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0347A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0347A
CN107850347A CN201680046138.2A CN201680046138A CN107850347A CN 107850347 A CN107850347 A CN 107850347A CN 201680046138 A CN201680046138 A CN 201680046138A CN 107850347 A CN107850347 A CN 1078503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oling
storehouse
compressor
op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613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0347B (zh
Inventor
北尾卓也
上野明敏
北宏
北宏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50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0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03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03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F25B49/022Compressor control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5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with parallel compressors
    • F25B2400/0751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with parallel compressors the compressors having different capaciti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5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spe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09Economiser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19Pressures
    • F25B2700/193Pressures of the compressor
    • F25B2700/1933Suction press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04Temperatures of an indoor room or compart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700/00Sensing or detecting of parameters; Sensors therefor
    • F25B2700/21Temperatures
    • F25B2700/2115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 F25B2700/21151Temperatures of a compressor or the drive means therefor at the suction side of the compressor

Abstract

压缩机控制部(83)对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进行控制,使得在冷却运转下被压缩机(21a)吸入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目标蒸发温度(Te)。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在从开始冷却运转时算起到经过用以使库内温度(Tr)降低的降温期间(PD)为止的这段期间,将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成比库内设定温度(Tset)低的基准温度(Teref);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若取决于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这一期间的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的频率指标值(FQi)超过预先设定好的基准值(FQref),就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以使目标蒸发温度(Te)高于基准温度(Teref)。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使制冷剂循环来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装置已为人所知。这种制冷装置被广泛用于对冷藏库、冷冻库的库内进行冷却等。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包括:具有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室外机组、以及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的冷却机组(利用侧机组)。
在专利文献1的制冷装置中,室外机组和冷却机组相连,从而构成了制冷剂回路。在该制冷装置的冷却运转下,按照由库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库内空气的温度(库内温度),冷却机组处于冷却(thermo-on)状态(用利用侧热交换器对库内空气进行冷却的状态)或者停止冷却(thermo-off)状态(不用利用侧热交换器对库内空气进行冷却的状态)。在该制冷装置中,当冷却机组处于停止冷却状态时压缩机停止,而当冷却机组处于冷却状态时压缩机启动。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4-708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就专利文献1的制冷装置而言,可以想到:控制压缩机的运转频率,使得被压缩机吸入的制冷剂的温度(以下记作“吸入温度”)达到预先设定好的目标蒸发温度。需要说明的是,在该情况下,考虑到利用侧热交换器的液侧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之间的管道中的压力损失(具体而言,为管道长度、管道直径、高低差等),而将目标蒸发温度设定成比库内设定温度低的温度。
当开始冷却运转时,利用侧机组处于冷却状态(使利用侧热交换器起蒸发器的作用来对库内进行冷却的状态),从而库内温度逐渐下降。然后,从开始进行冷却运转时算起一经过规定期间(用以使库内温度下降的期间),库内温度就成为接近库内设定温度的温度,而使得库内冷却负荷降低。也就是说,从开始进行冷却运转时算起经过了规定期间之后的期间可以认为是库内温度在库内设定温度附近稳定下来而库内冷却负荷较低的期间(以下记作“库内低负荷期间”)。
需要说明的是,在冷却运转过程中的库内低负荷期间,由于利用侧机组所需要的冷却能力较低,因而优选的是使压缩机的运转频率降低来提高制冷装置的性能系数(COP)。不过,目标蒸发温度越低,在冷却运转过程中的库内低负荷期间压缩机的运转频率就越难以降低,因而提高制冷装置的性能系数是很困难的。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能够在冷却运转过程中的库内低负荷期间促进压缩机的运转频率降低,来提高性能系数。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具有压缩机21a和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热源侧机组11、以及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51并设置在库内的利用侧机组12,所述热源侧机组11和所述利用侧机组12相连,从而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5,该利用侧机组12构成为:在使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作用的冷却运转下,当库内温度Tr高于包括库内设定温度Tset在内的库内设定温度范围时就成为冷却状态,在该冷却状态下使制冷剂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中流动,让该利用侧热交换器51起蒸发器的作用;当该库内温度Tr低于该库内设定温度范围时就成为停止状态,在该停止状态下切断制冷剂在该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中的流动,从而停止对库内进行冷却,所述制冷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控制部83和目标温度设定部84,所述压缩机控制部83对所述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进行控制,使得在所述冷却运转下被该压缩机21a吸入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目标蒸发温度Te,所述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在从开始所述冷却运转时算起到经过用以使所述库内温度Tr降低的降温期间PD为止的这段期间,将所述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成比所述库内设定温度Tset低的基准温度Teref;在经过该降温期间PD后,若所述压缩机21a的频率指标值FQi超过预先设定好的基准值FQref,就对该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以使该目标蒸发温度Te高于该基准温度Teref,其中,所述频率指标值FQi取决于所述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持续冷却期间中所述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
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在从开始冷却运转到经过降温期间PD为止的这段期间,将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成基准温度Teref,从而能够在降温期间PD确保利用侧机组12的冷却能力。由此,在降温期间PD能够适当地对库内进行冷却。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从开始冷却运转时算起一经过降温期间PD,库内温度Tr就成为接近库内设定温度Tset的温度,而使得库内冷却负荷降低。也就是说,从开始冷却运转时算起经过了降温期间PD之后的期间可以认为是库内温度Tr在库内设定温度Tset附近稳定下来而库内冷却负荷较低的期间(以下记作“库内低负荷期间”)。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当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持续冷却期间(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期间)的频率指标值FQi超过基准值FQref时,就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以使目标蒸发温度Te高于基准温度Teref。由此,当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的库内低负荷期间,压缩机21a以较高的运转频率工作时,就能够提高目标蒸发温度Te来促进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下降。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频率指标值FQi相当于在所述持续冷却期间中所述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的平均值FQave。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当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持续冷却期间中的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的平均值FQave超过预先设定好的基准值FQref时,就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以使目标蒸发温度Te高于基准温度Teref。由此,当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的库内低负荷期间,压缩机21a以较高的运转频率工作时,就能够提高目标蒸发温度Te来促进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下降。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频率指标值FQi相当于所述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这一时刻下的、所述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
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当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这一时刻下的、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超过预先设定好的基准值FQref时,就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以使目标蒸发温度Te高于基准温度Teref。由此,当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的库内低负荷期间,压缩机21a以较高的运转频率工作时,就能够提高目标蒸发温度Te来促进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下降。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温度设定部84对所述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不使该目标蒸发温度Te超过预先设定好的上限温度Temax。
在上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通过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不使目标蒸发温度Te超过上限温度Temax,从而能够防止目标蒸发温度Te过高。
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当所述目标蒸发温度Te比所述基准温度Teref高时,若所述持续冷却期间的时长超过预先设定好的持续时间阈值Tth的话,就对该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以使该目标蒸发温度Te下降而接近该基准温度Teref或者与该基准温度Teref相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存在下述情况,即: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的库内低负荷期间,由于开门、关门等使得库外的热进入库内,从而导致库内冷却负荷升高。若如上所述的那样库内冷却负荷升高的话,则持续冷却期间(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期间)就会增长。
在上述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当持续冷却期间(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期间)的时长超过持续时间阈值Tth时使目标蒸发温度Te降低,从而当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的库内低负荷期间库内冷却负荷升高时,就能够使利用侧机组12的冷却能力提高。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在所述冷却运转结束后且开始除霜运转之前将所述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成所述基准温度Teref,其中,在所述除霜运转下,让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51起冷凝器的作用并让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
在上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中,能够在除霜运转下确保利用侧机组12的放热能力(具体而言,为利用侧热交换器51的放热能力)。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的发明是在所述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降温期间PD相当于:从所述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所述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以及从该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经过了预先设定好的规定时间T1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中的较短的期间。
在上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中,当开始冷却运转后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时,就能够认为库内温度Tr成为接近库内设定温度Tset的温度。并且,当冷却运转开始后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即,规定时间T1)时,也能够认为库内温度Tr成为接近库内设定温度Tset的温度。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第三方面的发明,当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的库内低负荷期间,压缩机21a以较高的运转频率工作时,能够提高目标蒸发温度Te来促进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下降,因而能够在冷却运转过程中的库内低负荷期间使制冷装置的性能系数(COP)提高。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发明,能够防止目标蒸发温度Te过高,因而能够防止因目标蒸发温度Te上升而导致利用侧机组12的冷却能力出现不足。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发明,当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的库内低负荷期间库内冷却负荷升高时,能够提高利用侧机组12的冷却能力,因而能够使库内温度Tr迅速地接近库内设定温度Tset。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的发明,因为能够在除霜运转下确保利用侧机组12的放热能力,所以能够在除霜运转下对利用侧热交换器51进行适当的除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的发明,通过将从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以及从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经过了规定时间T1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中的较短期间作为降温期间PD,从而能够在降温期间DP使库内温度Tr降低,而使库内温度Tr成为接近库内设定温度Tset的温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示例的管道系统图。
图2是示出制冷装置的运转动作的流程图。
图3是示出冷却运转过程中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管道系统图。
图4是示出除霜运转过程中制冷剂的流动情况的管道系统图。
图5是用以说明在冷却运转过程中目标温度设定部的动作情况的流程图。
图6是用以说明频率指标值的曲线图。
图7是用以说明库内温度的变化情况的曲线图。
图8是用以说明制冷装置的比较例中压缩机的运转频率的变化情况的曲线图。
图9是用以说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中压缩机的运转频率的变化情况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中对相同部分或相当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并不对其做重复说明。
(制冷装置)
图1示出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0的结构示例。制冷装置10包括热源侧机组11、利用侧机组12及控制器80,所述热源侧机组11设置在库外,所述利用侧机组12设置在冷藏库、冷冻库等的库内。在热源侧机组11中设置有热源侧回路16和热源侧风扇17,在利用侧机组12中设置有利用侧回路18和利用侧风扇19。在该制冷装置10中,热源侧机组11的热源侧回路16和利用侧机组12的利用侧回路18由液侧连接管道13及气侧连接管道14连接起来,从而构成供制冷剂循环来进行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5。具体而言,在热源侧回路16的液侧端设置有液侧常闭阀V1,在热源侧回路16的气侧端设置有气侧常闭阀V2,液侧连接管道13的一端与液侧常闭阀V1相连,气侧连接管道14的一端与气侧常闭阀V2相连,利用侧回路18的液侧端与液侧连接管道13相连,利用侧回路18的气侧端与气侧连接管道14相连。
〈热源侧回路〉
热源侧回路16具有:第一压缩机21a及第二压缩机21b;四通换向阀22;热源侧热交换器23;过冷却热交换器24;过冷却膨胀阀31;中间膨胀阀32;中间开关阀33;中间止回阀34;贮液器35;热源侧膨胀阀36;第一止回阀CV1、第二止回阀CV2及第三止回阀CV3;第一油气分离器OSa及第二油气分离器OSb;第一排气侧止回阀CVa及第二排气侧止回阀CVb;第一毛细管CTa及第二毛细管CTb;以及回油止回阀CVc。
在热源侧回路16中,设置有排气侧制冷剂管道41、吸气侧制冷剂管道42、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注入管道44、第一连接管道45、第二连接管道46、以及回油管道47。
《压缩机》
第一压缩机21a构成为对已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后再将其排出。在第一压缩机21a上设有吸气口、中间气口及排气口。吸气口形成为:在第一压缩机21a的吸气行程中与压缩室(即,低压压缩室)连通。中间气口形成为:在第一压缩机21a的压缩行程中与压缩室(即,中压压缩室)连通。排气口形成为:在第一压缩机21a的排气行程中与压缩室(即,高压压缩室)连通。例如,第一压缩机21a由在彼此啮合的静涡旋盘及动涡旋盘之间形成有压缩室的涡旋式压缩机构成。第二压缩机21b具有与第一压缩机21a相同的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压缩机21a构成为:其运转频率(容量)可变。也就是说,第一压缩机21a构成为:通过使变频器(省略图示)的输出频率发生变化,而使得设置在其内部的电动机的转速发生变化,从而该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第二压缩机21b的运转频率(容量)恒定。也就是说,设置在第二压缩机21b内部的电动机的转速恒定,因而该第二压缩机21b的运转频率恒定。
《四通换向阀》
四通换向阀22构成为:能够在第一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的第一状态(图1中用实线示出的状态)、以及第一阀口与第四阀口连通且第二阀口与第三阀口连通的第二状态(图1中用虚线示出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一阀口经由排气侧制冷剂管道41与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的排气口相连,四通换向阀22的第二阀口经由吸气侧制冷剂管道42与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的吸气口相连。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阀口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侧端相连,四通换向阀22的第四阀口与气侧常闭阀V2相连。
《排气侧制冷剂管道》
排气侧制冷剂管道41由一端与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的排气口相连的第一及第二排气管41a、41b、和将第一及第二排气管41a、41b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一阀口连接起来的排气主管41c构成。
《吸气侧制冷剂管道》
吸气侧制冷剂管道42由一端与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的吸气口分别相连的第一及第二吸气管42a、42b、和将第一及第二吸气管42a、42b的另一端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二阀口连接起来的吸气主管42c构成。
《热源侧热交换器》
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侧端与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一端相连,其气侧端与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三阀口相连。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附近,布置有热源侧风扇17。热源侧热交换器23构成为:使制冷剂与由热源侧风扇17运送来的热源侧空气(即,库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例如,热源侧热交换器23由横肋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
《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
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一端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相连,其另一端与液侧常闭阀V1相连。在该示例中,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由将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侧端与贮液器35连接起来的第一热源侧液管43a、将贮液器35与过冷却热交换器24连接起来的第二热源侧液管43b、以及将过冷却热交换器24与液侧常闭阀V1连接起来的第三热源侧液管43c构成。
《注入管道》
注入管道44将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第一中途部Q1与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的中间气口连接起来。在该示例中,注入管道44由将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第一中途部Q1与过冷却热交换器24连接起来的第一注入主管44m、一端与过冷却热交换器24相连的第二注入主管44n、以及分别将第二注入主管44n的另一端与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的中间气口连接起来的第一及第二注入支管44a、44b构成。
《过冷却热交换器》
过冷却热交换器24与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和注入管道44相连,该过冷却热交换器24构成为:使在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注入管道44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该示例中,过冷却热交换器24具有连接在第二热源侧液管43b与第三热源侧液管43c之间的第一流路24a、和连接在第一注入主管44m与第二注入主管44n之间的第二流路24b,该过冷却热交换器24构成为:使在第一流路24a中流动的制冷剂与在第二流路24b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例如,过冷却热交换器24由平板式热交换器构成。
《过冷却膨胀阀》
过冷却膨胀阀31设置在注入管道44上且位于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第一中途部Q1与过冷却热交换器24之间(在该示例中,设置在第一注入主管44m上)。过冷却膨胀阀31构成为其开度可调节。例如,过冷却膨胀阀31由电子膨胀阀(电动阀)构成。
《中间膨胀阀》
中间膨胀阀32设置在注入管道44上且位于过冷却热交换器24与第一压缩机21a的中间气口之间(在该示例中,设置在第一注入支管44a上)。中间膨胀阀32构成为其开度可调节。例如,中间膨胀阀32由电子膨胀阀(电动阀)构成。
《中间开关阀和中间止回阀》
中间开关阀33及中间止回阀34设置在注入管道44上且位于过冷却热交换器24与第二压缩机21b的中间气口之间(在该示例中,设置在第二注入支管44b上)。在第二注入支管44b上,从第二注入支管44b的入口侧朝着出口侧依次设置有中间开关阀33和中间止回阀34。
中间开关阀33构成为其开、关状态可切换。例如,中间开关阀33由电磁阀构成。中间止回阀34构成为:允许制冷剂从第二注入支管44b的入口侧朝出口侧流动,并阻止制冷剂朝其相反方向流动。
《贮液器》
贮液器35连接在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上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与过冷却热交换器24之间,并且构成为:能够暂时贮存已在冷凝器(具体而言,为热源侧热交换器23或后述的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中冷凝了的制冷剂。在该示例中,第一热源侧液管43a与贮液器35的入口相连,第二热源侧液管43b与贮液器35的出口相连。
《第一连接管道》
第一连接管道45将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第二中途部Q2与第三中途部Q3连接起来。第二中途部Q2位于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第一中途部Q1与液侧常闭阀V1之间,第三中途部Q3位于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侧端与贮液器35之间。
《第二连接管道》
第二连接管道46将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第四中途部Q4与第五中途部Q5连接起来。第四中途部Q4位于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第一中途部Q1与第二中途部Q2之间,第五中途部Q5位于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侧端与第三中途部Q3之间。
《热源侧膨胀阀》
热源侧膨胀阀36设置在第二连接管道46上。热源侧膨胀阀36构成为其开度可调节。例如,热源侧膨胀阀36由电子膨胀阀(电动阀)构成。
《第一止回阀》
第一止回阀CV1设置在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第三中途部Q3与第五中途部Q5之间,并且构成为:允许制冷剂从第五中途部Q5朝第三中途部Q3流动,并阻止制冷剂朝其相反方向流动。
《第二止回阀》
第二止回阀CV2设置在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第二中途部Q2与第四中途部Q4之间,并且构成为:允许制冷剂从第四中途部Q4朝第二中途部Q2流动,并阻止制冷剂朝其相反方向流动。
《第三止回阀》
第三止回阀CV3设置在第一连接管道45上,并且构成为:允许制冷剂从热源侧液态制冷剂管道43的第二中途部Q2朝第三中途部Q3流动,并阻止制冷剂朝其相反方向流动。
《第一油气分离器和第一排气侧止回阀》
第一油气分离器OSa及第一排气侧止回阀CVa设置在排气侧制冷剂管道41上且位于第一压缩机21a和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一阀口之间(具体而言,设置在第一排气管41a上)。在第一排气管41a上,从第一排气管41a的入口侧朝着出口侧依次设置有第一油气分离器OSa和第一排气侧止回阀CVa。第一油气分离器OSa构成为:能够将冷冻机油从自第一压缩机21a排出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来后贮存在该第一油气分离器OSa的内部。第一排气侧止回阀CVa构成为:允许制冷剂从第一排气管41a的入口侧朝出口侧流动,并阻止制冷剂朝其相反方向流动。
《第二油气分离器和第二排气侧止回阀》
第二油气分离器OSb设置在排气侧制冷剂管道41上且位于第二压缩机21b和四通换向阀22的第一阀口之间(具体而言,设置在第二排气管41b上)。在第二排气管41b上,从第二排气管41b的入口侧朝着出口侧依次设置有第二油气分离器OSb和第二排气侧止回阀CVb。第二油气分离器OSb构成为:能够将冷冻机油从自第二压缩机21b排出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来后贮存在该第二油气分离器OSb的内部。第二排气侧止回阀CVb构成为:允许制冷剂从第二排气管41b的入口侧朝出口侧流动,并阻止制冷剂朝其相反方向流动。
《回油管道》
回油管道47是用来将贮存在第一及第二油气分离器OSa、OSb中的冷冻机油供向注入管道44的管道。在该示例中,回油管道47由一端与第一及第二油气分离器OSa、OSb相连的第一及第二回油管47a、47b、和将第一及第二回油管47a、47b的另一端与注入管道44的中途部(具体而言,为第二注入主管44n的中途部Q6)连接起来的回油主管47c构成。
《第一毛细管》
第一毛细管CTa设置在回油管道47上且位于第一油气分离器OSa与注入管道44的中途部Q6之间(具体而言,设置在第一回油管47a上)。
《第二毛细管和回油止回阀》
第二毛细管CTb及回油止回阀CVc设置在回油管道47上且位于第二油气分离器OSb与注入管道44的中途部Q6之间(具体而言,设置在第二回油管47b上)。在第二回油管47b上,从第二回油管47b的入口侧朝着出口侧依次设置有回油止回阀CVc和第二毛细管CTb。回油止回阀CVc构成为:允许制冷剂从第二回油管47b的入口侧朝出口侧流动,并阻止制冷剂朝其相反方向流动。
〈利用侧回路〉
利用侧回路18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51、利用侧开关阀52、利用侧膨胀阀53及利用侧止回阀54。在利用侧回路18中,设置有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道61、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道62及旁路管道63。
《利用侧热交换器》
利用侧热交换器51的液侧端经由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道61与液侧连接管道13相连,利用侧热交换器51的气侧端经由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道62与气侧连接管道14相连。利用侧风扇19布置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1的附近。利用侧热交换器51构成为:使制冷剂与由利用侧风扇19运送来的利用侧空气(即,库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例如,利用侧热交换器51由横肋型管片式热交换器构成。
《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道和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道》
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道61的一端与液侧连接管道13相连,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道61的另一端与利用侧热交换器51的液侧端相连。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道62的一端与利用侧热交换器51的气侧端相连,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道62的另一端与气侧连接管道14相连。
《利用侧开关阀和利用侧膨胀阀》
利用侧开关阀52及利用侧膨胀阀53设置在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道61上。在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道61上,从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道61的一端侧朝着另一端侧依次设置有利用侧开关阀52和利用侧膨胀阀53。
利用侧开关阀52构成为其开、关状态可切换。例如,利用侧开关阀52由电磁阀构成。利用侧膨胀阀53构成为其开度可调节。在该示例中,利用侧膨胀阀53由外部均压感温式自动膨胀阀构成。也就是说,利用侧膨胀阀53具有设置在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道62处的感温包53a、和与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道62的中途部相连的均压管(省略图示),并且按照感温包53a的温度和均压管中的制冷剂压力对利用侧膨胀阀53的开度进行调节。
《旁路管道》
旁路管道63的一端与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道61的、位于利用侧膨胀阀53和利用侧热交换器51之间的中途部相连,旁路管道63的另一端与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道61的、位于液侧连接管道13和利用侧开关阀52之间的中途部相连。
《利用侧止回阀》
利用侧止回阀54设置在旁路管道63上,并且构成为:允许制冷剂从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一侧朝液侧连接管道13一侧流动,并阻止制冷剂朝其相反方向流动。
〈各种传感器〉
在制冷装置10中,设置有吸入温度传感器71、吸入压力传感器72及库内温度传感器76等各种传感器。
《吸入温度传感器》
吸入温度传感器71构成为:对被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吸入的制冷剂的温度(以下记作“吸入温度”)进行检测。在该示例中,吸入温度传感器71设置在吸气主管42c上,并检测设置部位处的制冷剂温度以作为吸入温度。
《吸入压力传感器》
吸入压力传感器72构成为:对被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以下记作“吸入压力”)进行检测。在该示例中,吸入压力传感器72设置在吸气主管42c上,并检测设置部位处的制冷剂压力以作为吸入压力。
《库内温度传感器》
库内温度传感器76构成为:对库内空气的温度(以下记作“库内温度Tr”)进行检测。在该示例中,库内温度传感器76设置在利用侧机组12中且位于利用侧风扇19的空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并检测设置部位处的空气温度以作为库内温度Tr。
〈控制器〉
控制器80根据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对制冷装置10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从而来控制制冷装置10的运转动作。在该示例中,控制器80由设置在热源侧机组11中的主控制器81、和设置在利用侧机组12中的利用侧控制器86构成。
《主控制器》
主控制器81对设置在热源侧机组11中的构成部件进行控制。在该示例中,主控制器81包括运转控制部82、压缩机控制部83及目标温度设定部84。运转控制部82对设置在热源侧机组11中的热源侧风扇17、各种阀(在该示例中,为四通换向阀22、过冷却膨胀阀31、中间膨胀阀32及中间开关阀33)等进行控制。压缩机控制部83对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进行控制。目标温度设定部84对下文所述的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设定。
《利用侧控制器》
利用侧控制器86对设置在利用侧机组12中的构成部件(在该示例中,为利用侧风扇19和利用侧开关阀52)进行控制。
利用侧控制器86判断是否应该让制冷装置10开始运转,当判断为应该让制冷装置10开始运转时,就开始用以进行冷却运转(用以冷却库内的运转)的动作,并将运转开始信号送往主控制器81。并且,利用侧控制器86判断是否应该让制冷装置10结束运转,当判断为应该让制冷装置10结束运转时,就结束用以进行冷却运转的动作,并将运转结束信号送往主控制器81。例如,利用侧控制器86响应用户的操作(用以指示运转开始及运转结束的操作),对制冷装置10是开始运转还是结束运转进行判断。
利用侧控制器86在进行冷却运转的期间判断是否应该开始除霜运转(用以对利用侧热交换器51进行除霜的运转),当判断为应该开始除霜运转时,就开始用以进行除霜运转的动作,并将除霜开始信号送往主控制器81。并且,利用侧控制器86在进行除霜运转的期间判断是否应该结束除霜运转,当判断为应该结束除霜运转时,就结束用以进行除霜运转的动作而开始用以进行冷却运转的动作,并将除霜结束信号送往主控制器81。例如,利用侧控制器86构成为:当从开始冷却运转的时刻算起一经过预先设定好的规定时间(冷却运转时间)时,就判断为应该开始除霜运转;当从开始除霜运转的时刻算起一经过预先设定好的规定时间(除霜运转时间)时,就判断为应该结束除霜运转。
〈制冷装置的运转动作〉
下面,参照图2,对制冷装置10的运转动作加以说明。
《步骤ST10》
目标温度设定部84一接收到来自利用侧控制器86的运转开始信号,就将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成预先设定好的基准温度Teref。需要说明的是,目标蒸发温度Te是针对被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所吸入的制冷剂的温度而设定的目标温度。基准温度Teref被设定成比库内设定温度Tset还要低的温度。库内设定温度Tset是针对库内温度Tr设定的目标温度。需要说明的是,优选为:基准温度Teref是在考虑到利用侧热交换器51的液侧端与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的吸气口之间的管道中的压力损失(具体而言,为管道长度、管道直径、高低差等)的情况下设定的。具体而言,基准温度Teref被设定成从库内设定温度Tset中减去预先设定好的温度(例如,包含在10℃到17℃这一范围内的温度)后所得到的温度。
《步骤ST11:冷却运转》
接着,主控制器81及利用侧控制器86对制冷装置10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让制冷装置10进行冷却运转。在冷却运转下,在制冷剂回路15中进行热源侧热交换器23成为冷凝器、过冷却热交换器24成为过冷却器且利用侧热交换器51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从而来对库内进行冷却。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中,对冷却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5中的流动情况、及冷却运转下目标温度设定部84的动作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
运转控制部82一接收到来自利用侧控制器86的运转开始信号(或者除霜结束信号),就将四通换向阀22设定成第一状态,并将热源侧风扇17设定成工作状态。运转控制部82构成为:对过冷却膨胀阀31的开度进行调节,使得过冷却热交换器24中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具体而言,为过冷却热交换器24的第一流路24a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冷却度)达到预先设定好的目标过冷却度;并且对中间膨胀阀32的开度进行调节,使得自第一压缩机21a排出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预先设定好的目标过热度。运转控制部82将中间开关阀33设定成打开状态,并将热源侧膨胀阀36设定成全闭状态。
压缩机控制部83一接收到来自利用侧控制器86的运转开始信号(或者除霜结束信号),就将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设定成工作状态。并且,压缩机控制部83构成为:当吸入压力传感器72检测到的制冷剂压力(即,吸入压力)高于预先设定好的低压压力范围时,就将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设定成工作状态;当吸入压力低于低压压力范围时,就将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设定成停止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中对低压压力范围进行详细的说明。
压缩机控制部83对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进行控制,以使吸入温度传感器71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即,吸入温度)达到目标温度设定部84设定好的目标蒸发温度Te。具体而言,当吸入温度高于目标蒸发温度Te时,压缩机控制部83就让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上升。由此,就能够使吸入温度下降而让吸入温度接近目标蒸发温度Te。另一方面,当吸入温度低于目标蒸发温度Te时,压缩机控制部83就让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下降。由此,就能够使吸入温度上升而让吸入温度接近目标蒸发温度Te。
利用侧控制器86构成为:当判断为应该让制冷装置10开始运转(或者应该结束除霜运转)时,就将利用侧风扇19设定成工作状态。利用侧控制器86构成为:当库内温度传感器76检测到的空气温度(即,库内温度Tr)高于包含库内设定温度Tset在内的库内设定温度范围(例如,以库内设定温度Tset为中间值的温度范围)时,就将利用侧开关阀52设定成打开状态使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中流动。由此,利用侧热交换器51就起蒸发器的作用。另一方面,利用侧控制器86构成为:当库内温度Tr低于库内设定温度范围时,就将利用侧开关阀52设定成关闭状态来切断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中的流动。
如上所述,利用侧机组12构成为:在冷却运转下,当库内温度Tr高于库内设定温度范围时就成为冷却状态,在冷却状态下使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中流动,让利用侧热交换器51起蒸发器的作用;当库内温度Tr低于库内设定温度范围时就成为停止状态,在停止状态下切断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中的流动,从而停止对库内进行冷却。
就利用侧机组12而言,利用侧膨胀阀53的开度根据感温包53a的温度及均压管(省略图示)中的制冷剂压力而发生变化,以使利用侧热交换器51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规定的过热度。
《步骤ST12》
利用侧控制器86在冷却运转期间(进行冷却运转的期间)判断是否应该开始除霜运转。利用侧控制器86构成为:当判断为应该开始除霜运转时,就将除霜开始信号送往主控制器81。接着,进入步骤ST13。
《步骤ST13》
目标温度设定部84一接收到来自利用侧控制器86的除霜开始信号,就将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成基准温度Teref。也就是说,目标温度设定部84在冷却运转结束后且开始除霜运转之前将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成基准温度Teref。
《步骤ST14:除霜运转》
接着,主控制器81及利用侧控制器86对制冷装置10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让制冷装置10进行除霜运转。在除霜运转下,在制冷剂回路15中进行利用侧热交换器51成为冷凝器且热源侧热交换器23成为蒸发器的制冷循环,从而来对利用侧热交换器51进行除霜。需要说明的是,在下文中,对除霜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5中的流动情况进行详细的说明。
运转控制部82一接收到来自利用侧控制器86的除霜开始信号,就将四通换向阀22设定成第二状态,并将热源侧风扇17设定成工作状态。运转控制部82构成为:将过冷却膨胀阀31及中间膨胀阀32设定成全闭状态,将中间开关阀33设定成关闭状态,并对热源侧膨胀阀36的开度进行调节,以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出口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达到预先设定好的目标过热度。
压缩机控制部83一接收到来自利用侧控制器86的除霜开始信号,就将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设定成工作状态。与冷却运转时相同,压缩机控制部83对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进行控制,以使吸入温度传感器71检测到的制冷剂温度(即,吸入温度)达到目标温度设定部84设定好的目标蒸发温度Te。
利用侧控制器86构成为:当判断为应该开始除霜运转时,就将利用侧风扇19设定成停止状态。利用侧控制器86将利用侧开关阀52设定成打开状态使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中流动。由此,利用侧热交换器51就起冷凝器的作用。也就是说,利用侧机组12处于放热状态,在放热状态下让制冷剂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中流动,使利用侧热交换器51起冷凝器的作用。在利用侧机组12中,利用侧膨胀阀53处于打开状态。
《步骤ST15》
接着,利用侧控制器86在除霜运转期间(进行除霜运转的期间)判断是否应该结束除霜运转。利用侧控制器86构成为:当判断为应该结束除霜运转时,就将除霜结束信号送往主控制器81。接着,进入步骤ST11。
〈在冷却运转过程中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下面,参照图3,对冷却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5中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在冷却运转下,四通换向阀22被设定成第一状态,从而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的排气口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侧端连通,并且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的吸气口与气侧连接管道14连通。
从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排出的制冷剂通过排气侧制冷剂管道41上的、第一及第二油气分离器OSa、OSb和第一及第二排气侧止回阀CVa、CVb以后,通过四通换向阀22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23,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朝热源侧空气(即,库外空气)放热而冷凝。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流出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通过第一热源侧液管43a上的第一止回阀CV1后,再依次通过贮液器35和第二热源侧液管43b后流入过冷却热交换器24的第一流路24a,该制冷剂被在过冷却热交换器24的第二流路24b中流动的制冷剂(中压制冷剂)吸热而得以实现过冷却。已从过冷却热交换器24的第一流路24a中流出的制冷剂流入第三热源侧液管43c,该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第一注入主管44m,该制冷剂的剩余部分通过第三热源侧液管43c上的第二止回阀CV2后再通过液侧常闭阀V1而流入液侧连接管道13。
已流入第一注入主管44m的制冷剂在过冷却膨胀阀31中被减压后流入过冷却热交换器24的第二流路24b,而从在过冷却热交换器24的第一流路24a中流动的制冷剂(高压制冷剂)中吸热。从过冷却热交换器24的第二流路24b中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注入主管44n后,该制冷剂的一部分流入第一注入支管44a,该制冷剂的剩余部分流入第二注入支管44b。已流入到第一注入支管44a中的制冷剂在中间膨胀阀32中被减压后流入第一压缩机21a的中间气口。已流入到第二注入支管44b中的制冷剂依次通过中间开关阀33和中间止回阀34后流入第二压缩机21b的中间气口。已通过中间气口流入到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内的制冷剂与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内的制冷剂(具体而言,为压缩室内的制冷剂)混合在一起。也就是说,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内的制冷剂在被冷却的同时还得到压缩。
另一方面,已流入到液侧连接管道13中的制冷剂通过利用侧机组12的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道61上的处于打开状态的利用侧开关阀52后,在利用侧膨胀阀53中被减压后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51,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1内从利用侧空气(即,库内空气)中吸热而蒸发。由此,利用侧空气被冷却。已从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中流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道62、气侧连接管道14、热源侧机组11的气侧常闭阀V2、四通换向阀22及吸气侧制冷剂管道42后被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的吸气口吸入。
在第一及第二油气分离器OSa、OSb中,冷冻机油从制冷剂(即,从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排出的制冷剂)中分离出来,该冷冻机油被贮存在第一及第二油气分离器OSa、OSb中。贮存在第一油气分离器OSa中的冷冻机油通过第一回油管47a上的第一毛细管CTa后流入回油主管47c。贮存在第二油气分离器OSb中的冷冻机油依次通过第二回油管47b上的、回油止回阀CVc和第二毛细管CTb后流入回油主管47c。已流入到回油主管47c中的冷冻机油流入第二注入主管44n后与在第二注入主管44n内流动的制冷剂汇合。
〈在除霜运转过程中制冷剂的流动情况〉
下面,参照图4,对除霜运转过程中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15中的流动情况进行说明。在除霜运转下,四通换向阀22被设定成第二状态,从而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的排气口与气侧连接管道14连通,并且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的吸气口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侧端连通。
从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排出的制冷剂通过排气侧制冷剂管道41上的、第一及第二油气分离器OSa、OSb和第一及第二排气侧止回阀CVa、CVb以后,依次通过四通换向阀22和气侧常闭阀V2而流入气侧连接管道14。已流入到气侧连接管道14中的制冷剂通过利用侧机组12的利用侧气态制冷剂管道62而流入利用侧热交换器51,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中放热而冷凝。由此,附着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上的霜被加热而融化。已从利用侧热交换器51流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依次通过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道61上的、呈打开状态的利用侧膨胀阀53和呈打开状态的利用侧开关阀52,并且该制冷剂的剩余部分通过旁路管道63上的利用侧止回阀54。已通过利用侧液态制冷剂管道61上的呈打开状态的利用侧开关阀52的制冷剂与已通过旁路管道63上的利用侧止回阀54的制冷剂汇合后流入液侧连接管道13。
已通过液侧连接管道13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机组11的液侧常闭阀V1后流入第三热源侧液管43c。已流入到第三热源侧液管43c的制冷剂从第二中途部Q2流入第一连接管道45,然后通过第一连接管道45上的第三止回阀CV3后流入第一热源侧液管43a的中途部(第三中途部Q3)。已流入第一热源侧液管43a的中途部的制冷剂依次通过贮液器35、第二热源侧液管43b和过冷却热交换器24的第一流路24a后流入第三热源侧液管43c。已流入到第三热源侧液管43c的制冷剂从第四中途部Q4流入第二连接管道46,然后在热源侧膨胀阀36中被减压后流入第一热源侧液管43a的中途部(第五中途部Q5)。已流入到第一热源侧液管43a的中途部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热交换器23后,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从热源侧空气(即,库外空气)中吸热而蒸发。已从热源侧热交换器23流出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四通换向阀22和吸气侧制冷剂管道42后被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的吸气口吸入。
〈冷却运转下目标温度设定部的动作情况〉
下面,参照图5,对冷却运转下目标温度设定部84的动作情况进行说明。
《步骤ST21》
首先,目标温度设定部84判断利用侧机组12是否处于停止状态。在该示例中,若在冷却运转下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则被第一及第二压缩机21a、21b吸入的制冷剂的压力(即,吸入压力)就会下降而低于低压压力范围。并且,若在冷却运转下利用侧机组12从停止状态切换到冷却状态,则吸入压力就会上升而高于低压压力范围。也就是说,低压压力范围的下限值被设定成当认为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时的吸入压力,低压压力范围的上限值被设定成当认为利用侧机组12从停止状态切换到冷却状态时的吸入压力。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当吸入压力高于低压压力范围时就判断为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当吸入压力低于低压压力范围时就判断为利用侧机组12处于停止状态。也就是说,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当吸入压力下降而低于低压压力范围时,就判断为利用侧机组12已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当吸入压力上升而高于低压压力范围时,就判断为利用侧机组12已从停止状态切换到冷却状态。当判断出利用侧机组12处于停止状态时,就进入步骤ST23,反之则进入步骤ST22。
《步骤ST22》
当在步骤ST21中并未判断出利用侧机组12处于停止状态时(也就是说,当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时),目标温度设定部84就判断是否已从开始冷却运转的时刻算起经过了预先设定好的规定时间T1。需要说明的是,规定时间T1被设定成从开始冷却运转算起到库内温度Tr下降使得库内温度Tr达到接近库内设定温度Tset的温度为止所需要的时间(例如,24小时)。当判断出已经过了规定时间T1时就进入步骤ST23,反之则进入步骤ST21。
如上所述,目标温度设定部84在步骤ST21、ST22中判断是否已从开始冷却运转算起经过了用以使库内温度Tr下降的期间(以下称作“降温(pull-down)期间PD”)。也就是说,在该示例中,降温期间PD相当于:从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以及从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经过了规定时间T1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中较短的那一个期间。当判断为从开始冷却运转时算起经过了降温期间PD时,就进入步骤ST23。
《步骤ST23》
接着,目标温度设定部84判断利用侧机组12是否处于冷却状态。在该示例中,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当吸入压力高于低压压力范围时就判断为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当吸入压力低于低压压力范围时就判断为利用侧机组12处于停止状态。也就是说,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当吸入压力下降而低于低压压力范围时,就判断为利用侧机组12已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当吸入压力上升而高于低压压力范围时,就判断为利用侧机组12已从停止状态切换到冷却状态。当判断为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时,就进入步骤ST24。
《步骤ST24》
接着,目标温度设定部84开始测量从已在步骤ST23中判断出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时刻算起所经过的经过时间Ton。也就是说,目标温度设定部84测量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这一期间(以下记作“持续冷却期间”)的时长。需要说明的是,在该示例中,持续冷却期间相当于:从利用侧机组12从停止状态切换到冷却状态的时刻算起到接下来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时刻为止的期间、或者从降温期间PD的结束时刻算起到接下来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时刻为止的期间。
《步骤ST25》
接着,目标温度设定部84判断利用侧机组12是否处于停止状态。当利用侧机组12处于停止状态时就进入步骤ST26,反之则进入步骤ST29。
《步骤ST26》
接着,目标温度设定部84判断持续冷却期间(即,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期间)的频率指标值FQi是否超过预先设定好的基准值FQref。
需要说明的是,频率指标值FQi取决于处于持续冷却期间的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例如,如图6所示,频率指标值FQi可以是相当于处于持续冷却期间的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的平均值FQave的值。或者,频率指标值FQi也可以是相当于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这一时刻下的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的值。
基准值FQref是判断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是否较高的判断基准值。例如,基准值FQref被设定成:相当于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的最大值FQmax的60%的值。
当判断出频率指标值FQi超过基准值FQref时就进入步骤ST27,反之则进入步骤ST23。
《步骤ST27》
接着,目标温度设定部84判断现在的目标蒸发温度Te是否达到预先设定好的上限温度Temax。在该示例中,上限温度Temax被设定成:当认为可在冷却运转下确保利用侧机组12的冷却能力来适当地对库内进行冷却时的目标蒸发温度Te。具体而言,上限温度Temax被设定成:基准温度Teref与预先设定好的温度(例如,3℃)相加而得到的温度。当判断出现在的目标蒸发温度Te达到上限温度Temax时就进入步骤ST23,反之则进入步骤ST28。
《步骤ST28》
接着,目标温度设定部84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以使目标蒸发温度Te升高。具体而言,目标温度设定部84使目标蒸发温度Te升高预先设定好的温度(例如,1℃)。接着,进入步骤ST23。
《步骤ST29》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T25中并未判断出利用侧机组12处于停止状态时(也就是说,当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时),目标温度设定部84就对经过时间Ton是否已超过预先设定好的持续时间阈值Tth进行判断。在该示例中,持续时间阈值Tth被设定成相当于下述期间的时长的时间(例如,1小时),该期间是当认为经过降温期间PD后库内冷却负荷已升高时的持续冷却期间(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期间)。当经过时间Ton超过持续时间阈值Tth时就进入步骤ST30,反之则进入步骤ST25。
《步骤ST30》
接着,目标温度设定部84判断目标蒸发温度Te是否已达到基准温度Teref。当判断出目标蒸发温度Te已达到基准温度Teref时就进入步骤ST24,反之则进入步骤ST31。
《步骤ST31》
接着,目标温度设定部84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以使目标蒸发温度Te下降而接近基准温度Teref或者与基准温度Teref相一致。具体而言,目标温度设定部84使目标蒸发温度Te降低预先设定好的温度(例如,1℃)。接着,就进入步骤ST24。也就是说,经过时间Ton被设为“0”并再次开始测量经过时间Ton。
《库内温度的变化情况》
下面,参照图7,对库内温度Tr的变化情况进行说明。
当处于时刻t0时,制冷装置10开始运转,从而开始进行冷却运转,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由此,开始对库内进行冷却,库内温度Tr逐渐下降。
当处于时刻t1时,库内温度Tr低于库内设定温度范围,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也就是说,利用侧机组12进行停止冷却动作。由此,降温期间PD结束。也就是说,在图7的示例中,降温期间PD是从开始冷却运转的时刻算起到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时刻为止的这一期间。由于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因而停止对库内进行冷却,库内温度Tr就会逐渐上升。
当处于时刻t2时,库内温度Tr高于库内设定温度范围,利用侧机组12从停止状态切换到冷却状态。也就是说,利用侧机组12进行冷却动作。由此,再次开始对库内进行冷却,库内温度Tr逐渐下降。
当处于时刻t3时,库内温度Tr低于库内设定温度范围,利用侧机组12就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由此,停止对库内进行冷却,库内温度Tr逐渐上升。
在从时刻t3到时刻t4为止的期间,反复交替地进行利用侧机组12的停止冷却动作(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动作)和冷却动作(从停止状态切换到冷却状态的动作)。由此,就能够使库内温度Tr在库内设定温度Tset附近稳定下来。
当处于时刻t4时,冷却运转结束,开始进行除霜运转,利用侧机组12处于放热状态。由此,开始对利用侧热交换器51进行除霜。随着利用侧热交换器51放热,库内温度Tr逐渐上升。
当处于时刻t5时,除霜运转结束,再次开始进行冷却运转,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由此,再次开始对库内进行冷却,库内温度Tr逐渐下降。
如上所述,当开始进行冷却运转时,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从而库内温度Tr逐渐下降。然后,从开始冷却运转时算起一经过降温期间PD,库内温度Tr就成为接近库内设定温度Tset的温度,使得库内冷却负荷降低。也就是说,从开始冷却运转时算起经过了降温期间PD之后的期间(在图7中,为从时刻t1到时刻t4为止的期间)可以认为是库内温度Tr在库内设定温度Tset附近稳定下来而库内冷却负荷较低的期间(以下记作“库内低负荷期间”)。
〈压缩机的运转频率的变化情况〉
下面,参照图8及图9,对冷却运转期间中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的变化情况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8示出了在冷却运转期间当中目标蒸发温度Te总维持基准温度Teref时(即,制冷装置10的比较例)的库内温度Tr的变化情况以及运转频率FQ的变化情况。图9示出了在冷却运转期间当中按照频率指标值FQi补正目标蒸发温度Te时(即,本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10)的库内温度Tr的变化情况以及运转频率FQ的变化情况。
在图8及图9中,在时刻t0开始冷却运转,在时刻t1结束冷却运转。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在图8及图9中省略了对在下述期间中库内温度Tr的变化情况及运转频率FQ的变化情况的图示,该期间是从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时刻算起到接下来从停止状态切换到冷却状态的时刻为止的期间(持续停止期间)。
《制冷装置的比较例的变化情况》
如图8所示,在制冷装置10的比较例中,在从时刻t1到时刻t2为止的期间目标蒸发温度Te为固定值(基准温度Teref)。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在降温期间PD中为接近运转频率FQ的最高值FQmax的值,并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逐渐下降。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的变化情况》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0中,在从时刻t1到时刻t2为止的期间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需要说明的是,在图9的示例中,基准值FQref被设定成相当于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的最高值FQmax的60%的值,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当判断为频率指标值FQi超过基准值FQref时就使目标蒸发温度Te升高1℃。
具体而言,当处于时刻t11时,目标温度设定部84判断出在从时刻t1到时刻t11为止的期间频率指标值FQi(例如,在从时刻t1到时刻t11为止的期间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i的平均值FQave)超过基准值FQref就使目标蒸发温度Te升高1℃。接着,当处于时刻t12时,目标温度设定部84判断出在从时刻t11到时刻t12为止的期间频率指标值FQi超过基准值FQref就使目标蒸发温度Te升高1℃。接着,当处于时刻t13时,目标温度设定部84判断出在从时刻t12到时刻t13为止的期间频率指标值FQi超过基准值FQref就使目标蒸发温度Te升高1℃。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冷装置10中,当目标温度设定部84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使得目标蒸发温度Te升高时,压缩机控制部83就会让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下降而使得被第一压缩机21a吸入的制冷剂的温度升高。也就是说,通过在时刻t11、t12、t13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使得目标蒸发温度Te升高,从而与目标蒸发温度Te为固定值时相比,能够促进在冷却运转过程中的库内低负荷期间(在图9中,从时刻t1到时刻t2为止的期间)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下降。
需要说明的是,当使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下降时,因为利用侧机组12的冷却能力下降,所以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期间(持续冷却期间)增长,第一压缩机21a被设定成工作状态的期间亦增长。一般而言,与让压缩机以较高的运转频率进行短时间工作的情况相比,在让压缩机以较低的运转频率进行长时间工作的情况下,压缩机的运转效率有升高的倾向。因此,在冷却运转过程中的库内低负荷期间,使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下降,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效率来提高制冷装置10的性能系数(COP)。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目标温度设定部84在从开始冷却运转时算起到经过降温期间PD为止的这一期间,将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成基准温度Teref(步骤ST10)。由此,因为能够在降温期间PD确保利用侧机组12的冷却能力,所以能够在降温期间PD对库内适当地进行冷却。
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当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持续冷却期间(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期间)的频率指标值FQi超过基准值FQref时,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以使目标蒸发温度Te高于基准温度Teref(步骤ST21~ST28)。由此,当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的库内低负荷期间,第一压缩机21a以较高的运转频率工作时,就能够提高目标蒸发温度Te来促进第一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下降。由此,在冷却运转过程中的库内低负荷期间能够使制冷装置10的性能系数(COP)提高。
当在冷却运转过程中的库内低负荷期间目标蒸发温度Te升高时,因为利用侧机组12的冷却能力下降,所以能够减少附着在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上的霜量。由此,能够缩短除霜运转期间(进行除霜运转的期间),从而能够降低除霜运转的功耗。
目标温度设定部84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不使目标蒸发温度Te超过上限温度Temax(步骤ST27)。需要说明的是,若目标蒸发温度Te过高,利用侧机组12的冷却能力就会不足而有可能无法适当地对库内进行冷却。因此,通过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不使目标蒸发温度Te超过上限温度Temax,从而能够防止目标蒸发温度Te过高,由此能够防止因目标蒸发温度Te上升而导致利用侧机组12的冷却能力出现不足。因此,在冷却运转下能够适当地对库内进行冷却。
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当目标蒸发温度Te比基准温度Teref高时,若持续冷却期间(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期间)的时长超过持续时间阈值Tth的话,就对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以使目标蒸发温度Te下降而接近基准温度Teref或者与基准温度Teref相一致(步骤ST29~ST31)。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存在下述情况,即: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的库内低负荷期间,由于开门、关门等使得库外的热进入到库内,从而导致库内冷却负荷升高。若如上所述的那样库内冷却负荷升高的话,则持续冷却期间(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期间)就会增长。因此,当持续冷却期间的时长超过持续时间阈值Tth时便使目标蒸发温度Te降低,从而当在经过降温期间PD后的库内低负荷期间库内冷却负荷升高时就能够提高利用侧机组12的冷却能力,因而能够使库内温度Tr迅速地接近库内设定温度Tset。
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在冷却运转结束后且开始除霜运转之前,将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成基准温度Teref(步骤ST13)。由此,能够在除霜运转下确保利用侧机组12的放热能力(具体而言,为利用侧热交换器51的放热能力),因此在除霜运转下能够适当地对利用侧热交换器51进行除霜。
降温期间PD相当于:从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以及从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经过了规定时间T1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中较短的那一个期间。需要说明的是,当开始冷却运转后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时,能够认为库内温度Tr成为接近库内设定温度Tset的温度。并且,当冷却运转开始后经过了足够长的时间(即,规定时间T1)时,也能够认为库内温度Tr成为接近库内设定温度Tset的温度。因此,通过将从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以及从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经过了规定时间T1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中的较短期间作为降温期间PD,从而能够在降温期间DP使库内温度Tr降低,而使库内温度Tr成为接近库内设定温度Tset的温度。
(其它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说明中,作为示例列举出将从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以及从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经过了规定时间T1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中的较短期间作为降温期间PD的情况,不过降温期间PD也可以是从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也就是说,也可以省略图5中所示的步骤ST22。或者,降温期间PD也可以是从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经过了规定时间T1为止的期间。也就是说,也可以省略图5中所示的步骤ST21。
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意图对本公开、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上述制冷装置作为冷却库内的制冷装置是很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制冷装置
11 热源侧机组
12 利用侧机组
15 制冷剂回路
21a 第一压缩机(压缩机)
21b 第二压缩机
22 四通换向阀
23 热源侧热交换器
24 过冷却热交换器
51 利用侧热交换器
52 利用侧开关阀
53 利用侧膨胀阀
71 吸入温度传感器
72 吸入压力传感器
76 库内温度传感器
80 控制器
81 主控制器
82 运转控制部
83 压缩机控制部
84 目标温度设定部
86 利用侧控制器

Claims (7)

1.一种制冷装置,其包括具有压缩机(21a)和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热源侧机组(11)、以及具有利用侧热交换器(51)并设置在库内的利用侧机组(12),所述热源侧机组(11)和所述利用侧机组(12)相连,从而构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5),该利用侧机组(12)构成为:在使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起冷凝器作用的冷却运转下,当库内温度(Tr)高于包括库内设定温度(Tset)在内的库内设定温度范围时就成为冷却状态,在该冷却状态下使制冷剂在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中流动,让该利用侧热交换器(51)起蒸发器的作用;当该库内温度(Tr)低于该库内设定温度范围时就成为停止状态,在该停止状态下切断制冷剂在该利用侧热交换器(51)中的流动,从而停止对库内进行冷却,所述制冷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控制部(83)和目标温度设定部(84),
所述压缩机控制部(83)对所述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进行控制,使得在所述冷却运转下被该压缩机(21a)吸入的制冷剂的温度达到目标蒸发温度(Te),
所述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在从开始所述冷却运转时算起到经过用以使所述库内温度(Tr)降低的降温期间(PD)为止的这段期间,将所述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成比所述库内设定温度(Tset)低的基准温度(Teref);在经过该降温期间(PD)后,若所述压缩机(21a)的频率指标值(FQi)超过预先设定好的基准值(FQref),就对该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以使该目标蒸发温度(Te)高于该基准温度(Teref),其中,所述频率指标值(FQi)取决于所述利用侧机组(12)处于冷却状态的持续冷却期间中所述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频率指标值(FQi)相当于在所述持续冷却期间中所述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的平均值(FQave)。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频率指标值(FQi)相当于所述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这一时刻下的、所述压缩机(21a)的运转频率(FQ)。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温度设定部(84)对所述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不使该目标蒸发温度(Te)超过预先设定好的上限温度(Temax)。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当所述目标蒸发温度(Te)比所述基准温度(Teref)高时,若所述持续冷却期间的时长超过预先设定好的持续时间阈值(Tth)的话,就对该目标蒸发温度(Te)进行补正,以使该目标蒸发温度(Te)下降而接近该基准温度(Teref)或者与该基准温度(Teref)相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温度设定部(84)构成为在所述冷却运转结束后且开始除霜运转之前将所述目标蒸发温度(Te)设定成所述基准温度(Teref),其中,在所述除霜运转下,让所述利用侧热交换器(51)起冷凝器的作用并让所述热源侧热交换器(23)起蒸发器的作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降温期间(PD)相当于:从所述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所述利用侧机组(12)从冷却状态切换到停止状态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以及从该冷却运转的开始时刻算起到经过了预先设定好的规定时间(T1)的时刻为止的期间中的较短的期间。
CN201680046138.2A 2015-08-07 2016-08-05 制冷装置 Active CN1078503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7590 2015-08-07
JP2015157590A JP6048549B1 (ja) 2015-08-07 2015-08-07 冷凍装置
PCT/JP2016/003624 WO2017026115A1 (ja) 2015-08-07 2016-08-05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0347A true CN107850347A (zh) 2018-03-27
CN107850347B CN107850347B (zh) 2020-07-10

Family

ID=57572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6138.2A Active CN107850347B (zh) 2015-08-07 2016-08-05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333503B1 (zh)
JP (1) JP6048549B1 (zh)
CN (1) CN107850347B (zh)
WO (1) WO20170261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48796B2 (ja) * 2017-01-24 2021-10-13 三菱重工サーマ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冷媒回路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CN112963888B (zh) * 2021-01-28 2022-12-23 浙江中广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无水地暖功能多联机的压缩机冷油启动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90808A (ja) * 2003-09-16 2005-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蔵庫
CN101849143A (zh) * 2007-11-05 2010-09-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控制装置、空调装置及空调控制方法
CN101900465A (zh) * 2009-05-28 2010-12-0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汽车空调系统
CN103124879A (zh) * 2010-09-30 2013-05-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器及空调处理系统
US20130319018A1 (en) * 2012-05-30 2013-12-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 type air conditioner and cooling and heating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3958985A (zh) * 2011-09-30 2014-07-3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循环系统
CN104019528A (zh) * 2014-06-26 2014-09-03 东元总合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变频空调高效节能运转控制算法
US20150135751A1 (en) * 2013-11-20 2015-05-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4755849A (zh) * 2012-10-18 2015-07-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11447B2 (ja) * 1998-04-27 2005-01-19 株式会社東芝 冷蔵庫
JP4365378B2 (ja) * 2006-02-21 2009-11-1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霜運転制御装置および除霜運転制御方法
JP2008070015A (ja) * 2006-09-13 2008-03-27 Toshiba Corp 冷蔵庫
JP5113776B2 (ja) * 2009-01-30 2013-01-09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CN104838211B (zh) * 2012-12-28 2018-09-0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90808A (ja) * 2003-09-16 2005-04-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冷蔵庫
CN101849143A (zh) * 2007-11-05 2010-09-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控制装置、空调装置及空调控制方法
CN101900465A (zh) * 2009-05-28 2010-12-0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汽车空调系统
CN103124879A (zh) * 2010-09-30 2013-05-29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控制器及空调处理系统
CN103958985A (zh) * 2011-09-30 2014-07-30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循环系统
US20130319018A1 (en) * 2012-05-30 2013-12-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ulti type air conditioner and cooling and heating control method thereof
CN104755849A (zh) * 2012-10-18 2015-07-01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
US20150135751A1 (en) * 2013-11-20 2015-05-2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04019528A (zh) * 2014-06-26 2014-09-03 东元总合科技(杭州)有限公司 变频空调高效节能运转控制算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33503B1 (en) 2024-05-15
WO2017026115A1 (ja) 2017-02-16
EP3333503A1 (en) 2018-06-13
JP6048549B1 (ja) 2016-12-21
JP2017036872A (ja) 2017-02-16
EP3333503A4 (en) 2019-04-03
CN107850347B (zh) 2020-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95840B (zh) 冷却库
JP3321191B2 (ja) 冷蔵庫
CN104254743B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101449117B (zh) 冷冻装置
CN107110547A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4114964B (zh)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备其的热水生成装置
CA2420968A1 (en)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defrosting a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CN106940108B (zh) 冰箱
CN104833123B (zh) 冷冻装置
JP596397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17037771A1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4272037A (zh) 空气调节装置
AU2012391144B2 (en) Refrigerato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refrigerator
CN104613699A (zh) 冰箱
JP2015068564A (ja) 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及び、ヒートポンプ式給湯器
CN107850347A (zh) 制冷装置
JP4211847B2 (ja) 冷凍装置
CN109084392A (zh) 空调机
CN109416208A (zh) 制冷装置
JP2006029738A (ja) 蓄熱式空気調和装置
JP6932551B2 (ja) 熱交換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062079B2 (ja) 冷凍装置
JP5176897B2 (ja) 冷凍装置
JP5077089B2 (ja) 冷凍装置
KR101610252B1 (ko) 건조도를 줄인 에너지 절약형 냉동·냉장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