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2064B - 马达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马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2064B
CN107852064B CN201680039898.0A CN201680039898A CN107852064B CN 107852064 B CN107852064 B CN 107852064B CN 201680039898 A CN201680039898 A CN 201680039898A CN 107852064 B CN107852064 B CN 10785206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gear
motor
rotating body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989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2064A (zh
Inventor
戸塚洋辅
岩馆直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a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52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2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206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206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1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 H02K7/116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lutches, brakes, gears, pulleys or mechanical starters with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14Means for supporting or protecting brushes or brush holders
    • H02K5/143Means for supporting or protecting brushes or brush holders for cooperation with commutators
    • H02K5/148Slidably supported brush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24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ression or reduction of noise or vibr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1Shaft support structures, e.g. partition walls, bearing eyes, casing walls or covers with bearings
    • F16H2057/0213Support of worm gear shaf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nection Of Motors, Electrical Generators, Mechanical Devices, And The Like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一种马达装置,在供电部件(50)上设置有凸部(60),所述凸部(60)进入至设置于齿轮壳体的一对缺口部中的任一个缺口部,决定沿着旋转体的圆周方向的相对于齿轮壳体及马达磁轭的连接器连接部(52)的位置。由此,能够利用一个供电部件(50)来形成连接器连接部(52)的突出方向不同的各种规格(配置模式A及配置模式B)的座椅用马达。由此,能够提高布局性来提高通用性,且能够提高成品率。

Description

马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装置,所述马达装置在收容转子的一对壳体之间,设置有用以供应驱动电流的供电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在汽车等车辆所搭载的马达装置中,已有用作电动车窗装置或电动座椅装置等的驱动源的马达装置。车载用的马达装置设置于车门内部或座垫的内部等狭小空间。因此,不但希望使马达装置小型化,而且也希望提高马达装置的布局性。
此种车载用的马达装置(马达)例如已记载于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马达包括形成一对壳体的马达主体与减速部,这些部分彼此对接而一体化。在马达主体的磁轭外壳内,旋转自如地收容有包括换向器的转子。另一方面,在减速部的齿轮外壳内,收容有通过转子而旋转的蜗轴、与通过蜗轴而旋转的蜗轮。
另外,在磁轭外壳与齿轮外壳之间的空间中设置有电刷架。电刷架包括:架主体,保持电刷;以及供电部,以露出至马达装置的外部的方式设置,且将驱动电流供应至电刷。而且,在驱动电流从外部电源供应至供电部之后,转子旋转。转子的旋转从蜗轴传递至蜗轮,经过减速,扭矩提高后的旋转力从设置于蜗轮的输出轴输出至外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346355号公报(图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所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马达装置的电刷架的供电部向与输出轴的轴方向及蜗轴的轴方向这两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与旋转轴的蜗轮相反的方向)突出。而且,所述供电部相对于壳体的组装方向已确定。因此,为了提高布局性,需要分别准备不同形状的电刷架或齿轮外壳等,以对应于供电部的方向或位置不同的各种规格的马达装置,成品率不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马达装置,所述马达装置能够提高布局性来提高通用性,且能够提高成品率。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是一种马达装置,包括:旋转体,具有整流器;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旋转自如地收容所述旋转体;以及供电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将驱动电流供应至所述整流器;多个凹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的结合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结合部,以所述旋转体的轴心为中心,按规定间隔配置于所述旋转体的圆周方向,且沿着所述旋转体的轴方向凹陷;电刷架部,设置于所述供电部件,具有供所述整流器贯通的贯通孔,且保持与所述整流器滑动接触的电刷;连接器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电刷架部的直径方向外侧,且连接外部连接器;以及凸部,设置于所述供电部件,进入至多个所述凹部中的任一个凹部,决定沿着所述旋转体的圆周方向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连接器连接部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电刷架部与所述连接器连接部之间。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所述第一壳体是内部收容有减速机构的齿轮壳体,所述减速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蜗杆齿轮、啮合于所述蜗杆齿轮的蜗轮齿轮、及将所述蜗轮齿轮的旋转输出至外部的输出轴,所述齿轮壳体包括转动自如地支撑所述输出轴的支撑孔,一对所述凹部以从与所述支撑孔的延伸方向平行的线段的延伸方向相向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齿轮壳体。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所述第二壳体是内部安装有永磁铁的马达磁轭,所述马达磁轭包括沿着与所述旋转体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分别相向的一对平面部及一对圆弧面部,一对所述平面部从与所述支撑孔的延伸方向平行的线段的延伸方向相向。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所述永磁铁分别安装于一对所述圆弧面部的内侧。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式中,所述供电部件包括:导电部件,设置于所述电刷架部与所述连接器连接部之间,且由所述驱动电流流经;以及盖部件,覆盖所述导电部件,所述盖部件形成所述凸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供电部件上设置有凸部,所述凸部进入至设置于壳体的多个凹部中的任一个凹部,决定沿着旋转体的圆周方向的相对于壳体的连接器连接部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一个供电部件来形成连接器连接部的突出方向不同的各种规格的马达装置。由此,能够提高布局性来提高通用性,且能够提高成品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座椅用马达的汽车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座椅用马达的平面图。
图3是表示座椅用马达的内部构造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从图3的箭头A方向看到的座椅用马达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5是对齿轮壳体的缺口部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6是对供电部件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7是从供电部件的有连接器盖的一侧看到的立体图。
图8是对连接器盖的安装顺序进行说明的立体图。
图9(a)是将连接器连接部配置于齿轮壳体的开口部侧的图,图9(b)是将连接器连接部配置于齿轮壳体的底壁部侧的图。
图10是对磁化器的磁化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10:汽车
11:电动座椅装置
12:座垫部
13:座椅靠背部
13a:腰部支撑部
20:座椅用马达
30:马达部
31:马达磁轭(第二壳体)
31a:台阶状底部
31b:凸缘部
31c:圆弧面部
31d:平面部
31e:轴承保持部
32:永磁铁
33:线圈(绕组线)
34:电枢
35:电枢轴
36:换向器(整流器)
37:蜗杆齿轮
40:齿轮部
41:齿轮壳体
41a:底壁部
41a1:其他底壁部
41a2:台阶部
41a3:间隙
41b:侧壁部
41c:顶壁部
41d:开口部
41e:卡合突起
41f:母螺纹部
41g:壳体侧凸台部(支撑孔)
41h:滑动突起
41k:润滑脂积存凹槽
41m:滑动突起的端面
42:蜗轮齿轮
42a:大直径齿轮部
42b:小直径齿轮部
43:输出齿轮
43a:输出轴
43b:锯齿嵌合部
43c:滑动接触环部
43d:连结部
43e:外周齿轮部
44:齿轮盖
44a:卡合钩
44b:螺钉插通孔
44c:盖侧凸台部
44d:卡合部
45:电刷架收容部
45a:底部
45b:轴插通孔
45c1、45c2:圆弧壁
45d1、45d2:平面壁
45e:座面部
45f:母螺纹部
45g1、45g2:合拢嵌合部
45h:缺口部
50:供电部件
51:电刷架部
51a:贯通孔
51b:电刷架部的一侧面(表面)
51c:电刷壳体
51d:电刷架部的另一侧面(背面)
52:连接器连接部
52a:钩挂部
53:连接器盖(盖部件)
53a:外部露出部
53b:内部配置部
53c:固定钩
53d:盖中间部
53e:外侧凸缘部
53f:内侧凸缘部
54:电刷
55:弹簧部件
56:扼流线圈
57:电容器
58:PTC热敏电阻
59a、59b:导电部件
60:凸部
61:盖部
A:箭头
B1:第一轴承
B2:第二轴承
C1:旋转体的轴心
C2:线段
C3:支撑销的轴心
C4:输出齿轮的轴心
C5:线段
M:虚线箭头
MC:磁化芯
P:支撑销
RU:旋转体
S:固定螺钉
SC:紧固螺钉
SD:减速机构
T1、T2:厚度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来详细地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表示概略图,所述概略图表示搭载有座椅用马达的汽车,图2表示平面图,所述平面图表示座椅用马达,图3表示分解立体图,所述分解立体图表示座椅用马达的内部构造,图4表示从图3的箭头A方向看到的座椅用马达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5表示对齿轮壳体的缺口部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6表示对供电部件的详细构造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7表示从供电部件的有连接器盖的一侧看到的立体图,图8表示对连接器盖的安装顺序进行说明的立体图,图9(a)表示将连接器连接部配置于齿轮壳体的开口部侧的图,图9(b)表示将连接器连接部配置于齿轮壳体的底壁部侧的图,图10表示对磁化器的磁化步骤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如图1所示,汽车10是轿车型乘用车,在驾驶席或副驾驶席等设置有对驾驶者或同乘者相对于车体的位置进行调整的电动座椅装置11。电动座椅装置11包括座垫部12及座椅靠背部13。而且,在座垫部12及座椅靠背部13的内部,各设置有两个座椅位置调整用的座椅用马达(马达装置)20(详情未图示)。座垫部12内的座椅用马达20使座垫部12分别沿着车辆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移动。座椅靠背部13内的座椅用马达20使座椅靠背部13倾斜,或使座椅靠背部13的腰部支撑部13a向内侧及外侧移动。
设置于电动座椅装置11的多个座椅用马达20通过驾驶者或同乘者对于操作开关(未图示)的操作,分别向正反方向旋转驱动,适当进行所述移动动作。以下,使用附图来详细地对座椅用马达20的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2至图4所示,座椅用马达20包括马达部30与齿轮部40。另外,在马达部30与齿轮部40之间,设置有用以将驱动电流供应至马达部30的供电部件50。而且,使马达部30及齿轮部40结合,并通过三个紧固螺钉SC(图示中仅表示了两个)将马达部30及齿轮部40彼此连结,由此,供电部件50夹在马达部30与齿轮部40之间。
如图2所示,马达部30包括马达磁轭(第二壳体)31,所述马达磁轭(第二壳体)31通过对包含磁性材料的钢板进行冲压加工等,在长边方向的一侧(图中右侧)设置有台阶状底部31a,在长边方向的另一侧(图中左侧)设置有凸缘部31b。马达磁轭31旋转自如地收容旋转体RU,且包括在与所述旋转体RU的轴心C1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彼此相向的一对圆弧面部31c及一对平面部31d(图示中仅表示了一方)。所述一对圆弧面部31c及一对平面部31d分别沿着旋转体RU的圆周方向交替地连接,由此,马达磁轭31的剖面形状成为大致椭圆形状。
即,马达磁轭31的沿着一对平面部31d相向的方向的厚度尺寸薄。由此,将马达部30设为扁平形状,从而能够将座椅用马达20设置于狭小的空间内。再者,后述的形成齿轮部40的齿轮壳体41也仿效马达磁轭31的扁平形状而成为扁平形状(参照图3)。
此处,图4所记载的线段C2成为与设置于齿轮壳体41的底壁部41a的壳体侧凸台部41g(参照图3)的轴心C4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线段。即,线段C2及输出齿轮43的轴心C4彼此平行。而且,一对平面部31d从线段C2的延伸方向相向地设置于马达磁轭31。
在马达磁轭31的圆弧面部31c的内侧,分别固定有剖面形成为C字状的大致圆弧形状的永磁铁32。卷装有线圈(绕组线)33的电枢34隔开规定的间隙,旋转自如地收容于一对永磁铁32的内侧。电枢轴(旋转轴)35贯通固定于电枢34的轴心。电枢轴35是以横穿马达部30及齿轮部40这两个部分的方式设置。电枢轴35的轴方向的一侧(图中右侧)配置于从台阶状底部31a进一步突出形成的轴承保持部31e内,并旋转自如地受到配置于所述轴承保持部31e内的第一轴承B1支撑。另一方面,电枢轴35的轴方向的另一侧(图中左侧)配置于齿轮壳体41内,并旋转自如地受到配置于所述齿轮壳体41内的第二轴承B2支撑。
在电枢轴35的沿着轴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且在靠近电枢34的部位,固定有形成为大致筒状的换向器(整流器)36。卷装于电枢34的线圈33的端部电性连接于换向器36。
设置于供电部件50的一对电刷54与换向器36的外周滑动接触。一对电刷54通过扭转式的弹簧部件55,分别向换向器36以规定压力受到按压。由此,通过将驱动电流从未图示的车载控制器供应至一对电刷54,将驱动电流供应至换向器36,从而在电枢34中产生电磁力。由此,电枢轴35以规定的转速及旋转扭矩旋转。
在电枢轴35的轴方向的另一侧设置有蜗杆齿轮37。蜗杆齿轮37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通过滚压加工等而一体地设置于电枢轴35。旋转自如地收容在齿轮壳体41内的蜗轮齿轮42(参照图3)啮合于蜗杆齿轮37。由此,蜗杆齿轮37在齿轮壳体41内,随着电枢轴35的旋转而旋转,所述旋转传递至蜗轮齿轮42。此处,旋转体RU由电枢34、电枢轴35、换向器36及蜗杆齿轮37形成。
如图2至图5所示,齿轮部40包括齿轮壳体(第一壳体)41。齿轮壳体41旋转自如地收容旋转体RU及后述的减速机构SD,并通过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为规定形状。齿轮壳体41包括:底壁部41a,沿着旋转体RU的轴方向延伸;侧壁部41b,沿着与底壁部41a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以及顶壁部41c,在马达磁轭31侧,沿着与底壁部41a相同的方向延伸。另外,齿轮壳体41的处于底壁部41a相反侧的一部分开口,所述开口部分成为开口部41d。而且,蜗轮齿轮42及输出齿轮43分别经由开口部41d装入至齿轮壳体41的内部。
如图3所示,开口部41d仿效蜗轮齿轮42(小直径)及后述的输出齿轮43(大直径)的形状而形成为大致葫芦形状。另外,开口部41d由齿轮盖44封闭,所述齿轮盖44通过塑料等树脂材料而形成为大致葫芦形状。此处,如图2所示,在齿轮壳体41的装入输出齿轮43的部分的侧壁部41b的外侧设置有三个卡合突起41e,在齿轮盖44上设置有卡合于三个卡合突起41e的三个卡合钩44a。另外,如图3所示,在齿轮壳体41的装入蜗轮齿轮42的部分的侧壁部41b的开口部41d的附近设置有三个母螺纹部41f,在齿轮盖44中,与这些母螺纹部41f相向地设置有三个螺钉插通孔44b。
即,齿轮盖44除了通过三个固定螺钉S固定于齿轮壳体41,还通过各设置有三个的卡合突起41e、卡合钩44a而固定于齿轮壳体41。由此,在组装座椅用马达20时,通过各设置有三个的卡合突起41e、卡合钩44a,切实地将齿轮盖44临时固定于齿轮壳体41,从而提高座椅用马达20的组装作业性。另外,即使在使用座椅用马达20时,承受了大负载的情况下,也会通过三个固定螺钉S将齿轮盖44牢固地固定于齿轮壳体41。由此,齿轮盖44相对于齿轮壳体41的松动受到抑制,从而抑制从座椅用马达20产生异响。
蜗轮齿轮42通过塑料等树脂材料而形成为大致圆盘状,且包括大直径齿轮部42a、与直径比大直径齿轮部42a更小的小直径齿轮部42b。蜗轮齿轮42旋转自如地受到支撑销P支撑,所述支撑销P的一端侧固定于齿轮壳体41的底壁部41a。即,蜗轮齿轮42以支撑销P的轴心C3为中心而转动。而且,蜗轮齿轮42的大直径齿轮部42a啮合于蜗杆齿轮37,所述蜗杆齿轮37设置于电枢轴35。
再者,支撑销P的另一端侧固定于卡合部44d,所述卡合部44d设置于齿轮盖44(详情未图示)。因此,为了不使齿轮盖44因支撑销P所承受的较大的负载而相对于齿轮壳体41松动,以包围支撑销P的方式,按大致120°的间隔配置三个固定螺钉S。
输出齿轮43的直径大于蜗轮齿轮42的直径,所述输出齿轮43啮合于蜗轮齿轮42的小直径齿轮部42b。呈大致圆筒形状的输出轴43a一体地设置于输出齿轮43的轴心C4。在输出轴43a的直径方向内侧,形成有凹凸地形成的锯齿嵌合部43b。使座椅靠背部13倾斜的螺杆等动力传递机构(未图示)可一体旋转地嵌合于锯齿嵌合部43b。
输出轴43a的轴方向两侧分别以规定的高度,从沿着输出齿轮43的轴方向的两侧面突出。而且,输出轴43a的轴方向两侧分别转动自如地受到一体地设置于齿轮壳体41的底壁部41a的壳体侧凸台部(支撑孔)41g、与一体地设置于齿轮盖44的盖侧凸台部44c支撑。
此处,如图3所示,在底壁部41a的与输出齿轮43相向的部分设置有多个滑动突起41h,所述多个滑动突起41h减小与输出齿轮4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输出齿轮43的滑动阻力。各个滑动突起41h从形成得比底壁部41a高一层的其他底壁部41a1突出,在各滑动突起41h的端面设置有由润滑脂(未图示)填充的润滑脂积存凹槽41k。
多个滑动突起41h以规定间隔排列在以输出齿轮43的轴心C4为中心的圆的圆周上的避开台阶部41a2的区域。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圆周上等间隔地排列有六个滑动突起41h。六个滑动突起41h中,排列方向两端的滑动突起41h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比其他滑动突起41h更短。而且,在排列方向上的长度相对较长的四个滑动突起41h的端面各形成有两个润滑脂积存凹槽41k,在排列方向上的长度相对较短的两端的两个滑动突起41h的端面各形成有一个润滑脂积存凹槽41k。
多个滑动突起41h隔着间隙41a3邻接,在邻接的滑动突起41h之间,以使比其他底壁部41a1的滑动突起41h更靠内侧的区域与更靠外侧的区域连通的方式,配置有间隙41a3。
此处,如图3所示,在输出齿轮43上设置有环状的滑动接触环部43c。具体来说,在输出齿轮43上形成有呈放射状地向输出轴43a的周围延伸的多个连结部43d,在这些连结部43d的前端形成有与输出轴43a同心的滑动接触环部43c,在滑动接触环部43c的周围,形成有与蜗轮齿轮42的小直径齿轮部42b啮合的外周齿轮部43e。即,减速机构SD(参照图2)的最终段的齿轮即输出齿轮43包括输出轴43a、形成于输出轴43a周围的滑动接触环部43c及形成于滑动接触环部43c周围的外周齿轮部43e,所述输出轴43a、滑动接触环部43c及外周齿轮部43e同心。而且,输出齿轮43的滑动接触环部43c位于与配置有滑动突起41h的圆周相同的圆周上。
而且,突出设置于其他底壁部41a1的内表面的滑动突起41h的端面41m为平面,另一方面,与滑动突起41h的端面41m滑动接触的滑动接触环部43c的端面设为圆弧面(未图示)。而且,滑动接触环部43c的端面(圆弧面)的顶点位于与配置有滑动突起41h的圆周相同的圆周上。由此,滑动突起41h(其他底壁部41a1)与滑动接触环部43c(输出齿轮43)之间的接触面积变得更小,输出齿轮43的滑动阻力变得更小。
通过形成旋转体RU(参照图2)的一部分的蜗杆齿轮37、啮合于蜗杆齿轮37的蜗轮齿轮42、啮合于蜗轮齿轮42的输出齿轮43、及将蜗轮齿轮42的旋转输出至外部(螺杆等驱动机构)的输出轴43a来形成减速机构SD。即,座椅用马达20的减速机构SD利用蜗杆齿轮37与大直径齿轮部42a之间的啮合部分进行“第一段”减速,利用小直径齿轮部42b与输出齿轮43之间的啮合部分进行“第二段”的减速。
如图2所示,在齿轮壳体41的沿着旋转体RU的轴方向的马达磁轭31侧,一体地设置有电刷架收容部45,所述电刷架收容部45收容供电部件50的电刷架部51。由此,供电部件50是以夹在齿轮壳体41与马达磁轭31之间的方式设置。如图5所示,电刷架收容部45具有底部45a。底部45a相对于齿轮壳体41的底壁部41a,沿着与侧壁部41b相同的方向延伸。在底部45a的大致中央部分,设置有供电枢轴35(参照图2)插通的轴插通孔45b。
电刷架收容部45包括在与旋转体RU的轴心C1(参照图2)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彼此相向的一对圆弧壁45c1、45c2及一对平面壁45d1、45d2。即,电刷架收容部45的剖面形状也与马达磁轭31的剖面形状同样地成为大致椭圆形状。由此,齿轮壳体41也设为扁平形状。再者,由齿轮壳体41的底壁部41a的一部分构成平面壁45d1,由齿轮壳体41的顶壁部41c的一部分构成平面壁45d2。
另外,在电刷架收容部45的开口侧即马达磁轭31侧,设置有向与旋转体RU的轴心C1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座面部45e。设置于马达磁轭31的凸缘部31b从旋转体RU的轴心C1的轴方向结合于座面部45e,所述座面部45e设置于齿轮壳体41。而且,齿轮壳体41的座面部45e、与马达磁轭31的凸缘部31b彼此通过三个紧固螺钉SC(参照图2)而牢固地被固定。再者,如图5所示,在座面部45e中形成有供三个紧固螺钉SC分别螺合的总计三个母螺纹部45f。
在一对圆弧壁45c1、45c2上分别设置有一对合拢嵌合部45g1、45g2,所述一对合拢嵌合部45g1、45g2比座面部45e更向马达磁轭31侧突出,且剖面形成为大致圆弧形状。所述合拢嵌合部45g1、45g2沿着旋转体RU的轴方向延伸,且合拢嵌合于马达磁轭31的一对圆弧面部31c的靠近凸缘部31b(参照图2)的内侧。
在一对平面壁45d1、45d2中,分别设置有相同形状的缺口部45h。这些缺口部45h构成本发明中的凹部。一对缺口部45h设置于齿轮壳体41的与马达磁轭31结合的结合部,且以旋转体RU的轴心C1为中心,按规定间隔(180°间隔)配置于旋转体RU的圆周方向。即,一对缺口部45h隔着旋转体RU的轴心C1相向地配置。另外,一对缺口部45h以沿着旋转体RU的轴方向凹陷的方式,形成大致U字形状的缺口。
此处,图5所记载的线段C5是与设置于齿轮壳体41的底壁部41a的壳体侧凸台部41g(参照图3)的轴心C4的延伸方向平行地延伸的线段。即,线段C5及输出齿轮43的轴心C4彼此平行。而且,一对缺口部45h从线段C5的延伸方向相向地设置于齿轮壳体41。
如图6至图8所示的供电部件50收容于电刷架收容部45。供电部件50包括形成为大致环状的电刷架部51、形成为大致箱形状的连接器连接部52、及安装于连接器连接部52的背面侧的连接器盖(盖部件)53。电刷架部51及连接器连接部52分别由塑料等树脂材料(绝缘材料)形成,以安装多个电子组件等。
形成供电部件50的电刷架部51是收容于电刷架收容部45的部分。即,电刷架部51并不露出在座椅用马达20的外部(参照图2)。相对于此,连接器连接部52一体地设置于电刷架部51的直径方向外侧,并露出在电刷架收容部45的外部即座椅用马达20的外部(参照图2)。
在电刷架部51中,设置有供换向器36(参照图2)贯通的贯通孔51a。如图6所示,在电刷架部51的一侧面(表面)51b上,设置有移动自如地保持电刷54的一对电刷壳体51c。电刷壳体51c及电刷54隔着贯通孔51a相向地配置,一对电刷54分别由弹簧部件55按压至换向器36。另外,在电刷架部51的一侧面51b上,设置有分别连接于一对电刷54的扼流线圈56。此处,在图示中,导电部件画有影线,以易于理解其配置关系。
如图7及图8所示,在电刷架部51的另一侧面(背面)51d上,以横跨于一对电刷54之间的方式设置有一个电容器57。另外,对应于一侧的电刷54而设置有一个正温度系数(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PTC)热敏电阻58。此处,设置一对扼流线圈56及一个电容器57来防止电刷54所产生的电噪声向外部扩散。另外,PTC热敏电阻58作为保护电路元件而发挥功能,所述保护电路元件保护电路不受供电部件50的温度急剧上升的影响。
如图8所示,在电刷架部51与连接器连接部52之间,设置有流向一对电刷54的驱动电流所流经的一对导电部件59a、59b。这些导电部件59a、59b分别通过对导电性优异的板状的黄铜等进行冲压加工等而形成为规定形状,从电刷架部51及连接器连接部52的背侧(另一侧面51d侧)插入并被固定。
如图6所示,一对导电部件59a、59b(图示中仅表示了一个)的长边方向的一侧露出在连接器连接部52的内侧。另一方面,一对导电部件59a、59b的长边方向的另一侧经由一对扼流线圈56等而分别电性连接于一对电刷54。由此,驱动电流从连接于连接器连接部52的汽车10侧的外部连接器(未图示),经由一对导电部件59a、59b而分别供应至一对电刷54,使马达部30的旋转体RU(参照图2)旋转驱动。
如图8所示,连接器连接部52的另一侧面51d侧的大部分及电刷架部51的另一侧面51d侧的一部分由连接器盖53覆盖。即,连接器盖53覆盖一对导电部件59a、59b的露出在外部的部分(靠近连接器连接部52的部分)。由此,防止发生导通不良等。
连接器盖53包括外部露出部53a,所述外部露出部53a覆盖连接器连接部52的另一侧面51d侧的大部分,且露出在座椅用马达20的外部。另外,连接器盖53包括内部配置部53b,所述内部配置部53b覆盖电刷架部51的另一侧面51d侧的一部分,且配置于座椅用马达20的内部。如图8所示,在外部露出部53a上设置有一对固定钩53c(图示中仅表示了一个)。这些固定钩53c隔着外部露出部53a相向地配置。
另一方面,在电刷架部51与连接器连接部52之间,且在靠近连接器连接部52的部位设置有一对钩挂部52a(图示中仅表示了一个),所述一对钩挂部52a(图示中仅表示了一个)供设置于连接器盖53的一对固定钩53c钩挂。这些钩挂部52a隔着连接器连接部52相向地配置。由此,如图8的虚线箭头M所示,使连接器盖53面向电刷架部51及连接器连接部52,由此,将一对固定钩53c分别钩挂于一对钩挂部52a,从而将连接器盖53安装于电刷架部51及连接器连接部52。
如图7所示,在将连接器盖53安装于电刷架部51及连接器连接部52后的状态,即组装了供电部件50的状态下,在电刷架部51与连接器连接部52之间设置有向电刷架部51的另一侧面51d突出的凸部60。凸部60形成为突出侧(图中上侧)的角部呈圆弧形状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在凸部60的外部露出部53a侧设置有外侧凸缘部53e,且在凸部60的内部配置部53b侧设置有内侧凸缘部53f,从而呈槽形状构成,所述槽形状使得凸部60能够无间隙地进入至设置于齿轮壳体41的一对缺口部45h中的任一个缺口部45h。
凸部60形成于连接器盖53的外部露出部53a与内部配置部53b之间的盖中间部53d。而且,选择设置于齿轮壳体41的一对缺口部45h中的任一个缺口部45h,并使凸部60卡合于所选择的缺口部45h,由此,决定沿着旋转体RU的圆周方向的相对于齿轮壳体41及马达磁轭31(参照图2)的连接器连接部52的位置。这样,凸部60具有相对于齿轮壳体41及马达磁轭31,按两种配置模式(参照图9(a)及图9(b))来对连接器连接部52进行定位的功能。
另外,在电刷架部51的直径方向外侧,且在以旋转体RU的轴心C1为中心的凸部60侧的相反侧,一体地设置有盖部61。盖部61形成为与凸部60相同的形状。即,盖部61在电刷架部51的另一侧面51d突出,且形成为大致长方形形状,所述大致长方形形状的突出侧的角部形成为圆弧形状。由此,盖部61与凸部60同样地,能够无间隙地进入至设置于齿轮壳体41的一对缺口部45h中的任一个缺口部45h。
如图4所示,盖部61安装于未安装凸部60的一侧的缺口部45h,并封闭所述缺口部45h。由此,抑制灰尘等向电刷架收容部45的内部侵入,切实地防止发生安装于电刷架部51的多个电子组件(参照图8)短路等故障。
此处,盖部61与凸部60同样地也具有相对于齿轮壳体41及马达磁轭31,按两种配置模式(参照图9(a)及图9(b))来对连接器连接部52进行定位的功能。这样,利用凸部60与盖部61这两处,决定连接器连接部52相对于齿轮壳体41及马达磁轭31的位置,因此,能够切实地抑制相对于齿轮壳体41及马达磁轭31的供电部件50的松动。
再者,如图1所示,座椅用马达20设置于汽车10的车室内,因此,几乎无暴露于雨水或灰尘等的机会。因此,也能够将凸部60及盖部61中的任一个部分省略。在此情况下,能够实现供电部件50的轻量化或构造的简单化。另外,在省略了凸部60的情况下,盖部61构成本发明中的凸部。
但是,为了相对于将外部连接器(未图示)插入至连接器连接部52时的插入负荷确保某种程度的刚性,较理想的是保留电刷架部51与连接器连接部52之间的凸部60,省略盖部61。
另外,也可以不将盖部61一体地设置于电刷架部51,而是与电刷架部51分开,且利用具有比塑料等更柔软的柔软性的橡胶材料来形成所述盖部61,将所述盖部61嵌入至未安装凸部60的一侧的缺口部45h。
此处,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马达20能够获得如图9(a)、图9(b)所示的连接器连接部52的配置模式A、配置模式B(两种)。再者,图9(a)及图9(b)中仅表示了齿轮壳体41及供电部件50。
[配置模式A]
如图2、图3、图4及图9(a)所示,配置模式A是使供电部件50的凸部60进入至处于齿轮壳体41的顶壁部41c侧的缺口部45h,使供电部件50的盖部61进入至处于齿轮壳体41的底壁部41a侧的缺口部45h的座椅用马达20。
在此情况下,供电部件50的连接器连接部52向齿轮壳体41的开口部41d侧突出,且相对于连接器连接部52的外部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为马达部30侧。此处,连接器连接部52配置于马达磁轭31的平面部31d上,因此,不会使座椅用马达20的厚度尺寸太厚,容易插入外部连接器。具体来说,使外部连接器沿着平面部31d上移动,由此,即使在摸索状态下,也能够容易地将外部连接器连接于连接器连接部52。
[配置模式B]
如图9(b)所示,与所述配置模式A相反,配置模式B是使供电部件50的凸部60进入至处于齿轮壳体41的底壁部41a侧的缺口部45h,使供电部件50的盖部61进入至处于齿轮壳体41的顶壁部41c侧的缺口部45h的座椅用马达20。
在此情况下,供电部件50的连接器连接部52向齿轮壳体41的底壁部41a侧突出,且相对于连接器连接部52的外部连接器的插入方向为马达部30侧。此处,连接器连接部52配置于马达磁轭31的平面部31d上,因此,不会使座椅用马达20的厚度尺寸太厚,容易插入外部连接器。外部连接器插入至连接器连接部52的插入顺序与所述配置模式A相同。
但是,如图10所示,配置模式A的座椅用马达20的厚度尺寸T1比配置模式B的座椅用马达20的厚度尺寸T2稍薄(T1<T2)。原因在于:齿轮盖44中的支撑销P的卡合部44d稍向轴心C3的方向突出,配置模式A中的连接器连接部52的突出方向成为与所述齿轮盖44的卡合部44d相同的方向。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马达20能够取得配置模式A及配置模式B的形态。而且,在任一个配置模式A、配置模式B中,连接器连接部52均配置于马达磁轭31的平面部31d上。即,如图10所示,连接器连接部52配置于马达磁轭31周围的避开一对永磁铁32的位置。换句话说,在内侧固定有永磁铁32的一对圆弧面部31c上未配置连接器连接部52。
因此,如图10所示,能够在组装了座椅用马达20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一对永磁铁32的磁化作业。具体来说,能够将磁化器(未图示)的磁化芯MC不受连接器连接部52干扰地分别配置于一对圆弧面部31c上,在所述状态下进行一对永磁铁32的磁化作业。在此情况下,能够切实地抑制连接器连接部52与一对磁化芯MC之间的接触,因此,能够切实地防止磁化作业中的连接器连接部52的损伤等。另外,在现有技术中,因为马达装置的供电部向与输出轴的轴方向及蜗轴的轴方向这两个方向交叉的方向(与旋转轴的蜗轮相反的方向)突出,所以为了利用磁化芯MC切实地进行磁化,需要将永磁铁配置于避开供电部的位置,有时会导致马达磁轭31的沿着旋转体RU的轴方向的长度尺寸增大,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极力缩短所述尺寸。
如以上所详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马达20,在供电部件50上设置有凸部60,所述凸部60进入至设置于齿轮壳体41的一对缺口部45h中的任一个缺口部45h,决定沿着旋转体RU的圆周方向的相对于齿轮壳体41及马达磁轭31的连接器连接部52的位置。
由此,能够利用一个供电部件50来形成连接器连接部52的突出方向不同的各种规格(配置模式A及配置模式B)的座椅用马达20。由此,能够提高布局性来提高通用性,且能够提高成品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马达20,因为凸部60设置于电刷架部51与连接器连接部52之间,所以能够提高连接器连接部52的根基部分的刚性。由此,能够实现可充分耐受将较大的外部连接器插入至连接器连接部52时的插入负荷的供电部件50。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马达20,齿轮壳体41包括转动自如地支撑输出轴43a的壳体侧凸台部41g,以从与壳体侧凸台部41g的延伸方向平行的线段C5(参照图5)的延伸方向相向的方式,将一对缺口部45h形成于齿轮壳体41。因此,使连接器连接部52向座椅用马达20的厚度方向突出,不会使座椅用马达20的厚度尺寸太厚,能够容易地将外部连接器插入至连接器连接部52。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马达20,马达磁轭31包括沿着与旋转体RU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分别相向的一对平面部31d及一对圆弧面部31c,并使一对平面部31d从与壳体侧凸台部41g的延伸方向平行的线段C2(参照图4)的延伸方向相向。因此,能够实现座椅用马达20整体的扁平化(薄型化)。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马达20,将永磁铁32分别安装于一对圆弧面部31c的内侧。由此,能够将连接器连接部52配置于马达磁轭31周围的避开一对永磁铁32的位置。由此,能够在组装了座椅用马达20的状态下,容易地进行一对永磁铁32的磁化作业。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用马达20,供电部件50包括:一对导电部件59a、59b,设置于电刷架部51与连接器连接部52之间,且由驱动电流流经;以及连接器盖53,覆盖这些导电部件59a、59b,连接器盖53形成凸部60。因此,能够使将一对导电部件59a、59b安装于电刷架部51及连接器连接部52的安装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连接器盖53的形成凸部60的部分是以夹在齿轮壳体41与马达磁轭31之间的方式设置,因此,能够抑制连接器盖53相对于电刷架部51及连接器连接部52的松动,从而抑制从座椅用马达20产生异响。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当然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作为凹部的缺口部45h仅设置于齿轮壳体41侧,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以仅设置于马达磁轭31侧,也可以设置于齿轮壳体41与马达磁轭31这两者。也能够据此来任意地变更凸部的形状。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两个作为凹部的缺口部45h按180°间隔,相向地设置于齿轮壳体41,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按90°间隔设置四个缺口部45h,或按120°间隔设置三个缺口部45h。在此情况下,能够增加连接器连接部52的配置模式的变形。
而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盖53的形成凸部60的部分是以夹在齿轮壳体41与马达磁轭31之间的方式设置,因此,也可以省略设置于连接器盖53的一对固定钩53c及设置于靠近连接器连接部52的部位的一对钩挂部52a。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马达装置表示为座椅用马达2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能够适用于如下马达装置,所述马达装置使用于电动车窗装置或雨刮器装置等其他用途。在此情况下,特别是在马达装置暴露于恶劣的外部环境的情况下,较理想的是在缺口部45h与凸部60之间、及缺口部45h与盖部61之间等设置密封部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马达装置能够作为汽车等车辆所搭载的电动座椅装置的驱动源,用于使座椅靠背部倾斜等。

Claims (6)

1.一种马达装置,包括:
旋转体,具有整流器;
第一壳体及第二壳体,旋转自如地收容所述旋转体;以及
供电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将驱动电流供应至所述整流器,
一对凹部,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的结合部中的至少任一个结合部,以所述旋转体的轴心为中心,按规定间隔配置于所述旋转体的圆周方向,且沿着所述旋转体的轴方向凹陷;
电刷架部,设置于所述供电部件,具有供所述整流器贯通的贯通孔,且保持与所述整流器滑动接触的电刷;
连接器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电刷架部的直径方向外侧,且连接外部连接器;以及
凸部,设置于所述供电部件,进入至所述一对凹部中的任一个凹部,决定沿着所述旋转体的圆周方向的相对于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的所述连接器连接部的位置,
所述第一壳体是内部收容有减速机构的齿轮壳体,所述一对凹部形成于所述齿轮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装置,其中
所述凸部设置于所述电刷架部与所述连接器连接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达装置,其中
所述减速机构包括
设置于所述旋转体的蜗杆齿轮、
啮合于所述蜗杆齿轮的蜗轮齿轮、及
将所述蜗轮齿轮的旋转输出至外部的输出轴,
所述齿轮壳体包括转动自如地支撑所述输出轴的支撑孔,
所述一对凹部以从与所述支撑孔的延伸方向平行的线段的延伸方向隔着所述旋转体的轴方向相向的方式,形成于所述齿轮壳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达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壳体是内部安装有永磁铁的马达磁轭,
所述马达磁轭包括沿着与所述旋转体的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分别相向的一对平面部及一对圆弧面部,
一对所述平面部从与所述支撑孔的延伸方向平行的线段的延伸方向相向。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马达装置,其中
所述永磁铁分别安装于一对所述圆弧面部的内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达装置,其中
所述供电部件包括:
导电部件,设置于所述电刷架部与所述连接器连接部之间,且由所述驱动电流流经;以及
盖部件,覆盖所述导电部件,
所述盖部件形成所述凸部。
CN201680039898.0A 2015-07-30 2016-06-13 马达装置 Active CN10785206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1091A JP6503255B2 (ja) 2015-07-30 2015-07-30 モータ装置
JP2015-151091 2015-07-30
PCT/JP2016/067502 WO2017018081A1 (ja) 2015-07-30 2016-06-13 モー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2064A CN107852064A (zh) 2018-03-27
CN107852064B true CN107852064B (zh) 2020-01-07

Family

ID=57885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9898.0A Active CN107852064B (zh) 2015-07-30 2016-06-13 马达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74115B2 (zh)
JP (1) JP6503255B2 (zh)
CN (1) CN107852064B (zh)
WO (1) WO20170180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48732A (ja) * 2017-03-08 2018-09-20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モータ装置およびその組み立て方法
JP6922468B2 (ja) * 2017-06-22 2021-08-1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モータ装置
JP7189678B2 (ja) * 2018-05-15 2022-12-14 マブチモーター株式会社 ギヤボックス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減速機及びモータユニット、並びに、これを製造する金型及びギヤボックスの製造方法
JP7065753B2 (ja) * 2018-11-21 2022-05-1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モータ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1326B1 (en) * 1998-02-10 2001-03-13 Robert Bosch Gmbh Drive device for moving a sliding sunroof of a vehicle
CN1741351A (zh) * 2004-08-24 2006-03-01 阿斯莫株式会社 具有旋转位置检测器的电机装置
CN101114781A (zh) * 2006-07-28 2008-01-30 株式会社美姿把 具有减速齿轮机构的电动机
CN101273511A (zh) * 2005-09-29 2008-09-24 株式会社美姿把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JP2008236995A (ja) * 2007-03-23 2008-10-02 Asmo Co Ltd モータ装置
CN101546937A (zh) * 2008-03-28 2009-09-30 阿斯莫有限公司 刷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3207889A (ja) * 2012-03-28 2013-10-07 Mitsuba Corp モー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3559A (ja) 1984-11-07 1986-05-31 神鋼電機株式会社 無人誘導車の荷の移載制御装置
JPH0229811Y2 (zh) * 1984-12-21 1990-08-10
JP3808717B2 (ja) 2000-03-29 2006-08-16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モータ
JP4545495B2 (ja) * 2004-06-18 2010-09-15 アスモ株式会社 モータ
US7135801B2 (en) * 2004-08-24 2006-11-14 Asmo Co., Ltd. Motor apparatus having rotational position detector
DE102007035650B4 (de) * 2006-07-28 2021-12-02 Mitsuba Corp. Elektromotor mit Untersetzungsgetriebemechanismus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1326B1 (en) * 1998-02-10 2001-03-13 Robert Bosch Gmbh Drive device for moving a sliding sunroof of a vehicle
CN1741351A (zh) * 2004-08-24 2006-03-01 阿斯莫株式会社 具有旋转位置检测器的电机装置
CN101273511A (zh) * 2005-09-29 2008-09-24 株式会社美姿把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CN101114781A (zh) * 2006-07-28 2008-01-30 株式会社美姿把 具有减速齿轮机构的电动机
JP2008236995A (ja) * 2007-03-23 2008-10-02 Asmo Co Ltd モータ装置
CN101546937A (zh) * 2008-03-28 2009-09-30 阿斯莫有限公司 刷架及其制造方法
JP2013207889A (ja) * 2012-03-28 2013-10-07 Mitsuba Corp モー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574115B2 (en) 2020-02-25
US20180205287A1 (en) 2018-07-19
WO2017018081A1 (ja) 2017-02-02
CN107852064A (zh) 2018-03-27
JP2017034808A (ja) 2017-02-09
JP6503255B2 (ja) 2019-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2064B (zh) 马达装置
KR101329589B1 (ko) 브러시 홀더 및 브러시 홀더의 제조 방법
JP6224091B2 (ja) モータ装置
JP2010154686A (ja)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JP2010124621A (ja)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JP5909127B2 (ja) ワイパモータ
WO2011003745A1 (en) Electric gear motor, particularly for window winders and windscreen wipers for automobiles and the like
JP5563885B2 (ja)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JP6091160B2 (ja) モータ装置
JP6624996B2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JP5563910B2 (ja)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JP2011259567A (ja)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JP5546211B2 (ja)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JP5332414B2 (ja) 電動モータユニット
JP6527776B2 (ja) モータ装置
JP5123151B2 (ja) モータ
JP5877107B2 (ja) モータ装置
JP6267895B2 (ja) モータ装置
JP6285295B2 (ja) 減速機付モータ及び減速機付モータの組立方法
JP6454379B2 (ja) モータおよびワイパモータ
JP6900293B2 (ja)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JP5129726B2 (ja) 減速機構付モータ
JP5683392B2 (ja) モータ装置
JP6697987B2 (ja) 電動モータ、及び減速機付モータ
JP6157674B2 (ja) モータおよびワイパ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