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44217A - 介质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介质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44217A
CN107544217A CN201610977205.4A CN201610977205A CN107544217A CN 107544217 A CN107544217 A CN 107544217A CN 201610977205 A CN201610977205 A CN 201610977205A CN 107544217 A CN107544217 A CN 1075442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dium
transmitting path
path
guide member
convey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7720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44217B (zh
Inventor
吉次浩司
深田聪
森正裕
奈良亮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442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42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442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42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eeding Of Articles By Means Other Than Belts Or Rol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介质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介质传送装置具有:传送路径,其具有:第1传送路径,介质在该第1传送路径上传送;与所述第1传送路径汇合的第2传送路径,介质在该第2传送路径上传送;以及相比于所述第1传送路径和所述第2传送路径的汇合部在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的汇合路径;传送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汇合路径上,传送介质;第1引导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汇合部上,引导在所述第2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介质;以及第2引导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2传送路径上的在介质的传送方向上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更靠下游侧、且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更接近所述汇合路径的位置,引导在所述第2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介质。

Description

介质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介质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关于传送介质的装置,以往公知有以下专利文献中记载的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1-152960号公报中记载了如下构成的片材传送装置:在第1传送路径(8)的支撑面(50)与第2传送路径(9)的支撑面(60)之间设置级差,即使用纸前端卷曲也能导入。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片材传送装置中,当用纸后端从第1传送路径(8)下落到第2传送路径(9)时,为了不碰触第2传送路径(9)的支撑面(60),在第1传送路径(8)的支撑面(50)的端缘(51)形成有朝传送方向上游侧凹下的凹部(52)。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与在上游侧的传送路径上形成凹部的情况相比,在抑制大型化的同时,抑制介质的后端通过级差时的冲击音。
本发明第1方案的介质传送装置具有:传送路径,其具有:第1传送路径,介质在该第1传送路径上传送;与所述第1传送路径汇合的第2传送路径,介质在该第2传送路径上传送;以及相比于所述第1传送路径和所述第2传送路径的汇合部在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的汇合路径;传送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汇合路径上,传送介质;第1引导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汇合部上,引导在所述第2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介质;以及第2引导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2传送路径上的在介质的传送方向上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更靠下游侧、且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更接近所述汇合路径的位置,引导在所述第2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介质。
本发明第2方案的介质传送装置具有:传送路径,其具有:上游传送路径,介质在该上游传送路径上传送;以及与所述上游传送路径的下游连接的下游传送路径,介质在该下游传送路径上传送,所述下游传送路径的介质传送方向相对于所述上游传送路径的介质传送方向倾斜;第1引导部件,其配置在所述上游传送路径与所述下游传送路径的连接部,引导在所述上游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介质;以及第2引导部件,其配置在所述上游传送路径上的在介质的传送方向上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更靠下游侧、且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更接近所述下游传送路径的位置,引导在所述上游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介质。
本发明第3方案的介质传送装置具有沿着与介质的传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间隔地配置多个的所述第1引导部件和所述第2引导部件。
本发明第4方案的介质传送装置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按照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的间隔宽的间隔配置的所述第2引导部件。
本发明第5方案的介质传送装置具有能够在介质的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所述第1引导部件和所述第2引导部件。
本发明第6方案的介质传送装置具有构成为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更易挠曲的的所述第2引导部件。
在本发明第7方案的介质传送装置中,相对于通过了所述第2传送路径的介质的后端所接触的接触面,所述第2引导部件的延长线和所述接触面形成的第2角度与所述第1引导部件的延长线和所述接触面形成的第1角度相比,被设定得更小。
本发明第8方案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像保持体;转印装置,其将形成在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可视像转印到介质上;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传送转印有所述可视像的介质。
本发明第9方案的图像读取装置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方案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传送记录有图像的原稿介质;和读取部件,其读取由所述介质的传送装置传送的原稿介质的图像。
根据所述第1、第2、第8、第9方案,与在上游侧的传送路径上形成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大型化并且抑制介质的后端通过级差时的冲击音。
根据所述第3方案,与不在宽度方向间隔配置引导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介质接触汇合路径的面时的冲击音。
根据所述第4方案,与第2引导部件的间隔比第1引导部件的间隔窄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介质接触汇合路径的面时的冲击音。
根据所述第5方案,与各引导部件相对于介质的厚度方向不能弹性变形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介质接触汇合路径的面时的冲击音。
根据所述第6方案,与第2引导部件比第1引导部件更难挠曲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介质接触汇合路径的面时的冲击音。
根据所述第7方案,与第2角度比第1角度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介质接触汇合路径的面时的冲击音。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图2是图1的色调剂像的形成装置部分的要部放大图。
图3是实施例1的介质传送装置的说明图,是配准辊的上游侧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图3的汇合部的要部立体图。
图5是从图4中取下第1引导部件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6是实施例1的各薄膜的倾斜角的说明图。
图7是现有的汇合部的说明图。
图8是实施例1的片材(sheet)的后端通过时的说明图。
图9A和图9B是实施例1的片材的后端与各薄膜的关系的说明图,图9A是片材的后端靠近上游薄膜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B是片材的后端靠近下游薄膜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具体例(以下,记载为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后面的说明,在附图中,设前后方向为X轴方向,设左右方向为Y轴方向,设上下方向为Z轴方向,设由箭头X、-X、Y、-Y、Z、-Z表示的方向或者表示的侧分别为前方、后方、右方、左方、上方、下方、或者前侧、后侧、右侧、左侧、上侧、下侧。
并且,图中假定,“○”中记载有“·”的符号是指从纸面的背面朝向正面的箭头,“○”中记载有“×”的符号是指从纸面的正面朝向背面的箭头。
另外,在使用以下附图的说明中,为了容易理解而适当省略除说明所需要的部件以外的图示。
【实施例1】
图1是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说明图。
在图1中,作为实施例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U具有作为装置主体的一例的打印机主体U1。在打印机主体U1的上面设置有作为第1介质的排出部的一例的第1排出托盘TRh。在打印机主体U1的右部的上面设置有操作部UI。操作部UI具有未图示的显示部等。操作部UI构成为能够由利用者进行输入操作。
作为图像信息的发送装置的一例例示出主计算机,具体地说个人计算机与实施例1的打印机U电连接。
打印机U具有作为控制部的一例的控制器C。控制器C能够接收从个人计算机PC发送的图像信息或控制信号等的电信号。并且,控制器C构成为能够将控制信号输出到操作部UI或电路E。而且,控制器C与写入电路DL电连接。
写入电路DL根据所输入的信息将驱动信号输出到作为写入装置的一例的曝光机ROS。曝光机ROS构成为能够根据所输入的信号,输出作为写入光的一例的激光L。
图2是图1的色调剂像的形成装置部分的要部放大图。
在图1、图2中,在所述曝光机ROS的左方配置有作为像保持体的一例的感光体PR。实施例1的感光体PR以旋转轴PRa为中心朝箭头方向能够旋转地被支撑。在写入区域Q1中,向感光体PR照射激光L。
在感光体PR的周围,沿着感光体PR的旋转方向配置有作为充电部件的一例的充电辊CR、显像装置G、作为像保持体用的清扫器的一例的感光体清洁器CL。
另外,在实施例1的打印机U中,感光体PR或充电辊CR、显像装置G、感光体清洁器CL以可一体拆装的方式被单元化。即,感光体PR或充电辊CR、显像装置G、感光体清洁器CL构成为作为处理单元U2能够在打印机主体U1上拆装。
从电路E对所述充电辊CR施加充电电压。
显像装置G在内部具有收容作为显像剂的一例的色调剂的显像容器V。在显像容器V的内部能够旋转地支撑有作为显像剂的保持体的一例的显像辊Ga。显像辊Ga在显像区域Q2与感光体PR对向配置。
并且,从电源电路E向显像辊Ga施加显像电压。并且,在显像容器V的内部,能够旋转地支撑有作为显像剂的传送部件的一例的螺旋推运器Gb、Gc。
由所述感光体PR、充电辊CR、曝光机ROS、显像装置G等构成在感光体PR上形成色调剂像的色调剂像形成装置。
作为固定支撑在打印机U上的显像剂的补充装置的一例的色调剂的补充装置TH1的补充路径的一端连接到所述显像容器V。色调剂的补充装置TH1的补充路径的另一端连接到作为显像剂的收容容器的一例的色调剂盒TC。
所述色调剂盒TC构成为通过相对于打印机U在前后方向上进行插拔而能够拆装。
在图1中,在打印机U的下部设置有作为介质收容部的一例的多个供纸托盘TR1~TR4。多个供纸托盘TR1~TR4收容作为介质的一例的记录用片材S。
在图1中,在各供纸托盘TR1~TR4的左右两侧配置有作为容器的引导部件的一例的轨道RL1。轨道RL1能够移动地支撑供纸托盘TR1~TR4的左右两端。因此,通过左右一对轨道RL1各供纸托盘TR1~TR4被支撑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出入。
在图1中,在所述各供纸托盘TR1~TR4的左上部配置有供纸装置K。所述供纸装置K具有作为介质的取出部件的一例的拾取辊Rp。在拾取辊Rp的左方配置有作为处理部件的一例的处理辊Rs。处理辊Rs由作为介质的传送部件的一例的进料辊(feed roll)和作为介质的分离部件的一例的延迟辊构成。
在供纸装置K的左方配置有作为介质的传送路径的一例的供纸路径SH1。供纸路径SH1向上方延伸。在供纸路径SH1中配置有多个作为介质的传送部件的一例的传送辊Ra。在供纸路径SH1的下游端即上端配置有作为介质的传送时期的调整部件的一例的配准辊Rr。
并且,在打印机U的左侧部装设有作为手动进纸部的一例的手动进纸托盘TR0。手动进纸托盘TR0的右部连接有作为手动进纸用的传送路径的一例的手动进纸路径SH2的左端。手动进纸路径SH2的右端连接到供纸路径SH1。
在图1中,在配准辊Rr的上方配置有作为转印装置的一例的转印辊Rt。转印辊Rt在转印区域Q3中,与感光体PR对向而接触。因此,实施例1的转印辊Rt从动于感光体PR的旋转而旋转。从电源电路E向转印辊Rt施加转印电压。
相对于感光体PR的旋转方向,在转印辊Rt的下游侧配置有所述感光体清洁器CL。作为显像剂的传送路径的一例的回收路径CL4被支撑在感光体清洁器CL上。回收路径CL4从感光体清洁器CL延伸到显像装置G。
在图1中,定影装置F被支撑在转印辊Rt的上方。定影装置F具有:作为加热定影部件的一例的加热辊Fh、和作为加压定影部件的一例的加压辊Fp。加热辊Fh和加压辊Fp在定影区域Q4中接触。从未图示的驱动源将驱动传递到加热辊Fh而进行旋转。并且,从电路E将用于对未图示的加热器进行加热的电力供给到加热辊Fh。
由作为所述色调剂像的形成装置的一例的处理单元U2、转印辊Rt和定影装置F构成将图像记录在片材S上的图像记录部U2+Rt+F。
在定影装置F的上部形成有作为介质的引导部的一例的片材引导件F1。在片材引导件F1的右方配置有作为介质的排出部件的一例的排纸辊R1。在排纸辊R1的右方形成有介质的排出口Ha。在介质的排出口Ha的下方配置有第1排出托盘TRh。
在图1中,在定影装置F的上方且排纸辊R1的左方配置有作为介质的传送路径的一例的连接路径SH3。连接路径SH3从介质的排出口Ha延长到左方。
在打印机主体U1的左侧面,在手动进纸托盘TR0的上方支撑有作为介质的反转装置的一例的反转单元U3。在反转单元U3的内部形成有作为介质的传送路径的一例的反转路径SH4。反转路径SH4的上端连接到连接路径SH3的左端。反转路径SH4的下端在配准辊Rr的上游侧与供纸路径SH1汇合。
并且,在所述反转单元U3的上部形成有作为介质的传送路径的一例的第2排出路SH6。第2排出路SH6的右端连接到连接路径SH3,从反转路径SH4进行分支。第2排出路SH6的左端延伸到反转单元U3的左侧面。在反转单元U3的左侧面支撑着作为第2排出部的一例的面朝上托盘TRh1。因此,构成为,通过了第2排出路SH6的片材S能够排出到面朝上托盘TRh1。
(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
在具有所述结构的实施例1的打印机U中,从个人计算机PC发送的图像信息被输入到控制器C。控制器C将所输入的图像信息在预先设定的时期转换成潜像形成用的信息,输出到写入电路DL。曝光机ROS输出基于写入电路DL接收到的信号的激光L。另外,控制器C控制操作部UI、写入电路DL、电源电路E等的动作。
在图1、图2中,感光体PR的表面由于施加有充电电压的充电辊CR而被充电。在由充电辊CR充电的感光体PR的表面,在写入区域Q1中利用曝光机ROS的激光L进行曝光、扫描来形成静电潜像。形成有静电潜像的感光体PR表面依次通过显像区域Q2、转印区域Q3。
在显像区域Q2中,显像辊Ga与感光体PR对向。显像辊Ga将显像容器V的内部的显像剂保持在表面上而进行旋转。因此,利用保持在显像辊Ga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像,感光体PR的表面的静电潜像显像成作为可视像的一例的色调剂像。显像容器V内部的显像剂通过螺旋推运器Gb、Gc被搅拌且进行循环。
当显像容器V内部的显像剂随着显像辊Ga进行的显像而被消耗时,从色调剂盒TC补充显像剂。即,根据显像剂的消耗量,色调剂盒TC内的色调剂被传送到排出口TC3。从排出口TC3排出的色调剂由色调剂的补充装置TH1的补充路径内的未图示的补充用传送部件传送到显像容器V。
在各供纸托盘TR1~TR4内收容有记录有图像的片材S。收容在各供纸托盘TR1~TR4内的片材S由供纸装置K的拾取辊Rp取出。由拾取辊Rp取出的片材S由处理辊Rs一张一张分离。由处理辊Rs分离的片材S被供给到供纸路径SH1。供纸路径SH1的片材S由传送辊Ra向配准辊Rr传送。
另外,从所述手动进纸托盘TR0供给的片材S通过手动进纸路径SH2被传送到配准辊Rr。传送到配准辊Rr的片材S与感光体PR表面的色调剂像移动到转印区域Q3的时期相配合地,由配准辊Rr传送到转印区域Q3。
在转印区域Q3中,利用被施加了转印电压的转印辊Rt将感光体PR的表面的色调剂像转印到通过转印区域Q3的片材S。
在图2中,通过转印区域Q3后的感光体PR由感光体清洁器CL去除附着在表面上的色调剂而被清扫。由感光体清洁器CL去除的色调剂通过回收路径CL4而回到显像容器V的内部。即,由感光体清洁器CL回收的显像剂被显像装置G再使用。
由感光体清洁器CL清扫了表面的感光体PR通过充电辊CR再次被充电。
在转印区域Q3中色调剂像被转印的片材S在色调剂像未定影的状态下被传送到定影装置F的定影区域Q4。
在定影区域Q4中,片材S被加热辊Fh和加压辊Fp夹持,色调剂像被加热定影。
通过定影装置F定影了色调剂像后的片材S由片材引导件F1引导而被传送到排纸辊R1。在片材S被排出到第1排出托盘TRh的情况下,传送到排纸辊R1的片材S从介质的排出口Ha被排出到第1排出托盘TRh。
在双面打印时,在第一面记录有图像的片材S的传送方向的后端通过了片材引导件F1的状态下,排纸辊R1反向旋转。因此,片材S通过连接路径SH3而被传送到反转路径SH4。在反转路径SH4上被传送的片材S在正反面反转的状态下被传送到所述配准辊Rr。因此,从配准辊Rr再次被送到转印区域Q3,记录第二面的图像。
在片材S被排出到面朝上托盘TRh1的情况下,通过排纸辊R1的逆旋转而在连接路径SH3上被传送的片材S被运入到第2排出路SH6。然后,在第2排出路SH6上被传送的片材S被排出到面朝上托盘TRh1。
(介质传送装置的说明)
图3是实施例1的介质传送装置的说明图,是配准辊的上游侧的部分的放大图。
在图3中,在实施例1的介质传送装置1中,在作为传送部件的一例的配准辊Rr的上游侧配置有作为下游的传送路径的一例的汇合路径2。反转路径SH4与汇合路径2汇合。汇合路径2的上游侧与作为第1传送路径的一例的上段供纸路径6连接。上段供纸路径6从最上段的供纸托盘TR1延伸。汇合路径2的上游侧与第2传送路径的一例、即作为上游的传送路径的一例的下段供纸路径7连接。因此,汇合路径2延伸到上段供纸路径6和下段供纸路径7的汇合部8的下游侧。另外,从手动进纸托盘TR0延伸的手动进纸路径SH2在比汇合部8更靠上游侧的位置与下段供纸路径7汇合。因此,在实施例1中,利用汇合路径2、上段供纸路径6和下段供纸路径7构成供纸路径SH1。
图4是图3的汇合部的要部立体图。
图5是从图4中取下第1引导部件的状态的说明图。
在图3、图4中,在所述汇合部8上配置有作为引导体的一例的片材引导件11。在图3~图5中,实施例1的片材引导件11具有作为第1引导体的一例的引导件主体12。引导件主体12的截面形成为朝着汇合部8变尖的楔状。在引导件主体12的右下面形成有作为引导面的一例的上段引导面12a。上段引导面12a构成为能够将在上段供纸路径6上被传送的片材S朝着汇合部8引导。
在图5中,在实施例1的引导件主体12上,在汇合部8侧的端部形成有作为支撑部的一例的支撑凹部12b。在宽度方向上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支撑凹部12b。在各支撑凹部12b上支撑着作为第2引导部件的一例的下游薄膜13。实施例1的下游薄膜13形成为随着去往上端(即,片材S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而前后方向的宽度变窄的大致等腰三角形状。实施例1的下游薄膜13由作为挠性部件的一例的树脂薄膜构成。另外,作为树脂薄膜,可优选使用例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然而也可根据所需要的刚性、强度等,使用任意的树脂材料、金属材料。
在图3、图4中,在引导件主体12的左上部支撑着作为第2引导件的一例的引导板21。引导板21在上表面形成有作为引导面的一例的下段引导面21a。下段引导面21a构成为能够将在下段供纸路径7上被传送的片材S朝向汇合部8引导。
在引导板21上,在片材S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在离开片材S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形成有通过部22。实施例1的通过部22配置在与支撑凹部12b对应的位置,而且与支撑凹部12b相比宽度方向的长度被形成得更长。在引导板21的下表面,与通过部22对应地支撑着作为第1引导部件的一例的上游薄膜23。实施例1的上游薄膜23形成为矩形。并且,实施例1的上游薄膜23与下游薄膜13一样,由作为挠性部件的一例的树脂薄膜构成。上游薄膜23的上端、即片材S的传送方向的下游部通过通过部22而延伸到下游侧。
图6是实施例1的各薄膜的倾斜角的说明图。
在实施例1中,上游薄膜23的下游端从下游薄膜13的基端、即与引导件主体12的下游端对应的下游薄膜13的位置延伸到片材S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
并且,在实施例1中,上游薄膜23的内端23a之间的间隔L1被设定成比下游薄膜13的前端13a之间的间隔L2短。
而且,在实施例1中,相对于通过了下段供纸路径7的片材S的后端所接触的接触面即汇合路径2的右面2a,下游薄膜13的延长线32和接触面2a形成的第2角度θ2与上游薄膜23的延长线31和接触面2a形成的第1角度θ1相比,被设定得小。即,被设定成θ1>θ2。
(实施例1的作用)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实施例1的打印机U中,当片材S被传送到汇合路径时,片材S的前端与旋转停止的配准辊Rr抵接。在该状态下,当传送辊Ra按预先设定的期间传送片材S时,片材S处于汇合部8等的上游侧的空间挠曲弯曲的状态,形成所谓的环。形成了环的片材S处于传送方向的前端部沿着宽度方向的状态。即,片材S的下游端的倾斜、所谓的歪斜被校正。之后,与色调剂像移动到转印区域Q3的时期相配合地,配准辊Rr驱动,片材S被传送到转印区域Q3。
在通过下段供纸路径7而提供片材S的情况下,向转印区域Q3传送的片材S伴随着汇合路径2和下段供纸路径7的传送方向的倾斜,在片材S的上游侧相对于下游侧在差分方向上挠曲的状态下被传送。假定当该片材S的后端通过下段供纸路径7时,挠曲的片材S回到平坦的状态。
图7是现有的汇合部的说明图。
在图7中,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现有的结构那样,在从第1传送路径01转移到第2传送路径02的位置处未设置实施例1的薄膜13、23那样的部件的情况下,当片材的后端通过第1传送路径01的下游端而挠曲返回时,被扔到第2传送路径02。因此,在片材S的后端通过时,有时产生冲击音。这里,片材S的后端和第2传送路径02的高度(落差)越大,则冲击音越容易变大。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使第1传送路径01的下游端03的端缘凹向传送方向上游侧,在片材S的后端通过时,片材S朝宽度方向挠曲,减小片材S的后端与第2传送路径02之间的落差。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与不使下游端部03凹下的情况相比,降低了冲击音。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使下游端03凹下而使片材在宽度方向上挠曲的量有极限。特别是,随着近年的图像形成装置的高速化,片材的传送速度变得高速,在片材在宽幅方向上挠曲之前,片材的后端通过下游端03,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还存在片材的挠曲变得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中,若片材的后端与第2传送路径02之间的落差大,则冲击音的降低效果变低。
特别是,在使片材形成环而进行偏斜校正的结构中,需要在配准辊Rr的上游侧确保用于形成环的空间。随着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当使形成环的空间与第1传送路径01的连接部(汇合部)接近时,所形成的环很有可能接触第1传送路径01的下游端的引导部件04而妨碍环的形成。因此,需要将引导部件04的下游端03配置在比形成环的空间更靠上游侧,使得不会妨碍环的形成。当下游端03的位置移动到上游侧时,下游端03与第2传送路径02的落差变大,存在冲击音变大的问题。
为了在确保形成环的空间的同时,减小与第2传送路径02的落差,考虑例如在远离形成环的空间的上游侧的位置处设置与第2传送路径02的连接部(汇合部)。然而,当使形成环的空间与汇合部分离时,存在图像形成装置大型化的问题。
图8是实施例1的片材的后端通过时的说明图。
与此相对,在实施例1中,在汇合部8配置有2个薄膜13、23。然而,如图8所示,当片材S的后端通过下段供纸路径7时,通过上游薄膜23,接触下游薄膜13,之后,接触汇合部2的接触面2a。因此,与片材S的后端从下段供纸路径7直接接触接触面2a的情况相比,对于从上游薄膜23到下游薄膜13的落下、以及从下游薄膜13到接触面2a的落下来说,各落下的落差变小。因此,降低了片材S的后端通过汇合部8时的冲击音。
特别是,在实施例1中,下游薄膜13由具有挠性的薄膜构成,片材S的后端从上游薄膜23转移到下游薄膜13时的冲击由下游薄膜13缓解、吸收。因此,与下游薄膜13不由具有挠性的薄膜构成的情况相比,降低了冲击音或片材S的后端的破损。
并且,在实施例1中,各薄膜13、23由具有挠性的薄膜构成。因此,在汇合部8形成有片材S的环的情况下,即使薄膜13、23接触片材S,薄膜13、23也挠曲。因此,与各薄膜13、23不由具有挠性的薄膜构成的情况相比,减少了妨碍片材S的环形成的情况。因此,能够使形成环的空间与汇合部8接近,使介质传送装置1和打印机U小型化。
特别是,在实施例1中,在2个薄膜13、23中设定为θ1>θ2。因此,如图8所示,与片材S接触上游薄膜23的情况相比,片材S接触下游薄膜13的情况在片材S的姿势中,挠曲容易变少。因此,通过了下游薄膜13的片材S的后端碰撞接触面2a的动量容易变弱。因此,与未设定为θ1>θ2的情况相比,冲击音降低。
图9是实施例1的片材的后端与各薄膜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图9A是片材的后端靠近上游薄膜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B是片材的后端靠近下游薄膜的状态的说明图。
在图9中,当片材S的后端靠近薄膜13、23时,挠曲朝向汇合路径2的接触面2a复原的力F作用于片材S。这里,在实施例1中,各薄膜13、23在片材S的宽度方向上间隔地配置。因此,如图9所示,以接触薄膜13、23的位置为支点,支点之间的部分处于朝接触面2a侧挠曲的状态。因此,片材S相对于接触面2a的距离(落差)变短。因此,与薄膜13、23不在宽度方向上间隔配置的情况相比,降低了片材S的后端通过汇合部8时的冲击音。
并且,在实施例1中,配置有2个薄膜13、23。在片材S的后端从上游薄膜23转移到下游薄膜13的情况下,当片材S的后端离开上游薄膜23时,在由力F赋予动量的状态下,片材S的后端接触下游薄膜13。因此,与未赋予动量的状态、即图9A所示的状态相比,在实施例1中,在片材S接触了下游薄膜13的情况下,如图9B所示,片材S的挠曲变大。因此,和下游薄膜13接触的片材S的挠曲的下端与接触面2a之间的距离(落差)更短。因此,与未设置有多个薄膜13、23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相比,冲击音的降低效果提高。
而且,在实施例1中,上游薄膜23的内端23a之间的间隔L1被设定成比下游薄膜13的前端13a之间的间隔L2短。因此,片材S在宽度方向上挠曲时的挠曲量与接触上游薄膜23的情况相比,接触下游薄膜13的情况下的挠曲量大。因此,在实施例1中,与下游薄膜13之间的间隔L2短的情况相比,冲击音的降低效果提高。
而且,在实施例1中,与矩形的上游薄膜23相比,下游端呈尖状的三角形的下游薄膜13在形状上刚性较低,在片材S接触薄膜13、23的情况下,容易弹性变形。因此,在片材S接触上游薄膜23的情况下,上游薄膜23的弹性变形量变小,片材S朝向下游薄膜13的动量容易变大,并且在片材S接触下游薄膜13的情况下,下游薄膜13的弹性变形量变大,片材S的后端与接触面2a之间的距离(落差)容易变短。因此,与下游薄膜13比上游薄膜23难以挠曲的情况相比,降低了冲击音。
(变更例)
以上,详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能够在权利要求范围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下述例示出本发明的变更例(H01)~(H08)。
(H01)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出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的打印机,然而不限定于此。例如,还能够应用于复印机、传真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并且,例示了单色的图像形成装置,然而不限定于此。例如,还能够应用于多色、所谓的彩色的图像形成装置。
(H02)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出配置了2个薄膜13、23的结构,然而不限定于此。例如,还能够采用具有3个以上的薄膜(引导部件)的结构。
(H03)在所述实施例中,例示出在上段供纸路径6和下段供纸路径7的汇合部8设置用于降低后端冲击音的薄膜13、23的结构,然而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配置在反转路径SH4或手动进纸路径SH2的汇合部。此外,在作为图像读取装置的一例的扫描器中,在具有双面自动读取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采用设置在第1面读取后而要反转时的反转路径与原稿的进纸路径的汇合部的结构。而且,不限于多个传送路径的汇合部分,也能够应用于传送路径弯曲而介质的后端弹起或者跳起而发生冲击音的部位。
(H04)在所述实施例中,期望的是在片材S的宽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2个薄膜13、23的结构,然而不限定于此。还能够采用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1个薄膜,还能够隔开间隔配置3个以上的薄膜。
(H05)在所述实施例中,期望的是采用下游薄膜13与上游薄膜23相比宽度方向的间隔宽的结构,然而也可以采用相同宽度、或者使上游薄膜23宽度宽。
(H06)在所述实施例中,期望的是,作为各薄膜13、23使用在用纸厚度方向上能够弹性变形的薄膜构成,然而也可以使用不能弹性变形的材料或部件构成。
(H07)在所述实施例中,期望的是采用下游薄膜13比上游薄膜23更容易挠曲的结构,然而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上游薄膜23容易挠曲、或者使容易挠曲性相同。另外,容易挠曲性可以通过如下方式任意变更:对于上游薄膜23和下游薄膜13改变材料、或者改变厚度、或者改变传送方向的长度(自然长度)、或者改变宽度方向的长度、或者采用容易从片材S受力(与片材S的接触面积小)的形状。
(H08)在所述实施例中,关于各薄膜13、23与接触面2a形成的角度θ1、θ2,期望的是θ1>θ2,然而也可以是θ1≤θ2。

Claims (9)

1.一种介质传送装置,其具有:
传送路径,其具有:第1传送路径,介质在该第1传送路径上传送;与所述第1传送路径汇合的第2传送路径,介质在该第2传送路径上传送;以及相比于所述第1传送路径和所述第2传送路径的汇合部在介质的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延伸的汇合路径;
传送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汇合路径上,传送介质;
第1引导部件,其配置在所述汇合部上,引导在所述第2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介质;以及
第2引导部件,其配置在所述第2传送路径上的在介质的传送方向上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更靠下游侧、且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更接近所述汇合路径的位置,引导在所述第2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介质。
2.一种介质传送装置,其具有:
传送路径,其具有:上游传送路径,介质在该上游传送路径上传送;以及与所述上游传送路径的下游连接的下游传送路径,介质在该下游传送路径上传送,所述下游传送路径的介质传送方向相对于所述上游传送路径的介质传送方向倾斜;
第1引导部件,其配置在所述上游传送路径与所述下游传送路径的连接部,引导在所述上游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介质;以及
第2引导部件,其配置在所述上游传送路径上的在介质的传送方向上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更靠下游侧、且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更接近所述下游传送路径的位置,引导在所述上游传送路径上传送的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有沿着与介质的传送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间隔地配置多个的所述第1引导部件和所述第2引导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有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按照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的间隔宽的间隔配置的所述第2引导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有能够在介质的厚度方向上弹性变形的所述第1引导部件和所述第2引导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介质传送装置具有构成为比所述第1引导部件更易挠曲的的所述第2引导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中,
相对于通过了所述第2传送路径的介质的后端所接触的接触面,所述第2引导部件的延长线和所述接触面形成的第2角度与所述第1引导部件的延长线和所述接触面形成的第1角度相比,被设定得更小。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
像保持体;
转印装置,其将形成在所述像保持体的表面上的可视像转印到介质上;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传送转印有所述可视像的介质。
9.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具有: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质传送装置,其传送记录有图像的原稿介质;和
读取部件,其读取由所述介质传送装置传送的原稿介质的图像。
CN201610977205.4A 2016-06-24 2016-11-07 介质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Active CN1075442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5647 2016-06-24
JP2016125647A JP6864817B2 (ja) 2016-06-24 2016-06-24 媒体の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読取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44217A true CN107544217A (zh) 2018-01-05
CN107544217B CN107544217B (zh) 2021-09-17

Family

ID=608910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77205.4A Active CN107544217B (zh) 2016-06-24 2016-11-07 介质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64817B2 (zh)
CN (1) CN10754421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93904A (zh) * 2019-07-08 2021-01-0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1272A (ja) * 2001-03-22 2002-12-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2390A (ja) * 2005-03-09 2006-10-19 Ricoh Co Ltd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6551A (ja) * 2005-10-13 2007-04-26 Ricoh Co Ltd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スキャ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64940A (zh) * 2008-04-23 2009-10-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JP2012035950A (ja) * 2010-08-05 2012-02-23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250114A1 (en) * 2011-04-04 2012-10-04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transport apparatus
CN105383969A (zh) * 2014-09-01 2016-03-09 夏普株式会社 纸张运送装置、原稿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91686A (ja) * 1992-12-24 1994-07-12 Ricoh Co Ltd 給紙装置
JP2010089910A (ja) * 2008-10-08 2010-04-22 Riso Kagaku Corp 印刷装置の給紙機構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51272A (ja) * 2001-03-22 2002-12-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282390A (ja) * 2005-03-09 2006-10-19 Ricoh Co Ltd 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06551A (ja) * 2005-10-13 2007-04-26 Ricoh Co Ltd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スキャ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1564940A (zh) * 2008-04-23 2009-10-2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JP2012035950A (ja) * 2010-08-05 2012-02-23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20250114A1 (en) * 2011-04-04 2012-10-04 Nisca Corporation Sheet transport apparatus
CN105383969A (zh) * 2014-09-01 2016-03-09 夏普株式会社 纸张运送装置、原稿输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93904A (zh) * 2019-07-08 2021-01-08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64817B2 (ja) 2021-04-28
CN107544217B (zh) 2021-09-17
JP2017226536A (ja) 2017-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94219B2 (en) Image-forming device having image-scanning unit
US5884117A (en) Image-forming apparatus with a cover-mounted document-reading unit and a common tray for receiving a recording medium and original document features
JP20021047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561982B2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automatic document feed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rst sheet conveyance guide having an opening
CN104917928B (zh) 图像读取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10216128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414500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544217A (zh) 介质传送装置、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读取装置
US869391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862784B2 (ja) 固形滑剤塗布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913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10081182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938309A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用于显影剂的容器
JP20082079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6154786B (zh) 调色剂输送部件、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11914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414599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248373A1 (en) Inserting blank cells in n-up printing
JP2006350096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TW381192B (en) Latent electrostatic image developing device of image forming machine
JP2019082581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0057905A (ja)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2066897A (ja) 記録媒体案内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1542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7135A (ja) 手差し給紙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