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72730A - 转向桥联动系统及起重机 - Google Patents

转向桥联动系统及起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72730A
CN107972730A CN201711375070.5A CN201711375070A CN107972730A CN 107972730 A CN107972730 A CN 107972730A CN 201711375070 A CN201711375070 A CN 201711375070A CN 107972730 A CN107972730 A CN 1079727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iddle position
oil cylinder
knuckle arm
piston
ste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7507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72730B (zh
Inventor
宁介雄
郭堃
刘学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37507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727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79727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727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727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727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fluid, i.e. using a pressurised fluid for most or all the force required for steering a vehicle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转向桥联动系统及起重机,所述转向桥联动系统包括: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前转向桥和后转向桥,所述第一油缸设置于所述前转向桥上,并能够随所述前转向桥的转向而同步伸缩,所述第二油缸设置于所述后转向桥上,并能够驱动所述后转向桥转向,所述第一油缸的无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中的一者连通,所述第一油缸的有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中的另一者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油缸的伸缩能够联动所述第二油缸同步伸缩,所述第二油缸伸缩,以驱动所述后转向桥转向,并使所述后转向桥的转向方向与所述前转向桥的转向方向相反。该转向桥联动系统结构简单且控制精准。

Description

转向桥联动系统及起重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转向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转向桥联动系统及起重机。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起重机产品往大型化和超大型化发展趋势明显,设计上需通过增加汽车的车轴来满足超大吨位产品的需求,于是出现了五轴或更多轴的汽车起重机产品,为保证多轴车辆的机动灵活和减少轮胎磨损,一般采取增加后桥转向的多桥转向技术。当前,大吨位汽车起重机后桥转向技术主要有拉杆后桥转向技术和电液控制后桥转向技术。
拉杆后桥转向技术存在的问题:
1、要布置较多的拉杆和摇臂结构,占用空间大,布置困难;
2、拉杆和摇臂的连接处容易产生间隙且拉杆受冲击易变形弯曲,转角偏差大,容易磨胎;
3、后桥没有锁定功能,高速稳定性差。
电液控制后桥转向技术存在的问题:
1、控制元器件精度要求高、价格成本高;
2、系统低温性能差;
3、系统复杂、后期使用和维护成本高;
4、维修专业要求高,方便性差。
因此,大吨位多轴转向汽车起重机急需一种简单可靠、适应范围广,成本低廉,免维护保养的后桥转向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桥联动系统及起重机,以提高车辆后桥转向的性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桥联动系统,包括:第一油缸、第二油缸、前转向桥和后转向桥,
所述第一油缸设置于所述前转向桥上,并能够随所述前转向桥的转向而同步伸缩,
所述第二油缸设置于所述后转向桥上,并能够驱动所述后转向桥转向,
所述第一油缸的无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中的一者连通,所述第一油缸的有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中的另一者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油缸的伸缩能够联动所述第二油缸同步伸缩,
所述第二油缸伸缩,以驱动所述后转向桥转向,并使所述后转向桥的转向方向与所述前转向桥的转向方向相反。
优选地,所述前转向桥包括:前轴支撑杆、前左转向节臂、前中转向节臂、前右转向节臂,
所述前轴支撑杆、所述前左转向节臂、所述前中转向节臂、所述前右转向节臂顺次闭合连接,以形成四连杆机构,
所述第一油缸包括:第一缸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缸体内并能够沿所述第一缸体长度方向伸缩的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缸体铰接于所述前轴支撑杆,所述第一活塞杆铰接于所述前左转向节臂或所述前右转向节臂。
优选地,所述前轴支撑杆的两端均设置有前车轮,两个所述车轮分别于所述前左转向节臂和所述前右转向节臂连接,并分别能够随所述前左转向节臂和所述前右转向节臂同步转动。
优选地,所述后转向桥包括:后轴支撑杆、后左转向节臂、后中转向节臂、后右转向节臂,
所述后轴支撑杆、所述后左转向节臂、所述后中转向节臂、所述后右转向节臂顺次闭合连接,以形成四连杆机构,
所述第二油缸包括:第二缸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二缸体内并能够沿所述第二缸体长度方向伸缩的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缸体铰接于所述后轴支撑杆,所述第二活塞杆铰接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或所述后右转向节臂。
优选地,所述后转向桥包括:后轴支撑杆、后左转向节臂、后中转向节臂、后右转向节臂、辅助转向杆,
所述后轴支撑杆、所述后左转向节臂、所述后中转向节臂、所述后右转向节臂顺次闭合连接,以形成四连杆机构,所述辅助转向杆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或所述后右转向节臂固定连接,且所述辅助转向杆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或所述后右转向节臂分别位于所述后轴支撑杆的两侧,
所述第二油缸包括:第二缸体和设置于所述第二缸体内并能够沿所述第二缸体长度方向伸缩的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缸体铰接于所述后轴支撑杆,所述第二活塞杆铰接于所述辅助转向杆。
优选地,所述后轴支撑杆的两端均设置有前车轮,两个所述车轮分别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和所述后右转向节臂连接,并分别能够随所述后左转向节臂和所述后右转向节臂同步转动。
优选地,所述转向桥联动系统还包括设置所述后转向桥的中位缓冲系统,所述中位缓冲系统用于促使所述后转向桥处于无转向状态。
优选地,所述中位缓冲系统包括中位油缸,所述中位油缸包括:中位缸体和设置于所述中位缸体内并能够沿所述中位缸体长度方向伸缩的中位活塞杆,所述中位缸体铰接于所述后轴支撑杆,所述中位活塞杆铰接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或所述后右转向节臂。
优选地,所述中位油缸还包括:第一活塞、第二活塞、第一限位件、第二限位件以及导向套,
所述导向套设置于所述中位缸体的伸缩端,所述中位活塞杆的外径与所述导向套的内径密封配合,
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中位缸体内部,并设置于所述中位活塞杆的端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活塞脱离所述中位活塞杆,
所述第二限位件设置于所述中位缸体的中间位置,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活塞能够在所述第二限位件和所述导向套之间往复移动,并限制所述第二活塞能够在所述第二限位件和所述中位缸体底部之间往复移动,
所述第一活塞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导向套之间,所述第一活塞的内径与所述中位活塞杆的外径密封配合,并能够沿所述中位活塞杆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一限位件和所述导向套之间往复移动,所述第一活塞的外径与所述中位缸体的内径密封配合,并能够沿所述中位缸体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
所述第二活塞的外径与所述中位缸体的内径密封配合,并能够沿所述中位缸体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
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导向套之间形成第一腔室,所述第一活塞和所述第二活塞之间形成第二腔室,所述第二活塞与所述中位缸体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三腔室,所述第一腔室、第二腔室以及第三腔室相对密封,
所述中位缓冲系统还包括蓄能器,所述蓄能器同时与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三腔室连通。
优选地,所述中位缓冲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蓄能器压力的压力表。
优选地,所述中位缓冲系统还包括油灌,所述油灌与所述第二腔室连通。
优选地,所述蓄能器的压力范围设置为2.5MPa~4.5MPa。
优选地,所述第一油缸的无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的无杆腔连通,所述第一油缸的有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的有杆腔连通;且,
所述第一油缸的有杆腔活塞的作用面积与所述第二油缸有杆腔活塞的作用面积相同,所述第一油缸的无杆腔活塞的作用面积与所述第二油缸无杆腔活塞的作用面积相同。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依次连接的方向盘、转向器、拉杆以及本发明的转向桥联动系统,
所述拉杆与所述前转向桥连接,以驱动所述前转向桥转向。
优选地,所述起重机还包括助力转向系统,所述助力转向系统与所述拉杆连接,用于辅助所述前转向桥转向。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精准,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布置方便,成本低廉的缸控随动后桥转向技术及其汽车起重机。本发明是利用分别布置在前转向桥和后转向桥上的随动油缸,通过液压管路连通实现后转向桥同前转向桥的随动,利用液压油不能压缩原理实现前后车桥转角关系的精准控制。同时,后桥安装有中位油缸,保证后桥轮胎始终具有保持直线行驶的趋势,确保高速行驶的操作稳定性。本发明中的前、后桥随动转向液压管路系统和中位油缸液压系统均为独立的闭环系统,无需外接补油油源,可实现免维护。本发明的另一亮点是无电气元器件和液压阀类件等精密元器件,结构简单,性能可靠,成本低廉。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转向桥联动系统的原理图;
图2是图1中转向桥联动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位缓冲系统的原理图;
图4是图3中中位油缸处于伸长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中位油缸处于中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中位油缸处于收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转向桥联动系统在五轴起重机应用的原理图。
图中:
11-方向盘;12-转向器;13-拉杆;
21-蓄能器;22-压力表;23-油灌;
3-中位油缸;31-中位活塞杆;32-中位缸体;33-导向套;34-第一活塞;35-第一限位件;36-第二活塞;37-第二限位件;3A-第一腔室;3B-第二腔室;3C-第三腔室;
41-前车轮;42-后车轮;
5-前转向桥;51-前轴支撑杆;52-前左转向节臂;53-前中转向节臂;54-前右转向节臂;
6-第一油缸;61-第一缸体;62-第一活塞杆;
7-第二油缸;71-第二缸体;72-第二活塞杆;
8-后转向桥;81-后轴支撑杆;82-后左转向节臂;83-后中转向节臂;84-后右转向节臂;85-辅助转向杆;
9-助力转向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提高的前、后、左、右等方位词仅用于结合附图以便于理解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下文的实施方式中可以理解为以车辆行驶方向为前,反方向为后,“左右”指以面向车辆行驶方向时的左右。
参阅图1,其示出了本实施方式中转向桥联动系统的原理图,所述转向桥联动系统包括:第一油缸6、第二油缸7、前转向桥5和后转向桥8,所述第一油缸6设置于所述前转向桥5上,并能够随所述前转向桥5的转向而同步伸缩,所述第二油缸7设置于所述后转向桥8上,并能够驱动所述后转向桥8转向,所述第一油缸6的无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7的无杆腔和有杆腔中的一者连通,所述第一油缸6的有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7的无杆腔和有杆腔中的另一者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油缸6的伸缩能够联动所述第二油缸7同步伸缩,所述第二油缸7伸缩,以驱动所述后转向桥8转向,并使所述后转向桥8的转向方向与所述前转向桥5的转向方向相反。通过两个相互并联的油缸(第一油缸6、第二油缸7)可以确保第二油缸7随第一油缸6同步伸缩,所以在前转向桥5转向的同时,也会驱动后转向桥8超相反方向转向,从而有利于车辆的转弯。因为两个油缸形成一个独立的液压联动系统,不与车辆生其他液压系统相干连,所以这种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布置方便,而且成本低廉,有利于在车辆上的广泛推广应用。另外,该转向桥联动系统为独立的闭式系统,无需外接补油油源,便于维护。
结合图1,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当前车轮41右转向时,前右转向节臂54顺时针转动带动第一油缸6收缩,第一油缸6的无杆腔液压油液受力挤压流出进入第二油缸7的无杆腔。液压油液进入第二油缸7的无杆腔后,第二油缸7伸长,作用在辅助转向杆85上,并使辅助转向杆85逆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后车轮42同前车轮41向反方向的随动转向动作;
当前车轮41左转向时,前右转向节臂54逆时针转动带动第一油缸6伸长,第一油缸6的有杆腔液压油液受力挤压流出进入第二油缸7的有杆腔。液压油液进入第二油缸7的有杆腔后,第二油缸7缩短,作用在辅助转向杆85上,并使辅助转向杆85顺时针转动,从而实现后车轮42同前车轮41向反方向的随动转向动作;
具体地,所述前转向桥5包括:前轴支撑杆51、前左转向节臂52、前中转向节臂53、前右转向节臂54,所述前轴支撑杆51、所述前左转向节臂52、所述前中转向节臂53、所述前右转向节臂54顺次闭合连接,以形成四连杆机构,从而只需驱动前左转向节臂52和前右转向节臂54中的一者转动,便可牵动另一者随动,所以对于第一油缸6可以设计如下:
所述第一油缸6包括:第一缸体61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缸体61内并能够沿所述第一缸体61长度方向伸缩的第一活塞杆62,所述第一缸体61铰接于所述前轴支撑杆51,所述第一活塞杆62铰接于所述前左转向节臂52或所述前右转向节臂54。
进一步,所述前轴支撑杆51的两端均设置有前车轮41,两个所述车轮41分别于所述前左转向节臂52和所述前右转向节臂54连接,并分别能够随所述前左转向节臂52和所述前右转向节臂54同步转动。
同理,所述后转向桥8包括:后轴支撑杆81、后左转向节臂82、后中转向节臂83、后右转向节臂84,
所述后轴支撑杆81、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所述后中转向节臂83、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顺次闭合连接,以形成四连杆机构,
从而只需驱动后左转向节臂82和后右转向节臂84中的一者转动,便可牵动另一者随动,所以对于第一油缸7可以设计如下:
所述第二油缸7包括:第二缸体7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缸体71内并能够沿所述第二缸体71长度方向伸缩的第二活塞杆72,所述第二缸体71铰接于所述后轴支撑杆81,所述第二活塞杆72铰接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或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图中未示出这种连接关系)。
为了便于第二油缸7的空间布置,所述后转向桥8还可以优选如下设置:所述后转向桥8包括:后轴支撑杆81、后左转向节臂82、后中转向节臂83、后右转向节臂84、辅助转向杆85,
所述后轴支撑杆81、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所述后中转向节臂83、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顺次闭合连接,以形成四连杆机构,所述辅助转向杆85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或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固定连接,且所述辅助转向杆85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或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分别位于所述后轴支撑杆81的两侧,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后轴支撑杆81两侧的空间。在这种结构的基础上,对于第一油缸7可以设计如下:
所述第二油缸7包括:第二缸体7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缸体71内并能够沿所述第二缸体71长度方向伸缩的第二活塞杆72,所述第二缸体71铰接于所述后轴支撑杆81,所述第二活塞杆72铰接于所述辅助转向杆85。根据图1,由于辅助转向杆85与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固定连接,从而第二油缸7通过驱动辅助转向杆85转动便可实现后转向桥8的转向。
进一步,所述后轴支撑杆81的两端均设置有前车轮42,两个所述车轮42分别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和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连接,并分别能够随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和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同步转动。
参阅图2,对于前转向5的转动角度与后转向桥8的转动角度的比例,可以通过调节R和θ的值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配置不同规格的油缸来实现。例如,可以设置前转向5转10°,而后转向桥8转8°。当然对于不同的车辆可以根据车辆长度等因素具体设置两者转向的比例。
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方案,所述第一油缸6的无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7的无杆腔连通,所述第一油缸6的有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7的有杆腔连通;且所述第一油缸6的有杆腔活塞的作用面积与所述第二油缸7有杆腔活塞的作用面积相同,所述第一油缸6的无杆腔活塞的作用面积与所述第二油缸7无杆腔活塞的作用面积相同。从而可以实现第一油缸6和第二油缸7的伸缩量相同,对于前转向5的转动角度与后转向桥8的转动角度的比例可直接通过改变R和θ的值来实现调节。
当车辆较长时,对于车辆后车轮42通常不易控制,在车辆直线行驶的过程中,后车轮42容易因路面因素引起左右摆动,从而不利于车辆的直线行驶,甚至有可能造成安全隐患。为此,本实施方式中还设置了中位缓冲系统,用于促使后车轮42始终具有向正前方行驶的趋势,具体地,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3,所述转向桥联动系统还包括设置所述后转向桥8的中位缓冲系统,所述中位缓冲系统用于促使所述后转向桥8处于无转向状态(也就是朝向正前方的状态)。
具体地,所述中位缓冲系统包括中位油缸3,所述中位油缸3包括:中位缸体32和设置于所述中位缸体32内并能够沿所述中位缸体32长度方向伸缩的中位活塞杆31,所述中位缸体32铰接于所述后轴支撑杆81,所述中位活塞杆31铰接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或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中位油缸3能够驱动后转向桥8处于中位(也就是使后车轮42向正前方行驶的位置)。
进一步,请继续参阅图3,所述中位油缸3还包括:第一活塞34、第二活塞36、第一限位件35、第二限位件37以及导向套33,其中,第一限位件35、第二限位件37可以优选为卡簧。
所述导向套33设置于所述中位缸体32的伸缩端,所述中位活塞杆31的外径与所述导向套33的内径密封配合,
所述第一限位件35位于所述中位缸体32内部,并设置于所述中位活塞杆31的端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活塞34脱离所述中位活塞杆31,
所述第二限位件37设置于所述中位缸体32的中间位置,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活塞34能够在所述第二限位件37和所述导向套33之间往复移动,并限制所述第二活塞36能够在所述第二限位件37和所述中位缸体32底部之间往复移动,
所述第一活塞34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35和所述导向套33之间,所述第一活塞34的内径与所述中位活塞杆31的外径密封配合,并能够沿所述中位活塞杆31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一限位件35和所述导向套33之间往复移动,所述第一活塞34的外径与所述中位缸体32的内径密封配合,并能够沿所述中位缸体32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
所述第二活塞36的外径与所述中位缸体32的内径密封配合,并能够沿所述中位缸体32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
所述第一活塞34和所述导向套33之间形成第一腔室3A,所述第一活塞34和所述第二活塞36之间形成第二腔室3B,所述第二活塞36与所述中位缸体32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三腔室3C,所述第一腔室3A、第二腔室3B以及第三腔室3C相对密封,
所述中位缓冲系统还包括蓄能器21,所述蓄能器21同时与所述第一腔室3A和所述第三腔室3C连通。蓄能器21用于提供缓冲的液压能。
所述中位缓冲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蓄能器21压力的压力表22以及油灌23,所述油灌23与所述第二腔室3B连通。
蓄能器21和中位油缸3的第一腔室3A和第三腔室3C同时联通,所以蓄能器21提供的压力始终作用在第一活塞34的上侧面和第二活塞36的下侧面,设置在中位活塞杆31上的第一限位件35可以防止第一活塞34滑脱,设置在中位缸体32上的第二限位件37可以防止第一活塞34往下移动,并防止第二活塞36往上移动,从而使中位油缸3始终处于中位锁定位置。
中位缓冲系统的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直线行驶时,第二油缸7不提供转向助力,蓄能器21提供的压力作用在第一活塞34的上侧面和第二活塞36的下侧面,利用第一限位件35和第二限位件37使中位油缸3处于中位锁定位置(如图5所示);
当后转向桥8右转时(顺时针),后右转向节臂84拉动活塞杆31伸出(如图4所示),此时蓄能器21提供的压力作用在第一活塞34的上侧面,第一活塞34作用在第一限位件35上,使活塞杆31始终保持回中的拉力,其拉力作用在后右转向节臂84上,使后车轮42保持有回中的趋势;同时,第一活塞34上移时第一腔室3A的液压油液流出进入蓄能器21,第二腔室3B从油罐23吸入液压油液。
当后转向桥8左转时(逆时针),后右转向节臂84拉动活塞杆31缩进(如图6所示),此时第一活塞34被第二限位件37定位在中位,不能继续下移,蓄能器21作用在第二活塞36的下侧面的力使活塞杆31始终保持回中的推力,其推力作用在后右转向节臂84上,使后车轮42保持有回中的趋势;同时,第二活塞36在活塞杆31的推动下向下移时,第三腔室3C的液压油液流出进入蓄能器21,第二腔室3B从油罐23吸入液压油液。
蓄能器21提供的作用力作为回正力其作用力随转角增大而增大,反之后车轮42克服中位油缸3的回正力后可以实现转向动作,因此蓄能器21提供的作用力可根据设计要求而定,不易过大或过小,本实施方式优先蓄能器21的压力范围为2.5MPa~4.5MPa,同时设定有压力表22可以随时查看压力值。
该中位缓冲系统为独立的闭式系统,无需外接补油油源,不受产品其它液压系统影响。其与第一油缸6、第二油缸7相结合应用可大幅度提高车辆运行的稳定,提高安全系数。
本实施方式的件油罐23为中位油缸3提供补油功能的作用,同时起密封润滑作用,体积设定为1.5L~3L即可。
参阅图1和7,本实施方式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起重机,包括依次连接的方向盘(11)、转向器12、拉杆13以及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转向桥联动系统,所述拉杆13与所述前转向桥5连接,以驱动所述前转向桥5转向。
为了便于车辆的转向,便于驾驶员操作,所述起重机还包括助力转向系统9,所述助力转向系统9与所述拉杆13连接,用于辅助所述前转向桥5转向。助力转向系统9包括发动机、液压马达以及可伸缩的油缸,其结构如图7所示,发动机驱动液压马达旋转,提供液压能驱动油缸伸缩,从而辅助转向。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转向桥联动系统适用于五轴及以上车轴的汽车起重机产品,特别适用于前二轴后一轴转向的五轴汽车起重机产品或前三轴后一轴转向的六轴汽车起重机产品,其前轴依靠常规液压助力转向技术转向,后轴采用本实施方式的转向桥联动系统转向,如图7所示,其示出了前二轴后一轴转向的五轴汽车起重机的示意图。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转向桥联动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取消了前桥和后桥之间的拉杆和摇臂机构和或液压阀、控制器等精密元器件,具有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布置方便,成本低廉的优点;
2、第一油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分别同第二油缸的无杆腔和有杆腔联通,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的有杆腔作用面积和无杆腔作用面积相同,利用液压油液难以压缩的特点,保证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缩短或伸长时的长度保持一致,使随动系统简单化、精准化;
3、转向桥联动系统和中位缓冲系统均为独立的闭式系统,结构简单、具有免维护优点;
4、转向桥联动系统和中位缓冲系统使车辆转向性能精准可控,同时具有良好的高速稳定性能。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发明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发明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发明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发明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5)

1.一种转向桥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油缸(6)、第二油缸(7)、前转向桥(5)和后转向桥(8),
所述第一油缸(6)设置于所述前转向桥(5)上,并能够随所述前转向桥(5)的转向而同步伸缩,
所述第二油缸(7)设置于所述后转向桥(8)上,并能够驱动所述后转向桥(8)转向,
所述第一油缸(6)的无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7)的无杆腔和有杆腔中的一者连通,所述第一油缸(6)的有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7)的无杆腔和有杆腔中的另一者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油缸(6)的伸缩能够联动所述第二油缸(7)同步伸缩,
所述第二油缸(7)伸缩,以驱动所述后转向桥(8)转向,并使所述后转向桥(8)的转向方向与所述前转向桥(5)的转向方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桥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转向桥(5)包括:前轴支撑杆(51)、前左转向节臂(52)、前中转向节臂(53)、前右转向节臂(54),
所述前轴支撑杆(51)、所述前左转向节臂(52)、所述前中转向节臂(53)、所述前右转向节臂(54)顺次闭合连接,以形成四连杆机构,
所述第一油缸(6)包括:第一缸体(61)和设置于所述第一缸体(61)内并能够沿所述第一缸体(61)长度方向伸缩的第一活塞杆(62),所述第一缸体(61)铰接于所述前轴支撑杆(51),所述第一活塞杆(62)铰接于所述前左转向节臂(52)或所述前右转向节臂(5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桥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轴支撑杆(51)的两端均设置有前车轮(41),两个所述车轮(41)分别于所述前左转向节臂(52)和所述前右转向节臂(54)连接,并分别能够随所述前左转向节臂(52)和所述前右转向节臂(54)同步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桥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转向桥(8)包括:后轴支撑杆(81)、后左转向节臂(82)、后中转向节臂(83)、后右转向节臂(84),
所述后轴支撑杆(81)、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所述后中转向节臂(83)、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顺次闭合连接,以形成四连杆机构,
所述第二油缸(7)包括:第二缸体(7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缸体(71)内并能够沿所述第二缸体(71)长度方向伸缩的第二活塞杆(72),所述第二缸体(71)铰接于所述后轴支撑杆(81),所述第二活塞杆(72)铰接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或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桥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转向桥(8)包括:后轴支撑杆(81)、后左转向节臂(82)、后中转向节臂(83)、后右转向节臂(84)、辅助转向杆(85),
所述后轴支撑杆(81)、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所述后中转向节臂(83)、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顺次闭合连接,以形成四连杆机构,所述辅助转向杆(85)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或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固定连接,且所述辅助转向杆(85)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或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分别位于所述后轴支撑杆(81)的两侧,
所述第二油缸(7)包括:第二缸体(71)和设置于所述第二缸体(71)内并能够沿所述第二缸体(71)长度方向伸缩的第二活塞杆(72),所述第二缸体(71)铰接于所述后轴支撑杆(81),所述第二活塞杆(72)铰接于所述辅助转向杆(85)。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转向桥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轴支撑杆(81)的两端均设置有前车轮(42),两个所述车轮(42)分别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和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连接,并分别能够随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和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同步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转向桥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桥联动系统还包括设置所述后转向桥(8)的中位缓冲系统,所述中位缓冲系统用于促使所述后转向桥(8)处于无转向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桥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位缓冲系统包括中位油缸(3),所述中位油缸(3)包括:中位缸体(32)和设置于所述中位缸体(32)内并能够沿所述中位缸体(32)长度方向伸缩的中位活塞杆(31),所述中位缸体(32)铰接于所述后轴支撑杆(81),所述中位活塞杆(31)铰接于所述后左转向节臂(82)或所述后右转向节臂(8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向桥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位油缸(3)还包括:第一活塞(34)、第二活塞(36)、第一限位件(35)、第二限位件(37)以及导向套(33),
所述导向套(33)设置于所述中位缸体(32)的伸缩端,所述中位活塞杆(31)的外径与所述导向套(33)的内径密封配合,
所述第一限位件(35)位于所述中位缸体(32)内部,并设置于所述中位活塞杆(31)的端部,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活塞(34)脱离所述中位活塞杆(31),
所述第二限位件(37)设置于所述中位缸体(32)的中间位置,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活塞(34)能够在所述第二限位件(37)和所述导向套(33)之间往复移动,并限制所述第二活塞(36)能够在所述第二限位件(37)和所述中位缸体(32)底部之间往复移动,
所述第一活塞(34)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35)和所述导向套(33)之间,所述第一活塞(34)的内径与所述中位活塞杆(31)的外径密封配合,并能够沿所述中位活塞杆(31)的长度方向在所述第一限位件(35)和所述导向套(33)之间往复移动,所述第一活塞(34)的外径与所述中位缸体(32)的内径密封配合,并能够沿所述中位缸体(32)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
所述第二活塞(36)的外径与所述中位缸体(32)的内径密封配合,并能够沿所述中位缸体(32)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
所述第一活塞(34)和所述导向套(33)之间形成第一腔室(3A),所述第一活塞(34)和所述第二活塞(36)之间形成第二腔室(3B),所述第二活塞(36)与所述中位缸体(32)的底部之间形成第三腔室(3C),所述第一腔室(3A)、第二腔室(3B)以及第三腔室(3C)相对密封,
所述中位缓冲系统还包括蓄能器(21),所述蓄能器(21)同时与所述第一腔室(3A)和所述第三腔室(3C)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桥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位缓冲系统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蓄能器(21)压力的压力表(22)。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桥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位缓冲系统还包括油灌(23),所述油灌(23)与所述第二腔室(3B)连通。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向桥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器(21)的压力范围设置为2.5MPa~4.5MPa。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桥联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缸(6)的无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7)的无杆腔连通,所述第一油缸(6)的有杆腔与所述第二油缸(7)的有杆腔连通;且,
所述第一油缸(6)的有杆腔活塞的作用面积与所述第二油缸(7)有杆腔活塞的作用面积相同,所述第一油缸(6)的无杆腔活塞的作用面积与所述第二油缸(7)无杆腔活塞的作用面积相同。
14.一种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连接的方向盘(11)、转向器(12)、拉杆(13)以及如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转向桥联动系统,
所述拉杆(13)与所述前转向桥(5)连接,以驱动所述前转向桥(5)转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机还包括助力转向系统(9),所述助力转向系统(9)与所述拉杆(13)连接,用于辅助所述前转向桥(5)转向。
CN201711375070.5A 2017-12-19 2017-12-19 转向桥联动系统及起重机 Active CN1079727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75070.5A CN107972730B (zh) 2017-12-19 2017-12-19 转向桥联动系统及起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375070.5A CN107972730B (zh) 2017-12-19 2017-12-19 转向桥联动系统及起重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72730A true CN107972730A (zh) 2018-05-01
CN107972730B CN107972730B (zh) 2020-03-27

Family

ID=620069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75070.5A Active CN107972730B (zh) 2017-12-19 2017-12-19 转向桥联动系统及起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7273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25080A (zh) * 2018-11-23 2019-04-16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汽车起重机、电控液压转向控制方法
CN110466600A (zh) * 2019-08-22 2019-11-19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阀组、控制阀、转向系统及起重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20273A1 (de) * 1987-06-19 1989-01-05 Clerck Fahrzeugbau Gmbh Hydraulische lenkvorrichtung fuer mehrachsige fahrzeuge
CN101450678A (zh) * 2008-12-25 2009-06-10 武汉创想未来汽车设计开发有限公司 液控传输气压助力的多桥转向系统
CN102351005A (zh) * 2011-08-08 2012-02-15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多模式转向液压控制系统及应用该系统的轮式起重机
CN102874305A (zh) * 2012-10-12 2013-01-16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车桥转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工程车辆
CN103171620A (zh) * 2011-12-21 2013-06-26 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多桥转向系统和多桥转向车辆
CN104058001A (zh) * 2013-12-13 2014-09-24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带多模式转向和自动对中功能的双向驾驶车辆液压系统
CN104309683A (zh) * 2014-09-22 2015-01-28 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转向液压系统和轮式起重机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20273A1 (de) * 1987-06-19 1989-01-05 Clerck Fahrzeugbau Gmbh Hydraulische lenkvorrichtung fuer mehrachsige fahrzeuge
CN101450678A (zh) * 2008-12-25 2009-06-10 武汉创想未来汽车设计开发有限公司 液控传输气压助力的多桥转向系统
CN102351005A (zh) * 2011-08-08 2012-02-15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多模式转向液压控制系统及应用该系统的轮式起重机
CN103171620A (zh) * 2011-12-21 2013-06-26 北京市三一重机有限公司 一种多桥转向系统和多桥转向车辆
CN102874305A (zh) * 2012-10-12 2013-01-16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车桥转向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工程车辆
CN104058001A (zh) * 2013-12-13 2014-09-24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带多模式转向和自动对中功能的双向驾驶车辆液压系统
CN104309683A (zh) * 2014-09-22 2015-01-28 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转向液压系统和轮式起重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25080A (zh) * 2018-11-23 2019-04-16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汽车起重机、电控液压转向控制方法
CN109625080B (zh) * 2018-11-23 2020-07-24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控液压转向系统、汽车起重机、电控液压转向控制方法
CN110466600A (zh) * 2019-08-22 2019-11-19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阀组、控制阀、转向系统及起重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72730B (zh) 2020-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498858B2 (ja) ホイールローダ
CN102923187A (zh) 多轴汽车起重机的随动转向控制系统及多轴汽车起重机
CN104925132A (zh) 具有四轮转向功能的底盘
CN107972730A (zh) 转向桥联动系统及起重机
CN202480775U (zh) 四轴汽车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汽车起重机
CN201432720Y (zh) 一种重型汽车的双前桥转向传动机构
CN102167077A (zh) 一种汽车主动转向器
CN103625546B (zh) 辅助助力转向控制方法、装置和车辆
CN102424001B (zh) 四轴汽车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汽车起重机
CN202923705U (zh) 多轴汽车起重机的随动转向控制系统及多轴汽车起重机
CN104527782B (zh) 用于多转向桥车辆的转向桥的转向控制结构和车辆
CN108372882A (zh) 一种线控液压汽车转向系统机械备份装置
CN202225908U (zh) 汽车起重机双前轴动力转向装置
CN108001522A (zh) 一种重型车r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CN104071218A (zh) 一种车辆纵向行驶转向机构
CN104527366B (zh) 车辆及其横向稳定装置
AU2014280063B2 (en) Steering mechanism for an articulated vehicle
CN201193049Y (zh) 带有后轮转向的装载机
CN208134429U (zh) 一种线控液压汽车转向系统机械备份装置
CN105584526A (zh) 八轮四桥客车用转向系统
CN210852631U (zh) 一种齿轮齿条式转向系统及其转向助力器
CN112793661B (zh) 一种新能源商用车转向系统
CN102328687B (zh) 一种汽车液压助力主动转向器
CN103979011A (zh) 一种第二前桥转向装置及双前桥汽车转向系统
CN211167084U (zh) 非公路自卸车全液压驱动双桥转向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