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42334A - 门锁装置 - Google Patents

门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42334A
CN107542334A CN201710455175.5A CN201710455175A CN107542334A CN 107542334 A CN107542334 A CN 107542334A CN 201710455175 A CN201710455175 A CN 201710455175A CN 107542334 A CN107542334 A CN 1075423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transmission member
securing rod
towards
lock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551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42334B (zh
Inventor
赤木伸哉
东畑祐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SH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USH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SH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USH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423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23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423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23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77/00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 E05B77/02Vehicle lock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functions or purposes for accident situations
    • E05B77/04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 E05B77/06Preventing unwanted lock actuation, e.g. unlatching, at the moment of collision by means of inertial force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靠地防止因被施加冲击引起的门的打开的门锁装置。门锁装置(10)具备:闩锁机构(18),其能够使撞针(8)卡合或脱离;打开杆(55),其与门把手的操作连动而旋转;传递构件(27),其能够在未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摆动;以及弹簧构件(48),其对传递构件(27)从锁定位置朝向未锁定位置施力。弹簧构件(48)当在传递构件(27)上作用有设定值以上的惯性力时,允许传递构件(27)的从未锁定位置朝向锁定位置的移动。设有限制部(58),该限制部(58)在传递构件(27)克服弹簧构件(48)的作用力而朝向锁定位置移动时,限制弹簧构件(48)对传递构件(27)的朝向未锁定位置的施力。

Description

门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门锁装置,其在车辆的门把手上经由棒状件及打开杆而连结有传递构件,通过门把手的操作并经由传递构件而解除闩锁机构对撞针的卡合。在该门锁装置中,当门上施加有大的冲击,使门板变形而棒状件下降时,传递构件进行打开工作。此时,在门锁装置为未锁定状态的情况下,门有可能打开。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门锁装置,其使用具备树脂性的杆主体、金属制的惯性杆及螺旋弹簧的切换杆作为传递构件。在该门锁装置中,当门上施加有大的冲击时,惯性杆克服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倾斜成不能与闩锁机构卡合的角度。由此,实现了防止由冲击引起的门的打开。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26780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门锁装置中,若惯性杆倾斜的时机与棒状件向打开操作方向移动的时机不一致,则无法可靠地防止由切换杆引起的意料之外的门的打开。即,在惯性杆因螺旋弹簧的作用力而复位到初始位置后,若棒状件向打开操作方向移动,则门有可能打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防止因被施加冲击引起的门的打开的门锁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门锁装置,其具备:闩锁机构,其能够使撞针卡合或脱离,且具有用于将所述撞针的卡合解除的操作接受部;打开杆,其与门把手的操作连动而旋转;传递构件,其能够在未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摆动,所述未锁定位置是能够将所述打开杆的旋转力向所述操作接受部传递的位置,所述锁定位置是不能将所述打开杆的旋转力向所述操作接受部传递的位置;弹簧构件,其对所述传递构件从所述锁定位置朝向所述未锁定位置施力,另一方面,在所述传递构件上作用有设定值以上的惯性力时,允许所述传递构件从所述未锁定位置朝向所述锁定位置移动;以及限制部,当通过所述设定值以上的惯性力的作用使所述传递构件克服所述弹簧构件的作用力而朝向所述锁定位置移动时,所述限制部将所述弹簧构件卡止,限制所述弹簧构件对所述传递构件的朝向所述未锁定位置的施力。
根据该门锁装置,当在门上施加有强的冲击时,因该冲击而门锁装置整体移动。当因该移动而在传递构件上作用有设定值以上的惯性力时,传递构件自身要持续停留于当前位置。此时,在门锁装置为未锁定状态的情况下,传递构件成为克服弹簧构件的作用力而朝向锁定位置移动的状态。于是,弹簧构件卡止于限制部,从而朝向未锁定位置的传递构件的施力被限制。因此,传递构件保持为移动到锁定位置侧的状态。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门锁装置中,当通过惯性力的作用而使传递构件朝向锁定位置移动时,由限制部限制弹簧构件对传递构件的朝向未锁定位置的施力,传递构件被保持为移动到锁定位置的状态。因此,即使与打开杆连结的连结构件比传递构件延迟地向门的打开操作方向移动,打开杆的转动力也不会经由传递构件而向闩锁机构传递。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意料之外的门的打开。
附图说明
图1是组装于门的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门锁装置的闩锁机构的主视图。
图3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未锁定状态的主视图。
图3B是表示图3A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主视图。
图4B是表示图4A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A是表示在未锁定状态下施加有冲击时的锁定机构的主视图。
图5B是表示图5A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5C是表示图5A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6A是表示锁定杆的立体图。
图6B是图6A的主视图。
图6C是图6B的I-I线剖视图。
图7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锁定机构的未锁定状态的主视图。
图7B是图7A的II-II线剖视图。
图8A是表示在未锁定状态下施加有冲击时的锁定机构的主视图。
图8B是图8A的III-III线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门
2 端面
3 内板
4 外板
6 棒状件
8 撞针
10 门锁装置
12 壳体
13 第一装配部
14 第二装配部
15 挡块
15a 第一配置面
15b 第二配置面
15c 轴部
16 罩
18 闩锁机构
19 叉
20 卡合槽
21 卡爪杆
22 操作接受部
25 锁定机构
27 连杆(传递构件)
28 输入部
29 连结部
30 引导孔
34 操作部
36 锁定杆
37 弹簧
38 杆主体
39 轴部
39a 延长部分
40 连结部
42 止动部
43 引导片
44 插通槽
46 卡止部
48 弹簧构件
49 卷绕部
50 第一臂部
51 第二臂部
52 引导突部
53 被卡止部
54 打开机构
55 打开杆
58 限制部
59 凸条部
60 倾斜面
62 第一保持部
63 第二保持部
64 突起
65 引导部
66 抵接部
68 限制部
69 端部
70 倾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按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该门锁装置10配置于车辆的门1内,通过未图示的门把手的操作而切换为能够使门1打开的未锁定状态和不能使门1打开的锁定状态。在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中,可靠地防止因门1上施加有大的冲击引起的意料之外的门1的打开。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门1的车长方向称作X方向,将门1的车高方向称作Y方向,将门1的车宽方向称作Z方向。另外,有时将X轴的箭头的朝向称作+X方向,将其相反的朝向称作-X方向。需要说明的是,+X方向是朝向门1的铰链侧端部的朝向(与端面2相反的朝向)。另外,有时将Y轴的箭头的朝向称作+Y方向,将其相反的朝向称作-Y方向。需要说明的是,+Y方向是朝向门1的高度方向的上侧的朝向。另外,有时将Z轴的箭头的朝向称作+Z方向,将其相反的朝向称作-Z方向。需要说明的是,+Z方向是朝向门1的车内侧(内板3侧)的朝向。
(整体结构)
门锁装置10具备俯视L字形状的壳体12。壳体12的第一装配部13沿着与YZ平面平行的门1的端面2配置,壳体12的第二装配部14沿着与XY平面平行的门1的内板3配置。在第一装配部13上作为基底构件而配置有挡块15,该挡块15的-X侧由金属制的罩16覆盖。
在挡块15上,在位于-X侧的第一配置面15a上配置有闩锁机构18,在位于+X侧的第二配置面15b上配置有锁定机构25及打开机构54。参照图2,闩锁机构18具备叉19和卡爪杆21,其以能够脱离的方式将在车身上安装的U字型的撞针8卡合。参照图3A及图4A,锁定机构25具备连杆27和锁定杆36,使由闩锁机构18对撞针8的卡合在能够解除的未锁定状态和不能解除的锁定状态之间位移。打开机构54具备将门把手的操作力向连杆27传递的打开杆55。该打开杆55的一端侧与棒状件(连结构件)6连结,另一端侧与连杆27连结,中间部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轴支承于轴部15c,该轴部15c设置于挡块15。在第二装配部14上配置有用于切换锁定机构25的状态的未图示的切换机构。
当打开状态的门1关闭时,撞针8进入叉19的卡合槽20,由此叉19从图2中单点划线所示的打开位置朝向图2中实线所示的卡合位置而逆时针地旋转。于是,卡爪杆21卡止于叉19,由此叉19与撞针8的卡合状态被维持。其结果是,门1被保持为相对于车身闭塞的状态。
当门把手被进行打开操作时,棒状件6在图1中朝下进行直线移动,由此打开杆55在图2中顺时针地旋转。于是,构成传递构件的连杆27连动而从图3A及图4A所示的后退位置朝向上方的进入位置进行直线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当门把手的打开操作停止时,连杆27通过对打开杆55施力的弹簧(未图示)而从进入位置向后退位置返回。
在打开操作时锁定机构25为图3A所示的未锁定状态的情况下,连杆27将打开杆55的旋转力向卡爪杆21传递。需要说明的是,卡爪杆21的操作接受部22将挡块15贯通,并朝向连杆27突出。连杆27的操作部34朝上按压该操作接受部22,使卡爪杆21在图2中顺时针地旋转,由此解除卡爪杆21与叉19的卡止。于是,叉19朝向打开位置顺时针地旋转,由此撞针8能够从叉19脱离。由此,门1能够相对于车身打开。
在打开操作时锁定机构25为图4A所示的锁定状态的情况下,连杆27在图4A中朝左斜上方进行直线移动,因此操作部34不与卡爪杆21的操作接受部22抵接而击空。因此,无法解除卡爪杆21与叉19的卡止,也无法解除叉19与撞针8的卡合,因此门1被维持为相对于车身不能打开的状态。
未锁定状态与锁定状态的切换由第二装配部14内的切换机构进行。例如,切换机构具备致动器,该致动器具有电动马达和连结杆。另外,在锁定杆36上,在与第二装配部14内连通的位置设有用于与连结杆连结的连结部40。
当遥控器或开关被进行上锁操作时,锁定杆36经由致动器而从图3A所示的未锁定位置朝向图4A所示的锁定位置顺时针地旋转。于是,连杆27的上端逆时针地摆动,由此成为锁定状态。另一方面,当遥控器或开关被执行解锁操作时,锁定杆36经由致动器而从图4A所示的锁定位置朝向图3A所示的未锁定位置逆时针地旋转。于是,连杆27的上端顺时针地摆动,由此成为未锁定状态。
通常,在门锁装置未锁定状态下,在门1上施加有大的冲击而外板4发生变形,使棒状件6向打开操作方向移动时,门1成为能够打开的状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A所示,当门1上施加有大的冲击IF时,未锁定位置的连杆27朝向锁定位置移动。由此,实现防止因被施加冲击引起的门1的打开。
(冲击引起的锁定工作的详细情况)
如图3A及图4A所示,连杆27配置成能够相对于锁定杆36摆动,且被弹簧构件48朝向相对于锁定杆36的初始位置施力。如图5A所示,门锁装置10构成为,当因冲击IF而对连杆27作用预先设定的设定值以上的惯性力时,连杆27克服弹簧构件48的作用力而从初始位置朝向工作位置移动。另外,门锁装置10构成为,在作用于连杆27的惯性力小于设定值的情况下,连杆27不移动至工作位置、或者维持对连杆27向初始位置施力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初始位置在锁定杆36中为未锁定位置侧,工作位置在锁定杆36中为锁定位置侧。
具体而言,连杆27是由金属材料形成的质量体。在此,质量体是指如下构件:该构件由比重比其他构件的成形材料即树脂的比重大的材料构成,当在门锁装置10上施加有冲击IF而作用有惯性力时,能够继续停留在当前的位置。该连杆27相对于锁定杆36连结成能够摆动且能够进退。
连杆27具备在下端(Y方向的一端)形成的输入部28、在上端(Y方向的另一端)形成的连结部29及在中间部分形成的操作部34。在输入部28连结有能够旋转的打开杆55。连结部29配置为与锁定杆36的+X侧重叠。在该连结部29上形成有沿着连杆27的进退方向(大致Y方向)延伸的引导孔30。操作部34在输入部28与连结部29之间向朝向卡爪杆21的-X方向突出。
一并参照图6A至图6C,锁定杆36具备杆主体38和配置于杆主体38的弹簧构件48。该锁定杆36由配置于挡块15的弹簧37保持于切换后的未锁定位置或锁定位置。
杆主体38具备用于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挡块15的轴部39。在该杆主体38上,以位于从轴部39隔开间隔的位置的方式设有前述的连结部40。在配置有连杆27的杆主体38的下侧,设有止动部42和引导片43。
止动部42向配置有连杆27的连结部29的+X方向突出,设置于未锁定位置侧的端部。引导片43是以轴部39为中心的圆弧状,从止动部42朝向锁定位置而向-Z侧延伸。在该引导片43的+X侧的面上以能够滑动的方式配置有连结部29,止动部42位于连结部29的未锁定位置侧的缘部。在引导片43与轴部39之间形成有规定间隔的插通槽44。另外,在杆主体38上设有将弹簧构件48的端部卡止的卡止部46。
弹簧构件48是对连杆27从工作位置朝向初始位置而向+Z方向施力的反冲弹簧。卷绕部49配置于轴部39的从杆主体38向+X侧突出的延长部分39a。第一臂部50卡止于杆主体38的卡止部46。第二臂部51通过插通槽44及引导片43而朝向连杆27突出。在第二臂部51的前端设有引导突部52,该引导突部52穿过连杆27的引导孔30。该引导突部52能够沿着引导片43而向Z方向移动,通过弹簧构件48的作用力,对连结部29向使其与止动部42抵接的初始位置施力。
接着,说明在连杆27上作用有设定值以上的惯性力时的工作原理。
当在图3A所示的未锁定状态下从车外侧朝向车内侧对门1施加有冲击IF(参照图5A)时,因冲击IF而该门锁装置10整体急剧地向+Z方向移动。此时,锁定杆36因弹簧37的作用力而被维持为旋转到未锁定位置的状态。另一方面,连杆27因自身的质量而继续停留于当前的位置。于是,如图5A所示,成为连杆27克服弹簧构件48的作用力而移动到工作位置(锁定位置)的状态。
允许连杆27朝向工作位置的移动的设定值由施加于门1的冲击力、连杆27的质量及弹簧构件48的作用力决定。在该设定值过大的情况下,在施加有冲击时连杆27朝向工作位置的移动变得困难。在设定值过小的情况下,即使在门1的开闭时的冲击的作用下,连杆27也朝向工作位置移动。即,设定值过大或过小均不优选。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使在门1上施加有使外板4变形的那样的冲击力时连杆27朝向工作位置移动的方式,设定连杆27的质量及弹簧构件48的作用力。
在这样的门锁装置10中,若在锁定杆36处于未锁定位置时在连杆27上作用有规定值以上的惯性力,则连杆27向工作位置(锁定位置)移动。因此,在门1上施加有大的冲击时,能够实现防止因棒状件6向打开操作方向移动引起的门1的打开。另外,通过将连杆27作为质量体而构成,能够实现连杆27自身及门锁装置10整体的小型化。
(连杆的工作状态的维持)
在该门锁装置中,移动到工作位置的连杆因弹簧构件的作用力而复位到初始位置之后,若棒状件向打开操作方向移动,则门可能打开。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中,如图5A所示,在锁定杆36移动到未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若连杆27向工作位置移动,则限制弹簧构件48对连杆27的朝向初始位置的施力。由此,防止连杆27向初始位置返回,从而能够将门1维持为不能打开的状态。
如图5A至图5C所示,在挡块15上,在配置锁定杆36和连杆27的第二配置面15b上设有将弹簧构件48的第二臂部51卡止的限制部58。该限制部58从第二配置面15b朝向锁定杆36而向+X方向突出,且设置于沿着Z方向延伸的凸条部59的工作位置侧的端部。在凸条部59上形成有倾斜面60,该倾斜面60从初始位置朝向工作位置而向+X方向倾斜。
第二臂部51以前述那样朝向初始位置而向+Z方向移动且朝向第二配置面15b而向-X方向移动的方式设定施力方向。另外,在第二臂部51上,在引导突部52的基部设有被卡止于限制部58的被卡止部53。该被卡止部53位于引导片43与第二配置面15b之间,相对于第二配置面15b平行地延伸。
在杆主体38上,在初始位置侧形成有第一保持部62,在工作位置侧形成有第二保持部63。与图6A一并地参照图3A及图3B,第一保持部62将第二臂部51保持于使第二臂部51不能卡止于限制部58的位置。与图6A一并地参照图5A及图5B,第二保持部63将第二臂部51保持于使第二臂部51能够卡止于限制部58的位置。第一保持部62形成于与第二保持部63相比从第二配置面15b向+X侧远离的位置。第一保持部61及第二保持部63分别是与第二配置面15b平行的平坦面。
在杆主体38上设有引导部65,在第二臂部51从初始位置朝向工作位置移动时,该引导部65将第二臂部51从第一保持部62向第二保持部63引导。如图6A中最清楚地示出那样,该引导部65设置于从引导片43的工作位置侧的端部朝向初始位置突出的突起64。该引导部65从第一保持部62朝向第二保持部63倾斜。
如图3A至图4B所示,在第二臂部51被保持于第一保持部62的状态下,被卡止部53位于比限制部58靠+X侧的位置。当在该状态下锁定杆36从未锁定位置向锁定位置旋转时,连杆27被止动部42按压而与锁定杆36一起旋转。因此,第二臂部51维持为被保持于第一保持部62的状态。另外,当锁定杆36从锁定位置向未锁定位置旋转时,通过被朝向初始位置及第一保持部62施力的第二臂部51,第二臂部51维持为被保持于第一保持部62的状态。因此,被卡止部53不会卡止于限制部58。因此,限制部58不会妨碍锁定杆36、弹簧构件48及连杆27的工作。
另一方面,在锁定杆36移动到未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若因惯性力的作用而连杆27向工作位置移动,则如图5A至图5C所示,第二臂部51从第一保持部62朝向第二保持部63移动。此时,第二臂部51因施加于门1的冲击而不规则地振动,但通过被引导部65引导而可靠地向第二保持部63移动。并且,第二臂部51因弹簧构件48的作用力而被保持于第二保持部63。
在第二臂部51移动到第二保持部63的状态下,被卡止部53与限制部58在X方向的同一位置处一致。因此,惯性力减弱,第二臂部51因作用力而朝向初始位置移动,从而被卡止部53卡止于限制部58。于是,第二臂部51朝向初始位置的移动被限制。其结果是,在引导孔30中穿过有引导突部52的连杆27也一起被保持于工作位置,朝向初始位置的移动被限制。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中,仅在门1上施加有冲击而连杆27移动到工作位置的情况下,连杆27也被保持于工作位置。因此,即使棒状件6延迟地向门1的打开操作方向移动,打开杆55的转动力也不会经由连杆27而向闩锁机构18传递。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意料之外的门1的打开。
在杆主体38上设有抵接部66,该抵接部66通过锁定杆36从未锁定位置朝向锁定位置旋转来解除第二臂部51与限制部58的卡止。如图6A中最清楚地示出那样,抵接部66设置于第一保持部62与第二保持部63之间的台阶部分。抵接部66从第二保持部63朝向第一保持部62而向+X方向倾斜。
如图5A及图5C所示,在锁定杆36移动到未锁定位置且连杆27移动至工作位置的状态下,若锁定杆36朝向锁定位置旋转,则抵接部66与第二臂部51抵接。于是,抵接部66使第二臂部51朝向锁定位置移动,由此解除第二臂部51与限制部58的卡止。另外,通过锁定杆36的-Z方向的移动和第二臂部51的+Z方向施力,第二臂部51克服-X方向的作用力而成为沿着抵接部66的倾斜从第二保持部63移动到第一保持部62的状态。由此,第二臂部51复位成由第一保持部62保持的状态,连杆27因第二臂部51的+Z方向的作用力而相对于锁定杆36向初始位置移动。
这样,通过切换机构将锁定机构25从未锁定状态切换为锁定状态,由此解除将连杆27保持于工作位置的状态。另外,通过该切换工作,第二臂部51恢复到不能卡止于限制部58的初始位置。因此,不需要为了解除第二臂部51与限制部58的卡止而设置专用的卡止解除构件,因此能够使门锁装置10简化。
(第二实施方式)
图7A至图8B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的锁定机构25及打开杆55。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第二臂部51卡止于工作位置的限制部68设置于锁定杆36。需要说明的是,连杆27及打开杆55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锁定杆36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具备杆主体38和弹簧构件48。在杆主体38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有轴部39、连结部40、止动部42、卡止部46、第一保持部62、第二保持部63及抵接部66。引导片43及插通槽44以使工作位置侧(-Z侧)的端部打开的状态形成。另外,未设置突起64及引导部65。
限制部68形成于抵接部66中的连杆27侧(-Y侧)的端部。该限制部68朝向第二臂部51的施力方向而向远离第二保持部63的方向倾斜。第二保持部63与限制部68所成的角以比90度大且能够克服第二臂部51的作用力而将第二臂部51卡止的倾斜角度形成。另外,限制部68中的第二臂部51的施力方向(-X方向)的相反侧(+X方向)的端部69比第一保持部62向+X方向突出。该端部69与第一保持部62经由倾斜面70而连续。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中,在第二臂部51被保持于第一保持部62的状态下,若锁定杆36从未锁定位置向锁定位置旋转,则第二臂部51与锁定杆36一起旋转。另外,在锁定杆36从锁定位置向未锁定位置旋转的情况下,第二臂部51也与锁定杆36一起旋转。因此,第二臂部51不会卡止于限制部68。
另一方面,在锁定杆36移动到未锁定位置的状态下,若连杆27因惯性力的作用而向工作位置(锁定位置)移动,则第二臂部51朝向第二保持部63移动。接着,第二臂部51一边向-Z方向移动一边沿着倾斜面70向+X方向移动并超过端部69,由此被保持于第二保持部63。然后,惯性力变弱,第二臂部51因作用力而朝向初始位置移动,由此第二臂部51卡止于限制部68。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第二臂部51朝向初始位置的移动被限制,连杆27也一起被保持于工作位置。其结果是,即使棒状件6向打开操作方向移动,门1也不会打开。
另外,当未锁定位置的锁定杆36朝向锁定位置而向-Z方向旋转,通过锁定杆36的旋转而产生的倾斜部68的倾斜所引起的对第二臂部51的+X方向的分力超过第二臂部51的-X方向的作用力时,第二臂部51成为沿着限制部68的倾斜而从第二保持部63移动到第一保持部62的状态。由此,第二臂部51复位成由第一保持部62保持的状态。
在该第二实施方式的门锁装置10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锁定机构25的通常的切换工作中,能够维持将第二臂部51保持于第一保持部62的状态。另外,当在门1上施加有冲击而在连杆27上作用有设定值以上的惯性力时,能够克服弹簧构件48的作用力而使连杆27向工作位置移动。并且,能够通过限制部68将移动到工作位置的第二臂部51保持于工作位置(锁定位置)。而且,通过使锁定机构25从未锁定位置向锁定位置移动,能够使连杆27复位到初始位置。因此,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及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门锁装置10没有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也可以通过使第二臂部51卡止于连结部29的工作位置侧的缘部来对连杆27朝向初始位置施力。这样,连杆27被夹在第二臂部51与止动部之间,由此该连杆27的进退方向的移动也被引导。另外,限制部只要是能够将移动到工作位置的弹簧构件卡止的结构即可。

Claims (9)

1.一种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锁装置具备:
闩锁机构,其能够使撞针卡合或脱离,且具有用于将所述撞针的卡合解除的操作接受部;
打开杆,其与门把手的操作连动而旋转;
传递构件,其能够在未锁定位置与锁定位置之间摆动,所述未锁定位置是能够将所述打开杆的旋转力向所述操作接受部传递的位置,所述锁定位置是不能将所述打开杆的旋转力向所述操作接受部传递的位置;
弹簧构件,其对所述传递构件从所述锁定位置朝向所述未锁定位置施力,另一方面,在所述传递构件上作用有设定值以上的惯性力时,允许所述传递构件从所述未锁定位置朝向所述锁定位置移动;以及
限制部,当通过所述设定值以上的惯性力的作用使所述传递构件克服所述弹簧构件的作用力而朝向所述锁定位置移动时,所述限制部将所述弹簧构件卡止,限制所述弹簧构件对所述传递构件的朝向所述未锁定位置的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弹簧构件配置于锁定杆,该锁定杆使所述传递构件向所述未锁定位置及所述锁定位置摆动,
所述弹簧构件具备:
第一臂部,其固定于所述锁定杆;以及
第二臂部,其相对于所述锁定杆而对所述传递构件朝向所述未锁定位置侧的初始位置施力,并且相对于所述锁定杆而允许所述传递构件朝向所述锁定位置侧的工作位置移动,
所述限制部设置于在所述锁定杆移动到所述未锁定位置且所述传递构件移动到所述工作位置的状态下能够将所述第二臂部卡止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传递构件具备引导孔,该引导孔沿着所述传递构件基于所述打开杆的旋转实现进退的进退方向延伸,
所述弹簧构件在所述第二臂部的前端具备穿过所述引导孔的引导突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设置于基底构件的配置所述锁定杆和所述传递构件的配置面,
所述弹簧构件的所述第二臂部被朝向所述配置面施力,
所述锁定杆具备:第一保持部,其将所述第二臂部保持于不能卡止于所述限制部的位置;以及第二保持部,其将所述第二臂部保持于能够卡止于所述限制部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在所述锁定杆上设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在所述第二臂部从所述初始位置朝向所述工作位置移动时,将所述第二臂部从所述第一保持部向所述第二保持部引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在所述锁定杆上设有抵接部,该抵接部通过所述锁定杆从所述未锁定位置朝向所述锁定位置的旋转而与所述第二臂部抵接,来解除所述第二臂部与所述限制部的卡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在所述锁定杆上设有抵接部,该抵接部通过所述锁定杆从所述未锁定位置朝向所述锁定位置的旋转而与所述第二臂部抵接,来解除所述第二臂部与所述限制部的卡止。
8.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限制部设置于所述锁定杆。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门锁装置,其中,
所述传递构件为金属制的质量体。
CN201710455175.5A 2016-06-28 2017-06-15 门锁装置 Active CN10754233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7460A JP6618861B2 (ja) 2016-06-28 2016-06-28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2016-127460 2016-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42334A true CN107542334A (zh) 2018-01-05
CN107542334B CN107542334B (zh) 2020-07-03

Family

ID=60579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55175.5A Active CN107542334B (zh) 2016-06-28 2017-06-15 门锁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61749B2 (zh)
JP (1) JP6618861B2 (zh)
CN (1) CN107542334B (zh)
DE (1) DE1020171132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96976B2 (ja) * 2019-03-22 2021-06-30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7294044B2 (ja) * 2019-10-08 2023-06-20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7419639B2 (ja) * 2020-02-26 2024-01-23 三井金属アクト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ドアラッチ装置
JP2023113315A (ja) * 2022-02-03 2023-08-1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2023146798A (ja) 2022-03-29 2023-10-12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ラッチ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2057A (zh) * 2009-07-22 2012-05-23 株式会社安成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03124824A (zh) * 2010-07-23 2013-05-29 开开特股份公司 机动车门锁
CN103132827A (zh) * 2011-11-29 2013-06-05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CN103510770A (zh) * 2012-06-29 2014-01-15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CN103597155A (zh) * 2011-09-27 2014-02-19 株式会社安成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03670070A (zh) * 2012-09-11 2014-03-26 荣理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CN103835593A (zh) * 2012-11-27 2014-06-04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JP5569487B2 (ja) * 2011-08-30 2014-08-1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203846892U (zh) * 2013-04-23 2014-09-24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203925053U (zh) * 2013-05-30 2014-11-05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04420741A (zh) * 2013-09-10 2015-03-18 布罗斯锁闭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机动车锁件
CN104685143A (zh) * 2012-07-18 2015-06-03 法雷奥公司 用于车辆门把手的安全设备
DE102013021521A1 (de) * 2013-12-12 2015-06-18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Verriegelungs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5525809A (zh) * 2014-10-17 2016-04-2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防止具有外部把手的车门打开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24640C1 (de) * 1996-06-20 1998-01-08 Kiekert Ag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ß mit Drehfalle, Sperrklinke und Blockiervorrichtung
DE202008012484U1 (de) * 2008-09-21 2010-02-18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schloß
JP5279433B2 (ja) * 2008-10-01 2013-09-04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ロック装置
DE202009017667U1 (de) * 2009-12-26 2011-05-05 BROSE SCHLIEßSYSTEME GMBH & CO. KG Kraftfahrzeugschlossanordnung
DE102012025403A1 (de) * 2012-12-21 2014-06-26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Kraftfahrzeugtürverschluss
JP6126909B2 (ja) * 2013-05-21 2017-05-10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ドアロック装置
DE102015002053A1 (de) * 2014-02-24 2015-08-27 Magna Closures Inc. Schloss für eine Tür eines Kraftfahrzeugs
JP2016127460A (ja) 2015-01-05 2016-07-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出力回路および送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72057A (zh) * 2009-07-22 2012-05-23 株式会社安成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03124824A (zh) * 2010-07-23 2013-05-29 开开特股份公司 机动车门锁
JP5569487B2 (ja) * 2011-08-30 2014-08-1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3597155A (zh) * 2011-09-27 2014-02-19 株式会社安成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03132827A (zh) * 2011-11-29 2013-06-05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CN103510770A (zh) * 2012-06-29 2014-01-15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CN104685143A (zh) * 2012-07-18 2015-06-03 法雷奥公司 用于车辆门把手的安全设备
CN103670070A (zh) * 2012-09-11 2014-03-26 荣理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CN103835593A (zh) * 2012-11-27 2014-06-04 株式会社有信 门锁装置
CN203846892U (zh) * 2013-04-23 2014-09-24 三井金属爱科特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203925053U (zh) * 2013-05-30 2014-11-05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车辆用门锁装置
CN104420741A (zh) * 2013-09-10 2015-03-18 布罗斯锁闭系统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机动车锁件
DE102013021521A1 (de) * 2013-12-12 2015-06-18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Verriegelungseinheit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5525809A (zh) * 2014-10-17 2016-04-2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防止具有外部把手的车门打开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618861B2 (ja) 2019-12-11
JP2018003305A (ja) 2018-01-11
DE102017113209A1 (de) 2017-12-28
US20170370128A1 (en) 2017-12-28
CN107542334B (zh) 2020-07-03
US10961749B2 (en) 2021-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42334A (zh) 门锁装置
CN205445212U (zh) 车辆用门把手装置
JP5725154B2 (ja) 車両用ドアロック装置
US20120110920A1 (en) Vehicle door lock device
US9163436B2 (en) Door outer handle apparatus for vehicle
JP4357513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KR101254436B1 (ko) 회동체의 어시스트기구
JP4530233B1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JP3914139B2 (ja) ドアラッチ装置
JP4382874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JP4484170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JP6708489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JP4424558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JP5965623B2 (ja) ドアロック装置
CN104769198A (zh) 车辆用门锁装置
JP5320350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
JP4424559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JP4511628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JP4343263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JP4511632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JP4525987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JP4525988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JP5320337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JP4539927B2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JP4428540B1 (ja) 車両ドアラッチ装置のアンチパニック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