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35328B - 设备管理装置及存储设备管理程序的记录介质 - Google Patents

设备管理装置及存储设备管理程序的记录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35328B
CN107835328B CN201710757576.6A CN201710757576A CN107835328B CN 107835328 B CN107835328 B CN 107835328B CN 201710757576 A CN201710757576 A CN 201710757576A CN 107835328 B CN107835328 B CN 1078353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pdate
equipment
database
locked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5757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35328A (zh
Inventor
金田道明
世良隆
中岛祐介
斋藤真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353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353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353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3532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3Updating
    • G06F16/2379Updates performed during online database operations; commit proces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04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digital computer or a digital computer system, e.g. an internet server
    • H04N1/00209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mage data, e.g. facsimile data, via a computer, e.g. using e-mail, a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I-fax
    • H04N1/00214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mage data, e.g. facsimile data, via a computer, e.g. using e-mail, a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I-fax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 H04N1/00217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image data, e.g. facsimile data, via a computer, e.g. using e-mail, a computer network, the internet, I-fax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only involving computer data transmission protocols, e.g. SMTP, WAP or HTT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7Replication, distribution or synchronisation of data between databases or within a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Distributed database system architectur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1Design, administration or maintenance of databases
    • G06F16/217Database tun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6/0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 G06F16/20Information retrieval; Database structures therefor; File system structures therefor of structured data, e.g. relational data
    • G06F16/23Updating
    • G06F16/2308Concurrency control
    • G06F16/2336Pessimistic concurrency control approaches, e.g. locking or multiple versions without time stamps
    • G06F16/2343Locking methods, e.g. distributed locking or locking implementation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ntrol or supervision between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r between image input and image output device, e.g.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its memory or between a still-image camera and a printer device
    • H04N1/32101Display, printing, storage or 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information, e.g. ID code, date and time or tit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Information Retrieval, Db Structures And Fs Structures Therefor (AREA)
  • Information Transfer Between Computers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Facsimile Transmiss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设备管理装置及存储设备管理程序的记录介质。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实现数据库的更新的高速化。作为解决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管理具有数据库的设备的设备管理装置,其具备:获取部,从所述设备获取所述数据库的状态信息;以及更新部,将用于更新所述数据库的更新数据发送至所述设备,并通过所述更新数据使所述数据库更新,所述更新部基于所述状态信息选择执行第一更新和第二更新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一更新是通过将所述更新数据的局部数据依次发送至所述设备而使所述数据库的更新以所述局部数据为单位进行,所述第二更新是通过将所述更新数据集中发送至所述设备而使所述数据库集中更新。

Description

设备管理装置及存储设备管理程序的记录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备管理装置及存储设备管理程序的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设备具有的数据库可以成为更新的对象。
作为关联技术,已知有如下目标地址簿管理装置:目标地址簿管理应用从电子邮件软件接收的电子邮件中提取邮件发送方的传真号码以及目标地址名,并将该传真号码以及目标地址名登记在传真装置的目标地址簿中(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996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寻求以更高速执行数据库的更新。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技术问题,提供有助于数据库的更新高速化的设备管理装置以及设备管理程序。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管理具有数据库的设备的设备管理装置,其具备:获取部,从设备获取数据库的状态信息;以及更新部,将用于更新数据库的更新数据发送至设备,并通过更新数据使数据库更新,更新部基于状态信息选择执行第一更新和第二更新中的任一个,第一更新是通过将更新数据的局部数据依次发送至设备而使数据库的更新以局部数据为单位进行,第二更新是通过将更新数据集中发送至设备而使数据库集中更新。
根据该构成,由于更新部在基于数据库的状态信息选择执行第二更新时,通过将更新数据集中发送至设备而使数据库集中更新,因此能够通过根据数据库的状态的适当的更新方法高速地(在短时间内)更新数据库。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更新部基于状态信息判断数据库是否至少一部分区域被锁定,通过在数据库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被锁定时执行第一更新,使数据库中未被锁定的区域通过局部数据而更新,并在数据库中无被锁定的区域时执行第二更新。
根据该构成,在数据库中无被锁定的区域的状况下,通过执行第二更新能够使数据库的更新高速化。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数据库是记录多条信息发送的目标地址的目标地址簿,通过设备具有的信息发送功能设定成发送目的地的目标地址是被锁定的区域。
根据该构成,在通过设备的信息发送功能设定成发送目的地的目标地址存在于目标地址簿(数据库)中时,能够避免集中更新整个数据库使该功能不稳定。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更新部判断设备是否与用于第二更新的通信所使用的规定的协议对应,并在设备与该协议对应时,基于状态信息选择执行第一更新或第二更新。
根据该构成,通过更新部判断设备是否与用于第二更新的通信所使用的规定的协议对应,能够防止基于数据库的状态信息的选择变成徒劳。
更新部例如也可以在用于第一更新的通信中使用SNMP(Simple Network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在用于第二更新的通信中使用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送协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设备管理装置具备生成更新数据的更新数据生成部,获取部从设备获取数据库,更新数据生成部使所获取的数据库显示在规定的画面中,接收对数据库的编辑,并按照接收的编辑生成更新数据。
根据该构成,易于接收由用户对数据库的编辑,并能够使接收的编辑反映在数据库的更新中。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更新数据生成部使对锁定区域的编辑的内容不反映在更新数据中而存储,锁定区域为能够基于状态信息判断出在数据库中被锁定的区域,并在基于在该存储后通过获取部从设备所获取的新的状态信息判断出数据库中的锁定区域的锁定被解除时,将存储有对锁定区域的编辑的内容的主旨通知给外部。
根据该构成,存储有作为用户想要编辑数据库而输入但没有反映在数据库的更新中的编辑内容,其后,当在数据库中成为可以采用的状况时,能够将其主旨通知给用户。
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也可以通过设备管理装置这样的类别以外来实现。例如,也可以将包括该装置执行的工序的方法(设备管理方法)、使计算机执行这些工序的程序(设备管理程序)分别作为发明来掌握。此外,包括设备管理装置和设备的系统、通过设备管理装置所管理的设备也可以分别作为发明来掌握。
附图说明
图1是简易地示出系统的构成的图
图2是示出数据库获取处理的流程图
图3是例示数据库的局部的图。
图4是示出数据库编辑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数据库更新处理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系统;10设备管理装置;11控制部;12管理程序;12a数据获取部;12b更新数据生成部;12c DB更新部;13显示部;14操作接收部;15通信IF;20设备;21控制部;22存储部;23显示部;24操作接收部;25动作部;25a印刷部;25b读取部;25c邮件通信部;25d传真通信部;26通信IF;27DB;28设备管理信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各附图只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例示。
1.系统的概略说明:
图1通过框图例示本实施方式这样的系统1的主要构成。也可以将系统1称为设备管理系统、数据库(以下为DB)管理系统等。系统1包括设备20和管理设备20的设备管理装置10而构成。设备20是具有成为更新对象的DB 27的装置。设备20例如是具备印刷功能、图像读取功能、传真通信功能、电子邮件通信功能等多个功能的复合机。因此,也可以将设备20称为打印机、扫描机、传真机、通信仪器等。
设备管理装置10例如通过服务器、个人计算机(PC)、智能手机、平板型终端、手机等来实现。构成系统1的设备管理装置10和设备20通过有线或无线可通信地连接。设备管理装置10和设备20也可以经由网络(互联网、LAN:局域网)连接。
在图1的例子中,设备管理装置10包括:控制部11、显示部13、操作接收部14等。控制部11的构成为例如包括具有CPU、ROM、RAM等的IC、其它的存储介质等。在控制部11中,CPU将RAM等作为工作区域使用并按照保存在ROM等中的程序(例如,管理程序12)执行运算处理。此外,设备管理装置10具有通信接口(IF)15。通信IF 15对应于用于与外部(设备20等)通信的各种通信规格,例如经由LAN等网络与设备20连接。
控制部11通过CPU执行管理程序12而实现数据获取部12a、更新数据生成部12b、DB更新部12c等的各种功能。
显示部13是用于显示视觉上的信息的单元,例如由液晶显示器(LCD)、有机EL显示器等构成。显示部13也可以是包括显示器和用于驱动该显示器的驱动电路的构成。
操作接收部14是用于接收由用户的操作的单元,例如通过物理性的按钮、触摸面板、鼠标、键盘等来实现。当然,触摸面板也可以作为显示部13的一个功能来实现。此外,也可以将显示部13加上操作接收部14称为操作面板等。
另一方面,设备20包括:控制部21、存储部22、显示部23、操作接收部24以及动作部25等。控制部21的构成为例如包括具有CPU、ROM、RAM等的IC、其它的存储介质等。在控制部21中,CPU将RAM等作为工作区域使用并按照保存在ROM等中的程序执行运算处理。在存储部22中存储有DB 27、设备管理信息28等。存储部22也可以是控制部21的一部分。对于显示部23以及操作接收部24,可以适用对于显示部13以及操作接收部14的上述说明。进而,设备20具有对应于用于与外部(设备管理装置10等)通信的各种通信规格的通信IF26。
动作部25是用于具体地实现设备20的功能的构成的总称。例如动作部25可以具有:根据来自外部的印刷指令执行对印刷介质的印刷的印刷部25a;光学读取原稿并生成读取结果(图像数据)的读取部25b;执行传真发送接收的传真通信部25d;执行电子邮件的发送接收的邮件通信部25c等各种各样的机构、构成(包括应用等的构成)。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图1中省略了,但连接于设备管理装置10的通信IF 15的设备当然不限于图中所示的一台(设备20)。此外,设备20当然也可以经由通信IF 26与设备管理装置10以外的外部装置(PC、传真机等)可通信地连接。
2.DB获取处理:
图2是通过流程图示出通过控制部11执行管理程序12而实现的DB获取处理。
当开始该DB获取处理时,控制部11完成指定作为DB获取的对象的外部设备。例如,控制部11使规定的用户界面(UI)画面显示在显示部13上。而且,控制部11通过使用UI画面的用户的操作(使用操作接收部14的操作)接收从目前设备管理装置10能够经由通信IF 15识别的设备中作为DB获取的对象的设备的选择。由此,控制部11例如,将设备20指定为DB获取的对象。
在步骤S100中,控制部11(数据获取部12a)从作为DB获取的对象而指定的设备(设备20)获取通信支持信息。通信支持信息是至少示出设备20与什么样的通信协议对应的信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某种通信协议称为第一通信协议时,将相比第一通信协议,能够以短时间通信大量数据的协议称为第二通信协议。作为一个例子,第一通信协议是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第二通信协议是HTTP(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送协议)。SNMP是用于SNMP管理器管理连接于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送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网络的设备(SNMP代理)的协议。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前提,设备管理装置10是同时对应第一通信协议以及第二通信协议的通信装置。此外,设备20是至少对应第一通信协议的通信装置。因此,通信支持信息也是示出设备20是否与第二通信协议对应的信息。
在步骤100中,数据获取部12a通过使用第一通信协议的通信经由通信IF 15对设备20请求通信支持信息。通信支持信息例如是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管理信息库)所含的信息。MIB是指SNMP代理(此时是设备20)具有的自身的仪器信息,是能够以对象为单位访问的信息群。存储于存储部22的设备管理信息28可以说是这样的MIB。设备20相对于上述请求,使用第一通信协议经由通信IF 26将自身的通信支持信息发送至请求发信方的SNMP管理器(此时是设备管理装置10)。结果,数据获取部12a能够获取设备20的通信支持信息。
上述的通信支持信息例如是示出设备20是否与第二通信协议对应的标志。或者,上述的通信支持信息例如包括记录在MIB上的指定的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该URL示出设备管理装置10为了获取设备20的DB 27而通过HTTP(第二通信协议)访问的DB 27的所在。因此,如果在通信支持信息中包括这样的URL,则可以说设备20与第二通信协议对应。
在步骤S110中,数据获取部12a基于在步骤S100中获取的通信支持信息判断设备20是否与第二通信协议对应。而且,如果设备20与第二通信协议对应(在步骤S110中是“是”),则数据获取部12a前进至步骤S120,如果设备20与第二通信协议不对应(在步骤S110中是“否”),则前进至步骤S130。
在步骤S120中,数据获取部12a通过使用第二通信协议经由通信IF 15与设备20通信,集中获取设备20具有的整个DB 27。此时,数据获取部12a例如作为使用HTTP的一种浏览器而工作,通过上述URL与指定的设备20连接,并发送用于获取DB 27的指令(Get方法)。作为对该指令的响应,设备20将表达DB 27的HTML(Hyper 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等的文件集中发送至设备管理装置10。结果,数据获取部12a能够集中获取设备20的DB 27。
设备20具有的DB 27例如是记录多条信息发送的目标地址的目标地址簿。在信息发送的目标地址中,例如,电子邮件的地址(邮件地址);传真号码;确保在设备20、设备管理装置10、它们以外的外部装置的存储介质中的文件夹的路径等符合。目标地址簿也可以称为地址簿、目标地址名簿等。
图3例示DB 27的一部分。在图3中,通过基于文本的格式例示DB 27。在图3的例中,在每个信息发送目的地中记录有目标姓名(“Name”)、目标地址(“Address”)、其它的属性信息。DB 27例如具有说是数千件的数量大的目标姓名量的信息。
另一方面,在步骤S130中,数据获取部12a通过使用第一通信协议经由通信IF 15与设备20通信,一部分一部分获取设备20具有的DB 27。例如,作为第一通信协议使用SNMP时,在设备管理装置10与设备20之间以255字节以下程度的较小的数据大小为单位反复发送、接收数据。为此,数据获取部12a通过从设备20依次接收构成DB 27的信息的局部的信息而最终获取DB 27。
在步骤S120、S130中,数据获取部12a不仅执行获取DB 27,还执行DB 27的状态信息的获取。DB 27的状态信息是示出登记在DB 27中的每个信息(例如,目标地址)是否处于锁定状态的信息。例如,如果在作为目标地址簿的DB 27中登记有2000个目标地址,则DB 27的状态信息规定对于该2000个目标地址的每个是否处于锁定状态。DB 27的状态信息也是设备管理信息28(MIB)的一部分。
在某些目标地址通过设备20具有的信息发送功能而设定成发送目的地时,该目标地址表现为处于锁定状态。例如,设备20具有传真自动传送功能。根据传真自动传送功能,当传真通信部25d从外部接收传真信号时,邮件通信部25c自动地将接收的内容发送至预先设定成传送目的地的邮件地址。此外,根据传真自动传送功能,传真通信部25d在从外部接收传真信号时,将接收的内容自动地传真发送至预先设定成传送目的地的传真号码。此外例如,设备20具有扫描自动传送功能。根据扫描自动传送功能,读取部25b将读取原稿生成的图像数据自动地发送至预先设定成传送目的地的文件夹。像这样为了实现传真自动传送功能而预先设定成传送目的地的邮件地址、传真号码,为了实现扫描自动传送功能而预先设定成传送目的地的文件夹的路径等属于锁定状态的目标地址的一个例子。
换言之,在设备20中,当登记在DB 27的某些目标地址通过设备20的信息发送功能设定成发送目的地时,示出该目标地址从非锁定状态切换成锁定状态的信息作为设备管理信息28(MIB)中DB 27的状态信息的一种而记录。此外,在设备20中,登记在DB 27中的某些目标地址通过设备20的信息发送功能从发送目的地的设定除掉时,示出该目标地址从锁定状态切换成非锁定状态的信息作为设备管理信息28(MIB)中DB 27的状态信息的一种而记录。锁定状态也能够表现变更被禁止的状态。数据获取部12a通过使用第一通信协议经由通信IF 15与设备20通信来执行在步骤S120、S130的DB 27的状态信息的获取。由于DB 27的状态信息是设备管理信息28(MIB)的一部分,因此数据获取部12a通过在与设备20之间执行遵照第一通信协议的通信而从MIB一部分一部分依次获取需要的信息(DB 27的状态信息)。
在执行步骤S120或步骤S130后,数据获取部12a结束DB获取处理。数据获取部12a使在步骤S120或步骤S130中从设备20获取的数据存储在设备管理装置10具有的规定的存储区域中。
3.DB编辑处理:
图4是通过流程图进一步示出通过控制部11执行管理程序12实现的DB编辑处理。DB编辑处理接着DB获取处理(图2)而执行。
在步骤S200中,控制部11(更新数据生成部12b)使编辑画面显示在显示部13上,上述编辑画面用于编辑通过DB获取处理的步骤S120或步骤S130所获取的DB 27。更新数据生成部12b例如使以表的形式示出的DB 27的内容显示在编辑画面上。编辑画面也是UI画面的一种。
接着,更新数据生成部12b接收对DB 27的编辑(步骤S210)。即,用户通过操作操作接收部14,对显示于显示部13的编辑画面进行输入,任意地编辑目前的DB 27的内容。但是,更新数据生成部12b不接收对DB 27所含的信息中处于锁定状态的信息(锁定状态的目标地址)的编辑。哪一个目标地址处于锁定状态能够基于上述那样获取的DB 27的状态信息来判断。例如,更新数据生成部12b通过对示出显示在显示部13的编辑画面中处于锁定状态的目标地址的栏变灰显示而使来自用户的输入无效。
更新数据生成部12b按照在步骤S210中接收的编辑生成更新数据(步骤S220)。在此,在步骤S210中接收的编辑内容覆盖目前设备管理装置10存储的DB 27。由此,生成编辑后的DB 27,即更新数据。结果,设备管理装置10存储的DB 27中非锁定状态的几个目标地址(传真号码、邮件地址)等被变更。
4.DB更新处理:
图5是通过流程图进一步示出通过控制部11执行管理程序12实现的DB更新处理。DB更新处理接着DB编辑处理(图4)而执行。
在步骤S300中,控制部11(DB更新部12c)基于已经在步骤S100(图2)中获取的通信支持信息判断设备20是否与第二通信协议对应。即,在步骤S300中,与步骤S110(图2)进行同样的判断。而且,如果设备20与第二通信协议对应(在步骤S300中是“是”),则DB更新部12c前进至步骤S310,如果设备20与第二通信协议不对应(在步骤S300中是“否”),则前进至步骤S330。
在步骤S310中,DB更新部12c基于已经在步骤S120或步骤S130(图2)的任一个中获取的DB 27的状态信息判断在DB 27中锁定状态的信息(目标地址)是否至少有一个以上。而且,如果在DB 27中锁定状态的信息(目标地址)至少有一个以上(在步骤S310中是“是”),则前进至步骤S330,如果在DB 27中没有锁定状态的信息(目标地址)(在步骤S310中是“否”),则前进至步骤S320。
在步骤S330中,DB更新部12c通过使用第一通信协议经由通信IF 15与设备20通信,将在步骤S220(图4)中完成生成的更新数据一部分一部分,即,将更新数据的局部数据依次发送至设备20。在此,将通过更新数据(编辑后的DB 27)中在步骤S210中接收的编辑而实际被覆盖的区域称为局部数据。通过像这样将局部数据依次发送至设备20,能够在设备20中以局部数据为单位使DB 27更新。设备20在接收通过第一通信协议从设备管理装置10所发送的局部数据时,通过局部数据反复更新(覆盖)目前自身保持的DB 27。将通过这样的局部数据的DB 27的更新称为第一更新。
需要注意的是,在DB编辑处理(图4)中,DB 27中锁定状态的信息不成为编辑的对象。为此,更新数据的局部数据是DB 27中非锁定状态的区域的编辑后的数据。因此,根据第一更新,设备管理装置10通过将更新数据的局部数据依次发送至设备20而在设备20中通过局部数据使DB 27中非锁定状态区域更新。
另一方面,在步骤S320中,DB更新部12c通过使用第二通信协议经由通信IF 15与设备20通信,将在步骤S220(图4)中完成生成的整个更新数据集中发送至设备20。通过像这样将更新数据集中发送至设备20,能够在设备20中使整个DB 27集中更新。即,设备20将通过第二通信协议从设备管理装置10所发送的更新数据,相对于目前自身保持的DB 27直接覆盖。将通过这样的更新数据的整个DB 27的更新称为第二更新。需要注意的是,即使通过更新数据集中更新设备20具有的整个DB 27,结果,在设备20具有的DB 27中,仅与由DB编辑处理(图4)所编辑的信息对应的区域发生变化。
5.总结:
像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管理具有DB 27的设备20的设备管理装置10具备:数据获取部12a,从设备20获取DB 27的状态信息;以及DB更新部12c,将用于更新DB 27的更新数据发送至设备20,并通过更新数据使DB 27更新,DB更新部12c基于上述状态信息(通过步骤S310的判断)选择执行第一更新(步骤S330)和第二更新(步骤S320)中的任一个,上述第一更新是通过将更新数据的局部数据依次发送至设备20而使DB 27的更新以局部数据为单位进行,上述第二更新是通过将更新数据集中发送至设备20而使DB 27集中更新。因此,在基于上述状态信息选择执行第二更新时,由于使用高速的第二通信协议能够将更新数据集中发送至设备使DB 27集中更新,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够高速地(在短时间内)更新数据大小大的DB 27。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DB更新部12c基于上述状态信息判断DB 27是否至少一部分区域被锁定(步骤S310),在DB 27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被锁定时(在步骤S310中是“是”),通过执行第一更新使DB 27中未被锁定的区域通过局部数据更新,在DB 27中无被锁定的区域时(在步骤S310中是“否”)执行第二更新。根据该构成,在DB 27中无被锁定的区域的状况中,通过执行第二更新(步骤S320)能够使DB 27的更新高速化。即,能够根据DB 27的状态适当高速化DB 27的更新处理。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DB 27是记录多个信息发送的目标地址的目标地址簿,通过设备20具有的信息发送功能设定成发送目的地的目标地址是上述被锁定的区域。在能够判断出DB 27中有被锁定的区域的状况时(步骤S310中是“是”),当假设执行第二更新(步骤S320)时,存在不应该变更的目标地址(通过设备20具有的信息发送功能设定成发送目的地的目标地址)发生无法预测的变更而该信息发送功能的工作变得不稳定的担忧,但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避免这样的信息发送功能的工作不稳定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DB更新部12c判断设备20是否与用于第二更新的通信所使用的规定的协议(第二通信协议)对应(步骤S300),在设备20与第二通信协议对应时(步骤S300中是“是”),基于DB 27的状态信息选择执行第一更新或第二更新(步骤S310)。根据该构成,通过DB更新部12c先于基于DB 27的状态信息的上述选择(步骤S310)执行设备20是否与第二通信协议对应的判断,从而能够防止基于DB 27的状态信息的上述选择(步骤S310)变得徒劳。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设备管理装置10具备生成更新数据的更新数据生成部12b,数据获取部12a从设备20获取DB 27(图1),更新数据生成部12b使获取的DB 27显示在规定的画面(编辑画面)上,接收对DB 27的编辑,并按照接收的编辑生成更新数据(图4)。根据该构成,易于接收由用户对DB 27的编辑,能够使接收的编辑反映在DB 27的更新中。
6.其它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采用后述那样的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
更新数据生成部12b在接收经由编辑画面对DB 27的编辑时(步骤S210),无法像上述那样接收对在DB 27中能够基于上述状态信息判断为锁定状态的区域(锁定区域)的编辑。但是,更新数据生成部12b也可以使对这样的锁定区域的编辑内容不反映在在步骤S220中生成的更新数据中而存储。而且,在该存储后,DB获取处理(图2)再一次执行,通过数据获取部12a从设备20获取新的状态信息。更新数据生成部12b基于像这样从设备20另行获取的DB 27的状态信息,在判断出目前为止在DB27中属于锁定区域的区域的锁定被解除时,将存储有对该锁定区域(目前为止在DB 27中属于锁定区域的区域)的编辑内容的主旨通知给外部(用户)。
上述向用户的通知认为有通过在编辑画面上显示消息来通知、通过例如从设备管理装置10具有的未图示的扬声器的声音输出来通知。在用户识别出这样的通知时,能够在编辑画面上视觉识别编辑内容,其为目前通过设备管理装置10所存储的在DB 27的上一次编辑时未接收的编辑内容,并进行将该编辑内容输入到现有的编辑画面中的操作。由此,用户可以使在DB 27的上一次编辑处理时未反映在更新数据中的内容反映在这一次的DB 27的编辑处理的更新数据中。
第一通信协议、第二通信协议不限于上述的具体例(SNMP、HTTP)。例如,第二通信协议既可以是HTTPS(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超文本传送安全协议),也可以是适宜大容量数据的高速传送的其它的协议。
在DB更新处理(图5)中,当DB更新部12c在步骤S300中做出“是”的判断,且在步骤S310中做出“是”的判断时,也可以执行并非步骤S320、S330的第三选项。在该第三选项中,DB更新部12c通过使用第二通信协议经由通信IF 15与设备20通信,将在步骤S220(图4)中完成生成的整个更新数据集中发送至设备20。而且,接收集中发送的更新数据的设备20也可以基于该更新数据所含的局部数据局部地(避开锁定状态的区域)覆盖目前自身保持的DB 27。可以将这样的将更新数据集中发送至设备20和通过设备20的局部数据而局部更新DB 27组合的方式称为第三更新。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具有CPU、ROM、RAM等的控制部11通过执行管理程序12,并通过软件实现了数据获取部12a、更新数据生成部12b、DB更新部12c等的各种功能,但也可以是这些功能的至少一部分由硬件来实现的构成。

Claims (7)

1.一种设备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管理具有数据库的设备的设备管理装置,其具备:
获取部,从所述设备获取所述数据库的状态信息;以及
更新部,将用于更新所述数据库的更新数据发送至所述设备,并通过所述更新数据使所述数据库更新,
所述更新部基于所述状态信息选择执行第一更新和第二更新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一更新是通过将所述更新数据的局部数据依次发送至所述设备而使所述数据库的更新以所述局部数据为单位进行,所述第二更新是通过将所述更新数据集中发送至所述设备而使所述数据库集中更新,
其中,所述更新部基于所述状态信息判断所述数据库是否至少一部分区域被锁定,通过在所述数据库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被锁定时执行第一更新,使所述数据库中未被锁定的区域通过所述局部数据而更新,并在所述数据库中无被锁定的区域时执行所述第二更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数据库是记录多条信息发送的目标地址的目标地址簿,通过所述设备具有的信息发送功能设定成发送目的地的目标地址是所述被锁定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更新部判断所述设备是否与用于所述第二更新的通信所使用的规定的协议对应,并在所述设备与所述协议对应时,基于所述状态信息选择执行所述第一更新或所述第二更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设备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更新部在用于所述第一更新的通信中使用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并在用于所述第二更新的通信中使用超文本传送协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2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生成所述更新数据的更新数据生成部,
所述获取部从所述设备获取所述数据库,
所述更新数据生成部使所获取的所述数据库显示在规定的画面上,接收对所述数据库的编辑,并按照接收的所述编辑生成所述更新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管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更新数据生成部使对锁定区域的所述编辑的内容不反映在所述更新数据中而存储,所述锁定区域为能够基于所述状态信息判断出在所述数据库中被锁定的区域,并在基于在该存储后通过所述获取部从所述设备所获取的新的所述状态信息判断出所述数据库中的所述锁定区域的锁定被解除时,将存储有对所述锁定区域的所述编辑的内容的主旨通知给外部。
7.一种记录介质,其特征在于,
是计算机能够读取且是非暂时性的记录介质,所述记录介质存储使计算机执行具有数据库的设备的管理的设备管理程序,
所述设备管理程序使所述计算机执行如下功能:
获取功能,从所述设备获取所述数据库的状态信息;以及
更新功能,将用于更新所述数据库的更新数据发送至所述设备,并通过所述更新数据使所述数据库更新,
所述更新功能基于所述状态信息选择执行第一更新和第二更新中的任一个,所述第一更新是通过将所述更新数据的局部数据依次发送至所述设备而使所述数据库的更新以所述局部数据为单位进行,所述第二更新是通过将所述更新数据集中发送至所述设备而使所述数据库集中更新,
其中,所述更新功能基于所述状态信息判断所述数据库是否至少一部分区域被锁定,通过在所述数据库的至少一部分区域被锁定时执行第一更新,使所述数据库中未被锁定的区域通过所述局部数据而更新,并在所述数据库中无被锁定的区域时执行所述第二更新。
CN201710757576.6A 2016-09-15 2017-08-29 设备管理装置及存储设备管理程序的记录介质 Active CN1078353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0753A JP6720792B2 (ja) 2016-09-15 2016-09-15 デバイス管理装置およびデバイス管理プログラム
JP2016-180753 2016-09-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35328A CN107835328A (zh) 2018-03-23
CN107835328B true CN107835328B (zh) 2019-06-11

Family

ID=59997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57576.6A Active CN107835328B (zh) 2016-09-15 2017-08-29 设备管理装置及存储设备管理程序的记录介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10186B2 (zh)
EP (1) EP3296894B1 (zh)
JP (1) JP6720792B2 (zh)
CN (1) CN10783532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8982A (en) * 1998-03-24 2000-06-2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re-locking scheme for allowing consistent and concurrent workflow process execution in a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CN102576425A (zh) * 2009-08-17 2012-07-11 山川隆 信息更新系统
CN102576360A (zh) * 2009-09-29 2012-07-11 株式会社东芝 检索装置及系统
US8386798B2 (en) * 2008-12-23 2013-02-26 Unisys Corporation Block-level data storage using an outstanding write list
CN102968430A (zh) * 2011-09-01 2013-03-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地址簿中自动产生和管理组的方法和设备
CN103152507A (zh) * 2012-09-24 2013-06-12 艾塔斯科技(镇江)有限公司 具有地址管理功能的扫描仪及地址管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3219896A1 (en) 2002-02-25 2003-09-09 Siebel Systems, Inc. (A Corporation Of Delaware)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rver-based operations in server synchronization with a computing device
JP4197015B2 (ja) 2006-07-18 2008-12-17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データ管理装置、データ管理プログラムおよびデータ管理方法
JP2010199671A (ja) 2009-02-23 2010-09-09 Seiko Epson Corp 宛先帳管理装置、宛先帳管理方法、および宛先帳管理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78982A (en) * 1998-03-24 2000-06-20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re-locking scheme for allowing consistent and concurrent workflow process execution in a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m
US8386798B2 (en) * 2008-12-23 2013-02-26 Unisys Corporation Block-level data storage using an outstanding write list
CN102576425A (zh) * 2009-08-17 2012-07-11 山川隆 信息更新系统
CN102576360A (zh) * 2009-09-29 2012-07-11 株式会社东芝 检索装置及系统
CN102968430A (zh) * 2011-09-01 2013-03-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地址簿中自动产生和管理组的方法和设备
CN103152507A (zh) * 2012-09-24 2013-06-12 艾塔斯科技(镇江)有限公司 具有地址管理功能的扫描仪及地址管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46457A (ja) 2018-03-22
JP6720792B2 (ja) 2020-07-08
EP3296894A1 (en) 2018-03-21
CN107835328A (zh) 2018-03-23
EP3296894B1 (en) 2022-03-02
US10810186B2 (en) 2020-10-20
US20180075088A1 (en) 2018-03-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09804B2 (e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program product
US8171074B2 (en) Web service system, schedule execution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8970857B2 (en) Syste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xtracting data from a set of electronic data based on a predetermined condition
JP6146132B2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CN107888797B (zh) 图像处理装置、信息处理系统以及方法
JP2004151893A (ja) 連携情報生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3097398A (ja)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08234150A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システム
JP2011109621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システム、それら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4048724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2011170449A (ja) 文書管理装置及び文書管理プログラム
CN102103475A (zh) 打印任务管理装置、系统及方法
JP5476998B2 (ja) 情報管理装置、情報管理方法、及び情報管理システム
JP2007115137A (ja) データ処理装置
CN107835328B (zh) 设备管理装置及存储设备管理程序的记录介质
JP2014002619A (ja) 情報処理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とプログラム
JP2010211503A (ja) 印刷装置、印刷制御装置、印刷方法、および印刷のための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JP2015114683A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機器、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7459649B2 (ja) クラウドシステム、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ユーザ登録方法
JP2015082159A (ja) 印刷装置、印刷システム及びプログラム
JP3913888B2 (ja) 書面作成システム、WWW(WorldWideWeb)サーバ及び記録媒体
JP2006309546A (ja) コンテンツを提供する方法、情報提供システム及び情報提供プログラム
JP5780321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情報管理システム、及び情報管理方法
JP2018010526A (ja) 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システム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JP2006256125A (ja) 印刷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印刷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