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4739A - 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4739A
CN107534739A CN201680019238.6A CN201680019238A CN107534739A CN 107534739 A CN107534739 A CN 107534739A CN 201680019238 A CN201680019238 A CN 201680019238A CN 107534739 A CN107534739 A CN 1075347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ne chart
program line
photoexposure
came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923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4739B (zh
Inventor
内田亮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534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4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4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4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03B7/08Control effected solel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ponse, to the intensity of the light received by the camera, of a built-in light-sensitive device
    • G03B7/091Digital circuits
    • G03B7/097Digital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both exposure time and aper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1/00Filters or other obturato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hotographic purpos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7/00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 G03B7/18Control of exposure by setting shutters, diaphragms or filters, separately or conjointly in accordance with light-reducing "factor" of filter or other obturator used with or on the lens of the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1Circuitry for evaluating the brightness vari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3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exposure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95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 H04N23/951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 systems, e.g. light-field imaging systems by using two or more images to influence resolution, frame rate or aspect ratio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2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compensation contro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locking Light For Camera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Exposure Control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放大通过减光镜可使用开放光圈值的范围,并且可减轻抖动的发生的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摄影装置(10)具备光圈(21)、APD滤镜(22)、ND滤镜(23)、成像元件(32)、主控制部(34)、测光部(52)、程序线图存储部(54)及摄影曝光确定部(56)。ND滤镜(23)可插入拔出于光路上。测光部(52)从通过成像元件(32)获得的摄像信号求出测光值。程序线图存储部(54)存储光圈值在特定的曝光量以下的条件下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程序线图。摄影曝光确定部(56)根据从程序线图及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摄影曝光。当摄影曝光量大于特定的曝光量时主控制部(34)将ND滤镜(23)插入于光路上。

Description

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变迹滤镜的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具备变迹滤镜(以下,称为APD滤镜)的摄影装置(参考专利文献1)。APD滤镜具有随着远离光轴而透光率下降这一光学特性。因此,光圈值越接近开放光圈值则基于APD滤镜的减光效果越明显。
APD滤镜通过不降低像面中的周边光量而仅对焦距没有对准的模糊图像(点光模糊等)降低周边光量,对模糊图像的轮廓赋予灰度,以实现美丽的模糊效果。若要通过APD滤镜来实现美丽的模糊效果,则需要在主要被摄体的背景中产生有模糊图像。若要在背景中产生模糊图像,则需要使景深变浅,且要求尽量打开光圈,优选设为开放光圈。
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当APD滤镜插入在光轴上时,使用APD用程序线图来自动确定摄影曝光(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作为摄影光圈值为了优先确定开放光圈值,该APD用程序线图(以下,称为第2程序线图)与常规的程序线图(以下,称为第1程序线图)相比,光圈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区域较长。因此,第2程序线图中,与第1程序线图的情况相比,作为摄影光圈值为了优先确定开放光圈值,有时使用高速的摄影快门速度。若摄影快门速度高速化,则可能会出现频闪等弊端,但使用APD滤镜的情况下,为了优先背景的模糊图像的生成,容许摄影快门速度的高速化。
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摄影装置中,当不插入APD滤镜时,使用第1程序线图。但是,在该摄影装置中,并不进行插入拔出APD滤镜的同时向第2程序线图的切换。因此,当进行APD滤镜的插入拔出时,存在用户须进行与程序线图的切换相关的操作的烦恼。
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如下摄影装置:与APD滤镜同样地,以美化主要被摄体的背景中产生的模糊图像的模糊效果为目的的柔焦镜可插入拔出构成为在光轴上。在该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摄影装置中,也使用第1及第2程序线图。专利文献2中提出有,根据柔焦镜的插入拔出,自动地切换程序线图,以免用户须进行与程序线图的切换相关的操作。
并且,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为了放大作为摄影光圈值可使用开放光圈值的范围,向光轴插入柔焦镜的同时插入减光镜,以抑制光圈的缩小。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627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3-2067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专利文献1的摄影装置中,也适用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技术,可想到根据APD滤镜的插入拔出自动地切换第1程序线图与第2程序线图。并且,关于APD滤镜,若光圈缩小则减光效果急剧地减少,因此如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那样优选与APD滤镜的插入联动而插入减光镜。
然而,若插入APD滤镜的同时插入减光镜,则在摄影光圈值通过第2程序线图被确定为开放光圈值的区域,摄影快门速度一律变慢与基于减光镜的减光量相应的量。因此,因插入APD滤镜的同时插入减光镜而存在容易发生抖动这一问题。这在摄影快门速度越慢时越成为问题。
该问题并不限于在光路上插入拔出APD滤镜的摄影装置,在APD滤镜配置在光路上且仅使用APD用程序线图的摄影装置的情况下也会出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大通过减光镜可使用开放光圈值的范围,并且可减轻抖动的发生的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具备成像元件、光圈、测光部、变迹滤镜、程序线图存储部、摄影曝光确定部、减光镜及控制部。成像元件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光圈调整入射光的光量。测光部根据摄像信号进行测光。变迹滤镜配置在入射光的光路上。程序线图存储部存储光圈值在特定的曝光量以下的条件下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程序线图。摄影曝光确定部根据从基于程序线图及测光部的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减光镜插入拔出于光路上。当摄影曝光量大于特定的曝光量时,控制部将减光镜插入于光路上。
优选,第2程序线图中与第2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快于第1程序线图的与第1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
优选,摄影装置具备机械快门,第2程序线图中与第2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快于第1程序线图的与第1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且为机械快门的高速侧的临界速度以下。
优选,摄影装置具备机械快门,成像元件具有电子快门功能,第2程序线图中与第2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快于机械快门的高速侧的临界速度,当摄影快门速度快于临界速度时,通过电子快门功能设定摄影快门速度。
优选,当摄影曝光量为大于第2曝光量的第3曝光量以上时,控制部将减光镜插入于光路上,第2程序线图中与第3曝光量对应的光圈值大于开放光圈值。
优选,变迹滤镜在光圈值为阈值以下时获得变迹效果,第2程序线图中与第3曝光量对应的光圈值与阈值对应。
优选,第1程序线图中,在大于第1曝光量的范围内,光圈值取离散值。
优选,第2程序线图中,在大于第2曝光量的范围内,光圈值取离散值。
优选,变迹滤镜在光圈值为阈值以下时获得变迹效果,第2程序线图中,在大于第2曝光量的第4曝光量至大于第4曝光量的第5曝光量的范围内,光圈值被固定为阈值。
优选,当摄影曝光量为第4曝光量以上时,控制部将减光镜插入于光路上。
优选,第2程序线图中,在第2曝光量至第4曝光量的范围内及大于第5曝光量的范围内,光圈值取离散值。
优选,成像元件为CMOS型传感器,电子快门功能为卷帘快门方式。
本发明的摄影装置主体中安装具有变迹滤镜的透镜镜筒。摄影装置主体具备成像元件、光圈、测光部、程序线图存储部、摄影曝光确定部、减光镜及控制部。成像元件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光圈调整入射光的光量。测光部根据摄像信号进行测光。程序线图存储部存储光圈值在特定的曝光量以下的条件下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程序线图。摄影曝光确定部根据从基于程序线图及测光部的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减光镜插入拔出于光路上。当摄影曝光量大于特定的曝光量时,控制部将减光镜插入于光路上。
关于本发明的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该摄影装置具备:成像元件,其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光圈,其调整入射光的光量;测光部,其根据摄像信号进行测光;变迹滤镜,其配置在入射光的光路上;程序线图存储部,其存储光圈值在特定的曝光量以下的条件下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程序线图;摄影曝光确定部,其根据从基于程序线图及测光部的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及减光镜,其插入拔出于光路上,该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中,当摄影曝光量大于特定的曝光量时,将减光镜插入于光路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当变迹滤镜配置在光路上时,当曝光值大于特定的曝光量时(当超过光圈值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区域时),将减光镜插入于光路上,因此能够放大通过减光镜可使用开放光圈值的范围,并且减轻抖动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APD滤镜的光学特性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F值与T值的关系的图表。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程序线图的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程序线图的图。
图7是用于选择程序线图的流程图。
图8是使用了第2程序线图的静态图像摄影的流程图。
图9是说明插入ND滤镜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0是对摄影曝光的变更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1是对卷帘快门方式的摄像动作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2程序线图的图。
图1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第2程序线图的图。
图1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第2程序线图的图。
图15是表示具有ND滤镜的摄影装置主体的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在图1中,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10为镜头更换型的数码相机,且具备摄影装置主体11及可装卸地安装于摄影装置主体11的第1透镜镜筒12。第1透镜镜筒12为具有变迹(APD:Apodization)滤镜22(参考图2)的透镜镜筒。
在摄影装置主体11中设置有操作部13。在操作部13中包括电源按钮13A、快门按钮13B及模式切换转盘13C等。电源按钮13A在开启/关闭摄影装置10的电源时被操作。
快门按钮13B为可实现所谓的“半按”及“全按”的二级行程式开关。快门按钮13B通过半按操作输出S1开启信号,通过进行从半按进一步按压的全按而输出S2开启信号。关于摄影装置10,若从快门按钮13B输出S1开启信号,则执行自动调焦(AF:AutoFocus)及自动曝光控制等摄影准备处理,若输出S2开启信号,则执行摄影处理。
模式切换转盘13C在切换动作模式时被操作。动作模式中有静态图像摄影模式及重放模式。在静态图像摄影模式下,通过实时取景显示中全按快门按钮13B,进行静态图像摄影。在重放模式下,重放存储器44(参考图2)中所存储的静态图像。在实时取景显示中,并不记录图像而在显示部42(参考图2)实时进行图像显示。
在图2中,在摄影装置主体11中设置有透镜镜筒安装部11A。在透镜镜筒安装部11A安装有第1透镜镜筒12的基端部12A。在透镜镜筒安装部11A设置有电接点11B。电接点11B通过与基端部12A中所设置的电接点12B接触,使摄影装置主体11与第1透镜镜筒12电连接。
并且,在摄影装置主体11中代替具有APD滤镜22的第1透镜镜筒12可装卸地安装有不具有APD滤镜22的第2透镜镜筒14。第2透镜镜筒14的基端部14A安装在摄影装置主体11的透镜镜筒安装部11A。与第1透镜镜筒12同样地,在第2透镜镜筒14的基端部14A设置有与透镜镜筒安装部11A的电接点11B接触的电接点14B。
第1透镜镜筒12具有聚焦透镜20、光圈21、APD滤镜22,ND(减光镜(NeutralDensity))滤镜23及ID(标识数据(Identification Data))存储部24。在第1透镜镜筒12的光轴LA上从被摄体侧依次配置有聚焦透镜20、光圈21、A PD滤镜22及ND滤镜23。光轴LA相当于来自被摄体的入射光的光路。
第2透镜镜筒14具有聚焦透镜20、光圈21及ID存储部25。在第2透镜镜筒14的光轴LA上从被摄体侧依次配置有聚焦透镜20及光圈21。
聚焦透镜20聚光来自被摄体的入射光而进行成像。并且,聚焦透镜20根据后述的主控制部34的控制,通过马达28A的驱动沿光轴LA方向移动而调节摄影距离。马达28A为步进马达或伺服马达。
光圈21调整入射光的光量。光圈21根据后述的主控制部34的控制,通过马达28B的驱动使多片光圈叶片(未图示)移动而改变向后述的成像元件32的入射光量。马达28B为步进马达或伺服马达。
ID存储部24、25存储有用于确定透镜镜筒的种类的ID。该ID为了通过后述的主控制部34来确定有无APD滤镜22而使用。在第1透镜镜筒12的ID存储部24存储有包括具有APD滤镜22这一信息的ID。在第2透镜镜筒14的ID存储部25存储有包括不具有APD滤镜22这一信息的ID。
当摄影装置主体11与第1透镜镜筒12连接时,ID存储部24中所存储的I D经由电接点11B、12B发送至摄影装置主体11。并且,当摄影装置主体11与第2透镜镜筒14连接时,ID存储部25中所存储的ID经由电接点11B、14B发送至摄影装置主体11。
如图3所示,APD滤镜22具有随着离光轴LA的距离变大而透光率下降这一光学特性。APD滤镜22不降低像面中的周边光量而仅对没有对准焦距的模糊图像(点光模糊等)降低周边光量。APD滤镜22通过这种光学特性,对模糊图像的轮廓赋予灰度,从而获得实现美丽的模糊效果的变迹效果。
关于APD滤镜22,光圈21的光圈值(F值)越接近开放值则减光量越大。F值为由光圈21的有效开口直径确定的光圈值,而没有考虑有效开口区域内的透光率。考虑了有效开口区域内的透光率P的实际光圈值为T值。T值由通式(1)表示。
T=F/P1/2……(1)
若对(1)的透光率P适用APD滤镜22的透光率,则可得到考虑了APD滤镜22的光学特性的T值。T值与F值的关系以图4所示的曲线来表示。关于T值,F值越接近开放值与F值的差异越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APD滤镜22,若F值超过2.8,则减光量大致成为零,可在F值为2.8以下的区域获得减光效果。即,可获得变迹效果的F值的阈值Fth为“2.8”。
图4中记载有由式(2)及式(3)定义的AV(F)及AV(T)。AV(F)为与F值对应的AV(光圈值(Aperture Value))。AV(T)为与T值对应的AV。
AV(F)=2×log2(F)……(2)
AV(T)=2×log2(T)……(3)
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圈21的开放光圈值Fmin为“1.4”。根据图4,与开放光圈值Fmin对应的T值为“2.0”。因此,光圈21设定为开放光圈值Fmin时的基于APD滤镜22的减光量相当于AV的1级份(将光量设为1/2的值)。
ND滤镜23为与离光轴LA的距离的大小无关地对入射光的光量一律减光的减光镜。ND滤镜23以可插入拔出于光轴LA(入射光的光路)上的方式配置。ND滤镜23通过根据主控制部34的控制驱动马达28C而在非插入位置(图2中的实线)与插入位置(图2中的虚线)之间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圈21设定为开放光圈值Fmin时的基于ND滤镜23的减光量相当于AV的1级份(将光量设为1/2的值)。
在摄影装置主体11的内部设置有快门单元30、成像元件32、主控制部34、图像处理部36、AF控制部38、曝光控制部40、显示部42及存储器44。
快门单元30为焦平面快门等机械快门。快门单元30以可遮挡透镜镜筒安装部11A与成像元件32之间的光路的方式设置。快门单元30根据后述的主控制部34的控制而驱动快门马达31来进行开闭动作。
成像元件32对经由快门单元30所射入的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从成像元件32输出的摄像信号输入至图像处理部36。成像元件32为C MOS(互补性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型传感器,且具有电子快门功能。该电子快门功能的快门速度可由主控制部34控制。
主控制部34具备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ingUnit))、存储有该C PU中所使用的程序及参数的ROM(只读存储器(ReadOnlyMemory))及用作C PU的工作存储器的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等(均未图示)。主控制部34与摄影装置10的各部电连接,并根据从操作部13输入的操作信号,统一控制摄影装置10整体。主控制部34从快门按钮13B接收S1开启信号及S2开启信号。并且,主控制部34从模式切换转盘13C确定当前所设定的动作模式。主控制部34与权利要求范围的“控制部”对应。
并且,主控制部34经由电接点11B从ID存储部24、25接收ID。主控制部34根据所接收的ID,确定与摄影装置主体11连接的透镜镜筒的种类(是否为第1透镜镜筒12及第2透镜镜筒14中的任一个)。
并且,主控制部34根据所确定的透镜镜筒的种类,判定有无APD滤镜22。具体而言,关于主控制部34,当所确定的透镜镜筒为第1透镜镜筒12时,判定为有APD滤镜22,当所确定的透镜镜筒为第2透镜镜筒14时,判定为没有AP D滤镜22。而且,主控制部34将该判定结果作为APD滤镜信息而发送至摄影曝光确定部56。
图像处理部36由从成像元件32接收的摄像信号生成图像数据。图像处理部36将所生成的图像数据发送至显示部42及存储器44。在显示部42显示基于图像数据的图像。在存储器44中存储图像数据。并且,图像处理部36通过对所接收的摄像信号进行Y/C转换而生成亮度信号,并将所生成的亮度信号发送至曝光控制部40。
AF控制部38根据摄像信号,通过对比度AF方式执行AF控制。AF控制中,使聚焦透镜20移动,并且根据摄像信号计算出AF评价值(高频成分的累计值)。而且,AF控制部38检测AF评价值成为最大的聚焦透镜20的位置(对焦位置),并使聚焦透镜20向该对焦位置移动。AF评价值与图像的对比度对应。基于成像元件32的摄像范围中的AF区域例如为摄像范围的中央区域。
曝光控制部40根据亮度信号,确定摄影中最佳的曝光量、快门速度及光圈值(以下,称为摄影曝光量、摄影快门速度及摄影光圈值)。曝光控制部40具备测光部52、程序线图存储部54、摄影曝光确定部56及摄影曝光变更部58。
测光部52通过根据从图像处理部36接收的亮度信号计算出测光值而进行被摄体的测光。测光部52将所计算出的测光值发送至摄影曝光确定部56。
程序线图存储部54存储有图5所示的第1程序线图P1及图6所示的第2程序线图P2。第1程序线图P1及第2程序线图P2以满足APEX(曝光量相加系统(Additive system ofPhotographic EXposure))计算式(4)的EV(曝光值(E xposure Value))、AV及TV(时间值(TimeValue))来表示。第1程序线图P1及第2程序线图P2中,对于1个EV对应有一组AV及TV。
EV=AV+TV……(4)
EV表示曝光量。TV存在快门速度t(单位:秒)与式(5)的关系。
TV=-log2(t)……(5)
第1程序线图P1及第2程序线图P2中将AV使用前述的AV(F)来表示。
第1程序线图P1及第2程序线图P2为多级光圈方式。多级光圈方式的程序线图中,AV取离散值,因此伴随从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EV的变化而摄影光圈值(AV)频繁发生变化得以防止。
第1程序线图P1在不具有APD滤镜22的第2透镜镜筒14与摄影装置主体11连接的情况下使用。关于第1程序线图P1,光圈值在曝光量EV为第1曝光量EV1以下的区域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Fmin。开放光圈值Fmin与“AV(F)=1”对应。在本实施方式中,为EV1=12。并且,与第1曝光量EV1对应的快门速度TV1为“11”。
第2程序线图P2在具有APD滤镜22的第1透镜镜筒12与摄影装置主体11连接的情况下使用。关于第2程序线图P2,光圈值在曝光量EV为第2曝光量EV2以下的区域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Fmin。第2曝光量EV2为大于第1曝光量EV1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为EV2=15。第2程序线图P2中,光圈值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Fmin的区域长于第1程序线图P1。第2程序线图中,与第1程序线图的情况相比,作为摄影光圈值更优先确定开放光圈值Fmin。
与第2曝光量EV2对应的快门速度TV2为“13”。该快门速度TV2快于第1程序线图P1的与第1曝光量EV1对应的快门速度TV1。在本实施方式中,快门速度TV2设为快门单元30的高速侧的临界速度。
摄影曝光确定部56在摄影准备阶段,根据APD滤镜信息选择第1程序线图P1及第2程序线图P2的任一个。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摄影曝光确定部56从主控制部34接收APD滤镜信息(S11),当光路上存在APD滤镜22时(S12中“是”),选择第2程序线图P2(S13)。另一方面,当光路上不存在APD滤镜22时(S12中“否”),摄影曝光确定部56选择第1程序线图P1(S14)。
摄影曝光确定部56在进行自动曝光控制时,通过根据从测光部52接收的测光值进行规定的运算,计算出适合于摄影的摄影曝光量EVa。摄影曝光确定部56使用所选择的程序线图并根据摄影曝光量EVa,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
当光路上存在APD滤镜22时,主控制部34判定摄影曝光量EVa是否大于第2曝光量EV2,当摄影曝光量EVa大于第2曝光量EV2时,将ND滤镜23插入于光路上。另外,ND滤镜23在初始状态下分离至光路外。当摄影曝光量EV a为第2曝光量EV2以下时,主控制部34保持将ND滤镜23分离至光路外的状态。
摄影曝光变更部58在ND滤镜23插入于光路上时工作。具体而言,摄影曝光变更部58根据第2程序线图P2,将摄影曝光确定部56中确定的摄影曝光仅变更与基于ND滤镜23的减光量相当的量。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ND滤镜23的减光量为一级(1EV),因此摄影曝光变更部58根据从摄影曝光量EVa降低一级份的摄影曝光量EVb,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摄影曝光变更部58将变更后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发送至主控制部34。
接着,参考图8所示的流程图对具有APD滤镜22的第1透镜镜筒12安装在摄影装置主体11中的摄影装置10的静态图像摄影模式时的作用进行说明。在该情况下,作为摄影曝光的确定中所使用的程序线图选择第2程序线图P2。
在摄影装置10中,若设定为静态图像摄影模式,则进行实时取景显示。若该实时取景显示中半按快门按钮13B且主控制部34获取S1开启信号(步骤S21中“是”),则通过AF控制部38执行前述的AF控制(步骤S22)。
图像处理部36从摄像信号获取亮度信号(步骤S23),并将亮度信号发送至测光部52。测光部52根据所接收的亮度信号计算出被摄体的测光值(步骤S24),并将测光值发送至摄影曝光确定部56。摄影曝光确定部56根据所接收的测光值计算出摄影曝光量EVa(步骤S25)。而且,摄影曝光确定部56使用第2程序线图P2并根据摄影曝光量EVa进行摄影曝光(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的确定(步骤S26)。
主控制部34判定摄影曝光量EVa是否大于第2曝光量EV2(步骤S27)。当摄影曝光量EVa大于第2曝光量EV2时(步骤S27中“是”),主控制部34在光轴LA上插入ND滤镜23(步骤S28)。例如,如图9所示,当摄影曝光量EVa为“15”时,主控制部34将ND滤镜23插入于光路上。
当插入ND滤镜23时,通过摄影曝光变更部58,步骤S26中确定的摄影曝光仅变更与基于ND滤镜23的减光量相当的量。例如,如图10所示,当摄影曝光量EVa为“15”时,变更为根据仅降低了伴随ND滤镜23的插入的减光量的摄影曝光量的值(EVb=14)确定的摄影曝光。在该情况下,变更前的摄影曝光(A V(F)=2,TV=13)中,摄影光圈值变更为开放光圈值(AV(F)=1)。
另一方面,在步骤S27中,当判定为摄影曝光量EVa为第2曝光量EV2以下(EVa≤EV2)时(步骤S33),主控制部34并不将ND滤镜23插入于光路上而设为从光路分离的状态。在该情况下,不进行基于摄影曝光变更部58的摄影曝光的变更。由于是EVa≤EV2的区域,因此步骤S26中确定的摄影光圈值为开放光圈值(AV(F)=1)。
而且,关于主控制部34,当EVa≤EV2时,使用步骤S26中确定的摄影曝光,当EVa>EV2时,使用步骤S29中已变更的摄影曝光,对光圈21进行摄影光圈值的设定,并且对快门单元30进行摄影快门速度的设定(步骤S30)。
在设定该摄影曝光后,若全按快门按钮13B,且主控制部34获取S2开启信号(步骤S31中“是”),则进行静态图像的摄影(步骤S32)。
如此,当具有APD滤镜22的第1透镜镜筒12安装于摄影装置主体11时,仅在摄影曝光量超过光圈值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区域的情况下(EVa>EV2),将ND滤镜23插入于光路上。在本发明中,不会出现如以往因向光路上插入A PD滤镜的同时插入ND滤镜而摄影快门速度一律变慢,从而因摄影快门速度的下降而抖动的发生得以减轻。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作为摄影装置10的动作模式,具有静态图像摄影模式及重放模式,但在第2实施方式中,还具有动态图像摄影模式。动态图像摄影模式可通过模式切换转盘13C来切换。在动态图像摄影模式下,通过实时取景显示中全按快门按钮13B来进行动态图像摄影。以下,对该动态图像摄影模式进行说明。
成像元件32以卷帘快门方式进行摄像动作。如图11所示,成像元件32按每一像素行进行电荷的复位、曝光及所积蓄的电荷的读出。因此,曝光期间按每一像素行不同。在动态图像摄影模式下,重复进行从最前的像素行至最后的像素行的复位及读出动作。
在图12中,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第2程序线图P20,光圈值在曝光量EV为第2曝光量EV2以下的区域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且设为EV2=16。与第2曝光量EV2对应的快门速度TV3设定为快于快门单元30的高速侧的临界速度T V2的值,且为TV3=15。第2程序线图P20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APD滤镜22配置在光路上时使用。
主控制部34根据基于第2程序线图P20确定的摄影曝光量,进行光圈21的光圈值的设定,并且控制成像元件32而进行电子快门功能的快门速度的设定。本实施方式的其他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第2程序线图P20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程序线图P2(参考图6)相比,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范围放大至高曝光量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1实施方式相比,不会缩小光圈,从而能够减轻抖动的发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第2程序线图P20适用于动态图像摄影模式的例子,但也可以将第2程序线图P20适用于静态图像摄影模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卷帘快门方式使成像元件32进行摄像动作,但也可以使用全局快门方式。关于CMOS型传感器,在作为光电转换元件的光电二极管(PD:PhotoDiode)与临时电荷保持容量及浮置扩散电容(FD:Floatin gDiffusion)之间设置转移晶体管,而对FD进行遮光,由此可实现全局快门方式下的驱动。
在全局快门方式中,通过开启所有像素的复位晶体管及转移晶体管,统一进行电荷的复位。在规定的曝光期间后,通过开启所有像素的转移晶体管,统一进行向FD的信号电荷的转移。而且,与卷帘快门方式同样地,按每一像素行进行信号的读出。
在该全局快门方式的CMOS型传感器中,若设为表面照射方式,则需要仅缩小与上述转移晶体管及其布线等的附加电路所需的区域相应的量的PD的受光区域,因此优选背面照射方式。
[第3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中,当摄影曝光量EVa大于第2曝光量EV2时,在光路上直接插入ND滤镜23,但在第3实施方式中,当摄影曝光量EVa为大于第2曝光量EV2的第3曝光量EV3以上时将ND滤镜23插入于光路上。
在图13中,关于第3实施方式的第2程序线图P22,光圈值在曝光量EV为第2曝光量EV2以下的区域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Fmin,且设为EV2=14。与第2曝光量EV2对应的快门速度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设定为快门单元30的高速侧的临界速度。第2程序线图P22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APD滤镜22配置在光路上时使用。
当摄影曝光量EVa大于第2曝光量EV2且小于第3曝光量EV3的范围内时,主控制部34将ND滤镜23分离至光路外。当摄影曝光量EVa为第3曝光量EV3以上时,主控制部34将ND滤镜23插入于光路上。第3曝光量EV3为“16”。与第3曝光量EV3对应的光圈值与可获得变迹效果的阈值Fth对应。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ND滤镜23分离至光路外的状态下,容许将光圈缩小至可获得变迹效果的阈值Fth。
[第4实施方式]
在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图14所示的第2程序线图P24。关于第2程序线图P24,光圈值在曝光量EV为第2曝光量EV2以下的区域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曝光量EV在第4曝光量EV4至第5曝光量EV5以下的范围内,光圈值被固定为阈值Fth。第4曝光量EV4为大于第2曝光量EV2的值。第5曝光量EV5为大于第4曝光量EV4的值。第4曝光量EV4为“16”,第5曝光量EV5为“18”。
与第2曝光量EV2对应的快门速度TV2设定为快门单元30的高速侧的临界速度,且为TV2=13。与第5曝光量EV5对应的快门速度TV3设定为快于T V2的值,且为TV3=15。并且,与第5曝光量EV5对应的光圈值与可获得变迹效果的阈值Fth对应。第2程序线图P24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在APD滤镜22配置在光路上时使用。
当根据第2程序线图P24确定的摄影曝光量为第2曝光量EV2以下时,主控制部34通过快门单元30进行摄影快门速度的设定。并且,当根据第2程序线图P24确定的摄影曝光量大于第2曝光量EV2时,主控制部34通过成像元件32的电子快门功能进行摄影快门速度的设定。并且,当根据第2程序线图P24确定的摄影曝光量大于第4曝光量EV4时,主控制部34将ND滤镜23插入于光路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ND滤镜23分离至光路外的状态下,容许将光圈缩小至可获得变迹效果的阈值Fth。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可设定基于电子快门功能的摄影快门速度,由此将可获得变迹效果的范围放大至高曝光量侧。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ND滤镜23设置在第1透镜镜筒12内,但如图15所示,也可以不在第1透镜镜筒12内设置ND滤镜23而在摄影装置主体111内设置ND滤镜23。在摄影装置主体111中,通过根据主控制部34的控制驱动马达28C,将ND滤镜23插入拔出于光路上。关于摄影装置主体111的其他结构,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的摄影装置主体11相同。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以透镜镜筒及摄影装置主体可装卸的透镜更换型摄影装置为例子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适用于透镜镜筒与摄影装置主体设为一体化的一体型摄影装置。透镜更换型摄影装置中,通过更换透镜镜筒而从光路上插入拔出APD滤镜,但在一体型摄影装置中,设置在光路上插入拔出APD滤镜的机构即可。在该一体型摄影装置中,根据APD滤镜的插入拔出,进行第1程序线图及第2程序线图的选择。
而且,当为一体型摄影装置时,可以不插入拔出APD滤镜而将APD滤镜固定配置在光路上。当APD滤镜固定配置在光路上时,前述的第1程序线图及第2程序线图中仅使用第2程序线图即可。在该情况下,第2曝光量EV2与权利要求的“特定的曝光量”对应。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成像元件32使用CMOS型图像传感器,但也可以使用CCD(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Device))图像传感器。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AF控制部38通过对比度AF方式进行AF控制,但也可以通过相位差AF方式进行AF控制。
并且,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当将ND滤镜23插入于光路上时,通过摄影曝光变更部58来进行摄影曝光的变更,但该摄影曝光的变更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不设置摄影曝光变更部58。这是因为即便在光路上插入有ND滤镜23时不进行摄影曝光的变更,通过在光路上插入有ND滤镜23状态下,再度进行测光及摄影曝光的确定,也确定反映出ND滤镜23的减光量的摄影曝光。
符号说明
10-摄影装置,11、111-摄影装置主体,11A-透镜镜筒安装部,11B-电接点,12-第1透镜镜筒,12A-基端部,12B-电接点,13-操作部,13A-电源按钮,13B-快门按钮,13C-模式切换转盘,14-第2透镜镜筒,14A-基端部,14B-电接点,20-聚焦透镜,21-光圈,22-APD滤镜,23-ND滤镜(减光镜),24、25-ID存储部,28A、28B、28C-马达,30-快门单元,31-快门马达,32-成像元件,34-主控制部(控制部),36-图像处理部,38-AF控制部,40-曝光控制部,42-显示部,44-存储器,52-测光部,54-程序线图存储部,56-摄影曝光确定部,58-摄影曝光变更部,P1-第1程序线图,P2、P20、P22、P24-第2程序线图。

Claims (15)

1.一种摄影装置,其具备:
成像元件,其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
光圈,其调整所述入射光的光量;
测光部,其根据所述摄像信号进行测光;
变迹滤镜,其配置在所述入射光的光路上;
程序线图存储部,其存储光圈值在特定的曝光量以下的条件下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程序线图;
摄影曝光确定部,其根据从基于所述程序线图及所述测光部的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
减光镜,其插入拔出于所述光路上;及
控制部,当所述摄影曝光量大于所述特定的曝光量时,将所述减光镜插入于所述光路上。
2.一种摄影装置,其具备:
成像元件,其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
光圈,其调整所述入射光的光量;
测光部,其根据所述摄像信号进行测光;
变迹滤镜,其配置在所述入射光的光路上;
程序线图存储部,其存储光圈值在第1曝光量以下的条件下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1程序线图及光圈值在大于所述第1曝光量的第2曝光量以下的条件下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第2程序线图;
摄影曝光确定部,当所述变迹滤镜没有配置在所述光路上时选择所述第1程序线图,当所述变迹滤镜配置在所述光路上时选择所述第2程序线图,并根据从基于所述测光部的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
减光镜,其插入拔出于所述光路上;及
控制部,当所述变迹滤镜配置在所述光路上时且所述摄影曝光量大于所述第2曝光量时,将所述减光镜插入于所述光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2程序线图中与所述第2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快于所述第1程序线图的与所述第1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影装置,
所述摄影装置具备机械快门,
所述第2程序线图中与所述第2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快于所述第1程序线图的与所述第1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且为所述机械快门的高速侧的临界速度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影装置,
所述摄影装置具备机械快门,
所述成像元件具有电子快门功能,
所述第2程序线图中与所述第2曝光量对应的快门速度快于所述机械快门的高速侧的临界速度,
当所述摄影快门速度快于所述临界速度时,通过所述电子快门功能设定所述摄影快门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当所述摄影曝光量为大于所述第2曝光量的第3曝光量以上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减光镜插入于所述光路上,
所述第2程序线图中与所述第3曝光量对应的光圈值大于所述开放光圈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变迹滤镜在光圈值为阈值以下时获得变迹效果,
所述第2程序线图中与所述第3曝光量对应的光圈值与所述阈值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1程序线图中,在大于所述第1曝光量的范围内,光圈值取离散值。
9.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2程序线图中,在大于所述第2曝光量的范围内,光圈值取离散值。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变迹滤镜在光圈值为阈值以下时获得变迹效果,
所述第2程序线图中,在大于所述第2曝光量的第4曝光量至大于所述第4曝光量的第5曝光量以下的范围内,光圈值被固定为所述阈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当所述摄影曝光量为所述第4曝光量以上时,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减光镜插入于所述光路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第2程序线图中,在所述第2曝光量至所述第4曝光量的范围内及大于所述第5曝光量的范围内,光圈值取离散值。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影装置,其中,
所述成像元件为CMOS型传感器,所述电子快门功能为卷帘快门方式。
14.一种摄影装置主体,安装有具有变迹滤镜的透镜镜筒,所述摄影装置主体具备:
成像元件,其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
光圈,其调整所述入射光的光量;
测光部,其根据所述摄像信号进行测光;
程序线图存储部,其存储光圈值在特定的曝光量以下的条件下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程序线图;
摄影曝光确定部,其根据从基于所述程序线图及所述测光部的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
减光镜,其插入拔出于所述光路上;及
控制部,当所述摄影曝光量大于所述特定的曝光量时,将所述减光镜插入于所述光路上。
15.一种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摄影装置具备:
成像元件,其对入射光进行光电转换而输出摄像信号;
光圈,其调整所述入射光的光量;
测光部,其根据所述摄像信号进行测光;
变迹滤镜,其配置在所述入射光的光路上;
程序线图存储部,其存储光圈值在特定的曝光量以下的条件下被固定为开放光圈值的程序线图;
摄影曝光确定部,其根据从基于所述程序线图及所述测光部的测光值求出的摄影曝光量,确定一组摄影光圈值及摄影快门速度;及
减光镜,其插入拔出于所述光路上,
所述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中,
当所述摄影曝光量大于所述特定的曝光量时,将所述减光镜插入于所述光路上。
CN201680019238.6A 2015-03-30 2016-03-08 摄影装置 Active CN107534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69483 2015-03-30
JP2015069483 2015-03-30
PCT/JP2016/057216 WO2016158248A1 (ja) 2015-03-30 2016-03-08 撮影装置、撮影装置本体、及び撮影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4739A true CN107534739A (zh) 2018-01-02
CN107534739B CN107534739B (zh) 2018-07-31

Family

ID=57005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9238.6A Active CN107534739B (zh) 2015-03-30 2016-03-08 摄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98682B2 (zh)
JP (1) JP6244063B2 (zh)
CN (1) CN107534739B (zh)
WO (1) WO201615824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63087A (zh) * 2020-07-23 2021-07-23 神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感测装置及其曝光时间调整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726775T3 (es) 2010-09-09 2019-10-09 Red Com Llc Aparato y método para reducir o evitar el aliasing temporal en cámaras cinematográficas
WO2014165698A1 (en) * 2013-04-05 2014-10-09 Red.Com, Inc. Optical filtering for cameras
JP6155398B2 (ja) * 2014-09-11 2017-06-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撮影装置本体、及び撮影装置
JP7013199B2 (ja) * 2017-10-23 2022-01-3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7057139B2 (ja) * 2018-01-16 2022-04-1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撮像装置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7187190B2 (ja) * 2018-06-29 2022-12-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および電子機器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2021114748A (ja) * 2020-01-21 2021-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1167901A (ja) * 2020-04-10 2021-10-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学制御装置、撮像装置、それら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8382A (ja) * 1997-03-21 1998-10-09 Minolta Co Ltd フィルタ交換式カメラ
JPH11289487A (ja) * 1998-04-02 1999-10-19 Sony Corp 撮像装置
US20050041949A1 (en) * 2003-08-20 2005-02-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 amount adjusting apparatus, optical equipment, optical filter and image-taking apparatus
CN101031033A (zh) * 2006-03-03 2007-09-05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CN102809877A (zh) * 2011-05-31 2012-12-05 株式会社尼康 镜头镜筒及相机机身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26826B2 (ja) 1987-02-24 1996-08-21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ソフト撮影可能なカメラ
US6702483B2 (en) * 2000-02-17 2004-03-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element
JP2005062733A (ja) * 2003-08-20 2005-03-10 Canon Inc 光量調節装置、撮影装置、及び光学フィルタ
US7877004B2 (en) 2006-03-03 2011-01-25 Olympus Imaging Corp. Imaging apparatus and imaging method
US9176069B2 (en) * 2012-02-10 2015-11-03 Kla-Tencor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podization in a semiconductor device inspection system
DE102014107432B3 (de) * 2014-05-27 2015-06-25 Atmos Medizintechnik Gmbh & Co. Kg Optisches Gerät zur Erzeugung von Bildern mit räumlichem Eindruck
WO2016031867A1 (ja) * 2014-08-29 2016-03-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撮影装置本体、及びレンズ鏡筒
JP6155398B2 (ja) * 2014-09-11 2017-06-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筒、撮影装置本体、及び撮影装置
WO2016039146A1 (ja) * 2014-09-11 2016-03-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撮影装置本体、及びレンズ鏡筒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68382A (ja) * 1997-03-21 1998-10-09 Minolta Co Ltd フィルタ交換式カメラ
JPH11289487A (ja) * 1998-04-02 1999-10-19 Sony Corp 撮像装置
US20050041949A1 (en) * 2003-08-20 2005-02-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Light amount adjusting apparatus, optical equipment, optical filter and image-taking apparatus
CN101031033A (zh) * 2006-03-03 2007-09-05 奥林巴斯映像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CN102809877A (zh) * 2011-05-31 2012-12-05 株式会社尼康 镜头镜筒及相机机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63087A (zh) * 2020-07-23 2021-07-23 神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感测装置及其曝光时间调整方法
CN113163087B (zh) * 2020-07-23 2022-11-08 神盾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感测装置及其曝光时间调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98682B2 (en) 2018-06-12
CN107534739B (zh) 2018-07-31
WO2016158248A1 (ja) 2016-10-06
US20180027163A1 (en) 2018-01-25
JPWO2016158248A1 (ja) 2017-12-21
JP6244063B2 (ja) 2017-1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4739B (zh) 摄影装置
US8937677B2 (en) Digital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JP2008242226A (ja) 撮影装置、及び撮影レンズの合焦制御方法
CN107431764B (zh) 摄影装置、摄影装置主体及摄影装置的控制方法
KR100843818B1 (ko) 정지 화상 촬상 장치 및 촬상 방법
JP2006270218A (ja) 電子カメラおよび電子カメラシステム
JP2013214878A (ja) 撮像装置、露出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1156904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JP5092565B2 (ja) 撮像装置、画像処理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065199B2 (ja) 撮像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6336337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2015034850A (ja)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方法
JP4949717B2 (ja) 合焦位置決定装置及び方法
US10554879B2 (en) Imaging device, imaging device control method, and interchangeable lens
JP4859194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2009200924A (ja) 撮像装置
JP5396940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JP2008197144A (ja) 撮影装置、撮影レンズの合焦制御方法及び制御装置
JP2019074693A (ja) 観察装置および焦点調節方法
JP2022033163A (ja) 撮像装置、アクセサリ装置およびこれらの制御方法
JP2001211382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記録媒体
JP5423140B2 (ja) 測光装置及び撮像装置
JP2008271227A (ja) 撮像装置
CN109387992B (zh) 能够充分确保发光精度的摄像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JPH10150598A (ja) スチルビデオカメラの露光量制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