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83563A -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83563A
CN107883563A CN201711102017.8A CN201711102017A CN107883563A CN 107883563 A CN107883563 A CN 107883563A CN 201711102017 A CN201711102017 A CN 201711102017A CN 107883563 A CN107883563 A CN 1078835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exchanger
sub
exchanger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0201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俊源
邓树耀
王智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0201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83563A/zh
Publication of CN1078835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835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包括至少3个子换热器,至少3个子换热器沿风向依次排列,且相邻子换热器之间设有间隙,其中,每个子换热器上设有至少一列冷媒管,且至少3个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相同。本方案提供的换热装置,间隙能供空气、水等换热介质流通以供各个管列及其上的翅片充分、强制换热,以此提升换热器沿风向各个部位的换热均匀性和温度均匀性,防止热量或冷量在换热器中部富集导致换热器换热效率降低的问题,同时,该结构具有装配简单、便捷的优点,可以防止瓶颈工序问题。

Description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及一种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设备中,其换热器(如冷凝器或蒸发器)的结构一般包括翅片及穿接于翅片的多列冷媒管,设备运行时,风在从换热器的迎风侧吹向换热器背风侧的过程中实现换热,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沿换热器迎风面向其背风面的方向,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逐渐降低,使得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不高,空调设备整机的能效比被抑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换热装置的空调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包括至少3个子换热器,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沿风向依次排列,且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之间设有间隙,其中,每个所述子换热器上设有至少一列冷媒管,且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相同。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至少3个子换热器,其中,相邻子换热器之间设有间隙,且至少3个子换热器之间的冷媒管列数之比为1,其中,间隙能供空气、水等换热介质流通以供各个管列及其上的翅片充分、强制换热,确保每个子换热器得到有效散热或散冷,从而提升换热器沿风向各个部位的换热均匀性和温度均匀性,防止热量或冷量在换热器中部富集导致换热器换热效率降低的问题,例如,对于蒸发器场景,可防止蒸发器中部凝霜扩散,从而避免因中部凝霜堆积引起的热效率降低或堵风问题,对于冷凝器场景,可确保换热器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防止冷凝器局部过热导致蜗壳、风机部位因热负荷过大而引起的蜗壳过热熔化、变形等问题,确保整机运行可靠。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所述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为1列。
在本方案中,设置每个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为1列,例如,在换热器包括3个子换热器时,各个子换热器上的管列数分别为1列、1列、1列,在换热器包括4个子换热器时,各个子换热器上的管列数分别为1列、1列、1列、1列,在换热器包括5个子换热器时,各个子换热器上的管列数分别为1列、1列、1列、1列、1列,其中,该单列管的布管结构简单,且对换热器中部的散热、散冷效果更好,同时,该结构可保证每个子换热器上的风阻大致均匀,防止处于风向下游部位的子换热器上的换热效率相对于风向上游、中游的子换热器而言被削弱过大,实现使所有子换热器上的换热效率基本均衡,避免出现换热器各部分换热不均的不良情形,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以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间隙的宽度等于所述子换热器的厚度。
在本方案中,设置间隙的宽度等于子换热器的厚度,以使间隙在尺寸上与子换热器适配,这样,对于需要额外增加换热器冷媒管列数的情况,直接将作为配件的其他子换热器嵌插到间隙中即可,具有改装方便的优点,更便于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对换热器结构做适应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适应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散热辅助装置,用于向所述间隙中输送散热介质,所述散热介质用于对所述子换热器降温。
在本方案中,设置辅助散热装置,以利用辅助散热装置向间隙中输送用于降温的散热介质,例如输送冷却水或冷风,以强化各子换热器上的对流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散热辅助装置包括:水槽,设于所述换热器下方,所述散热介质包括水;打水装置,伸入所述水槽内,所述打水装置运行时将所述水槽内的水驱往所述间隙。
在本方案中,设置辅助散热装置包括水槽和打水装置,利用打水装置将水槽中的水驱往间隙中,使水飞溅到各子换热器表面进行降温,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每一所述间隙与所述多个打水轮中的至少一个对应。
在本方案中,设置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打水轮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且打水轮的扬水效率高、驱动功耗小,可实现提升产品性价比,另外,设置间隙与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及一个以上对应时,可进一步提升对换热器的散热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边板,与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边板与所有子换热器连接,以利用边板对所有子换热器进行固定,使换热器被构造为一个整体式结构,这可便于对换热器安装,也更能确保各个子换热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准确,同时,也加大了对各个子换热器之间连接管路的防护作用,提升产品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设有冷媒出口,处于风向最下游的一个设有冷媒进口。
在本方案中,在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设有冷媒出口,在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下游的一个设有冷媒进口,这样使得换热器上的整体冷媒流路与外部空气流路逆向,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更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设有第一流路,所述至少3个换热器中的其他子换热器上分别设有多条第二流路,且所述其他子换热器中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上的所述多条第二流路对应串联,其中,所述第一流路同所述其他子换热器中与之相邻的子换热器的所述多条第二流路连接。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至少2个所述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不同;或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相同。
在本方案中,设置在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至少2个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不同,如,设置处于冷媒流路上游的子换热器的换热器管径大于处于冷媒流路下游的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确保冷媒流路中下游冷媒的动能与上游冷媒的动能大概一致,起到降噪和提升换热效率的作用,以利于控制换热器各部位上的换热效率布局,同时,可使得空气在该管径不同的两个子换热器间流动时形成错流,更利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处于冷媒流路上游的子换热器的换热器管径小于或等于处于冷媒流路下游的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换热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换热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空调设备为移动式空调设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和图2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第一子换热器,11冷媒出口,20第二子换热器,30第三子换热器,31冷媒进口,40冷媒管,50间隙,61第一流路,62第二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和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可以为蒸发器或冷凝器),该换热器包括至少3个子换热器,至少3个子换热器沿风向(即如图1中W箭头指示的方向)依次排列,且相邻子换热器之间设有间隙50,其中,每个子换热器上设有翅片和至少一列冷媒管40,冷媒管40穿接于翅片,其中,至少3个子换热器的冷媒管40列数相同。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至少3个子换热器,其中,相邻子换热器之间设有间隙50,且至少3个子换热器之间的冷媒管40列数之比为1列,其中,间隙50能供空气、水等换热介质流通以供各个管列及其上的翅片充分、强制换热,确保每个子换热器得到有效散热或散冷,从而提升换热器沿风向各个部位的换热均匀性和温度均匀性,防止热量或冷量在换热器中部富集导致换热器换热效率降低的问题,例如,对于蒸发器场景,可防止蒸发器中部凝霜扩散,从而避免因中部凝霜堆积引起的热效率降低或堵风问题,对于冷凝器场景,可确保换热器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防止冷凝器局部过热导致蜗壳、风机部位因热负荷过大而引起的蜗壳过热熔化、变形等问题,确保整机运行可靠。
且从工艺的角度来看,通过将换热器设置为至少3个子换热器的组合结构形式,这样利于产品的产线设计,例如,该结构可实现对该至少3个子换热器单独加工,再对该至少3个子换热器进行组合装配,相对于整体式的换热器结构而言,无需对换热器整体组装后再配过多弯头,从而实现极大地提升产线效率,避免瓶颈工序问题。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冷媒管40为U管,冷媒管40选用管径为5mm的冷媒管、管径为7mm的冷媒管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在各个子换热器之间,冷媒管40可错列布置,也可顺列布置。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每个子换热器的冷媒管40列数为1列。
在本方案中,设置每个子换热器的冷媒管40列数为1列,例如,在换热器包括3个子换热器时,各个子换热器上的管列数分别为1列、1列、1列,在换热器包括4个子换热器时,各个子换热器上的管列数分别为1列、1列、1列、1列,在换热器包括5个子换热器时,各个子换热器上的管列数分别为1列、1列、1列、1列、1列,其中,该单列管的布管结构简单,且对换热器中部的散热、散冷效果更好,同时,该结构可保证每个子换热器上的风阻大致均匀,防止处于风向下游部位的子换热器上的换热效率相对于风向上游、中游的子换热器而言被削弱过大,实现使所有子换热器上的换热效率基本均衡,避免出现换热器换热不均的不良情形,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以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间隙50的宽度等于子换热器的厚度。
在本方案中,设置间隙50的宽度等于子换热器的厚度,以使间隙50在尺寸上与子换热器适配,这样,对于需要额外增加换热器冷媒管40列数的情况,直接将作为配件的其他子换热器嵌插到间隙50中即可,具有改装方便的优点,更便于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对换热器结构做适应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适应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换热装置还包括散热辅助装置(图中未示出),该散热辅助装置用于向间隙50中输送散热介质,散热介质用于对子换热器降温。
在本方案中,设置辅助散热装置,以利用辅助散热装置向间隙50中输送用于降温的散热介质,例如输送冷却水或冷风,以强化各子换热器上的对流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散热辅助装置包括:水槽,设于换热器下方,散热介质包括水;打水装置,伸入水槽内,打水装置运行时将水槽内的水驱往间隙50。
在本方案中,设置辅助散热装置包括水槽和打水装置,利用打水装置将水槽中的水驱往间隙50中,使水飞溅到各子换热器表面进行降温,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更优选地,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每一间隙50与多个打水轮中的至少一个对应。
在本方案中,设置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打水轮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且打水轮的扬水效率高、驱动功耗小,可实现提升产品性价比,另外,设置间隙50与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及一个以上对应时,可进一步提升对换热器的散热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换热器还包括边板(图中未示出),该边板与至少3个子换热器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边板与所有子换热器连接,以利用边板对所有子换热器进行固定,使换热器被构造为一个整体式结构,这可便于对换热器安装,也更能确保各个子换热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准确,同时,也加大了对各个子换热器之间连接管路的防护作用,提升产品可靠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设有冷媒出口11,处于风向最下游的一个设有冷媒进口31。
在本方案中,在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设有冷媒出口11,在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下游的一个设有冷媒进口31,这样使得换热器上的整体冷媒流路与外部空气流路逆向,即如图1和图2所示,风向沿图1和图2中W箭头指示的方向,冷媒流路沿图1和图2中虚线箭头L指示的方向,以此可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更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设有第一流路61,至少3个换热器中的其他子换热器上分别设有多条第二流路62,且其他子换热器中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上的多条第二流路62对应串联,其中,第一流路61同其他子换热器中与之相邻的子换热器的多条第二流路62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换热器包括3个子换热器,各子换热器上的的冷媒管均为U管。具体地,该3个子换热器分别为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三者的冷媒管40列数分别为1列、1列、1列,其中,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沿风向(即沿W方向)依次排列,且第一子换热器10与第二子换热器20之间及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之间分别设有间隙50。另外,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冷媒管40管径相同,即a=b=c;第一子换热器10与第二子换热器20之间的间隙50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或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之间的间隙50宽度等于第二子换热器20或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优选地,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第三子换热器30各自的厚度与该间隙50的宽度相等,且取值为6mm~17mm,更优选地,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第三子换热器30各自的厚度与该间隙50均取11.6mm。
更具体地,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两个冷媒进口31,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一个冷媒出口11,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两条第二流路62,两条第二流路62与两个冷媒进口31对应连接,该第二流路62由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其中,两条第二流路62中位于上侧的一条呈I形,且由两根U管串联构造出,两条第二流路62中位于下侧的一条呈I形,且由五根U管串联构造出;第二子换热器20上设有两条第二流路62,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该第二流路62由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其中,两条第二流路62中位于上侧的一条呈I形,且由六根U管串联构造出,两条第二流路62中位于下侧的一条呈I形,且由一根U管构造出,其中,第二子换热器20上位于上侧的第二流路62的I形上端与第三子换热器30上位于上侧的第二流路62的I形上端连接,第二子换热器20上位于下侧的第二流路62的I形下端与第三子换热器30上位于下侧的第二流路62的I形下端连接;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一条第一流路61,该第一流路61呈I形,并由七根U管串联以构造出,其中,第一流路61的I形上端与第二子换热器20中位于上侧的第二流路62的I形下端及第二子换热器20中位于下侧的第二流路62的I形上端连接,第一流路61的I形下端设置为冷媒出口11。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换热器包括3个子换热器,各子换热器上的的冷媒管均为U管。具体地,该3个子换热器分别为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三者的冷媒管40列数分别为1列、1列、1列,其中,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沿风向(即沿W方向)依次排列,且第一子换热器10与第二子换热器20之间及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之间分别设有间隙50。另外,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冷媒管40管径相同,即a=b=c;第一子换热器10与第二子换热器20之间的间隙50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或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之间的间隙50宽度等于第二子换热器20或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优选地,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第三子换热器30各自的厚度与该间隙50的宽度相等,且取值为7mm~18mm,更优选地,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第三子换热器30各自的厚度与该间隙50均取12.56mm。
更具体地,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两个冷媒进口31,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一个冷媒出口11,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两条第二流路62,两条第二流路62与两个冷媒进口31对应连接,该第二流路62由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其中,两条第二流路62中位于上侧的一条呈I形,且由两根U管串联构造出,两条第二流路62中位于下侧的一条呈I形,且由八根U管串联构造出;第二子换热器20上设有两条第二流路62,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该第二流路62由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其中,两条第二流路62中位于上侧的一条呈I形,且由八根U管串联构造出,两条第二流路62中位于下侧的一条呈I形,且由一根U管构造出,其中,第二子换热器20上位于上侧的第二流路62的I形上端与第三子换热器30上位于上侧的第二流路62的I形上端连接,第二子换热器20上位于下侧的第二流路62的I形下端与第三子换热器30上位于下侧的第二流路62的I形下端连接;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一条第一流路61,该第一流路61呈I形,并由九根U管串联以构造出,其中,第一流路61的I形上端与第二子换热器20中位于上侧的第二流路62的I形下端及第二子换热器20中位于下侧的第二流路62的I形上端连接,第一流路61的I形下端设置为冷媒出口1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在所有的子换热器中,至少2个子换热器的冷媒管40管径不同,即a、b、c中的至少两个不相等,例如a=b<c,具体如a=b=5mm,c=7mm;或至少3个子换热器的冷媒管40管径相同,即a=b=c,具体如a=b=c=5mm或a=b=c=7mm。
在本方案中,设置在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至少2个子换热器的冷媒管40管径不同,如,设置处于冷媒流路上游的子换热器的换热器管径大于处于冷媒流路下游的子换热器的冷媒管40管径,确保冷媒流路中下游冷媒的动能与上游冷媒的动能大概一致,起到降噪和提升换热效率的作用,以利于控制换热器各部位上的换热效率布局,同时,可使得空气在该管径不同的两个子换热器间流动时形成错流,更利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处于冷媒流路上游的子换热器的换热器管径小于或等于处于冷媒流路下游的子换热器的冷媒管40管径。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空调设备为移动式空调设备。
本发明提供的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至少3个子换热器,其中,相邻子换热器之间设有间隙,且至少3个子换热器之间的冷媒管列数之比为1,其中,间隙能供空气、水等换热介质流通以供各个管列及其上的翅片充分、强制换热,确保每个子换热器得到有效散热或散冷,从而提升换热器沿风向各个部位的换热均匀性和温度均匀性,防止热量或冷量在换热器中部富集导致换热器换热效率降低的问题,例如,对于蒸发器场景,可防止蒸发器中部凝霜扩散,从而避免因中部凝霜堆积引起的热效率降低或堵风问题,对于冷凝器场景,可确保换热器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防止冷凝器局部过热导致蜗壳、风机部位因热负荷过大而引起的蜗壳过热熔化、变形等问题,确保整机运行可靠。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包括至少3个子换热器,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沿风向依次排列,且相邻所述子换热器之间设有间隙,其中,每个所述子换热器上设有至少一列冷媒管,且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为1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间隙的宽度等于所述子换热器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散热辅助装置,用于向所述间隙中输送散热介质,所述散热介质用于对所述子换热器降温。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辅助装置包括:
水槽,设于所述换热器下方,所述散热介质包括水;
打水装置,伸入所述水槽内,所述打水装置运行时将所述水槽内的水驱往所述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每一所述间隙与所述多个打水轮中的至少一个对应。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边板,与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设有冷媒出口,处于风向最下游的一个设有冷媒进口。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处于风向最上游的一个设有第一流路,所述至少3个换热器中的其他子换热器上分别设有多条第二流路,且所述其他子换热器中任意相邻子换热器上的所述多条第二流路对应串联,其中,所述第一流路同所述其他子换热器中与之相邻的子换热器的所述多条第二流路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中,至少2个所述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不同;或所述至少3个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相同。
11.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
CN201711102017.8A 2017-11-10 2017-11-10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Pending CN10788356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02017.8A CN107883563A (zh) 2017-11-10 2017-11-10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02017.8A CN107883563A (zh) 2017-11-10 2017-11-10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83563A true CN107883563A (zh) 2018-04-06

Family

ID=61779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02017.8A Pending CN107883563A (zh) 2017-11-10 2017-11-10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8356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16789A (zh) * 2018-06-20 2018-10-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分液控制装置、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5503A (zh) * 2002-03-15 2003-10-0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翅片管子型热交换器
CN201751772U (zh) * 2010-07-21 2011-02-23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器及其管径换热器
JP2011112315A (ja) * 2009-11-30 2011-06-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203605539U (zh) * 2013-10-30 2014-05-2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翅片换热器
CN104501387A (zh) * 2014-12-11 2015-04-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JP2016200338A (ja) * 2015-04-13 2016-12-01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CN106802027A (zh) * 2015-11-26 2017-06-06 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式风冷管翅式换热器结构
CN106931685A (zh) * 2017-02-24 2017-07-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5503A (zh) * 2002-03-15 2003-10-01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翅片管子型热交换器
JP2011112315A (ja) * 2009-11-30 2011-06-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フィン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201751772U (zh) * 2010-07-21 2011-02-23 海尔集团公司 空调器及其管径换热器
CN203605539U (zh) * 2013-10-30 2014-05-2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翅片换热器
CN104501387A (zh) * 2014-12-11 2015-04-0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
JP2016200338A (ja) * 2015-04-13 2016-12-01 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 ヒタチ エア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テクノロジー(ホンコン)リミテッド 空気調和機
CN106802027A (zh) * 2015-11-26 2017-06-06 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一种复合式风冷管翅式换热器结构
CN106931685A (zh) * 2017-02-24 2017-07-07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换热器及其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钱颂文: "《换热器设计手册》", 31 January 2004, 中国石化出版社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16789A (zh) * 2018-06-20 2018-10-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分液控制装置、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03882B2 (en) Blow through air handler
JP4889011B2 (ja) 冷暖房空調システム
EP3287706B1 (en) Heat source unit
JP200323258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5352345B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调器
CN108954562A (zh) 空调器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2008075988A (ja) 複合放熱部材、冷却ユニット、冷却装置、及び冷却装置集合体
CN107883563A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KR101287775B1 (ko) 공기 조화기
CN107702387A (zh) 冷凝装置及空调设备
CN212644808U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空调制冷系统
CN105757852A (zh) 大温差运行空调冷却水的方法和装置
CN204787173U (zh)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CN210399569U (zh) 热泵系统
JP2023024930A (ja) 熱交換器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07501489U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JP6601886B1 (ja) 空気熱源式ヒートポンプユニット
CN107763831A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N107883562A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N107906729A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N104930687A (zh)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CN219913250U (zh)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JP325554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20061930U (zh) 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室内机
CN208154611U (zh) 一种换热器风机盘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40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