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1653A - 弹簧触头、使用了弹簧触头的插座和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弹簧触头、使用了弹簧触头的插座和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1653A
CN107611653A CN201710505399.2A CN201710505399A CN107611653A CN 107611653 A CN107611653 A CN 107611653A CN 201710505399 A CN201710505399 A CN 201710505399A CN 107611653 A CN107611653 A CN 10761165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tallic plate
spring contact
spring
exterior body
buil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0539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黑田嘉成
鱼住岳辉
山崎惠奖
千叶茂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11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165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1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coil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07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 H01R13/2428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resilient means using meander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G01R1/06722Spring-loade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82Coupling device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purpo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弹簧部的弹性功能和外装体的导通功能这两方都优异的特性的弹簧触头、使用了弹簧触头的插座以及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所述弹簧触头构成为,内装体(30)通过对弹性模量高的第一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一体地形成有弹簧部(31)、可动部(32)和固定部(33)。外装体(20)通过对电阻低的第二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成。在内装体(30)的可动部(32)形成有触头部(35a),并且,形成于可动部(32)的弹性臂部(36)的头部的弹性压接部(36b)弹性压接于外装体(20)的筒内表面。

Description

弹簧触头、使用了弹簧触头的插座和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外装体及收纳在该外装体的内部的内装体的弹簧触头、使用了弹簧触头的插座以及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与弹簧触头相关的发明。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接触式探头在筒状的外壳的内部收纳有螺旋弹簧及位于螺旋弹簧的两侧的柱塞。该接触式探头被装入探头卡。当多个探针被夹在基板与被试验LSI之间时,由于基板与被试验LSI之间的压力而使螺旋弹簧收缩,柱塞与基板和被试验LSI接触导通。
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由具有弹性的板基材形成的弹簧类型的探针。在该探针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对平板状的板基材进行冲裁来实施弯曲加工。其结果是,一体地形成上套筒、下套筒以及收纳在两套筒的内部的缓冲动作部。在内部收纳有缓冲动作部的状态下,上套筒与下套筒以彼此能够上下地进行移动引导的方式组合。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845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67616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接触式探头通过组合外壳、螺旋弹簧以与两个柱塞而构成,因此部件件数变多。另外,由于需要以避免柱塞从外壳的内部脱落的方式进行组装,因此导致组装作业复杂且制造成本增高。
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探针通过一张板基材而一体地形成上套筒、下套筒以及收纳在两套筒的内部的缓冲动作部,因此能够减少部件件数,也不需要复杂的组装作业。然而,由于用于传递信号的上套筒及下套筒与发挥弹力的缓冲动作部由相同材料形成,因此若为了提高上套筒及下套筒的电导通性而选择电阻率小的材料,则会导致缓冲动作部的弹簧常数降低,反之,若为了提高缓冲动作部的弹簧常数而选择弹性模量高的材料,则会导致上套筒及下套筒的电导通性降低。
因此,难以将弹力和电导通性这两方与各种电子设备的特性相匹配地进行设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弹性力和电导通性这两方始终设定为最佳的弹簧触头、使用了弹簧触头的插座以及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弹簧触头具有外装体和收纳在所述外装体的内部的内装体,在所述内装体形成有弹簧部、与所述弹簧部的至少一端连续的可动部、以及作为所述可动部的一部分的触头部,所述弹簧触头的特征在于,(a)所述外装体是由第一金属板弯曲成形出的筒状体,所述内装体的所述弹簧部和所述可动部由第二金属板形成,(b)所述内装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外装体的一部分被一体化,(c)所述可动部在所述弹簧部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被向从所述外装体突出的方向施力。
本发明的弹簧触头可以构成为,(b)所述内装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外装体的一部分通过卡挂或固定而被一体化。
本发明的弹簧触头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二金属板的弹性模量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弹性模量高。
另外,在本发明的弹簧触头中,可以构成为,第一金属板的电阻比所述第二金属板的电阻低,所述电阻是通过将相同的板面积作为共同的单位来对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进行测定而得到的电阻。
在本发明的弹簧触头中,例如所述第二金属板由杨氏模量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杨氏模量高的金属材料形成。
另外,所述第一金属板由电阻率比所述第二金属板的电阻率小的金属材料形成。
另外,本发明的弹簧触头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厚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板厚大。
或者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板厚比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厚大。
本发明的弹簧触头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内装体上,在夹着所述弹簧部的部分处分别设有向所述外装体卡挂的卡挂部,在所述弹簧部收缩的状态下,各所述卡挂部卡挂于所述外装体。
本发明的弹簧触头可以构成为,所述可动部从所述外装体的一端部突出,在所述外装体的另一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固定端子部,所述固定端子部具有弯曲部。
这种情况下,优选所述固定端子部的所述弯曲部沿着所述外装体的筒表面的形状弯曲。
本发明的弹簧触头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内装体上,在所述弹簧部的两侧设有所述可动部和所述触头部。
本发明的插座的特征在于,具有绝缘性的壳体,上述任一方案的弹簧触头的所述外装体保持在所述壳体的保持空间内。
这种情况下,优选在所述外装体设有定位于所述壳体的定位突部。
另外,在本发明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中,所述弹簧触头具有外装体和收纳在所述外装体的内部的内装体,在所述内装体形成有弹簧部、与所述弹簧部的至少一端部连续的可动部以及作为所述可动部的一部分的触头部,所述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1)对第二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所述弹簧部和所述可动部的工序;(2)将第一金属板弯曲加工成筒状体,而形成包围所述内装体的外装体的工序;(3)与所述(2)的工序同时或在所述(2)的工序之后,使所述内装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外装体的一部分卡挂或固定的工序,以所述可动部在所述弹簧部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被向从所述外装体突出的方向施力的方式,将所述内装体与所述外装体组合。
本发明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可以是,预先将平板状的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面彼此接合,在使两种金属板接合的状态下,进行所述(1)和(2)的弯曲工序。
或者,本发明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可以是,使用通过将平板状的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端面彼此接合而成的并接复合材,进行所述(1)和(2)的弯曲工序。
本发明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可以是,在所述(3)的工序中,利用位于夹着所述弹簧部而与所述可动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卡挂部来使所述内装体与所述外装体卡挂,之后,在使所述弹簧部收缩的同时将所述可动部插入所述外装体,利用比所述弹簧部靠所述可动部侧设置的第二卡挂部来使所述内装体与所述外装体卡挂。
而且,本发明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可以是,在所述(3)的工序中,包括如下工序:(5)利用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面彼此的接合部来使所述内装体与所述外装体的一部分连结。
本发明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可以是,在所述(3)的工序中,包括如下工序:(6)利用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端面彼此的接合部来使所述内装体与所述外装体的一部分连结。
本发明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可以是,使所述第二金属板的弹性模量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弹性模量高。
另外,在本发明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中,可以是,使第一金属板的电阻比所述第二金属板的电阻低,所述电阻是通过将相同的板面积作为共同的单位来对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进行测定而得到的电阻。
本发明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例如可以是,将所述第二金属板由杨氏模量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杨氏模量高的金属材料形成。
或者,将所述第一金属板由电阻率比所述第二金属板的电阻率小的金属材料形成。
而且,在本发明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中,将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使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厚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板厚大。
或者,将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使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板厚比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厚大。
在本发明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中,优选预先将平板状的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接合,在使两种金属板接合的状态下,进行所述(1)和(2)的弯曲工序。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对第一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外装体,对第二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具有弹簧部和可动部的内装体。作为第一金属板和第二金属板,可以选择容易匹配各自的功能的板材。例如可以是,将具有弹簧部的内装体设为弹性模量高的结构,使应当优先确保电导通的外装体发挥高的电导通性。
其结果是,能够构成匹配各种电子设备的电信号且对各种电子设备发挥最佳的接触压力的弹簧触头。
另外,由于外装体能够通过第一金属板的弯曲加工而形成,内装体能够通过第二金属板的弯曲加工而形成,因此容易形成内装体和外装体,还能够精度良好且简单地进行内装体与外装体的组合。
另外,在制造工序中,若在使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接合的状态下进行冲裁加工和弯曲加工,或者使用通过将第一金属板与第二金属板的板端面彼此接合而成的并接复合材来进行冲裁加工和弯曲加工,则容易进行内装体与外装体的对位,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组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多根弹簧触头的实施方式的插座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插座的截面和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的外观的主视图。
图3的(A)是表示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中的外装体的主视图,(B)是表示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中的内装体的主视图。
图4是从正面表示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的纵截面的剖视图。
图5是将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用V-V线剖切所得的放大局部剖视图。
图6是将图4的纵截面的一部分放大示出的放大局部剖视图。
图7的(A)、(B)、(C)是表示弹性臂部的形成部位的变形例的放大局部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的外观的主视图。
图9的(A)是表示图8所示的弹簧触头中的外装体的主视图,(B)是表示图8所示的弹簧触头中的内装体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制造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工序图。
图11是表示制造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工序图。
图12A是表示制造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第三工序图。
图12B是图12A的第三工序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制造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第四工序图。
图14是表示制造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第五工序图。
图15是表示制造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第六工序图。
图16的(A)、(B)是表示制造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第一工序图。
图17的(A)、(B)是表示制造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第二工序图。
图18是表示制造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第三工序图。
图19是表示制造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的第四工序图。
图20是表示制造图2所示的弹簧触头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所使用的并接复合材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插座;
2 壳体;
4 基板;
10 弹簧触头;
12 第一金属板;
13 第二金属板;
20 外装体;
20A 第一展开结构;
20B 部分加工体;
21 第一卡挂承受部;
22 第二卡挂承受部;
23 固定端子部;
23a 固定片;
23b 弯曲部;
30 内装体;
30A 第二展开结构;
31 弹簧部;
31A 弹簧部展开部;
32 可动部;
32A 可动部展开部;
33 固定部;
33A 固定部展开部;
34 可动主体部;
36 可动臂部;
36b 弹性压接部;
37a、37b 第二卡挂部;
38 第一卡挂部;
101 弹簧触头;
120 外装体;
130 内装体;
132 第一可动部;
133 第二可动部。
具体实施方式
(插座)
图1所示的插座1具有成为绝缘体的壳体2。如图2所示,在壳体2的内部设有多个触头保持空间3,在各触头保持空间3内保持有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
如图2所示,插座1设置在印制电路基板4上。各弹簧触头10的基部在壳体2的底部露出,设于弹簧触头10的基部的固定端子部23借助焊料5固定在印制电路基板4的表面的导电图案上。
(第一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
图2至图6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
弹簧触头10通过组合外装体20和内装体30来构成。图3的(A)示出外装体20的主视图,图3的(B)示出内装体30的主视图。
在图10以后的图中示出用于说明弹簧触头10的制造方法的工序图,外装体20通过对图10所示的第一金属板12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内装体30通过对图10所示的第二金属板13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通过将外装体20和内装体30用不同的金属板形成,由此能够将外装体20和内装体30用适于其功能的金属材料形成。
外装体20是弹簧触头10中的发挥使电信号通过的功能的部分,因此作为第一金属板12而选择电阻低的材料。内装体30包括弹簧部31,因此作为第二金属板13而选择弹性模量高的材料。
例如,在图10所示的平板的状态下,将相同的板面积作为共同的单位而对第一金属板12和第二金属板13测定了电阻,此时,使第一金属板12的电阻比第二金属板13的电阻低。另一方面,使第二金属板13的弹性模量比第一金属板12的弹性模量高。这里的弹性模量由如下的比例常数来定义,该比例常数是指将相同的板面积作为共同的单位而对相同大小的第一金属板12和第二金属板13施加弯曲力时的(应力/应变)的值。
在实施方式中,第二金属板13由杨氏模量比第一金属板12高的金属材料形成,第一金属板12由电阻率比第二金属板13小的金属材料形成。
作为该组合,例如第二金属板13为铍铜或钛铜,第一金属板12为称作韧铜的纯度高的铜。第一金属板12与第二金属板13的组合可以从各种金属材料选择,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优选包含铜。
需要说明的是,电阻与弹性模量的关系只要满足上述条件即可,也可以将第一金属板12和第二金属板13设为相同的金属材料的构件。例如,在需要构成电阻极低的弹簧触头10时,使用电阻低的例如铜板,其中,将第二金属板13的板厚形成得比第一金属板12的板厚大。由此,能够形成为可提高第二金属板13的弹性模量并且使第一金属板12和第二金属板13这两方的电阻低的结构。
另外,在构成电阻可以高但要求能够反复使用的长寿命的弹簧触头10时,将第一金属板12和第二金属板13均由杨氏模量高的材料即铍铜或钛铜等形成,其中,将第一金属板12的板厚形成得比第二金属板13的板厚大。由此,能够构成可提高第一金属板12的导电性且增强内装体30的弹簧部的弹性力、并且尽可能地降低电阻的弹簧触头10。
在图10的制造工序中,在第一金属板12与第二金属板13预先接合的状态下,通过冲压工序来对第一金属板12和第二金属板13进行冲裁。在图11中示出从第一金属板12冲裁出的第一展开结构20A以从第二金属板13冲裁出的第二展开结构30A。通过对第一展开结构20A进行弯曲加工,由此形成图3的(A)所示的外装体20,通过对第二展开结构30A进行弯曲加工,由此形成图3的(B)所示的内装体30。
如图3的(B)所示,在内装体30中,一体地形成有弹簧部31、与弹簧部31的一端连续的可动部32、以及与弹簧部31的另一端连续的固定部33。在图11所示的第二展开结构30A中一体地形成有弹簧部展开部31A、可动部展开部32A以及固定部展开部33A。弹簧部展开部31A与第一金属板12的环构件通过多根连结肋41来连结。可动部展开部32A与环构件通过连结肋42来连结,固定部展开部33A与环构件通过连结肋43来连结。
在形成内装体30时,在图11所示的弹簧部展开部31A的图示左侧设定卷绕中心线W1,使弹簧部展开部31A的左端部31b以向图示跟前侧卷入卷绕中心线W1的方式进行变形,在继续该卷绕作业的同时使卷绕中心线W1向图示右方移动。其结果是,如图3的(B)、图12A以及图12B所示,形成多重卷绕结构的压缩螺旋弹簧即弹簧部31。
另外,通过将图11所示的可动部展开部32A的两侧缘32b、32b以卷绕中心线W2为中心而朝向纸面的跟前侧进行弯曲加工,由此形成图3的(B)、图12A以及图12B所示的可动部32。可动部32的下部为圆筒状的可动主体部34,与可动主体部34连续的头部35形成为随着朝向上端而直径逐渐减小。如图5所示,头部35形成为在图3的(B)的纸面的里侧具有缺欠部39的半锥形形状。可动部32中的一部分即头部35的前端部或其附近的区域成为与外部端子接触的触头部35a。
如图5所示,由于在头部35设有缺欠部39,因此触头部35a成为稍微锐利的结构,触头部35a承受弹簧部31的弹性力而以比较强的压力压抵于外部端子。需要说明的是,头部35以及触头部35a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是不具有缺欠部39的锥形形状,还可以是尖锐的针状。或者还可以是,头部35的前端部为平坦面,平坦面成为触头部。
如图6放大所示那样,在可动部32的可动主体部34一体地形成有一对弹性臂部36。一对弹性臂部36夹着内装体30的中心线O而以180度的角度间隔彼此对置设置。弹性臂部36与可动主体部34的连结部36a位于上侧,在弹性臂部36的下端的自由端形成有弹性压接部36b。如图11、图12A和图12B所示,在从可动部展开部32A至弯曲加工出可动部32为止的期间,对形成弹性臂部36的第二金属板13进行冲压加工,使弹性压接部36b以成为从弹性臂部36的下端向外突出的突出形状的方式加压成形。
如图3的(A)和图5所示,在内装体30上,在弹簧部31与可动主体部34之间,即,在弹簧部31与弹性臂部36之间,设有第二卡挂部37a、37b。一方的第二卡挂部37a通过将在图11所示的可动部展开部32A的下部设置的突出片向外折弯而形成。另一方的第二卡挂部37b通过将图11所示的可动部展开部32A的下端中央部的一部分向外侧切起而形成。
在内装体30的可动部32,弹性臂部36、36所对置的第一对置方向(图3的(B)的左右方向)与第二卡挂部37a、37b所对置的第二对置方向(图5的左右方向)相互正交。通过使弹性臂部36、36的对置方向与第二卡挂部37a、37b的对置方向正交,由此能够有效利用可动部32的可动主体部34的空间来配置彼此具有不同功能的弹性臂部36、36和第二卡挂部37a、37b。
接下来,通过将图11所示的固定部展开部33A的两侧缘33b、33b以卷绕中心线W3为中心而朝向纸面的跟前侧进行弯曲加工,由此如图3的(B)、图12A和图12B所示,形成固定部33。固定部33形成为局部缺欠的圆筒形状。在固定部33的多个部位设有朝向外侧突出的第一卡挂部38。在从图11至图12A及图12B的工序中,通过对固定部展开部33A局部地进行冲压成形,并使第二金属板13的一部分向外侧隆起,由此形成第一卡挂部38。
如图2和图3的(A)所示,外装体20通过第一金属板12而形成为圆筒状。在图10以后的图所示的制造方法中,对图11所示的第一展开结构20A进行弯曲加工,并通过图13、图14所示的工序以包入由第二金属板13弯曲加工出的内装体30的方式而将外装体20形成为圆筒状。在图11以后的图所示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将第一展开结构20A的两侧缘20b、20b以卷绕中心线W4为中心朝向图示跟前侧进行弯曲加工,由此成形为圆筒状。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的(A)中,两侧缘20b、20b的接合线位于纸面里侧。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本发明的弹簧触头10的制造方法,也可以是,利用完全不同的工序分别弯曲加工出外装体20和内装体30,并在完成后的外装体20或大致呈圆筒形状的外装体20的内部插入内装体30来进行组装。
如图3的(A)所示,在圆筒状的外装体20上,在图示下侧(基部侧)开设有第一卡挂承受部21,且在图示上侧(头部侧)开设有第二卡挂承受部22。
如图3的(A)所示,在外装体20的下部(基部)一体地形成有固定端子部23。固定端子部23具有向图2所示的基板4的导体图案等钎焊的固定片23a、以及从外装体20的筒状体的下部形成至固定片23a的弯曲部23b。弯曲部23b以仿效外装体20的筒状体的筒外表面的方式形成为圆筒的螺旋状。需要说明的是,外装体20也可以为方筒状,这种情况下,弯曲部23b形成为方筒的螺旋状。然而,为了避免应力在弯曲部23b的局部集中,优选弯曲部23b为圆筒的螺旋状。
如图3的(A)所示,在外装体20一体地形成有从上部开口端朝向外侧折弯的上部定位突部24。另外,在比固定端子部23稍靠上侧的部分一体地形成有下部定位突部25,下部定位突部25通过使外装体20的筒状部的一部分向外侧隆起变形而形成。
在图4、图5以及图6中,用剖视图示出在外装体20的内部收纳有内装体30的结构。
如图4所示,在内装体30收纳于外装体20的内部的状态下,内装体30的下侧的第一卡挂部38嵌入外装体20的第一卡挂承受部21,使内装体30的固定部33在外装体20的内部的上下移动受到限制。此时,内装体30的可动部32从外装体20的上部的开口端向上方突出。若将该可动部32朝向外装体20的内部压入,则一对弹性臂部36向内侧挠曲,弹性臂部36的弹性压接部36b成为与外装体20的筒内表面弹性压接的状态。另外,由于第二卡挂部37a、37b与外装体20的筒内表面抵接,因此,可动部32在稍微缩径的同时进入到外装体20的内部。并且,若将可动部32压入到图5所示的位置,则第二卡挂部37a、37b卡挂于外装体20的第二卡挂承受部22,从而完成弹簧触头10。
就组装成图4和图5所示的状态的弹簧触头10而言,在内装体30的弹簧部(压缩螺旋弹簧)31上下收缩的状态下,第一卡挂部38和第二卡挂部37a、37b卡挂于外装体20,因此内装体30不会容易地从外装体20脱落。
另外,在上述弹簧部31的弹性复原力的作用下,内装体30的可动部32始终被向从外装体20的上端开口部向外部突出的方向施力。在该状态下,可动部32能够在形成于外装体20的第二卡挂承受部22的上下方向上的开口长度L的范围内向下移动。在此期间,弹性臂部36的弹性压接部36b弹性压接于外装体20的筒内表面并进行滑动,因此可动部32与外装体20能够维持电导通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组合外装体20与内装体30时,使内装体30的固定部33上形成的第一卡挂部38与外装体20的第一卡挂承受部21凹凸嵌合,但也可以取代设置该第一卡挂部38,而将固定部33的一部分与外装体20通过激光点焊等局部地固定。
另外,在图10以后的图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第一金属板12和第二金属板13从处于局部面接合的状态的平板被进行冲裁和弯曲加工,此时,可以取代图4所示的第一卡挂承受部21与第一卡挂部38的卡挂部,而通过保留第一金属板12与第二金属板13的面接合部来将内装体30与外装体20局部连结。
而且,在图20所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第一金属板12与第二金属板13从板端面彼此接合而成的并接复合材被进行冲裁和弯曲加工,此时,可以取代图4所示的第一卡挂承受部21与第一卡挂部38的卡挂部,而通过保留第一金属板12与第二金属板13的板端面彼此的接合部来将内装体30与外装体20局部连结。
(弹簧触头10的功能)
在图1和图2所示的安装例中,弹簧触头10的外装体20保持在构成插座1的绝缘性的壳体2的触头保持空间3的内部。此时,利用上部定位突部24而能够进行外装体20在壳体2内的上下的安装位置的定位。另外,还能够利用下部定位突部25将弹簧触头10的外装体20向触头保持空间3内压入。
需要说明的是,优选通过镀敷工序在触头保持空间3的内周面形成金等的导电层,这样,在弹簧触头10中流过高频率的电信号时,将该导电层作为接地电位而使导电层发挥屏蔽功能。
在图2所示的安装例中,固定端子部23的固定片23a通过焊料5而固定于基板4的表面的导体图案。固定端子部23在螺旋状的弯曲部23b之下设有固定片23a,因此从固定片23a至外装体20的筒状部的下端为止的沿面距离变长。因此,能够降低焊剂或熔融的焊料从固定片23a至外装体20的内部空间因表面张力而爬越的概率。因而,容易防止焊剂或熔融焊料附着于在外装体20的内部进行动作的弹簧部31的情况。
另外,由于固定端子部23具有螺旋状的弯曲部23b,因此在固定片23a经由焊料5固定于基板4的状态下,即便弹簧触头10产生些许的倾倒,也能够通过形成为螺旋状的弯曲部23b的弹性的变形或者塑性的变形来防止在固定片23a的钎焊部作用过大的剥离力,从而能够使固定片23a的焊料固定稳定化。
即,如图1所示,在插座1保持有多个弹簧触头10,因此无法避免在多个弹簧触头10的彼此之间产生平行度的偏差。若平行度产生偏差,则在将多个固定片23a钎焊于基板4时,会导致任意的弹簧触头10产生倾斜,从而容易在固定片23a的钎焊部产生大的剥离力。对此,通过设置所述弯曲部23b,由此能够将多个弹簧触头10分别稳定地钎焊固定于基板4的表面。
设于LSI等电子部件的外部端子或设于连接器的外部端子被按压到各弹簧触头10的可动部32的触头部35a。若在触头部35a作用有按压力,则内装体30的弹簧部31发生收缩变形,可动部32在形成于外装体20的第二卡挂承受部22的开口长度L的范围内被压入外装体20的内部。
在此期间,形成于可动部32的弹性臂部36的下端部的弹性压接部36b弹性压接于外装体20的内表面并进行滑动,因此,可动部32与外装体20的接触电阻变低,电信号在从可动部32经由外装体20而到达固定端子部23的路径中流动。由于电信号难以通过弹簧部31,因此能够降低弹簧触头10的电阻,还能够降低电感,从而使阻抗降低。
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中,内装体30由弹性模量高的第二金属板13形成,外装体20由电阻值低的第一金属板12形成。因此,能够将弹簧部31的弹簧常数和刚性维持得较高,将可动部32的触头部35a与外部端子的接触压力维持得较高。另外,还能够实现弹簧部31的反复使用的长寿命化。并且,由于外装体20以及一体化形成于其下部的固定端子部23的电阻低,能够实现通电路径的低电阻化。
如图6放大所示,在内装体30的可动部32的可动主体部34向下形成有弹性臂部36,因此,能够充分地利用可动主体部34的上下的长度尺寸来增大弹性臂部36的梁的长度尺寸。弹性臂部36相对于内装体30的中心线O以180度的角度对置。因此,即便与外部端子接触的可动部32向任意的方向(例如α1方向)倾倒而导致α2侧的弹性臂部36的接触压力变弱,也能够使位于α1侧的弹性臂部36的接触压力变大。通过两个弹性臂部36互补,由此能够防止可动部32与外装体20的接触电阻的变动。
由于弹性臂部36向下较长地形成,因此即便在多个弹簧触头10之间存在可动部32的压入力的差别而导致可动部32向外装体20内的压入量存在差别,在任意的位置处,可动部32也都能比较自由地倾斜,从而使弹性压接部36b始终与外装体20的内表面可靠地接触。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弹性臂部36可以形成在可动部32的周围的三处或三处以上的部位。总之,优选弹性臂部36相对于中心线O以固定的角度间隔配置。
(弹簧触头1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
在图10至图15中按工序示出所述弹簧触头1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
在图10所示的第一工序中,以板面彼此相对的方式将第一金属板12与第二金属板13的一部分接合。在图10中,符号12f表示用于使第一金属板12移动至与第二金属板13重叠的位置的环构件。
第一金属板12的图示上缘部12a与第二金属板13的连接片13a重叠,连接片13a与第一金属板12通过激光点焊或铆接固定而固定,从而形成连接部15a。第一金属板12的图示下缘部12b与第二金属板13的连接片13b重叠,连接片13b与第一金属板12通过激光点焊或铆接固定而固定,从而形成连接部15b。在连接片13a与连接片13b之间,除了和第一金属板12重叠的重叠部分以外,并不存在第二金属板13。
在图11所示的第二工序中,对第一金属板12进行冲裁,切出用于成形外装体20的第一展开结构20A,对第二金属板13进行冲裁,切出用于形成内装体30的第二展开结构30A。
第一展开结构20A的图示上部与第一金属板12的一部分即连结肋44连续,第一展开结构20A的图示下部与第一金属板12的一部分即连结肋45连续。
如前所述,在第二展开结构30A中,弹簧部展开部31A与多根连结肋41连结。另外,可动部展开部32A与连结肋42连结,固定部展开部33A与连结肋43连结。连结肋41、42、43均为第二金属板的一部分。
在图12A和图12B所示的第三工序中,对图11所示的第二展开结构30A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内装体30。如已经说明过的那样,通过对图11所示的弹簧部展开部31A进行卷绕成形而形成弹簧部31,但在该卷绕成形之前的工序或之后的工序中,在图11所示的切断线C1处将弹簧部展开部31A与连结肋41切断。
与弹簧部31的卷绕成形同时或者在卷绕成形之前或之后,对图11所示的可动部展开部32A进行弯曲加工而成形出可动部32,对图11所示的固定部展开部33A进行弯曲加工而成形出固定部33。
在图12A和图12B所示的第三工序中,将第一展开结构20A的左右两侧部稍微弯曲而形成外装体的部分加工体20B。此外,将第一展开结构20A的图示下端部分折弯,而弯曲成形出具有固定片23a和螺旋状的弯曲部23b的固定端子部23。
在图13所示的第四工序中,将连结第一展开结构20A与第二展开结构30A的第二金属板13的一部分折弯,将外装体的部分加工体20B折回而使其与已经被弯曲加工的内装体30重叠。在图14所示的第五工序中,将部分加工体20B进一步弯曲加工成圆筒状,将两侧部20b、20b抵接地接合,从而完成圆筒状的外装体20。
如图14所示,若将外装体20弯曲加工成圆筒状,则在外装体20的内部收纳内装体30。此时,在内装体30的下部的固定部33形成的第一卡挂部38进入形成于外装体20的第一卡挂承受部21,内装体30的固定部33被保持为在外装体20的内部不向上下进行移动。
在图15所示的第六工序中,在图11所示的切断线C2处将成形后的可动部32与连结肋42分离。并且,将可动部32向外装体20的筒内压入,使设于可动部32的第二卡挂部37a、37b卡挂于外装体20的第二卡挂承受部22。
之后,在图11所示的切断线C3处,将内装体30的固定部33与连结肋43分离。另外,在图11所示的切断线C4、C5处切断第一金属板12,从而取出完成后的弹簧触头10。
在图10至图15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在将第一金属板12与第二金属板13接合的状态下,冲裁出第一展开结构20A和第二展开结构30A,之后进行弯曲加工,从而组合外装体20与内装体30。因此,能够提高内装体30与外装体20的组合精度,能够使组合内装体30与外装体20的组装作业自动化。
另外,在利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加工弹簧触头10时,也可以取代图4所示的第一卡挂承受部21与第一卡挂部38的卡挂部,而通过保留第一金属板12与第二金属板13的板面彼此的接合部来将内装体30与外装体20局部地连结。
(弹簧触头10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
在图16至图19中按工序示出所述弹簧触头10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
在图16所示的第一工序中,如(A)所示,对第二金属板13进行冲裁而形成第一展开结构20A,如(B)所示,对第一金属板12进行冲裁而形成第二展开结构30A。第一展开结构20A和第二展开结构30A形成为与图11所示的结构相同的形状。
在图17所示的第二工序中,如(A)所示,对第二金属板13的第二展开结构30A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内装体30。如(B)所示,对第一金属板12的第一展开结构20A的两侧部进行加工而形成外装体的部分加工体20B,同时对外装体20的固定端子部23进行弯曲加工。部分加工体20B的形状与图12A、图12B所示的结构相同。
在图18所示的第三工序中,将图17的(B)所示的第一金属板12以表背对调的方式与第二金属板13重叠,从而使外装体的部分加工体20B与内装体30重叠。然后,利用图19所示的第四工序将部分加工体20B弯曲成筒状,从而以包围内装体30的方式形成外装体20。
在第三工序和第四工序中,将第二金属板13向X方向按区域地输送,将第一金属板12向Y方向按区域地输送,从而将内装体30与部分加工体20B按顺序组合。
(弹簧触头10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如图10所示,在第二金属板13上重叠第一金属板12,使第一金属板12与第二金属板13局部地相面对,利用焊接或铆接局部地进行接合,之后移向冲裁加工和弯曲加工。相对于此,在第三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图20所示的并接复合材。
并接复合材是由不同金属形成的第一金属板12与第二金属板13以板的端面彼此接合的状态形成的金属板材。使用该并接复合材,如图11所示那样冲裁出第一展开结构20A和第二展开结构30A,之后对内装体30和外装体20进行弯曲加工。此时,可以取代图4所示的第一卡挂承受部21与第一卡挂部38的卡挂部,而通过保留第一金属板12与第二金属板13的板端面彼此的接合部,由此将内装体30与外装体20局部连结。
(变形例)
图7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的变形例。
在图7的(A)所示的变形例中,在内装体30的可动部32的可动主体部34朝上形成有弹性臂部36。弹性臂部36中,连结部36a位于下侧,且弹性压接部36b位于上侧。在图7的(B)中,在外装体20形成有弹性臂部136。弹性臂部136朝上,连结部136a位于下侧,且弹性压接部136b朝向上侧。在图7的(C)中,在外装体20朝下形成有弹性臂部136。弹性臂部136中,连结部136a位于上侧,且弹性压接部136朝向下侧。在图7的(B)、(C)中,弹性压接部136b弹性压接于可动部32的可动主体部34的外表面。
弹性臂部36、136可以形成为任意的状态,但由于是内装体30比外装体20弹性模量高的结构,因此优选弹性臂部形成在内装体30侧。
另外,为了利用可动部32的有限的尺寸来将弹性臂部36形成得较长,并且将可动部32的上下的移动行程确保得较长,优选如图6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那样,将弹性臂部36形成为沿着可动部32的移动方向延伸,且将弹性压接部36b朝下形成。
(第二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1)
图8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1。图9的(A)示出外装体120,图9的(B)示出内装体130。外装体120由第一金属板12形成,内装体130由第二金属板13形成。
如图9的(B)所示,就内装体130而言,在弹簧部131的一端连续地形成第一可动部132,在弹簧部131的另一端连续地形成第二可动部133。
在第一可动部132形成有弹性臂部36和卡挂部137,在第二可动部133形成有弹性臂部36和卡挂部138。
利用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或第二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同样的工序,对第一金属板12和第二金属板13进行弯曲加工,形成外装体120和内装体130,进而将外装体120与内装体130组合。
在组装完成的状态下,第一可动部132的卡挂部137卡挂于外装体120的卡挂承受部122,第二可动部133的卡挂部138卡挂于外装体120的卡挂承受部123。此时,由于弹簧部131成为收缩的状态,因此对第一可动部132和第二可动部133施力而使第一可动部132和第二可动部133从外装体120向上下突出。
另外,设于第一可动部132的弹性臂部36的弹性压接部36b和设于第二可动部133的弹性臂部36的弹性压接部36b弹性压接于外装体120的内表面,因此第一可动部132与第二可动部133经由外装体120而电导通。
如图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1构成为,第一可动部132和第二可动部133从外装体120的两端的开口部突出。第一可动部132的触头部和第二可动部133的触头部这两方被用来弹性压接于基板的导体图案或外部端子。

Claims (26)

1.一种弹簧触头,其具有外装体和收纳在所述外装体的内部的内装体,在所述内装体形成有弹簧部、与所述弹簧部的至少一端连续的可动部、以及作为所述可动部的一部分的触头部,
所述弹簧触头的特征在于,
(a)所述外装体是由第一金属板弯曲成形出的筒状体,所述内装体的所述弹簧部和所述可动部由第二金属板形成,
(b)所述内装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外装体的一部分被一体化,
(c)所述可动部在所述弹簧部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被向从所述外装体突出的方向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触头,其中,
(b)所述内装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外装体的一部分通过卡挂或固定而被一体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弹簧触头,其中,
所述第二金属板的弹性模量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弹性模量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触头,其中,
第一金属板的电阻比所述第二金属板的电阻低,所述电阻是通过将相同的板面积作为共同的单位来对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进行测定而得到的电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簧触头,其中,
所述第二金属板由杨氏模量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杨氏模量高的金属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簧触头,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板由电阻率比所述第二金属板的电阻率小的金属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弹簧触头,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厚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板厚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弹簧触头,其中,
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板厚比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厚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触头,其中,
在所述内装体上,在夹着所述弹簧部的部分处分别设有向所述外装体卡挂的卡挂部,在所述弹簧部收缩的状态下,各所述卡挂部卡挂于所述外装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触头,其中,
所述可动部从所述外装体的一端部突出,在所述外装体的另一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固定端子部,所述固定端子部具有弯曲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弹簧触头,其中,
所述固定端子部的所述弯曲部沿着所述外装体的筒表面的形状弯曲。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触头,其中,
在所述内装体上,在所述弹簧部的两侧设有所述可动部和所述触头部。
13.一种插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具有绝缘性的壳体,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触头的所述外装体保持在所述壳体的保持空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插座,其中,
在所述外装体设有定位于所述壳体的定位突部。
15.一种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所述弹簧触头具有外装体和收纳在所述外装体的内部的内装体,在所述内装体形成有弹簧部、与所述弹簧部的至少一端部连续的可动部以及作为所述可动部的一部分的触头部,
所述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
(1)对第二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而形成所述弹簧部和所述可动部的工序;
(2)将第一金属板弯曲加工成筒状体,而形成包围所述内装体的外装体的工序;
(3)与所述(2)的工序同时或在所述(2)的工序之后,使所述内装体的一部分与所述外装体的一部分卡挂或固定的工序,
以所述可动部在所述弹簧部的弹性力的作用下被向从所述外装体突出的方向施力的方式,将所述内装体与所述外装体组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预先将平板状的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面彼此接合,在使两种金属板接合的状态下,进行所述(1)和(2)的弯曲工序。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用通过将平板状的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端面彼此接合而成的并接复合材,进行所述(1)和(2)的弯曲工序。
18.根据权利要求15~17中任一项所述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3)的工序中,利用位于夹着所述弹簧部而与所述可动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一卡挂部来使所述内装体与所述外装体卡挂,之后,在使所述弹簧部收缩的同时将所述可动部插入所述外装体,利用比所述弹簧部靠所述可动部侧设置的第二卡挂部来使所述内装体与所述外装体卡挂。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3)的工序中,包括如下工序:
(5)利用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面彼此的接合部来使所述内装体与所述外装体的一部分连结。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3)的工序中,包括如下工序:
(6)利用所述第一金属板与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端面彼此的接合部来使所述内装体与所述外装体的一部分连结。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所述第二金属板的弹性模量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弹性模量高。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使第一金属板的电阻比所述第二金属板的电阻低,所述电阻是通过将相同的板面积作为共同的单位来对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进行测定而得到的电阻。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第二金属板由杨氏模量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杨氏模量高的金属材料形成。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第一金属板由电阻率比所述第二金属板的电阻率小的金属材料形成。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使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厚比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板厚大。
26.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第一金属板和所述第二金属板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使所述第一金属板的板厚比所述第二金属板的板厚大。
CN201710505399.2A 2016-07-11 2017-06-27 弹簧触头、使用了弹簧触头的插座和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761165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6487 2016-07-11
JP2016136487A JP2018009789A (ja) 2016-07-11 2016-07-11 スプリングコンタクトと、スプリングコンタクトを使用したソケット、およびスプリングコンタクト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1653A true CN107611653A (zh) 2018-01-19

Family

ID=59298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05399.2A Pending CN107611653A (zh) 2016-07-11 2017-06-27 弹簧触头、使用了弹簧触头的插座和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33125B2 (zh)
EP (1) EP3270466A1 (zh)
JP (1) JP2018009789A (zh)
CN (1) CN107611653A (zh)
TW (1) TWI64340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2611A (zh) * 2019-03-20 2019-06-25 浪潮商用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调试短接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23421A1 (de) * 2020-06-09 2021-12-15 Afag Holding AG Elektrische verbindungseinrichtung mit einem grundkörper und einem verschiebekörper
KR102509525B1 (ko) * 2021-02-22 2023-03-14 (주)포인트엔지니어링 전기 전도성 접촉핀 및 그 어셈블리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31648A (ja) * 2000-07-14 2002-01-31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62073A (zh) * 2003-03-18 2006-04-19 信越高分子材料株式会社 压力接触保持型连接器
WO2007038973A1 (en) * 2005-09-29 2007-04-12 Fci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tact
TW201108519A (en) * 2009-08-17 2011-03-01 Human Light Co Ltd The spring type earthing terminal having the upper and lower electric contact
WO2012015074A1 (en) * 2010-07-30 2012-02-02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ion terminal
US20120194173A1 (en) * 2011-01-31 2012-08-02 Fujitsu Component Limited Connector, prob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robe
US20130207682A1 (en) * 2012-02-14 2013-08-15 Toshiyuki Nakamura Probe pi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2765427A1 (en) * 2011-10-07 2014-08-13 NHK Spring Co., Ltd. Probe unit
JP5711568B2 (ja) * 2011-03-01 2015-05-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突き当て端子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2757A (ja) * 1995-07-05 1997-01-21 Tokai Rika Co Ltd 車両用電源ソケット
JP4224389B2 (ja) * 2003-12-16 2009-02-12 株式会社ヨコオ スプリングコネクタ
EP1768216A4 (en) * 2004-05-17 2007-08-29 Wako Seiki Co Ltd CONDUCTIVE CONNECTION
TWM325638U (en) * 2007-02-16 2008-01-11 Yung-Tsan Liou Probe connector of clip spring
US8710856B2 (en) * 2010-01-15 2014-04-29 LTX Credence Corporation Terminal for flat test probe
JP2011158454A (ja) 2010-02-01 2011-08-18 Internet Kk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US8210855B1 (en) * 2011-03-11 2012-07-03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408946B1 (en) * 2012-05-26 2013-04-02 Jerzy Roman Sochor Low inductance contact with conductively coupled pin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31648A (ja) * 2000-07-14 2002-01-31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762073A (zh) * 2003-03-18 2006-04-19 信越高分子材料株式会社 压力接触保持型连接器
WO2007038973A1 (en) * 2005-09-29 2007-04-12 Fci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ical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tact
TW201108519A (en) * 2009-08-17 2011-03-01 Human Light Co Ltd The spring type earthing terminal having the upper and lower electric contact
WO2012015074A1 (en) * 2010-07-30 2012-02-02 Yazaki Corporation Connection terminal
US20120194173A1 (en) * 2011-01-31 2012-08-02 Fujitsu Component Limited Connector, prob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robe
JP5711568B2 (ja) * 2011-03-01 2015-05-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突き当て端子
EP2765427A1 (en) * 2011-10-07 2014-08-13 NHK Spring Co., Ltd. Probe unit
US20130207682A1 (en) * 2012-02-14 2013-08-15 Toshiyuki Nakamura Probe pi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2611A (zh) * 2019-03-20 2019-06-25 浪潮商用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调试短接装置
CN109932611B (zh) * 2019-03-20 2021-07-16 浪潮商用机器有限公司 一种调试短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4679A (zh) 2018-02-01
TWI643409B (zh) 2018-12-01
JP2018009789A (ja) 2018-01-18
US10033125B2 (en) 2018-07-24
EP3270466A1 (en) 2018-01-17
US20180013222A1 (en) 2018-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11644A (zh) 弹簧触头以及使用了弹簧触头的插座
JP5378273B2 (ja)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ソケット、チューブ状プランジャ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の製造方法
CN104283065B (zh) 电连接器及爆管的连接装置
US4175821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7611653A (zh) 弹簧触头、使用了弹簧触头的插座和弹簧触头的制造方法
CN101765947B (zh) 同轴连接器
CN105703140B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US9601854B2 (en) Female terminal
TW463424B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JPH084019B2 (ja) 半田を持つ端子
CN105993099A (zh) 具有增强夹持力的电气端子
JP5511301B2 (ja) プレスフィット端子、及び該プレスフィット端子を備えた電力用半導体装置
CN107623205A (zh) 电连接器
JP2008513966A (ja) はんだ要素を接触子に取付ける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って形成される接触子組立体
CN107086396A (zh) 母端子和母端子的制造方法
US3781770A (en) Circuit board socket
EP2086062A1 (en) Terminals, A terminal connecting structure and a connecting method
US20150072551A1 (en) IDC Contact Element For An Electrical Plug
CN107134672A (zh) 连接器
EP3316404A1 (en) Contact part and press-fit terminal
US20210098910A1 (en) Relay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relay terminal
JP2010010072A (ja) コンタクトキャリア
JP6609136B2 (ja) 圧着接続構造、圧着接続装置及び圧着接続方法
WO2017068965A1 (ja) 端子付き電線の製造方法、圧着冶具、および端子付き電線
CN102160237B (zh) 电气元件和上述电气元件的安装结构以及上述电气元件的安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9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