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76748B - 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 - Google Patents

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76748B
CN107776748B CN201610771303.2A CN201610771303A CN107776748B CN 107776748 B CN107776748 B CN 107776748B CN 201610771303 A CN201610771303 A CN 201610771303A CN 107776748 B CN107776748 B CN 1077767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reflecting mirror
lamp
car body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77130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76748A (zh
Inventor
钱琼
宋超
聂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R&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R&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R&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R&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771303.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76748B/zh
Priority to JP2017164516A priority patent/JP6579632B2/ja
Publication of CN1077767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767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767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767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5Direction indic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4Rear ligh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其能够确保后反射镜空间的容量,并减小车宽方向尺寸。该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具备:尾灯部(A)的第1光源(40);与尾灯部的车宽方向左右相邻的闪光灯部(B)的第2光源(50);将第2光源的照射光反射至车体侧后方的第2反射镜(72);从外侧覆盖尾灯部和闪光灯部的外透镜(31);以及分隔尾灯部与闪光灯部的分隔部(92)。分隔部具备:分隔壁(91),其为了分隔构成尾灯部的第1反射镜空间(AS)与构成闪光灯部的第2反射镜空间(BS)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延伸壁(93),其从该分隔壁的车体后侧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遮光壁(94),其从该延伸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体前方延伸。

Description

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尤其涉及将尾灯及后侧左右的闪光灯一体地构成的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将尾灯及后侧左右的闪光灯(方向指示器)一体地构成的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尾灯部的靠左右下侧的位置上相邻配置了上下尺寸比尾灯部小的闪光灯部而成的后组合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445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这样的后组合灯具有如下的设计上的要求:为了容易减小车宽方向的灯体尺寸而又确保左右的闪光灯的识别性,希望确保闪光灯用光源的左右间隔,为了能够应对光源的发光热量,希望增大由反射镜和透镜围成的反射镜空间的容量。
关于这一点,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后组合灯是将闪光灯用光源偏移配置在比尾灯用光源靠下方的位置,并且通过使闪光灯的反射镜空间向尾灯侧延伸而确保容量,但该方法存在后组合灯的设计自由度降低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反射镜空间的容量并减小车宽方向尺寸的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30,其具备:第1光源40,其是车宽方向中央的尾灯部A的光源;第2光源50,其是与所述尾灯部A的车宽方向左右相邻的闪光灯部B的光源;第2反射镜72,其将所述第2光源50的照射光反射至车体侧后方;外透镜31,其从外侧覆盖所述尾灯部A和所述闪光灯部B;以及分隔部92,其分隔所述尾灯部A与所述闪光灯部B,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的第1特征在于,在所述分隔部92与所述第2光源50之间设有遮光壁94。
并且,第2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92具备:分隔壁91,其为了分隔构成所述尾灯部A的第1反射镜空间AS与构成所述闪光灯部B的第2反射镜空间BS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延伸壁93,其从该分隔壁91的车体后侧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遮光壁94形成从所述延伸壁9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体前方延伸的形状。
并且,第3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壁94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向车体前方延伸至与所述第2光源50重合的位置,所述遮光壁9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成为反射所述第2光源50的照射光的反射面。
并且,第4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壁94配置在与所述第2光源50在车宽方向上重合的位置。
并且,第5特征在于:具备支承所述第2光源50的灯座51,所述灯座51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延伸壁93重合的位置。
并且,第6特征在于:具备用于将所述灯座51支承在所述第2反射镜72上的基座部件52,通过将所述基座部件52安装在形成于所述第2反射镜72的大致中央的开口95中,而形成了所述第2反射镜空间BS,所述开口95倾斜地指向车体后侧方,并且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延伸壁93重合的位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1特征,在所述分隔部92与所述第2光源50之间设有遮光壁94,因此能够通过遮光壁分隔尾灯部与闪光灯部。由此,能够缩窄第2光源的左右间隔,从而减小后组合灯的车宽方向尺寸。
根据第2特征,所述分隔部92具备:分隔壁91,其为了分隔构成所述尾灯部A的第1反射镜空间AS与构成所述闪光灯部B的第2反射镜空间BS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以及延伸壁93,其从该分隔壁91的车体后侧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所述遮光壁94形成从所述延伸壁9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体前方延伸的形状,因此不减小闪光灯部的反射镜空间的容量就能够使闪光灯部的发光范围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由此,可以确保能应对第2光源的发光热量的容量的反射镜空间,同时缩窄第2光源的左右间隔,从而减小后组合灯的车宽方向的尺寸。
根据第3特征,所述遮光壁94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向车体前方延伸至与所述第2光源50重合的位置,所述遮光壁9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成为反射所述第2光源50的照射光的反射面,因此能够通过遮光壁将第2光源的照射光高效地反射至车体侧后方。
根据第4特征,所述遮光壁94配置在与所述第2光源50在车宽方向上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够将遮光壁设置在容易使闪光灯用光源的照射光反射至车体侧后方的位置。
根据第5特征,具备支承所述第2光源50的灯座51,所述灯座51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延伸壁93重合的位置,因此灯座被延伸壁隐藏而难以从车体后方被视觉辨认,从而能够提高组合灯的美观性。
根据第6特征,具备用于将所述灯座51支承在所述第2反射镜72上的基座部件52,通过将所述基座部件52安装在形成于所述第2反射镜72的大致中央的开口95中,而形成了所述第2反射镜空间BS,所述开口95倾斜地指向车体后侧方,并且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延伸壁93重合的位置,因此容易增大闪光灯部的反射镜空间的容量。此外,在难以利用前后分型的模具同时形成灯座的支承部和遮光壁时,与第2反射镜独立地构成作为灯座的支承部的基座部件,由此能够利用前后分型的模具制造第2反射镜。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组合灯的机动二轮车的左侧视图。
图2是后组合灯的主视图。
图3是示出从车体后上方观察后组合灯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后组合灯的后视图。
图5是示出从车体前方侧观察基座部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后组合灯的俯视图(局部是沿图2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2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沿图2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机动二轮车(鞍乘型车辆);30:后组合灯;31:外透镜;40:尾灯用光源(第1光源);41:第1灯座;50:闪光灯用光源(第2光源);51:第2灯座(灯座);
52:基座部件;60:辅助灯用光源(第3光源);61:第3灯座;70:外壳;71:尾灯用反射镜(第1反射镜);72:闪光灯用反射镜(第2反射镜);73:辅助灯用反射镜(第3反射镜);91:分隔壁;92:分隔部;93:延伸壁;94:遮光壁;95:开口;A:尾灯部;B:闪光灯部;C:辅助灯部;AS:尾灯用反射镜空间(第1反射镜空间);BS:闪光灯用反射镜空间(第2反射镜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应用了本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30的机动二轮车1的左侧视图。机动二轮车1是在转向把手5与座位13之间设有供驾驶员的脚放置的低踏板11的踏板车型的鞍乘型车辆。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前轮WF的前叉10通过转向把手5被自由转向。转向把手5的前后被支承前照灯6的前照灯罩4覆盖。
在配置于前照灯罩4的下方的中心罩7的中央,配置有将前侧的位置灯和闪光灯收纳于一体的外壳中而成的照明装置2。在中心罩7的车体后方侧设有与乘客的脚部对置的地板8。
座位13的下方被后罩12覆盖,在低踏板11的后方的位置上以摆动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有发动机与变速器一体构成的单元摆动型的动力单元P。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枢转支承作为驱动轮的后轮WR的动力单元P的后端部通过后缓冲器16悬吊于车体,在动力单元P的上部安装有空气滤清器箱14。在后罩12的后端部安装有将后侧的闪光灯一体地构成在尾灯的左右而成的后组合灯30,在其下方固定有后挡泥板17。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后组合灯30的主视图。并且,图3是示出从车体后上方观察后组合灯30的状态的立体图。后组合灯30是在一体成型的外壳70上安装多个光源和内透镜等后安装覆盖整个外壳70的无色透明的外透镜31而构成的。
在车宽方向中央配置有通过作为尾灯用光源的第1光源40而发光的尾灯部A。在尾灯部A的车宽方向左右配置有通过作为闪光灯用光源的第2光源50而发光的闪光灯部B(斑点状阴影部)。并且,在左右的闪光灯部B的下部分别配置有通过作为辅助灯用光源的第3光源60而发光的辅助灯部C。
在构成尾灯部A的部分的外壳70上设有作为尾灯用反射镜的第1反射镜71。并且,在构成闪光灯部B的部分的外壳70上设有作为闪光灯用反射镜的第2反射镜72。而且,在构成辅助灯部C的部分的外壳70上设有作为辅助灯用反射镜的第3反射镜73。各反射镜的表面是实施了电镀或金属沉积等的反射面。
尾灯部A是兼用作与前照灯联动地始终点亮的尾灯和通知制动操作的制动灯的红色灯。尾灯部A的第1光源40是双型白炽灯。此外,闪光灯部B是作为方向指示器而工作的橙色的闪烁灯,辅助灯部C是与前照灯联动地始终点亮的红色灯。闪光灯部B在其下端部具有向尾灯部A侧延伸的部分,并且在其上端部具有以细长形状向车宽方向外侧上方延伸的部分。
尾灯部A、闪光灯部B以及辅助灯部C的发光范围大致沿着从外侧被视觉辨认的分隔线彼此分隔开来。该分隔线由形成在外透镜31的背面上的凹凸、内透镜的外形线、形成在外壳70上的分隔壁等形成。
外壳70上设有用于将后组合灯30固定在车体侧的多个撑条。在尾灯部A的上部设有第1撑条74,在闪光灯部B的上部设有第2撑条75和第3撑条76,在闪光灯部B的侧部设有第4撑条77,在辅助灯部C的下部分别设有左右一对第5撑条78。在外壳70的背面侧设有具有连接器81的配线80,该连接器81用于与车体侧的供电部连接。
图4是后组合灯30的后视图。并且,图5是示出从车体前侧观察基座部件52的状态的立体图。在与尾灯部A相当的位置上配置有第1反射镜71,在其大致中央形成的开口中安装有支承第1光源40的第1灯座41。第1灯座41通过拧入操作相对于第1反射镜71的开口卡定。
在与闪光灯部B相当的位置上配置有第2反射镜72,在其大致中央形成的开口95(参照图6)上使用4根紧固部件53固定有基座部件52。如图5所示,基座部件52由以下部分构成:前侧凸缘52c,其指向车宽方向并设有供紧固部件53通过的2个贯通孔52g;倾斜部52a,其形成有开口52d;以及后侧凸缘52b,其指向车宽方向并设有2个贯通孔52g。倾斜部52a上形成有用于与设于第2反射镜72上的大致方形的开口95卡合的内侧卡合壁52e和外侧卡合壁52f。支承第2光源50的第2灯座51通过拧入操作相对于基座部件52的开口52d卡定。
在与辅助灯部C相当的位置上配置有第3反射镜73,在其大致中央形成的开口中通过拧入操作安装有支承第3光源60的第3灯座61。左右的第3反射镜73彼此连续地形成,构成为在第3光源60发光时红色光沿车宽方向长长地延伸并连结。
图6是后组合灯30的俯视图。该图中,右半部分为沿图2的VI-VI线的剖视图。并且,图7是沿图2的VII-VII线的剖视图。构成尾灯部A的第1光源40是无色的白炽灯,在与第1反射镜71对应的位置上配置有红色透明的内透镜32。由此,形成由第1反射镜71和外透镜31(以及内透镜32)围成的第1反射镜空间AS。另一方面,构成闪光灯部B的第2光源50是着色为橙色的白炽灯,第2反射镜72被外透镜31覆盖而形成第2反射镜空间BS。
参照图6的剖视图部分,在尾灯部A与闪光灯部B之间设有用于分隔以使彼此的照射光不干涉的分隔部92。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分隔部92具备:分隔壁91,其为了分隔第1反射镜空间AS与第2反射镜空间BS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延伸壁93,其从该分隔壁91的车体后侧端部向车宽方向延伸;以及遮光壁94,其从该延伸壁9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体前方延伸。遮光壁94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向车体前方延伸至与第2光源50重合的位置,遮光壁9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是反射第2光源50的照射光的反射面。
由此,不减小第2反射镜空间BS的容量就能够利用遮光壁94将闪光灯部B的发光范围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更详细而言,确保能够应对第2光源50的发光热量的容量的反射镜空间,同时仅使第2光源50的内侧的反射面(遮光壁9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至距车体中心距离T的位置,由此提高了左右的闪光灯的识别性,并且通过缩窄第2光源50的左右间隔减小了后组合灯30的车宽方向的尺寸。
此外,将遮光壁94配置在与第2光源50在车宽方向上重合的位置,由此第2光源50的照射光L容易向车体侧后方反射,提高了闪光灯部B的被视觉辨认性。
如上所述,第2光源50支承于第2灯座51,第2灯座51支承于被紧固部件53固定于第2反射镜72上的基座部件52。该第2灯座51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与延伸壁93重合的位置。由此,当视觉辨认出后组合灯30时,第2灯座51被延伸壁93隐藏,从而难以从车体后方视觉辨认,能够提高美观性。
并且,在形成于第2反射镜72的大致中央的开口95中安装基座部件52,从而形成第2反射镜空间BS,开口95倾斜地指向车体后侧方,并且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延伸壁93重合的位置。由此,通过合成树脂的注塑成型等对外壳70成型时,在难以利用前后分型的模具同时形成第2灯座51的支承部和遮光壁94时,由于作为第2灯座51的支承部的基座部件52独立于第2反射镜72而构成,因此能够利用前后分型的模具制造外壳70。另外,基座部件52的内侧卡合壁52e和外侧卡合壁52f(参照图5)在车宽方向内侧与分隔壁91的端部卡合,并且在车宽方向外侧与从第2反射镜72的背面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卡合壁90的端部卡合。
尾灯部A的内透镜3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指向车体前方,与形成于延伸壁93的凹部卡合。由此,红色透明的内透镜32的端部与分隔壁91在车宽方向上重合,能够使尾灯部A与闪光灯部B之间没有多余的间隙而分隔。
此外,在第2反射镜72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设有向车体后方延伸的第2遮光壁96。该第2遮光壁96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至与第2灯座51重合的位置,因此难以从车体侧方视觉辨认第2灯座51,从而能够提高组合灯30的美观性。
图8是沿图2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如上所述,构成闪光灯的第2光源50支承于第2灯座51,通过将该第2灯座51卡合在基座部件52上,由此形成了第2反射镜空间BS。将从第2光源50被照射至车宽方向内侧的光反射至车体后方外侧的遮光壁94具有与第2光源50的形状匹配的曲线状的避让部94a,并且在避让部94a的上下方向上是从与外透镜31的背面接近的位置向车体前方延伸至与第2光源50重合的位置的形状。由此,能够将第2光源50的照射光高效地反射至车体后方外侧。
构成辅助灯部C的第3光源60是无色的白炽灯,在与第3反射镜73对应的位置上配置有红色透明的内透镜62。由此,形成了由第3反射镜73和外透镜31(以及内透镜62)围成的第3反射镜空间CS。第3反射镜空间CS位于比第2反射镜空间BS靠前方的位置,能够使后组合灯30形成整体上看上去为前高后低的形状。
通过上述结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在具备分隔尾灯部A与闪光灯部B的分隔部92的后组合灯30中,分隔部92具备:分隔壁91,其为了分隔构成尾灯部A的第1反射镜空间AS和构成闪光灯部B的第2反射镜空间BS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延伸壁93,其从该分隔壁91的车体后方侧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以及遮光壁94,其从该延伸壁9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体前方延伸,因此不减小闪光灯部B的第2反射镜空间BS的容量就能够使闪光灯部B的发光范围向车宽方向外侧偏移。由此,可以确保能够应对第2光源50的发光热量的容量的第2反射镜空间BS,并缩窄第2光源50的左右间隔,从而减小后组合灯30的车宽方向的尺寸。
此外,后组合灯的外观设计、外壳的材质和形状、各反射镜的分隔形状和反射板结构、分隔部的形状、延伸壁和遮光壁的配置和形状等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进行各种变更。例如,遮光壁可以为在车体侧面观察时在与第2光源接近的部分具有凹形状的板状部件。此外,也可以使各光源为发光二极管以代替白炽灯,从而废弃红色透明的内透镜。本发明的后组合灯不限于机动二轮车,能够应用于鞍乘型的三/四轮车等各种车辆等。

Claims (5)

1.一种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30),其具备:
第1光源(40),其是车宽方向中央的尾灯部(A)的光源;
第2光源(50),其是与所述尾灯部(A)的车宽方向左右相邻的闪光灯部(B)的光源;
第2反射镜(72),其将所述第2光源(50)的照射光反射至车体侧后方;
外透镜(31),其从外侧覆盖所述尾灯部(A)和所述闪光灯部(B);以及
分隔部(92),其分隔所述尾灯部(A)与所述闪光灯部(B),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部(92)与所述第2光源(50)之间设有遮光壁(94),
所述分隔部(92)具备:
分隔壁(91),其为了分隔构成所述尾灯部(A)的第1反射镜空间(AS)与构成所述闪光灯部(B)的第2反射镜空间(BS)而沿车体前后方向延伸;以及
延伸壁(93),其从该分隔壁(91)的车体后侧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
所述遮光壁(94)在所述第2反射镜空间(BS)的内部形成从所述延伸壁(93)的车宽方向外侧端部向车体前方延伸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壁(94)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向车体前方延伸至与所述第2光源(50)重合的位置,
所述遮光壁(9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成为反射所述第2光源(50)的照射光的反射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遮光壁(94)配置在与所述第2光源(50)在车宽方向上重合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具备支承所述第2光源(50)的灯座(51),
所述灯座(51)在车宽方向上配置在与所述延伸壁(93)重合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具备用于将所述灯座(51)支承在所述第2反射镜(72)上的基座部件(52),
通过将所述基座部件(52)安装在形成于所述第2反射镜(72)的大致中央的开口(95)中,而形成了所述第2反射镜空间(BS),
所述开口(95)倾斜地指向车体后侧方,并且在车宽方向上设置在与所述延伸壁(93)重合的位置。
CN201610771303.2A 2016-08-30 2016-08-30 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 Active CN1077767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71303.2A CN107776748B (zh) 2016-08-30 2016-08-30 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
JP2017164516A JP6579632B2 (ja) 2016-08-30 2017-08-29 鞍乗型車両のリヤ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ラン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771303.2A CN107776748B (zh) 2016-08-30 2016-08-30 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76748A CN107776748A (zh) 2018-03-09
CN107776748B true CN107776748B (zh) 2019-11-19

Family

ID=61450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771303.2A Active CN107776748B (zh) 2016-08-30 2016-08-30 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579632B2 (zh)
CN (1) CN10777674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03606A (ja) * 1998-06-16 2000-01-07 Koito Mfg Co Ltd 車両用標識灯
CN1963291A (zh) * 2005-11-10 2007-05-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尾灯构造体
JP2008207740A (ja) * 2007-02-27 2008-09-11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灯火器
CN102275618A (zh) * 2010-06-11 2011-12-1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用尾灯单元
CN104340304A (zh) * 2013-07-29 2015-0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的后组合灯
CN204210638U (zh) * 2013-09-30 2015-03-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后部组合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5764B2 (ja) * 2013-07-29 2016-11-1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用のリアコンビネーションランプ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03606A (ja) * 1998-06-16 2000-01-07 Koito Mfg Co Ltd 車両用標識灯
CN1963291A (zh) * 2005-11-10 2007-05-16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尾灯构造体
JP2008207740A (ja) * 2007-02-27 2008-09-11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灯火器
CN102275618A (zh) * 2010-06-11 2011-12-14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摩托车用尾灯单元
CN104340304A (zh) * 2013-07-29 2015-02-1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机动二轮车用的后组合灯
CN204210638U (zh) * 2013-09-30 2015-03-18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摩托车的后部组合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76748A (zh) 2018-03-09
JP6579632B2 (ja) 2019-09-25
JP2018034786A (ja) 2018-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85610B (zh) 车辆用灯光装置
JP6257736B2 (ja) 自動二輪車用前照灯
CN1945106B (zh) 车辆用方向指示灯
EP2298605B1 (en) Motorcycle headlamp
US7588356B2 (en) Structure of tail light for motorcycle
CN105102882B (zh) 车辆用后组合灯
CN107429898B (zh) 前照灯
US8262267B2 (en) Lamp device-integrated rearview mirror
CN100572895C (zh) 车辆用灯光器构造
CN107776748B (zh) 鞍乘型车辆的后组合灯
CN101830259A (zh) 跨骑型车辆的整流罩构造
CN104340304B (zh) 机动二轮车用的后组合灯
CN104554557B (zh) 跨坐型车辆
JP5752226B2 (ja)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前部構造
JP6850897B2 (ja) 車両
JP6975843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コーナリングライト
CN102285399B (zh) 车辆的后部结构
TWI708700B (zh) 跨坐型車輛
EP3305636B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EP3437967B1 (en) Headlight device for saddle-type vehicle
JP6010079B2 (ja) 車両の前照灯装置
JP2021172164A (ja) 鞍乗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