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35912A - 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35912A
CN107835912A CN201680035469.6A CN201680035469A CN107835912A CN 107835912 A CN107835912 A CN 107835912A CN 201680035469 A CN201680035469 A CN 201680035469A CN 107835912 A CN107835912 A CN 1078359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valve element
fluid
stat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54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35912B (zh
Inventor
河合务
高濑智教
海野峻太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b Global Technology Co ltd
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yo Trade Engineering Co Ltd
Kawasaki Jukogyo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yo Trade Engineering Co Ltd, Kawasaki Jukogyo KK filed Critical Tokyo Trade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359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359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359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359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29/00Joints with fluid cut-off means
    • F16L29/04Joints with fluid cut-off means with a cut-off device in each of the two pipe ends, the cut-off devices being automatically opened when the coupling is appli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7OPENING, CLOSING OR CLEANING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LIQUID HANDLING
    • B67DDISPENSING, DELIVERING OR TRANSFERRING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7D7/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liquids from bulk storage containers or reservoirs into vehicles or into portable containers, e.g. for retail sale purposes
    • B67D7/06Details or accessories
    • B67D7/32Arrangements of safety or warning devices; Means for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delivery of liquid
    • B67D7/3218Arrangements of safety or warning devices; Means for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delivery of liquid relating to emergency shut-off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7OPENING, CLOSING OR CLEANING BOTTLES, JARS OR SIMILAR CONTAINERS; LIQUID HANDLING
    • B67DDISPENSING, DELIVERING OR TRANSFERRING LIQ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7D9/00Apparatus or devices for transferring liquids when loading or unloading ship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2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with fluid cut-off means
    • F16L37/3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with fluid cut-off means with fluid cut-off means in each of two pipe-end fitt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PIPES; JOINTS OR FITTINGS FOR PIPES; SUPPORTS FOR PIPES, CABLES OR PROTECTIVE TUBING; MEANS FOR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L37/0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 F16L37/28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with fluid cut-off means
    • F16L37/30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with fluid cut-off means with fluid cut-off means in each of two pipe-end fittings
    • F16L37/32Couplings of the quick-acting type with fluid cut-off means with fluid cut-off means in each of two pipe-end fittings at least one of two lift valves being opened automatically when the coupling is appli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37/00Fluid handling
    • Y10T137/8593Systems
    • Y10T137/8807Articulated or swinging flow condui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Fuel Tanks Or Ships (AREA)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 Quick-Acting Or Multi-Walled Pipe Joint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具有优异的绝热性能,能够实现对液态氢等极低温流体的装卸。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构成为在内管部(5)与外管部(6)之间设有真空部(10),并且构成为并排设置有双体的阀芯(1),构成为设置有残留流体转移机构,其在紧急脱离时使设置于里侧的第二阀芯(1B)分别成为闭阀状态,然后,将残留在比该第二阀芯(1B)靠第一阀芯(1A)侧的位置处的残留流体转移至比第二阀芯(1B)靠里侧的内管部(5)内,在紧急脱离完成状态下,在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第一阀芯(1A)与第二阀芯(1B)之间形成绝热部(9),通过该绝热部(9)和真空部(10)提高了绝热性能。

Description

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装卸流体、特别是液态氢等极低温流体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由于地球变暖这一问题变得严峻等,作为取代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能源,太阳光、风力、水力或地热等自然能源(可再生能源)不断被扩大利用。现状是,该自然能源大致被转换为电这一形式的能源,但是,电不适合大量储藏,另外,输送损耗也很大,因此,近年来,下述解决方案正在被研究:灵活运用自然能源来制造出能够大量储藏和长距离运输的氢,并作为氢能来积极地利用。
氢不但具有能够储藏和运输这样的优点,还具有如下等多个优点:其是作为水或化合物而在地球上无穷尽地存在的物质;作为火箭燃料来利用等、作为能源的动力很强劲;以及,即使燃烧也只是与空气中的氧发生反应而生成水,是不排出二氧化碳或大气污染物质的清洁能源。
另外,由于日本国内的自然能源的体量有限,因此,下述方案也正在被研究:将来,灵活利用国外的自然能源来大量制造氢,并通过储藏、运输所制造出的氢来解决日本国内的能源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氢利用的扩大,该氢的储藏和运输技术的确立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其中的一项,可以列举出用于对液态氢进行装卸的流体装卸装置(装载臂)的开发。
该流体装卸装置被用于液化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等各种流体在海上的油轮和陆上的储藏设备之间的装卸作业,以往,由于存在如下可能:由于强风或大潮、或者海啸等所引起的油轮的意外移动而在海上侧和陆上侧的各流体装卸装置之间发生流体输送线的断裂,从而导致输送中的流体流出到外部,因此,为了防止所述不良情况的发生,或者为了在海上侧和陆上侧的一方发生了火灾等难以预料的事故时防止灾害向另一方侧扩大,有时设置有如下这样的紧急脱离装置:其在紧急时快速地通过紧急截止阀阻断流体的输送(流通)以确保流体不向外部流出,然后,使输送线在海上侧和陆上侧分别分离,并降低在海上侧和陆上侧的输送线上施加的载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氢在常温下是气体,在其气体状态下,体积较大,是不适合储藏和运输的形态,因此,一般是在液化状态下进行储藏和运输。
由于氢的沸点是-253℃,因此,为了进行液化,需要使温度为-253℃以下,另外,由于液化后的氢非常容易蒸发,因此,在液态氢的储藏和运输中,必须保持为-253℃以下的环境。
可是,关于以往的紧急脱离装置,绝热性能低,从外部侵入的热容易传递至流体,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在使液态氢流通的情况下,环境温度的热量使得流通的液态氢的液温上升,导致液态氢在流通过程中蒸发而成为气体状态,从而无法高效地运输。
另外,由于使极低温的液态氢流通,因此装置表面温度成为与液态氢同等的温度(-253℃),由此,在配管周围存在的氧(沸点:-183℃)发生液化并存留在流体装卸装置的周围。而且,在执行紧急脱离动作而使得连结着海上侧和陆上侧各自的配管的联接器彼此成为分离状态时,阻断流体的阀芯成为露出状态,但由于该露出的阀芯自身的表面温度也成为与液态氢同等的温度(-253℃),因此,在该露出的阀芯附近存在的氧(沸点:-183℃)发生液化并留存在周围。由于该液化氧具有助燃性,因此,在万一由于故障等而发生了起火的情况下,在周围存在该作为助燃性气体的液化氧是非常危险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这样的问题,并提供如下的安全性优异的前所未有的划时代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无论在连结状态和分离状态中的哪一个状态下,绝热性都很优异,能够尽可能降低所装卸的流体的蒸发从而高效地进行装卸,并且能够防止装置表面的极低温化,抑制存在于装置周围的氧的液化,防止具有助燃性的液化氧的产生。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主旨进行说明。
一种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其通过连结机构4将分别设置有阀芯1的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连结从而构成为能够自如地紧急脱离,其中,所述阀芯1用于将正在装卸配管内流通的流体的流通阻断,并防止该流体流出到外部,所述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构成为,在紧急时,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所述阀芯1动作而成为闭阀状态从而将所述流体的流通阻断,并且,所述连结机构4解除所述第一联接器2与所述第二联接器3的连结而使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分别形成为如下这样的真空双层结构:通过外管部6覆盖供所述流体流通的内管部5,且该内管部5与所述外管部6之间形成为真空状态,并且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分别构成为在所述内管部5内沿着所述流体的流通方向并排设置有双体的所述阀芯1,所述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构成为设置有残留流体转移机构,所述残留流体转移机构用于在紧急脱离时,使在所述内管部5内并排设置的双体的所述阀芯1的、设置于比设在联接器开口部侧的第一阀芯1A靠里侧的位置处的第二阀芯1B分别成为闭阀状态,然后,将残留在比该第二阀芯1B靠所述联接器开口部侧的位置处的残留流体转移至比所述第二阀芯1B靠里侧的所述内管部5内,所述残留流体转移机构构成为,通过设置于所述内管部5的比所述第二阀芯1B靠所述联接器开口部侧的位置处的流体转移用气体导入部7,将流体转移用气体导入残留有所述残留流体的流体残留部内,并将所述残留流体从所述流体残留部排出,并且,使所述残留流体通过转移配管部8后转移到所述第一联接器2与所述第二联接器3的任意一方或双方的比第二阀芯1B靠里侧的所述内管部5内,所述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一阀芯1A和所述第二阀芯1B分别成为闭阀状态且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分离的紧急脱离动作完成状态下,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由闭阀状态下的所述第一阀芯1A和所述第二阀芯1B分隔而形成的空间部成为绝热部9,借助该绝热部9、和所述内管部5与所述外管部6之间的真空部10尽可能降低了朝向所述内管部5和所述第二阀芯1B的热传导,从而防止了所述内管部5内的流体的蒸发,并且,尽可能降低了所述流体的冷热向所述外管部6和所述第一阀芯1A的传导,从而防止了联接器表面附近的极低温化。
另外,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是液态氢,所述流体转移用气体是氦气。
另外,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构成为,在紧急脱离时,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所述第二阀芯1B成为闭阀状态,通过所述残留流体转移机构,将残留在成为该闭阀状态的所述第一联接器2的第二阀芯1B与所述第二联接器3的第二阀芯1B之间的残留流体转移至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的任意一方或双方的比所述第二阀芯1B靠里侧的所述内管部5内,并且,在通过所述流体转移用气体对所述第一联接器2的第二阀芯1B与所述第二联接器3的第二阀芯1B之间进行置换后,使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所述第一阀芯1A成为闭阀状态而在该第一阀芯1A与所述第二阀芯1B之间形成所述绝热部9,在形成该绝热部9后,解除所述连结机构4的连结,使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分离而紧急脱离。
另外,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构成为,在紧急脱离时,解除所述连结机构4的连结而使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分离,通过使该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离,由此,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所述第一阀芯1A和所述第二阀芯1B成为闭阀状态,通过所述残留流体转移机构,将残留在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成为该闭阀状态的所述第一阀芯1A与所述第二阀芯1B之间的残留流体,转移至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比所述第二阀芯1B靠里侧的所述内管部5内,并且,利用所述流体转移用气体对所述第一联接器2和所述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所述第一阀芯1A与所述第二阀芯1B之间进行置换而在该第一阀芯1A与所述第二阀芯1B之间形成所述绝热部9。
发明的效果
由于本发明如上述那样构成,因此,在第一联接器和第二联接器连结的状态下(流体装卸过程中),借助设置于内管部和外管部之间的真空部阻断了内管部与外管部之间的热传导,能够发挥出优异的绝热性能。
另外,在第一联接器和第二联接器分离的状态(紧急脱离后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真空部将内管部与外管部之间的热传导阻断,并且,通过形成于第一阀芯与第二阀芯之间的绝热部,尽可能降低了第一阀芯与第二阀芯之间的热传导,连结状态相同,且能够发挥出优异的绝热性能。
因此,即使在对例如是液态氢等极低温流体且非常容易蒸发的难以装卸的流体进行装卸的情况下,也能够尽可能降低流体的蒸发,从而高效地进行装卸,或者能够防止发生因蒸发所引起的体积膨胀而导致配管破损等不良情况,并且,能够防止因流体的冷热所引起的紧急脱离装置表面的极低温化,防止因该装置表面的极低温化而产生的、存在于装置周围的氧的液化,从而能够防止助燃性的液化氧的生成,即使万一发生火灾这样的事故,也能够避免灾害的扩大。
而且,由于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的双层阀芯结构,即使假设在第二阀芯发生了不良情况而导致正由该第二阀芯阻断着流通的流体发生泄漏,在绝热部内泄漏出的流体会发生气化,并且能够通过第一阀芯阻止其向外部流出,从而防止了流体的外部泄漏,因此,能够将漏洩的流体与作业者接触的危险性尽可能降低。
这样,本发明成为了安全性极其优异的前所未有的划时代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
另外,在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中,通过使流体转移用气体为氦气,由此,成为了如下这样的实用性优异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即使对液态氢进行装卸,流体转移用气体也不会冷冻,从而能够良好地将内管部内的残留流体的液态氢转移走。
另外,在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中,能够在紧急脱离时尽可能降低第一联接器和第二联接器分离时的从内管部漏出至外部的流体的漏出量,从而成为了安全性更加优异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
另外,在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中,能够构成为,例如在第一联接器和第二联接器连结的状态下,由于阀芯(第一阀芯)彼此的互相推压而使得施力体克服伸长作用力而退缩,由此成为开阀状态,在紧急脱离时,当连结机构的连结被解除而成为能够分离的状态时,使所述阀芯彼此按压的力的作用消失,各阀芯(第一阀芯和第二阀芯)借助施力体的伸长作用力瞬间执行闭阀动作而自动将各阀芯切换为闭阀状态,由此,不需要用于使阀芯进行开闭动作的复杂的动作机构或驱动部,成为了能够简单地设计实现的实用性优异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的流体装卸装置的概要图。
图2是示出实施例1的紧急脱离装置的主剖视说明图。
图3是实施例1的紧急脱离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4是实施例1的紧急脱离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5是实施例1的紧急脱离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6是实施例1的紧急脱离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7是实施例1的紧急脱离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8是示出实施例2的紧急脱离装置(连结状态)的主剖视说明图。
图9是示出实施例2的紧急脱离装置(分离状态)的主剖视说明图。
图10是实施例2的紧急脱离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11是实施例2的紧急脱离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12是实施例2的紧急脱离时的动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附图示出本发明的作用,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简单进行说明。
在紧急脱离时,例如,首先使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第二阀芯1B成为闭阀状态而将流体的流通阻断。
然后,利用流体转移机构将流体转移用气体导入由该闭阀状态的第一联接器2的第二阀芯1B和第二联接器3的第二阀芯1B分隔出的内侧的内管部5内,将残留在由该第二阀芯1B分隔出的内管部5内的残留流体从所述内管部5内排出,并将该排出的残留流体通过转移配管部8转移到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的比第二阀芯1B靠里侧的内管部5内,从而形成为通过流体转移用气体对由第二阀芯1B分隔出的内管部5内进行了置换的状态(流体转移用气体封入状态)。
在由该第二阀芯1B分隔出的内管部5内的残留流体的排出和流体转移用气体的置换结束后,使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第一阀芯1A成为闭阀状态,从而在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中分别形成由闭阀状态的第一阀芯1A和第二阀芯1B分隔而形成的空间部,在形成了该空间部之后,连结机构4执行连结解除动作,解除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的连结,使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离而完成紧急脱离。
在本发明中,通过如上述那样进行紧急脱离,由此,在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离时,防止了流体向外部流出,且防止了流体向周围的飞散。
另外,在该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第一阀芯1A及第二阀芯1B闭阀且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离的紧急脱离动作完成状态下,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别借助设置于内管部5和外管部6之间的真空部10阻断该内管部5与外管部6之间的热传导,提高了绝热性能,另外,由闭阀状态的第一阀芯1A和第二阀芯1B分隔而形成的空间部成为具有绝热作用的绝热部9,第一阀芯1A与第二阀芯1B之间的热传导性由于该绝热部9而降低,从而使得绝热性能提高,因此,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即使在分离状态下也能够发挥出优异的绝热性能,由此,尽可能地抑制了从外部朝向内管部5内的流体的热传导,并且尽可能地抑制了内管部5内的流体的冷热向外管部6和第一阀芯1A的传导。
由此,即使在对例如是极低温流体且非常容易蒸发而难以装卸的液态氢进行装卸的情况下,外部大气的热几乎不会被传导至内管部5内,因此,几乎不会发生内管部5内的液态氢的温度上升,尽可能降低了液态氢的蒸发,从而能够防止因该液态氢蒸发而产生的不良情况、例如因体积膨胀而使得压力上升从而导致流体装卸装置的配管或紧急脱离装置自身发生破损等不良情况。
另外,内管部5内的液态氢的冷热几乎不会被传导至外管部6和第一阀芯1A,从而,由液态氢所引起的外管部6和第一阀芯1A的极低温化、换而言之、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的表面附近的极低温化被防止,在该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周边存在的氧的液化得到了抑制,能够防止助燃性的液化氧在周围落下并存留,因此,即使万一发生火灾这样的事故,也能够抑制灾害的扩大。
这样,本发明成为了即使在紧急脱离后也能够发挥出优异的安全性的、前所未有的划时代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
实施例1
根据图1~图7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1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涉及安装于图1所示那样的流体装卸装置中的紧急脱离装置,所述流体装卸装置通过旋转接头23将内侧臂20、外侧臂21、接头末端部22等装卸配管连结成转动自如,并且具备对应于外侧臂21相对于内侧臂20的转动姿势而取得平衡的配重机构24,所述紧急脱离装置通过连结机构4将分别设置有阀芯1的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连结而构成为能够自如地紧急脱离,其中,所述阀芯1用于将正在装卸配管内流通的流体的流通阻断,并防止该流体流出到外部,所述紧急脱离装置构成为,在紧急时,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阀芯1动作而成为闭阀状态从而将流体的流通阻断,并且,连结机构4解除第一联接器2与第二联接器3的连结而使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离。
另外,本实施例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是作为对液态氢进行装卸的液态氢用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而构成的,具体来说,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别构成为如下这样的真空双层结构:利用外管部6覆盖供液态氢流通的内管部5,且在该内管部5与外管部6之间设置有真空部10,并且,构成为,在内管部5内沿流体的流通方向并排设置有第一阀芯1A和第二阀芯1B,所述紧急脱离装置构成为,在紧急脱离时,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第二阀芯1B成为闭阀状态,将残留在该成为闭阀状态的第一联接器2的第二阀芯1B和第二联接器3的第二阀芯1B之间的残留液态氢,通过残留流体转移机构转移到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中的任意一方或双方的比第二阀芯1B靠里侧的内管部5内,并且,利用流体转移用气体对第一联接器2的第二阀芯1B与第二联接器3的第二阀芯1B之间进行置换,然后,使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第一阀芯1A成为闭阀状态,在该第一阀芯1A与第二阀芯1B之间形成绝热部9,在形成该绝热部9后,解除连结机构4的连结,从而,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离而紧急脱离。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各构成部详细地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阀芯1A和第二阀芯1B构成为采用了球阀,另外,各第一阀芯1A和各第二阀芯1B分别构成为与驱动轴11连接设置而设置成开闭转动自如。
另外,构成为真空双层结构的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内管部5由下述部分构成:第一流体流通部13,其配设有在设置有凸缘部12的联接器开口部侧(与另一个联接器对接并连结的一侧)设置的第一阀芯1A;第二流体流通部14,其配设有在联接器基端侧(连接设置装卸配管的一侧)设置的第二阀芯1B;以及配管连接设置管部15,其连接设置于该第二流体流通部14,且与真空双层结构的装卸配管的内管连接设置。
另外,残留流体转移机构构成为,通过设置于内管部5的比第二阀芯1B靠联接器开口部侧的位置处的流体转移用气体导入部7,将流体转移用气体导入残留有残留液态氢的流体残留部内(成为闭阀状态的第一联接器2的第二阀芯1B与第二联接器3的第二阀芯1B之间),将残留液态氢从流体残留部排出,并且,通过转移配管部8将残留液态氢转移到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的任意一方或双方的第二阀芯1B的里侧的内管部5内。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残留流体转移机构构成为,在第一联接器2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设有止回阀结构的气体导入部7,在第二联接器3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设有止回阀结构的流体排出部16,在第二联接器3的配管连接设置管部15设有止回阀结构的流体导入部17,设置于该第二联接器3的流体排出部16和流体导入部17通过转移配管部8成为连通状态,并且构成为,在紧急脱离时,在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第二阀芯1B闭阀后,将作为流体转移用气体的氦气从气体导入部7导入由该成为闭阀状态的各第二阀芯1B分隔出的内管部5内(连通状态的第一联接器2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和第二联接器3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内),使在该连通状态的第一联接器2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和第二联接器3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内残留的残留液态氢从流体排出部16排出,并将从该流体排出部16排出的残留液态氢通过转移配管部8从流体导入部17转移到第二联接器3的比第二阀芯1B靠里侧的内管部5、即配管连接设置管部15内,从而对连通状态的第一联接器2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和第二联接器3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内进行氦气置换。
另外,连结机构4是形成为夹子形状的结构,且构成为,以在周向上包围对接状态下的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凸缘部12的方式将它们包嵌卡定,从而将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连结保持,通过连结解除操作机构解除所述包嵌卡定状态。
下面,对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例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流体装卸中的通常状态的图,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的各第一阀芯1A、第二阀芯1B成为开阀状态,第一联接器2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第二流体流通部14以及配管连接设置管部15、和第二联接器3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第二流体流通部14以及配管连接设置管部15成为连通状态。
在紧急脱离时,从上述的图3的状态起,首先,如图4所示那样使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的各第二阀芯1B闭阀,将正在流通的液态氢的流通阻断。
接着,如图5所示那样将氦气从设置于第一联接器2的气体导入部7导入第一联接器2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内,将残留在由第二阀芯1B分隔开的内侧的内管部5内、即连通状态的第一联接器2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和第二联接器3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中的残留液态氢从设置于第二联接器3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上的流体排出部16排出,并通过转移配管部8导入(转移至)第二联接器3的第二阀芯1B的里侧,即,从设置于配管连接设置管部15的流体导入部17导入(转移至)配管连接设置管部15内,形成为利用氦气对连通状态的第一联接器2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和第二联接器3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进行了置换的状态(氦气封入状态)。
该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的各第一流体流通部13内的氦气置换完成后,如图6所示使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的各第一阀芯1A闭阀。
并且,在各第一阀芯1A闭阀后,如图7所示,使连结机构4从凸缘部12脱开而解除第一联接器2与第二联接器3的连结,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离,紧急脱离动作结束。
在本实施例中,如上所述,通过将成为第一联接器2与第二联接器3的连结部的各第一流体流通部13内的残留液态氢转移到第二联接器3的配管连接设置管部15内,由此,在第一阀芯1A闭阀的状态下,在该第一阀芯1A的外侧(联接器开口部侧)没有残留液态氢,因此,在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离时,不存在残留液态氢向周围的飞散,能够安全地进行分离动作。
另外,在紧急脱离动作完成而使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别分离的状态下,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别借助设置于内管部5与外管部6之间的真空部10将该内管部5与外管部6之间的热传导阻断,另外,由闭阀状态的第一阀芯1A和第二阀芯1B分隔形成且封入有氦气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成为具有绝热作用的绝热部9,第一阀芯1A与第二阀芯1B之间的热传导性由于该绝热部9而降低,从而使得该第一阀芯1A与第二阀芯1B之间的绝热性能提高。
从而,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即使在分离状态下也由于绝热部9和真空部10的绝热效果而尽可能地抑制了从外部朝向内管部5内的液态氢的热传导,并且尽可能地抑制了内管部5内的液态氢的冷热向外管部6和第一阀芯1A的传导。
由此,几乎不会发生内管部5内的液态氢的温度上升,尽可能降低了液态氢的蒸发,从而能够防止因该液态氢蒸发而产生的不良情况(例如因体积膨胀而使得压力上升从而导致流体装卸装置的配管或紧急脱离装置自身发生破损等不良情况)。
另外,内管部5内的液态氢的冷热几乎不会被传导至外管部6和第一阀芯1A,从而,由液态氢所引起的外管部6和第一阀芯1A的极低温化、换而言之、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的表面附近的极低温化被防止,在该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周边存在的氧的液化得到抑制,能够防止助燃性的液化氧在周围落下并存留,因此,即使万一发生火灾这样的事故,也能够避免灾害的扩大。
实施例2
根据图2~图12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8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构成为,采用与实施例1不同的阀芯1,并且执行与实施例1不同的紧急脱离动作。以下,对本实施例详细叙述。
如图8、9所示,本实施例构成为,采用止回阀(单向阀)来作为阀芯1,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均构成为将第一阀芯1A和第二阀芯1B以连接设置状态并排设置。
另外,本实施例构成为,在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连结在一起的状态下,由于第一阀芯1A彼此的互相推压使得施力体18克服伸长作用力而退缩,由此,第一阀芯1A和第二阀芯1B分别成为开阀状态,在紧急脱离时,当解除连结机构4的连结而成为能够分离的状态时,使第一阀芯1A彼此按压的力的作用消失,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第一阀芯1A及第二阀芯1B借助施力体18的伸长作用力瞬间进行闭阀动作而自动地切换为闭阀状态。
具体来说,构成为,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的第一阀芯1A及第二阀芯1B分别连接设置有施力体18(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例如螺旋弹簧或板簧等弹性体),在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离的状态下,由于各施力体18的伸长作用力而使第一阀芯1A和第二阀芯1B向联接器开口部侧移动,成为第一阀芯1A压接于联接器开口部而将联接器开口部堵塞、且第二阀芯1B将第一流体流通部13与第二流体流通部14的边界部堵塞的状态,并且,第一阀芯1A的末端部从联接器开口部突出,并且构成为,通过将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对接并连结在一起,由此,从各个联接器开口部突出的第一阀芯1A的末端部彼此克服施力体18的伸长作用力而互相推压,各施力体18退缩且第一阀芯1A和第二阀芯1B向与联接器开口部侧相反的方向移动,联接器开口部、和第一流体流通部13与第二流体流通部14的边界部成为开口状态,从而,第一联接器2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第二流体流通部14以及配管连接设置管部15、和第二联接器3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第二流体流通部14以及配管连接设置管部15成为连通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对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别设置有独立的残留流体转移机构。
具体来说,构成为,在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上设有气体导入部7和流体排出部16,在第二联接器3的第二流体流通部14上设有流体导入部17,通过转移配管部8使流体排出部16和流体导入部17成为连通状态,并且构成为,在紧急脱离时,当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离而使得第一阀芯1A和第二阀芯1B闭阀后,从气体导入部7导入氦气,将残留在堵塞状态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内的残留液态氢经由流体排出部16排出,并使从该流体排出部16排出的残留液态氢通过转移配管部8后从流体导入部17转移到由第二阀芯1B分隔出的第二流体流通部14内,从而对第一流体流通部13内进行氦气置换。
其余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
下面,对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例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图10是示出流体装卸中的通常状态的图,各施力体18由于第一阀芯1A彼此的推压作用而退缩,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的各第一阀芯1A、第二阀芯1B成为移动至开阀位置的状态,第一联接器2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第二流体流通部14以及配管连接设置管部15、和第二联接器3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第二流体流通部14以及配管连接设置管部15成为连通状态。
在紧急脱离时,从上述的图10的状态起,首先,如图11所示,连结机构4从凸缘部12脱开而解除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的连结,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离,通过使该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离,由此,第一阀芯1A彼此的互相推压作用消失,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各自的第一阀芯1A及第二阀芯1B由于各施力体18的伸长作用力而移动至闭阀位置,第一阀芯1A将联接器开口部堵塞,并且第二阀芯1B将第一流体流通部13与第二流体流通部14的边界部堵塞(使第一流体流通部13成为堵塞状态),从而将正在流通的液态氢的流通阻断。
即,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连结机构4的解除操作,几乎同时进行第一联接器2与第二联接器3的分离动作、和液态氢的流通阻断动作。
然后,如图12所示,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别从气体导入部7向第一流体流通部13内导入氦气,将残留在被第一阀芯1A和第二阀芯1B分隔而成为堵塞状态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内的残留液态氢,从设置于该第一流体流通部13的流体排出部16排出,并通过转移配管部8导入(转移至)第二阀芯1B的里侧,即,从设置于第二流体流通部14的流体导入部17导入(转移至)该第二流体流通部14内,从而成为通过氦气对第一流体流通部13进行了置换的状态,紧急脱离动作结束。
在该紧急脱离动作结束的状态下,与实施例1相同,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分别利用设置于内管部5与外管部6之间的真空部10将该内管部5与外管部6之间的热传导阻断,另外,封入有氦气的第一流体流通部13成为具有绝热作用的绝热部9,第一阀芯1A与第二阀芯1B之间的热传导性由于该绝热部9而降低,从而使得该第一阀芯1A与第二阀芯1B之间的绝热性能提高,能够发挥出与实施例1相同的效果。
另外,本实施例构成为,在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连结在一起的状态下,由于第一阀芯1A彼此的互相推压使得施力体18克服伸长作用力而退缩,由此,第一阀芯1A和第二阀芯1B分别成为开阀状态,在紧急脱离时,当解除连结机构4的连结而成为能够分离的状态时,使第一阀芯1A彼此按压的力的作用消失,第一联接器2和第二联接器3的各第一阀芯1A、第二阀芯1B借助施力体18的伸长作用力瞬间执行闭阀动作而自动地切换为闭阀状态,因此,无需设置使第一阀芯1A和第二阀芯1B进行开闭动作的复杂的动作机构或驱动部,成为了能够简单地设计实现的实用性优异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
并且,本发明并不限于实施例1、2,各结构要素的具体结构都能够适当地设计。

Claims (4)

1.一种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其通过连结机构将分别设置有阀芯的第一联接器和第二联接器以能够脱离的方式连结从而构成为能够自如地紧急脱离,其中,所述阀芯用于将正在装卸配管内流通的流体的流通阻断,并防止该流体流出到外部,
所述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构成为,在紧急时,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各自的所述阀芯动作而成为闭阀状态从而将所述流体的流通阻断,并且,所述连结机构解除所述第一联接器与所述第二联接器的连结而使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分离,
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分别形成为如下这样的真空双层结构:通过外管部覆盖供所述流体流通的内管部,且该内管部与所述外管部之间形成为真空状态,并且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分别构成为在所述内管部内沿着所述流体的流通方向并排设置有双体的所述阀芯,
所述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构成为设置有残留流体转移机构,所述残留流体转移机构用于在紧急脱离时,使在所述内管部内并排设置的双体的所述阀芯的、设置于比设在联接器开口部侧的第一阀芯靠里侧的位置处的第二阀芯分别成为闭阀状态,然后,将残留在比该第二阀芯靠所述联接器开口部侧的位置处的残留流体转移至比所述第二阀芯靠里侧的所述内管部内,
所述残留流体转移机构构成为,通过设置于所述内管部的比所述第二阀芯靠所述联接器开口部侧的位置处的流体转移用气体导入部,将流体转移用气体导入残留有所述残留流体的流体残留部内,并将所述残留流体从所述流体残留部排出,并且,使所述残留流体通过转移配管部后转移到所述第一联接器与所述第二联接器的任意一方或双方的比第二阀芯靠里侧的所述内管部内,
所述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构成为,在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分别成为闭阀状态且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分离的紧急脱离动作完成状态下,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各自的由闭阀状态下的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分隔而形成的空间部成为绝热部,借助该绝热部、和所述内管部与所述外管部之间的真空部尽可能降低了朝向所述内管部和所述第二阀芯的热传导,从而防止了所述内管部内的流体的蒸发,并且,尽可能降低了所述流体的冷热向所述外管部和所述第一阀芯的传导,从而防止了联接器表面附近的极低温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是液态氢,所述流体转移用气体是氦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构成为,在紧急脱离时,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各自的所述第二阀芯成为闭阀状态,通过所述残留流体转移机构,将残留在成为该闭阀状态的所述第一联接器的第二阀芯与所述第二联接器的第二阀芯之间的残留流体转移至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的任意一方或双方的比所述第二阀芯靠里侧的所述内管部内,并且,在通过所述流体转移用气体对所述第一联接器的第二阀芯与所述第二联接器的第二阀芯之间进行置换后,使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各自的所述第一阀芯成为闭阀状态而在该第一阀芯与所述第二阀芯之间形成所述绝热部,在形成该绝热部后,解除所述连结机构的连结,使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分离而紧急脱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构成为,在紧急脱离时,解除所述连结机构的连结而使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分离,通过使该第一联接器和第二联接器分离,由此,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各自的所述第一阀芯和所述第二阀芯成为闭阀状态,通过所述残留流体转移机构,将残留在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各自的成为该闭阀状态的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第二阀芯之间的残留流体,转移至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各自的比所述第二阀芯靠里侧的所述内管部内,并且,利用所述流体转移用气体对所述第一联接器和所述第二联接器各自的所述第一阀芯与所述第二阀芯之间进行置换而在该第一阀芯与所述第二阀芯之间形成所述绝热部。
CN201680035469.6A 2015-07-10 2016-07-07 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 Active CN10783591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9092 2015-07-10
JP2015139092A JP6396263B2 (ja) 2015-07-10 2015-07-10 流体荷役装置の緊急離脱装置
PCT/JP2016/070171 WO2017010404A1 (ja) 2015-07-10 2016-07-07 流体荷役装置の緊急離脱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35912A true CN107835912A (zh) 2018-03-23
CN107835912B CN107835912B (zh) 2019-09-06

Family

ID=57757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5469.6A Active CN107835912B (zh) 2015-07-10 2016-07-07 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371298B2 (zh)
EP (1) EP3321552B1 (zh)
JP (1) JP6396263B2 (zh)
CN (1) CN107835912B (zh)
WO (1) WO20170104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85246B2 (ja) * 2017-02-10 2020-04-22 東京貿易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流体荷役装置用の緊急離脱機構
FR3064620B1 (fr) * 2017-03-31 2019-06-14 Fmc Technologies Sa Systeme de transfert de fluide a actionneurs munis de reducteurs de vitesse reversibles
JP7245025B2 (ja) 2018-10-30 2023-03-23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流体荷役装置用の緊急離脱機構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05378A (ja) * 2000-06-23 2002-01-09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極低温配管の結合装置
JP2003113973A (ja) * 2001-10-02 2003-04-18 Natl Space Development Agency Of Japan 極低温配管継手
JP2007255836A (ja) * 2006-03-24 2007-10-04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配管接離装置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する配管接離方法
WO2009071591A2 (en) * 2007-12-03 2009-06-11 Single Buoy Moorings Inc. Connector with an integrated quick/connect disconnect and emergency release system
CN101855480A (zh) * 2007-10-19 2010-10-06 摩纳哥单浮筒系泊公司 分体阀
US20130146146A1 (en) * 2010-06-17 2013-06-13 Aker Pusnrs AS Coupler device and a method of preventing spillage from a coupler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074430A (en) * 1960-11-16 1963-01-22 Bendix Corp Concentric self-sealing coupling
US4483359A (en) * 1982-09-27 1984-11-20 Railhead Corp. Pull away spill guard
FR2638731B1 (fr) * 1988-11-09 1991-02-08 Fmc Europe Procede pour assurer une deconnexion entre un bras de chargement de fluide et une citerne dont l'un est porte par un vehicule en cas de depart inopine du vehicule; bras de chargement de fluide mettant en oeuvre ce procede; deconnecteur de securite pour sa mise en oeuvre
JP2516888Y2 (ja) * 1991-03-22 1996-11-13 日東工器株式会社 超低温流体向真空二重配管の接続装置
DE4339676A1 (de) * 1993-11-22 1995-05-24 Messer Griesheim Gmbh Kupplung für tiefkalte verflüssigte Medien
US7182098B2 (en) * 2002-12-10 2007-02-27 Robert L. Schultz, Jr. Fuel transfer coupling
DE102004040519A1 (de) * 2004-08-20 2006-02-23 Linde Ag Kupplung für kryogene Medien
EP2808294A1 (en) * 2013-05-31 2014-12-03 Shell Internationale Research Maatschappij B.V. Loading Assembly and Emergency Disconnection Coupler for conveying a pressurized Gas between a floating Gas processing Unit and another Structure
FR3017181B1 (fr) * 2014-02-03 2016-08-05 Gaztransport Et Technigaz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pour connecter deux circuits de fluide
JP6423230B2 (ja) * 2014-10-01 2018-11-14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ディングアーム用緊急離脱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05378A (ja) * 2000-06-23 2002-01-09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極低温配管の結合装置
JP2003113973A (ja) * 2001-10-02 2003-04-18 Natl Space Development Agency Of Japan 極低温配管継手
JP2007255836A (ja) * 2006-03-24 2007-10-04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配管接離装置およびそれを使用する配管接離方法
CN101855480A (zh) * 2007-10-19 2010-10-06 摩纳哥单浮筒系泊公司 分体阀
WO2009071591A2 (en) * 2007-12-03 2009-06-11 Single Buoy Moorings Inc. Connector with an integrated quick/connect disconnect and emergency release system
US20130146146A1 (en) * 2010-06-17 2013-06-13 Aker Pusnrs AS Coupler device and a method of preventing spillage from a coupler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21552A1 (en) 2018-05-16
JP6396263B2 (ja) 2018-09-26
US10371298B2 (en) 2019-08-06
EP3321552A4 (en) 2019-03-13
US20180224034A1 (en) 2018-08-09
WO2017010404A1 (ja) 2017-01-19
JP2017020584A (ja) 2017-01-26
EP3321552B1 (en) 2021-01-20
CN107835912B (zh) 2019-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476002A (zh) 流体装卸装置用的紧急脱离机构
CN107735355B (zh) 液态氢用流体装卸装置
CN107835912B (zh) 流体装卸装置的紧急脱离装置
US20090211249A1 (en) Installation for generating electrical energy from solar energy
SG183483A1 (en) Floating type lng station
JP2018128120A5 (zh)
WO2008076947A2 (en) Methods and/or systems for removing carbon dioxide and/or generating power
JP5753952B2 (ja) ハイドレートペレットの貯蔵、運送及び解離用容器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ハイドレートペレットの貯蔵、運送及び解離方法
KR20180017105A (ko) 액화 가스 저장 탱크의 단열 장벽에 연결된 펌핑 장치 작동 방법
AU2015329208A1 (en) Liquefied hydrogen transferring system
EP4090881B1 (fr) Dispositif et procédé de stockage et de transfert de fluide cryogénique
CN211083609U (zh) 一种带低温盘管保护层的液态气体储罐
CN114087522A (zh) 一种零损耗液氢储运及加氢系统、设备和运输车辆
KR20220099036A (ko) 선박용 저장 탱크
CN110805827B (zh) 一种带低温盘管保护层的液态气体储罐及其储液方法
CN104751909A (zh) 核电站容器加压蓄能系统
KR102640330B1 (ko) 액화가스 저장 시스템 및 이의 작동 방법
CN206107530U (zh) 柴油–lng双燃料混合动力船舶
CN110056761B (zh) 人孔装置及具有该人孔装置的真空绝热低温储罐
CN209340879U (zh) 一种可移动可坍塌的高性能存储系统
KR20230115211A (ko) 수소 운반선 및 부유식 수소 처리설비
EP4327037A1 (fr) Dispositif de liquéfaction de dihydrogène gazeux pour ouvrage flottant ou terrest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1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TB Globa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TOKYO BOEKI ENGINEERING Ltd.

Patentee before: Kawasaki Heavy Industries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