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3284A - 定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3284A
CN108363284A CN201711171240.8A CN201711171240A CN108363284A CN 108363284 A CN108363284 A CN 108363284A CN 201711171240 A CN201711171240 A CN 201711171240A CN 108363284 A CN108363284 A CN 1083632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ller
band
fixing device
peripheral surface
thin sl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7124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菊地和彦
高桥寿
高桥一寿
曾根寿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632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3284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Structural details or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ressure elements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8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the fixing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2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03G2215/2032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the belt further entrained around additional rotating belt support memb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35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having a stationary belt support member opposing a pressure memb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03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fixing device
    • G03G2215/2016Heating belt
    • G03G2215/2041Heating belt the fixing nip being formed by tensioning the belt over a surface portion of a pressure memb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定影装置,即使压印部宽度宽也使薄片难以产生褶皱。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具有第一旋转体、带和第二旋转体。带与第一旋转体的表面抵接而形成压印部。第二旋转体配置为与带的内周面抵接。第二旋转体将带朝向所述第一旋转体按压,以使得第二旋转体与带的内周面的动摩擦力为0.98N以下。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定影装置。定影装置将调色剂热定影于薄片。作为定影装置,已知带定影装置和辊定影装置。
带定影装置具有辊及带。在带定影装置中,通过辊及带的抵接形成定影压印部。
辊定影装置具有辊对。在辊定影装置中,通过辊对的抵接形成定影压印部。
带定影装置可以具有比辊定影装置的定影压印部更宽的压印宽度。
但是,如果压印宽度大的话,则存在容易产生薄片的褶皱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压印部宽度宽也使薄片难以产生褶皱的定影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提供一种定影装置,其具有第一旋转体、带和第二旋转体。带与第一旋转体的表面抵接而形成压印部。第二旋转体配置为与带的内周面抵接。第二旋转体将带朝向所述第一旋转体按压,以使得第二旋转体与带的内周面的动摩擦力为0.98N以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例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2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部的一部分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例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加热辊的外形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压辊的外形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图5中的A-A截面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动摩擦力和褶皱产生率的关系的坐标图。
图9是示出动摩擦力和定影装置的带的内周面的表面粗糙度的关系的坐标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图像形成装置;17…打印部;36A、36B…定影装置;363…带,363b…内周面;364A、364B…压辊(第二旋转体);364a…外周面;364b…低摩擦涂层;364d…芯骨;363e…弹性层;365…带加热辊;366…加热辊(第一旋转体);366d、366e…卤素灯(加热源);369…驱动电机(电机);N…压印部;P…薄片。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构成例的截面的示意图。图2是放大示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部的一部分的截面的示意图。在图1、图2中,为了易于查看,对于各部件的尺寸及形状进行夸张或者简略化处理(以下的附图中也相同)。
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为例如MFP(Multi-FunctionPeripherals:多功能数码复合一体机)、打印机、复印机等。以下,以图像形成装置10为MFP的情况的例子进行说明。
在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体11的上部设置有包括透明玻璃的原稿台12。在原稿台12上设置有自动原稿输送部(ADF)13。操作部14设置于主体11的上部。操作部14具有:包括各种键的操作面板14a、和触摸面板式的显示部14b。
在ADF13的下部设置有作为读取装置的扫描部15。扫描部15读取被ADF13输送的原稿或者放置在原稿台12上的原稿。扫描部15生成原稿的图像数据。例如,扫描部15具有图像传感器16。例如,图像传感器16可以是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图像传感器16在读取被载置于原稿台12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沿原稿台12移动。图像传感器16逐行地读取原稿图像,从而读取一页的原稿。
图像传感器16,在读取由ADF13输送的原稿的图像的情况下,在图1所图示的固定位置读取被输送的原稿。
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主体11在高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打印部17。主体11在下部具有多个供纸盒18。
供纸盒18收容各种尺寸的薄片P。供纸盒18以中央为基准收容各种尺寸的薄片P。各种尺寸的薄片P,其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宽度的中心轴线与规定位置对齐。
供纸盒18具有供纸机构29。供纸机构29将薄片P从供纸盒18逐张地取出而向输送路径输送。例如,供纸机构29中可以包含拾取辊、分离辊以及供纸辊。
以下,将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沿薄片P的输送面的与薄片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输送正交方向”。
打印部17基于由扫描部15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通过个人计算机等制作的图像数据将图像形成于薄片P。打印部17例如为串联方式的彩色打印机。
打印部17具有: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各色的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曝光器19、中间转印带21。
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配置于中间转印带21的下侧。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设置于中间转印带21的下侧的移动方向(从图中左侧朝向右侧的方向)。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从上游侧沿下游侧并列配置。
曝光器19分别向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照射曝光光线LY、LM、LC、LK。
曝光器19可以构成为产生激光扫描束以作为曝光光线。曝光器19也可以构成为包含产生曝光光线的LED等固体扫描元件。
各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的结构除了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其余彼此共同。作为调色剂可以使用普通的彩色调色剂以及消色调色剂中的任一者。这里,消色调色剂是指加热到规定温度以上时变为透明的调色剂。
以下,以图像形成部20K的示例说明各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共同的结构。
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部20K具有感光鼓22K。感光鼓22K为图像载体。在感光鼓22K的周围,沿着旋转方向t配置有带电器23K、显像器24K、一次转印辊25K、清洁器26K、刮片27K等。
图像形成部20K的带电器23K使感光鼓22K的表面同样地带电。
曝光器19生成基于图像数据而被调制的曝光光线LK。曝光光线LK使感光鼓22K的表面曝光。曝光器19在感光鼓22K上形成静电潜像。
显像器24K通过被施加有显像偏压的显像辊24a,将黑色的调色剂供给至感光鼓22K。显像器24K使感光鼓22K上的静电潜像显像。
清洁器26K具有抵接于感光鼓22K的刮片27K。刮片27K除去感光鼓22K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
图像形成部20Y、20M、20C具有与图像形成部20K的感光鼓22K、带电器23K、一次转印辊25K、清洁器26K、刮片27K同样的感光鼓22Y、22M、22C(图像载体)、带电器23Y、23M、23C、一次转印辊25Y、25M、25C、清洁器26Y、26M、26C、刮片27Y、27M、27C。
与图像形成部20K的显像器24K相对应,图像形成部20Y、20M、20C具有仅调色剂的颜色不同的显像器24Y、24M、24C。
如图1所示,在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的上部配置有调色剂盒28。
调色剂盒28分别向显像器24Y、24M、24C、24K供给调色剂。调色剂墨28具有调色剂盒28Y、28M、28C、28K。调色剂盒28Y、28M、28C、28K分别收容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的调色剂。
中间转印带21循环地移动。中间转印带21张设于驱动辊31及多个从动辊32(参照图1)。
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带21从图中上侧接触感光鼓22Y、22M、22C、22K。
在中间转印带21中,一次转印辊25K(25Y、25M、25C)在与感光鼓22K(22Y、22M、22C)对置的位置配置于中间转印带21的内侧。
当被施加一次转印电压时,一次转印辊25K(25Y、25M、25C)将感光鼓22K(22Y、22M、22C)上的调色剂图像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1。
二次转印辊33与驱动辊31夹着中间转印带21而对置。中间转印带21和二次转印辊33的抵接部构成二次转印位置(参照图2中的点e)。
当薄片P通过二次转印位置时,对二次转印辊33施加二次转印电压。当对二次转印辊33施加二次转印电压时,二次转印辊33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至薄片P。
如图1所示,带清洁器34配置于从动辊32附近。带清洁器34将中间转印带21上的残留转印调色剂从中间转印带21除去。
如图1所示,在从供纸盒18至二次转印辊33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供纸辊35和对位辊41。供纸辊35输送通过供纸机构29从供纸盒18内取出的薄片P。对位辊41在相互的抵接位置整理从供纸辊35供给的薄片P的前端的位置。对位辊41中的相互的抵接位置(参照图2中的点a)构成对位位置。当调色剂图像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时,对位辊41输送薄片P,以使得薄片P中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区域的前端到达二次转印位置。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区域是指薄片P上除了端部反白(日文:端部白抜け)的形成区域之外的区域。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二次转印辊33的下游(图示上侧)配置有定影装置36A。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36A的下游(图示左上侧)配置有输送辊37。输送辊37将薄片P向排纸部38排出。
在薄片P的输送方向上的定影装置36A的下游(图示右侧)配置有反转输送路径39。反转输送路径39使薄片P反转并向二次转印辊33的方向引导。反转输送路径39在进行双面印刷时使用。
接着,对定影装置36A进行详述。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成例的截面的示意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加热辊的外形的俯视示意图。图5是同样地示出压辊的外形的俯视示意图。图6是图5中的A-A截面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定影装置36A具有:带363、加热辊366(第一旋转体)、带加热辊365、压辊364A(第二旋转体)、垫361以及热敏电阻366f、365b。定影装置36A被未未图示的壳体包围。在壳体上形成有进入开口及排出开口。薄片P能够进入进入开口。薄片P能够从排出开口排出。
进入定影装置36A的薄片P的输送方向为从图示下侧朝向上侧的方向。定影装置36A的进入开口设置于图示下侧。在定影装置36A的进入开口的下方设置有输送引导件367。输送引导件367引导薄片P进入定影装置36A的进入开口。
定影装置36A的排出开口设置于图示上侧。
带363为环状带。带363的带宽比能够通过的薄片P的最大宽度宽。
带363由能够承受通过后述的加热辊366的加热的耐热性材料构成。在带363的外周面363a可以层叠氟树脂层。带363的内周面363b由与后述的压辊364A的动摩擦力为0.98N以下的材质构成。关于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将在后文描述。带363的内周面363b的表面粗糙度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可以为1以上且3以下。
带363例如可以使用外周面被PFA(可溶性聚四氟乙烯)管覆盖的聚酰亚胺基材。例如,聚酰亚胺基材的厚度可以为60μm以上且70μm以下。
带363于内周面363b被卷绕于多个辊。在本实施方式中,带363于内周面363b被卷绕于后述的带加热辊365和压辊364A。
带363于外周面363a被缠绕于后述的加热辊366的一部分。
加热辊366具有:芯骨366a、弹性层366b以及脱模层366c。
芯骨366a为金属制的筒状部件。例如,芯骨366a可以由铝合金构成。
芯骨366a的两端部经由未图示的轴承而被支承于定影装置36A中的未图示的支承部件。芯骨366a沿着加热辊366的中心轴线O366延伸。中心轴线O366向图示进深方向延伸。芯骨366a能够围绕中心轴线O366旋转。
如图4所示,在芯骨366a的轴方向的端部设置有齿轮366g。齿轮366g将旋转驱动力传递至加热辊366。齿轮366g所传递的旋转驱动力由驱动电机369(电机)产生。由驱动电机369产生的旋转驱动力经由与驱动电机369连结的传动机构369a而被传递至齿轮366g。驱动电机369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驱动电机369可以使用DC无刷电机、脉冲电机、超声波电机等。
当旋转驱动力被传递至齿轮366g时,加热辊366以中心轴线O366为中心向图示逆时针方向旋转。
如图3所示,弹性层366b层叠于芯骨366a的外周面。如图4所示,芯骨366a的轴方向上的弹性层366b的宽度比芯骨366a的全长窄。芯骨366a的轴方向上的弹性层366b的宽度比能够通过的薄片P的最大宽度宽。弹性层366b形成于芯骨366a的轴方向上的中央部。弹性层366b形成于比薄片P的通过区域WP宽的范围。
弹性层366b例如由耐热性的橡胶材料形成。弹性层366b例如可以由硅橡胶形成。
如图3所示,脱模层366c层叠于弹性层366b的外周面。如图4所示,脱模层366c形成于覆盖脱模层366c的范围。
脱模层366c由对于调色剂的脱模性良好的树脂材料形成。例如,脱模层366c可以由氟树脂等形成。例如,作为适合脱模层366c的材料的示例可以举出PFA。
加热辊366的外周面至少在薄片P的通过区域WP的范围内形成为“倒冠形状(日文:逆クラウン形状)”。在此,“倒冠形状”是指外径从轴方向的中央向两端部逐渐扩径的形状。加热辊366中的倒冠形状的最大径、最小径分别为DE、DC(其中,DC<DE)。例如,加热辊366中的差DE-DC(以下称为“倒冠量”)可以为100μm。
加热辊366中的倒冠形状可以通过芯骨366a的外周面的加工形状而形成。加热辊366中的倒冠形状,可以通过改变弹性层366b及脱模层366c的至少一者的厚度而形成。
作为加热辊366的具体的尺寸例,例如在W=319mm的情况下,可以设为有效辊宽WP=300mm。在有效辊宽内形成脱模层366c及弹性层366b。在有效辊宽内形成倒冠形状。有效辊宽中的倒冠形状可以设为DE=39.98mm,DC=39.88mm。
作为加热辊366的芯骨366a,可以使用厚度0.9mm的铝合金制的管材。作为弹性层366b,可以使用厚度200μm的硅橡胶层。作为脱模层366c,可以使用厚度50μm的PFA。例如,倒冠形状可以通过对芯骨366a的表面进行加工而形成。
如图3所示,卤素灯366d、366e(加热源)插通于加热辊366的内部。卤素灯366d、366e的两端部分别向芯骨366a的外部突出。卤素灯366d、366e的两端部在定影装置36A内通过未图示的灯架支承。
卤素灯366d、366e加热加热辊366。卤素灯366d、366e构成为能够分别独立地进行点亮控制。例如,定影装置36A可以具有普通定影模式和低温定影模式。在普通定影模式下,可以点亮卤素灯366d、366e的双者。在低温定影模式下,可以点亮卤素灯366d、366e的一者。
低温定影模式可以用于通过消色调色剂显像的图像的定影。
带加热辊365及压辊364A配置于带363的内侧。带加热辊365及压辊364A向带363施加张力。带加热辊365及压辊364A以该顺序沿定影装置36A内的薄片P的输送方向配置。
带加热辊365配置于比加热辊366更靠近输送引导件367的位置。带加热辊365和加热辊366之间相互分离。
带加热辊365经由未图示的轴承而被定影装置36A中的未图示的支承部件支承。带加热辊365能够围绕沿图示进深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O365旋转。
带加热辊365可以被未图示的张力弹簧等按压。带加热辊365可以通过被张力弹簧按压而向带363施加张力。不过,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带加热辊365的中心轴线O365的位置相对于定影装置36A的未图示的支承部件被固定。
带加热辊365具有金属制的芯骨。卤素灯365a插通于带加热辊365的芯骨的内部。卤素灯365a加热带加热辊365的芯骨。卤素灯365a的加热温度可以被设定为使得后述的压印部中的温度降低至容许温度以下。
在带加热辊365的表层可以具有弹性层。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卤素灯365a的表层涂覆有脱模性良好的材料的卤素灯。例如,可以将PFA涂层等用于该涂层。
压辊364A配置为比加热辊366的中心轴线O366更靠上侧,且与加热辊266夹着带363。压辊364A以夹着带363的方式按压加热辊366。在压辊364A和带加热辊365之间,与加热辊366对置的带363的部位缠绕于加热辊366。
压辊364A通过按压弹簧368从图示右侧朝向左侧被按压。按压弹簧368被固定于定影装置36A的未图示的支承部件。按压弹簧368向带363付与张力。并且,按压弹簧368将压辊364A向加热辊366按压。
在薄片P未介入的情况下,加热辊366和带363所抵接的部位构成定影装置36A中的压印部N。输送正交方向上的压印部N的长度比薄片P的通过区域WP长。压印部N沿着加热辊366的周向的宽度(以下称为“压印部宽度”)根据被转印至薄片P的调色剂图像的热定影所需要的热量而被决定。压印部宽度例如可以为12mm以上且20mm以下。特别是在定影消色调色剂所形成的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压印部宽度更优选为18mm以上。
在压印部N中加热辊366及压辊364A对置的区域中,形成有高压压印部NH。通过高压压印部NH的薄片P受到加压力。高压压印部NH中的加压力比未被压辊364A按压的其他压印部N大。
在带363的内侧的与压印部N对向的部位配置有垫361。垫361被未图示的弹簧等向带363加压。垫361具有与压印部N的长度相同的长度。垫361在压印部N的压印部宽度方向上配置于靠近输送引导件367的位置。垫361使压印部N的压印部宽度稳定化。
作为垫361的材质,例如可以使用硅橡胶。这种情况下,在垫361中的与内周面363b抵接的表面施加低摩擦涂层。
如图5所示,压辊364A的外周面364a至少在薄片P的通过区域WP的范围内形成为“正冠形状(日文:正クラウン形状)”。在此,“正冠形状”是指外径从轴方向的中央向两端部逐渐缩径的形状。压辊364A中的正冠形状的最大径、最小径分别为dC、dE(其中,dE<dC)。例如,在压辊364A中,差dE-dC(以下称为“正冠量”)根据加热辊366的倒冠量而确定,以使得抵接部分中的压力分布适当。
在此,“抵接部分中的压力分布适当”是指在轴方向上压印部宽度变得基本均匀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压辊364A具有芯骨364d和弹性层364e。
芯骨36ed为金属制。如图5所示,旋转轴364c分别延伸至芯骨364d的两端部。旋转轴364c与中心轴线O364同轴。旋转轴364c经由未图示的轴承而被定影装置36A中的未图示的支承部件支承。旋转轴364c能够围绕中心轴线O364旋转。
弹性层363e层叠于芯骨364d的外周面。弹性层363e可以由橡胶层构成。例如,弹性层363e可以由硅橡胶层等构成。用于弹性层363e的橡胶层的橡胶硬度(JIS K 6253)例如可以为A55以上且A65以下。弹性层363e的厚度例如为1mm以上且3mm以下。
本实施方式中的压辊364A的外周面364a由弹性层363e的表面形成。
压辊364A中的正冠形状可以通过芯骨364d的外周面的加工形状而形成。压辊364A中的正冠形状,可以通过改变弹性层364e的厚度而形成。
在弹性层363e的平均厚度为2mm的情况下,对应于上述的加热辊366的具体的尺寸例的倒冠量100μm的压辊364A的正冠形状例如可以形成为dE=20.32mm、dC=21mm(正冠量680μm)。
如图3所示,热敏电阻366f抵接于加热辊366的外周面。热敏电阻366f检测加热辊366的外周面的温度。由热敏电阻366f检测出的加热辊366的外周面的温度用于定影装置36A中的加热辊366的温度控制。
热敏电阻365b抵接于卷绕于带加热辊365的带363的外周面363a。热敏电阻365b检测带363的外周面363a的温度。由热敏电阻365b检测出的带363的外周面363a的温度用于定影装置36A中的加热辊365的温度控制。
对带363中的内周面363b和压辊364A之间的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进行说明。
图7是示出动摩擦力的测量方法的示意图。
如图7所示,带363中的内周面363b和压辊364A之间的动摩擦力在测试带53被夹持于测量用的薄片54和压辊364A之间的状态下被测量。
测量用的薄片54被载置于支承台51的上表面。作为薄片54为爱速客乐牌纸(ASKULmulti paper minus6%)。薄片54的平方米重量为61g/m2(相当于厚度0.078mm、密度0.78g/cm3)。薄片54的静止摩擦系数、动摩擦系数分别为0.51、0.42。
在支承台51上堆叠50张薄片54。薄片54以在测量中相互不引起滑动的方式被保持并堆叠于支承台51上。
就压辊364A而言,两端的旋转轴364c被V形块50支承。压辊364A的中心轴线O364相对于薄片54的最上表面被保持为一定的高度。在后述的测试带53被夹持于薄片54上时,压辊364A的中心轴线O364的保持高度为使来自测试带53的垂直作用力为约10N的高度。
压辊364A使用适当的保持夹具而被保持在V形块50上。在动摩擦力的测量中,保持夹具以不围绕压辊364A的中心轴线O364旋转的方式保持压辊364A。
测试带53除了被设为薄片状以外,由与带363同样的部件构成。测试带53可以通过切断带363而形成。
对应于带363的外周面363a、内周面363b,测试带53分别具有第一面53a、第二面53b。
测试带53的第一面53a配置为与薄片54的最上表面对置。测试带53的第二面53b与压辊364A抵接。
与中心轴线O364正交的方向上的测试带53的端部通过夹具55被夹紧。夹具55具有测力计52的计测用附件52a能够卡合的卡合部55a。只要能够测量拉伸力,测力计52的种类不限。
如上所述,测试带53及压辊364A被组装之后,测量者将测力计52的计测用附件52a安装于卡合部55a。之后,通过测量者或测量用机器人等,测力计52在平行于薄片54且正交于中心轴线O364的方向上被拉伸。测试带53开始移动之后,将稳定状态的测力计52的计测值作为动摩擦力。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基于被输入打印部17的图像数据将图像形成于薄片P。作为图像数据,例如使用由扫描部15读取的图像数据或者通过个人计算机等制作的图像数据等。
在打印部17中,曝光器19基于对应于Y、M、C、K的各色的图像数据,分别向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照射曝光光线LY、LM、LC、LK。
在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中,分别通过曝光光线LY、LM、LC、LK,而在感光鼓22Y、22M、22C、22K上形成静电潜像。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中的显像器24Y、24M、24C、24K分别通过Y、M、C、K的调色剂将感光鼓22Y、22M、22C、22K上的静电潜像显像。
感光鼓22Y、22M、22C、22K上的各调色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辊25K、25Y、25M、25C在各自的一次转印位置被一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21。
这样,随着中间转印带21移动,被一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21上的Y、M、C、K各调色剂图像层叠。
与以上的图像形成动作并行地,打印部17输送薄片P。
通过供纸机构29从供纸盒18供给薄片P。薄片P的前端通过供纸辊35而碰到对位辊41。薄片P的前端,其前端的位置被对位辊41整理。
之后,对位辊41输送薄片P。对位辊41输送薄片P的输送定时为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和薄片P中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区域的前端同时到达二次转印位置的定时。
当薄片P移动至二次转印位置时,对二次转印辊33施加二次转印电压。中间转印带21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辊33旋转的同时被二次转印于薄片P上。
被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薄片P被输送引导件367引导而进入定影装置36A的进入开口。薄片P通过进入开口。薄片P进入带363和加热辊366之间。
在定影装置36A中以以下方式进行预热。定影装置36A的预热在薄片P进入定影装置36A之前的期间内进行。
卤素灯366d、366e中的至少一者和卤素灯365a被点亮。卤素灯366d、366e以使加热辊366的温度变为预先设定的定影温度的方式被点亮控制。卤素灯366d、366e的点亮控制基于热敏电阻366f的检测温度进行。
卤素灯365a以使带363的温度变为预先设定的带温度的方式被点亮控制。卤素灯365a的点亮控制基于热敏电阻365b的检测温度进行。
加热辊366通过驱动电机369向图3中图示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加热辊366与带363的外周面363a抵接。带363以通过压辊364A及带加热辊365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张设。压辊364A及带加热辊365通过从带363中的内周面363b受到的摩擦力而与带363向相同的方向带动转动。
这样,压印部N中的温度被保持为定影薄片P的调色剂图像的定影温度。定影温度根据薄片P的种类或调色剂的种类例如从180℃、110℃、120℃等多个目标温度中选择。
被二次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薄片P进入以上述方式被预热的定影装置36A的压印部N。薄片P上的调色剂图像在压印部N中接受加热及加压而被定影于薄片P的表面。
与压印部N的其他部位相比,薄片P在高压压印部NH中受到特别大的加压力。
通过压印部N的薄片P从加热辊366及带363分离。从加热辊366及带363分离的薄片P通过定影装置36A的排出开口并被向输送辊37排出。
输送辊37将薄片P向排纸部38排出。
如上,对于薄片P的图像形成结束。
对本实施方式中的定影装置36A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压辊364A的外周面364a为正冠形状,因此,可防止带363的带偏离。带363的行进性能稳定。
在与压辊364A的抵接范围内,带363的外周面363a模仿压辊364A的外周面364a的正冠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加热辊366的外周面为倒冠形状,因此,高压压印部NH在加热辊366的周向上的宽度的均匀性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带363缠绕于加热辊366而形成压印部N。通过将带363的缠绕量设为适当的大小,可以将压印部N的压印部宽度设定为适当的大小。
但是,已知的是,当压印部N的压印部宽度宽时,容易在薄片P上产生褶皱。
作为褶皱的原因,可以列举在压印部N内在输送正交方向上产生了输送速度的分布。在输送正交方向上,当中央部的输送速度比周缘部的输送速度大时,容易产生褶皱。相反地,在输送正交方向上,当周缘部的输送速度比中央部的输送速度大时,褶皱被抑制。原因在于,当周缘部的输送速度大时,薄片P在输送正交方向上被从中央部向周缘部拉伸的状态下被输送。
在高压压印部NH中,加热辊366的外周面为倒冠形状。在薄片P紧贴于加热辊366而被输送的情况下,输送正交方向上的周缘部的输送速度变得比中央部的输送速度大。加热辊366的输送速度分布可以降低褶皱产生。
在高压压印部NH中,带363的外周面363a为模仿压辊364A的正冠形状。带363紧贴于压辊364A而旋转时,输送正交方向上的中央部的输送速度变得比周缘部的输送速度大。受到压辊364A的影响的带363的输送速度分布使褶皱产生增大。
可以想到,当压辊364A与带363之间的摩擦力大时,带363的旋转易于与压辊364A的旋转联动。因此,本发明人进行了带363的内周面363b和压辊364A的外周面364a之间的动摩擦力和褶皱的产生率的实验。
图8是示出动摩擦力和褶皱产生率的关系的坐标图。横坐标表示通过上述的测量方法测量的动摩擦力(N),纵坐标表示褶皱产生率。原点O上的褶皱产生率为0。图9是示出动摩擦力和定影装置的带的内周面的表面粗糙度的关系的坐标图。横坐标表示通过上述的测量方法测量的动摩擦力(N),纵坐标为以算术平均粗糙度Ra表示的表面粗糙度。
首先,改变动摩擦力的大小而进行褶皱产生率的测量。动摩擦力的大小由于改变带363的内周面363b的表面粗糙度而被改变。如图8所示,动摩擦力越大则褶皱产生率越为增大。
在动摩擦力小的情况下,带363的内周面363b和压辊364A的外周面364a之间易于打滑。由于发生打滑,压辊364A和带363的联动性下降。带363的外周面363a可以紧贴于薄片P的里面而一体地移动。当加热辊366被旋转驱动时,薄片P对应于输送正交方向上的加热辊366的输送速度分布而被输送。
根据将测量值曲线拟合而得到的曲线101,作为褶皱产生率的容许值Ca的动摩擦力为0.98N。在本实施方式中可知,由于使带363的内周面363b和压辊364A的外周面364a之间的动摩擦力为0.98N以下,因此可以使褶皱产生率为容许值Ca以下。
在本实验中,动摩擦力和表面粗糙度Ra的关系如图9所示。表面粗糙度Ra由表面粗糙度计测量。
如图9所示,动摩擦力随着表面粗糙度Ra减小而增大。根据将测量值线性拟合而得到的直线102,动摩擦力为0.98N的表面粗糙度Ra为1。可知如果表面粗糙度Ra为1以上的话,则动摩擦力变为0.98N以下。
带363的内周面363b和压辊364A的外周面364a之间的真实接触面积变小。可以想到,当表面粗糙度Ra大时,则动摩擦力下降。不过,当表面粗糙度Ra超过3时,内周面363b的磨耗有可能变大。带363的内周面363b的表面粗糙度Ra更优选为1以上且3以下。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6A中,由于带363的内周面363b和压辊364A的外周面364a之间的动摩擦力为0.98N以下,因此,褶皱产生率被降低。
以上以高压压印部NH为中心说明了定影装置36A的作用。在除了高压压印部NH的压印部N中,带363缠绕于加热辊366。在除了高压压印部NH的压印部N中,带363按照加热辊366的倒冠形状所产生的输送速度分布而被输送。在除了高压压印部NH的压印部N中,即使压印部宽度变宽,也难以产生褶皱。
(变形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中的定影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本变形例的定影装置36B具有压辊364B(第二旋转体),以代替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6A的压辊364A。
定影装置36B可以取代上述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6A而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0。
如图6所示,压辊364B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压辊364A的弹性层364e的表面实施低摩擦涂层364b这点上与压辊364A不同。
低摩擦涂层364b使用与弹性层364e的表面相比为低摩擦的适当的涂层。例如,作为低摩擦涂层364b的例子,可以列举氟涂层、硅涂层等。例如,在弹性层363e由硅橡胶层构成的情况下,作为低摩擦涂层364b可以实施氟涂层。
低摩擦涂层364b构成压辊364B的外周面。
根据本变形例的定影装置36B,带363的内周面363b与低摩擦涂层364b抵接。低摩擦涂层364b为压辊364B的外周面。根据定影装置36B,带363的内周面363b和压辊364B的外周面的动摩擦力被进一步降低。定影装置36B的褶皱产生率相比定影装置36A,能够被进一步降低。
在此,对示出低摩擦涂层364b的作用的实验例1~8进行说明。
在下述[表1]示出实验例1~8的条件及评价结果。
【表1】
如[表1]所示,在各实验例的定影装置中,使用四种带a、b、c、d作为带。带a、b、c、d的内周面的表面粗糙度Ra的大小不同。
在用于实验例1~4的压辊A中,树脂层作为外周面而露出。用于实验例5~8的压辊B通过在压辊A的外周面实施低摩擦涂层而构成。
作为各实验例的评价,进行上述的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褶皱产生率的评价。
褶皱产生率的评价使用组装有各实验例的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而进行。在表1中,对褶皱产生率在容许值Ca以下的情况记载为“OK”,对超过容许值Ca的情况记载为“NG”。
如[表1]所示,在动摩擦力为0.98N以下的实验例5、7、8中,褶皱产生率的评价为“OK”。与此相对,在动摩擦力超过0.98N的实验例1~4、6中,褶皱产生率的评价为“NG”。
由以上结果可知,在动摩擦力为0.98N以下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褶皱产生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图6中,作为压辊364A、364B的芯骨364d,图示了中空筒状的情况的示例。但是,作为芯骨364d也可以使用实心棒。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于加热辊366及带加热辊365分别被卤素灯366d、366e、365a加热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加热辊366及带加热辊365的加热手段不限于卤素灯。例如,加热辊366及带加热辊365也可以被电阻发热加热器、IH加热器等加热。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以带363通过压辊364A(364B)以及带加热辊365这两个辊而被张设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带363也可以通过三个以上的辊而被张设。
综上所述,根据所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能够提供即使压印部宽度宽也使薄片难以产生褶皱的定影装置。
虽然说明了本发明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旋转体;
带,与所述第一旋转体的表面抵接而形成压印部;以及
第二旋转体,配置为与所述带的内周面抵接,并将所述带朝向所述第一旋转体按压,以使得所述第二旋转体与所述内周面的动摩擦力为0.98N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的所述内周面的表面粗糙度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以上且3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的所述内周面的表面粗糙度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1以上且3以下,
所述第二旋转体具备金属制的芯骨和覆盖所述芯骨的弹性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外周面的形状为倒冠形状,
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外周面的形状为正冠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压印部在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周向上的宽度为12mm以上且20mm以下。
CN201711171240.8A 2017-01-26 2017-11-21 定影装置 Withdrawn CN10836328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2103A JP2018120121A (ja) 2017-01-26 2017-01-26 定着装置
JP2017-012103 2017-01-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3284A true CN108363284A (zh) 2018-08-03

Family

ID=59974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71240.8A Withdrawn CN108363284A (zh) 2017-01-26 2017-11-21 定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061239B2 (zh)
EP (1) EP3355127A1 (zh)
JP (1) JP2018120121A (zh)
CN (1) CN10836328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20121A (ja) * 2017-01-26 2018-08-02 株式会社東芝 定着装置
JP7175154B2 (ja) * 2018-10-24 2022-11-18 東芝テ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63047A (ja) * 2002-03-07 2003-09-19 Konica Corp 定着装置
CN1573608A (zh) * 2003-06-20 2005-02-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定影设备和包含其的成像装置
WO2006088189A1 (ja) * 2005-02-21 2006-08-24 I.S.T Corporation 管状物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932684A (zh) * 2005-09-13 2007-03-2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EP1925989A2 (en) * 2006-11-27 2008-05-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fixing belt and press roller
JP2008203514A (ja) * 2007-02-20 2008-09-04 Canon Inc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3171171A (ja) * 2012-02-21 2013-09-02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901757A (zh) * 2012-12-27 2014-07-02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以及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09124B2 (ja) * 2005-03-16 2011-01-1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44223B2 (ja) 2006-03-10 2010-03-3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定着装置の制御方法、定着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その記録媒体
JP4790828B2 (ja) 2009-04-20 2011-10-1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530749B2 (ja) * 2010-02-17 2014-06-2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58319A (ja) * 2010-09-06 2012-03-22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888195B2 (ja) 2012-09-21 2016-03-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18711B1 (ja) 2013-05-14 2014-02-1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60840B2 (ja) * 2013-06-13 2016-02-16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120121A (ja) * 2017-01-26 2018-08-02 株式会社東芝 定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63047A (ja) * 2002-03-07 2003-09-19 Konica Corp 定着装置
CN1573608A (zh) * 2003-06-20 2005-02-02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定影设备和包含其的成像装置
WO2006088189A1 (ja) * 2005-02-21 2006-08-24 I.S.T Corporation 管状物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932684A (zh) * 2005-09-13 2007-03-21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装置
EP1925989A2 (en) * 2006-11-27 2008-05-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fixing belt and press roller
JP2008203514A (ja) * 2007-02-20 2008-09-04 Canon Inc 画像加熱装置
JP2013171171A (ja) * 2012-02-21 2013-09-02 Fuji Xerox Co Ltd 定着装置用摺動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3901757A (zh) * 2012-12-27 2014-07-02 佳能精技股份有限公司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以及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365595B2 (en) 2019-07-30
US20180335735A1 (en) 2018-11-22
JP2018120121A (ja) 2018-08-02
US20180210381A1 (en) 2018-07-26
EP3355127A1 (en) 2018-08-01
US10061239B2 (en) 2018-08-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094482B (zh) 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6773577B (zh) 压力调节器、定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设备
US7630676B2 (en) Self-loading belt fusing apparatus
US9052658B2 (en) Fixing device with a temperature detector adjacent an easily deformable location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7526242B2 (en) Transferr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37554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532553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US9429888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utilizes a nip supporting member to support a nip forming member
US9494896B2 (en) Fixing device with separation plat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ereof
US20160238975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9086391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551963B2 (en) Fixing device having a heater and reflector arrangemen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ame
CN108363284A (zh) 定影装置
JP6249836B2 (ja) 定着装置
US9448515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200133176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CN10834519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867434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42244B2 (ja) 定着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683218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76934A (ja) 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05889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05888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3138284A (ja) 加熱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8103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03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