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9430A -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69430A CN108369430A CN201680072248.6A CN201680072248A CN108369430A CN 108369430 A CN108369430 A CN 108369430A CN 201680072248 A CN201680072248 A CN 201680072248A CN 108369430 A CN108369430 A CN 1083694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plate
- pair
- rivet
- vehicle
- ped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44—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pivot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09—Control elements or operating handles movable from an operative to an out-of-the way position, e.g. pedals, switch knobs, window crank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6—Disposition of pedal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T—VEHICLE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BRAKE CONTROL SYSTEMS OR PARTS THEREOF, IN GENERAL; ARRANGEMENT OF BRAKING ELEMENTS ON VEHICLES IN GENERAL; PORTABLE DEVICES FOR PREVENTING UNWANTED MOVEMENT OF VEHICLES; VEHICLE 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OF BRAKES
- B60T7/00—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 B60T7/02—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 B60T7/04—Brake-action initiating means for personal initiation foot actuated
- B60T7/06—Disposition of pedal
- B60T7/065—Disposition of pedal with means to prevent injuries in case of collision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G—CONTROL DEVICES OR SYSTEMS INSOFAR AS CHARACTERISED BY MECHANICAL FEATURES ONLY
- G05G1/00—Controlling members, e.g. knobs or handles; Assemblies or arrangements thereof; Indicating position of controlling members
- G05G1/30—Controlling members actuated by foot
- G05G1/46—Means, e.g. links, for connecting the pedal to the controlled un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raking Elements And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涉及具有:具有一对侧板的踏板托架、铆接销、以及操作踏板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对能够以各种板厚构成的一对侧板、实现由能够共同利用的铆接销进行的适当的铆接。制动器踏板装置(1)具有:踏板托架(5),其具有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和操作踏板(30),其被由铆接销(50)构成的第1支承轴(6)支承为能够转动。铆接销(50)具有大径部(51)和一对铆接变形部(52)。载荷承受部(13)等在各插通孔(12)等的开口周缘与第1侧板部件(10)等的侧板板厚(t)无关地具有预定的载荷承受部板厚(T)。铆接变形部(52)以比载荷承受部板厚(T)大的第2轴长(LB)从大径部(51)的端面沿轴向突出,并且因铆接加工的加工载荷而在轴向上压缩变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踏板托架、铆接销以及操作踏板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所述踏板托架具有一对侧板。
背景技术
以往,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踏板托架,该踏板托架具有一对侧板;固定销,该固定销将该一对侧板固定;以及操作踏板,该操作踏板在所述一对侧板之间配设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踏板托架转动,所述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构成为通过该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来使输出部件移位。
作为关于这样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发明,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构成为具有:托架,该托架具有一对侧板;离合器踏板,该离合器踏板对用于在车辆中进行动力的传递的离合器进行操作;以及支承销。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中,关于支承销,在插通了离合器踏板以及一对侧板的状态下,对该支承销的顶端部进行铆接(日文:カシメる),从而相对于一对侧板固定,并且作为离合器踏板的摆动中心被安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06-0180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此,关于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存在根据所搭载的各种车辆来变更踏板托架的构成的情况。例如,在要求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轻量化、低成本化等的情况下,通过减薄构成踏板托架的一对侧板的板厚,从而应对该要求。另外,在要求提高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刚性的情况下,设想加厚一对侧板的板厚。
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那样,在为了遍及一对侧板之间地对销进行固定而对该销的端部实施铆接的情况下,为了进行良好的铆接,各侧板处的插通孔周边的厚度、因铆接而变形的销的端部的形状等是重要的,关于它们的形状,要求高尺寸精度。
特别是,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发明那样,在使用通过铆接来进行固定的铆接销作为用于将操作踏板等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踏板托架转动的支承轴的情况下,需要不妨碍操作踏板等的转动,所以需要进行纤细的铆接加工,关于与铆接加工相关的加工精度也要求严格。在该情况下,各侧板处的插通孔周边的厚度、因铆接而变形的销的端部的形状等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所以关于这些也要求严密的尺寸精度。
这样一来,在将踏板托架的构成变更为一对侧板的间隔为恒定且各侧板的板厚不同的形态的情况下,若没有准备与各侧板的板厚对应的铆接销,则无法使各侧板处的插通孔周边的厚度、因铆接而变形的销的端部的形状等成为预定的适当的状况,会产生针对铆接加工的加工精度的问题点。并且,在利用与各侧板的板厚对应的多个种类的铆接销的情况下,由于用于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铆接销的种类增加,会导致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制造效率和/或制造成本的增加。
鉴于这一点,在将踏板托架的构成变更为一对侧板的间隔为恒定且各侧板的板厚不同的形态的情况下,若欲共同利用一种铆接销,则由于侧板的板厚不同,会成为各侧板处的插通孔周边的厚度、因铆接而变形的销的端部的形状等大大地不同的状态。在该情况下,无法对铆接销的端部适当地进行铆接,而存在发生铆接不良的情况。特别是,在也将该铆接销作为操作踏板等的支承轴发挥功能时,起因于铆接加工的加工精度的降低,有可能会妨碍操作踏板等的转动,或在操作踏板等发生松动(日文:ガタつき)。
本发明涉及具有铆接销、操作踏板以及具有一对侧板的踏板托架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对能够以各种板厚构成的一对侧板、实现由能够共同利用的铆接销进行的适当的铆接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踏板托架,该踏板托架具有在车宽方向上隔有预定的间隔地配设的一对侧板,并固定于车身侧部件;铆接销,该铆接销插通于分别形成于所述踏板托架中的一对侧板的插通孔,并通过铆接而将该一对侧板固定;以及操作踏板,该操作踏板在所述一对侧板之间配设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踏板托架转动,并具有用于向车辆前侧的踩踏操作的踩踏部,所述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板在所述插通孔的开口周缘具有以预定的第1尺寸的板厚形成的载荷承受部,所述铆接销具有:大径部,该大径部具有比所述插通孔的内径尺寸大的外径尺寸,并且具有与所述一对侧板之间的间隔对应的轴长;和一对铆接变形部,该一对铆接变形部具有比所述第1尺寸大的预定的第2尺寸,并从所述大径部中的端面起沿该铆接销的轴向突出,且以比所述插通孔的内径尺寸小的外径尺寸形成,并且因铆接而在轴向上变形。
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踏板托架,该踏板托架具有一对侧板;铆接销,该铆接销插通于分别形成于一对侧板的插通孔;以及操作踏板,该操作踏板配设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踏板托架转动,所述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构成为能够经由操作踏板的踩踏部进行踩踏操作。在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铆接销具有:大径部,该大径部具有比所述插通孔的内径尺寸大的外径尺寸,并具有与所述一对侧板之间的间隔对应的轴长;和一对铆接变形部,该一对铆接变形部以比插通孔的内径尺寸小的外径尺寸形成。因此,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当使铆接变形部分别插通于各侧板的插通孔时,能够使各侧板与大径部的端面接触而进行定位,能够在一对侧板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隔。并且,在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所述一对侧板在所述插通孔的开口周缘具有以预定的第1尺寸的板厚形成的载荷承受部,所述铆接销中的一对铆接变形部具有比所述第1尺寸大的预定的第2尺寸,并从所述大径部中的端面起沿该铆接销的轴向突出。因此,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能够与除了载荷承受部以外的各侧板的板厚等无关地、使踏板托架的一对侧板处的载荷承受部以及铆接销中的一对铆接变形部的构成共同化,并且关于铆接加工能够有助于高加工精度的维持。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铆接销通过因铆接导致的一对铆接变形部的变形而将所述一对侧板固定,并且在该一对侧板之间将所述操作踏板支承为能够转动。
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除了将一对侧板固定的功能之外,还能够对该铆接销赋予将操作踏板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功能。另外,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通过该铆接销中的一对铆接变形部、和插通孔周边的载荷承受部的构成,能够实现适当的铆接加工,所以能够以不妨碍操作踏板的转动动作的形态、由铆接销支承操作踏板。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在技术方案1或技术方案2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中间杆,该中间杆在所述一对侧板之间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踏板托架转动,并且通过向输出方向的转动而使预定的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移位;和连结连杆,该连结连杆将所述操作踏板与所述中间杆连结,并与对所述操作踏板进行的踩踏操作联动地、使所述中间杆向所述输出方向转动,所述铆接销通过因铆接导致的一对铆接变形部的变形而将所述一对侧板固定,并且在该一对侧板之间将所述中间杆支承为能够转动。
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中间杆和连结连杆,能够经由连结连杆将伴随于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的转动向中间杆传递并使该中间杆向所述输出方向转动。并且,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除了将一对侧板固定的功能之外,还能够对该铆接销赋予将中间杆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功能。另外,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通过该铆接销中的一对铆接变形部、和插通孔周边的载荷承受部的构成,能够实现适当的铆接加工,所以能够以不妨碍中间杆的转动动作的形态、由铆接销支承中间杆。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3中任一技术方案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板以比作为所述载荷承受部的板厚的第1尺寸薄的板厚形成。
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所述一对侧板以比作为所述载荷承受部的板厚的第1尺寸薄的板厚形成,所以能够应对踏板托架以及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轻量化。并且,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即使在应对踏板托架等的轻量化的情况下,载荷承受部以及铆接变形部的构成也不会变更,所以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对铆接销的适当的铆接加工。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3中的任一技术方案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侧板以比作为所述载荷承受部的板厚的第1尺寸厚的板厚形成。
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所述一对侧板以比作为所述载荷承受部的板厚的第1尺寸厚的板厚形成,所以能够提高踏板托架以及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刚性。并且,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即使在提高踏板托架等的刚性的情况下,载荷承受部以及铆接变形部的构成也不会变更,所以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对铆接销的适当的铆接加工。
另外,本发明的另一方面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在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5中的任一技术方案记载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载荷承受部与构成所述踏板托架的一对侧板一体地形成。
根据该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所述载荷承受部与构成所述踏板托架的一对侧板一体地形成,所以,例如通过对构成侧板的金属板材进行作为压力加工的增厚加工(日文:増肉加工),从而能够使该载荷承受部形成于侧板,能够提高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作业效率。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具有:踏板托架,该踏板托架具有一对侧板;铆接销,该铆接销插通于分别形成于一对侧板的插通孔;以及操作踏板,该操作踏板配设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踏板托架转动。该铆接销具有:大径部,该大径部具有比所述插通孔的内径尺寸大的外径尺寸,并且具有与一对侧板之间的间隔对应的轴长;以及一对铆接变形部,该一对铆接变形部以比插通孔的内径尺寸小的外径尺寸形成,所以能够在一对侧板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隔。另外,所述一对侧板在所述插通孔的开口周缘具有以预定的第1尺寸的板厚形成的载荷承受部,一对铆接变形部具有比所述第1尺寸大的预定的第2尺寸,并且从所述大径部中的端面起沿该铆接销的轴向突出。因此,能够与除了载荷承受部以外的各侧板的板厚等无关地、使踏板托架的一对侧板中的载荷承受部以及铆接销中的一对铆接变形部的构成共同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的后视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铆接加工前的第1支承轴的周边的X-X剖视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铆接加工后的第1支承轴的周边的X-X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铆接加工前的固定销的周边的Y-Y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铆接加工后的固定销的周边的Y-Y剖视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中的第1支承轴的周边的X-X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发明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应用于常用制动器用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的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制动器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
首先,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的概略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中,通过用假想线(虚线)示出配置于踏板托架5等的内侧的各部分,从而明了地示出该踏板托架5等的内侧的构造。
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相对于作为车身侧部件对发动机舱与车室内进行区划的前围板P、作为车身侧部件的仪表板加固件I以及车身侧托架60固定设置,所述制动器踏板装置1具有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30、中间杆35以及连结连杆40。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构成为,在该操作踏板30因对操作踏板30的踩踏操作而转动了的情况下,通过使制动助力器B的操作杆R向车辆前方侧移位,从而产生对车辆的制动力。
制动助力器B一体地固定设置于前围板P的车辆前侧(即,发动机舱侧),并具有作为输出部件的操作杆R。关于该制动助力器B,在操作杆R向车辆前侧移位了的情况下,使经由操作踏板30传递了的制动力倍增,并将倍增了的制动力向车辆传递。并且,操作杆R配设成从前围板P向车辆后侧的车室内突出,并构成为能够向车辆前后方向移位。
如图1所示,仪表板加固件I配设于比前围板P靠车辆后侧(驾驶席侧),并构成本发明中的车身侧部件的一部分。并且,该仪表板加固件I具有高刚性,一般而言,在碰撞时等从车辆前方输入大载荷时向车辆后侧移位的可能性和/或变形量比前围板P少。
并且,在仪表板加固件I一体地固定设置有车身侧托架60。该车身侧托架60与仪表板加固件I一起构成本发明中的车身侧部件。踏板托架5的后侧部分(后述的安装固定部)通过螺母61和螺栓62在一处紧固连结固定于车身侧托架60(参照图1)。
如图1、图2所示,踏板托架5由第1侧板部件10、第2侧板部件20构成,所述第1侧板部件10、第2侧板部件20利用螺栓等固定于前围板P的车室侧且在车宽方向上隔有预定的间隔(以下,侧板间隔W)地相对。关于踏板托架5的具体的构成在后叙述。
第1支承轴6配设于踏板托架5中的车辆后方侧,并遍及构成踏板托架5的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地、大致水平且与车宽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该第1支承轴6由后述的铆接销50构成,并通过铆接加工将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的间隔固定为侧板间隔W,并且通过插通形成于操作踏板30的上部的凸起部32,从而将操作踏板30支承为能够转动。
并且,第2支承轴7位于比操作踏板30靠车辆前侧下方的位置,并配设成与第1支承轴6平行地延伸。第2支承轴7与第1支承轴6同样地由铆接销50构成,并遍及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地、大致水平且与车宽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关于第2支承轴7,通过铆接加工将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的间隔固定为侧板间隔W,并且将中间杆35的下部支承为能够转动。
另外,固定销8配设于踏板托架5中的车辆前方侧且配设于比第2支承轴7靠上方的位置,并遍及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地、大致水平且与车宽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该固定销8与第1支承轴6、第2支承轴7同样地由铆接销50构成,并通过铆接加工将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的间隔固定为侧板间隔W。
操作踏板30由第1支承轴6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踏板托架5转动,并在下端部具有踩踏部31,所述第1支承轴6插通形成于操作踏板30的上部的大致圆筒状的凸起部32(参照图2~图4)。因此,关于操作踏板30,在利用踩踏部31进行了踩踏操作的情况下,以第1支承轴6为中心地转动,踩踏部31朝向车辆前侧移动。
并且,中间杆35由第2支承轴7将中间杆35的下部支承为能够转动,且该中间杆35朝向上方延伸。在中间杆35的上部,经由U形夹(英文:clevis)连结有操作杆R。因此,通过中间杆35以第2支承轴7为中心地转动,从而操作杆R能够向车辆前后方向移位。也就是说,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通过利用中间杆35使操作杆R向车辆前侧移位,从而能够经由制动助力器B产生制动力。
连结连杆40将操作踏板30的前侧部分与中间杆35的后侧部分连结,并以相对于操作踏板30以及中间杆35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连结连杆40的一端侧经由连结销41与操作踏板30的前侧部分连结,因此连结连杆40能够以连结销41为中心相对于操作踏板30转动。另外,连结连杆40的另一端侧经由连结销42与中间杆35的后侧部分连结,因此连结连杆40能够以连结销42为中心相对于中间杆35转动。因此,在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能够将以第1支承轴6为中心的操作踏板30的转动经由连结连杆40向中间杆35传递,能够使中间杆35以第2支承轴7为中心地转动。
(与操作踏板的踩踏操作相伴的各部分的动作)
接着,对在上述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进行了对操作踏板30的踩踏操作的情况下的各部分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对操作踏板30进行了踩踏操作的情况下,踩踏部31被向车辆前侧踩踏,因此操作踏板30以第1支承轴6为中心地转动。此时,操作踏板30以第1支承轴6为中心地朝向车辆前侧上方转动,因此操作踏板30的转动经由连结连杆40对中间杆35传递。
如上所述,连结连杆40经由连结销42与中间杆35的后侧部分连结,因此中间杆35能够伴随操作踏板30的转动而以第2支承轴7为中心地转动、并使中间杆35的上部朝向车辆前侧移动。在中间杆35的上部,经由U形夹连结有制动助力器B的操作杆R,因此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与操作踏板30的踩踏操作联动地、将操作杆R向输出方向(车辆前侧)按压,能够产生对车辆的制动力。
(踏板托架5的具体的构成)
接着,参照附图对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的踏板托架5的具体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如上所述,踏板托架5由在车宽方向上隔有侧板间隔W地相对的第1侧板部件10、第2侧板部件20构成。
如图1、图2所示,第1侧板部件10是构成踏板托架5的左侧部分的钢板制的部件,并具有侧板部11、多个插通孔12、多个载荷承受部13、以及安装固定部16。第2侧板部件20是构成踏板托架5的右侧部分的钢板制的部件,并具有侧板部21、多个插通孔22、多个载荷承受部23、以及安装固定部26。
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相对于车辆前侧的前围板P分别以不同的位置通过螺栓和螺母(未图示)固定。另一方面,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通过螺母61以及螺栓62在一处共同紧固并固定于位于车辆后侧的车身侧托架60(参照图1、图2)。
这样,第1侧板部件10和第2侧板部件20的基本的构成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第1侧板部件10的具体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对第2侧板部件20省略其说明。
如图1所示,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构成钢板制的第1侧板部件10中的主要部分。侧板部11是包括第1侧板部件10中的前侧部分的板状部分,并具有预定的侧板板厚t(参照图3~图6)。此外,侧板板厚t根据踏板托架5的轻量化、作为制动器踏板装置1而要求的刚性等诸条件而决定,在第1实施方式中,重视制动器踏板装置1以及踏板托架5的轻量化,而设定为比较薄的板厚。
多个插通孔12与第1支承轴6、第2支承轴7、以及固定销8的配设位置对应地分别形成于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并开口为具有预定的插通孔内径DI的圆形。各插通孔12被构成第1支承轴6、第2支承轴7、以及固定销8的铆接销50的一端部插通。
即,供第1支承轴6安装的插通孔12形成于第1侧板部件10中的车辆后方侧,并被构成第1支承轴6的铆接销50的一端部插通(参照图3、图4)。并且,供第2支承轴7安装的插通孔12形成于在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中、比第1支承轴6的插通孔12靠车辆前侧下方的位置,并被构成第2支承轴7的铆接销50的一端部插通。供固定销8安装的插通孔12形成于踏板托架5中的车辆前方侧且形成于比第2支承轴7的插通孔12靠上方的位置,并被构成固定销8的铆接销50的一端部插通(参照图5、图6)。
此外,第2侧板部件20的侧板部21中的多个插通孔22与第1侧板部件10中的各插通孔12的形成位置对应地形成。因此,构成第1支承轴6、第2支承轴7、以及固定销8的铆接销50遍及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地、大致水平且与车宽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
并且,在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中,多个载荷承受部13分别形成于插通孔12的周围,并承受铆接销50的铆接时的载荷。关于该载荷承受部13,通过实施作为压力加工的增厚加工而与处于插通孔12的开口周缘的侧板部11一体地形成,从而具有比侧板板厚t大的载荷承受部板厚T(参照图3~图6)。
此外,第2侧板部件20中的各载荷承受部23与第1侧板部件10的载荷承受部13同样地,通过实施作为压力加工的增厚加工而与处于各插通孔22的开口周缘的侧板部21一体地形成,从而具有载荷承受部板厚T。
如图2所示,安装固定部16通过将第1侧板部件10中的车辆后方侧朝向踏板托架5的内侧折弯加工而形成。安装固定部26通过将第2侧板部件20中的车辆后方侧朝向踏板托架5的内侧折弯加工而形成。安装固定部16与第2侧板部件20的安装固定部26一起共同紧固于作为车身侧部件的车身侧托架60,并在将踏板托架5在一处紧固连结固定时使用。
(铆接销的具体的构成)
接着,参照图3~图6对在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作为第1支承轴6、第2支承轴7、以及固定销8而使用的铆接销50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如图3、图5所示,铆接销50由预定的金属材料呈轴状地形成,并具有大径部51和一对铆接变形部52。
铆接销50中的大径部51形成为构成铆接销50的轴向中央部分的圆柱状。大径部51的截面形状呈以第1外径尺寸DA为直径的圆形,第1外径尺寸DA表示比各插通孔12以及插通孔22的插通孔内径DI大的值(参照图3~图6)。并且,沿铆接销50的轴向的大径部51的尺寸形成为第1轴长LA,该第1轴长LA如图3~图6所示那样表示与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的侧板间隔W对应的数值(例如,与侧板间隔W相同的值、或比侧板间隔W稍小的值)。
并且,铆接销50中的铆接变形部52分别从大径部51的轴向端面突出形成,并构成铆接销50的两端部。各铆接变形部52是在将铆接销50安装于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时因铆接而变形的部分。
该铆接变形部52形成为以呈与大径部51的轴心同轴的方式、从大径部51的轴向端面突出的圆柱状,铆接变形部52的截面形状呈以第2外径尺寸DB为直径的圆形。第2外径尺寸DB表示比插通孔12以及插通孔22的插通孔内径DI小的值,并构成为能够将铆接变形部52插通于插通孔12以及插通孔22。
如图3、图5所示,铆接变形部52以第2轴长LB从大径部51的轴向端面突出形成。第2轴长LB表示比载荷承受部13以及载荷承受部23的载荷承受部板厚T大的值。因此,在使作为铆接销50的两端的铆接变形部52插通于插通孔12以及插通孔22的情况下,铆接变形部52的一部分配置成从载荷承受部13以及载荷承受部23突出。在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将铆接变形部52的突出长度(即,从载荷承受部13或载荷承受部23的端面起到铆接变形部52的端面为止的长度)称为“突出长度H”,该突出长度H能够通过从第2轴长LB减去载荷承受部板厚T来算出。
此外,第1实施方式中的载荷承受部板厚T、第2轴长LB、第2外径尺寸DB、以及突出长度H根据第1侧板部件10中的载荷承受部13和第2侧板部件20中的载荷承受部23的构成材质、铆接销50的构成材质、在铆接加工时作用于铆接销50的载荷的大小等条件来确定。载荷承受部板厚T、第2轴长LB、第2外径尺寸DB、以及突出长度H表示通过铆接加工将铆接销50以适当的状态安装于踏板托架5的形状上的条件,能够通过实验和/或模拟求出。
(第1支承轴相对于踏板托架的安装固定)
在像上述那样构成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参照图3、图4对将铆接销50作为第1支承轴6而安装固定于踏板托架5的情况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首先,使插通到操作踏板30的凸起部32的状态下的铆接销50的两端(即,铆接变形部52)分别插通于以侧板板厚t形成的第1侧板部件10的插通孔12、第2侧板部件20的插通孔22。此时,若配置成使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分别与铆接销50中的大径部51的轴向端面接触,则第2侧板部件20位于相对于第1侧板部件10离开了大径部51的第1轴长LA大小的位置。即,能够在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形成侧板间隔W。同时,各铆接变形部52成为从具有载荷承受部板厚T的载荷承受部13以及载荷承受部23的轴向端面突出了突出长度H大小的状态,满足通过实验和/或模拟求得的形状上的条件。
之后,在图3所示的状态下,通过加工机等对遍及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地配置的铆接销50的两端施加预定的加工载荷而进行铆接加工。此时,构成第1支承轴6的铆接销50的各铆接变形部52中的、从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的端面突出的部分因加工载荷而向铆接销50的轴向压缩变形。
如图4所示,从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的端面突出的铆接变形部52的一部分通过该铆接加工而呈具有直径DB′的大致圆形状的截面,并成为从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的端面突出了突出量H′大小的状态。根据与第1实施方式的铆接加工相关的诸条件(加压载荷的大小、和/或载荷承受部13、铆接变形部52等的形状上的条件),直径DB′表示第2外径尺寸DB的约1.3倍,突出量H′表示铆接变形部52的突出长度H的0.5倍。
即,在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的第1支承轴6的安装加工中,即使在减薄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中的侧板部的侧板板厚t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和/或铆接变形部52的形状上的条件成为适当的状态,所以通过控制与铆接加工相关的加工载荷,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再现适当的铆接加工。此时,也不会因铆接加工而发生构成第1支承轴6的铆接销50的轴粗大等,所以能够抑制构成第1支承轴6的铆接销50、与操作踏板30中的凸起部32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的产生。在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构成第1支承轴6的铆接销50能够将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以隔有预定的侧板间隔W的状态进行固定,并且能够不妨碍操作踏板30的转动动作地支承操作踏板30。
此外,相对于踏板托架5安装固定的第2支承轴7在被遍及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地安装且将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固定、并且将其他部件支承为能够相对于踏板托架5转动的这一点上与第1支承轴6是同样的,除了操作踏板30与中间杆35这样的部件的不同之外,关于其安装固定也是同样的。因此,省略与第2支承轴7相对于踏板托架5的安装固定相关的说明。
(固定销相对于踏板托架的安装固定)
接着,参照图5、图6对将铆接销50作为固定销8安装固定于踏板托架5的情况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首先,使构成固定销8的铆接销50的两端(即,铆接变形部52)分别插通于以侧板板厚t形成的第1侧板部件10的插通孔12、第2侧板部件20的插通孔22。此时,若配置成使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分别与铆接销50中的大径部51的轴向端面接触,则两部件以大径部51的第1轴长LA的量分离开,所以能够在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形成侧板间隔W。此时,固定销8的各铆接变形部52成为从具有载荷承受部板厚T的载荷承受部13以及载荷承受部23的轴向端面突出了突出长度H大小的状态,满足通过实验和/或模拟求得的形状上的条件。
之后,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通过加工机等对遍及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地配置的铆接销50的两端施加预定的加工载荷而进行铆接加工。此时,构成固定销8的铆接销50的各铆接变形部52中的、从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的端面突出的部分因加工载荷而向铆接销50的轴向压缩变形。
如图6所示,与第1支承轴6的情况同样地,从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的端面突出的铆接变形部52的一部分通过该铆接加工而呈具有直径DB′的大致圆形状的截面,并成为从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的端面突出了突出量H′大小的状态。根据与第1实施方式的铆接加工相关的诸条件(加压载荷的大小、和/或载荷承受部13、铆接变形部52等的形状上的条件),直径DB′表示第2外径尺寸DB的约1.3倍,突出量H′表示突出长度H的0.5倍。
即,在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的固定销8的安装加工中,即使在减薄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中的侧板部的侧板板厚t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和/或铆接变形部52的形状上的条件成为适当的状态,所以通过控制与铆接加工相关的加工载荷,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再现适当的铆接加工。在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构成固定销8的铆接销50能够在将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以隔有预定的侧板间隔W的状态进行固定。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具有踏板托架5、操作踏板30、中间杆35以及连结连杆40,并能够与伴随于踩踏操作的操作踏板30的转动联动地、经由连结连杆40使中间杆35转动,因此,能够使制动助力器B的操作杆R向车辆前侧移位。
在此,在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铆接销50具有:大径部51,该大径部51具有比所述插通孔12、插通孔22的插通孔内径DI大的第1外径尺寸DA,并且具有与第1侧板部件10、第2侧板部件20之间的侧板间隔W对应的第1轴长LA;和一对铆接变形部52,该一对铆接变形部52以比插通孔12、插通孔22的插通孔内径DI小的第2外径尺寸DB形成。因此,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当使铆接变形部52分别插通于第1侧板部件10、第2侧板部件20的插通孔12、插通孔22时,能够使第1侧板部件10、第2侧板部件20与大径部51的端面接触而进行定位,能够设置预定的侧板间隔W。
另外,在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在各插通孔12、插通孔22的开口周缘分别具有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载荷承受部13以及载荷承受部23具有载荷承受部板厚T。另外,铆接销50中的一对铆接变形部52以比载荷承受部板厚T大的第2轴长LB从大径部51的端面沿铆接销50的轴向突出形成(参照图3、图5)。因此,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与除了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以外的各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第2侧板部件20的侧板部21的侧板板厚t无关地、使第1侧板部件10的载荷承受部13、第2侧板部件20的载荷承受部23以及铆接销50中的一对铆接变形部52的构成共同化,并且关于铆接加工的加工精度能够有助于高加工精度的维持。
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由于将铆接销50作为第1支承轴6而使用,所以除了将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固定的功能之外,还能够对该铆接销50赋予将操作踏板30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功能。另外,如图3、图4所示,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通过该铆接销50中的一对铆接变形部52、和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的构成来再现适当的铆接加工,所以能够以不妨碍操作踏板30的转动动作的形态、由铆接销50支承操作踏板30。
而且,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由于将铆接销50作为第2支承轴7而使用,所以除了将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固定的功能之外,还能够对该铆接销50赋予将中间杆35支承为能够转动的功能。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能够通过该铆接销50中的一对铆接变形部52、和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的构成来再现适当的铆接加工,所以能够以不妨碍中间杆35的转动动作的形态、由铆接销50支承中间杆35。
并且,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以及第2侧板部件20的侧板部21以比作为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的板厚的载荷承受部板厚T薄的板厚(侧板板厚t)形成,所以能够应对制动器踏板装置1以及踏板托架5的轻量化。并且,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即使在应对制动器踏板装置1以及踏板托架5的轻量化的情况下,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以及铆接变形部52的构成也不会变更,所以能够精度良好地再现对铆接销50的适当的铆接加工。
如图3~图6所示,所述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与第1侧板部件10、第2侧板部件20一体地形成,所以,例如通过对构成第1侧板部件10、第2侧板部件20的金属板材进行作为压力加工的增厚加工,从而能够将该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形成于第1侧板部件10、第2侧板部件20,能够提高与制动器踏板装置1的制造有关的作业效率。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对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的概略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除了第1侧板部件10中的侧板部11以及第2侧板部件20中的侧板部21的构成之外,具有与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同样的构成。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对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的说明,对不同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的概略构成)
在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踏板托架5也使用螺栓等固定于前围板P的车室侧,并且具有在车宽方向上隔有间隔地相对的一对侧板(第1侧板部件10、第2侧板部件20)。第2实施方式的第1侧板部件1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侧板部11、多个插通孔12、多个载荷承受部13、以及安装固定部16,第2实施方式的第2侧板部件20具有侧板部21、多个插通孔22、多个载荷承受部23、以及安装固定部26。
在第2实施方式的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中,侧板部11以及侧板部21构成钢板制的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中的主要部分,并具有比载荷承受部13以及载荷承受部23的载荷承受部板厚T大的侧板板厚t(参照图7)。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构成为重视实现作为制动器踏板装置1的高刚性。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除了侧板板厚t之外,形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并表示相同的值。即,与插通孔12、插通孔22有关的插通孔内径DI、与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有关的载荷承受部板厚T、与大径部51有关的第1轴长LA以及第1外径尺寸DA、与铆接变形部52有关的第2轴长LB、第2外径尺寸DB以及突出长度H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值。
(第2实施方式的铆接销相对于踏板托架的安装固定)
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铆接销50相对于踏板托架5的安装固定,例举铆接销50作为第1支承轴6进行安装固定的情况为例,参照图7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该情况下,首先也使插通到操作踏板30的凸起部32的状态下的铆接销50的两端(即,铆接变形部52)分别插通于以比载荷承受部板厚T大的侧板板厚t形成的第1侧板部件10的插通孔12、第2侧板部件20的插通孔22。此时,当配置成使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分别与铆接销50中的大径部51的轴向端面接触时,第2侧板部件20相对于第1侧板部件10以大径部51的第1轴长LA的量分离开,能够在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形成侧板间隔W。同时,即使在以比载荷承受部板厚T大的侧板板厚t构成了侧板部11、侧板部21的情况下,各铆接变形部52也成为从具有载荷承受部板厚T的载荷承受部13以及载荷承受部23的轴向端面突出了突出长度H大小的状态,满足通过实验和/或模拟求得的形状上的条件。
之后,通过加工机等对遍及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之间地配置的铆接销50的两端施加预定的加工载荷而进行铆接加工。此时,在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第1支承轴6的铆接销50的各铆接变形部52中的、从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的端面突出的部分也因加工载荷而向铆接销50的轴向压缩变形。
如图7所示,从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的端面突出的铆接变形部52的一部分通过该铆接加工而呈具有直径DB′的大致圆形状的截面,并成为从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的端面突出了突出量H′大小的状态。在与第2实施方式的铆接加工相关的诸条件(加压载荷的大小、和/或载荷承受部13、铆接变形部52等的形状上的条件)下,直径DB′也表示第2外径尺寸DB的约1.3倍,突出量H′也表示铆接变形部52的突出长度H的0.5倍。
即,在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的第1支承轴6的安装加工中,即使在使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中的侧板部的侧板板厚t比载荷承受部板厚T厚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和/或铆接变形部52的形状上的条件成为适当的状态,所以通过控制与铆接加工有关的加工载荷,从而能够精度良好地再现适当的铆接加工。此时,也不会因铆接加工而发生构成第1支承轴6的铆接销50的轴粗大等,所以能够抑制构成第1支承轴6的铆接销50、与操作踏板30中的凸起部32的内表面之间的摩擦的产生。在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构成第1支承轴6的铆接销50也能够将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以隔有预定的侧板间隔W的状态进行固定,并且能够不妨碍操作踏板30的转动动作地支承操作踏板30。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构成第2支承轴7的铆接销50也除了操作踏板30与中间杆35这样的部件的不同之外,关于其安装固定也同样地被安装。另外,关于构成固定销8的铆接销50,也在将第1侧板部件10与第2侧板部件20以隔有预定的侧板间隔W的状态进行固定的这一点上与上述的与第1支承轴6有关的铆接销50是共同的,关于其安装固定也同样地被安装。因此,省略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第2支承轴7、固定销8相对于踏板托架5的安装固定的说明。
如以上所说明那样,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以及第2侧板部件20的侧板部21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以比作为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的板厚的载荷承受部板厚T厚的板厚(侧板板厚t)形成,所以能够提高制动器踏板装置1以及踏板托架5的刚性。并且,根据该制动器踏板装置1,即使在提高制动器踏板装置1以及踏板托架5的刚性的情况下,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以及铆接变形部52的构成也不会变更,所以能够精度良好地再现对铆接销50的适当的铆接加工。
另外,根据第2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除了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以及第2侧板部件20的侧板部21的侧板板厚t之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为同样的构成,所以能够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同样的效果。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制动器踏板装置1是本发明中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一例,踏板托架5是本发明中的踏板托架的一例。并且,第1侧板部件10、第2侧板部件20是本发明中的一对侧板的一例,第1支承轴6、第2支承轴7、固定销8、铆接销50是本发明中的铆接销的一例。另外,操作踏板30是本发明中的操作踏板的一例,插通孔12、插通孔22是本发明中的插通孔的一例。并且,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是本发明中的载荷承受部的一例,载荷承受部板厚T是本发明中的第1尺寸的一例。另外,大径部51是本发明中的大径部的一例,铆接变形部52是本发明中的铆接变形部的一例。并且,中间杆35是本发明中的中间杆的一例,连结连杆40是本发明中的连结连杆的一例。另外,第2轴长LB是本发明中的第2尺寸的一例。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丝毫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的改良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是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以及第2侧板部件20的侧板部21的侧板板厚t为比载荷承受部板厚T小的值或比载荷承受部板厚T大的值中的任一方且为恒定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该构成。也可以设为如下构成:在第1侧板部件10的侧板部11以及第2侧板部件20的侧板部21中,除了载荷承受部13、载荷承受部23之外,侧板板厚t各种变化。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是由铆接销50构成第1支承轴6、第2支承轴7以及固定销8、并通过铆接加工将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固定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也可以仅应用于第1支承轴6、第2支承轴7以及固定销8中的任一方,还可以设为为了在与上述三处不同的部分进行固定而使用更多的铆接销50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载荷承受部13以及载荷承受部23通过对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的增厚加工而一体地形成,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例如,也可以使载荷承受部13以及载荷承受部23具有载荷承受部板厚T地呈圆环状,并形成为在内部具有插通孔22的另外的部件。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第1侧板部件10以及第2侧板部件20中的铆接销50的安装位置形成与该另外的部件对应的开口,通过焊接等将该另外的部件固定于该开口并与该开口一体化。
并且,构成为使载荷承受部13以及载荷承受部23由多个部件形成,也能够实现本发明。例如也可以是,在具有侧板板厚t的侧板部11、侧板部21形成插通孔12、插通孔22,将具有以插通孔内径DI形成的圆形开口的平垫圈在与插通孔12等同轴上一个或多个重叠并固定,从而构成载荷承受部13等。在该情况下,需要设定为侧板板厚t与平垫圈的板厚的合计值等于载荷承受部板厚T。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是中间杆35以及第2支承轴7位于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的车辆前方侧、且操作踏板30以及第1支承轴6位于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的车辆后方侧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即,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如下构成:使操作踏板30以及第1支承轴6位于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的车辆前方侧,且使中间杆35以及第2支承轴7位于制动器踏板装置1中的车辆后方侧。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通过踏板托架将操作踏板和中间杆设置成能够转动、并且通过连结连杆将操作踏板和中间杆连结的构成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例如,制动器踏板装置1)应用了本发明,但并不限定于该形态。例如,只要是具有由一对侧板构成的踏板托架、和操作踏板的构成即可,也能够对仅将操作踏板保持为能够转动、并通过该操作踏板的转动来使输出部件移位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应用本发明。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常用制动器用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但只要是用于对车辆进行某些操作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例如,加速器踏板装置、离合器踏板装置,脚踏式停车制动器操作装置等)且具备具有一对侧板的踏板托架,则就能够适合应用。
而且,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中的各动作,则能够适当变更构成部件的形状。各构成部件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制动器踏板装置1的各构成部件的形状,例如,为了避免各构成部件间的干涉,也可以变更构成部件各自的形状。此外,示出了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铆接加工的前后、第2外径尺寸DB与突出长度H的积、和直径DB′与突出量H′的积为不同的值,这起因于在铆接变形部52内部形成的锪孔部。
附图标记说明
1 制动器踏板装置
5 踏板托架
6 第1支承轴
7 第2支承轴
8 固定销
10 第1侧板部件
11 侧板部
12 插通孔
13 载荷承受部
20 第2侧板部件
21 侧板部
22 插通孔
23 载荷承受部
30 操作踏板
31 踩踏部
35 中间杆
40 连结连杆
50 铆接销
51 大径部
52 铆接变形部
t 侧板板厚
T 载荷承受部板厚
W 侧板间隔
DA 第1外径尺寸
DB 第2外径尺寸
LA 第1轴长
LB 第2轴长
P 前围板
I 仪表板加固件
Claims (6)
1.一种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
踏板托架,该踏板托架具有在车宽方向上隔有预定的间隔地配设的一对侧板,并固定于车身侧部件;
铆接销,该铆接销插通于分别形成于所述踏板托架中的一对侧板的插通孔,并通过铆接而将该一对侧板固定;以及
操作踏板,该操作踏板在所述一对侧板之间配设成能够相对于所述踏板托架转动,并具有用于向车辆前侧的踩踏操作的踩踏部,
所述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侧板在所述插通孔的开口周缘具有以预定的第1尺寸的板厚形成的载荷承受部,
所述铆接销具有:
大径部,该大径部具有比所述插通孔的内径尺寸大的外径尺寸,并且具有与所述一对侧板之间的间隔对应的轴长;和
一对铆接变形部,该一对铆接变形部具有比所述第1尺寸大的预定的第2尺寸,并从所述大径部中的端面起沿该铆接销的轴向突出,且以比所述插通孔的内径尺寸小的外径尺寸形成,并且因铆接而在轴向上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铆接销通过因铆接导致的一对铆接变形部的变形而将所述一对侧板固定,并且在该一对侧板之间将所述操作踏板支承为能够转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具有:
中间杆,该中间杆在所述一对侧板之间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踏板托架转动,并且通过向输出方向的转动而使预定的输出部件向车辆前侧移位;和
连结连杆,该连结连杆将所述操作踏板与所述中间杆连结,并与对所述操作踏板进行的踩踏操作联动地、使所述中间杆向所述输出方向转动,
所述铆接销通过因铆接导致的一对铆接变形部的变形而将所述一对侧板固定,并且在该一对侧板之间将所述中间杆支承为能够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侧板以比作为所述载荷承受部的板厚的第1尺寸薄的板厚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侧板以比作为所述载荷承受部的板厚的第1尺寸厚的板厚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载荷承受部与构成所述踏板托架的一对侧板一体地形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241058 | 2015-12-10 | ||
JP2015241058A JP2017107424A (ja) | 2015-12-10 | 2015-12-10 | 車両用操作ペダル装置 |
PCT/JP2016/077631 WO2017098770A1 (ja) | 2015-12-10 | 2016-09-20 | 車両用操作ペダル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69430A true CN108369430A (zh) | 2018-08-03 |
Family
ID=59012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72248.6A Withdrawn CN108369430A (zh) | 2015-12-10 | 2016-09-20 |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80232003A1 (zh) |
JP (1) | JP2017107424A (zh) |
CN (1) | CN108369430A (zh) |
WO (1) | WO201709877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403284B2 (ja) * | 2015-03-30 | 2018-10-10 |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ペダル装置の後退防止装置 |
US11353911B2 (en) * | 2020-01-23 | 2022-06-07 | Ventra Group Co. | Pedal assembly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268954B2 (ja) * | 2010-01-07 | 2013-08-21 |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 車両用操作ペダル装置 |
JP5937502B2 (ja) * | 2012-12-14 | 2016-06-22 | 豊田鉄工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ペダル装置 |
-
2015
- 2015-12-10 JP JP2015241058A patent/JP2017107424A/ja active Pending
-
2016
- 2016-09-20 WO PCT/JP2016/077631 patent/WO201709877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09-20 CN CN201680072248.6A patent/CN108369430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8
- 2018-04-17 US US15/955,240 patent/US2018023200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7107424A (ja) | 2017-06-15 |
US20180232003A1 (en) | 2018-08-16 |
WO2017098770A1 (ja) | 2017-06-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05957B (zh) | 车辆碰撞保护装置 | |
CN108369430A (zh) | 车辆用操作踏板装置 | |
WO2014034159A1 (ja) | 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とその取付方法 | |
US20100186540A1 (en) | Link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operating pedal device for vehicle | |
JP5612321B2 (ja) | スリーブ一体型メンバーとその製造方法 | |
US11794704B2 (en) | Vehicular operation pedal device | |
JP4724166B2 (ja) | ブレーキマスタシリンダ取付構造 | |
CN207208199U (zh) | 汽车前副车架 | |
CN202448750U (zh) | 汽车组合踏板总成 | |
US20180037199A1 (en) | Device for preventing rearward movement of vehicle pedal assembly | |
CN207015324U (zh) | 一种汽车制动踏板结构 | |
DE112022002582T5 (de) | Fahrzeug-Pedalmodul | |
CN204978613U (zh) | 一种可选双杠杆制动踏板结构 | |
CN103625370A (zh) | 汽车中控箱与车身焊接支架的连接结构 | |
CN212354167U (zh) | 一种新型的铝塑结合仪表板骨架结构 | |
JP2001233187A (ja) | 車両のブレーキペダル装置 | |
JP2017219922A (ja) | 車両用ペダル装置 | |
US20080065358A1 (en) | Method for optimizing cockpit support structures | |
JP2021128561A (ja) | 車両用ペダル装置 | |
CN108891394A (zh) | 制动踏板连接销脱离机构、制动踏板装置及车辆 | |
CN217100190U (zh) | 一种汽车ccb加强端板结构 | |
CN212289785U (zh) | 一种提升手刹刚度的支架 | |
CN212667272U (zh) | 一种变速器控制模块支架及汽车 | |
CN205825507U (zh) | 一种汽车空调蒸发器总成 | |
CN201856821U (zh) | 前围挡板安装踏板支架加强板的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03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