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91641B - 使高频特性提升了的同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使高频特性提升了的同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91641B
CN107591641B CN201710537376.XA CN201710537376A CN107591641B CN 107591641 B CN107591641 B CN 107591641B CN 201710537376 A CN201710537376 A CN 201710537376A CN 107591641 B CN107591641 B CN 1075916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nit unit
coaxial connector
fold
coaxial
contact ch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3737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91641A (zh
Inventor
胜田健郎
胜田健一郎
昆真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Automatic Mach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Automatic Mach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Automatic Mach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Automatic Machin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91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1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916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16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是末端电介质层长度存在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稳定的高频特性(VSWR)的同轴连接器。同轴连接器(P)具备:外部导体(8),其具有主体(7)和压接于同轴电缆(1)的折回编织部(13′)的外周的压接部(6);接触部(5),其压接于电缆(1)的中心导体(11);绝缘层(9)等。还具备外嵌于绝缘层(9)并且与外部导体(8)导通的内套筒(4)。在内套筒(4)形成有与折回编织部(13′)接触的、伸缩自由的接触片(4b)。

Description

使高频特性提升了的同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同轴电缆的同轴连接器。特别是涉及施加改良以使得难以受到电缆末端的加工精度的影响,从而使高频特性提升了的同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同轴电缆由于较少发生电磁波向外部泄漏、外部电磁波侵入这样的情况,因此,广泛用作高频信号的传输用电缆。同轴电缆常常用作将电视接收机和天线相连的电缆,但是,近年来,也逐渐普遍用作车载用,逐渐普遍用作汽车导航系统的GPS信号的传输电缆、车载收音机的天线-调谐器之间的电缆、车载照相机的信号传输电缆等。
连接多个同轴电缆的同轴连接器也被制造销售了很多种类。以下,例示与同轴连接器有关的专利文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471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18918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8-54300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0-97823号公报
图11是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一个以往例的截面立体图。上方的P是插头(公),下方的J是插座(母)。此外,在图中,插头P或插座J的连接部(插头接触部105的前端部105b和插座接触部205的前端部205b)都朝向图的左斜下方,但是,在实际的连接时,使两连接部相对而使两连接部嵌合。以下,说明以往例的同轴电缆1和连接器P·J的概要(对于详细结构和加工·组装工序,参照图12、图13随后论述)。此外,在各图中,“前方”是指接触部的嵌合部侧,“后方”是指电缆那一侧。
如图11的右侧所示,同轴电缆1从中心到外侧依次具有中心导体11、电介质(绝缘体)层12、编织部(编织铜线)13和护套(保护包覆)14。其中,在同轴电缆1与连接器部连接的连接部处的编织部13从压接到该编织部13的外周的套筒103的前端部向该套筒103的外周折回(对于折回编织部13′、折回加工的方法,参照图12随后论述)。
在折回编织部13′的外周压接有外部导体108的压接部106。在压接部106的前方连接有大致圆筒形的主体107。在主体107的内部嵌入有大致圆筒形的绝缘层109。在绝缘层109的内部插入有公型的接触部105。接触部105在其后端部105g处压接于电缆1的中心导体11。
插座J呈与插头P大致同样的构造,在插头P的各部所标注的附图标记上加上100所示的部位表示相同的名字的部分。不过,插座J的接触部205是母型的,在连接器连接时,插头P的公型接触部105的前端插入部105b插入插座J的接触部205的中心孔205c。另外,插座J的外部导体主体207的前端部207b也是母型的,插头P的外部导体主体107的前端部107b插入插座J的外部导体主体207的前端部207b的内孔207c。由此,两电缆1的中心导体11彼此借助两接触部105·205导通,并且,两电缆1的编织部13彼此借助折回编织部13′、外部导体108·208导通。
接着,参照图12、图13,说明使用了图11的同轴连接器的电缆连接作业的概要。
在图12的(A)中示出同轴电缆1的端部。从该端部起将电缆的最外侧的护套14剥皮了某一长度LB而成的状态是图12的(B),在剥皮部露出编织部13的外表面。接着,如图12的(C)所示,将上端扩宽的U字状的套筒103压接(紧固(日文:カシメ付ける))于剥皮而露出来的编织部13的外表面的后侧的部分,从而成为图12的(D)的状态。
接着,如图12的(E)所示,将没有被套筒103覆盖的前侧的编织部13向后侧的套筒103的外周面折回。折回而成的部分是折回编织部13′。接下来,如图12的(F)所示,将电介质层12剥皮至剩余长度LF1。另外,将中心导体11切断成长度LF2。
之后,如图13的(G)所示,将接触部105的后端部105g压接于中心导体11的外表面,在中心导体11的前方安装接触部105。而且,如图13的(H)所示,将接触部105的中央部105d从后侧插入已装入到外部导体主体107内的绝缘层109的内孔109d。在插入之后,若将外部导体压接部106压接于折回编织部13′的外表面,则组装成图11的插头P。此外,虽然省略图示和说明,但插座J也能够同样地进行电缆末端加工和组装。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那样的同轴电缆末端加工中,如图14所示,在同轴电缆1的末端加工之际,剥皮后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B产生加工偏差。
因此,如图15所示,在组装后的插头P中,折回编织部13′的前侧端面13′b与主体107的同该前侧端面13′b相对的端面107x之间的间隙C的大小发生改变。即,在图15的(A)中,剥皮后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B3和间隙C3最大。在该图15的(B)中,剥皮后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B2和间隙C2是标称值。在该图15的(C)中,剥皮后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B1和间隙C1最小。此外,主体107的外周在折回编织部13′的端面13′b的附近成为大径(呈波纹管状伸出)是为了防止连接器外壳(未图示)插入时的轴偏离。
上述间隙C之差是指在间隙C部分存在空气层的大小之差。空气层是电的介电常数较低的层,因此,同轴连接器的电的特性(阻抗特性、高频特性(VSWR))根据空气层的大小而受到影响。
一般而言,作为使同轴连接器的高频特性恶化的重要的要因之一,可列举出阻抗的不匹配。图9是在同轴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模拟了阻抗(TDR、Ω)的图表。上栏的B1(min.)是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最小的情况,中栏的B2(nomi.)是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为设计值的情况,下栏的B3(max.)是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最大的情况。图中的短虚线的曲线(图形D、几乎与长虚线图形B重叠)是以往的同轴连接器的情况(对于其他种类的线,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随后论述)。
在图9中看到在各栏的曲线各存在三处阻抗骤变的峰值状的部分。该三处峰值部分中,两侧的部分是末端加工部(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周围的部分)。中央的峰值是公母接触部105、205的嵌合部分。这些峰值中的、中央的峰值在上中下各栏中大致恒定。不过,对于两侧的峰值而言,在B1(min.)的栏比较低,而在B2(nominal)、B3(max.)的栏相当高(比中央峰值高)。认为其原因在于,参照图15且如前述那样,在折回编织部13′与主体107之间扩展有介电常数较低的空气层,因此在该部分导致阻抗的增加。
接着,对同轴连接器存在图9所示那样的阻抗的不匹配的情况下的、同轴连接器的高频特性的恶化进行说明。
图10是表示流经同轴连接器的信号的频率(横轴、GHz)和VSWR(Voltage StandingWave Ratio(电压驻波比、纵轴、Y1))之间的关系的图表,是通过模拟制作成的图表。上栏的B1(min.)是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最小的情况,中栏的B2(nominal)是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为设计值的情况,下栏的B3(max.)是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最大的情况。图中的短虚线的曲线(图形D、几乎与长虚线图形B重叠)是以往的同轴连接器的情况(对于其他种类的线,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随后论述)。
在图10中,各栏都存在信号的频率越高则VSWR越高的倾向。并且,在B2(nominal)和B3(max.)的曲线中,在大致5GHz时出现峰值。该峰值是因由同轴电缆的电介质层12的末端加工长度(末端电介质层长度)变长所导致的阻抗的不匹配而产生的。此外,在不远的将来要求达成的VSWR的目标值预想在频率6GHz时为1.5以下。在以往产品中,在末端电介质层长度B2(nominal)和B3(max.)中,VSWR超过该目标值。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点而做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是末端电介质层长度存在偏差(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稳定的高频特性(VSWR)的同轴连接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本“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这项和“权利要求书”中,带有括弧地示出了附图中各部的附图标记,但这仅用于参考,并不将保护范围限定于附图的构件。
本发明的同轴连接器(P·J)是用于连接同轴电缆(1)的同轴连接器(P、J),该同轴电缆(1)从中心到外侧依次具有中心导体(11)、电介质层(12)、编织部(13)以及护套(14),该同轴连接器(P、J)的特征在于,该同轴连接器(P、J)具备:套筒(3、53),其压接于所述编织部(13)的外周,该编织部(13)向套筒(3、53)的外周折回;外部导体(8、58),其具有压接于所述编织部(13)折回而成的折回编织部(13′)的外周的压接部(6、56)和与该压接部的前端相连的主体(7、57);接触部(5、55),其压接于所述电缆1的中心导体11;以及绝缘层(9、59),其内置于所述主体(7、57),并且,所述接触部(5、55)插入该绝缘层(9、59),
该同轴连接器(P、J)还具备内套筒(4、54),该内套筒(4、54)外嵌于所述绝缘层(9、59),并且与所述外部导体(8、58)导通,在该内套筒(4、54)形成有与所述折回编织部(13′)接触的、伸缩或滑动自由的接触片(4b、54b)。
接触片(4b、54b)使折回编织部(13′)和外部导体(8、58)桥式导通。接触片(4b、54b)是伸缩或滑动自由的,在末端电介质层长度存在偏差(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在折回编织部(13′)与外部导体(8、58)之间确保路径较短且外径比外部导体内径小的导通路径。另外,接触片(4b、54b)是存在于上述两者间的空气层中的导电体,因此,能抑制随着空气层的存在而产生的阻抗增加。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发挥稳定的高频特性(VSWR)的同轴连接器。
此外,通过将接触片(4b、54b)形成于外嵌于绝缘层(9、59)的内套筒(4、54),存在不用增加零部件个数就能完成的优点。此外,内套筒(4、54)也具有在外部导体(8、58)内进行阻抗匹配的作用。
在本发明中,还能够在所述内套筒(4、54)形成向所述绝缘层(9、59)的、与所述折回编织部(13′)的端面(13′b)相对的端面(9b、59b)伸出的卡定片(4d、54d)。卡定片(4d、54d)也是存在于上述两者间的空气层中的导电体,因此,能抑制伴随空气层的存在而产生的阻抗增加。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发挥更稳定的高频特性(VSWR)的同轴连接器。
发明的效果
如根据以上的说明可明确的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即使末端电介质层长度存在偏差(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稳定的高频特性(VSWR)的同轴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插头P、公型)的截面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斜后侧观察图1的同轴连接器的内套筒4的立体图。
图4是从斜后侧观察图1的同轴连接器的内套筒4与绝缘层9和外部导体8的组装状态的截面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同轴连接器的内套筒4的接触片4b的作用的剖视图。图5的(A)是末端电介质层长度B3最大的情况,图5的(B)是末端电介质层长度B2为标称值的情况,图5的(C)是末端电介质层长度B1最小的情况。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插座J、母型)的截面立体图。
图7是图6的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从斜后侧观察图6的同轴连接器的内套筒54和绝缘层59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在同轴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模拟了阻抗(TDR、Ω)的结果的图表。
图10是表示流经同轴连接器的信号的频率(横轴、GHz)与VSWR(Voltage StandingWave Ratio(电压驻波比、纵轴、Y1))之间的关系的图表,是表示进行了模拟的结果的图表。
图11是以往的同轴电缆连接器的一个例子的截面立体图。上方的P是插头(公),下方的J是插座(母)。
图12是表示使用了图11的以往的同轴连接器的电缆连接作业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使用了图11的以往的同轴连接器的电缆连接作业的概要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同轴电缆1的末端加工中的、剥皮后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B产生加工偏差的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在以往的组装后的插头P中折回编织部13′的前侧端面13′b与主体107的同该前侧端面13′b相对的端面107x之间的间隙C发生改变的情形的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中的、内套筒304的接触片304b的形态及其与折回编织部13′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P、插头(公);J、插座(母);1、同轴电缆;11、中心导体;12、电介质(绝缘体)层;13、编织部(编织铜线);13′、折回编织部;13′b、端面;13′x、折回编织部外周面;14、护套(保护包覆);3、套筒;4、内套筒;4b、接触片;4bb、根部;4bc、内突部;4bd、V谷部;4bg、抬起部;4d、卡定片;4f、根部;4g、端部;4j、外凸部;4k、缺口部;4p、窗;4s、主体部;4v、前侧;4x、外凸部;4y、缺口部;5、接触部;5b、前端部;5d、中央部;5g、后端部;6、压接部;7、主体;7x、主体端面;8、外部导体;9、绝缘层;9b、后侧端面;9g·9f、内套筒卡合部;9h、细径部;9r、台状凸部;53、套筒;54、内套筒;54b、接触片;54d、卡定片;55、接触部;56、压接部;57、主体;58、外部导体;59、绝缘层;59b、端面;59h、细径部;103、套筒;105、插头接触部;105b、前端部;105d、中央部;105g、后端部;106、压接部;107、主体;107b、前端部;107x、端面;108、外部导体;109、绝缘层;109d、内孔;205、插座接触部;205b、前端部;205c、中心孔;206、压接部;207、主体;207b、前端部;207c、内孔;208、外部导体;209、绝缘层;304、内套筒;304b、接触片;304bc、内突部;304bd;V谷部;304bg、外侧抬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5对插头P(公型)的连接器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将前述的以往的图中的附图标记减去100而成的附图标记表示实质上同样的部分。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以往的同轴连接器同样的部位,仅做概要的说明,或省略说明。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的内套筒4及其周围的结构·作用进行详细论述。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插头P、公型)的截面立体图。图2是图1的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在这些图中,同轴电缆1的构造包括折回编织部13′在内与以往的构造相同。另外,折回编织部13′形成用的套筒3、由压接部6和圆筒形的主体7构成的外部导体8的构造与图11的以往的情况实质上相同。此外,压接部6的两个筒形部分(日文:バレル)中的、靠主体7侧的筒形部分6b是压接于折回编织部13′的外表面的部分,其旁边(后侧)的筒形部分6d是压接于护套14的外表面的部分(筒形部分6d的后侧的平的带状物是将很多个排列成连锁状的压接部6相连的载体)。
在主体7的内部嵌入有大致圆筒形的绝缘层9。在绝缘层9的内部插入有公型的接触部5。接触部5在其后端部5g处压接于电缆1的中心导体11。绝缘层9整体上是细长的筒状的构件,与以往的绝缘层相同,但在其后侧外表面以突出的方式形成有可与内套筒4卡合的卡合部9f、9g。另外,在前后方向中央部的外表面形成有细径部9h和大致长方形的台状凸部9r。前者的细径部9h是主体内部的阻抗匹配部,后者的台状凸部9r是与内套筒4卡合的卡合部。
内套筒4是薄壁圆筒状的构件,外嵌于绝缘层9,并且嵌入外部导体8的内表面。图3是从斜后侧观察内套筒4的立体图。在内套筒4的后侧(电缆侧)的端部4g以突出成角状或者齿状的方式设有四处接触片4b和六处卡定片4d。
接触片4b呈大致V字状,由向内径侧倾斜地突出的内突部4bc、该内突部4bc的前方的V谷部4bd、该V谷部4bd的前方的外侧抬起部4bg构成。在接触片4b的根部4bb的两侧,在内套筒4的主体部4s形成有缺口部4k。接触片4b的根部4bb从主体部4s没有倾斜地延伸出。接触片4b处于内突部4bc和外侧抬起部4bg隔着V谷部4bd弯折而成的形态,两者能够自如地向接近的方向弹性变形(弯折)。对于接触片4b的作用,参照图5随后论述。
卡定片4d如爪那样向内侧弯折而向内侧伸出。卡定片4d的根部4f从主体部4s笔直地延伸出。在根部4f的两侧也存在缺口部4k。对于卡定片4d的作用,参照图5随后论述。
在卡定片根部4f的外表面形成有多个外凸部4j。另外,在主体部4s的前侧4v的外表面也形成有多个外凸部4x。这些外凸部4j、4x与外部导体8的内表面强力接触(强接触)而稳定地确保内套筒4与外部导体8之间的电导通。此外,在外凸部4j、4x的两侧形成有缺口部4k、4y是为了使外凸部4j、4x稍微向内侧弹性变形而插入外部导体8内。
在内套筒4的主体部4s的稍靠后侧的部分开设有一处以上的窗4p。这些窗4p与绝缘层9的突出卡合部9f、9g啮合而进行绝缘层9与内套筒4之间的定位、止偏。
图4是从斜后侧观察图1的同轴连接器的内套筒4与绝缘层9和外部导体主体7的组装状态的截面立体图。内套筒4的接触片4b从绝缘层9的后侧端面9b呈角状向后侧突出。卡定片4d以盖于绝缘层9的后侧端面9b的方式向内侧突出。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中的、内套筒4的接触片4b的作用的剖视图。图5的(A)是末端电介质层长度B3最大的情况,图5的(B)是末端电介质层长度B2为标称值的情况,图5的(C)是末端电介质层长度B1最小的情况。间隙C是在组装后的插头P中折回编织部13′的前侧端面13′b与主体7的同该前侧端面13′相对的端面7x之间的间隙。
在图5的(A)中,剥皮后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B3最大,间隙C3也最大。在该情况下,接触片4b的V字的叉开角度较大,其后侧端也较大程度地向后侧伸出。于是,接触片4b的后端部与折回编织部13′的端面13′b接触。在图5的(B)中,电介质层12的长度B2是标称值,间隙C2也是标称值(设计中心值)。此时,接触片4b的V字的叉开角度稍微变小(成为锐角),但其后侧端也向后侧伸出,接触片4b与折回编织部13′的端面13′b接触。在图5的(C)中,电介质层12的长度B1最小,间隙C1大致为0。在该情况下,接触片4b被夹在折回编织部端部13′b与绝缘层9的后侧端面(参照图4的附图标记9b)之间,接触片4b成为大致折叠起来的状态。
无论电介质层12的长度的长短如何,接触片4b均能够使折回编织部13′和外部导体8桥式导通。接触片4b可以说是伸缩自由的,即使是在末端电介质层长度存在偏差(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在折回编织部13′与外部导体8之间确保路径较短且外径比外部导体内径小的导通路径。
而且,接触片4b是存在于折回编织部13′与外部导体8之间的空气层中的导电体,因此,能抑制随着空气层的存在而产生的阻抗增加。由此,能够提供能够发挥稳定的高频特性(VSWR)的同轴连接器。
此外,通过使接触片4b形成于外嵌于绝缘层9的内套筒4,从而具有不用增加零部件个数就能完成的优点。此外,内套筒4、54也具有在外部导体8、58内进行阻抗匹配的作用。
接着,说明插座J的实施方式。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插座J、母型)的截面立体图。图7是图6的同轴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从斜后侧观察图6的同轴连接器的内套筒54和绝缘层59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
在各图中,在前述的插头P的图1~图4中的附图标记上加上50而成的附图标记表示实质上同样的部分。
接着,对由接触片4b、54b、卡定片4d、54d带来的、电缆末端加工部的阻抗增加抑制效果进行说明。
图9是在同轴连接器的长度方向上模拟了阻抗(TDR、Ω)的图表。上栏的B1(min.)是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最小的情况,中栏的B2(nominal)是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为设计值的情况,下栏的B3(max.)是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最大的情况。
图中的实线的曲线是“接触片4b和卡定片4d均有”(图形A)这样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长虚线的曲线是“无接触片4b、有卡定片4d”(图形B)这样的比较例。点状虚线的曲线是“有接触片4b、无卡定片4d”(图形C)这样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短虚线的曲线是“接触片4b和卡定片4d均无”(图形D)这样的以往例。
在图9中发现在各栏的曲线中各存在三处阻抗骤变的峰值状的部分。该三处的峰值部分中,两侧的部分是末端加工部分(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周围的部分)。中央的峰值是公母接触部5、55的嵌合部分。这些峰值中的、中央的峰值在上中下各栏中大致恒定。
与以往例的短虚线的曲线、比较例的长虚线的曲线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线的曲线、点状虚线的曲线的两侧的峰值相当低。可见,接触片4b抑制了随着折回编织部13′与外部导体8、58之间的空气层的存在所产生的阻抗增加。此外,在该图9中,由于位置不同,有的地方点状虚线的曲线比实线的曲线稍高,但它们大致是重叠的。因而,从该图9可知:卡定片4d的阻抗增加抑制效果程度不如接触片4b。
图10是表示流经同轴连接器的信号的频率(横轴、GHz)与VSWR(Voltage StandingWave Ratio(电压驻波比、纵轴、Y1))之间的关系的图表,是通过模拟制作成的。上栏的B1(min.)是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最小的情况,中栏的B2(nominal)是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为设计值的情况,下栏的B3(max.)是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最大的情况。
图中的实线的曲线是“接触片4b和卡定片4d均有”(图形A)这样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长虚线的曲线是“无接触片4b、有卡定片4d”(图形B)这样的比较例。点状虚线的曲线是“有接触片4b、无卡定片4d”(图形C)这样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短虚线的曲线是“接触片4b和卡定片4d均无”(图形D)这样的以往例。
在图10中,各栏都存在信号的频率越高则VSWR越高的倾向。并且,在B2(nominal)和B3(max.)的曲线中,在大致5GHz时出现了峰值。然而,在该峰值处,与以往例的短虚线的曲线、比较例的虚线的曲线相比,本发明实施例的实线的曲线、点状虚线的曲线相当低。可见,接触片4b抑制了随着折回编织部13′与外部导体8、58之间的空气层的存在所产生的高频特性的恶化。尤其是,在B3中,实线的曲线相对于点状虚线的曲线相当靠下,可知卡定片4d的高频特性恶化防止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不远的将来要求达成的VSWR的目标值预想在频率6GHz时为1.5以下。实线的曲线即“接触片4b和卡定片4d均有”(图形A)这样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达成了该目标值,特别有前途。
接着,对接触片在折回编织部13′的外周面13′x上滑动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同轴连接器中的、内套筒304的接触片304b的形态及其与折回编织部13′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在该实施方式中,内套筒304的接触片304b能够滑动地与折回编织部13′的外周面13′x接触。
该接触片304b由朝向内径侧倾斜地向后侧突出的内突部304bc、该内突部304bc的后侧的V谷部304bd、以及该V谷部304bd的后侧的外侧抬起部304bg构成。该接触片304b在自由姿势下是V谷部304bd的内径相对于图16的状态缩小了的形状。并且,在图16的状态下,接触片304b向外侧弹性变形,V谷部304bd的内表面被折回编织部13′的外周面13′x推开。因而,接触片304b的V谷部304bd的内表面在施加有压力的状态下与折回编织部13′的外周面13′x接触。
接触片304b的后侧顶端的外侧抬起部304bg是如滑雪板的前端那样抬起来的形状,由此,可将编织部折回部引导进来(日文:誘い込む)。并且,接触片304b的V谷部304bd成为易于沿着电缆长度方向(前后方向)在折回编织部13′的外周面13′x滑动的形态。于是,在剥皮后露出来的电介质层12′的长度B变动了的情况(参照图5)下,接触片304b也能使折回编织部13′和外部导体8(主体7)桥式导通。该接触片304b可以说是滑动自由的,即使是末端电介质层长度存在偏差(误差)的情况下,也能在折回编织部13′与外部导体8之间确保路径较短且外径比外部导体内径小的导通路径。由此,能抑制随着折回编织部13′与外部导体8之间的空气层的存在而产生的阻抗增加。

Claims (4)

1.一种同轴连接器(P、J),其是用于连接同轴电缆(1)的同轴连接器(P、J),该同轴电缆(1)从中心到外侧依次具有中心导体(11)、电介质层(12)、编织部(13)以及护套(14),该同轴连接器(P、J)的特征在于,
该同轴连接器(P、J)具备:
套筒(3、53),其压接于所述编织部(13)的外周,该编织部(13)向该套筒(3、53)的外周折回;
外部导体(8、58),其具有压接于所述编织部(13)折回而成的折回编织部(13′)的外周的压接部(6、56)和与该压接部的前端相连的主体(7、57);
接触部(5、55),其压接于所述电缆(1)的中心导体(11);以及
绝缘层(9、59),其内置于所述主体(7、57),并且,所述接触部(5、55)插入该绝缘层(9、59),
该同轴连接器(P、J)还具备外嵌于所述绝缘层(9、59)并且与所述外部导体(8、58)导通的内套筒(4、54、304),
在该内套筒(4、54、304)形成有伸缩或滑动自由的接触片(4b、54b、304b),该接触片(4b、54b、304b)与所述折回编织部(13′)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连接器(P、J),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套筒(4、54)还形成有向所述绝缘层(9、59)的、与所述折回编织部(13′)的端面(13′b)相对的端面(9b、59b)伸出的卡定片(4d、54d)。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P、J),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片(4b、54b)在沿着所述同轴电缆(1)的长度方向的截面视图中具有弯曲的截面,其能够改变弯曲角度而沿着长度方向伸缩。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连接器(P、J),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触片(304b)能够沿着所述同轴电缆(1)的长度方向滑动地与所述折回编织部(13′)的外周面(13′x)接触。
CN201710537376.XA 2016-07-07 2017-07-04 使高频特性提升了的同轴连接器 Active CN1075916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4742 2016-07-07
JP2016134742A JP6209250B1 (ja) 2016-07-07 2016-07-07 高周波特性を向上させた同軸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1641A CN107591641A (zh) 2018-01-16
CN107591641B true CN107591641B (zh) 2019-04-23

Family

ID=59997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37376.XA Active CN107591641B (zh) 2016-07-07 2017-07-04 使高频特性提升了的同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209250B1 (zh)
CN (1) CN1075916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27607B2 (ja) * 2019-04-11 2023-02-22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差動信号伝送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のシェル構造
JP2023157516A (ja) * 2022-04-15 2023-10-2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ルド導電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5195Y2 (zh) * 1973-11-02 1978-02-08
JPH05347170A (ja) * 1992-06-16 1993-12-27 Japan Aviation Electron Ind Ltd 同軸コネクタ
JP3042319B2 (ja) * 1994-09-14 2000-05-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3365549B2 (ja) * 1998-11-19 2003-01-14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端子
JP3626033B2 (ja) * 1999-03-19 2005-03-0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JP3517155B2 (ja) * 1999-05-07 2004-04-05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シールド電線の接続構造及びシールド端子接続方法
JP3164801B1 (ja) * 1999-10-21 2001-05-14 株式会社コスモインダストリー 同軸コネクタ
DE202005008384U1 (de) * 2005-05-30 2005-07-21 Rosenberger Hochfrequenztechnik Gmbh & Co.Kg Koaxialsteckverbinder für die Montage an einem Koaxialkabel
JP2010097823A (ja) * 2008-10-16 2010-04-30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同軸コネクタ組立体
JP5711571B2 (ja) * 2011-03-02 2015-05-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の端末処理構造および端末処理方法
WO2016044851A1 (en) * 2014-09-19 2016-03-24 Ppc Broadband, Inc. Breakaway connector for drop/aerial/messengered coaxial cab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06253A (ja) 2018-01-11
JP6209250B1 (ja) 2017-10-04
CN107591641A (zh) 2018-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19459B1 (en) High performance coaxial connector
US10468786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lectrical cable and a manufactured electrical coaxial cable
JP7146544B2 (ja) 電気コンタクトデバイス、電気接続ユニット、および電気ケーブルを組み立てる方法
US9590363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an improved cable
US7226320B2 (en)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locking structure
US4269469A (en) Contact terminal connector
US10109935B2 (en) L-type inner terminal, T-type coaxial connector including the L-type inner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L-type coaxial connector
CN107591641B (zh) 使高频特性提升了的同轴连接器
CN108701915B (zh) 用于同轴插头连接器的外导体装置
CN106469880A (zh) 用于同轴电缆的测试连接器
US3828303A (en) Coaxial connector
JP2000174457A (ja) 印刷回路カ―ドへの同軸ケ―ブルの接続装置
CN111326883A (zh) 用于电连接器的接触构件
US7399206B2 (en) Coaxial connector
CN105359350B (zh) 具有连续性总线的同轴电缆连接器
JP4587934B2 (ja) インナーターミナ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インナーターミナル
JP2003317882A (ja) 同軸コネクタ
JP2008123913A (ja) 内導体端子及び同軸コネクタ
KR20060006766A (ko) 일렬형 동축 케이블 커넥터
EP2417670B1 (en) Low profile compact rf coaxial to planar transmission line interface
JP5567052B2 (ja) コネクタ端子用接触ばね、並びに、雌端子、雄端子、雌コネクタ、及び、雄コネクタ
CN109768446A (zh) 电连接器
US5691251A (en) Connector kit,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20220336968A1 (en) Integrated cable with processing device
US20240162662A1 (en) Isolated pair quadrax interconnec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