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83700A - 显示装置、输入检测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输入检测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783700A CN107783700A CN201710740989.3A CN201710740989A CN107783700A CN 107783700 A CN107783700 A CN 107783700A CN 201710740989 A CN201710740989 A CN 201710740989A CN 107783700 A CN107783700 A CN 1077837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iving electrodes
- drive circuit
- display device
- magnetic field
- viewing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6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MTCFGRXMJLQNBG-REOHCLBHSA-N (2S)-2-Amino-3-hydroxypropansäure Chemical compound OC[C@H](N)C(O)=O MTCFGRXMJLQNBG-REOHCLBHSA-N 0.000 description 21
- KJJPLEZQSCZCKE-UHFFFAOYSA-N 2-aminopropane-1,3-diol Chemical compound OCC(N)CO KJJPLEZQSCZCK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102100026758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16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150108263 Stk16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101150077668 TSF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8
- CIWBSHSKHKDKBQ-JLAZNSOCSA-N Ascorb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OC[C@H](O)[C@H]1OC(=O)C(O)=C1O CIWBSHSKHKDKBQ-JLAZNSOC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108091011896 CSF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28123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2100039620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000746373 Homo sapiens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FOCAHLGSDWHSAH-UHFFFAOYSA-N difluoromethanethione Chemical compound FC(F)=S FOCAHLGSDWHSA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01 inhibi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87 circ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99 edible fruit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7578 phototoxic dermatiti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216 scre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6—Details of scanning methods, e.g. sampling time, grouping of sub areas or time sharing with display driving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electromagnetic mea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6—Multi-sensing digitiser, i.e. digitiser using at least two different sensing technologies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vely, e.g. for detecting pen and finger, for saving power or for improving position detec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2—Electrode mesh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electrode for touch sensing is formed of a mesh of very fine, normally metallic, interconnected lines that are almost invisible to see. This provides a quite large but transparent electrode surface, without need for ITO or similar transparent conduct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输入检测装置以及电子装置,例如在显示装置内产生触摸检测用磁场的电磁感应方式的In‑cell触摸面板中,在显示区域的端部也能够产生与显示区域中央同样的磁场。输入检测装置具备:配置在检测区域的多个第一驱动电极(TL(0)~TL(p));配置在框缘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以及驱动第二驱动电极(TL(dU))的第二驱动电路。而且,多个第一驱动电极(TL(0)~TL(p))和第二驱动电极(TL(dU))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且排列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在框缘区域中,第二驱动电极(TL(dU))和第二驱动电路排列在第一方向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示装置、输入检测装置及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能够检测外部物体的接近的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输入检测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作为输入检测装置,一种所谓的被称作触摸面板的、即具有能够检测外部物体的接近(以下,也包括接触)的触摸检测功能的输入检测装置受到注目。触摸面板被安装在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上或者与液晶显示装置一体化,作为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提供。
存在例如能够使用笔作为外部物体的触摸面板。通过使用笔,能够例如指定较小的区域,或者手写输入文字。有多种检测笔的触摸的技术。作为多种技术之一,有电磁感应方式。由于电磁感应方式能够实现高精度、高笔压检测精度,还能实现外部物体从触摸面板表面离开的悬停检测功能,因此是一种检测笔的触摸的强力技术。
另外,存在能够检测作为外部物体的手指等的触摸检测装置。此时,由于检测对象与笔不同,因而作为触摸检测技术,采用不同于电磁感应方式的方式。例如,存在检测通过手指等的触摸而产生的光学变化、电阻值变化、或者电场变化的方式。在这些方式中,检测电场变化的方式例如有使用静电电容的静电电容方式。静电电容方式具有相对简单的结构,耗电量低,因此用于便携信息终端等。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电磁感应方式的触摸面板的相关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493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显示装置中,有将触摸面板与显示装置一体化、即所谓的In-cell式显示装置,以及将触摸面板安装于显示装置上、即所谓的On-cell式显示装置。
通过In-cell式显示装置进行电磁感应方式的触摸检测的情况下,将显示区域的共用电极作为用于产生磁场的驱动电极。但是,这种情况下,存在着在位于显示区域的最端部、或其附近的共用电极的区域中,相比于显示区域的中心,难以产生磁场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液晶面板的分段电极与公共电极作为磁场触摸检测的检测电极的In-cell式触摸面板,但是,并未记载或暗示使用液晶面板内的电极产生磁场或者其相关情况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输入检测装置:例如在显示装置内产生触摸检测用磁场的电磁感应方式的in-cell触摸面板中,在显示区域的端部也能够产生与显示区域中央同样的磁场。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涉及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输入检测装置,具备:配置在检测区域的多个第一驱动电极;配置在框缘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以及驱动第二驱动电极的第二驱动电路。而且,多个第一驱动电极和第二驱动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并且排列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在框缘区域中第二驱动电极与第二驱动电路排列在第一方向上。
涉及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具备上述的输入检测装置。
附图说明
图1的(A)及(B)是示出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及剖视图。
图2的(A)~(C)是示出磁场检测的原理的说明图。
图3的(A)~(C)是示出电场检测的原理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模块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驱动电路与驱动电极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驱动电路与驱动电极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的电路配置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电路配置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二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及动作的俯视图。
图14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二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及动作的俯视图。
图15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二的显示装置的结构及动作的俯视图。
图16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及二的电子装置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显示装置
3:控制装置
5:触摸控制装置
100:电子装置
DRVL、DRVR:第一驱动电路
DRVU、DRVD:第二驱动电路
S1L、S2L、S1R、S2R:开关
SEL(0)~SEL(p)、SER(0)~SER(p):选择电路
SEL(dU)、SER(dU)、SEL(dD)、SER(dD):选择电路
TL(0)~TL(p):第一驱动电极
TL(dU)、TL(dD):第二驱动电极
TPLL、TSVL、TPLR、TSVR:信号布线
UDL(0)~UDL(p)、UDR(0)~UDR(p):单元驱动电路
UDL(dU)、UDR(dU)、UDL(dD)、UDR(dD):单元驱动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公开仅为一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中容易想到的关于保持发明的主旨的适当变更当然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变得更明确,与实际的方式相比,附图中存在关于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示意地表示的情况,但不过是一例,并不限定本发明的解释。
另外,在本说明书与各附图中,对于与已有附图中所述的要素相同的要素,付与相同的符号,有时会适当省略详细说明。以下的说明中,作为输入检测装置,以带触摸检测功能的液晶显示装置为例进行了阐述,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输入检测装置可以是带触摸检测功能的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也可以是不具备显示功能的触摸面板等。
(实施方式一)
在实施方式一中,对于能够检测出笔和手指这两者的接触或接近的显示装置、即内置有电磁感应方式和静电电容方式的输入装置的显示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可以在同一装置结构中,按照时间分割进行显示动作、电磁感应方式的输入检测动作、以及静电电容方式的输入检测动作。本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是通过液晶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装置,但是不限定于液晶,也可以是通过OLED等进行图像显示。
<显示装置的基本结构>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在图1中,1表示显示装置,图1的(A)是示出显示装置1的平面的俯视图,图1的(B)是示出显示装置1的剖面的剖视图。显示装置1具备:第一基板TGB和层叠于第一基板TGB的层(Layer),彩色滤光片CFT、第二基板CGB和层叠于第二基板CGB的层(Layer)。第一基板TGB和第二基板CGB为绝缘基板。例如,第一基板TGB和第二基板CGB为玻璃基板或薄膜基板。
在图1的(A)中,TL(0)~TL(p)表示由形成在第一基板TGB的第一主面TSF1的层构成的驱动电极。驱动电极TL(0)~TL(p)作为显示动作的共用电极、产生磁场的驱动电极、以及产生电场的驱动电极而发挥作用。另外,RL(0)~RL(p)表示由形成在第二基板CGB的第一主面CSF1的层构成的检测电极。检测电极RL(0)~RL(p)作为检测磁场的检测电极、以及检测电场的检测电极而发挥作用。如图1的(B)所示,图1的(A)的第一基板TGB与第二基板CGB配置成:隔着液晶层,第一基板TGB的第一主面TSF1与第二基板CGB的第二主面CSF2相对置。
如图1的(B)所示,在第一基板TGB的第一主面TSF1与第二基板CGB的第二主面CSF2之间,配置有驱动电极TL(0)~TL(n+2)、液晶层及彩色滤光片CFT。另外,在第二基板CGB的第一主面CSF1上,配置有图1的(A)中所示的多个检测电极RL(0)~RL(p)及偏光板。另外,在图1的(B)中,13表示连接到检测电极RL(n)的单元检测电路。
在本说明书中,将从垂直于图1的(B)的第一主面CSF1、TSF1的方向观察显示装置1时的状态作为俯视进行说明。在俯视平面中观察时,如图1的(A)所示,驱动电极TL(0)~TL(p)在第一基板TGB的第一主面TSF1中,沿着行方向(横向)延伸,沿着列方向(纵向)平行地配置。另外,如图1的(A)所示,检测电极RL(0)~RL(p)在第二基板CGB的第一主面CSF1中,沿着列方向(纵向)延伸,沿着行方向(横向)平行地配置。
在驱动电极TL(0)~TL(p)与检测电极RL(0)~RL(p)之间,隔着第二基板CGB、液晶层等彼此电气分离。此时,形成于驱动电极与检测电极之间的电容由图1的(B)的虚线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电极TL(0)~TL(p)与检测电极RL(0)~RL(p)彼此垂直配置,但是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配置成倾斜相交。
<磁场检测的原理>
图2是示出磁场检测的原理的说明图。磁场检测的期间由产生磁场的磁场产生期间与检测磁场的磁场检测期间构成。图2的(A)及(C)表示磁场产生期间的动作,图2的(B)表示磁场检测期间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图1中所示的驱动电极TL(0)~TL(p)作为产生磁场的驱动电极使用。在磁场产生期间中,在分别平行配置的驱动电极TL(0)~TL(p)中,将间隔配置的预定驱动电极彼此串联连接,通过对各个端部供给不同的驱动电压,由此使电流流经驱动电极从而产生磁场。例如,将图1所示的驱动电极TL(0)及TL(2)的右侧的端部彼此电连接。接着,从驱动电极TL(0)的左侧的端部供给第一电压Vs,从驱动电极TL(2)的左侧的端部供给具有与第一电压Vs不同的电压值的磁场驱动信号,由此电流流经驱动电极TL(0)与TL(2),以夹于其间的驱动电极TL(1)的区域为中心产生磁场。此处,磁场驱动信号是指其电压周期性变化的信号。此时,可以将驱动电极TL(0)及TL(2)看作磁场产生线圈。第一电压Vs例如为接地电压或基准电压。
在图2的(A)中,GX(n-1)表示由驱动电极TL(0)、TL(2)构成的磁场产生线圈,GX(n)~GX(n+4)与磁场产生线圈GX(n-1)同样地,分别表示由驱动电极TL(1)、TL(3)~TL(p)构成的磁场产生线圈。
在图2的(A)中,电容元件C与线圈L1以构成谐振电路的方式并联连接,内置于笔Pen中。在磁场产生期间中,对磁场产生线圈GX(n-1)~GX(n+3)各自的一个端部,供给第一电压Vs。此时,磁场驱动信号CLK被供给到磁场产生线圈GX(n)的另一个端部时,磁场产生线圈GX(n)根据磁场驱动信号CLK的电压变化产生磁场如果笔Pen接近磁场产生线圈GX(n),则磁场产生线圈GX(n)与线圈L1之间电磁耦合,通过磁场在线圈L1产生因相互感应而导致的感应电压,电容元件C被充电。
在磁场检测期间中,使用图1所示的检测电极RL(0)~RL(p)进行磁场的检测。在相互平行配置的检测电极RL(0)~RL(p)中,选择相互间隔的预定检测电极并将其串联连接,构成磁场检测线圈。例如,通过图1上侧的各个端部将检测电极RL(0)与RL(3)电连接而构成的磁场检测线圈,以检测电极RL(1)、RL(2)的区域为中心对磁场进行检测。
在图2的(B)中,DY(n-2)表示由检测电极RL(0)、RL(3)构成的磁场检测线圈,DY(n-1)~DY(n+1)同样地表示由检测电极RL(2)~RL(p)构成的磁场检测线圈。在磁场检测期间中,对磁场检测线圈DY(n-1)~DY(n+1)各自的一个端部,供给第一电压Vs,将各自的另一个端部中的信号Rx(n-2)~Rx(n+1)供给到单元检测电路。
在磁场产生期间中,如果正在对电容元件C进行充电,则在磁场检测期间中,内置于笔中的线圈L1根据充入至电容元件C的电荷,产生随着谐振电路的谐振频率而变化的磁场在图2的(B)中,笔、即线圈L1的中心(点划线)位于磁场检测线圈DY(n)的内侧。因此,在磁场检测线圈DY(n)与线圈L1之间产生电磁耦合,通过相互感应,在磁场检测线圈DY(n)产生感应电压。其结果,磁场检测线圈DY(n)的另一个端部中的信号Rx(n),随着充入至电容元件C的电荷量而发生变化。连接至磁场检测线圈DY(n)的单元检测电路将该信号Rx(n)的变化作为检测信号输出。由此,可以提取出笔Pen是否接近(触摸)以及坐标。另外,由于检测信号根据电荷量而发生变化,因此可以求出与笔Pen的距离。
图2的(C)表示从图2的(B)继续转移的磁场产生期间。与图2的(A)不同的是,对磁场产生线圈GX(n+1)供给磁场驱动信号CLK。由于笔Pen的位置未发生变化,因而在图2的(C)所示的磁场产生期间中,线圈L1中未产生感应电压,电容元件C没有得到充电。由此,在从图2的(C)继续转移的磁场检测期间中,检测出笔Pen没有接近。之后,同样地,进行笔Pen的检测。
<电场检测的原理>
图3是示出电场检测的原理的说明图。在图3的(A)中,12-0~12-p分别表示输出电场驱动信号的单元驱动电路,13-0~13-p分别表示单元检测电路。另外,在图3的(A)中,由实线○包围的脉冲信号表示供给到驱动电极TL(2)的电场驱动信号Tx(2)的波形。作为外部物体,将手指作为FG示出。
对驱动电极TL(2)供给电场驱动信号Tx(2),如图3的(B)所示,在驱动电极TL(2)和与该驱动电极TL(2)正交的检测电极RL(n)之间产生电场。此时,手指FG一旦触摸驱动电极TL(2)的附近,在手指FG与驱动电极TL(2)之间也会产生电场,驱动电极TL(2)与检测电极RL(n)之间产生的电场减少。由此,驱动电极TL(2)与检测电极RL(n)之间的电荷量减少。其结果,如图3的(C)所示,响应驱动信号Tx(2)的供给而产生的电荷量在手指FG触摸时,相比于没有触摸时减少ΔQ。电荷量的差表示为电压差,被供给到单元检测电路13-n,作为检测信号输出。
关于其他驱动电极,同样地,通过供给电场驱动信号,在检测电极RL(0)~RL(p)产生根据手指FG是否触摸而生成的信号的电压变化,作为检测信号输出。由此,可提取出手指FG是否触摸及坐标。
此外,在显示动作中,图1所示的驱动电极TL(0)~TL(p)例如作为共用电极发挥作用,对所有的驱动电极供给相同的显示驱动信号。
<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
图4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1的结构的框图。在图4中,显示装置1具备:显示面板(液晶面板)、控制装置3、栅极驱动器4(栅极驱动器4L、4R)及触摸控制装置5。另外,显示装置1具备:第一驱动电路DRVL、DRVR、第二驱动电路DRVU、DRVD及检测电路DET。显示面板具备进行显示的显示区域及其周围的框缘区域。从显示的观点看,显示区域是有源区域,包围显示区域的框缘区域是非有源区域。图4中,2是显示区域。另外,该显示区域2是通过电磁感应方式进行磁场触摸检测以及通过静电电容方式进行电场触摸检测的检测区域。
显示区域2具有由多个像素呈矩阵状配置而成的像素阵列。像素阵列中,配置有多条信号线、多个像素电极、多个第一驱动电极、多条扫描线及多个检测电极。参照图4进行说明,在像素阵列中,信号线SL(0)~SL(p)沿着纵向(列方向)延伸,平行地配置在横向(行方向)上。另外,第一驱动电极TL(0)~TL(p)沿着横向延伸,平行地配置在纵向上。像素电极呈矩阵状配置。进而,扫描线沿着横向延伸,平行地配置在纵向上,检测电极RL(0)~RL(p)沿着纵向延伸,平行地配置在横向上。这种情况下,像素配置在由该多条信号线与多条扫描线相交而形成的空间中。在显示的期间(显示期间)中,通过信号线与扫描线,选择像素,对选择的像素施加经由此时的信号线供给的像素电极的电压与第一驱动电极的电压,根据像素电极与第一驱动电极之间的电压差进行显示。
控制装置3接收供给到外部端子Tt的定时信号和供给到输入端子Ti的图像信息,在显示期间,根据图像信息形成图像信号,供给到多条信号线SL(0)~SL(p)。另外,控制装置3接收供给到外部端子Tt的定时信号和来自触摸控制装置5的控制信号SW,形成各种信号。图4中,仅代表性地描绘了通过控制装置3形成的信号中对说明所必须的信号。即,控制装置3形成同步信号TSHD及控制信号CNTL、CNTR。另外,没有特别限制,控制装置3形成驱动信号TPL、TSV。
同步信号TSHD是用于识别在显示区域2中进行显示的显示期间和进行触摸检测的触摸检测期间的同步信号。控制装置3通过该同步信号TSHD进行控制,使得触摸控制装置5在触摸检测期间之际进行动作。
栅极驱动器4在显示时,根据来自控制装置3的定时信号形成扫描线信号Vss0~Vssp,供给到显示区域2内的扫描线。在显示期间,选择连接到被供给高电平的扫描线信号的扫描线的像素,选择的像素根据此时供给到信号线SL(0)~SL(p)的图像信号进行显示。
检测电路DET在通过电磁感应方式进行磁场触摸检测以及通过静电电容方式进行电场触摸检测时,检测出检测电极RL(0)~RL(p)中的信号的变化,作为检测信号Rx(0)~Rx(p)输出。
触摸控制装置5接收检测信号Rx(0)~Rx(p),提取出被触摸位置的坐标,从外部端子To输出。另外,触摸控制装置5在输出控制信号SW的同时,接收同步信号TSHD,与控制装置3同步动作。
显示区域2具有:与像素阵列的行平行的边2-U、2-D和与像素阵列的列平行的边2-R、2-L。此处,边2-U和边2-D是彼此相对的边,在这两边之间,配置着像素阵列中的多个第一驱动电极TL(0)~TL(p)和多条扫描线。另外,边2-R与边2-L也是彼此相对的边,在这两边之间,配置着像素阵列中的多条信号线SL(0)~SL(p)和多个检测电极RL(0)~RL(p)。
第一驱动电路DRVL沿着显示区域2的边2-L被配置,连接到第一驱动电极TL(0)~TL(p)各自的一个端部。同样地,第一驱动电路DRVR沿着显示区域2的边2-R被配置,连接到第一驱动电极TL(0)~TL(p)各自的另一个端部。
第一驱动电路DRVL、DRVR具备:第一开关(图9及图10所示的S1L、S2L、S1R、S2R),其将用于将驱动电压供给到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的信号布线TPLL、TSVL、TPLR、TSVR与第一驱动电极进行连接;以及第一选择电路(图9及图10所示的SEL(0)~SEL(p)、SER(0)~SER(p)),切换第一开关选择第一驱动电极。第一选择电路根据控制信号CNTL、CNTR,在磁场触摸检测以及电场触摸检测时,形成从第一驱动电极TL(0)~TL(p)中选择期望的第一驱动电极的选择信号。通过该选择信号,切换第一开关选择第一驱动电极。
第一驱动电路DRVL、DRVR在磁场触摸检测时,从第一驱动电极TL(0)~TL(p)选择期望的第一驱动电极,对选择的第一驱动电极供给磁场驱动信号,在电场触摸检测时,也选择期望的第一驱动电极,对选择的第一驱动电极供给电场驱动信号。
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框缘区域(上边框缘区域),配置有用于产生磁场的虚拟(dummy)驱动电极、即第二驱动电极TL(dU)。同样地,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框缘区域(下边框缘区域),配置有用于产生磁场的虚拟驱动电极、即第二驱动电极TL(dD)。
此处,用于产生磁场的虚拟驱动电极是指,不同于第一驱动电极TL(0)~TL(p),配置在显示区域2的外侧,仅进行产生磁场的动作而不会进行显示动作的驱动电极。另外,不一定限于此,也可以不进行产生电场的动作。
第二驱动电路DRVU沿着显示区域2的边2-U进行配置,连接到第二驱动电极TL(dU)的一个端部及另一个端部。同样地,第二驱动电路DRVD沿着显示区域2的边2-D进行配置,连接到第二驱动电极TL(dD)的一个端部及另一个端部。
第二驱动电路DRVU、DRVD也与第一驱动电路DRVL、DRVR同样地具备:第二开关(图9及图10所示的S1L、S2L、S1R、S2R),其连接用于将驱动电压供给到第二驱动电极TL(dU)、TL(dD)的信号布线TPLL、TSVL、TPLR、TSVR和第二驱动电极;以及第二选择电路(图9及图10所示的SEL(dU)、SER(dU)、SEL(dD)、SER(dD)),切换第二开关选择第二驱动电极。第二选择电路根据控制信号CNTL、CNTR,在磁场触摸检测及电场触摸检测时,形成从第二驱动电极TL(dU)、TL(dD)中选择期望的第二驱动电极的选择信号。通过该选择信号,切换第二开关选择第二驱动电极。
第二驱动电路DRVU在磁场触摸检测期间中选择第二驱动电极TL(dU),供给磁场驱动信号。第二驱动电路DRVD选择第二驱动电极TL(dD),供给磁场驱动信号。
在图4中,TPLL、TPLR以及TSVL、TSVR分别表示信号布线。信号布线TPLL及TSVL沿着显示区域2的边2-L延伸。该信号布线TPLL及TSVL包括沿着显示区域2的边2-U、2-D延伸的端部。同样地,信号布线TPLR及TSVR沿着显示区域2的边2-R延伸。该信号布线TPLR及TSVR包括沿着显示区域2的边2-U、2-D延伸的端部。
第一驱动电路DRVL在磁场触摸检测及电场触摸检测时,将选择的第一驱动电极连接到信号布线TPLL或者TSVL。同样地,第一驱动电路DRVR在磁场触摸检测及电场触摸检测时,将选择的第一驱动电极连接到信号布线TPLR或者TSVR。第二驱动电路DRVU、DRVD也在磁场触摸检测时,将选择的第二驱动电极连接到信号布线TPLL或者TSVL、信号布线TPLR或者TSVR。
通过控制装置3形成的驱动信号TPL及TSV被供给到信号布线TPLL、TPLR及TSVL、TSVR各自的端部。在磁场触摸检测时,信号布线TPLL、TPLR及TSVL、TSVR传输的驱动信号TPL及TSV被供给到选择的第一驱动电极及第二驱动电极,产生磁场。另外,在电场触摸检测时,信号布线TPLL、TPLR及TSVL、TSVR传输的驱动信号TPL及TSV被供给到选择的第一驱动电极及第二驱动电极,产生电场。
<显示装置的模块结构>
图5是示出安装了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1的模块500的整体结构的示意性俯视图。虽然是示意性的,但5配合实际配置而描绘。在该图中,501表示图1所示第一基板TGB的区域,502表示层叠有第一基板TGB与第二基板CGB的区域。在模块500中,第一基板TGB在区域501与502中形成为一体。另外,在区域502中,以使第一基板TGB的第一主面TSF1与第二基板CGB的第二主面CSF2相对置的方式,将第二基板CGB搭载于第一基板TGB上。另外,在图5中,500-U、500-D表示模块500的短边,500-L、500-R表示模块500的长边。例如,可以是,控制装置3为驱动器IC,检测电路DET内置于驱动器IC。
在区域502、即显示区域2的边2-L和模块500的边500-L之间的左边框缘区域,配置有图4所示的栅极驱动器4L、第一驱动电路DRVL。在显示区域2的边2-R和模块500的边500-R之间的右边框缘区域,配置有图4所示的栅极驱动器4R、第一驱动电路DRVR。在显示区域2的边2-U和模块500的边500-U之间的上边框缘区域,配置有图4所示的第二驱动电路DRVU。在显示区域2的边2-D和模块500的边500-D之间的下边框缘区域,配置有图4所示的第二驱动电路DRVD、检测电路DET及控制装置3。检测电路DET由形成于区域501的第一基板TGB的第一主面TSF1上的布线及部件构成。在俯视平面中观察时,以覆盖检测电路DET的方式将控制装置3安装于第一基板TGB上。另外,构成第一驱动电路DRVL、DRVR及第二驱动电路DRVU、DRVD的布线以及部件也形成在区域502中的第一基板TGB的第一主面TSF1上。
在图4中说明的检测信号Rx(0)~Rx(p)借助柔性电缆FB1内的布线,供给到触摸控制装置5。柔性电缆FB2连接到区域501,借助该柔性电缆FB2上所设置的连接器CN,在触摸控制装置5与控制装置3之间进行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如上所述,显示区域2中具有由多个像素呈矩阵状配置而成的像素阵列,具备:沿着像素阵列的行配置而成的多个第一驱动电极TL(0)~TL(p)及扫描线、沿着像素阵列的列配置而成的多条信号线SL(0)~SL(p)以及多个检测电极RL(0)~RL(p)。图5中,作为示例,示出了两个第一驱动电极TL(n)、TL(m)、两个信号线SL(k)、SL(n)以及三个检测电极RL(n-2)~RL(n)。此外,在图5中,省略了扫描线,扫描线与例示的第一驱动电极TL(n)、TL(m)平行并延伸。
另外,在图5中,以虚线PDm示出了像素阵列,以Pix示出了在像素阵列PDm中所设置的多个像素中的、配置在显示区域2的四个角的像素以及配置在与例示的第一驱动电极及信号线的相交部的像素。
如上所述,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上边框缘区域及下边框缘区域,用于产生磁场的虚拟驱动电极、即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TL(dD)与显示区域2的第一驱动电极TL(0)~TL(p)平行并延伸。以第一驱动电极TL(0)~TL(p)与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TL(dD)的延伸方向、即横向为第一方向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在与该第一方向垂直(包括相交)的纵向、即第二方向上,排列有第一驱动电极TL(0)~TL(p)与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TL(dD)。
图4所示的信号布线TPLL及TSVL各自在左边框缘区域中,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该信号布线TPLL及TSVL在上边框缘区域及下边框缘区域中,包括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端部。同样地,信号布线TPLR及TSVR各自在右边框缘区域中,沿着第二方向延伸。该信号布线TPLR及TSVR在上边框缘区域及下边框缘区域中,包括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端部。
<显示装置的动作>
根据图6~图10,对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1的结构的俯视图。
在图6中,TL(0)~TL(p)表示在显示区域2的边2-U与边2-D之间相互平行配置的第一驱动电极。另外,TL(dU)表示沿着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区域(上边框缘区域)、即边2-U配置而成的第二驱动电极(用于产生磁场的虚拟驱动电极),TL(dD)表示沿着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区域(下边框缘区域)、即边2-D配置而成的第二驱动电极(用于产生磁场的虚拟驱动电极)。
另外,在图6中,UDL(0)~UDL(p)及UDR(0)~UDR(p)分别表示单元驱动电路。单元驱动电路UDL(0)~UDL(p)各自沿着显示区域2的边2-L配置,与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相对应。单元驱动电路UDL(0)~UDL(p)是构成第一驱动电路DRVL的电路。另外,单元驱动电路UDR(0)~UDR(p)各自沿着显示区域2的边2-R配置,于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相对应。单元驱动电路UDR(0)~UDR(p)是构成第一驱动电路DRVR的电路。
另外,UDL(dU)、UDR(dU)、UDL(dD)及UDR(dD)分别表示单元驱动电路。单元驱动电路UDL(dU)及UDR(dU)各自沿着显示区域2的边2-U配置,与第二驱动电极TL(dU)相对应。单元驱动电路UDL(dU)及UDR(dU)是构成第二驱动电路DRVU的电路。单元驱动电路UDL(dD)及UDR(dD)各自沿着显示区域2的边2-D配置,与第二驱动电极TL(dD)相对应。单元驱动电路UDL(dD)及UDR(dD)是构成第二驱动电路DRVD的电路。
图7及图8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1的动作的俯视图。另外,图9及图10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驱动电路与驱动电极的结构的俯视图。图7及图9表示在最接近显示区域2的边2-U配置而成的第一驱动电极TL(0)中产生磁场的情况。图8及图10表示在最接近显示区域2的边2-D配置而成的第一驱动电极TL(p)中产生磁场的情况。
在图9及图10中,单元驱动电路UDL(0)~UDL(p)、UDR(0)~UDR(p)、UDL(dU)、UDR(dU)、UDL(dD)及UDR(dD)分别具备:选择电路SEL(0)~SEL(p)、SER(0)~SER(p)、SEL(dU)、SER(dU)、SEL(dD)及SER(dD);以及与这些选择电路分别对应的一对开关S1L、S2L、S1R及S2R。选择电路SEL(0)~SEL(p)及SER(0)~SER(p)、以及与这些选择电路分别对应的一对开关S1L、S2L、S1R及S2R是构成第一驱动电路DRVL、DRVR的第一选择电路及第一开关。选择电路SEL(dU)、SER(dU)、SEL(dD)及SER(dD)、以及与这些选择电路分别对应的一对开关S1L、S2L、S1R及S2R是构成第二驱动电路DRVU、DRVD的第二选择电路及第二开关。
选择电路SEL(0)~SEL(p)、SER(0)~SER(p)、SEL(dU)、SER(dU)、SEL(dD)及SER(dD)分别根据选择信号,切换与各选择电路对应的开关S1L、S2L、S1R及S2R,选择对应的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TL(dD)。与各选择电路对应的开关S1L、S2L、S1R及S2R分别根据来自对应选择电路的选择信号而形成导通状态。
与选择电路SEL(0)~SEL(p)、SEL(dU)及SEL(dD)对应的开关S1L根据选择信号而形成导通状态后,由此将信号布线TPLL、与对应的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TL(dD)的一个端部n1连接。与选择电路SEL(0)~SEL(p)、SEL(dU)及SEL(dD)对应的开关S2L根据选择信号而形成导通状态后,由此将信号布线TSVL、与对应的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TL(dD)的一个端部n1连接。
与选择电路SER(0)~SER(p)、SER(dU)及SER(dD)对应的开关S1R根据选择信号而形成导通状态,由此将信号布线TPLR与对应的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TL(dD)的另一个端部n2连接。与选择电路SER(0)~SER(p)、SER(dU)及SER(dD)对应的开关S2R根据选择信号而形成导通状态,由此将信号布线TSVR与对应的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TL(dD)的另一个端部n2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一中,供给到信号布线TPLL及TPLR的驱动信号TPL是直流电压。该直流电压的驱动信号TPL例如是接地电压那样的第一电压Vs的信号。另外,供给到信号布线TSVL及TSVR的驱动信号TSV是交流电压。该交流电压的驱动信号TSV例如是在接地电压那样的第一电压Vs与高于该第一电压Vs的第二电压Vd之间振幅交替变化的信号。
图7及图9是示出在最接近显示区域2的边2-U配置而成的第一驱动电极TL(0)中产生磁场的情况的俯视图。在磁场产生期间中,以夹持产生磁场的区域所对应的第一驱动电极TL(0)的方式间隔配置而成的两个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第一驱动电极TL(1)通过对应的单元驱动电路UDL(dU)、UDR(dU)、UDL(1)及UDR(1)而被选择。
此时,以使彼此反向的电流流经第二驱动电极TL(dU)与第一驱动电极TL(1)的方式对各单元驱动电路进行控制,从而能够以由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第一驱动电极TL(1)所夹持的区域为中心产生磁场。
即,此时,可以看做通过第二驱动电极TL(dU)与第一驱动电极TL(1),构成了图2中说明的磁场产生线圈。在图2中,通过任意端部将互相间隔配置的驱动电极串联连接形成环状的线圈,然而如图7所示,即便互相平行配置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与第一驱动电极TL(1)没有直接电连接,也能够通过使彼此反向的电流流过从而形成强磁场。对于这种显示装置,笔无需电池,并且在显示区域面内的检测灵敏度均匀。
单元驱动电路UDL(dU)根据选择电路SEL(dU)的选择信号将开关S2L导通,将选择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连接到信号布线TSVL。同样地,单元驱动电路UDR(dU)根据选择电路SER(dU)的选择信号将开关S1R导通,将选择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连接到信号布线TPLR。选择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从信号布线TSVL将第二电压Vd供给到一个端部n1,从信号布线TPLR将第一电压Vs供给到另一个端部n2。在图9中,第二电压Vd用+表示,第一电压Vs用0表示。
同时,单元驱动电路UDR(1)根据选择电路SER(1)的选择信号将开关S2R导通,将选择的第一驱动电极TL(1)连接到信号布线TSVR。同样地,单元驱动电路UDL(1)根据选择电路SEL(1)的选择信号将开关S1L导通,将选择的第一驱动电极TL(1)连接到信号布线TPLL。选择的第一驱动电极TL(1)从信号布线TSVR将第二电压Vd供给到另一个端部n2,从信号布线TPLL将第一电压Vs供给到一个端部n1。
由此,在第二驱动电极TL(dU)中,根据电压差,箭头的电流I1从第二驱动电极TL(dU)一个端部n1朝着另一个端部n2流动,产生磁场同时,在第一驱动电极TL(1)中,根据电压差,箭头的电流I2从第一驱动电极TL(1)另一个端部n2朝着一个端部n1流动,产生磁场 由第二驱动电极TL(dU)产生的磁场与由第一驱动电极TL(1)产生的磁场在第一驱动电极TL(0)的区域中重叠,从而能够在第一驱动电极TL(0)的区域产生强磁场。其结果,以最接近显示区域2的边2-U配置而成的第一驱动电极TL(0)为中心产生磁场时,能够产生与显示区域2的中央附近、例如第一驱动电极TL(4)等同等强度的磁场。
这样,在显示装置内产生磁场,当把内置有线圈及电容元件的笔接近该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时,线圈的电容元件被充电并产生磁场,通过例如显示装置中配置的检测电极RL对该磁场进行检测,计算笔的有无及坐标。
图8及图10是示出在最接近显示区域2的边2-D配置而成的第一驱动电极TL(p)中产生磁场的情况的俯视图。在磁场产生期间中,以夹持产生磁场的区域所对应的第一驱动电极TL(p)的方式配置而成的两个第一驱动电极TL(p-1)及第二驱动电极TL(dD)通过对应的单元驱动电路UDL(p-1)、UDR(p-1)、UDL(dD)及UDR(dD)而被选择。
单元驱动电路UDL(p-1)根据选择电路SEL(p-1)的选择信号将开关S2L导通,将选择的第一驱动电极TL(p-1)连接到信号布线TSVL。同样地,单元驱动电路UDR(p-1)根据选择电路SER(p-1)的选择信号将开关S1R导通,将选择的第一驱动电极TL(p-1)连接到信号布线TPLR。选择的第一驱动电极TL(p-1)从信号布线TSVL将第二电压Vd供给到一个端部n1,从信号布线TPLR将第一电压Vs供给到另一个端部n2。在图10中,第二电压Vd用+表示,第一电压Vs用0表示。
同时,单元驱动电路UDR(dD)根据选择电路SER(dD)的选择信号将开关S2R导通,将选择的第二驱动电极TL(dD)连接到信号布线TSVR。同样地,单元驱动电路UDL(dD)根据选择电路SEL(dD)的选择信号将开关S1L导通,将选择的第二驱动电极TL(dD)连接到信号布线TPLL。选择的第二驱动电极TL(dD)从信号布线TSVR将第二电压Vd供给到另一个端部n2,从信号布线TPLL将第一电压Vs供给到一个端部n1。
由此,根据电压差,在第一驱动电极TL(p-1)中,箭头的电流I1从第一驱动电极TL(p-1)一个端部n1朝着另一个端部n2流动,产生磁场同时,在第二驱动电极TL(dD)中,根据电压差,箭头的电流I2从其另一个端部n2朝着一个端部n1流动,产生磁场由第一驱动电极TL(p-1)产生的磁场与由第二驱动电极TL(dD)产生的磁场在第一驱动电极TL(p)的区域中重叠,从而能够在第一驱动电极TL(p)的区域中产生强磁场。其结果,以最接近显示区域2的边2-D配置而成的第一驱动电极TL(p)为中心产生磁场时,能够产生与以位于显示区域2的中央附近的驱动电极为中心产生磁场时同等强度的磁场。
在该实施方式一中,通过在框缘区域配置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TL(dD),由此可以在显示区域2(检测区域)中,减少检测精度降低的区域,使得显示区域2的端部与中央的检测灵敏度均匀。例如,没有配置框缘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TL(dD)的情况下,当以接近显示区域2的边2-U配置而成的第一驱动电极TL(0)为中心产生磁场时,由于接近该第一驱动电极TL(0)的驱动电极只有第一驱动电极TL(1),因而只能选择第一驱动电极TL(1)。然而,如上所述,为了产生强磁场们,需要同时选择间隔配置的一对驱动电极,并且使彼此反向的电流流通,因此,仅通过一个驱动电极产生的磁场变弱。同样地,在以接近显示区域2的边2-D配置而成的第一驱动电极TL(p)为中心产生磁场时,由于接近该第一驱动电极TL(p)的驱动电极只有第一驱动电极TL(p-1),因此,以第一驱动电极TL(p)为中心产生的磁场变弱。
另一方面,在以显示区域2的中央附近、例如第一驱动电极TL(4)等为中心产生磁场时,由于同时选择夹持第一驱动电极TL(4)的一对驱动电极TL(3)、TL(5),因此,在显示区域2的端部与中央产生的磁场强度差较大,触摸检测灵敏度不均匀。
<显示装置的电路配置>
图11及图12是用于说明显示装置1的电路配置的图,其中,图11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1的电路配置的俯视图,图12是示出涉及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的电路配置的俯视图。
首先,对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1的电路配置进行说明。图11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的电路配置的俯视图。
在图11中,第一驱动电极TL(0)~TL(p)在显示区域2中,沿着横向(第一方向)延伸,沿着纵向(第二方向)平行地配置。另外,第二驱动电极TL(dU)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上边框缘区域,沿着横向延伸配置,第二驱动电极TL(dD)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下边框缘区域,沿着横向延伸配置。
另外,在图11中,构成单元驱动电路UDL(0)~UDL(p)的选择电路SEL(0)~SEL(p)、以及与这些选择电路分别对应的一对开关S1L及S2L,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左边框缘区域,沿着纵向分别配置在与第一驱动电极TL(0)~TL(p)对应的位置。构成单元驱动电路UDR(0)~UDR(p)的选择电路SER(0)~SER(p)、以及与这些选择电路分别对应的一对开关S1R及S2R,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右边框缘区域,沿着纵向分别配置在与第一驱动电极TL(0)~TL(p)对应的位置。此外,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左边框缘区域及右边框缘区域,还配置有分别与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相对应的单元栅极驱动器UGL(0)~UGL(p)及UGR(0)~UGR(p)。
另外,在图11中,构成单元驱动电路UDL(dU)及UDR(dU)的选择电路SEL(dU)及SER(dU)、以及与这些选择电路分别对应的一对开关S1L、S2L、S1R及S2R,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上边框缘区域,沿着横向分别配置。构成单元驱动电路UDL(dD)及UDR(dD)的选择电路SEL(dD)及SER(dD)、以及与这些选择电路分别对应的一对开关S1L、S2L、S1R及S2R,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下边框缘区域,沿着横向分别配置。
图11示出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中,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上边框缘区域中,与显示区域2的边2-U最接近地配置第二驱动电极TL(dU),在其上侧(模块500的边500-U的方向)分别配置开关S1L及S2L、开关S1R及S2R,进而在其上侧分别配置选择电路SEL(dU)、选择电路SER(dU)。根据这种配置,显示区域2的边2-U与模块500的边500-U之间的长度L11变长,导致上边框缘区域增加。
也就是说,在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1中,通过In-cell式显示装置进行电磁感应方式的触摸检测时,作为显示区域2的端部中产生磁场的辅助电极,在显示区域2的周边的上边框缘区域与下边框缘区域配置第二驱动电极(用于产生磁场的虚拟驱动电极)TL(dU)及TL(dD)。这种情况下,必须在上边框缘区域配置用以驱动配置在上边框缘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的驱动电路,导致上边框缘区域增加。
由此,在变形例中,在In-cell式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为了提供一种具备抑制上边框缘区域增加的输入检测装置的显示装置,进行了如图12所示的精心设计。图12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一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的电路配置的俯视图。在使用图12的说明中,主要对与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一所涉及的显示装置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一中,如图12所示,精心设计上边框缘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的形状及尺寸,并且精心设计用以驱动第二驱动电极TL(dU)的选择电路SEL(dU)及SER(dU)与开关S1L、S2L、S1R及S2R的配置。第二驱动电极TL(dU)与第一驱动电极TL(0)~TL(p)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在俯视平面中观察时,缩短了横向的长度,并且也缩短了纵向的长度。在图12中,第二驱动电极TL(dU)以横向的长度L2、纵向的长度L3进行表示,第一驱动电极TL(0)~TL(p)以横向的长度L4、纵向的长度L5进行表示,长度L2比长度L4短,并且长度L3比长度L5短。进而,第二驱动电极TL(dU)在俯视平面中观察时,形成为切去长方形的左下角与右下角的、朝下侧凸出的凸型形状。在该第二驱动电极TL(dU)的凸型形状的切去了左下角与右下角的部分,分别配置开关S1L及S2L、开关S1R及S2R。另外,在缩短第二驱动电极TL(dU)的横向长度、空出的左侧与右侧的部分,分别配置选择电路SEL(dU)、选择电路SER(dU)。
即,在以缩小第二驱动电极TL(dU)的一部分宽度的方式进行切割等而形成的空间,配置选择电路SEL(dU)与开关S1L及S2L,由此,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上边框缘区域中,夹持第二驱动电极TL(dU),沿着横向排列的方式进行配置(图示A部)。另外,在第二驱动电极TL(dU)中,没有选择电路SEL(dU)与开关S1L及S2L、选择电路SER(dU)与开关S1R及S2R的部分拉长了纵向的长度(凸型形状的凸部分的长度,图示B部)。另外,在第二驱动电极TL(dU)中,开关S1L及S2L、开关S1R及S2R的上侧的部分缩短了纵向的长度(凸型形状的台部分的长度,图示C部)。该部分只需发挥将布线从开关S1L及S2L、开关S1R及S2R拉出到第二驱动电极TL(dU)的作用即可,因此可以是较短的长度。此外,在俯视中谈及的长或短也可以,在俯视及剖视观点中称为粗或细。
第二驱动电极TL(dU)配置在框缘区域,由于不执行显示动作或电场产生动作,因而无需设置与第一驱动电极相同的图案或布线宽度,可以设为布线宽度比第一驱动电极更细、或包括切口部等的图案形状。
另外,第二驱动电极TL(dU)配置在框缘区域,由于无需视觉观察,因而可以通过遮光性的金属材料等形成。上边框缘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相较于显示区域2的第一驱动电极TL(0)~TL(p),虽然电极的宽度或长度、面积变小,但是通过由ITO等的透明电极形成第一驱动电极,由电阻低于ITO的金属材料形成第二驱动电极,从而能够设为使与流经显示区域2的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的电流等量的电流流经第二驱动电极。例如,第二驱动电极TL(dU)可以由Ti(钛)或AL(铝)等形成。
另外,将电流流经信号布线TPLL及TSVL、信号布线TPLR及TSVR的布线本身而产生的磁场计算在内,设计成:能够流通第二驱动电极TL(dU)与信号布线TPLL及TSVL、信号布线TPLR及TSVR总共所需要电流值。即,信号布线TPLL及TSVL、信号布线TPLR及TSVR包括在上边框缘区域中沿着第一驱动电极的延伸方向、即边2-U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图示A部),该信号布线也可以用作产生磁场的辅助布线。由此,能够将流经信号布线TPLL及TSVL、信号布线TPLR及TSVR与第二驱动电极TL(dU)的电流量的总量,设为与流经显示区域2的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的每条布线的电流量相等。相等也包括,例如是流经第一驱动电极的每条布线的电流量的0.8倍~1.2倍之间等的预定范围内。这样,可以使用面积小于第一驱动电极、电极宽度任意的第二电极,产生与第一驱动电极同等强度的磁场。
这样,在图12所示的变形例所涉及的显示装置1中,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上边框缘区域中,能够以沿着显示区域2的边2-U排列的方式,与第二驱动电极TL(dU)一起,分别配置选择电路SEL(dU)与开关S1L及S2L、选择电路SER(dU)与开关S1R及S2R。根据这种配置,显示区域2的边2-U与模块500的边500-U之间的长度L1相较于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一的长度L11变短,能够抑制上边框缘区域的增加。其结果,可将上边框缘区域设为窄边框。
此外,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下边框缘区域假设为比较宽的情况,由于具备配置选择电路SEL(dU)与开关S1L及S2L、选择电路SER(dU)与开关S1R及S2R的空间,因而采取的是与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一同样的配置。不限定于此,下边也可以采用与变形例的上边同样的配置。另外,也可以仅将下边设为与变形例的上边同样的配置,而将上边设为与实施方式一的下边同样的配置。
<效果>
根据涉及实施方式一的显示装置1,在In-cell式显示装置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如下显示装置:其具有显示区域内的检测灵敏度均匀的电磁感应方式的输入检测装置。另外,根据涉及变形例的显示装置1,能够提供如下显示装置:其具有抑制了显示区域2外部的上边框缘区域增加的电磁感应方式的输入检测装置。尤其,通过精心设计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上边框缘区域中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选择电路SEL(dU)、SER(dU)、开关S1L、S2L、S1R、S2R以及信号布线TPLL、TSVL、TPLR、TSVR的配置,即便使用面积小于显示区域的第一驱动电极的第二驱动电极,也能够在框缘区域产生所需量的磁场。
(实施方式二)
使用图13~图15,对涉及实施方式二的显示装置1进行说明。图13~图15是示出涉及实施方式二的显示装置1的结构及动作的俯视图。在该实施方式二中,主要对与之前说明的实施方式一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实施方式一中,在显示区域2的周边的上边框缘区域配置一个第二驱动电极TL(dU),在下边框缘区域配置一个第二驱动电极TL(dD)。对此,在实施方式二中,为了适用将多个驱动电极捆扎成束进行驱动的概念,如图13~图15所示,在显示区域2的周边的上边框缘区域配置三个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在下边框缘区域配置三个第二驱动电极TL(dD1)~TL(dD3)。
在磁场产生期间,为了提高产生的磁场的强度,将多个驱动电极捆扎成束进行驱动的情况下,同时选择以夹持产生的磁场的中心、即非选择的驱动电极的区域的方式配置而成的一侧的多个驱动电极与另一侧的多个驱动电极,以使在所选择的一侧的多个驱动电极与另一侧的多个驱动电极中流通的电流方向相反的方式进行驱动。
这种情况下,优选为在框缘区域配置与显示区域2的第一驱动电极TL的捆数相同数量的第二驱动电极。原因在于,当一对驱动电极例如分别为n捆时,为使在显示区域内产生的磁场均匀,考虑到以显示区域2的最边缘的驱动电极为中心产生磁场,在框缘区域需要n个辅助电极,以从边缘数第二个驱动电极为中心的情况下,载框缘区域需要n-1个辅助电极,以从边缘数第三个驱动电极为中心的情况下,在框缘区域需要n-2个辅助电极。
在图13中,示出了相邻的三个驱动电极的束(以下,也称作束驱动电极)夹持非选择的第一驱动电极TL(0)形成一对,以第一驱动电极TL(0)的区域为中心产生磁场的情况。此时,夹持第一驱动电极TL(0),同时选择由配置在上边框缘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构成的束驱动电极、以及由配置在显示区域的第一驱动电极TL(1)~TL(3)构成的束驱动电极。
在磁场产生期间中,根据电压差,箭头的电流I11从其一个端部朝着另一个端部流经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产生磁场。同时,根据电压差,箭头的电流I12从其另一个端部朝着一个端部流经第一驱动电极TL(1)~TL(3),产生磁场。由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产生的磁场、与由第一驱动电极TL(1)~TL(3)产生的磁场在第一驱动电极TL(0)的区域中重叠,从而能够在第一驱动电极TL(0)的区域中产生强磁场。其结果,以最接近显示区域2的边2-U配置而成的第一驱动电极TL(0)为中心,能够产生与以显示区域2的中央附近的第一驱动电极为中心而产生的磁场同等强度的磁场。
在紧接着图13的下一个磁场产生期间中,作为磁场产生中心的驱动电极转移到一个相邻电极,如图14所示,配置在上边框缘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2)~TL(dU3)与配置在显示区域的第一驱动电极TL(0)被捆扎成束,构成束驱动电极,配置在显示区域的第一驱动电极TL(2)~TL(4)被捆扎成束,构成束驱动电极。在该磁场产生期间中,箭头的电流I11流经第二驱动电极TL(dU2)~TL(dU3)与第一驱动电极TL(0)并产生磁场,同时,箭头的电流I12流经第一驱动电极TL(2)~TL(4)并产生磁场,这些磁场在第一驱动电极TL(1)的区域中重叠,从而能够在第一驱动电极TL(1)的区域中产生强磁场。
之后,依次转移作为磁场产生中心的驱动电极,以显示区域2的最下端部的驱动电极为中心的磁场产生期间中,如图15所示,配置在显示区域的第一驱动电极TL(p-3)~TL(p-1)被捆扎成束,构成束驱动电极,配置在下边框缘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TL(dD1)~TL(dD3)被捆扎成束,构成束驱动电极。在该磁场产生期间中,箭头的电流I11流经第一驱动电极TL(p-3)~TL(p-1)并产生磁场,同时,箭头的电流I12流经第二驱动电极TL(dD1)~TL(dD3)并产生磁场,这些磁场在第一驱动电极TL(p)的区域中重叠,从而能够在第一驱动电极TL(p)的区域中产生强磁场。其结果,以最接近显示区域2的边2-D配置而成的第一驱动电极TL(p)为中心,能够产生与以配置在显示区域2的中央附近的第一驱动电极为中心而产生的同等强度的磁场。
在该实施方式二中,通过在框缘区域配置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及(dD1)~TL(dD3),由此可以在显示区域2(检测区域)中,减少检测精度降低的区域。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一中,以三个驱动电极为束进行驱动,由此相较于实施方式一,能够进一步产生强磁场。
在该实施方式二中的显示装置1的电路配置中,也与变形例同样地,如图13所示,精心设计上边框缘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的形状及尺寸,并且精心设计用以驱动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的选择电路SEL(dU1)~SEL(dU3)及SER(dU1)~SER(dU3)与开关S1L、S2L、S1R及S2R的配置。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与第一驱动电极TL(0)~TL(p)进行比较的情况下,在俯视平面中观察时,缩短了横向的长度(电极的长度),并且也缩短了纵向的长度(电极的宽度)。进而,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在俯视平面中观察时,形成为切去长方形的预定部分的预定形状。在该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的切口等形状的部分分别配置开关S1L及S2L、开关S1R及S2R。另外,在缩短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的横向长度、空出的左侧与右侧的部分,分别配置选择电路SEL(dU1)~SEL(dU3)、选择电路SER(dU1)~SER(dU3)。
即,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上边框缘区域中,夹持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使用以驱动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的选择电路SEL(dU1)~SEL(dU3)与开关S1L及S2L、选择电路SER(dU1)~SER(dU3)与开关S1R及S2R沿着横向排列进行配置。由此,在上边框缘区域的纵向上,不会超出第一驱动电极TL(dU1)~TL(dU3)的电极宽度以配置选择电路SEL或开关,从而抑制了上边框缘区域的增大。另外,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例如由低电阻的金属材料的Ti(钛)或AL(铝)等形成,由此,即便布线宽度比显示区域2的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狭窄,也能够产生强磁场。另外,将电流流经信号布线TPLL及TSVL、信号布线TPLR及TSVR的布线本身而产生的磁场计算在内,设计成:能够流通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与信号布线TPLL及TSVL、信号布线TPLR及TSVR总共所需要的电流值。
即,在上边框缘区域中,为使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与信号布线TPLR及TSVR沿着横向排列进行配置,信号布线TPLR与TSVR也可以作为产生磁场的辅助电极发挥作用。捆扎驱动电极进行磁场产生时,如果上边框缘没有捆扎数量(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的第二驱动电极,则想要以从显示区域2的上边2-U开始数第一~第三个第一驱动电极TL(0)~TL(2)为中心产生磁场时,与显示区域2的中央附近相比,磁场产生量减少,显示区域面内的检测灵敏度不均匀。
<电子装置>
图16是示出具备实施方式一及二中说明的显示装置1的电子装置100的结构的立体图。电子装置100具备:具有显示装置1的平板型的计算机101和笔Pen。如图2所示,笔Pen是包含线圈及电容元件的指示器。在图16中,2表示上述显示区域,102表示以包围显示区域2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框缘区域。另外,103表示计算机101的按钮。
在上述显示期间中,在显示区域2中进行图像的显示,在磁场触摸检测期间等,检测笔Pen是否接近显示区域2及坐标,根据该检测结果,计算机101进行处理。
<效果>
根据涉及实施方式二的显示装置1,与实施方式一同样地,在In-cell式显示装置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如下显示装置:其具备抑制了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上边框缘区域增加的输入检测装置。尤其,通过精心涉及显示区域2的外部的上边框缘区域中的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选择电路SEL(dU1)~SEL(dU3)、SER(dU1)~SER(dU3)、开关S1L、S2L、S1R、S2R及信号布线TPLL、TSVL、TPLR、TSVR的配置,即便保持狭窄框缘,也能够在第二驱动电极TL(dU1)~TL(dU3)流通所需的电流。
应当理解,在本发明的思想范畴内,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各种变形例及修正例,这些变形例及修正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例如,对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适当地添加、删除结构要素或进行设计变更,或者添加、省略步骤或变更条件而得出的内容,只要具备本发明的要旨,就应当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TL(dD)沿着行方向(横向)延伸、沿着列方向(纵向)平行地配置的情况,但是行方向及列方向根据观察视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改变观察视点,第一驱动电极TL(0)~TL(p)、第二驱动电极TL(dU)及TL(dD)沿着列方向延伸、沿着行方向平行地配置的情况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另外,本说明书中使用的“平行”是指,从一端到另一端彼此没有交叉地延伸。因此,即便一条线(或者电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以相对于另一条线(或者电极)倾斜的状态下进行设计,这要这些线从一端到另一端没有相交,在本说明书中,这种状态也看做“平行”。
Claims (19)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配置在显示区域的多个像素电极;
配置在显示区域的多个第一驱动电极;
配置在框缘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以及
配置在框缘区域并连接于第二驱动电极的第二驱动电路,
多个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且排列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将磁场驱动信号供给到第二驱动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同时驱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驱动电极而产生磁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有多个第一驱动电路,所述多个第一驱动电路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同时对第二驱动电极和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供给磁场驱动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有第一配线和第二配线,
在第一期间,第二驱动电路借助第一配线将第一电压供给到第二驱动电极的一端,借助第二配线将第二电压供给到第二驱动电极的另一端,
第二电压高于第一电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有多个第一驱动电路,所述多个第一驱动电路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
在第一期间,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借助第一配线将第一电压供给到至少一个第一驱动电极的另一端,借助第二配线将第二电压供给到至少一个第一驱动电极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有多个第一驱动电路,所述多个第一驱动电路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
在第一期间,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借助第一配线将第一电压供给到至少一个第一驱动电极的一端,借助第二配线将第二电压供给到至少一个第一驱动电极的另一端。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有多个第一驱动电路,所述多个第一驱动电路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对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供给显示驱动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显示装置还具有多个第一驱动电路,所述多个第一驱动电路分别电连接于所述第一驱动电极,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对至少一个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供给电场驱动信号。
9.一种输入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配置在检测区域的多个第一驱动电极;
配置在框缘区域的第二驱动电极;以及
驱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的第二驱动电路,
多个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极沿着第一方向延伸,且排列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
在所述框缘区域中,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和所述第二驱动电路排列在所述第一方向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检测装置,其中,
同时驱动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产生磁场。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包括:
第二开关,将所述第二驱动电极和将驱动电压供给到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的信号布线进行连接;以及
第二选择电路,切换所述第二开关选择所述第二驱动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检测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方向中,所述第二驱动电极比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短。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检测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方向中,所述第二驱动电极比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短。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检测装置还具备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驱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极,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包括:
第一开关,将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和将驱动电压供给到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的信号布线进行连接;以及
第一选择电路,切换所述第一开关选择所述第一驱动电极;并且
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及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同时驱动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与所述第二驱动电极产生磁场。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输入检测装置在所述框缘区域中还具有信号布线,所述信号布线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产生磁场时,流经所述信号布线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的电流量的总量与流经所述第一驱动电极的电流量相等。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驱动电极沿着所述框缘区域的一边配置有多个。
17.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检测装置,其中,
多个所述第一驱动电极也作为检测电极发挥作用。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检测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驱动电极由金属材料形成。
19.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入检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165310 | 2016-08-26 | ||
JP2016-165310 | 2016-08-26 | ||
JP2017159451A JP2018037074A (ja) | 2016-08-26 | 2017-08-22 | 表示装置、入力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子装置 |
JP2017-159451 | 2017-08-22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783700A true CN107783700A (zh) | 2018-03-09 |
CN107783700B CN107783700B (zh) | 2022-04-19 |
Family
ID=612404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740989.3A Active CN107783700B (zh) | 2016-08-26 | 2017-08-25 | 显示装置、输入检测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268061B2 (zh) |
CN (1) | CN107783700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83670A (zh) * | 2019-01-10 | 2019-04-2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17673B2 (ja) * | 2016-06-10 | 2020-07-01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入力検出装置および電子装置 |
KR102672831B1 (ko) * | 2016-12-28 | 2024-06-07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터치 센싱 시스템과 그 구동방법 |
JP6854743B2 (ja) * | 2017-11-15 | 2021-04-07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KR102468750B1 (ko) * | 2017-12-29 | 2022-11-18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터치표시장치, 터치시스템, 터치구동회로, 펜 및 펜 센싱 방법 |
WO2020110627A1 (ja) * | 2018-11-27 | 2020-06-04 |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斜交検出電極群を有する近接検出装置 |
JP2020187427A (ja) * | 2019-05-10 | 2020-11-19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センサ装置 |
JP7562364B2 (ja) * | 2020-10-13 | 2024-10-07 | エルジー ディスプレイ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タッチ表示装置 |
CN114185451A (zh) * | 2021-12-03 | 2022-03-15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24515A1 (en) * | 2004-06-08 | 2007-05-3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ordinator input apparatus |
US20140028587A1 (en) * | 2012-07-24 | 2014-01-30 | Wacom Co., Ltd. | Indicator position detecting device |
CN105321483A (zh) * | 2014-06-18 | 2016-02-10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液晶显示装置 |
CN205427814U (zh) * | 2014-11-25 | 2016-08-03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30375A (ja) * | 1994-05-13 | 1996-02-02 | Seiko Instr Inc | 座標読取装置および座標検出方法 |
JPH1049301A (ja) | 1996-08-01 | 1998-02-20 | Sharp Corp | 座標入力装置 |
JP2006085490A (ja) | 2004-09-16 | 2006-03-30 | Canon Inc | 座標検出装置 |
JP2006085488A (ja) | 2004-09-16 | 2006-03-30 | Canon Inc | 座標検出装置 |
JP5339274B2 (ja) * | 2008-09-03 | 2013-11-13 |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 表示装置 |
JP5912727B2 (ja) * | 2012-03-23 | 2016-04-27 | 株式会社ワコム | 位置検出装置 |
WO2016059856A1 (ja) * | 2014-10-15 | 2016-04-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におけるデータ処理方法 |
WO2016178498A1 (en) * | 2015-05-04 | 2016-11-10 | Lg Innotek Co., Ltd. | Touch panel |
TWI612508B (zh) * | 2016-07-22 | 2018-01-2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裝置及其資料驅動器 |
-
2017
- 2017-08-25 CN CN201710740989.3A patent/CN107783700B/zh active Active
- 2017-08-25 US US15/686,691 patent/US10268061B2/en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3-12 US US16/299,694 patent/US10386668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124515A1 (en) * | 2004-06-08 | 2007-05-31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Coordinator input apparatus |
US20140028587A1 (en) * | 2012-07-24 | 2014-01-30 | Wacom Co., Ltd. | Indicator position detecting device |
CN105321483A (zh) * | 2014-06-18 | 2016-02-10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液晶显示装置 |
CN205427814U (zh) * | 2014-11-25 | 2016-08-03 |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 显示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83670A (zh) * | 2019-01-10 | 2019-04-2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09683670B (zh) * | 2019-01-10 | 2021-12-28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268061B2 (en) | 2019-04-23 |
CN107783700B (zh) | 2022-04-19 |
US10386668B2 (en) | 2019-08-20 |
US20190204644A1 (en) | 2019-07-04 |
US20180059461A1 (en) | 2018-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783700A (zh) | 显示装置、输入检测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 |
US10635198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CN103309070B (zh) | 触控式液晶显示装置 | |
CN101937293B (zh) | 信息输入装置和显示装置 | |
CN106354348B (zh) | 触控显示面板 | |
CN104166489B (zh)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驱动方法 | |
CN104731426B (zh) | 集成有触摸屏面板的显示设备及其驱动方法 | |
CN106020584B (zh) | 显示装置 | |
CN107885397A (zh) | 具有内置触摸屏的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 |
CN107479766A (zh)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
CN107765935A (zh) | 输入检测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 |
CN106406612A (zh) | 阵列基板、包含其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206773687U (zh) |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
US10359874B2 (en) | Integrated active matrix touch panel | |
CN108597471A (zh) | 液晶显示装置 | |
CN206649492U (zh) | 一种触控基板、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
CN107179853A (zh) | 显示装置 | |
CN107678608A (zh) | 输入检测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 |
CN104583916A (zh) | 显示装置 | |
CN109871156A (zh) | 触控面板、触控设备和制造触控面板的方法 | |
JP2022116011A (ja) | 表示装置 | |
CN107491229A (zh) | 输入检测装置和电子装置 | |
JP2020030762A (ja) | 表示装置 | |
CN107621905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7491234A (zh) | 输入检测装置及电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328 Address after: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Wacom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JAPAN DISPLAY Inc.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