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74680B - 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74680B
CN108074680B CN201711106161.9A CN201711106161A CN108074680B CN 108074680 B CN108074680 B CN 108074680B CN 201711106161 A CN201711106161 A CN 201711106161A CN 108074680 B CN108074680 B CN 1080746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strate
perforation
blade
exterior member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0616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74680A (zh
Inventor
村田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0746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46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746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746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H02G3/0481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with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nufacturing wire harnesses
    • H01B13/01263Tying, wrapping, binding, lacing, strapping or sheathing harnesses
    • H01B13/01281Harness wrapping apparatu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 H01B13/01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conductors or cables for manufacturing wire harn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045Cable-harnes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Perforating, Stamping-Out Or Severing By Means Other Than Cutt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技术:即使在生产穿孔线的数量在相对于基材的中心的左右不同的外装部件的情况下,也能在基材的左右使输送基材的力尽量均匀。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工序(a),其将基材(12)沿延伸方向输送;工序(b),其通过使用在基材的一侧比另一侧配设得多的穿孔刀片(32)和与所述穿孔刀片相对设置的砧座(36)夹住所述基材,并且所述穿孔刀片绕沿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轴旋转,从而在输送的所述基材上沿所述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穿孔线(14);以及工序(c),其将拉力补正部件(40)推压到所述基材的所述另一侧,从而对所述基材的所述一侧和所述另一侧的拉力差异进行补正。

Description

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造线束用外装部件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保护片针对电线的缠绕方法,在保护片的沿电线延伸方向的一对缘部分别设有双面胶带,将一方粘贴在电线侧而作为缠绕开始部分,将另一方粘贴在已缠绕于电线周围的保护片的外表面而作为缠绕结束部分。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保护片因保护片要复原的反作用力而以直径变大的方式变形,所以可能有不能维持将保护片以较小直径缠绕的状态的情况。另外,可能有在保护片要复原的反作用力比双面胶带的粘接力强时缠绕结束部分的双面胶带剥落的情况。
于是,本申请人提出了一种外装部件,通过在片状的基材上设置当基材缠绕于电线时沿电线的延伸方向的穿孔线,从而能够抑制反作用力。此时,还提出穿孔线的数量在相对于基材的中心的左右不同的外装部件。这种外装部件通过例如将相对于基材的中心而言穿孔线的数量更多的一侧作为缠绕开始侧而缠绕在电线上,从而能更有效地抑制反作用力。
在此,在想要连续生产如上述的设有穿孔线的外装部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一边沿延伸方向输送基材一边在基材的一部分设置沿延伸方向的穿孔线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79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生产穿孔线的数量在相对于基材的中心的左右不同的外装部件的情况下,由于穿孔刀片的数量在基材的左右差异,所以输送基材的力在基材的左右变得不均匀。由此,基材的搬送平衡被破坏,可能有基材偏离搬送轨道的情况。
于是,本发明目的为提供如下技术:即使在生产穿孔线的数量在相对于基材的中心线的左右不同的外装部件的情况下,也能使输送基材的力在基材的左右尽量均匀。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1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设置有相对于基材的中心在一侧比另一侧多的穿孔线,所述制造方法包括:工序(a),其将所述基材沿延伸方向输送;工序(b),通过用在所述一侧配设得比所述另一侧多的穿孔刀片和与所述穿孔刀片相对设置的砧座夹住所述基材,并且使所述穿孔刀片绕沿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轴旋转,从而在输送的所述基材上沿所述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穿孔线;以及工序(c),将拉力补正部件推压到所述基材的所述另一侧,从而对所述基材的所述一侧和所述另一侧的拉力的差异进行补正。
第2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是第1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拉力补正部件以与所述穿孔刀片并排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另一侧,用所述拉力补正部件和所述砧座夹住所述基材穿孔线。
第3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是第2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拉力补正部件包括辊,该辊绕与所述穿孔刀片的旋转轴平行的轴旋转。
第4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是第3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在所述辊的外周形成有凹凸部。
第5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是第4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凹凸部包括轴心方向凹凸部,该轴心方向凹凸部沿所述辊的轴心方向形成。
第6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是第5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所述辊包括模擬刀片辊,该模擬刀片辊的所述轴心方向凹凸部的间距形成为与在所述一侧排列的所述穿孔刀片的间隔相同。
第7方式是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是第1-第6中任意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将轴环部件推压到所述基材上,从而调节所述穿孔刀片相对于所述基材的深度,所述轴环部件形成为比所述穿孔刀片小的直径,并与所述穿孔刀片相邻地设置。
第8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装置,所述线束用外装部件设置有相对于基材的中心在一侧比另一侧多的穿孔线,所述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装置具备:搬送部,其将所述基材沿延伸方向输送;穿孔线加工部,其包括穿孔刀片和砧座,所述穿孔刀片能绕沿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轴旋转,且在所述另一侧比所述另一侧配设得多,所述砧座与所述穿孔刀片相对设置,用所述砧座和所述穿孔刀片夹住所述基材,所述穿孔线加工部在输送的所述基材上沿所述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穿孔线;以及拉力补正部件,其以能按压所述另一侧的方式设置,对所述基材的所述一侧和所述另一侧的拉力的差异进行补正。
发明效果
根据第1-第7方式,因为通过将设于穿孔刀片的数量少的另一侧的拉力补正部件推压到基材上,从而对基材的左右的拉力的差异进行补正,所以即使在生产穿孔线的数量在相对于基材的中心的左右不同的外装部件的情况下,也能使输送基材的力在基材的左右尽量地均匀。
尤其,根据第2方式,能沿基材的搬送方向在穿孔刀片的位置对拉力进行补正。
尤其,根据第3方式,由于与穿孔刀片同样地旋转,所以与不旋转的情况相比,不容易施加多余的力。
尤其,根据第4方式,与没有形成凹凸部的情况相比,对基材的卡住变得良好。
尤其,根据第5方式,与在轴心方向上形成凹凸部的情况相比,对基材的卡住变得良好。
尤其,根据第6方式,由于模擬刀片辊沿与基材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以与穿孔刀片相同的间隔卡住,所以基材不容易产生扭曲等。
尤其,根据第7方式,通过使用轴环部件调整穿孔刀片的深度,从而能抑制穿孔刀片切入到砧座的切入量变大。
根据第8方式,因为通过设于穿孔刀片的数量少的另一侧的拉力补正部件对基材的左右的拉力差异进行补正,所以即使在生成穿孔线的数量在相对于基材的中心的左右不同的外装部件的情况下,也能使输送基材的力在基材的左右尽量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线束用外装部件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线束用外装部件安装于电线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装置的概要侧视图。
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装置的概要俯视图。
图5是示出穿孔线加工部的概要俯视图。
图6是示出穿孔线加工部的概要侧视图。
图7是示出穿孔线加工部的概要主视图。
图8是示出穿孔刀片接触到基材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拉力补正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拉力补正部件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拉力补正部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拉力补正部件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3是拉力补正部件的另一其他变形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以下,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进行说明。
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是用于制造线束用外装部件10的方法以及装置,线束用外装部件10设置有相对于基材12的中心在一侧比另一侧多的穿孔线14。
在此,参照图1、图2对成为制造对象的线束用外装部件10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线束用外装部件10的俯视图。图2是示出线束用外装部件10安装于电线W的状态的主视图。
线束用外装部件10包括:基材12,其形成为片状;以及穿孔线14,其设于基材12。
基材12以能缠绕于电线W的方式形成。在此,假设基材12在缠绕于电线W的状态下反作用力作用于要解除缠绕状态的方向。作为这样的基材12,也可以考虑例如以PVC(聚氯乙烯树脂)或者PP(聚丙烯)等树脂作为材料形成得同样的基材。另外,也可以考虑采用例如纺粘无纺布等无纺布。在此,基材12以能绕电线W缠绕2圈的方式形成。但是,基材12的缠绕量也可以比绕电线W缠绕2圈少,也可以比2圈多。
穿孔线14是沿延伸方向的尺寸小的凹部15在延伸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的集合体。也就是说,小的凹部15在延伸方向上断断续续地形成,从而构成穿孔线14。另外,作为凹部15,也可以是具有宽度尺寸(沿与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尺寸)的孔,也可以是不具有宽度尺寸的切痕。在凹部15为孔的情况下,孔的形状不做特别的限定。但是,优选孔是形成为长方形或者长圆状等、在延伸方向上长的长孔。另外,穿孔线14也可以相对于电线W的延伸方向稍微倾斜。
基材12中的形成有穿孔线14的部分的刚性降低。由此,在缠绕基材12时的反作用力降低。其结果,容易维持缠绕状态。尤其是基材12中的形成有穿孔线14的部分能弯曲为折弯状。当基材12中的形成有穿孔线14的部分弯曲成折弯状时,基材12中的形成有穿孔线14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曲率半径可以减小,其反作用力变弱。此外,形成有穿孔线14的部分根据构成基材12的材料,有通过弯曲成折弯状从而成为该折弯状或者与折弯状类似的形状的特性。由此,其反作用力也变弱。
在此,穿孔线14分别设有缠绕开始部分和缠绕结束部分。
缠绕开始部分的穿孔线14a设在位于绕电线W缠绕2圈中的内周侧的区域。由此,在直径相比于缠绕在外周侧的部分减小的内周侧缠绕的部分的反作用力变小,直径要变大的力变弱。其结果,容易将内周侧部分维持为直径小的状态。
缠绕结束部分的穿孔线14b形成于使用双面胶带16等接合的部分的边界区域。由此,基材12中的被接合的部分的边界区域的反作用力变小,要解除被接合的部分的接合状态的力变弱。其结果,不容易解除被接合的部分,容易维持外装部件的缠绕状态。
另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穿孔线14a在圆周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12根,但是穿孔线14a的数量以及位置不限定于此。另外,穿孔线14b形成有1根,但是穿孔线14b的数量以及位置不限于此。在此,穿孔线14a的数量和穿孔线14b的数量不同。在此,穿孔线14a的数量形成得比穿孔线14b的数量多。
另外,在此,沿基材12的两侧的外缘粘贴有双面胶带16。将该双面胶带16作为在长的基材12上形成穿孔线14后切断为规定尺寸来制造线束用外装部件10时一并粘贴的部件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所示,可以考虑在缠绕前的基材12的粘接层的表面设置剥离纸17。但是,双面胶带16可以在切断成规定的尺寸后粘贴,也可以不粘贴。
接着,说明用于制造如上述的穿孔线14的数量在相对于基材12的中心的左右不同的线束用外装部件10的装置。
首先,参照图3、图4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装置20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装置20的概要侧视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装置20的概要俯视图。
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装置20具备搬送部22、穿孔线加工部30、以及拉力补正部件40。此外,在此线束用外装部件10的制造装置20具备送出滚筒26、双面胶带粘贴部50、以及尺度调整切断部60。
在搬送方向的最上游侧配置有送出滚筒26,送出滚筒26缠绕收纳有形成穿孔线14之前的长的基材12B。然后,搬送部22从该送出滚筒26沿搬送方向输送基材12B。因此,长的基材12B被搬送部22沿延伸方向输送。搬送部22例如由一对驱动辊24构成,设于送出滚筒26的下游侧。在此,对一对驱动辊24组装于下游侧的尺度调整切断部60的例子进行说明。
从送出滚筒26送出的基材12B首先送至穿孔线加工部30。在送至穿孔线加工部30的基材12B上通过穿孔线加工部30的穿孔刀片32而设有穿孔线14。在此,穿孔刀片32是以能绕沿与基材12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设置的旋转刀片。穿孔刀片32以与穿孔线刀片32相对配置的砧座(anvil)36一起夹住基材12的状态,相对于搬送来的基材12B旋转并形成穿孔线14。穿孔刀片32为了加工穿孔线14,直径最大的部分在圆周方向不连续地形成。
在此,如上述所述,在相对于基材12B的中心的左右设置的穿孔线14的数量不同。为了与其对应,设于穿孔线加工部30的穿孔刀片32的数量也在左右不同。如此,当穿孔刀片32的数量在左右不同时,分别于基材12B的左右施加的拉力(施加于驱动辊24和穿孔线加工部30之间的基材12B上的张力)就不同。具体地讲,拉力根据基材12B的材质、厚度、穿孔刀片32的形状、材质、数量、砧座36的形状、材质、穿孔刀片32和砧座36的间隔、驱动辊24的驱动力等而逐一变化。但是,通常在穿孔刀片32的数量多的一侧施加比穿孔刀片32的数量少的一侧大的拉力。
如此,当拉力在基材12B的左右产生变化时,基材12B的搬送平衡被破坏,可能有基材12B偏离搬送轨道的情况。为了防止该情况,在此,通过拉力补正部件40而对左右的拉力差异进行补正。拉力补正部件40设于穿孔刀片32的数量少的另一侧。拉力补正部件40推压到基材12B上。由此,在基材12B中因为穿孔刀片32的数量少而导致拉力小的另一侧的拉力变大,从而对左右的拉力差异进行补正。在此,作为拉力补正部件40,辊42与另一侧的穿孔刀片32并排设置。
另外,关于穿孔线加工部30以及拉力补正部件40详细后述。
通过穿孔线加工部30形成有穿孔线14并且通过拉力补正部件40已对左右的拉力差异进行补正的基材12B接着送至双面胶带粘贴部50。在此,从缠绕收纳有双面胶带16B的胶带卷绕体52拉出双面胶带16B并将其粘贴于基材12B。另外,在此,双面胶带16B粘贴于基材12B的两侧外缘。因此,在此,双面胶带粘贴机构51分别设于基材12的左右。具体地讲,双面胶带粘贴机构51具备上述胶带卷绕体52、卷绕体支承部54、胶带按压部56、以及多个辊58。
卷绕体支承部54能旋转地支承胶带卷绕体52。胶带按压部56以从胶带卷绕体52拉出的双面胶带16B接近于基材12B的上方的状态,将该双面胶带16B朝向基材12B按压,从而使双面胶带16B牢固地粘贴于基材12B。多个辊58配设于胶带按压部56和胶带卷绕体52之间,并对拉出双面胶带16B所需的力进行调节。具体地讲,在此,3个辊58a、58b、58c能旋转地设置。其中的2个辊58a、58b支承于恒定位置,剩下的1个辊58c能上下移动地被支承。在拉出双面胶带16B所需的力弱时,能上下移动的辊58c位于离其他辊58a、58b较远的位置,双面胶带16B的余长设定得长。并且,在拉出双面胶带16B所需的力要增强时,能上下移动的辊58c向靠近其他辊58a、58b的方向移动。由此,双面胶带16B的余长变短,并且该部分用于粘贴,从而抑制拉出双面胶带16B所需的力变得过强。
通过双面胶带粘贴部50粘贴有双面胶带16B的基材12B接着送至尺度调整切断部60。在尺度调整切断部60中,长的基材12B在调整为规定的尺寸后被切断。具体地讲,尺度调整切断部60具备尺度调整部62和切断部64。
尺度调整部62是将送来的基材12B调整为规定尺寸的部分。如上所述,在尺度调整切断部60组装有作为搬送部22的一对驱动辊24。尺度调整部62例如由回转式编码器等构成,对驱动辊24的旋转进行测定。由此,尺度调整部62能测量由驱动辊24输送的基材12B的尺寸。切断部64例如由一对刀片部以及驱动该一对刀片部的驱动部等构成,将长的基材12B以由尺度调整部62调整的尺寸切断。
如上所述,在长的基材12B上设有穿孔线14并且粘贴有双面胶带16B的状态下,将基材12B调整为规定的尺寸并切断,从而完成线束用外装部件10。
另外,在线束用外装部件10中,在想要确定中心等一部分的位置时,可以考虑在想要确定的部位用线标记等设置线18。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上述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装置20组装线标记70。在图2、3示出的例子中,线标记70配设于穿孔线加工部30和双面胶带粘贴部50之间。
接着,参照图5-图9对穿孔线加工部30以及拉力补正部件40进行详细说明。图5是示出穿孔线加工部30的概要俯视图。图6是示出穿孔线加工部30的概要侧视图。图7是示出穿孔线加工部30的概要主视图。图8是示出穿孔刀片32与基材12B接触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是示出拉力补正部件40的立体图。
穿孔线加工部30是如上所述的在搬送的基材12B上沿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穿孔线14的部分。穿孔线加工部30包括穿孔刀片32和砧座36。此外,在此,穿孔线加工部30包括轴环(collar)部件38。
穿孔刀片32以能绕沿与基材12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设置。穿孔刀片32在一侧比另一侧配置更多。具体地讲,穿孔刀片32在一侧配置12个,在另一侧配置1个。也就是说,一侧的穿孔刀片32a形成穿孔线14a,另一侧的穿孔刀片32b形成穿孔线14b。各穿孔刀片32为了在基材12B上加工穿孔线14,形成为向径向外侧凸出的凸刀片33和相对于凸刀片33朝径向内侧凹陷的凹部34在圆周方向上交替地连续的形状。此时,根据在穿孔刀片32的圆周方向上的凸刀片33的尺寸,决定穿孔线14的1个凹部15的长度尺寸。另外,根据在穿孔刀片32的圆周方向上的凹部34的尺寸,决定穿孔线14的相邻的凹部15的间隔。另外,根据在穿孔刀片32的圆周方向上的凸刀片33以及凹部34的尺寸,决定穿孔线14的间距。上述1个凹部15的长度尺寸、相邻的凹部15的间隔以及穿孔线14的间距等是根据基材12B的刚性以及卷绕对象的直径等而适当地设定的值。
砧座36与穿孔刀片32相对设置。砧座36能旋转地轴支承。使用砧座36和穿孔刀片32夹住基材12B。在此,作为砧座36,在轴心方向上设置一个长的部件,该1个砧座36以与一侧的穿孔刀片32a以及另一侧的穿孔刀片32b相对的方式配置。对构成砧座36的材料不做特别限定,但是例如砧座36可以由比凸刀片33柔软的材料形成。由此,凸刀片33的顶端能切入砧座36,能在基材12B上更准确地形成穿孔线14的各凹部15。例如,砧座36可以考虑由聚氨酯等树脂材料形成。
另外,穿孔刀片32和砧座36可以设置成各自的中心轴彼此的间隔能变更。由此,能对应基材12B的厚度差异。此时,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穿孔刀片32a和穿孔刀片32b被1个轴部轴支承,但是穿孔刀片32a和穿孔刀片32b也可以被不同的轴部轴支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使穿孔刀片32a与砧座36的间隔、以及穿孔刀片32b与砧座36的间隔不同。
另外,在此,沿搬送方向在穿孔刀片32以及砧座36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设置有按压辊37。并且,基材12B中的与砧座36抵接的部分位于比与按压辊37抵接的部分靠上方的位置。由此,砧座36和基材12B能面接触,从而穿孔刀片32的加工穿孔线14的精度提高。
轴环部件38形成为比穿孔刀片32小的直径。轴环部件38与穿孔刀片32相邻地设置。在此,轴环部件38配设于相邻的穿孔刀片32之间。轴环部件38形成为例如圆板状等环状,被支承穿孔刀片32的轴部支承。在穿孔刀片32的凸刀片33达到基材12B的内部的状态下,轴环部件38与基材12B的表面抵接。因此,轴环部件38推压到基材12B上,从而对穿孔刀片32相对于基材12B的深度进行调整。由此,在穿孔刀片32的数量在基材12B的左右不同的情况下,能抑制穿孔刀片32过度切入到砧座36。另外,在此,轴环部件38与穿孔刀片32的侧面抵接,从而支承穿孔刀片32。由此,能抑制穿孔刀片32倾斜或者晃动。
拉力补正部件40对基材12B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拉力差异进行补正。拉力补正部件40以能按压基材12B中的穿孔刀片32少的另一侧的方式设置。拉力补正部件40也可以以金属为材料形成,也可以以树脂为材料形成,也可以以橡胶等弹性材料为材料形成。在此,拉力补正部件40相对于基材12B以与穿孔刀片32b并排的方式设置在另一侧,并由拉力补正部件40和砧座36夹住基材12B。拉力补正部件40包括辊42,辊42能绕与穿孔刀片32b的旋转轴平行的轴旋转。在此,辊42被轴部支承,轴部支承穿孔刀片32b。
在此,辊42以表面形成为同样且没有凹凸的方式形成。辊42的拉力主要由材质以及大小等而决定。例如,在相同大小的辊的情况下,在由金属等易于滑动的材料形成的辊和由橡胶等不易滑动的材料形成的辊中,可以想到后者的拉力变大。另外,在由相同的材料形成辊的情况下,在小的辊和大的辊中,可以想到后者的拉力变大。作为辊42的径向的大小,可以是比穿孔刀片32的凸刀片33大的情况、比其小的情况、或者与其相同的情况中的某个。同样地,作为辊42的轴心方向的大小,可以是由辊42与穿孔刀片32b按压的区域比一侧的穿孔刀片32a的区域大的情况、比其小的情况、或者与其相同的情况中的某个。
于是,辊42的形状不限定为上述的情况。以下,参照图10-图13,对辊42的形状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0是示出辊42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图11是示出辊42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2是示出辊42的其他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3是示出辊42的另一其他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0以及图11示出的变形例所涉及的辊42A在辊42A的外周形成有凹凸部44。在此,凹凸部44包括轴心方向凹凸部45,轴心方向凹凸部45沿辊42A的轴心方向形成。因此,辊42A形成为粗环状部46和细环状部47沿轴心方向交替地连续的形状。认为如此形成有轴心方向凹凸部45的辊42A与没有形成轴心方向凹凸部45的辊42相比对基材12B的卡住变得良好。
该轴心方向凹凸部45的间距只要适当设定即可。例如,在图12所示的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辊42B中,与辊42A相比,轴心方向凹凸部45B的间距减小。另外,如图13所示的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辊42C中,与辊42B相比,轴心方向凹凸部45C的间距减小。此时,辊42C的轴心方向凹凸部45C的间距形成为与在一侧排列的穿孔刀片32a的间隔相同。以下,有时将这样的辊42C称为模擬刀片辊。由于另一侧的模擬刀片辊和穿孔刀片32b在与一侧的穿孔刀片32a同样的区域上以同样的间隔推压,所以能比较容易地进行拉力的调整。
另外,拉力补正部件40只要将左右的拉力差减小即可,不是必须使左右的拉力相同。
<制造方法>
接着,对使用上述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装置20制造线束用外装部件10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将基材12B沿延伸方向输送(工序(a))。具体地讲,首先将基材12B的顶端从送出滚筒26沿搬送路径拉出。被拉出的顶端设于驱动辊24。在该状态下,通过对驱动辊24进行驱动,从而基材12B从送出滚筒26按顺序被拉出并沿延伸方向输送。
接着,通过穿孔线加工部30对输送的基材12B沿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穿孔线14(工序(b))。在此,通过用穿孔刀片32和砧座36夹住基材12,并使穿孔刀片32绕沿与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轴旋转,从而设置穿孔线14。
此时,由于基材12B的一侧的穿孔刀片32a比另一侧的穿孔刀片32b的数量多,所以拉力在基材12B的左右不同。因此,在此将拉力补正部件40推压到基材12B的另一侧,从而对基材12B的一侧和另一侧的拉力差异进行补正(工序(c))。在此,通过用在另一侧的穿孔刀片32b的侧方排列设置的辊42和砧座36夹住基材12B,从而对另一侧的拉力进行补正。
通过穿孔线加工部30设有穿孔线14的基材12B以拉力已补正的状态送至下游侧。在穿孔线加工部30的下游侧,首先,通过双面胶带粘贴部50,在基材12B的两侧外缘粘贴双面胶带16B。在粘贴完双面胶带16B后,通过尺度调整切断部60调整为规定的尺寸并切断。由此,完成线束用外装部件10。此时,由于在穿孔线加工部30中已补正基材12B的拉力,所以可抑制在比其靠下游侧基材12B偏离搬送轨道。因此,在双面胶带粘贴部50中,很难产生双面胶带16B相对于基材12B的粘贴不良。另外,在尺度调整切断部60中,尺度调整出错或者切断基材12B时的形状变形得到抑制。
根据上述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20,因为通过将拉力补正部件40推压到基材12B上从而对在基材12B左右的拉力差异进行补正,且拉力补正部件40设于穿孔刀片32的数量少的另一侧,所以即使在生产穿孔线14的数量在相对于基材12B的中心的左右不同的线束用外装部件10的情况下,也能使在基材12B的左右输送基材12B的力尽量地均匀。由此,可抑制基材12B偏离搬送轨道,从而不容易产生在比其靠下游侧加工基材12B时因为脱离搬送轨道而导致的不良。
另外,拉力补正部件40以与穿孔刀片32b并排的方式设置在另一侧,并用拉力补正部件40和砧座36夹住基材12B,所以能沿着基材12B的搬送方向在穿孔刀片32的位置补正拉力。
另外,拉力补正部件40因为包括绕与穿孔刀片32b的旋转轴平行的轴绕旋转的辊42,从而与穿孔刀片32b同样地旋转,所以相比于不旋转的情况,很难施加多余的力。
另外,因为在辊42的外周形成有凹凸部44,所以相比于没有形成凹凸部44的情况,对基材12B的卡住变得良好。特别是,在此凹凸部44包括沿辊42的轴心方向形成的轴心方向凹凸部45,所以相比于在轴心方向没有形成凹凸部44的情况,对基材12B的卡住变得良好。
另外,辊42包括模擬刀片辊,模擬刀片辊的轴心方向凹凸部45的间距形成为与在一侧排列的穿孔刀片32a的间隔相同,从而模擬刀片辊沿着与基材12B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以与穿孔刀片32a相同的间隔进行卡住,所以基材12B很难产生扭曲等。
另外,通过用形成为比穿孔刀片32a小的直径并与穿孔刀片32a相邻设置的轴环部件38来调整穿孔刀片32a的深度,从而能抑制穿孔刀片32a切入到砧座36的量变多。
另外,当穿孔刀片32的数量在基材12B的左右不同时,在基材12B的左右施加到1个穿孔刀片32的压力也不同。更详细地,针对每个数量少的穿孔刀片32b施加的压力大于针对每个数量多的穿孔刀片32a施加的压力。因此,穿孔刀片32b比穿孔刀片32a容易切入到砧座36。在此,若穿孔刀片32过度切入到砧座36,砧座36的更换周期就会变短,与其对应地,成为成本提高的原因。但是在此,由于在穿孔刀片32b的侧方设置辊42,所以能减小施加到穿孔刀片32b的压力,从而能抑制穿孔刀片32b过度切入到砧座36。
{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中,拉力补正部件40以与穿孔刀片32b并排的方式设置在另一侧,并对用拉力补正部件40和砧座36夹住基材12B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例如,拉力补正部件40也可以沿搬送方向设置在与穿孔刀片32b分开的位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拉力补正部件40包括绕与穿孔刀片32b的旋转轴平行的轴旋转的辊4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例如,拉力补正部件也可以构成为不旋转的部件推压到基材12B上。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凹凸部44包括沿辊42的轴心方向形成的轴心方向凹凸部45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不是必需的。凹凸部44也可以包括沿圆周方向形成的圆周方向凹凸部。在这种情况下,包括圆周方向凹凸部的辊形成为与穿孔刀片32类似的形状,与没有圆周方向凹凸部的情况相比,对基材12B的卡住变得良好。其中,圆周方向凹凸部的凸部与穿孔刀片32的凸刀片33不同,形成为不切断基材12B的形状。此外,也可以想到圆周方向凹凸部的间距形成为与穿孔刀片32的圆周方向的凹凸的间距相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形成有圆周方向凹凸部的辊沿基材12B的延伸方向以与穿孔刀片32的凸刀片33相同的间距卡住基材12B,所以基材12B很难产生扭曲等。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在穿孔线加工部30的下游侧设有双面胶带粘贴部5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这不是必需的,也可以在双面胶带粘贴部50的下游侧设置穿孔线加工部30。在这种情况下,当双面胶带16B粘贴的区域和穿孔线14所设置的区域重叠时,也可以在双面胶带16B上实施穿孔线14。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构成只要相互不矛盾可以适当地组合。
以上对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说明在所有的方面均为例示,本发明不受其限定。可以理解为没有例示的无数的变形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情况下得到。
附图标记说明
10 线束用外装部件
12 基材
14 穿孔线
16 双面胶带
20 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装置
22 搬送部
24 驱动辊
26 送出滚筒
30 穿孔线加工部
32 穿孔刀片
36 砧座
38 轴环部件
40 拉力补正部件
42 辊
44 凹凸部
45 轴心方向凹凸部
50 双面胶带粘贴部
60 尺度调整切断部
W 电线

Claims (8)

1.一种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该线束用外装部件设置有相对于基材的中心在一侧比另一侧多的穿孔线,所述制造方法包括:
工序(a),将所述基材沿延伸方向输送;
工序(b),通过用在所述一侧配设得比所述另一侧多的穿孔刀片和与所述穿孔刀片相对设置的砧座夹住所述基材,并且使所述穿孔刀片绕沿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轴旋转,从而在输送的所述基材上沿所述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穿孔线;以及
工序(c),将拉力补正部件推压到所述基材的所述另一侧,从而对所述基材的所述一侧和所述另一侧的拉力差异进行补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拉力补正部件以与所述穿孔刀片并排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另一侧,用所述拉力补正部件和所述砧座夹住所述基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拉力补正部件包括辊,该辊绕与所述穿孔刀片的旋转轴平行的轴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辊的外周形成有凹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凹凸部包括轴心方向凹凸部,该轴心方向凹凸部沿所述辊的轴心方向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辊包括模擬刀片辊,该模擬刀片辊的所述轴心方向凹凸部的间距形成为与在所述一侧排列的所述穿孔刀片的间隔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轴环部件推压到所述基材上,从而调节所述穿孔刀片相对于所述基材的深度,所述轴环部件形成为比所述穿孔刀片小的直径,并与所述穿孔刀片相邻地设置。
8.一种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装置,所述线束用外装部件设置有相对于基材的中心在一侧比另一侧多的穿孔线,所述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装置具备:
搬送部,其将所述基材沿延伸方向输送;
穿孔线加工部,其包括穿孔刀片和砧座,所述穿孔刀片能绕沿与所述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的轴旋转,且在所述一侧比所述另一侧配设得多,所述砧座与所述穿孔刀片相对设置,用所述砧座和所述穿孔刀片夹住所述基材,所述穿孔线加工部在输送的所述基材上沿所述延伸方向依次设置穿孔线;以及
拉力补正部件,其以能按压所述另一侧的方式设置,对所述基材的所述一侧和所述另一侧的拉力差异进行补正。
CN201711106161.9A 2016-11-16 2017-11-10 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Active CN1080746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3148 2016-11-16
JP2016223148A JP6673156B2 (ja) 2016-11-16 2016-11-16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用外装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74680A CN108074680A (zh) 2018-05-25
CN108074680B true CN108074680B (zh) 2019-08-23

Family

ID=62108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06161.9A Active CN108074680B (zh) 2016-11-16 2017-11-10 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37955A1 (zh)
JP (1) JP6673156B2 (zh)
CN (1) CN108074680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49037A (ja) * 1998-06-03 1999-12-21 Masuo Oda 結束用カバー
CN103121548A (zh) * 2011-11-18 2013-05-29 加川清二 在长条的塑料膜上形成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的装置
JP2014017913A (ja) * 2012-07-06 2014-01-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JP2014017985A (ja) * 2012-07-10 2014-01-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線に対する保護シート材の巻き付け方法及び電線に対する保護シート材の巻き付け用の治具
CN104756336A (zh) * 2012-10-31 2015-07-0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线束和用于生产线束的外装部件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9171Y2 (zh) * 1971-09-01 1976-05-20
US20140116215A1 (en) * 2012-10-31 2014-05-01 Brian J. Kwarta Perforator with translating perforating devices
JP5720725B2 (ja) * 2013-07-01 2015-05-2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プロテクタの製造方法、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プロテクタ付き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15164775A (ja) * 2014-03-03 2015-09-1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ト材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49037A (ja) * 1998-06-03 1999-12-21 Masuo Oda 結束用カバー
CN103121548A (zh) * 2011-11-18 2013-05-29 加川清二 在长条的塑料膜上形成倾斜的线状易开裂部的装置
JP2014017913A (ja) * 2012-07-06 2014-01-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JP2014017985A (ja) * 2012-07-10 2014-01-30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電線に対する保護シート材の巻き付け方法及び電線に対する保護シート材の巻き付け用の治具
CN104756336A (zh) * 2012-10-31 2015-07-01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线束和用于生产线束的外装部件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74680A (zh) 2018-05-25
US20180137955A1 (en) 2018-05-17
JP6673156B2 (ja) 2020-03-25
JP2018082559A (ja) 2018-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99613B2 (en) Flexible straw and syste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S2818561T3 (es) Método y aparato de aplicación de lengüetas transversales
EP302868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omposite elasticized web with intermittent elastic sections
JP2007508220A (ja) サーボモータを用いて移動するウェブ中に部品を配置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CN102525744B (zh)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JP6348350B2 (ja) ハーフカット両面テー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504202A (ja) 引っ張られた弾性部材を移動支持体ウェブと結合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4717895B (zh) 在烟草产业中使用的切割设备
CN205328339U (zh) 折叠机的稳定可靠的折叠机构
CN103957853A (zh) 截断装置
CN108074680B (zh) 线束用外装部件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US9943977B2 (en) Tensioning device for rotary cutting apparatus
WO2021033344A1 (ja) ハーフカット済両面テープ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ハーフカット済両面テープ貼付装置
US1174069A (en) Toilet-paper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JP2008167745A (ja) 苗搬送装置
CN110290715A (zh) 处理包装材料的设备和方法
JP6010962B2 (ja) 衛生用紙の製造方法
JP2008308322A (ja) 連続用紙貼り合わせ装置
CN104349757A (zh) 用于制造用于吸收制品的连续片材的复合体的方法及其设备
JP2008030940A (ja) テーパードラム回転速度制御システム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製品巻取り装置およびスリッター装置
CN107283883B (zh) 无接头带的制造方法
US20220134681A1 (en) Device and process for introducing perforations into laminates
CN103372976A (zh) 成型滚轮及其制造设备与制造方法
JP5259878B2 (ja) 所望の長さのテープ材料片を、移動するウェブ材料に横断配向に配置するための装置及び方法
JP2012072237A (ja) シート製造装置および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