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65490A - 衣物干燥装置 - Google Patents

衣物干燥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65490A
CN108265490A CN201810001085.3A CN201810001085A CN108265490A CN 108265490 A CN108265490 A CN 108265490A CN 201810001085 A CN201810001085 A CN 201810001085A CN 108265490 A CN108265490 A CN 1082654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thouse
drying device
hot wind
outlet
towar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0108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道杏
金英宰
李亨雨
朴峻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65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654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6Heating arrangements, e.g. gas heating equipment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9/00Combinations of a washing machine with other separate apparatus in a common frame or the like, e.g. with rinsing apparatu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9/00Combinations of a washing machine with other separate apparatus in a common frame or the like, e.g. with rinsing apparatus
    • D06F29/005Combinations of a washing machine with other separate apparatus in a common frame or the like, e.g. with rinsing apparatus the other separate apparatus being a drying appliance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1/00Washing installations comprising an assembly of several washing machines or washing units, e.g. continuous flow assemblie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37/00Details specific to washing machines covered by groups D06F21/00 - D06F25/00
    • D06F37/02Rotary receptacles, e.g. drums
    • D06F37/04Rotary receptacles, e.g. drums adapted for rotation or oscillation about a horizontal or inclined axi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 D06F58/04Detail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10Drying cabinets or drying chambers having heating or ventilating mean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10Drying cabinets or drying chambers having heating or ventilating means
    • D06F58/12Drying cabinets or drying chambers having heating or ventilating means having conveying means for moving clothes, e.g. along an endless track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20General details of 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3/00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3/56Parameters monitored or detected for the control of domestic laundry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related to air ducts, e.g. position of flow divert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5/00Systems or parameters controlled or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5/28Electric heating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2105/00Systems or parameters controlled or affected by the control systems of washing machines, washer-dryers or laundry dryers
    • D06F2105/30Blowers
    • DTEXTILES; PAPER
    • D06TREATMENT OF TEXTILES OR THE LIKE; LAUNDERING; FLEXIBLE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6FLAUNDERING, DRYING, IRONING, PRESSING OR FOLDING TEXTILE ARTICLES
    • D06F58/00Domestic laundry dryers
    • D06F58/02Domestic laundry dryers having dryer drums rotating about a horizontal axi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Accessory Of Washing/Drying Machine, Commercial Washing/Drying Machine, Other Washing/Drying Machine (AREA)

Abstract

一种衣物干燥装置,包括向滚筒内部供应热风的第一干燥装置和结合在所述第一干燥装置的第二干燥装置,第二干燥装置包括:干燥室,一侧形成有排出口;热风单元,通过排出口向干燥室的内侧供应热风;以及盖搁板,在干燥室内设置在排出口的上侧且与干燥室的底面相对,具有将下侧的热风向上喷射的多个通孔。

Description

衣物干燥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衣物干燥装置,更具体地,涉及在衣物干燥装置中重叠设置有干燥机的双重方式的衣物干燥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衣物干燥装置是通过将干燥的热风施加到湿的被干燥物(以下称为“洗涤物”),蒸发洗涤物的水分来对洗涤物进行干燥的装置。
现有的衣物干燥装置向投入有洗涤物的滚筒内部供应并循环热风,由此蒸发洗涤物的水分,执行干燥操作。并且,现有的衣物干燥装置通过滚筒的旋转使洗涤物游动,以使热风被均匀地施加到洗涤物整体上。
然而,现有的衣物干燥装置与洗涤物的大小及数量无关地执行干燥操作,因此,即使在希望干燥少量洗涤物时,也将消耗与干燥大量洗涤物时相同的能量。另外,滚筒的旋转可能会导致所投入的洗涤物相互缠结,从而发生洗涤物的局部可能被拉长或撕裂的损伤,而诸如运动鞋等为了保持其形状而具备硬性(hardened)的洗涤物则需要与一般的洗涤物分开进行干燥。
并且,当使用现有的衣物干燥装置来实现重叠设置的一组双重衣物干燥装置时,由于该组衣物干燥装置的整体组件高度对于安装空间来说变得过大,因此存在使用性降低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衣物干燥装置,其在包含上/下部的一体式和分离式的双重衣物干燥装置上采用新颖的干燥系统流路,在保持干燥质量的同时,对设置空间的制约实现了最小化,从而可以改善使用性。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衣物干燥装置包括:第一干燥装置,被设置成向所述第一干燥装置的滚筒内部供应热风,以便对滚筒内部的洗涤物进行干燥;第二干燥装置,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干燥装置结合,所述第二干燥装置包括:干燥室,被设置成容纳洗涤物,并具有排出口;热风单元,被设置成通过所述排出口向所述干燥室的内侧供应热风;以及盖搁板,设置在所述干燥室内设置并具有多个通孔,所述盖搁板被设置成使由所述热风单元供应到所述盖搁板的下侧的所述热风经由所述多个通孔从所述盖搁板的下侧流动到所述盖搁板的上侧,以便对被容纳在所述干燥室并被支撑在所述盖搁板的上侧的所述洗涤物进行干燥。
所述干燥室还可以包括多个引导突起,所述多个引导突起从所述干燥室的底面突出,并被设置成改变由所述热风单元供应到所述盖搁板的下侧的热风的流动。
所述排出口与所述底面相邻设置,所述多个引导突起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从所述干燥室的底面向上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多个引导突起中的每一个靠近与所述底面相邻的所述干燥室的侧壁设置,被设置成将由所述热风单元供应并沿着所述侧壁移动的所述热风朝向所述盖搁板引导。
所述倾斜面可以朝向所述干燥室的内侧向上倾斜设置。
所述多个引导突起分别靠近所述底面的角落部设置,所述多个引导突起中的每一个的倾斜面可以朝向所述底面的中心向上倾斜设置。
所述倾斜面包括:流入端(inlet border),与所述底面相连,被设置成使由所述热风单元供应的所述热风流入;排出端(outlet border),高于所述流入端,被设置成允许流入的热风排出;所述倾斜面可以具有宽度从所述流入端至所述排出端增大的放射状(radial shape)。
所述侧壁包括:前面;与所述前面相对的后面;连接所述前面与所述后面的第一及第二侧面;所述排出口形成在所述后面的中央下端部,被设置成朝向所述前面排出由所述热风单元供应的所述热风。
所述多个引导突起可以包括:形成在所述前面与所述第一及第二侧面之间且分别靠近第一及第二角落部设置的第一及第二引导突起。
所述第一及第二引导突起包括朝向所述底面的中心向上倾斜设置的第一及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及第二倾斜面的各排出端可以是朝向所述底面的中心凸出的弧(arc)状。
所述干燥室可以包括从所述前面的中央部朝向所述排出口突出的第一引导部件,其被设置成将热风从朝向所述前面的方向向朝向所述第一及第二侧面的方向引导。
所述多个引导突起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引导突起的后方的第三引导突起;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引导突起的后方的第四引导突起。
所述第三引导突起靠近所述第一侧面设置,将沿着所述第一侧面移动的热风朝向所述盖搁板引导,所述第四引导突起靠近所述第二侧面设置,将沿着所述第二侧面移动的热风朝向所述盖搁板引导。
所述第三及第四引导突起可以分别靠近形成在所述后面与所述第一及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三及第四角落部设置。
所述第三及第四引导突起包括朝向所述底面的中心向上倾斜设置的第三及第四倾斜面,所述第三及第四倾斜面的各排出端可以是朝向所述底面的中心凸出的弧状。
所述底面可以包括沿着从所述后面朝向所述前面的方向向上倾斜的倾斜部。
所述底面可以以连接所述后面与所述前面的中心线为基准朝向所述第一及第二侧面向下倾斜。
所述干燥室可以包括与所述后面相邻且从所述底面向下侧凹陷的第一及第二储水部。
所述干燥室可以包括排气口,所述排气口沿着所述后面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干燥装置还可以包括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与所述排气口结合,被设置成从所述干燥室经由所述排气口排出热风。
所述排气管道可以包括:第一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被设置成将流入所述第一开口的热风排出;以及旁路孔(bypass hole),靠近所述热风单元形成。
所述旁路孔可以靠近所述第一开口设置。
本发明可以包括一对喷射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干燥室的两侧,被设置成朝向所述干燥室的内部喷射热风。
所述一对喷射单元分别可以包括:管道部,沿着所述排出口的排出方向延伸形成;以及多个喷嘴,沿着所述管道部的长度方向设置在所述管道部。
所述管道部包括:吸气管道,具有形成在一端的吸气口;喷射管道,与所述吸气管道的另一端相连;所述吸气口设置在所述盖搁板的下侧,所述喷射管道设置在盖搁板的上侧并沿着所述排出口的排出方向延伸,所述多个喷嘴沿着所述喷射管道的长度方向设置。
所述喷嘴可以包括:第一喷嘴管,从所述管道部朝向所述干燥室的内部突出形成,且内部形成的流路的截面积逐渐变小;以及第二喷嘴管,结合在所述第一喷嘴管的侧面。
所述盖搁板可以包括:多个肋,与所述多个通孔连通,朝向所述干燥室的底面突出。
所述第二干燥装置可以包括机架(rack)部件,所述机架部件在所述干燥室内设置在所述盖搁板的上侧,具有多个平行的杆(pole)。
所述干燥室包括向上侧开放的开口,所述第二干燥装置可以包括开闭所述干燥室的开口的门。
另外,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衣物干燥装置包括向滚筒内部供应热风的第一干燥装置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干燥装置的上部的第二干燥装置,所述第二干燥装置包括:干燥室,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引导突起,该第一及第二引导突起将从一侧面流入并在内部回旋的热风向上引导;以及盖搁板,自所述干燥室的底面向上侧相隔而设置,形成有向上喷射被所述第一及第二引导突起引导的热风的多个通孔。
所述第一及第二引导突起可以形成有从所述干燥室的底面朝向所述盖搁板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干燥室可以包括第三及第四引导突起,该第三及第四引导突起将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引导突起冲突而回旋的热风向上引导。
所述第三及第四引导突起可以形成有从所述干燥室的底面朝向所述盖搁板倾斜的倾斜面。
所述干燥室可以包括引导部件,该引导部件形成在排出所述热风的排出口的相对面,向所述第一及第二引导突起侧引导热风。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衣物干燥装置包括:第一干燥装置,被设置成向所述第一干燥装置的滚筒内部供应热风,以便对滚筒内部的洗涤物进行干燥;第二干燥装置,被设置成位于上方且与所述第一干燥装置结合,所述第二干燥装置包括:干燥室,所述干燥室具有引导突起,所述引导突起被设置成将从所述干燥室的一侧壁沿第一方向流入的热风向第二方向转向;盖搁板,自所述干燥室的底面朝所述第二方向相隔而设置,包括多个通孔,所述通孔允许所述热风沿所述第二方向从所述盖搁板的第一侧流到所述盖搁板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以便对位于所述盖搁板的所述第二方向侧的洗涤物进行干燥。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装置包括:第一面,被设置成与衣物洗涤装置及衣物干燥装置中的至少一个结合;热风供应部,被设置成产生热风;干燥室,洗涤物通过开闭所述干燥室的所述装置的门被容纳到所述干燥室,所述干燥室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被设置成经由所述干燥室的一个开口接收产生的所述热风,以便从所述干燥室排出水分,所述第二部分被设置成经由所述门接收所述洗涤物,支撑所接收的所述洗涤物,并从所述干燥室排出接收的空气;固定搁板,被设置成在干燥室中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之间,包括多个通孔,接收的所述热风经由所述通孔从所述第一部分流到所述第二部分,水经由所述通孔从所述第二部分滴落到所述第一部分,从而对被支撑在所述第二部分中的所述衣物进行干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干燥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衣物干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第二干燥装置的第二门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图2所示第二干燥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第二干燥装置的干燥室、热风单元及排气管道分解后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前方观察图5所示干燥室的立体图。
图7是从后方观察图5所示干燥室的立体图。
图8是图6所示干燥室的平面图。
图9是沿着图6所示I-I线的干燥室的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6所示II-II线的干燥室的剖视图。
图11是图5所示盖搁板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盖搁板的底面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在图9所示干燥室结合了盖搁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4是图5所示排气管道的正面图。
图15是图14所示排气管道的侧面图。
图16是从后方观察图4所示的结合了热风单元及排气管道之后的干燥室的底面立体图。
图17是在图6所示的干燥室上结合有一对喷射单元的立体图。
图18是图17所示喷射单元的立体图。
图19是图18所示喷射单元的喷嘴的一变形例立体图。
图20是沿着图19所示III-III线的喷射单元的剖视图。
图21是图17所示一对喷射单元的一变形例立体图。
图22是图21所示喷射单元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衣物干燥装置 10:第一干燥装置
20:第二干燥装置 21:第二外壳
22:操作部 23:第二门
24:干燥室 25:热风单元
26:排气管道 27:盖搁板
28:机架部件 29:喷射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下描述的实施例将基于最适合理解本发明技术特征的实施例来描述,本发明的技术特征不受所描述的实施例的限制,只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能以如下的实施例来实现。
因此,本发明通过如下描述的实施例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而该种变形的实施例显然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为了便于理解以下描述的实施例,对于附图中示出的附图标记,在各实施例中起到相同作用的构成要素中,对于相关的构成要素由相同或带延长线的数字来作了标注。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干燥装置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衣物干燥装置1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及图2,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干燥装置1包括第一干燥装置10和第二干燥装置20。
以下,为了便于说明,以图1所示的衣物干燥装置1为基准,将X轴方向定义为前方,将与前方相反的方向定义为后方,以所述前方为基准定义两侧(Y轴)方向和上下(Z轴)方向进行说明。
第一干燥装置10包括:形成第一干燥装置10外观的第一外壳11;以及开闭形成于第一外壳11前面的开口的第一门12。第一外壳11可以具有大致六面体形状。
在第一外壳11的内部设置有:可容纳洗涤物的滚筒(未图示)、用于旋转滚筒的驱动部(未图示)、向滚筒内部供应热风的加热器(未图示)及送风扇(未图示)。
第一干燥装置10的滚筒为具有向一侧开放的开口的圆筒形,其与第一外壳11的开口相连。
对于第一干燥装置10而言,湿的洗涤物可以通过第一门12投入到滚筒中,洗涤物可通过从加热器和送风扇流入到旋转中的滚筒内部的热风得以干燥。
设置在第一外壳11内部的加热器可以包括:电加热器,利用电阻热来加热从第一外壳11的外部流入的空气;以及燃气式加热器,利用燃气燃烧产生的热来加热从第一外壳11的外部流入的空气。
然而,由于第一干燥装置10与现有的干燥装置相比结构相似,因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在第一干燥装置10的上部结合有第二干燥装置20。
第二干燥装置20可以与第一干燥装置10独立地执行湿洗涤物的干燥。
第二干燥装置20包括:形成外观的第二外壳21;设置在第二外壳21前面的操作部22;以及设置在第二外壳21上面的第二门23。第二外壳21可以构成大致六面体形状,且其高度尺寸可以比第一外壳11小,第二外壳21的高度尺寸是指从第二外壳21的底部到第二外壳21的顶部的距离。
第二外壳21包括向上开放的开口,洗涤物可以通过第二门23被投入到内侧的容纳空间(图3中的24S)。
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干燥装置20的尺寸可以小于第一干燥装置10。例如,第二干燥装置20在内部可以不包括单独的滚筒,因此可以不另行具有用于旋转滚筒的驱动部,从而使得其尺寸可以小于第一干燥装置10。由此,衣物干燥装置1的整体尺寸和结构可以变得紧凑。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干燥装置1可以通过第一、第二干燥装置10、20同时干燥洗涤物,或者,可以通过选择第一、第二干燥装置10、20中的某一个来干燥洗涤物。
在第二干燥装置20中能够干燥洗涤物的容纳空间可以小于第一干燥装置10的滚筒内部的容纳空间。因此,通过第一干燥装置10可以干燥大量的洗涤物,通过第二干燥装置20可以干燥少量的洗涤物。由此,使用第二干燥装置20所消耗的能量可以小于使用第一干燥装置10所消耗的能量。
因此,当希望干燥大量洗涤物时可以使用第一干燥装置10,当希望干燥少量洗涤物时可以使用第二干燥装置20。
另外,一般的洗涤物通过第一干燥装置10进行干燥,而需要进行轻柔处理的洗涤物则通过第二干燥装置20进行干燥,由此可以防止在干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洗涤物损伤。
如此,根据洗涤物的尺寸、类型和数量可以选择性地使用第一、第二干燥装置10、20,不仅可以提高使用衣物干燥装置1的能量效率,还可以防止在干燥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洗涤物损伤。稍后将描述第二干燥装置20的详细结构和洗涤物的干燥方式。
参照图2,在第一外壳11的上面形成有能够与第二干燥装置20结合的安装部11S。
安装部11S构成与第一干燥装置20的底面形状相对应的形状,由此,第二干燥装置20能够稳定地结合到第一干燥装置10的上部。
操作部22包括:用于接收用户的工作指令的输入部(未图示);用于显示衣物干燥装置1的动作状态的显示部(未图示);以及控制部(未图示)。
设置在第二外壳21前面的操作部22可以与第一干燥装置10电连接及信号连接,由此,通过设置在第二外壳21前面的单个操作部22便可对第一干燥装置10和第二干燥装置20都进行控制。
操作部22通过输入部可以分别向第一、第二干燥装置10、20输入工作指令,并通过显示部可以显示第一、第二干燥装置10、20的各动作状态。
第一干燥装置10和第二干燥装置20可以是一体结合的构造,此外,第一、第二干燥装置10、20也可以以模块化方式构成,从而根据需要可以组合或分离第一干燥装置10和第二干燥装置20。
另外,第二干燥装置20可以结合到第一干燥装置10的下部,而不是其上部。
前述衣物干燥装置1的第一干燥装置10可以由例如滚筒洗衣机等洗涤装置来代替。
例如,第一干燥设备10可以由具有在水桶内旋转的洗涤桶的洗涤装置来代替,通过在洗涤装置的上部结合第二干燥装置20,前述的衣物干燥装置1可以被可在单台机器中执行对洗涤物的洗涤和干燥的衣物处理装置来代替。
例如,可以在洗涤装置中洗涤洗涤物,洗涤后的湿洗涤物可以通过结合在洗涤装置上的第二干燥装置20来干燥。
近年来,能够在洗涤桶内进行洗涤和干燥的洗涤装置也被广泛使用,对大量洗涤物的洗涤和干燥可以通过洗涤装置来依次进行,对少量洗涤物的干燥可以通过结合在洗涤装置上部的第二干燥装置20来进行。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第二干燥装置20的第二门23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参照图3,第二外壳21包括向上侧开放的开口,第二门23铰接在第二外壳21的上部,从而可以开闭第二外壳21的开口。
第二门23包括铰接在第二外壳21的主门231和铰接在主门231的副门232。主门231结合在第二外壳21的后端部,副门232设置在主门231的前方。
主门231包括分别设置在其一端部两侧的一对主铰链部2311,一对主铰链部2311枢接(pivot)在第二外壳21的上侧后端部,从而主门231能够以开闭第二外壳21的开口的方式旋转。
另外,副门232可通过一对副铰链部2321枢接在主门231的与结合在第二外壳21的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上。
由此,结合在主门231的副门232可以旋转,通过用户抬起设置在主门231前方的副门232,主门231可通过副铰链部2321旋转而打开。由此,用户可以容易地打开第二门23。
图4是图2所示第二干燥装置20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4所示第二干燥装置20的干燥室24、热风单元25及排气管道26的分解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以下,参照图3至图5,对第二干燥装置20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3至图5所示,第二干燥装置20包括第二外壳21、显示部22、第二门23、干燥室24、热风单元25、排气管道26、盖搁板27以及机架(rack)部件28。
第二外壳21具有内部的空间21S,在第二外壳21的内侧可以设置有干燥室24、热风单元25、排气管道26、盖搁板27及机架部件28。
如图4及图5所示,第二外壳21可以包括:主外壳2101,具有设置干燥室24、热风单元25及排气管道26的空间21S;后方外壳2102,结合在主外壳2101的后方,覆盖结合在干燥室24后面的热风单元25和排气管道26。
干燥室24可以是具有投入洗涤物的容纳空间24S的六面体形状的筐(basket),洗涤物可以通过向上侧开放的开口被投入到容纳空间24S。
另外,干燥室24的开口可以通过前述的第二门23得以开闭。
干燥室24包括底面241及围绕底面241的侧壁242,容纳空间24S可位于在底面241与侧壁242之间。
干燥室24的后面形成有向干燥室24的内侧喷射热风的排出口2401H、2402H,在排出口2401H、2402H的上侧形成有排出对洗涤物进行干燥之后的热风的排气口2403H。
如图4及图5所示,排出口2401H、2402H可以形成在干燥室24(图6的2422)的中央下端部。
并且,排气口2403H可以沿着后面2422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且其长度可以比排出口2401H、2402H更长。并且,形成在后面2422上的排气口2403H设置在盖搁板27的上侧。
干燥室24可以由合成树脂材料制成,以便容易地形成其所具有的多个构成部件。对于干燥室24的详细构造,将参照图6至图10进行后述。
热风单元25包括设置在内部的加热器(未图示)和送风扇(未图示),并包括排出热风的送风口2501H、2502H和吸入外部空气的吸气口2503H(图16的2504H)。
热风单元25可以包括分别形成在两侧的一对吸气口2503H、2504H,在由一对吸气口2503H、2504H吸入外部空气之后,通过加热器加热所吸入的空气,并用送风扇将所加热的热风从送风口2501H、2502H向干燥室24的内侧喷射。
而且,当热风单元25内部的热风从送风口2501H、2502H排出时,热风单元25内部的压力变得低于热风单元25外部,因此,外部的空气容易通过一对吸气口2503H、2504H得以吸入。
热风单元25结合在干燥室24的后面,干燥室24的排出口2401H、2402H与热风单元25的送风口2501H、2502H相互连接。因此,由加热器加热的热风可以通过干燥室24的排出口2401H、2402H排出到干燥室24的内侧。
热风单元25设置在第二外壳21的内部。第二外壳21包括通风口2102H,该通风口2102H设置在第二外壳21的后面,将外部空气吸入到第二外壳21的内部,并将在干燥室24内完成了洗涤物干燥的热风向外部排出。
具体地,通风口2102H可以形成在后方外壳2102的后面。通风口2102H是具有多个通孔的格栅形状,通风口2102H的多个通孔可以沿着后方外壳2102的后面的宽度方向设置。
形成在热风单元25两端的一对吸气口2503H、2504H可以分别靠近后方外壳2102的通风口2102H的两端进行设置,由此,从通风口2102H的两端部流入的外部空气可以容易地被吸入到热风单元25的一对吸气口2503H、2504H。
另外,后述的排气管道26的第二开口2602H靠近通风口2102H的中央部进行设置。由此,从排气管道26的第二开口2602H排放的热风可以通过通风口2102H的中央部向第二干燥装置20的外部排出。
稍后将参照图14至图16描述排气管道26的详细构造。
参照图3至图5,在干燥室24的内部设置有盖搁板27及机架部件28。
盖搁板27在干燥室24的内部设置在排出口2401H、2402H的上侧,与干燥室24的底面241相对。
盖搁板27包括:搁板主体271,具有与干燥室24的底面241的形状相对应的板状;以及多个通孔272,形成在搁板主体271;其中,通过多个通孔272可以从盖搁板27的下侧向上喷射热风。
由此,载置在盖搁板27上侧的湿洗涤物可被经由多个通孔272向上喷射的热风得以干燥。
具体而言,盖搁板27在干燥室24的内部设置在排出口2401H、2402H与排气口2403H之间。由此,干燥室24的容纳空间24S位于盖搁板27之上。
通过排出口2401H、2402H排出到干燥室24的内侧并在干燥室24的底面241与盖搁板27之间流动的热风,可流经多个通孔272向盖搁板27的上侧喷射。
盖搁板27的多个通孔272形成在搁板主体271的整个区域,通过盖搁板27的多个通孔272向上喷射的热风可以喷射到盖搁板27上侧的容纳空间24S的整个区域。
为了进行干燥,湿洗涤物被投入到盖搁板27的上部。通过盖搁板27的多个通孔272向上喷射的热风直接喷射在被投入到盖搁板27上部的洗涤物,从而可以吸收洗涤物中所含的湿气。
并且,通过多个通孔272喷射的热风在盖搁板27上侧的容纳空间24S内循环,由此可以容易地从整个洗涤物吸收湿气。
并且,机架部件28可以设置在盖搁板27的上侧。
机架部件28包括:托盘281;以及在托盘281的内侧平行结合的多个杆(pole)282。
托盘281可以是与干燥室24的底面241相对应的形状。例如,托盘281可以是与干燥室24的底面241的边缘形状相对应的矩形环形状,其可以在盖搁板27的上侧结合在干燥室24的侧壁242。
多个杆282可以用于载置被投入到干燥室24的湿洗涤物。由此,载置在多个杆282上的洗涤物可以与盖搁板27相隔一定间隔而载置。即,载置在多个杆282上的洗涤物在干燥室24的内部可以被挂在盖搁板27上侧的空间中。
从盖搁板27的多个通孔272向上喷射的热风流经形成在盖搁板27上侧的一定空间,可向搭挂在多个杆282上的洗涤物的下侧喷射。由此,热风可以被均匀地施加到搭挂在多个杆282上的洗涤物,从而可以有效地干燥洗涤物。
并且,从盖搁板27的多个通孔272排出的热风可以在干燥室24的内部循环,进行循环的热风可以施加到搭挂在多个杆282上的洗涤物的上下左右,由此,可以更有效地干燥洗涤物。
另外,机架部件28包含多个杆282,通过在多个杆282上分别搭挂多个洗涤物,可以容易地干燥多个洗涤物。例如,通过将袜子或手帕等尺寸较小的洗涤物搭挂在多个杆282上,可以容易地将热风施加到洗涤物的整个区域。
并且,机架部件28能够可拆卸地结合在干燥室24的内部,且可使其小于干燥室24的开口大小,从而可以选择性地将机架部件28设置在干燥室24的内部。
例如,当需要通过将高速热风直接喷射到织物的大面积来快速干燥洗涤物时,在不设置机架部件28的情况下将洗涤物载置在盖搁板27的上面,通过多个通孔271向洗涤物直接喷射热风。另外,如前所述,在干燥室24内设置机架部件28并在机架部件28上搭挂洗涤物,由此增加干燥室24内的热风循环,并由此可向搭挂在机架部件28上的洗涤物的整个区域施加循环热风。
然而,机架部件28可以用能够从盖搁板27的上部隔着一定间距搭挂洗涤物的各种结构来代替。
图6是从前方观察图5所示干燥室24的立体图,图7是从后方观察图6所示干燥室24的立体图,图8是图6所示干燥室24的平面图。
以下,参照图6至图8详细描述干燥室24的详细构造。
干燥室24包括用于循环通过排出口2401H、2402H排出的热风且用于向盖搁板27引导热风的多个构件,因此,可以增大通过盖搁板27的多个通孔272喷射到洗涤物的热风的量和强度,并且可以均匀地形成通过多个通孔272喷射的热风的分布。
在图8中,为了便于说明,用箭头F表示了在干燥室24的底面241与盖搁板27之间循环的热风的流动。
如前所述,干燥室24可以是具有向上侧开放的容纳空间24S的矩形筐形状,其包括形成外形的底面241和围绕底面241的侧壁242。
更具体地,侧壁242包括:设置在前方的前面2421;与前面2421相对的后面2422;连接前面2421和后面2422的第一、第二侧面2423、2424。
如前所述,在干燥室24的后面2422可以形成排出口2401H、2402H和排气口2403H,排出口2401H、2402H形成在后面2422的中央下端部,可以朝干燥室24的前面2421排放热风。
另外,排出口2401H、2402H可以形成多个,如图6所示,可以包括以后面2422的中央为基准分别设置在两侧的第一排出口2401H和第二排出口2402H。并且,热风单元25可以包括分别与第一及第二排出口2401H、2402H相结合的第一及第二送风口2501H、2502H。
第一及第二排出口2401H、2402H相邻设置在干燥室24的后面2422的中央下端部,可以向前面2421的中央下端部排出热风。例如,第一及第二排出口2401H、2402H在底面241上以连接前面2421和后面2422的中心线CL为基准分别设置在两侧,以中心线CL为基准可从两侧向前面2421排出热风。
因此,如图8所示,从第一排出口2401H排出的热风F沿着中心线CL的靠近第一侧面2423的一侧向前面2421移动,从第二排出口2402H排出的热风F沿着中心线CL的靠近第二侧面2424的一侧向前面2421移动。由此,从第一及第二排出口2401H、2402H喷射的热风可以沿着底面24循环,热风通过盖搁板27的多个通孔272可以均匀地向上喷射。
干燥室24包括从底面241突出而用于改变盖搁板27下侧的热风流动的多个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
多个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分别包括从底面241向上倾斜的倾斜面24310、24320、24330、24340。
如前所述,由于排出口2401H、2402H在后面2422上与底面241相邻设置并向前面2421喷射热风,从排出口2401H、2402H喷射的热风通过多个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的倾斜面24310、24320、24330、24340改变路径,可以朝向盖搁板27向上被引导。
多个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通过改变在干燥室24的底面241与盖搁板27之间流动的热风流动,可以使盖搁板27下侧的热风循环。
而且,通过多个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循环的热风在盖搁板27下侧的整个区域中均匀地向上被引导,由此,通过盖搁板27的多个通孔272向上喷射的热风强度会变得均匀。
多个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在干燥室24的底面241上可以靠近侧壁242设置。
从形成在干燥室24的后面2422的排出口2401H、2402H朝向前面2421喷射的热风,可以在前面2421反射或者沿着前面2421朝向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的方向改变流动。另外,沿着前面2421朝向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的方向移动的热风,其方向被改变,可沿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朝向后方移动。
如此,沿着侧壁242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热风可通过靠近侧壁242设置的多个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朝向盖搁板27向上被引导。由此,盖搁板27下侧的热风沿着底面241的整个区域循环,从而使从盖搁板27的多个通孔272向上喷射的热风的量和强度变得均匀,而且其量和强度也可以得到增加,因此可增强对洗涤物的干燥性能。
靠近干燥室24的侧壁242设置的多个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的各倾斜面24310、24320、24330、24340可以朝向干燥室24的内侧向上倾斜设置。因此,沿着干燥室24的侧壁242移动的热风朝向干燥室24的内侧向上被引导,从而可以更容易地循环。
而且,多个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被设置成靠近底面241的各角落部2411、2412、2413、2414,多个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的各倾斜面24310、24320、24330、24340可朝向底面241的中心向上倾斜设置。
由此,在与底面241的角落部2411、2412、2413、2414相邻的侧壁边缘发生冲突而流速降低的热风,可以朝向底面241的中心向上被引导,从而使热风在盖搁板27的下侧进一步循环。
以下,描述多个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的详细结构。
如图6至图8所示,多个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包括与底面241的各角落部2411、2412、2413、2414相邻设置的第一至第四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
具体地,底面241包括形成在前面2421与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之间的第一及第二角落部2411、2412。
第一引导突起2431靠近第一角落部2411设置,第二引导突起2432靠近第二角落部2412设置,第一引导突起2431和第二引导突起2432以底面241的中心线CL为基准相互对称设置。
第一及第二引导突起2431、2432分别包括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朝向底面241的中心向上倾斜设置。
由此,将可能会滞留在第一及第二角落部2411、2412附近的热风的流动朝向底面241的中心转向的同时进行扩散,从而增大热风循环,并且朝向盖搁板27可以有效向上引导更多量的热风。
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分别包括:流入端(inlet border)24311、24321,其与底面241相连,使沿着底面241流动的热风流入;排出端(outlet border)24312、24322,其设置成比流入端24311、24321更高,排出从流入端24311、24321流入的热风。
流入端24311、24321和排出端24312、24322可以设置为相互面对。
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可以分别是从流入端24311、24321到排出端24312、24322的宽度越变越宽的放射状(radial shape),可以是大致扇形。
因此,从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的各流入端24311、24321流入的热风在沿着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向上得以引导的同时,可沿着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扩散,并从排出端24312、24322排出。
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的各排出端24312、24322可以是朝向底面241的中心凸出的弧(arc)状,各流入端24311、24321同样可以是朝向底面241的中心凸出的弧(arc)状。
由此,热风可以容易地流入到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的各流入端24311、24321,沿着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扩散并被向上引导的热风可以从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的各排出端24312、24322以放射状排出。
另外,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的各流入端24311、24321可以从前面2421相隔一定间距设置。由此,在干燥室24的前面241反射并朝向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的方向沿着前面2421移动的热风,可以容易地向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的各流入端24311、24321流入。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引导突起2431、2432的各后方,设置有第三及第四引导突起2433、2434。
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三引导突起2433在第一引导突起2431的后方靠近第一侧面2423设置,第四引导突起2434在第二引导突起2432的后方靠近第二侧面2424设置。
第三及第四引导突起2433、2434包括朝向底面241的内侧向上倾斜的第三及第四倾斜面24330、24340,由此,在使沿着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移动的热风循环的同时,可朝向盖搁板27向上引导热风。
具体地,第三及第四引导突起2433、2434可以将未被第一及第二引导突起2431、2432向上引导而沿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向后方移动的热风朝向盖搁板27向上引导。
另外,从排出口2401H、2402H朝向干燥室24的前面2421喷射的热风中的一部分,并非与前面2421碰撞,而是直接与第一及第二引导突起2431、2432的排出端24312、24322碰撞,其流动可以切换成朝向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的方向。这样的热风同样可以通过第三及第四引导突起2433、2434的第三及第四倾斜面24330、24340朝向盖搁板27向上被引导。
此外,底面241包括形成在后面2422与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之间的第三及第四角落部2413、2414。进而,第三引导突起2433靠近第三角落部2413设置,第四引导突起2434靠近第四角落部2414设置。
并且,第三引导突起2433和第四引导突起2434以底面241的中心线CL为基准对称设置。
第三及第四引导突起2433、2434的各第三及第四倾斜面24330、24340朝向底面241的中心向上倾斜设置,从而能够使可能会停滞在第三及第四角落部2413、2414附近的热风的流动朝向底面241的中心循环。由此,能够有效地将热风朝向盖搁板27向上引导。
进一步地,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三及第四倾斜面24330、24340分别可以构成为放射状的扇形。
具体地,第三及第四倾斜面24330、24340分别包括流入端24331、24341和排出端24332、24342,第三及第四倾斜面24330、24340的各排出端24332、24342构成为朝向底面241的中心凸出的弧状。
由此,沿着第三及第四倾斜面24330、24340向上被引导的热风可以从排出端24332、24342扩散,进而,可以进一步增强盖搁板27下侧的热风循环。
根据干燥室24的底面241和侧壁242的结构以及排出口2401H、2402H的设置和形状,干燥室24的前述第一至第四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可以变更为增强热风循环且将热风的流动朝向盖搁板27向上引导的各种结构及设置。
另外,干燥室24的底面241还包括分别靠近第三及第四角落部2413、2414设置的第一及第二储水部2461、2462。
第一及第二储水部2461、2462从底面241向下凹陷形成,以使从湿洗涤物滴落或流下的水得以聚集。
此外,如图6至图8所示,可在第一及第二储水部2461、2462的前方设置第三及第四引导突起2433、2434。
第三及第四引导突起2433、2434包括第三及第四反射壁24333、24343,第三及第四反射壁24333、24343设置在第一及第二储水部2461、2462的前方,分别与第三及第四倾斜面24330、24340的后端结合。
第三及第四反射壁24333、24343从底面241向上侧突出形成,由此可阻断第一及第二储水部2461、2462与第三及第四倾斜面24330、24340,且可将沿着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朝向后面2422移动的热风朝向第三及第四倾斜面24330、24340反射。
由此,可以防止沿着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向后方移动的热风流动到第一及第二储水部2461、2462,并且使沿着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向后方移动的热风的流动不受第一及第二储水部2461、2462阻碍地通过第三及第四倾斜面24330、24340向上被引导。
另外,干燥室24包括从前面2421的中央部朝向排出口2401H、2402H突出的第一引导部件2441,以便将与前面2421冲突的热风朝向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引导。
第一引导部件2441可以是从干燥室24的前面2421朝向排出口2401H、2402H截面积逐渐减小的形状,因此,从排出口2401H、2402H朝向前面2421喷射的热风可以被第一引导部件2441分为朝面向第一侧面2423的方向沿着前面2421移动的热风和朝面向第二侧面2424的方向沿着前面2421移动的热风。
更具体地,第一引导部件2441包括从面对排出口2401H、2402H的前端部朝向前面2421倾斜的一对第一引导面2441a、2441b。
如图8所示,一对第一引导面2441a、2441b可以是从底面241向上侧突出的形状,且可以包含曲面。
从第一排出口2401H朝向前面2421喷射的热风沿着第一引导部件2441的第一引导面2441a流向前面2421,之后,沿着前面2421朝向第一侧面2423移动。并且,通过第二排出口2402H朝向前面2421喷射的热风沿着第一引导部件2441的第二引导面2441b流向前面2421,之后,沿着前面2421朝向第二侧面2424移动。
如此,第一引导部件2441通过引导使得从排出口2401H、2402H喷射的热风沿着第一及第二引导面2441a、2441b流向前面2421,因此可以防止从排出口2401H、2402H喷射的热风在与前面2421垂直的方向上与前面2421冲突而停止流动。
另外,靠近干燥室24的前面2421设置的第一及第二引导突起2431、2432设置在第一引导部件2441的后方。由此,从第一引导部件2441朝向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引导的热风可以容易地流向第一及第二倾斜面24310、24320的各流入端24312、24322。
并且,干燥室24包括一对第二引导部件2442a、2442b,其分别设置在排出口2401H、2402H的两侧,使从排出口2401H、2402H排出的热风扩散。
如前所述,排出口2401H、2402H形成在干燥室24的后面2422的中央下端部并朝向前面2421排出热风,因此,在以底面241的中心线CL为基准靠近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3的两侧部形成的热风流动可能是少量。
一对第二引导部件2442a、2442b从干燥室24的后面2422朝向前面2421突出形成,包括分别从排出口2401H、2402H的两端朝向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倾斜的一对第二引导面2442a1、2442b1。
一对第二引导面2442a1、2442b1可以从底面241向上侧突出形成,可以包含曲面。
由此,从排出口2401H、2402H喷射的热风能够从排出口2401H、2402H的两端沿着一对第二引导面2442a1、2442b1得以扩散。
如图8所示,一对第二引导部件2442a、2442b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排出口2401H的靠近第一侧面2423的一端和第二排出口2402H的靠近第二侧面2424的一端。由此,从第一排出口2401H排出的热风可以沿着靠近第一侧面2423设置的第二引导面2442a1向朝向第一侧面2423的方向扩散,从第二排出口2402H排出的热风可以沿着靠近第二侧面2424设置的第二引导面2442b1向朝向第二侧面2424的方向扩散。
另外,干燥室24包括设置在排出口2401H、2402H的中央部,例如设置在第一排出口2401H与第二排出口2402H之间的第三引导部件2443。
第三引导部件2443可在第一排出口2401H与第二排出口2402H之间从干燥室24的后面2442朝向前面2421突出形成,可以是从后面2422朝向前面2421截面积逐渐变小的形状。
另外,第三引导部件2443包括垂直于底面241的肋部件24431。
如图8所示,肋部件24431可以沿着底面241的中心线CL的一部分延伸形成。因此,从第一及第二排出口2401H、2402H排出的热风可以互不干涉地朝向前面2421移动,由此可以防止从第一及第二排出口2401H、2402H排出的热风因相互干涉而使流速变慢或流动发生突变。
前述的第一引导部件2441、一对第二引导部件2442a、2442b以及第三引导部件2443可以变更为使盖搁板27下侧流路循环的各种结构及设置。
并且,干燥室24包括设置在底面241上的多个支撑突起247。多个支撑突起247可以对在底面241的上侧面对底面241设置的盖搁板27进行支撑。
盖搁板27由多个支撑突起247支撑,因此,即使在该隔板27的上部投入有湿洗涤物,也可以形状不发生变化地支撑洗涤物。
然而,盖搁板27可以构成为具有即使没有多个支撑突起247也能够支撑洗涤物的足够硬度,通过使盖搁板27被牢固地支撑在干燥室24的侧壁242上,可以省略干燥室24的多个支撑突起247。
图9是沿着图6所示I-I线的干燥室24的剖视图,图10是沿着图6所示II-II线的干燥室24的剖视图。
以下,参照图6至图10,描述干燥室24的排水结构。
如图9所示,干燥室24的底面241包括沿从后面2422朝向前面2421方向向上倾斜的第一及第二倾斜部241c1、241c2。
第一倾斜部分241c1可以是从排出口2401H、2402H的下端向上倾斜形成的曲面。
第一倾斜部241c1靠近排出口2401H、2402H设置,可以从排出口2401H、2402H的下端以陡峭的角度向上倾斜。例如,第一倾斜部241c1可以是从排出口2401H、2402H的下端形成60度以上的大致倾斜的曲面。
因此,从排出口2401H、2402H排出的热风沿着第一倾斜部241c1向上被引导,从而可以流入到干燥室24的内部,由此,流入到干燥室24内侧的热风可以容易地向上被导向盖搁板27。
另外,通过第一倾斜部241c1使底面241与盖搁板27之间的流路的高度低于排出口2401H、2402H的高度,由此,从排出口2401H、2402H排出的热风在流经第一倾斜部241c1的同时,流速能够得以加速。由此,盖搁板27下侧的热风流动被加速,通过盖搁板27的多个通孔272向上喷射的热风的速度和强度可以得到增大。
第二倾斜部241c2是干燥室24的底面241的一部分从后面2422朝向前面2421向上倾斜的部分,可以是从与干燥室24的前面2421结合的底面241的一端朝向后面2422向下倾斜的部分。
第二倾斜部241c2可以从水平面朝向前方以第一角度α1向上倾斜。
因此,通过第二倾斜部241c2,底面241被设置成从后方朝前方向上倾斜,从湿洗涤物滴落或流到底面241的水可以向底面241的后面2422流动。
另外,由于第二倾斜部241c2,底面241与盖搁板27之间的流路的高度从干燥室24的后面2422朝向前面2421逐渐减小,从而流路的截面积变小。由此,可以防止热风随着从排出口2401H、2402H排出并朝向前面2421流动而热风流速减小的现象。因此,从排出口2401H、2402H排出的热风在保持速度的状态下向前面2421移动,从而热风可以在盖搁板27的多个通孔272以均匀的速度和强度向上喷射。
另外,如图10所示,干燥室24的底面241以连接前面2421与后面2422的中心线CL为基准朝向两侧向下倾斜。例如,干燥室24的底面241形成为从中心线CL向朝向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的两侧方向分别以第二角度α2向下倾斜。
由此,从湿洗涤物滴落或流到底面241的水可以向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流动,且如前所述,底面241从前方朝向后方向下倾斜,因此在底面241上向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流动的水朝向后面2422流动。即,底面241上的水可以流向第三及第四角落部2413、2414。
如图8所示,干燥室24包括沿着底面241的与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相连的各边缘(edge)延伸形成的第一及第二排水流路2451、2452。
如图10所示,第一及第二排水流路2451、2452在底面241与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之间可以分别向下侧凹陷(concave)形成。由此,在底面241朝向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流下的水可以流入第一及第二排水流路2451、2452,流入第一及第二排水流路2451、2452的水可以沿着第一及第二排水流路2451、2452朝向第三及第四角落部2413、2414流下。
另外,如前所述,在底面241的靠近第三及第四角落部2413、2414的两侧可以形成有第一及第二储水部2461、2462,第一及第二排水流路2451、2452分别与第一及第二储水部2461、2462相连,从而使沿着第一及第二排水流路2451、2452流下的水可以储存在第一及第二储水部2461、2462中。
前述第一及第二角度α1、α2采用使底面241上的水容易流到第一及第二储水部2461、2462的大小,优选地,从水平面以5度至10度的大小构成。
图11是图5所示盖搁板27的立体图,图12是图11所示盖搁板27的底面立体图,图13是在图9所示的干燥室24结合了盖搁板27的状态的剖视图。
以下,详细描述盖搁板27的结构和通过盖搁板27将盖搁板27下侧的热风向上喷射的多个通孔272的结构。
如前所述,盖搁板27包括:搁板主体271,与干燥室24的底面241的形状相对应,且面对底面241设置;以及多个通孔272,分布在搁板主体271。
盖搁板27设置在干燥室24的排出口2401H、2402H与干燥室24的排气口2403H之间,将通过排出口2401H、2402H流入干燥室24并在盖搁板27的下侧循环的热风通过多个通孔272向上喷射。
如图12所示,盖搁板27包括与多个通孔272连通且朝向干燥室24的底面241突出形成的多个肋273。
多个肋273可以增大从盖搁板27的下侧经由多个通孔272流入而通过盖搁板27的热风速度。由此,向载置于盖搁板27上侧的洗涤物施加的热风强度得到增大,从而可以提高对洗涤物的干燥效率。多个肋273的高度可以是5mm。
另外,根据搁架本体271上的位置,多个肋273可以变更其高度或形状。例如,多个肋273越靠近排出口2401H、2402H,其高度可以越小。即,越远离排出口2401H、2402H,使其高度越高,从而使通过从排出口2401H、2402H分离的通孔向上喷射的热风速度得以增大。由此,可以使通过多个通孔272喷射的热风速度与排出口2401H、2402H的距离无关地保持不变。
如图13所示,盖搁板27设置在干燥室24的排出口2403H的下侧,由此,通过盖搁板27的多个通孔272向上喷射的热风F通过排气口2403H向干燥室24的外部排出。即,从盖搁板27的多个通孔272朝向洗涤物向上喷射的热风F在吸收包含在洗涤物中的湿气之后,通过排气口2103H向干燥室24的外部排出。
并且,通过前述的第一至第四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将在盖搁板27的下侧循环的热风朝向盖搁板27向上引导,可以在盖搁板27的整个区域通过多个通孔272向上喷射均匀的热风。
为了便于说明,在图13中,省略了关闭干燥室24的开口的状态的第二门23。
并且,如前所述,干燥室24的底面241包括从排出口2401H、2402H的下端向上倾斜的第一倾斜部241c1,由此,可以对流入盖搁板27内侧的热风F的流动进行加速。
图14是图5所示排气管道26的正面图,图15是图14所示排气管道26的侧面图,图16是从后方观察图4所示的结合了热风单元25和排气管道26后的干燥室24的底面立体图。
以下,参照图14至图16来描述从干燥室24的排气口2103H排出的热风通过排气管道26向第二干燥装置20的外部排出的结构。
排气管道26是在内部具有流路的管道,包括:第一开口2601H,与干燥室24的排气口2403H连接;第二开口2602H,与第一开口2601H相对设置,将自第一开口2601H流入的热风向外部排出;以及旁路孔(bypass hole)2603H、2604H,形成在靠近热风单元25的一侧。
具体地,排气管道26包括:上面部261;下面部262,设置在上面部261的相反侧;第一及第二侧部263、264,在两侧分别连接上面部261和下面部262;以及后面部265,面对所述第一开口2601H而设置,形成有所述第二开口2602H。
如图14所示,排气管道26的第一开口2601H可以构成面对后面部265的前面部。
如图14及图15所示,排气管道26的上面部261和下面部262的宽度w从第一开口2601H越往第二开口2602H变得越窄,排气管道26的下面部262从与第一开口2601H相邻的一端部往与第二开口2602H相邻的另一端部设置为向下倾斜。
因此,从排气管道26的第一开口2601H朝向第二开口2602H的流路形成为:宽度w从第一开口2601H越往第二开口2602H变得越窄,而高度H变得越高。
并且,排气管道26的第一及第二侧部263、264连接与第一开口2601H相邻的上面部261的一部分和下面部262的一部分,后面部265从第二开口2602H的两侧朝向前方倾斜形成,由此,可连接与第二开口2602H相邻的上面部261的另一部分和下面部262的另一部分。
旁路孔2603H、2604H可以在排气管道26的两侧形成一对,一对旁路孔2603H、2604H可以在第一及第二侧部263、264与后面部265之间靠近第一开口2601H而形成。
并且,如前所述,排气管道26的第二开口2602H靠近第二外壳21的通风口2102H的中央部设置。因此,通过第一开口2601H流入排气管道26内部的热风可以通过第二开口2602H向第二干燥装置20的外部排出。
进而,如图14至图16所示,一对旁路孔2603H、2604H靠近第一开口2601H而设置,且相对于第二开口2602H分离设置,由此,通过第一开口2601H流入排气管道26内部的热风的一部分可通过一对旁路孔2603H、2604H向排气管道26的外部排出。
由于一对旁路孔2603H、2604H在第二外壳21的内部与通风口2102H分离设置,因此通过一对旁路孔2603H、2604H排出的热风会排出到第二外壳21的内部。
如图16所示,在排气管道26的下侧设置有热风单元25,通过一对旁路孔2603H、2604H排出到第二外壳21内部的热风F可以流入热风单元25的一对吸气口2503H、2504H。
排气管道26的一对旁路孔2603H、2604H可以靠近热风单元25的一对吸气口2503H、2504H设置,由此,通过一对旁路孔2603H、2604H向排气管道26的外部排出的热风F可以容易地流入热风单元25的一对吸气口2503H、2504H。
因此,从干燥室24的排气口2403H排出并流入排气管道26的第一开口2601H的热风F的一部分通过第二开口2602H流经第二外壳21的通风口2102H排出到外部,其余部分通过一对旁路孔2603H、2604H可以流入热风单元25的一对吸气口2503H、2504H。
热风单元25的一对吸气口2503H、2504H吸入通过第二外壳21的通风口2102H的两端部流入的外部空气,并且,通过旁路孔2603H、2604H再次吸入吸收了洗涤物湿气的热风F的一部分。
与从排出口2401H、2402H排出的热风相比,从干燥室24的排气口2403H排出的热风F在干燥洗涤物的过程中湿度上升且温度下降。
然而,通过旁路孔2603H、2604H被吸入到热风单元25的一对吸气口2503H、2504H的热风F与通过第二外壳21的通风口2102H的两端部流入的外部空气相比温度可以更高。
因此,热风单元25通过旁路孔2603H、2604H再次吸入对洗涤物进行干燥后的热风F的一部分,可以减少利用热风单元25产生预定温度以上的热风所消耗的能量。
对于通过旁路孔2603H、2604H再次被吸入到热风单元25的热风F的量而言,为了容易吸收洗涤物的湿气,可以根据通过排出口2401H、2402H排出到干燥室24内侧的热风F的预定湿度值进行调整。
图17是在图6所示的干燥室24结合有一对喷射单元29的立体图。
在干燥室24的两侧设置有向干燥室24的内部喷射热风的一对喷射单元29。如图17所示,一对喷射单元29在干燥室24的内部可以分别设置在第一侧面2423和第二侧面2424。
一对喷射单元29对称设置在干燥室24内,一对喷射单元29分别包括:管道部291,沿排出口2401H、2402H的排出方向延伸形成,即,从干燥室24的后方朝向前方延伸形成;多个喷嘴292,沿管道部291的长度方向设置在管道部291。
通过多个喷嘴292,一对喷射单元29可以在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24向干燥室24的内侧喷射热风,由此,能够向投入到干燥室24的湿洗涤物的水平方向均匀地喷射热风。即,通过多个喷嘴292向干燥室24内侧喷射的热风流动可以垂直于通过排出口2401H、2402H喷射到干燥室24内侧的热风流动。
图18是图17所示喷射单元29的立体图。
如图17和图18所示,管道部291包括吸气管道2911及与吸气管道2911相连的喷射管道2912。
吸气管道2911包括在其一端形成的吸气口291H,与形成有吸气口291H的一端相反的另一端与喷射管道2912相连。
吸气管道2911的吸气口291H设置在盖搁板27的下侧,因此通过排出口2401H、2402H排向干燥室24内侧的热风的一部分可以流入吸气管道2911的吸气口291H。
与吸气管道2911的另一端相连的喷射管道2912设置在盖搁板27的上侧,沿排出口2401H、2402H的排出方向延伸形成,即,从干燥室24的后方朝向前方延伸形成。
如图17和图18所示,吸气管道2911可以是在干燥室24的内部上下延伸的管,喷射管道2912可以是在干燥室24的内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管。
并且,吸气管道2911的形成有吸气口291H的一端部弯曲成与干燥室24的底面241平行,从而可将吸气管道2911的吸气口291H设置成与干燥室24的底面241平行。由此,从排出口2401H、2402H排出的热风的一部分可以容易地流入吸气管道2911的吸气口291H。
另外,吸气管道2911和喷射管道2912可以形成为一体。
图19是图18所示喷射单元29的喷嘴292的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图20是沿着图19所示III-III线的喷射单元29的剖视图。
图19及图20所示的喷射单元29的管道部291具有与图17及图18所示的喷射单元29的管道部291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说明,以下以喷嘴292a的一变形例为中心进行说明。
参照图20,根据一变形例的喷嘴292a可以是文丘里(venturi)管。
具体地,喷嘴292a包括:第一喷嘴管292a1,从管道部291朝向干燥室24的内部突出形成;第二喷嘴管292a2,结合在第一喷嘴管292a1的侧面。
如前所述,管道部291可以包括吸气管道2911和喷射管道2912,通过吸气管道2911的吸气口291H流入的热风F可以移动到喷射管道2912的内部并通过沿着喷射管道2912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喷嘴292a朝向干燥室24的内侧以水平方向喷射。
第一喷嘴管292a1可以是朝向干燥室24的内侧沿水平方向开放的圆筒状,在内部形成的流路截面积可以逐渐变窄。
具体地,如图20所示,第一喷嘴管292a1包括:与喷射管道2912相连的第一流路292a11;以及与第一流路292a11相连且连接到第一喷嘴管291a1的开口的第二流路292a12。
第一流路292a11的直径小于喷射管道2912内部的流路直径。而且,第一流路292a11的直径比第二流路292a12的直径小。由此,通过吸气管道2911的吸气口291H流经喷射管道2912的内部而流入第一流路292a11的第一热风F1,其速度在流经第二流路292a12时根据伯努利定律而得到增加。
另外,在第一喷嘴管292a1的侧面结合有直径比第一喷嘴管292a1的第一流路292a11小的第二喷嘴管292a2。第二喷嘴管292a2与第一喷嘴管292a1的第二流路292a12垂直相连,由此,在盖搁板27的上侧循环的第二热风F2的一部分能可以迅速地流入第二喷嘴管292a2。
由此,从第一喷嘴管292a1喷向干燥室24内侧的第三热风F3的喷射速度可以得到增加。
如此,喷嘴292a由文丘里结构构成,因此通过第一喷嘴管292a1喷向干燥室24内侧的热风F3的速度可以得到增加,从而被施加于洗涤物的热风F3的速度及强度得以增大,由此,可提高洗涤物的干燥效率。
此外,第一喷嘴管292a1可以包括单一的流路,使与喷射管道2912的内部相连的单一流路的截面积形成为从与喷射管道2912相连的一端越往靠近第一喷嘴管292a1的开口的另一端越变宽,由此,可提高通过第一喷嘴管292a1向干燥室24内部喷射的热风速度。
图21是图17所示一对喷射单元29的一变形例的立体图,图22是图21所示喷射单元29'的立体图。
以下,参照图21和图22描述根据一变形例的喷射单元29'的结构。图21和图22所示的喷射单元29'的一部分结构与图18至图20所示的喷射单元29类似,所以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21所示,在干燥室24的两侧设置有朝向干燥室24的内部喷射热风的根据一变形例的一对喷射单元29'。
一对喷射单元29'在干燥室24的内部相互对称设置,通过沿着管道部29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喷嘴292',能够沿从第一及第二侧面2123、2124朝向干燥室24内侧的水平方向喷射热风。
如图22所示,喷射单元29'包括管道部291'及结合在管道部291'的多个喷嘴292'。
管道部291'包括吸气管道2911'以及与吸气管道2911'相连的喷射管道2912'。
在吸气管道2911'的一端形成有吸气口291H',与形成有吸气口291H'的一端相反的另一端连接在喷射管道2912'。
吸气管道2911'的吸气口291H'设置在盖搁板27的下侧,由此,通过排出口2401H、2402H排放到干燥室24内侧的热风F的一部分可以流入吸气管道2911'的吸气口291H'。
喷射管道2912'可以是一端连接在吸气管道2911'的闭环(closed loop)形状。由此,流入吸气管道2911'的吸气口291H'的热风F可以在形成于喷射管道2912'内部的流路中循环。
具体而言,喷射管道2912'包括从吸气管道2911'的另一端分支的第一及第二喷射管道29121'、29122'。
第一及第二喷射管道29121'、29122'可以是沿排出口2401H、2402H的排出方向延伸形成的管,即从干燥室24的后方朝向前方延伸形成的管,在干燥室24的内部相互平行地设置。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喷射管道29121'、29122'沿着第一及第二喷射管道29121'、29122'的长度方向可以分别设置多个喷嘴292a'。
由此,沿第一喷射管道29121'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喷嘴292a'和沿第二喷射管道29122'的长度方向设置的多个喷嘴292a'在第一及第二侧面2123、2124上相互平行设置且向干燥室24的内侧喷射热风F,由此可以增大朝向投入到干燥室24内部的洗涤物沿水平方向喷射的热风F的面积。
此外,将第一及第二喷射管道29121'、29122'的与吸气管道2911'连接的一端相反的各另一端是相互连接,从而可使第一及第二喷射管道29121'、29122'形成闭环。
因此,通过吸气管道2911'流入第一及第二喷射管道29121'、29122'的热风在第一及第二喷射管道29121'、29122'内部循环的同时,可通过多个喷嘴292a'喷射。
由此,从多个喷嘴292a'喷出的热风F的速度和强度可以变得均匀。
另外,图22所示的多个喷嘴292a'尽管被示出为具有与图20所示的喷嘴292a相同结构的文丘里管,但是多个喷嘴292a'可以用一般的管或沿着喷射管道2912'的长度方向形成的多个喷射孔来代替。
前述本发明实施例的衣物干燥装置1包括能够独立地干燥湿洗涤物的第一干燥装置10和第二干燥装置20,可根据洗涤物的数量和种类选择性地使用第一及第二干燥装置10、20,从而可以提高通过衣物干燥装置1对洗涤物进行干燥的能量效率。
并且,第二干燥装置20通过干燥室24的多个引导突起2431、2432、2433、2434、第一引导部件2441、一对第二引导部件2442a、2442b以及第三引导部件2443使盖搁板27下侧的热风循环的同时将其向上引导,从而能够向载置在盖搁板27上侧的洗涤物喷射均匀且强的热风,进而可以提高通过第二干燥装置20的洗涤物干燥性能。
并且,通过用于干燥室24的倾斜部、第一及第二排水流路2451、2452、及第一及第二储水部2461、2462,可以将从洗涤物滴落或流下来的水容易地从底面241去除。
进一步地,第二干燥装置20还包括在干燥室24的内侧设置在第一及第二侧面2423、2434上的一对喷射单元29,因此可以在盖搁板27的上侧朝向洗涤物沿水平方向喷射热风,由此可以进一步增强对洗涤物的干燥性能。
如此,尽管本发明的第二干燥装置20与传统的干燥装置相比构造紧凑且尺寸小,但是可通过增大热风循环有效地干燥投入到内部的洗涤物。
并且,如前所述,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衣物干燥装置1的第一干燥装置10可以由具备了旋转洗涤桶的洗涤装置代替。
以上,分别单独描述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但是各实施例并非需要单独去实现,各实施例的构造及操作可以与至少一个其他实施例相组合而得以实现。
另外,以上图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非限定在前述的特定实施例,在不脱离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要旨的情况下,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完成各种变形的实施,而这种变形的实施例不得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或展望而单独做理解。

Claims (15)

1.一种衣物干燥装置,包括:
第一干燥装置,被设置成向所述第一干燥装置的滚筒内部供应热风,以便对滚筒内部的洗涤物进行干燥;
第二干燥装置,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一干燥装置结合,
所述第二干燥装置包括:
干燥室,被设置成容纳洗涤物,并具有排出口;
热风单元,被设置成通过所述排出口向所述干燥室的内侧供应热风;以及
盖搁板,设置在所述干燥室内并具有多个通孔,所述盖搁板被设置成使由所述热风单元供应到所述盖搁板的下侧的所述热风经由所述多个通孔从所述盖搁板的下侧流动到所述盖搁板的上侧,以便对被容纳在所述干燥室并被支撑在所述盖搁板的上侧的所述洗涤物进行干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干燥室还包括多个引导突起,所述多个引导突起从所述干燥室的底面突出,并被设置成改变由所述热风单元供应到所述盖搁板的下侧的所述热风的流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排出口与所述底面相邻设置,
所述多个引导突起中的每一个包括从所述干燥室的底面向上倾斜的倾斜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引导突起中的每一个靠近与所述底面相邻的所述干燥室的侧壁设置,被设置成将由所述热风单元供应并沿着所述侧壁移动的所述热风朝向所述盖搁板引导。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倾斜面朝向所述干燥室的内侧向上倾斜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引导突起中的每一个分别靠近所述底面的角落部设置,
所述多个引导突起中的每一个的倾斜面朝向所述底面的中心向上倾斜设置。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倾斜面包括:流入端,与所述底面相连,被设置成使由所述热风单元供应的所述热风流入;排出端,高于所述流入端,被设置成允许流入的热风排出;
所述倾斜面具有宽度从所述流入端至所述排出端增大的放射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包括:前面;与所述前面相对的后面;连接所述前面与所述后面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
所述排出口形成在所述后面的中央下端部,被设置成朝向所述前面排出由所述热风单元供应的所述热风。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底面包括沿着从所述后面朝向所述前面的方向向上倾斜的倾斜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底面以连接所述后面与所述前面的中心线为基准朝向所述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向下倾斜。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干燥室包括第一储水部及第二储水部,所述第一储水部及第二储水部与所述后面相邻,从所述底面向下侧凹陷。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干燥室包括排气口,所述排气口沿着所述后面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第二干燥装置还包括排气管道,所述排气管道与所述排气口结合,被设置成从所述干燥室经由所述排气口排出热风。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排气管道包括:第一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被设置成将流入所述第一开口的热风排出;以及旁路孔,靠近所述热风单元形成。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包括:
一对喷射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干燥室的两侧,被设置成朝向所述干燥室的内部喷射热风。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干燥装置,其中,
所述盖搁板包括与所述多个通孔相连通且朝向所述干燥室的底面突出的多个肋。
CN201810001085.3A 2017-01-02 2018-01-02 衣物干燥装置 Pending CN1082654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000363A KR102348088B1 (ko) 2017-01-02 2017-01-02 의류건조장치
KR10-2017-0000363 2017-01-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65490A true CN108265490A (zh) 2018-07-10

Family

ID=627089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01085.3A Pending CN108265490A (zh) 2017-01-02 2018-01-02 衣物干燥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87364A1 (zh)
EP (1) EP3559331B1 (zh)
KR (1) KR102348088B1 (zh)
CN (1) CN108265490A (zh)
AU (1) AU2017385761B2 (zh)
CA (1) CA3049388A1 (zh)
WO (1) WO2018124598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63310A1 (zh) * 2018-09-29 2020-04-02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12301685A (zh) * 2019-07-26 2021-02-02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干衣机
CN114960149A (zh) * 2021-02-25 2022-08-30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36958B1 (ko) * 2017-09-19 2022-08-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건조기
WO2019231280A1 (en) * 2018-06-01 2019-12-05 Lg Electronics Inc. Laundry treatment apparatus
KR102650343B1 (ko) * 2018-06-01 2024-03-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의류처리장치
US11486085B2 (en) * 2020-11-03 2022-11-01 Barry G. Erickson Apparatus for securing items to a drum of a washer and dryer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02477A (en) * 1966-11-07 1968-09-24 Philco Ford Corp Dual compartment laundry apparatus
CN1572956A (zh) * 2003-05-21 2005-02-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带有衣物烘干功能的洗衣机
CN101657580A (zh) * 2007-04-04 2010-02-24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设备
CN102016159A (zh) * 2006-08-23 2011-04-13 Lg电子株式会社 复合衣物处理机
KR20110124062A (ko) * 2010-05-10 2011-11-16 천경호 다용도 건조기
CN202072946U (zh) * 2010-05-27 2011-12-14 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 洗涤装置
KR20140058763A (ko) * 2012-11-06 2014-05-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건조기
CN104603296A (zh) * 2012-09-20 2015-05-06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吹风管结构
CN104695189A (zh) * 2006-08-23 2015-06-10 Lg电子株式会社 复合衣物处理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146161A1 (en) * 2000-04-10 2001-10-17 Whirlpool Corporation Accessory assembly for a clothes drum type dryer
US6889449B2 (en) * 2002-05-07 2005-05-10 Steve Silver Sanitizing cabinet for sports equipment
US6860032B2 (en) * 2003-01-14 2005-03-01 Whirlpool Corporation Stationary clothes drying apparatus with jet nozzles
KR100595237B1 (ko) * 2004-11-30 2006-06-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열풍공급선반이 구비된 복합식 건조장치
US7913419B2 (en) 2005-12-30 2011-03-29 Whirlpool Corporation Non-tumble clothes dryer
KR101265621B1 (ko) * 2006-08-22 2013-05-2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층 분할식 건조기
KR101276815B1 (ko) * 2006-08-29 2013-06-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페데스탈 건조기
KR101435796B1 (ko) * 2007-06-13 2014-08-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복합세탁장치
KR101604689B1 (ko) * 2009-05-04 2016-03-1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세탁물 처리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EP3543394A4 (en) * 2016-12-23 2019-11-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DRYING DEVICE AND WASHING PROCESSING DEVICE THEREFOR
US10738412B2 (en) * 2016-12-29 2020-08-11 Lg Electronics Inc. Dual type drying 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02477A (en) * 1966-11-07 1968-09-24 Philco Ford Corp Dual compartment laundry apparatus
CN1572956A (zh) * 2003-05-21 2005-02-0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带有衣物烘干功能的洗衣机
CN102016159A (zh) * 2006-08-23 2011-04-13 Lg电子株式会社 复合衣物处理机
CN104695189A (zh) * 2006-08-23 2015-06-10 Lg电子株式会社 复合衣物处理机
CN101657580A (zh) * 2007-04-04 2010-02-24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设备
KR20110124062A (ko) * 2010-05-10 2011-11-16 천경호 다용도 건조기
CN202072946U (zh) * 2010-05-27 2011-12-14 南京乐金熊猫电器有限公司 洗涤装置
CN104603296A (zh) * 2012-09-20 2015-05-06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吹风管结构
KR20140058763A (ko) * 2012-11-06 2014-05-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건조기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63310A1 (zh) * 2018-09-29 2020-04-02 青岛海尔滚筒洗衣机有限公司 一种衣物处理装置的控制方法及衣物处理装置
CN112301685A (zh) * 2019-07-26 2021-02-02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干衣机
CN112301685B (zh) * 2019-07-26 2023-12-22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干衣机
CN114960149A (zh) * 2021-02-25 2022-08-30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CN114960149B (zh) * 2021-02-25 2023-11-28 Lg电子株式会社 衣物处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59331A4 (en) 2019-11-27
WO2018124598A1 (en) 2018-07-05
EP3559331B1 (en) 2022-10-19
CA3049388A1 (en) 2018-07-05
EP3559331A1 (en) 2019-10-30
KR102348088B1 (ko) 2022-01-10
AU2017385761A1 (en) 2019-07-11
US20180187364A1 (en) 2018-07-05
AU2017385761B2 (en) 2022-12-22
KR20180079774A (ko) 2018-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65490A (zh) 衣物干燥装置
US9783923B1 (en) Detergent dispenser for washing machine
US8607473B2 (en) Dryer door and dryer comprising the same
KR20180037459A (ko) 의류처리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276811B1 (ko) 보조 건조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복합 세탁장치
CA2658603C (en) Multiple laundry treating machin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20100005681A1 (en) Multiple laundry treating machine
KR101265622B1 (ko) 페데스탈 건조기
KR100808199B1 (ko) 복합 의류 처리 장치
MXPA06012871A (es) Maquina lavadora con un dispositivo de secado.
US9932702B2 (en) Washing machine
KR102627701B1 (ko) 의류 관리기
KR100774208B1 (ko) 복합 의류 처리 장치
KR20230155400A (ko) 의류처리장치
KR100774206B1 (ko) 복합 의류 처리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US11297998B2 (en) Dishwasher
KR100774207B1 (ko) 복합 의류 처리 장치 및 이의 제어 방법
KR102636675B1 (ko) 식기세척기
KR20210015349A (ko) 의류관리장치
KR20160019729A (ko) 의류처리장치
KR102606121B1 (ko) 의류처리장치
JP2017158650A (ja) 洗濯機
CN115538129A (zh) 干衣机
CN117731207A (zh) 餐具清洗机
CN115538130A (zh) 干衣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1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