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82275A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82275A
CN108282275A CN201710459563.0A CN201710459563A CN108282275A CN 108282275 A CN108282275 A CN 108282275A CN 201710459563 A CN201710459563 A CN 201710459563A CN 108282275 A CN108282275 A CN 1082822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erence signal
instruction information
data
tim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5956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82275B (zh
Inventor
卢亚伟
张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EP1873654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553989B1/en
Priority to BR112019013979-6A priority patent/BR112019013979A2/pt
Priority to PCT/CN2018/071465 priority patent/WO2018127112A1/zh
Publication of CN108282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2275A/zh
Priority to US16/504,016 priority patent/US10965416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822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22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06Go-back-N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是关于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所述方法包括: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信道估计,第一设备发送所述重传数据。当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参考信号所占用的时频资源小于所述第一数据第一次传输时使用的参考信号所占用的时频资源时,能够节省参考信号的开销,并且提高了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数据传输的效率。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又称作导频信号,是由发送设备在已知的资源上发送给接收设备的一种已知信号。接收设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参考信号得到信道相关的信息,完成信道估计或信道测量。信道测量结果可以用于资源调度和链路自适应,信道估计结果可以用于接收设备对数据进行解调。
超高可靠性短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and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业务是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种重要业务。URLLC业务一般有非常高的可靠性需求(例如,99.999%)和非常短的时延需求(例如,1ms)。为了提高URLLC业务的可靠性,可以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一个URLLC数据包可能需要多次传输,第一次传输与最后一次重传之间的间隔一般不会超过URLLC业务所要求的1ms时延,如图1所示。
目前的在LTE的下行参考信号设计方案无法适应URLLC等新的业务和新的应用场景,数据传输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公开了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信道估计,第一设备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本方面提供的方法,第一设备通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二次或后续传输第一数据时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该时频资源配置可以与第一次传输第一数据时的时频资源相同,也可以不同,当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资源小于第一数据第一次传输时的参考信号所占用的时频资源时,能够节省参考信号的开销,并且提高了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数据传输的效率。
此外,由于后续的第N次传输与第一次传输的时间间隔很短,信道的变化很小,所以配置比第一次传输稀疏的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不会影响作为接收端的第二设备对信道估计的结果,进而实现了在降低参考信号开销的同时,保证对信道估计的准确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种实现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的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实现,在第一方面第二种实现中,所述时频位置的信息包括频域间隔、频域偏移、时域间隔和时域偏移中的至少一种。本方面通过配置后续传输的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位置与第一次传输的位置可以不同,即参考信号发生频率偏移,使得N次传输时第一参考信号与第二参考信号之间频域位置互相交叉,进一步提高了接收设备对信道估计结果的准确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三种实现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不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即参考信号不占用时频资源,开销最小。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至第三种中的任意一种实现,在第一方面第四种实现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次传输进行信道估计,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可以同时发送,还可以先后发送,例如,先发送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再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结合第一方面第四种实现,在第一方面第五种实现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
结合第一方面第五种实现,在第一方面第六种实现中,所述时频位置的信息包括频域间隔、频域偏移、时域间隔和时域偏移中的至少一种。
结合第一方面第四种至第六种中的任意一种实现,在第一方面第七种实现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1个时频资源单元,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2个时频资源单元,其中,R1小于等于R2,R1为大于等于零的整数,R2为正整数,当R1等于零时,表示重传时不携带参考信号,开销为零,此时所有资源都可以用于数据传输,参考信号开销最小。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至第七种中的任意一种实现,在第一方面第八种实现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通过物理层控制信令、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媒体接入控制层信令中的任意一种发送。
结合第一方面第四种至第七种实现,在第一方面第九种实现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通过物理层控制信令、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媒体接入控制层信令中的任意一种发送。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第二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信道估计,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重传数据。
本方面提供的方法,第二设备通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二次或后续传输第一数据时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该时频资源配置可以与第一次传输第一数据时的时频资源相同,也可以不同,当所述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的时频资源小于第一数据第一次传输时的参考信号所占用的时频资源时,能够节省参考信号的开销,并且提高了参考信号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数据传输的效率。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第一种实现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的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第一种实现,在第二方面第二种实现中,所述时频位置的信息包括频域间隔、频域偏移、时域间隔和时域偏移中的至少一种。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第三种实现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一设备不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
结合第二方面第一种至第三种中的任意一种实现,在第二方面第四种实现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第一次传输进行信道估计。
结合第二方面第四种实现,在第二方面第五种实现中,所述第二指示信息包括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
结合第二方面第五种实现,在第二方面第六种实现中,所述时频位置的信息包括频域间隔、频域偏移、时域间隔和时域偏移中的至少一种。
结合第二方面第四种至第六种中的任意一种实现,在第二方面第七种实现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1个时频资源单元,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2个时频资源单元,其中,R1小于等于R2,R1为大于等于零的整数,R2为正整数,当R1等于零时,表示重传时不携带参考信号,开销为零,此时所有资源都可以用于数据传输,参考信号开销最小。
结合第二方面第一种至第七种中的任意一种实现,在第二方面第八种实现中,所述第二设备通过物理层控制信令、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媒体接入控制层信令中的任意一种接收所述第一指示信息。
结合第二方面第四种至第七种实现,在第二方面第九种实现中,所述第二设备通过物理层控制信令、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媒体接入控制层信令中的任意一种接收所述第二指示信息。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可作为发送设备,该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第一种至第九种方法实施例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设备包括获取单元和发送单元,所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信道估计;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实现第一方面第一种至第九种方法实施例中发送单元所实现的功能。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可作为接收设备,该设备具有实现上述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第一种至第九种方法实施例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设备包括:接收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信道估计;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重传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实现第二方面第一种至第九种方法实施例中接收单元所实现的功能。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一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可作为发送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包括处理器和发射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第一设备实现第三方面实施例中获取单元的功能,所述发射器被配置为实现第三方面实施例中发送单元的功能。所述第一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第一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第二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可作为接收设备。所述第二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所述处理器被配置为支持第二设备实现第四方面实施例中处理单元的功能,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实现第四方面实施例中接收单元的功能。所述第二设备还可以包括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其保存第二设备必要的程序指令和数据。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程序,该程序执行时可包括上述第一方面和第二方面数据传输方法的各实现方式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发送设备通过指示数据传输时所使用的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进而提高了对参考信号时频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数据传输的效率,适应URLLC等新的业务和应用场景。此外,在频域上通过配置的参考信号的频域间隔增大,进而减小参考信号占用时频资源的开销,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并且,通过第一指示信息指示参考信号发生频域偏移,使得数据的第一次传输和数据的重传所使用的参考信号的频域位置互相交叉,进一步地提高了接收设备估计信号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URLLC业务用户传输时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应用于数据传输方法的通信系统的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参考信号时频资源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数据重传时的参考信号与第一数据初传时的参考信号相比频域间隔增大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数据重传时的参考信号与第一数据初传时的参考信号相比发生频域偏移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示后续的传输不携带参考信号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指示后续的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于反馈信息的参考信号指示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参考信号指示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参考信号复用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申请各实施例应用于至少一个作为发送设备的第一设备和至少一个作为接收设备的第二设备所组成的通信系统。所述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可以为以无线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任意一种发送端的设备和接收端的设备。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可以是任意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基站NodeB、演进型基站eNodeB、第五代(the fifth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未来通信系统中的基站或网络设备、WiFi系统中的接入节点、无线中继节点、无线回传节点以及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
其中,UE也可以称之为终端Terminal、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远端设备(remote terminal,RT)、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AT)、用户代理(user agent,UA)等。UE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或者可以通过自组织或免授权的方式接入分布式网络,UE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接入无线网络进行通信,UE也可以与其它UE直接进行无线通信,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申请各实施例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适用于下行数据传输,也可以适用于上行数据传输,还可以适用于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的数据传输。对于下行数据传输,发送设备是基站,对应的接收设备是UE。对于上行数据传输,发送设备是UE,对应的接收设备是基站。对于D2D的数据传输,发送设备是UE,对应的接收设备也是UE。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还可以部署在空中的飞机、气球和卫星上。本发明实施例中的UE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
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4G、4.5G以及5G系统等,本申请对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应用于该数据传输方法的一种通信系统场景,该应用场景包括基站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其中,所述基站可以是蜂窝网络中为终端设备提供数据接入服务的节点,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是蜂窝网络中与基站进行通信的各种UE。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应用于URLLC业务、eMBB业务等数据的传输,在URLLC业务中,数据的第一次传输与重传之间的时间间隔很短,一般不超过1ms时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信道变化很小,基于这一特点,通过指示信息指示数据传输时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从而提供资源配置的灵活性,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
图3示出了一种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示意图,其中,在物理资源块(physicalresource block,PRB)中包括多个(例如,84个)资源粒子(resource element,RE),每个RE可用于携带一个参考信号符号。图3示意出了在一个时隙(slot)的PRB中配置的参考信号符号的数量和位置,其中在第1个时域符号中,相邻的两个参考信号符号之间相隔6个子载波(5个RE),倒数第3个时域符号中的参考信号符号与第1个时域符号中的参考信号符号在频域上间隔3个子载波。这里的时域符号可以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也可以是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符号。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如图4所示,步骤101: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信道估计。
可选的,第一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第一次传输进行信道估计。
可选的,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1个时频资源单元,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2个时频资源单元,其中,R1小于等于R2,R1为大于等于零的整数,R2为正整数。这里的时频资源单元可以是一个RE。
其中,第一设备可以同时发送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和所述第二指示信息,也可以依次发送,例如,先发送第二指示信息,再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步骤102:第一设备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可以通过物理层控制信令、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层信令、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信令中的任意一种发送。物理层控制信令实时性最高,但信令开销大。RRC层信令开销最小,但时延最大。具体采用上述三种信令中的哪一种信令进行第一指示信息和/或第二指示信息的发送,可以根据需求和应用场景确定。
具体地,在步骤101中,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的信息,所述时频位置的信息包括频域间隔、频域偏移、时域间隔和时域偏移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绝对指示的方式,即直接指示该第一参考信号在一个资源块中的时频位置,例如可以通过如下三个维度来指示:在一个RB中第一个参考信号符号所处的时频位置、相邻两个参考信号符号之间的频域间隔、相邻两个参考信号符号之间的时域间隔,其中,频域间隔间隔的是RE数,时域间隔间隔的是时域符号的个数。第二种是相对指示的方式,即指示该第一参考信号相对于第二参考信号时频位置的变化,具体可以指示如下中的至少一个:频域间隔的变化量、在频域上的偏移量、时域间隔的变化量和时域偏移量。
配置方式一:配置重传时参考信号的频域间隔增大。
图5为第一数据重传时的参考信号与第一数据初传时的参考信号相比频域间隔增大的示意图。第一数据初传时在同一个时域符号内相邻两个参考信号符号的位置间隔1个RE;在重传时,相邻两个参考信号符号之间的间隔为3个RE,进而使得重传时参考信号所占用的时频资源减少,节约了开销。
配置方式二:配置重传时参考信号发生频域偏移。
图6为第一数据重传时的参考信号与第一数据初传时的参考信号相比发生频域偏移的示意图。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参考信号符号与第二参考信号符号相比在频域发生了一个RE的偏移,从而使得重传的参考信号符号与初传的参考信号符号在频域位置上形成交叉,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二设备估计信道的准确性。
配置方式三:配置重传时参考信号的频域间隔增大,并且发生频域偏移。
发送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频域间隔大于第二参考信号的频域间隔,进而减小重传时参考信号的开销,同时,指示第一参考信号与第二参考信号相比发生频域偏移,使得第一参考信号与第二参考信号在频域上互相交叉,进而提高接收设备估计信道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具体采用上述三种配置方式中的哪一种方式,可以根据当前传输次数或冗余版本的编号确定,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位置也可以通过公式进行确定配置。例如,参见图3示出的一种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配置方法,每个参考信号的频域位置都有预定义的的公式来设置。
本申请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针对用户业务在短时延内无线信道变化很小的特点,发送设备通过配置重传数据的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与初传数据的参考信号不同,进而提高了对参考信号时频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数据传输的效率,适应了URLLC等新的业务和应用场景。此外,通过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第一参考信号与第二参考信号之间发生频域偏移,使得初传数据和重传数据的参考信号的频域位置互相交叉,进一步地提高了接收设备估计信号的准确性。
在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节省参考信号的资源开销,在重传时不发送参考信号,参考信号的开销为零。
如图7所示,第一设备发送的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第一数据重传时不发送第一参考信号。例如,在第一数据的第二次传输和第三次传输时,指示信息指示在所有时频资源上都不配置参考信号,R1等于零,相比于现有的每次传输第一数据都采用相同的参考信号配置而言,极大地节约了参考信号的开销。
参见图8,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4次传输第一数据的方法实施例。为了降低参考信号的资源开销,并且保证信道估计的质量,第一设备在重传第一数据时,有的重传配置参考信号,有的重传不配置参考信号。
如图8所示,第一设备发送的指示信息指示在第二次和第四次传输第一数据时不发送参考信号,在第一次和第三次传输第一数据时配置参考信号。并且,为了提高第二设备信道估计的准确性,在第三次传输第一数据时,第一参考信号与第二参考信号相比发生了时域偏移,第二参考信号位于一次传输中的第一个时域符号,而第一参考信号位于一次传输中的第二个时域符号。
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在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时,还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针对第一数据的传输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包括肯定应答(acknowledgement,ACK)和否定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ment,NACK)。如图9所示,第一设备基于ACK/NACK反馈信息生成第一指示信息,当接收到来自第二设备的NACK信息时,生成第一指示信息,并将该第一指示信息发送给第二设备。
此外,第一设备还可以对第一数据进行盲重传,即在没有收到第二设备反馈的ACK/NACK之前,主动重传第一数据,对应地,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指示第一设备重传第一数据时使用的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通过预定义的方式确定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的方法。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预先定义每次数据传输中所使用的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而无需第一设备给第二设备发送指示信息,从而减少了控制信令的开销。
具体地,预定义的每次数据传输中所使用的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中指示的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相同。例如,第一数据初传时所使用的参考信号的相邻两个参考信号符号之间的频域间隔为2,第一数据的重传时所使用的参考信号的相邻两个参考信号符号之间的频域间隔为4。如果第一数据的重传与初传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一个时间阈值,例如1ms,则第一数据重传时所使用的参考信号的相邻两个参考信号符号之间的频域间隔重新配置为2个RE。同时,参考信号符号的频域偏移也可以与第一数据的传输次数绑定,例如,第一数据的第一次重传所使用的参考信号的频域偏移设为1个RE,第一数据的第二次重传所使用的参考信号的频域偏移设为3个RE。通过设置频域偏移使得重传数据所使用的参考信号的频域位置与初传数据所使用的参考信号的频域位置形成交叉,进而提高信道估计结果的准确性。
图10示出了一种第一数据在初传和重传时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配置,第一次传输时,第二参考信号的频域间隔为2个RE,频域偏移为0;第二次传输时,第一参考信号的频域间隔为4个RE,频域偏移为1个RE;第三次传输时,第一参考信号的频域间隔为4个RE,频域偏移为3个RE。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可以由发送设备通过信令通知的方式通知接收设备,也可以通过上述预定义的方式,预先定义每次数据传输所使用的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其中信令通知可以是物理层信令,也可以是媒体接入层信令,或者是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第二设备,具体地,如图11所示,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201:第二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信道估计。第二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重传数据的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
第二设备接收到第一指示信息之后,获取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根据第一参考信号估计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所经历的无线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步骤202:第二设备接收所述重传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的信息,所述时频位置的信息包括频域间隔、频域偏移、时域间隔和时域偏移中的至少一种。另外,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用于指示第一设备不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第一次传输进行信道估计。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1个时频资源单元,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2个时频资源单元,其中,R1小于等于R2,R1为大于等于零的整数,R2为正整数。当R1等于零时,表示不发送第一参考信号,参考信号开销最小,节省下来的时频资源可以用于数据传输,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还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第一数据的初传数据或重传数据,并生成ACK/NACK的验证结果;如果被正确接收,则生成ACK;否则,生成NACK;所述第二设备将所述ACK/NACK发送给第一设备。
另外,第二设备还可以通过盲检的方法来获取参考信号的频域间隔和频域偏移。参考信号可能的频域间隔和频域偏移均为已知,因此频域间隔和频域偏移的组合方式也是已知的。第二设备可以根据可能的频域间隔和频域偏移的组合方式对参考信号进行盲检。
第二设备也可以使用以上几种方式的组合来获取当前数据传输所使用的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的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应用于第二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是与上述应用于第一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相对应的,相关的实现方法和步骤可以参考第一设备的方法实施例对应得到,在此不加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当第一数据的重传与初传的时间间隔小于一个预定义的阈值时,例如1ms,第二设备在接收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时,可以重用第一数据初传时使用第二参考信道得到的信道估计结果,即第二设备使用第一数据初传时的信道估计结果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解调。对应地,第一设备可以在重传第一数据时不发送第一参考信号。
如果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控制信息中携带了参考信号的有效时间信息,而且第一设备在有效时间窗口内发送了数据,则第二设备可以利用缓存中的信道估计结果去解调控制信息,从而知道本次传输是否有属于自己的数据。如果超过参考信号有效时间,则第二设备可能会丢弃缓存中的信道估计结果,如果后续的数据传输没有参考信号,则可能无法正确解调后续传输的数据。有效时间不限于是一个固定的数值,也可以通过控制信令改变有效时间。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参考信号的有效时间,使得第二设备能够根据该有效时间信息确定是否使用之前的信道估计结果,从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对信道估计结果的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URLLC业务,其他业务如果多次传输之间信道变化不大也可使用本方案。多次传输的定义不局限于初传与重传,如果某个用户有连续多个数据包需要发送,并且使用的频域资源相同,两次初传的时间间隔较短,信道变化不大时,也适用于本方案。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并不局限于重传和初传之间的参考信号复用,更一般地,上述方法实施例可以用于第一数据的第N+M次传输与第N次传输之间的参考信号复用,其中N和M均为正整数。
当第一数据的第N+M次传输与第N次传输所使用的频域资源有重叠时,对于第N+M次传输与第N次传输频域重叠的部分,第N+M次传输所使用的参考信号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得到,即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进行两次传输之间的参考信号复用;对于非重叠区,第N+M次传输所使用的参考信号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得到,也可以单独确定。对于非重叠区,如果第N+M次传输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重用第N次传输时使用的参考信号,在某些场景下可能会影响数据的接收性能,因此可以单独确定非重叠区部分第N+M次传输所使用的参考信号。
图1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参考信号复用示意图。如图11A所示,在频域重叠区,第一数据的第N+M次传输所使用的参考信号采用如图5到图10所示的方法复用第一数据的第N次传输所使用的参考信号;在非重叠区,第一数据的第N+M次传输所使用的参考信号单独确定。非重叠区部分的参考信号可以是预定义的,也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第一指示信息或第二指示信息确定。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作为发送设备的第一设备的功能,该装置包括获取单元1201和发送单元1202,其中:
获取单元1201,用于获取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域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信道估计。
发送单元1202,用于发送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的信息,所述时频位置的信息包括频域间隔、频域偏移、时域间隔和时域偏移中的至少一种,另外,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用于指示第一设备不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
进一步地,发送单元1202,还用于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第一次传输进行信道估计。其中,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1个时频资源单元,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2个时频资源单元,其中,R1小于等于R2,R1为大于等于零的整数,R2为正整数。
进一步地,发送单元1202,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和/或所述第二指示信息通过物理层控制信令、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媒体接入控制层信令中的任意一种发送。
可选地,该装置还包括接收单元1203,用于接收来自第二设备的ACK/NACK信息。
可选地,获取单元1201根据接收到的来自第二设备的NACK信息生成第一指示信息。
进一步,所述获取单元1201,用于生成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用于生成第二指示信息。进一步地,所述获取单元1201还可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来自第二设备的NACK信息生成第一指示信息。可选的,获取单元1201还可以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来自第二设备的ACK信息生成第二指示信息。
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另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数据传输装置用于实现前述方法实施例中作为接收设备的第二设备的功能。该装置包括:接收单元1301和处理单元1302,其中:
接收单元1301,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信道估计。
所述处理单元130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
所述接收单元1301,还用于接收所述重传数据。
可选的,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的信息,所述时频位置的信息包括频域间隔、频域偏移、时域间隔和时域偏移中的至少一种。
接收单元1301接收到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之后,处理单元1302根据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的信息确定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
进一步,处理单元1302还根据第一参考信号估计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所经历的无线信道进行信道估计。
其中,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的信息,所述时频位置的信息包括频域间隔、频域偏移、时域间隔和时域偏移中的至少一种。另外,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可以用于指示第一设备不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
进一步地,接收单元1301,还用于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第一次传输进行信道估计;处理单元1302,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二指示信息估计所述第一次传输的信道状态。
其中,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1个时频资源单元,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2个时频资源单元,其中,R1小于等于R2,R1为大于等于零的整数,R2为正整数。当R1等于零时,表示不发送第一参考信号,参考信号开销最小,节省下来的时频资源可以用于数据传输,从而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进一步地,接收单元1301,还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数据的初传数据或重传数据;处理单元1302,还用于验证所述第一数据是否被正确接收,并生成ACK/NACK的验证结果,如果被正确接收,则生成ACK;否则,生成NACK;发送单元1303,用于发送将所述验证结果。
图12和图13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是从功能上进行划分的,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还可以从硬件角度对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进行划分,其中,在从硬件角度对小区切换装置的功能进行划分时,图12和图13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硬件结构可以相同,例如,都是UE,其中,一个UE作为第一设备,另一个UE第二设备;当然,图12和图13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硬件结构也可以不同,例如,图12所示的装置为UE,图13所示的装置为基站,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通信过程中,图12所示装置和图13所示装置的角色也可以互换。基于此,以下将以一种具体的设备对图12和图13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又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4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发射器/接收器1401,控制器/处理器1402,存储器1403以及通信单元1404。所述发射器/接收器1401用于支持本装置与对端设备以及网络其它设备之间的无线电通信。
当图14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用于作为图12所示数据传输装置的硬件实现结构时,发射器/接收器1401用于实现图12中发送单元1202和接收单元1203的功能,控制器/处理器1402用于实现图12中获取单元1201的功能。存储器1403,用于存放程序。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1403可能包含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控制器/处理器1402通过执行存储器1403中所存放的程序实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所执行的功能。
当图14所示的数据传输装置用于作为图13所示数据传输装置的硬件实现结构时,发射器/接收器1401用于实现图13中发送单元1303和接收单元1301的功能,控制器/处理器1402用于实现图13中处理单元1302的功能。存储器1403,用于存放程序。具体地,程序可以包括程序代码,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操作指令。存储器1403可能包含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也可能还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控制器/处理器1402通过执行存储器1403中所存放的程序实现方法实施例中第二设备所执行的功能。
可以理解的是,图14仅仅示出了数据传输装置的简化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数据传输装置可以包含任意数量的发射器,接收器,处理器,控制器,存储器,通信单元等,而所有可以实现本发明的数据传输装置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用于执行本发明上述数据传输装置功能的控制器/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PU),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晶体管逻辑器件,硬件部件或者其任意组合。其可以实现或执行结合本发明公开内容所描述的各种示例性的逻辑方框,模块和电路。所述处理器也可以是实现计算功能的组合,例如包含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组合,DSP和微处理器的组合等等。
可以理解的是,当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用于第一设备芯片时,该第一设备芯片实现上述获取单元1201或上述控制器/处理器1402的功能。该第一设备芯片可以向第一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发送上述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经由第一设备的其它模块发送给第二设备。可选地,该第一设备芯片还可以从第一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接收上述NACK信息,该NACK信息是第二设备发给第一设备的。
当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用于第二设备芯片时,该第二设备芯片实现上述处理单元1302或上述控制器/处理器1402的功能。该第二设备芯片可以从第二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接收上述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和第二指示信息是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的。可选地,该第二设备芯片还可以向第二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发送上述NACK信息,该NACK信息经由第二设备的其它模块发送给第一设备。
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的方法步骤可以通过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闪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发送设备或接收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发送设备或接收设备中。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通过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实施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8)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设备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信道估计;
所述第一设备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位置的信息包括频域间隔、频域偏移、时域间隔和时域偏移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不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次传输进行信道估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1个时频资源单元,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2个时频资源单元,其中,R1小于等于R2,R1为大于等于零的整数,R2为正整数。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通过物理层控制信令、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媒体接入控制层信令中的任意一种发送。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指示信息通过物理层控制信令、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媒体接入控制层信令中的任意一种发送。
9.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信道估计;
所述第二设备接收所述重传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的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位置的信息包括频域间隔、频域偏移、时域间隔和时域偏移中的至少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不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次传输进行信道估计。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1个时频资源单元,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2个时频资源单元,其中,R1小于等于R2,R1为大于等于零的整数,R2为正整数。
15.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信道估计;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第一指示信息;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所述重传数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的信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位置的信息包括频域间隔、频域偏移、时域间隔和时域偏移中的至少一种。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不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次传输进行信道估计。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1个时频资源单元,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2个时频资源单元,其中,R1小于等于R2,R1为大于等于零的整数,R2为正整数。
21.根据权利要求15至20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指示信息通过物理层控制信令、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媒体接入控制层信令中的任意一种发送。
22.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将所述第二指示信息通过物理层控制信令、无线资源控制层信令、媒体接入控制层信令中的任意一种发送。
23.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用于对第一数据的重传数据进行信道估计;
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第一指示信息确定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重传数据。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括用于指示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位置的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时频位置的信息包括频域间隔、频域偏移、时域间隔和时域偏移中的至少一种。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指示信息还用于指示所述第一设备不发送所述第一参考信号。
27.根据权利要求23至26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用于对所述第一数据的第一次传输进行信道估计。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1个时频资源单元,所述第二参考信号的时频资源包括R2个时频资源单元,其中,R1小于等于R2,R1为大于等于零的整数,R2为正整数。
CN201710459563.0A 2017-01-06 2017-06-16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82822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8736545.7A EP3553989B1 (en) 2017-01-06 2018-01-04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BR112019013979-6A BR112019013979A2 (pt) 2017-01-06 2018-01-04 Método e aparelho de transmissão de dados
PCT/CN2018/071465 WO2018127112A1 (zh) 2017-01-06 2018-01-04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6/504,016 US10965416B2 (en) 2017-01-06 2019-07-05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104733 2017-01-06
CN201710010473 2017-0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82275A true CN108282275A (zh) 2018-07-13
CN108282275B CN108282275B (zh) 2021-09-14

Family

ID=628011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59563.0A Active CN108282275B (zh) 2017-01-06 2017-06-16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65416B2 (zh)
EP (1) EP3553989B1 (zh)
CN (1) CN108282275B (zh)
BR (1) BR112019013979A2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2663A (zh) * 2018-09-15 2020-03-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971365A (zh) * 2018-09-28 2020-04-07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
CN111886912A (zh) * 2018-09-27 2020-11-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282275B (zh) * 2017-01-06 202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11444735B2 (en) * 2020-06-15 2022-09-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using a data channel for beam refinement
CN112075049B (zh) * 2020-08-06 2023-10-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的配置、接收方法及装置、网络设备、用户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309863A1 (en) * 2009-06-09 2010-12-09 Ntt Docomo, Inc. Radio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1917765A (zh) * 2010-08-13 2010-12-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CN101932073A (zh) * 2009-06-22 2010-12-29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专用参考信号的方法、基站和用户终端
CN102142916A (zh) * 2010-01-28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的复用方法及复用设备
CN102405627A (zh) * 2009-04-21 2012-04-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中的中继基站的预通信
CN102469609A (zh) * 2010-11-16 2012-05-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和配置指示方法及设备
US20150305059A1 (en) * 2012-11-02 2015-10-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harq indication information
WO2015168940A1 (zh) * 2014-05-09 2015-1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解调参考信号配置方法、装置、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6487487A (zh) * 2016-11-01 2017-03-08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改进的数据传输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48142A1 (en) * 2008-10-20 2010-04-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2318231B (zh) * 2009-04-21 2013-08-14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中继的方法及其装置
KR101710204B1 (ko) * 2009-07-28 2017-03-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 입출력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측정을 위한 기준신호의 전송 방법 및 그 장치
JP5975981B2 (ja) * 2010-03-29 2016-08-23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アップリンク多重アンテナ伝送を支援するための効率的な制御情報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US9128910B1 (en) * 2011-03-16 2015-09-08 Tintri Inc. Avoiding long access latencies in redundant storage systems
CN103188060A (zh) * 2011-12-30 2013-07-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重传方法和设备
US9402256B2 (en) * 2012-08-08 2016-07-26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having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for new carrier types
US9979516B2 (en) * 2012-12-28 2018-05-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ransmission device that performs multi-user MIMO transmission for performing spatial multiplexing and transmitting of a plurality of packets addressed to a plurality of reception devices
WO2014113546A1 (en) * 2013-01-16 2014-07-24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Improved uplink spectrum efficiency
WO2015038057A1 (en) * 2013-09-13 2015-03-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eference signal allocation for flexible data lengths
US9998267B2 (en) * 2013-09-25 2018-06-12 Nec (China)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182776B1 (en) 2014-08-01 2018-10-2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WO2016142006A1 (en) * 2015-03-09 2016-09-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Reducing reference signals when communicating multiple sub-subframes between a base station and a wireless terminal
US9819457B2 (en) * 2015-03-26 2017-11-14 Apple Inc.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channel estimation
US10447447B2 (en) * 2016-04-05 2019-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multiplexing reference signals for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layers
CN107404372B (zh) * 2016-05-20 2019-02-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US10135591B2 (en) * 2016-08-19 2018-11-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URLLC communications in new radio
WO2018056775A1 (ko) * 2016-09-26 2018-03-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사용자기기와, 상향링크 신호 수신 방법 및 기지국
EP3520277B1 (en) * 2016-09-30 2022-03-09 Sony Group Corporation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US11696218B2 (en) * 2016-10-21 2023-07-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plexing initial access and data transmissions in assisted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US10924317B2 (en) * 2016-11-03 2021-02-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
CN108282275B (zh) * 2017-01-06 202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05627A (zh) * 2009-04-21 2012-04-0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中的中继基站的预通信
US20100309863A1 (en) * 2009-06-09 2010-12-09 Ntt Docomo, Inc. Radio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1932073A (zh) * 2009-06-22 2010-12-29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专用参考信号的方法、基站和用户终端
CN102142916A (zh) * 2010-01-28 2011-08-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的复用方法及复用设备
CN101917765A (zh) * 2010-08-13 2010-12-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测量参考信号的配置方法及系统
CN102469609A (zh) * 2010-11-16 2012-05-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测量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和配置指示方法及设备
US20150305059A1 (en) * 2012-11-02 2015-10-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harq indication information
WO2015168940A1 (zh) * 2014-05-09 2015-11-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解调参考信号配置方法、装置、基站及用户设备
CN106487487A (zh) * 2016-11-01 2017-03-08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改进的数据传输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12663A (zh) * 2018-09-15 2020-03-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912663B (zh) * 2018-09-15 202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886912A (zh) * 2018-09-27 2020-11-0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1886912B (zh) * 2018-09-27 2022-01-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0971365A (zh) * 2018-09-28 2020-04-07 北京展讯高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信令与数据的多次接收、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53989A4 (en) 2019-12-18
EP3553989A1 (en) 2019-10-16
CN108282275B (zh) 2021-09-14
US20190334675A1 (en) 2019-10-31
EP3553989B1 (en) 2022-10-26
US10965416B2 (en) 2021-03-30
BR112019013979A2 (pt) 2020-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89331B (zh) 一种上行传输方法、终端、网络侧设备
CN108282275A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9152050B (zh) 下行控制信道参数的配置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JP2022050577A (ja) 低複雑度の狭帯域端末のための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手順でのharqメッセージに割り当てられたリソースを示すための方法
US1163828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 and data information resource mapping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1411687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8133839A1 (zh) 一种上行信道的功率分配方法及装置
US20210385821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delink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292980A (zh) 业务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KR20190128219A (ko)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단말기 디바이스 및 네트워크 디바이스
US8385257B2 (en) Method for relaying and forwarding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HARQ scenario
US1180552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of transmission resources for uplink channels of use for dual 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2547734A (zh) Lte系统的干扰避让方法及基站
US1192485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data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884766A (zh) 组播反馈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5039359A (zh) 用于资源分配的系统和方法
CN115699634A (zh) 具有多个传输块的上行链路通信重复的早期终止
JP2019527953A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情報を伝送する方法、端末機器、および基地局
US11399346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by terminal for dual connectiv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1031948A1 (zh) 处理数据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WO2021088026A1 (zh) 一种确定数据传输反馈时延的方法及装置
WO2018127112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TWI751899B (zh) 用於處理實體上鏈路控制通道碰撞的裝置
CN115868135A (zh) 载波切换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0420124B2 (en) Remote node, center nod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