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83562A -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83562A
CN107883562A CN201711101972.XA CN201711101972A CN107883562A CN 107883562 A CN107883562 A CN 107883562A CN 201711101972 A CN201711101972 A CN 201711101972A CN 107883562 A CN107883562 A CN 1078835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ub
heat
refrigerant pipe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0197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83562B (zh
Inventor
邓树耀
刘钢
邓海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0197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83562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835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835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835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835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分别设有至少一列冷媒管,且第一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1、第二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2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3满足:S1:S2:S3=1:2:2或1:1:3。本方案提供的换热装置,其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1、S2及S3之比满足1:2:2或1:1:3,这样可确保换热器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Description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及一种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设备中,其换热器(如冷凝器或蒸发器)的结构一般包括翅片及穿接于翅片的多列冷媒管,设备运行时,风在从换热器的迎风侧吹向换热器背风侧的过程中实现换热,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沿换热器迎风面向其背风面的方向,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逐渐降低,使得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不高,空调设备整机的能效比被抑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换热装置的空调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分别设有至少一列冷媒管,且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1、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2及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3满足:S1:S2:S3=1:2:2或1:1:3。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即设置换热器包括位于迎风侧的第一子换热器、位于背风侧的第三子换热器及位于第一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第二子换热器,其中,使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1、S2及S3之比满足1:2:2或1:1:3,这样可确保换热器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S1、S2及S3之和为5列。
在本方案中,设置S1、S2及S3之和为5列,该5列管的换热器更能确保满足空调设备应用场景下的换热需求量,实现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另外,设置S1、S2及S3之和为5时,可相应使得S1、S2、S3的取值分别为1列、2列、2列或分别为1列、1列、3列,如此设计可防止处于风向下游部位的第三子换热器上的换热效率相对于第一、第二子换热器而言被削弱,实现使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上的换热效率基本均衡,防止换热器出现各部分换热不均的不良情形,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以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
在本方案中,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对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应用场景,该设计中的第一间隙可用于供第一子换热器与第二子换热器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更具体地,可利用第一间隙作为散热通道供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上的热量排出,防止第一子换热器及第二子换热器上的翅片及冷媒管上复热,或在第一间隙处布置空冷或水冷等类型的散热装置,利用散热装置促进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上发生强制对流散热,提升对第一、第二子换热器的散热效果;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对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应用场景,该设计中的第二间隙可用于供第二子换热器与第三子换热器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更具体地,可利用第二间隙作为散热通道供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上的热量排出,防止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上的翅片及冷媒管上复热,或在第二间隙处布置空冷或水冷等类型的散热装置,利用散热装置促进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上发生强制对流散热,提升对第二、第三子换热器的散热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和/或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间隙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以使第一间隙在尺寸上与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或第三子换热器适配,这样,对于需要额外增加换热器冷媒管列数的情况,直接将作为配件的其他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或第三子换热器嵌插到第一间隙中即可,具有改装方便的优点,更便于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对换热器结构做适应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适应性;设置第二间隙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以使第二间隙在尺寸上与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或第三子换热器适配,这样,对于需要额外增加换热器冷媒管列数的情况,直接将作为配件的其他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或第三子换热器嵌插到第二间隙中即可,具有改装方便的优点,更便于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对换热器结构做适应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适应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辅助散热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中输送用于降温的散热介质。
在本方案中,设置辅助散热装置,以利用辅助散热装置向第一间隙和/或第二间隙中输送用于降温的散热介质,例如输送冷却水或冷风,以强化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上的对流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辅助散热装置包括:水槽,设于所述换热器下方,所述散热介质包括水;打水装置,伸入所述水槽内,所述打水装置运行时将所述水槽内的水驱往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
在本方案中,设置辅助散热装置包括水槽和打水装置,利用打水装置将水槽中的水驱往第一间隙和/或第二间隙中,使水飞溅到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表面进行降温,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多个打水轮中的至少一个对应,和/或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多个打水轮中的至少一个对应。
在本方案中,设置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打水轮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且打水轮的扬水效率高、驱动功耗小,可实现提升产品性价比,另外,设置第一间隙与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及一个以上对应时,和/或设置第二间隙与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及一个以上对应时,可进一步提升对换热器的散热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边板,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边板与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连接,以利用边板对三者进行固定,使换热器被构造为一个整体式结构,这可便于对换热器安装,也更能确保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准确,同时,也加大了对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连接管路的防护作用,提升产品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上设有冷媒出口,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设有冷媒进口;和/或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的冷媒管管径不同,或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相同。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子换热器上设置冷媒出口,在第三子换热器上设置冷媒进口,这样使得换热器上的整体冷媒流路与外部空气流路逆向,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更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设置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的冷媒管管径不同,如,设置第三子换热器的管径大于第一子换热器和/或第二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确保冷媒流路中下游冷媒的动能与上游冷媒的动能大概一致,起到降噪和提升换热效率的作用,以利于控制换热器各部位上的换热效率布局,同时,可使得空气在该管径不同的两个子换热器间流动时形成错流,更利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第三子换热器的管径小于第一子换热器和/或第二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或设计第二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大于第一子换热器和/或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或设计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相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多列冷媒管中,至少一对相邻列的冷媒管错列布置;和/或在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多列冷媒管中,至少一对相邻列的冷媒管错列布置。
在本方案中,设计第二子换热器的多列冷媒管中的至少一对相邻列冷媒管错列布置,即使第二子换热器上的至少部分冷媒管呈插空式排布,这样可以提升第二子换热器上的换热效率,且由于第二子换热器处于风向中下游部位,此处设计冷媒管错列布置不会对风向下游部位的风冷效果造成太大影响,综合来看可有效提升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设计第三子换热器的多列冷媒管中的至少一对相邻列冷媒管错列布置,即使第三子换热器上的至少部分冷媒管呈插空式排布,这样可以提升第三子换热器上的换热效率,且由于第三子换热器处于风向下游部位,此处设计冷媒管错列布置,可进一步使空气与换热器换热充分,提升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设有三条第三流路,所述第三流路由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的部分冷媒管串联以构造出;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设有三条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由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的部分冷媒管串联以构造出,三条所述第三流路与三条所述第二流路对应连接;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上设有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由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串联以构造出,所述第一流路与三条所述第二流路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列数为多列的情况,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的所述第二流路包括S形支路、U形支路、倒U形支路和/或I形支路;和/或对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列数为多列的情况,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的所述第三流路包括S形支路、U形支路、倒U形支路和/或I形支路。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毗邻,和/或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毗邻。
在本方案中,第一、第二子换热器毗邻,对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应用场景,设计第一、第二子换热器毗邻,这样可以减小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之间的冷空气损失,以适应空调设备的能效比要求;和/或,第二、第三子换热器毗邻,这样可以减小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冷空气损失,以适应空调设备的能效比要求。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换热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换热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空调设备为移动式空调设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第一子换热器,11冷媒出口,12第一流路,20第二子换热器,21第二流路,30第三子换热器,31冷媒进口,32第三流路,40冷媒管,51第一间隙,52第二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
如图1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可以为蒸发器或冷凝器),该换热器包括沿风向(即如图1中W箭头指示的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分别设有翅片和至少一列冷媒管40,冷媒管40穿接于翅片,其中,第一子换热器10的冷媒管40的列数S1、第二子换热器20的冷媒管40的列数S2及第三子换热器30的冷媒管40的列数S3满足:S1:S2:S3=1:2:2或1:1:3。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即设置换热器包括位于迎风侧的第一子换热器10、位于背风侧的第三子换热器30及位于第一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第二子换热器20,其中,使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40列数S1、S2及S3之比满足1:2:2或1:1:3,这样可确保换热器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且从工艺的角度来看,通过将换热器设置为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的组合结构形式,这样利于产品的产线设计,例如,该结构可实现对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单独加工,再对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进行组合装配,相对于整体式的换热器结构而言,无需对换热器整体组装后再配过多弯头,从而实现极大地提升产线效率,避免瓶颈工序问题。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S1、S2及S3之和为5列。
在本方案中,设置S1、S2及S3之和为5,该5列管的换热器更能确保满足空调设备应用场景下的换热需求量,实现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另外,设置S1、S2及S3之和为5时,可相应使得S1、S2、S3的取值分别为1列、2列、2列或分别为1列、1列、3列,如此设计可防止处于风向下游部位的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换热效率相对于第一、第二子换热器而言被削弱,实现使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上的换热效率基本均衡,防止换热器出现换热不均的不良情形,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以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子换热器10与第二子换热器20之间设有第一间隙51,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之间设有第二间隙52。
在本方案中,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51,对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应用场景,该设计中的第一间隙51可用于供第一子换热器10与第二子换热器20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更具体地,可利用第一间隙51作为散热通道供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上的热量排出,防止第一子换热器10及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翅片及冷媒管40上复热,或在第一间隙51处布置空冷或水冷等类型的散热装置,利用散热装置促进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上发生强制对流散热,提升对第一、第二子换热器的散热效果;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52,对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应用场景,该设计中的第二间隙52可用于供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更具体地,可利用第二间隙52作为散热通道供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上的热量排出,防止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翅片及冷媒管40上复热,或在第二间隙52处布置空冷或水冷等类型的散热装置,利用散热装置促进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上发生强制对流散热,提升对第二、第三子换热器的散热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间隙51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或等于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或等于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间隙51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或等于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或等于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以使第一间隙51在尺寸上与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或第三子换热器30适配,这样,对于需要额外增加换热器冷媒管40列数的情况,直接将作为配件的其他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或第三子换热器30嵌插到第一间隙51中即可,具有改装方便的优点,更便于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对换热器结构做适应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适应性。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间隙52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或等于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或等于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间隙52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或等于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或等于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以使第二间隙52在尺寸上与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或第三子换热器30适配,这样,对于需要额外增加换热器冷媒管40列数的情况,直接将作为配件的其他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或第三子换热器30嵌插到第二间隙52中即可,具有改装方便的优点,更便于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对换热器结构做适应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适应性。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换热装置还包括辅助散热装置(图中未示出),该辅助散热装置用于向第一间隙51和/或第二间隙52中输送用于降温的散热介质。
在本方案中,设置辅助散热装置,以利用辅助散热装置向第一间隙51和/或第二间隙52中输送用于降温的散热介质,例如输送冷却水或冷风,以强化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上的对流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风扇、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辅助散热装置包括:水槽,设于换热器下方,散热介质包括水;打水装置,伸入水槽内,打水装置运行时将水槽内的水驱往第一间隙51和/或第二间隙52。
在本方案中,设置辅助散热装置包括水槽和打水装置,利用打水装置将水槽中的水驱往第一间隙51和/或第二间隙52中,使水飞溅到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表面进行降温,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更优选地,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第一间隙51与多个打水轮中的至少一个对应,和/或第二间隙52与多个打水轮中的至少一个对应。
在本方案中,设置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打水轮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且打水轮的扬水效率高、驱动功耗小,可实现提升产品性价比,另外,设置第一间隙51与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及一个以上对应时,和/或设置第二间隙52与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及一个以上对应时,可进一步提升对换热器的散热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换热器还包括边板(图中未示出),该边板与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边板与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连接,以利用边板对三者进行固定,使换热器被构造为一个整体式结构,这可便于对换热器安装,也更能确保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准确,同时,也加大了对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连接管路的防护作用,提升产品可靠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冷媒出口11,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冷媒进口31。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置冷媒出口11,在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置冷媒进口31,这样使得换热器上的整体冷媒流路与外部空气流路逆向,即如图1所示,风向沿图1中W箭头指示的方向,冷媒流路沿图1中虚线箭头L指示的方向,以此可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更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中的至少两个的冷媒管40管径不同,即如图1中所示的a、b、c中的至少两个不相等,例如a=b<c,具体如a=b=5mm,c=7mm;或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的冷媒管40管径相同,即如图1中所示的a=b=c,具体如a、b、c均为5mm或7mm。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的冷媒管40管径不同,如,设置第三子换热器30的管径大于第一子换热器10和/或第二子换热器20的冷媒管40管径,确保冷媒流路中下游冷媒的动能与上游冷媒的动能大概一致,起到降噪和提升换热效率的作用,以利于控制换热器各部位上的换热效率布局,同时,可使得空气在该管径不同的两个子换热器间流动时形成错流,更利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第三子换热器30的管径小于第一子换热器10和/或第二子换热器20的冷媒管40管径,或设计第二子换热器20的冷媒管40管径大于第一子换热器10和/或第三子换热器30的冷媒管40管径,或设计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的冷媒管40管径相同。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在第二子换热器20的多列冷媒管40中,至少一对相邻列的冷媒管40错列布置;和/或,如图1所示,在第三子换热器30的多列冷媒管40中,至少一对相邻列的冷媒管40错列布置。
在本方案中,设计第二子换热器20的多列冷媒管40中的至少一对相邻列冷媒管40错列布置,即使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至少部分冷媒管40呈插空式排布,这样可以提升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换热效率,且由于第二子换热器20处于风向中下游部位,此处设计冷媒管40错列布置不会对风向下游部位的风冷效果造成太大影响,综合来看可有效提升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设计第三子换热器30的多列冷媒管40中的至少一对相邻列冷媒管40错列布置,即使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至少部分冷媒管40呈插空式排布,这样可以提升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换热效率,且由于第三子换热器30处于风向下游部位,此处设计冷媒管40错列布置,可进一步使空气与换热器换热充分,提升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三条第三流路32,第三流路32由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第二子换热器20上设有三条第二流路21,第二流路21由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三条第三流路32与三条第二流路21对应连接;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第一流路12,第一流路12由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第一流路12与三条第二流路21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对于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冷媒管40列数为多列的情况,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第二流路21包括S形支路、U形支路、倒U形支路和/或I形支路;和/或对于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冷媒管40列数为多列的情况,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第三流路32包括S形支路、U形支路、倒U形支路和/或I形支路。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S1、S2、S3分别取1列、1列、3列,其中,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40管径相同,即a=b=c,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51,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52,第一间隙51的宽度等于第二间隙52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且等于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优选地,第一、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及第一间隙51的宽度、第二间隙52的宽度为6mm~13mm,第三子换热器30的宽度为18mm~39mm,更优选地,第一、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及第一间隙51的宽度为9.42mm,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为28.26mm。
更具体地,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三个冷媒进口31,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一个冷媒出口11,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三条第三流路32,三条第三流路32与三个冷媒进口31对应连接,该第三流路32由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其中,三条第三流路32中位于上侧的一条分为串联的三条支路,串联的三条支路分别包含四根U管,其中,位于上游的一条支路呈倒U形,位于中游的一条支路呈S形,位于下游的一条支路处于该倒U形支路和S形支路的内侧并呈I形;三条第三流路32中位于中侧的一条分为串联的三条支路,其中,位于上游的一条支路包含四根U管,且该支路构造呈倒U形,位于中游的一条支路包含二根U管,且该支路构造呈S形,位于下游的一条支路包含三根U管,且该支路处于该倒U形支路和S形支路的内侧并构造呈I形;三条第三流路32中位于下侧的一条分为串联的两条支路,位于上游的一条支路包含八根U管,且该支路构造呈S形,位于下游的一条支路包含四根U管,且该支路处于该S形支路的内侧并构造呈I形;第二子换热器20上设有三条第二流路21,第二流路21由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具体地,三条第二流路21中位于上侧的一条由四根U管串联构造呈I形,三条第二流路21中位于中侧的一条由三根U管串联构造呈I形,三条第二流路21中位于下侧的一条由三根U管串联构造呈I形,三条第三流路32与三条第二流路21对应连接,更具体地,第二流路21的该I形的顶端与第三流路32通过管道连接;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第一流路12,第一流路12由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第一流路12与三条第二流路21连接,更具体地,第一流路12呈I形,该I形的顶端与三条第二流路21的I形底端连接,且第一流路12的I形底端设置为冷媒出口11。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第一子换热器10与第二子换热器20毗邻,和/或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毗邻。
在本方案中,第一、第二子换热器毗邻,对于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应用场景,设计第一、第二子换热器毗邻,这样可以减小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之间的冷空气损失,以适应空调设备的能效比要求;和/或,第二、第三子换热器毗邻,这样可以减小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冷空气损失,以适应空调设备的能效比要求。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空调设备为移动式空调设备。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即设置换热器包括位于迎风侧的第一子换热器、位于背风侧的第三子换热器及位于第一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第二子换热器,其中,使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1、S2及S3之比满足1:2:2或1:1:3,这样可确保换热器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分别设有至少一列冷媒管,且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1、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2及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3满足:S1:S2:S3=1:2:2或1: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S1、S2及S3之和为5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和/或
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散热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中输送用于降温的散热介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散热装置包括:
水槽,设于所述换热器下方,所述散热介质包括水;
打水装置,伸入所述水槽内,所述打水装置运行时将所述水槽内的水驱往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多个打水轮中的至少一个对应,和/或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多个打水轮中的至少一个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边板,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上设有冷媒出口,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设有冷媒进口;和/或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的冷媒管管径不同,或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多列冷媒管中,至少一对相邻列的冷媒管错列布置;和/或
在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多列冷媒管中,至少一对相邻列的冷媒管错列布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设有三条第三流路,所述第三流路由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的部分冷媒管串联以构造出;
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设有三条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由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的部分冷媒管串联以构造出,三条所述第三流路与三条所述第二流路对应连接;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上设有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由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串联以构造出,所述第一流路与三条所述第二流路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列数为多列的情况,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的所述第二流路包括S形支路、U形支路、倒U形支路和/或I形支路;和/或
对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列数为多列的情况,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的所述第三流路包括S形支路、U形支路、倒U形支路和/或I形支路。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毗邻,和/或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毗邻。
14.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
CN201711101972.XA 2017-11-10 2017-11-10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Active CN1078835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01972.XA CN107883562B (zh) 2017-11-10 2017-11-10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01972.XA CN107883562B (zh) 2017-11-10 2017-11-10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83562A true CN107883562A (zh) 2018-04-06
CN107883562B CN107883562B (zh) 2020-06-26

Family

ID=61779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01972.XA Active CN107883562B (zh) 2017-11-10 2017-11-10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83562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83715A (ja) * 2003-09-11 2005-03-31 Sharp Corp 熱交換器
CN102997503A (zh) * 2012-12-13 2013-03-27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热泵式室外机与热泵式空调
JP2014040985A (ja) * 2012-08-23 2014-03-0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
CN104913481A (zh) * 2015-06-30 2015-09-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CN106123403A (zh) * 2015-05-08 2016-11-16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
CN106196333A (zh) * 2014-12-18 2016-12-0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6403244A (zh) * 2016-03-08 2017-02-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打水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06222755U (zh) * 2016-11-29 2017-06-06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的管路、蒸发器及空调器
CN107152734A (zh) * 2017-07-06 2017-09-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热泵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83715A (ja) * 2003-09-11 2005-03-31 Sharp Corp 熱交換器
JP2014040985A (ja) * 2012-08-23 2014-03-0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
CN102997503A (zh) * 2012-12-13 2013-03-27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热泵式室外机与热泵式空调
CN106196333A (zh) * 2014-12-18 2016-12-07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调机
CN106123403A (zh) * 2015-05-08 2016-11-16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器的热交换器
CN104913481A (zh) * 2015-06-30 2015-09-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CN106403244A (zh) * 2016-03-08 2017-02-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打水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
CN206222755U (zh) * 2016-11-29 2017-06-06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蒸发器的管路、蒸发器及空调器
CN107152734A (zh) * 2017-07-06 2017-09-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热泵空调器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83562B (zh) 2020-06-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7343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2055043B (zh) 电池和电池模块
US20090032224A1 (en) Heat exchanger
CN104114970A (zh) 蓄冷热交换器
WO2007099868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一体型熱交換器
CN206193668U (zh) 一种cpu模块高效散热装置
US20100115987A1 (en) Evaporator
JP2008025897A (ja) 冷暖房空調システムの室外機用熱交換器
JP2006329511A (ja) 熱交換器
CN104924893B (zh) 包括整合的辅助冷却器
CN101608850B (zh) 空调冷凝器
CN101556121A (zh) 扁平式热管换热器
CN209197552U (zh) 用于色选机的散热装置和具有其的色选机
CN107883562A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N207702700U (zh) 一种散热装置
CN107883563A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N205351862U (zh) 管翅式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04787173U (zh) 一种换热器、空调系统及集流管
JP2004144395A (ja) 冷媒蒸発器
CN212644808U (zh) 用于数据中心的空调制冷系统
KR101170689B1 (ko) 오일쿨러
CN107036335A (zh) 一种高效型双盘管换热器
CN107906729A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N106871496A (zh) 室内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0399569U (zh) 热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