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42476A -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取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取像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42476A
CN107942476A CN201711013097.XA CN201711013097A CN107942476A CN 107942476 A CN107942476 A CN 107942476A CN 201711013097 A CN201711013097 A CN 201711013097A CN 107942476 A CN107942476 A CN 1079424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system
imaging optical
axis
dipped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1309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42476B (zh
Inventor
谢东益
薛钧哲
陈纬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9424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424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424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424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取像装置。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当满足特定条件时,有助于缩短具有大视角特性的成像光学系统的总长度。

Description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取像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4年6月25日、申请号为201410291020.9、发明名称为“成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成像光学系统与取像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可携式装置上的小型化成像光学系统与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具有摄影功能的可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光学系统的需求日渐提高。一般光学系统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或互补性氧化金属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CMOSSensor)两种,且随着半导体制程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画素尺寸缩小,光学系统逐渐往高画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传统搭载于可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光学系统,多采用四片式透镜结构为主,但由于智慧型手机(Smart Phone)与平板电脑(Tablet PC)等高规格可携装置的盛行,带动光学系统在画素与成像品质上的迅速攀升,习知的光学系统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影需求。
目前虽然有进一步发展一般传统五片式光学系统,但其透镜配置总长通常过长,特别是对于大视角光学系统,以致镜组空间利用受限。同时,更因此增加透镜元件其承靠或嵌合结构的设计难度,导致倾斜(tilt)或是偏心(decenter)的现象加剧,而产生成像不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光学系统,通过适当调整透镜间的间距,使各透镜间的配置方式较为紧密,有助于缩小具大视角特性的成像光学系统的总长度,维持其小型化。再者,通过各透镜的紧密配置方式,更有助于各透镜设计承靠或嵌合结构,减缓倾斜或偏心造成成像不佳等问题。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成像光学系统中透镜总数为五片,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T12/(T23+T34+T45);
0.40<(R3+R4)/(R3-R4);以及
0.20<V1/V2<0.50。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
依据本发明又提供一种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其中,成像光学系统中透镜总数为五片,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1.8<T12/(T23+T34+T45);以及
-0.1<(R3+R4)/(R3-R4)。
依据本发明更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
当T12/(T23+T34+T45)满足上述条件时,通过适当调整透镜间的间距,使各透镜间的配置方式较为紧密,有助于缩小具大视角特性的成像光学系统的总长度,维持其小型化。再者,通过各透镜的紧密配置方式,更有助于各透镜设计承靠或嵌合结构,减缓倾斜或偏心造成成像不佳等问题。
当(R3+R4)/(R3-R4)满足上述条件时,适当调整第二透镜表面的曲率,有助于成像光学系统中像差的修正。
当V1/V2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有效修正成像光学系统的色差,提升成像品质。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可携式装置的示意图;
图20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可携式装置的示意图;以及图2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可携式装置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可携式装置:10、20、30
取像装置:11、21、31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
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
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
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
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
物侧表面: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1
像侧表面:152、252、352、452、552、652、752、852、952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
保护玻璃元件:470
成像面:180、280、380、480、580、680、780、880、980
电子感光元件:190、290、390、490、590、690、790、890、990
f: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
Fno:成像光学系统的光圈值
FOV: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视角
HFOV:成像光学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f5:第五透镜的焦距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R3: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10: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ΣCT: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总和
Td: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V1: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
V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TTL: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ImgH: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像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其中成像光学系统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借此,有助于修正成像光学系统的像散。
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有助于平衡焦距配置,有助于扩大成像光学系统的视角。
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凹面。借此,有助于成像光学系统中像差的修正。另外,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离轴处可具有至少一凸面,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电子感光元件上的角度,使电子感光元件的响应效率提升。
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借此,有利于降低成像光学系统的敏感度,并加强像散的修正。
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可为凸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借此,可使成像光学系统的主点(Principal Point)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并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像差。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2/f1|<0.70。借此,可平衡焦距配置,有助于扩大成像光学系统的视角。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f2/f1|<0.50。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0.60<T12/(T23+T34+T45)。通过适当调整透镜间的间距,使各透镜间的配置方式较为紧密,有助于缩小具大视角特性的成像光学系统的总长度,维持其小型化。再者,通过各透镜的紧密配置方式,更有助于各透镜设计承靠或嵌合结构,减缓倾斜或偏心造成成像不佳等问题。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8<T12/(T23+T34+T45)。更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8<T12/(T23+T34+T45)<6.0。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0.1<(R3+R4)/(R3-R4)。通过适当调整第二透镜表面的曲率,有助于成像光学系统中像差的修正。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40<(R3+R4)/(R3-R4)。更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60<(R3+R4)/(R3-R4)<2.0。
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80度<FOV<110度。借此,可具有较大视角以获得宽广的取像范围。
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0.65<f4/f5<-0.20。借此,可有效缩短成像光学系统的后焦距,维持其小型化。
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总和为ΣCT,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0.75<ΣCT/Td<0.90。借此,有助于镜片的成型性与均质性,并维持成像光学系统小型化。
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0.20<V1/V2<0.50。借此,可有效修正成像光学系统的色差,提升成像品质。
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0.20<R10/f<0.50。借此,可使成像光学系统的主点远离成像光学系统的像侧以缩短后焦距,有利于维持小型化。
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1.25<f2/f4<3.0。借此,可有效减少系统的敏感度。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TTL/ImgH<3.0。借此,可有效缩短成像光学系统的总长度,维持其小型化。
本发明提供的成像光学系统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成像光学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成像光学系统中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可为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成像光学系统的总长度。
再者,本发明提供的成像光学系统中,就以具有屈折力的透镜而言,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中,可还包含一光圈,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成像光学系统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成像光学系统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另外,本发明成像光学系统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阑,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品质的特色。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移动装置、数字平板、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体感游戏机、行车记录器、倒车显影装置与穿戴式装置等电子影像系统中。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前述的成像光学系统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成像光学系统中,通过适当调整透镜间的间距,使各透镜间的配置方式较为紧密,有助于缩小具大视角特性的成像光学系统的总长度,维持其小型化。再者,通过各透镜的紧密配置方式,更有助于各透镜设计承靠或嵌合结构,减缓倾斜或偏心造成成像不佳等问题。较佳地,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BarrelMember)、支持装置(Holder Member)或其组合。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式装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借此,在发挥小型化的优势的同时,具有较优异的透镜元件承靠或嵌合结构设计,以减缓倾斜或是偏心现象带来的成像不佳等问题。较佳地,可携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Control Unit)、显示单元(Display)、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其组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可知,第一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成像光学系统(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90。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光圈10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60以及成像面180,而电子感光元件190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180,其中成像光学系统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110-150)。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像侧表面1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1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150及成像面180间且不影响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其中: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切面的相对距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光学系统中,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为f,成像光学系统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成像光学系统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1.29mm;Fno=1.85;以及HFOV=42.0度。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光学系统中,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FOV=84.0度。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光学系统中,第一透镜110的色散系数为V1,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V1/V2=0.39。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光学系统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T12/(T23+T34+T45)=2.90。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光学系统中,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总和为ΣCT,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ΣCT/Td=0.82。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光学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成像面18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像高为ImgH(即电子感光元件190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其满足下列条件:TTL/ImgH=2.59。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光学系统中,第二透镜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122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R3+R4)/(R3-R4)=1.05。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光学系统中,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的曲率半径为R10,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R10/f=0.27。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光学系统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2/f1|=0.15。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光学系统中,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f2/f4=1.73。
第一实施例的成像光学系统中,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150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f4/f5=-0.53。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表一为图1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4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16则表示各表面第4-16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及图4,其中图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3可知,第二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成像光学系统(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290。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210、光圈20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60以及成像面280,而电子感光元件290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280,其中成像光学系统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210-250)。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像侧表面2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像侧表面25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2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250及成像面280间且不影响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及图6,其中图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5可知,第三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成像光学系统(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390。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光圈30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60以及成像面380,而电子感光元件390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380,其中成像光学系统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310-350)。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像侧表面3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像侧表面35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3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350及成像面380间且不影响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7可知,第四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成像光学系统(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490。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光圈40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60、保护玻璃元件(Cover Glass)470以及成像面480,而电子感光元件490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480,其中成像光学系统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410-450)。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像侧表面4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像侧表面45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460及保护玻璃元件470皆为玻璃材质,其依序设置于第五透镜450与成像面480间且皆不影响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9可知,第五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成像光学系统(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590。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510、光圈50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60以及成像面580,而电子感光元件590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580,其中成像光学系统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510-550)。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像侧表面5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像侧表面55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5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550及成像面580间且不影响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及图12,其中图11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1可知,第六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成像光学系统(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690。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光圈60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60以及成像面680,而电子感光元件690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680,其中成像光学系统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610-650)。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近光轴处为平面,其像侧表面6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像侧表面6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第四透镜6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6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像侧表面65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6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650及成像面680间且不影响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及图14,其中图13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4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3可知,第七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成像光学系统(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790。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710、光圈70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60以及成像面780,而电子感光元件790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780,其中成像光学系统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710-750)。
第一透镜7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7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7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像侧表面7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第四透镜7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7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像侧表面75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7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750及成像面780间且不影响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及图16,其中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八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5可知,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成像光学系统(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890。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810、光圈800、第二透镜820、第三透镜830、第四透镜840、第五透镜8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60以及成像面880,而电子感光元件890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880,其中成像光学系统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810-850)。
第一透镜8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8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表面82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8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31近光轴处为平面,其像侧表面8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像侧表面8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第四透镜8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4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8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8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8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像侧表面85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8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850及成像面880间且不影响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五以及表十六。
第八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五及表十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7及图18,其中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取像装置的示意图,图1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九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7可知,第九实施例的取像装置包含成像光学系统(未另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990。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910、光圈900、第二透镜920、第三透镜930、第四透镜940、第五透镜950、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60以及成像面980,而电子感光元件990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980,其中成像光学系统中具有屈折力的透镜为五片(910-950)。
第一透镜9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1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1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9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2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2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9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3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3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三透镜像侧表面93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第四透镜9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41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942近光轴处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9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951近光轴处为凸面,其像侧表面952近光轴处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像侧表面952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红外线滤除滤光元件9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950及成像面980间且不影响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七以及表十八。
第九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七及表十八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19,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可携式装置10的示意图。第十实施例的可携式装置10可为一智能手机,可携式装置10包含取像装置11,取像装置11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20,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可携式装置20的示意图。第十一实施例的可携式装置20可为一平板电脑,可携式装置20包含取像装置21,取像装置21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
<第十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21,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一种可携式装置30的示意图。第十二实施例的可携式装置30可为一头戴式显示器(Head-mounted display,HMD),可携式装置30包含取像装置31,取像装置31包含依据本发明的成像光学系统(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光学系统的成像面。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8)

1.一种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该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该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该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成像光学系统中透镜总数为五片,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T12/(T23+T34+T45);
0.40<(R3+R4)/(R3-R4);以及
0.20<V1/V2<0.5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光圈,其设置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80度<FOV<11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其满足下列条件:
1.8<T12/(T23+T34+T45)<6.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
-0.65<f4/f5<-0.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f2/f1|<0.5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总和为ΣCT,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0.75<ΣCT/Td<0.9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R3+R4)/(R3-R4)<2.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0.20<R10/f<0.50。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
1.25<f2/f4<3.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TTL/ImgH<3.0。
14.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该成像光学系统的一成像面。
15.一种成像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其特征在于:
该第二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该第三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
该第四透镜,具有正屈折力,其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该第五透镜,具有负屈折力,其像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凹面且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其中,该成像光学系统中透镜总数为五片,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三透镜与该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34,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45,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1.8<T12/(T23+T34+T45);以及
-0.1<(R3+R4)/(R3-R4)。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光圈,其设置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
80度<FOV<110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透镜的像侧表面离轴处具有至少一凸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
-0.65<f4/f5<-0.20。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f2/f1|<0.50。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与该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总和为ΣCT,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0.75<ΣCT/Td<0.90。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0.60<(R3+R4)/(R3-R4)<2.0。
23.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1,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
0.20<V1/V2<0.50。
24.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近光轴处为凸面。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10,该成像光学系统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
0.20<R10/f<0.50。
2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
1.25<f2/f4<3.0。
2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一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成像光学系统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TTL/ImgH<3.0。
28.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成像光学系统;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该成像光学系统的一成像面。
CN201711013097.XA 2014-05-26 2014-06-25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取像装置 Active CN1079424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8248 2014-05-26
TW103118248A TWI485425B (zh) 2014-05-26 2014-05-26 成像光學系統、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裝置
CN201410291020.9A CN105319675B (zh) 2014-05-26 2014-06-25 成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91020.9A Division CN105319675B (zh) 2014-05-26 2014-06-25 成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42476A true CN107942476A (zh) 2018-04-20
CN107942476B CN107942476B (zh) 2020-08-11

Family

ID=5194333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13097.XA Active CN107942476B (zh) 2014-05-26 2014-06-25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取像装置
CN201410291020.9A Active CN105319675B (zh) 2014-05-26 2014-06-25 成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91020.9A Active CN105319675B (zh) 2014-05-26 2014-06-25 成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6) US9335514B2 (zh)
CN (2) CN107942476B (zh)
TW (1) TWI4854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87939B (zh) 2013-11-08 2015-06-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影鏡組、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485425B (zh) * 2014-05-26 2015-05-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光學系統、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裝置
TWI595259B (zh) * 2015-01-06 2017-08-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TWI599811B (zh) 2015-06-05 2017-09-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二)
TWI599792B (zh) 2015-06-05 2017-09-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一)
CN105093499B (zh) * 2015-07-06 2017-07-07 厦门颉轩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成像镜头组
WO2017078189A1 (en) * 2015-11-04 2017-05-11 Lg Electronics Inc. Camera module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same
TWI583990B (zh) * 2015-11-20 2017-05-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用光學鏡片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01994B (zh) * 2015-12-15 2017-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11204B (zh) 2015-12-15 2018-01-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用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39037B (zh) * 2017-01-04 2018-10-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I642987B (zh) * 2017-01-04 2018-12-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CN106970456B (zh) * 2017-01-20 2020-01-1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KR102071922B1 (ko) * 2018-01-23 2020-01-3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JP6501201B1 (ja) * 2018-02-05 2019-04-17 エーエーシ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ピーティーイー リミテッド 撮像光学レンズ
TWI662315B (zh) * 2018-12-17 2019-06-11 Zhong Yang Technology Co., Ltd 光學成像透鏡組、成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0361843B (zh) * 2019-06-30 2021-10-19 瑞声光学解决方案私人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4911029A (zh) * 2021-02-09 2022-08-16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4967042A (zh) * 2021-02-26 2022-08-30 三营超精密光电(晋城)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95688A (ja) * 2012-03-19 2013-09-30 Olympus Corp 撮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CN103576285A (zh) * 2012-07-27 2014-02-1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拾像系统镜组
JP2014044443A (ja) * 2013-11-28 2014-03-13 Hitachi Maxell Ltd 撮像レンズ系
JP2014066993A (ja) * 2012-09-26 2014-04-17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薄型レンズアセンブリ
CN103777317A (zh) * 2012-10-23 2014-05-07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薄型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54572A (ja) 2003-05-28 2004-12-16 Minolta Co Ltd 撮像装置
JP4197994B2 (ja) 2003-06-19 2008-12-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CN100582856C (zh) 2007-09-06 2010-01-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透镜系统
JP2010008562A (ja) * 2008-06-25 2010-01-14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
US7965454B2 (en) 2008-08-28 2011-06-2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ing lens and small-size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11133600A (ja) 2009-12-24 2011-07-07 Sony Corp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008490A (ja) 2010-06-28 2012-01-12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TWI416198B (zh) 2010-11-19 2013-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取像系統
TWI418877B (zh) 2010-12-15 2013-12-11 Largan Precision Co 成像用光學系統
EP2657742B1 (en) 2010-12-21 2018-10-24 FUJIFILM Corporation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device
JP5588858B2 (ja) 2010-12-28 2014-09-10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JP2012211934A (ja) 2011-03-30 2012-11-01 Fujifilm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211935A (ja) 2011-03-30 2012-11-01 Fujifilm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2211933A (ja) 2011-03-30 2012-11-01 Fujifilm Corp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KR101897055B1 (ko) * 2011-08-31 2018-10-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광학계
JP5904208B2 (ja) * 2011-10-20 2016-04-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光学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TWI434064B (zh) 2011-10-25 2014-04-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攝影光學鏡片系統
CN103076665A (zh) 2011-10-26 2013-05-0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取像镜头
TWI452331B (zh) 2012-03-08 2014-09-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成像系統鏡組
TW201317659A (zh) 2012-03-30 2013-05-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該鏡頭的電子裝置
TWI435103B (zh) 2012-04-06 2014-04-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攝像鏡片系統
TWI464481B (zh) 2012-04-18 2014-12-11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Miniature lens
TWI461731B (zh) 2012-05-18 2014-1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影像鏡頭系統組
TWI474069B (zh) * 2012-06-05 2015-02-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光學系統鏡組
TWI440883B (zh) 2012-08-30 2014-06-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結像鏡頭
JP6105317B2 (ja) 2013-01-25 2017-03-29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広角撮像レンズ
TWI463167B (zh) 2013-04-12 2014-12-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結像系統鏡組
TWI459026B (zh) 2013-05-17 2014-1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結像系統鏡片組
TWI495899B (zh) * 2013-06-14 2015-08-1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結像鏡片組
CN103631000B (zh) 2013-07-10 2016-12-2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676101B (zh) 2013-07-10 2015-12-23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电子装置
TWI490588B (zh) 2013-08-02 2015-07-01 玉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鏡頭及應用此鏡頭之電子裝置
JP5872123B2 (ja) 2013-10-03 2016-03-01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TWI534470B (zh) 2013-10-03 2016-05-21 光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廣角成像鏡頭組
TW201514530A (zh) 2013-10-08 2015-04-16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光學影像擷取鏡頭及光學影像擷取模組
CN103777313B (zh) 2013-10-11 2016-07-0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777324B (zh) 2013-10-11 2016-01-20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CN103777325B (zh) 2013-10-11 2016-11-09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及应用此镜头的电子装置
CN103777326B (zh) 2013-10-11 2016-08-1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可携式电子装置与其光学成像镜头
TWI470267B (zh) * 2013-10-14 2015-01-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影像拾取系統、取像裝置以及可攜裝置
KR20150091695A (ko) 2014-02-03 2015-08-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영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TWI485425B (zh) * 2014-05-26 2015-05-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成像光學系統、取像裝置以及可攜式裝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95688A (ja) * 2012-03-19 2013-09-30 Olympus Corp 撮像光学系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CN103576285A (zh) * 2012-07-27 2014-02-1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拾像系统镜组
JP2014066993A (ja) * 2012-09-26 2014-04-17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薄型レンズアセンブリ
CN103777317A (zh) * 2012-10-23 2014-05-07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薄型镜头
JP2014044443A (ja) * 2013-11-28 2014-03-13 Hitachi Maxell Ltd 撮像レンズ系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338610A1 (en) 2015-11-26
CN105319675B (zh) 2017-11-24
US11415780B2 (en) 2022-08-16
US20180364453A9 (en) 2018-12-20
US11835693B2 (en) 2023-12-05
US20200241251A1 (en) 2020-07-30
US20220350117A1 (en) 2022-11-03
US9335514B2 (en) 2016-05-10
TWI485425B (zh) 2015-05-21
US20160209629A1 (en) 2016-07-21
US20190154996A1 (en) 2019-05-23
CN107942476B (zh) 2020-08-11
US10656389B2 (en) 2020-05-19
TW201435384A (zh) 2014-09-16
US20240053587A1 (en) 2024-02-15
US10222585B2 (en) 2019-03-05
CN105319675A (zh) 2016-0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19675B (zh) 成像光学系统、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N104656228B (zh) 摄影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N104516093B (zh) 光学结像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4749744B (zh) 取像光学镜头、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N104635323B (zh) 光学摄影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电子装置
CN105242380B (zh) 摄影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CN105022144B (zh) 取像光学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N104765132B (zh) 光学摄像镜头、取像装置及可携式装置
CN104865682B (zh) 光学成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装置
CN106154513B (zh) 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526802B (zh) 光学取像镜头及取像装置
CN106291878B (zh) 影像系统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105739059B (zh) 摄影用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589179B (zh) 取像透镜系统、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N105549177B (zh) 摄影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5223677B (zh) 摄像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N106443987A (zh) 摄像用光学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7817573A (zh) 成像光学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4614838B (zh) 成像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可携式装置
CN107515456A (zh) 光学影像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6772945B (zh) 光学结像镜头组
CN107092080A (zh) 摄像透镜系统以及取像装置
CN106371198B (zh) 光学摄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7505686A (zh) 光学影像拾取系统以及取像装置
CN104977696B (zh) 摄影光学镜组、取像装置及可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