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07480B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07480B
CN107807480B CN201710787705.6A CN201710787705A CN107807480B CN 107807480 B CN107807480 B CN 107807480B CN 201710787705 A CN201710787705 A CN 201710787705A CN 107807480 B CN107807480 B CN 10780748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region
wiring
display device
scanning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8770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07480A (zh
Inventor
胜田忠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752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0650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752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04096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8074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74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074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074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09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incorporated in the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e.g.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switching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10K59/1315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compris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wering the resistan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7Passive-matrix OLED displays
    • H10K59/173Passive-matrix OLED displays comprising banks or shadow mas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7Passive-matrix OLED displays
    • H10K59/179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44Arrangements combining different electro-active layers, e.g. electrochromic, liquid crystal or electroluminescent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6Substrates having a particular shape, e.g. non-rectangular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使具备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的性能提高。显示装置(DSP1)具备显示区域(DA)、位于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周边区域、控制电路(CTC)、驱动电路(GD1)和驱动电路(GD2)、将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连接并供给第一时钟信号的时钟线(GWC1)以及将控制电路与驱动电路连接并供给第二时钟信号的时钟线(GWC2)。遮光层具有分别沿着(Y)方向延伸的延伸部(EXT1)和延伸部(EXT2)、位于延伸部与延伸部之间的弯曲部(BEN1)和弯曲部(BEN2)。延伸部(EXT2)的长度比延伸部(EXT1)的长度长。在俯视时,弯曲部与时钟线重叠,且弯曲部位于时钟线的终端部与时钟线的终端部之间。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显示装置一般为长方形的外形形状。另外,近年来,伴随着显示装置的利用领域的扩大,出现了具有长方形以外的形状的显示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9-122636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92995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显示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226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29299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中,有驱动电光层的多个电极、和向多个电极供给驱动信号、扫描信号的信号线。另外,在显示区域周围的周边区域,配置有向上述多个电极供给信号的电路。在显示区域的形状或周边区域的外缘部的形状为长方形、正方形以外的形状的情况下,会由于显示区域、周边区域的形状而产生问题。以下,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长方形、正方形以外的形状记载为“异形”。
例如,在由于显示区域为异形而多条信号线的长度相互不同的情况下,向信号线赋予的负载的面内分布变得不均匀。这样,当向信号线赋予的负载的面内分布变得不均匀时,会导致画质下降。
另外,当设为多条信号线中的每一条的长度成为相互相同的长度时,需要将周边区域的外形形状设为长方形。在该情况下,显示装置中的显示区域的专有面积减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显示装置的性能的技术。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下面简单说明本申请公开的发明中的代表性发明的概要。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具备:排列有第一像素的显示区域;周边区域,与遮光层重叠并位于显示区域的外侧;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内的多条扫描信号线和多条影像信号线;第一控制电路,供给包括时钟信号的控制信号;供给扫描信号的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第一时钟线,将所述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连接,并供给第一时钟信号;以及第二时钟线,将所述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连接,并供给第二时钟信号。另外,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所述遮光层具有:分别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长度长。另外,在俯视时,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一时钟线重叠,且所述第二弯曲部位于所述第一时钟线的终端部与所述第二时钟线的终端部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俯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中的公共电极的配置的一例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中的像素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图1所示的驱动芯片与基板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的构成例的电路块图。
图7是示意地示出向图3所示的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赋予的负载的因素的电路图。
图8是示出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中的、上边侧的电路构成的详细情况的放大俯视图。
图9是图8的A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10是图8的B部的放大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中的、下边侧的电路构成的详细情况的放大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图11所示的显示区域与开关电路之间的区域中的像素布局的例子的放大俯视图。
图13是提取并示出图11所示的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和多条影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14是示意地示出在图11所示的显示装置与开关电路之间的区域中,虚拟像素的配置密度高的区域和低的区域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在与图8所示的显示装置相同的部分中,向扫描信号线供给电位的布线的布局的例子的放大俯视图。
图16是示意地示出图1所示的驱动芯片周边的电路布局的概要的俯视图。
图17是图16所示的电路布局中的、检查用端子和保护电路周边的放大俯视图。
图18是图17所示的检测端子和保护电路周边的放大剖视图。
图19是示出图17和图18所示的保护电路的构成例的等效电路图。
图20是示出图16所示的驱动芯片周边的布线布局的放大俯视图。
图21是示出相对于图6所示的电路块的变形例的电路块图。
图22是示出显示装置的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的布局例的说明图,所述显示装置是对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研究例。
图23是示出显示装置的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的布局例的说明图,所述显示装置是对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另一研究例。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20 绝缘基板
11、12、13、14 绝缘膜
AL1、AL2 取向膜
BEN1、BEN2、BEN3、BEN4 弯曲部
BL 背光单元
BM 遮光层
C1、C2、C3、C4、C5 寄生电容
CD 公共电极驱动电路
CDF 导电膜
CE 公共电极
CFB、CFG、CFR 滤色器
CML 共用线
CS 保持电容
GCL 时钟信号
GSP 开始脉冲信号
CTC 控制电路
D1、D2、D3、D4、D5 距离
DA 显示区域
DAM1、DAM2、DAM3、DAM4 区域
DE 漏电极
DRC1 驱动芯片(半导体芯片)
DRA 区域(第一区域)
DS 显示面
DSC 内部电路
DSP1、DSPh1、DSPh2 显示装置
ENB 使能信号
EXT1、EXT2、EXT3、EXT4 延伸部
FDW、FW、GDW、GWT、PLH、PLL、PLT、TW、VDW 布线
FWB1 布线板
GBA1、GBB1、GBB2、GBC1、GBC2、GBD1、GBD2、GBE1、GDB、GDB1、GDB2 电路块
GBU 缓冲电路
GCL、GCL1、GCL2 时钟信号
GD、GD1、GD2 驱动电路
GE 栅电极
GL、GL1、GL2、GLA、GLB、GLD、GLn、GLn1、GLn2、GLn3 扫描信号线
GLp1、GLp2、GLp3、GLp4 布线部
GND 基准电位
GPD、PD1、PD2、PD3、TM1、TPD、VPD 端子
Gsi、Gsi1、Gsi2、Gsin 扫描信号
GSR 移位寄存器电路
GSW 开关电路
GW、GW1、GW 2 控制布线
GWC、GWC1、GWC2 时钟线
GWE、GWE1、GWE2 使能线
GWS 开始脉冲线
LQ 液晶层
NDA1、NDA2 区域
OCL 保护层
OD1、OD2 光学元件
PC 保护电路
PE 像素电极
PL、PL1、PL2 电源布线
PNL1 显示面板
PSC 电源电路
PSW 像素开关元件
PX 像素
PXd 虚拟像素
RES1 电阻
SA 周边区域
SCL 影像信号连接线
SD 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
SE 源电极
SL、SL1、SL2、SLd1、SLd2、SLm 影像信号线
Spic 影像信号
SUB1、SUB2 基板
SWS 开关电路
T1、T2、T3、X、Y 方向
Tr1、Tr2、Tr3 晶体管
VD 电源电位
VDH、VDL 电位
WL1、WL2、WL3 布线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此外,公开毕竟仅为一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保持发明的主旨的适当变更且可容易地想到的技术方案当然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另外,为了使说明更明确,与实施的方式相比,附图有时对各部的宽度、厚度、形状等进行了示意性表示,但仅为一例,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
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有时向与关于已出现的图而在前文描述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
并且,在实施方式所使用的附图中,根据附图,有时将为了区别构造物而标注的剖面线省略。
另外,以下实施方式说明的技术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具备如下机构的显示装置,所述机构从显示区域的周围向设置有电光层的显示区域的多个元件供给信号。电光层是具备如下元件的层,所述元件具有由电控制信号驱动并形成显示图像的功能。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例如,能够例示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或等离子显示器装置等各种显示装置。在以下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代表例,列举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另外,根据用于使作为显示功能层的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取向发生变化的电场的施加方向,液晶显示装置大致分类为以下两种。即,作为第一分类,有在显示装置的厚度方向(或面外方向)施加电场的所谓纵向电场模式。在纵向电场模式中,例如有TN(TwistedNematic)模式、VA(Vertical Alignment)模式等。另外,作为第二分类,有在显示装置的平面方向(或面内方向)施加电场的所谓横向电场模式。在横向电场模式中,例如有IPS(In-Plane Switching)模式、作为IPS模式之一的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模式等。以下说明的技术能应用于纵向电场模式和横向电场模式中的任一种,但在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列举横向电场模式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
<显示装置的构成>
图1是示出作为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个构成例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中的电路布局的一例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中的像素的等效电路图。图5是图1所示的驱动芯片与基板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6是示出图1所示的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的构成例的电路块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向周边区域SA中的与遮光层BM重叠的部分标注比显示区域DA浓的颜色的图案并示出。另外,在图2中,为了示出基板SUB1的厚度方向上的扫描信号线GL与影像信号线SL的位置关系的例子,一起示出设置于与图2不同的剖面中的扫描信号线GL。另外,在图3所示的开关电路SWS中,连接有多条影像信号连接线SCL,在图3中,向配置有多条SCL的区域赋予点图案。
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有显示面板PNL1和搭载在显示面板PNL1的驱动芯片DRC1。显示面板PNL1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面DS(参照图2)。驱动芯片DRC1是具备控制电路的IC(Integrated Circuit)芯片,所述控制电路控制显示面板PNL1的驱动。另外,显示装置DSP1具有布线板(布线部)FWB1,所述布线板FWB1是与显示面板PNL1连接的布线部件。布线板FWB1是多条布线由树脂覆盖的柔性布线板。如在图1中标注箭头并示意地示出那样,布线板FWB1与显示面板PNL1的端子部TM1连接。从显示面板PNL1的外部的电路,经由布线板FWB1向端子部TM1除了供给驱动信号、影像信号等电信号以外,还供给用于驱动显示面板PNL1的电源电压。
另外,显示面板PNL1具备排列有多个像素(第一像素)PX(参照图3)的显示区域DA、和位于显示区域DA的外侧的周边区域SA。显示区域DA是基于输入显示装置DSP1的信号,显示能够从显示面DS(参照图2)侧辨识的图像的区域。周边区域SA配置成在俯视时连续地包围显示区域DA的周围。在俯视时,周边区域SA的内侧的边(端部)与显示区域DA的外缘部相接。在显示区域DA中排列有多个像素PX。例如,如图3所示,在俯视时,将相互交叉、优选是正交的两个方向设为X方向和Y方向。多个像素PX在俯视时在X方向和Y方向上呈矩阵状排列在显示区域DA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中,“在俯视时”是指从垂直于显示面板PNL1的显示面的方向观察的情况。
另外,周边区域SA是不显示能够从外部辨识的图像的非显示区域,配置成包围显示区域DA的周围。周边区域SA是非显示区域,周边区域SA的大部分与遮光层BM重叠。
另外,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PNL1具有基板SUB1、与基板SUB1对置配置的基板SUB2,以及配置于基板SUB1与基板SUB2之间的作为电光层的液晶层LQ。换句话说,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是具备作为电光层的液晶层LQ的液晶显示装置。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基板SUB1改称为阵列基板。能够将基板SUB2改称为对置基板。
如图1所示,驱动芯片DRC1和端子部TM1位于显示面板PNL1的周边区域SA中的不与遮光层BM重叠的区域(露出区域)NDA2。将图1所示的Y方向上的一侧设为Y1侧,将另一侧设为Y2侧时,区域NDA2在Y方向上位于比显示区域DA靠Y1侧。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PNL1在俯视时的大部分中,基板SUB1与基板SUB2对置。但是,图1所示的区域NDA2从基板SUB2(参照图5)露出。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遮光层BM形成于基板SUB2,区域NDA2(参照图1)与遮光层BM不重叠。需要说明的是,遮光层BM除了配置于周边区域SA外,还配置于显示区域DA内。设置成:在俯视时,包围位于显示区域DA的多个像素PX(参照图3)中的每一个的周围。
另外,驱动芯片DRC1搭载于位于周边区域SA(详细而言为区域NDA2)的区域DRA。如图5所示,在基板SUB1的区域DRA中,配置有端子PD1和端子PD2,驱动芯片DRC1与端子PD1和端子PD2连接。端子PD1是将形成在驱动芯片DRC1的电路与形成在显示面板PNL1(参照图1)上的电路电连接的接口。另外,端子PD2是将驱动芯片DRC1与布线板FWB1电连接的接口。驱动芯片DRC1经由端子PD2和布线FDW与端子PD3连接。另外,在端子PD3上连接有布线板FWB1的布线FW。另外,如图1所示,驱动芯片DRC1的至少一部分(例如长边)沿着方向T3延伸,所述方向T3相对于Y方向和X方向中的每一个倾斜。
如图4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有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SD。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SD与像素PX电连接,并经由影像信号线SL驱动作为电光层的液晶层LQ。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SD形成于驱动芯片DRC1。影像信号线驱动电路SD经由影像信号线SL向多个像素PX中的每一个所具备的像素电极(第一电极)PE供给影像信号Spic。另外,如图6所示,驱动芯片DRC1具有经由控制布线GW向驱动电路供给控制信号的控制电路(第一控制电路)CTC。控制电路CTC经由端子PD1(参照图5)与驱动电路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列举驱动芯片DRC1搭载在基板SUB1上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驱动芯片DRC1的位置、控制电路CTC的位置除了图1所示的区域DRA以外,有各种变形例。例如,驱动芯片DRC1可以搭载于布线板FWB1。在该情况下,布线板FWB1与端子PD1连接。由此,即使在将驱动芯片DRC1搭载于布线板FWB1的情况下,驱动芯片DRC1的控制电路CTC也经由区域DRA的端子PD1与驱动电路电连接。
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有多条影像信号线SL和多个像素PX。在显示区域DA中,在基板SUB1与基板SUB2(参照图2)之间配置有多个像素PX。多个像素PX在X方向和Y方向上呈矩阵状排列,并配置有m×n个(其中,m和n是正整数)。多条影像信号线SL分别在Y方向上延伸,且在X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并排列。多个像素PX中的每一个在X方向上利用影像信号线SL划分。因此,沿着X方向排列的像素PX的数量与影像信号线SL的数量对应。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m条影像信号线SL以影像信号线SL1、SL2以及SLm的顺序,从X方向的一侧即X1朝向另一侧即X2侧排列。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每一条向显示区域DA外侧的周边区域SA引出。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每一条经由影像信号连接线SCL与驱动芯片DRC1电连接,所述影像信号连接线SCL作为将显示区域DA内的影像信号线SL与驱动芯片DRC1相互连接的连接布线(也称为引出布线)。
影像信号线SL和影像信号连接线SCL是作为传送影像信号的布线发挥功能的影像线,但影像信号线SL和影像信号连接线SCL能够按以下方式区别。即,将影像线中的、位于与显示区域DA重合的位置的部分(布线部)称为影像信号线SL,所述影像线是与驱动芯片DRC1连接,并向多个像素PX供给影像信号的信号传送路径。另外,将上述影像线中的、位于显示区域DA外侧的部分(布线部)称为影像信号连接线SCL(或者,也称为引出布线)。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每一条在Y方向上直线地延伸。另一方面,由于影像信号连接线SCL是将影像信号线SL与驱动芯片DRC1连接的布线,所以如图3所示,在影像信号线SL与驱动芯片DRC1之间具有弯曲部。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在影像信号线SL与影像信号连接线SCL之间有开关电路(选择电路)SWS。开关电路SWS例如是由多个晶体管构成的复用器(multiplexer)电路,选择各色用的影像信号线SL并输出被输入的信号。开关电路SWS作为选择开关工作,所述选择开关选择例如红色的信号、绿色的信号或蓝色的信号等影像信号的种类。换句话说,开关电路SWS是选择向影像信号线SL供给的影像信号Spic(参照图4)的种类的选择电路。在该情况下,将开关电路SWS与驱动芯片DRC1连接的影像信号连接线SCL的数量比影像信号线SL的数量少。这样,如果通过设置开关电路SWS,能够减少影像信号连接线SCL的数量,则在驱动芯片DRC1与开关电路SWS之间,能够减少影像信号连接线SCL的数量。如图3所示,在设置有开关电路SWS的情况下,影像信号线SL和影像信号连接线SCL能够按以下方式区别。即,将连接驱动芯片DRC1与开关电路SWS的部分(布线部)称为影像信号连接线SCL。另外,将影像线中的、从位于与显示区域DA重合的位置的部分(布线部)到与开关电路SWS连接的部分(布线部)称为影像信号线SL。
另外,如图3所示,开关电路SWS仿效显示区域DA的Y1侧的边的形状而弯曲。详细而言,由于开关电路SWS由多个晶体管构成,所以构成开关电路SWS的多个晶体管的排列行(line)沿着显示区域DA的Y1侧的边的形状弯曲。这样,由于开关电路SWS沿着显示区域DA的Y1侧的边弯曲,所以能够减小周边区域SA中的Y1侧的部分(图1所示的弯曲部BEN3、BEN4以及延伸部EXT4)的面积。
另外,显示装置DSP1具有多条扫描信号线GL和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作为输出向多条扫描信号线GL输入的扫描信号Gsi(参照图6)的扫描信号输出电路。在周边区域SA(参照图1)中,驱动电路设置在基板SUB1上。驱动芯片DRC1经由控制布线GW与驱动电路连接。多条扫描信号线GL分别在X方向上延伸,且在Y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并排列。多个像素PX中的每一个在Y方向上利用扫描信号线GL划分。因此,沿着Y方向排列的像素PX的数量与扫描信号线GL的数量对应。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n条扫描信号线GL以扫描信号线GL1、GL2以及GLn的顺序,从Y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排列。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向显示区域DA外侧的周边区域SA引出,并与驱动电路连接。另外,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与多条影像信号线SL相互交叉。扫描信号线GL包括图4所示的作为像素开关元件PSW的晶体管Tr1的栅电极GE。
在图3中,用框包围设置有驱动电路GD的区域并示意地示出。驱动电路包括多种电路部分。例如,如图6所示,驱动电路GD包括移位寄存器电路GSR和开关电路(扫描信号开关电路)GSW,所述开关电路GSW与移位寄存器电路GSR连接,并基于控制信号选择向扫描信号线GL供给的电位。另外,驱动电路GD经由控制布线GW与驱动芯片DRC1连接。驱动芯片DRC1经由控制布线GW向驱动电路GD供给时钟信号GCL、使能信号ENB等控制信号。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经由时钟线GWC将时钟信号GCL传送给驱动电路GD的多个移位寄存器电路GSR中的每一个。另外,经由使能线GWE将使能信号ENB传送给驱动电路GD的多个开关电路GSW中的每一个。使能线GWE是向扫描信号线GL供给作为扫描信号Gsi的电位的电位供给线。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向扫描信号线GL1供给扫描信号Gsi1,向扫描信号线GL2供给扫描信号Gsi2,向扫描信号线GLn供给扫描信号Gsin。如图6示意地示出,多个扫描信号Gsi中的每一个是与时钟信号GCL的定时对应而电压电平变化的脉冲信号。另外,经由开始脉冲线GWS将开始脉冲信号GSP传送给多个移位寄存器电路GSR中的、最初被驱动的移位寄存器电路GSR。
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移位寄存器电路GSR和开关电路GSW的组(set)构成电路块GDB1或GDB2,电路块GDB1和GDB2中的每一个与扫描信号线GL连接。在图6中,为了容易理解,在一个移位寄存器电路GSR上连接有一个开关电路GSW,在开关电路GSW中的每一个上连接有扫描信号线GL。但是,电路块GDB1和GDB2的电路构成有各种变形例。例如,有时在一个移位寄存器电路GSR上连接有多个开关电路GSW。
另外,在驱动电路GD与驱动芯片DRC1之间连接有缓冲电路GBU。缓冲电路GBU是将经由驱动电路GD向扫描信号线GL供给的电位中继的电路。在控制信号的传送路径中存在缓冲电路GBU的情况下,利用缓冲电路GBU修正向驱动电路GD供给的栅极信号的波形。如图6所示,缓冲电路GBU和电源电路PSC经由向驱动电路GD供给电源电位的电源布线PL连接。详细而言,缓冲电路GBU和电源电路PSC经由供给相对高的电位VDH的布线PLH和供给比电位VDH低的电位的布线PLL连接。在缓冲电路GBU中,利用电位VDH或电位VDL校正使能信号ENB等控制信号的波形,并向驱动电路GD输出。图6所示的电源电路PSC例如形成于布线板FWB1。另外,作为变形例,也可以是,电源电路PSC形成于显示装置DSP1的外部,并经由布线板FWB1与缓冲电路GBU连接。
另外,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在X方向上,在作为一侧的X1侧和作为另一侧的X2侧双方配置有驱动电路GD。详细而言,在X方向上,在X1侧有驱动电路(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第一驱动电路)GD1,在X2侧有驱动电路(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GD2。另外,在X方向上,显示区域DA位于驱动电路GD1与驱动电路GD2之间。如图3所示,将在扫描信号线GL的两端连接有驱动电路GD的状态下的驱动方式称为扫描信号线GL的两侧驱动方式。其中,驱动电路GD的布局有各种变形例。例如,也可以是,在图3所示的X方向上,在X1侧和X2侧中的任一方配置有驱动电路GD。将在扫描信号线GL的一方的端部连接有驱动电路GD,并在另一方的端部不连接驱动电路GD的状态下的驱动方式称为扫描信号线GL的单侧驱动方式。另外,例如,也可以是,在驱动芯片DRC1与驱动电路GD之间不连接缓冲电路GBU(参照图6)。
另外,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有公共电极(第二电极)CE。另外,如图4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有在显示装置DSP1显示图像时驱动公共电极CE的公共电极驱动电路(也称为公共电位电路)CD。在公共电极CE上,经由共用线CML电连接有公共电极驱动电路CD。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公共电极驱动电路CD形成于布线板FWB1。公共电极CE是对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供给公共的电位的电极。因此,以与显示区域DA重叠的方式设置有一个公共电极CE即可。不过,也可以是,分割为多个的公共电极CE设置成与显示区域DA重叠。
需要说明的是,形成公共电极驱动电路CD的位置除了图3所示的方式外有各种变形例。例如,也可以是,公共电极驱动电路CD形成于驱动芯片DRC1。另外,例如,公共电极驱动电路CD配置在图1所示的基板SUB1上的形态也包含于公共电极驱动电路CD形成在周边区域SA的实施方式。另外,例如,也可以是,公共电极驱动电路CD形成在显示装置DSP1的外部,并与布线板FWB1连接。
如图4所示,像素PX具有像素开关元件PSW和像素电极PE。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多个像素PX共享公共电极CE。像素开关元件PSW例如包括作为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TFT)的晶体管Tr1。像素开关元件PSW与扫描信号线GL和影像信号线SL电连接。详细而言,作为像素开关元件PSW的晶体管Tr1的源电极SE与影像信号线SL连接,漏电极DE与像素电极PE连接。另外,晶体管Tr1的栅电极GE包含于扫描信号线GL。驱动电路(参照图3)通过向栅电极GE供给电位(图6所示的扫描信号Gsi),并使像素开关元件PSW通断(ON/OFF)工作,从而控制对像素电极PE的影像信号Spic的供给状态。换句话说,晶体管Tr1作为像素开关元件PSW发挥功能,所述像素开关元件PSW控制向像素电极PE的电位供给。
像素开关元件PSW可以是顶栅型TFT和底栅型TFT中的任一种。另外,像素开关元件PSW的半导体层的材料例如是多晶硅,但也可以是氧化物半导体或非晶硅。
像素电极PE隔着绝缘膜14(参照图2)与公共电极CE对置。公共电极CE、绝缘膜14以及像素电极PE形成保持电容CS。在基于影像信号形成显示图像的显示工作期间,在像素电极PE与公共电极CE之间,基于向各电极施加的驱动信号形成电场。然后,构成作为电光层的液晶层LQ的液晶分子由形成于像素电极PE与公共电极CE之间的电场驱动。例如,在如本实施方式利用横向电场模式的显示装置DSP1中,如图2所示,在基板SUB1上设置有像素电极PE和公共电极CE。利用形成于像素电极PE与公共电极CE之间的电场(例如边缘电场中的与基板的主面大致平行的电场)使构成液晶层LQ的液晶分子旋转。
也就是说,在显示工作期间中,像素电极PE和公共电极CE中的每一个作为驱动电极工作,所述驱动电极驱动作为电光层的液晶层LQ。换句话说,多个像素电极PE中的每一个是驱动电光层的第一电极。另外,公共电极CE中的每一个是驱动电光层的第二电极。
如图2所示,基板SUB1与基板SUB2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贴合。液晶层LQ封入基板SUB1与基板SUB2之间。基板SUB1具有玻璃基板、树脂基板等具有光透过性的绝缘基板10。另外,基板SUB1在绝缘基板10的与基板SUB2对置的一侧具有多个导体图案。多个导体图案包括多条扫描信号线GL、多条影像信号线SL、多条共用线CML、多个公共电极CE以及多个像素电极PE。另外,在多个导体图案中的每一个之间存在绝缘膜。配置于相邻的导体图案之间并使导体图案相互绝缘的绝缘膜包括绝缘膜11、绝缘膜12、绝缘膜13、绝缘膜14以及取向膜AL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扫描信号线GL、公共电极CE以及共用线CML分别示出一个。
上述多个导体图案中的每一个形成为层叠的多个布线层。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公共电极CE和像素电极PE分别形成在不同的层,在形成有公共电极CE的层的下层设置有三层布线层。形成在绝缘基板10上的三层布线层中的、设置于最靠近绝缘基板10侧的第一层的布线层WL1上主要形成有扫描信号线GL。形成于布线层WL1的导体图案例如由铬(Cr)、钛(Ti)或钼(Mo)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构成。
绝缘膜11形成于布线层WL1和绝缘基板10之上。绝缘膜11例如是由氮化硅或氧化硅等构成的透明绝缘膜。此外,在绝缘基板10与绝缘膜11之间,除了扫描信号线GL以外,还形成有像素开关元件的栅电极、半导体层等。
在绝缘膜11上形成有第二层的布线层WL2。在布线层WL2中主要形成有影像信号线SL。布线层(第二布线层)WL2以电阻率比布线层(第一布线层)WL1低的材料形成。形成于布线层WL2的导体图案例如由用钼(Mo)、钛(Ti)等夹着铝(Al)而成的多层构造的金属膜构成。优选的是,布线层WL2的布线材料的电阻率比布线层WL1的布线材料低。另外,像素开关元件的源电极、漏电极等也形成于绝缘膜11之上。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影像信号线SL在Y方向上延伸。绝缘膜12形成于影像信号线SL和绝缘膜11中的每一个上。
另外,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绝缘膜12上形成有第三层的布线层WL3。在布线层WL3中主要形成有共用线CML。与布线层WL2同样地,形成于布线层WL3的导体图案例如由用钼(Mo)、钛(Ti)等夹着铝(Al)而成的多层构造的金属膜构成。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共用线CML在Y方向上延伸。绝缘膜13形成于共用线CML和绝缘膜12中的每一个上。需要说明的是,在图2中,示出了扫描信号线GL、影像信号线SL、共用线CML等布线配置于三层布线层的例子。但是,布线层的层数不限定于上述说明,有各种变形例。例如,也可以不设置图2所示的布线层WL3。在该情况下,共用线CML例如可以与形成有公共电极CE的层形成于同一层。
在图2中,示出了图1所示的显示区域DA的放大剖面,但图2所示的布线层WL1、WL2以及WL3中的每一个也配置于图1所示的周边区域SA。图3所示的影像信号连接线SCL、控制布线GW、电源布线PL形成于布线层WL1、WL2以及WL3中的一个或多个布线层。另外,对于图3所示的开关电路SWS等、配置于周边区域SA的多个电路中的每一个而言,形成于布线层WL1、WL2以及WL3中的一个或多个布线层。
如图2所示,公共电极CE形成在绝缘膜13上。公共电极CE优选ITO(Indium tinoxide)或IZO(Indium Zinc Oxide)等透明的导电材料。需要说明的是,在显示装置为作为纵向电场模式的TN模式或VA模式等模式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公共电极CE也可以形成于基板SUB2。另外,在图2所示的剖面中,在公共电极CE与共用线CML之间存在绝缘膜13。但是,如图4所示,共用线CML的一部分与公共电极CE的一部分电连接。另外,如果是利用外光的反射的反射型显示装置,则公共电极CE也可以是金属材料。
绝缘膜14形成在绝缘膜13和公共电极CE之上。像素电极PE形成在绝缘膜14上。在俯视时,各像素电极PE位于相互相邻的两条影像信号线SL之间,并配置于与公共电极CE对置的位置。像素电极PE例如优选ITO或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或金属材料。取向膜AL1覆盖像素电极PE和绝缘膜14。
另一方面,基板SUB2具有玻璃基板、树脂基板等具备光透过性的绝缘基板20。另外,基板SUB2在绝缘基板20的与基板SUB1对置的一侧,具有作为遮光膜的遮光层BM、滤色器CFR、CFG及CFB、保护层(over coat layer)OCL、取向膜AL2以及导电膜CDF。
导电膜CDF配置在绝缘基板20所具有的平面中的、与液晶层LQ对置的面的相反一侧的面。导电膜CDF例如由ITO或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构成。导电膜CDF作为屏蔽层发挥功能,所述屏蔽层抑制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影响液晶层LQ等。另外,在驱动液晶层LQ的方式为TN模式、VA模式等纵向电场模式的情况下,由于电极设置于基板SUB2,且该电极也作为屏蔽层发挥功能,所以能够省略导电膜CDF。
显示装置DSP1具有光学元件OD1和光学元件OD2。光学元件OD1配置在绝缘基板10与背光单元BL之间。光学元件OD2配置在绝缘基板20的上方,即,夹着绝缘基板20而与基板SUB1相反一侧。也可以是,光学元件OD1和光学元件OD2分别至少包括偏振板,并根据需要包括相位差板。
<显示装置的俯视形状和电路布局>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形状、和电路布局的关系。图7是示意地示出向图3所示的多个像素中的每一个赋予的负载的因素的电路图。另外,图8是示出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中的上边侧的电路构成的详细情况的放大俯视图。另外,图22和图23是示出显示装置的扫描信号线驱动电路的布局例的说明图,所述显示装置是对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的研究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中,为了明确地示出公共电极CE跨越多个像素PX而配置,对于公共电极CE而言,图示了片状的公共电极CE。另外,在图8中,为了容易观察驱动电路GD1、GD2的电路布局,代表性地示出图6所示的多条控制布线GW中的、传送时钟信号的时钟线GWC。由于同样的理由,在图8中,示出了图6所示的驱动电路GD所具备的电路块GDB1和GDB2。在多个电路块GDB1和GDB2中的每一个上连接有至少一条以上扫描信号线GL,但在图8中,为了容易观察,用单点划线示出在Y方向上排列在最靠近Y2侧的扫描信号线GL1,并省略其他扫描信号线GL的图示。
如图1所示,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而言,显示区域DA的俯视形状和周边区域SA的形状分别成为“异形”。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显示装置DSP1兼用作汽车的后方确认用的后视镜(rearview mirror),显示区域DA的俯视形状和周边区域SA的外形形状分别为梯形。另外,在俯视时,配置在显示区域DA的周围的遮光层BM的形状如以下。即,遮光层BM具有沿着Y方向分别延伸的延伸部(第一延伸部)EXT1和延伸部(第二延伸部)EXT2。另外,遮光层BM具有位于延伸部EXT1与延伸部EXT2之间的弯曲部(第一弯曲部)BEN1和弯曲部(第二弯曲部)BEN2。另外,延伸部EXT1与弯曲部BEN1连接,延伸部EXT2与弯曲部BEN2连接。另外,延伸部EXT2的长度比延伸部EXT1的长度长。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遮光层BM在弯曲部BEN1与弯曲部BEN2之间具有延伸部(第三延伸部)EXT3,延伸部EXT3具有沿着方向T1延伸的边(内端边),所述方向T1相对于Y方向和X方向中的每一个倾斜。需要说明的是,相对于Y方向倾斜的方向是指相对于Y方向形成直角和平行以外的角度的方向。同样地,相对于X方向倾斜的方向是指相对于X方向形成直角和平行以外的角度的方向。
此外,弯曲部是指延伸方向变化的部分。除了如图1所示曲线地弯曲的部分外,弯曲部也包括折弯的部分。另外,在曲线地弯曲的情况下,能够将曲线部分的延伸方向上的变化量(角度)/曲线部分的全长定义为曲率。
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遮光层BM经由延伸部EXT1而在弯曲部BEN1的相反侧具有弯曲部(第三弯曲部)BEN3。另外,遮光层BM经由延伸部EXT2而在弯曲部BEN2的相反侧具有弯曲部(第四弯曲部)BEN4。另外,遮光层BM在弯曲部BEN3与弯曲部BEN4之间具有延伸部(第四延伸部)EXT4,延伸部EXT4具有沿着方向T2延伸的边(内端边),所述方向T2相对于Y方向和X方向中的每一个倾斜。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由于显示区域DA呈梯形,方向T1与方向T2相互不平行。另外,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方向T2与方向T3相互平行。该“方向T2与方向T3相互平行”这样的表达除了两者严格地平行的情况之外,也包括虽然由于加工精度等的影响而并非严密地平行,但实质上能看作平行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了与位于Y方向上的Y2侧的弯曲部BEN1和弯曲部BEN2区别,将弯曲部BEN3记载为第三弯曲部,将弯曲部BEN4记载为第四弯曲部。但是,如后述的图11所示,如果着眼于Y1侧的部分,则也能够将弯曲部BEN3替换为第一弯曲部,将弯曲部BEN4替换为第二弯曲部。同样地,虽然将延伸部EXT4记载为第四延伸部,但也能够替换为第三延伸部。
在这里,从提高显示于显示装置DSP1的图像的质量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使向排列在显示区域DA中的多个像素PX中的每一个赋予的负载的值(例如由寄生电容、布线电阻等引起的阻抗值)在与显示区域DA重叠的平面内均匀化。如果在显示区域DA内,对像素PX的负载的值的面内分布变得不均匀,则会成为显示不均等画质下降的原因。
向多个像素PX中的每一个赋予的负载因素包括图7所示的寄生电容C1~寄生电容C5和扫描信号线GL的布线电阻、影像信号线SL的布线电阻。寄生电容C1是扫描信号线GL与影像信号线SL之间的寄生电容。寄生电容C2是晶体管Tr1的源电极和漏电极与影像信号线SL之间的寄生电容。寄生电容C3是晶体管Tr1的源电极和漏电极与扫描信号线GL之间的寄生电容。另外,寄生电容C4是扫描信号线GL与公共电极CE之间的寄生电容。寄生电容C5是影像信号线SL与公共电极CE之间的寄生电容。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一条扫描信号线GL上连接有多个像素PX。另外,在一条影像信号线SL上连接有多个像素PX。因此,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连接的像素PX的数量变多时,向像素PX赋予的负载的值变大。同样地,与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每一条连接的像素PX的数量变多时,向像素PX赋予的负载的值变大。换句话说,向多个像素PX赋予的负载因素包括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连接的像素PX的数量。另外,向多个像素PX赋予的负载因素包括与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每一条连接的像素PX的数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扫描信号线GL的两端连接有驱动电路。换句话说,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通过两侧驱动方式驱动。这样,在通过两侧驱动方式驱动多条扫描信号线GL的情况下,当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一部分包括以单侧驱动方式驱动的扫描信号线GL时,会导致向多条扫描信号线GL赋予的负载的面内分布变得不均匀。也就是说,从画质提高的观点出发,优选全部扫描信号线GL以两侧驱动方式驱动。
假如显示区域DA的俯视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则使多条扫描信号线GL的长度一致和使多条影像信号线SL的长度一致是容易的。因此,将向排列成与显示区域DA重叠的多个像素PX中的每一个赋予的负载的值设为大致一定是比较容易的。
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具有异形显示区域DA的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向多个像素PX中的每一个赋予的负载的值的面内分布容易变得不均匀。例如,如图22所示的显示装置DSPh1那样,在弯曲部BEN1与弯曲部BEN2之间没有以重叠的方式配置驱动电路的情况下,在显示区域DA内的一部分应用单侧驱动方式。另外,例如,如图23所示的显示装置DSPh2那样,在将驱动电路GD1的延伸距离与驱动电路GD2的延伸距离设为相等的情况下,显示装置DSPh2的外形形状(俯视形状)成为长方形。在该情况下,显示装置DSPh2进一步大型化。
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驱动电路GD1跨越与弯曲部BEN1(参照图1)重叠的区域,并延伸到弯曲部BEN2(参照图2)的附近。换句话说,在俯视时,弯曲部BEN2位于驱动电路GD1的终端部与驱动电路GD2的终端部之间。由此,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在Y方向上排列在最靠近Y2侧的扫描信号线GL1的两端连接有驱动电路GD。换句话说,包括扫描信号线GL1的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以两侧驱动方式驱动。由此,能够抑制由于以单侧驱动方式驱动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一部分而引起的画质下降。
如上所述,在图3中,用框包围设置有驱动电路GD的区域并示意地示出,但驱动电路GD包括多种电路。上述构成也能够使用图8所示的时钟线GWC1、GWC2并按以下方式表达。即,显示装置DSP1具备:将控制电路CTC与驱动电路GD1连接并供给时钟信号(第一时钟信号)GCL1(参照图6)的时钟线(第一时钟线)GWC1、将控制电路CTC与驱动电路GD1连接并供给时钟信号(第二时钟信号)GCL2(参照图6)的时钟线(第二时钟线)GWC2。另外,在俯视时,弯曲部BEN1与时钟线GWC1重叠,且弯曲部BEN2位于时钟线GWC1的终端部与时钟线GWC2的终端部之间。如图8所示,时钟线GWC1的终端部位于弯曲部BEN1与弯曲部BEN2之间。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时钟线GWC2的终端部与弯曲部BEN2重叠,且时钟线GWC1的终端部与弯曲部BEN2不重叠。
另外,如上所述,从使负载的面内分布均匀化的观点出发,优选的是,使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连接的像素PX(参照图7)的数量一致。但是,如图3所示,在具有异形显示区域DA的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由于作为扫描信号线GL的延伸方向的X方向上的显示区域DA的长度不是一定值,所以与每条扫描信号线GL对应的像素PX的数量不同。例如,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显示区域DA中的、由延伸部EXT3和弯曲部BEN2夹持的部分的X方向上的长度短于由延伸部EXT1和延伸部EXT2夹持的部分的X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在X方向上的长度相对短的部分配置的像素PX的数量较少。
因此,优选的是,在周边区域SA(参照图1)的一部分设置有虚拟像素(第二像素)PXd(参照图9),在相对地对应的像素PX的数量较少的扫描信号线GL上连接有虚拟像素PXd。由此,能够减小由连接到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的像素PX的数量引起的负载的偏差。虚拟像素PXd在位于周边区域SA(参照图1),并与遮光层BM(参照图1)重叠这一点与像素PX不同,但其他点与位于显示区域DA的像素PX相同。虚拟像素PXd至少具备晶体管Tr2,扫描信号线GL的一部分构成晶体管Tr2的栅电极GE。晶体管Tr2是具有与图4所示的晶体管Tr1同样的构造的半导体元件。另外,在图9中,省略影像信号线SL的图示,但如后述的图12所示,影像信号线SL可以与虚拟像素PXd连接。此外,如图9所示,例如,像素PX的一部分(例如,图2所示的像素电极PE的一部分)与遮光层BM重叠,且其他部分与遮光层BM不重叠的情况下,该像素PX作为非虚拟的像素PX处理。其中,一部分与遮光层BM重叠的像素PX的构成与使用图4说明的构成相比不足的情况下,该像素PX作为虚拟像素PXd处理。另外,例如,在像素PX的大部分与遮光层BM重叠等该像素PX不直接地有助于显示图像的形成的情况下,该像素PX作为虚拟像素PXd处理。
利用虚拟像素PXd减小由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连接的像素PX的数量引起的负载的偏差的构成能够按以下方式表达。图9是图8的A部的放大俯视图。另外,图10是图8的B部的放大俯视图。驱动电路GD1具有经由时钟线GWC1连接的电路块(第1A电路块)GBA1(参照图10)和电路块(第1B电路块)GBB1(参照图9)。电路块GBA1与遮光层BM的延伸部EXT1重叠,电路块GBB1与延伸部EXT3重叠。在该情况下,与扫描信号线GLB连接的像素PX的数量比与扫描信号线GLA对应的像素PX的数量少,所述扫描信号线GLB与图9所示的电路块GBB1连接,所述扫描信号线GLA与图10所示的电路块GBA1连接。另一方面,与扫描信号线GLB连接的虚拟像素PXd的数量比与扫描信号线GLA连接的虚拟像素PXd的数量多,所述扫描信号线GLB与电路块GBB1连接,所述扫描信号线GLA与电路块GBA1连接。因此,能够减小与各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连接的像素PX和虚拟像素PXd的总数之差。
此外,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在扫描信号线GLA上不连接虚拟像素PXd(参照图9)。换句话说,在扫描信号线GLA上连接有零个虚拟像素PXd。“与扫描信号线GLB连接的虚拟像素PXd的数量比与扫描信号线GLA连接的虚拟像素PXd的数量多”这一表达包括(如图10所示)在扫描信号线GLA上不连接虚拟像素PXd(参照图9)的情况。另外,作为变形例,有时在扫描信号线GLA上连接有相对较少的个数的虚拟像素PXd。在本申请中,与上述同样地,记载为“A的个数比B的个数多”或“A的个数比B的个数少”时,也包括一方的个数为零个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具有梯形的俯视形状的显示装置DSP1的一条斜边,即,沿着图8所示的延伸部EXT3的边上,能够沿着该斜边配置驱动电路GD1。由此,直至驱动电路GD1的终端部和驱动电路GD2的终端部,换句话说直至时钟线GWC1的终端部和时钟线GWC2的终端部,能够应用扫描信号线GL的两侧驱动方式。另一方面,在具有梯形的俯视形状的显示装置DSP1的另一条斜边,即,沿着延伸部EXT4(参照图1)的边上,配置有开关电路SWS,多条影像信号线SL向显示区域DA延伸。因此,难以沿着延伸部EXT4配置驱动电路GD1或驱动电路GD2。也就是说,驱动电路GD1和驱动电路GD2在图3所示的Y方向上的Y1侧的边和Y2侧的边上,应用相互不同的电路布局。
图11是示出图3所示的显示装置中的下边侧的电路构成的详细情况的放大俯视图。另外,图12是示出图11所示的显示区域与开关电路之间的区域中的像素布局的例子的放大俯视图。如图11所示,显示装置DSP1在显示区域DA与形成有控制电路CTC(参照图6)的驱动芯片DRC1之间具备开关电路(选择电路)SWS。另外,在俯视时,在开关电路SWS与显示区域DA之间没有驱动电路GD1和驱动电路GD2。在开关电路SWS与显示区域DA之间配置有驱动电路GD1、GD2的情况下,根据驱动电路GD1、GD2的位置,需要使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一部分弯曲。影像信号线SL的总数比扫描信号线GL的总数多。在该情况下,在使影像信号线SL的一部分弯曲的情况下,弯曲的部分周边的布线布局变烦杂。因此,优选的是,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每一条直线地延伸而不弯曲。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在开关电路SWS与显示区域DA之间没有配置驱动电路GD1、GD2,所以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每一条在中途不具有弯曲部,沿着Y方向直线地延伸。
但是,根据构成驱动电路GD1、GD2的电路块GDB1、GDB2的数量的不同,有时在开关电路SWS与显示区域DA之间配置多个电路块GDB1中的一部分。以下,说明该方式。
在对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应用两侧驱动方式的情况下,电路块GDB1的数量与电路块GDB2的数量相等。但是,如上所述,由于延伸部EXT1与延伸部EXT2长度不同,所以电路块GDB1、GDB2的配置空间不同。即,如上所述,在Y方向上,延伸部EXT2比延伸部EXT1长。在该情况下,在与延伸部EXT2重叠的区域中,能够将用于配置多个电路块GDB2的空间确保为较大。因此,多个电路块GDB2沿着Y方向直线地排列。换句话说,多个电路块GDB2容易避开开关电路SWS与显示区域DA之间来配置。
但是,在Y方向上,延伸部EXT1比延伸部EXT2短。与延伸部EXT1重叠的区域成为用于配置多个电路块GDB1的空间,但其面积比与延伸部EXT2重叠的区域的面积小。结果,多个电路块GDB1不仅配置于与延伸部EXT1重叠的区域,还配置于与弯曲部BEN3重叠的区域。与弯曲部BEN3重叠的电路块GDB1以比电路块GDB2(其与延伸部EXT2重叠)狭窄的间距(pitch)配置。但是,如果与弯曲部BEN3重叠的电路块GDB1的数量变多,则如图11所示,这些电路块GDB1中的一部分在X方向上靠X2侧配置。然后,根据开关电路SWS的位置,有时靠X2侧配置的电路块GDB1的一部分配置于显示区域DA与开关电路SWS之间。
另外,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每一条从开关电路SWS向显示区域DA延伸。该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每一条从开关电路SWS到显示区域DA的长度分别不同。即,多条影像信号线SL具有影像信号线(第一影像信号线)SLd1和影像信号线(第二影像信号线)SLd2。在俯视时,从开关电路SWS到显示区域DA的影像信号线SLd2的长度L2比从开关电路SWS到显示区域DA的影像信号线SLd1的长度L1长。
如图11所示,对于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配置在最靠近开关电路SWS的位置的扫描信号线GLn而言,其在显示区域DA内与影像信号线SLd1交叉。由于无需使影像信号线SLd1在显示区域DA的外侧与扫描信号线GL交叉,所以能够相对地缩短长度L1。另一方面,扫描信号线GLn在显示区域DA外(详细而言是显示区域DA与开关电路SWS之间)与影像信号线SLd2交叉。这样,通过在显示区域DA外使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一部分与影像信号线SLd2交叉,能够使影像信号线SL相对于各扫描信号线GL交叉的次数均匀化。如使用图7说明的那样,扫描信号线GL与影像信号线SL之间的寄生电容C1是向像素PX赋予的负载因素之一。因此,通过使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每一条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相互交叉的数量均匀化,能够使向像素PX赋予的负载的面内分布的偏差减小。
另外,在图11所示的显示区域DA与开关电路SWS之间的区域中,连接有使用图9和图10说明的虚拟像素PXd。详细而言,如图12所示,与影像信号线SLd2连接的虚拟像素PXd的个数比与影像信号线SLd1连接的虚拟像素PXd的个数多。当着眼于与显示区域DA重叠的部分时,与影像信号线SLd2连接的像素PX的个数比与影像信号线SLd1连接的像素PX的个数少。因此,通过在影像信号线SLd2上连接虚拟像素PXd,能够减小与各影像信号线SL中的每一条连接的像素PX和虚拟像素PXd的总数之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在影像信号线SLd1上不连接虚拟像素PXd。但是,作为相对于图12的变形例,也可以是,在影像信号线SLd1上连接虚拟像素PXd。
另外,如图11所示,在显示区域DA与开关电路SWS之间的区域中,扫描信号线GL的一部分与电路块GDB1连接的连接位置相比向Y1侧引出。而且,扫描信号线GL沿着显示区域DA的外缘部(外周的边)延伸。另外,在该区域中,由于多个电路块GDB1的配置间距变窄,所以存在扫描信号线GL的配置密度局部地变高的区域(与弯曲部BEN3重叠的区域附近)。如图11所示,在显示区域DA与开关电路SWS之间的区域中,该扫描信号线GL包括在俯视时与多条影像信号线SL正交的部分、和以正交以外的角度交叉的部分。而且,在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与多条影像信号线SL以正交以外的角度交叉的部分,扫描信号线GL的配置密度相对变高。图11所示的布线布局能够按以下方式表达。图13是提取并示出图11所示的多条扫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和多条影像信号线中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在图13中,为了识别构成扫描信号线GL的各部分的区别,按每个部分使用不同的线种示出。布线部(主布线部)GLp1以粗线示出,布线部(第一布线部)GLp2和布线部(第三布线部)GLp4以粗的虚线示出,布线部(第二布线部)GLp3以粗的单点划线示出。
如图13所示,多条扫描信号线GL具有经过开关电路SWS与显示区域DA之间的扫描信号线(第一扫描信号线)GLn1和扫描信号线(第二扫描信号线)GLn2。扫描信号线GLn1和扫描信号线GLn2中的每一条具有:位于显示区域DA内的布线部GLp1、与弯曲部BEN3重叠的布线部GLp2、与延伸部EXT4重叠并沿着方向T2延伸的布线部GLp3以及与弯曲部BEN4重叠的布线部GLp4。由于经过开关电路SWS与显示区域DA之间的扫描信号线GL与显示区域DA的外缘的形状对应地弯曲,所以在显示区域DA的Y1侧也能够应用两侧驱动方式。
另外,在俯视时,扫描信号线GLn1所交叉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的条数、与扫描信号线GLn2所交叉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的条数相同。但是,在显示区域DA内,扫描信号线GLn1所交叉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的条数、与扫描信号线GLn2所交叉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的条数相互不同。这样,通过将与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交叉的影像信号线SL的数量设为相同,能够使向扫描信号线GL赋予的负载均匀化。另外,通过将多条影像信号线SL所交叉的多条扫描信号线GL的数量设为相同,能够使向影像信号线SL赋予的负载均匀化。
另外,显示区域DA为梯形,周边区域SA(参照图1)配置成包围梯形的显示区域DA的周围。因此,在Y方向上,延伸部EXT2的端部(与弯曲部BEN4的边界)比延伸部EXT1的端部(与弯曲部BEN3的边界)靠Y1侧。在该情况下,如图13所示,多条扫描信号线GL包括与弯曲部BEN3重叠且与延伸部EXT4、弯曲部BEN4不重叠的情况。换句话说,多条扫描信号线GL包括不具有沿着方向T2延伸的布线部GLp3的扫描信号线(第三扫描信号线)GLn3。再换句话说,经过开关电路SWS与显示区域DA之间的扫描信号线GLn3具有布线部GLp1和布线部GLp2,且没有布线部GLp3和布线部GLp4。
另外,如图11所示,在扫描信号线GL的配置密度变高的部分,难以以高密度配置图12所示的虚拟像素PXd。因此,如图14所示,在显示区域DA与开关电路SWS之间的区域中,存在虚拟像素PXd的配置密度不同的多个区域。
图14是示意地示出在图11所示的显示装置与开关电路之间的区域中,虚拟像素的配置密度高的区域和低的区域的俯视图。在图14中,为了容易识别各区域,向虚拟像素PXd的配置密度高的区域标注剖面线,向虚拟像素PXd的配置密度低的区域标注点图案。
如图14所示,将与Y方向(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X方向(第二方向),将X方向的一侧设为X1侧(第一侧),将另一侧设为X2侧(第二侧)。此时,在周边区域SA(参照图1)中的、开关电路SWS与显示区域DA之间,有位于X1侧的区域(第一区域)DAM1、位于X2侧的区域(第二区域)DAM2以及位于区域DAM1与区域DAM2之间的区域(第三区域)DAM3。在这里,区域DAM3中的虚拟像素PXd(参照图12)的配置密度比区域DAM1和区域DAM2中的虚拟像素PXd的配置密度高。
图14所示的构成也能够按以下方式表达。即,对于与多条影像信号线SL中的每一条连接的虚拟像素PXd(参照图12)的个数而言,区域DAM3中的个数分别比区域DAM1中的个数和区域DAM2中的个数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以高密度配置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一部分。由此,能够以两侧驱动方式驱动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另外,在以高密度配置扫描信号线GL的区域中,难以配置图12所示的虚拟像素PXd。但是,通过在区域DAM3中配置虚拟像素PXd,能够减小向像素PX赋予的负载的面内分布的偏差。
另外,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在周边区域SA(参照图1)中,有与弯曲部BEN3重叠且位于区域DAM1与显示区域DA之间的区域(第四区域)DAM4。区域DAM4中的虚拟像素PXd(参照图12)的配置密度比区域DAM1和区域DAM2中的虚拟像素PXd的配置密度高。
接着,作为减小向像素PX赋予的负载的面内分布的偏差的其他方法,说明改进使能线GWE(参照图6)的布局的方法,所述使能线GWE向扫描信号线GL供给电位。此外,以下说明的技术能够与上述的利用配置于周边区域SA(参照图9)的虚拟像素PXd(参照图9)的方法一并应用。另外,以下说明的技术能够独立地应用,而不实施上述的利用虚拟像素PXd的方法。图15是示出在与图8所示的显示装置相同的部分中,向扫描信号线供给电位的布线的布局的例子的放大俯视图。在图15中,在使能线GWE1和GWE2中的每一条中,用实线表示形成于图2所示的布线层WL1的部分,用虚线表示形成于布线层WL2或布线层WL3的部分。
如使用图2说明的那样,显示装置DSP1具备布线层(第一布线层)WL1和以电阻率比布线层WL1低的材料形成的布线层(第二布线层)WL2。形成于布线层WL1的导体图案例如由铬(Cr)、钛(Ti)或钼(Mo)等金属或它们的合金构成。另外,形成于布线层WL2的导体图案例如由用钼(Mo)、钛(Ti)等夹着铝(Al)而成的多层构造的金属膜构成。在该情况下,布线层WL1的电阻率(比电阻)比布线层WL2的比电阻高。如图2所示,扫描信号线GL形成于布线层WL1。
另外,如图15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备经由驱动电路GD1向扫描信号线GL供给作为扫描信号Gsi(参照图6)的电位的使能线(第一电位供给线)GWE1。在俯视时,使能线GWE1与延伸部EXT1、弯曲部BEN1以及延伸部EXT3中的每一个重叠。使能线GWE1在与延伸部EXT3重叠的区域中,经过布线层WL1和布线层WL2。如果仅从减小使能线GWE1的布线电阻的观点考虑,优选的是,使能线GWE1不经过布线层WL1。但是,如图15所示,由于使能线GWE1的一部分形成于布线层WL1,因此,能够减小多条扫描信号线GL间的时间常数(栅极时间常数)的面内差。
例如,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与驱动电路GD1的电路块GBB1和驱动电路GD2的电路块GBB2连接的扫描信号线GLB的长度、比与驱动电路GD1的电路块GBD1和驱动电路GD2的电路块GBD2连接的扫描信号线GLD的长度短。在该情况下,扫描信号线GLB的电阻值比扫描信号线GLD的电阻值低。但是,向扫描信号线GLB供给电位的使能线GWE1的一部分形成于电阻值较高的布线层WL1的情况下,形成于布线层WL1的部分的使能线GWE1的电阻值变高。因此,如果整体上考虑作为扫描信号Gsi的电位的供给路径,能够减小多个传送路径中的每一个的电阻值之差。结果,能够减小时间常数的面内差。也就是说,如果使能线GWE1在电路块GBD1与电路块GBB1之间经过布线层WL1,则扫描信号线GLB与扫描信号线GLD的电阻值之差减小。
另外,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显示装置DSP1具备经由驱动电路GD2向扫描信号线GL供给作为扫描信号Gsi的电位的使能线(第二电位供给线)GWE2。在俯视时,使能线GWE2与延伸部EXT2和弯曲部BEN2中的每一个重叠。使能线GWE2在与弯曲部BEN2重叠的区域中,经过布线层WL1和布线层WL2。在使能线GWE2的情况下,由于与延伸部EXT3不重叠,所以与使能线GWE1相比,形成于布线层WL1的部分的长度较短。因此,对于由一部分形成于布线层WL1带来的抑制时间常数的偏差的效果而言,使能线GWE1一者更好。其中,在使能线GWE1和使能线GWE2中的每一条经过布线层WL1和布线层WL2这两者的情况下,抑制时间常数的偏差的效果特别好。
另外,使能线GWE1在与延伸部EXT1重叠的区域中,经过布线层WL2、且不经过布线层WL1。同样地,使能线GWE2在与延伸部EXT2重叠的区域中,经过布线层WL2、且不经过布线层WL1。将延伸部EXT1与延伸部EXT2连结的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的长度设计上成为相同长度(但是,由于加工精度等原因多少存在不同)。将延伸部EXT1与延伸部EXT2连结的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的长度是显示装置DSP1所具备的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最长的。因此,在这些区域中,即使提高供给电位的路径的电阻值,也不能得到减小时间常数的偏差的效果。另外,在这些区域中,供给电位的路径的电阻值较高的情况下,将延伸部EXT3与弯曲部BEN2连结的扫描信号线GL(例如扫描信号线GL1等)的电阻值反而变大。因此,在与延伸部EXT1重叠的区域和与延伸部EXT2重叠的区域中,优选使使能线GWE1或使能线GWE2的电阻值减小。
另外,驱动电路GD1具有电路块(第1B电路块)GBB1、电路块(第1C电路块)GBC1、电路块(第1D电路块)GBD1以及电路块(第1E电路块)GBE1。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电路块GBB1和电路块GBC1与延伸部EXT3重叠,电路块GBD1和电路块GBE1与弯曲部BEN1重叠。使能线GWE1在电路块GBB1与电路块GBC1之间,以距离(第一距离)D1经过布线层WL1。另外,使能线GWE1在电路块GBD1与电路块GBE1之间,以距离(第二距离)D2经过布线层WL1。距离D2比距离D1短。
另外,驱动电路GD2具有电路块(第2A电路块)GBB2和电路块(第2B电路块)GBC2。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电路块GBB2和电路块GBC2与弯曲部BEN2重叠,电路块GBD1和电路块GBE1与弯曲部BEN1重叠。使能线GWE21在电路块GBB2与电路块GBC2之间,以距离(第三距离)D3经过布线层WL1。距离D1比距离D3长。
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沿着X方向延伸。因此,如果使能线GWE1和GWE2中的、形成于布线层WL1的部分沿着X方向延伸,则容易使多个信号传送路径(包括使能线GWE和扫描信号线GL的布线路径距离)的电阻值一致。延伸部EXT3的X方向上的长度比弯曲部BEN1、弯曲部BEN2的X方向上的长度更长。因此,在与延伸部EXT3重叠的区域中,和与弯曲部BEN1、BEN2重叠的区域相比,能够延长X方向上的布线长度。因此,如图15所示,在距离D1比距离D2、距离D3长的情况下,容易使多个信号传送路径的电阻值一致。
接着,说明图1所示的区域NDA2中的电路布局。图16是示意地示出图1所示的驱动芯片周边的电路布局的概要的俯视图。图17是图16所示的电路布局中的、检查用端子和保护电路周边的放大俯视图。图18是图17所示的检测端子和保护电路周边的放大剖视图。图19是示出图17和图18所示的保护电路的构成例的等效电路图。图20是示出图16所示的驱动芯片周边的布线布局的放大俯视图。在图20中,用虚线表示设置于与驱动芯片DRC1重叠的位置的布线和端子中的每一个。另外,在图20中,为了视觉上示出布线GWT和布线PLT与其他布线(例如影像信号连接线SCL)的区别,向控制布线GW、布线GWT以及布线PLT中的每一个赋予点图案。
显示装置倾向于优选装置整体中的显示区域DA(参照图1)的面积占有率更大。因此,优选位于显示区域DA的周围的周边区域SA(参照图1)的宽度(面积)尽可能小。图1所示的周边区域SA中的宽度最大的是在Y方向上比显示区域DA靠Y1侧的区域。例如,在Y方向上,Y1侧的外缘端与显示区域DA之间的周边区域SA的宽度(Y方向上的长度)比图1所示的延伸部EXT3的宽度(Y方向上的长度)宽。另外,在X方向上,Y1侧的外缘端与显示区域DA之间的周边区域SA的宽度比延伸部EXT1和EXT2的宽度(X方向上的长度)宽。
因此,为了使显示装置DSP1整体的显示区域DA的面积占有率增加,重要的是使比显示区域DA靠Y1侧的周边区域SA中的电路的布局高效化。因此,本申请发明人研究了在显示装置DSP1中使端子部TM1与显示区域DA之间的电路的布局高效化的技术,所述端子部TM1排列有与外部设备连接的外部端子组。例如,本申请发明人研究了图16所示的检查用端子TPD和与检查用端子TPD连接的保护电路PC的布局的高效化。
如图17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备多个端子(第一端子)TPD。端子TPD是在显示装置DSP1的制造工序中、或显示装置DSP1完成后,在进行显示装置DSP1所具备的各种电路的电试验的试验工序中利用的检查端子。如图16所示,端子TPD与控制驱动电路GD1的控制布线GW连接。控制布线GW是向驱动电路GD1、GD2传送控制信号的信号传送路径,并且是在进行驱动电路GD1、GD2的电试验时利用的检查用布线。由此,能够经由端子TPD进行驱动电路GD1和GD2的电试验。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6中,示出了一条控制布线GW,但如已经说明的图6所示,在控制电路CTC上连接有多条控制布线GW。多条控制布线GW包括时钟线GWC、使能信号ENB以及开始脉冲线GWS。
另外,如图18所示,多个端子TPD中的每一个形成在基板SUB1上,且从基板SUB2露出。由此,能够在使基板SUB1与基板SUB2重合的状态下实施检查。
如端子TPD那样,从基板SUB2露出的状态下的端子与显示装置DSP1的内部电路连接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考虑针对内部电路的静电放电(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的对策。因此,在图17所示的多个端子TPD中的每一个、与显示装置DSP1的内部电路(例如驱动电路)之间连接有保护电路(第一电路)PC。
保护电路PC是通过将静电放电等引起而从外部施加的浪涌电流(surge current)旁通到外部并放出,从而保护内部电路免受破坏或误动作的旁通电路。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保护电路PC具有晶体管Tr3和电阻RES1。详细而言,电阻RES1连接在布线TW与内部电路DSC之间,所述布线TW与端子TPD连接。另外,在布线TW与供给基准电位GND的布线GDW之间、以及布线TW与供给电源电位VD的布线VDW之间,分别连接有晶体管Tr3。在图19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向端子TPD施加的浪涌电流经由晶体管Tr3向端子GPD或端子VPD放出。由此,能够抑制浪涌电流流入内部电路DSC,并抑制内部电路DSC的破坏或误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图19示出保护电路PC的一构成例,保护电路PC的构造有各种变形例。例如,也可以在端子TPD上连接未图示的二极管来取代图19所示的晶体管Tr3。另外,除了图19所示的例子外,电阻RES1、晶体管Tr3(或二极管)的数量、连接位置有各种变形例。例如,在施加的浪涌电压的电位为已知的情况下,可以在端子TPD上连接仅图19所示的两个晶体管Tr3中的任一者。另外,也可以在一个端子TPD上连接三个以上晶体管Tr3。
另外,如图18所示,基板SUB1的周边区域SA具有由基板SUB2覆盖的区域NDA1、和从基板SUB2露出的区域NDA2。保护电路PC配置在区域NDA1。换句话说,如图18所示,保护电路PC位于基板SUB1与基板SUB2之间。由此,能够抑制静电放电直接施加到保护电路PC自身。但是,在区域NDA1中配置有保护电路PC的情况下,在区域NDA1中,需要使电路的布局高效化。
因此,如图16所示,在显示装置DSP1中,用于检查用的多个端子TPD中的每一个位于显示区域DA的Y1侧、且形成有控制电路CTC的驱动芯片DRC1的X1侧。另外,与端子TPD连接的保护电路PC位于显示区域DA的Y1侧、且形成有控制电路CTC的驱动芯片DRC1的X1侧。另一方面,在显示区域DA的Y2侧(参照图1)和驱动芯片DRC1的X2侧,没有端子TPD和保护电路PC。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X方向上在X1侧和X2侧这两侧有驱动电路GD的情况下,也可考虑在X1侧和X2侧分别配置检查用端子TPD和保护电路PC的方法。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将检查用端子TPD和保护电路PC汇集配置在X1侧或X2侧,能够使与端子TPD连接的电路的布局高效化。
另外,在将驱动芯片DRC1的X1侧的区域和X2侧的区域进行比较的情况下,X1侧的区域的空间有富余。如本实施方式,在梯形的情况下,在将相互平行的短边与长边连结的边的两端部,该边与短边形成的角度为钝角,该边与长边形成的角度成为锐角。例如,在图1中,延伸部EXT1的延长线与延伸部EXT4的延长线形成的角度成为钝角。另外,延伸部EXT2的延长线与延伸部EXT4的延长线形成的角度成为锐角。在该情况下,如图16所示,在作为驱动芯片DRC1的延伸方向即方向T3上,从驱动芯片DRC1的X1侧的端部到基板SUB1的X1侧的外缘边的距离D4比从驱动芯片DRC1的X2侧的端部到基板SUB1的X2侧的外缘边的距离D5长。
这样,在将驱动芯片DRC1的X1侧的区域和X2侧的区域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当在X1侧的区域一者的空间更有富余时,通过将检查用端子TPD和保护电路PC配置在驱动芯片DRC1的X1侧,能够抑制由配置检查用的端子TPD和保护电路PC导致的周边区域SA的面积的增大。
如图16所示,多个端子TPD中的每一个位于驱动芯片DRC1沿着方向T3而延长的线上。如图17所示,多个端子TPD中的每一个沿着方向T3排列,所述方向T3是驱动芯片DRC1(参照图16)的长边的延伸方向。
另外,如上所述,在X方向上,显示装置DSP1在X1侧具有驱动电路GD1,在X2侧具有驱动电路GD2。在多个端子TPD汇集在一处的情况下,将端子TPD与多个驱动电路GD1、GD2中的每一个连接的控制布线GW是必要的。因此,控制布线GW具有向驱动电路GD1传送控制信号的控制布线(第一控制布线)GW1和向驱动电路GD2传送控制信号的控制布线(第二控制布线)GW2。控制布线GW1与驱动芯片DRC1、驱动电路GD1以及端子TPD连接。控制布线GW2与驱动芯片DRC1和驱动电路GD2连接。如图16所示,端子TPD配置在驱动芯片DRC1的X1侧。因此,需要将控制布线GW2与检查用端子TPD电连接的路径。因此,作为将控制布线GW2与端子TPD连接的布线路径,显示装置DSP1具有图16和图20所示的布线(第一检查布线)GWT(在与驱动芯片DRC1重合的位置用单点划线表示的部分)。布线GWT在俯视时与驱动芯片DRC1重叠且沿着方向T3延伸。控制布线GW2经由布线GWT与端子TPD电连接。
另外,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向驱动电路GD供给电源电位的电源布线PL经由保护电路PC而与端子TPD连接。如使用图6说明的那样,电源布线PL包括供给电位VDH的布线PLH和供给比电位VDH低的电位的布线PLL。电源布线PL与多个驱动电路GD1、GD2中的每一个连接。因此,电源布线PL具有向驱动电路GD1传送电源电位的电源布线(第一电源布线)PL1、和向驱动电路GD2传送电源电位的电源布线(第二电源布线)PL2。电源布线PL1与驱动电路GD1和端子TPD连接。电源布线PL2与驱动电路GD2连接。另外,作为将电源布线PL2与端子TPD连接的布线路径,显示装置DSP1具有图16和图20所示的布线(第二检查布线)PLT(在与驱动芯片DRC1重合的位置用虚线表示的部分)。布线PLT在俯视时与驱动芯片DRC1重叠且沿着方向T3延伸。电源布线PL2经由布线PLT与端子TPD电连接。
如图20所示,与驱动芯片DRC1连接的多个端子PD1和多个端子PD2中的每一个沿着方向T3排列,所述方向T3相对于Y方向和X方向中的每一个倾斜。布线GWT和布线PLT配置在端子PD1与端子PD2之间。换句话说,布线GWT和布线PLT沿着方向T3横穿区域DRA。另外,如图5所示,在Z方向上,布线GWT和布线PLT位于驱动芯片DRC1与基板SUB1之间。Z方向是垂直于包括图20所示的X方向和Y方向的XY平面的方向。另外,在端子PD1的Y2侧配置有多条影像信号连接线SCL。另外,在端子PD2与端子PD3之间,配置有将布线板FWB1和驱动芯片DRC1连接的布线FDW。因此,布线GWT和布线PLT位于端子PD1与端子PD2之间。在端子PD1与端子PD2之间配置有检查用布线GWT和布线PLT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检查用布线与其他布线交叉的位置。由此,能够减小检查用布线从其他布线受到的噪声影响。或者,能够减小其他布线从检查用布线受到的噪声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6中,为了容易观察,在与驱动芯片DRC1重叠的位置示出一条布线GWT和布线PLT。但是,布线GWT的数量和布线PLT的数量不限定于一条,也可以是多条。如果在与驱动芯片DRC1重叠的区域DRA(参照图3)中有多条布线GWT,则能够增加经过区域DRA而传送的信号的种类。
另外,如图20所示,在俯视时,控制布线GW与多条影像信号连接线SCL中的每一条不重叠。因此,能够抑制控制布线GW和多条影像信号连接线SCL相互带来噪声影响。如图16所示,多条影像信号连接线SCL位于控制布线GW与显示区域DA之间。在该情况下,由于控制布线GW沿着基板SUB1的外缘部配置,所以控制布线GW在多处弯曲。多条影像信号连接线SCL中的每一条也弯曲,但控制布线GW具有的弯曲部的数量比各影像信号连接线SCL具有的弯曲部的数量多。换句话说,通过将各影像信号连接线SCL配置在控制布线GW与显示区域DA之间,能够减少弯曲部的数量。影像信号连接线SCL与控制布线GW相比总数较多。因此,影像信号连接线SCL的配置间距比控制布线GW的配置间距窄。通过减少各影像信号连接线SCL的弯曲部的数量,能够减少影像信号连接线SCL的配置间距局部变窄的位置。因此,能够以窄间距配置多条影像信号连接线SCL。
以上,基于作为一例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的技术,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公开例,例示了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但作为其他应用例,可列举有机EL显示装置、其他自发光型显示装置或具有电泳元件等的电子纸型显示装置等所有的平板型显示装置。另外,能够应用于从中小型到大型,而不特别限定。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说明了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的两端部与驱动电路GD1和驱动电路GD2连接,并以两侧驱动方式驱动显示区域DA内的整体的实施方式。但是,作为变形例,也可以是,以单侧驱动方式驱动显示区域DA内的整体。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没有图3所示的驱动电路GD1,利用驱动电路GD2以单侧驱动方式驱动全部扫描信号线GL。或者,也可以是,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与驱动电路GD1和驱动电路GD2中的任一方连接,与另一方不连接。
另外,例如,在图6等、说明驱动电路GD与连接到驱动电路GD的扫描信号线GL的关系的各图中,示出了将一个开关电路GSW与一个移位寄存器电路GSR连接而成的电路块GDB中的每一个上连接有一条扫描信号线GL的例子。开关电路GSW与扫描信号线GL需要一对一对应,但例如如图21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也可以在一个移位寄存器电路GSR上连接多个开关电路GSW。图21是示出相对于图6所示的电路块的变形例的电路块图。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在多个移位寄存器电路GSR中的每一个上连接有4个开关电路GSW。由一个移位寄存器电路GSR和4个开关电路GSW的组构成一个电路块。另外,在多个开关电路中的每一个上连接有一条扫描信号线GL。
在图21所示的变形例的情况下,对一个电路块GDB包括的开关电路GSW中的每一个连接有相互独立的使能线GWE。在该情况下,通过将从移位寄存器电路GSR供给的脉冲信号和从使能线GWE供给的脉冲信号组合,能够对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依次传送扫描信号Gsi(参照图6)。在图21所示的变形例的情况下,与使用图6说明的例子相比,能够减少移位寄存器电路GSR的数量。另外,在假定为扫描信号线GL的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如图21所示,对于多条扫描信号线GL中的每一条与相互独立的多条使能线GWE中的任一条连接的构成而言,在以下方面是有利的。即,由于与使能线GWE连接的开关电路GSW的数量变少,所以在附图的例子(1/4)中,能够减小使能线GWE的负载电容。
另外,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说明了多个端子TPD中的每一个经由保护电路PC连接的例子。但是,在也可以不考虑对内部电路的静电放电的情况下,可以没有保护电路PC。
应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思想范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各种变更例以及修改例,这些变更例以及修改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只要具备本发明的技术思想,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上述各实施方式适当进行构成要素的追加、删除或设计变更而成的方案或进行工序的追加、省略或条件变更而成的方案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应用于输入装置或具备输入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是有效的。

Claims (19)

1.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排列有第一像素的显示区域;
周边区域,与遮光层重叠并位于显示区域的外侧;
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内的多条扫描信号线和多条影像信号线;
第一控制电路,供给包括时钟信号的控制信号;
供给扫描信号的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
第一时钟线,将所述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一驱动电路连接,并供给第一时钟信号;以及
第二时钟线,将所述第一控制电路与所述第二驱动电路连接,并供给第二时钟信号,
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所述遮光层具有:分别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第一弯曲部和第二弯曲部,
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一弯曲部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连接,
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长度长,
在俯视时,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一时钟线重叠,且所述第二弯曲部位于所述第一时钟线的终端部与所述第二时钟线的终端部之间,
在所述显示区域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之间具备选择电路,
在俯视时,在所述选择电路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没有所述第二驱动电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
具备排列在所述周边区域中的第二像素,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具有经由所述第一时钟线连接的第1A电路块和第1B电路块,
所述遮光层在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具有第三延伸部,
所述第1A电路块与所述第一延伸部重叠,所述第1B电路块与所述第三延伸部重叠,
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包括与所述第1A电路块连接的第1A扫描信号线和与所述第1B电路块连接的第1B扫描信号线,
与所述第1B扫描信号线连接的所述第二像素的个数比与所述第1A扫描信号线连接的所述第二像素的个数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具有第一影像信号线和第二影像信号线,
在俯视时,从所述选择电路到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第二影像信号线的长度比从所述选择电路到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第一影像信号线的长度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
具备排列在所述周边区域中的第二像素,
与所述第二影像信号线连接的所述第二像素的个数比与所述第一影像信号线连接的所述第二像素的个数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具备:
排列在所述周边区域中的第二像素,
在将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将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设为第一侧,将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设为第二侧的情况下,
在所述周边区域中的、所述选择电路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侧的第二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
所述第三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像素的配置密度比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像素的配置密度高。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具备:
排列在所述周边区域中的第二像素,
在将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将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设为第一侧,将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设为第二侧的情况下,
在所述周边区域中的、所述选择电路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具有位于所述第一侧的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侧的第二区域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的第三区域,
关于与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中的每一条连接的所述第二像素的个数,所述第三区域中的个数比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个数多,也比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个数多。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
在所述周边区域中,具有经由所述第一延伸部而位于所述第一弯曲部的相反侧的第三弯曲部,
在所述周边区域中的、所述选择电路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具有与所述第三弯曲部重叠,且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的第四区域,
所述第四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像素的配置密度比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所述第二像素的配置密度高。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装置,具备:
第一布线层;第二布线层,用电阻率比所述第一布线层低的材料形成;以及
第一电位供给线,经由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向所述扫描信号线供给电位,
所述遮光层在所述第一弯曲部与所述第二弯曲部之间具有第三延伸部,
所述第一电位供给线与所述第三延伸部重叠,
在与所述第三延伸部重叠的区域中,所述第一电位供给线经过所述第一布线层和所述第二布线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具有第1B电路块、第1C电路块、第1D电路块以及第1E电路块,
所述第一电位供给线在所述第1B电路块与所述第1C电路块之间,以第一距离经过所述第二布线层,且在所述第1D电路块与所述第1E电路块之间,以第二距离经过所述第二布线层,
所述第二距离比所述第一距离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
具备第二电位供给线,所述第二电位供给线经由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向所述扫描信号线供给电位,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具有第1B电路块和第1C电路块,
所述第一电位供给线在所述第1B电路块与所述第1C电路块之间,以第一距离经过所述第二布线层,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具有第2A电路块和第2B电路块,
所述第二电位供给线在所述第2A电路块与所述第2B电路块之间,以第三距离经过所述第二布线层,
所述第1B电路块和所述第2A电路块与同一所述扫描信号线连接,
所述第一距离比所述第三距离长。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第一电位供给线与所述第一延伸部重叠,
在与所述第一延伸部重叠的区域中,所述第一电位供给线经过所述第一布线层,不经过所述第二布线层。
12.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排列有第一像素的显示区域;
周边区域,与遮光层重叠并位于显示区域的外侧;
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内的多条扫描信号线和多条影像信号线;
供给影像信号的第一控制电路;
供给扫描信号的第一驱动电路和第二驱动电路;以及
位于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与所述第一控制电路之间的选择电路,
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在第一方向上延伸,
所述遮光层具有:分别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的第三弯曲部和第四弯曲部、以及位于所述第三弯曲部与所述第四弯曲部之间的第四延伸部,
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三弯曲部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第四弯曲部连接,
所述第二延伸部的长度比所述第一延伸部的长度长,
在将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二方向的情况下,
所述第四延伸部具有在第三方向上延伸的内端边,所述第三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倾斜,
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具有经过所述选择电路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的第一扫描信号线,
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线具有位于所述显示区域内的主布线部、与所述第三弯曲部重叠的第一布线部、以及与所述第四延伸部重叠并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布线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具有经过所述选择电路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的第二扫描信号线,
所述第二扫描信号线具有所述主布线部、所述第一布线部以及所述第二布线部,
在俯视时,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线所交叉的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条数、与所述第二扫描信号线所交叉的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条数相同,
在所述显示区域内,所述第一扫描信号线所交叉的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条数、与所述第二扫描信号线所交叉的所述多条影像信号线的条数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多条扫描信号线具有经过所述选择电路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的第三扫描信号线,
所述第三扫描信号线具有所述主布线部和所述第一布线部,不具有所述第二布线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形成于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
所述驱动芯片的至少一部分沿着第四方向延伸,所述第四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倾斜。
16.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具备:
供给控制信号的多条控制布线,所述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和
多个第一端子,与所述多条控制布线连接,
在将所述第二方向的一侧设为第一侧,将所述第二方向的另一侧设为第二侧,将所述第一方向的一侧设为第三侧,将所述第一方向的另一侧设为第四侧的情况下,
所述第一延伸部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延伸部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第二侧,所述第四延伸部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第三侧,
所述多个第一端子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第三侧、且所述第一控制电路的所述第一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在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形成于搭载在基板的驱动芯片,
所述驱动芯片沿着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倾斜的所述第三方向延伸,
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从所述驱动芯片的所述第一侧的端部到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一侧的外缘边的距离比所述驱动芯片的所述第二侧的端部到所述基板的所述第二侧的外缘边的距离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多个第一端子沿着所述第三方向排列。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一延伸部重叠,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延伸部重叠,
所述控制布线具有第一控制布线和第二控制布线,
所述第一控制布线与所述驱动芯片、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以及所述多个第一端子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布线与所述驱动芯片、所述第二驱动电路以及所述多个第一端子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布线在俯视时与所述驱动芯片重叠,且经由沿着所述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一检查布线而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
CN201710787705.6A 2016-09-08 2017-09-04 显示装置 Active CN1078074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5216A JP6806502B2 (ja) 2016-09-08 2016-09-08 表示装置
JP2016175217A JP2018040966A (ja) 2016-09-08 2016-09-08 表示装置
JP2016-175217 2016-09-08
JP2016-175216 2016-09-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07480A CN107807480A (zh) 2018-03-16
CN107807480B true CN107807480B (zh) 2021-04-20

Family

ID=61280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87705.6A Active CN107807480B (zh) 2016-09-08 2017-09-04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2) US10409103B2 (zh)
CN (1) CN10780748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43638B (zh) * 2017-10-18 2020-05-15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07634072B (zh) * 2017-10-25 2020-04-03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207397613U (zh) * 2017-10-31 2018-05-2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集成显示屏的显示装置
KR102522493B1 (ko) * 2017-12-28 2023-04-1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8520888B (zh) * 2018-04-02 2022-02-2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及其显示装置
CN108646499B (zh) * 2018-06-21 2024-04-05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电子纸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与显示装置
KR20200066502A (ko) 2018-11-30 2020-06-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패널
JP7221058B2 (ja) * 2019-01-11 2023-02-1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2020155280A (ja) * 2019-03-19 2020-09-24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4761868A (zh) * 2019-11-29 2022-07-15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显示装置
KR20210116729A (ko) * 2020-03-12 2021-09-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2967608A (zh) * 2021-02-26 2021-06-15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5081A (zh) * 2007-04-27 2008-10-29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非矩形显示装置
CN101779227A (zh) * 2007-10-24 2010-07-14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5242428A (zh) * 2015-10-29 2016-01-1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器的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器
CN205318057U (zh) * 2016-01-19 2016-06-15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43645B2 (ja) * 1997-03-25 2002-11-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GB0031039D0 (en) * 2000-12-20 2001-01-31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ctive matrix devices
GB0411970D0 (en) * 2004-05-28 2004-06-30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Non-rectangular display device
GB0412782D0 (en) * 2004-06-09 2004-07-14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Non-rectangular display device
TWI267058B (en) * 2004-10-08 2006-11-21 Ind Tech Res Inst Non-rectangular display device
WO2007132574A1 (ja) * 2006-05-12 2007-11-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JP4320682B2 (ja) * 2006-07-20 2009-08-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US8023087B2 (en) * 2006-08-23 2011-09-20 Hitachi Displays, Ltd. Display device having particular pixels and signal wiring internal circuits
JP5299730B2 (ja) * 2006-10-13 2013-09-25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US8363191B2 (en) * 2006-11-21 2013-01-29 Sharp Kabushiki Kaisha Active matrix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365912B1 (ko) * 2006-12-28 2014-02-2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US8638280B2 (en) * 2007-04-27 2014-01-28 Nlt Technologies, Ltd. Non-rectangular display apparatus
JP4518199B2 (ja) 2007-10-23 2010-08-04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電気光学装置
US9626900B2 (en) * 2007-10-23 2017-04-18 Japan Display Inc. Electro-optical device
JP2009116206A (ja) * 2007-11-09 2009-05-28 Sony Corp El表示パネル及び電子機器
KR20090083677A (ko) * 2008-01-30 2009-08-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5239368B2 (ja) * 2008-02-06 2013-07-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アレイ基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CN102902116B (zh) * 2008-05-11 2016-02-10 Nlt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非矩形的像素阵列及具有该阵列的显示装置
JP5197206B2 (ja) * 2008-07-25 2013-05-1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セントラル 液晶表示装置
KR101535929B1 (ko) * 2008-12-02 2015-07-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기판, 이를 갖는 표시패널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JP5532481B2 (ja) * 2009-05-13 2014-06-25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表示方式、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カラー画素アレイ基板、画像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8400602B2 (en) * 2010-11-24 2013-03-19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ixel unit, LCD panel,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TWI450375B (zh) * 2011-09-01 2014-08-2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主動元件陣列基板
US9947005B2 (en) * 2012-06-24 2018-04-17 Amx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processing symbology interactions between mobile stations and a control system
JP2014026199A (ja) * 2012-07-30 2014-02-06 Japan Display Inc 液晶表示装置
KR20140035613A (ko) * 2012-09-14 2014-03-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패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장치
US20150301266A1 (en) * 2012-10-30 2015-10-2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022033B (zh) * 2012-12-11 2015-09-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制作方法及显示装置
KR20140109261A (ko) * 2013-03-05 2014-09-15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JP6230074B2 (ja) * 2013-03-15 2017-11-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およびアクティブマトリクス基板の製造方法
US10372397B2 (en) * 2013-03-15 2019-08-06 Infocus Corporation Multimedia output and display device selection
WO2015106114A1 (en) * 2014-01-13 2015-07-16 T1visions, Inc. Display capable of object recognition
KR102126435B1 (ko) * 2014-02-11 2020-06-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US20150355487A1 (en) * 2014-06-06 2015-12-10 Google Technology Holdings LLC Optimized lcd design providing round display module with maximized active area
CN105469732B (zh) * 2014-09-05 2019-02-05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和电子设备
US10192329B2 (en) * 2014-09-19 2019-01-29 Casio Computer Co., Ltd. Electronic device which displays and outputs function formula data, data output method, and computer readable medium
KR102263982B1 (ko) * 2014-10-20 2021-06-11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759948B2 (en) * 2014-11-10 2017-09-12 Samsung Display Co., Ltd. Curve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KR102239481B1 (ko) * 2014-12-31 2021-04-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342868B1 (ko) * 2014-12-31 2021-12-2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비사각형 디스플레이 및 그 구동 방법
KR102315671B1 (ko) * 2015-01-19 2021-10-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TWI555000B (zh) * 2015-02-05 2016-10-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面板
KR102276995B1 (ko) * 2015-02-12 2021-07-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비사각형 디스플레이
US9503687B2 (en) * 2015-03-24 2016-11-22 Fuji Xerox Co., Ltd. Personalized meeting event capture using egocentric tracking in smart spaces
KR102293411B1 (ko) * 2015-05-08 2021-08-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비사각형 디스플레이
KR102426692B1 (ko) * 2015-05-11 2022-07-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비사각형 디스플레이
US9940866B2 (en) * 2015-06-01 2018-04-10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display with curved edges
CN104900181A (zh) * 2015-07-03 2015-09-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驱动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05137632B (zh) * 2015-09-08 2017-07-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TWI567450B (zh) * 2015-10-16 2017-01-21 群創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顯示裝置
KR102430821B1 (ko) * 2015-12-04 2022-08-10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KR102504129B1 (ko) * 2016-03-31 2023-02-2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5717687B (zh) * 2016-04-21 2019-07-12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封装方法
KR102654508B1 (ko) * 2016-05-04 2024-04-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5788462B (zh) * 2016-05-13 2019-02-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显示屏
US10409102B2 (en) * 2016-09-08 2019-09-10 Japan Display Inc.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95081A (zh) * 2007-04-27 2008-10-29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非矩形显示装置
CN101779227A (zh) * 2007-10-24 2010-07-14 夏普株式会社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5242428A (zh) * 2015-10-29 2016-01-13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器的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器
CN205318057U (zh) * 2016-01-19 2016-06-15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09103B2 (en) 2019-09-10
US20190346715A1 (en) 2019-11-14
CN107807480A (zh) 2018-03-16
US20180067357A1 (en) 2018-03-08
US10989952B2 (en) 202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07480B (zh) 显示装置
US11003013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013091B2 (en) Display device
US8866782B2 (en) Display device
CN110391253B (zh)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KR102320514B1 (ko) 터치 방식 액정표시장치
TWI576750B (zh) Display device and sensor device with sensor
CN110352452B (zh) 配线基板和显示装置
TWI608409B (zh) Display device
CN110376807B (zh) 显示装置
US20240061287A1 (en) Display device
JP2019184765A (ja) 位置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JP2015176538A (ja) センサ付き表示装置
JP2018040966A (ja) 表示装置
CN109754764B (zh) 显示装置
JP6806504B2 (ja) 表示装置
JP7043297B2 (ja) 表示装置
JP6466737B2 (ja) タッチパネル付液晶表示装置
JP6806502B2 (ja) 表示装置
JP2018040972A (ja) 表示装置
US10585511B2 (en) Display device
US20210357095A1 (en) Position input device
JP2021139937A (ja) 表示装置
JP7051982B2 (ja) 表示装置
JP2020109449A (ja) 液晶表示パネ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