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27258A - 边料去除装置 - Google Patents

边料去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27258A
CN108227258A CN201710769740.5A CN201710769740A CN108227258A CN 108227258 A CN108227258 A CN 108227258A CN 201710769740 A CN201710769740 A CN 201710769740A CN 108227258 A CN108227258 A CN 1082272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m charge
substrate
handle part
delivery section
remova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6974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松生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oshi Diamond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oshi Diamond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oshi Diamond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oshi Diamond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272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27258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51Manufacturing of individual cells out of a plurality of cells, e.g. by dic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9/00Convey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pplication for specified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5G49/05Convey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pplication for specified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ragile or damageable materials or articles
    • B65G49/06Convey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application for specified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ragile or damageable materials or articles for fragile sheets, e.g. glass
    • B65G49/061Lifting, gripping, or carrying means, for one or more sheets forming independent means of transport, e.g. suction cups, transport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1/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handling devices, e.g. convey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product or load being conveyed or handled
    • B65G2201/02Articles
    • B65G2201/0214Articles of special size, shape or weigh
    • B65G2201/022Fla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rocessing Of Stones Or Stones Resemblance Materials (AREA)
  • Re-Forming, After-Treatment, Cutting And Transporting Of Glass Products (AREA)
  • Container, Conveyance, Adherence, Positioning, Of Wafer (AREA)
  • Details Of Cutt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边料去除装置,其能够抑制从基板上断开的边料引发基板的断开机构等的动作不良。边料去除装置(1)包括:第一输送部(110),支承及输送基板(10);第二输送部(120),接收从第一输送部(110)输出的基板(10),并支承及输送基板(10);断开部(200),配置于第一输送部(110)与第二输送部(120)之间,将向第一输送部(110)与第二输送部(120)之间的空间突出的基板(10)的突出部分断开;以及把持部(300),在通过断开部(200)而成为边料(11)的突出部分从第一输送部(110)侧突出时,从基板(10)的输送方向前侧把持突出部分,在成为边料(11)的突出部分从第二输送部(120)侧突出时,从基板(10)的输送方向后侧把持突出部分。

Description

边料去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从基板断开的边料(端材)去除的边料去除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制造液晶显示面板等的制造工序中包括从被称作母基板的大面积基板上切割出希望大小的单元基板的断开工序。这种情况下,在母基板上,于相邻的单元基板之间或者母基板的周边等设有多余的区域。为此,当在上述断开工序中切割出单元基板时,该多余的区域成为边料。边料在从母基板上断开之后自母基板的承接台等下落(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38284号公报
然而,若如上述那样边料在断开之后原样地下落,则可能会引起边料进入配置于基板承接台下方的划线单元的轴承等中。由此,有时会产生划线单元的动作不良等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抑制从基板断开的边料引发基板的断开机构等的动作不良。
本发明的主要方面涉及边料去除装置。本方面所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包括:第一输送部,支承及输送基板;第二输送部,接收从所述第一输送部输出的所述基板,并支承及输送所述基板;断开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使向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的空间突出的所述基板的突出部分断开;以及把持部,在经所述断开部而成为边料的所述突出部分从所述第一输送部一侧突出的情况下,所述把持部从所述基板的输送方向前侧把持所述突出部分,在经所述断开部而成为边料的所述突出部分从所述第二输送部一侧突出的情况下,所述把持部从所述基板的输送方向后侧把持所述突出部分。
根据本方面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由于断开的边料由把持部进行把持,因此边料不会下落进入装置的机构部等。由此,能够抑制边料引发的装置的动作不良。
在本方面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中,可采用如下构成:所述把持部为了从所述输送方向前侧以及所述输送方向后侧这两侧来把持所述突出部分而由支承部支承为把持的朝向能够旋转180°。根据该构成,仅设置一个把持部即可,因此能够使把持部小型化。由此,能够在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空间中顺畅地定位把持部。
这种情况下,本方面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可采用如下构成:还包括:升降部,使所述支承部升降;以及转移部,使所述支承部沿所述基板的输送方向转移。于是,无需拓宽第一输送部与第二输送部之间的空间即可顺畅地改变把持部的把持的方向。
另外,本方面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可采用如下构成:在使所述支承部升降且沿所述输送方向转移所述支承部时改变所述把持部进行把持的朝向。
另外,本方面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可采用如下构成:在所述把持部位于比所述断开部更靠下方的位置时解除所述把持部的把持而将由所述把持部所把持的所述边料废弃到回收部中。于是,能够可靠地抑制边料进入断开部。
这种情况下,本方面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可采用如下构成:在所述把持部从所述突出部分的把持位置下降的工序中解除所述把持部的把持而将由所述把持部所把持的所述边料废弃到所述回收部中。于是,能够缩短持续把持边料的路径,从而能够抑制在转移边料时误使边料从把持部下落。
另外,在本方面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中,可采用如下构成:所述断开部在断开动作中,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划线,所述把持部在所述断开动作后从所述突出部分的把持位置移动而使所述边料与所述基板分离。于是,边料未因断开动作而分离,从而能够抑制在断开动作中边料下落。
本方面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可采用如下构成:在所述断开部对所述突出部分进行断开动作时,由所述把持部把持所述突出部分。于是,即使在断开时成为边料的突出部分也被把持,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边料下落。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抑制从基板断开的边料引发基板的断开机构等的动作不良的边料去除装置。
本发明的效果或意义可通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变得更为明确。不过,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终归只是实施本发明时的一个例示,本发明并不受以下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内容的限制。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在Y轴负方向上观察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时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从上观察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时的构成的平面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在X轴负方向上观察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局部时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4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5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6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7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8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9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0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1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2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3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4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5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6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7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8是示意性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动作的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构成的框图。
图20的(a)和(b)是示意性表示在Y轴负方向上观察变更例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的局部时的构成的侧视图。
图21是示意性表示从上观察变更例涉及的边料去除装置时的构成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在各图中,为了方便而附加记载了相互正交的XYZ轴。X-Y平面与水平面平行,Z轴正方向是铅直向下方向。
图1是示意性表示在Y轴负方向上观察边料去除装置1时的构成的侧视图。
边料去除装置1包括第一输送部110、第二输送部120、断开部200、把持部300、支承部400、升降部500、转移部600以及回收部710、720。
第一输送部110与第二输送部120由传送带构成。第一输送部110支承及输送基板10。第二输送部120接收从第一输送部110输出的基板10,并支承及输送基板10。基板10的输送方向是X轴正方向。
断开部200配置于第一输送部110与第二输送部120之间。断开部200将向第一输送部110与第二输送部120之间的空间突出的基板10的突出部分断开。断开部200包括上下排列的一对划线单元210。上侧的划线单元210在基板10的上表面形成划线,下侧的划线单元210在基板10的下表面形成划线。断开部200由拱形的支承部件支承,在图1中,为了方便而省略了位于一对划线单元210的Y轴正侧以及Y轴负侧的支承部件的图示。另外,断开部200的下侧设有供把持部300与升降部500沿X轴方向移动时通过的空间201。
划线单元210包括刀轮211、升降机构212、支承部件213、导轨214以及滚珠丝杠215。刀轮21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设于升降机构212的刀轮支架。升降机构212使刀轮211升降。升降机构212设置于支承部件213。导轨214沿Y轴方向延伸,支承部件213以能够沿导轨214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导轨214。滚珠丝杠215沿Y轴方向延伸,使支承部件213沿Y轴方向移动。通过由连接于滚珠丝杠215的未图示的电机驱动,使得支承部件213沿Y轴方向移动。
在划线动作时,基板10被第一输送部110与第二输送部120定位于一对划线单元210之间。接下来,上侧的升降机构212使上侧的刀轮211下降,并使该刀轮211压抵于基板10。同时,下侧的升降机构212使下侧的刀轮211上升,并使该刀轮211压抵于基板10。在该状态下,支承部件213沿Y轴方向转移。由此,在基板10的上表面以及下表面形成与Y轴平行的划线。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后述那样将基板10断开而从基板10的端部分割开边料11时,与通常的划线形成时相比,将刀轮211更强地压抵于基板10。由此,形成于基板10的划线更深,从而能够顺畅地分割开边料11。
把持部300把持基板10的突出部分。把持部300包括一对把持部件311、一对轴312、一对弹性体313以及收容部件314。把持部件311固定于轴312。轴312沿Y轴方向延伸,并以能够将轴312的中心轴作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收容部件314。通过电机322(参照图3)使轴312旋转,使得把持部件311以轴312为旋转中心旋转。两个把持部件311向互不相同的方向旋转。弹性体313设置于把持部件311的端部,由具有弹性并提高摩擦力的部件(例如橡胶等)构成。需要注意的是,如参照图2所说明的,把持部300在Y轴方向上设有三个。
支承部400支承把持部300,使得把持部300能够以Y轴方向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支承部400包括轴401与支承部件402、403。把持部300的收容部件314固定于轴401。轴401沿Y轴方向延伸,并以能够将轴401的中心轴作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件402。通过电机411(参照图3)使轴401旋转,使得把持部300的收容部件314以轴401为旋转中心旋转。轴401相对于一个把持部300设有一个。支承部件402相对于一个轴401设有两个。支承部件403沿Y轴方向延伸,支承支承部件402的下端。
升降部500包括导轨501与支承部件502。导轨501在支承部件403的Y轴正侧以及Y轴负侧各设有一个。支承部件502沿Y轴方向延伸。两根导轨501设置于支承部件502的上表面。支承部400以能够沿两根导轨501在Z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承于两根导轨501。升降部500通过电机513(参照图3)使支承部400沿导轨501在Z轴方向上升降。
转移(转送)部600包括沿X轴方向延伸的两根导轨601。两根导轨601在Y轴方向上排列。转移部600借助电机613(参照图2)使升降部500沿导轨601在X轴方向上转移。
回收部710设置于第二输送部120的X轴负侧的端部的正下方附近,回收部720设置于第一输送部110的X轴正侧的端部的正下方附近。回收部710、720的上部向上方开放,收容边料11(参照图9、图17)。
图2是示意性表示从上观察边料去除装置1时的构成的平面图。
刀轮211沿导轨214(参照图1)在Y轴方向上移动。把持部300在支承部件403的上表面侧沿Y轴方向配置有三个。转移部600包括带611、一对带轮(プーリ)612以及电机613。带611架设于一对带轮612。一对带轮612配置成隔开间隔地在X轴方向上排列。X轴负侧的带轮612配置于第一输送部110的X轴正侧的端部的正下方附近,X轴正侧的带轮612配置于第二输送部120的X轴负侧的端部的正下方附近。电机613的驱动轴与X轴负侧的带轮612连接。升降部500的支承部件502的下表面固定于带611。当驱动电机613时,带611沿X轴方向移动,固定于带611的升降部500在X轴方向上转移。
图3是示意性表示在X轴负方向上观察边料去除装置1的局部时的构成的侧视图。
把持部300在收容部件314的内部包括两个齿轮321和电机322。齿轮321分别固定于两个轴312,两个齿轮321相互啮合。电机322的驱动轴连接于两个轴312中的一个轴312。
当驱动电机322时,连接有电机322的驱动轴的轴312绕Y轴旋转。此时,由于两个齿轮321相互啮合,因此,配合于一个轴312的旋转,另一个轴312也进行旋转。由此,两个把持部件311以各自设置的轴312为旋转中心旋转。另外,此时,由于齿轮321的旋转方向为彼此相反的方向,因此把持部件311的前端部分相互靠近、或者相互分离。随着把持部件311的前端部分相互靠近,从而通过一对把持部件311把持基板10的突出部分。随着把持部件311的前端部分相互分离,从而放开被一对把持部件311把持的边料11(参照图9、图17)。
支承部400包括分别与三个把持部300对应的电机411。电机411设置于支承部件402,电机411的驱动轴与轴401连接。当驱动电机411时,固定于轴401的把持部300以轴401为旋转中心旋转。
升降部500包括带511、一对带轮512、电机513以及固定部件514。带511架设于一对带轮512。一对带轮512配置成隔开间隔地在Z轴方向上排列。电机513的驱动轴与Z轴正侧的带轮512连接。固定部件514将带511和支承部400的支承部件403连接。当驱动电机513时,带511沿Z轴方向移动,固定于带511的支承部400在Z轴方向上升降。
接下来,参照图4~图18,对边料去除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首先,把持部300在断开部200与第二输送部120之间的空间中定位于与被输送的基板10相同的高度。然后,支承于第一输送部110的基板10被第一输送部110向X轴正方向输送,并向第一输送部110与第二输送部120之间的空间突出。当从第一输送部110突出的基板10的突出部分移动至了把持部300的把持部件311时,把持部件311以轴312为中心旋转。由此,如图4所示,基板10的突出部分被把持部件311把持。
接着,如图5所示,上侧的刀轮211以比通常形成划线时更强的力压抵于基板10的上表面,下侧的刀轮211压抵于基板10的下表面。在该状态下,一对刀轮211在Y轴方向上转移。由此,在基板1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形成与Y轴平行且深的划线。这里,基板10未因该划线的形成而完全断开,位于划线的X轴正侧的基板10与位于划线的X轴负侧的基板10微微相连。
接着,如图6所示,一对刀轮211离开基板10。并且,通过转移部600使升降部500稍微向X轴正方向转移,通过升降部500使支承部400稍微向Z轴正方向转移。由此,把持部300向右下方移动规定距离。利用该动作,基板10在通过断开部200形成的划线处断开,由把持部300把持的基板10的突出部分成为边料11。由于边料11是不需要的,因此该边料11通过之后的动作被废弃至回收部710。
接着,如图7所示,轴401向在Y轴负方向上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从而把持部300向在Y轴负方向上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由此,向上方举起被把持部300把持的边料11。
接着,如图8所示,通过升降部500使支承部400向Z轴正方向转移。由此,把持边料11的把持部300向下方转移。
接着,如图9所示,轴401向在Y轴负方向上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从而把持部300向在Y轴负方向上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由此,把持部300所把持的边料11被定位于回收部710的上方。然后,把持部件311以轴312为中心旋转。由此,如图9所示,边料11离开把持部300,被回收到回收部710。
接着,如图10所示,升降部500借助转移部600向X轴负方向转移规定距离。由此,把持部300、支承部400以及升降部500被定位于第一输送部110与断开部200之间的空间。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把持部300、支承部400以及升降部500通过位于断开部200下方的空间201而从断开部200的X轴正侧向X轴负侧转移。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9、图10所示,当把持部300被定位于比断开部200更靠下方时,基板10被第一输送部110与第二输送部120向X轴正方向输送,依次地,断开部200在基板1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形成与Y轴平行的划线。这种情况下,刀轮211以通常的强度压抵于基板10。
在形成划线时,通过向X轴正方向输送基板10,由此,当基板10的X轴负侧的端部被输送至了断开部200的位置时,如图11所示,通过升降部500使支承部400向Z轴负方向转移规定距离。由此,把持部300在第一输送部110与断开部200之间的空间中被定位于与所输送的基板10相同的高度。
接着,如图12所示,支承于第二输送部120的基板10被第二输送部120向X轴负方向输送。当从第二输送部120突出的基板10的突出部分移动至了把持部300的把持部件311时,把持部件311以轴312为中心旋转。由此,如图12所示,基板10的突出部分被把持部件311把持。
接着,如图13所示,上侧的刀轮211以比通常形成划线时更强的力压抵于基板10的上表面,下侧的刀轮211压抵于基板10的下表面。在该状态下,一对刀轮211沿Y轴方向转移。由此,在基板10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形成与Y轴平行且深的划线。这时,同样地基板10未因该划线的形成而完全断开,位于划线的X轴负侧的基板10与位于划线的X轴正侧的基板10微微相连。
接着,如图14所示,一对刀轮211离开基板10。并且,通过转移部600使升降部500稍微向X轴负方向转移,通过升降部500使支承部400稍微向Z轴正方向转移。由此,把持部300向左下方移动规定距离。利用该动作,基板10在被断开部200形成的划线处断开,由把持部300把持的基板10的突出部分成为边料11。由于边料11是不需要的,因此该边料11通过之后的动作被废弃至回收部720。
接着,如图15所示,轴401向在Y轴负方向上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90°,从而把持部300向在Y轴负方向上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90°。由此,向上方举起被把持部300把持的边料11。
接着,如图16所示,通过升降部500使支承部400向Z轴正方向转移规定距离。由此,把持边料11的把持部300向下方转移。
接着,如图17所示,轴401向在Y轴负方向上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90°,从而把持部300向在Y轴负方向上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90°。由此,由把持部300所把持的边料11被定位于回收部720的上方。然后,把持部件311以轴312为中心旋转。由此,如图17所示,边料11离开把持部300,被回收到回收部720。
去除了X轴负侧的边料11的基板10被第二输送部120向X轴正方向输送,并通过位于边料去除装置1的X轴正侧的断开装置(未图示),沿划线将基板10断开。
接着,如图18所示,通过转移部600使升降部500向X轴正方向转移规定距离。由此,把持部300、支承部400以及升降部500被定位于断开部200与第二输送部120之间的空间。这种情况下,把持部300、支承部400以及升降部500也是通过位于断开部200下方的空间201而从断开部200的X轴负侧向X轴正侧转移。
之后,通过升降部500使支承部400向上方转移,把持部300与图4同样地被定位于与所输送的基板10相同的高度。然后,进行与图4~图18相同的动作,从被第一输送部110新输送的基板10上去除输送方向前侧的边料11以及输送方向后侧的边料11,并分别将它们废弃到回收部710、720中。
图19是表示边料去除装置1的构成的框图。
边料去除装置1包括图1~图3所示的第一输送部110、第二输送部120、断开部200、把持部300、支承部400、升降部500以及转移部600。另外,边料去除装置1除了上述构成之外,还包括控制部1a。
断开部200包括用于形成划线的一对划线单元210。把持部300包括用于使把持部件311旋转的电机322。支承部400包括用于使把持部300旋转的电机411。升降部500包括用于使支承部400升降的电机513。转移部600包括用于使升降部500转移的电机613。
控制部1a包括运算处理部与存储部。运算处理部例如由CPU、MPU等构成。存储部例如由闪存、硬盘等构成。控制部1a按照存储于存储部的程序,从边料去除装置1的各部接收信号,并控制边料去除装置1的各部。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发挥以下的效果。
如图4所示,在经断开部200而成为边料11的基板10的突出部分从第一输送部110侧突出的情况下,把持部300从基板10的输送方向前侧把持基板10的突出部分。另外,如图12所示,在经断开部200而成为边料11的基板10的突出部分从第二输送部120侧突出的情况下,把持部300从基板10的输送方向后侧把持基板10的突出部分。这样,在断开部200进行断开动作时,从基板10的X轴正侧的端部断开的边料11和从基板10的X轴负侧的端部断开的边料11由把持部300进行把持。因此,边料11不会下落进入装置的机构部等(例如划线单元210的导轨214、滚珠丝杠215)。由此,能够抑制边料11所引发的装置的动作不良。
把持部300为了从输送方向前侧以及输送方向后侧这两侧来把持基板10的突出部而由支承部400支承为把持的朝向能够旋转180°。例如,如图4所示,在基板10从第一输送部110侧突出的情况下,把持部300的把持的朝向为X轴负方向,如图12所示,在基板10从第二输送部120侧突出的情况下,把持部300的把持的朝向为X轴正方向。这样,若把持的朝向能够翻转180°,则为了从输送方向前侧以及输送方向后侧这两侧来把持基板10的突出部分而仅设有一个把持部300即可,因此,能够使设于边料去除装置1的把持部300小型化。由此,能够顺畅地使把持部300定位于第一输送部110与第二输送部120之间的空间。
支承部400支承把持部300,升降部500使支承部400升降,转移部600使升降部500沿基板10的输送方向转移。这样,当设置了使支承部400升降的升降部500和使支承部400沿输送方向转移的转移部600时,无需拓宽第一输送部110与第二输送部120之间的空间即可顺畅地改变把持部300的把持的方向。
从基板10的X轴正侧的端部断开的边料11在如图9所示那样处于比断开部200靠下的位置时,通过解除把持部300的把持而使其废弃到回收部710中。另外,从基板10的X轴负侧的端部断开的边料11在如图17所示那样处于比断开部200靠下的位置时,通过解除把持部300的把持而使其废弃到回收部720中。由此,能够可靠地抑制边料11进入到断开部200。
在把持部300自基板10的突出部分的把持位置下降的工序中解除把持部300的把持而将由把持部300所把持的边料11废弃到回收部710、720中。把持部300下降的工序是指,如图6、图14所示进行了边料11的断开之后,通过升降部500使把持部300向下方移动并直至即将被转移部600沿X轴方向转移时的工序。由此,能够缩短把持部300持续把持边料11的路径,从而能够抑制在转移边料11时误使边料11从把持部300下落。
如参照图5所说明的,断开部200在断开动作时在基板10上形成划线。之后,把持部300从图5所示的基板10的突出部分的把持位置向图6所示的位置移动,使边料11与基板10分离。同样,如参照图13所说明的,断开部200在断开动作时在基板10上形成划线。之后,把持部300从图13所示的基板10的突出部分的把持位置向图14所示的位置移动,使边料11与基板10分离。这样,边料11未因断开部200的断开动作分离,而是通过把持部300移动到图6、图14的位置而分开边料11。由此,能够抑制在断开动作中边料11下落。
断开部200在对基板10的突出部分进行断开动作时,把持部300如图5、图13所示那样把持基板10的突出部分。这样,在断开部200的断开动作时也把持基板10的突出部分,从而能够更可靠地抑制边料11下落。
<变更例>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制,并且,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上述以外的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回收部710、720设于比断开部200更靠下方,并且,把持部300在把持边料11的状态下下降,从而将边料11废弃到回收部710、720中。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回收部710、720设于比断开部200更靠上,把持部300在把持边料11的状态下上升,从而将边料11废弃到回收部710、720中。这种情况下,例如把持部300在废弃边料11之后,通过断开部200的上侧而在X轴方向上转移。在这种情况下,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用把持部300把持边料11而将其废弃到回收部710、720中,从而能够抑制边料11下落进入装置的机构部等。
不过,在该变更例中,由于在比断开部200靠上的位置处解除把持部300对边料11的把持,从而边料11进入断开部200的可能性变大。因此,优选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回收部710、720设于比断开部200靠下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把持部300以轴401为旋转中心旋转180°来把持从第一输送部110侧突出的基板10和从第二输送部120侧突出的基板10。然而,并不局限于此,把持部300也可以包括朝向输送方向的一对把持部件和朝向输送方向的反方向的一对把持部件。这种情况下,从第一输送部110侧突出的基板10由朝向输送方向的反方向的一对把持部件把持,并经由把持部300的下降与向X轴负方向的移动而将边料11回收到回收部720。从第二输送部120侧突出的基板10由朝向输送方向的一对把持部件把持,并经由把持部300的下降与向X轴正方向的移动而将边料11回收到回收部710。
在该变更例中,一对把持部件分别向把持部300的X轴正侧与X轴负侧突出,因此把持部300在X轴方向上增大。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把持部300持续把持边料11的路径延长,因此在转移边料11时误使边料11从把持部300下落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为了使把持部300小型化,并降低边料11下落的可能性,优选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把持部300旋转180°。
或者,在该变更例中,也可以利用设于断开部200的正下方的回收部来回收断开的边料11。这种情况下,虽然把持部300持续把持边料11的路径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短,但把持边料11的方向与放开边料11的方向相同,因此边料11进入断开部200的可能性增大。因此,优选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把持部300旋转180°,并且,把持边料11的方向与放开边料11的方向为相反的方向。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把持部300旋转了180°,但也可以取代把持部300旋转,而如图20的(a)、(b)所示那样,使把持部件311旋转180°。在该变更例中,省略了轴401,并且把持部300的收容部件314固定于支承部件402。另外,在把持部件311的端部的上侧与下侧双方均设置有弹性体313。
在该变更例中,从第一输送部110侧突出的基板10在图20的(a)的状态下由把持部件311把持,并经由把持部300的下降与向X轴负方向的移动而将边料11回收到回收部720中。接着,一对把持部件311从图20的(a)的状态起向进一步打开的方向旋转,成为图20的(b)所示的状态。于是,从第二输送部120侧突出的基板10在图20的(b)的状态下由把持部件311把持,并经由把持部300的下降与向X轴正方向的移动而将边料11回收到回收部710中。
在图20的(a)、(b)所示的变更例中,由于无需设置用于使把持部300旋转的机构,因此能够实现把持部300的小型化。不过,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把持部300持续把持边料11的路径延长,因此,为了降低边料11下落的可能性,优选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使把持部300旋转18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通过电机322使轴312旋转,从而把持部件311开合。另外,通过电机411使轴401旋转,从而把持部300相对于支承部400旋转。然而,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将轴312架设于带,将该带的另一端架设于带轮,通过电机使带轮旋转而使把持部件311开合。同样,也可以将轴401架设于带,将该带的另一端架设于带轮,通过电机使带轮旋转而使把持部300相对于支承部400旋转。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把持部件311的开合、把持部300的旋转、支承部400的上下方向的转移、以及升降部500向X轴方向的转移是以电机作为驱动源来进行的。然而,驱动源并不局限于电机,例如也可以是气缸。另外,虽然把持部件311的开合和把持部300的旋转是以不同的电机作为驱动源来进行的,但也可以用一个电机作为驱动源来进行。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即将分割开边料11之前进行的划线的形成时,基板10未完全断开,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完全断开基板1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图12所示,由于预先用把持部300把持基板10的突出部分,因此即便在即将分割开边料11之前进行的划线的形成时完全断开基板10,也可抑制边料11下落。需要注意的是,在形成划线之后用把持部300进行把持时,为了防止边料11的下落,优选的是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不将基板10完全断开。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下设有一对划线单元210,但也可以仅设置任意一方的划线单元210。例如,也可以仅设置上侧的划线单元210。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部110以及第二输送部120由传送带构成,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如图21所示,第一输送部110包括两个传送带111和三个工作台112,第二输送部120包括两个传送带121和三个工作台122。在工作台112、122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吸附基板10的多个孔。通过未图示的气压源对工作台112、122的孔赋予压力。在形成划线时,通过对工作台112、122的孔赋予负压,从而将基板10吸附于工作台112。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断开部200包括形成划线的划线单元210,但也可以取代于此而具有用断开杆按压划线来进行断开的构成。这种情况下,在边料去除装置1的上游的装置形成划线,通过第一输送部110将形成有划线的基板10向X轴正方向输送。然后,在把持部300把持了基板10的X轴正侧或者X轴负侧的端部的状态下,用断开部200的断开杆使基板10沿划线断开。在这种情况下,也是用把持部300把持从基板10分割开的边料11,并将其废弃到回收部710、720。
附图标记说明
1 边料去除装置
10 基板
11 边料
110 第一输送部
120 第二输送部
200 断开部
300 把持部
400 支承部
500 升降部
600 转移部
710、720 回收部

Claims (8)

1.一种边料去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输送部,支承及输送基板;
第二输送部,接收从所述第一输送部输出的所述基板,并支承及输送所述基板;
断开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使向所述第一输送部与所述第二输送部之间的空间突出的所述基板的突出部分断开;以及
把持部,在经所述断开部而成为边料的所述突出部分从所述第一输送部一侧突出的情况下,所述把持部从所述基板的输送方向前侧把持所述突出部分,在经所述断开部而成为边料的所述突出部分从所述第二输送部一侧突出的情况下,所述把持部从所述基板的输送方向后侧把持所述突出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边料去除装置,其中,
所述把持部为了从所述输送方向前侧以及所述输送方向后侧这两侧来把持所述突出部分而由支承部支承为把持的朝向能够旋转18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边料去除装置,其中,
所述边料去除装置还包括:
升降部,使所述支承部升降;以及
转移部,使所述支承部沿所述基板的输送方向转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边料去除装置,其中,
所述边料去除装置在使所述支承部升降且沿所述输送方向转移所述支承部时改变所述把持部进行把持的朝向。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边料去除装置,其中,
所述边料去除装置在所述把持部位于比所述断开部更靠下方的位置时解除所述把持部的把持而将由所述把持部所把持的所述边料废弃到回收部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边料去除装置,其中,
所述边料去除装置在所述把持部从所述突出部分的把持位置下降的工序中解除所述把持部的把持而将由所述把持部所把持的所述边料废弃到所述回收部中。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边料去除装置,其中,
所述断开部在断开动作中,在所述基板上形成划线,
所述把持部在所述断开动作后从所述突出部分的把持位置移动而使所述边料与所述基板分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边料去除装置,其中,
在所述断开部对所述突出部分进行断开动作时,由所述把持部把持所述突出部分。
CN201710769740.5A 2016-12-12 2017-08-30 边料去除装置 Withdrawn CN10822725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0498 2016-12-12
JP2016240498A JP2018094664A (ja) 2016-12-12 2016-12-12 端材除去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27258A true CN108227258A (zh) 2018-06-29

Family

ID=626316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69740.5A Withdrawn CN108227258A (zh) 2016-12-12 2017-08-30 边料去除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094664A (zh)
KR (1) KR20180067403A (zh)
CN (1) CN108227258A (zh)
TW (1) TW20182137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1676A (zh) * 2019-01-09 2020-07-17 三星钻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端材去除装置
CN112094048A (zh) * 2019-06-17 2020-12-18 塔工程有限公司 边料去除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093857B (zh) * 2018-07-03 2020-05-26 常州大学 基于双面应力集中的切割机
KR102341797B1 (ko) * 2020-01-29 2021-12-21 주식회사 탑 엔지니어링 단재 제거 유닛
KR102176872B1 (ko) * 2020-05-07 2020-11-10 주식회사 탑 엔지니어링 단재 제거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02883B2 (ja) * 2001-01-17 2010-01-20 三星ダイヤモ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分断装置および分断システム並びに分断方法
JP3916884B2 (ja) 2001-05-17 2007-05-23 東芝三菱電機産業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液晶用ガラス板端材除去・製品部分分離装置および方法
JP5058451B2 (ja) * 2005-06-02 2012-10-24 コーニング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板材の分断ユニット、この分断ユニットを有する分断装置、および、この分断装置を有する分断設備
JP5447992B2 (ja) * 2011-06-01 2014-03-19 三星ダイヤモ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分断装置
JP5374545B2 (ja) * 2011-06-01 2013-12-25 三星ダイヤモ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基板分断装置
JP6357915B2 (ja) * 2014-06-26 2018-07-18 三星ダイヤモンド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ライブ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21676A (zh) * 2019-01-09 2020-07-17 三星钻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端材去除装置
CN111421676B (zh) * 2019-01-09 2024-04-19 三星钻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端材去除装置
CN112094048A (zh) * 2019-06-17 2020-12-18 塔工程有限公司 边料去除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67403A (ko) 2018-06-20
JP2018094664A (ja) 2018-06-21
TW201821379A (zh) 2018-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27258A (zh) 边料去除装置
CN104129910B (zh) 基板分断装置及基板分断装置的基板搬送方法
TWI571419B (zh) Vertical transport of the substrate
JP6177342B2 (ja) 部品装着機
CN106612612A (zh) 托盘供给装置以及托盘供给方法
KR101152221B1 (ko) 보호시트 분리방법 및 보호시트 분리장치
JP2007036227A (ja) 基板の保存用カセット、搬送コンベア及びそれらを用いた搬送システム
CN108502543B (zh) 一种基板传输装置及方法
CN108274445A (zh) 基板加工装置
CN103508373A (zh) 顶板运送车以及物品运送设备
KR101058185B1 (ko) 평면디스플레이용 면취기 및 그 면취 가공방법
CN105109950B (zh) 一种电子管座的输送定位装置
CN111710758A (zh) 电池串排布焊接设备及电池串排布焊接方法
CN108214951A (zh) 基板切割设备
CN107776178B (zh) 激光剥离和贴膜一体装置
CN202816896U (zh) 裸片拾取装置
JP2019079941A (ja) 基板分割装置及び基板分割方法
JP2007234681A (ja) 半導体製造装置
KR101430667B1 (ko) 기능성 필름 부착장치
CN106862410A (zh) 用于超高速混合压力机的超高速转移机器人
CN109927184A (zh) 基板断开装置
CN208616806U (zh) 一种自动翻板设定传送机
CN103508202A (zh) 顶板运送车
JP2009242013A (ja) 板状ワーク垂直搬送装置
KR100626555B1 (ko) 비금속재 절단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