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78442A - 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78442A
CN107678442A CN201610621425.3A CN201610621425A CN107678442A CN 107678442 A CN107678442 A CN 107678442A CN 201610621425 A CN201610621425 A CN 201610621425A CN 107678442 A CN107678442 A CN 1076784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ors
unmanned boat
relative
control
autonomo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6214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78442B (zh
Inventor
祝明
金诚
郑泽伟
张道
孙亮
王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ha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ha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Beiha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61062142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78442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784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84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784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84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4Control of altitude or depth
    • G05D1/06Rate of change of altitude or depth
    • G05D1/0607Rate of change of altitude or depth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 G05D1/0653Rate of change of altitude or depth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during a phase of take-off or landing
    • G05D1/0676Rate of change of altitude or depth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during a phase of take-off or land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landing
    • G05D1/0684Rate of change of altitude or depth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during a phase of take-off or land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landing on a moving platform, e.g. aircraft carrier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08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 G05D1/0808Control of attitude, i.e. control of roll, pitch, or yaw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10Simultaneous 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hree dimensions
    • G05D1/101Simultaneous 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hree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内容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双模型下实现四旋翼自主降落到无人船上的控制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四旋翼与无人船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根据两者的相对位置,建立相对运动学与相对动力学模型;2.设计期望相对跟踪值,计算实际相对运动值与期望相对运动值之间的偏差,作为控制器的设计参数;3.根据反步控制技术设计目标跟踪控制器,控制四旋翼自主飞行到无人船正上方;4.根据反步控制技术设计自主着船控制器,控制四旋翼平稳降落到无人船甲板上。控制过程见附图。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人机自动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新的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方案设计、算法搭建与技术实现。
背景技术
目前,四旋翼飞机在航空摄影、环境监测以及军事作战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民用领域还是军用领域,人们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高性能四旋翼飞机的研制与开发,并取得了大量应用成果。
续航能力差是四旋翼执行任务时的致命缺点,为了提高四旋翼的任务执行能力,常常为四旋翼配备一个停留平台,其中应用前景较好的是将无人船作为停留平台的四旋翼-无人船组合系统,其关键控制技术包括目标跟踪技术以及自主着船技术。由于四旋翼飞机与无人船均为强耦合、欠驱动的高度非线性系统,加上气流、洋流等不确定干扰,使得该控制问题变得极其复杂。对于该控制过程,目前大多数学者只考虑了基于无人机模型的控制算法实现对无人机等角下滑、甲板动力补偿等控制律的研究,其主流控制算法为在单无人机模型下的模糊PID和动态逆等算法,并且大多数仅仅局限于对无人机姿态控制方面,往往还需考虑无人船的运动补偿,因此整个控制过程变得极其复杂,着船位置偏差较大,飞机与船之间的冲撞与摩擦严重,系统可靠性差。随着四旋翼-无人船系统的复杂化以及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传统的基于单模型的无人机自主着船的控制方法已无法满足四旋翼控制系统发展的需求,现实需要性能更好、可靠性更高的四旋翼自主着船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方法”,采用四旋翼与无人船相对运动模型,以反步控制技术的控制形式,提出了基于非线性相对运动模型的目标跟踪以及自主着船控制方法。根据四旋翼与无人船的相对状态量,针对无人船的运动轨迹,四旋翼进行跟踪控制,最终达到期望的相对位置。由该方法控制的闭环系统是有界稳定的,且具有良好的收敛效果。该控制方法的优点一是实现对四旋翼-无人船系统精确的相对位置控制,达到目标跟踪效果;二是实现四旋翼-无人船系统的可靠的姿态控制,大大降低着船过程中的四旋翼与无人船甲板之间的冲撞与摩擦。
发明内容
(1)目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的控制方法,控制工程师可按照该方法并结合实际参数实现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器的设计。
(2)技术方案:本发明“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方法”,其主要内容及程序包括:
无人船的运行轨迹可看做水平面巡航轨迹,预先设定无人船的控制输入,并将其作为四旋翼控制算法设计的一组参数,然后根据四旋翼与无人船的相对运动模型结合反步控制技术设计四旋翼的自主着船控制器,使其姿态与高度跟踪误差在有限时间内趋近于零,水平位置偏差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实际应用中,四旋翼与无人船的位置、姿态、速度、加速度等状态量由GPS等机载传感器采集得到,通过卡尔曼滤波等技术处理后输入到四旋翼的控制器中,通过本专利提出的方法计算得到相应的四旋翼四个螺旋桨的控制输入,实现对四旋翼的飞行控制功能,进而实现对四旋翼-无人船系统的相对运动控制功能。
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分别建立四旋翼与无人船的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根据二者的相对位置与相对姿态,建立相对运动学与相对动力学模型(坐标参考如附图2)。
步骤二:设计期望相对运动值,计算实际相对运动值与期望相对运动值之间的偏差。作为控制器设计的参数。
步骤三:四旋翼各执行部件控制信号计算:根据反步控制技术设计四旋翼飞机的目标跟踪控制器(附图1所示RPC以及附图3),控制四旋翼飞行到无人船正上空,并保持飞行高度不变,飞行轨迹保持与无人船一致。计算实现控制目标的四旋翼各控制输入F=[F1,F2,F3,F4]。
步骤四:四旋翼各执行部件控制信号计算:根据反步控制技术设计四旋翼飞机的自主着船控制器(附图1所示RAC以及附图4),控制四旋翼平稳降落到无人船甲板上。计算实现控制目标的四旋翼各控制输入F=[F1,F2,F3,F4]。
其中,步骤一所述的坐标系包括以四旋翼重心为原点的体坐标系以无人船重心为原点的体坐标系以地面上任意点为原点的惯性坐标系E={Oe-xeyeze},其中Oe为地面上任意点,Oexe指向东,Oeye指向北,Oeze指向上并垂直于地平面。分别建立四旋翼与无人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根据两者的相对运动,建立相对运动学模型如下所述:
相对动力学模型如下所述:
其中,
①系统状态量
②转换矩阵
其中,
③控制矩阵
④非线性耦合项
其中,步骤二中所述的无人船控制输入可在合理范围内任意设定:uship=[τxy,Tz]T,对于相对位置控制,设计的期望值为ξd=[0,0,zd]T、η1d=[φ1d1d1d]T其中zd是一个很小的值,通常在0.4m-0.7m范围;对于相对姿态和高度控制,设计的期望值为ηd=[0,0,0]T,ξd=[0,0,0]T
计算实际值与期望值偏差:z1=ξedz3=η11d、z4=Ω12、z5=ηed、z6=Ωe3,这些偏差都会成为步骤四的控制器输入。
其中,在步骤三和步骤四所述的根据反步控制技术设计的四旋翼控制器,分别执行四旋翼着船的相对位置控制与相对姿态与高度控制,分为目标跟踪控制器与自主着船控制器,具体如下所述。
①目标跟踪控制器
其中
②相对姿态与高度控制器
③无人船动力学方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四旋翼与无人船相对运动控制示意图(四旋翼着船过程,RPC表示目标跟踪过程,RAC
表示自主着船过程);
图2为本发明四旋翼与无人船相对运动系统坐标系定义关系图(坐标系建立);
图3为本发明所述目标跟踪控制器控制方法流程框图(目标跟踪控制器设计框图);
图4为本发明所示自主着船控制器控制方法流程框图(自主着船控制器设计框图)
符号说明如下
ξ1 ξ1=[x1,y1,z1]T为四旋翼惯性坐标系下的当前位置
ξ2 ξ2=[x2,y2,z2]T为无人船惯性坐标系下的当前位置
ξe ξe=ξ12惯性坐标系下四旋翼与无人船的相对位置
V1 V1=[u1,v1,w1]T为四旋翼在其体坐标系下的当前速度
V2 V2=[u2,v2,w2]T为无人船在其体坐标系下的当前速度
Ve 四旋翼体坐标系下四旋翼与无人船的相对速度
Ω1 Ω1=[p1,q1,r1]T为四旋翼在其体坐标系下的当前角速度
Ω2 Ω2=[p2,q2,r2]T为无人船在其体坐标系下的当前角速度
Ωe 四旋翼体坐标系下四旋翼与无人船的相对角速度
η1 η1=[φ111]T为四旋翼惯性坐标系下的当前姿态
η2 η2=[φ222]T为无人船惯性坐标系下的当前姿态
ηe ηe=η12惯性坐标系下四旋翼与无人船的相对姿态
四旋翼体坐标系到惯性坐标系的位置转换矩阵
无人船体坐标系到惯性坐标系的位置转换矩阵
四旋翼体坐标系到惯性坐标系的姿态转换矩阵
无人船体坐标系到惯性坐标系的姿态转换矩阵
Kt、Kr 四旋翼气动摩擦系数矩阵
m1 四旋翼质量
I1 四旋翼的转动惯量
Fa 四旋翼所受的合外力
Ma 四旋翼所受的合外力矩
Fi(i=1-4) 四旋翼四个螺旋桨拉力
C1、C2 科里奥利和向心力矩阵
D1、D2 阻尼参数矩阵
τ1、τ2 τ1=[τxy,0]T、τ2=[0,0,Tz]T,为无人船控制输入
g g=[0,0,9.8m/s]T为惯性坐标系下的重力加速度向量
u 四旋翼的控制输入
α1、α2、α3 虚拟控制输入
ki(i=1-6) 控制增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部分设计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建立四旋翼与无人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
1)如图1所示,以四旋翼为原点建立体坐标系以无人船重心为原点建立体坐标系以地面上任一点为原点建立惯性坐标系Oe-xeyeze,其中原点Oe为地面上的任意一点,Oexe指向东,Oeye指向北,Oeze垂直地面指向上。
2)四旋翼运动学模型如下:四旋翼动力学模型如下:无人船运动学模型如下:无人船的平面动力学模型如下: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四旋翼与无人船的相对运动学模型如下:四旋翼与无人船的相对动力学模型如下:
步骤二:设计期望相对运动值,计算实际相对运动值与期望相对运动值之间的偏差。
根据实际需求给定无人船的控制输入τ1、τ2,四旋翼降落到无人船上需要分两步进行,首先四旋翼需自主飞行到无人船上空,然后自主平稳降落到无人船上,这两步分别在步骤三和步骤四中完成。首先,传感器需时时检测并返回四旋翼与无人船所有的位置量与姿态量。
对于步骤三,四旋翼与无人船之间的期望相对位置设定为ξd=[0,0,zd]T,以及四旋翼期望姿态ψ1d,通过相应传感器时时检测并返回四旋翼实际位置ξ1以及无人船实际位置ξ2,得出时时相对位置ξe,进而得出时时偏差z1=ξed。通过下面公式可得四旋翼的期望姿态角η1d=[φ1d1d1d]T,并计算四旋翼实际姿态角与期望姿态角的偏差
传感器时时测量并反馈四旋翼的姿态值η1并计算姿态偏差z3=η11d,这些连同无人船控制输入τ1、τ2一起作为步骤三的相对位置控制器的设计参数。
对于步骤四,设定相对姿态期望值ηd=[0,0,0]T,相对高度期望值zd=0,计算相对姿态误差z5=ηed,相对高度偏差为ze,与无人船控制输入一起作为步骤五相对姿态与高度控制器的设计参数。
步骤三:设计目标跟踪控制器
根据步骤二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以及控制器误差计算结果,设计目标跟踪控制器如下:
通过合理调整参数,可达到使四旋翼自主飞行到无人船上空的目的。
步骤四:设计自主着船控制器
当步骤三完成后,切换到步骤四的模式,具体控制器设计如下:
通过合理调整参数,可控制四旋翼平稳降落到无人船上,进而完成整个控制任务。

Claims (6)

1.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轨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分别建立四旋翼与无人船的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根据二者的相对位置与相对姿态,建立相对运动学与相对动力学模型。
步骤二:设计期望相对运动值,计算实际相对运动值与期望相对运动值之间的偏差。作为控制器设计的参数。
步骤三:四旋翼各执行部件控制信号计算:根据反步控制技术设计四旋翼飞机的目标跟踪控制器,控制四旋翼飞行到无人船正上空,并保持飞行高度不变,飞行轨迹保持与无人船一致。计算实现控制目标的四旋翼各控制输入F=[F1,F2,F3,F4]。
步骤四:四旋翼各执行部件控制信号计算:根据反步控制技术设计四旋翼飞机的自主着船控制器,控制四旋翼平稳降落到无人船甲板上。计算实现控制目标的四旋翼各控制输入F=[F1,F2,F3,F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轨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四旋翼为原点建立体坐标系以无人船重心为原点建立体坐标系以地面上任一点为原点建立惯性坐标系Oe-xeyeze,其中原点Oe为地面上的任意一点,Oexe指向东,Oeye指向北,Oeze垂直地面指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轨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相对运动原理,四旋翼与无人船的相对运动学模型如下:四旋翼与无人船的相对动力学模型如下:最终解算的相对动力学模型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轨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分为目标跟踪控制与自主着船控制。
对于目标跟踪控制:四旋翼与无人船之间的期望相对位置设定为ξd=[0,0,zd]T,以及四旋翼期望姿态ψ1d,通过相应传感器时时检测并返回四旋翼实际位置ξ1以及无人船实际位置ξ2,得出时时相对位置ξe,进而得出时时偏差z1=ξed。通过下面公式可得四旋翼的期望姿态角 η1d=[φ1d1d1d]T,并计算四旋翼实际姿态角与期望姿态角的偏差
传感器时时测量并反馈四旋翼的姿态值η1并计算姿态偏差z3=η11d,这些连同无人船控制输入τ1、τ2一起作为步骤三的相对位置控制器的设计参数。
对于自主着船控制,设定相对姿态期望值ηd=[0,0,0]T,相对高度期望值zd=0,计算相对姿态误差z5=ηed,相对高度偏差为ze,与无人船控制输入一起作为步骤五相对姿态与高度控制器的设计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轨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步骤二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以及控制器误差计算结果,设计目标跟踪控制器如下:
通过合理调整参数,可达到使四旋翼自主飞行到无人船上空的目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轨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步骤三完成后,切换到步骤四的模式,具体控制器设计如下:
通过合理调整参数,可控制四旋翼平稳降落到无人船上,进而完成整个控制任务。
CN201610621425.3A 2016-08-01 2016-08-01 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方法 Active CN1076784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21425.3A CN107678442B (zh) 2016-08-01 2016-08-01 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21425.3A CN107678442B (zh) 2016-08-01 2016-08-01 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8442A true CN107678442A (zh) 2018-02-09
CN107678442B CN107678442B (zh) 2022-03-04

Family

ID=61134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21425.3A Active CN107678442B (zh) 2016-08-01 2016-08-01 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78442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63405A (zh) * 2018-04-08 2018-08-03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无人机协同无人艇充电的方法及系统
CN109901605A (zh) * 2019-04-11 2019-06-18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四旋翼飞行器跟踪无人水面船的控制方法
CN112198885A (zh) * 2019-12-31 2021-01-08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满足机动平台自主降落需求的无人机控制方法
WO2021078259A1 (zh) * 2019-10-24 2021-04-29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控制方法、飞行器及飞行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3057A (zh) * 2011-04-14 2011-08-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自治飞艇平面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CN102830622A (zh) * 2012-09-05 2012-12-19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四旋翼飞行器自抗扰自动飞行控制方法
CN103324195A (zh) * 2013-06-14 2013-09-25 哈尔滨工程大学 基于反步法的船舶自适应鲁棒航向跟踪控制方法
WO2015108588A2 (en) * 2013-10-21 2015-07-23 Kespr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landing
CN105159308A (zh) * 2015-08-28 2015-12-16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着陆段制导与控制律一体化耦合设计方法
CN105425812A (zh) * 2016-01-14 2016-03-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无人机自动着舰轨迹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63057A (zh) * 2011-04-14 2011-08-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自治飞艇平面路径跟踪控制方法
CN102830622A (zh) * 2012-09-05 2012-12-19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四旋翼飞行器自抗扰自动飞行控制方法
CN103324195A (zh) * 2013-06-14 2013-09-25 哈尔滨工程大学 基于反步法的船舶自适应鲁棒航向跟踪控制方法
WO2015108588A2 (en) * 2013-10-21 2015-07-23 Kespry,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landing
CN105159308A (zh) * 2015-08-28 2015-12-16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 一种可重复使用飞行器着陆段制导与控制律一体化耦合设计方法
CN105425812A (zh) * 2016-01-14 2016-03-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无人机自动着舰轨迹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ZUO ZONGYU,ET AL.: "Trajectory Tracking Control of a Quadrotor Unmanned Mini-Helicopter", 《48TH AIAA AEROSPACE SCIENCES MEETING INCLUDING THE NEW HORIZONS FORUM AND AEROSPACE EXPOSITION》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63405A (zh) * 2018-04-08 2018-08-03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 一种无人机协同无人艇充电的方法及系统
CN109901605A (zh) * 2019-04-11 2019-06-18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四旋翼飞行器跟踪无人水面船的控制方法
CN109901605B (zh) * 2019-04-11 2021-11-16 大连海事大学 一种四旋翼飞行器跟踪无人水面船的控制方法
WO2021078259A1 (zh) * 2019-10-24 2021-04-29 深圳市道通智能航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飞行控制方法、飞行器及飞行系统
CN112198885A (zh) * 2019-12-31 2021-01-08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满足机动平台自主降落需求的无人机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8442B (zh) 2022-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613931B (zh) 基于生物社会力的异构无人机集群目标跟踪系统及方法
Frank et al. Hover, transition, and level flight control design for a single-propeller indoor airplane
Bapst et 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n unmanned tail-sitter
Lozano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Embedded control
How et al. Real-time indoor autonomous vehicle test environment
CN109991991B (zh) 一种无人直升机鲁棒容错跟踪方法
Flores et al. Quad-tilting rotor convertible mav: Modeling and real-time hover flight control
Jung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controller for transition flight of tail-sitter UAV
Altug et al. Quadrotor control using dual camera visual feedback
Oh et al. Approaches for a tether-guided landing of an autonomous helicopter
Zhou et al. A unified control method for quadrotor tail-sitter uavs in all flight modes: Hover, transition, and level flight
CN112068598B (zh) 一种无人机编队飞行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06707754B (zh) 一种基于切换系统的货物搬运旋翼无人机建模及自适应控制方法
CN108845588B (zh) 一种基于非线性制导的四旋翼飞行器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CN107491083B (zh) 一种基于饱和自适应滑模控制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方法
Bulka et al. Automatic control for aerobatic maneuvering of agile fixed-wing UAVs
CN105425812B (zh) 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无人机自动着舰轨迹控制方法
CN109703768B (zh) 一种基于姿态/轨迹复合控制的软式空中加油对接方法
CN109597426A (zh) 基于l1自适应控制的四旋翼直升机轨迹跟踪控制方法
CN107678442A (zh) 一种基于双模型下的四旋翼自主着船控制方法
CN110673623B (zh) 一种基于双环pd控制算法控制的四旋翼无人机着陆方法
CN108873929A (zh) 一种固定翼飞机自主着舰方法及系统
CN108279562A (zh) 一种基于滑模pid控制的飞行机械臂
Munoz et al. Embedded robust nonlinear control for a four-rotor rotorcraft: Validation in real-time with wind disturbances
Min et al. Formation tracking control of multiple quadrotors based on backstepp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