1 (en) * 2013-02-01 2014-08-07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Capillary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and process for isotopic analysis of small samples
CN104380702A (zh) * 2012-10-11 2015-02-25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多个客户端的动态环境中的无线对接的主机设备、客户端设备和方法
US20150189461A1 (en) * 2013-03-13 2015-07-02 Aliphcom Methods, systems and apparatus to affect rf transmission from a non-linked wireless client
JP2016076744A (ja) * 2014-10-02 2016-05-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方法、通信装置並びに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6098275A1 (ja) * 2014-12-15 2016-06-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
US20160381717A1 (en) * 2015-06-23 2016-12-29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Wireless connection manag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27360B2 (ja) * 2004-11-08 2007-1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認証方法及びシステムならびに情報処理方法及び装置
KR101598886B1 (ko) * 2009-10-13 2016-03-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단말기에서 무선랜을 이용한 피어투피어 연결 방법 및 장치
US20110225305A1 (en) * 2010-03-10 2011-09-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group owner intent
US8462734B2 (en) * 2010-10-20 2013-06-11 Nokia Corporation Wireless docking with out-of-band initiation
KR101735334B1 (ko) * 2010-11-25 2017-05-1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와이파이 P2P 디바이스(Wi-Fi Peer to Peer Device)의 디스커버리(Discovery) 방법 및 장치
US20120173620A1 (en) * 2010-12-29 2012-07-05 Microsoft Corporation Creation and management of resilient wireless groups
US8824437B2 (en) * 2011-03-02 2014-09-02 Ricoh Company,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and updating access point
US8554970B2 (en) * 2011-04-18 2013-10-08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creating a wireless docking group
US9043395B2 (en) * 2011-04-30 2015-05-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legating group ownership in a Wi-Fi peer to peer network
KR101763171B1 (ko) * 2011-06-13 2017-08-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단말 간의 피어투피어 연결 방법 및 장치
WO2012173423A2 (ko) * 2011-06-15 2012-12-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데이터통신장치 및 무선데이터통신방법
KR101863564B1 (ko) * 2011-08-18 2018-06-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와이파이 다이렉트 연결 설정 시 그룹 오너를 결정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KR101872358B1 (ko) * 2011-11-22 2018-06-29 에이치피프린팅코리아 주식회사 P2p 연결을 지원하는 화상 형성 장치 및 그것의 ip 주소 연동을 통한 응용 프로그램의 실행 방법
EP3062579B1 (en) * 2011-12-12 2020-07-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supporting wi-fi direct and method of activating wi-fi direct
US8848559B2 (en) * 2012-01-26 2014-09-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device discovery
KR101968512B1 (ko) * 2012-02-21 2019-04-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Nfc를 이용한 멀티미디어 데이터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JP5994313B2 (ja) * 2012-03-21 2016-09-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提供装置、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6019675B2 (ja) * 2012-03-30 2016-11-0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機能実行装置
JP5915338B2 (ja) 2012-03-30 2016-05-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EP2838278B1 (en) * 2012-04-10 2020-01-01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US20150249946A1 (en) * 2012-09-11 2015-09-03 Lg Electronics Inc. Network connection method and device supporting same
CN103702291B (zh) * 2012-09-27 2017-06-0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Wi‑Fi建立群组的方法和WiFi直连设备
JP5945961B2 (ja) * 2012-12-26 2016-07-0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機器
JP5991193B2 (ja) 2012-12-26 2016-09-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
JP6242241B2 (ja) * 2013-04-26 2017-12-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通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222979B2 (ja) 2013-05-09 2017-11-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6248515B2 (ja) 2013-09-30 2017-12-2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6709015B2 (ja) 2014-06-24 2020-06-10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6537255B2 (ja) * 2014-12-04 2019-07-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037358B2 (ja) * 2015-04-08 2022-03-16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127819A1 (en) * 2011-07-15 2014-05-08 Ajinomoto Co., Inc. Method of evaluating nash, nash-evaluating apparatus, nash-evaluating method, nash-evaluating product, nash-evaluating system,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pparatus, method of searching for preventing/ameliorating substance for nash
CN103369638A (zh) * 2012-03-30 2013-10-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CN103369637A (zh) * 2012-03-30 2013-10-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2013219420A (ja) * 2012-04-04 2013-10-24 Denso Corp 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通信確立方法
CN104380702A (zh) * 2012-10-11 2015-02-25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用于多个客户端的动态环境中的无线对接的主机设备、客户端设备和方法
US20140220700A1 (en) * 2013-02-01 2014-08-07 Battelle Memorial Institute Capillary absorption spectrometer and process for isotopic analysis of small samples
US20150189461A1 (en) * 2013-03-13 2015-07-02 Aliphcom Methods, systems and apparatus to affect rf transmission from a non-linked wireless client
JP2016076744A (ja) * 2014-10-02 2016-05-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通信方法、通信装置並びに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WO2016098275A1 (ja) * 2014-12-15 2016-06-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
US20160381717A1 (en) * 2015-06-23 2016-12-29 Harman 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orporated Wireless connection management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2353A (zh) * 2021-11-15 2022-03-22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入网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222353B (zh) * 2021-11-15 2024-05-14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入网的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206291A1 (en) 2018-07-19
JP2018117171A (ja) 2018-07-26
CN108419302B (zh) 2023-04-28
JP6874381B2 (ja) 2021-05-19
US10342071B2 (en) 2019-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33876B (zh) 无线通信设备
CN100512176C (zh) 通信控制方法和无线通信装置
JP6724338B2 (ja) 通信機器
CN104811575B (zh) 无线通信设备
CN105282353B (zh) 信息处理装置、系统以及信息处理方法
US11395121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computer-readable instructions for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executed by communication device
US11071029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computer-readable instructions for terminal device, and method performed by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90014609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a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US10416941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computer-readable instructions for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performed by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3716865A (zh) 通信装置
CN108259694A (zh) 通信设备
CN108347539B (zh) 用于通信设备的非瞬时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419302A (zh) 通信装置
US10853008B2 (en)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storing program fo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7404593A (zh) 终端装置
US11330500B2 (en)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computer-readable instructions for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executed by communication device
JP2019176420A (ja) 通信装置及び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プログラム
JP2019175316A (ja) 端末装置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と端末装置
JP7044133B2 (ja) 通信機器
US10420159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computer-readable instructions for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executed by communication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