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81899U - 新风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81899U CN216281899U CN202122942009.2U CN202122942009U CN216281899U CN 216281899 U CN216281899 U CN 216281899U CN 202122942009 U CN202122942009 U CN 202122942009U CN 216281899 U CN216281899 U CN 2162818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sh air
- air duct
- exhaust
- new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机,包括新风风道、排风风道、新风送风机、排风送风机、新风阀、排风阀和开关件,新风送风机设置在新风风道内,排风送风机设置在排风风道内,新风阀设置于新风风道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新风风道,排风阀设置于排风风道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排风风道,开关件设置于排风风道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排风风道,新风机上形成有连通新风风道和排风风道的连通口,开关件设置在连通口处用以打开或关闭连通口。本方案可实现多种送风模式,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风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机。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推动了建筑节能和空调设备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新风机组。为室内送入新风,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现代许多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开始引入新风空调系统,以此来改进室内空气品质。然而,现有的新风空调系统的送风运行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上述内容仅用于辅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代表承认上述内容是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新风机,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新风空调系统的送风运行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风机,所述新风机包括新风风道、排风风道、新风送风机、排风送风机、新风阀、排风阀和开关件,所述新风送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排风送风机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内,所述新风阀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风道,所述排风阀设置于所述排风风道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风道,所述开关件设置于所述排风风道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风道,所述新风机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排风风道的连通口,所述开关件设置在所述连通口处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连通口。
可选地,所述新风送风机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风道的出口端处,所述排风送风机设置在靠近排风风道的进口端处,所述新风阀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处,所述排风阀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的出口端,所述开关件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的上游和所述排风风道的出口端的上游;
在所述新风阀和所述排风阀关闭,所述开关件打开,所述新风送风机和所述排风送风机中的至少一个运行时,所述新风机以内循环的模式运行;
在所述开关件关闭,所述新风阀和所述排风阀打开,所述新风送风机和所述排风送风机均运行时,所述新风机以外循环的模式运行。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新风换热器和湿膜加湿器;
其中,所述湿膜加湿器设置在所述新风换热器的下游,所述湿膜加湿器的两侧均设置有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所述湿膜加湿器的两侧处的温度和/或湿度。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并设置在所述新风换热器上游的室外温度传感器,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的环境温度。
可选地,所述新风送风机设于所述湿膜加湿器及所述新风风道的出口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的多个新风换热器,多个所述新风换热器沿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至出口端的方向呈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第一循环换热回路,所述第一循环换热回路上设置第一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至少一个所述新风换热器;所述第一循环换热回路上的至少一个所述新风换热器可以形成串联结构;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室外换热器均设置在室外,所述第一循环换热回路用于在所述新风风道和室外环境之间进行热交换。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第二循环换热回路,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上设置第二压缩机、至少一个所述新风换热器和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内的排风换热器;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上的至少一个所述新风换热器可以形成串联结构;所述第二压缩机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内,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用于在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排风风道之间进行热交换。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的至少一个新风过滤网,所述新风过滤网设置在所述开关件和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之间,和/或,所述新风过滤网设置在所述开关件和所述新风送风机之间。
可选地,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内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甲醛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所述甲醛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甲醛的浓度,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空气的温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机包括新风风道、排风风道、新风送风机、排风送风机、新风阀、排风阀和开关件,所述新风送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排风送风机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内,所述新风阀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风道,所述排风阀设置于所述排风风道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风道,所述开关件设置于所述排风风道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风道,所述新风机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排风风道的连通口,所述开关件设置在所述连通口处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连通口。
本方案通过将所述新风阀、所述排风阀及所述开关件中的至少一个打开,以实现多种送风模式,提高用户体验。具体地,多种送风模式包括:所述新风阀打开,所述排风阀及所述开关件关闭,以向室内持续输入新风,同时不向室外排风,从而在短时间内调整室内空气的湿度或温度;所述排风阀打开,所述新风阀及所述开关件关闭,以将室内的空间持续排向室外,同时不向室内输入新风,从而实现快速对室内换气;所述开关件打开,所述新风阀及所述排风阀关闭,实现室内空气的内循环;所述新风阀及所述排风打开,所述开关件关闭,此时,所述新风风道向室内输入新风,同时所述排风风道向室外回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新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排风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0 | 新风机 | 31 | 排风换热器 |
1 | 新风风道 | 32 | 排风送风机 |
11 | 新风换热器 | 3a | 排风风道的进口端 |
12 | 湿膜加湿器 | 3b | 排风风道的出口端 |
13 | 新风送风机 | 4 | 第二循环换热回路 |
1a | 新风风道的进口端 | 41 | 第二压缩机 |
1b | 新风风道的出口端 | 42 | 第二四通阀 |
2 | 第一循环换热回路 | 43 | 第二节流部件 |
21 | 第一压缩机 | 5 | 开关件 |
22 | 室外换热器 | 6 | 排风阀 |
23 | 第一四通阀 | 7 | 新风阀 |
24 | 第一节流部件 | 8 | 检测装置 |
3 | 排风风道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还有就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推动了建筑节能和空调设备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多种类型的新风机组。为室内送入新风,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现代许多建筑,尤其是住宅建筑,开始引入新风空调系统,以此来改进室内空气品质。然而,现有的新风空调系统的送风运行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提供一种新风机,旨在改善现有技术中的新风空调系统的送风运行模式单一,难以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问题。请参阅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机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风机100包括新风风道1、排风风道3、新风送风机13、排风送风机32、新风阀7、排风阀6和开关件5,所述新风送风机13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1内,所述排风送风机32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3内,所述新风阀7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1,所述新风阀7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风道1,所述排风阀6设置于所述排风风道3,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风道3,所述开关件5设置于所述排风风道3,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风道3,所述新风机100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新风风道1和所述排风风道3的连通口,所述开关件5设置在所述连通口处,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连通口。
本方案通过将所述新风阀7、所述排风阀6及所述开关件5中的至少一个打开,以实现多种送风模式,提高用户体验。具体地,多种送风模式包括:所述新风阀7打开,所述排风阀6及所述开关件5关闭,以向室内持续输入新风,同时不向室外排风,从而在短时间内调整室内空气的湿度或温度;所述排风阀6打开,所述新风阀7及所述开关件5关闭,以将室内的空间持续排向室外,同时不向室内输入新风,从而实现快速对室内换气;所述开关件5打开,所述新风阀7及所述排风阀6关闭,实现室内空气的内循环;所述新风阀7及所述排风6打开,所述开关件5关闭,此时,所述新风风道1向室内输入新风,同时所述排风风道3向室外回风。
进一步地,为提高所述新风风道1的进风效率,所述新风送风机13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风道的出口端1b处,以通过所述新风送风机13加大流向室内的新风流量。同时,将所述新风送风机13设于靠近所述新风风道的出口端1b处,以缩短所述新风送风机13到室内的距离,从而加强所述新风送风机13向室内输入的空气的流速,使得进入室内的新风的能够扩散的更远,提高用户体验。
同样的,为提高所述排风风道3的排风效率,所述排风送风机32设置在靠近所述排风风道的进口端3b处,通过所述排风送风机32加大从所述排风风道的进口端3a进入的回风流量,进而提高回风效率。此外,将所述排风送风机32设于靠近所述排风风道的进口端3b处,以缩短所述排风送风机32到室内的距离,以提高对室内空气抽吸能力,进而提高排风效率。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阀7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1a处,所述排风阀6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的出口端3a,所述开关件5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1a的上游和所述排风风道的出口端3a的上游。
如此,在所述新风阀7和所述排风阀6关闭,所述开关件5打开,所述新风送风机13和所述排风送风机32中的至少一个运行时,所述新风机100以内循环的模式运行。具体地,室内的空气自所述排风风道的进口端3b进入所述排风风道3,并自所述连通口进入所述新风风道1,再从所述新风风道的出口端1b进入室内,以实现室内空气的内循环。
在所述开关件5关闭,所述新风阀7和所述排风阀6打开,所述新风送风机13和所述排风送风机32均运行时,所述新风机100以外循环的模式运行。具体地,室外的空气自所述新风机的进口端1a进入所述新风风道1,并自所述新风机的出口端1b进入室内;同时,室内的空气自所述排风风道的入口端3b进入所述排风风道3,并自所述排风风道的出口端3a排至室外,以实现室内空气的外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机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1内的新风换热器11和湿膜加湿器12;其中,所述湿膜加湿器12设置在所述新风换热器11的下游,所述湿膜加湿器12的两侧均设置有检测装置8,所述检测装置8用以检测所述湿膜加湿器12的两侧处的温度和/或湿度。
本方案中,所述湿膜加湿器12用以提高输入室内的空气的湿度,而位于所述湿膜加湿器12在新风流向上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检测装置8,通过两个所述检测装置8获取流经所述湿膜加湿器12前后的新风的温度和/或湿度,进而通过比较流经所述湿膜加湿器12前后的新风的温度和/或湿度,判断两者是否满足对应的预设条件,并根据检测数据与预设条件的对比结果确定所述湿膜加湿器12是否需要更换,提高对所述湿膜加湿器12寿命判断的准确性,避免单靠使用时间确定所述湿膜加热器的寿命而浪费材料。具体地,所述新风送风机13设于所述湿膜加湿器12及所述新风风道的出口端1b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各所述检测装置8可仅获取所述湿膜加湿器12在前后两侧中对应一侧的温度,也可以仅获取所述湿膜加湿器12在前后两侧中对应一侧的湿度,或者是同时获取所述湿膜加湿器12在前后两侧中对应一侧的温度及湿度,在此不做限制。上述前侧指的是所述湿膜加湿器12靠近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1a的一侧,后侧指的是所述湿膜加湿器12背向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1a的一侧。
在一实施例,各所述检测装置8获取对应位置的新风的湿度,并在所述湿膜加湿器12在前后两侧的湿度差小于A1(1.5~3g/kg),且所述湿膜加湿器12的累计使用时间大于B1(0.5年~1年)时,则提醒用户更换所述湿膜加湿器12;而在所述湿膜加湿器12的累计运行时间小于B1(0.5~1年)时,再判断新风在流经所述湿膜加湿器12前的湿度是否低于7g/kg,若是则提醒用户湿膜加湿器12的水压抵,否则正常运行。此外,当所述湿膜加湿器12在前后两侧的湿度差小于A2(1~2g/kg),或所述湿膜加湿器12能累计运行时间大于B2(1.5~2年),则发送用户提醒更换湿膜。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检测装置8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同时获取对应位置的温度及湿度。或者,所述检测装置8包括温度传感器及湿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及所述湿度传感器分别检测新风的温度及湿度。
进一步地,为加快所述新风风道1内的新风温度调整,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换热器11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新风换热器11沿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1a至出口端的方向呈间隔设置;所述湿膜加湿器12设于多个所述新风换热器11与所述新风风道的出口端1b之间。本方案中,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1a至出口端的方向为新风流向,将多个所述新风换热器11沿所述新风流向呈间隔设置,以使得所述新风风道1内的新风温度能够根据需求快速升高或降低。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湿膜加湿器12设于多个所述新风换热器11与所述新风风道的出口端1b之间,也即多个所述新风换热器11靠近所述新风风道的出口端1b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机100还包括第一循环换热回路2,所述第一循环换热回路2上设置第一压缩机21、室外换热器22和至少一个所述新风换热器11;所述第一循环换热回路2上的至少一个所述新风换热器11可以形成串联结构;所述第一压缩机21和所述室外换热器22均设置在室外,所述第一循环换热回路2用于在所述新风风道1和室外环境之间进行热交换。本方案中,通过所述所述第一循环换热回路2以对所述新风风道1起到散热的作用。且将所述第一压缩机21和所述室外换热器22均设置在室外,可达到提高所述新风机100集成度的效果,以减小所述新风机100的体积。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换热回路2上还设置有第一四通阀23及第一节流部件24。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风道的进口端3a设有排风换热器31,所述排风风道的出口端3b与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1a之间连通,具体地,通过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开关件5设于所述连通口。具体地,在本实施中,所述新风换热器11设有两个,其中一个为第一新风换热器,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2形成串联结构,另一个为第二新风换热器,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与所述排风换热器31形成串联结构。
此外,所述第一压缩机21具有第一回气口和第一排气口,所述第一四通阀23具有四个阀口,所述室外换热器22和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均具有两个气口,所述第一循环换热回路2具体连接方式如下:所述第一回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均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一四通阀23中的两个阀口连通,所述室外换热器22和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各自的一个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一四通阀23余下的所述阀口连通,所述第一节流部件24设于所述室外换热器22和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之间的管道上,所述第一节流部件24用于对冷媒节流降压,所述第一压缩机21、所述第一四通阀23、所述室外换热器22和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25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所述第一循环换热回路2具有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制冷模式是指通过换热器对新风进行降温和/或降湿之后输送至室内;制热模式是指通过换热器对新风进行加热之后输送至室内。
当第一循环换热回路2处于所述制冷模式时,冷媒的循环流向为:所述第一压缩机21→所述第一四通阀23→所述室外换热器22→所述第一节流部件24→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所述第一四通阀23→所述第一压缩机21。
当第一循环换热回路2处于所述制热模式时,冷媒的循环流向为:所述第一压缩机21→所述第一四通阀23→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所述第一节流部件24→所述室外换热器22→所述第一四通阀23→所述第一压缩机21。
进一步地,为了加快所述室外换热器22的换热,所述新风机100还包括室外风机,所述室外风机对应所述室外换热器22设置,所述室外风机用于使外部环境的空气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2对流换热,如此即可加快所述室外换热器22的对流换热。
本方案以通过所述新风机100的内循环,排除由于室外环境温湿度太低导致所述湿膜加湿器12的加湿效率低的可能,从而避免在此种情况提前更换了所述湿膜加湿器12。在一实施例中,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将所述新风阀7及所述排风阀6关闭,同时开启所述开关件5,再启动所述排风换热器31至制热模式,待稳定运行t2时间后,判断加湿前温度所在区间:若加湿前温度<目标1,启动所述新风换热器11中至制热模式,调节所述新风换热器11,使加湿前温度维持在[目标1,目标2]之间;若加湿前温度处在[目标1,目标2]之间,维持当前状态;若加湿前温度>目标2,启动所述排风换热器31至制冷模式,同时可调节所述新风换热器11,使加湿前温度维持在[目标1,目标2]之间。
在加湿前温度维持在[目标1,目标2]之间稳定运行t3时间后,判断前后含湿量的差是否满足低于预设阈值A1(1.5~3g/kg),如果不满足,则新风机100回复原状态正常运行;如果仍满足,则发送用户提醒更换所述湿膜加湿器12,完成后重新判断条件。
当含湿量的差满足低于预设阈值A2(1~2g/kg),提醒更换所述湿膜加湿器12,完成更换后重新判断条件。此外,当检测到所述湿膜加湿器12加湿功能累计运行时间达到B2(1.5~2年)时,提醒更换所述湿膜加湿器12,完成更换后重新判断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开关件5的设置形式不做限制,可以是电磁阀,也可以是其他形式。
进一步地,为便于流经所述排风风道3内的显热回收,降低损耗。所述新风机100还包括第二循环换热回路4,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4上设置第二压缩机41、至少一个所述新风换热器11和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3内的排风换热器31;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4上的至少一个所述新风换热器11可以形成串联结构;所述第二压缩机41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3内,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4用于在所述新风风道3和所述排风风道3之间进行热交换。
可以理解的是,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4上还设置有第二四通阀42及第二节流部件43。
基于“所述新风换热器11设有两个,其中一个为第一新风换热器,所述第一新风换热器与所述室外换热器22形成串联结构,另一个为第二新风换热器,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与所述排风换热器31形成串联结构”的条件下,所述第二压缩机41具有第二回气口和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四通阀42具有四个阀口,所述排风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均具有两个气口,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4具体连接方式如下:所述第二回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均通过管道与所述第二四通阀42中的两个阀口连通,所述排风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各自的一个气口分别与所述第二四通阀42余下的所述阀口连通,所述第二节流部件43设于所述排风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之间的管道上,所述第二节流部件43用于对冷媒节流降压,所述第二压缩机41、所述第二四通阀42、所述排风换热器31和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4同样具有制冷和制热两种模式,制冷模式是指通过换热器对新风进行降温和/或降湿之后输送至室内;制热模式是指通过换热器对新风进行加热之后输送至室内。
当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4处于所述制冷模式时,冷媒的循环流向为:所述第二压缩机41→所述第二四通阀42→所述排风换热器31→所述第二节流部件43→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所述第二四通阀42→所述第二压缩机41。
当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4处于所述制热模式时,冷媒的循环流向为:所述第二压缩机41→所述第二四通阀42→所述第二新风换热器→所述第二节流部件43→所述排风换热器31→所述第二四通阀42→所述第二压缩机41。
进一步地,为提高用户舒适度,所述新风机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1内的至少一个新风过滤网,所述新风过滤网设置在所述开关件5和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1a之间,和/或,所述新风过滤网设置在所述开关件5和所述新风送风机13之间。通过所述过滤网以达到清洁空气的目的,提高流向室内的新风的质量,便于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网的材质为活性炭。
进一步地,所述新风机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3内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甲醛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所述甲醛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甲醛的浓度,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空气的温度。通过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所述甲醛传感器和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以检测室内空气的质量,并将检测结果实时反馈给用户,同时相应调整所述新风机100的送风模式,以提高用户舒适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地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包括新风风道、排风风道、新风送风机、排风送风机、新风阀、排风阀和开关件,所述新风送风机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所述排风送风机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内,所述新风阀设置于所述新风风道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新风风道,所述排风阀设置于所述排风风道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风道,所述开关件设置于所述排风风道并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排风风道,所述新风机上形成有连通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排风风道的连通口,所述开关件设置在所述连通口处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连通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送风机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风道的出口端处,所述排风送风机设置在靠近所述排风风道的进口端处,所述新风阀设置在靠近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处,所述排风阀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的出口端,所述开关件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的上游和所述排风风道的出口端的上游;
在所述新风阀和所述排风阀关闭,所述开关件打开,所述新风送风机和所述排风送风机中的至少一个运行时,所述新风机以内循环的模式运行;
在所述开关件关闭,所述新风阀和所述排风阀打开,所述新风送风机和所述排风送风机均运行时,所述新风机以外循环的模式运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新风换热器和湿膜加湿器;
其中,所述湿膜加湿器设置在所述新风换热器的下游,所述湿膜加湿器的两侧均设置有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以检测所述湿膜加湿器的两侧处的温度和/或湿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并设置在所述新风换热器上游的室外温度传感器,所述室外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外的环境温度。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送风机设于所述湿膜加湿器及所述新风风道的出口端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的多个新风换热器,多个所述新风换热器沿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至出口端的方向呈间隔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第一循环换热回路,所述第一循环换热回路上设置第一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至少一个所述新风换热器;所述第一循环换热回路上的至少一个所述新风换热器可以形成串联结构;所述第一压缩机和所述室外换热器均设置在室外,所述第一循环换热回路用于在所述新风风道和室外环境之间进行热交换。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第二循环换热回路,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上设置第二压缩机、至少一个所述新风换热器和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内的排风换热器;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上的至少一个所述新风换热器可以形成串联结构;所述第二压缩机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内,所述第二循环换热回路用于在所述新风风道和所述排风风道之间进行热交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新风风道内的至少一个新风过滤网,所述新风过滤网设置在所述开关件和所述新风风道的进口端之间,和/或,所述新风过滤网设置在所述开关件和所述新风送风机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排风风道内的二氧化碳传感器、甲醛传感器和室内温度传感器,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二氧化碳的浓度,所述甲醛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甲醛的浓度,所述室内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空气的温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42009.2U CN216281899U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新风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2942009.2U CN216281899U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新风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81899U true CN216281899U (zh) | 2022-04-12 |
Family
ID=81038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942009.2U Active CN216281899U (zh) | 2021-11-24 | 2021-11-24 | 新风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81899U (zh) |
-
2021
- 2021-11-24 CN CN202122942009.2U patent/CN21628189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2074655U (zh) | 根据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室内新风量的系统 | |
CN110017564B (zh) | 双冷源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 |
WO2006054586A1 (ja) |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調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 |
CN103673107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
CN109210727A (zh) | 毛细管网与空调并联的室内温控系统 | |
CN112648691A (zh) | 辐射式空调器 | |
CN215295146U (zh) | 一种全热交换器 | |
CN112378004B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JP2002162067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208920479U (zh) | 毛细管网与空调并联的室内温控系统 | |
CN216281899U (zh) | 新风机 | |
CN108087972B (zh) | 空调挂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7094911U (zh) | 加湿空调 | |
JP6845592B1 (ja) | 換気システム | |
CN216281722U (zh) | 一种新风设备 | |
CN218721861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5982975U (zh) | 自然冷源利用装置和空调器 | |
CN207094827U (zh) |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2299347U (zh) | 全热交换器 | |
CN115560383A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
CN210772861U (zh) | 一种基于温湿度控制和热水加热的集成供应系统 | |
CN113739299A (zh) | 自然冷源利用装置、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9801659U (zh) | 空调装置 | |
CN107906632A (zh) | 空调及加湿控制方法 | |
JP2002031384A (ja) | 熱交換換気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