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91483A -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 - Google Patents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91483A
CN108291483A CN201780004202.5A CN201780004202A CN108291483A CN 108291483 A CN108291483 A CN 108291483A CN 201780004202 A CN201780004202 A CN 201780004202A CN 108291483 A CN108291483 A CN 1082914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shaft
combustion engine
internal combustion
shell
actu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420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井希志郎
须田佳裕
鬼形淳郎
鬼形淳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914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914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DCONTROLLING COMBUSTION ENGINES
    • F02D15/00Varying compression ratio
    • F02D15/02Varying compression ratio by alteration or displacement of piston stro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4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4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 F02B75/045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by means of a variable connecting rod leng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04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 F02B75/048Engines with variable distances between pistons at top dead-centre positions and cylinder heads by means of a variable crank stroke length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75/00Other engines
    • F02B75/32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connections between pistons and main shafts and not specific to preceding main grou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28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3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1/0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 F16H21/10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only links or levers, with or without slides all movement being in, or parallel to, a single pla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49/00Other gearings
    • F16H49/001Wave gearings, e.g. harmonic drive transmiss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LCYCLICALLY OPERATING VALVES FOR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L2820/00Details on specific features characterising valve gear arrangements
    • F01L2820/03Auxiliary actuators
    • F01L2820/032Electric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Retarders (AREA)
  • Output Control And Ontrol Of Special Type Engine (AREA)
  • Valve Device For Special Equipment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能够提高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及轴承部的耐久性。在本发明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中,具有:壳体,其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控制轴的轴承部;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其使与驱动马达连接的输出轴的转速减速并向控制轴传递;在控制轴或壳体中的一方设置限制机构,该限制机构通过与控制轴或壳体中的另一方接触,限制控制轴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移动。

Description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例如涉及在能够改变内燃机的气门的工作特性的可变气门机构中应用的连杆机构、以及在能够改变内燃机的机械实际压缩比的可变压缩比机构中应用的连杆机构的促动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可变压缩比机构,已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在该公开中,利用多杆式活塞及曲柄机构,使活塞的行程特性发生变化,由此,能够改变内燃机的机械压缩比。即,将活塞与曲轴经由上连杆与下连杆而连结,通过与具有驱动马达及波动齿轮(波動歯車)式减速器的促动器连接的控制轴的转动,对下连杆的姿势进行控制。由此,使活塞的行程特性发生变化,对内燃机的压缩比进行控制。另外,在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轴向两侧分别设置轴承,由此能够旋转地支承波动齿轮式减速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564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因为由轴承支承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轴向两侧,所以,当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输入扭矩或反向扭矩时,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发生扭转,对控制轴产生推力(スラスト)方向的负荷。这样,存在由于对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的推力负荷而使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耐久性降低,以及支承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轴承的耐久性降低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及轴承部的耐久性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中,具有: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控制轴的轴承部的壳体、以及使与驱动马达连接的输出轴的转速减速并将其向控制轴传递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并且在控制轴或壳体中的一方设有限制机构,通过与控制轴或壳体中的另一方接触,限制控制轴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移动。
发明的效果
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实现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及轴承部的耐久性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内燃机概要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转子附近的各配件的关系的概要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A-A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保持板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例〕
图1是具有本发明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内燃机概要图,图2是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剖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因为基本的结构与(日本)特开2011-169152号公报的图1中所示的结构相同,所以进行简单的说明。在内燃机缸体的缸内进行往复运动的活塞1经由活塞销2,旋转自如地连结上连杆3的上端。下连杆5经由连结销6,旋转自如地连结在上连杆3的下端。曲轴4经由曲柄销4a,旋转自如地连结下连杆5。另外,第一控制连杆7的上端部经由连结销8,旋转自如地连结下连杆5。第一控制连杆7的下端部与具有多个连杆部件的连结机构9连结。连结机构9具有:第一控制轴10、第二控制轴11、连结第一控制轴10及第二控制轴11的第二控制连杆12。
第一控制轴10与在内燃机内部的缸排列方向上延伸的曲轴4平行地延伸。第一控制轴10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内燃机主体的第一轴颈部10a、第一控制连杆7的下端部旋转自如地连结的控制偏心轴部10b、以及第二控制连杆12的一端部12a旋转自如地连结的偏心轴部10c。第一臂部10d的一端与第一轴颈部10a连结,另一端与第一控制连杆7的下端部连结。控制偏心轴部10b设置在相对于第一轴颈部10a偏心了规定量的位置。第二臂部10e的一端与第一轴颈部10a连结,另一端与第二控制连杆12的一端部12a连结。偏心轴部10c设置在相对于第一轴颈部10a偏心了规定量的位置。第二控制连杆12的另一端部12b旋转自如地连结臂连杆13的一端。第二控制轴11连结在臂连杆13的另一端。臂连杆13与第二控制轴11相对不移动。第二控制轴11经由多个轴颈部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后面叙述的壳体20内。
第二控制连杆12为手柄形状,与偏心轴部10c连结的一端部12a大致直线地形成。另一方面,连结有臂连杆13的另一端部12b弯曲地形成。在一端部12a的前端部贯通形成有偏心轴部10c转动自如地插通的插通孔12c。另一端部12b具有形成为分叉状的前端部12d。在前端部12d贯通形成连结用孔12e。另外,在臂连杆13的突起部13b贯通形成与连结用孔12e大致同径的连结用孔13c。在形成为分叉状的各前端部12d之间夹有臂连杆13的突起部13b,在该状态下,连结销14贯通连结用孔12e及13c并压入进行固定。
臂连杆13与第二控制轴11分体而形成。臂连杆13是由铁类金属材料形成的厚壁部件,具有:在大致中央贯通形成有压入用孔13a的圆环状部、以及向外周突出的U字形状的突起部13b。压入用孔13a中压入在第二控制轴11的各轴颈部之间形成的固定部23b,通过该压入,将第二控制轴11与臂连杆13进行固定。在突起部13b形成转动自如地支承连结销14的连结用孔13c。该连结用孔13c的轴心(连结销14的轴心)从第二控制轴11的轴心向径向偏心了规定量。
第二控制轴11由扭矩改变旋转位置,该扭矩经由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一部分即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从驱动马达22传递。当第二控制轴11的旋转位置改变时,则第二控制连杆12的姿势发生变化,第一控制轴10进行旋转,改变第一控制连杆7的下端部的位置。由此,下连杆5的姿势发生变化,使活塞1的缸内的行程位置及行程量发生变化,随之改变内燃机的压缩比。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结构)
如图2所示,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具有:驱动马达22、安装于驱动马达22的前端侧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将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收纳于内部的壳体20、以及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壳体20的第二控制轴11。
(驱动马达的结构)
驱动马达22为无刷马达,具有:有底圆筒状的马达箱体45、在马达箱体45的内周面固定的筒状线圈46、旋转自如地设置在线圈46内侧的转子47、一端部48a固定于转子47的中心的马达驱动轴48、以及检测马达驱动轴48的旋转角度的旋转变压器55。马达驱动轴48由在马达箱体45的底部设置的滚珠轴承52可旋转地支承。马达箱体45在前端外周具有四个凸台部45a。在凸台部45a贯通形成螺栓49所插通的螺栓插通孔45b。
旋转变压器55具有:在马达驱动轴48的外周压入并固定的旋转变压器转子55a、以及检测在旋转变压器转子55a的外周面形成的多齿状目标物的传感器部55b,并设置在从马达箱体45的开口突出的位置。传感器部55b由两根螺钉固定在盖体28的内部,并且向未图示的控制单元输出检测信号。当将马达箱体45安装在盖体28时,在旋转变压器55的端面与盖体28之间安装O环等密封材料,并且在凸台部45a插通螺栓49,在形成于盖体28的驱动马达22侧的外螺纹部上紧固螺栓49。由此,将马达箱体45固定在盖体28。利用马达箱体45及盖体28收纳驱动马达22的马达收纳室作为不供给润滑油等的干燥室而构成。
(第二控制轴的结构)
第二控制轴11具有:在轴向上延伸的轴部主体23、以及从轴部主体23扩径的固定用凸缘24。第二控制轴11由铁类金属材料一体地形成轴部主体23及固定用凸缘24。轴部主体23具有:传感器轴部231,其在轴向上形成为台阶形状,且位于角度传感器32的内周;保持件轴部232,直径大于传感器轴部231,压入固定有限制第二控制轴11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移动的限制部件即保持件500(参照图3、图4)。在传感器轴部231的外周具有作为角度传感器32的配件而发挥作用的转子32b(参照图3、图4)。另外,第二控制轴11在比保持件轴部232靠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的位置具有:前端部侧的小径的第一轴颈部23a、从第一轴颈部23a侧压入臂连杆13的压入用孔13a的中径的固定部23b、以及固定用凸缘24侧的大径的第二轴颈部23c。另外,在固定部23b与第二轴颈部23c之间形成第一台阶部23d。另外,在第一轴颈部23a与固定部23b之间形成第二台阶部23e。另外,在第一轴颈部23a与保持件轴部232之间形成第三台阶部23f。该第三台阶部23f成为将保持件500压入保持件轴部232时的挡板,所以能够容易地压入。
关于第一台阶部23d,在将臂连杆13的压入用孔13a从第一轴颈部23a侧压入固定部23b时,第二轴颈部23c侧的一侧的压入用孔13a端部从轴向上进行抵接。由此,限制臂连杆13向第二轴颈部23c侧移动。另一方面,关于第二台阶部23e,在将轴部主体23向压入形成于壳体20内的支承孔30的轴承301内插通时,与支承孔30及轴承301的台阶孔缘部30c抵接,由此,限制第二控制轴11在轴向上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的相反侧移动。需要说明的是,轴部主体23转动自如且可容许少许轴向移动地支承在轴承301的第一轴承孔301a内。换言之,在第一轴承孔301a的内周与轴部主体23之间具有少许间隙。
固定用凸缘24在外周部的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六个螺栓插通孔24a。在该螺栓插通孔24a中插通六个螺栓25,经由推力板26,与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的内齿即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结合。
在第二控制轴11的轴内具有导入从油泵压送的润滑油的导入部(未图示)。导入部具有:在固定用凸缘24的中央形成且从后面叙述的轴向油路64b供给润滑油的圆锥状油室64a、以及从油室64a沿第二控制轴的轴心方向形成的轴向油路64b。向油室64a供给的润滑油向后面叙述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供给。另外,在第二控制轴11的轴内具有与轴向油路64b连通的多个径向油路65a、65b。
在轴向油路64b的与油室64a相反一侧的端部具有堵塞轴向油路64b的密封部件400(参照图3)。在轴承301的径向具有与后面叙述的第二润滑油供给油路202连通且在与第二控制轴11的径向油路65a相邻的位置上开口的轴承部润滑油供给油路302。径向油路65a的径向外侧在第一轴颈部23a的外周面与第一轴承孔301a之间的空隙处开口,向第一轴颈部23a供给润滑油。另外,在形成有径向油路65a的轴向位置的外周形成与径向油路65a的直径大致相同宽度的槽即凹槽,向第一轴颈部23a的外周供给的润滑油从整个周被引导,流入径向油路65a,并向轴向油路64b供给。径向油路65b与形成于臂连杆13内部的油孔65c连通,经由油孔65c,向连结用孔13c的内周面与连结销14的外周面之间供给润滑油。
(壳体的结构)
壳体20由铝合金材料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壳体20的后端侧形成大径圆环状的开口槽部20a。该开口槽部20a经由O环51,由盖体28堵塞。盖体28具有:在中央位置贯通马达轴的马达轴贯通孔28a、以及向径向外周侧扩径的四个凸台部28b。盖体28与壳体20通过在贯通形成于凸台部28b的螺栓插通孔中插通螺栓43而紧固固定。
在与开口槽部20a的开口方向正交的侧面形成与臂连杆13连结的第二控制连杆12用开口。在形成有该开口的壳体20内部形成成为臂连杆13及第二控制连杆12的工作区域的收纳室29。在开口槽部20a与收纳室29之间形成第二控制轴11的第二轴颈部23c所贯通的减速器侧贯通孔30b。在收纳室29的轴向侧面形成第二控制轴11的第一轴颈部23a所贯通的支承孔30。
在支承孔30的角度传感器32侧端部形成大于支承孔30的开口的大径的保持件收纳孔31。在支承孔30的角度传感器32侧的开口与保持件收纳孔31之间具有相对于第二控制轴11在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形成的台阶面31a。保持件500通过与台阶面31a抵接,限制第二控制轴11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移动。在壳体20内具有:导入从未图示的油泵压送的润滑油的第一润滑油供给油路201、以及第二润滑油供给油路202。第一润滑油供给油路201在与第二控制轴11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延伸。另外,第二润滑油供给油路202连接第一润滑油供给油路201与支承孔30。在保持件收纳孔31的下方具有与保持件收纳孔31连通且使润滑油向收纳室29侧返流的润滑油返流油路203。
(角度传感器的结构)
角度传感器32具有以将保持件收纳孔31从壳体20的外部进行堵塞的方式安装的传感器支架32a。传感器支架32a具有:在内周部配置有检测线圈32a2的贯通孔32a1、以及用来由螺栓在壳体20固定的凸缘部32a2。在传感器支架32a与壳体20之间设有密封圈,确保保持件收纳孔31与外部之间的液密性。另外,在传感器支架32a的外周侧具有堵塞贯通孔32a1的传感器盖体32c。在传感器盖体32c与传感器支架32a之间设有密封圈,确保保持件收纳孔31及贯通孔32a1与外部之间的液密性。
在贯通孔32a1内插入在外周安装有转子32b的传感器轴部231。图4是拆下第一实施例的传感器支架32a从轴向观察的图。转子32b是如图4所示的大致椭圆形状的配件。角度传感器32通过检测线圈的电感变化,检测在贯通孔32a1的内周与转子32b之间设定的距离因转子32b的旋转而产生的变化。由此,对转子32b的转动位置、即第二控制轴11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角度传感器32如上所述是所谓的旋转变压器传感器,向检测内燃机运行状态的未图示的控制单元输出旋转角度信息。
(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结构)
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的立体分解图。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为Harmonic Drive(日本注册商标)式,各结构配件收纳在由盖体28堵塞的壳体20的开口槽部20a内。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具有:圆环状的第一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其在第二控制轴11的固定用凸缘24上被螺栓固定,并在内周形成有多个内齿27a;挠性外齿轮36,其配置在第一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的内径侧,可挠性变形且在外周面具有与内齿27a啮合的外齿36a;波发生器37,其形成为椭圆形状的外周面沿挠性外齿轮36的内周面滑动,这是因为,由于挠性外齿轮36可发生挠性变形地进行设置,所以,利用来自波发生器的输入或从与臂连杆13相关的发动机侧向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的反向输入,使挠性外齿轮36扭曲而变形,由于该扭曲使挠性外齿轮36的外齿36a相对于轴向而倾斜地变形,在与之配合的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上所结合的第二控制轴11向推力方向移动,因而产生滑动;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其配置在挠性外齿轮36的外径侧,在内周面形成与外齿36a啮合的内齿38a。
在第一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的外周侧,在周向的等间隔位置上形成成为螺栓25的螺母部的公螺纹孔27b。挠性外齿轮36由金属材料形成,是可挠性变形的薄壁圆筒状部件。挠性外齿轮36的外齿36a的齿数与第一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的内齿27a的齿数相同。
波发生器37具有:椭圆形状的主体部371、允许主体部371的外周与挠性外齿轮36的内周之间的相对旋转的滚珠轴承372。在主体部371的中央形成贯通孔37a。在贯通孔37a的内周形成锯齿,与在马达驱动轴48的另一端部48b外周形成的锯齿进行锯齿结合。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是键槽结合或花键结合,未特别限定。在主体部371的驱动马达侧侧面371a具有以包围贯通孔37a的外周的方式向驱动马达侧延伸设置的圆筒状部371b。该圆筒状部371b的剖面形状为正圆形状,圆筒状部371b外周的直径为小于主体部371的短径的小径。
在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的外周形成用来与盖体28紧固的凸缘38b。在凸缘38b贯通形成六个螺栓插通孔38c。在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与盖体28之间安装第二推力板42,将螺栓41插入螺栓插通孔38c,将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及第二推力板42紧固固定在盖体28。第二推力板42由具有与挠性外齿轮36相同或更高耐磨损性的铁类金属材料形成。由此,防止在挠性外齿轮3产生的推力对盖体28的磨损,并且限制后面叙述的滚珠轴承300的轴向位置。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的内齿38a的齿数只比挠性外齿轮36的外齿36a的齿数多两个齿。因此,与第一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的内齿27a的齿数相比,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38的内齿38a的齿数只多两个齿。在波动齿轮式减速机构中,因为减速比由该齿数之差决定,所以能够得到非常大的减速比。
(关于旋转体的支承构造)
在盖体28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的端面281具有:内螺纹部28c,其与螺栓41螺合;板收纳部281a,其具有与第二推力板42的厚度大致相同的深度且收纳第二推力板42;轴承收纳部281b,是从板收纳部281a向驱动马达22侧弯曲形成的有底圆筒状台阶部;圆筒状密封件收纳部281d,其在轴承收纳部281b的底面281c的内径位置上竖立设置在轴向波发生器侧。上述的马达轴贯通孔28a形成在比密封件收纳部281d更靠内径侧的位置。
在轴承收纳部281b收纳有开放式的滚珠轴承300。滚珠轴承300是能承受推力方向的负荷的四点接触式滚动轴承。滚珠轴承300的轴向厚度与轴承收纳部281b的轴向深度大致相同。另外,滚珠轴承300的外径大于滚珠轴承52的外径,从而充分确保轴承容量。滚珠轴承300的外轮收纳在轴承收纳部281b中。滚珠轴承300的外轮的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的端面与第二推力板42抵接,滚珠轴承300的外轮的驱动马达22侧的端面与底面281c抵接。由此,限制滚珠轴承300的外轮在滚珠轴承300的轴向相对于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及驱动马达22侧两方向的位置。另外,轴承收纳部281b设置在波发生器37的驱动马达22侧。即,通过在更接近驱动马达22的位置支承滚珠轴承300,能够抑制马达驱动轴48的变形,并且抑制轴向尺寸向第二控制轴11侧增大。
滚珠轴承300的外轮的外径大于第一及第二波动齿轮固定轴部件27、38的内径。另外,滚珠轴承300的外轮的内径小于挠性外齿轮36的内径。在滚珠轴承300的内轮的内周固定(压入)从波发生器37的主体部371延伸设置的圆筒状部371b的外周侧。在此提及的固定,不限定于压入,例如也包括由台阶及止动环进行轴向位置限制。由此,马达驱动轴48由设置于其与马达箱体45之间的滚珠轴承52进行支承,并且经由主体部371及圆筒状部371b,也由滚珠轴承300进行支承。
第二控制轴11在第一轴颈部23a与第二轴颈部23c上,相对于壳体20可旋转地被支承。从内燃机的主运动系统向该第二控制轴11输入交变负荷。因此,为了与该交变负荷对抗将第二控制轴11转动,而需要通过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进行减速。然而,该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在减速时产生轴向的负荷,所以轴向的负荷也作用于第二控制轴11。另外,作用有因臂连杆13倒下而引起的轴向负荷。这是由于挠性外齿轮36可挠性变形地被设置,所以利用来自波发生器37的输入或来自与臂连杆13相关联的发动机侧的向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的反向输入,使挠性外齿轮36扭曲而变形,由于该扭曲而使挠性外齿轮36的外齿36a相对于轴向倾斜变形,在与之配合的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上结合的第二控制轴11向推力方向移动,由此而产生。此时,当第二控制轴11在轴向上过度移动时,不必要的负荷作用于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可能引起耐久性降低。因此,在第二控制轴11设置具有面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的限制面501的保持件500,在壳体20形成与限制面501抵接的台阶面31a。通过上述结构,作为限制第二控制轴11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过度移动的限制机构而发挥作用。
(密封部的结构)
在圆筒状部371b的内径侧具有直径小于圆筒状部371b的内周面的小径的密封件收纳部281d。在密封件收纳部281d的内周与马达驱动轴48的外周之间,在收纳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的开口槽部20a与驱动马达22之间液密地设置有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310。密封件收纳部281d在圆筒状部371b的内径侧竖立设置。换言之,密封件收纳部281d形成为从径向观察圆筒状部371b及滚珠轴承300重合。
(关于润滑油的供给)
从第一润滑油供给油路201供给的润滑油经由第二润滑油供给油路202、轴承部润滑油供给油路302及径向油路65a,流向轴向油路64b。此时,在润滑油从轴承部润滑油供给油路302向径向油路65a流动时,也向第二控制轴11的第一轴颈部23a与轴承301内周之间的间隙供给润滑油。向该间隙供给的润滑油流向臂连杆13侧,并且也向角度传感器32侧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向保持件500的侧面与台阶面31a之间供给的润滑油从设置于图2的下方的润滑油返流油路203向收纳室29侧返流。
此时,当积极地向角度传感器32侧供给润滑油时,润滑油向轴向油路64b的供给量减少,可能不能对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进行充分的润滑。另外,当在发动机内部流通的高温的润滑油向角度传感器32飞散时,可能造成角度传感器32的耐久性降低。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构成为,设有对轴向油路64b端部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400,并且设有掩盖第二控制轴11的角度传感器32侧端部的大致圆盘状的保持件500。由此,不会向轴部主体23外周与轴承301内周之间的间隙过度地供给润滑油,能够确保润滑油向轴向油路64b的供给量。另外,防止润滑油因保持件500而向角度传感器32飞散,并且在保持件500的外周收集通过保持件500与台阶面31a之间的间隙而流出的润滑油,使其向下方流下。因此,能够抑制润滑油向角度传感器32飞散,能够避免角度传感器32的耐久性降低。
另外,保持件500的第二控制轴11侧的侧面即限制面501与台阶面31a及轴承301的角度传感器32侧端部分离而配置。换言之,在限制面501与台阶面31a之间具有少许间隙。该间隙在第二控制轴11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移动时消失,在第二台阶部23e与台阶孔缘部30c抵接时存在。
即,相对于第二控制轴11为铁类金属材料,壳体20由铝合金材料形成。在促动器的温度升高时,因为第二控制轴11与壳体20的线膨胀系数不同,所以,当壳体20比第二控制轴11更膨胀时,第二控制轴11与壳体20之间的摩擦增大,可能造成燃油经济性恶化。然而,利用间隙能够避免第二台阶部23e与台阶孔缘部30c及保持件500的限制面501与台阶面31a双方的抵接,能够抑制摩擦增大。另外,当第二控制轴11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移动时,通过保持件500与台阶面31a抵接,能够抑制第二控制轴11过度移动。
[第一实施例的效果]
下面,列举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所起到的效果。
(1)具有:第二控制轴11,其与内燃机的连杆机构连结,通过旋转来改变连杆机构的姿势;壳体20,其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第二控制轴11的轴承部;驱动马达22,其对马达驱动轴48及波发生器37(输出轴)进行旋转驱动;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其使马达驱动轴48的转速减速,并向第二控制轴11传递;保持件500(限制机构),其设置于第二控制轴11,通过与壳体20的另一侧接触,限制第二控制轴11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移动。
因此,能够实现轴承部及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的耐久性的提高。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实施例中,虽然将保持件500设置在第二控制轴11侧,但也可以在壳体20侧设定保持件500,限制第二控制轴11向轴向移动。
(2)第二控制轴11具有与连杆机构连结的臂连杆13(臂体),壳体20具有可收纳臂连杆13的收纳室29(凹部),轴承部由在比壳体的收纳室29更靠第二控制轴11的旋转轴方向另一端侧设置的支承孔30(第一轴承部)、以及在比收纳室29更靠第二控制轴11的旋转轴方向一端侧设置的减速器侧贯通孔30b(第二轴承部)构成,保持件500在比支承孔30更靠第二控制轴11的旋转轴方向另一端侧即角度传感器32侧进行设置。
收纳室29因为形状复杂,所以难以追加加工。与之相对,通过在第二控制轴11的旋转轴方向另一端侧即角度传感器32侧配置保持件500,能够通过容易的加工构成限制机构。
(3)壳体20具有在比第一轴颈部23a更靠第二控制轴11的旋转轴方向另一端侧开口的保持件收纳孔31(开口部),并且具有堵塞保持件收纳孔31的传感器支架32a(盖体),保持件500设置于保持件收纳孔31。
因此,在将第二控制轴11插入壳体20进行组装后,能够组装保持件500,能够比在收纳室29构成限制机构更确保制造的容易度。
(4)第二控制轴11在第二控制轴11的轴向上,在比保持件500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具有转子32b(被检测部),壳体20具有检测转子32b的旋转角度的传感器支架32a(检测部),保持件500与转子32b分离。
因此,即使从臂连杆13等输入伴随着爆震等异常输入的振动等,通过构成为难以向转子32b侧传递异常输入的结构,也能够抑制角度传感器32的传感器检测值的偏差、以及检测精度的降低。
(5)壳体20具有将第一轴颈部23a与内燃机的油路连通的轴承部润滑供给油路302(轴承供给油路)、以及配置有转子32b的传感器室,保持件500与支承孔30的角度传感器32侧在轴向上相对。
因此,能够避免润滑油因保持件500而向角度传感器32飞散,能够抑制对传感器的影响。
(6)保持件500为压入第二控制轴11外周的环状部件,设置于壳体20,具有与保持件500的轴向支承孔30侧相对的台阶面31a(相对面)。
因此,因为能够向第二控制轴11追加部件,只通过形成与壳体侧抵接的面来构成限制机构,所以价格便宜。
(7)第二控制轴11具有:第一轴颈部23a(轴支承于第一轴承部的轴颈部)、在第一轴颈部23a的轴向另一端侧设置且直径比第一轴颈部23a小的保持件轴部232(中径部)、以及在保持件轴部232的轴向另一端侧设置且形成为更小径的传感器轴部231(小径部),在保持件轴部232压入环状部件即保持件500,并且在传感器轴部231固定有转子32b。
因此,在压入保持件500时,能够将因直径差异而形成的台阶作为挡板而发挥作用,能够容易地压入。
(8)第二控制轴11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轴向油路64b(内孔),具有对轴向油路64b的轴向角度传感器32侧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400。因此,能够确保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流动的润滑油油量,并且避免润滑油向角度传感器32飞散。
(9)密封部件400在第二控制轴11的旋转轴方向上,压入比第一轴颈部23a更靠角度传感器32侧(另一端侧)的位置。
因此,能够避免伴随着压入的变形等对第一轴颈部23a的精度带来影响。
(10)第二控制轴11在第二控制轴11的轴向上,在比保持件500更靠角度传感器32侧的位置具有转子32b,壳体20具有检测转子32b的旋转角度的传感器支架32a,密封部件400设置为圆柱状,并且压入转子32b的内周侧即传感器轴部231的轴向油路64b内。
因此,能够避免润滑油向角度传感器32飞散。
〔第二实施例〕
接着,针对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因为基本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所以只针对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的A-A部分放大剖视图,图7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保持板的主视图。在第一实施例中,限制机构构成为,将保持件500压入并固定于第二控制轴11,与形成于壳体20的台阶面31a抵接。与之相对,在第二实施例中构成为,在壳体20设置保持板505,使保持板505与在第二控制轴11上形成的卡止槽232b卡合。
卡止槽232b在保持件轴部232与第一轴颈部23a之间的第三台阶部23f上,形成于比保持件轴部232的外周更靠内径侧的位置。保持件轴部232的剖面为椭圆形状。在保持件轴部232的短径部没有形成卡止槽232b,而是随着从短径部逐渐靠近长径部,使卡止槽232b的底部与短径部一致地形成卡止槽232b。
保持板505构成为使圆环状的板部件一分为二得到的半圆板两张为一组。保持板505具有:内周缘506、外周缘507、与角度传感器32侧相对的第一侧面505a、与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相对的第二侧面505b、以及固定螺栓509所贯通的螺栓孔505c。在壳体20的台阶面31a形成固定螺栓509所啮合的两个内螺纹部23f1。保持板505由固定螺栓509固定在壳体20的台阶面31a。固定在壳体20的保持板505的内周缘506以规定量L1嵌入卡止槽232b,由此限制第二控制轴11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1侧的轴向移动。
第二实施例的保持件收纳孔31为将通过第二控制轴11的轴心的圆周、和在规定方向上从轴心偏离的圆周进行结合的长孔形状。在保持件收纳孔31的内周,与第二控制轴11的轴心的距离最远的部分与保持板505的外周缘507之间具有间隙L2。间隙L2形成为大于L1。因此,在向壳体20组装了第二控制轴11后,将半圆板即保持板505的一块组装在保持件收纳孔31中。此时,从具有间隙L2的部分插入保持板505,使之与第三台阶部23f抵接,并嵌入卡止槽232b。在该状态下,使保持板505转动180度,由固定螺栓509进行固定。然后,在插入另一块保持板505并嵌入卡止槽232b后,由固定螺栓509进行固定。由此,能够使保持件收纳孔31形成为最小尺寸,并且能够提供限制第二控制轴11的限制机构。
如上所述,在第二实施例中,能够得到下述的作用效果。
(11)限制机构具有:面向在第二控制轴11的外周设置的第二控制轴11的旋转轴方向一端侧的卡止槽232b(限制面)、以及设置于壳体20且与卡止槽232b抵接的保持板505(抵接部件)。
因此,能够使卡止第二控制轴11的位置接近角度传感器32进行配置,即使随着温度升高而使线膨胀系数产生差异,也能够抑制对角度传感器32的检测精度带来影响。
(12)卡止槽232b处于在第二控制轴11的外周设置的环状槽中的第二控制轴11的轴向另一端侧的侧面,保持板505能够卡入环状槽即卡止槽232b中,是固定于壳体20的板状部件。
因此,能够限制第二控制轴11向轴向两侧移动。
(13)保持板505由固定螺栓509固定于壳体20的开口部即保持件收纳孔31中。
因此,在将第二控制轴11组装在壳体20后,能够简单地构成限制机构。
〔其它的实施例〕
上面,基于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结构。例如,在第一实施例中,虽然在使内燃机的压缩比可变的机构中采用了本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但也可以在使进气门及排气门的工作正时可变的可变气门正时机构的连杆机构中采用本促动器。
另外,在第一实施例中,虽然使限制部件即保持件500与第二控制轴11以分体构成,但也可以一体地形成。另外,在第二实施例中,虽然使保持板505与壳体20以分体构成,但也可以将壳体20分割,一体地形成相当于保持板505的部分。
针对根据上面说明的实施方式所掌握的技术思想,记述如下。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在其中的方式,具有:控制轴,其与内燃机的连杆机构连结,通过旋转改变所述连杆机构的姿势;壳体,其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所述控制轴的轴承部;驱动马达,其对输出轴进行旋转驱动;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其使所述输出轴的转速减速,并向所述控制轴传递;限制机构,其设置于所述控制轴或所述壳体中的一方,通过与所述控制轴或所述壳体中的另一方接触,限制所述控制轴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移动。
在更优选的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所述控制轴具有与所述连杆机构连结的臂体,所述壳体具有能够收纳所述臂体的凹部,所述轴承部由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构成,所述第一轴承部设置在比所述壳体的所述凹部更靠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轴方向另一端侧的位置,所述第二轴承部设置在比所述凹部更靠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轴方向一端侧的位置,所述限制机构设置在比所述第一轴承部更靠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轴方向另一端侧的位置。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壳体具有在比所述第一轴承部更靠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轴方向另一端侧的位置开口的开口部,并且具有堵塞所述开口部的盖体,所述限制机构设置在所述开口部。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控制轴在所述控制轴的轴向上在比所述限制机构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具有被检测部,所述壳体具有检测所述被检测部的旋转角度的检测部,所述限制机构与所述被检测部分离。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轴承部与所述内燃机的油路连通的轴承供给油路、以及配置有所述被检测部的传感器室,所述限制机构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检测部侧在轴向上相对。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限制机构具有:压入所述控制轴外周的环状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环状部件的轴向轴承侧相对的相对面。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控制轴具有:轴支承于所述第一轴承部的轴颈部、设置于所述轴颈部的轴向另一端侧且直径小于所述轴颈部的中径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中径部的轴向另一端侧且直径小于所述中径部的小径部,在所述中径部压入所述环状部件,并且在所述小径部固定有被检测部。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控制轴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内孔,且具有对所述内孔的轴向检测部侧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轴方向上,压入比所述轴颈部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控制轴在所述控制轴的轴向上在比所述限制机构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具有被检测部,所述壳体具有检测所述被检测部的旋转角度的检测部,所述密封部件设置为圆柱状,并且压入所述被检测部的内周侧。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限制机构由限制面和抵接部件构成,所述限制面设置在所述控制轴的外周而面向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轴方向一端侧,所述抵接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限制面抵接。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限制面是在所述控制轴的外周设置的环状的槽中的所述控制轴的轴向另一端侧的侧面,所述抵接部件能够卡入所述环状槽中,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板状部件。
此外在其它的优选方式中,基于上述方式的任一方式,所述抵接部件由螺栓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开口部。
另外,从其它的角度出发,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在某种方式中,具有:控制轴,其与能够改变内燃机的压缩比的连杆机构连结,通过旋转使所述连杆机构的姿势发生变化来改变所述内燃机的压缩比;壳体,其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所述控制轴的轴承部;驱动马达,其对输出轴进行旋转驱动;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其使所述输出轴的转速减速,并向所述控制轴的一端侧传递;限制机构,其设置于所述控制轴或所述壳体,限制所述控制轴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移动。
在上述方式中,优选所述控制轴在所述控制轴的轴向上在比所述轴承部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具有被检测部,所述壳体具有检测所述被检测部的旋转角度的检测部,所述限制机构与所述被检测部分离。
在上述方式中,此外优选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轴承部与所述内燃机的油路连通的轴承供给油路、以及配置有所述被检测部的传感器室,所述限制机构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检测部侧在轴向上相对。
上面,虽然只说明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但在实际上不脱离本发明新主旨及优点的例示的实施方式中可以进行多种变更或改良,这一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能够容易理解。因此,意味着进行了各种变更或改良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本申请基于2016年2月24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6-032614号专利申请主张优先权。2016年2月24日在日本提交的第2016-032614号专利申请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所有公开内容都通过引用作为整体而被包含在本申请中。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5-145646号公报(专利文献1)的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所有公开都通过引用作为整体而被包含在本申请中。
附图标记说明
7控制连杆;9连结机构;10第一控制轴;11第二控制轴;12第二控制连杆;13臂连杆;20壳体;20a开口槽部;21波动齿轮式减速器;22驱动马达;23轴部主体;23a第一轴颈部;23c第二轴颈部;23d第一台阶部;23e第二台阶部;24b台阶部;26推力板;27第一波动齿轮输出轴部件;27a内齿;28盖体;28a马达轴贯通孔;29收纳室;30支承孔;30a轴承孔;30b减速器侧贯通孔;30c台阶孔缘部;31保持件收纳孔;31a台阶面;32角度传感器;32a传感器支架;32a2检测线圈;32b转子;45马达箱体;48马达驱动轴;64b轴向油路;400密封部件;500保持件;501限制面;505保持板。

Claims (17)

1.一种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控制轴,其与内燃机的连杆机构连结,通过旋转改变所述连杆机构的姿势;
壳体,其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所述控制轴的轴承部;
驱动马达,其对输出轴进行旋转驱动;
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其使所述输出轴的转速减速,并向所述控制轴传递;
限制机构,其设置于所述控制轴或所述壳体中的一方,通过与所述控制轴或所述壳体中的另一方接触,限制所述控制轴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轴具有与所述连杆机构连结的臂体,
所述壳体具有能够收纳所述臂体的凹部,
所述轴承部由第一轴承部和第二轴承部构成,所述第一轴承部设置在比所述壳体的所述凹部更靠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轴方向另一端侧的位置,所述第二轴承部设置在比所述凹部更靠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轴方向一端侧的位置,
所述限制机构设置在比所述第一轴承部更靠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轴方向另一端侧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在比所述第一轴承部更靠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轴方向另一端侧的位置开口的开口部,并且具有堵塞所述开口部的盖体,所述限制机构设置在所述开口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轴在所述控制轴的轴向上在比所述限制机构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具有被检测部,所述壳体具有检测所述被检测部的旋转角度的检测部,
所述限制机构与所述被检测部分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轴承部与所述内燃机的油路连通的轴承供给油路、以及配置有所述被检测部的传感器室,
所述限制机构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检测部侧在轴向上相对。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机构具有:压入所述控制轴外周的环状部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环状部件的轴向轴承侧相对的相对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轴具有:轴支承于所述第一轴承部的轴颈部、设置于所述轴颈部的轴向另一端侧且直径小于所述轴颈部的中径部、以及设置于所述中径部的轴向另一端侧且直径小于所述中径部的小径部,
在所述中径部压入所述环状部件,并且在所述小径部固定有被检测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机构由限制面和抵接部件构成,所述限制面设置在所述控制轴的外周而面向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轴方向一端侧,所述抵接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限制面抵接。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轴具有在轴向上贯通的内孔,且具有对所述内孔的轴向检测部侧进行密封的密封部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部件在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轴方向上,压入比所述轴颈部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轴在所述控制轴的轴向上在比所述限制机构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具有被检测部,
所述壳体具有检测所述被检测部的旋转角度的检测部,
所述密封部件设置为圆柱状,并且压入所述被检测部的内周侧。
12.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机构具有限制面和抵接部件,所述限制面设置在所述控制轴的外周而面向所述控制轴的旋转轴方向一端侧,所述抵接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且与所述限制面抵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面是在所述控制轴的外周设置的环状的槽中的所述控制轴的轴向另一端侧的侧面,
所述抵接部件能够卡入所述环状槽中,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板状部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接部件由螺栓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开口部。
15.一种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控制轴,其与能够改变内燃机的压缩比的连杆机构连结,通过旋转使所述连杆机构的姿势发生变化来改变所述内燃机的压缩比;
壳体,其具有旋转自如地支承所述控制轴的轴承部;
驱动马达,其对输出轴进行旋转驱动;
波动齿轮式减速器,其使所述输出轴的转速减速,并向所述控制轴的一端侧传递;
限制机构,其设置在所述控制轴与所述壳体之间,限制所述控制轴向轴向波动齿轮式减速器侧移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轴在所述控制轴的轴向上在比所述轴承部更靠另一端侧的位置具有被检测部,
所述壳体具有检测所述被检测部的旋转角度的检测部,
所述限制机构与所述被检测部在所述控制轴的轴向上分离。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将所述轴承部与所述内燃机的油路连通的轴承供给油路、以及配置有所述被检测部的传感器室,
所述限制机构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检测部侧在轴向上相对。
CN201780004202.5A 2016-02-24 2017-02-07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 Pending CN1082914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32614A JP6589686B2 (ja) 2016-02-24 2016-02-24 内燃機関用リンク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6-032614 2016-02-24
PCT/JP2017/004335 WO2017145736A1 (ja) 2016-02-24 2017-02-07 内燃機関用リンク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91483A true CN108291483A (zh) 2018-07-17

Family

ID=59685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4202.5A Pending CN108291483A (zh) 2016-02-24 2017-02-07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619578B2 (zh)
JP (1) JP6589686B2 (zh)
CN (1) CN108291483A (zh)
DE (1) DE112017000985T5 (zh)
WO (1) WO2017145736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3075A (zh) * 2020-12-28 2021-05-25 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可用于连杆机构的锁紧装置
US20220112848A1 (en) * 2020-10-12 2022-04-1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Actuation assembly for phaser system
US20220252015A1 (en) * 2021-02-11 2022-08-1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Cranktrain phase adjuster for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US11428173B2 (en) * 2020-10-06 2022-08-3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Cranktrain phase adjuster for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9659B2 (ja) * 2017-11-02 2023-02-28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動力伝達装置
JP7284694B2 (ja) * 2019-12-05 2023-05-31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可変圧縮比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28641A (en) * 1962-06-05 1964-04-14 United Shoe Machinery Corp Power transmission
US3187862A (en) * 1962-10-22 1965-06-08 United Shoe Machinery Corp Clutch mechanism with flexspline
JP2012251446A (ja) * 2011-06-01 2012-12-20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故障診断装置
CN103095094A (zh) * 2011-10-28 2013-05-08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直线促动器
CN103827547A (zh) * 2011-09-22 2014-05-28 Ntn株式会社 连杆动作装置
CN104613150A (zh) * 2013-11-01 2015-05-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促动器
JP2015145647A (ja) * 2014-02-04 2015-08-1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可変圧縮比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リンク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55822A (zh) * 1974-06-10 1975-12-16
JPS59226734A (ja) * 1983-06-02 1984-12-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減速装置
JP4798061B2 (ja) * 2007-05-15 2011-10-19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可変圧縮比機構
JP5471560B2 (ja) 2010-02-16 2014-04-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可変圧縮比装置
WO2013080674A1 (ja) * 2011-11-29 2013-06-0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可変圧縮比内燃機関
RU2656221C2 (ru) * 2013-01-17 2018-06-01 Ниссан Мотор Ко., Лтд.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с переменной степенью сжатия
RU2585998C1 (ru) * 2013-02-20 2016-06-10 Ниссан Мотор Ко., Лтд. Двигатель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я с переменной степенью сжатия
JP6208035B2 (ja) 2014-02-04 2017-10-04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リンク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と可変圧縮比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671836B2 (ja) 2014-07-31 2020-03-25 シセイドウ アメリカズ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窪んだ毛束を有するブラシヘッド、ブラシ、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使用方法
JP6572664B2 (ja) 2015-07-31 2019-09-11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用リンク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28641A (en) * 1962-06-05 1964-04-14 United Shoe Machinery Corp Power transmission
US3187862A (en) * 1962-10-22 1965-06-08 United Shoe Machinery Corp Clutch mechanism with flexspline
JP2012251446A (ja) * 2011-06-01 2012-12-20 Nissan Motor Co Ltd 内燃機関の故障診断装置
CN103827547A (zh) * 2011-09-22 2014-05-28 Ntn株式会社 连杆动作装置
CN103095094A (zh) * 2011-10-28 2013-05-08 山洋电气株式会社 直线促动器
CN104613150A (zh) * 2013-11-01 2015-05-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促动器
JP2015145647A (ja) * 2014-02-04 2015-08-1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可変圧縮比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リンク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28173B2 (en) * 2020-10-06 2022-08-30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Cranktrain phase adjuster for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US20220112848A1 (en) * 2020-10-12 2022-04-1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Actuation assembly for phaser system
US11619182B2 (en) * 2020-10-12 2023-04-0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Actuation assembly for phaser system
CN112833075A (zh) * 2020-12-28 2021-05-25 兰州飞行控制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可用于连杆机构的锁紧装置
US20220252015A1 (en) * 2021-02-11 2022-08-1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Cranktrain phase adjuster for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US11519342B2 (en) * 2021-02-11 2022-12-0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Cranktrain phase adjuster for variable compression ratio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072044A1 (en) 2019-03-07
US10619578B2 (en) 2020-04-14
JP6589686B2 (ja) 2019-10-16
WO2017145736A1 (ja) 2017-08-31
JP2017150369A (ja) 2017-08-31
DE112017000985T5 (de) 2018-1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91483A (zh)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
JP6208035B2 (ja) 内燃機関用リンク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と可変圧縮比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7923316B (zh)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
JP6208589B2 (ja) 可変圧縮比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とリンク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7208550B (zh)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致动器
CN106662011B (zh)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和该促动器的组装方法
CN109477429A (zh) 内燃机用连杆机构的促动器
JP6451029B2 (ja) 内燃機関用リンク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748594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圧縮比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および内燃機関の可変圧縮比装置
JP6589746B2 (ja) 内燃機関用リンク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JP2014202124A (ja) 往復動圧縮機
JP7190319B2 (ja) 内燃機関の可変圧縮比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JP6488519B2 (ja) 内燃機関用リンク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CN203463283U (zh) 涡旋压缩机
WO2015159083A1 (en) Opposed piston machine with rectilinear drive mechanisms
JP2018013081A (ja) 内燃機関用リンク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US1151602A (en) Engine.
JP2020101113A (ja) 内燃機関用可変圧縮比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JP7284694B2 (ja) 可変圧縮比機構のアクチュエータ
CN105864046B (zh) 用于压缩机的曲轴和具有其的压缩机
JP2014114724A (ja) 圧縮機用シリンダ装置
CA2195886C (en) Multicylinder boxer crankshaft assembl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1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