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72743B - 支撑构件 - Google Patents

支撑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72743B
CN107972743B CN201711018244.2A CN201711018244A CN107972743B CN 107972743 B CN107972743 B CN 107972743B CN 201711018244 A CN201711018244 A CN 201711018244A CN 107972743 B CN107972743 B CN 10797274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wl
connecting portion
support member
main body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1824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72743A (zh
Inventor
河村和夫
桑原和秀
铃木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9727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727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727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727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支撑构件,其包括:上侧连接部,其连接到前围上板的前端部的下表面,前围上板支撑车辆的挡风玻璃;下侧连接部,其连接到前围前板的上表面,前围前板与前围上板间隔开地布置在前围上板的下方;以及主体部,其从下侧连接部延伸到上侧连接部。

Description

支撑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撑构件。
背景技术
通常,在车辆前部结构中,诸如支撑刮水器的轴部和用于驱动刮水器的马达等的被收纳部件布置在挡风玻璃的前端部附近。这些部件收纳在支撑挡风玻璃的前围上板和从前围上板向下间隔开的前围前板之间,前围上装饰件安装成覆盖前围上板的前端部和前围前板的前端部。
为了获得良好的头部伤害临界值(表示当车辆以预定速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对行人头部的冲击),要求该车辆前部结构足够容易地变形。同时,为了抑制在例如车辆行驶时发生的振动,需要车辆前部结构(特别是前围上板)的刚性高。
鉴于以上情况,例如,日本特开2016-78774号公报公开了如下构造:由前围板(前围前板)支撑且支撑挡风玻璃的前围内衬(前围上板)设置有增强构件。日本特开2016-78774号公报中公开的前围内衬的刚性通过增强构件得到提高。通过在与增强构件对应的位置处形成凹部来确保在发生碰撞时用于增强构件的变形所必须的空隙。
发明内容
然而,因为日本特开2016-78774号公报中公开的前围内衬由前围板的前端部支撑并向上延伸,并且(上述)被收纳部件布置在前围板的前侧,所以该前围内衬具有收纳空间窄的问题。也就是,为了确保所必须的收纳空间,支撑挡风玻璃的板(前围上板)和布置在该板下方的板(前围前板)需要在各自的末端部彼此间隔开的情况下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在以上构造中,由于这些板的前端部彼此间隔开,所以这些板(特别是前围上板)具有低的刚性并容易振动。也就是,在车辆前部结构中确保收纳空间的情况下,会产生板中容易发生振动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抑制确保了收纳空间的车辆前部结构中的板的振动的支撑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支撑构件的特征在于包括:上侧连接部,其连接到前围上板的前端部的下表面,所述前围上板支撑车辆的挡风玻璃,下侧连接部,其连接到前围前板的上表面,所述前围前板与所述前围上板间隔开地布置在所述前围上板的下方;以及主体部,其从所述下侧连接部延伸到所述上侧连接部。
根据本发明的支撑构件能够抑制确保了收纳空间的车辆前部结构中的板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结构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示出车辆前部结构的支撑构件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支撑构件的详细形状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支撑构件的详细形状的立体图。
图5A、图5B和图5C是示出如何将支撑构件连接到前围前板的示意性截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车辆前部结构
2: 前围上板
3: 前围前板
4: 支撑构件
41: 主体部
411: 下侧部分
412: 上侧部分
42: 接合突起(下侧连接部)
43: 上侧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支撑构件的特征在于包括:上侧连接部,其连接到前围上板的前端部的下表面,所述前围上板支撑车辆的挡风玻璃;下侧连接部,其连接到前围前板的上表面,所述前围前板与所述前围上板间隔开地布置在所述前围上板的下方;以及主体部,其从所述下侧连接部延伸到所述上侧连接部。
由于支撑构件连接到前围上板和前围前板,所以即使在板之间确保了用于收纳部件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板的振动。
以下将参照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根据实施方式的作为在车辆中布置在挡风玻璃W下方的结构的车辆前部结构10装配有前围上板2、前围前板3、支撑构件4和前围上装饰件5。在实施方式中,将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分别定义为车辆前后方向、车辆宽度方向和上下方向。
前围上板2总体上沿水平面(XY平面)延伸,并且具有从前侧依次配置的第一倾斜部21、第一水平部22、第二倾斜部23、第二水平部24。第一倾斜部21与挡风玻璃W平行延伸地倾斜,第二倾斜部23沿与第一倾斜部21的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前围上板2借助于第一倾斜部21支撑挡风玻璃,前围上板2的第二水平部24或布置在第二水平部24后侧的部分由前围前板3支撑。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倾斜部21的末端部(底部)(即,前围上板2的前端部(底部))形成有供支撑构件4固定的被固定部211。被固定部211具有供诸如铆钉等的紧固构件6插穿的插入孔,并且被固定部211倾斜成位置越向前就越向下。
前围前板3总体上沿水平面(XY平面)延伸,并且具有从前侧依次配置的前端安装部31、下降壁部32和水平部33。如此,前围前板3成为车体的一部分。前端安装部31沿水平面延伸,前围上装饰件5安装到前端安装部31。
水平部33的上表面设置有供支撑构件4安装的台座34。台座34由例如带状金属片形成,台座34的两端部均固定到水平部33。台座34的两端部的内侧形成有从水平部33立起的一对立设壁部341和连结一对立设壁部341的水平连接部342,一对立设壁部341中的一个立设壁部341(右手边的那个立设壁部341)沿ZX平面延伸。一对立设壁部341中的一个立设壁部341(右手边的那个立设壁部341)形成有供支撑构件4的接合突起42(稍后说明)接合的接合孔341A。
图2至图4示出了支撑构件4的详细形状。支撑构件4由例如适当的金属或树脂制成,并且具有从前围前板3延伸到前围上板2的主体部41。车辆前部结构10可以为仅在Y方向上的中央处布置有一个支撑构件4的结构,或者可以为在适当的位置处布置有多个支撑构件4的结构。
主体部41具有:板状的下侧部分411,其在ZX平面中沿Z方向延伸;上侧部分412,其倾斜成位置越向上就越向前;弯曲部分413,其形成在下侧部分411与上侧部分412之间。也就是,上侧部分412与下侧部分411相比向前侧倾斜并向上延伸。
下侧部分411形成有上述接合突起42,接合突起42朝向Y方向上的一侧(在图示的示例中,朝向车辆左侧)突出,并且如图5A、图5B和图5C示意性所示,接合突起42与台座34的立设壁部341中的一个立设壁部341(右手边的那个立设壁部341)的接合孔341A接合。也就是,接合突起42经由台座34连接到前围前板3的上表面,并且用作下侧连接部。下侧部分411在与接合突起42对应的位置处(即,在接合突起42的基端部422的X方向上的两侧)形成有两个开口部411A,并且下侧部分411还形成有围绕两个开口部411A的框架部411B。
接合突起42从下侧部分411垂直地突出,并且如图5A所示,接合突起42呈具有一对接合片421的伞状形状。一对接合片421在穿过接合孔341A时闭合(见图5B),在穿过接合孔341A之后恢复(见图5C),以与接合孔341A接合。
支撑构件4具有上侧连接部43,上侧连接部43与主体部41的上侧部分412的上端部连续地朝向Y方向上的一侧延伸(朝向车辆左侧),并且连接到前围上板2的被固定部211。上侧连接部43与被固定部211的下表面平行地延伸。作为紧固构件6插穿上侧连接部43和被固定部211的结果,上侧连接部43固定到被固定部211。
也就是,支撑构件4的上侧连接部43连接到前围上板2的前端部的下表面。紧固构件6的插入方向与垂直于被固定部211的方向近似一致并偏离Z方向地向前倾斜。上侧连接部43为板状并与上侧部分412连续。例如,上侧连接部43可以通过使起初位于上侧部分412上方的部分弯曲而形成。
上侧部分412在其下端附近形成有孔部412A,围绕孔部412A的部分比围该部分周边的部分薄。在位于孔部412A下方的位置处,板状的把手部44从主体部41的弯曲部分413突出并沿XY平面延伸。下侧部分411比上侧部分412厚。下侧部分411、上侧部分412和围绕孔部412A的部分的示例性厚度分别为1.8mm、1.5mm和1.0mm。
前围上装饰件5由例如树脂制成,并且布置在挡风玻璃W与发动机罩板之间。前围上装饰件5安装至挡风玻璃W、前围上板2和前围前板3,并且覆盖前围上板2、前围前板3以及布置在板2和3之间的被收纳部件等。
将对当车辆前部结构10接收到来自前侧的冲击时各个部分如何变形进行说明。
由前围上板2接收到的冲击从被固定部211传递到支撑构件4。也就是,力垂直地作用于支撑构件4的上侧连接部43。由于上侧连接部43朝向Y方向上的一侧延伸,所以会迫使主体部41朝向另一侧倒下。也就是,会迫使主体部41以台座34的立设壁部341中的一个立设壁部341(右手侧的那个立设壁部341)与水平连接部342之间的边界部分作为支点地转动。主体部41的位于支点下方的部分受迫朝向Y方向上的另一侧移动,其结果是接合突起42接收到用于将接合突起42拉出接合孔341A的力。
此外,由于上侧部分412与下侧部分411相比向前侧倾斜,并且上侧连接部43与上侧部分412连接,所以偏离Z方向倾斜的力作用于形成在下侧部分411中的接合突起42。
如上所述,由于用于将接合突起42拉出接合孔341A的力以及偏离Z方向倾斜的力作用于接合突起42,所以会迫使接合突起42在弯曲的同时被拉出接合孔341A。
在由车辆前部结构10接收到的冲击在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会将接合突起42拉出接合孔341A并使接合突起42与接合孔341A解除接合。如果车辆前部结构10接收到比该范围强的冲击,则能够使支撑构件4在适当位置处破断。在冲击足够弱的情况下,接合突起42无需与接合孔341A解除接合。支撑构件4与前围前板3之间的接合解除和/或支撑构件4的破断使前围上板2的变形变得容易。
上述实施方式提供如下优点。由于支撑构件4连接到前围上板2和前围前板3,所以即使在板2和3之间确保了用于收纳部件的空间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板2和3(特别是前围上板2)的振动。
由于支撑构件4使前围上板2不易变形,所以能够使将前围上装饰件5安装到挡风玻璃W、前围上板2和前围前板3的作业性更有效率。
由于接合突起42与前围前板3接合并在支撑构件4接收到冲击时与前围前板3解除接合,所以能够使前围上板2容易变形。
由于作为下侧连接部的接合突起42和上侧连接部43从主体部41朝向Y方向上的同一侧延伸,所以当力作用于上侧连接部43时,会产生用于将接合突起41拉出接合孔341A的力,从而有利于接合突起42解除接合。
由于主体部41的上侧部分412与下侧部分411相比向前侧倾斜,所以不仅接收到拉力,而且还接收到在偏离Z方向倾斜的方向上的力,迫使接合突起42被拉出接合孔341A。这进一步有利于接合突起42解除接合。
此外,由于主体部41的形状为板状,所以能够容易形成沿着主体部41侧面的垂直方向突出的接合突起42和与前围上板2的被固定部211平行延伸的板状上侧连接部43,并且能够容易产生如上所述的用于在使接合突起42弯曲的同时拉出接合突起42的力。
本发明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并且包含其它构造等,只要这些构造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即可。本发明包含如下变型等。
例如,尽管在实施方式中,主体部41的形状为板状,但是使主体部从前围前板3延伸到前围上板2就足够了;主体部的形状不限于板状,而可以为棒状。
在实施方式中,主体部41的下侧部分411沿Z方向延伸,其上侧部分412偏离Z方向地向前倾斜。然而,能够像实施方式中那样产生如上所述的用于在使接合突起42弯曲的同时拉出接合突起42的力,只要上侧部分412与下侧部分411相比向前侧倾斜即可。例如,主体部可以以下侧部分偏离Z方向地向前倾斜、上侧部分进一步向前倾斜的方式构成。作为另一可选方案,主体部可以以下侧部分偏离Z方向地向后倾斜、上侧部分沿Z方向延伸或向前倾斜的方式构成。
在接合突起仅因用于将其拉出的力(即,无弯曲力)而解除接合的情况下,主体部的上侧部分无需比下侧部分向前侧倾斜。此外,在车辆前部结构以接合突起因除了用于将接合突起拉出的力以外的力(例如,面内的力)而解除接合的方式构造的情况下,上侧连接部和接合突起无需朝向同一侧延伸。也就是,将上侧连接部和接合突起的相对位置布置成使得在车辆前部结构接收到冲击时接合突起解除接合的适当方向上的力作用于接合突起就足够了。
尽管在实施方式中,与前围前板3的台座34接合的接合突起42用作下侧连接部,但是下侧连接部可以固定于前围前板3。在这种情况下,以在碰撞时发生破断或变形以提供期望的头部伤害临界值的方式构造下侧连接部就足够了。甚至在下侧连接部固定于前围前板3的结构中,如果如在以上实施方式中,上侧连接部和下侧连接部从主体部朝向Y方向上的同一侧延伸,则会迫使下侧连接部在力作用于上侧连接部时与前围前板分离。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固定解除。此外,如果主体部的上侧部分与主体部的下侧部分相比向前侧倾斜,则弯曲力作用于下侧连接部,进而能够更容易地实现固定解除。
尽管以上已经说明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构造等,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就是,尽管以上已经参照附图主要以特定的实施方式的形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和目的的情况下在诸如形状、材料以及部分或构件的数量等的具体方面对以上实施方式进行变型。由于以上作出的限定了形状、材料等的公开为用于有利于理解本发明的示例而不应当理解为限制本发明,所以本发明包含如下构造:该构造均包括不具有涉及形状或材料等的那些限定中的所有限定或部分限定的一个或多个构件。

Claims (3)

1.一种支撑构件,其包括:
上侧连接部,其连接到前围上板的前端部的下表面,所述前围上板支撑车辆的挡风玻璃;
下侧连接部,其连接到前围前板的上表面,所述前围前板与所述前围上板间隔开地布置在所述前围上板的下方;
主体部,其从所述下侧连接部延伸到所述上侧连接部,
所述主体部的形状为板状并沿包括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上下方向的平面延伸,
所述上侧连接部的形状为板状并与所述主体部的上端连续,
所述下侧连接部为与所述前围前板接合的接合突起,并且
所述接合突起沿着所述主体部侧面的垂直方向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侧连接部和所述上侧连接部从所述主体部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包括设置有所述下侧连接部的下侧部分和设置有所述上侧连接部的上侧部分,并且
所述上侧部分与所述下侧部分相比向车辆前侧倾斜并向上延伸。
CN201711018244.2A 2016-10-25 2017-10-25 支撑构件 Active CN10797274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08487A JP6825301B2 (ja) 2016-10-25 2016-10-25 支持部材
JP2016-208487 2016-10-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72743A CN107972743A (zh) 2018-05-01
CN107972743B true CN107972743B (zh) 2020-09-29

Family

ID=62012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18244.2A Active CN107972743B (zh) 2016-10-25 2017-10-25 支撑构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25301B2 (zh)
CN (1) CN107972743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51550A (ja) * 2010-08-03 2012-03-15 Mazda Motor Corp フロントウインドの支持構造
JP2013082245A (ja) * 2011-10-06 2013-05-0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カウル部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35489A1 (de) * 2007-07-28 2009-01-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 mit nach vorne gewölbter Stirnwand
JP5394759B2 (ja) * 2009-01-23 2014-01-22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の取付構造
JP5820485B2 (ja) * 2012-01-11 2015-11-2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前部構造
WO2013150806A1 (ja) * 2012-04-05 2013-10-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JP6191632B2 (ja) * 2015-02-16 2017-09-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カウル部構造
US9415744B1 (en) * 2015-10-14 2016-08-16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rangible member fo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51550A (ja) * 2010-08-03 2012-03-15 Mazda Motor Corp フロントウインドの支持構造
JP2013082245A (ja) * 2011-10-06 2013-05-09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カウル部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69780A (ja) 2018-05-10
JP6825301B2 (ja) 2021-02-03
CN107972743A (zh) 2018-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52226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EP2394885B1 (en)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6131837B2 (ja) 車両の前部構造
CN107972742B (zh) 支撑构件
CN108071285B (zh) 机罩铰链
US20190106078A1 (en) Automobile cowl grille structure
US11673609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107972743B (zh) 支撑构件
CN109664948B (zh) 车辆前部构造
JP2019038301A (ja) 車体構造
CN109927794B (zh) 车身前部的构造
CN114670931B (zh) 车体前部结构
US20200223488A1 (en) Vehicle front portion structure
JP6710229B2 (ja) 取付部材
JP5520081B2 (ja) 自動車のカウル構造
JP5257349B2 (ja) 車載機器の取り付け構造
US11661110B2 (en)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CN107867335B (zh) 转向支撑构件的周边结构
KR101272034B1 (ko) Fem캐리어의 보강구조
JP2013107421A (ja) 自動車用ドアトリムの取付構造
KR101427923B1 (ko) 차량용 카울 톱 아웃터패널
JP7144527B2 (ja) フロントサブフレーム構造
JP2023000229A (ja) 車両前部構造
JP6468430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CN111634237A (zh) 座椅下托盘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