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83400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83400B
CN107783400B CN201710317027.7A CN201710317027A CN107783400B CN 107783400 B CN107783400 B CN 107783400B CN 201710317027 A CN201710317027 A CN 201710317027A CN 107783400 B CN107783400 B CN 1077834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haust
air
unit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31702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83400A (zh
Inventor
黑田能孝
国分冬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6534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5230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899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805482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7834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834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834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8340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20Humidity or temperature control also ozone evacuation; Internal apparatus environment control
    • G03G21/206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for cooling, filtering, removing gases like ozon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4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for conducting air through the machine, e.g. cool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定影单元,其通过加热记录介质而定影由记录介质保持的未定影图像;第一排气单元,其沿与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布置在一端处,并且将定影单元周围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第二排气单元,其沿记录介质供给方向布置在定影单元的下游侧,并且将第二排气单元周围的空气排出到外部;以及排气通道部件,其使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和第二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汇合到一起,并且将所获得的已汇合空气引导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后壁的排气口。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常规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已知用于减少从定影装置排出的超微颗粒(UFP)、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的技术(例如,在JP-A-2010-276904和JP-A-2011-180341中所披露的技术)。术语“超微颗粒”意为直径为0.1μm以下的颗粒。
JP-A-2010-276904披露了配备有以下部分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单元,其用于在图像承载介质上形成未定影图像;定影装置,其用于通过在使图像承载介质经过定影装置的同时对形成在图像承载介质上的未定影图像进行加热而将未定影图像定影在图像承载介质上;排气通道,其用于将定影装置周围的空气排出到装置主体的外部;抽吸单元,其用于抽吸定影装置周围的空气并且使所抽吸的空气穿过排气通道;以及第一过滤装置,其布置在排气通道的内部并且支撑用于吸收极性物质的极性物质吸收剂。
JP-A-2010-276904还披露了这样的模式:图像形成装置还配备有进气通道,进气通道在第一过滤装置的上游位置处与排气通道连接。
JP-A-2011-180341披露了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其配备有筒形或环形的定影部件以及用于将定影部件加热到定影温度的加热源,并且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将正被输送的片材按压在定影部件的外周表面上而将图像定影在该片材上。图像形成装置还配备有:排气通道,其具有进气口,进气口形成于在同定影部件的周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与定影部件相对的位置处;过滤器部件,其布置在排气通道的内部,并且可以捕获已从定影部件产生并流过排气通道的细微颗粒;冷却通道,其具有出气口,出气口形成于沿片材供给方向在定影部件下游的位置处从而与片材的至少一部分相对;共用通路,在其一端处与排气通道的不同于进气口的部分以及冷却通道的不同于出气口的部分连通,并且共用通路在其另一端处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壳体的外部或壳体中的与定影部件间隔开的部分连通;风扇,其插入在共用通路中;以及控制器,其对风扇进行操作,使得风扇根据从定影部件排出的细微颗粒的初始释放条件生成空气从共用通路的一端流到另一端的排出气流或空气从共用通路的另一端流到一端的引导气流(在排出气流与引导气流之间切换)。
在JP-A-2012-68488中披露了一种用于排出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定影装置周围的空气的技术。
JP-A-2012-68488披露了配备有以下部分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保持体,其保持色调剂图像;曝光单元,其用于对图像保持体进行曝光;转印单元,其用于将形成在图像保持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介质;定影单元,其用于通过加热旋转体和加压旋转体将色调剂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其中,加热旋转体被加热以将色调剂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并且加压旋转体用于将记录片材按压在加热旋转体上;引导单元,其用于引导被抽吸穿过图像保持体与定影单元之间的空间的空气;排出单元,其用于将被引导单元引导的空气排出到外部;以及气流生成装置,其用于生成气流,使得被引导单元引导的空气经过排出单元被排出。对要被引导单元引导的空气进行抽吸的进气口沿加热旋转体的轴向延伸。在引导单元的内部设置有将引导单元的内部分隔成两个或更多个空气流路的分隔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能够实现:与设置有在过滤器单元的上游位置处与排气通道连接并且用于从装置主体的外部导入空气的进气通道的情况相比,从定影单元排出到外部的超微颗粒的量更小。
本发明的第一模式(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定影单元,其通过加热记录介质而定影由所述记录介质保持的未定影图像;
第一排气单元,其沿与所述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布置在一端处,并且将所述定影单元周围的空气排出到外部;
第二排气单元,其沿记录介质供给方向布置在所述定影单元的下游侧,并且将所述第二排气单元周围的空气排出到外部;以及
排气通道部件,其使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和所述第二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汇合到一起,并且将所获得的已汇合空气引导到装置主体的后壁的排气口。
本发明的第二模式涉及根据第一模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排气通道部件包括:
第一排气通道部件,其将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引导到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后壁;以及
第二排气通道部件,其将所述第二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引导到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后壁;并且
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和所述第二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由于所述第一排气单元在所述排气口的正前方的位置处位于所述第二排气单元的下方的结构而汇合到一起。
本发明的第三模式涉及根据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排气通道部件在所述排气口的正前方具有从排出空气去除特定组分的过滤部件。
本发明的第四模式涉及根据第一模式至第三模式中任一模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排气通道部件具有形成为与所述装置主体的顶壁相邻的辅助排气口。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模式,与设置有在过滤器单元的上游位置处与排气通道连接并且用于从装置主体的外部导入空气的进气通道的情况相比,可以使从定影单元排出到外部的超微颗粒的量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模式,与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出口部分不位于所述第二排气单元的出口部分的下方的情况相比,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和所述第二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可以更加有效地混合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模式,与用于从排出空气去除所述特定组分的所述过滤部件不布置在所述排气通道部件的出口部分的情况相比,可以使所述特定组分的排出量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模式,与所述排气通道部件不具有形成为与所述装置主体的顶壁相邻的辅助排气口的情况相比,即使所述装置主体的后壁放置为靠近诸如壁等障碍体,也可以排出所述排气通道部件的排出空气。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能够实现:与既不设置有以下被吹送部件也不设置有以下开口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出现排出空气中的被蒸发组分凝结并沉积在第一排气单元上的现象的问题减轻:被吹送部件沿第一排气单元的排气方向布置在第一排气单元的上游并且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吹送到被吹送部件上,以使排出空气中的被蒸发组分附着于被吹送部件;开口形成在被吹送部件的上游并且允许比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的温度低的空气与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汇合。
本发明的第五模式(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定影单元,其将色调剂图像定影至记录介质;
第一排气单元,其将所述定影单元周围的空气排出到所述装置主体的外部;
被吹送部件,其沿排气方向布置在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上游,并且被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吹送,使得所述排出空气中的被蒸发组分附着于所述被吹送部件;以及
开口,其形成在所述被吹送部件的上游,并且使温度比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低的空气与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汇合。
本发明的第六模式涉及根据第五模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被吹送部件是封闭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的流动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的遮蔽板。
本发明的第七模式涉及根据第五模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被吹送部件是使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的流动通路的一部分弯曲的弯曲部分。
本发明的第八模式涉及根据第五模式至第七模式中任一模式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还包括:
第二排气单元,其沿记录介质供给方向布置在所述定影单元的下游侧,并且将所述第二排气单元周围的空气排出到外部;以及
进气通道,其将所述第二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的一部分引导至所述开口。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模式,与既不设置有以下被吹送部件也不设置有以下开口的情况相比,出现排出空气中的被蒸发组分凝结并沉积在第一排气单元上的现象的问题减轻:被吹送部件沿第一排气单元的排气方向布置在第一排气单元的上游并且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吹送到被吹送部件上,以使排出空气中的被蒸发组分附着于被吹送部件;开口形成在被吹送部件的上游并且允许比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的温度低的空气与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汇合。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模式,与所述被吹送部件不是封闭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的流动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的遮蔽板的情况相比,可以使装置更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模式,与所述被吹送部件不是由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的弯曲部形成的弯曲部分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容易地安装所述被吹送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模式,与既没有以下第二排气单元也没有以下进气通道的情况相比,通过使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更加高效地冷却,可以使出现所述排出空气中的被蒸发组分凝结并沉积在所述第一排气单元上的现象的问题减轻:第二排气单元沿记录介质供给方向布置在所述定影单元的下游侧,并且将所述第二排气单元周围的空气排出到外部;进气通道将所述第二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的一部分引导到所述开口。
附图说明
将基于下列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造;
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成像装置等的构造;
图3是示出定影装置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的透视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的另一透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的又一透视图;
图7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的又一透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后拐角部分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10示出了将装置主体的后盖和顶盖从装置主体移除的状态;
图11是示出过滤器部件的结构的透视图;
图12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的另一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方式的透视图;
图14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构造的剖视图;以及
图15是示出试验结果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描述。
[示例性实施例1]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图1概要性地示出了整个图像形成装置1,并且图2以放大形式示出了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要部分(成像装置等)。
<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构造>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采用电子照相法的单色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配备有:装置主体1a;自动文档供给器2,其用于将文档(未示出)自动地供给至读取位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3,其用于读取文档放置玻璃板4上的文档的图像。
图像读取装置3构造为通过以下方式读取文档(未示出)的图像:利用光源对正被自动文档供给器2供给从而经过文档放置玻璃板4上的读取位置或者搁置在文档放置玻璃板4上的文档进行照射;以及形成从该文档反射并且经由图像读取装置3上的全比率反射镜7a和半比率反射镜7b而被成像透镜8接收的光的光学图像。
图像形成装置1配备有:成像装置10,其是用于通过使用色调剂(显影剂)的显影而形成色调剂图像的色调剂图像形成单元的实例;转印装置20,其用于将由成像装置10形成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作为记录介质的实例的记录片材5上;片材供应装置30,其容纳并输送要供应至转印装置20的转印位置的指定记录片材5;定影装置40,其用于对通过转印装置20而转印在记录片材5上的色调剂图像进行定影;以及其它装置。
如图1所示,成像装置10配备有作为图像保持体的实例的旋转感光鼓11。作为图像形成单元的装置的实例的以下装置主要布置在感光鼓11的周围。例如,这些装置是:充电装置12,其用于将感光鼓11的能够成像的周面(图像保持表面)充电到指定电位;曝光装置13,其是用于通过利用反映图像信息(图像信号)的光LB对感光鼓11的周面的带电部分进行照射而形成具有电位差的静电潜像的静电潜像形成单元的实例;显影装置14,其是用于通过用色调剂(显影剂)对静电潜像进行显影而制备色调剂图像的显影单元的实例;转印装置20,其是用于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5上的转印单元的实例;清洁前充电装置15(见图2),其用于通过在对感光鼓11的周面进行清洁之前向周面给予指定电荷而从周面除电;以及鼓清洁装置16,其用于通过去除残留在(附着在)图像保持表面上的诸如色调剂等物质而对感光鼓11的已进行了清洁前充电装置15的除电的图像保持表面进行清洁。
感光鼓11以这种方式构造:具有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光导层(感光层)的图像保持表面形成在接地的筒形的中空或实心基体部件的周面上。感光鼓11被支撑为从驱动装置(未示出)接收动力而沿箭头A表示的方向旋转。
充电装置12是布置为与感光鼓11的表面相邻(即,不接触)的诸如格栅电晕管等非接触式充电装置。充电装置12被供应有充电电压。在显影装置14是反转显影类型的情况下,充电装置12被供应有与从显影装置14供应的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极性的充电电压或电流。作为选择,充电装置12可以是接触式充电装置,该接触式充电装置具有例如布置为与感光鼓11接触的接触式充电辊。
曝光装置13是用于在感光鼓11的周面的已被光LB照射而被充电的部分上形成静电潜像的装置,该光LB反映由图像读取装置3读取的文档(未示出)的图像信息或被输入至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信息。当达到形成静电潜像的时间时,通过在图像处理单元中对图像读取装置3所读取文档的图像信息或经由特定装置输入至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信息实施图像处理而产生图像信息(图像信号)。
显影装置14以将以下部分排布在形成有开口和显影剂容纳室的主体内部的方式构造:显影辊,其承载显影剂并将显影剂运送至与感光鼓11对置的显影区域;诸如螺旋推运器等两个搅拌/传输部件,其用于传输显影剂,使得显影剂在被搅拌的同时经过显影辊;层厚限制部件,其用于限制由显影辊生成的显影剂的量(层厚);等等。电源装置(未示出)在显影装置14的显影管与感光鼓11之间供应显影偏压。将包含非磁性色调剂和磁性载体的双组分显影剂用作显影剂。
要在显影装置14中使用的非磁性色调剂可以具有任何不同的种类。例如,使用包含诸如蜡等脱模剂的EA色调剂作为色调剂,以减小能量损耗并提高生产率。色调剂的这种组分蜡在进行定影装置40的包括加热的定影处理时容易蒸发,结果定影装置40周围的空气可能包含相对大的百分比的被蒸发的组分蜡。
如图2所示,转印装置20是配备有转印辊22的接触式转印装置,该转印辊22被供应有转印电压,并且以经由转印带21与感光鼓11的周面接触的方式旋转。电源装置(未示出)将具有与色调剂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直流电压供应为转印电压。
转印装置20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转印带21,其旋转从而穿过位于感光鼓11与转印辊22之间的转印位置;多个带支撑辊23和24,其从转印带21的内部以可旋转方式支撑转印带21,使得转印带21保持在期望的状态;转印辊22,其作为转印单元的实例,转印辊22布置在转印带21的内表面(背面)的一侧并且用于将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片材5;以及带清洁装置25,其用于通过去除残留在(附着在)转印带21的外表面的已穿过转印辊22的部分上的诸如色调剂和纸粉等物质而清洁外表面。
转印带21是由这样的材料制成的环带:诸如炭黑等电阻率调整剂分散在诸如聚酰亚胺树脂或聚酰胺树脂等合成树脂中。带支撑辊23是被驱动装置(未示出)可旋转地驱动的驱动辊,并且带支撑辊24是用于向转印带21施加张力的张力施加辊。
清洁前充电装置15是布置为与感光鼓11的表面相邻(即,不接触)的诸如电晕管等非接触式充电装置。清洁前充电装置15被供应有充电电压。清洁前充电装置15被供应有具有与色调剂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的充电电压或电流。
鼓清洁装置16由以下部分构成:容器状主体,其具有开口;清洁刷,其布置为以指定压力与感光鼓11的周面的已进行转印的部分接触,并且通过去除诸如残余色调剂等附着物而清洁感光鼓11的该部分;清洁板,其布置为以指定压力与感光鼓11的周面的已进行转印的部分接触,并且通过去除诸如残余色调剂等附着物而清洁感光鼓11的该部分;以及诸如螺旋推运器等输送部件,其收集已通过清洁刷和清洁板去除的诸如色调剂等物质,并且将这些物质输送到收集系统(未示出)。
如图1所示,定影装置40以这种方式构造:辊形或带形的加热旋转体42或者辊形或带形的加压旋转体43布置在形成有用于记录片材5的入口和出口的壳体41内部,其中,加热旋转体42沿箭头表示的方向旋转,并且被加热单元加热,使得加热旋转体42的表面温度保持在指定值,加压旋转体43以在指定的压力下与加热旋转体42接触的方式旋转(加压旋转体43和加热旋转体42的轴线大致彼此平行)。在定影装置40中,加热旋转体42和加压旋转体43彼此接触的接触部分是用于实施指定的定影处理(加热和加压)的定影处理部分(咬合部分)N。将在后文中详细描述定影装置40的该构造。
片材供应装置30布置在转印装置20的下方。片材供应装置30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单个或多个片材容纳体31,其均容纳具有期望尺寸、类型等的一堆记录片材5;以及输送装置32,其均从相关的片材容纳体31逐个输送记录片材5。例如,每个片材容纳体31被安装为能够通过导轨(未示出)被拉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侧(即,用户在操纵图像形成装置1时所面向的一侧)。
例如,记录片材5是用于电子照相复印机、打印机等的诸如普通纸等薄纸或者描图纸、OHP纸等。为了增加记录片材5的进行定影的图像表面的光滑度,优选地使记录片材5的表面本身尽可能光滑。就此而言,例如,可以使用诸如通过用树脂等涂布普通纸的表面而形成的涂布纸以及用于印刷的美术纸等克重相对较大的所谓的厚纸。
如图1所示,用于将从片材供应装置30输送的记录片材5输送至转印位置的多组片材输送辊对33至36以及由输送引导件形成的片材输送通路37布置在片材供应装置30与转印装置20之间。片材输送通路37中的紧靠转印位置布置的片材输送辊对36是例如用于调整记录片材5向转印位置供应的定时的辊(配准辊)。片材排出辊对38布置在装置主体1a的记录片材排出口的附近,片材排出辊对38用于将已受到定影的记录片材5从定影装置40排出至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侧面的已排出片材保持单元(未示出)。
用于双面图像形成的输送通路39布置在片材排出辊对38的下方,用于双面成像的输送通路39允许一面上承载有图像的记录片材5翻转并再次输送到转印装置20,并且在记录片材5的另一面上进行图像形成。
在图1中,附图标记145表示色调剂盒,色调剂盒与图1的纸面垂直地布置,并且色调剂盒容纳要被供应至显影装置14且包含至少色调剂的显影剂。
<图像形成装置1的操作>
下面将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基本图像形成操作进行描述。
在接收到来自用户界面、打印机驱动程序等(未示出)的请求执行单色图像形成操作(打印)的指令信息时,成像装置10、转印装置20、定影装置40等开始运转。
在成像装置10中,如图1所示,首先,感光鼓11沿箭头A表示的方向旋转,并且充电装置12将感光鼓11的表面充电至指定极性(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为负极性)的指定电位。然后,曝光装置13通过利用光LB对感光鼓11的表面的带电部分进行照射而在感光鼓11的表面上形成具有指定电位差的静电潜像,其中,光LB基于由图像读取装置3读取的文档(未示出)的图像信号或被输入至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信号而发射。
随后,成像装置10通过这样的方式实施显影:从显影装置14的显影辊向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供应带有指定极性(负极性)的色调剂,从而使色调剂以静电的方式附着至感光鼓11的表面。显影的结果是,形成在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被可视化为单色(黑色)色调剂图像。
当形成在成像装置10的感光鼓11上的色调剂图像到达转印位置时,转印装置20的转印辊22将色调剂图像转印至正被转印装置20的转印带21输送的记录片材5。
在成像装置10中,在已完成转印之后,清洁前充电装置15从感光鼓11的表面除电,然后鼓清洁装置16通过刮除附着物而将附着物去除的方式清洁感光鼓11的表面。结果,成像装置10呈现能够实施下次图像形成操作的状态。
另一方面,片材供应装置30在适于图像形成操作的定时将指定的记录片材5输送至片材输送通路37。在片材输送通路37中,片材输送辊对36(配准辊)在与转印定时相同的定时将记录片材5输送(供应)至转印装置20的转印带21。
在转印位置处,转印装置20的转印辊22将感光鼓11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至正由转印带21输送的记录片材5。
已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5通过转印带21被输送至定影装置40。在定影装置40中,色调剂图像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定影至记录片材5:通过使已完成转印的记录片材5导入并穿过旋转的加热旋转体42和加压旋转体43之间的咬合部分N而实施必要的定影处理(加热和加压)。
最后,在图像形成操作是单面操作的情况下,片材排出辊对38将已完成定影的记录片材5排出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侧面的已排出片材保持单元(未示出)。
在图像形成操作是双面操作的情况下,一个表面上承载有图像的记录片材5不排出到已排出片材保持单元(未示出),取而代之的是,记录片材5在其通过用于双面成像的输送通路39时翻转,然后再次被输送至转印装置20,在转印装置20处将另一色调剂图像转印至记录片材5的另一面。另一面上承载有色调剂图像的记录片材5被转印带21输送至定影装置40,并且在定影装置40处进行定影处理(加热和加压)。然后,记录片材5被片材排出辊对38排出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侧面的已排出片材保持单元(未示出)。
经过上述操作,输出其上形成有单色图像(多个单色图像)的记录片材5。
<定影装置40的构造>
图3是示出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采用的定影装置40的构造的剖视图。
如图3所示,定影装置40配备有壳体41,壳体41是大致为长方体形状的盒体并且形成有用于记录片材5的入口41a和出口41b。壳体41的入口41a设置有平坦板状的入口引导部件44,入口引导部件44用于将已被转印带21输送并且从转印带21剥离的记录片材5引导到加热辊42和加压辊43彼此压力接触的咬合部分N。壳体41的出口41b设置有在竖直方向上彼此相对的一对出口引导部件45和46,从而引导在咬合部分N处已进行了定影处理的记录片材5。
彼此处于压力接触以形成咬合部分N的加热辊42(作为加热旋转体的实例)和加压辊43(作为加压旋转体的实例)布置在定影装置40的壳体41的内部。加热辊42和加压辊43以这种方式布置:可以在它们以指定压力彼此挤压的压力接触状态与它们彼此分离的分离状态之间切换。
加热辊42由以下部分构成:筒形的金属芯体47,其由诸如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制成;相对厚的耐热弹性层48,其由耐热硅橡胶等制成并且覆盖金属芯体47的表面;以及防粘层49,其由四氟乙烯、PFA等制成并且覆盖耐热弹性层48的表面。加热辊42的内部布置有作为热源的三个卤素灯50。在通过卤素灯50从内部对加热辊42进行加热的同时,根据由温度传感器51探测到的加热辊42的表面温度通过控制器(未示出)控制卤素灯50的通电,使得表面温度保持在指定的定影处理温度。
清洁网52被清洁辊53按压在加热辊42的表面上,清洁网52由非织造织物等制成并且用于去除诸如附着于加热辊42的表面的色调剂等异物。清洁网52在指定定时由网供应辊54供应并且被网卷取辊55卷取。
另一方面,加压辊43由以下部分构成:筒形的金属芯体56,其是实心筒体或具有中央轴的中空筒体,并且由诸如不锈钢、铝合金等金属制成;耐热弹性层57,其由比加热辊42的耐热弹性层48薄的耐热硅橡胶等制成,并且覆盖金属芯体56的表面;以及防粘层58,其由四氟乙烯、PFA等制成并且覆盖耐热弹性层57的表面。
如图3所示,排出辊对59与排出口41b相邻布置,排出辊对59用于从定影装置40排出在通过加热辊42和加压辊43彼此压力接触的咬合部分N期间色调剂图像已被定影在其上的记录片材5。
<图像形成装置1的特征部分的构造>
如图4所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在定影装置40的上部周围配备有空气引导通路70,空气引导通路70用于引导定影装置40周围的空气,使得定影装置40周围的空气从装置主体1a的前侧移动到装置主体1a的背面侧并且将空气从装置主体1a的背面排出到外部。空气引导通路70由以下部分构成:用于绝热的相对厚的中空分隔壁71,其沿记录片材供给方向布置在定影装置40的上游侧,并且将定影装置40和成像装置10分隔开;第一顶壁72,其布置在定影装置40的上方,从而以指定间隙与定影装置40的壳体41相对,并且从分隔壁71的顶端周围沿记录片材供给方向向定影装置40的下游延伸;以及悬垂壁73,其沿记录片材供给方向布置在定影装置40的下游侧,从而从距离第一顶壁72的端部一定距离的位置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
用于将定影装置40周围的空气引导到装置主体1a的背面侧的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沿记录片材供给方向布置在定影装置40的下游侧,并且与空气引导通路70的第一顶壁72成一体。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成形为矩形筒体,该矩形柱体的朝向定影装置40的底部74a完全敞开。空气引导通路70的后端的除与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对应的部分以外的部分被后壁75封闭。尽管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可以由平坦板状部件形成以提高绝热性,但理想的是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由绝热材料层的层叠部件形成。
如图4所示,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在后端处形成有扩展部分74b,扩展部分74b向上突出并且用于增加截面积。如图5和图6所示,作为用于将定影装置40周围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第一排气单元的实例的第一排气风扇76布置在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的后部。第一排气风扇76例如是多叶片式风扇。
如图6所示,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和第一排气风扇76经由作为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盒体的连接通道77彼此连接。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的扩展部分74b连接至连接通道77的前端。第一排气风扇76安装至连接通道77的具有吸气口(未示出)的后端。
如图6所示,汇合通道80连接至第一排气风扇76的排气出口78。汇合通道80是这样的部件:其用于使由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的空气和由第二排气风扇(将在后文中描述)排出的空气汇合到一起并且将所获得的空气从装置主体1a的背面侧排出到外部。汇合通道80是这样的盒体:其大致成形为竖直较长的长方体,该长方体在位于装置主体1a的后壁中的后端处完全敞开,并且盒体的顶壁的与后端连接的一部分敞开。
平坦板状的分隔部件81在竖直方向上分隔汇合通道80的内部空间,并且分隔部件81沿前后方向从汇合通道80的前端延伸到中途位置。汇合通道80的内部空间的由分隔部件81限定的下部空间82构成了供由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的空气流进的第一流入空间。另一方面,上部空间83构成了供由第二排气风扇排出的空气流进的第二流入空间。在汇合通道80中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未被分隔部件81分隔的竖直延伸后部空间84构成了由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的空气和由第二排气风扇排出的空气汇合到一起的汇合空间。
如图7和图8所示,汇合通道80的一个侧壁设置有第一连接部分85,第一连接部分85突出,从而成形为矩形筒体并且与第一排气风扇76的排气出口78连接。第一连接部分85的底壁位于第一流入空间82(见图6)的底端的下方。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分85的底壁是倾斜壁,从而引导从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并导入进汇合通道80的空气,以使空气在汇合通道80中倾斜向上地流动。汇合通道80的与第一连接部分85相对的内侧表面86是弯曲的,从而使来自第一排气风扇76的排出空气改变方向而朝向装置主体1a的后壁。
如图4和图5所示,作为用于将其周围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第二排气单元的第二排气风扇87沿记录片材供给方向布置在定影装置40的下游侧。与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相同,第二排气风扇87例如是多叶片式风扇。沿记录片材供给方向位于定影装置40的下游侧的空间88被以下部分包围:上游侧壁89,其从空气引导通路70的悬垂壁73沿竖直方向向上延伸;第二顶壁90,其布置为高于第一顶壁并且从上游侧壁89的顶端朝向记录片材供给方向的下游侧延伸;以及下游侧壁91,其从第二顶壁90的下游侧端部沿竖直方向向下悬垂。
如上所述,第二排气风扇87沿与记录片材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在第二顶壁90的顶表面的中央处安装于第二顶壁90的顶表面。第二顶壁90形成有吸气口(未示出),通过利用第二排气风扇87抽吸空气而将沿记录片材供给方向位于定影装置40的下游侧的空间88中存在的空气经由该吸气口排出到外部。用于将由第二排气风扇87排出的空气引导至装置主体1a的背面侧的第二排气通道部件93与第二排气风扇87的排气口92连接。
第二排气通道部件93安装于第二顶壁90的顶表面,从而朝向装置主体1a的后壁。第二排气通道部件93大致成形为狭长的矩形筒体。第二排气通道部件93在后端处形成有扩展部分93a,扩展部分93a向上突出并且用于增加开口面积。如图6所示,第二排气通道部件93的扩展部分93a与汇合通道80的由分隔壁81限定的上部空间83直接连接。
如图6所示,汇合通道80的后端完全敞开以形成排气口94,在第一排气风扇76的排出空气和第二排气风扇87的排出空气在汇合通道80中汇合到一起之后,通过排气口94经由装置主体1a的后壁的开口将汇合到一起的排出空气排出到外部。汇合通道80的排气口94在其两个侧缘和底缘处通过例如使用双面胶带粘合而设置有密封部件95,密封部件95成形为狭长的矩形柱体并且由合成树脂泡沫体(海绵)制成。
如图9所示,汇合通道80的排气口94位于与装置主体1a的后壁相邻的位置并且覆盖有装置主体1a的多个分割式后盖96a和96b。装置主体1a的后盖96a和96b设置有多个单独的气窗97a和97b,气窗97a和97b是通过部分地覆盖汇合通道80的排气口94来抑制异物侵入的多个异物侵入抑制板的实例。
汇合通道80的顶壁形成有与排气口94续接的辅助排气口98。如图9所示,汇合通道80的辅助排气口98覆盖有作为装置主体1a的顶壁的一部分的顶盖98a。用于将来自汇合通道80的辅助排气口98的空气排出到外部的大量排气孔99形成为贯穿装置主体1a的顶盖98a。
如图10所示,汇合通道80设置有过滤器部件100,过滤器部件100用于从第一流入空间82和第二流入空间83汇合到一起的汇合空间84的正前方的排出空气去除特定组分。图10示出了将后盖96a和96b以及顶盖98a从装置主体1a移除的状态。如图6所示,汇合通道80的顶壁形成有供过滤器部件100安装或拆卸的开口101。
如图11所示,过滤器部件100配备有:框架主体100a,其由合成树脂制成,并且成形为符合汇合通道80的截面形状的矩形形状;以及过滤器100b,其伸展为覆盖框架主体100a的开口。每个过滤器100b为薄膜或片材。每个过滤器100b主要由例如单层或多层非织造织物制成。每个过滤器100b的基布本身能够去除包含在排出空气中的颗粒、超微颗粒(UFP)等,或者通过浸渍、涂覆等适当地给予每个过滤器100b的基布能够去除特定组分(诸如包含在排出空气中超微颗粒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的化学品。过滤器部件100的顶端设置有用于过滤器部件100的安装/拆卸的把手部100d。
如图9所示,在去除了用于对形成在与被设定在汇合通道80中的过滤器部件对应的位置处的操纵开口102进行封闭的盖体的状态下,通过用手握持过滤器部件100的把手部100d经由汇合通道80的开口101将过滤器部件100安装在汇合通道80上或从汇合通道80拆下过滤器部件100。
顺便提及,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沿第一排气风扇76的排气方向布置在第一排气风扇76的上游的遮蔽板110是被吹送部件的实例,其中,第一排气风扇76的排出空气吹送到遮蔽板110上,以使空气的被蒸发组分附着于遮蔽板110。遮蔽板110沿排气方向布置在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的扩展部分74b的下游端处。遮蔽板110在扩展部分74b与连接通道77连接的位置处以下述方式从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的扩展部分74b的顶板沿竖直方向向下悬垂:遮蔽板110封闭由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的空气的流动通路的截面的至少一部分(在所示出的实例中,大致为开口在高度方向上的2/3)。因此,在遮蔽板110的下方形成有具有减小的开口面积的通路111。
随着遮蔽板110的面积增加,提高了遮蔽板110的使由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并吹送到遮蔽板110上的空气的被蒸发组分(例如,蜡)附着于遮蔽板110的效果。然而,如果遮蔽板110的面积过大,则由于遮蔽板110对正由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的空气的阻力的缘故,遮蔽板110将不适当地降低排气效率。理想的是将遮蔽板110的高度设定为大致等于扩展部分74b与连接通道77连接的位置处的开口高度的2/3。此外,理想的是遮蔽板110布置为从扩展部分74b的顶板向下悬垂,这是由于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的扩展部分74b使正由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的空气向上改变方向。作为选择,遮蔽板110可以布置为从连接通道77的底壁向上延伸并且在遮蔽板110的上方形成狭窄的通路。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12所示,沿排气方向在遮蔽板110的上游的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中形成有冷却开口112,冷却开口112允许温度比正由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的空气低的空气与正由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的空气汇合。冷却开口112是形成为贯穿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的扩展部分74b的侧壁的矩形开口。冷却开口112可以形成为吸取刚好存在于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外部的空气。然而,与流经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的空气相同,刚好存在于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的外部的空气已被由定影装置40生成的热量加热并且由此在某种程度上使温度升高。
鉴于上述情况,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为了能够与温度比定影装置40周围的空气足够低的空气汇合,第二排气通道部件93沿记录片材供给方向布置在定影装置的下游侧。用于将空气从第二排气通道部件93供给到冷却开口112的空气供给通道113的基端部分与在中途部分处形成在第二排气通道部件93中的开口114连接。空气供给通道113的末端与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的开口112连接。
<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部分的工作方式>
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中,如图13所示,在开始图像形成操作的同时开始驱动第一排气风扇76和第二排气风扇87。第一排气风扇76从定影装置40周围(即,沿记录片材供给方向从定影装置40的上游侧、定影装置40上方的空间以及沿记录片材供给方向从定影装置40的下游侧)抽吸被加热的空气。将已被第一排气风扇76抽吸的空气经由连接通道77输送到汇合通道80的内部。
经由连接通道77被输送到汇合通道80的内部的空气包含作为从被定影装置40加热并定影的色调剂图像蒸发出的作为色调剂组分的蜡等。因此,除非采取一定措施,否则从色调剂图像蒸发出的包含蜡等的被蒸发组分被直接输送到第一排气风扇76。撞击第一排气风扇76的送风叶片(未示出)的包含蜡等的被蒸发组分冷却并凝结,并且附着于送风叶片,这导致在附着有包含蜡等的被蒸发组分的区域与没有附着或仅少量附着有包含蜡等的被蒸发组分的区域之间产生叶片旋转力矩的不均一。这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第一排气风扇76的送风叶片不均一地旋转,从而随着其老化而产生振动,或者在极端情况下,使送风叶片损坏。
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遮蔽板110沿排气方向布置在第一排气风扇76的上游。此外,将温度比定影装置40周围的空气低的空气经由第二排气通道部件93的一部分和空气供应通道113输送到沿排气方向位于遮蔽板110上游的开口112。
温度比定影装置40周围的空气低并且已经经由开口112被输送到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的内部的空气在使正经由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排出的空气的温度降低的同时撞击遮蔽板110。因此,当撞击遮蔽板110时,包含含蜡等的被蒸发组分的空气冷却并物理地凝结,并且包含蜡等的组分附着于遮蔽板110。结果,在经过遮蔽板110之后,空气在不包含或仅包含少量的含蜡等的被蒸发组分的状态下被导入第一排气风扇76。以这种方式,防止或抑制了包含蜡等的被蒸发组分附着于第一排气风扇76的送气叶片。
另一方面,从已穿过定影装置40的记录片材5排出的空气主要经由沿记录片材供给方向位于定影装置40下游的空间88而被第二排气风扇87抽吸。如图13所示,已被第二排气风扇87抽吸的空气经由第二排气通道部件93被输送到汇合通道80的内部。
如图6和图10所示,通过过滤器部件100的过滤器100b从已被导入到汇合通道80的内部中的空气去除颗粒、超微颗粒(UFP)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组分。所获得的空气在汇合通道80的汇合空间84中与来自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的空气汇合。更具体地说,来自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的空气和来自第二排气通道部件93的空气随着前者上行且后者下行而在汇合通道80中汇合到一起。
因此,诸如从被加热的记录片材5蒸发出并从第二排气通道部件93排出的诸如水蒸汽等气体附着于已从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排出且未被过滤器部件100去除的超微颗粒(UFP)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等组分,以使这些组分的粒径增加。超微颗粒等组分被从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排出的被加热空气重新结合。以这种方式,大大地减小了从汇合通道80的排气口94排出到外部的超微颗粒等的量。
如上文所述,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与设置有在过滤器单元的上游位置处与排气通道连接并且用于从装置主体的外部导入空气的进气通道的情况相比,可以使从定影装置40排出到外部的超微颗粒的量更小。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10所示,汇合通道80形成有与汇合通道80的排气口94的顶部续接的辅助排气口98。因此,如图9所示,即使装置主体1a的后壁被放置为靠近诸如壁(未示出)等障碍体,空气也可以经由辅助排气口98排出。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中,与既不设置有以下遮蔽板110也不设置有以下开口112的情况相比,可以使出现排出空气中的被蒸发组分凝结并沉积在第一排气风扇76上的现象的问题减轻:遮蔽板110沿第一排气风扇76的排气方向布置在第一排气风扇76的上游并且第一排气风扇76的排出空气吹送到遮蔽板110上,以使排出空气中的被蒸发组分附着于遮蔽板110;开口112形成在遮蔽板110的上游并且允许比正由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的空气的温度低的空气与正由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的空气汇合。
[示例性实施例2]
图14示出了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如图14所示,被吹送部件是由被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的空气的流动通路的弯曲部形成的弯曲部分,以替代封闭由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的空气的流动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的遮蔽板110。
第一排气通道部件74和连接通道77的连接部分是完全敞开的。连接通道77的内部空间被分隔部件131分隔,从而具有弯曲部分130,使得在弯曲部分130处由第一排气风扇76排出的空气的流动通路是弯曲的。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中,由于可以通过在连接通道77内部形成弯曲部分130来设置被吹送部件,因此可以更加容易地设置被吹送部件。
实例
本发明人制造了如图1所示的试验性图像形成装置1并且对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到外部的超微颗粒(UFP)进行评估。
通过以下方式来评估超微颗粒的量:将图像形成装置1设置在高密封性的腔室(试验环境腔室)中,使图像形成装置1连续实施10分钟的打印操作,通过专用测量仪器抽吸存在于腔室内部的空气,并且测量包含在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的空气中的超微颗粒的量。
作为比较例,对第二排气风扇87经由装置主体1a的侧壁而不是其后壁将空气排出到外部的常规图像形成装置的超微颗粒的量进行评估。
图15是示出超微颗粒的量的评估结果的示图。从图15可看出,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超微颗粒的排出量可以减小到从常规图像形成装置排出的超微颗粒的量的约1/4至1/2。
尽管以上示例性实施例针对形成单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但不言而喻的是本发明可以同样应用于形成四种颜色(即,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青色)(C)和黑色(K))的色调剂图像的全色图像形成装置。
为了解释和说明起见,已经提供了对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前述说明。其本意并不是穷举或将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确切形式。显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进行多种修改和变型。实施例的选取和说明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领域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适用于各种实施例,并且本发明的各种变型适合于所设想的特定用途。本发明的意图在于用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内容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Claims (6)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定影单元,其通过加热记录介质而定影由所述记录介质保持的未定影图像;
第一排气单元,其沿与所述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布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后壁所处的一端处,并且将所述定影单元周围的空气从空气引导通路排出到外部,所述空气引导通路布置在所述定影单元的上部周围;
第二排气单元,其沿所述记录介质供给方向布置在所述定影单元的下游侧,并且将所述第二排气单元周围的空气排出到外部;以及
排气通道部件,其将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和所述第二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引导到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后壁,
其中,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和所述第二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汇合到一起,并且所获得的已汇合空气被引导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后壁的排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排气通道部件包括:
第一排气通道部件,其将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引导到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后壁;以及
第二排气通道部件,其将所述第二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引导到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后壁;并且
所述第一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和所述第二排气单元的排出空气由于所述第一排气单元在所述排气口的正前方的位置处位于所述第二排气单元的下方的结构而汇合到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排气通道部件在所述排气口的正前方具有从排出空气去除特定组分的过滤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排气通道部件具有形成为与所述装置主体的顶壁相邻的辅助排气口。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所述排气通道部件具有形成为与所述装置主体的顶壁相邻的辅助排气口。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定影单元,其通过加热记录介质而定影由所述记录介质保持的未定影图像;
第一排气风扇,其沿与所述定影单元的记录介质供给方向交叉的方向布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后壁所处的一端处,并且将所述定影单元周围的空气排出到外部;
第二排气风扇,其沿所述记录介质供给方向布置在所述定影单元的下游侧,并且将所述第二排气风扇周围的空气排出到外部;以及
排气通道部件,其引导所述第一排气风扇的排出空气和所述第二排气风扇的排出空气;
其中,所述第一排气风扇的排出空气和所述第二排气风扇的排出空气汇合到一起,并且所获得的已汇合空气被引导到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所述装置主体的所述后壁的排气口。
CN201710317027.7A 2016-08-26 2017-05-08 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77834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65347 2016-08-26
JP2016165347A JP6852307B2 (ja) 2016-08-26 2016-08-26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89916 2016-09-28
JP2016189916A JP2018054826A (ja) 2016-09-28 2016-09-28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83400A CN107783400A (zh) 2018-03-09
CN107783400B true CN107783400B (zh) 2021-05-07

Family

ID=61242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317027.7A Active CN107783400B (zh) 2016-08-26 2017-05-08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261468B2 (zh)
CN (1) CN10778340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07182B2 (ja) * 2017-12-27 2022-01-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87204B2 (ja) 2018-08-03 202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結露対応システム
JP7255372B2 (ja) * 2018-09-03 2023-04-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液体を吐出する装置
US10831136B1 (en) * 2019-09-12 2020-11-10 Toshiba Tec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3693A (zh) * 2005-11-11 2007-05-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76904A (ja) * 2009-05-29 2010-12-09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68488A (ja) * 2010-09-24 2012-04-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63756A (zh) * 2011-12-15 2013-06-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4550130A (zh) * 2013-10-21 2015-04-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吸气管、吸气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138081A (ja) * 2014-01-21 2015-07-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通風装置、記録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67868B2 (ja) * 2000-08-21 2004-09-2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電子写真装置
JP2006018240A (ja) * 2004-06-04 2006-01-1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63249A (ja) * 2004-12-10 2006-06-22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86163A (ja) * 2006-04-13 2007-11-01 Ricoh Co Ltd 排熱構造、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006578B2 (ja) * 2006-05-30 2012-08-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92588B2 (ja) * 2007-07-03 2012-12-05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180341A (ja) 2010-03-01 2011-09-1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255868A (ja) * 2011-06-08 2012-12-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97061A (ja) * 2011-10-28 2013-05-20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865823B2 (ja) * 2012-12-07 2016-02-17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5590B2 (ja) * 2013-05-15 2016-05-11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75536A (ja) * 2013-10-07 2015-04-20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引出体、画像形成装置
JP6265691B2 (ja) * 2013-11-08 2018-01-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63693A (zh) * 2005-11-11 2007-05-16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276904A (ja) * 2009-05-29 2010-12-09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68488A (ja) * 2010-09-24 2012-04-05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3163756A (zh) * 2011-12-15 2013-06-1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送风管、送风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4550130A (zh) * 2013-10-21 2015-04-29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吸气管、吸气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2015138081A (ja) * 2014-01-21 2015-07-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通風装置、記録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83400A (zh) 2018-03-09
US20180059585A1 (en) 2018-03-01
US10261468B2 (en) 2019-04-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8340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706896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9006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664941B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JP7192300B2 (ja) 微粒子捕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9005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49118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14248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54922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1790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230681B2 (ja) 帯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27690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77414B2 (ja) 排気システム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5230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4328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124726A (ja) 通風管装置、排気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373966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esh member in air inlet of exhaust device
JP200824233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305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60195848A1 (en) Duc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19049669A (ja) 排気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548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8220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74512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220373967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exhaust device with plurality of mesh memb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