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9018A -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9018A
CN108369018A CN201680073948.7A CN201680073948A CN108369018A CN 108369018 A CN108369018 A CN 108369018A CN 201680073948 A CN201680073948 A CN 201680073948A CN 108369018 A CN108369018 A CN 1083690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wind path
exhaust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394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本将秀
浜田洋祐
畑元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501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61313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501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1728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690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90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means responsive to temperature, e.g. bimetal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3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conduits for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also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1Defrosting; Preventing freez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对排气风路中的由结霜引起的堵塞进行抑制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具备供气送风部(8)、排气送风部(5)、热交换元件(4)及压力调整部(16)。供气送风部(8)将室外的空气向室内供给。排气送风部(5)将室内的空气向室外排出。热交换元件(4)具有传热板。传热板分隔出供由供气送风部(8)产生的供气气流(15)流通的供气风路(21)和供由排气送风部(5)产生的排气气流(14)流通的排气风路(20),在供气风路(21)与排气风路(20)之间交换显热或全热。压力调整部(16)位于供气风路(21)的比热交换元件(4)靠上游侧的位置,对供气气流(15)的压力进行调整。

Description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热交换元件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地球温暖化,居住范围的节能性越来越被重视。在住宅的消耗能量中,供热水、照明及空调设备的消耗能量比较大。因此,迫切期望降低这些消耗能量的技术。
着眼于空调设备的消耗能量,存在有从住宅的主体散出的热(在制冷设备的情况下为冷能)和由于换气而散出的热。从住宅的主体散出的热由于近几十年的住宅的隔热性能及气密性能的大幅提高而越来越大幅降低。另一方面,为了降低由于换气而散出的热,在供给的空气与排出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是有效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有在供给的空气与排出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在室内外的温度差较大的寒冷地区特别期望使用。但是,在寒冷地区,在外部气体为低温的情况下,由于在热交换元件内部产生霜,因此存在排气风路容易堵塞的课题。这是由于,室内的热且湿的空气被冷的外部空气冷却而成为低温,空气中的水分冻结。特别是,在热交换元件内部,在供气风路的入口与排气风路的出口经由传热板相接的区域的排气风路侧,结霜显著。
作为一般的结霜对策,寒冷地区用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例如在利用加热器将外部气体加热之后将其导入热交换元件。另外,寒冷地区用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例如在热交换元件结霜了的情况下,使热的室内空气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内部循环而使霜融化(以下称为“进行除霜”)。但是,若使用加热器,则消耗能量增大,且存在进行除霜的期间无法进行换气这样的课题。
针对上述课题进行研究而得出:通过对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供气风量与排气风量的比率进行设计,从而即使外部气体为低温,也不会发生热交换元件内部的排气风路由于结霜而堵塞的情况。
作为以往的这种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公知有这样的技术:在热交换元件内部结霜了的情况下,进行增加热的排气风量、减少冷的供气风量的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以下,参照图10说明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如图10所示,热交换式换气装置101具备供气送风机构102、排气送风机构103和热交换元件107。供气送风机构102将室外的空气向室内供给。排气送风机构103将室内的空气向室外排出。热交换元件107具有对全热进行交换的传热板106。传热板106分隔出供由供气送风机构102产生的供气气流流通的供气风路104以及供由排气送风机构103产生的排气气流流通的排气风路105。
在该热交换式换气装置101中设有对室外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测定的温度传感器108。热交换式换气装置101根据测定出的室外的空气的温度在维持热的排气风量的状态下使冷的供气风量降低而进行热交换。由此,热交换元件107整体的温度提高,因此,能抑制热交换元件107中的由结霜引起的堵塞。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51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这样的以往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中,排气风量比供气风量多,因此,由于在热交换元件内部流动的气流的压力损耗而使排气风路的出口侧与供气风路的入口侧相比成为负压。因此,分隔出排气风路与供气风路的传热板向排气风路侧挠曲,排气风路的开口面积变窄。由此,具有在排气风路中容易产生由结霜引起的堵塞这样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排气风路中抑制由结霜引起的堵塞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备供气送风部、排气送风部、热交换元件及压力调整部。供气送风部将室外的空气向室内供给。排气送风部将室内的空气向室外排出。热交换元件具有传热板。传热板分隔出供由供气送风部产生的供气气流流通的供气风路与供由排气送风部产生的排气气流流通的排气风路,在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交换显热或全热。压力调整部位于供气风路的比热交换元件靠上游侧的位置,对供气气流的压力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能抑制排气风路中的由结霜引起的堵塞。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设置例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全热交换元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一般的全热交换元件的排气风路的概念图。
图6A是表示以往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全热交换元件中的排气风路的出口附近的概略剖视图。
图6B是表示在以往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全热交换元件中的排气风路的出口附近产生霜的情况的概略剖视图。
图7A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全热交换元件中的排气风路的出口附近的概略剖视图。
图7B是表示在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全热交换元件中的排气风路的出口附近产生霜的情况的概略剖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另一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另一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10是表示以往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11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的设置例的概略图。
图12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的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的全热交换元件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的全热交换元件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的构成例的构成图。
图16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的另一构成例的构成图。
图17是表示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的另一构成例的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备供气送风部、排气送风部、热交换元件以及压力调整部。供气送风部将室外的空气向室内供给。排气送风部将室内的空气向室外排出。热交换元件具有传热板。传热板分隔出供由供气送风部产生的供气气流流通的供气风路和供由排气送风部产生的排气气流流通的排气风路,在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交换显热或全热。压力调整部位于供气风路的比热交换元件靠上游侧的位置,对供气气流的压力进行调整。
由此,压力调整部能够以使供气风路侧的压力变低的方式调整供气气流的压力。因此,能抑制传热板向排气风路侧挠曲,排气风路的开口面积扩大。因此,能抑制排气风路中的由结霜引起的堵塞。
另外,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备温度检测部以及控制部。温度检测部对室外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控制部基于由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室外的空气的温度使压力调整部调整供气气流的压力。
由此,在温度检测部检测到假定为在热交换元件的内部产生冻结的室外的空气的温度时,利用压力调整部以使供气风路侧的压力变低的方式对供气气流的压力进行调整。因此,能抑制传热板向排气风路侧挠曲,排气风路的开口面积扩大。因此,能根据室外的空气的温度来抑制排气风路中的由结霜引起的堵塞。
另外,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备差压检测部以及控制部。差压检测部对热交换元件中的供气风路的入口附近与热交换元件中的排气风路的出口附近的压力差进行检测。控制部根据由差压检测部检测出的压力差来使压力调整部调整供气气流的压力。
由此,根据由差压检测部检测出的压力差,利用压力调整部以使供气风路侧的压力变低的方式调整供气气流的压力。因此,能确保热交换元件中的供气风路的入口侧的压力比排气风路的出口侧的压力低。即,与堆积于各风路的污垢产生的各风路的堵塞、各风路的弯曲、各风路长度等引起的各风路整体的压力损耗的大小没有关系地,能确保供气风路的入口侧的压力较低。因此,能抑制传热板向排气风路侧挠曲,能抑制排气风路中的由结霜引起的堵塞。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中,压力调整部是能调整开度的气闸。
由此,利用作为简单的机构的气闸的开度来调整热交换元件中的供气气流的压力。因此,能廉价地提供用于抑制由结霜引起的堵塞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另外,在本发明的一方案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中,供气送风部具备与供气气流的压力变化无关而使风量恒定的控制功能。
由此,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即使对供气气流的压力进行调整,也能实现恒定风量的换气运转。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在图1中,在房屋1的室内设置有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将室内的空气(以下称为室内空气)如黑色箭头所示那样向室外排出。
另外,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将室外的空气(以下称为室外空气)如白色箭头所示那样向室内供给。
这样,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进行换气。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在该换气时使向室外排出的室内空气的热向往室内供给的室外空气传递。由此,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抑制不需要的热的排出。
如图2所示,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具备主体壳体3,该主体壳体3设有内部气体口6、排气口7、外部气体口9以及供气口10。另外,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在主体壳体3内具备作为热交换元件的全热交换元件4、作为排气送风部的排气风扇5以及作为供气送风部的供气风扇8。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通过驱动排气风扇5而从内部气体口6吸入室内空气。并且,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使吸入的室内空气经由全热交换元件4以及排气风扇5而从排气口7向室外排出。即,排气风扇5将室内的空气向室外排出。另外,由排气风扇5产生的排气气流14在将内部气体口6与排气口7连通的排气风路20中流通。
另外,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通过驱动供气风扇8而从外部气体口9吸入室外空气。并且,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使吸入的室外空气经由全热交换元件4及供气风扇8而从供气口10向室内供给。即,供气风扇8将室外的空气向室内供给。另外,由供气风扇8产生的供气气流15在将外部气体口9与供气口10连通的供气风路21中流通。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全热交换元件4具备层叠的多个成型件13。各成型件13是将传热板12装配于间隔保持肋11而成的构件。即,多个成型件13隔开由间隔保持肋11保持的间隔地层叠。排气气流14与供气气流15每隔一层由间隔保持肋11保持的间隔而交替地流通。即、传热板12分隔出供气风路21与排气风路20。排气气流14与供气气流15隔着装配了传热板12的成型件13而流通,从而热交换及水分交换经由传热板12而进行。如以上所述,全热交换元件4具有传热板12。另外,传热板12在供气风路21与排气风路20之间交换全热。
在此,参照图5详细地说明在一般的热交换元件产生结霜的机理。图5是表示一般的全热交换元件的排气风路20的概念图。在冬季,室内空气包含取暖设备及人的呼气等产生的湿气,室外空气干燥。在该情况下,排气气流14和供气气流15分别隔着装配了传热板12(参照图4)的成型件13流通,从而排气气流14的热及水分经由传热板12向供气气流15传递。此时,在低温的供气气流15的作用下,排气气流14的温度降低。当温度降低了的排气气流14的相对湿度超过100%时,会产生结露。进而,当排气气流14的温度降低至冰点以下时,结露冻结而成为霜。
容易产生结霜的区域是图5的斜线所示那样的区域。更详细而言,在排气气流14所流通的排气风路20的出口侧与供气气流15所流通的供气风路21的入口侧经由传热板12相接的区域的排气风路20侧容易产生结霜。这是由于,该区域的排气气流14与低温的供气气流15最先进行热交换而被最为冷却。
使用图6A及图6B进一步说明详细内容。图6A是表示以往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全热交换元件中的排气风路20的出口附近的概略剖视图。图6B是表示在以往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全热交换元件中的排气风路20的出口附近产生了霜F的情况的概略剖视图。图6A及图6B是沿与排气气流14(参照图4)流通的方向正交的面剖切的概略剖视图。
如图6A所示,当供气气流15在全热交换元件4的供气风路21中流通时,在供气风路21产生压力损耗。由此,供气风路21的出口侧的压力比供气风路21的入口侧的压力低。同样地,当排气气流14在全热交换元件4的排气风路20中流通时,排气风路20的出口侧的压力比排气风路20的入口侧的压力低。一般而言,各风路20、21的出口侧的压力由各风路的弯曲及各风路长度引起的压力损耗来决定。但是,由各风路的弯曲及各风路长度引起的压力损耗比各气流14、15在全热交换元件4的各风路20、21中流通引起的压力损耗小。因此,由于各气流14、15在全热交换元件4的各风路20、21中流通引起的压力损耗的影响,各风路20、21的出口侧的压力比各风路20、21的入口侧的压力低。因此,排气气流14所流通的排气风路20的出口侧的压力比供气气流15所流通的供气风路21的入口侧的压力低。因此,传热板12向排气风路20侧挠曲,排气风路20的开口面积变窄。由此,如图6B所示,当在排气风路20产生霜F时,全热交换元件4的排气风路20容易堵塞。
因此,如图2所示,本发明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具备作为压力调整部的气闸16,该气闸16位于主体壳体3内的供气风路21的比全热交换元件4靠上游侧(即外部气体口9侧)的位置,对传热板12中的压力进行调整。换言之,气闸16对供气气流15的压力进行调整。
通过以减小气闸16的开度的方式进行调整,从而供气气流15所流通的供气风路21的开口面积在气闸16处变窄。因此,气闸16中的供气风路21的压力损耗变高。这样,气闸16使供气气流15的压力降低,因此,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供气风路21的入口附近的压力下降。
图7A是表示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的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排气风路20的出口附近的概略剖视图。图7B是表示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的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排气风路20的出口附近产生了霜F的情况的概略剖视图。图7A及图7B是沿着与排气气流14流通的方向正交的面剖切的概略剖视图。
如图7A所示,通过使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供气风路21的入口附近的压力降低,能抑制传热板12向排气风路20侧挠曲。其结果是,排气风路20的开口面积扩大。由此,如图7B所示,即使在排气风路20产生霜F,全热交换元件4的排气风路20也难以堵塞。
在通常运转时,将气闸16的开度调整为全开。另一方面,在欲抑制全热交换元件4的结霜的情况下,以减小气闸16的开度的方式进行调整。
另外,如图8所示,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也可以具备作为温度检测部的温度传感器17和控制部18。温度传感器17对室外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控制部18基于由温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室外的温度来使气闸16对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供气风路21入口附近的压力进行调整。即,控制部18基于由温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室外的温度来使气闸16对供气气流15的压力进行调整。
更具体而言,控制部18仅在由温度传感器17检测到的室外的空气的温度为假定在全热交换元件4的内部产生冻结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以减小气闸16的开度的方式进行调整。由此,如上述那样,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供气风路21的入口附近的压力降低,能抑制传热板12向排气风路20侧挠曲,能抑制排气风路20的由结霜引起的堵塞。另外,控制部18仅在假定为在全热交换元件4的内部产生冻结的温度以下的情况下,以减小气闸16的开度的方式进行调整。因此,气闸16的控制次数变少,能抑制气闸16的消耗。
另外,如图9所示,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也可以具备作为差压检测部的差压计19和控制部18。差压计19对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供气风路21的入口附近与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排气风路20的出口附近的压力差进行检测。控制部18也可以根据由差压计19检测出的压力差来调整气闸16的开度。即,控制部18也可以根据由差压计19检测出的压力差来使气闸16调整供气气流15的压力。
更具体而言,在差压计19检测到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供气风路21的入口附近的压力比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排气风路20的出口附近的压力高的情况下,控制部18以减小气闸16的开度的方式进行调整。由此,如上述那样,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供气风路21的入口附近的压力下降,能抑制传热板12向排气风路20侧挠曲,能抑制排气风路20中的由结霜引起的堵塞。因此,与堆积于各风路20、21的污垢引起的各风路的堵塞、各风路的弯曲、各风路长度等引起的压力损耗的大小没有关系地,能确保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供气风路21的入口附近的压力比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排气风路20的出口附近的压力低。即,全热交换元件4的排气风路20的开口面积扩大,能抑制排气风路20中的由结霜引起的堵塞。
在此,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供气风路21的入口是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供气风路21的外部气体口9侧的入口。另外,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排气风路20的出口是全热交换元件4中的排气风路20的排气口7侧的出口。
而且,通过使用能调整开度的气闸16作为压力调整部,从而能提供用于抑制结霜所引起的堵塞的廉价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
另外,供气风扇8也可以具备与供气气流15的压力变化无关而使风量恒定的控制功能。由此,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与由气闸16调整后的供气气流15的压力无关,能够实现恒定风量的换气运转。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供气风扇8,举出具备DC电动机的风扇。具备DC电动机的风扇能实现使风量恒定的控制功能,且容易抑制消耗电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全热交换元件4是正交型的热交换元件,但也可以是组合对置型和正交型而成的六边形的热交换元件(未图示)。即使在六边形的热交换元件的情况下,也在排气风路20的出口侧与供气风路21的入口侧经由传热板12相接的区域最容易产生结霜。因此,通过使热交换元件中的供气风路21的入口附近的压力降低,从而排气风路20的开口面积扩大,能抑制排气风路20中的由结霜引起的堵塞。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热交换元件,例示了进行热交换及水分交换的全热交换元件4,但也可以使用仅进行热交换的显热交换元件。即,传热板12也可以在供气风路21与排气风路20之间仅交换显热。
(另一实施方式)
通过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排气风路的开口面积扩大,因此,能抑制排气风路中的由结霜引起的堵塞。另一方面,在寒冷地区、冬季,室外的空气比室内的空气干燥。因此,通过使干燥的室外的空气的供给量增加,能抑制排气风路中的由结露及冻结引起的堵塞。
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具备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供气风量调节装置、温度检测部以及供气风量控制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有:吸入室外的空气的外部气体口;向室内进行供气的供气口;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内部气体口;向室外进行排气的排气口;将外部气体口与供气口连通的供气风路;将内部气体口与排气口连通的排气风路;在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供气风量调节装置设于供气风路,对供气风量进行调节。温度检测部对室外的温度进行检测。供气风量控制部基于由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室外的温度来控制供气风量调节装置。
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能抑制排气风路中的由结露及冻结引起的堵塞。
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具备热交换式换气装置、供气风量调节装置、温度检测部以及供气风量控制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有:吸入室外的空气的外部气体口;向室内进行供气的供气口;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内部气体口;向室外进行排气的排气口;将外部气体口与供气口连通的供气风路;将内部气体口与排气口连通的排气风路;在供气风路与排气风路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元件。供气风量调节装置设于供气风路,对供气风量进行调节。温度检测部对室外的温度进行检测。供气风量控制部基于由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室外的温度来控制供气风量调节装置。
由此,在温度检测部检测到假定为在全热交换元件的内部产生冻结的温度时,供气风量控制部使供气风量调节装置工作。于是,在供气风路中流通的乾燥的供气气流的风量增加。因此,能促进水分从排气风路向供气风路的移动,能抑制排气风路中的结露的产生。即,能抑制排气风路中的由结露及冻结引起的堵塞。
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中,温度检测部及供气风量控制部设于供气风量调节装置的内部。供气风量调节装置设于外部气体口与热交换元件之间。
由此,能够不加长信号线地配线而以简单的施工设置温度检测部。
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中,温度检测部设于外部气体口与热交换元件之间。供气风量调节装置及供气风量控制部设于热交换元件与供气口之间。温度检测部与供气风量控制部进行通信。
由此,室外的空气所包含的污垢被热交换元件的传热板净化,因此,设于比热交换元件靠下游的供气风量调节装置不易被弄脏。因此,能削减供气风量调节装置的维修的次数。
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中,温度检测部设于与热交换元件相邻的位置。
由此,温度检测部能够在与全热交换元件相邻的位置检测室外的温度。因此,温度检测部能高精度地检测在全热交换元件内部产生冻结的温度。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设置有热交换式换气系统200的两层的房屋201的概略图。如图11所示,房屋201由仅进行排气的非居住空间和进行供气及排气这两方的居住空间构成。非居住空间包括例如厕所、洗脸室、浴室等。居住空间包括例如卧室、起居间等。另外,热交换式换气系统200具备作为热交换式换气装置的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02和作为供气风量调节装置的供气辅助风扇203。热交换式换气系统200设置于房屋201的顶棚内。为了进行各房间的供气与排气,将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02及供气辅助风扇203与各房间通过管道相连接。
图12是表示热交换式换气系统200的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02的构成的概略俯视图。如图12所示,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02具备供气风扇204、排气风扇205以及全热交换元件206。供气风扇204吸入室外的空气并向室内供给。排气风扇205吸入室内的空气并向室外排出。全热交换元件206在由供气风扇204送风的供气气流207与由排气风扇205送风的排气气流208之间进行热交换及水分交换。而且,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02具备吸入室外的空气的外部气体口216、向室内进行供气的供气口217、吸入室内的空气的内部气体口218、向室外进行排气的排气口219、供气风路220以及排气风路221。供气风路220将外部气体口216与供气口217连通。供气气流207在供气风路220中流通。排气风路221将内部气体口218与排气口219连通。排气气流208在排气风路221中流通。
另外,以下,使用图13和图14说明全热交换元件206。
图13是表示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02的全热交换元件206的立体图。图14是全热交换元件206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3及图14所示,全热交换元件206具备层叠的多个成型件224。各成型件224是将传热板223装配于间隔保持肋222而成的构件。即,多个成型件224隔开由间隔保持肋222保持的间隔而层叠。供气气流207与排气气流208每隔一层由间隔保持肋222保持的间隔而交替地流动。供气气流207与排气气流208隔着装配了传热板223的成型件224而流动,从而热交换及水分交换经由传热板223进行。即,全热交换元件206在供气风路220与排气风路221之间进行热交换。
在此,说明在全热交换元件206产生冻结的机理。在冬季,全热交换元件206使用排气气流208的热来加热供气气流207。因此,相反地,排气气流208被供气气流207冷却。当排气气流208被冷却到冰点以下时,排气气流208中的水分饱和。并且,无法完全保持的水分结露而附着于全热交换元件206。而且,结露的水分被冷却至冰点以下,因此冻结。冻结的水分堵塞全热交换元件206的供排气气流208流通的排气风路221。
与此相对,通过使在供气风路220中流通的供气气流207的风量增加,能够抑制排气风路221的堵塞。以下,详细地进行说明。
从排气气流208向供气气流207的水分移动在排气气流208的绝对湿度高于供气气流207的绝对湿度的情况下产生。绝对湿度由干燥空气1kg所包含的水分重量表示。在此,通过使供气气流207的风量增加,从而能促进从绝对湿度较高的排气气流208向绝对湿度较低的供气气流207的水分移动。因此,排气气流208的水分量减少,因此,能抑制排气气流208的水分的饱和,能抑制全热交换元件206内部的结露。
图15是表示热交换式换气系统200的构成例的构成图。如图15所示,热交换式换气系统200具备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202、作为供气风量调节装置的供气辅助风扇203、连接管道209、作为温度检测部的温度传感器210以及外部气体连接管道213。
供气辅助风扇203设于供气风路220,具有西洛克风扇211以及作为供气风量控制部的控制基板212。更具体而言,供气辅助风扇203以及控制基板212设于供气口217与全热交换元件206之间。连接管道209设于全热交换元件206与供气辅助风扇203之间。外部气体连接管道213设于全热交换元件206与外部气体口216之间。温度传感器210设于外部气体连接管道213的内部,对室外的温度进行检测。即,温度传感器210设于外部气体口216与全热交换元件206之间。另外,温度传感器210通过作为外部气体温度通信构件的信号线214而与控制基板212电连接,与控制基板212进行通信。控制基板212基于由温度传感器210检测出的室外的温度来控制西洛克风扇211的运转。即,控制基板212基于由温度传感器210检测出的室外的温度来控制供气辅助风扇203。
作为温度传感器210,能够使用已知的温度检测机构。作为温度传感器210,例如能够采用使用了热电偶、测温电阻体、半导体的热计测方式等,其中,热电偶利用了在异种金属的接合部产生的电动势电压。
在该构成中,将假定为在全热交换元件206的内部产生冻结的温度预先设定为温度Td。在温度传感器210检测出的室外的温度Tx为温度Td以下的情况下,控制基板212发送使西洛克风扇211运转的信号。另一方面,在温度Tx大于温度Td的情况下,控制基板212发送使西洛克风扇211停止的信号。由此,在温度传感器210检测到假定为在全热交换元件206的内部产生冻结的温度Td时,控制基板212对西洛克风扇211的运转进行控制。因此,在供气风路220中流通的供气气流207的风量增加,能抑制全热交换元件206内部的结露及冻结。
另外,图16是表示热交换式换气系统200的另一构成例的构成图。如图16所示,在本构成例中,温度传感器210及控制基板212设于供气辅助风扇203的内部。另外,供气辅助风扇203设于外部气体连接管道213与全热交换元件206之间。即,供气辅助风扇203设于外部气体口9与全热交换元件206之间。通过该构成,能够不加长信号线214地配线而以简单的施工设置温度传感器210。
另外,图17是表示热交换式换气系统200的另一构成例的构成图。本构成例与图15所示的构成例在设有温度传感器210的位置这一点不同。在本构成例中,温度传感器210设于与全热交换元件206相邻的位置。通过该构成,温度传感器210能够在全热交换元件206的附近检测室外的温度,因此,能高精度地检测在全热交换元件206内部产生冻结的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式换气系统200设置于房屋201的顶棚内,但也可以设置于房屋201的屋檐下、设备室等。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西洛克风扇211,也可以使用其他的已知的种类的风扇。也可以根据假定的风量和需要的静压选定代替西洛克风扇211的风扇。
需要说明的是,温度传感器210通过使用了信号线214的有线连接与控制基板212进行了通信,但也可以通过无线连接进行通信。在温度传感器210通过无线连接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温度传感器210与控制基板212的施工自由度增加,因此更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7中,将温度传感器210设置于比西洛克风扇211靠上游侧的位置,但也可以设置于比西洛克风扇211靠下游侧的位置。即使将温度传感器210设置于比西洛克风扇211靠下游侧的位置,温度传感器210也能够检测室外的温度。但是,在将温度传感器210设置于比西洛克风扇211靠上游侧的情况下,西洛克风扇211的发热对温度传感器210的影响较少,更优选。
本发明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系统能抑制全热交换元件的冻结,因此作为换气系统是有用的。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能有效地抑制结霜引起的堵塞,因此,作为具备热交换元件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 房屋
2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3 主体壳体
4 全热交换元件(热交换元件)
5 排气风扇(排气送风部)
6 内部气体口
7 排气口
8 供气风扇(供气送风部)
9 外部气体口
10 供气口
11 间隔保持肋
12 传热板
13 成型件
14 排气气流
15 供气气流
16 气闸(压力调整部)
17 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部)
18 控制部
19 差压计(差压检测部)
20 排气风路
21 供气风路
101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102 供气送风机构
103 排气送风机构
104 供气风路
105 排气风路
106 传热板
107 热交换元件
108 温度传感器
200 热交换式换气系统
201 房屋
202 全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203 供气辅助风扇(供气风量调节装置)
204 供气风扇
205 排气风扇
206 全热交换元件(热交换元件)
207 供气气流
208 排气气流
209 连接管道
210 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部)
211 西洛克风扇
212 控制基板(供气风量控制部)
213 外部气体连接管道
214 信号线
216 外部气体口
217 供气口
218 内部气体口
219 排气口
220 供气风路
221 排气风路
222 间隔保持肋
223 传热板
224 成型件。

Claims (5)

1.一种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中,
所述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备:
供气送风部,其将室外的空气向室内供给;
排气送风部,其将室内的空气向室外排出;
热交换元件,其具有传热板,该传热板分隔出供由所述供气送风部产生的供气气流流通的供气风路与供由所述排气送风部产生的排气气流流通的排气风路,在所述供气风路与所述排气风路之间交换显热或全热;以及
压力调整部,其位于所述供气风路的比所述热交换元件靠上游侧的位置,对所述供气气流的压力进行调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中,
所述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备:
温度检测部,其对室外的空气的温度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部,其基于由所述温度检测部检测出的室外的空气的温度,来使所述压力调整部调整所述供气气流的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中,
所述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具备:
差压检测部,其对所述热交换元件中的所述供气风路的入口附近与所述热交换元件中的所述排气风路的出口附近的压力差进行检测;以及
控制部,其根据由所述差压检测部检测出的压力差,来使所述压力调整部调整所述供气气流的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中,
所述压力调整部是能调整开度的气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式换气装置,其中,
所述供气送风部具备与所述供气气流的压力变化无关而使风量为恒定的控制功能。
CN201680073948.7A 2015-12-22 2016-12-09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Pending CN10836901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50157 2015-12-22
JP2015250157A JP6561313B2 (ja) 2015-12-22 2015-12-22 熱交換素子を用いた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2015-250155 2015-12-22
JP2015250155A JP6617280B2 (ja) 2015-12-22 2015-12-22 熱交換形換気システム
PCT/JP2016/005095 WO2017110055A1 (ja) 2015-12-22 2016-12-09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9018A true CN108369018A (zh) 2018-08-03

Family

ID=590899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3948.7A Pending CN108369018A (zh) 2015-12-22 2016-12-09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372361A1 (zh)
CN (1) CN108369018A (zh)
WO (1) WO201711005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13804A (zh) * 2021-07-22 2021-10-19 中山市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341560A (zh) * 2019-09-17 2022-04-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带有除湿功能的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71723B (en) * 2018-03-05 2021-11-24 Ventive Ltd Ventilation system including a heat pump
JP6687063B2 (ja) * 2018-07-11 2020-04-22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換気システム
WO2020174721A1 (ja) * 2019-02-27 2020-09-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熱交換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US11391480B2 (en) * 2019-12-04 2022-07-19 Johnson Controls Tyco IP Holdings LLP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reeze protection of a coil in an HVAC system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6027767A1 (en) * 1995-03-03 1996-09-12 Abb Installaatiot Oy 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an air conditioning unit comprising heat recovery means and means for introducing additional heating and cooling
CN102007346A (zh) * 2008-04-16 2011-04-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换气装置
CN102661621A (zh) * 2005-12-14 2012-09-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形换气装置
JP2014092291A (ja) * 2012-10-31 2014-05-19 Max Co Ltd 換気装置
CN203718957U (zh) * 2014-02-21 2014-07-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可双向换气的空调器
KR101431211B1 (ko) * 2013-08-12 2014-08-18 주식회사 클린에어나노테크 전열소자를 이용한 대향류 환기장치
CN104136857A (zh) * 2012-04-16 2014-11-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JP2015135199A (ja) * 2014-01-16 2015-07-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3643U (ja) * 1983-07-26 1985-02-18 ミサワホ−ム株式会社 空調換気扇
JPS6063728U (ja) * 1983-10-07 1985-05-04 ミサワホーム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JPH0334584Y2 (zh) * 1986-03-25 1991-07-23
JPH08159530A (ja) * 1994-12-02 1996-06-21 Ebara Corp 全熱交換器
US8702482B2 (en) * 2004-12-07 2014-04-22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Ventilation controller
CA2705866C (en) * 2007-11-21 2015-11-10 Nu-Air Ventilation Systems Inc. Heat recovery ventilator with defrost
DK200800397A (da) * 2008-03-14 2009-09-15 Exhausto As Roterende varmeveksler
EP2781846A4 (en) * 2011-11-16 2015-07-29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AIR AND EXHAUST
WO2013157045A1 (ja) * 2012-04-20 2013-10-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素子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1996027767A1 (en) * 1995-03-03 1996-09-12 Abb Installaatiot Oy 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an air conditioning unit comprising heat recovery means and means for introducing additional heating and cooling
CN102661621A (zh) * 2005-12-14 2012-09-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形换气装置
CN102007346A (zh) * 2008-04-16 2011-04-0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热交换换气装置
CN104136857A (zh) * 2012-04-16 2014-11-0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JP2014092291A (ja) * 2012-10-31 2014-05-19 Max Co Ltd 換気装置
KR101431211B1 (ko) * 2013-08-12 2014-08-18 주식회사 클린에어나노테크 전열소자를 이용한 대향류 환기장치
JP2015135199A (ja) * 2014-01-16 2015-07-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換気装置
CN203718957U (zh) * 2014-02-21 2014-07-16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可双向换气的空调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341560A (zh) * 2019-09-17 2022-04-1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带有除湿功能的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CN114341560B (zh) * 2019-09-17 2024-03-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带有除湿功能的热交换型换气装置
CN113513804A (zh) * 2021-07-22 2021-10-19 中山市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110055A1 (ja) 2017-06-29
US20180372361A1 (en) 2018-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9018A (zh)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CN106662355B (zh) 空调换气装置
EP2498013A2 (en) Total heat exchange-type ventil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CN105980783A (zh) 换气装置
CN104136857B (zh) 热交换式换气装置
JP2013113473A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CN104822998B (zh) 空调系统
ES2668804T3 (es) Equipo de ventilación
JP2005265401A (ja) 空気調和機
CN102444941A (zh) 一种极低冷热损失的洁净新风除湿系统
JP2015172472A (ja) 空調用換気装置
CN105371396A (zh) 中央加湿系统
JP2012021730A (ja) 換気システム
JP6127264B2 (ja) 熱交換素子とそれを用いた熱交換型換気機器
CN206739499U (zh) 一种平面辐射空调系统
JP4810296B2 (ja) 住宅用換気装置
US20230408119A1 (en) Air convection system
CN108006867A (zh) 基于热舒适性的地板辐射供冷送风系统
JP6848956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JP6561313B2 (ja) 熱交換素子を用いた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2018004115A (ja)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JP6617280B2 (ja) 熱交換形換気システム
JP2006017369A5 (zh)
JP2020193797A (ja) 換気システム
CN216281899U (zh) 新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0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