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17884A - 一种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17884A
CN108117884A CN201611062996.4A CN201611062996A CN108117884A CN 108117884 A CN108117884 A CN 108117884A CN 201611062996 A CN201611062996 A CN 201611062996A CN 108117884 A CN108117884 A CN 1081178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sulfur trioxide
fuel oil
fuel
hydrogen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06299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17884B (zh
Inventor
邓列征
陈文武
金玉奇
许晓波
刘振东
柯长春
王景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of CAS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of CA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of CAS filed Critical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of CAS
Priority to CN201611062996.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178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178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78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178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78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GCRACKING HYDROCARBON OILS;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S, e.g. BY DESTRUCTIVE HYDROGENATION, OLIGOMERISATION, POLYMERISATION; RECOVERY OF HYDROCARBON OILS FROM OIL-SHALE, OIL-SAND, OR GASES; REFINING MIXTURES MAINLY CONSISTING OF HYDROCARBONS; REFORMING OF NAPHTHA; MINERAL WAXES
    • C10G17/00Refining of hydrocarbon oils in the absence of hydrogen, with acids, acid-forming compounds or acid-containing liquids, e.g. acid sludge
    • C10G17/08Refining of hydrocarbon oils in the absence of hydrogen, with acids, acid-forming compounds or acid-containing liquids, e.g. acid sludge with acid-forming oxid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0PETROLEUM, GAS OR COKE INDUSTRIES; TECHNICAL GASES CONTAINING CARBON MONOXIDE; FUELS; LUBRICANTS; PEAT
    • C10GCRACKING HYDROCARBON OILS;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S, e.g. BY DESTRUCTIVE HYDROGENATION, OLIGOMERISATION, POLYMERISATION; RECOVERY OF HYDROCARBON OILS FROM OIL-SHALE, OIL-SAND, OR GASES; REFINING MIXTURES MAINLY CONSISTING OF HYDROCARBONS; REFORMING OF NAPHTHA; MINERAL WAXES
    • C10G2300/00Aspects relating to hydrocarbon processing covered by groups C10G1/00 - C10G99/00
    • C10G2300/20Characteristics of the feedstock or the products
    • C10G2300/201Impurities
    • C10G2300/202Heteroatoms content, i.e. S, N, O, P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 For Refining Petroleu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加氢燃油脱硫过程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该装置至少由以下七部分组成:三氧化硫气体进口、三氧化硫气体室、气体分散器、加氢燃油出口、转化处理室、加氢燃油进口、残余气出口,这七个部分的方位排布如下:从下到上依次为三氧化硫气体进口、三氧化硫气体室、气体分散器、加氢燃油出口、转化处理室、加氢燃油进口、残余气出口,加氢燃油出口和加氢燃油进口分别连接于转化处理室的下部和上部。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加氢燃油脱硫过程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属于石化行业燃油精炼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种交通工具的燃油(汽油和柴油等)消耗量与日俱增,所产生的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当前的汽车尾气排放更是使中国城市面临着空前巨大的环保压力。在此形势下,生产和使用更加清洁的低硫、超低硫甚至无硫燃油成为治理交通工具尾气污染问题的一个重要选择。
近二十年来,世界范围内的燃油标准对硫含量要求越来越苛刻,降低硫含量是燃油标准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例如,欧盟汽油标准中的硫含量(单位:mg/kg,下同),1993年1000(欧I),1996年500(欧II),2000年150(欧III),2005年50(欧IV),2009年10(欧V)。我国汽油标准中的硫含量,2000年以前1500,2000年1000,2003年800,2005年500,2010年150。柴油标准中的硫含量,美国、欧盟、日本分别从2000年的500、350、500下降到2006年的15、50、50,中国从2003年的500下降到2009年的350。到2013年,中国北京、美国和欧盟的汽油含硫量标准已经降低到10mg/kg,中国北京和欧盟的柴油含硫量标准已经降低到10mg/kg,美国的柴油含硫量标准则已经降低到15mg/kg。按计划,中国将在2018年由现行的国IV汽油标准(150mg/kg)全面升级到国V汽油标准(10mg/kg),而北京于2012年执行的京V汽油标准汽油含硫量已经降低到10mg/kg。
燃油标准对降低硫含量的要求越趋严格对现有的燃油脱硫方法提出了新挑战。目前,工业生产低硫和超低硫燃油的主流方法是传统的加氢脱硫法。加氢脱硫法是用氢气将燃油中的含硫物质转化成H2S气体而脱除,通常能将硫含量降低到200~500mg/kg以下。经历加氢脱硫工艺后,燃油中剩下的含硫物质主要是以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及它们相应的烃基取代衍生物如甲基苯并噻吩、乙基苯并噻吩、甲基二苯并噻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乙基二苯并噻吩等含噻吩环结构的噻吩类有机硫化物的形式存在,这些噻吩类有机硫化物很难再通过常规加氢脱硫工艺去除,除非加氢脱硫工艺在更苛刻的条件(比如更高的温度和压力、更多更优良的催化剂等)下进行,但这样做会增加很多成本。为经济地将硫含量进一步降低,就迫切需要寻找和发展其它低廉而高效的非加氢脱硫新方法。目前,人们已经发展了各种各样的非加氢脱硫方法,如萃取脱硫法、吸附脱硫法、生物脱硫法、络合脱硫法、离子液体脱硫法、膜分离脱硫法、转化-萃取脱硫法等,其中转化-萃取脱硫法被认为是最具商业化前景的方法。
转化-萃取脱硫法的基本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转化,将燃油中的噻吩类有机硫化物转变成更具水溶性的含硫化合物;第二步是萃取,用水、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糠醛、乙腈、环丁砜、硝基甲烷、乙二胺等不与燃油相溶的极性溶剂作为萃取剂将转化后的更具水溶性的含硫化合物从燃油中萃取出来。转化-萃取脱硫法的核心和关键在于第一步的转化处理,即设法将噻吩类有机硫化物转变为具有更强水溶性的含硫化合物;只有在第一步成功实施之后才有可能在第二步用水等极性溶剂通过液液萃取的方法将硫从燃油中分离去除。
从目前来看,第一步的转化通常是采用氧化的方法来进行,即通过在燃油中加入氧化剂来将含噻吩类有机硫化物转变成硫酰基(-SO2-)或亚硫酰基(-SO-)化合物(通常是砜和亚砜,也可能有硫酸盐和亚硫酸盐)。因此,通常情况下转化-萃取法也被认为是氧化脱硫法。针对第一步的燃油氧化处理,迄今已经研究或开发出了多种氧化体系,这些氧化体系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非H2O2氧化体系和H2O2氧化体系。非H2O2氧化体系采用除H2O2以外的各种氧化剂,如O2、N2O、NO2、O3、HNO3、次氯酸钠、硫酸等为基础氧化剂。非H2O2氧化体系的研究并不多见。H2O2氧化体系是目前被广泛研究的氧化体系,以H2O2或者H2O2衍生物(过氧乙酸、叔丁基过氧化氢、过氧化二硫酸等)为基础氧化剂,通常还混以各种有机/无机酸和/或催化剂作为氧化助剂,如美国尤尼普瑞公司的H2O2-甲酸体系、湖北梅海等人的H2O2-过渡金属催化剂-超声体系、中国石化的H2O2-相转移催化剂体系和H2O2-钛硅分子筛催化剂体系、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H2O2-杂多酸季铵盐催化剂体系,H2O2-催化剂-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体系和含H2O2的乳液催化氧化脱硫体系、扬州大学的H2O2-WO3/ZrO2催化剂体系和H2O2-离子液体催化剂体系、清华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的H2O2-含钛分子筛催化剂体系、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的H2O2-过渡金属催化剂体系、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的H2O2-硫酸/磷酸-超声体系和H2O2-磷钨酸铜体系、武汉科技大学的H2O2-杂多酸催化剂-微波体系、河北科技大学的H2O2-TiO2光催化剂-光照体系、中国石油的H2O2(或叔丁基过氧化氢或过硫酸铵)-羟基羧酸-双亲催化剂体系、天津大学的H2O2-有机/无机酸-超声体系、南开大学的叔丁基过氧化氢-二氧化硅介孔分子筛催化剂体系和H2O2-二氧化硅负载的钼系催化剂体系、山东大学的H2O2-甲酸-氧化/相转移二元催化剂体系,H2O2-杂多酸催化剂体系和H2O2-杂多化合物催化剂体系、南京大学的H2O2-有机酸-微波和超声体系和H2O2-有机/无机酸-乳化剂-微波体系、江苏大学的H2O2-FeCl3离子液体催化剂体系、吉林大学的H2O2-多金属氧簇/二氧化硅催化剂体系、北京化工大学的H2O2-Brφnsted酸性离子液体催化剂体系和H2O2-稀土多酸-离子液体体系、台湾林欣栋的H2O2-金属催化剂-表面活性剂体系、山东王睿的H2O2-有机-无机杂化物催化剂体系、浙江工业大学的过氧乙酸-钨酸(盐)催化剂体系、武侯区颠峰机电科技研发中心的H2O2-乙酸-Fenton试剂体系等。
现有氧化体系的缺点是除了使用氧化剂本身外,通常还需要混以各种有机/无机酸和/或催化剂作为氧化助剂,在完成燃油中的含硫化合物氧化过程以后,这些氧化助剂还需要从燃油中分离出来,尤其是在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催化剂更是需要分离回收更新再利用,给氧化脱硫操作增添很多麻烦。为克服现有氧化脱硫法的这一缺点,本专利发明人发明了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装置结构简单,在室温下仅需完成将三氧化硫气体一种处理剂通入到加氢燃油中就能对加氢燃油进行转化处理,加氢燃油和三氧化硫气体均可实现连续进料,方便地对加氢燃油进行连续的转化处理。转化处理过的加氢燃油与作为萃取剂的不与燃油相溶的极性溶剂接触后就可以很容易进行萃取脱硫操作,从而获得最终的脱硫加氢燃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于加氢燃油脱硫过程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即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采用本发明,可以在萃取脱硫前对加氢燃油进行转化预处理,为下一步的萃取脱硫创造前提条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的结构特征在于:包括一密闭容器,于密闭容器内的中下部设有气体分散器,气体分散器将容器内分成上下二个独立的腔室,上部腔室为转化处理室,下部腔室为三氧化硫气体室,气体分散器为带通孔的平板,平板四周边缘与容器内壁面密闭连接,于三氧化硫气体室侧壁和/或底部设有三氧化硫气体进口;于转化处理室下部侧壁面上设有加氢燃油出口,于转化处理室上部和/或顶部设有加氢燃油进口,于转化处理室上部和/或顶部设有残余气出口。
所述三氧化硫气体进口是进入三氧化硫气体室的孔道;所述三氧化硫气体室是小口径气体管道与大口径转化处理室本体在三氧化硫气体进口处的过渡连接区域;其底部为倒锥形。
所述气体分散器是密布平均孔径大于0.1微米小于200微米微孔结构的部件,位于三氧化硫气体室与转化处理室之间,将三氧化硫气体室中的三氧化硫气体均匀分散到转化处理室中。
所述加氢燃油出口和加氢燃油进口分别连接于转化处理室的下部和上部,是加氢燃油的出进通道,两者的功能可以互相切换,即当加氢燃油流向改变时,加氢燃油出口变为进口,相应地,加氢燃油进口变为出口。
所述三氧化硫气体是指气态SO3或气态SO3与空气、氧气、氮气、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二氧化碳气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混合形成的混合气,其中的气态SO3摩尔分数至少为1ppm。
燃油的脱硫效果用脱硫率来衡量。脱硫率用符号η来表示,定义如下:
(1)式中,w1和w2分别代表脱硫前后的燃油硫含量。0≤η≤1,η越大表示脱硫效果越显著,η=0表示没有脱硫效果,η=1表示达到完全脱硫效果。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燃油转化(氧化)处理的意义在于为下一步的萃取脱硫创造条件,燃油氧化处理的有效性可通过萃取脱硫的效果来体现,也就是,与没有经过氧化处理的燃油相比,经过氧化处理的燃油所含硫是否会更容易和更有效地被萃取脱除。基于此,上述燃油氧化处理方法的有效性用一个设定好的标准萃取脱硫操作流程来评估。所设定的标准萃取脱硫操作流程为:先用与燃油等体积的水对燃油中的硫进行第一遍萃取,再用与燃油等体积的N,N-二甲基甲酰胺进行第二遍萃取,最后用与燃油等体积的水进行第三遍萃取。评估结果(参见实施例,其中的燃油硫含量均用微库伦硫测定仪来测定)如下:第一,燃油没有经过转化处理就直接进行的萃取脱硫,脱硫率为η1;第二,燃油经过转化处理后再进行萃取脱硫,脱硫率为η2;在所有的实施例中,η2相比于η1均有明显的提高,这就证明了本发明的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确实有助于燃油脱硫。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N,N-二甲基甲酰胺以外,其它可溶于水的极性溶剂如二甲基亚砜、N-甲基吡咯烷酮、糠醛、乙腈、环丁砜、硝基甲烷、乙二胺等也可作为萃取剂单独地或与水组合地对氧化处理过的燃油进行萃取脱硫。水和N,N-二甲基甲酰胺组合的萃取脱硫表明,经氧化处理过的燃油可以更容易地以水和可溶于水的极性溶剂作为萃取剂进行萃取脱硫操作而获得最终的脱硫燃油。
现已公认,在经历加氢脱硫后燃油中剩下的含硫物质主要是以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及它们相应的烃基取代衍生物如甲基苯并噻吩、乙基苯并噻吩、甲基二苯并噻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乙基二苯并噻吩等含噻吩环结构的有机硫化物的形式存在,其中又以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为代表的在4位和6位同时有烷基取代基的二苯并噻吩衍生物最难脱除,即使是在超深度加氢脱硫以后依然能顽强存在。为考察本发明的燃油氧化处理方法对经历加氢脱硫后的燃油是否有效,分别用经历加氢脱硫后所获得的加氢汽油和加氢柴油、由正辛烷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调配成的模拟汽油以及由十氢萘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调配成的模拟柴油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参见实施例)表明,对它们的转化处理均获得了明显的效果。由此可推断,对于性质上与它们极为相似的其它经历加氢脱硫后所获得的加氢轻质燃油,本发明也应该是有效的。
本发明的优点为:
加氢燃油与处理剂三氧化硫气体进料相对隔离,转化处理完成以后燃油可独立地流出转化处理装置,免去了分离步骤;装置结构简单,在室温下仅需完成将三氧化硫气体一种处理剂通入到加氢燃油中就能对加氢燃油进行转化处理,加氢燃油和三氧化硫气体均可实现连续进料,有利于工业化的连续转化处理。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这些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发明的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这些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所示。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包括以下七部分:三氧化硫气体进口1、三氧化硫气体室2、气体分散器3、加氢燃油出口4、转化处理室5、加氢燃油进口6、残余气出口7,这七个部分的方位排布如下:从下到上依次为三氧化硫气体进口1、三氧化硫气体室2、气体分散器3、加氢燃油出口4、转化处理室5、加氢燃油进口6、残余气出口7,加氢燃油出口4和加氢燃油进口6分别连接于转化处理室5的下部和上部;
三氧化硫气体进口1的孔径为三氧化硫气体室2的形状是上下底面内径分别为高30mm的空心圆台;气体分散器3是平均孔径为10微米的烧结玻璃,转化处理室5是内径为高度为80mm的圆筒;加氢燃油出口4和加氢燃油进口6的内径均为分别连接于转化处理室5的下部和上部;残余气出口7的孔径为位于转化处理室5的顶部。
模拟加氢燃油是由正辛烷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调配成的模拟加氢汽油(组成为3.3112g 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996.7g正辛烷)或由十氢萘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调配成的模拟加氢柴油(组成为3.3112g 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996.7g十氢萘)硫含量均为500mg/kg。
堵塞加氢燃油出口4,通过加氢燃油进口6往转化处理室5注入100ml模拟加氢燃油,通入流量为90SCCM(标准立方厘米每分钟)的SO3/空气混合气,SO3在SO3/空气混合气中的摩尔百分含量为0.21%,持续100分钟后转化处理结束。在SO3与模拟加氢燃油混合接触期间,烧杯内的模拟加氢燃油温度保持在0℃左右。
通气结束后,将模拟加氢燃油从加氢燃油出口4放出后取样20ml,用20ml水对燃油中的硫进行第一遍萃取,再用20ml N,N-二甲基甲酰胺进行第二遍萃取,最后用20ml的水进行第三遍萃取,其中的硫含量降至75mg/kg以下,脱硫率在85%以上。再用未经转化处理的模拟加氢燃油代替转化处理过的模拟加氢燃油进行相同的萃取操作,此时所得到硫含量仅为275mg/kg,脱硫率仅为45%。这表明模拟加氢燃油经过转化处理后确实大幅度提高了萃取脱硫效果,本发明的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确实有助于燃油脱硫。上述硫含量均用微库伦硫测定仪测定。
实施例2:
除以下不同外,其余同实施例1。
对实施例1的燃油转化处理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转化处理室5中填充了能够形成空隙填充物的填料如拉西环、隔板环、十字环、鲍尔环、贝尔鞍(弧鞍)、英特洛克斯鞍(矩鞍)等以提高加氢燃油的转化效率;通过加氢燃油进口6往转化处理室5注入的模拟加氢燃油的量为50ml,SO3/空气混合气流量为45SCCM(标准立方厘米每分钟)。
最终结果为:硫含量降至50mg/kg以下,脱硫率在90%以上。再用未经转化处理的模拟加氢燃油代替转化处理过的模拟加氢燃油进行相同的萃取操作,此时所得到硫含量仅为275mg/kg,脱硫率仅为45%。这表明模拟加氢燃油经过转化处理后确实大幅度提高了萃取脱硫效果,本发明的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确实有助于燃油脱硫。上述硫含量均用微库伦硫测定仪测定。
实施例3:
除以下不同外,其余同实施例1。
用经历加氢脱硫后的加氢汽油和加氢柴油分别代替模拟汽油和模拟柴油。加氢汽油和加氢柴油的硫含量均为350mg/kg。
最终结果为:硫含量对于汽油降至50mg/kg以下,脱硫率在85%以上;对于柴油降至70mg/kg以下,脱硫率在80%以上。再用未经氧化处理的燃油代替氧化处理过的燃油进行相同的萃取操作,此时所得到硫含量仅为210mg/kg,脱硫率仅为40%。这表明加氢燃油经过转化处理后确实大幅度提高了萃取脱硫效果,本发明的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确实有助于燃油脱硫。上述硫含量均用微库伦硫测定仪测定。
实施例4:
除以下不同外,其余同实施例2。
用经历加氢脱硫后的加氢汽油和加氢柴油分别代替模拟汽油和模拟柴油。加氢汽油和加氢柴油的硫含量均为350mg/kg。
最终结果为:硫含量对于汽油降至35mg/kg以下,脱硫率在90%以上;对于柴油降至50mg/kg以下,脱硫率在85%以上。再用未经氧化处理的燃油代替氧化处理过的燃油进行相同的萃取操作,此时所得到硫含量仅为210mg/kg,脱硫率仅为40%。这表明加氢燃油经过转化处理后确实大幅度提高了萃取脱硫效果,本发明的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确实有助于燃油脱硫。上述硫含量均用微库伦硫测定仪测定。
实施例5:
除以下不同外,其余同实施例1。
在持续通入SO3/空气混合气100分钟后,从加氢燃油进口6用微量进样泵以333μL/min的流量往转化处理室5注入模拟加氢燃油,同时从加氢燃油出口4以333μL/min的流量接取模拟加氢燃油,再继续通气300分钟,以连续进料模式对模拟加氢燃油进行转化处理,最后共接取转化处理后的模拟加氢燃油100ml。
通气结束后,用100ml水对燃油中的硫进行第一遍萃取,再用100ml N,N-二甲基甲酰胺进行第二遍萃取,最后用100ml的水进行第三遍萃取,其中的硫含量降至75mg/kg以下,脱硫率在85%以上。再用未经转化处理的模拟加氢燃油代替转化处理过的模拟加氢燃油进行相同的萃取操作,此时所得到硫含量仅为275mg/kg,脱硫率仅为45%。这表明模拟加氢燃油经过转化处理后确实大幅度提高了萃取脱硫效果,而且可以在连续进料的模式下进行转化处理,本发明的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确实有助于燃油脱硫。上述硫含量均用微库伦硫测定仪测定。
实施例6:
除以下不同外,其余同实施例5。
对实施例5的燃油转化处理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在转化处理室5中填充了能够形成空隙填充物的填料如拉西环、隔板环、十字环、鲍尔环、贝尔鞍(弧鞍)、英特洛克斯鞍(矩鞍)等以提高加氢燃油的转化效率;通过加氢燃油进口6往转化处理室5注入的模拟加氢燃油的量为50ml,SO3/空气混合气流量为45SCCM(标准立方厘米每分钟)。
在持续通入SO3/空气混合气100分钟后,从加氢燃油进口6用微量进样泵以333μL/min的流量往转化处理室5注入模拟加氢燃油,同时从加氢燃油出口4以333μL/min的流量接取模拟加氢燃油,再继续通气360分钟,以连续进料模式对模拟加氢燃油进行转化处理,最后共接取转化处理后的模拟加氢燃油100ml。
最终结果为:硫含量降至50mg/kg以下,脱硫率在90%以上。再用未经转化处理的模拟加氢燃油代替转化处理过的模拟加氢燃油进行相同的萃取操作,此时所得到硫含量仅为275mg/kg,脱硫率仅为45%。这表明模拟加氢燃油经过转化处理后确实大幅度提高了萃取脱硫效果,而且可以在连续进料的模式下进行转化处理,本发明的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确实有助于燃油脱硫。上述硫含量均用微库伦硫测定仪测定。
实施例7:
除以下不同外,其余同实施例5。
用经历加氢脱硫后的加氢汽油和加氢柴油分别代替模拟汽油和模拟柴油。加氢汽油和加氢柴油的硫含量均为350mg/kg。
最终结果为:硫含量对于汽油降至50mg/kg以下,脱硫率在85%以上;对于柴油降至70mg/kg以下,脱硫率在80%以上。再用未经氧化处理的燃油代替氧化处理过的燃油进行相同的萃取操作,此时所得到硫含量仅为210mg/kg,脱硫率仅为40%。这表明加氢燃油经过转化处理后确实大幅度提高了萃取脱硫效果,而且可以在连续进料的模式下进行转化处理,本发明的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确实有助于燃油脱硫。上述硫含量均用微库伦硫测定仪测定。
实施例8:
除以下不同外,其余同实施例6。
用经历加氢脱硫后的加氢汽油和加氢柴油分别代替模拟汽油和模拟柴油。加氢汽油和加氢柴油的硫含量均为350mg/kg。
最终结果为:硫含量降至35mg/kg以下,脱硫率在90%以上。再用未经转化处理的模拟加氢燃油代替转化处理过的模拟加氢燃油进行相同的萃取操作,此时所得到硫含量仅为210mg/kg,脱硫率仅为40%。这表明模拟加氢燃油经过转化处理后确实大幅度提高了萃取脱硫效果,而且可以在连续进料的模式下进行转化处理,本发明的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确实有助于燃油脱硫。上述硫含量均用微库伦硫测定仪测定。

Claims (7)

1.一种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一密闭容器,于密闭容器内的中下部设有气体分散器(3),气体分散器(3)将容器内分成上下二个独立的腔室,上部腔室为转化处理室(5),下部腔室为三氧化硫气体室(2),气体分散器(3)为带通孔的平板,平板四周边缘与容器内壁面密闭连接,于三氧化硫气体室(2)侧壁和/或底部设有三氧化硫气体进口(1);于转化处理室(5)下部侧壁面上设有加氢燃油出口(4),于转化处理室(5)上部和/或顶部设有加氢燃油进口(6),于转化处理室(5)上部和/或顶部设有残余气出口(7)。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氧化硫气体进口(1)是进入三氧化硫气体室(2)的孔道;
所述三氧化硫气体室(2)是小口径气体管道与大口径转化处理室(5)本体在三氧化硫气体进口(1)处的过渡连接区域;其底部为倒锥形。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体分散器(3)是密布平均孔径大于0.1微米小于200微米微孔板结构的部件,位于三氧化硫气体室(2)与转化处理室(5)之间,将三氧化硫气体室(2)中的三氧化硫气体均匀分散到转化处理室(5)中。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氢燃油出口(4)和加氢燃油进口(6)分别连接于转化处理室(5)的下部和上部,是加氢燃油的出进通道,两者的功能可以互相切换,即当加氢燃油流向改变时,加氢燃油出口(4)变为进口,相应地,加氢燃油进口(6)变为出口。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三氧化硫气体是指气态SO3或气态SO3与空气、氧气、氮气、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二氧化碳气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混合形成的混合气,其中的气态SO3摩尔分数至少为1ppm。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经该装置转化处理过的加氢燃油可以更容易地以水、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糠醛、乙腈、环丁砜、硝基甲烷、乙二胺等不与燃油相溶的极性溶剂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作为萃取剂进行萃取脱硫操作而获得最终的脱硫加氢燃油。
7.按照权利要求1或6所述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所处理的加氢燃油是指经历加氢脱硫后所获得的加氢轻质燃油、由正辛烷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调配成的模拟汽油、或由十氢萘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调配成的模拟柴油。
CN201611062996.4A 2016-11-28 2016-11-28 一种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 Active CN1081178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62996.4A CN108117884B (zh) 2016-11-28 2016-11-28 一种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062996.4A CN108117884B (zh) 2016-11-28 2016-11-28 一种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17884A true CN108117884A (zh) 2018-06-05
CN108117884B CN108117884B (zh) 2020-06-19

Family

ID=622239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062996.4A Active CN108117884B (zh) 2016-11-28 2016-11-28 一种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1788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4116A (zh) * 2011-07-29 2014-05-21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 具有芳族分离的整合的加氢处理和异构化方法
CN102925209B (zh) * 2011-08-08 2015-04-0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以氧气为氧化剂的超深度脱除柴油中硫化物的方法
CN105733654A (zh) * 2014-12-08 2016-07-06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用于燃油脱硫过程的燃油氧化处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4116A (zh) * 2011-07-29 2014-05-21 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 具有芳族分离的整合的加氢处理和异构化方法
CN102925209B (zh) * 2011-08-08 2015-04-0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以氧气为氧化剂的超深度脱除柴油中硫化物的方法
CN105733654A (zh) * 2014-12-08 2016-07-06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种用于燃油脱硫过程的燃油氧化处理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语樵等: "汽油脱硫的新方法",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17884B (zh) 2020-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20293B (zh) 离子液体萃取-催化氧化脱硫的方法
Suryawanshi et al. Developing techno-economically sustainable methodologies for deep desulfurization using hydrodynamic cavitation
CN101153225A (zh) 一种基于离子液体的油品氧化-萃取脱硫技术
CN101376821A (zh) 一种光催化氧化脱除汽柴油中硫的方法
CN108203593A (zh) 一种基于聚乙烯亚胺固定杂多酸催化剂的氧化脱硫方法
JP2009235407A (ja) 燃料油の酸化的脱硫
CN103509590B (zh) 一种基于Lewis酸性离子液体的氧化脱硫方法
CN103525453A (zh) 石油油品氧化耦合萃取脱硫和离子液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02609B (zh) 一种过氧化钼酸离子液体的模拟汽油催化氧化脱硫方法
CN108117884B (zh) 一种基于三氧化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装置
CN104593056A (zh) 一种低共溶离子液体萃取耦合氧化柴油脱硫的方法
CN102408915A (zh) 一种利用氧化-萃取进行油品脱硫的方法
CN108117883B (zh) 一种用于加氢燃油脱硫的加氢燃油转化处理方法
CN108117888B (zh) 一种加氢燃油脱硫的方法
CN107964420A (zh) 一种新型低共熔溶剂的模拟汽油萃取脱硫方法
CN105733654B (zh) 一种用于燃油脱硫过程的燃油氧化处理装置
US9200212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sulfurization of heavy oil using a ferrate(VI)
CN102517074B (zh) 一种环保型橡胶填充油的生产方法
CN107880928B (zh) 一种将聚乙烯亚胺用于燃油萃取脱硫的方法
CN110229693A (zh) 一种固体酸耦合离子液体对燃油萃取氧化脱硫的方法
CN105038841A (zh) 一种聚醚型氧钒杂多酸离子液体催化燃油氧化脱硫的方法
CN103602346A (zh) 一种氧化-萃取耦合进行油品脱硫的方法
CN108034446A (zh) 一种聚醚类溶剂用于燃油萃取脱硫的方法
CN100408658C (zh) 一种柴油氧化萃取脱硫的方法
CN108034445A (zh) 一种利用改性聚乙二醇脱除汽油中噻吩硫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