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2802B - 加热烹调器 - Google Patents

加热烹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2802B
CN107532802B CN201680026922.7A CN201680026922A CN107532802B CN 107532802 B CN107532802 B CN 107532802B CN 201680026922 A CN201680026922 A CN 201680026922A CN 107532802 B CN107532802 B CN 1075328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ction
heating
wall
microwave
heating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692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2802A (zh
Inventor
山下诚一
林孝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28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28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28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28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C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 DETAILS OF DOMESTIC STOVES OR RANGE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4C7/00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 F24C7/02Stoves or ranges heated by electric energy using microwav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647Aspects related to microwave heating combined with other heating techniques
    • H05B6/6473Aspects related to microwave heating combined with other heating techniques combined with convection 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64Heating using microwaves
    • H05B6/76Prevention of microwave leakage, e.g. door sealin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ic Ovens (AREA)
  • Constitution Of High-Frequency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加热烹调器被配置在对流形成空间的内部,该对流形成空间供用于执行对流模式的对流加热器和循环风扇与加热室连通,在对流形成空间的外部配置有风扇驱动部。并且,该加热烹调器具有抑制来自对流形成空间的微波的泄漏的泄漏抑制机构。泄漏抑制机构由同轴密封件构成,该同轴密封件将在形成对流形成空间的第1壁中贯穿的循环风扇轴与第1壁的对置面间设定在规定距离以下。由此,能够抑制执行对流模式的机构中的微波泄漏,高效地进行微波加热模式的加热烹调。

Description

加热烹调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对被加热物进行使用微波照射的微波加热的加热烹调器,特别涉及作为便利店和快餐店等的店铺等商业设施中的加热烹调器具来使用的业务用的加热烹调器。
背景技术
在便利店和快餐店等的店铺等中使用的业务用加热烹调器中,采用如下结构:以能够与各种菜单对应的方式,除了具有通过微波照射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烹调的微波加热模式之外,还具有通过使用加热器的辐射加热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烹调的烤制模式、和使用风扇使被加热器加热后的空气在加热室内产生对流而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烹调的对流模式。此外,在店铺等中使用的业务用加热烹调器中,需要按照预先确定的正确的温度和时间来可靠地执行各种加热烹调的各个加热工序。进而,在业务用加热烹调器中,为了迅速应对顾客的下单,实现烹调时间的缩短较为重要。因此,在业务用加热烹调器中,使用用于微波加热的高频输出以及作为烤制模式或对流模式中的加热源的加热器消耗功率大的结构。
如上述那样,在业务用加热烹调器中,为了缩短烹调时间而使用大输出的各种设备。特别地,在与使用微波照射的微波加热模式的同时能够一并进行烤制模式和对流模式中的至少一个的业务用加热烹调器中,需要高效地使用大输出的设备,实现烹调时间的缩短。
此外,还提出了根据被加热物的种类和加热方法,控制循环风扇的转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75390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烹调器,在至少具有微波加热模式和对流模式的加热烹调器中,抑制执行对流模式的机构中的微波泄漏,由此高效地进行微波加热模式的加热烹调,能够实现微波加热模式下的烹调时间的缩短。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的加热烹调器具有:加热室,其用于收纳被加热物以对该被加热物进行加热;微波加热机构,其形成微波并向加热室放射微波,以在微波加热模式下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对流加热机构,其在对流模式下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以及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其抑制微波的泄漏。对流加热机构具有:循环风扇,其用于从加热室吸入空气,并向加热室送出空气;对流加热器,其用于对由循环风扇从加热室取入的空气进行加热;热风引导件,其用于将由循环风扇从加热室取入的空气引导至对流加热器,并将由循环风扇向加热室送出的热风的方向引导至加热室内的期望的位置;以及风扇驱动部,其对使循环风扇旋转的循环风扇轴进行驱动。对流加热器和循环风扇被配置在与加热室连通的对流形成空间的内部,风扇驱动部被配置在对流形成空间的外部。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具有同轴密封机构,以抑制来自所述对流形成空间的微波的泄漏,所述同轴密封机构在形成对流形成空间的第1壁与贯穿第1壁的循环风扇轴之间形成间隙,并将该间隙的对置面间设定在规定距离以下。
根据本公开,在微波加热模式的加热烹调中被放射到加热室内的微波在进行对流模式的加热烹调的机构中发生泄漏的情况被大幅抑制。由此,可提供进行微波加热模式的效率高的加热烹调的加热烹调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门关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门打开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门打开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4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室的背面壁的主视图。
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加热室后方的对流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对流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以去除了壳体的状态示出对流装置的配置的立体图。
图9是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对流装置沿循环风扇的旋转中心轴切断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对流装置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固定有循环风扇的循环风扇轴的前方端侧附近的剖视图。
图12是基于使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进行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13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的微波泄漏抑制机构的金属网密封机构等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第1方面的加热烹调器具有:加热室,其用于收纳被加热物以对该被加热物进行加热;微波加热机构,其形成微波并向加热室放射微波,以在微波加热模式下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对流加热机构,其在对流模式下对被加热物进行加热;以及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其抑制微波的泄漏。对流加热机构具有:循环风扇,其用于从加热室吸入空气,并向加热室送出空气;对流加热器,其用于对由循环风扇从加热室取入的空气进行加热;热风引导件,其用于将由循环风扇从加热室取入的空气引导至对流加热器,并将由循环风扇向加热室送出的热风的方向引导至加热室内的期望的位置;以及风扇驱动部,其对使循环风扇旋转的循环风扇轴进行驱动。对流加热器和循环风扇被配置在与加热室连通的对流形成空间的内部,风扇驱动部被配置在对流形成空间的外部。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具有同轴密封机构,以抑制来自所述对流形成空间的微波的泄漏,所述同轴密封机构在形成对流形成空间的第1壁与贯穿第1壁的循环风扇轴之间形成间隙,并将该间隙的对置面间设定在规定距离以下。
这样构成的本公开的第1方面的加热烹调器在具有微波加热模式和对流模式的加热烹调器中,能够抑制执行对流模式的对流加热机构中的微波泄漏。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微波加热模式的加热烹调,实现微波加热模式下的烹调时间的缩短。
本公开的第2方面的加热烹调器可以是,在第1方面中,循环风扇轴与第1壁之间的间隙的对置面间在3.0mm以下。
本公开的第3方面的加热烹调器可以是,在第2方面中,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具有:风扇支承部,其将循环风扇相对于循环风扇轴固定于规定位置处;以及环状的第1衬套,其以覆盖第1壁中被循环风扇轴贯穿的贯穿孔的内表面的方式被固定。进而,在风扇支承部贯穿第1衬套的状态下,风扇支承部与第1衬套的对置面间可以在3.0mm以下。
本公开的第4方面的加热烹调器可以构成为,第3方面的风扇支承部具有:平面部,其具有用于将循环风扇固定在规定位置上的平面;以及筒状部,其覆盖循环风扇轴的与平面部的平面垂直的外周面。进而,第1衬套的内周面与筒状部的外周面的对置面间可以在3.0mm以下,并且第1衬套与平面部的对置面间可以在3.0mm以下。
本公开的第5方面的加热烹调器可以构成为,该加热烹调器具有第2壁,该第2壁隔着空间覆盖形成第4方面的对流形成空间的第1壁。还可以构成为,循环风扇轴贯穿第1壁和第2壁,风扇驱动部与贯穿第2壁的循环风扇轴结合起来,对流形成空间的与加热室对置的面以外的部分由双层壁构造构成。
本公开的第6方面的加热烹调器可以构成为,作为第5方面的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形成有通过泄漏抑制壁包围循环风扇轴而成的泄漏抑制空间,其中所述泄漏抑制壁被设置成将第1壁与第2壁结合起来。
本公开的第7方面的加热烹调器可以构成为,作为第5方面的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在第2壁上的风扇驱动部的配设侧设置有金属网密封部,该金属网密封部以贯穿第2壁的循环风扇轴为中心呈环状配设。
本公开的第8方面的加热烹调器可以构成为,第7方面的金属网密封部由被循环风扇轴贯穿的密封部压接板按压固定在第2壁上,并通过密封部压接板在金属网密封部的内侧形成微波密封空间。
本公开的第9方面的加热烹调器可以构成为,作为第8方面的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而设置有第2衬套,该第2衬套被固定在密封部压接板上,具备与循环风扇轴的外周面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同轴密封功能。
本公开的第10方面的加热烹调器可以构成为,在第9方面中,第2衬套的内周面与循环风扇轴的外周面的对置面间在1.0mm以下。
以下,作为本公开的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使用能够执行微波加热模式、烤制模式和对流模式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特别地,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参照附图对作为在便利店和快餐店等使用的业务用的微波炉的加热烹调器进行说明。另外,本公开的加热烹调器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业务用的微波炉的结构,还包含基于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技术思想同等的技术思想的加热烹调器的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业务用的加热烹调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附图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以图示为目的的概要表现而描述,并不一定忠实地描绘其中所示的要素的实际的相对大小和位置。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的外观的立体图,示出了在加热烹调器10的前面形成的门关闭的状态。图2示出图1所示的加热烹调器10的门打开、在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形成的加热室开放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是特别在便利店和快餐店等的店铺等使用的业务用的微波炉,具有最大输出在2000W左右且能够进行多级输出切换的结构。
如图1和图2所示,加热烹调器10具有:主体1,其构成加热室的外箱;机械室2,其被设置于主体1的下方以支承主体1;以及门3,其被安装于主体1的前面侧。此外,在机械室2的前面侧设置有可装卸的前格栅板12。
如图2所示,在主体1的内侧形成有加热室4。加热室4是为了在其内部收纳被加热物而在前面侧(门侧)具有开口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空间。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加热室4的形成有开口的一侧定义为加热烹调器10的前方侧,将加热室4的深处侧定义为加热烹调器10的后方侧。并且,将从前方观察加热烹调器10时的加热烹调器10的右侧简称为右侧,将从前方观察加热烹调器10时的加热烹调器10的左侧简称为左侧。
门3以封闭加热室4的前方的开口的方式以纵向打开且能够开闭地被安装于主体1的前面侧。构成为由使用者握持设置于门3上的把手5而能够对门3进行开闭操作。在图1所示的门3关闭的状态下,加热室4的内部成为对被收纳的被加热物进行使用微波等的加热处理的密闭空间。图2所示的门3打开的状态是供使用者使被加热物在加热室4出入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中,在主体1的前面右侧设置有操作部6,在操作部6上设置有用于对针对该加热烹调器10的加热烹调的处理条件进行设定操作的操作按钮和显示画面。
如图2所示,在加热室4的内部,以能够收纳的方式配置有陶瓷制(具体是堇青石制(由2MgO·2Al2O3·5SiO2组分构成的陶瓷制))的托盘7和不锈钢制的线架(wire rack)8。线架8是为了载置被加热物而由网状的部件构成的载置部,能够使热风也在被加热物的下表面高效地进行循环。托盘7被设置在线架8的下方,被配置为接收从线架8上的被加热物滴落的脂类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中,在位于加热室4的下方的机械室2设置有作为微波生成部的磁控管35(参照后述的图4)。构成为,来自该磁控管35的微波通过波导管从形成于波导管的微波放射孔和形成于加热室4的底面侧的开口放射。另外,从波导管的微波放射孔和形成于加热室4的底面上的开口被放射到加热室4的内部的微波被搅拌器(stirrer)搅拌。通过这样构成的加热烹调器对被收纳在加热室4的内部的被加热物进行微波加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中,在加热室4的顶棚侧设置有由护套加热器构成的烤制加热器,通过来自烤制加热器的辐射热对加热室4的内部的被加热物直接进行加热而执行烤制模式。
进而,在加热室4的背面壁的后方设置有用于对加热室4的内部供给热风的后述的对流装置30(参照图4的剖视图)。对流装置30具备从中央部吸入加热室4的内部的空气并对所吸入的空气加热而作为热风向加热室4的内部吹出的功能。这样,由对流装置30对加热室4内供给热风,在加热室4的内部产生基于热风的循环流。例如,对流装置30从加热室4的中央区域吸入空气,对所吸入的空气加热使其成为热风后从底面的前方侧和顶棚的前方侧向加热室4的内部吹出,从而使热风进行循环。
图3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中门3打开的状态的主视图,示出在加热室4的背面壁31的后方设置有对流装置30的情况。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中构成为,能够分别或同时进行利用来自作为微波生成部的磁控管35产生的微波进行的加热、利用使用被设置在加热室4的上侧(顶棚壁侧)的烤制加热器产生的辐射进行的加热、以及利用使用对流装置30产生的热风的循环流进行的加热。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中,构成为在被收纳于加热室4内的被加热物的下方未配置作为大的发热源的加热器。因此,从被加热物滴落的脂类等的液体不会接触加热器,从而成为不会引起冒烟或起火的安全性高的加热烹调器。
在机械室2的内部设置有作为产生微波的微波生成部的磁控管35、驱动磁控管35的逆变器装置36(参照图4)、以及对磁控管35和逆变器装置36等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37(参照图4)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2个磁控管35,它们的合计输出是1200W~1300W。此外,由2个磁控管输出的微波在2个波导管中分别传送,通过形成于各波导管的微波放射开口部和形成于加热室4的底面上的开口被放射到加热室4内。微波被搅拌器32搅拌而放射到加热室4的内部。
逆变器装置36对磁控管35进行驱动,用于驱动2个磁控管35的2个逆变器装置36被设置于机械室2内。此外,在机械室2内配置有用于分别冷却磁控管35和逆变器装置36的多个冷却风扇37。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4个冷却风扇37,并且2个为一组。进而,各个冷却风扇37从被设置于机械室2的前面的前格栅板12吸入外部空气,并将由各组冷却风扇37吸入的外部空气输送到后方,由此对设置于机械室2的内部的作为微波加热机构而纵列排列而成的两组逆变器装置36和磁控管35等依次进行冷却。
此外,机械室2中配设有电源电路基板,并且设置有用于冷却该电源电路基板的冷却风扇。通过该冷却风扇的启动而从被设置于机械室2的前面的前格栅板12吸入外部空气,由此对位于机械室2的内部的电源电路基板等各种设备进行冷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逆变器装置36和磁控管35等的发热部分进行冷却的并排设置的4个冷却风扇37和对电源电路基板进行冷却的1个冷却风扇由多翼风扇等构成,并且被设置为各自的旋转轴排列为直线状。冷却风扇构成为,从旋转轴的轴向取入空气,并向外周方向上的机械室2的后方送出空气。在机械室2内流向后方的空气在被配置于主体1的背面的排气导管中通过,并在加热室4的顶棚壁与主体1的上面壁之间通过,从主体1的前面侧排出。这样,通过使来自冷却风扇的空气流动,由此可防止主体1的背面壁的上面壁成为高热。
[加热烹调器的内部构造]
使用图4对加热烹调器10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图4是加热烹调器10的前后方向的纵剖视图,图4的右侧是前方侧(正面)。
如图4所示,托盘7被载置在托盘承受台22上。托盘承受台22被设置在加热室4的底面上,对托盘7进行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托盘承受台22由微波可透过的陶瓷制的板材构成。
对被放射到加热室4的内部的微波进行搅拌的搅拌器(stirrer)32被设置在托盘承受台22与加热室4的底面之间。搅拌器32是为了搅拌微波而以搅拌器轴33为中心旋转的旋转叶片。马达34被设置在机械室2的内部,对搅拌器32进行旋转驱动。
在机械室2的内部设置有作为生成微波的微波产生部的磁控管35、驱动磁控管35的逆变器装置36、以及对磁控管35和逆变器装置36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37等微波加热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产生高输出,如前述那样设置有2组的磁控管35和逆变器装置36,这些磁控管35和逆变器装置36被4个冷却风扇37冷却。
利用在机械室2的内部设置的多个冷却风扇37(本实施方式中是4个冷却风扇37)对磁控管35和逆变器装置36进行冷却,利用1个冷却风扇37对配置于机械室2的内部的电源电路基板等进行冷却。通过冷却风扇37的启动,外部空气从安装在机械室2的前面的前格栅板12被吸入,在形成于机械室2的前面的外部空气吸入口通过,被吸入到机械室2的内部。被吸入机械室2的空气在对机械室2的内部的部件进行冷却后,在配置于主体1的背面的排气导管通过,并在加热室4的顶棚壁与主体1的上面壁之间通过,从主体1的前面侧被排出。
在构成加热室4的后方壁的背面壁31(参照后述的图5)上形成有多个开口38。本实施方式的背面壁31的开口38是在由板材构成的背面壁31上通过冲压加工形成的多个冲孔。在背面壁31的后方设置有对流装置30,该对流装置30取入加热室4内的空气,对其加热而生成热风,并向加热室4内送出热风。对流装置30的配置空间与加热室4的内部空间被背面壁31划分开来,通过形成在背面壁31上的多个开口38与加热室4的内部空间连通。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流装置30成为对流加热机构。
图5是背面壁31的主视图。如图5所示,背面壁31由大致长方形形状的金属板形成。形成于背面壁31上的多个开口38由第1孔38a和第2孔38b构成,该第1孔38a是在背面壁31的中央部分(加热室4的中央部分)呈大致圆形状形成为一群的冲孔,该第2孔38b是在第1孔38a的下侧呈横长状形成为一群的冲孔。在背面壁31的平面(正面)上,一群第2孔38b在加热室4的下方形成为比一群第1孔38a在左右方向上分布得更广。
如后述那样,形成在背面壁31上的一群第1孔38a作为向对流装置30的空气取入口发挥功能,形成在一群第1孔38a的下侧的一群第2孔38b作为来自对流装置30的热风送出口发挥功能。
在一般的对流式烤箱中形成于加热室的冲孔的直径是4~5mm。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相对于对流装置30的空气取入口和热风送出口发挥功能的开口38的第1孔38a和第2孔38b的直径均为10mm,具有一般的对流式烤箱的冲孔的约2倍的直径。这样,通过增大开口38的直径,能够大幅减少通过开口38时的空气的压力损失,能够构建在对流模式下效率高的热风的循环机构。
如图6所示,在对流装置30中设置有由用于生成热风的多个部件构成的热风生成机构39。热风生成机构39具备如下功能:取入加热室4内的空气,并对所取入的空气加热而生成热风,并送出到加热室4内。这样,热风生成机构39向加热室4内供给热风,由此在加热室4内产生热风的循环流。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的加热结构,能够分别或同时进行利用使用设置于加热室4的顶棚壁侧的烤制加热器产生的辐射进行的加热、利用使用作为微波生成部的磁控管35产生的微波进行的加热、以及利用使用对流装置30的热风生成机构39产生的热风的循环流进行的加热。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被加热物的下方未配置加热器,因此,从被加热物滴落的脂等的液体不会接触作为发热源的加热器,不会引起冒烟或起火。
[对流装置]
下面,对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的对流加热机构的对流装置3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被设置于加热室4的背面壁31的后方的对流装置30的主视图。图7是分解表示对流装置30的热风生成机构39的立体图。图8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去除作为主体1的罩的壳体,将设置于加热室4的后方的对流装置30的配置局部切断示出的立体图。在图8中,为了示出对流装置30的结构,通过剖面示出对流装置30的一部分,省略对流装置30以外的结构。
热风生成机构39具有:对流加热器40,其被设置在加热室4的背面壁31的正后方;循环风扇41;对循环风扇41进行旋转驱动的风扇驱动部42;以及对热风生成机构39的热风进行引导的第1和第2热风引导件43、44。
对流加热器40使用护套加热器而构成,加热对流装置30的内部的空气。对流加热器40为了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在对流装置30的中心部分(对应于加热室的中央部分)形成为涡旋状。
循环风扇41是在其中央部分取入空气并将所取入的空气向离心方向送出的离心式风扇。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在对流模式中,循环风扇41构成为,将加热室4的内部的空气通过背面壁31的开口38取入到对流装置30的内部,并将对流装置30的内部的空气向加热室4送出。循环风扇41被配置于对流加热器40的后方,由设置于循环风扇41的后方的风扇驱动部42驱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循环风扇41向箭头R(参照图7)的方向旋转的情况进行说明,但针对反方向的旋转也具备同样的功能。
在图7中,第1热风引导件43是将被循环风扇41取入到对流装置30的内部的空气进行引导使其通过对流加热器40的区域的引导部件,被配置为包围对流加热器4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热风引导件43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第1热风引导件43上形成有用于使位于内侧的对流加热器40的导出部分延出到外侧的切口43a。
第2热风引导件44是用于将被循环风扇41向离心方向送出的热风向期望的方向引导的部件,被配置为包围循环风扇41和第1热风引导件43的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热风引导件44在第1热风引导件43的外侧与第1热风引导件43局部接触。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中,对流模式启动后,风扇驱动部42对循环风扇41进行驱动,使得加热室4的内部的空气通过背面壁31的开口38(第1孔38a)而被吸入到对流装置30的内部。被吸入的空气被第1热风引导件43引导至对流加热器40的区域而被对流加热器40加热。
循环风扇41取入被对流加热器40加热的空气(热风),并将其朝向循环风扇41的外周呈涡旋状送出。被循环风扇41送出到外周的空气被第2热风引导件44引导,向形成于第1热风引导件43与第2热风引导件44之间的下侧的下方空间被引导。在对流装置30中被第1热风引导件43和第2热风引导件44引导的热风经由背面壁31的开口38(第2孔38b)而被送出到加热室4的内部的下侧。
如上述那样,在被第1热风引导件43包围的空间的内部形成有从背面壁31上的开口38的第1孔38a朝向循环风扇41的空气的取入路径。此外,在第1热风引导件43与第2热风引导件44之间的空间内形成有从循环风扇41朝向背面壁31上的开口38的第2孔38b的热风的送出路径。这样,第1热风引导件43作为将对流装置30的空气的取入和送出的各路径分离开来的引导板发挥功能。
如图8所示,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对流装置30被安装在构成加热室4的后方的壁面的背面壁31上。对流装置30的对流加热器40和循环风扇41被在背面壁31上固定的对流装置外壳45覆盖。
[对流装置的微波泄漏抑制机构]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中,在加热室4的背面壁31上形成有直径为10mm的多个开口38(第1孔38a和第2孔38b),大幅减少了对流模式下通过背面壁31的开口38时的空气的压力损失。在现有的对流式烤箱的加热室形成的冲孔的直径是4~5mm,本实施方式的在背面壁31上形成的开口38成为现有的对流式烤箱的冲孔的约2倍的直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与现有的对流式烤箱相比可大幅减少热风循环中的压力损失。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中,将形成于加热室4的背面壁31上的多个开口38(第1孔38a和第2孔38b)分别形成得较大,因此在执行微波加热模式的情况下,被放射到加热室4的内部的微波的约2.5%~3%(30W左右)会通过背面壁31的开口38。通过了背面壁31的开口38的微波泄漏到对流装置外壳45的外部的情况下,会成为大幅降低微波加热模式的加热处理中的加热效率的原因。
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10中,具有以下说明的多个微波泄漏抑制机构,以便能够大幅减少通过对流装置30泄漏到烹调器外部的微波来高效地进行微波加热模式下的加热处理。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对流装置30的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进行说明。图9是将配设于加热室4的后方的对流装置30沿循环风扇41的旋转中心轴切断的剖视图,示出去除了覆盖加热室4的外侧壳体的状态。图10是表示对流装置30的循环风扇41、风扇驱动部42、循环风扇轴46等对流加热机构的结构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9所示,在加热室4的背面壁31的后方配设有对流加热器40。在涡旋状的对流加热器40的后方设置有以对流加热器40的大致中心为旋转中心的循环风扇41。作为循环风扇41的旋转中心的循环风扇轴46被作为电动机的风扇驱动部42进行旋转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循环风扇轴46的前方端侧固定有循环风扇41,在循环风扇轴46的后方端侧设置有作为电动机的风扇驱动部42,循环风扇轴46被风扇驱动部42进行旋转驱动。循环风扇轴46在设置有风扇驱动部42的后方侧处被2个轴承55能够旋转地保持。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循环风扇轴46被轴承55保持为悬臂状态。这是因为,循环风扇轴46的前方侧(末端侧)的温度比来自加热室4的热和微波温度更高,因此未设置轴承。
在背面壁31的后方设置有被设置在循环风扇41的正后方的壁面即对流空间形成壁50,由该对流空间形成壁50和背面壁31形成对流形成空间A。对流空间形成壁50的一部分成为前述的第2热风引导件44。对流加热器40和循环风扇41被设置于该对流形成空间A的内部。因此,在对流形成空间A的空间内部,从加热室4的内部被取入的空气被加热,加热后的空气(热风)向加热室4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加热室4的下方)被送出。
由作为第1壁的对流空间形成壁50(包含第2热风引导件44)形成的对流形成空间A被作为第2壁的对流装置外壳45覆盖,覆盖风扇驱动部42的风扇驱动部外壳54被固定于作为第2壁的对流装置外壳45上。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对流形成空间A的与加热室4对置的面(背面壁31)以外都由双层壁构造构成。
多个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对流装置30的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被设置在使循环风扇41旋转的循环风扇轴46的周围。以下,对多个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进行说明。
第1微波泄漏抑制机构是由形成于对流空间形成壁50与循环风扇轴46之间的间隙所形成的同轴密封机构,所述对流空间形成壁50是配设于循环风扇41的后方的第1壁。第2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被设置于第1微波泄漏抑制机构的后级,由形成于对流空间形成壁50的后方的泄漏抑制空间B构成(参照图10)。第3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被设置于第2微波泄漏抑制机构的后级,由微波密封空间C构成。进而,第4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被设置于第3微波泄漏抑制机构的后级,是由循环风扇轴46的周围的间隙形成的同轴密封机构。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中,多级的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被设置于对流装置30,由此使得从对流装置30朝向该烹调器的外部的微波的泄漏被大幅抑制。根据本公开的发明者的实验和计算,在1300W的微波输出的加热烹调器中,即使30W的微波输出通过加热室4的背面壁31的多个开口38而进入对流装置30,也能够通过设置于对流装置30的多级的微波泄漏抑制机构降低约97dB的微波输出,仅泄漏了约0.4mW这样极小的微波输出。
[第1微波泄漏抑制机构]
首先,使用图11对第1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同轴密封机构)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固定有循环风扇41的循环风扇轴46的末端侧附近(前方端侧附近)的剖视图。
在图11中,用于将循环风扇41固定在循环风扇轴46上的风扇固定件47拧入循环风扇轴46的末端。通过将风扇固定件47拧入循环风扇轴46的末端,由此,循环风扇41的中央部分被固定安装在循环风扇轴46的末端侧附近的风扇支承部48和压板57夹住。
风扇支承部48被贯穿固定于循环风扇轴46,截面具有T字形状。风扇支承部48由平面部48a和筒状部48b构成,该平面部48a具有与循环风扇轴46的旋转中心轴垂直的平面,该筒状部48b从该平面部48a的中央向后方突出而一体形成,并且与循环风扇轴46的外周紧贴地形成。因此,通过将风扇固定件47拧入循环风扇轴46的末端部分,由此,插入有循环风扇轴46的末端部分的循环风扇41被压板57和风扇支承部48的平面部48a夹住而被可靠地固定于循环风扇轴46。
如图11所示,供循环风扇轴46贯穿的第1壁即对流空间形成壁50的贯穿孔内设置有第1衬套49。第1衬套49被安装成,覆盖供循环风扇轴46贯穿的对流空间形成壁50的贯穿孔的内周面,并且在中心具有贯穿孔而形成为环状。第1衬套49具有与风扇支承部48的外表面隔开规定距离对置的对置面。第1衬套49的前方端部(设置有循环风扇41的方向的端部)形成为平坦面,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该平坦面称为对置Y平面49y。第1衬套49具有供紧贴于循环风扇轴46的外周面上的风扇支承部48的筒状部48b贯穿的贯穿孔。第1衬套49的贯穿孔的内周面成为与风扇支承部48的筒状部48b的外周面对置的对置X平面49x。
另一方面,在风扇支承部48中,与第1衬套49的对置Y平面49y对置的平面部48a的后方端面成为对置Y平面48y。此外,风扇支承部48的筒状部48b的外周面成为对置X平面48x。
如上述那样,风扇支承部48和第1衬套49被配置为,使得对置Y平面48y与49y、以及对置X平面48x与49x分别以规定间隔的间隙对置。因此,风扇支承部48和第1衬套49以循环风扇轴46的旋转中心轴来同轴配设,成为在对置面间具有规定距离的同轴密封机构的结构。另外,在本公开中,对置面间的距离指的是对置的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在图1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对置Y平面48y与49y之间的上下延伸的间隙在左右方向上的最短距离是对置面间隔的距离,对置X平面48x与49x之间的左右延伸的间隙在上下方向上的最短距离是对置面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对置Y平面48y与49y之间的间隙(对置面间)被设定为1.5mm,并且对置X平面48x与49x之间的间隙(对置面间)也被设定为1.5mm。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如上述那样将对置Y平面48y与49y之间的间隙(对置面间)以及对置X平面48x与49x之间的间隙(对置面间)设定为1.5mm的示例,然而该距离越短越好。但是,如前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循环风扇轴46由设置于其后方的轴承55保持为悬臂状态,因此考虑到轴旋转时的振动优选具有1.0mm以上的间距,现实情况下能够在0.8mm~1.2mm的偏差范围内进行制作。另外,关于对置Y平面48y与49y之间的间隙以及对置X平面48x与49x之间的间隙,根据本公开的发明人的实验,可知最低在3.0mm以下就能够确保基准性能。例如,关于对置Y平面48y与49y之间的间隙和微波泄漏功率之间,基于若干多个样本的结果而得到了如下的实验结果。
间隙(对置面间的距离)1.5mm的情况下-微波泄漏功率0.68W
间隙(对置面间的距离)2.0mm的情况下-微波泄漏功率0.94W
间隙(对置面间的距离)2.2mm的情况下-微波泄漏功率1.20W
间隙(对置面间的距离)3.0mm的情况下-微波泄漏功率2.49W
间隙(对置面间的距离)3.2mm的情况下-微波泄漏功率7.85W
在上述的实验和计算中,使用1300W的微波输出的加热烹调器,30W的微波功率泄漏在对流装置30的对流形成空间A的内部。
图12是表示与上述的间隙(对置面间的距离)和微波泄漏功率有关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纵轴表示微波泄漏功率[W],横轴表示对置Y平面48y与49y之间的间隙(对置面间的距离)[mm]。图12中,示出了使用对置面间的距离不同的各种样本得到的实验结果。根据图12所示的曲线图可知,微波泄漏功率在间距超过3.0mm时会急剧变大。因此,作为用于可靠地抑制微波的泄漏的对置面间的距离,优选在3.0mm以下。更优选使对置面间的距离在2.0mm以下。更优选的是,如果是在1.0mm以下的对置面间的距离,则微波的泄漏小于0.5W,可获得特别优良的效果。
[第2微波泄漏抑制机构]
第2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被设置在前述的第1微波泄漏抑制机构的后级,对于从第1微波泄漏抑制机构泄漏的微波功率而通过形成于对流空间形成壁50的后方的泄漏抑制空间B(参照图9和图10)来抑制微波的泄漏。泄漏抑制空间B是通过泄漏抑制壁51包围循环风扇轴46的周围而形成的空间,所述泄漏抑制壁51以被配设成,作为第1壁的对流空间形成壁50与作为第2壁的对流装置外壳45结合起来。泄漏抑制空间B的外周方向被泄漏抑制壁51封闭,对流空间形成壁50成为前方壁面,对流装置外壳45成为后方壁面。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第2微波泄漏抑制机构中,从第1微波泄漏抑制机构泄漏的微波发生干涉,微波功率降低。
[第3微波泄漏抑制机构]
第3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形成在构成第2微波泄漏抑制机构的泄漏抑制空间B的后方,并且由金属网密封机构构成。图13是表示形成于泄漏抑制空间B的后方的第3微波泄漏抑制机构的金属网密封机构的剖视图。
如图13所示,以与作为泄漏抑制空间B的后方壁的对流装置外壳45紧密接触的方式设置有金属网密封部52。在本实施方式中,金属网密封部52通过将不锈钢的金属网线集中而形成,以循环风扇轴46为中心配置为圆环状。另外,在图13等中简化示出了金属网密封部52。
金属网密封部52通过将金属网线集中而形成,因此整体形成为具备弹力的弹性体。因此,金属网密封部52被密封部压接板53按压而可靠地被固定于对流装置外壳45,所述密封部压接板53通过紧固单元、例如螺纹固定件而固定。其中,该金属网密封部52的密封不限于金属网,采用金属的接触密封件也能够确保同等的性能。
如上述那样设置的第3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在金属网密封部52处对从第2微波泄漏抑制机构的泄漏抑制空间B通过供循环风扇轴46贯穿插入的对流装置外壳45的贯穿孔而泄漏的微波进行密封。金属网密封部52由被循环风扇轴46贯穿的密封部压接板53按压固定在作为第2壁的对流装置外壳45上,并通过密封部压接板53而在金属网密封部52的内侧形成实质的微波封闭空间C。即,微波封闭空间C由对流装置外壳45、金属网密封部52和密封部压接板53形成。
[第4微波泄漏抑制机构]
第4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被设置在作为第3微波泄漏抑制机构的金属网密封机构的后级。第4微波泄漏抑制机构是由相对于循环风扇轴46的外周面具有规定间隔地配设的第2衬套56构成的同轴密封机构。
如图13所示,用于将金属网密封部52压接固定在对流装置外壳45的背面(后方面)上的密封部压接板53具有使循环风扇轴46的周围向前方侧突出而成的山形形状的突出部53a。因此,在以循环风扇轴46为中心呈环状配置的金属网密封部52的中央部分配置有密封部压接板53的突出部53a。第4微波泄漏抑制机构由金属制的第2衬套56构成,该第2衬套被设置为与在密封部压接板53的突出部53a中贯穿的循环风扇轴46的外周面对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作为第2衬套56使用铝金属,然而只要是导电体金属即可。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循环风扇轴46的外周面与第2衬套56的内周面之间的间隙(对置面间的距离)构成为0.5mm。如在前述的第1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同轴密封机构)中说明的那样,作为对置面间的距离而言越短越好,循环风扇轴46的外周面与第2衬套56的内周面之间的对置面间的0.5mm的距离是能够大幅减少微波的泄漏的距离。作为循环风扇轴46的外周面与第2衬套56的内周面之间的对置面间的距离,为了抑制微波泄漏而如前述那样优选在1.0mm以下。此外,在第4微波泄漏抑制机构中,将由循环风扇轴46和第2衬套56构成的同轴密封机构中的对置面的轴向的长度构成为10mm,该轴向的长度越长越好。
如前述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根据使用1300W的微波输出的加热烹调器的实验和计算,在对流装置30的对流形成空间A的内部泄漏了30W的微波功率的状态下,使用第1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至第4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这多级的微波泄漏抑制机构的情况下,在最终级确认到能够将泄漏抑制在0.4mW以下。当然,在单独使用第1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至第4微波泄漏抑制机构中的各个微波泄漏抑制机构的情况下,也能够确认到可靠地抑制了从对流装置30朝向烹调器外部的微波的泄漏。
另外,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加热烹调器,对将在对流装置30中形成的热风向加热室4的下方送出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公开不限于这种结构,还可以是向加热室4的上方(顶棚侧)送出热风的结构。这样构成的加热烹调器可以构成为,在对流模式下,使得被对流装置30的对流加热器40和位于加热室4的顶棚侧的烤制加热器中的至少一方加热的热风进行循环。
在实施方式中对本公开以某种具体的程度进行了说明,然而实施方式中的公开内容当然可以在结构的细部做出变化,实施方式中的要素的组合或顺序的变化可以在不脱离所请求的本公开的范围和思想的情况下实现。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是可用于对被加热物加热进行烹调的加热烹调器的结构,特别在便利店或快餐店的店铺等使用的具备微波加热模式和对流模式的业务用的微波炉等的高速加热烹调器中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 主体
2 机械室
3 门
4 加热室
5 把手
6 操作部
7 托盘
8 线架
10 加热烹调器
12 前格栅板
30 对流装置
31 背面壁
35 磁控管
36 逆变器装置
37 冷却风扇
38 开口
39 热风生成机构
40 对流加热器
41 循环风扇
42 风扇驱动部
43 第1热风引导件
44 第2热风引导件
45 对流装置外壳
46 循环风扇轴
47 风扇固定件
48 风扇支承部
49 第1衬套
50 对流空间形成壁
51 泄漏抑制壁
52 金属网密封部
53 密封部压接板
54 风扇驱动部外壳
55 轴承
56 第2衬套

Claims (8)

1.一种加热烹调器,该加热烹调器具有:
加热室,其用于收纳被加热物以对该被加热物进行加热;
微波加热机构,其形成微波并向所述加热室放射所述微波,以在微波加热模式下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
对流加热机构,其在对流模式下对所述被加热物进行加热;以及
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其抑制微波的泄漏,
该加热烹调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对流加热机构具有:
循环风扇,其用于从所述加热室取入空气,并向所述加热室送出空气;
对流加热器,其用于对由所述循环风扇从所述加热室取入的空气进行加热;
热风引导件,其用于将由所述循环风扇从所述加热室取入的空气引导至所述对流加热器,并将由所述循环风扇向所述加热室送出的热风的方向引导至所述加热室内的期望的位置;以及
风扇驱动部,其对使所述循环风扇旋转的循环风扇轴进行驱动,
所述对流加热器和所述循环风扇被配置在与所述加热室连通的对流形成空间的内部,所述风扇驱动部被配置在所述对流形成空间的外部,
所述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具有同轴密封机构,以抑制来自所述对流形成空间的微波的泄漏,所述同轴密封机构在形成所述对流形成空间的第1壁与贯穿所述第1壁的所述循环风扇轴之间形成间隙,并将该间隙的对置面间设定在规定距离以下,
该加热烹调器还具有第2壁,该第2壁隔着空间覆盖形成所述对流形成空间的所述第1壁,
所述循环风扇轴贯穿所述第1壁和所述第2壁,
作为所述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在所述第2壁上的所述风扇驱动部的配设侧设置有金属网密封部,该金属网密封部以贯穿所述第2壁的所述循环风扇轴为中心呈环状配设,
所述金属网密封部由被所述循环风扇轴贯穿的密封部压接板按压固定在所述第2壁上,并通过所述密封部压接板在所述金属网密封部的内侧形成微波密封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循环风扇轴与所述第1壁之间的间隙的对置面间在3.0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具有:风扇支承部,其将所述循环风扇相对于所述循环风扇轴固定于规定位置处;以及环状的第1衬套,其以覆盖所述第1壁中被所述循环风扇轴贯穿的贯穿孔的内表面的方式被固定,
在所述风扇支承部贯穿所述第1衬套的状态下,所述风扇支承部与所述第1衬套的对置面间在3.0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支承部具有:平面部,其具有用于将所述循环风扇固定在规定位置上的平面;以及筒状部,其覆盖所述循环风扇轴的与所述平面部的平面垂直的外周面,
所述第1衬套的内周面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的对置面间在3.0mm以下,并且所述第1衬套与所述平面部的对置面间在3.0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驱动部与贯穿所述第2壁的所述循环风扇轴结合起来,所述对流形成空间的与所述加热室对置的面以外的部分由双层壁构造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微波泄漏抑制机构,形成有通过泄漏抑制壁包围所述循环风扇轴而成的泄漏抑制空间,其中,所述泄漏抑制壁被设置成将所述第1壁与所述第2壁结合起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微波泄漏抑制机构而设置有第2衬套,该第2衬套被固定在所述密封部压接板上,具备与所述循环风扇轴的外周面隔开规定间隔配置的同轴密封功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烹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衬套的内周面与所述循环风扇轴的外周面的对置面间在1.0mm以下。
CN201680026922.7A 2015-08-26 2016-08-23 加热烹调器 Active CN1075328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6744 2015-08-26
JP2015-166744 2015-08-26
PCT/JP2016/003818 WO2017033458A1 (ja) 2015-08-26 2016-08-23 加熱調理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2802A CN107532802A (zh) 2018-01-02
CN107532802B true CN107532802B (zh) 2019-12-13

Family

ID=58101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6922.7A Active CN107532802B (zh) 2015-08-26 2016-08-23 加热烹调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697643B2 (zh)
EP (1) EP3343110B1 (zh)
JP (1) JP6782400B2 (zh)
CN (1) CN107532802B (zh)
CA (1) CA2988528C (zh)
WO (1) WO20170334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43215B (zh) * 2017-08-31 2019-07-02 广东美的厨房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烹饪电器
JP7292450B2 (ja) * 2018-11-15 2023-06-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ビルトイン式複合型加熱調理器及び厨房家具
JP7292449B2 (ja) * 2018-11-15 2023-06-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ビルトイン式複合型加熱調理器及び厨房家具
US11849527B2 (en) * 2021-02-15 2023-12-19 Haier Us Appliance Solutions, Inc. Oven appliance with improved convection cooking performan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3817A (en) * 1978-07-12 1981-12-01 Bosch-Siemens Hausgerate Gmbh Microwave oven
DE4105300A1 (de) * 1991-02-20 1992-08-27 Bosch Siemens Hausgeraete Geblaese fuer einen umluftherd
CN204100320U (zh) * 2014-08-22 2015-01-14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微波炉的防微波泄漏结构
WO2015062754A1 (en) * 2013-10-31 2015-05-07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Microwave oven
WO2015118867A1 (ja) * 2014-02-05 2015-08-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811Y2 (zh) * 1974-11-08 1979-01-17
JPS54811U (zh) 1977-06-06 1979-01-06
JPS5850164Y2 (ja) * 1978-10-04 1983-11-15 リンナイ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装置
JPS56117498U (zh) * 1980-02-12 1981-09-08
JPS5850164U (ja) 1981-09-30 1983-04-05 ティー・シー・エム株式会社 産業車両用バルブ操作レバ−の係止装置
JPS6035477A (ja) * 1984-07-23 1985-02-23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改良されたアルミニウムブスバー
DE3738267A1 (de) * 1987-11-11 1989-05-24 Miele & Cie Mikrowellenofen
JPH08247473A (ja) * 1995-03-10 1996-09-27 Toshiba Corp 加熱調理器
JPH103985A (ja) * 1996-06-17 1998-01-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高周波加熱装置
JP2002093571A (ja) * 2000-09-14 2002-03-29 Tanico Corp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の扉シールド構造
JP4483653B2 (ja) 2005-03-29 2010-06-1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03817A (en) * 1978-07-12 1981-12-01 Bosch-Siemens Hausgerate Gmbh Microwave oven
DE4105300A1 (de) * 1991-02-20 1992-08-27 Bosch Siemens Hausgeraete Geblaese fuer einen umluftherd
WO2015062754A1 (en) * 2013-10-31 2015-05-07 Electrolux Appliances Aktiebolag Microwave oven
WO2015118867A1 (ja) * 2014-02-05 2015-08-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加熱調理器
CN204100320U (zh) * 2014-08-22 2015-01-14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一种微波炉的防微波泄漏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43110A1 (en) 2018-07-04
JP6782400B2 (ja) 2020-11-11
US10697643B2 (en) 2020-06-30
CA2988528C (en) 2019-04-02
EP3343110A4 (en) 2018-09-05
JPWO2017033458A1 (ja) 2018-06-07
WO2017033458A1 (ja) 2017-03-02
US20180119961A1 (en) 2018-05-03
EP3343110B1 (en) 2019-10-23
CA2988528A1 (en) 2017-03-02
CN107532802A (zh) 2018-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32802B (zh) 加热烹调器
US7235763B2 (en) Cooking appliance including combination heating system
EP3104083B1 (en) Heat cooker
EP1439740A2 (en) Wall-mounted type microwave oven
EP3343109B1 (en) Heat cooking device
CN107850313B (zh) 加热烹调器
KR20120054847A (ko) 복합형 전자레인지
KR20080044965A (ko) 마이크로웨이브를 이용하는 조리장치
JP6402367B2 (ja) マイクロ波加熱装置
JP2009264693A (ja) 加熱装置
KR100784715B1 (ko) 다수의 열풍팬을 갖는 전자레인지
JP2010243116A (ja) 加熱調理器
EP2309191A1 (en) High frequency heating device with heater
KR20100010394A (ko) 전자레인지
JP2015094507A (ja) 加熱調理器
KR200349518Y1 (ko) 전기오븐의 챔버커버 구조
KR100633174B1 (ko) 전기오븐의 컨벡션커버
JP2014231972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5203518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4059113A (ja) 加熱調理器
KR20140014431A (ko) 컨벡션 전자레인지
JP2010249364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1058674A (ja) 加熱調理器
JP2011080709A (ja) 加熱装置
KR20120033424A (ko) 조리기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4240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