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6562A - 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6562A
CN108136562A CN201680058079.0A CN201680058079A CN108136562A CN 108136562 A CN108136562 A CN 108136562A CN 201680058079 A CN201680058079 A CN 201680058079A CN 108136562 A CN108136562 A CN 1081365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inless steel
steel tube
grinding
corrosion resistance
oxide sca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80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斋田知明
田井善
田井善一
今川成
今川一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Nissh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sshin Stee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sshin Stee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sshin Stee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136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65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BMACHINES, DEVICES, OR PROCESSES FOR GRINDING OR POLISHING; DRESSING OR CONDITIONING OF ABRADING SURFACES; FEEDING OF GRINDING, POLISHING, OR LAPPING AGENTS
    • B24B29/00Machines or devices for polishing surfaces on work by means of tools made of soft or flexible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solid or liquid polishing agents
    • B24B29/02Machines or devices for polishing surfaces on work by means of tools made of soft or flexible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solid or liquid polishing agents designed for particular workpieces
    • B24B29/06Machines or devices for polishing surfaces on work by means of tools made of soft or flexible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solid or liquid polishing agents designed for particular workpieces for elongated workpieces having uniform cross-section in one main direction
    • B24B29/08Machines or devices for polishing surfaces on work by means of tools made of soft or flexible material with or without the application of solid or liquid polishing agents designed for particular workpieces for elongated workpieces having uniform cross-section in one main direction the cross-section being circular, e.g. tubes, wires, need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38/0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 C22C38/1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 C22C38/40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 C22C38/58Ferrous alloys, e.g. steel alloys containing chromium with nickel with more than 1.5% by weight of mangane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 Rigid Pipes And Flexible Pipes (AREA)
  • ing And Chemical Polishing (AREA)
  • Other Surface Treatments For Metallic Material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reventing Corrosion Or Incrustation Of Metals (AREA)
  • Chemical Treatment Of Metals (AREA)
  • Electroplating Methods An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及其制造方法,该不锈钢管即使在受到海盐粒子影响的滨水环境中也不会在早期生锈。一种不锈钢管,其耐腐蚀性优异,在不锈钢管的表面具有研磨纹理,该表面上不存在具有着色的氧化皮膜,该表面上的表面缺陷的平均个数被抑制成每0.01mm2为5个以内,该表面缺陷包含5μm以上的金属基底的覆盖物。

Description

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不锈钢由于耐候性、加工性、焊接性等优异,因此多用在屋顶材料、墙壁材料、建筑构件等建材用途中。此外,不锈钢管由于设计性也优异,因此进行表面研磨而在栏杆、围栏、卷帘门(pipe shutter)等用途中被使用。
关于该不锈钢管的通常的工业研磨,首先,为了除去研磨前原管的伤痕等,进行除伤痕研磨,接下来进行精加工研磨和光泽研磨等。在该研磨操作的粗研磨、精加工研磨中,进行使用了千叶轮、研磨带等的干式研磨。进一步,在上述工序之后,为了获得所期望的表面,有时进行利用抛光研磨的湿式研磨。
一直以来,不锈钢作为原材料虽然具有优异的耐候性,但是根据研磨精加工的状态,有时不能发挥本来原材料所具有的耐候性而发生显著的生锈,这成为不锈钢失去耐候性的稳定性(可靠性)的原因之一。例如,存在对于室外的栏杆等进行施工之后,在1个月左右的短期内就会生锈的情况。
关于生锈,认为不锈钢管的研磨后的表面所残存的氧化皮膜、研磨纹理成为起点。所谓残存的氧化皮膜,是由于研磨时的发热而生成的皮膜,在氧化皮膜的正下方形成有Cr缺乏层。因此,如果残存有氧化皮膜,则以该氧化皮膜及其正下方的Cr缺乏层作为起点而进行生锈,耐腐蚀性变得易于劣化。此外,对于由于研磨而在不锈钢管表面刻出的伤痕即研磨纹理,研磨纹理的凹部越深,则由千叶轮研磨等生成的氧化皮膜难以通过抛光研磨被除去而残存的可能性越高,该研磨纹理的凹部成为生锈起点,因此生锈进行,耐腐蚀性变得易于劣化。
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处于即使在室外环境中也不会在短期内发生生锈的表面研磨状态,能够长期维持光泽性、耐候性的不锈钢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5675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发明是最终研磨后的表面粗糙度为Ry0.6μm以下,且残存的氧化皮膜的面积率为7.0%以下的不锈钢管。即,通过使最终研磨后的表面粗糙度为Ry0.6μm以下,从而减少了研磨纹理的凹部所残存的氧化皮膜。此外,通过使残存的氧化皮膜的面积率为7.0%以下,从而抑制了以该氧化皮膜及其正下方的Cr缺乏层作为起点的生锈的进行和耐腐蚀性的劣化。
这里,如果将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作为参照,则耐候性合格品中的残存氧化皮膜面积率为3.1~6.8%,氧化皮膜残存。因此,以残存的氧化皮膜及其正下方的Cr缺乏层作为起点进行生锈、耐腐蚀性可能劣化这样的问题依然存在。
进一步,近年来伴随着都市再开发等,建筑需求增加,滨水环境中的建筑需求增加。在滨水环境中,存在建筑构件易于受到一种大气中所包含的气溶胶粒子的影响,即易于受到由来源于海水的盐分构成的微粒即海盐粒子的影响这样的问题。因此,高耐腐蚀性建筑构件的需求进一步提高。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耐候性优异的不锈钢管的钢种之一,可举出SUS304。然而,在受到海盐粒子影响的滨水环境中,存在SUS304会在早期生锈而需要维护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课题,提供即使在受到海盐粒子影响的滨水环境中也不会在早期生锈的、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对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不锈钢管进行了研究。在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中,进行了利用千叶轮的干式研磨。使用了该研磨方法的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的不锈钢管表面上的氧化皮膜以面积率计残存有3.1%以上。对其原因进行研究,结果查明:在作为干式研磨的千叶轮研磨时,不锈钢管表面成为高温,产生氧化被膜;伴随着由于干式研磨所带来的高磨削阻力而刻出的伤痕即研磨纹理,产生了表面缺陷。这里所说的表面缺陷,是指对钢管表面进行研磨时,研磨材、研磨纸连续地与钢管表面接触而研磨,从而具有表面的金属被部分地剥落并覆盖于基底部分的形态的缺陷,被称为“毛刺”、“覆盖物(かぶさり)”。表面缺陷包含如长条状、竹叶状那样金属发生了卷缩的部分,且是从与基底粘接的部分的一端部到剥落的前端的另一端部为止的最大长度为5μm以上的缺陷。该表面缺陷与不锈钢管的表面基底部分形成微小的间隙,因此易于产生间隙腐蚀,成为钢管的耐腐蚀性降低的原因。
本发明人等基于该分析结果,发现了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及其制造方法。
即,本发明提供以下的(1)~(3)的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及其制造方法。
(1)一种不锈钢管,其耐腐蚀性优异,在不锈钢管的表面具有研磨纹理,在该表面上不存在具有着色的氧化皮膜,上述表面上的表面缺陷的平均个数被抑制成每0.01mm2为5个以内,该表面缺陷包含5μm以上的金属基底的覆盖物。
本发明的不锈钢管由于在不锈钢管的表面具有研磨纹理,因此设计性、防眩性优异。此外,由于具有着色的氧化皮膜不存在于不锈钢管表面上,因此以氧化皮膜及其正下方的Cr缺乏层作为起点的生锈不易进行,耐腐蚀性不易劣化。进一步,由于不锈钢管表面上的包含5μm以上的金属基底的覆盖物的表面缺陷的平均个数被抑制成每0.01mm2为5个以内,因此抑制间隙腐蚀,成为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
(2)(1)的不锈钢管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利用固体研磨剂研磨不锈钢管的表面的研磨工序。
(3)根据(2)的制造方法,在上述研磨工序中,使固体研磨剂附着于研磨千叶轮来研磨不锈钢管的表面。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即使在受到海盐粒子影响的滨水环境中也不会在早期生锈的、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将不锈钢管的表面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后的照片,(a)为抑制了表面缺陷的表面,(b)为产生了表面缺陷的表面。
图2为表示表面缺陷与电流密度变化的关系的图,(a)为表示不锈钢管的表面缺陷的放大照片,(b)为表示孔蚀电位测定时的电流密度变化的图。
图3为表示表面缺陷与电流密度变化的关系的图,(a)为表示不锈钢管的抑制了表面缺陷的表面的放大照片,(b)为表示孔蚀电位测定时的电流密度变化的图。
图4为将比较例2的不锈钢管的表面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后的照片。
图5为将参考例1的不锈钢管的表面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后的照片。
图6为CCT试验后的不锈钢管的表面照片,(a)为实施例1的表面,(b)为比较例1的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被该实施方式限定性地解释。
(不锈钢管)
本发明的不锈钢管由于在不锈钢管的表面具有研磨纹理,在该表面上不存在具有着色的氧化皮膜,该表面上的包含5μm以上的金属基底的覆盖物的表面缺陷的平均个数被抑制成每0.01mm2为5个以内,因此是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
在本发明中,不锈钢管为了对表面赋予凹凸、光泽而进行了表面的研磨精加工。由此,不锈钢管具备研磨纹理,成为设计性、防眩性优异的不锈钢管。所谓研磨纹理,是指通过研磨而刻于不锈钢管表面的伤痕。
关于研磨后的表面的研磨纹理,研磨纹理的凹部越深,则由千叶轮研磨等生成的氧化皮膜残存的可能性越高,该研磨纹理的凹部成为生锈起点,生锈进行,耐腐蚀性变得易于劣化。因此,本发明中的不锈钢管表面的研磨后的表面粗糙度Ra优选为0.1~1.0μm,更优选为0.2~0.5μm。研磨后的表面粗糙度按照JIS B 0601来测定,例如可以利用接触式的表面粗糙度计来测定。
作为研磨精加工,一直以来进行利用千叶轮等的干式研磨,但如果进行干式研磨,则不锈钢管的表面成为高温,形成氧化皮膜。另一方面,本发明的不锈钢管的特征在于,表面上不存在具有着色的氧化皮膜。作为其理由,本发明人等认为是由于:本发明的不锈钢管通过利用固体研磨剂进行研磨,使得表面的氧化皮膜被除去。此外,通过使固体研磨剂附着于研磨千叶轮,从而氧化皮膜的产生被进一步抑制。
在本发明中,所谓存在具有着色的氧化皮膜,是指将不锈钢管的表面的任意10点用光学显微镜以400倍的倍率进行观察时,作为具有着色的斑点状物质的氧化皮膜在50μm见方内以面积比率计存在5%以上的情况。这里,着色不受特别限定,只要是通过目视能够与不锈钢管的金属基底、金属光泽区别的颜色即可。作为着色,代表性的颜色是茶褐色。
此外,如果进行利用千叶轮等的干式研磨作为研磨精加工,则研磨材、研磨纸与不锈钢管表面连续地接触,表面的金属部分地剥落,产生作为覆盖于基底部分的毛刺、覆盖物的表面缺陷。该表面缺陷与不锈钢管的表面基底部分产生微小的间隙,因此成为间隙腐蚀的原因。
图1为将不锈钢管的表面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后的照片,(a)为抑制了表面缺陷的表面,(b)为产生了表面缺陷的表面。图1(a)为本发明的不锈钢管的表面,具有研磨纹理但抑制了表面缺陷。另一方面,图1(b)为对不锈钢管表面进行干式研磨后的照片,圈出的部分1~9表示表面的金属部分地剥落并覆盖于基底部分的表面缺陷。本发明人等分析,作为如图1(a)那样,本发明的不锈钢管表面在研磨后抑制了表面缺陷的理由,是由于研磨时使用固体研磨剂。此外,通过使固体研磨剂附着于研磨千叶轮,从而表面缺陷被进一步抑制。另外,图1中的白色的横线表示研磨时形成的凸部,作为凸部的白色的横线与相邻的白色的横线之间的凹部为研磨纹理。
在本发明中,表面缺陷是指缺陷中具有最大长度部分为5μm以上大小的金属基底的覆盖物的缺陷。此外,在使用光学显微镜将经研磨的不锈钢管表面的任意10点的100μm×100μm(0.01mm2)的范围放大至200倍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所测定的表面缺陷的数目平均为5个以内时设为本发明中的抑制了表面缺陷的状态。经研磨的不锈钢管表面上的表面缺陷的数目更优选每100μm×100μm(0.01mm2)的单位面积为3个以内,进一步优选为2个以内。需要说明的是,表面缺陷的最大长度部分没有上限,但作为测定时的基准,可以将上限设为50μm。
图2和图3为表示表面缺陷与电流密度变化的关系的图,图2(a)表示不锈钢管的表面缺陷的放大照片,图3(a)表示不锈钢管的抑制了表面缺陷的表面的放大照片,图2(b)和图3(b)为表示图2(a)和图3(a)的不锈钢管的孔蚀电位测定时的电流密度变化的图。
不锈钢的孔蚀电位测定方法按照JIS G 0577,使用B法。B法为在3.5质量%氯化钠水溶液中,利用动态电位法的孔蚀电位测定法。该氯化钠水溶液的pH设为7,温度设为30℃。此外,电位扫描速度设为20mV/分钟。
如图3(a)和(b)所示那样,在具有抑制了表面缺陷的表面的不锈钢管的情况下,对于孔蚀电位测定时的电流密度变化,低于孔蚀电位的电位时电流密度的值的变化小,从自然电位至孔蚀电位之间、即电位为0.1~0.5的范围(图3(b)的B部分)内电流密度的变化率(最大电流密度/最小电流密度)显示10以上的部分未被确认到。
另一方面,如图2(a)和2(b)所示那样,在具有表面缺陷的不锈钢管的情况下,对于孔蚀电位测定时的电流密度变化,低于孔蚀电位的电位时电流密度的值的变化大,从自然电位至孔蚀电位之间、即电位为0.1~0.3V的范围(图2(b)的A部分)内电流密度的变化率超过10的部分有10处以上。该电流密度的大幅变化是由于产生了腐蚀。因此本发明人等推测显示出存在由于表面缺陷的存在而产生的间隙腐蚀。因此,在本发明中,对于孔蚀电位测定时的电流密度变化,从自然电位至孔蚀电位的范围内电流密度的变化率(最大电流密度/最小电流密度)成为10以上的部分优选少于10处,更优选为5处以下。
作为本发明的不锈钢管的原材料,作为使用铁氧体系不锈钢的情况下的组成,例如,C为对于获得钢的强度而言有用的元素,但如果大量包含,则有降低耐腐蚀性的倾向,因此优选为0.02质量%以下。Si为制钢工序中作为脱酸剂和热源有用的元素,但如果大量包含,则有使钢硬化的倾向,因此优选为1.00质量%以下。Mn为制钢工序中作为脱酸有用的元素,但如果大量包含,则有形成奥氏体相的倾向,因此优选为2.0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0质量%以下。Cr为对于确保耐腐蚀性而言有用的元素,但如果大量包含,则有不仅高成本而且加工性也降低的倾向,因此优选为17.00~30.00质量%,更优选为20.00~24.00质量%。Mo是在Cr的存在下对于使不锈钢的耐腐蚀性提高而言有用的元素,但如果大量包含,则有不仅高成本而且加工性也降低的倾向,因此优选为1.00~2.50质量%,更优选为1.00~1.50质量%。P使耐腐蚀性降低,因此优选少,优选为0.040质量%以下。S使耐腐蚀性降低,因此优选少,优选为0.030质量%以下。Ni从抑制腐蚀进行的效果、对于铁氧体系不锈钢管的韧性改善有效的方面出发优选,但如果过多,则成为奥氏体相的生成、成本高的原因,因此优选为0.6质量%以下。优选包含Ti和Nb中的1种或2种。Ti从与C、N的亲和力强,抑制铁氧体系不锈钢管的晶界腐蚀方面出发优选,但大量含有Ti有使钢的表面品质降低的倾向,因此优选为0.05~0.5质量%。Nb从与C、N的亲和力强,抑制铁氧体系不锈钢管的晶界腐蚀的方面出发优选,但大量含有Nb有阻碍韧性的倾向,因此优选为0.1~0.6质量%。N如果与C同样地大量包含,则有使耐腐蚀性降低的倾向,因此优选为0.025质量%以下。Al是作为脱酸剂在精炼、铸造时有效的元素,但如果过量地添加,则会使表面品质劣化,并且使钢的焊接性、低温韧性降低,因此优选为0.01~0.50质量%。余部优选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此外,例如,还可以使用C为0.02质量%以下、Si为0.40质量%以下、Mn为0.40质量%以下、Cr为21.00~23.00质量%、Mo为1.00~1.50质量%、P为0.040质量%以下、S为0.030质量%以下、Ni为0.60质量%以下、Ti为0.05~0.5质量%、Nb为0.10~0.6质量%、N为0.025质量%以下、Al为0.15质量%以下、余部为Fe的不锈钢管作为本发明的不锈钢管。
作为本发明的不锈钢管的原材料,耐孔蚀指数(PI)优选为20以上。PI由以下的式(1)来求出。
PI=Cr+3Mo式(1)
耐孔蚀指数(PI)为20以上的本发明的不锈钢管的耐腐蚀性优异。因此,耐孔蚀指数低达19的SUS304在受到海盐粒子影响的滨水环境中在早期生锈,与此相对,本发明的不锈钢管能够抑制生锈。从耐腐蚀性的观点出发,耐孔蚀指数(PI)更优选为24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以上。
(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不锈钢管的制造方法是具有利用固体研磨剂来研磨不锈钢管的表面的研磨工序的制造方法。
作为固体研磨剂,只要含有脂肪酸和矿物性油脂,就可以不受特别限制地使用。
固体研磨剂优选包含SiO2、Al2O3、CrO2等氧化物。SiO2、Al2O3、CrO2等氧化物的含量优选为50~80质量%,更优选为55~75质量%,特别优选为60~70质量%。
作为脂肪酸,优选使用硬脂酸、肉豆蔻酸等。作为矿物性油脂,优选使用棕榈酸等。
在本不锈钢管的制造方法中,优选在研磨工序中,用研磨千叶轮研磨不锈钢管的表面,使固体研磨剂附着于该研磨千叶轮。
如上述那样,如果进行利用千叶轮等的干式研磨作为研磨精加工,则研磨材、研磨纸与不锈钢管表面连续地接触,表面的金属部分地剥落,产生作为覆盖于基底部分的毛刺、覆盖的表面缺陷。与此相对,在本发明的不锈钢管的制造方法中,优选通过使固体研磨剂附着于研磨千叶轮来进行湿式研磨。由此,即使在研磨材、研磨纸与不锈钢管表面连续地接触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研磨阻力,易于进一步抑制表面的金属部分地剥落而产生作为覆盖于基底部分的毛刺、覆盖的表面缺陷。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可以通过使固体研磨剂附着于研磨千叶轮而进行湿式研磨之后,进行使用了固体研磨剂的抛光研磨。此外,还可以在涂布固体研磨剂并进行湿式研磨之后,使用安装有非织造布的研磨装置(气力喷砂机),利用手动操作进行将偏心运动和旋转运动配合的活动的研磨,从而制造在不锈钢管的表面具有无规的研磨纹理,抑制了具有着色的氧化皮膜、表面缺陷的不锈钢管。
实施例
进行不锈钢管的造管、形状修正,进行装饰用研磨精加工。不锈钢管使用以下2种。组成(质量%)和尺寸如下所示。
钢种1(SUS445J1)Cr:22%,Mo:1.05%,Ti:0.2%,Nb:0.2%,Al:0.09%,余部Fe
钢种2(SUS304)Cr:18%,Ni:8%,Si:0.6%,Mn:0.8%,余部Fe
尺寸:直径34mm×厚度1.5mm×长度4000mm。
研磨如以下那样以线路1~4来进行。此外研磨条件如以下所示。
线路1是5个千叶轮(#240、#240、#240、#400、#600)以研磨钢管表面的圆周方向(赋予圆周方向的研磨纹理)的方式进行排列的线路。
线路2是4个千叶轮(#240、#240、#240、#400)以研磨钢管表面的长度方向(赋予长度方向的研磨纹理)的方式进行排列的线路。
线路3是4个千叶轮(#150、#150、#150、#320)以研磨钢管表面的长度方向(赋予长度方向的研磨纹理)的方式进行排列的线路。
线路4是包括以研磨钢管表面的长度方向(赋予长度方向的研磨纹理)的方式排列的3个千叶轮(#320、#400、#600)、以及以研磨钢管表面的圆周方向(赋予圆周方向的研磨纹理)的方式排列的2个抛光棉轮(#400、#400)的线路。
这里,对于线路1和线路4,将固体研磨剂涂布于千叶轮。另一方面,对于线路2和线路3,未涂布固体研磨剂。另外,“#240”等表示网眼粒度。
(研磨条件)
线路速度:1.8m/min
管的转速:380rpm
轮转速:1500rpm
轮直径:400mm
(固体研磨剂)
固体研磨剂的SiO2含量为75质量%,作为脂肪酸的硬脂酸的含量为16质量%,作为矿物性油脂的棕榈酸的含量为3.8质量%。
(实施例1)
对于钢种1,利用线路1(有固体研磨剂涂布)进行了研磨。
(实施例2)
对于钢种1,利用线路3(无固体研磨剂涂布)进行研磨之后,利用线路4(有固体研磨剂涂布)进行了研磨。然后,使用安装有非织造布(#80)的研磨装置(气力喷砂机),在不涂布固体研磨剂的情况下,利用将偏心运动和旋转运动配合的活动,通过手动操作进行均匀地赋予无规的研磨纹理的研磨。
(比较例1)
对于钢种1,利用线路2(无固体研磨剂涂布)进行了研磨。
(比较例2)
对于钢种2,利用线路2(无固体研磨剂涂布)进行了研磨。
(参考例1)
对于钢种2,利用线路1(有固体研磨剂涂布)进行了研磨。
(表面缺陷)
使用光学显微镜将经研磨的不锈钢管表面放大至200倍,观察100μm×100μm(0.01mm2)的范围。在具有5μm以上的金属基底的覆盖物的表面缺陷为5个以内的情况下,设为抑制了表面缺陷的状态并评价为“○”,在多于5个的情况下,设为抑制了表面缺陷的状态并评价为“×”(参照表1)。
如表1所示那样,实施例1的不锈钢管表面如图1(a)所示,没有表面缺陷。另一方面,比较例1的不锈钢管表面如图1(b)所示,表面缺陷至少有9个,并不是抑制了表面缺陷的状态。此外,比较例2的不锈钢管表面如图4所示,表面缺陷至少有6个以上,并不是抑制了表面缺陷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参考例1如图5所示,没有表面缺陷。
(氧化皮膜)
将不锈钢管的表面用光学显微镜以400倍的倍率进行观察,算出作为茶褐色斑点状物质的氧化皮膜在50μm见方内以面积比率计以何种程度存在。残存氧化皮膜的面积比率为3%以上且小于5%的情况下,设为不存在具有着色的氧化皮膜并评价为“○”,残存氧化皮膜的面积比率小于3%的更优选的状态的情况评价为“◎”,面积比率为5%以上的情况设为存在具有着色的氧化皮膜并评价为“×”(参照表1)。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1中,氧化皮膜的面积比率为1%以下,在实施例2中,氧化皮膜的面积比率为3%,不存在具有着色的氧化皮膜。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和2中,氧化皮膜的面积比率为15%、20%,是存在具有着色的氧化皮膜的不锈钢管表面。另外,在参考例1中,氧化皮膜的面积比率为2%,不存在具有着色的氧化皮膜。
(耐腐蚀性试验)
对于实施例1、实施例2、比较例1、比较例2和参考例1的不锈钢管,采用以下条件进行耐腐蚀性试验(盐干湿复合循环试验(CCT试验))。
条件:(1)盐水喷雾(35℃,5%NaCl,15分钟)
(2)干燥(60℃,30%RH,60分钟)
(3)湿润(50℃,95%RH,3小时)
将上述条件(1)~(3)作为1个循环,重复30个循环。
评价:试验后的生锈面积为钢管表面整体的5%以内时,设为耐腐蚀性良好并评价为“○”,大于5%且15%以下的情况评价为“△”,大于15%的情况设为耐腐蚀性不良并评价为“×”(参照表1)。
将实施例1、比较例1的CCT试验后的表面照片示于图6中。在实施例1中,如图6(a)所示,即使CCT试验后,表面也未发生生锈,表示耐腐蚀性优异。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中,如图6(b)所示,CCT试验后,表面发生了生锈,耐腐蚀性差。需要说明的是,在参考例1中,由于母材自身的耐腐蚀性水平低,因此耐腐蚀性为△。关于在受到海盐粒子影响的滨水环境中的母材耐腐蚀水平,耐孔蚀指数(PI)优选为24以上。
[表1]
表面缺陷 氧化皮膜 耐腐蚀性
实施例1
实施例2
比较例1 × × ×
比较例2 × × ×
参考例1
符号说明
1~9:表面缺陷;A、B:电流密度的变化区域。

Claims (3)

1.一种不锈钢管,其耐腐蚀性优异,
在不锈钢管的表面具有研磨纹理,
在所述表面上不存在于具有着色的氧化皮膜,
所述表面上的表面缺陷的平均个数被抑制成每0.01mm2为5个以内,所述表面缺陷包含5μm以上的金属基底的覆盖物。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锈钢管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利用固体研磨剂来研磨不锈钢管的表面的研磨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造方法,在所述研磨工序中,使所述固体研磨剂附着于研磨千叶轮来研磨所述不锈钢管的表面。
CN201680058079.0A 2015-10-05 2016-09-06 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81365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97977 2015-10-05
JP2015197977A JP6138209B2 (ja) 2015-10-05 2015-10-05 耐食性に優れたステンレス鋼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CT/JP2016/076142 WO2017061215A1 (ja) 2015-10-05 2016-09-06 耐食性に優れたステンレス鋼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6562A true CN108136562A (zh) 2018-06-08

Family

ID=58487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8079.0A Pending CN108136562A (zh) 2015-10-05 2016-09-06 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304433A1 (zh)
EP (1) EP3360643B1 (zh)
JP (1) JP6138209B2 (zh)
KR (1) KR102067916B1 (zh)
CN (1) CN108136562A (zh)
CA (1) CA3000608C (zh)
ES (1) ES2927025T3 (zh)
HK (1) HK1250687A1 (zh)
MY (1) MY182694A (zh)
PH (1) PH12018500734A1 (zh)
SG (1) SG11201802748QA (zh)
TW (1) TWI698517B (zh)
WO (1) WO20170612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96084B (zh) * 2021-09-08 2022-10-14 瑞兴金属科技(连云港)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级不锈钢管的耐腐蚀抛光处理工艺及加工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5209A (ja) * 2001-07-23 2003-01-29 Nisshin Steel Co Ltd ステンレス鋼の研磨方法
CN103072067A (zh) * 2013-01-25 2013-05-01 汪正友 提高不锈钢复合管表面抛光质量的抛光轮选型和配置
AU2014100218A4 (en) * 2014-03-09 2014-04-10 Termsteel Pty Ltd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stainless steel mesh used to protect buildings from concealed termite entr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9611A (ja) * 1992-09-02 1994-03-22 Nisshin Steel Co Ltd ステンレス鋼パイプの研磨方法
JPH07132454A (ja) * 1993-11-05 1995-05-23 Nisshin Steel Co Ltd ステンレス鋼異形管の研磨方法
JP4296362B2 (ja) * 1999-05-17 2009-07-15 上村工業株式会社 研磨剤組成物
JP4841071B2 (ja) * 2001-08-01 2011-12-21 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ステンレス鋼バフ研磨用固形研磨剤
JP2003056755A (ja) * 2001-08-21 2003-02-26 Nisshin Steel Co Ltd 耐候性に優れたステンレス鋼管
JP4026822B2 (ja) * 2003-01-08 2007-12-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研磨工具及び研磨方法
JP2004330394A (ja) * 2003-05-12 2004-11-25 Nisshin Steel Co Ltd ステンレス鋼製品およびステンレス鋼の表面研磨方法
JP5173318B2 (ja) * 2007-08-24 2013-04-03 日本ミクロコーティング株式会社 テープ状基材の研磨方法及び酸化物超伝導体用ベース基材
KR101008468B1 (ko) * 2008-06-11 2011-01-14 주식회사 포스코 고크롬 페라이트계 스테인레스강의 슬라브 연마 방법
KR20120074802A (ko) * 2010-12-28 2012-07-06 주식회사 포스코 페라이트계 스테인리스강의 연마방법
EP2692452B1 (en) * 2011-03-31 2016-07-20 Nisshin Steel Co., Ltd. Stainless steel she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US20150030883A1 (en) * 2012-03-08 2015-01-29 Jfe Steel Corporation Seawater-resistant stainless clad steel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25209A (ja) * 2001-07-23 2003-01-29 Nisshin Steel Co Ltd ステンレス鋼の研磨方法
CN103072067A (zh) * 2013-01-25 2013-05-01 汪正友 提高不锈钢复合管表面抛光质量的抛光轮选型和配置
AU2014100218A4 (en) * 2014-03-09 2014-04-10 Termsteel Pty Ltd Method for improving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stainless steel mesh used to protect buildings from concealed termite entr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304433A1 (en) 2018-10-25
KR102067916B1 (ko) 2020-01-17
SG11201802748QA (en) 2018-05-30
JP2017071004A (ja) 2017-04-13
CA3000608A1 (en) 2017-04-13
TW201726882A (zh) 2017-08-01
KR20180066158A (ko) 2018-06-18
WO2017061215A1 (ja) 2017-04-13
JP6138209B2 (ja) 2017-05-31
CA3000608C (en) 2020-05-05
HK1250687A1 (zh) 2019-01-11
ES2927025T3 (es) 2022-11-02
PH12018500734A1 (en) 2018-10-15
EP3360643A1 (en) 2018-08-15
EP3360643B1 (en) 2022-08-10
EP3360643A4 (en) 2018-10-31
MY182694A (en) 2021-02-01
TWI698517B (zh) 2020-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04388B2 (ja) ステンレス鋼様仕上げの亜鉛めっき炭素鋼
JP6685160B2 (ja) 耐食性に優れたステンレス鋼板
JP2008274386A (ja) 意匠性、耐食性に優れた表面処理ステンレス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459670A (zh) 在高盐度环境下耐候性优异的带锈层的钢材
CN108136562A (zh) 耐腐蚀性优异的不锈钢管及其制造方法
EP3330016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hot-pressed member
JP6108497B1 (ja) 耐食性に優れたステンレス鋼管
JP6778499B2 (ja) 耐食性に優れたステンレス鋼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833335B2 (ja) 耐食性に優れたステンレス鋼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584900B2 (ja) 耐食性に優れたステンレス鋼管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47442B2 (ja) 帯状外観むらの発生防止能に優れた外装建材用高耐食性ステンレス鋼板の製造方法
JP6722489B2 (ja) 耐食性に優れたステンレス鋼加工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79521A (ja) 耐食性に優れたステンレス鋼加工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287302B2 (ja) 防眩性に優れた外装用フェラ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645696B2 (ja) 真空装置用部材および真空装置用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07044760A (ja) 意匠性に優れた肌光沢を有する熱間圧延平鋼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214753A (ja) 鋼部材および鋼部材の製造方法
JP2016008346A (ja) 耐候性鋼材の緻密さび早期形成方法とその方法で製造された耐候性鋼材。
JP2021155834A (ja) 建材用オーステナイト系ステンレス鋼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2186270A1 (ja) 熱延鋼板
TW201945557A (zh) 搪瓷鋼片及其製造方法
JP2003056755A (ja) 耐候性に優れたステンレス鋼管
JPH09137256A (ja) 耐銹性に優れた研磨仕上げステンレス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5068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8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