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23570A - 振动产生装置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振动产生装置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123570A CN108123570A CN201711193271.3A CN201711193271A CN108123570A CN 108123570 A CN108123570 A CN 108123570A CN 201711193271 A CN201711193271 A CN 201711193271A CN 108123570 A CN108123570 A CN 10812357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ight
- rotor
- air drag
- generating apparatus
- vibration gener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1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mechanical energy
- B06B1/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mechan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systems involv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 B06B1/161—Adjustable systems, i.e. where amplitude or direction of frequency of vibration can be varied
- B06B1/166—Where the phase-angle of masses mounted on counter-rotating shafts can be varied, e.g. variation of the vibration phase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02K7/061—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0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 B06B1/0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 B06B1/045—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electr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electromagnetism using vibrating magnet, armature or coil syste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1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mechanical energy
- B06B1/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mechan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systems involv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9/00—Control of mechanical oscillations, e.g. of amplitude, of frequency, of phase
- G05D19/02—Control of mechanical oscillations, e.g. of amplitude, of frequency, of phase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02K7/061—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 H02K7/063—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integrally combined with motor parts, e.g. motors with eccentric ro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02K7/065—Electromechanical oscillators; Vibrating magnetic dri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6—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IN GENERAL
- B06B—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e.g. FOR PERFORMING MECHANICAL WORK IN GENERAL
- B06B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 B06B1/1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mechanical energy
- B06B1/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of infrasonic, sonic, or ultrasonic frequency making use of mechanical energy operating with systems involv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 B06B1/161—Adjustable systems, i.e. where amplitude or direction of frequency of vibration can be varied
- B06B1/162—Making use of masses with adjustable amount of eccentricity
- B06B1/164—Making use of masses with adjustable amount of eccentricity the amount of eccentricity being automatically variable as a function of the running condition, e.g. speed, dir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9/00—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 H04M19/02—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 H04M19/04—Current supply arrangements for telephone systems providing ringing current or supervisory tones, e.g. dialling tone or busy tone the ringing-current being generated at the substations
- H04M19/047—Vibrating means for incoming ca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响应性优异的振动产生装置。该装置具备:定子(2);转子(3),其相对于定子(2)而围绕中心轴(O)旋转自由地设置,具有重锤(33),重锤(33)具有在从中心轴(O)偏离的位置处的重心;以及空气阻力降低部(10),其设置于重锤(33),降低转子(3)旋转时的对重锤(33)的空气阻力。当从轴方向观看时,重锤(33)以半圆状形成,空气阻力降低部(10)具有弧状部(11),弧状部(11)将重锤(33)的外周面(33a)中的转子(3)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端缘(33b)和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缘(33c)以圆弧状连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振动产生装置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便携电话、平板电脑等信息设备中,作为将来电或邮件接收、警报通知等信息传递给用户的手段,利用振动。另外,近几年,在AV设备或游戏设备等所使用的触摸屏显示器等中,作为将各种各样的信息传递给用户的手段,也利用振动。
作为振动产生装置,例如,采用振动马达(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一般而言,振动马达具备定子和转子,转子具有传动轴和重锤。重锤具有在从传动轴的中心轴偏离的位置处的重心。由于转子旋转而导致重心偏离的重锤的离心力起作用,振动马达产生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071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近几年,在智能手机或汽车内等的各种显示器上具有按钮的功能的机会增多。在此情况下,由于难以判断用户是否按压按钮(成为ON),因而为了通知按钮的按压,将振动传送给手指。另外,如下的情况也增多:利用智能手机来与音乐或各种各样的声音配合而发出振动,或者,在游戏机或虚拟现实装置中,也通过振动而发送各种各样的信息。尤其是,在这样的用途中,在为了对用户快速地以振动传送信息而提高响应性这一点上,振动马达存在改善的余地。
于是,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提供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响应性优异的振动产生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的振动产生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定子;转子,其相对于所述定子而围绕既定轴旋转自由地设置,具有重锤,该重锤具有在从所述既定轴偏离的位置处的重心;以及空气阻力降低部,其设置于所述重锤,降低所述转子旋转时的对所述重锤的空气阻力。
依据此构成,由于在重锤,设置有空气阻力降低部,空气阻力降低部降低转子旋转时的对重锤的空气阻力,因而能够降低转子开始旋转时的空气阻力,迅速地启动。因此,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响应性优异的振动产生装置。
另外,由于能够降低转子旋转时的对重锤的空气阻力,因而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能够降低耗费电力。而且,由于能够降低转子旋转时的对重锤的空气阻力而抑制风削声,因而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肃静性优异的振动产生装置。
另外,特征在于,当从轴方向观看时,所述重锤以半圆状形成,所述空气阻力降低部具有弧状部,弧状部将所述重锤的外周面的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端缘和所述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缘以圆弧状连接。
依据此构成,由于空气阻力降低部将重锤的外周面以圆弧状连接,因而尤其能够沿着重锤的外周面降低空气阻力。因此,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响应性优异的振动产生装置。
另外,所述空气阻力降低部的特征在于,具有遮盖部,遮盖部从所述转子的轴方向的外侧覆盖所述重锤。
依据此构成,由于空气阻力降低部具备遮盖部,遮盖部从转子的轴方向的外侧覆盖重锤,因而除了沿着重锤的外周面降低空气阻力之外,还能够沿着重锤的轴方向的端面降低空气阻力。因此,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响应性优异的振动产生装置。
另外,特征在于,所述遮盖部和所述重锤由卡止部固定。
依据此构成,能够使空气阻力降低部能够以简单的构成相对于重锤而容易地装卸。
另外,特征在于,所述转子以圆板状形成,当从所述转子的轴方向观看时,所述重锤以沿着所述转子的外周面的圆弧状形成,所述重锤中的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面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从所述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向所述下游侧,从所述转子的径方向的内侧倾斜至所述径方向的外侧。
依据此构成,由于重锤以沿着转子的外周面的圆弧状形成,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面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从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从转子的径方向的内侧倾斜至径方向的外侧,因而空气能够随着转子的旋转而沿着重锤的外周面和倾斜面平稳地流动。因此,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响应性优异的振动产生装置。另外,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能够降低耗费电力且肃静性优异的振动产生装置。
另外,特征在于,当从所述轴方向观看时,所述重锤中的所述下游侧的前端比沿着所述径方向的假想线更位于所述下游侧。
依据此构成,由于重锤中的下游侧的前端比沿着径方向的假想线更位于下游侧,因而能够使与未在前端设置倾斜面的重锤同等的离心力起作用。因此,能够成为能够得到期望的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
另外,特征在于,所述重锤中的所述上游侧的端面成为沿着所述假想线的平面。
依据此构成,由于重锤中的上游侧的端面成为沿着假想线的平面,因而当转子逆旋转时,能够确保空气阻力而容易地停止。因此,能够成为具备如下的各种性能的振动产生装置:能够在正转时,迅速地旋转,并且,能够在逆转时,迅速地停止。
另外,特征在于,当从所述轴方向观看时,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假想线交叉而设置。
依据此构成,由于重锤的前端的倾斜面与假想线交叉而设置,因而能够使与未在前端设置倾斜面的重锤同等的离心力起作用。因此,能够成为能够得到期望的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
另外,特征在于,所述空气阻力降低部形成为,当将从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假想线的交点至所述倾斜面的所述径方向的外侧缘部的距离设置为L1,将从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假想线的交点至所述倾斜面的所述径方向的内侧缘部的距离设置为L2时,满足L1<L2。
依据此构成,由于形成为,当将从倾斜面与假想线的交点至倾斜面的外侧缘部的距离设置为L1,将从倾斜面与假想线的交点至倾斜面的内侧缘部的距离设置为L2时,满足L1<L2,因而一面考虑作用于比倾斜面与假想线的交点更靠近径方向的内侧的离心力和作用于比倾斜面与假想线的交点更靠近径方向的外侧的离心力的平衡,一面形成倾斜面。因此,能够成为能够得到期望的振动的振动产生装置。
另外,特征在于,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具备上述的振动产生装置。
依据此构成,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使得通过振动而将信息传递给用户时的响应性优异的电子设备。另外,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能够降低耗费电力的电子设备。另外,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使得通过振动而将信息传递给用户时的肃静性优异的电子设备。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由于在转子设置有空气阻力降低部,空气阻力降低部降低转子旋转时的空气阻力,因而能够降低转子开始旋转时的空气阻力,迅速地启动。因此,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响应性优异的振动产生装置。
另外,由于能够降低转子旋转时的空气阻力,因而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能够降低耗费电力。而且,由于能够降低转子旋转时的空气阻力而抑制风削声,因而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肃静性优异的振动产生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是装配空气阻力降低部之前的说明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是装配空气阻力降低部时的说明图。
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图4是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便携电话的立体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阻力降低部的平面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阻力降低部的平面图。
图9是图8的B向视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阻力降低部的侧面图。
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阻力降低部的平面图。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阻力降低部的放大图。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是装配空气阻力降低部之前的说明图。
如图1所示,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相当于权利要求的“振动产生装置”。)内置于便携电话、平板电脑等信息设备等电子设备而使用。
例如,振动马达1是圆筒型的附有电刷的DC马达,具备定子2和转子3,转子3旋转自由地设置于定子2。
定子2具有筒状的定子机壳21。在定子机壳21的内部,设置有未图示的磁铁、整流子和电刷。用于供给电力的正极和负极用的一对导线22、23从定子2伸出。
转子3具有未图示的线圈、卷绕安装有线圈的未图示的线圈座、安装于线圈座的传动轴31以及重锤33。线圈和线圈座配置于定子机壳21的内部。
传动轴31,一端配置于定子机壳21内,另一端突出至定子机壳21的外侧。在传动轴31的一端,固定有线圈座。
在传动轴31的另一端,固定有重锤33。当从转子3的轴方向观看时,重锤33以半圆状形成,重心位置相对于传动轴31的中心轴O(相当于权利要求的“既定轴”。)而沿径方向偏心。
在与重锤33的中心轴O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沿轴方向突出的卡止部34。卡止部34嵌合于后述的空气阻力降低部10的嵌合孔14而卡止。
如果转子3旋转,则振动马达1能够通过起因于重锤33的重心的不平衡而导致的激振力而产生振动。
在使如上所述地构成的振动马达1工作的情况下,使得电流通过导线22、23和电刷而供给至线圈。于是,通过线圈所产生的磁力与磁铁的磁力的相互作用而导致线圈、线圈座和传动轴31成为一体而围绕中心轴O沿箭头R方向(从轴方向上的重锤33侧观看时,逆时针转方向)旋转。结果,能够使重锤33围绕中心轴O旋转而产生振动。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是装配空气阻力降低部时的说明图。图3是图2的A向视图。
在此,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具备空气阻力降低部10。空气阻力降低部10设置于重锤33,降低转子3旋转时的对重锤33的空气阻力。
空气阻力降低部10由例如树脂材料形成,具有弧状部11和遮盖部13。
弧状部11将以半圆状形成的重锤33的外周面33a中的转子3的旋转方向(箭头R方向)的上游侧的端缘33b和旋转方向(箭头R方向)的下游侧的端缘33c以圆弧状连接。弧状部11的外周面11a的曲率半径与重锤33的外周面33a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弧状部11以相对于上游侧的端缘33b和下游侧的端缘33c而接触的状态配置。由此,由于重锤33的外周面33a和弧状部11连续地连接,因而随着转子3的旋转,空气能够沿着重锤33的外周面33a和弧状部11的外周面11a平稳地流动。
遮盖部13成为圆板状,与弧状部11一体形成。在遮盖部13的中心,形成有嵌合孔14。重锤33的卡止部34压入嵌合孔14。由此,在遮盖部13从转子3中的轴方向的外侧覆盖重锤33的外侧端面33d的状态下,空气阻力降低部10固定于重锤33。
可是,虽然以上示出卡止部34压入嵌合孔14的构造,但也可以使卡止部34卡合于嵌合孔14,通过粘接、焊接等而固定遮盖部13和重锤33。
图4是具备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便携电话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便携电话100是使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的电子设备的一个示例。便携电话100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框体101和天线102,框体101将上壳101a和下壳101b合在一起而形成,天线102突出设置于框体101的长度方向的侧面。
框体101的上壳101a具备接听部104、显示部103、多个操作按钮106以及呼叫部105。在下壳101b,设置有由充电电池构成的未图示的电源。
在框体101的内部,设置有振动马达1。例如,振动马达1装配于具有下壳101b的控制部的未图示的电路基板上。振动马达1基于来自控制部的信号,通过从充电电池供给的电力而旋转。由此,便携电话100能够将来电、邮件接收、警报通知等信息、用手指触碰面板时的确认作为振动马达1的振动而对用户传递。
依据第一实施方式,由于在重锤33,设置有空气阻力降低部10,空气阻力降低部10降低转子3旋转时的对重锤33的空气阻力,因而能够降低转子3开始旋转时的空气阻力,迅速地启动。因此,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响应性优异的振动马达1。
另外,由于能够降低转子3旋转时的对重锤33的空气阻力,因而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能够降低耗费电力。而且,由于能够降低转子3旋转时的对重锤33的空气阻力而抑制风削声,因而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肃静性优异的振动马达1。
另外,由于空气阻力降低部10将重锤33的外周面33a以圆弧状连接,因而能够尤其沿着重锤33的外周面33a降低空气阻力。因此,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响应性优异的振动马达1。
另外,由于空气阻力降低部10具备遮盖部13,遮盖部13从转子3的轴方向的外侧覆盖重锤33,因而除了沿着重锤33的外周面33a降低空气阻力之外,还能够沿着重锤33的轴方向的外侧端面33d降低空气阻力。因此,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响应性优异的振动马达1。
另外,由于通过将卡止部34压入遮盖部13的嵌合孔14,从而固定遮盖部13和重锤33,因而能够使空气阻力降低部10能够以简单的构成相对于重锤33而容易地装卸。
另外,由于便携电话100具备上述的振动马达,因而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使得通过振动而将信息传递给用户时的响应性优异的便携电话100。另外,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能够降低耗费电力的便携电话100。另外,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使得通过振动而将信息传递给用户时的肃静性优异的便携电话100。
(第二实施方式)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本发明的适用不限定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所谓的圆筒型电动机,能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马达。
如图5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201是所谓的硬币型的附有电刷的DC马达,具备定子202和转子203,转子203旋转自由地设置于定子202。
定子202以圆板状形成,设置有未图示的磁铁、整流子和电刷。用于供给电力的正极和负极用的一对导线222、223从定子202伸出。另外,传动轴231从定子202竖立设置。转子203的轴承207插入贯通于传动轴231。由此,转子203能够围绕中心轴O旋转。
转子203具有一对线圈205、205、卷绕安装有一对线圈205、205的未图示的基板以及重锤233。一对线圈205、205、基板和重锤233通过由例如树脂材料形成的模制部206而一体地固定。
当从转子203的轴方向观看时,重锤233以半圆状形成,重心位置相对于传动轴231的中心轴O而沿径方向偏心。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定子202和转子203由机壳221覆盖。此外,在图5中,机壳221以假想线图示。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阻力降低部的平面图。
如图6所示,空气阻力降低部210由例如树脂材料形成,具有弧状部211。
弧状部211将以半圆状形成的重锤233的外周面233a中的转子203的旋转方向(箭头R方向)的上游侧的端缘233b和旋转方向(箭头R方向)的下游侧的端缘233c以圆弧状连接。弧状部211与模制部206一体成型。
比弧状部211更靠近径方向的内侧的与模制部206之间的区域成为沿轴方向贯通的贯通孔211b。由此,由于能够实现转子203的轻质化,因而能够降低耗费电力。另外,弧状部211的外周面211a的曲率半径与模制部206的外周面的曲率半径大致相同。由此,由于模制部206的外周面与弧状部211连续地连接,因而随着转子203的旋转,空气能够沿着模制部206的外周面和弧状部211的外周面211a平稳地流动。
此外,比弧状部211更靠近径方向的内侧的与模制部206之间的区域不限定于贯通孔211b的方式,也可以具有底部,也可以填充例如树脂材料。
依据第二实施方式,即使在将本发明适用于硬币型的附有电刷的DC马达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即,由于在重锤233,设置有空气阻力降低部210,空气阻力降低部210降低转子203旋转时的对重锤233的空气阻力,因而能够降低转子203开始旋转时的空气阻力,迅速地启动。因此,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响应性优异的振动马达201。
另外,由于能够降低转子203旋转时的对重锤233的空气阻力,因而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能够降低耗费电力。而且,由于能够降低转子203旋转时的对重锤233的空气阻力而抑制风削声,因而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肃静性优异的振动马达201。
(第三实施方式)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第三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301是所谓的硬币型的无刷DC马达,具备定子302和转子303,转子303旋转自由地设置于定子302。
定子302以圆板状形成,设置有未图示的一对线圈和未图示的位置检测传感器。用于供给电力的一对端子部322、323从定子302伸出。转子303的轴承307插入贯通于传动轴331。另外,传动轴331从定子302竖立设置。位置检测传感器是例如霍尔元件等磁传感器,检测后述的转子303的位置。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阻力降低部的平面图。
转子303具有圆板状的轭303a、环状的磁铁308和重锤333。轭303a和磁铁308沿轴方向重叠配置。当从转子303的轴方向观看时,重锤333以半圆弧状形成,重心位置相对于传动轴331的中心轴O而沿径方向偏心。重锤333与磁铁308相比更配置于径方向的外侧,相对于轭303a而通过例如粘接剂、焊接等而固定。
图9是图8的B向视图。
如图8和图9所示,空气阻力降低部310由例如金属材料形成,具有弧状部311。
弧状部311将以半圆弧状形成的重锤333的外周面333a中的转子303的旋转方向(箭头R方向)的上游侧的端缘333b和旋转方向(箭头R方向)的下游侧的端缘333c以圆弧状连接。弧状部311和轭303a通过例如拉伸加工等冲压加工而一体成型。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定子302和转子303由机壳321覆盖。此外,在图8中,机壳321以假想线图示。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空气阻力降低部的侧面图。
此外,空气阻力降低部310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例如,如图10所示,也可以继在以半圆状形成的板部件的缘部设置切口而形成多个伸出片310a之后,将伸出片310a沿轴方向弯折而竖立设置,由此,形成空气阻力降低部310。
依据第三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即,由于在重锤333,设置有空气阻力降低部310,空气阻力降低部310降低转子303旋转时的对重锤333的空气阻力,因而能够降低转子303开始旋转时的空气阻力,迅速地启动。因此,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响应性优异的振动马达301。
另外,由于能够降低转子303旋转时的对重锤333的空气阻力,因而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能够降低耗费电力。而且,由于能够降低转子303旋转时的对重锤333的空气阻力而抑制风削声,因而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肃静性优异的振动马达301。
(第四实施方式)
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阻力降低部的平面图。
接着,对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阻力降低部进行说明。
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空气阻力降低部310具备弧状部311(参照图8)。相对于此,如图11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阻力降低部410在设置于重锤433的端面的倾斜面435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此外,以下,对于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构成的部分,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11所示,当从转子403的轴方向观看时,重锤433以沿着转子403的外周面的圆弧状形成。
重锤433中的转子403的旋转方向(箭头R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面成为倾斜面435,倾斜面435从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从转子403的径方向的内侧倾斜至径方向的外侧。
在此,在将当从轴方向观看时,沿着径方向且通过中心轴O的直线定义为假想线L时,倾斜面435与假想线L交叉而设置。另外,重锤433中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前端436与当从轴方向观看时,沿着径方向且通过中心轴O的假想线L相比更位于旋转方向的下游侧。
另外,重锤433中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面438成为沿着假想线L的平面。
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气阻力降低部的放大图。
如图12所示,空气阻力降低部410形成为,当将从倾斜面435与假想线L的交点P1至倾斜面435的径方向的外侧缘部P2的距离设置为L1,将从倾斜面435与假想线L的交点P1至倾斜面435的径方向的内侧缘部P3的距离设置为L2时,满足L1<L2……(1)。
依据第四实施方式,空气能够随着转子403的旋转而沿着重锤433的外周面433a和倾斜面435平稳地流动。因此,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响应性优异的振动马达401。另外,能够成为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而能够降低耗费电力且肃静性优异的振动马达401。
另外,由于重锤433中的下游侧的前端436比沿着径方向的假想线L更位于下游侧,因而能够使与未在前端设置倾斜面的重锤同等的离心力起作用。因此,能够成为能够得到期望的振动的振动马达401。
另外,由于重锤433中的上游侧的端面438成为沿着假想线L的平面,因而在转子403逆旋转时,能够确保空气阻力而容易地停止。因此,能够成为具备如下的各种性能的振动马达401:在正转时,能够迅速地旋转,并且,在逆转时,能够迅速地停止。
另外,由于重锤433的前端436中的倾斜面435与假想线L交叉而设置,因而能够使与未在前端设置倾斜面的重锤同等的离心力起作用。因此,能够成为能够得到期望的振动的振动马达401。
另外,由于空气阻力降低部410形成为满足(1)式,因而一面考虑作用于比倾斜面435与假想线L的交点P1更靠近径方向的内侧的离心力和作用于比倾斜面435与假想线L的交点P1更靠近径方向的外侧的离心力的平衡一面形成倾斜面435。因此,能够成为能够得到期望的振动的振动马达401。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包含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将各种变更添加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而得到的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搭载有振动马达1的电子设备,举例说明了便携电话100,但不限定于此。作为搭载有振动马达1的电子设备,也可以是平板电脑等信息设备、AV设备的触摸屏显示器、游戏设备的触摸屏显示器、汽车的触摸屏显示器、虚拟现实装置中的装配于人体的部分。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重锤433中的转子403的旋转方向(箭头R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面成为倾斜面435,倾斜面435从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从转子403的径方向的内侧倾斜至径方向的外侧。相对于此,除了倾斜面435之外,还可以是,在重锤433中的转子403的旋转方向(箭头R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面中的径方向外侧,还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从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从转子403的径方向的外侧倾斜至径方向的内侧,由此,当在轴方向上观看时,重锤433的下游侧的端部成为尖头形状。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重锤433的倾斜面435设置成,当从轴方向观看时,与假想线L交叉,但也可以不交叉。
另外,当从轴方向观看时,重锤433中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前端436比假想线L更位于旋转方向的下游侧,但也可以比假想线L更位于旋转方向的上游侧。
各实施方式中的空气阻力降低部10、210、310、410的制造方法、材质等不限定于实施方式。因此,例如,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阻力降低部10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形成。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将前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元件置换成众所周知的构成元件。
符号说明
1、201、301、401 振动马达(振动产生装置)
2、202、302 定子
3、203、303、403 转子
10、210、310、410 空气阻力降低部
11、211、311 弧状部
13 遮盖部
34 卡止部
33、233、333、433 重锤
33a、233a、333a、433a 外周面
33b、233b、333b 上游侧的端缘
33c、233c、333c 下游侧的端缘
100 便携电话(电子设备)
435 倾斜面
436 下游侧的前端
438 上游侧的端面
O 中心轴(既定轴)
L 假想线。
Claims (10)
1.一种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定子;
转子,其相对于所述定子而围绕既定轴旋转自由地设置,具有重锤,该重锤具有在从所述既定轴偏离的位置处的重心;以及
空气阻力降低部,其设置于所述重锤,降低所述转子旋转时的对所述重锤的空气阻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从轴方向观看时,所述重锤以半圆状形成,
所述空气阻力降低部具有弧状部,该弧状部将所述重锤的外周面的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端缘和所述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缘以圆弧状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阻力降低部具有遮盖部,该遮盖部从所述转子的轴方向的外侧覆盖所述重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盖部和所述重锤由卡止部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子以圆板状形成,
当从所述转子的轴方向观看时,所述重锤以沿着所述转子的外周面的圆弧状形成,
所述重锤中的所述转子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面具有倾斜面,该倾斜面从所述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向所述下游侧,从所述转子的径方向的内侧倾斜至所述径方向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从所述轴方向观看时,所述重锤中的所述下游侧的前端比沿着所述径方向的假想线更位于所述下游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锤中的所述上游侧的端面成为沿着所述假想线的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从所述轴方向观看时,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假想线交叉而设置。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阻力降低部形成为,当将从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假想线的交点至所述倾斜面的所述径方向的外侧缘部的距离设置为L1,将从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假想线的交点至所述倾斜面的所述径方向的内侧缘部的距离设置为L2时,满足
L1<L2。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振动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29839 | 2016-11-28 | ||
JP2016229839A JP6825886B2 (ja) | 2016-11-28 | 2016-11-28 | 振動発生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123570A true CN108123570A (zh) | 2018-06-05 |
CN108123570B CN108123570B (zh) | 2021-07-13 |
Family
ID=621933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193271.3A Active CN108123570B (zh) | 2016-11-28 | 2017-11-24 | 振动产生装置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576501B2 (zh) |
JP (1) | JP6825886B2 (zh) |
KR (1) | KR102385846B1 (zh) |
CN (1) | CN10812357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40894B2 (ja) * | 2019-02-21 | 2023-03-16 |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 振動発生装置及び触感提示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2511A (zh) * | 2000-06-26 | 2002-01-23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扁平型振动电动机 |
JP2007193403A (ja) * | 2006-01-17 | 2007-08-02 | Hitachi Ltd |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ポインタ指示位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 |
CN101405089A (zh) * | 2006-02-03 | 2009-04-08 | 英默森公司 | 一致触觉效果的产生 |
JP2009201230A (ja) * | 2008-02-21 | 2009-09-03 | Watanabe Seisakusho:Kk | 偏重心回転体およびこれを取り付けた回転型振動モータ |
US20090267434A1 (en) * | 2008-04-28 | 2009-10-29 | Young Il Park | Vibration motor |
US8405266B2 (en) * | 2010-01-25 | 2013-03-26 | Minebea Co., Ltd. | Production method of vibrating motor and rotor for vibrating motor |
CN105958718A (zh) * | 2016-05-04 | 2016-09-21 | 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振动马达的筒式安装支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59212B1 (ja) * | 2000-01-28 | 2001-04-23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ブラシレス振動モータ |
US6636007B2 (en) * | 2001-03-12 | 2003-10-21 |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 DC brushless vibration motor |
US20020163265A1 (en) * | 2001-05-04 | 2002-11-07 |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 Miniature vibration motors structure |
US20020167237A1 (en) * | 2001-05-10 | 2002-11-14 | Sunonwealth Electric Machine Industry Co., Ltd | Fixing structure of a miniature vibration motor |
KR100512301B1 (ko) * | 2002-12-30 | 2005-09-02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브러시리스 진동모터 |
US7084535B2 (en) * | 2004-07-30 | 2006-08-01 | Motorola, Inc. | Deflection limiter for vibrator motor shaft |
US7798029B2 (en) * | 2006-02-20 | 2010-09-21 | Doo Sang Kim | Vibration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spheroid wavelength |
US20080150379A1 (en) * | 2006-12-21 | 2008-06-26 | Foxconn Technology Co., Ltd. | Vibration motor |
US7679258B2 (en) * | 2006-12-21 | 2010-03-16 | Fu Zhun Precision Industry (Shen Zhen) Co., Ltd. | Eccentric rotor and vibration motor incorporating the eccentric rotor |
KR100903749B1 (ko) * | 2007-10-16 | 2009-06-19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회전자 및 진동 모터 |
JP2009254085A (ja) * | 2008-04-04 | 2009-10-29 | Minebea Motor Manufacturing Corp | 振動モータ |
KR101022945B1 (ko) * | 2009-05-12 | 2011-03-16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브러시리스 진동모터 |
TWI394352B (zh) * | 2009-07-16 | 2013-04-21 | Silicon Touch Tech Inc | 發電裝置 |
JP2011234532A (ja) * | 2010-04-28 | 2011-11-17 | Nidec Seimitsu Corp | 扁平形振動モータ |
JP6452996B2 (ja) | 2014-05-29 | 2019-01-16 | 日本電産コパル株式会社 | 表面実装用モータ |
-
2016
- 2016-11-28 JP JP2016229839A patent/JP6825886B2/ja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11-16 US US15/814,922 patent/US10576501B2/en active Active
- 2017-11-24 KR KR1020170158359A patent/KR102385846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7-11-24 CN CN201711193271.3A patent/CN10812357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2511A (zh) * | 2000-06-26 | 2002-01-23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扁平型振动电动机 |
JP2007193403A (ja) * | 2006-01-17 | 2007-08-02 | Hitachi Ltd |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ポインタ指示位置制御方法およびディスプレイシステム |
CN101405089A (zh) * | 2006-02-03 | 2009-04-08 | 英默森公司 | 一致触觉效果的产生 |
JP2009201230A (ja) * | 2008-02-21 | 2009-09-03 | Watanabe Seisakusho:Kk | 偏重心回転体およびこれを取り付けた回転型振動モータ |
US20090267434A1 (en) * | 2008-04-28 | 2009-10-29 | Young Il Park | Vibration motor |
US8405266B2 (en) * | 2010-01-25 | 2013-03-26 | Minebea Co., Ltd. | Production method of vibrating motor and rotor for vibrating motor |
CN105958718A (zh) * | 2016-05-04 | 2016-09-21 | 四川安和精密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微型振动马达的筒式安装支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80061018A (ko) | 2018-06-07 |
KR102385846B1 (ko) | 2022-04-12 |
JP6825886B2 (ja) | 2021-02-03 |
CN108123570B (zh) | 2021-07-13 |
US10576501B2 (en) | 2020-03-03 |
JP2018086606A (ja) | 2018-06-07 |
US20180147605A1 (en) | 2018-05-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5192391A (ja) | 扁平型振動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 |
JP3987011B2 (ja) | 振動発生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CN101888136A (zh) | 无刷振动电机 | |
US11159109B2 (en) | Control device for vibration generation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vibration generation | |
CN108123570A (zh) | 振动产生装置和电子设备 | |
US7692345B2 (en) | Vibration-genera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US7990002B2 (en) | Vibration motor | |
US7911097B2 (en) | Vibration motor having a case comprising an upper plate and a lower plate | |
JP4022437B2 (ja) | 振動発生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JP2004166427A (ja) | 振動発生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CN103516109B (zh) | 电机结构和使用该电机结构的扁平型振动电机结构 | |
JP4015918B2 (ja) | 振動発生装置および振動発生装置を有する電子機器 | |
JP2005218206A (ja) | 偏心ロータおよびその偏心ロータを用いた振動モータ | |
CN210517915U (zh) | 永磁直流电机 | |
CN201750242U (zh) | 电机 | |
JP2005020835A (ja) | 偏心ロータとこの偏心ロータを備えた軸方向空隙型振動モータ | |
CN207010516U (zh) | 一种弹片式振动马达 | |
JP3948626B2 (ja) | 偏心ロータおよびその偏心ロータを用いた振動モータ | |
KR20010047771A (ko) | 편평형 진동 모터의 로터 어셈블리 | |
JP2004147386A (ja) | 振動発生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JP3572484B2 (ja) | 高密度部材を備えた偏心ロータと同ロータの製法及び同ロータを用いた扁平コアレス振動モータ | |
KR200367224Y1 (ko) | 편평형 진동모터 | |
JP3530182B1 (ja) | コアレスモータ用ロータ、同ロータの製法及び同ロータを備えた軸方向空隙型コアレスモータ | |
CN103855898A (zh) | 一种小型振动马达 | |
CN111916964A (zh) | 一种用于扁平马达的分层式电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