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27446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27446B
CN108227446B CN201711327394.1A CN201711327394A CN108227446B CN 108227446 B CN108227446 B CN 108227446B CN 201711327394 A CN201711327394 A CN 201711327394A CN 108227446 B CN108227446 B CN 10822744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member
guide
opening
rail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2739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27446A (zh
Inventor
小柳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Original Assignee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filed Critical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2274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274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274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274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8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directed to paper handling or jam treatm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能实现装置主体的节省空间化,并在盖打开的状态下能够使开口完全敞开。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盖和铰链部。所述铰链部将所述盖能够开闭地连结于装置主体。所述铰链部包括内部轨道部件、中间轨道部件和可动轨道部件。所述内部轨道部件设置于装置主体的开口的内侧,并形成为圆弧形状。所述中间轨道部件能够滑动地支承于所述内部轨道部件,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所述可动轨道部件包括连结部和被连结部,并能够滑动地支承于所述中间轨道部件,当所述盖位于开启位置时,所述可动轨道部件从规定的第三位置滑动到比所述第三位置更靠所述开口的外侧、且所述连结部配置在比所述开口的下缘更靠下侧的第四位置。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用于堵塞装置主体开口的盖的图像形成装置,尤其涉及将盖能够开闭地与装置主体连结的铰链部的构造。
背景技术
已知有基于电子照相方式在印刷用纸上形成图像的复印机或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设有用于拆装内部的结构组成或去除内部卡塞的印刷用纸的开口。所述开口通常由盖堵塞,但根据需要有时需要敞开所述开口。因此所述盖以能够使所述开口敞开或关闭的方式通过铰链部能够转动地连结于装置主体。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盖的转动中心设有支承轴。在所述支承轴设置于装置主体的开口下缘的情况下,即使在打开盖的状态下所述开口也不会完全敞开,所述开口的下缘被盖覆盖。因此,维护时操作者有时难以从所述开口靠近装置的内部。此外,在所述支承轴设置于比所述开口的下缘更靠下侧的情况下,在打开盖的状态下所述开口完全敞开。但是,由于需要用于在所述开口的下缘下侧设置所述支承轴的空间,因此阻碍装置的紧凑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比装置主体的开口更靠内侧设有铰链部的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装置主体的节省空间化、并在盖打开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开口完全敞开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盖,被支承为以形成于装置主体的开口的下缘附近为转动支点,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能够转动,所述关闭位置为堵塞所述开口的位置,所述开启位置为敞开所述开口的位置;铰链部,将所述盖能够开闭地连结于所述装置主体,所述铰链部包括:圆弧形状的内部轨道部件,在所述装置主体中设置于所述开口的内侧;圆弧形状的中间轨道部件,能够滑动地支承于所述内部轨道部件,且在比所述开口更靠内侧配置的第一位置与比所述开口向外侧突出的第二位置之间、沿着所述内部轨道部件以画圆弧的方式位移;可动轨道部件,包括与所述盖连结的连结部和能够滑动地支承于所述中间轨道部件的圆弧形状的被支承部,该可动轨道部件能够在如下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位移,其中所述第三位置是所述连结部配置在所述中间轨道部件侧,所述第四位置是所述连结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三位置更靠所述开口的外侧、且比所述开口的下缘更靠下侧,所述中间轨道部件具有形成为圆弧形状的板状的第一侧部和从所述第一侧部的上侧的圆弧缘以及下侧的圆弧缘分别垂直地突出的板状的上侧导向部和下侧导向部,所述内部轨道部件具有圆弧槽状的第一轨道导向件和圆弧槽形状的第二轨道导向件,所述第一轨道导向件与所述中间轨道部件的所述第一侧部抵接并引导所述第一侧部;向所述第二轨道导向件插入所述中间轨道部件的所述上侧导向部和所述下侧导向部各自的突出端并引导,所述上侧导向部具有引导所述被支承部的上面的圆弧状的第一导向面,所述下侧导向部具有与所述被支承部的下表面面接触并引导所述被支承部的下表面的第二导向面。
根据本发明,即使是比装置主体的开口更靠内侧设有铰链部的结构,也能够实现装置主体的节省空间化,并在盖打开的状态下能够使所述开口完全敞开。
本说明书适当地参照附图,通过使对以下详细说明中记载的概念进行总结的内容简略化的方式来进行介绍。本说明书的意图并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重要特征和本质特征,此外,意图也不是限定权利要求中记载的主题的范围。此外,在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对象,并不限定于解决本发明中任意部分中记载的一部分或全部缺点的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前表面开口与盖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表示盖的铰链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表示盖的铰链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表示盖的铰链部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盖关闭状态的铰链部的剖面构造的剖面图。
图7是图6中向视VII-VII的剖面图,表示构成铰链部的内部轨道部件的右侧的第一固定轨道部件的结构。
图8是表示构成铰链部的内部轨道部件的左侧的第二固定轨道部件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构成铰链部的内部轨道部件的左侧的第二固定轨道部件结构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构成铰链部的中间轨道部件结构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构成铰链部的中间轨道部件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构成铰链部的可动轨道部件结构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构成铰链部的可动轨道部件结构的立体图。
图14是图6中向视XIV-XIV的剖面图,是表示盖关闭时铰链部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铰链部动作的图,表示盖打开约45度的状态。
图16是用于说明铰链部动作的图,表示盖打开约90度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下面说明的实施方式仅是将本发明具体化的一例,并非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结构的图。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10处于能够使用的设置状态(图1所示的状态)下定义上下方向6及前后方向7。此外,以所述设置状态下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正面为基准定义左右方向8。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0为所谓的多功能机,具有打印功能、复印功能、传真功能及扫描功能等各种功能。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并不限定于多功能机,只要是具有打印功能的装置即可,例如,也可以是打印机或复印机、FAX装置等专用机。
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图像读取部12、图像形成部14、薄片体供给装置16、薄片体转接装置18(参照图2)。图像读取部12进行读取原稿图像的处理(图像读取处理),其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上部。图像形成部14基于电子照相方式进行形成图像的处理(图像形成处理),其设置于图像读取部12的下侧。薄片体供给装置16将内部所收纳的印刷用纸一张一张地拾起并供给到图像形成部14,其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下部。
图像读取部12执行从由ADF(未图示)输送来的原稿或者接触玻璃13上放置的原稿读取图像数据的图像读取处理。另外,图1中省略原稿按压件的图示。图像读取部12是现有技术已知的,故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像形成部14根据图像读取部12读取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的个人计算机等信息处理装置输入的印刷任务来执行图像形成处理(印刷处理)。
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作为装置主体的箱体21。箱体21包括外装饰框架和内部框架,外装饰框架包括图像形成部14的外装饰面板和薄片体供给装置16的外装饰面板,内部框架用于支承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结构组成等。所述外装饰框架覆盖图像形成装置10整体。箱体21整体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箱体21的内部,除了构成图像形成部14的各结构组成以外,还设有薄片体转接装置18(参照图2)、调色剂容器19(参照图2)、薄片体供给装置16等。
图像形成部14包括图像转印部和定影装置。所述图像转印部及所述定影装置设置于箱体21的内部。所述图像转印部包括感光鼓、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转印装置、去除电荷装置等。在图像形成部14中,对从薄片体供给装置16供给的印刷用纸进行基于图像数据的图像形成处理。例如,当从外部装置输入包含印刷指示的印刷任务时,利用所述带电装置使所述感光鼓均匀地上电至规定的电位。接着,利用所述曝光装置向所述感光鼓的表面照射基于印刷任务中包含的图像数据的光。由此,在所述感光鼓的表面形成静电潜影。而且,所述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影利用所述显影装置显影(可视化)为调色剂像。接着,所述感光鼓上形成的调色剂像利用所述转印装置转印到印刷用纸上。转印后,所述感光鼓的电位利用所述去除电荷装置去除。之后,印刷用纸上转印的调色剂像在该印刷用纸通过所述定影装置排出之时、利用所述定影装置加热,并定影于所述印刷用纸。
如图2所示,在箱体21的左侧面,上下排列地设置有上侧出纸盘17A及下侧出纸盘17B。通过所述定影装置后的印刷用纸从箱体21的右侧经箱体21上部配置的薄片体转接装置18向左侧输送,并从上侧出纸盘17A或下侧出纸盘17B中的任一个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箱体21的前表面21A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25。此外,在箱体21的前表面21A设有用于堵塞开口25的盖30。当维护箱体21的内部时打开该开口25。此外,在卸下或装配薄片体转接装置18或调色剂容器19等情况下,将盖30从关闭位置打开到开启位置,使开口25敞开。
在比开口25更靠内部侧设有用于装配薄片体转接装置18的转接装置装配部23。转接装置装配部23在比开口25更靠内部侧的内部空间中设置于上部。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在开口25的内侧设有内盖27,在该内盖27的上部设有转接装置装配部23。内盖27利用螺钉等固定于箱体21。转接装置装配部23将薄片体转接装置18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7滑动。因此,操作者在进行维护时或者去除薄片体转接装置18中卡堵的印刷用纸时,若打开盖30,则能够将薄片体转接装置18从图2所示的装配位置向近前拉出、且能够拉出到比开口25更靠外侧。
调色剂容器19用于收纳向所述显影装置补给的调色剂。如图2所示,调色剂容器19装配于箱体21。当从调色剂容器19向所述显影装置补给调色剂、而使调色剂容器19变空时,调色剂容器19更换为装满调色剂的新调色剂容器19。
在比开口25更靠内部侧设置有用于装配调色剂容器19的容器装配部26。容器装配部26在比开口25更靠内部侧的内部空间中设置于右侧下部。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在内盖27的右侧下部设置有容器装配部26。容器装配部26将调色剂容器19支承为能够沿前后方向7滑动。因此,操作者在维护时或者更换调色剂容器19时,若打开盖30,则能够将调色剂容器19从图2所示的装配位置向近前拉出,并能够拉出到比开口25更靠外侧而卸下。此外,操作者在打开盖30的状态下,能够将新的调色剂容器19从开口25插入并装配于容器装配部26。
如上所述,在箱体21设有用于开闭开口25的盖30。盖30以开口25的下缘25A附近为转动支点,且在堵塞开口25的关闭位置(图1所示的位置)与敞开开口25的开启位置(图2所示的位置)之间被支承为能够转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盖30利用在开口25的宽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的铰链部40而被支承为能够转动。
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盖利用设置于其转动中心的支承轴而被支承为能够转动。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当所述支承轴设置于开口25的下缘25A的情况下,即使盖30在打开的状态下,开口25也不会完全敞开,开口25的下缘25A被盖30覆盖。在此情况下,维护时操作者难以从开口25接近箱体21的内部。此外,当所述支承轴设置于比开口25的下缘25A更靠下侧时,盖30在打开的状态下,开口25完全敞开。但是,在比开口25的下缘25A更靠下侧需要用于设置所述支承轴的空间,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0大型化,阻碍紧凑化。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中,通过应用与现有的支承构造不同的铰链部40,即使在比箱体21的开口25更靠内侧设有铰链部40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箱体21的节省空间化,并且在盖30打开的状态下能够使开口25完全敞开。
[铰链部40]
下面,参照图3至图16对铰链部40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铰链部40分别设置在开口2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两个铰链部40均为相同的结构,因此下面对开口25的宽度方向右端部设置的铰链部40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图3至图5是右侧的铰链部40的局部放大图。图3及图4表示盖30配置于开启位置时的铰链部40。图5表示盖30配置于关闭位置时的铰链部40。另外,图5中省略盖30的图示。
铰链部40以能够使盖30相对于箱体21开闭的方式连结箱体21和盖30。在本实施方式中,盖30利用铰链部40能够在堵塞开口25的关闭位置(参照图1)和敞开开口25的开启位置(参照图3及图4)之间转动。在此,所述开启位置是箱体21的前表面21A与盖30之间所成角度为大概90度的位置。
如图3所示,铰链部40包括:设置于内盖27的内部轨道部件42、装配于内部轨道部件42的中间轨道部件45、装配于中间轨道部件45的可动轨道部件47。
[内部轨道部件42]
内部轨道部件42是树脂成形件,且是在箱体21中设置于开口25内侧的圆弧形状的部件。内部轨道部件42包括:与内盖27一体形成的第一固定轨道部件421、由两个螺钉613、614固定于内盖27的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内部轨道部件42利用各固定轨道部件421、422将中间轨道部件45支承为能够滑动。
第一固定轨道部件421设置于内盖27的右下角部。内盖27是与开口25的形状对应地形成为宽度方向长的长方形状的树脂板部件,在其右下角部形成有从内盖27的前表面向后方延伸的右侧壁27A(参照图5)。第一固定轨道部件421与右侧壁27A的表面一体形成。
图6是盖30配置于关闭位置时的铰链部40的纵剖面图。图6表示以通过后述的导销71(参照图10)的铅垂面剖切铰链部40时的剖面。图7是图6中向视VII-VII的剖面图,表示构成铰链部40的内部轨道部件42的右侧第一固定轨道部件421。另外,图7中省略中间轨道部件45及可动轨道部件47的图示。
如图7所示,第一固定轨道部件421具有用于引导中间轨道部件45右侧(一侧)的右侧部453(参照图10,本发明的第一侧部的一例)的圆弧形状的中央轨道导向件51(本发明的第一轨道导向件的一例)。中央轨道导向件51形成为从前方向后方延伸的圆弧槽形状。图7中,中央轨道导向件51的前方侧的敞开口以标记D11表示,中央轨道导向件51的后方侧的敞开口以标记D12表示。中央轨道导向件51从敞开口D11至敞开口D12形成为宽度相同的槽状,此外,在开口25的下缘25A(参照图2)更靠下方形成为具有中心点(未图示)的圆弧形状。本实施方式中,敞开口D11位于比敞开口D12更靠上侧,中央轨道导向件51以敞开口D11为圆弧形状的顶部,并从敞开口D11朝向敞开口D12平缓地向下方沿着圆弧倾斜。
在中央轨道导向件51的底面511上形成有沿前后方向7延伸的圆弧形状的限制导轨52。限制导轨52在底面511上形成在中央轨道导向件51的上下方向6(纵向宽度的方向)的中央。限制导轨52由下述部分连续地形成,即:从前方向后方延伸的圆弧形状的肋521、从肋521的后端部以圆弧形状弯曲的终端部522、从终端部522向前方延伸的圆弧形状的肋523。限制导轨52的宽度(肋521与肋523的间隔)恒定。
限制导轨52形成为与中央轨道导向件51具有相同中心点的圆弧形状。限制导轨52的前方侧延伸至与敞开口D11大致相同的位置,且其前侧端部与敞开口D11同样向前方侧敞开。限制导轨52的后方侧延伸至与敞开口D12大致相同的位置,且其后侧端部由圆弧形状的终端部522堵塞。
终端部522在后述的第一位置(图14所示的位置)阻挡中间轨道部件45,是本发明的第一阻挡部的一例。如后面所叙述的,在中间轨道部件45装配于内部轨道部件42的状态下,中间轨道部件45的右侧部453的突部73(参照图11)插入到限制导轨52,突部73能够沿限制导轨52相对移动。由于终端部522形成在限制导轨52上,因此能阻挡中间轨道部件45从所述第一位置进一步向后方滑动。具体来说,突部73在所述第一位置与终端部522抵接,由此阻挡中间轨道部件45从所述第一位置向后方滑动。也就是说,终端部522起到限制中间轨道部件45不使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后方滑动的止动器的作用。
此外,在底面511形成有圆弧形状的两根肋531、532。肋531在底面511上形成在比限制导轨52更靠上侧的区域,肋532在底面511上形成在比限制导轨52更靠下侧的区域。如图6所示,肋531、532形成为与限制导轨52相同的高度尺寸,在中间轨道部件45装配于内部轨道部件42的状态下,肋531、532及限制导轨52的各前端与内部轨道部件42的右侧部453接触。
如图6所示,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设置在与第一固定轨道部件421相对的位置,且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在比第一固定轨道部件421更靠左侧。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为树脂成形品,包括具有两个螺钉孔611、612的基底部6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利用穿过螺钉孔611、612的螺钉613、614(参照图3)固定于内盖27。
图8及图9是表示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单个部件的立体图。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具有与第一固定轨道部件421的中央轨道导向件51相对的支承面62。
如图9所示,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包括引导中间轨道部件45左侧(另一侧)的左侧部454(参照图6,本发明的第二侧部的一例)的圆弧槽形状的上侧轨道导向件621及下侧轨道导向件622(均为本发明的第二轨道导向件的一例)。各轨道导向件621、622形成在支承面62,且在上下方向6上隔开恒定间隔并列配置。对于各轨道导向件621、622,前方侧的端部向前方敞开,后方侧的端部也向后方敞开。如图6所示,向上侧轨道导向件621插入构成中间轨道部件45的左侧部454的上侧突出端4541,向下侧轨道导向件622插入构成左侧部454的下侧突出端4542。
上侧轨道导向件621在支承面62上形成在比上下方向6的中央更靠上侧,具体来说,形成在支承面62的上端部。此外,下侧轨道导向件622在支承面62上形成在比上下方向6的中央更靠下侧,具体来说,形成在支承面62的下端部。各轨道导向件621、622均形成为在比开口25的下缘25A(参照图2)更靠下方具有中心点(未图示)的圆弧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中央轨道导向件51的圆弧形状的基准的中心点及作为各轨道导向件621、622的圆弧形状的基准的中心点,在上下方向6及前后方向7上位于相同的位置。
支承面62上形成有圆弧槽形状的限制导轨65。限制导轨65在支承面62上形成在上下方向6的大致中央。限制导轨65是从前方向后方延伸的圆弧形状的槽,且其上下方向6的宽度恒定。
限制导轨65形成为与各轨道导向件621、622具有相同中心点的圆弧形状。如图9所示,限制导轨65的前方侧由终端部651堵塞。限制导轨65的后端在后方侧敞开。
终端部651在后述的第二位置(图15及图16所示的位置)阻挡中间轨道部件45,其为本发明的第二阻挡部的一例。如后面所叙述的,在中间轨道部件45装配于内部轨道部件42的状态下,中间轨道部件45的导销71的前端部711(参照图10)插入限制导轨65,前端部711能够沿限制导轨65相对移动。由于终端部651形成在限制导轨65上,因此能阻挡中间轨道部件45从所述第二位置进一步向前方滑动。具体来说,在所述第二位置,前端部711与终端部651抵接,由此阻挡中间轨道部件45从所述第二位置向前方滑动。也就是说,终端部651起到限制中间轨道部件45不使其从所述第二位置向前方滑动的止动器的作用。
此外,如图8所示,对于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来说,在安装于内盖27的安装面上,设有三个定位突部67。各定位突部67在所述安装面上垂直竖立设置。在螺钉孔611的附近形成有两个定位突部67,在螺钉孔612的附近形成有一个定位突部67。在内盖27上,在与各定位突部67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卡合孔(未图示)。如上所述,由于利用两个螺钉613、614将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固定于内盖27,因此内盖27中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的安装位置不确定,内部轨道部件42有时不能支承中间轨道部件45顺滑地滑动。故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螺钉孔611、612的附近设置多个定位突部67,并使它们插入所述卡合孔而卡合,由此在内盖27上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准确地安装在规定的位置。之后,利用螺钉613、614固定于内盖27。因此,即使施加螺钉613、614螺纹连接时的旋转力,也能够防止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相对于内盖27发生位置偏移。
[中间轨道部件45]
中间轨道部件45是树脂成形品,是能够滑动地支承于所述内部轨道部件42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轨道部件45形成为以与内部轨道部件42的中央轨道导向件51及各轨道导向件621、622相同的中心点为基准的圆弧形状。中间轨道部件45由内部轨道部件42支承,因此在比开口25(参照图2)更靠内侧配置的第一位置(图14所示的位置)、和比开口25更向外侧突出的第二位置(图15及图16所示的位置)之间,沿着中央轨道导向件51及各轨道导向件621、622的圆弧形状、以画弧的方式位移。下面对中间轨道部件45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10及图11是中间轨道部件45单个部件的立体图。中间轨道部件45具有与第一固定轨道部件421的中央轨道导向件51抵接的圆弧形状的板状部件即右侧部453。上侧导向部451从右侧部453上端的圆弧缘垂直突出,下侧导向部452从右侧部453下端的圆弧缘垂直突出。如图14所示,中间轨道部件45的尺寸形成为:右侧部453能够插入第一固定轨道部件421的中央轨道导向件51。在此,图14表示盖30关闭时的铰链部40。在中间轨道部件45的右侧部453插入中央轨道导向件51的状态下,可动轨道部件47装配在中间轨道部件45的内部,在该状态下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安装于内盖27。在第二固定轨道部件422安装于内盖27时,中间轨道部件45的上侧导向部451的上侧突出端4541(本发明的第二侧部的一例)插入上侧轨道导向件621,中间轨道部件45的下侧导向部452的下侧突出端4542(本发明的第二侧部的一例)插入下侧轨道导向件622。由此,中间轨道部件45利用内部轨道部件42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支承为能够滑动。
如图10所示,中间轨道部件45包括导销71和止动销72。导销71及止动销72均是在右侧部453的内侧面453A(本发明的第三导向面的一例)垂直竖立设置的圆柱状的销部件,例如由刚性及硬度比树脂更大的金属构成。导销71及止动销72通过铆接加工固定于右侧部453的内侧面453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轨道部件45的内部、即由上侧导向部451、下侧导向部452和右侧部453包围而成的内部空间中,将可动轨道部件47支承为能够滑动。也就是说,中间轨道部件45将可动轨道部件47支承为能够在后述的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滑动。此外,在中间轨道部件45的内部支承可动轨道部件47,由此上侧导向部451的圆弧形状的内表面451A(本发明的第一导向面的一例)向沿着圆弧形状的滑动方向引导可动轨道部件47的后述的被支承部82的上表面82A,下侧导向部452的圆弧形状的内表面452A(本发明的第二导向面)与被支承部82的下表面82B面接触同时向沿着圆弧形状的滑动方向引导。此外,在中间轨道部件45的内部支承可动轨道部件47的状态下,被支承部82的右侧导向肋821(本发明的第三侧部的一例)与内侧面453A接触并向所述滑动方向引导。
在可动轨道部件47装配于中间轨道部件45时,导销71穿过可动轨道部件47上形成的圆弧形状的导孔84(参照图12,本发明的第三轨道导向件的一例)。在导孔84中穿过导销71的状态下,在导销71的前端部711侧设置的卡合槽中安装C型环等连结件79(参照图14)。由此,防止导销71从导孔84脱落。
如图14所示,导销71在右侧部453设置于前方侧。通过使导销71穿过导孔84,引导可动轨道部件47的滑动,并限制滑动位置。具体来说,当可动轨道部件47配置于从中间轨道部件45拉出最大的第四位置(图16所示的位置)时,导销71与导孔84的后端部841(参照图12)抵接,限制其进一步滑动。
止动销72设置在当可动轨道部件47装配于中间轨道部件45时能够与可动轨道部件47的后端部85(参照图12)抵接的位置。如图14所示,止动销72设置在比导销71更靠后方侧,具体来说,在右侧部453设置于后端部。由于设有止动销72,因此能限制可动轨道部件47的滑动位置。具体来说,当可动轨道部件47配置于收纳在中间轨道部件45内部的第三位置(图14及图15所示的位置)时,止动销72与可动轨道部件47的后端部85抵接,限制其进一步滑动。
如图11所示,在中间轨道部件45的右侧部453形成有插入到限制导轨52的突部73。突部73设置于右侧部453的右侧面、即与限制导轨52相对的面。在中间轨道部件45装配于内部轨道部件42的状态下,突部73插入到限制导轨5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中间轨道部件45配置于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突部73与限制导轨52的终端部522抵接。由此,阻挡中间轨道部件45从所述第一位置进一步向后方滑动。也就是说,终端部522限制中间轨道部件45不使其从所述第一位置向后方滑动。
[可动轨道部件47]
可动轨道部件47是树脂成形品,且是能够滑动地支承于所述中间轨道部件45的部件。可动轨道部件47包括:与盖30连结的连结部81、利用中间轨道部件45支承为能够滑动的被支承部82。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动轨道部件47的被支承部82由中间轨道部件45支承,由此,在中间轨道部件45侧配置连结部81的所述第三位置(图14及图15所示的位置)、与比所述第三位置更靠开口25(参照图2)外侧且比开口25的下缘25A(参照图2)更靠下侧配置连结部81的所述第四位置之间,以画圆弧的方式位移。下面,对可动轨道部件47进行详细说明。
图12及图13是可动轨道部件47单个部件的立体图。在可动轨道部件47的连结部81形成有用于在盖30上固定的螺钉孔811。如图4所示,向该螺钉孔811穿过螺钉83并螺接于盖30的内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铰链部40的连结部81分别固定在盖30下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部。
如图12及图13所示,被支承部82是从连结部81延伸出的圆弧形状的臂部件。被支承部82形成为:以与内部轨道部件42的中央轨道导向件51及各轨道导向件621、622相同的中心点为基准的圆弧形状。此外,如图14所示,被支承部82形成为能够插入中间轨道部件45内部的尺寸。由此,在可动轨道部件47装配于中间轨道部件45的状态下,能够在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滑动。
此外,在被支承部82形成有当可动轨道部件47装配于中间轨道部件45时供导销71穿过的导孔84。该导孔84形成为:以与中央轨道导向件51及各轨道导向件621、622相同的中心点为基准的圆弧形状。在可动轨道部件47装配于中间轨道部件45时导销71穿过导孔84,由此在所述第三位置和所述第四位置之间引导被支承部82。此外,在被支承部82的右侧的上下端部设有导向肋821(本发明的第三侧部的一例),该导向肋821在可动轨道部件47装配于中间轨道部件45时与中间轨道部件45的内侧面453A抵接。导向肋821呈向右侧突出的形状。
在被支承部82装配于中间轨道部件45内部的状态下,被支承部82的上表面82A利用上侧导向部451的内表面451A(本发明的第一导向面的一例)向沿着圆弧形状的滑动方向引导。此外,被支承部82的下表面82B与下侧导向部452的内表面452A(本发明的第二导向面的一例)面接触,并被向所述滑动方向引导。此外,在中间轨道部件45的内部支承可动轨道部件47的状态下,导向肋821与内侧面453A(本发明的第三导向面的一例)接触并被向所述滑动方向引导。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支承部82的上表面82A形成有朝向上侧导向部451的内表面451A突出的突状肋86(本发明的突部的一例)。突状肋86在上表面82A上形成为与被支承部82的长边方向连续的长条状,此外,宽度形成为比上表面82A的宽度更小。由于设有该突状肋86,所以在被支承部82装配于中间轨道部件45的状态下,仅突状肋86与内表面451A抵接。由此,与被支承部82的上表面82A整体和内表面451A接触的情况相比,被支承部82滑动移动时的滑动阻力变小,被支承部82能够顺滑地滑动。另一方面,被支承部82的下表面82B与中间轨道部件45的下侧导向部452的内表面452A面接触并被支承,因此被支承部82稳定地支承在中间轨道部件45的内部。
[铰链部40的动作]
下面,参照图14至图16对铰链部4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盖30配置在所述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4所示,中间轨道部件45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此外,可动轨道部件47配置在所述第三位置。此时为内部轨道部件42中收纳中间轨道部件45和可动轨道部件47的状态,铰链部40为最紧凑的状态。此外,在所述第一位置,中间轨道部件45的突部73与终端部522抵接,因此防止中间轨道部件45进入内部轨道部件42的更内深侧。
接着,当盖30从所述关闭位置向打开方向转动约45度时,铰链部40如图15所示那样,使中间轨道部件45从所述第一位置滑动到所述第二位置。此时,中间轨道部件45的前侧端配置在比开口25更靠前方侧,此外,配置在比开口25的下缘25A(参照图2)更靠下方。此外,在所述第二位置,由于中间轨道部件45的导销71的前端部711与终端部651抵接,因此阻挡中间轨道部件45从所述第二位置向前方滑动。由此,防止中间轨道部件45从内部轨道部件42脱落。
当盖30进一步向打开方向转动、并打开到约90度时,铰链部40如图16所示那样,使中间轨道部件45保持在所述第二位置,可动轨道部件47从所述第三位置滑动到所述第四位置。此时,中间轨道部件45的导销71与导孔84的后端部841(参照图12)抵接,因此阻挡可动轨道部件47从所述第四位置向前方滑动。由此,防止可动轨道部件47从中间轨道部件45脱落,此外,盖30保持在打开至约90度的位置。进而,在可动轨道部件47配置在所述第四位置的状态下,连结部81配置在比开口25的下缘25A(参照图2)更靠下方的位置。
由于铰链部40如此工作,因此在盖30配置在所述开启位置的状态下,开口25的下缘25A不会被盖30覆盖,开口25完全敞开。其结果,操作者不会被盖30妨碍而能够容易地卸下或装配薄片体转接装置18和调色剂容器19。此外,虽然铰链部40设置于开口25的内部,但当盖30配置于所述关闭位置时,如图14所示,内部轨道部件42与中间轨道部件45和可动轨道部件47重合而变得紧凑,因此与现有的利用支承轴来支承盖30的结构相比,能够实现箱体21内部的节省空间化。
此外,在盖30配置于所述开启位置的状态下,导销71配置在比前表面21A更靠前方侧,因此操作者易于接近导销71的连结件79,由此能够容易地卸下盖30。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被支承部82的上表面82A设有突状肋86的结构,但例如也可将被支承部82的上表面82A设为平坦面,而在上侧导向部451的内表面451A设置向上表面82A突出的突状肋86。此外,作为本发明的突部的一例,例示了突状肋86,但本发明的突部并不限定于肋形状的突部,例如也可是在上表面82A隔开规定间隔设置的多个突起。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于所述内容,而是由权利要求的记载来定义,所以可以认为本说明书记载的实施方式只是举例说明,而并非进行限定。因此,所有不脱离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更改,以及等同于权利要求的范围、界限的内容都包含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盖,被支承为以形成于装置主体的开口的下缘附近为转动支点,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能够转动,所述关闭位置为堵塞所述开口的位置,所述开启位置为敞开所述开口的位置;
铰链部,将所述盖能够开闭地连结于所述装置主体,
所述铰链部包括:
圆弧形状的内部轨道部件,在所述装置主体中设置于所述开口的内侧;
圆弧形状的中间轨道部件,能够滑动地支承于所述内部轨道部件,且在比所述开口更靠内侧配置的第一位置与比所述开口向外侧突出的第二位置之间、沿着所述内部轨道部件以画圆弧的方式位移;
可动轨道部件,包括与所述盖连结的连结部和能够滑动地支承于所述中间轨道部件的圆弧形状的被支承部,该可动轨道部件能够在如下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位移,其中所述第三位置是所述连结部配置在所述中间轨道部件侧,所述第四位置是所述连结部配置在比所述第三位置更靠所述开口的外侧、且比所述开口的下缘更靠下侧,
所述中间轨道部件具有形成为圆弧形状的板状的第一侧部和从所述第一侧部的上侧的圆弧缘以及下侧的圆弧缘分别垂直地突出的板状的上侧导向部和下侧导向部,
所述内部轨道部件具有圆弧槽状的第一轨道导向件和圆弧槽形状的第二轨道导向件,所述第一轨道导向件与所述中间轨道部件的所述第一侧部抵接并引导所述第一侧部;向所述第二轨道导向件插入所述中间轨道部件的所述上侧导向部和所述下侧导向部各自的突出端并引导,
所述上侧导向部具有引导所述被支承部的上表面的圆弧状的第一导向面,
所述下侧导向部具有与所述被支承部的下表面面接触并引导所述被支承部的下表面的第二导向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轨道部件包括第一阻挡部,该第一阻挡部在所述第一位置阻挡所述中间轨道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阻挡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轨道导向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轨道部件包括第二阻挡部,该第二阻挡部在所述第二位置阻挡所述中间轨道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部轨道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轨道导向件相对的支承面,在所述支承面上形成圆弧槽状的限制导轨
所述第二阻挡部设置于所述限制导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被支承部的上表面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导向面突出的突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轨道部件的所述第一侧部包括:第三导向面,引导所述被支承部一侧的第三侧部;导销,向与所述第三导向面垂直的方向突出设置,
所述被支承部包括圆弧形状的第三轨道导向件,该第三轨道导向件使所述导销穿过,并在所述第三位置与所述第四位置之间引导所述被支承部。
CN201711327394.1A 2016-12-16 2017-12-13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82274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4296A JP6593317B2 (ja) 2016-12-16 2016-12-16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244296 2016-1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27446A CN108227446A (zh) 2018-06-29
CN108227446B true CN108227446B (zh) 2021-05-18

Family

ID=62562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27394.1A Active CN108227446B (zh) 2016-12-16 2017-12-13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3407B2 (zh)
JP (1) JP6593317B2 (zh)
CN (1) CN10822744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46516A (ja) * 2018-09-18 2020-03-2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8613A (zh) * 1999-04-14 2002-11-06 索斯科公司 月牙形铰链
CN200996238Y (zh) * 2006-12-30 2007-12-26 徐文广 暗铰链
CN201486278U (zh) * 2009-07-30 2010-05-26 合肥兴东电器开关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门锁装置
CN103176392A (zh) * 2011-12-26 2013-06-2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记录材料处理设备
CN105511245A (zh) * 2014-10-14 2016-04-20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205446391U (zh) * 2015-12-24 2016-08-10 上海钛全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三段式滑动式铰链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586757A (en) * 1948-08-04 1952-02-19 Wummel Door hinge check
JPH02275696A (ja) * 1989-04-17 1990-11-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パネル回動装置
JPH04113666U (ja) * 1991-03-25 1992-10-05 石川島播磨重工業株式会社 仮想支点ヒンジ構造
JPH0711508Y2 (ja) * 1991-05-09 1995-03-15 岩崎通信機株式会社 電気機器の操作部カバーの開閉構造
JPH1124353A (ja) * 1997-07-08 1999-01-29 Ricoh Co Ltd 前ドア開閉機構
JP4070925B2 (ja) * 2000-01-31 2008-04-02 均 西谷 中間金具
JP4731842B2 (ja) * 2004-06-21 2011-07-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ルク発生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KR100580208B1 (ko) * 2004-12-02 2006-05-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도어 완충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4511483B2 (ja) * 2006-03-15 2010-07-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カバー支持機構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145785A (ja) * 2006-12-11 2008-06-26 Murata Mach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7917057B2 (en) * 2007-04-13 2011-03-29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front cover having a release member disposed to avoid incorrect operation
ES1065814Y (es) * 2007-06-25 2008-02-01 Unex Aparellaje Electrico Sl Caja para mecanismos electricos
JP5470227B2 (ja) * 2010-11-30 2014-04-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17111B2 (ja) * 2010-12-15 2015-11-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開閉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99441B2 (ja) * 2011-01-14 2013-09-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97675B2 (ja) * 2012-05-31 2014-10-01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78017B2 (ja) * 2012-08-31 2015-02-2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031448B2 (en) * 2012-06-28 2015-05-12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partition that forms part of a cooling air path when a cover is closed but permits access to an image forming unit when the cover is open
JP6143426B2 (ja) 2012-07-12 2017-06-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245945B2 (ja) * 2012-11-20 2017-12-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開閉機構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CA2844947A1 (en) * 2013-02-27 2014-08-27 Nam Duc Huynh Enclosure access apparatus and method
JP6120145B2 (ja) * 2013-03-04 2017-04-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カバー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20385B2 (ja) * 2013-08-12 2016-11-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カバー開閉構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TWI553432B (zh) * 2013-12-12 2016-10-11 金寶電子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緩衝結構及事務機器
JP2016039159A (ja) * 2014-08-05 2016-03-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バー開閉装置、画像記録装置
JP6440403B2 (ja) * 2014-08-11 2018-12-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8613A (zh) * 1999-04-14 2002-11-06 索斯科公司 月牙形铰链
CN200996238Y (zh) * 2006-12-30 2007-12-26 徐文广 暗铰链
CN201486278U (zh) * 2009-07-30 2010-05-26 合肥兴东电器开关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门锁装置
CN103176392A (zh) * 2011-12-26 2013-06-2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记录材料处理设备
CN105511245A (zh) * 2014-10-14 2016-04-20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N205446391U (zh) * 2015-12-24 2016-08-10 上海钛全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三段式滑动式铰链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27446A (zh) 2018-06-29
JP6593317B2 (ja) 2019-10-23
JP2018097300A (ja) 2018-06-21
US20180173154A1 (en) 2018-06-21
US10073407B2 (en) 2018-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08430B1 (ko) 전자사진 화상 형성 장치
US7515854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68915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image reading function
US8335455B2 (en) Toner suppl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267879B2 (ja) トナー補給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EP2541342A2 (en) Image-forming device
US963733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31700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moving cover and detachable unit
US985776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supporting member for dismountably supporting one or more cartridges
US7424243B2 (en) Structure for installing developing unit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the same
CN108227446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713099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トナー容器
US2014029444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013159B2 (ja) 自動原稿搬送装置、そ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を備える読取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00290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2072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162568A (ja) ファクシミリ装置
EP3428736B1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10320774B (zh) 调色剂容器
JP713473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05998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cover position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203146B1 (ko) 화상형성장치의 보조 급지장치
JP370078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5724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263436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